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人民福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关乎民族未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然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应然选择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超出了自然资源的支撑能力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容量,生态问题日益成为人类高度关注的一项重大战略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开发、资源短缺等问题和困难。生态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统筹协调,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绿色化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还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勤俭节约和健康文明的方向转变,形成一种弘扬生态文明主流的价值观念,营造一种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党的十八大首次确立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并将生态文明置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战略地位,生态文明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也不断凸现出来。十八届五中全会中,习近平系统的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强调既要“绿色”,又要“发展”,没有发展,也就不能实现绿色发展[1]。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加入了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是党中央站在新的时代高度,纵观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我国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应对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2]。

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对社会建设进行全面的改造,不断地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完善与优化的实践活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它是一项系统、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我们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完善和丰富的历史过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完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的与时俱进理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它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把发展的速度和生态可承受的程度统

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特殊的国情[3]:

1.在经济层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有经济方面的活动都要贯穿生态文明的思想,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不仅要爱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在政治层面,党和政府要把生态问题作为国家重大的政治问题,纳入到“政治”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制度层面上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在文化层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树立全民生态意识,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切思想、方法、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4.在社会层面,党和政府要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处理好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生态意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一)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加,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强,中央财政支持每年都在增加。

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自然环境保护区和相应的管理工作都在不断的出成效,生物多样化的保护和安全管理的工作正在不断的深入[4]。在科学技术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技术飞速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都建立了相应的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科研机构,环保产业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我国的大力推进和全面贯彻,最大限度地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是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前提所在,根本转变了经济发展的方式。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逐步完善,探索出了具有先进科学技术水平,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且能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密切关系民生的突出的环境问题[5]。对待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从中央到地方,从社区到课堂,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

(二)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会生产力的显著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大众的生活水平,但是,我们还必须意识到经济发展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也就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社会各个领域仍然普遍广泛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而不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生态文明构建环节中迫在眉睫的问题[6]。

另外,公民生态意识并没有得到质的提升。生态意识是指人们关于生态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形成的思维方式。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以及旧式的发展观和粗放型发展方式使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并没有得到质的提高。

与此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出发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而为探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渠道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正在把握新时代世界历史性变革的伟大战略机遇,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的历史起点,加快生态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创造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强大生机,有能力率先点燃生态文明之光,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组成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潘文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2]金亚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3]饶俊妮.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西南政法大学,2014.

[4]刘思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初探[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03:69-72+160.

[5]张凤华,周敏.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J]. 江汉论坛,2011,11:38-41.

[6]赵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