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案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案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教案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刘国全

江门市蓬江学校,529000

教学目标

1.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了解电离,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2.培养并发展学生分析问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对学生进行从宏观到微观,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实验准备

仪器:并联导电装置[5组并联,包括电源(220V)、灯泡5只、石墨电极10支、100mL烧杯12只、导线等。]

药品:食盐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蔗糖固体、蒸馏水、酒精、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磷酸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分别用100mL小烧杯装好)教学过程

【引言】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单质以及它们的化合物。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的物质都有哪些?

【电脑演示】(逐个显示下列物质并杂乱分布于屏幕上:)

O 2、N

2

、H

2

、He、CO、CO

2

、CH

4

、Fe、Al、Zn、Cu、KClO

3

、KCl、H

2

O、

NaCl、H

2SO

4

、HCl、MgO、KNO

3

、NaOH、Ca(OH)

2

、金刚石、石墨、

酒精、蔗糖。

【提问】请一名同学用鼠标拖动这些物质,将它们按类别分成几堆。

【讲述】物质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根据它们的组成和性质可分为若干类。

【投影】

金属:Fe、Al、Zn、Cu

单质

纯净物非金属:O

2、H

2

、C

有机物:CH

4

、酒精、蔗糖

化合物氧化物:MgO、CO、H

2

O

无机物酸:HCl、H

2SO

4

碱:NaOH、Ca(OH)

2

盐:NaCl、KCl、KNO

3【讲解】经过分类和整理,可以发现它们有一定的规律,按照一定规律来学习,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这一章,我们要学习几种常见酸、碱、盐的组成、性质和应用,学习酸、碱、盐的初步概念和它们的通性。我们先从溶液的导电性说起。

【投影】一、溶液的导电性

(显示实验装置彩图)

【演示】实验8-1.试验物质的导电性。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设问】为什么有些固体物质干燥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导电?而有些物质固体时不导电,形成溶液后仍不导电?

【讨论分析】1.电流的形成;2.物质导电的条件;3.金属导电的原因。

【动态投影显示】1.电流的形成:带电微粒的定向移动。2.物质导电的条件:具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的微粒。

3.金属导电的原因:存在能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

【电脑动画演示】1.通电前金属导线中自由电子的无规则运动;

2.通电后金属导线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

【设问】那么,某些溶液为什么会导电呢?

【电脑动画演示】1.氯化钠溶液中Na+和Cl-的自由运动;2.通电后,Na+向负极移动、Cl-向正极移动,形成电流。

【投影】4.溶液导电: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

【设问】为什么蔗糖、酒精的水溶液不能导电呢?

【电脑动画演示】蔗糖溶解于水的情况及溶于水后蔗糖分子的自由运动。

【分析、小结】由此可见,溶液导电的条件是: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离子。干燥的氯化钠、硝酸钾等物质不导电,是因为其中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当它们溶于水时,就可以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电离。

【投影】二、电离

1.概念: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电脑动画演示】氯化钠的电离(微观变化)。

【讲解】1.电离的条件:溶于水或受热熔化。

2.电离的结果:产生了能自由移动的离子。

【练习一】为什么用湿手接触正在通电的电器设备时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参考答案】由于出汗,人的皮肤上都有氯化钠等物质,当手湿的时候,这些物质发生电离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接触电器设备时这些离子导电,致使发生触电事故。

【投影】2.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

【讲解】1.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原则:①尊重客观事实;②遵

循质量守恒和电量守恒。

2.书写步骤:①左边写发生电离的那种物质的化学式,右边写电离时产生的阴、阳离子符号,中间用短线相联;②配平:不仅要使左右两边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还要使右边阴、阳离子的正负电荷总数相等,配平后将短线改为等号。

【投影】例. (1)CaCl

2

=Ca2++2Cl-

(2)NaOH=Na++OH-

(3)Al(NO

3)

3

=Al3++3NO

3

【错例分析】

(1)HNO

3=H++(NO

3

)-

Ba(NO

3)

2

=Ba2++2(NO

3

-) 离子不用加括号

(2)NaOH=Na++O2-+H+ OH-是一个整体,不可拆开

(3)Na

2SO

4

=Na++SO

4

2-质量、电量不守恒

(4) Na

2SO

4

=Na

2

++SO

4

2-钠离子个数不应写在右下角

(5)NaCl=Na+1+Cl-1离子符号错误

【练习二】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1)氯化镁(2)硫酸(3)氢氧化钙(4)硫酸铁

[检查练习情况,并通过视频仪展示几名同学的答案,指出错误]

【讨论】物质在溶液中发生电离后为什么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小结】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和阴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

【练习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KCl晶体中没有离子,所以KCl晶体不导电。

(2)HCl气体中没有离子,所以HCl气体不导电。

(3)NaOH溶液能导电,是因为NaOH在通电条件下发生了电离。(4)因为溶液不显电性,所以溶液中阴离子和阳离子的数目必然

相等。

【答案】(1)×(2)√(3)×(4)×

【动态投影显示】小结:

某些物质??

??????

?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通电灯发光 (电离)(导电)

电离方程式

【作业】1.教材P153.家庭小实验

2.教材P15

3.习题1.(4)、(5)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酸 碱 盐》一章的第一节,其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溶液导电的实质,掌握电离的概念,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因此,先从回忆入手,引出“物质分类整理后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通过化合物导电性实验,使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有些物质在干燥时不能导电、溶于水时却可以导电,而有些物质在干燥或溶于水时均不导电,引出问题。然后,从复习已有知识出发(如电流的形成,金属的导电性,氯化钠晶体中存在的微粒等),讨论得出溶液导电的原因,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同时,利用电脑动画生动直观地展现了金属导电、氯化钠溶液导电、蔗糖溶于水、氯化钠的电离等变化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情况,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导电的实质,掌握电离这一重要概念。接着,教学重点转移到书写电离方程式。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的原则、步骤以及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结束教学。

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意见

苏教版化学选修4《溶液的酸碱性》教案

苏教版化学选修4《溶液的酸碱性》教案第2单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A.pH=7的溶液 B.c(H+)=c(OH-)的溶液 C.由强酸、强碱等物质的量反应得到的溶液 D.非电解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 【解析】pH=7,说明c(H+)=10-7mol·L-1,当温度比室温高时,中性溶液中的c(H+)>10-7mol·L-1,pH<7,即pH=7的溶液显碱性,故A项错误。等物质的量的强酸与强碱,由于它们所含H+和OH-的物质的量未知,因此无法判断它们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故C项错误。非电解质溶于水,可以使溶液显酸性、碱性、中性,如SO2溶于水生成H2SO3溶液显酸性,NH3溶于水生成NH3·H2O溶液显碱性,乙醇、蔗糖等溶于水,溶液显中性,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5 ℃的下列溶液中,碱性最强的是() A.pH=11的溶液 B.c(OH-)=0.12 mol·L-1的溶液 C.1 L中含有4 g NaOH的溶液 D.c(H+)=1×10-10 mol·L-1的溶液 【解析】pH最大的碱性最强,依次求出各自的pH即可。B选项按c(OH-)=0.10 mol·L-1来算,已经大于13;C选项正好等于13;D选项的pH=10。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3.下列酸溶液的pH相同时,其物质的量浓度最小的是() A.H2SO3B.H2SO4 C.CH3COOH D.HNO3 【解析】pH相同,即c(H+)相同。而H2SO3、CH3COOH是两种弱酸,要与H2SO4、HNO3两强酸电离出等浓度的H+,则该两弱酸的浓度需大于两强酸,而在 H2SO4、HNO3两强酸中,若c(H+)相等,则c(H2SO4)=1 2c(HNO3),所以选B。 【答案】 B 4.pH=5和pH=3的两种盐酸以1∶2体积比混合,该混合液的pH为() A.3.2 B.4.0 C.4.2 D.5.0 【解析】设取pH=5和pH=3的两种盐酸分别为V L和2V L,pH=5的盐酸c(H+) =10-5mol/L,pH=3的盐酸c(H+)=10-3mol/L,c(H+)混= 10-5 mol/L·V L+10-3 mol/L·2V L V L+2V L =6.7×10-4mol/L,pH=-lg c(H+)=-lg (6.7×10-4)=4-0.8=3.2。 【答案】 A 5.下列关于盐酸与醋酸两种稀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浓度的两溶液中c(H+)相同 B.100 mL 0.1 mol·L-1的两溶液能中和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 C.pH=3的两溶液稀释100倍,pH都为5 D.两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对应的钠盐,c(H+)均明显减小 【解析】A项,盐酸和醋酸浓度相同时,因两者电离能力不同,c(H+)盐酸

《3.3.1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教学案

3.3.1《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 2.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对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 教学重点: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 教学难点: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函数是客观描述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研究函数时,了解函数的赠与减、增减的快与慢以及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等性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函数的这些性质,我们可以对数量的变化规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下面,我们运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从中体会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作用. 二.新课讲授 1.问题:图3.3-1(1),它表示跳水运动中高度h 随时间t 变化的函数2() 4.9 6.510h t t t =-++的图像,图3.3-1(2)表示高台跳水运动员的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的函数'()()9.8 6.5v t h t t ==-+的图像. 运动员从起跳到最高点,以及从最高点到入水这两段时间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区别? 通过观察图像,我们可以发现: (1)运动员从起点到最高点,离水面的高度h 随时间t 的增加而增加,即()h t 是增函数.相应地,'()()0v t h t =>. (2) 从最高点到入水,运动员离水面的高度h 随时间t 的增加而减少,即()h t 是减 函数.相应地,'()()0v t h t =<. 2.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 观察下面函数的图像,探讨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正负的关系. 如图3.3-3,导数'0()f x 表示函数()f x 在 点00(,)x y 处的切线的斜率. 在0x x =处,'0()0f x >,切线是“左下右上”式的,

溶液的酸碱性 教案

溶液的酸 碱性 教案 初中化学
适用年级
九年级
适用区域 沪科版
课时时长(分钟)
2 课时
知识点
1. 酸碱指示剂 2. 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3. pH 与溶液酸、碱性的 关系 4.pH 测定
1. 认识酸碱指示剂及其适用范围 教学目标 2. 掌握 pH 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3. 掌握 pH 的测定方法
1. pH 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重点
2. 溶液 pH 的测定方法
教学难点 溶液 pH 的测定方法
一、导入 教学过程
我们在吃苹果、橘子、葡萄等水果时,都有酸味,吃碱面包时有 一股涩味,这是为什么?
二、知识讲解 知识点 1 酸碱指示剂
使用建议说明:接着导入部分,引入酸碱性概念,阐明酸碱指示剂作 用及适用范围。引导学生记住酸碱指示剂说的变色现象。 酸碱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
第1页/共14页

碱指示剂。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石蕊
酚酞
自身颜色
紫色
无色
遇酸
红色
无色
遇碱
蓝色
红色
知识点 2 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使用建议说明: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溶液 的酸碱性,还要知道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例如:就某地区的 土壤而言,知道它呈酸性还是碱性,还要确切知道该土壤的酸碱度, 以便选择适宜种植的植物,如何改良土壤。讲课多结合实际事例比较 好。
1、 酸碱度 (1)溶液的酸碱性是指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溶液酸碱度是指溶液 酸碱性强弱的程度。常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粗略测定 溶液的酸碱度常用 pH 试纸。 (2)酸溶液(碱溶液)与酸性溶液(碱性溶液)是两组不同的概念。 酸溶液是指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是指呈酸性(pH<7)的溶液。酸 溶液一定呈酸性,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NaHSO4 溶液)。碱溶 液与碱性溶液也存在上述关系(如 Na2CO3 溶液)。 (3)pH 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pH=7,溶液呈中性 pH<7,溶液呈酸性
第2页/共14页

《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教学案设计

《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教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正确理解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的原理; 掌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教学重点: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 教学难点: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以前,我们用定义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在假设x 10时,函数y=f(x) 在区间(2,∞+)内为增函数;在区间(∞-,2)内, 切线的斜率为负,函数y=f(x)的值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即/y <0时,函数y=f(x) 在区间 (∞-,2)内为减函数. 定义:一般地,设函数y=f(x) 在某个区间内有导数,如果在这个区间内/y >0,那么函数y=f(x) 在为这个区间内的增函数;,如果在这个区间内/ y <0,那么函数y=f(x) 在为这个区间内的减函数。 例1 确定函数422+-=x x y 在哪个区间内是增函数,哪个区间内是减函数。 例2 确定函数76223+-=x x y 的单调区间。 y

2 极大值与极小值 观察例2的图可以看出,函数在X=0的函数值比它附近所有各点的函数值都大,我们说f(0)是函数的一个极大值;函数在X=2的函数值比它附近所有各点的函数值都小,我们说f(0)是函数的一个极小值。 一般地,设函数y=f(x)在0x x 及其附近有定义,如果)(0x f 的值比0x 附近所有各点的函数值都大,我们说f(0x )是函数y=f(x)的一个极大值;如果)(0x f 的值比0x 附近所有各点的函数值都小,我们说f(0x )是函数y=f(x)的一个极小值。极大值与极小值统称极值。 在定义中,取得极值的点称为极值点,极值点是自变量的值,极值指的是函数值。请注意以下几点: (ⅰ)极值是一个局部概念。由定义,极值只是某个点的函数值与它附近点的函数值比较是最大或最小。并不意味着它在函数的整个的定义域内最大或最小。 (ⅱ)函数的极值不是唯一的。即一个函数在某区间上或定义域内极大值或极小值可以不止一个。 (ⅲ)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无确定的大小关系。即一个函数的极大值未必大于极小值,如下图所示,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天津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天津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教学内容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二.重点、难点 电藹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三.知识要点 (-)电离和电离方程式。 1.电离一一物质溶解于水时,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能电离,因为碱和盐大多为离子化合物,有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趋势; 氯化钠的水溶液导电的过程: NaCl(固体)在水分子的作用下>Na++ Cl~ (离子不能自由移动)(离子能自由移动) 不导电导电 某些共价化合物如酸的分子也能够电离,因其在水溶液中也可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 氯化氢水溶液导电的原因: 氯化氢分子中由于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一端显正电性,一端显负电性,加入水后,水分子的作用削弱了氢原子和氯原子间的作用力,使共用电子对完全被氯原子占有,使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氯离子,因此溶液导电。 HC1(气体)在水分子的作用下》H++C/~~ (共价化合物分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 不导电导电 酒精、蔗糖(C12H22O11)等共价化合物即使溶于水后仍以分子存在,因此不能电离,也不导电。 注:电离的外因条件是水而不是通电。 2.电离与导电的关系 电藹--一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导电--一带电粒子定向移动的过程。 先电离,后导电。 3.物质导电的两种情况: 4.在能导电的溶液里,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和所有阴离子带负电荷总数相等,所以溶液不显电性。但要注意:因为每个不同离子带的电量不一左相等,阴、阳离子的

电荷总数比为1:1,而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不一圧是1:1。 5.书写电离方程式应注意的问题: ①式子左边写化学式且系数是1,式子右边写离子符号。 ②物质电离产生的自由离子所带电荷的正负及电荷数,跟化合物中的相应元素或根的化合价的正负及价数相同,但表示方法不同。 ③电离方程式中电离产生的阴、阳离子个数跟化合物的化学式中相应原子或离子的个数相等。 ④电离时所产生的原子团在电离过程中不能拆开,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写出。 ⑤注意离子符号的写法。除原子团本身含有的小数字外,其余小数字均应改为禽子个数,写在离子符号前。如在化学式中原子团个数不只一个时,原子团符号要括起来,在右下角写上个数。但电离岀的原子团个数宜接写在离子符号前面,离子符号不用括起来。 AnRm的电离方程式为:AnRm=nAm +mRn (-)酸、碱、盐的左义及从电离角度进行分类的原则。 金属:存在能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 "能导电的? I酸、碱、盐溶液:物质的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移动的离子。 物Y 质(固体的酸、碱、盐:如干燥的NaCl、KNCh、H3PO4等晶体J不能导电的" '固态或液态在水溶液中均不导电的物质:蔗糖晶体、液态酒精 及蔗糖和洒精的水溶液 【典型例题】 [例1]判断:溶液不显电性,是因为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数与阴离子数相等。 (X )改正:溶液不显电性,是因为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 [例2]下列物质中有自由移动氯离子的是() A.氯化钠晶体 B.熔化的氯化钾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溶液得酸碱性》教学设计 张东明 一、教学内容分析 《溶液得酸碱性》就是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得内容。这节内容就是初中化学教材中得重点内容,不仅对前面所学得知识内容总结归纳,还与学生在高中阶段得化学学习有很大关系,起到承上启下得作用。在第六章学生已学习了溶液得相关知识,溶液得酸碱性就是溶液得一个特性,溶液酸碱性得强弱对其化学反应及应用有重大得影响,因此,了解并检验溶液得酸碱性、测定溶液得酸碱度有重要得意义。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得生活体验,从学生熟悉得环境入手设计问题,便于学生认知得深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液得酸碱性,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得酸碱性 (2)初步了解pH与溶液酸碱性得关系,学习pH试纸得使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与动手操作得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指示剂得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与生产、生活中得重要作用。 (2)会用溶液酸碱性得知识解释生活中得一些有关现象。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溶液酸碱性与酸碱度得判断 难点:对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强弱得判断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得教学就是在学生学习溶液得相关知识,知道溶液得某些性质得基础上展开得。而溶液得酸碱性也就是溶液得特性之一,对于此学生并不陌生,在之前得教学中都有涉及过。如:二氧化碳得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第二章),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第三章)。学生具有相应得知识片断,但没有深入系统学习,很好利用这些知识片断就是本节课成功得一个关键。 五、教法、教具 本节主要应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来进行。 1.实验仪器及用品:试管(小)、滴管、试管架、研钵、纱布。 化学药品: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稀盐酸、稀硫酸、澄清得石灰水、NaOH溶液、纯碱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 溶液的酸碱性教案

课型:新授 课题: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初步学会测定酸碱性的方法,加强对酸碱性实质的微观理解; 2、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的品德。 内容和学情分析: 本节从同学们生活中的经历入手引出问题,如吃西红柿,喝柠檬汁时感到有酸味,食醋也有酸味;使用肥皂和洗衣粉时会感到有滑腻感和涩味。知道它们是两类不同的物质,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并分析酸溶液的性质就是氢离子的性质;碱溶液的性质就是氢氧根离子的性质。 学习建议: 1、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根据常见酸碱性的检验,可以归纳出一般酸碱性的检验方法。 2、注意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注重形成基本概念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在活动与探究中掌握化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测定酸碱性的方法。 2、加深对酸碱性实质的微观理解。 过程与方法:

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增强对化学学习的情感。 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识别酸和碱的几种方法。 难点: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以及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实质。 教学准备: 仪器:试管(或者点滴板),胶头滴管等,多媒体演示台。 药品: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紫色石蕊试液,蓝色和红色石蕊试纸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如图,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食物,要想区分它们的酸碱性,学生观看投影,很感兴趣。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会异口 同声的回答“尝一尝”。 通过日常生活 中常见食物的 酸碱性检验导 入新课,能激 发学生学习兴 趣,同时把学 生的思维引向 深入。

03 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学案学生版

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 导学目标: 1.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几何意义.2.会用定义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及会用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值. 自主梳理 1.单调性 (1)定义: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对于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D 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 1,x 2,当x 1f (x 2)),那么就说f (x )在区间D 上是______________. (2)单调性的定义的等价形式:设x 1,x 2∈[a ,b ],那么(x 1-x 2)(f (x 1)-f (x 2))>0?f x 1-f x 2 x 1-x 2 >0?f (x ) 在[a ,b ]上是________;(x 1-x 2)(f (x 1)-f (x 2))<0?f x 1-f x 2 x 1-x 2 <0?f (x )在[a ,b ]上是________. (3)单调区间:如果函数y =f (x )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 =f (x )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 叫做y =f (x )的__________. (4)函数y =x +a x (a >0)在 (-∞,-a ),(a ,+∞)上是单调________;在(-a ,0),(0,a )上是单调______________;函数y =x +a x (a <0)在______________上单调递增. 2.最值 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①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f (x )≥M );②存在x 0∈I ,使得f (x 0)=M .那么,称M 是函数y =f (x )的____________. 自我检测 1.若函数y =ax 与y =-b x 在(0,+∞)上都是减函数,则y =ax 2 +bx 在(0,+∞)上是( ) A .增函数 B .减函数 C .先增后减 D .先减后增 2.设f (x )是(-∞,+∞)上的增函数,a 为实数,则有 ( ) A .f (a )f (a ) 3.下列函数在(0,1)上是增函数的是 ( ) A .y =1-2x B .y =x -1 C .y =-x 2 +2x D .y =5 4.(2011·合肥月考)设(a ,b ),(c ,d )都是函数f (x )的单调增区间,且x 1∈(a ,b ),x 2∈(c ,d ),x 1f (x 2) C .f (x 1)=f (x 2) D .不能确定 5.当x ∈[0,5]时,函数f (x )=3x 2 -4x +c 的值域为 ( ) A .[c,55+c ] B .[-43+c ,c ] C .[-4 3 +c,55+c ] D .[c,20+c ] 探究点一 函数单调性的判定及证明 例1 设函数f (x )=x +a x +b (a >b >0),求f (x )的单调区间,并说明f (x )在其单调区间上的单调性. 变式迁移1 已知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增函数,对x ∈R 有f (x )>0,且f (5)=1,设F (x )=f (x )+) (1 x f ,讨论F (x )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实验活动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教案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初步学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3.初步学会自制酸碱指示剂,并用制得的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的分工、配合,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合作能力。 2.通过对检测溶液酸碱性的意义分析,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实验用品】 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剪刀、注射器、漏斗、烧杯、试管、研钵、玻璃棒、玻璃片、纱布、胶头滴管、塑料袋······ 蒸馏水、酒精、酚酞溶液、石蕊溶液、PH试纸、紫甘蓝、玫瑰花、苋菜、红萝卜皮、稀盐酸、NAOH溶液、NA2CO3溶液、雪碧、白醋、洗发液、发酵粉、洁厕灵、土壤样品··· 【教学过程】 【导入】 分享课外实验《鲜花变色》的变色结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波义耳与指示剂》视频,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设问】 我们能不能像化学家波义耳那样自己制作酸碱指示剂呢? 【方法共享】 学生分享网络下载的指示剂制作方法: 1.研碎→加3-5ml酒精→过滤; 2.切碎→加水10ml→加热→过滤; 3.花瓣放入塑料袋中→加3-5ml酒精→轻柔捏轻→挤出; 4.······ 注: 分离固液的方法:过滤、扎孔挤出、注射器抽取······ 【学生实践】 1.自制酸碱指示剂: 自己选择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浸泡; 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 2.选择实验室或生活中的几种溶液,进行下列实验: (1)分别用酚酞溶液和石蕊溶液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注:撕一片PH试纸放在干净的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半分钟内,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得出溶液的PH.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张东明 一、教学内容分析 《溶液的酸碱性》是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这节内容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不仅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内容总结归纳,还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有很大关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第六章学生已学习了溶液的相关知识,溶液的酸碱性是溶液的一个特性,溶液酸碱性的强弱对其化学反应及应用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并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设计问题,便于学生认知的深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初步了解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学习pH试纸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会用溶液酸碱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溶液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判断 难点:对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强弱的判断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溶液的相关知识,知道溶液的某些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而溶液的酸碱性也是溶液的特性之一,对于此学生并不陌生,在之前的教学中都有涉及过。如: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第二章),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第三章)。学生具有相应的知识片断,但没有深入系统学习,很好利用这些知识片断是本节课成功的一个关键。 五、教法、教具 本节主要应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来进行。 1.实验仪器及用品:试管(小)、滴管、试管架、研钵、纱布。 化学药品: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NaOH溶液、纯碱溶液、肥皂水、氨水、食盐水、蔗糖溶液、酒精。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出示一盒酸奶,一个柠檬,问喝一口有什么感觉。会觉得酸从身边事物 入手,提高学习的 积极性。

高中数学:2.1.3函数的单调性学案新人教B必修

2.1.3 函数的单调性 学案 【预习要点及要求】 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2.由函数图象写出函数单调区间; 3.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4.能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函数单调性和最值 5.理解函数的单调性 6.会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知识再现】 1.22a b -=_____________ 2.=-33b a _____________ 3.=+33b a _____________ 【概念探究】 阅读课本44页到例1的上方,完成下列问题 1从直观上看,函数图象从左向右看,在某个区间上,图象是上升的,则此函数是______,若图象是下降的,则此函数是_____________- 2不看课本,能否写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区间的开闭有何要求? 4如何理解定义中任意两个字? 5一个函数不存在单调性,如何说明? 6完成课后练习A 第1,2题 【例题解析】 阅读课本例1与例2,完成下列问题 1. 不看课本你能否独立完成两个例题的证明 (1) 证明函数()21f x x =+在R 上是增函数 (2) 证明函数1()f x x =,在区间(,0),(0,)-∞+∞上分别是减函数 2. 根据两个例题的证明,你能否给出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在这些步骤中你认为最 关键的地方是什么? 3有的同学证明1()f x x = 在(0,)+∞上是减函数时是这样证的,你是否认可其作法,为什么? 证明:设120x x <<,则1211x x >,即12()()f x f x >,根据定义可得1()f x x =在(0,)+∞上是减函数 4完成课后练习A 第3,4题,习题2-1A 第5题

第一节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第八章 酸、碱、盐 §8—1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2节时) 【目的要求】: 1. 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了解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和电离 的概念; 2.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3. 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重、难点】: 1.溶液导电的原因和电离的概念; 2.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3.书写电离方程式。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分析讲解,总结归纳,练习巩固 【教具】: 溶液导电性实验装置一套 【教学过程】: ● 复习引入:回忆物质的分类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氧化物 酸 碱 盐 混合物 将下列物质分类,对号入座填入上图: ⑴空气 ⑵氧气 ⑶二氧化碳 ⑷硫酸 ⑸水 ⑹锌 ⑺氯化钠 ⑻硫酸铜 ⑼碳酸钙 ⑽磷 ⑾氢氧化钠 ⑿氧化镁 ● 引言:本章研究酸、碱、盐,什么叫酸、碱、盐?我们先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 演示实验:酸、碱、盐、酒精、蔗糖、水等物质的导电性实验 ● 结论: 除金属外的固体一般不导电,但 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且导电能力不同。 某些物质的水溶液不能导电。 ● 引问:为什么除金属外的固体一般不导电为什么有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而 有些不能呢?电流形成的条件是什么?什么叫电离? 单质 化合物 纯净物 物质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150页 ●分析讲解:以氯化钠的电离为例 在水分子作用下 NaCl(固体) Na+(水合) + Cl-(水合) 离子不能自由移动离子能自由移动 不导电能导电 结论: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电离:物质在水溶液中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与是否通电无关) ●小结:判断物质能否导电的依据: 看物质是固体:除金属外一般不导电(不管物质中有无离子) 液体:无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如:酒精、蔗糖等) 有能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如:酸碱盐溶液)●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氯化钠固体能导电,因为存在离子。 2.氯化钾固体中没有离子,所以不导电。 3.酒精不导电是因为酒精里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4.硫酸溶液能导电是由于硫酸溶液中有能自由移动的离子。 5.金属能导电是因为金属里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6.氯化氢分子中有H+和Cl-,在水溶液中有自由的H+和Cl-,所以能导电。 7.硫酸铜溶液只有在通电时才能发生电离。 ●引问:如何表示物质的电离呢? ●讲解: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氯化钠、硫酸和氢氧化钠为例) ●投影: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1)写:正确写出化学式。 (2)拆:离解发生在正价与负价元素(或原子团)之间的连接处; 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与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相同; 原子团不能拆开;不溶于水的物质写不出电离方程式。 (3)查: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是否相等来检查离子方程式的正 误。 ●练习:1.写出MgCl2 HCl Ca(OH)2 Al2(SO4)3 M(OH)n的电离方程式。

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教案

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 适用学科高中化学适用年级高中二年级 适用区域辽宁等新课标地区课时时长(分钟)1课时/60分钟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 溶液的酸碱性与PH 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中和滴定的仪器、试剂及操作 酸碱溶液稀释时PH的变化 关于溶液PH的计算 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溶液的PH、POH 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2、掌握PH值的计算方法 3、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教学重点PH计算、酸碱中和滴定原理 教学难点PH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回顾水的离子积的表达形式及影响水电离的因素 二、知识讲解 知识点1溶液的酸碱性与c(H+)和c(OH—)的关系: 电解质溶液对水电离平衡 的影响 溶液中 c(H+) (mol/L) 溶液中c (OH—) (mol/L) c(H+)与 c(OH—)比较 c(H+)· c(OH—) 溶液 酸碱 性 纯水=10-7 =10-7 相等10-14中性 盐酸加HCl,c(H+) 增大,平衡左移>10-7 <10-7c(H+)> c(OH—) 10-14酸性

氢氧化钠 加NaOH ,c (OH — )增大,平衡左移 <10 -7 >10-7 c (H + )< c (OH — ) 10-14 碱性 中性溶液c (H + )= c (OH — )= 1×10-7 mol/L 酸性溶液c (H +)> c (OH —),c (H +)> 1×10-7 mol/L 碱性溶液c (H +)< c (OH —),c (H +)< 1×10-7 mol/L 注:①水中加酸或碱均 抑 制水的电离,但由水电离出的c (H +)与c (OH — )总是相等。 ②任何电解质溶液中,H +与OH — 总是共存,但不能大量共存。溶液的酸、碱性主要在于 c (H +)与c (OH —)的相对大小。c (H +)与c (OH —)此增彼长,且K w = c (H + )·c (OH — )不变。 酸性溶液中c (H +)越大,酸性越强,碱性溶液中c (OH — )越大,碱性越强。我们经常用到 一些c (H +)很小的溶液,如c (H +)=1×10-7 mol/L 的溶液,用这样的量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很不方便。为此,化学上常采用PH 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知识点2溶液的PH : (1)定义:PH =-lg{c (H + )} (2)适应范围:稀溶液,0~14之间。 有关溶液的PH 值的几个注意问题: ①pH 值是溶液酸碱性的量度。常温下,PH=7溶液呈中性;PH 值减小,溶液的酸性增强;PH 值增大,溶液的碱性增强。 ②pH 值范围在0-14之间。PH=0的溶液并非没有H +,而是C(H + )=1mol/L ;PH=14的溶液并非 没有OH -,而是C(OH -)=1mol/L 。pH 改变一个单位,C(H + )就改变10倍,即pH 每增大一个单 位,C(H +)就减小到原来的1/10;pH 每减小一个单位,C(H + )就增大到原来的10倍。 ③当C(H +)>1mol/L 时,PH 值为负数,当C(OH -)>1mol/L 时,pH>14。对于C(H +)或C(OH -)大 于1mol/L 的溶液,用PH 值表示反而不方便,所以PH 值仅适用于C(H +)或C(OH -)小于等于 1mol/L 的稀溶液。 ④也可用POH 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POH=-lgC(OH --),因为C(H +)·C(OH -)=10-14 ,若两边均取负对数,得PH+POH=14。 ⑤可用 PH 试纸来测定溶液的PH 值。方法:用洁净的干玻璃棒直接蘸取少许待测液,滴在PH 试纸上(注意不能将PH 试纸先用水沾湿或用湿的玻璃棒,因为这样做,实际上已将溶液稀释,导致所测定的PH 不准确)将PH 试纸显示的颜色随即(半分钟内)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确定溶液的PH 值(因为时间长了,试纸所显示的颜色会改变,致使测得的PH 不准。) 知识点3有关溶液PH 的计算 强酸、强碱自相或互相混合(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1)酸I+酸II c(H +)= II I II I V V H n H n ++++)()( , 当两种pH 之差ΔpH ≥2的两强酸等体积混合,混合后的PH=PH 小的+0.3 (2)碱I+碱II c(OH - )= II I II I V V OH n OH n ++--) ()(当两种pH 之差ΔpH ≥2的两强碱等体 积混合,混合后的PH=PH 大的—0.3 (3)酸I+碱II ①完全中和:c(H +)= c(OH - )= 1×10-7 mol/L

数学必修一函数的单调性学案

数学必修一函数的单调性学案 学习目标要求: 1.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2.掌握判断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方法; 3.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性质研究中的价值,掌握其应用。 一、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1:增函数 (1)定义: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f(x2),那么就说函数f(x)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函数f(x)的单调递减区间。 (2)几何意义:函数f(x)的图象在区间D上是下降的,如图所示: 3:单调性与单调区间 定义:如果函数y=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叫做y=f(x)的单调区间。 思考:

(1)单调性是函数在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吗? 不是,由定义中“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知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或单调递减区间是其定义域的子集,这说明单调性是与“区间”紧密相关的,一个函数在定义域的不同区间可以有不同的单调性。 (2)定义中的“x1、x2”具备什么特征? 定义中的x1、x2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任意性,即任意取x1,x2,证明单调性时更不可随意以两个特殊值替换;二是有大小,通常规定x10,减函数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 二、判断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方法 (1)定义法:利用定义严格判断。一般步骤如下: ①取值:任选定义域中同一单调区间D上的自变量值x1,x2,且设x1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一、概述
· 化学、高二年级
· 本节选自苏教版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三第二单元;一课时
·学习内容①学生能利用 C(H+)、C(OH-)、PH 准确判断溶液的碱性,知道溶液 PH 的定 义、公式,能进行有关溶液 PH 的计算。②学生会测定溶液 PH 的方法与操作。
· “溶液的酸碱性与 PH”是高中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计算之一,历年高考考查的热点, 从知识体系上看,是已学习的初中知识“溶液酸碱度”和高中必修内容“极弱电解质水的电 离”知识的延伸,是学习盐类的水解知识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分析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水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 2、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 PH 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水的电离平衡过程中 H+ 、OH-关系的分析,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由水的电离体会自然界统一的和谐美以及“此消彼长”的动态美。 3 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对溶液酸 碱性的分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矛盾对立统一 的哲学观点; 2、从生活出发学化学,体验化学对生活、生产及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 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水的离子积,c (H+)、
PH 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难点是水的离子积,有关 PH 的简单计算。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是高二年级二级达标学校的学生,化学基础一般。;
2.
学生对化学现象,尤其是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
3.
学生思维较活跃,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积极参与讨论;
4.
学生对实验探究不足,但有着一定的兴趣;
5.学生已学习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进一步完善对平衡知
识体系的构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交流评价等等,初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精神;通过实验探究,构建化学平衡的 理论知识,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

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教案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溶液的酸碱性,了解酸碱度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情况 2、学会利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学会利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树立用化学方法保护人体健康和防治污染的意识。 重点: 认识溶液的酸碱性,酸碱度及其测定方法。 难点: 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区别及联系 教法: 实验探究法,归纳法 教具: 实验器材及药品、多媒体器材及课件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第二课时: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及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引入]: 昨天我在报上看了一篇题为《百病之源;酸性食物过量》的报道,据说人体的酸性化是百病之源,当酸性物质在体内愈来愈多,不断规程,当量变引起质变时疾病就会产生。 医学证明,如果人体倾向酸性,人体细胞的作用就会变差,废物就不易排出,肾脏、肝脏的负担就会加大,新陈代谢缓慢,各种器官的功能减弱,容易得病,为此专家推存食用碱性食品。那么什么是酸性?什么是碱性?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共同探究。 [过渡]: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给你留下过“酸”的印象,或“碱”的印象?谁能说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 生:食醋是酸的,橘子是酸的,没熟透的苹果是酸的。 师:还有吗?准还有,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这些酸的印象都是通过你的日常生活品尝到的。 师: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允许品尝化学试剂的味道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确定物质的酸性或碱性呢?下面我给大家做一个实验。 师:化学魔术:往月季花花上喷洒白醋,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讨论、交流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教学内容: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1.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2.酸、碱、盐的定义 3.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二.重点、难点: 1.溶液的导电性和部分酸、碱、盐的电离。 2.酸、碱、盐的定义和电离方程式 三.教学过程: 1.溶液的导电性的原因 通过物质导电性实验分析,像氯化钠一样的物质溶于水时,能够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个过程叫电离。电离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例如: NaCl=Na++ Cl- KNO 3=K++NO 3- NaOH=Na++ OH-

溶液中的自由离子在电源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固体氯化钠不能导电,是因为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蔗糖、酒精不能产生离子,其溶液没有导电性。 2.酸、碱、盐的电离 ⑴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酸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叫做酸根离子。 ⑵碱: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 ⑶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包括NH 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3.电离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 ⑴正确书写离子符号:电离过程中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不变,离子所带的电荷的正负和数目与它在化合物中显示的化合价一致。 ⑵离子的个数要写在离子符号的前面。 ⑶电离方程式必须配平既要保证电离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相等,又要保证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所有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所以酸、碱、盐溶液不显电性。 例1.硫酸氢钠(NaHSO 4)水溶液中,因存在着电离生成的H+,所以硫酸氢钠是一种酸。 此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分析:判断一种化合物是不是酸,要看其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不是只有H+。 解:此种说法不正确。因为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