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季《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

2014年秋季《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
2014年秋季《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

本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重点及相关说明

本学期上课讲授内容选择遵循教育部2013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精神,以陈凡老师主编的辽宁省高校研究生思政课辅助读物《自然辩证法概论》为教学参考书(目前提供给大家电子版,电子版仅供教师本人使用,请不要给学生。)

在完成统一的教学重点基础上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期末考试出题范围不超出教学重点。

期末考试时间在课程结束后由研究生院安排教室,在统一时间考试。

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评定依据两次作业质量以及上课考勤情况。两次课后作业题目由教师自行拟定。

第一讲:导论(1学时)

讲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主要内容、历史发展以及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

义。

思考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1-4)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

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2.试述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4)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自然观(3学时)

第一节:概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即从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一机械

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二节:概述现代自然观三方面新发展的思想渊源和形成基础,重点讲授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内容与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讲授中要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生态自然观是指导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理念。

思考题:

1.什么是自然观?(16) 简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

思想和特征。(36--37)

2.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43)以及自然界系统演化的特点(49) 。

3.什么是人工自然?(57)简述人工自然的发展历程(78) 和规律。

4.论述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2 学时) 第一节:概述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历史形成,重点讲授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基本内容、科学的本质与特征、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及基本动力。

第二节:概述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形成、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重点讲授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

思考题: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2.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本质与特征是如何认识的?

3.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动力是什么?

4.科学方法论的立场与原则。

5.辩证思维方法的特征。

6.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特征。

第四讲: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2 学时)

第一节:概述马克思恩格斯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重点讲授马克思、恩格斯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技术本质与特征、技术发展的模式与动力。

第二节:概述技术发明方法论和技术设计方法论,重点讲授技术方法的特点、技术发明与技术设计的区别。

思考题:

1?怎样理解18-19世纪社会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技术思想的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

2?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与特征?技术的本质:

在技术本质上有多种观点:技能说阐释的是技术是人经过训练的特殊技能;工具说,技术是工具,是生产手段;方法说,技术是做事的方法。技术是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手段,是人对自然实践能动关系,是直接生产力。

从演化论角度理解,宇宙大爆炸以来,进行了四种演化态,人类出现的状态为常态,其他出现为非常态。适合人的状态为常态,不适合人的状态为非常态。人一方面不能进入非常态但也不能脱离非常态,所以人通过中介手段间接进入非常态。技术是使人类间接进入非常态的技能、技能、方法和手段等。

从转化论角度理解,世界上,能量物质是不能创造的是守恒的,科学技术是转化财富的手段而不是创造财富。技术是自然界一般存在物质能量状态转化为对特殊存在(对人类有益)的技能、工具、方法和手段等。

技术的特征:

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技术的造成是人工物,人工物的二重性决定了技术的二重性。二重性包含有自然性和社会性即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

2

z

备的配合性。任何技术都是装和备的有机结合。装是产生非常态的手段;备是对非常态的隔离。装和备的合理配合实现了非常态的引入。

z 3、工具性和价值性。从技术的使用工程体现工具性,从技术的使用效果来看体现了技术的价值性。

U技术的自主性和社会建构性。技术是天然自然的物化,决定了它的自主性。技术是社会需要的产物,这决定了他的社会建构性。

5、夕卜延性。技术是人体器官的夕卜延,技术使人们间接进入非常态,间接进入的不是人的身体而是人体器官的外延进入。

6、双刃剑效应。科学技术就表现出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产生了破坏作用,构成了对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

7、体系性。技术发挥作用方式以体系进行。技术体系是各种技术的有机结合,主要由经验实体知识要素等组成。在不同时期,各要素重要性不同。

3.技术体系具有哪些特征?

4.怎样理解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五讲:马克思主义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1学时)

概述马克思主义工程方法论,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对工程的本质与特征、工

程活动的一般过程的认识。

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对工程的本质与特征是如何认识的?

2.工程是技术与非技术要素的集成,你如何理解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3.工程具有演化的特点,请从具体的工程案例出发说明之。

第六讲:马克思主义产业观与产业方法论(1 学时)概述马克思主义产业方法论,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对产业的本质与特征的认识。

思考题:

1.试述马克思关于产业的论述2.试述产业的本质和特征

第七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社会论(3 学时)概述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社会功能的阐述,重点讲授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伦理规范以及公众理解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意义思考题:

1.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的互动?

2.社会对科学的影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工程的伦理规范中,伦理准则起到什么作用?

4.公众如何理解工程?

5.阐述社会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第八讲: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3 学时)概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发展进程,重点讲授中国马克思主义技

术观的内容与特征、建设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思考题:

1 ?怎样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与时俱进?

2.我国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如何认识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