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对农村社区治理的影响

宗教信仰对农村社区治理的影响文章概述了农村宗教信徒信仰对农村社区治理的积极影响,分析了教徒宗教信仰对农村社区治理的消极影响,探讨引导宗教与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对策:构建与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宗教体系;提升农村社区组织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能力;创建农民科学信仰的文化环境。
标签:宗教信仰;农村社区;治理;影响当前,宗教信仰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都不容忽视。
党的十八大强调了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要求。
一方面要引导宗教的积极功能为农村社区治理做贡献,另一方面要尽力摒除宗教信仰给农村社区治理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宗教信仰对农村社区治理的积极影响1、宗教信仰有助于维护农村社区的社会稳定“十一五”以来,农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农民的收入也获得显著提高,但对农村社区精神文明的投入仍旧不足,使得难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再加上农民闲暇时间较长,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宗族观念,也催生了一系列如赌博等的陋习,并且使得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
在一些农村,求神拜佛盲目跟风,丧葬殡礼相互攀比,拜金主义大行其道,结婚生子大操大办,这给广大农民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加之利己主义思想泛滥,使得一些农民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等思想受到更多人的追捧。
更有甚者为了金钱利益做出贩卖儿童等违法行为。
这些问题严重的败坏了社会风气。
“宗教信仰实际上是以超自然的神秘方式实现社会控制”。
[1]介于宗教的这一特质,借用特定的礼仪可以使社会价值观念被超然化神圣化,进而使人们内心的遵从意识得到强化,更好的实现自我约束,然后让原有的社会秩序按照现有的规则排列,最终有助于维护当前实行的社会制度。
而且,对于增强社会生活与个人之间的联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大部分的信徒逐渐形成相同的意识形态,有助于维护现存社会的稳定发展。
论商洛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宗教信仰问题

t
L a gzn ( s r emuet f hn loU i ri ,S ̄gu ,S ani 2o0 I n -a Li HioyD p ' n o agu nv st h lo h ax 76o ) t n S e y
Ab h c S a loct sa n h u tis heis eo ep aa t’rl iu eif sawassro s s t hngu i i mo g te mo nan ,t su ft e sns ei o sb l si l y eiu .Re e t icu i e at ie oa y h g e c nl n ldn t ci t so lc y, g h vi f l
e i n megdf qe t h io t s C uc sadt pe s aet l l e nmi cnt co oi am n 、T c ol rl ose re e unl.terl i ss f 。 h r e n m l . e fce oa oo c os ut nadsca hr oy o l d l a i g r y e gu a h e s e d c c l a r i n l a c
K yw rs S ̄e o PaatR l osbl fSc lt e o t s e Cnt ci e od h _ ;esn; eg u i ;oii w cu r i ; o r tn J . u i i e e asn n yd s u o
商 洛地 处 秦 巴 山区腹 地 , 以农 为本 , 瘠 民贫 , 地 民族 杂
p aa t o etbih sinicr l iu d a.rc n tu tlc e s ns prta d c l rls se ,t n rae lc lp a a t’ic mea d t el e e snst sa l ce tf i o sie s i e g eo rc oa p aa t’sii l a ut a y tm o ices oa es ns n s l u n u o orai. n z o nDn wel f cln l ofwe ev r m ̄ r' tap csi en w o t sd o srcin o h n lo — r t ey i e h tn s e t n t e cu r iec n t t fS a gu . a h n y u o
从治理模式角度出发解决农村宗教信仰问题论文

从治理模式角度出发解决农村宗教信仰问题摘要:当前农村宗教信仰已经较为普遍,几乎每个村都有信教群众的存在。
农村宗教迅速发展的原因有许多,如何引导农村宗教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成为政界及学界较为关注的话题。
本文拟从村委会这一最接近农村宗教组织的基层组织出发,去探索解决农村宗教信仰问题的合理途径,将农村宗教信仰工作纳入到规范有序的农村治理中。
关键词:农村宗教信仰;村委会;有序信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宗教道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不少教徒聚居的地方社会秩序良好,犯罪率低,宗教界人士踊跃投身于抗灾济赈、扶贫救困、希望工程等活动,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宗教信仰也是一把“双刃剑”。
宗教活动一方面在发挥促和谐、聚人心、保稳定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一些偏远农村,宗教势力的号召力、影响力大有超越地方基层政权之势,宗教力量主导了农村群众的思想和心灵,左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农村信仰的现状及分析在对农村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放问卷645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15份。
其中,信教群众205人,约占全村总人数的9.3%。
在被问到为什么信教时,30%的人是因为闲来无事,42%的认为所信宗教教人好,另有26%的是因为随大流,觉得热闹。
大多数群众认为宗教和迷信不一样,但是54%的人会在出现怪异事情时想到鬼神,32%的群众会在家人感冒头疼发热时会去“叫魂”(一种迷信仪式,由家人拿着患者的鞋子,到家门口附近呼唤患者的名字。
)关于信教效果,39%的群众认为信教有用,大多数人认为这就是一种活动,没多少实际意义。
关于其他选择,75%的群众认为农村比不上城市,城市里娱乐场所、公共设施等配套齐全。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宗教信仰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宗教信仰李宇征冯石岗农村宗教信仰的兴起是现代化对于传统农业社会结构带来挑战的一种反映。
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民主、民生与民心问题日益突出,现实生活的不完善,导致大量农村人口转向宗教寻找精神寄托。
农村宗教信仰的兴起对于现代化农村建设乃至全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经济上的突飞猛进相应,一个看似不太“和谐”的现象就是农村信仰宗教的人数大幅度攀升。
据官方2005年的不完全统计数字,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在这些教徒中,农村人口占大部分(见《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白皮书,2005年)。
由于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不完备性和民间宗教组织活动的隐蔽性、分散性,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农村宗教信众已经远远超出这些数字。
那么,农村宗教信仰的兴起,其原因何在?其对农村社会结构又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现代化与农村宗教信仰的兴起现代化使我国当前社会处于剧烈变动时期,其对于农民心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传统农业社会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财富的差距也较小。
但是,现代化带来的工业化以及由此推动的社会分工的加速和社会流动的加剧,使社会分化、贫富差距形势日益严峻。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1805-1859年)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曾经描述经济发展与社会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他说,法国在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前,这个国家蒸蒸日上,经济迅速、空前地繁荣,这种稳定增长的繁荣不但没能使人民安定下来,反而到处激发出不安定的情绪。
那些生活状况得到最大改善的地区,民众不满情绪最大。
类似的这种不满情绪同样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在现代中国农村滋生。
这种不满加剧了现实生活之中的紧张不安,面对未来,相当数量的农民感到空虚、绝望和彷徨。
人们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解决的出路和办法。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

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现状及精神生活的引导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却忽略了精神生活的追求,这种现象在乡村地区尤其明显。
尽管乡村能人作为地方领袖,其物质生活差距逐渐缩小,但精神生活的满足仍然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宗教的信仰与参与可以使乡村能人得到精神的慰藉和指引,从而更好地担任其领导的责任。
1.信教人数逐渐增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在乡村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尤其是基督教和佛教在农村地区得到的信众数量越来越多。
2.文化程度的影响。
在农村地区,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更容易接受宗教信仰,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则更多的从事理性思考的活动。
3.意志力的制约。
许多乡村能人因其繁忙的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意识来理解宗教信仰的深刻内涵。
二、乡村能人信仰宗教的意义1.信仰宗教能让乡村能人得到身心的放松。
在工作繁忙的压力下,乡村能人经常需要一种方式来缓解压力,宗教信仰的许多活动是可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消除压力的。
2.信仰宗教能让乡村能人获得更大的自信心。
在宗教信仰中,一个人被告诫要尽量掌握自己的情绪,并发现自己的力量和自信,从而有机会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3.信仰宗教能够让乡村能人了解自己与周围的人和世界的更深刻联系。
宗教信仰可以让乡村能人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且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影响周围的人。
三、精神生活的引导1.引导乡村能人学习宗教知识。
通过学习宗教知识,乡村能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宗教信仰的深刻内涵。
2. 宣传宗教活动。
在乡村地区组织宗教活动或暂时放假时,推广宗教文化并宣传教义,以增强人们对宗教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3. 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不断地学习和修行可以帮助乡村能人掌握更多的宗教知识,从而更好地指导群众进行自我教育。
4.提倡与善行相连。
在宗教活动中,强调善行,可以在许多方面降低和减少人们的恶习和恶意行为。
结论因此,作为乡村地区领袖,乡村能人应注意精神生活的满足,并通过宗教信仰来寻求精神慰藉和指引。
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今年暑假我对农村的宗教信仰情况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个人能力的不足,我所调查的范围只限于我家周围的村庄。
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东正教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和地区性的民间信仰等等。
在我周围的村庄有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人信教。
教徒中80%以上是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
她们绝大部分信仰的是基督教,少部分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几乎没有,所以我重点调查了在农村关于基督教的信仰情况。
一、农村基督教的信仰状况可以说基督教是基督教徒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变相的聚会活动。
很少有人将宗教信仰当成纯正的信仰,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也不甚了解,比如他们会说基督教中的圣母玛丽娅就是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
这些信教的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或者根本没有受过教育。
宗教生活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教徒每天早中晚饭前要祷告1次。
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喜事或不好的事,祷告次数还会增加。
另外,他们每周还有至少3次定期的集会和交流。
这些聚会点的活动时间一般为周日一天,其它时间晚上分别安排学圣经、唱诗歌,作祷告活动。
家庭聚会点的信徒以女性信徒偏多,约占参与总人数的70%。
年龄结构以中、老年居多,也有部分青年人。
其中50%的信徒信教时间均在十几年以上,几乎是在聚会点形成的前期。
这些聚会点信徒所拥有的《圣经》书籍一般为自行购买,所购渠道不明。
上述聚会点的讲道者一般属自封传道人。
从所反馈的信息来看,讲道中无反政府言论,无传播异端邪教。
参加聚会点的信徒在社会遵纪守法方面都较好,甚至个别信徒在地方上还有较好的威信。
二、产生信仰的原因绝大多数人入教的动机是为了求平安,因此,大多数人认为信教后自己及家人身体有好转,或做生意顺利,这都分人就最为虔诚。
此外,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跟不上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这也是宗教信仰在农村日益壮大的客观原因。
我们发现那些失业的中青年农民尤其是妇女到聚会点参加活动也是成了他们跟人交流、交际的一项生活需要,这时宗教俨然成了农村文化生活的一种有效“补充”。
农村宗教工作 问题 措施

农村宗教工作问题措施
农村宗教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
1. 宗教文化传承问题:农村宗教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传统宗教信仰和实践逐渐减弱,文化传承面临困难。
2. 宗教资源不足问题:一些农村地区的宗教资源较为匮乏,宗教人才短缺,宗教场所建设不完善,给宗教信仰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
3. 宗教与现代化发展问题:一些传统宗教信仰与现代化价值观存在冲突,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农村居民对宗教信仰产生疑虑。
4. 恶俗化、商业化问题:一些地方存在宗教信仰的恶俗化和商业化现象,严重破坏了宗教的纯净性和公信力。
针对农村宗教工作面临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宗教文化教育:通过开展宗教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宗教知识和宗教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培养宗教理论家、文化促进者等宗教专业人才。
2. 提供宗教资源支持:加大对农村宗教场所和宗教人才的支持力度,营造条件使农村宗教信仰活动得以顺畅进行,提高宗教服务质量。
3. 加强宗教与现代化结合:鼓励宗教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结合,推进宗教信仰与现代化的和谐发展,提高农村居民对宗教信仰的认同感和信心。
4. 加强宗教管理和监督:加强对恶俗化、商业化宗教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整顿宗教市场,建立健全宗教组织管理制度,保障
宗教的纯净性和公信力。
同时也鼓励农村宗教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对当前农村宗教信仰情况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政治环境的宽松再加上政府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因此,宗教信仰在部分农村地区又有所复苏,并且有了新的发展。
本文以鲁西南的一个县城为例,谈一下宗教活动现状以及它对农村发展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从而对农村宗教的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宗教;积极作用;消极作用;管理引导目录一、宗教在农村的发展状况及成因 (2)(一)当前农村的宗教信仰状况 (2)(二)农村宗教存在以及日趋发展的原因 (2)二、宗教信仰对农村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4)(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 (4)(二)有利于提高信教群众的素质 (4)(三)有利于信教群众心理的调节 (4)三、宗教信仰对农村发展所产生的消极作用 (4)(一)不利于科学文化的传播 (5)(二)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5)(三)不利于和谐乡村的建设 (5)(四)不利于基层组织开展工作 (5)四、对农村宗教信仰的管理引导 (6)(一)充分挖掘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使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6)(二)加强政府管理,引导农村宗教规范发展 (6)(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6)(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6)(五)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关心农民生活 (7)五、参考文献 (8)对当前农村宗教信仰情况的几点思考鲁西南是山东省一个比较贫穷的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以及人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因此比较容易接受宗教思想,宗教活动相对来说频繁一些,并且宗教类别繁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因此笔者选择调查自己家乡所在县的宗教信仰情况,再联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当前农村的宗教信仰略作如下描述:一、宗教在农村的发展状况及成因宗教不是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发展有其一定的社会原因,结合我们县的一些实际情况具体谈谈宗教存在的现状以及发展的原因。
(一)当前农村的宗教信仰状况X县城有将近七十万人口,十八个乡镇,平均每个乡镇就有七个基督教教会,整个县城有两万三千多人信仰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