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结构质量通病防治方案和施工措施

目录

1、编制说明 (1)

1.1编制目的 (1)

1.2编制依据 (2)

2、工程概况 (2)

3、主体结构质量通病与防治 (3)

3.1模板工程 (3)

3.2钢筋工程 (6)

3.3混凝土工程 (8)

4、质量管理目标及保证措施 (16)

4.1施工质量承诺 (16)

4.2质量目标 (16)

4.3质量保证体系: (16)

主体结构质量通病与防治

专项施工方案

1、编制说明

1.1编制目的

由于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通病是房屋建筑工程中极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且现阶段施工已逐步进入秋、冬季施工,加上业主所有主体结构全面结顶的节点要求,通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病防治工作牵涉设计、业主、监理、施工等有关各方及各施工阶段,为了更好地解决好质量通病问题,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有效的进行质量控制,克服质量通病,顺利完成业主节点工期要求,特编制此方案。

1.2编制依据

2、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合肥中国铁建青秀城A地块(润园)一期建筑安装工程总承包工程

建设地点:合肥市蜀山区,东至洪桥路,南至长岗路,西至青阳路,北至清溪路。

建筑项目内容及参数:本工程1#~3#、7#~10#楼为7栋高层住宅楼,33#~40#为幼儿园及商业配套用房,包含人防地下车库,总建筑面积为141704.17 m2。其中,7栋高层住宅为剪力墙结构,幼儿园及配套商业用房为1~3层的框架结构,人防地下车库为地下一层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地基形式均为人工挖孔桩,基础形式为桩筏基础。

本工程结构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住宅楼建筑耐火等级地上地下均为一级,建筑类别为一类高层。车库耐火等级为一级。屋面防水等级Ⅰ级。住宅楼地下室及车库防水等级为一级。

3、主体结构质量通病与防治

根据业主节点工期要求,现阶段施工主要围绕主体结构的施工,由于工期相对较紧且施工环境、气候等原因,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质量通病,影响结构的安全又影响美观,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质量,本措施将从现象到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

3.1模板工程

3.1.1柱模板缺陷

【现象】

(1)模板位移。

(2)倾斜、扭曲。

(3)胀模、鼓肚、漏浆。

【原因分析】

(1)柱支模不跟线、不规方。

(2)模板重复使用前未经修整,两侧模板组装松紧不一。

(3)模板刚度不够,拼缝不严,拉结、固定不牢。柱箍不紧固,或提前拆模。

【防治措施】

(1)钢筋安装前提前将各轴线引至各施工楼层,支模前根据已放样的轴线和施工图纸先进行钢筋位置的校正,弹线时对成排柱子的位置应找中、规方。支模时应先立两端柱模,经校直、复核后,拉通柱顶基准线,依线按序立各个柱模。在柱模底部沿柱四个角每个角相邻两面设垫块,以保证柱底位置准确和柱保护层厚度。

(2)柱模妥善堆放,堆平整,使用前进行检查、修整,根据部位需要直接利用或分解利用。分段支模连接紧固各面,以防止柱模竖向倾斜、扭曲。

(3)根据柱子断面的大小及高度设置柱箍间距,模板由现场制作,后背80*30mm 方木,利用钢管扣件进行紧箍,并加强阳角部位。

(4)所有柱模安装完成后各工区测量人员必须严格复查,并报项目经理部测量主管工程师进一步复测,确认无误后向监理工程师报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且在砼施工过程中必须实行旁站,各值班人员严格值班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上报上级领导。

3.1.2墙模板缺陷

主要为地下室及连接通道位置处的剪力墙

【现象】

(1)模板倾斜、胀模。

(2)模板底部和阴角部位不易拆除,墙根外侧挂浆,内侧“烂根”。

【原因分析】

(1)墙模板的横竖背肋间距过大,止水螺栓规格过小或未收紧。

(2)模板顶部未设或少设置拉杆,底部无导墙或导墙块,桁架支撑设置不合理。

(3)找平砂浆不平整,使之与模板间的缝隙过大。

(4)阴角部位模板拼缝不严,造成渗浆使角模嵌入混凝土内。

(5)未按顺序拆模或拆模时间太迟而影响拆模。

【防治措施】

(1)墙模板按结构施工图进行配板和组装,横竖背肋间距按模板设计布置,止水螺栓规格一般为φ12~φ16。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螺栓是否收紧,采用不易被挤压振碎的套管,墙模顶部应设置上拉杆,以保证墙体厚度一致。木模背肋设置在板面拼缝处。

(2)找平砂浆应平整,派专人进行管理。

(3)阴角模板的角不应呈锐角,严格执行拆模申请报告,按审批拆模时间和顺序拆模。

3.1.3楼梯模板缺陷

【现象】

(1)楼梯底部不平整,楼梯梁板歪斜,轴线位移。

(2)侧向模板松动、胀模。

【原因分析】

(1)楼梯底板模平整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操作人员在模板上走动。

(2)侧向模板接头处刚度不一致,拼缝不严密。

【防治措施】

(1)楼梯底板模拼装要平整,支撑应牢靠。

(2)侧向拼缝应严密,钢木混合模板的配板刚度应一致,细长比过大的支撑应增设剪刀撑。

(3)应对模板、支撑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3.1.4梁模板缺陷

【现象】

(1)梁模板底板下挠,侧向胀模。圈梁上口宽度不足。

(2)底模端部嵌入梁柱间混凝土内,不易拆除。

(3)梁柱模板接头处跑模漏浆。

【原因分析】

(1)梁的侧模刚度差,对拉螺栓设置不合理,斜撑角度大于60°,致使梁上口模板歪斜。

(2)梁底模板刚度差或中间未起拱,顶撑未撑牢,浇筑混凝土时荷载增加,支撑下

沉变形,导致梁模板中部下挠。

(3)木模下口夹木未钉牢,围檩未夹紧。

(4) 支模时梁底模端头与柱模间未留空隙,木模在浇筑混凝土后吸水膨胀,造成拆模困难。

(5) 钢木混合模板材质不同,接头固定不紧,拼缝不严。

【防治措施】

(1)圈梁木模的上口必须设临时撑头,以保证梁上口宽度。

(2)斜撑应与上口横档钉牢,并拉通长直线,保持圈梁上口平直。

(3)梁底模应按规定起拱。支撑在泥土地面时,应夯实并铺放通长垫木,以确保支撑不沉陷。梁底支撑间距应保证在钢筋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当梁高超过600mm,侧模应加设钢管围檩。

3.2钢筋工程

3.2.1钢筋错位

【现象】

柱、梁、板、墙主筋位置及保护层偏差超标。

【原因分析】

(1)钢筋未严格按设计尺寸制作与安装。

(2)浇捣混凝土:过程中钢筋被机具碰歪撞斜,没有及时校正,或被操作人员踩踏、砸压或振捣混凝土时直接顶撬钢筋,造成钢筋位移。

【防治措施】

(1)由于钢筋安装难免存在误差,钢筋制作时应在规范允许范围内适当小于设计尺寸,且钢筋绑扎或焊接时必须牢固,固定钢筋措施可靠有效。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垫块要沿主筋方向摆放,位置、数量准确。对柱头外伸主筋部分要附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绑扎好,然后用φ8~φ10钢筋焊成的井字形铁卡固定。对墙板钢筋应设置

可靠的钢筋定位卡。

(2)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尽量不碰撞钢筋,严禁砸压、踩踏钢筋和直接

顶撬钢筋。浇捣过程中要有专人随时检查钢筋位置,及时校正。

3.2.2焊接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

【现象】

(1)接头处轴线弯折或轴线偏心过大,并有烧伤及裂纹。

(2)焊接接头处于受力区,且焊接质量不能很好的保证。

【原因分析】

(1)钢筋端部下料弯曲过大,清理不干净或端面不平;钢筋安装不正,轴线偏移,机具损坏,卡具安装不紧,造成钢筋晃动和位移;焊接完成后,接头未经充分冷却。

(2)焊接工艺方法应用不当,焊接参数选择不合适,操作技术不过关。

(3)钢筋下料计算未充分考虑接头位置。

【防治措施】

(1)焊接前应矫正或切除钢筋端部过于弯折或扭曲的部分,并予以清除干净,钢筋端面应磨平。

(2)钢筋加工安装应由持证焊工进行,安装钢筋时要注意钢筋或夹具轴线是否在同一直线上,钢筋是否安装牢固,过长的钢筋安装时应有置于同一水平面的延长架,如机具损坏,特别是焊接夹具垫块损坏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经验收合格后方准焊接。

(3)根据《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CJ18—98)合理选择焊接参数,正确掌握操作方法。焊接完成后,应视情况保持冷却1~2min后,待接头有足够的强度时再拆除机具或移动。

(4)焊工必须持有上岗证。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施焊。

(5)焊接完成后必须坚持自检。对接头弯折和偏心超过标准的及未焊透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或采取补强焊接措施;对脆性断裂的接头应按规定进行复验,不合格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

3.3混凝土工程

3.3.1混凝土坍落度差

【现象】

混凝土坍落度太小,不能满足泵送、振捣成形等施工要求。

【原因分析】

(1)预拌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运输途中坍落度损失过大。

(2)现场搅拌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

(3)原材料的颗料级配、砂率不合理。

【防治措施】

(1)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保证合理的坍落度指标,充分考虑因气候、运输距离、泵送的垂直和水平距离等因素造成的坍落度损失。

(2)混凝土搅拌完毕后,运输至浇筑地点时,由各工区及项目经理部共同见证,及时在浇筑地点取样检测其坍落度值,有问题时及时由搅拌站进行调整,严禁在浇筑时随意加水。

(3)所用原材料如砂、石的颗粒级配必须满足设计要求。项目经理部定期安排人员至商品混凝土中心,对混凝土原材进行抽样检查,泵送混凝土碎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泵管内径的1/3。细骨料通过0.35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15%,通过0.16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5%。

(4)外加剂掺量及其对水泥的适应性应通过试验确定,并经监理工程师审批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3.3.2混凝土离析

【现象】

混凝土入模前后产生离析或运输时产生离析。

【原因分析】

(1)运输过程中产生离析主要原因是混凝土罐车运输距离过远,因振动产生浆料分离,骨料沉底。

(2)浇捣时因入模落料高度过大或入模方式不妥而造成离析。

(3)混凝土自身的均匀性、和易性不好,有离析和泌水现象。

【防治措施】

(1)通过对混凝土拌和物中砂浆稠度和粗骨料含量的检测,及时掌握并调整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易性。

(2)使用搅拌式罐车运输并控制运输罐车的运送距离,运输过程中使罐车均匀转动,卸料时应拌匀后方可入模。

(3)浇捣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先在底部浇50~100m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竖向落料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超过时应采用串筒、溜管落料或在构筑物结构高度中间开一个进料口,保证混凝土下落高度在允许范围内。

(4)正确选用振捣器和控制振捣时间,避免过振。

3.3.3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

【现象】

混凝土初终凝时间过长,使得表面压光及养护工作无法及时进行。

【原因分析】

(1)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或现场浇筑混凝土时随意加水。

(2)外加剂使用不当,外加剂使用种类与水泥不适应或掺量过大。

【防治措施】

(1)正确设计配比,尽可能采用较小的水灰比。

(2)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时,项目经理部派专业试验人员值班,发现混凝土和易性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及时与搅拌站联系,采取调整措施,严禁任意往混凝土中加水。

(3)通过试验确定外加剂的合理掺量,对于高效缓凝型减水剂应事先进行与所用水泥的适应性试验并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合格后才能使用。

3.3.4混凝土表面缺陷

【现象】

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蜂窝及孔洞。

【原因分析】

(1)模板工程质量差,模板接缝不严、漏浆,模板表面污染未及时清除,新浇混凝土与模板表面残留的混凝土“咬接”。

(2)浇筑方法不当、不分层或分层过厚,布料顺序混乱等。

(3)漏振或过振使振捣不实。

(4)局部设计配筋过密,阻碍混凝土下料或无法振捣。

(5)钢筋安装误差较大,使局部钢筋过密,混凝土下料或振捣困难。

【预防措施】

(1)模板使用前应进行表面清理,保持表面清洁光滑,组合后应使接缝严密,必要时在接缝处使用双面胶加强,浇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

(2)按规定要求合理布料,对于过长或过广的构筑物浇筑时采用分段分层浇筑,并选派操作熟练的混凝土振捣工,分层振捣密实,防止漏振或过振现象。

(3) 对局部设计配筋过密处,事先制定处理方案(如开门子板、后扎等)以保证混凝土拌和物的顺利通过。

(4)加强对钢筋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从钢筋制作抓起,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加工和安装。

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

钢筋安装位置的允许偏差

3.3.5混凝土表面裂缝

【现象】

(1)混凝土表面出现有一定规律的裂缝,对于板类构件有的甚至上下裂纹贯通。

(2)混凝土表面出现无规律的龟裂,且随时间推移不断发展。

(3)大体积混凝土纵深裂缝。

【原因分析】

(1)混凝土浇捣后未及时进行养护,特别是高温干燥情况下产生干缩裂缝。

(2)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拌制混凝土,造成不规则的并随时间发展的裂缝。

(3)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与收缩裂缝。

(4)拆模过早及荷载过早引起的裂缝。

(5)乱踩踏已绑扎好的上层钢筋,使承受负弯矩的受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加大,构件有效高度减小,形成沿构件支承边缘的垂直于受力筋的裂缝。

【防治措施】

(1)按施工规程及时进行养护,浇筑完毕后12h以内加以覆盖和适当浇水,浇水时间不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14d)。大体积混凝土如初凝后发生表面风干裂纹,应进行二次抹面或压实。

(2)所有水泥必须经复检并报监理工程师审查合格后才能使用。

(3)对大体积混凝土在浇捣前务必制定妥善的温控方案,控制内外温差在规定值以内。气温变化时应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如覆盖保湿棉。

(4)按设计及规范要求配置构造钢筋和加强筋。

(5)按规范规定控制拆模时间,严格执行拆模申请报告制度,拆模前必须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同意后才能进行模板的拆除,避免过早堆积施工荷载。

(6)进行板类构件混凝土施工时,注意保护上层钢筋网片,利用马凳筋和竹胶板搭

设施工通道,禁止直接踩踏直径较细的上层网片钢筋,对于施工过程中踩踏变形的要及时修复。

底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3.3.6楼板厚度不一致

【现象】

混凝土楼板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局部较厚或较薄。

【原因分析】

(1)板底模板标高控制线误差较大,模板支设平整度差。

(2)浇筑砼的标高控制线不准确,造成砼成形后板厚度不够,或板厚薄不均匀。

(3)砼浇筑时,没按标高线控制好砼表面标高。

(4)模板架不牢,砼浇筑时沉降量过大。

【防治措施】

(1)支设模板前,各工区测量人员在钢筋或钢管上打出模板标高控制点,并由项目经理部测量人员进行复核,操作工人按标高控制点引线控制支模标高,各工区技术人员跟踪复核检查,同时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同步进行跟踪复查。

(2)浇筑砼前将标高引测到模板或钢筋上,砼操作工人拉线进行标高找平,保证砼楼板厚度及平整度,浇筑时,各工区技术员和项目经理部派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同步进行值班,确保砼浇筑质量。

(3)模板架支撑地面压实硬化,无条件可采取其它措施,砼浇筑前,有各工区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模板架进行预检,合格后再报项目经理部技术人员进行复检并报监理工程检验,确保安全后才能进行砼浇筑。

3.3.7楼梯踏步高度、宽度不一

【现象】

楼梯踏步的高度或宽度不一致,最常发生在梯段的首级或末级。

【原因分析】

(1)主体施工时,由于楼层偏差大,楼梯踏步仍按图纸放样,层高偏差集中反映在梯段的首级和末级,抹面层前又不进行处理,而是随高就低抹面。

(2)浇制踏步时,高、宽尺寸偏差较大,抹面层不弹线操作或虽弹线,但没有按级数等分,抹面后踏步的阳角虽然都落在斜线上,但踏步的高度或宽度仍不一致。

【防治措施】

(1)加强施工中梯段支模、浇制时的尺寸复核,使踏步的每级高度和宽度保持一致。

(2)踏步抹面前,应根据平台标高和楼面标高,在楼梯侧面墙上弹一条标准斜线,然后根据踏步级数等分斜线,斜线上的等分点即为踏步抹面阳角位置。对于首级和末级踏步尚应考虑因楼面面层做法不同引起的高差。

(3)如楼梯踏步高度或宽度不一,人行走时感觉明显,可根据情况作如下处理:

1)如偏差级数较多或偏差值较大,应将面层全部凿除,弹线等分后重新抹面。

2)当仅有首级或末级偏差时,也可仅凿去有偏差处几级面层,适当修凿偏差大的踏步,然后在这几级中平均等分抹面,这样虽不能使全部踏步高、宽完全一致,但也可减少偏差值,同时避免整个梯段返工损失。

3.3.8凝土强度不足

【现象】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不能满足统计法或非统计法相应的判定式要求,即强度不足。

【原因分析】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

(2)搅拌生产未严格按配合比投料。

(3)搅拌时间不足,均匀性差。

(4)试块制作、养护不符合规定要求。

【防治措施】

(1) 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并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合格后才能进行混凝土的生产。

(2)由于目前原材料供应渠道多,质量不稳定,因此要根据来料采样试配,水泥一定要先检后用,不能光凭经验确定配合比。

(3)严格按配合比进行投料拌制,严禁任意更改。

(4)严格按规程或搅拌机说明书规定的搅拌时间进行充分搅拌,保证拌和物的均匀性,项目经理部定期派专业试验人员到拌和站查看。

(5)按规定制作试块,并及时进行标准养护。

3.3.9混凝土强度评定方法选择不当

【现象】

由于评定方法选择错误造成混凝土强度误判。

【原因分析】

对评定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对结构物混凝土强度验收批的划分认识错误。

【防治措施】

(1)区分统计方法和非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正确判定试块强度值。

(2)正确进行结构物混凝土验收批的划分;基础分部工程应单独作为一个验收批进行评定;对于多层或高层结构应按其强度等级及施工方法事先划分验收批进行评定。

4、质量管理目标及保证措施

4.1施工质量承诺

本工程施工质量验收保证达到合格工程交付使用并且以合格工程标准施工。因此我单位在确保工期的同时还贯彻执行“质量第一,信守合同,服务社会”的质量方针,强化质量控制,把本项目建设成为合格工程。

4.2质量目标

工程质量验收等级为合格工程,各分部工程质量合格率为100%。

4.3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保证本工程质量,实现合格工程的目标,本项目实行质量目标管理,建立质量组织机构,制定质量程序,落实质量管理职责。贯彻执行“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质量问题必须层层管,从上到下形成有较的质量管理网络。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安全质量科、工程管理科、试验室、物资设备科进行本项目的质量管理,组成本项目的上层质量管理层,并接受上级政府质检部门、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有关质量问题的指示,各工区在项目经理部的领导下,认真抓好各作业队伍的质量管理工作,项目经理部与各工区之间应相互配合,协调工作,共同把好质量关,并对施工作业队的质量管理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各施工作业队具体负责各自施工的质量管理,并对下属施班组的施工质量随时进行检查,把好现场施工质量关,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详见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

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

4.3.1质量管理程序

为了抓好工程质量,除应当建立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还必须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程序逻辑,各质量管理部门明确自己的质量职责,按照质量管理程序逻辑办事,从而使质量管理有条不紊,工程质量提到有效的控制。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程序如图:

质量保证体系框图:

4.3.2质量管理措施

1)、加强对施工的组织领导及项目管理工作,配备足够施工人员和安质员,分工管好轴线、抽料、技术资料,质量、安全、水、木、钢筋工监督等工作。采取严格的检验,核实每一道工序,一切分部、分项工程都按制定的要求,按样板进行验收,上一道工序不合格,不能进入下道工序工作。各分部或分项工程先做出样板,以样板为标准,展开全面工作。使用合格材料,材料的采购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质量要求,必须要有产品合格证并及时报监理工程师检验。把好材料质量关,不合格的材料及产品、坚决退货严禁使用三无产品。投入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

2)、认真做好各部分的观感及细致的资料

隐蔽工程由资料员进行跟踪,一切反映在资料工作上,由设计、施工和监理部门、建设单位签字,共同认证,作为技术档案保存。加强与其他专业工程合作,尤其是水电装修、消防、防雷等工程,要配合协调。为做好以上各项工作,试验室应按照有关质量标准,控制原材料的质量,把好材料质量关。对工程管理部对新工艺、新材料事前要进行技术交底工作,避免施工中出现差错。对关键的工序及重点部位,进行重点控制,做好工程工作,严格按质量要求进行检验。对重点必控工序及关键环节,严加监控。

3)、一切施工都必须遵照《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有关施工规范外,特别做好以下几点:正确测设建筑物的轴线与标高,并反复核实,对留孔洞及预埋铁(管)件,也应反复对尺寸位置,确保无误、方可施工。按照设计建筑图纸内容及要求,做好隐蔽工程的验收;并做好建筑物的垂直度观测和沉降观测工作、并作好观测记录。

4.3.3加强各分部质量管理

1)、加强建筑材料的试验与监督工作,严格砂、石、混凝土和砂浆配合比等试

验,定期派专业人员到拌和站进行查看。

2)、为保证钢筋有足够的保护层,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设置保护层垫块;

3)、浇筑混凝土时,设专人使用振捣器,以防漏振;梁柱接口处及梁底钢筋过密的地方,应使用部分细石混凝土,以防止钢筋过密,卡住骨料(碎石),而产生蜂窝现象;

4)、对模板要求:由于模板表面直接和砼表面接触,因此模板必须有良好的表面平整度,其次是支撑体系和模板本身考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其受力和变形满足技术要求,确保使用安全。

5)、做好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对特殊和工艺必须做好施工技术方案措施。

6)、加强对施工队伍质素的监督指导,重点的技术工艺应由训练的操作规程工人负责。

7)、坚持执行对前工序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后才转下一工序施工,把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克服在成型之前。

8)、总结和积累质量管理资料记录为对新工艺各特殊工程工艺提供可靠的资料数据和经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