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为爱国,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年轻的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虽身处异国他乡,但依然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分清层次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第二小节。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留之际”等成语及加点字的意思,掌握“薄、盛”等多音字的字音。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抓重点词句,如:悲愤欲绝、课题的言外之意等分析肖邦的爱国者形象,通过感情朗读再现人物高大形象。

5.学习作者抓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重点词句,如:悲愤欲绝、课题的言外之意等分析肖邦的爱国者形象,通过感情朗读再现人物高大形象。

2.学习作者抓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资料链接】

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有《革命练习曲》、《悲伤》。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然后令人惋惜的是才39岁的肖邦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弥留之际,他对姐姐说的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中外爱国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冼星海、聂耳。

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

作业评价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读准“薄、盛”等多音字的字音,理解“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

留之际”等成语及加点字的意思。

3、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读拼音,写词语。

xiāo bāng yǒng chàng yōu lǜlà zhúbā

línà hǎn

( ) ( ) ( ) ( ) ( ) ( )

2、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读出节奏,请家长在相应的栏目下做出评价,用“√”表示。

3、查字典,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词意。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4、填空:

肖邦弥留之际的要求是,这也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充分表现。这是贯串全文的情感主线。直接写这相关内容的是节。5、自学质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二、课堂助学

1、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一句,齐读,思考:这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

2、从这句话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了解他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

绍肖邦)教师总结:我们在介绍人物时要抓住主要信息。

3、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近肖邦,认识肖邦。(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读题,对课题进行质疑。)

3、预习反馈

重点强调悲愤欲绝的绝

...。

4、整体感知

能不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看文章一步一步写了什么?(板书:不得不离开祖国、师生送别赠送泥土、日夜思念忘我创作、弥留之际请求送回)

文章四段,如果每一段只用一个词概括,你们选哪个词语?(离开——送别——创作——与世长辞)

如果在这几个词语的前面分别加上一个词语,进行恰当的形容,分别用什么词语好?(满怀悲愤、不得不……)

请利用上述讨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5、合作探究

探究一: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祖国?

①默读第一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肖邦离开祖国的原因。

②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的感情,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侵略者的憎恨、对人民的同情)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作者的这种感情。(瓜分、欺凌、深渊)。

③肖邦愿意离开祖国吗?(不愿意)从哪里看出来?“满怀悲愤、不得不”。“不得不”的作用(双重否定,在这强调肖邦的悲愤之情、爱国之情,也体现了肖邦是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

④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探究二: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回答要点:肖邦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大家都舍不得肖邦离开,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肖邦自己也舍不得离开。

②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祖国的泥土。

③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④交流: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师生设计语言。

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__________”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师:生是波兰人,死是波兰鬼。)生:“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师:我永远记得你们!)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师:我也会想念你们的。)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师:我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上。)……

比较埃斯内尔两次对肖邦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⑤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⑥文章补白的训练:肖邦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时心里想了什么?

生:祖国,我会回来的!你等着我!

生: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生: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生: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生: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⑦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⑧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写,才使文章如此感人的?(细节描写)找出几处细节描写,自己读读、体会体会,并说一说这些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

⑨指导学生背诵。

三、当堂训练

学生练习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巩固练习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

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中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意思。

弥.漫()咏.唱()溢.满()疾.驰()

2、这段文字对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你一定能从中找出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以及所写的事情________ 。这件事中又写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等三个送别场景。

老师“赠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作者在文中借景抒发了肖邦________的心情。

4、课文写出了埃斯内尔说话时的动作“________”和神态表情“________”,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 。

5、读着课文中送别的感人场面的文字,你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诗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

作业评价

【课时目标】

1、检查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三至六自然段,继续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温故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绝:①断掉;②尽,没有了;③极,最;④气息停止,死亡。

悲愤欲绝()滔滔不绝()

辞:①告别;②请除解除自己职务;③解雇;④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

与世长辞()辞职()

际:①边;②相互之间;③时候。

弥留之际()无边无际()

2、肖邦弥留之际还想着国家,我国古代也有一位诗人在临终前还不忘祖国,并写下了一首诗,这位诗人是(),请写出他的诗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的家园上路了,他有没有忘记老师和同学们的嘱托呢?

2、合作探究:

探究三: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①重点理解“悲愤欲绝、彻夜”等词,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开想象。

②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

③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探究四:弥留之际,肖邦为什么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①理解:弥留之际。

②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③体会“紧紧握着、喃喃地说”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④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朗读第6自然段。

⑤比较句子:

(1)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理解与世长辞,“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这些词突出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2)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才”表现出作者对肖邦英年早逝的痛惜之情,对欧洲列强的强烈谴责。)

(3)总结比较句子这一类型题目的方法:1、找出不同之处2、理解原文中重点词的意思3、体会词语对于表现内容和中心的作用。

3、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时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三、当堂训练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你走到哪里,()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你远在他乡,()不要忘记自己的国家。

()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波兰人民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

2、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①什么是“弥留之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面两句话,看哪句好,为什么?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巩固练习

永生的眼睛

1965年炎夏的一天,母亲被突如其来的一场疾病夺去了生命,年仅36岁。下午,一位警官来访,是为医院要取用母亲的眼睛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我惊呆了,不明白医生们为什么要把母亲的角膜给(gěi jǐ)予他人,而父亲居然回答"可以”。

我痛苦万分,"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琳达,"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东

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许多年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够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我们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最珍贵的一课。

许多年过去了,我结了婚并有了自己的家。1980年,父亲患了严重的肺气肿,搬来和我们同住。他愉快地告诉我,他死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哦,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的眼睛重见光明,并能像你的女儿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该多美妙啊!"温迪自幼酷爱画马,作品屡屡得奖。"哦,想想,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小温迪一样,将会多高兴啊!"父亲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那你们将会多自豪!"

我把父亲的遗愿告诉了温迪。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拥抱着外公。她14岁,恰恰是当年我首次听说捐赠器官时的年龄。

这一年的一天,父亲与世长辞了,我们遵照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哦这令你骄傲吗我问当然你想想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痛苦吗我死以后也要学外公把眼睛送给失明的人噢,在这一刻,我领悟了父亲所留下的远非是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那一天我紧紧地拥抱着温迪。没有想到,两周以后,我漂亮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我又一次为器官捐赠组织签署了同意书。在我签字的时候,她的话儿仍然萦绕(láo rào)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以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力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经重见光明。他们已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着她的美丽……"

这时,我仿佛看到,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然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里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1、给文中第五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用“——”划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完整:近义词()反义词:()

酷爱:近义词()反义词: ( )

4、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才华横溢——

②突如其来——

5、按要求填空。

请你仔细读课文,回答三次捐赠器官的各是谁,并说说每次“我”的不同感受。

①第一次

感受: ②第二次

感受: ③第三次

感受: 6、问题: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教学后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