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师德素养

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师德素养
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师德素养

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师德素养

“师有百行,以德为先”。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师德修养的民族,从古代的孔子、孟子,到现代的陶行知和蔡元培,历代先贤教育家对师德修养都提出过非常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并一生践行自己的主张,成为世人的楷模。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普通教师,我深知,师德是教师的生命,是教师立业之根本,我应该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责无旁贷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师德修养的精华。

江泽民主席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所谓“经师”,即教学问,而“人师”则是教行为,教道德,教做人。历代伟大教育家无不是人师的楷模,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也试图让自己由经师转变为人师,但这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融古汇今的过程,要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的人师,必须坚持不懈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

一、恪尽“师责”。师责,就是教师的职责,它是师德修养的基本要求。韩愈在《师说》一文开篇就概括点明了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同的时代对于这一共识有着不同的诠释。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教育家主张教师要以“出世”的精神干一番“入世”的大事业,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要

求淡泊名利,不计个人进退,热爱本职工作,专注投入的高尚品格。在今天,这个道理一样具有普遍的意义,一样需要我们从中汲取营养,全新阐释他的意义:即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学习的能力,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人才,并在任何变革和实践中不折不扣地履行这一神圣职责。

二、砥砺“师志”。师志就是教师的志向和理想。大教育家孔子是我学习的榜样。他少时家境贫寒,15岁方立志于学,此后,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此间,他无间断地努力学习,并学无常师,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收徒授业。先人如此,我亦当如此。我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砥砺师志,树立远大理想,把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师作为毕生的追求,以培育人才,弘扬先进文化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己任,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而奋斗。

三、积聚“师智”。师智,指教师的知识与智慧。“学而不厌,博学知新”是传统师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不断积累知识是为师的先决条件。“学而不厌”则是他对师者提出的基本要求。近代蔡元培先生则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为师者刻苦钻研,勤奋不缀的必要性。不论时间怎样流逝,时代如何发展,传统师德修养中“师生互学共进步”的理论却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时刻提醒后人“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它让我们明白“三人行必有吾师”。在教学中,教师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取人之长,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陶冶“师情”。师情,是指教师的情感,教师具有丰富健康积极的向上的情感,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师德。教师丰富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集中体现在“爱”字上。

(一)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激发自身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强化为祖国为人民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二)爱教。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孕育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忠诚之情,滋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磊落胸怀,升华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

(三)爱生。关心和爱护学生是传统师德的重要内容。古代孔子提出:“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的思想,表现对学生负责,对社会国家前途负责的强烈责任心。荀子发扬了孔子的思想,鼓励学生超过老师,提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思想。后人韩愈在《师说》中更是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主张,并要求教师做“伯乐”,善于“相马”,这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热爱和溺爱的尺度,掌握好严格与严厉的分寸。教师对学生应当是严中

有爱,严中有方,宽严相济,是学生对学生敬而爱之,敬而钦之,而非敬而远之,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教,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了对学生无限温情的真爱之心,爱学生的一切,爱一切的学生,才能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教育事业,才能孕育出人间最绚丽的师德之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每一名教师应当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大力弘扬传统优秀师德修养,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水平,共同铸造新时代师魂。

沙埂小学谷海燕

2012- 3-7

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随着政府层面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日益重视和倡导,学界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日趋深入,以及民间“国学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纷纷开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但一直以来,传统文化课程多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等形式存在,或者渗透融合在语文、思品、历史等学科中,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2017 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提出:“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这就为传统文化教育未来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即稳步扎实地推进传统文化课程化建设,并为传统文化师资培育,特别是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提出更高的 要求。 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新的要求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的建构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因为课程只有落实到课堂,被学生接受进而转化成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才意味着课程建设的整体实现。 传统文化教育独有的特点,使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首先,我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圣贤文化,强调以德为本、德智?p 修。孔子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告诫弟子学会做人比单纯学习知识更重要。但同时孔子也说: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这就要求教师时刻牢记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根本目的,以德为先,率先垂范,从而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价值得以实现。其次,传统文化教育与生命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区别于西方式逻辑推理和外求实验法的,是一种‘内求法',是教师引领、学生同步在身心内部实践体悟,进而外显为用的路径。” [1] 这就需要教师从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走向生命的实践、心灵的实证,不断反求诸己、躬身践行,通过真切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成长,体会传统文化的真实魅力与价值。最后,由于传统文化经历了近百年的断裂,当今社会存在对传统文化的不少误解和迷思,所以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恢复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课程是实现教育的主要途径。传统文化教育健康、有效、持续地发展,有赖于课程体系的独立与完备。在当下传统文化教育经验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仅需要国家教育行政层面的统一规划与推进,更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亲身参与和实践,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以适应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 二、教师传统文化专业素养 所谓“素养”,是指个人为了发展成为一个健全个体,必须透过教育而学习获得的因应社会之复杂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欠缺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2]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教师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在其专业领域所涉及的复杂情境中所不可或缺的“知识”“能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 土管1101 朱少春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精神 随着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粽、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此举无疑是及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还与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化联系在一起的。原始人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崇拜自然、图腾、祖先与神灵;宗法制社会形态下,人们讲究长幼尊卑、人伦血亲、礼教德治。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祭祖、拜月、踏青、登高、折柳驱邪……人类的行为、观念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发展日益丰富,文化的内涵也随之渐趋深厚。假如某些行为、观念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则成为一种习俗,有些习俗以节日或民风民俗的形式存在下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 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 6种。下面以这 6种主要传统节日为例,阐述其中的文化内涵。 (1)中国传统节目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早期的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发明了农具,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制度,形成了一些农事习俗,创作了农事诗、各式图形等,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周代才叫“年”。“载”、“岁”、“年”都是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关于春节的另一种说法是: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这样形容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重阳节在陕北是正式收割的季节……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体现或根植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确定的。 (2)中国传统节日体现了原始观念文化 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这里的大自然主要指太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研究-张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和丰厚滋养。依托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遵循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强化与内化相结合的原则,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入于师范生的相关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实践中,既有利于促进师德养成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又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师范院校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社会对师德提出了比其他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近年来,教育歧视、虐童案、性侵案等师德失范问题屡见报端,对教师群体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造成极坏的影响。师范生是人民教师的预备者;师范院校是人民教师的摇篮,是进行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基地,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是师范院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师德教育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过程,而是在外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内化的养成过程[1]。很多师范院校积极探索师德养成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仍有很多不足,如师德养成意识不足;重灌输轻养成;课程设置不完善;师德养成环境薄弱等。《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师范生师德和文化素质教育,注重通过文化熏陶培养教师气质。”[2]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蕴含着丰富的师德养成资源。结合时代特征,遵循教育规律,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既有利于师范生的成长成才,又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一、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我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精华,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教育意义。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即“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3]师范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养成教育,以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和塑造师范生的健全人格和职业道德,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 (一)可行性分析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师德养成教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的师德养成资源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素养作业

1.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考上者称为(),第三名叫作()。 A.进士榜眼 B.贡士探花 C.院士榜眼 D.进士探花 2.而立之年”指的是()岁。 A.20 B.30 C.40 D.50 3.“落雁”指的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的()。 A,杨玉环B,西施C,昭君D,貂蝉 4.我国古代有五行之说,指的是()。 A,宫、商、角、徵、羽B,青、黄、赤、白、黑C,仁、义、礼、智、信D,金、木、水、火、土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 A.中秋 B.端午 C.重阳 D.清明 6.我国古代对于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用于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的称谓是()。 A.金兰之交 B.刎颈之交 C.竹马之交 D.忘年之交 7.《论语》涉及了许多教育方面的朴素思想,如“学而时习之、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它主要记载了谁的言论()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8.我国农历以干支纪年,公元1989年即农历己巳年,据此推算,20年后应该是()。 A.农历己丑年 B.农历戊子年 C.农历丁亥年 D.农历庚寅年 9.“弱冠”指的是()。

A.男子12岁 B.女子12岁 C.男子20岁 D.女子20岁 10.望闻问切是我国古代中医常用的四诊法,最先采用四诊法的是()。 A.华佗 B.孙思邈 C.张仲景 D.扁鹊 11.以下不属于“三山五岳”中的“三山”的是() A.安徽华山 B.陕西华山 C.江西庐山 D.浙江雁荡山 12.下列哪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 A.西湖龙井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 1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2018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知识网络竞赛满分卷

2018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知识网络竞赛满分卷1、单选题分值:2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 选项1: 学生 选项2: 教育局 选项3: 校长 选项4: 教师 2、单选题分值:2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所指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周岁的公民。 选项1: 16 选项2: 10 选项3: 18 选项4: 20 3、单选题分值: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基本法源是()。 选项1: 民法 选项2: 行政法 选项3: 宪法 选项4: 民法通则 4、单选题分值:2 取得初级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是:()选项1: 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选项2: 本科及其以上学历 选项3: 大学专科及其以上学历 5、单选题分值:2 教师和家长尊重合作的基本要求是()①加强联系,统一认识②设身处地,置换角色③尊重理解,一视同仁④真诚交流,沟通情感 选项1: ①②③④ 选项2: ②③ 选项3: ①③ 选项4: ①② 6、单选题分值: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各级师范学校学生享受什么奖学金? () 选项1: 专项 选项2: 专业 选项3: 特别 7、单选题分值:2 被撤销教师资格证的老师自撤销之日起,()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选项1: 3年 选项2: 4年 选项3: 5年 选项4: 6年 8、单选题分值: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出自哪位古人()

选项1: 孔子 选项2: 老子 选项3: 屈原 选项4: 孟子 9、单选题分值:2 教师资格过渡办法的制定机关是:() 选项1: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选项2: 国务院 选项3: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10、单选题分值:2 李某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则其自什么时间开始丧失教师资格?() 选项1: 教师资格证书收缴之日 选项2: 宣判之日 选项3: 判决生效之日 选项4: 逮捕之日 11、单选题分值:2 学校领导应当以()为准则,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师德境界和敬业精神,使教师真正做到热爱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 选项1: 学校规章制度 选项2: 《教师资格条例》 选项3: 《教师法》 选项4: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20年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专题课程考试100答案

2020年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专题课程考试100答案 考试题目:共10题| 考试时间:3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得分100分 1. 【单选题】夏商周时期,中国文明的中心是在()。【10 分】 A. 黄河中下游 B. 长江中下游 C. 珠江领域 D. 长白山以北 正确答案:A 提交答案:A 2. 【单选题】《霓裳羽衣曲》从哪里传来()【10 分】 A. 荷兰 B. 雅典 C. 波斯 D. 印度 正确答案:D 提交答案:D 3. 【单选题】本课程认为,不应该过分强调对()的认知,应该让外国人从当代的视野中接受我国的文化。【10 分】 A. 语言文化 B. 传统文化 C. 民族文化

D. 世界文化 正确答案:B 提交答案:B 4.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三大发明来源于()。【10 分】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清朝 正确答案:B 提交答案:B 5. 【单选题】相对于一个复杂的语言文字系统,()的视觉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起到更直观、更生动的效果。【10 分】 A. 文字 B. 非文字 C. 图像 D. 非图像 正确答案:B 提交答案:B 6. 【单选题】从人类历史几千年的发展来看,()才能真正代表一个民族的持久生命力。【10 分】 A. 富强

C. 经济 D. 政治 正确答案:B 提交答案:B 7. 【单选题】对历史上美国在越南的战争造成重大影响的电影是()。【10 分】 A. 《拯救大兵瑞恩》 B. 《勇敢的心》 C. 《巴顿将军》 D. 《辛特勒的名单》 正确答案:C 提交答案:C 8. 【单选题】本课程认为,美国与欧洲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主要是因为()。【10 分】 A. 认识文化的历史节点不同 B. 国家的经济力量不同 C. 文化交流的途径不同 D. 文化活动的频度不同 正确答案:A 提交答案:A 9. 【单选题】中国最早的纸币是()【10 分】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道德修养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道德修养 今天讲的是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当然就会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众多道德修养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的确在后世人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当今的社会仍十分匮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不少人甚至将道德修养放置一边,不理不顾。这种现象令人深思。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对世界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也是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首先提到的是传统文化,然后就是加强道德修养。那么就咱们的传统文化来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才是我们必须弘扬的传统文化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一、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是先辈们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后世个人道德修养建设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这道德修养包括爱己,爱人,爱国。一个自爱的人方可谈爱他人。爱己就要求我们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热爱生命,言行一致。而爱人则要求我们谦逊礼让,诚信待人,推己及人。爱亲人,爱朋友,爱同胞,乃至爱全人类。此谓博爱。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杜甫,他忧国忧民,他的诗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所承受的各种苦难,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大胆揭露社会弊端,从而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他的诗具有“诗史”的性质。他的爱是大爱,是博爱,是对广大人民的爱,这爱让人心生钦佩。最后是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转身毅然投入汨罗江,这爱国气势磅礴,这爱国可歌可泣。岳飞一首《满江红》,歌尽不少仁人志士心中所盼。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学习弘扬传统文化师德师风教育公益讲座心得体会

学习弘扬传统文化师德师风教育公益讲座心得体会时间:是20XX年7月2日~20XX年7月12日,共11天。 地点:许昌市双龙湖开发区管委会三楼会议室。 人物:一群怀着共同目标,想改变自我,学会做人做事,进而不记报酬奉献自我的力量,感化更多的现代迷失在人生道路上的人们。 事件:做义工(即志愿者。台湾等地为义工一说,内地为志愿者)。 起因:我的名字叫陈乙辉。虽然我这个人从小衣食无忧,父母爱我胜过爱他们自己,但是我不知足,心胸狭窄,爱抱怨发脾气,经常一副别人都欠我的样子。父母看我每天不开心,想各种办法劝解我。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个好心的阿姨。她是一位学习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她告诉妈妈,她的亲身经历。原来,她在几年前也非常痛苦,因为自己的父亲得了癌症。她感到命运对她的不公,母亲已经离她而去,现在她是万万也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事实,她想要救父亲。就这样,阿姨向人诉说起她的过往。这时,她的生命中遇到了一位学习传统文化的老师,那个老师并告诉她,传统文化可以救她和她的父亲。由于内心对父亲的孝心,她虔诚的接触、学习这种文化。慢慢的父亲的病有了了改善。看到父亲的改变,她怀着感恩的心对待这一切,并决心弘扬这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结果:通过这次学习,我学会了孝道,学会了感恩,学会了放下并活在当

下。 现在我就详细的叙述一下以前的我吧:以前,我是一个不孝顺的女儿,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养大。上大学之前,我从来没有洗过衣服。妈妈每天把我的一切安排的妥妥当当。因为妈妈小时候家里穷而且孩子又多,重男轻女的思想让妈妈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当我瓜瓜坠地时,妈妈看着襁褓中的我,要给我温暖的母爱。可以说家里的饭,妈妈不重样的给我做,我还经常嫌弃妈妈做的饭不合味口。要知道,妈妈做的每一吨饭里都蕴藏着浓浓的爱意,我说了多少伤母亲的话,不知道,那是数不清的伤啊。一不开心,就冲妈妈发火,就这样持续了10多年啊!每次我生病,妈妈总会在我身边照顾我;当我考试不理想,妈妈会为我分析原因;当我与他人发生摩擦,还是妈妈在一旁给我一个温暖的茶杯。可以说,有了妈妈,我什么都不怕,妈妈的爱让我茁壮的成长。这一切的付出,我不知道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现在想想,我是真的孝啊。学习了传统文化后我知道:诸事不顺因不孝。经常性的跟妈妈顶嘴,伤妈妈的心,我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我从小身体不好,经常感冒发烧。有一次还让车撞着脚,当时我在心里暗暗咒骂,怎么倒霉的事情怎么总让我碰着呢。现在想想,这是因果报应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定会报。)我的恶的心念的感召害了我。 再说说学过传统文化我的感受。学过传统文化,首先我整个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我乐观豁达,慢慢学会了把眉头收起来,以一个微笑面对现在的生活。我知道,人要活得有价值,这样也不枉此生。其次,我懂得了孝顺父母,父母只要把我带到这个世上,我就要感恩他们。百善孝为先,可是反思一下自己,你扪心自问一下,你真的做到孝顺父母了吗?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好,会谈回来的当天,我就跟母亲跪下了。这一下虽然什么也解决不了,因为对父母的伤害是永远也抹不去的,就像木桩里的钉子,你扎进去想拔出来,上面会有深洞的。光说知道错了不行,还要行动,帮助家人干干家务活,给母亲做按摩,体谅父母的不容易,一句贴心的问候。我的改变就从这些细微之处显露出来。第三,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身心健康和谐。以前的我,不自信,走路弯腰驼背,还皱着个眉头。论坛里老师教我们站姿坐姿,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很多人不会站,不会坐。这里我就告诉大家怎么站的,怎么坐的。我教的是传统文

文化素养之传统文化

文化素养之传统文化 文化素养是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部分的考点,在历年的教师资格的考试中这个部分都会有所考察,主要是以单选题的方式进行考察。基本九个单选左右,考察的面还是比较广的,主要考察学生平时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化素养——传统文化这个部分也会有考题,这里主要针对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进行介绍。 关于传统节日主要考察的是时间、古诗词、风俗,这里考查最多就是关于节日的习俗,除此之外还有节日有关的人物。以下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考点1:春节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关于春节的日期很多同学会和除夕的日期弄混,除夕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三十。春节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习俗: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蒸年糕、贴春联、年画、拜年、开门炮仗和聚财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有于传统习俗的相关典故考的比较少一些,主要识记一些重要的习俗即可。 古诗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这里最常见的考察方式一般是把古诗词作为题干出现,问对应的节日是哪一个。 考点2:元宵 元宵节:农历的正月十五。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夕、元夜。 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汤圆)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考察的时候最多的就是考察元宵节的习俗赏花灯、猜灯谜是最常见的考察点。 古诗词: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考点3:端午节 端午节:农历的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习俗: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人物: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著作《离骚》故在题干里看见《离骚》也可以联想端午节。 古诗词: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如何提升我们传统文化素养

如何提升我们传统文化素养 根据会议安排,我在这里就如何提升我们传统文化素养与大家做一个交流,算是共勉吧。 我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强调传统文化素养和怎样提高我们传统文化素养。 简单讲讲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我们的传统文化按照道的体用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讲体的,讲如何修道、悟道;第二部分是讲用的。用的又可分为医理、命理、地理及治世谋略。医理,简单讲就是调整人的状态,改正人生理上的缺陷,使人趋于健康。命理,就是研究人及民族的命运,调整命运上的缺陷,趋利避凶。我们都知道,人一生下来就带来很多先天上的秉性,这些先天的秉性对人一生的运行轨迹影响非常大。其实,命运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个是命,就是先天带来的那部分;另一部分是运,运是指人在一生中所经历时空点的集合。一般来说先天的命是很难改变的,而运中时间也是不可变的,因为在我们这个宇宙时间的单向的,只能从昨天流到今天再到明天,不可能从昨天直接跳到

明天。因此,一般可改变的只有空间。地理,就是风水,是研究我们所居住的环境,调整环境,使环境更有利人们的身心健康。治世谋略,就是经纶济世,如何使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社会混乱时如何拨乱反正。简单的说,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人为本,以人作为试验对象,研究怎样增强、提高人的境界提高人的能量,立足于更高的层次从整体上把握人,把握人类,把握世界,把握宇宙; 二、为什么强调传统文化素养 1、文化素养是个体诸素养中最重要者,文化素养必须以传统文化素养为主体——个体必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无比丰富,是一个蕴藏着许多人生智慧的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对于提升个人修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孝亲尊师,尊老爱幼,慎独修身,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谦敬礼让,勤劳节俭等等,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透射力。例如“和”、“合”二字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一般情况下,它们是相通的,讲的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诸多元素之间的状态。蕴含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互相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

关于在教师教育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课程的提案

关于在教师教育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课程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2918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在教师教育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课程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提案人:左东岭 主题词:教师,教学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中国文化的又一次大发展迎来了重要的契机。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作为高校中的师范大学,我认为可以在教师教育上做许多事情,为培养具有文化底蕴深厚、人格境界高尚的教师队伍做出自己的贡献。比如目前的分科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与教师队伍,但在人文素养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高尚的人生境界与高雅的人格修养。在中学教师中存在着追求现实功利、盲目追逐时髦和行为举止庸俗的行为,从而对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很难达到为人师表的教师标准。二是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目前在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传统文化学习的倾向,从而造成了知识结构残缺的现象。三是普遍存在着汉语书写能力与表达能力的缺陷。在20世纪前半期的教师队伍中,不仅文史类教师具有较强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即使在理工类的教师中,能够吟诗填词、写出漂亮文章与拥有一手好的书法,也是颇为常见的。如今的教师队伍中,能够达到文从字顺已经是很难得一见了。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存在着各种级别的外语考试,许多人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外语学习。可是对于本民族丰富的语言与文化,则往往遭致不应有的轻视与忽略。 当然,在近20年的高等教育中,教育部与多数高校也为弥补此种缺失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比如在中学课程中除了传统的语法与作文教学外,再增加一些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在大学本科的学习中普遍开设《大学语文》的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等等。尽管这其中还存在种种问题,还需要继续加以改进,但毕竟是一个的良好的开端。但是在教师教育的研究生培养中,却造成了不应有的课程结构的缺陷。比如教育硕士中只重视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培养,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基本没有(或者在中国教育史中略有涉及)。在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的培养中,只重视语言教学实践的训练而缺乏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至有许多人谈到中国文化时,只能说一些中医、饮食、太极拳等表层的东西,而对思想意蕴深厚的儒释道学说、审美品位极高的唐诗宋词以及各个领域中丰富的历史经验却知之甚少。这不仅不利于培养中国下一代的知识阶层,从而难以完成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不利于中外交流,从而实现宣传中国文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文化战略目标。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师德修养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师德修养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以前的我对这句话感到十分的困惑,直到我进入学校,看到阳光下的一张张笑脸,看到其他老师忙碌的身影,我才逐步体会到这光辉在哪里。我深深地知道,踏上了这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开始了向优秀教师,学者型教师进步的征途。那么,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是优美的语言?是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师德。 师德是教师的生命,是教师立业之根本,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综合。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甘做蚕烛的奉献精神,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 不过,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要想培养出优秀人才,并不是一件易事,我们必须有一支师德修养过硬的队伍。新时期师德的修养并不是空穴来风的,而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诸多的道德规范、道德教育思想。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修养,新时期的师德修养应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另外,师德的修养有历史继承性,从古代的孔子、孟子,到现代的陶行知、蔡元培,历代先贤都对师德修养提出过深刻独到的见解。比如传统师德非常重视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为人表率的模范作用。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创造者,还是道德示范者。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个人的一言

学习弘扬传统文化师德师风教育公益讲座心得体会

学习弘扬传统文化师德师风教育公益讲座心得体会 学习弘扬传统文化师德师风教育公益讲座心得体会 学习弘扬传统文化师德师风教育公益讲座心得体会时间:是201X年7月2日~201X年7月12日,共11天。地点: 许昌市双龙湖开发区管委会三楼会议室。人物: 一群怀着共同目标,想改变自我,学会做人做事,进而不记报酬奉献自我的力量,感化更多的现代迷失在人生道路上的人们。事件:做义工(即志愿者。台湾等地为义工一说,内地为志愿者)。起因: 我的名字叫陈乙辉。虽然我这个人从小衣食无忧,父母爱我胜过爱他们自己,但是我不知足,心胸狭窄,爱抱怨发脾气,经常一副别人都欠我的样子。父母看我每天不开心,想各种办法劝解我。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个好心的阿姨。她是一位学习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她告诉妈妈,她的亲身经历。原来,她在几年前也非常痛苦,因为自己的父亲得了癌症。她感到命运对她的不公,母亲已经离她而去,现在她是万万也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事实,她想要救父亲。就这样,阿姨向人诉说起她的过往。这时,她的生命中遇到了一位学习传统文化的老师,那个老师并告诉她,传统文化可以救她和她的父亲。由于内心对父亲的孝心,她虔诚的接触、学习这种文化。慢慢的父亲的病有了了改善。看到父亲的改变,她怀着感恩的心对待这一切,并决心弘扬这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果: 通过这次学习,我学会了孝道,学会了感恩,学会了放下并活在当下。现在我就详细的叙述一下以前的我吧: 以前,我是一个不孝顺的女儿,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养大。上大学之前,我从来没有洗过衣服。妈妈每天把我的一切安排的妥妥当当。因为妈妈小时候家里穷而且孩子又多,重男轻女的思想让妈妈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当我瓜瓜坠地时,妈妈看着襁褓中的我,要给我温暖的母爱。可以说家里的饭,妈妈不重样的给我做,我还经常嫌弃妈妈做的饭不合味口。要知道,妈妈做的每一吨饭里都蕴藏着浓浓的爱意,我说了多少伤母亲的话,不知道,那是数不清的伤啊。一不开心,就冲妈妈发火,就这样持续了10多年啊!每次我生病,妈妈总会在我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助力提升文化修养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助力提升党性修养 今天,我和大家探讨一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助力提升党性养》,希望同志们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更加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对于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树立共产党员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首先,我们文化的基本含义说起。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说 (一)从文化基本含义 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实质,就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并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日常生活中,文化不仅体现在艺术和人们的饮食起居,还体现在规范社会运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电影文化、饮食文化、制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建设的重要源泉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也代表着 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面对这样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吸取什么、提倡什么、弘扬什么、发展什么,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化的未来走向。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五四运动以前,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各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以下特质: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着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推崇天人和谐的思想;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丰富多彩,主要有以下特征:以德性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以耕读传家为根本治家之道;以经学为治学之根本;以义利合一为基本价值追求;以直观意象为基本思维方式。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共产党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要求和做法,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更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创新。 (一)从传统“民本”思想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民本”“重民”的思想十分丰富。如: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中国共产党吸取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不再把“利民”当作一种手段,而是作为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和出发点,发展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崭新思想。 (二)从传统理想人格到共产党员修养和党员干部廉洁标准

2019年“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 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具体要求和《瑞金市未成 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意见》的文件精神,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公民 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践行能力,为使这一主题教育活动得 到很好的落实,特拟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通过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创新校园文化、构 建适宜学生成长的和谐校园;根据少年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 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 为得到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b5E2RGbCAP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养成文明礼仪,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文 明礼仪的重要性,班班争创“;和谐班级” ,人人争当“;礼仪之星” ,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精神文明素质, 全力打造“;文明、高雅、健康、和谐”的师生形象和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秩序和文明环境,进一步推动 校园文化内涵,促进学校全方面的和谐发展。p1EanqFDPw 三、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 长:刘** 副组长:刘** 罗** 组 员:王** 刘** 杨** 钟** 邹* 黄** 2、工作小组 班主任及科任老师 四、工作重点 1、深化规范校园、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氛围。 2、规范学生语言,课内课外提倡讲普通话,会使用文明用语,净化校园语言环境; 3、规范学生行为,每周结合道德行为教育主题进行行为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及课间活动, 使校园活动安全、健康、雅致、诚信、和谐,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DXDiTa9E3d 4、加大对贫困生、农民工子女及流动人口子女的关爱及帮扶,促使教育的均衡发展,营造和谐的班级 育人氛围。 五、主要内容: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和谐校园环境,践行“;忠、孝、诚、雅、礼”主题教育活动。 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RTCrpUDGiT “;忠” :以忠贞爱国、精忠报国为主线,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集体、文明守纪和 文明礼仪等教育,培养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以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劳动、遵守 纪律为荣,培养学生博爱精神和品德;以危害集体、损人利己、好逸恶劳、违法乱纪为耻,培养学生热爱 集体、关心他人、遵纪守法的道德行为;让学生明辨是非、知耻明理、知耻改过、自尊自爱、自尊自重。
5PCzVD7HxA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特征? A.传统是延续性的 B.传统是指向未来的 C.传统是历史的 D.传统是革新的 答案: 传统是革新的 2、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主干的文化,辅以道家和佛家。 A.对 B.错 答案: 对 3、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文化。 A.对 B.错 答案: 错 4、《易经》是由谁翻译之后传到西方的? A. 马可波罗 B. 郑和 C.

利玛窦 D. 魏源 答案: 利玛窦 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 林则徐 B. 梁启超 C. 康有为 D. 司马迁 答案: 梁启超 第二章 1、中华文化是在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原始协作农业自然经济以及()的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这体现在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化形态。 A.母系氏族 B.分封制 C.父系氏族

答案: 家国一体 2、近代中国人则通过对比东方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从这两种文化生态的差异中,对自己文化的特质重新加以认识。 A.对 B.错 答案: 对 3、孔子开创了古代中国的“私学”传统,主张并实行“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和地区,对各类学生都采取()的态度。 A. 因材施教 B. 诲人不倦 C. 寓教于乐 D.不耻下问 答案: 因材施教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A.对 B.错 答案: 对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1、选修《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目的是什么?到目前为止有何收获?关于本课程 你有何意见、感想或建议? 可能与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吧,一直以来都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有种特别的敬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瑰丽的花朵,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月盈则亏”、“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问缘由”……这些思想都在大脑里印下了深深地烙印。同时又深感自己传统文化修养不足,选这门课也算是一种对遗憾的弥补。 曾经一度有仇日心理,一直以为仇日就意味着爱国,对日本的抵触情绪也导致我一直以来下意识地抵触一切与日本有关的东西,直到上了大学后这种心理才被慢慢地被矫正了过来。 一个高中同学报了日语补习班,每次和她在QQ上聊天的时候总听她说自己学日语的历程,在她的影响我也对日语产生了较深的兴趣。知道日语与汉字渊源颇深,于是就下意识地去接触一些古代汉语。在选《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这门课之前看到有三个老师在上这门课,好奇之下就找同学问了一下三个老师讲的课程有什么不同,这才知道原来三个老师的课是侧重点不同,分别是礼仪、历史、汉字。于是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门课。 和原来期望的一样,在前几节课里老师讲了很多古汉字,包括象形字、指示字、小篆、楷书等,讲了汉字的演化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认识了不少古汉字。在后来的几节课里,老师又讲了一些关于“谥号”“避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以前我所不了解的,比如说,过去我对“庙号”是没有一点概念的,并把尊号和谥号混淆。听了这节课后至少以后不会因此而贻笑大方了,至于“避讳”问题,时至今日,还在生活中留下深深地印记,有了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对古代的一些称谓、说法也就有了较容易的理解。上了这门课四节之后,发现其实老师并不是像当初自己想的那样单纯的讲一些古汉字,反而在课堂上内容较为自由,似乎是即兴拈来。当然,这种上课方式让自己大大的普及了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目前我国的情况是,社会以一个人的财富和地位来评判一个人,导致人们急功近利,满脑子成功学。这些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道而驰。我发现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属于道家的思想,从庄子的逍遥,魏晋名士的不羁,到王守仁的心学,都是提倡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为现实的规则所约束。我所想的是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在我所向往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随性而为。当然,在不违反基本道德底线的情况下。看过一个关于孙俪的访谈节目,谈到她儿子的名字“邓等等”,孙俪说这名字其中的一层含义就是希望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可以“等等”。或许我是属于那种安于现状的人,总不希望自己周围的东西有太大的变化。对于传统的一些习俗、文化、礼仪我都不希望在人们追求发展的同时一一舍弃,所以我总觉得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一种传承,更是对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肯定。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也可以更好地发展文明社会。当然我所强调的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并不是回到古代,而是把传统的一些东西批判地继承下来。 文化学习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化且深远的,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习,我想我的收获不只是上面所说的那一点。当然,仅仅五节课也不可能学到太多的知识,但是它至少让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广泛了、同时视野也拓宽了不少,最重要的是,让我有了传统文化修养的意识。如果说以前我对传统文化的敬仰是徘徊在传统文化的门外,那现在我已经推开了传统文化之门…… 几千年来,随着文字的不断发展、演变,汉字作为一种活文字,成为现在仍在使用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因此,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汉字是个重要的载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曾经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同样的我认为,如果当今的我们失去了传统文化,学习什么也没有用。不管是传统习俗、礼仪还是汉字,都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成果,这些都需要每个国人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如果不深入研究的话,上大学里开的通识课是了解这些东西的一种很好的手段。通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