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周瑜人物形象之比较

诸葛亮与周瑜人物形象之比较
诸葛亮与周瑜人物形象之比较

诸亮与周瑜人物形象之比较

----------《三国演义》中瑜亮情结之探析

摘要《三国演义》中诸亮和周瑜联手在赤壁打败操,从而形成了三足鼎力之势,二人曾经亲密合作过,而在赤壁之战之后,二人分属两个政治集团,也曾两军对垒,最终周瑜始终不敌诸亮,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之后抱憾离世。本文试图从二人的经历、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分析二人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探索两个人悲剧结局,依次来警醒当世。

关键词:诸亮,周瑜,人物形象比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1]三国时代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一代奸雄操,人中之龙备,还有紫髯碧眼能使臣僚肯尽忠的权,更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的关羽、长坂桥独退家百万兵的飞,一时间在这段历史舞台叱咤风云的英雄是数不胜数。这当中有两位人物不能不提,因为正是他二人的合作才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历史局面,三国的历史由此而继续书写。这便是在赤壁之战中合力战胜操八十三万大军的诸亮和周瑜。然而一直以来对着两个人的评价却截然相反:对于诸亮,人们往往把他当做智慧的化身,当做贤相的楷模,“三个臭皮匠,赛过诸亮。”“出师一表真明志,千载谁堪伯仲间。”正是这样的情形;然而对于周瑜人们往往以气量小,嫉贤妒能,不能容人来评价。许多人读了《三国演义》后往往将周瑜与诸亮的交往过程用“周瑜三害诸亮,诸孔明三气周公瑾”来概括,加上有周瑜临终前的叹息:“既生瑜,何生亮?”[2]更进一步地凸显了周瑜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形象。但如果简单如此地就对二人这样下结论,难免有失偏颇,很难公允。本人想从二人的性格经历及其结局,并将二人放在三国时代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评价。

一、诸亮的人物经历和形象

诸亮出身于官吏世家,因父亲早逝而家道中落,自幼博闻强记,才能突出,因为备三顾茅庐而出仕,在隆中茅庐中就为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政治战略,从而为备建立蜀国明确了战略定位,使备从此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当备在新野被军打败之后,诸亮在东吴鲁肃的邀请下出使江东,舌战群儒促成了权联合备共同抗击操,又帮助周瑜借来东风,终于打败了操的大军。然后又借周瑜追击军之际突袭荆州,为备建立了最初的根据地,为日后蜀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面又为荆州根据地的巩固出谋划策。还为备推荐了被称为凤雏的庞统,后来庞统在落凤坡战死,诸亮又入川辅佐备取得西川和之地,确立了蜀国的基本版图。在先主猇亭战败之后,诸亮又巧布八阵图,延缓了东吴陆逊的进攻,保住了备半生打下的基业。后来备在白帝城给诸亮托孤,诸亮精心辅佐后主,使蜀国从猇亭之战的困局中渐渐恢复过来,同时和东吴重修旧好,结为联盟,又带兵平定了南方的孟获之乱,为蜀国建立了安定的后方。此后,诸亮又带兵六出祁山,希望能够打败,恢复汉室。然而终究因为蜀国力量弱小,有具有天然的战略缺陷(失去了荆州),加上一些战术的失误,终究无果,最后星落五丈原,遗憾离世。死前安排好了所有的撤退方案,保证了他死后蜀国的安定。

从诸亮的一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为蜀国的建立和巩固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展现了其卓越的才能,其才能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突出的战略谋划才能。

这在备三顾茅庐在隆中谈论三分天下中表现地最为突出,后面

的战事中诸亮总是能考虑到战争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前做好各种部署,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2、才能全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阴阳五行无所不通,才华横溢,对敌作战,知己知彼。这在赤壁之战借东风、草船借箭、巧布八阵图中体现得比较突出,还有造木牛流马运粮草。在对敌作战中如:空城计、华容道放操、巧夺荆州、七擒孟获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

3、知人善用。诸亮在出北伐的时候,在《出师表》中向后主推荐了许多有用之才,这些人精心辅佐后主保证了后方的稳定。

4、出色的治国才能。备去世时是蜀国最为艰难的时候,当时吴两国虎视眈眈,国家精锐损失殆尽。就是在这样的危局之下,他安居平定国派来的五路进攻大军,还与东吴重修旧好,结为同盟,仅用了三年时间就使蜀国从战败的困境中渐渐恢复了元气。后来又亲率大军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并对南方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使得南方少数民族数十年归顺蜀国,后方十分稳定。

诸亮作为备托孤的重臣,除了其卓越的才能之外,更值得称赞的是其优秀品质,备将后主禅托付于诸亮,诸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是他却只是用权而不专权,从来没有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谋取私利,死后没有合法收入之外的任何私产。更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之便去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始终对氏父子忠心耿耿,为氏蜀汉江山的巩固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试想如果诸亮要这样做,那么蜀国说不定也会出现一位“操”或者“司马昭。”

当然诸亮作为一个人,也不是没有一点缺点的,而且有些缺点还是非常致命的,为后来他去世后蜀国的衰落埋下了祸根。

1、急于求成,明知难以为之而为之。备去世后,蜀国在诸亮的治理下渐渐恢复了元气。但是无论战略位置,还是国力,蜀国都不能与国和吴国相比。然而诸亮偏偏就要在这时候进行北伐,有违他当时制定三分天下战略时的初衷:“待天下有变时。”

[4]当时的国除了丕去世,幼子即位以外并无大的变故。但由于诸亮感恩于先主的知遇之恩,想在有生之年实现匡扶汉室的愿望,忠心可嘉,但是实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2、过分倚重自己的才能,不注意发挥团队的才能。诸亮在作战时多半是对下属进行布置任务,却很少与部下商讨作战形势、议论战略战术,甚至往往是锦囊妙计,这当然对于保守作战有好处,但却不利于部下的成长,使蜀国在诸亮去世后,没有形成接班的人才梯队,形成后继无人的局面,为后来蜀国的快速衰落埋下了祸根。

3、事必亲躬,既累坏了自己的身体,也造成了一人杰出,众人平庸的局面。诸亮治理蜀国,凡事都要自己亲口过问,亲自审定,甚至对于外出征战这样对于一个宰相不太适应的事情都要自己亲自出马,造成了他只活了五十四岁就离世而去。这样

做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造成了部下不敢独立处理任何事情,干部队伍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这样在他去世后,后主就开始逐渐宠信宦官,接近小人。假如说当时诸亮放手让手下的干部去做,自己只负责监督,培养出一个干部接班的人才梯队,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指导和培养后主及干部接班队伍,那他身后的蜀国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至少不会在三国中第一个灭亡。

二、周瑜的人物经历和形象

周瑜也出身于官吏世家,周瑜的叔父是丹阳太守。周瑜与权的兄长策自小就是拜把子兄弟,交情甚笃,自策向袁术借兵回江东报父仇,重新建立霸业之时就一直追随氏兄弟,一生不改自己的初衷。并向开始重新建立霸业的策推荐了影响江东政局的重要谋士“江东二”[5](昭和纮),而昭和周瑜被策十分倚重,后来策临终将江东大业托付于弟弟权时就说:“事不决问昭,外事不决问周瑜。”[5]而且策和周瑜同娶乔氏姐妹,是婚姻连襟,关系颇为密切。在策重回江东建立霸业的过程中,周瑜为氏兄弟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策英年早逝,周瑜又尽心辅佐策的弟弟权,并向权推荐了鲁肃,而正是鲁肃一手促成了联合抗击操的重要战略。在操兵江北之时,鲁肃、周瑜坚决支持权抗击操,是周瑜最终让权下定了要抗击操的决心。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智除操水军都督蔡瑁允,为战胜操扫除心腹大患,又和黄盖密使苦肉计,促成黄盖诈降操,又和鲁肃等人商议,让庞统献连环计。最终用火攻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可以说周瑜在赤壁之战的谋划和运筹之中可谓殚精竭虑,面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周瑜随有信心击败军,但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他深知自己一旦判断错误,那么江东基业就将不复存在。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周瑜积劳成疾,身体渐渐地垮了下来。当所有进攻操的准备工作都全部做好,周瑜在山顶遥望江北,见到所刮的风是西北风时,一下子晕倒,口吐献血。这便说明在赤壁之战这场决定、命运的大战中,消耗了周瑜大量的精力和体力,以至于在大战结束之时,周瑜已经是病入膏肓。作为周瑜本人自己,他应该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了,因此在打败操之时,便要十分急切地为权拿下荆州,为江东霸业的安宁再添一道屏障,因此他刻意向权隐瞒了病情,为东吴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要为吴侯拿下荆州。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诸亮趁周瑜大战仁之际抢先一步夺去了荆州,偏偏在这时候周瑜又受了箭伤,这让急着要为权拿下荆州的周瑜这能不气呢?自从受了箭伤之后,周瑜的身体越发不行了,他便越发想早点为权夺回荆州,但事情就是这样,事情越操之过急,在办事的过程中越会漏洞百出。这一切被对手诸亮看在眼里,周瑜为夺取荆州耗尽了自己最后的精力,最后只能抱憾而亡。

从周瑜一生的经历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周瑜是一个极具军事才能的军事统帅,文

韬武略具备,为人豪爽,兼通琴棋书画,既有征战沙场的英勇威武,也不失文人公子的风流儒雅。下面逐一作一简单说明:

1、卓越的军事统帅才能。赤壁之战不是一场简单的战役,这是一场战略大战,而且、势力弱小,北方军十分强大。如果这一战以操的胜利而结束,那么其结果就是操一统天下,这当然从历史进步的角度来说是好事。因此赤壁之战是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大战。在这场大战中周瑜充分调动东吴集团、备集团的所有精英和江东朝野的各种人物,为其出谋献策,最终战胜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且周瑜这个人是既能够在军帐中运筹帷幄,也能够在阵前攻城略地冲锋陷阵。

2、为人宽厚,善于识人,举贤荐能。周瑜自己已经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但他也深知自己才能方面的不足,先后向策、权推荐了“二”、鲁肃等人,并要诸瑾去劝诸亮归顺东吴,胸怀之大可见一斑。

3、尽忠职守,至死不渝。周瑜一生辅佐策、权,掌握东吴军事大权,但从来没有过任何的私心私利,一心为江东的发展壮大尽心竭力。

4、为人风流潇洒。周瑜既能舞剑又善抚琴,还能慷慨高歌,风流倜傥,可见一斑。

三、诸亮与周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尽管周瑜鏖战赤壁的骄人战绩,诸亮有所谓三“气”周瑜的从容自如,但他们都是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人物,周瑜因未能夺取荆州抱憾而亡,诸亮也何尝不是“出身未捷身先死”死呢?他们都想辅佐自己的君王,感恩于自己君王对自己的知遇之恩,都想辅佐自己的君王一统天下,然而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历史的悲剧,更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他们都太感恩于自己君王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了,因而即便蜀国弱小,东吴偏安,也都要凭借自己杰出的才能让自己的君王实现一统天下的伟业。

从才能上说诸亮更善于从战略上进行谋划,诸亮是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物,他更善于治国,而不是去带兵打仗。周瑜在战略谋划方面比诸亮稍逊一筹,但是在军事统帅方面可谓一流,赤壁之战就是其杰作,他能够调动方方面的积极力量为战争胜利出谋划策。政外交方面的才能周瑜就不如诸亮,这也正是策临终时嘱咐权:“事不决问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始终是军事将领,带兵打仗才是其看家本领。

从性格上说诸亮更显得比较低调、从容,而周瑜更显豪放、儒雅,因此做起事来诸亮往往是“锦囊妙计”,秘而不宣。周瑜往往更能调动部下的积极性,和部下共商对敌大策,诸如:黄盖、程普等。

四、瑜亮之争争什么?

读了《三国演义》人们都说周瑜气量狭窄,不能容人,要害诸亮,但是大家忽略了一件事周瑜曾经让鲁肃去劝诸瑾,让诸瑾劝诸亮归顺东吴,为东吴效力。这能说周瑜气量狭窄,不能容人吗?两家本身就是两大军事集团,即使结为军事联盟,本身矛盾在所难免,因此所谓的周瑜“三害诸亮”,“诸亮三气周瑜”都是两大军事集团在合作抗中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而已。周瑜深知诸亮的才干过人,一旦备羽翼丰满,诸亮定是其劲敌,是东吴大患,但绝非个人恩怨。二者之争,实为各为其主之争,是两大军事集团的暗暗较劲。周瑜临终所言:“既生瑜,何生亮?”也不是痛恨诸亮,是诸亮所代表的氏集团占领荆州,让东吴失去了安全屏障,这是吴蜀之间的矛盾,不关个人。周瑜死后,诸亮前去吊孝,哭得是泪流满面。世人都说诸亮吊孝,假慈悲。当然这里面有诸亮想修好联盟的政治目的,但诸亮得痛哭流涕,何尝又不是对在赤壁之战中二人亲密合作、二人相知的怀念,何尝不是对周瑜英年早逝的痛惜呢?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前途未卜的感慨呢?就像别人说的一样,今天你在为他的亡去而哭,你亡去之后,又会有谁来哭呢?在那个军阀混战,群雄逐鹿的年代,周瑜的今天,何尝不会成为自己的明天呢?如果不是各自从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二人何尝又会成为敌人呢?说不定二人还会泛舟江上,一个抚琴,一个舞剑,把酒言欢,这是何等的风流潇洒呀。

这是时代的悲剧,这是历史的悲剧,这是政治的悲剧,但愿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团体能够放下狭隘的个人政治主。相逢一笑泯恩仇,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出版集团,2006,(8):8.

[2]《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出版集团,2006,(8):181.

[3]《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出版集团,2006,(8):309.

[4]《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出版集团,2006,(8):125.

[5]《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出版集团,2006,(8):5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