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伴随经济化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十五”期间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国企业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起步较晚,从总体上看还带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存在着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国际化经营的总体实力相对薄弱等问题。为了促进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在继续保持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基础上,应逐步加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力度,增加对外投资的总体规模;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等,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正愈来愈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加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大潮之中,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中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从出口导向战略向国际化经营战略转变。

一、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和条件

1.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石油、天然气以及许多重要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等蕴藏量不足,即使国内拥有一定的资源量,人均占有量也比较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与部分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逐渐显现。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

经验和做法,实行跨国配置资源,加强境外资源开发合作与综合利用。

2.大规模引进外资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了学习条件和市场机会。根据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2004年中国以61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额,继续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外资流入国,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960亿美元)和英国(780亿美元),居第三位。截止到2004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为5621.01亿美元。随着跨国公司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将跨国公司的文化和形象带入了中国,我国一些在国内市场上发展势头不错的大中型企业,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仅在家门口获得成功已不足以说明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从事国际化经营,成为跨国企业,能在国际竞争环境中获胜,才是真正的优势企业。同时,跨国公司大量在华投资使中国企业增长了跨国经营的知识,提高了能力。国内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信息渠道,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更多的市场机会。此外,大量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将不同程度地导致双边关系的改善,这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企业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从国际投资理论中关于发展中国家海外投资的动因来看,我国企业到了有必要向海外发展的阶段。根据英国学者邓宁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个国家在其投资发展周期上存在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外来投资和对外投资都很少或者没有,因为没有独特的技术,对外来投资也不持欢迎态度;在第二阶段,国内经济有了发展,开始吸引外资,而对外直接投资仍然很少,并且对外

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外国技术或“购买”进入外国市场的权力;在第三阶段,本国企业逐渐成长,外来资本和对外直接投资都在增长,该国在直接投资领域开始参与国际分工;第四阶段,该国成为直接投资净输出国,对外投资大于外资的流入,这表明该国企业的资金、技术实力都十分雄厚。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对外投资水平处于第二与第三阶段之间,在今后的5—10年中,我国会进入第三阶段,对外投资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就目前我国企业的整体实力来看,2004年,中国500强企业的销售收入为89935亿元,占当年GDP的77.04%;当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达到18家,行业分布在贸易、金融和制造业等不同领域①。而且,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磨练,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或企业集团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拥有懂经营、会管理、熟悉国际惯例的人才,有的发展成为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公司或企业集团,具有了开展跨国经营的能力和需要。

4.国际化经营是减少贸易摩擦,避开贸易壁垒的一条有效途径。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的刺激往往是推动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和加工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据统计,2004年,中国纺织品出口达到950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贸易的1/4;中国钢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4%;手机产量占1/3;数码相机占1/2。中国已经是世界电视机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随着中国对外出口增长迅速上升,国际贸易摩擦和各种贸易壁垒也与日俱增。目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2004年,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案件57起,涉案金额12.6亿美元②。而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一方面,可以帮助我国企业顺利绕开贸易壁垒,并享受东道国的诸多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到海外投资,建立营销网络,可及时了解当地市场信息、发展动向,更好地贴近国际市场,从而发挥各种比较优势,增强产品竞争力,并最终扩大我国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

5.国内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和发展空间的制约使企业产生了向外拓展的内在需求。改革开放20余年后的今天,中国企业在国内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市场竞争已非常激烈,发展空间的制约已使一部分企业产生了向外拓展的内在需求。在这方面,中国的家电企业走出去的需求就更为明显,到海外投资已经成为其转移过剩生产能力的重要出路。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与特点

1.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进程

我国企业国际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方针后,我国企业开始尝试进入国际市场。198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为跨国经营试点单位,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进入了自觉推广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企业纷纷把国际化发展提高到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来考虑并使其与自身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相结合,从而使企业国际化进入新的发展阶

段。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的不断延续和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国内企业界和学术界对我国企业走出国门从事国际化经营的问题开始重视起来。当时普遍的观点是在中国国际收支处于顺差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不仅有必要走出去,而且有了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在全球范围从事资源的利用与生产的现实条件,这为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在这个阶段,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尚未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还处于理论探讨和舆论准备阶段。

(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CSSCI学术论文网;免费下载本篇学术论文) 90年代末,随着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

国际化经营问题逐渐被政府有关部门提上了议事日程。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颁布的《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这被认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前兆性标志。2000年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走出去”战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加入WTO后迎接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此后,党的十六大以后的历届全会、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都明确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2.“十五”期间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基本状况与特点

“十五”期间在国家各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企业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各项业务总量持续增长。据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超过500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超过1万家。其中,2002—2005年中国企业累计对外投资净额179亿美元,年均增长36%③。2001—2005年,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726亿美元,年均增长24%,比“九五”时期增长一倍。统计显示,“十五”期间,中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达3万多家,对外承包工程企业1800多家,对外劳务合作企业600多家。2004年,16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4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

(2)“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南太”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初步形成。“十五”期间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其它跨国经营活动的地域市场进一步拓展。截至2005年,中国企业的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已遍及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仍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最大市场,但所占份额有所下降,比2004年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对北美、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的直接投资增幅在80%以上,对非洲和拉美的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业务增幅在60%以上,基本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南太”的多元化市场格局。截至2004年底,我国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和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前20位的国家地区,分别见图1和表1。

图1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2004年末累计额)

资料来源:商务部、国家统计局:《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

表1 截至2004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前20位的国家地区单位:亿美元序号国家(地区)累计净额

01 香港303.93

02 开曼群岛66.60

03 英属维尔京群岛10.89

04 美国 6.70

05 澳门 6.25

06 韩国 5.62

07 澳大利亚 4.95

08 新加坡 2.41

09 百慕大群岛 1.85

10 泰国 1.82

11 苏丹 1.72

12 越南 1.60

13 赞比亚 1.48

14 日本 1.39

15 德国 1.29

16 西班牙 1.23

17 秘鲁 1.26

18 墨西哥 1.25

19 俄罗斯联邦 1.213

20 马来西亚 1.23

资料来源:商务部、国家统计局:《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

(3)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行业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开发、加工制造业和服务贸易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三大支柱领域。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包含石油、天然气开发在内的采矿业,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采矿业与以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以及纺织、交通运输设备、医药设备、冶金等为中心的制造业的投资、商业贸易和商务服务业的投资占据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70%以上的份额,见表2。

表2 2003—2004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行业分布

2004年 2003年

总额(亿美元)比重(%)总额(亿美元)比重(%)

采矿业18 32.7 13.8

48.4

交通运输业、仓储业8.3 15.1 -

3

批发和零售业8 14.5 3.6

12.6

制造业7.6 13.8 6.2

21.8

商务服务业7.5 13.6 2.8

9.8

农、林、牧、渔业 2.9 5.3 -

3

其他行业 2.7 5 -

1.4

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 100 28.5

100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和《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编制

(4)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十五”期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由“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等方式扩展,就2005年来看,1—11月境外并购类投资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4.7%,主要集中在电讯、汽车、资源开发等领域。而境外加工贸易类投资占总额的42%,主要集中在轻工、机械、建材、电子、纺织服装等行业;其他类投资占4.2%。④

(5)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下降。2004年,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由上年的43%降至35%,而有限责任公司及私营企业对外投资比重则分别比2003年上升了8和2个百分点,达到了30%和12%,详见图2。

图2 2004年境内投资主体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6)大型和特大型项目增多,技术含量提高。单个项目的平均对外投资额不断增加,2004年达到448万美元,见图3。就2005年1—11月来看,投资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投资额总计43.1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62.6%。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91个,累计合同金额118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47.2%,其中上亿美元的项目有39个。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逐步建立。对外承包工程向EPC总承包、BOT等更高层次发展,大型项目增多,技术含量提高。

图3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规模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0—2003)和《中国商务年鉴》(2004—2005)有关数据计算。

(7)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促进国民经济和对外关系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我国企业不断增加在境外从事家电、机电、纺织、服装、轻工等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配合了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机电成套设备和自有技术出口,而且增进了我国与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

关系,促进共同发展。

(8)企业“走出去”战略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入WTO以后,针对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结合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广大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支持、保障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和便利化措施,为企业加快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营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2004年商务部制定下发了《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并与国务院港澳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内地企业赴香港、澳门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在全国范围内下放境外投资核准权限,简化手续,进一步体现了在市场化原则下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精神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对推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商务部联合外交部或单独制定发布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一)》、印发了《在拉美地区开展纺织加工贸易类投资国别导向目录》、《在亚洲地区开展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类投资国别指导目录》,旨在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国外信息服务。此外,我国还建立了《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制度》,通过多双边机制解除对外投资合作障碍、维护我企业合法权益。同时,建立国内有关行业组织、我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境外中资企业商会、国内投资主体等共同参与的形式多样的协调机制,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三、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十五”期间,尽管我国企业国际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我

国企业对外投资起步较晚,目前的国际化经营总体上仍带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具体表现在:

1.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尚未达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国际化经营的总体实力相对薄弱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为6122亿美元,存量为81969亿美元,以此测算,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仅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0.9%和0.55%。此外,有关资料表明,2000年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平均为100∶11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00∶13⑤,而我国2004年为100∶9.0,虽然较2003年(100∶5.4)有了大幅度的提高⑥,但仍未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就单个项目的平均对外投资额来看,虽然2004年达到448万元,但是仍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相差更远。由于规模偏小,导致了海外中资企业盈利能力低下。

2.企业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强

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明显不足,不仅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同一些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01年世界主要国家技术成就指数(TAL)评价体系和资料,72个参加评估的国家和地区技术成就指数平均为0.374。其中,中国技术成就指数为0.299,排名第45位,居世界中等偏下水平。

3.多数企业以价格和廉价劳动力来塑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根据牛津大学教授雷乐(Lall)对80年代新兴工业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的研究⑦,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是与区域市场相适应的技术和能力。他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作了比较(见表3),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多数不具有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定优势,主要是依靠价格和廉价的劳动力来塑造竞争优势。就我国的家电行业来看,优势也主要在加工制造业环节,大部分产品的核心部件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或依靠国外技术生产。表3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比较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企业规模(1)企业集团

(2)与资本市场的邻接程度(2)适应本土化的技术

(3)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3)有限的产品差别化能力(4)产品差别化的能力(4)营销能力

(5)营销资源(5)适应本土化的管理

(6)管理技术和组织资源(6)低成本(特别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

(7)成本领先策略(7)“血缘”、“地缘”等关系(8)垂直一体化(8)投资地有优惠条件

(9)投资地有优惠条件

资料来源:Sanjaya Lall, The New Multinationals,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1983.

4.企业缺乏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经验

主要表现在,一是投资区位选择不当。如纺织品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并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其对外直接投资应选择低于或相当于我国发展水平,资源条件适宜纺织业发展的地区,以发挥并强化中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但目前纺织业大量投资于纺织品同样较为发达的印度等国,以致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降低了对外投资效益。⑧ 二是本土化能力差。目前,中国海外投资的企业大多使用自己的员工,高的多达80%以上。这不仅提高了成本,也影响了企业的本地化经营。三是相当部分企业的海外市场开发能力不强。长期以来,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对外贸易经营权,必须通过专门的外贸公司以间接出口的方式来开展涉外业务,这把制造商和国际市场隔绝开来,企业无法直接接触目标市场,不能积累自己进入市场的经验,并及时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使得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海外市场环境认识不够,海外市场开发能力不强

5.体制障碍仍未彻底消除

虽然近两年来,国有投资主体在对外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居第一位,这样,在目前对国有资本仍然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对外投资往往成为资金外逃,化公为私,损公肥私的渠道和手段,这种缺乏监督机制的海外投资必然导致失败。此外,目前中国对外投资审批制度仍然存在效率低,门槛高,不同所有制歧视等问题,

也使一些企业失去海外投资的有利时机。

6.宏观管理政策尚不配套

世界经验表明,企业在海外投资初期往往是依靠政府促进政策的强大力量获得成功的。目前,我国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政策和措施,但由于我国对外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之匹配的政策支持体系尚不配套,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缺乏政府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往往难以应对海外竞争对手的强大压力。

四、“十一五”期间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趋势展望

1.在继续保持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力度,增加对外投资的总体规模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其它跨国经营活动的地域市场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地区,并且有了一定的投资基础和经验。鉴于目前的状况,从投资区位上看除保持在亚洲地区投资的优势外,应逐步扩大对拉美和非洲地区的投资。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力度。这是由于发达国家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它们拥有世界先进的技术、管理,以及悠久的海外投资历史,这些都是可供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通过向发达国家投资获取了先进技术,加速了本国的产业技术升级,这无疑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首先,有一定技术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应率先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这类产业主要包括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行业,虽然这些行业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但是,通过加强对发达国家投资,以海外公司的区位优势为平台获取世界领先技术,有利于迅速向母国扩散,加速提升我国技术水平。其次,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投资经验和市场经验的优秀企业如海尔、华为、联想等,应率先向发达地区投资。第三,积极鼓励企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通过海外研发中心可以雇用大量当地科学家、工程师,有利于较快获得前沿的技术信息。

2.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我国是一个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在组建大型综合性产业集团的同时,也应重视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由此形成多元推动、合力发展的“走出去”的新格局。国际经验表明,中小企业机制灵活、机动性强,容易在国际市场中寻求空缺,从而在国际化经营业务总量中赢得较大份额。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为了保证我国中小企业能顺利地进行国际化经营,首先,中小企业自身必须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搭建一个有效的管理平台,建立规范、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促进企业人力资本效用实现最大化发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产权保护意识。其次,政府应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扩大中小企业的外贸自主权,简化相应的审批程序,加强管理,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第三,完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社会服务体系。从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力量有限,在国际化经营中往往需要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因此,我国应建立

一套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在人才培训、市场调查、经营管理咨询、以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提供帮助。此外,政府还要进行一定的金融改革,在进出口银行增加满足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所需的信贷项目,并采取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出口信贷,国家提供政策性出口信贷担保等等,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信贷支持。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也是企业国际化的关键。国外大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都是靠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上差距尤为突出。我国企业研发人员比重不足10%,而美国和日本平均超过30%,有的甚至超过50%。研发投入比重,我们平均不足销售额的3%,而一般跨国公司超过10%,微软等高新技术企业更是接近20%。国外大公司不仅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到中国建立合资企业时,甚至要求取消中方原有研发机构、商标和品牌,把核心技术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已从简单的技术转让转向研究开发。到2004年底,来华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达到700多家,涉及电子、通信、化工、汽车、医药等众多领域。

面对跨国公司的先发优势,我国企业要实现国际化,绝不可把创新能力的提高寄托在人家的施舍上,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

大企业研发的投入,构建鼓励创新的机制,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追赶实现技术升级;增加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质量要满足国际标准化要求;此外,还要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善于引进和使用人才,特别是高级科技人才。

4.重视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竞争能力,着力培育中国的世界跨国公司

品牌是企业的形象。拥有自己的品牌,一个企业才拥有进入世界市场的通行证。日本从品牌做起,进行了30余年不懈的努力,逐步使欧美发达国家和全世界接受了“日本制造”。丰田、本田、索尼、松下、东芝等,成为家喻户晓的全球品牌。韩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倾尽国力培育大企业,现代、三星、LG等品牌不断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信息,逐步为世人所认知和接受。而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优势是成本优势和产品优势,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因此,如何建立中国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快速扭转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印象,已成为考验中国企业的难题之一。

为此,我国企业要善于学习发达国家品牌建设的经验,在品牌建设上要具有长远眼光,舍得投入资金,要有品牌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具体实施步骤,要重视现有品牌的保护和培育,积极开展以品牌为中心的国际营销和服务,扩大产品市场,拓展发展空间,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步打造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提升企业的国际地位。就通过拓展全球市场实现自有品牌和企业的国际地位提升而言,海尔集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按照国内、出口、FDI三种市场开拓方式齐头并进、大致

均衡的原则,1992~2003年间,海尔家电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76.2%;正由于全球范围潜在市场相对巨大,2003年海尔在全球范围实现主营销售收入116.9亿元。主要由于国际市场规模扩张,海尔品牌和企业地位获得了国际承认:全球著名战略调查公司Euromonitor (欧洲透视)公布,2003年海尔跃升全球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世界品牌实验室在2004年1月则将海尔排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的第95位。

5.转变经营方式,大力推进本土化战略,与当地企业一起成长

本土化是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阶段,是企业在人员、生产、销售和研发几个重要方面实现国际化转变的必由之路。我国企业只有顺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转变经营方式和经营思路,走本土化经营的道路,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一是要实施“全球公民”战略,积极融入东道国经济。IBM、SONY、菲力浦等全球公司在跨国经营中都极力淡化本公司的民族身份。二是树立当地服务意识。跨国公司在海外经营中十分注意为当地服务,它们把自身利益与东道国利益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不仅为树立其全球品牌奠定了基础,也使跨国企业深深扎根在东道国的土壤中。三是积极吸引使用当地员工和管理人才。著名跨国公司沃尔玛、通用电气、摩托罗拉等企业在中国经营中,员工的本土化都在90%以上。四是尊重当地风俗习惯,融入当地企业文化,实现共同发展。

6.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体系,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便利条件

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政策上的支持,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行国际化发

展的一个基本条件,近20多年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和实施鼓励和保护政策,促进和加速了这些国家的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培育了一批有实力的国际企业。我国近年来,虽然陆续出台了一些支持和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和措施,但尚不完备。为此,政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引导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方向并规范其行为,使其符合本国的总体利益。鉴于我国目前情况,首先,应加紧制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法》和《境外合资经营法》等一系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法规,使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做到有法可依,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提高我国国际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其次,建立健全财政、金融、外汇、税收、保险等配套政策,对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内企业关联带动性强的企业进行扶持,提高其竞争力。

二是明确对外投资主管部门,理顺对外投资管理分工,彻底改变境外投资多头管理的问题。应将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的对外投资职责重新整合,明确分工。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单个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成功率,而且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整体协调性和规模经济效益。

三是保护本国投资者的利益,使其免受歧视待遇,为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如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以及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有关条款保护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利益。

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摘要: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化,使得企业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已经不能有效 适应当前发展需求,所以现代化的管理就比较重要,这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有 着促进作用,而加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关键词:企业管理;现代化;现状 1 企业管理现代化内涵及特征分析 1.1企业管理现代化内涵分析 企业发展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愈来愈大的竞争,所以在管理的现代化 方面就显得比较重要,企业管理现代化主要就是通过对管理科学以及计算机技术 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企业实施的管理。对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理解有着几种不同 的概念,首先这是发展变化的动态概念,是在生产力及科学技术下企业经营管理 所达到的水平,是随着时间及空间变化进行发展的。 1.2企业管理现代化主要特征分析 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有着鲜明的特征体现,主要就是对经营决策的突出,将管 理的重心放在经营上,而经营的重心则是在决策上。另外在后发效应上也比较显著,这和我国的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总体进程是有着一致性的。而在区域差异性 大的特征也有着显著的呈现,在管理创新和企业机制以及体制的变革交替上也有 着重要呈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也是交替进行的,现代化的管理是以人为本为 重要的管理理念,对员工的教育比较重视。 2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成就 2.1企业经营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 (1)客户导向的市场观念已经基本建立。企业普遍重视市场调查和客户关系 管理,重视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2)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意识增强。企业 盈利意识、理财意识、成本意识大大增强;(3)机遇和风险意识初步确立。为 了加快企业发展,企业比较重视机遇的利用;(4)社会责任意识开始建立。企 业开始反思自己的经营目的和价值观,单纯盈利的观点开始得到修正;(5)以 人为本的观念得到强化。企业不仅注意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而且开始倡导与员 工共同发展。 2.2企业制度改革和组织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1)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公众公司形成规模。中国单一的国有和 集体所有产权制度向多元化的产权制度转变,更多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转制为股份 制企业;(2)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按照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基本完成公司化改造,初步建立起公司治理构架;(3)风险管理体制构架初步形成,从信用管理体系上避免了财务丑闻以及屡屡发生的 风险损失;(4)组织发展取得进展,企业不断改进管理组织,提高效率。 2.3战略管理初显成效 (1)战略意识普遍增强,战略规划日益清晰。企业成为自主经营主体以后, 战略意识普遍增强,普遍制定了长远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根据前15届国家级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统计,企业战略方面的创新成果越来越多,经营战略 实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2)逐步适应国际化竞争,中国企业勇于“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战略取得初步成效;(3)积极运用现代竞争策略。中国企业充分发挥 成本优势,并逐步提高商品性价比,赢得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观念深入人心,盲 目多元化有所遏制,市场细分、业务集中、价值链延伸广泛开展;(4)重视创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必要性

结合当前实际谈谈我们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必要性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行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是当代生产社会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必然趋势.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给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能否抓住机遇.选择合适的战略.迎接挑战,积极参与跨国经营.无疑成为令后我国能否跨入世界经济大国的重要一环. 一,国际政治经济的相对稳定为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机遇. 80年代束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发展经济,经济合作已成为各国首脑外交战略的首选目标.国际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对我国的企业来说,是开展跨国经营最难得的机遇。 二,当代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 种挑战. 1、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协作化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而各国许多高科技,高层次,大规模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几乎都将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进行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统计.89年世界投资总额为80000亿美元.其中跨国公司就占7以上.世界新技术开发投资的进出口总额的1/3被各国的跨国公司所垄断.1990年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国工业公司销售额为5000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西方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 1/4左右.而我国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与人口大国很不相称如果不奋起直追, 在国际市场上将被"淘盘出局". 2、国际贸易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对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具有一定的影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区域化和集团化.如欧洲经济共同体,美加墨自由贸易区,亚洲的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的八个优惠关税集团,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等等目前全世界至少已有23个区域贸易集团,参加国达19个.这种区域性国家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加强,无疑对非成员国产生排斥作用,但是一它也是外国投资的诱发因素.形势迫使我国企业集团应加紧向这些地区渗透.迅速打进国际市场并站稳脚跟. 3、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一个重要机会.目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产业比重,

2016我国中小企业数量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2016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当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一支基础力量。我们要想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就得弄清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征,然后才能找出问题并予以解决。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1、根据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供的估计数据,中国中小企业总数约在1000万家左右,在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部工业总量的60%、57%、40%、60%。中小流通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2、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在九十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1998年全国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销售额增长率和工商税收增长率分别为10.27%和11.64%,均高于大中型企业。同年,私营中小企业户数同比上升25.10%,注册资本同比增长40.04%;总产值同比增长49.22%;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1.29%;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4.95%。 3、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具有大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1978~1996年,从农村转移出的2.3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中就业。全国工业就业职工1.5亿中,有1.1亿人分布在中小企业,约占总数的73%。特别是近年来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再就业的“蓄水池”作用更加明显。据统计,1998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10万人,有418万在非国有企业中再就业,占国企下岗职工总数的68.5%。 4、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技术进步中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截至1998年底,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已逾7万户,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15.22%;全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占同口径销售收入总数的16.57%,1998年与1992年相比,科技型中小企

我国中小企业现状分析-2016

中小企业现状分析 大多是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二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担保机构不多,另一方面,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 (二)中小企业“小,散,乱”,抗风险能力弱 一是小企业占有绝大多数,经营规模小,经营业绩不稳定。2008年,我省13万多家中小企业中,中型企业只有2793家,所占比例只有2%,98%的企业是小型企业。作为大型企业成长的摇篮,中型企业数量显然偏少,存在断层,同时从单位平均规模看,我省小型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为33人,平均固定资产为289.5万元,平均营业收入为888.03万元,分别占全部企业平均水平的68.3%、45.8%、57.6%。由于规模小,业绩不稳定,亏损、倒闭、关停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产业集群化发展不够,分散化经营现象严重。我省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在园区外分散经营,主要靠单兵作战,没有充分利用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园区的辐射作用。三是家族式企业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由于我省中小企业的主体是私营企业,家族式企业多,经营者素质和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较为严重,管理方式大多脱胎于家族式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组织管理混乱落后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运行不畅。 (三)中小企业以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我省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已有一定改善,但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我省中小企业依然是明显的“二、三、一”分布,其中二产业约占65%,服务业所占不到35%;其次,从占中小企业比重高达56.7%的工业内部看,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较低;第三,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中小企业仍然集中在传统和低层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端的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我省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全,尚不能系统地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创业指导、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致使中小企业发展受阻。另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还没有完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现状分析.doc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一条却是缺乏战略管理。由于缺乏战略管理,使其在战略决策上接连失误。透视我们很多企业,甚至很多企业集团,虽然有战略管理的机构,或由于主要领导人不注重战略管理,或由于战略管理班子自身存在问题,影响了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但企业永远做不大也做不强。 中国企业发展战略所回答的经营管理问题 战略是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指出实现长远目标的策略和途径。战略确定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的宗旨和使命相吻合。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企业发展战略并不神秘,战略是一种思想、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分析工具和一种较长远和整体的计划规划,与我们通常说的企业长远规划差不离。 一、企业将来发展的方向; 二、企业将来需要实现的目标; 三、企业现在和将来应该从事的业务; 四、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于预定的时间内实现设定的目标; 五、在预定的时间内,企业将变成什么样子; 六、企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 七、风险应该如何加以控制; 八、企业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 中国企业常见战略管理问题分析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整体水平低下,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够、战略决策的随意性大、盲目追求市场热点,主要类型和表现为如下:

A类型:缺乏长远发展规划,战略变化频繁; B类型:战略决策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 C类型:对市场和竞争环境的认识和分析盲目,缺乏量化的客观分析; D类型:盲目追逐市场热点,企业投资过度多元化; E类型:企业战略计划流于书面报告,没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F类型:企业战略计划难以得到中高层的有力支持,也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 中国企业的战略制定方式 一、领导层授意,自上而下逐级制定 一般由企业高层领导者讨论并授意秘书或办公室人员草拟整个企业的战略,然后逐级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上级的要求发展这个战略。这一方式的优点是,领导层重视战略,有时间可以集中精力去思考战略方向。 二、领导层建立制定战略方案的业务单位 由设立企业的、具有一定权威的、赋予平衡各业务部门权力的“企业最高参谋部门”负责制定,或者由企业的规划部门负责制定。其好处是,业务班子,熟悉本企业情况,了解领导意图。 三、以战略事业单位为核心制定战略 在运用这一方法时,高层管理对各战略事业单位先不给予任何指导,而要求各事业单位提交战略计划。高层领导只加以检查与平衡,然后确认。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各战略事业单位受到的束缚较小,可根据所在事业领域的特点制定出切合实际、有利于竞争的计划。 四、企业与咨询公司合作进行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问题和趋势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内容摘要]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顺从趋势,不断发展。从改革开放的初期至今,我国海外企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21世纪初始,随着我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的跨国经营进入了空前发展的新时期。我国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数量逐年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不断提升,而且投资分布的地区日趋广泛,投资的主体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虽然我国对外投资的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规模日益壮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跨国经营;对外投资;国际经济合作 [ABSTRACT] At presen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the them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In the tren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China'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s compliance trend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Far from the early stag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overseas business from scratch and developed rapidly and formed a certain scale.In the start of 21 century, as China's "bringing in and going out"strategy, China'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s into a new era of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Transnational companies operating in China has increased each year, and it have been expanding.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rising, and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areas of distribution of a wide range of investment has diversified the main trend.Although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started late, bu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rowing scale.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KEY WORD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s; Foreign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分析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分析 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差不多都是由个体户、夫妻店和家庭作坊演变而来。由于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总会有大量下岗和失业人员寻求创业的途径和机会,因此个人和家庭创业然后形成小企业将是中国长期而普遍的现象,研究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模式,以及政府需要为之提供的政策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岗和失业人员本身处于弱势地位,我们不可能对其专业素质期望太高,也不能指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能通过培训使其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家。因此,小企业成长需要政策和体制上的帮助。在小企业的发展中有必要克服当前流行的一个错误观点,即小企业做大了就是成功。报告认为,小企业是一种企业形态,有其自身的特性和生存规律,从国内外历史上看,家庭作坊也有百年老店,证明小企业有自己的成功之路。 小企业变成大企业只是一种变化,不能作为成功的标志,大企业也有倒闭的,企业的规模与其成功与否没有直接关系。 另外,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并不复杂,往往是由经营者直接面对员工、面对客户,所以经营者的素质就等于是企业的素质。小企业主未必都有作大的志向(尽管这种志向并不重要),但一定都有多盈利的愿望,政府的一切政策法规和支持措施应以帮助小企业盈利为出发点,抓住这个要 点,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促进小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就会形成小企业繁荣和成长的良好局面。政府不需要设定某种企业模式,也不需要设定企业成长的某种指标,政府的政策法规就是企业自我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有时可以听到抱怨说小企业不注重品牌,不讲求信誉,报告认为不在乎自己形象的企业只能是少数,从一般经济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企业

的短期行为通常是由政府政策的短期行为引致,所以克服企业短期行为的最好办法是政府政策的长期稳定和前后一致。 应该说,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方向性政策中,不管是提供市场准入和提供资金扶持方面,都有很好的法律和法规环境。现在的问题是在个体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尚有一些体制上的不配套、程序设置上的不到位以及更重要的一点即政府工作人员观念转变未完成。以体制 为例,中国的金融体系原来完全服务于国有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在银行自身的商业化改造中,也是注重于银行自身风险的防范和提高盈利能力,还没有来的及改革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使之能够服务于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尽管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各大银行均表示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帮助,但完成整个面对小企业服务体系的设计和安排肯定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前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先生在十六大之前的一次讲话中明确了中国金融系统目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完成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改革,预示着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所改善,但在现行体制下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还会再持续一段时间。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小企业如何面对政府政策的变化和政府部门的管理。中小企业是中国新生的经济门类,政府的政策、法规和体制必然是随着小企业的成长壮大而不断地制定、修改、完善和调整,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边制定边修改的情况,这就会给小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上 述,小企业的特点就是人数比较少,不能象大企业那样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政府相应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因此,小企业在忙于自己生意的同时,就难于拿出许多时间奔波于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之中,而且即使这样,也未必跟得上一些政策法规的变化。这种情况一方面增加了小企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特点及发展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特点及发展  王育红  国际经济合作,1999年11月 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中国的跨国经营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已在全世界14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000多家境外企业,中方投资总额逾60亿美元,涉及贸易、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等行业。据不完全统计,盈利或微利的境外投资企业占80%以上。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更要快马加鞭向世界市场迈进。依据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所走过的道路,本文试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色及其改进和发展,探讨实现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色道路。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初期的特点与问题 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始于我国的对外援助事业。这就使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必然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特点与问题: 第一,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基本上是从经营政府部门的对外援助项目开始的。 以建设项目在外,决策管理在内的模式运行。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是代表国家做事,国家信用就是企业信用,在海外市场上,国家是企业的代言人。企业本应有的经营利润效益观念被国家的政治信用观念所取代。为了保证国家的信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内要遵守国家办事的程序;对外要应付市场的运作规律。为了保证项目建设保质保量按期完工,有的企业不得不提前计划报批,或者不得不将援助的资金拿到国际市场上去进行采购。企业海外经营的亏损,全部由国家包赔包办。这些形成了我国企业早期跨国经营的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显示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对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的制约性。企业本身没有树立完善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风险的意识。加之我国企业在海外经营的资金数额相对较小,比较分散,在国际市场上,企业的市场运作形象就不突出。 第二,中国企业早期的跨国经营难以摆脱两难境地。一是窗口式企业与政府计划的关系;二是窗口式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的关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海外业务的部门大部分是由国家授予海外经营权的窗口式企业。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下,具有海外经营权的企业对经营海外业务具有明显的垄断地位。其它的企业要想获得海外经营的机会都要借用窗口式企业的海外经营权利为途径。因此,利用这一优势,窗口式外贸企业曾经以上亿美元的收益成为国家重要的创汇企业。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实际上,很多成绩是由其它的公司作出的。因而,窗口式企业自身的资产往往规模狭小,企业组织形式松散,企业没有实业的根基,实力不足。在政府部门统一控制海外需求信息的情况下,信息的利用相对集中于政府管辖的窗口式企业,这使企业外部竞争力变得极小,信息优势突出。企业按国家计划建设、生产和分配产品,企业本身无需过多考虑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状况。经营项目协议由政府商签,企业只要严格照章办事即可。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下,窗口式企业不必过多关心国内外市场的情况,只需要忙于应付政府保障下各种海外市场信息,企业只需要重视内部的管理,重视海外建设给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所带来的影响,至于市场运行规律根本不会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由此造成企业的对外经营与国际市场运行规律相距甚远,风险意识不强,往往经营项目建成之后,才发现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并不充足,资金方面酿成巨大浪费。初期的跨国经营利用政府的保护,在没有国内实业根基的情况下,从多种商品贸易的窗口式经营起步,首先在国外建立实业。这与跨国经营的传统模式——从内向外的逐步扩张——恰恰形成相反的发展道路。这势必会造成难以集中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我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更加适应了市场经济的模式。但是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起点低,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阻碍企业的前进。此时企业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我国的企业管理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本文通过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1.1 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陈旧 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契机成立和发展起来的。他们大部分是白手起家,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有规范制度的现代企业。他们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事事亲力亲为,当作坊成为企业之后,他们依旧习惯于所谓的家长制管理,习惯让自己的家人亲戚成为这个企业的管理层。于是我们经常看的一种现象就是,财务、人事、销售、宣传等部门的负责人都是自己家人。当企业做一个决定的时候,往往不是从企业的宏观利益来考虑,而是从每个人的私利来盘算。这就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优秀人才在企业的发展。容易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企业的人才流失,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1.2 企业管理规划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但很多制度都是浮于表面,各个企业互相抄袭,缺少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制度,毫无创新能力。国内很多企业不会主动做长远规划,对企业的未来和产品做出长远的研判。大部分企业只会被动做出应对,而这种应对往往是滞后的。 1.3 企业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性管理人才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创业团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专业的高水平人才,但企业缺乏专业性高水平管理人才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这样的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有些企业的薪酬体系有问题,很多的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待遇和付出、知识储备不成正比。他们的价值也无法体现,二是国内的很多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成熟,甚至没有。很多企业都是临时抱佛脚,或去挖其它公司的技术人才,这样人才的流动性较大,对企业的归属感不足。不过很多企业管理层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开始注重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储备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 ——以海尔集团为例的案例分析 摘要:当前世界已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之中,随着中国在加入WTO后,各项准入规则在中国的实施,中国市场将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与国际市场接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已将眼光从国内市场转向了国际市场,本文以国内企业中走得较早,发展速度较快的企业之一青岛海尔集国为例对国内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趋势、发展前景、成功经验以及在国际化经营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从资金、组织结构、产品、市场活动、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想法与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海尔集团海外上市整合竞争 1、从事国际化经营是国内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1.1国际化经营是当前企业从事贸易活动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国界概念已经消失,在当今世界,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卷入到国际生产与交换之中,全世界80%的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经济形态迅速全球化,即使是那些国内贸易丰富、市场规模庞大的国家也难以避免地走上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对外贸易、海外投资、跨国生产和国际技术交流已使各国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1.2我国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意义 国内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有利于实现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全球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作为一个跨国经营型公司,其经营活动必然被纳入国际经济活动之中,从全球战略为出发点,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我国在生产要素方面,总的来说,主要是劳动力资源优势,在其他方面,不仅奖金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而且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能源、自然资源、矿物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我国国民经济所需的45种主要矿产中,到20世纪末,已经有1/4资源不足,21世纪,将有1/2不能满足需要,到2020年,除煤、钼、稀土、岩盐、锡、锑等外,其余均难以满足需要,将出现矿产资源全面紧张的严重局面,这种局面只能通过国际经营的途径解决。 其次国内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国际化要求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变化、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通用标准办事的管理办法和生产技术标准;同时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也有利于促使国内企业自身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素质,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三国内企业跨国经营也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国际化使企业直面国际市场,企业要想提高自已产品的竞争力,必须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产业,而国际化集团往往就是围绕发展自已的优势产业而建立起来的。因此跨国经营对调整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国际化的企业会按照国际惯例,通过控股、参股和其他手续,把联合大量中小企业,形成紧密的集团企业,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组织结构。 第四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有利于利用发达国家的奖金、尖端技术优势。发达国家银行业放松管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发布时间:2008-8-18信息来源: 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柱石。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尽管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但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融资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缺乏、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一些不容忽视和回避且亟待解决的老问题,同时又面临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的压力。正确认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小企业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截至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增加值的58%,社会零售额占59%,上缴税收占50.2%,提供就业机会占75%,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户国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同时很多大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如联想、海尔、海信、华为等。 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正成为我国创新的主力军。目前,中小企业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不少中小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加工、贸易等领域,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目前中小企业在不少地方已形成产业群,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协作的基础,成为大企业配套的供应商。很多中小企业向“专、能、特、新”方向发展,是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小企业对外开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据统计,中小企业在服装、纺织品、玩具等家居用品及轻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相当大比重;在电子通信设备产品、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比重也逐步提高。 中小企业存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亟待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主委欧成中说,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局面不容乐观。一是创业条件难。截至2006年6月,中国有各类企业834.6万户。而日本1.3亿人口,就有企业660万个。在我国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最低出资额50万元,而德国只要25万元,德国人均收入却相当中国人均收入的50倍。所以,中国老百姓一般办不起企业。又如,我国增值税法规定,年销售额低于180万元为小规模纳税人,有些地方不给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增值税发票,造成中小企业很难经营。二是准入时间长。企业登记注册最快得一个星期,有的地方长达两个月。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注册登记只有2-3个审批环节,而我国则多达20个左右。三是生存周期短。现在,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生命力比较脆弱,据调查,小企业生存周期一般只有3-5年。

浅谈新形势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一)

浅谈新形势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一)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历程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起步较晚,是在1979年改革开放方针确定以后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1979--1986年)。这一期间,只有个别企业开始对外投资,采取的方式是在主要国家的主要城市设立代表处、办事处,主要任务是代理国内公司向外推销产品,投资特点是金额小,业务功能简单;2.发展阶段(1987--1990年)。这一阶段对外投资出现热潮,许多企业懂得了走出国门做生意比坐在家里等客户效果更好,纷纷在自己产品的主要销售国家建立一系列的分支机构,扩大自己的经销点,慢慢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经销网络;3.扩大阶段(1991年以后)。这一阶段跨国经营活动出现了新的质变,不仅代表处、人事处、销售网络相继建立,而且许多企业在国外建立了自己的窗口,如商场、宾馆、展览中心等,更有一些生产企业在一些国家建立自己的生产、维修基地。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在130多个国家建立了6000多家企业,总投资达60多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与国内吸引外资“合作”、“合资”经营一起,初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化经营格局。除初级产品外,1997年下半年以来许多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也普见下跌。如1998年12月较上年5月,钢材价格平均约跌20.3%,机电产品价格约跌7.4%,化工品价格约跌30.5%,棉(坯)布和棉纱价格分别下跌16.9%和14.2%。总地说来,跌幅也约达11%。 二、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国际环境 90年代经济全球经济化浪潮推动着世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不断扩大海外投资,1998年,尽管东亚和俄罗斯爆发了金融危机以及全球经济增速放慢,但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跨国公司在扩大海外经营活动方面的投资仍可达到4300至4400亿美元的水平;除此之外,强强企业购并不断,购并范围涉及传统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竞争激烈的金融服务业等,有些购并甚至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格局。国际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在一些产业中的垄断作用不断加强,为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跨国经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目前国际形势下,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也具有一些有利因素。首先,进入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了又一轮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向资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换,这便为我国企业发挥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进行对外投资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其次,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东南亚和韩国等东亚国家资产大幅度贬值,这也给中国企业进一步对外投资、购买外国资产、进行跨国经营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目前,东亚许多国家的资产价格普遍比危机爆发前降低60至80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其应有的市场价值。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很多美国企业挟着美元强势和经济景气之威,大举进军亚洲市场,放手收购工厂、电厂、电视台、电话系统、零售网络、金融结构等。连台湾当局也利用这一时机,在东南亚廉价资产收购战中先行一步。因而,我国企业也应抓住这次危机给我国对外投资带来的巨大机遇,在东南亚地区金融市场完全恢复之前,在这些国家尚未对外资进入某些行业进行限制之前,集中资金,尽快进入当地市场,兼并收购一些公司和企业,如资产管理型公司、经营原材料的企业以及一些与国内企业有上下供货关系的出口型企业,借此来实现国内企业生产经营的国际化,带动出口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2.国内环境 从必要性或紧迫性来看。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遇到极大困难,再加上国内需求不足,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放缓,国有企业发展吃力。在这种国内形势下,一方面效益较好的企业要为剩余资金寻找出路,在国内需求不旺的情况下,对外输出资本是一条好的发展途径;另一方面,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调整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也要

企业管理现状

企业管理现状 . 随来争着信息时代的到~中小企时的生存和时 时中小企时而言~信息化无时作时时略时境时生了根本性的时化。 手段时是时时手段~均已在企时时时中时时着时足时重的作用。时合我目前的情国国来看~改革时放以~我的中小企时得到了迅速时展。到来国2006年底~我中国小企时量超时数4200万家。时些中小企时存在着一定的普遍特征,时金不是十分雄厚~管理不是非常完善~信息化基时普遍时差~面时着常激烈的市时时异争国个体。中小企时是民时时的重要时成部分~是一富有活力的时时群。4200多万中小企时~占全企时时的国数99%以上~时造的最时时品和服时价时相于当国内生时时时的60%左右。提供了75%以上的城时就时时位。吸时了80%有企时下时 人时国时时了再就时。不时如此~中小企时时正在成时我技时时新的生力时。国65%的时明时利、75%以上的企时技时时新、80%以上的新时品时时~都是由中小企时完成的。 中小企时不时时时新时展~直接时系整民时时的可持时时展。中小企时是我断个国国 国将构民时时的基本时元~时时中小企时信息化~有效的推时时时时时整和时时时化升时~促时形成民时时信息化~时建时社主时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时国会国;推时中小企时信息化是促时我时时增时~建立和时社的重要手段国会;是时时我工时跨越式时展国 的必由之路;普及中小企时信息化是增强时合时力的强大基时时力~同时也争 与

将学会构数有效的促时大生就时~提升企时管理水平~时化社人力时源时。有据时示~在时去5年~美超时国33%的时时增时自信息化的拉时~超时了其他任何来 行时。时此~我时立了“家中小企时信息化推时工程”~由家时展和改革国国国 委时、信息时时部和时院信息时三部委共同时时时施~旨在时一步推时中小企时信会国 息化建时~助中小企时提升信息技时时用水平和时代化管理水平~加快技时时帮 步~增强市时时力~促时中小企时和非公有制时时持时、健康时展。争 中央时院高度重时中小企时的时展。《党国2006?2020年家信息化时展时略》国 指出~要制定和时布中小企时信息化时展指南~分时指时~时时扶持~建时面向中小企时的公共信息服时平台~促时中小企时时展活多时的时子商时活时。灵中首次中小企时信息化抽时时时时果时示~中国国80.4%的中小企时具有互时网接入能力~其中44.2%的企时已时互时用于企时信息化。艾瑞咨时更时时,将网2007年中小企时时子商时时用的交易时到达6975时元~同比增时60%。且时言并,未来5年~中小企时时子商时交易时保持将50%左右的高速增时率。 前中小企时信息化具有时和深刻的容~其中管理信息化是一重要当广内个 方面。如何用信息技时增强企时的管理和技时时新能力~如何制定企时信息化运 时展时略提升企时的核心时力~如何把信息化系时融入日常的管理工作时企来争 时时效益~是信息化建时者时所面时的重要时时。来

(经营管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之路

企业一定是在各种环境的锻炼下,才会真正成长起来。九七金融危机,虽然造成了韩国多家企业破产,但也为三星、LG的崛起奠定的环境。从我国企业的来看,总体上应该是正处于走向世界,走向强盛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能否在全球崛起,取决于中国企业能否在全球崛起。对于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之路,总体上应该乐观的。 虽然的在战略上,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必然会造就中国企业的崛起,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不利于因素在制约着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发展。这些因素包括: 1、国内消费市场 消费与生产是统一的,近些日子的物价上涨,应该说有部分原因归结于中国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脱节。我国人员薪资占GDP的比例可以看出,我国GDP增长的财富相当大一部分并没有转化为国内市场的消费力。这必须造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必然加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激烈程度,反而对企业的健康成长不利。这在我国诸多行业已经反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微利、而是暴利才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毒瘤”。 2、资本市场 中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育。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对中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仍显得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适应企业发展资金需求的相对自由的资本市场;在股市二级市场上的交易资金难以真正进入企业现金流之中;总体上直接融资比例偏小等问题。中国企业要在国际上建立参与竞争,就必须要有一个较完善的资本市场的支持。 3、软件因素 虽然在硬件我们能够快速跟上国际的步伐,但是在软件环境方面,我们仍然相差很远。在软件方面,至少有几个问题会加大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的难度。首先是信用问题,当一个社会把“把说话不算数”当成是智谋时,他必将受到国际上通行规则的惩罚。其次是非市场化竞争方式,当非市场化的竞争方式渗透到市场经济的各个角落时,它的效率也会低得十分惊人。而我国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

我国中小型企业现状与发展

我国中小型企业现状与发展 11级金融二班 陈静 1110911214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启动消费需求,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加入WTO,我国中小企业将面临新的发展空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政府要积极发挥作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地位与作用;金融危机;如何支持中小企业。 一、中小型企业的重要性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力量,也是市场结构中最活跃的主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全国50%以上GDP,而该类中小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却占到全国城镇就业岗位总数的75%以上,且中小流通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是活跃市场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在我国每年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的出口额占十分重要的比重,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上的影响力,更是促进市场竞争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市场适应能力强,因此,创新的动机和需求直接来自于市场,而创新成果也直接应用于市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专利约65%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 总之,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一个不分地区和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保证正常合理的价格形成,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运行稳定,保障充分就业的前提和条件。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的六大隐患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的六大隐患 中国企业的发展也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尤其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中国企业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优秀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独特风格,当然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出现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许多观念上的冲击。如果仔细研究中国企业目前的管理现状时,可以发现以下六类主要隐患,这要求在企业高层在以后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多加注意。下面就是jy135网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企业管理现状的六大隐患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 1、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强 许多中国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也没有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随着新问题的出现,由经营者制定新的措施却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或者随着其 他企业新管理制度的采用而加以仿效,却很少顾及新制度与原有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等等。其结果或者是管理制度之间的系统性不强,或者由于淮 桔北枳,只是东施效颦而已。这一点,在许多中国企业推行 IS09000标准时便暴露的非常明显。 2、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 许多中国企业忽略了企业家永续经营的最终目标,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者仅仅是利润最大化、规模的增长;也有的企业 虽然制定了战略目标,但由于战略目标的不切实际,很幸易 变成一纸空文,或者造成企业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而陷入多元化经营的陷阶。已经有一些企业经营者开始反思企业的战略目

标,力争克服头脑发热或目光短浅的问题,逐步延长中国企 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不单纯追求规模,而是在市场竞争中塑造强者的形象。不仅仅是做大,而是图强; 我们需要的是长期 发展,不是短期效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解析) 3、顾客导向还是企业导向 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开始以市场的变化、顾客的需求作为企业经营策略的指南针,但大多数企业仍安于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开拓。这种企业导向的直接结果是 以我为主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不一定能够保证生产出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能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也无法转化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按照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的观点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创造顾客。那些不断跟踪顾客需求变化的企业已经在市场竞争中尝到了甜头,畅销的产品不仅为企业直接创造了价值,还建立了最可宝贵的顾客的品牌忠诚度。 4、人治还是法治 从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评选出各种头衔的企业家,从 国家大奖到省市地区的小奖。因此中国企业经营者越来越多地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当然其领导风格与个性也对他所管理的 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中国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营者本人的领导权威影响极大(影响力如何),在一些企业中,甚至到 了对其决策无人置疑的程度,而这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因为没有人可以永远正确。虽然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这种集权和独裁在许多时候是有效的,但面对未来多 变复杂的环境人治将很难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和在竞争中获胜。人治色彩的浓厚,也是中国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一个重要 原因。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发展当务之急),在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