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化学人教版高考复习考点突破卷: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化学教学大咖提供)

2021届高三化学人教版高考复习考点突破卷: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化学教学大咖提供)
2021届高三化学人教版高考复习考点突破卷: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化学教学大咖提供)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

1.(2020高考全国1卷真题)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在核反应中用α粒子(即氦核4

2

He)

轰击金属原子W

Z X,得到核素30Z+2Y,开创了人造放射性核素的先河:W Z X+4

2

He→30

Z+2

Y+10n。

其中元素X、Y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W

Z

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

B.X、Y均可形成三氯化物

C.X的原子半径小于Y的

D.Y仅有一种含氧酸

【答案】B

【解析】原子轰击实验中,满足质子和质量数守恒,因此W+4=30+1,则W=27,X与Y原子之间质子数相差2,因X元素为金属元素,Y的质子数比X大,则Y与X位于同一周期,且Y位于X右侧,且元素X、Y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8,设X最外层电子数为a,则Y的最外

层电子为a+2,解得a=3,因此X为Al,Y为P。A.27

13

Al的质量数为27,则该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27,故A错误;B.Al元素均可形成AlCl3,P元素均可形成PCl3,故B正确;C.Al 原子与P原子位于同一周期,且Al原子序数大于P原子序数,故原子半径Al>P,故C错误;D.P的含氧酸有H3PO4、H3PO3、H3PO2等,故D错误;故答案为:B。

2.(2020高考全国2卷真题)一种由短周期主族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图所示),具有良好的储氢性能,其中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总和为24。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化合物中,W、X、Y之间均为共价键

B.Z的单质既能与水反应,也可与甲醇反应

C.Y的最高化合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

D.X的氟化物XF3中原子均为8电子稳定结构

【答案】D

【解析】一种由短周期主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储氢性能,其中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总和为24,根据图示,W为1价形成共价键,W为氢,Z为+1价

阳离子,Z为Na,Y为3价,Y为N,24-1-11-7=5,X为B元素。A.该化合物中,H、B、N 之间均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故A正确;B.Na单质既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也能与甲醇反应生成甲醇钠和氢气,故B正确;C.N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NO3为强酸,故C正确;D.B的氟化物BF3中B原子最外层只有6个电子,达不到8电子稳定结构,故D 错误;故选D。

3.(2020高考全国3卷真题)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四种元素的核外电子总数满足X+Y=W+Z;化合物XW3与WZ相遇会产生白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非金属性:W> X>Y> Z B.原子半径:Z>Y>X>W

C.元素X的含氧酸均为强酸D.Y的氧化物水化物为强碱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化合物XW3

与WZ相遇会产生白烟,则WX3为NH3,WZ为HCl,所以W为H元素,X为N元素,Z为Cl元素,又四种元素的核外电子总数满足X+Y=W+Z,则Y的核外电子总数为11,Y为Na元素。根据上述分析可知,W为H元素,X为N元素,Y为Na元素,Z为Cl元素,则A.Na为金属元素,非金属性最弱,非金属性Y<Z,A选项错误;B.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同主族元素至上而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则原子半径:Na>Cl>N>H,B选项错误;C.N元素的含氧酸不一定全是强酸,如HNO2为弱酸,C选项错误;D.Y的氧化物水化物为NaOH,属于强碱,D选项正确;答案选D。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4 g 镁与27 g铝中,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B.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电子数相同

C.1 mol重水与1 mol水中,中子数比为2∶1

D.1 mol乙烷和1 mol乙烯中,化学键数相同

【答案】B

【解析】A.1个Mg原子中有12个质子,1个Al原子中有13个质子。24g镁和27g铝各自的物质的量都是1mol,所以24g镁含有的质子数为12mol,27g铝含有的质子的物质的量为13mol,选项A错误。B.设氧气和臭氧的质量都是Xg,则氧气(O2)的物质的量为mol,

臭氧(O 3)的物质的量为mol ,所以两者含有的氧原子分别为×2=mol 和×3=

mol ,即此时氧气和臭氧中含有的氧原子是一样多的,而每个氧原子都含有8个电子,所以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一定含有相同的电子数,选项B 正确。C .重水为

,其中含有1个中子,含有8个中子,所以1个重水分子含有10个中子,1mol 重水

含有10mol 中子。水为

,其中没有中子,含有8个中子,所以1个水分子含有8个中子,1mol 水含有8mol 中子。两者的中子数之比为10:8=5:4,选项C 错误。D .乙烷(C 2H 6)分子中有6个C -H 键和1个C -C 键,所以1mol 乙烷有7mol 共价键。乙烯(C 2H 4)分子中有4个C -H 键和1个C =C ,所以1mol 乙烯有6mol 共价键,选项D 错误。故选B 。

5.已知:BF 3和水反应生成氟硼酸(HBF 4)和硼酸(H 3BO 3),一定条件下BF 3与一定量水可形成()232H O BF ?晶体Q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BF 3和水反应生成氟硼酸和硼酸是氧化还原反应

B .BF 3分子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

C .晶体Q 中存在离子键、共价键、范德华力和氢键

D .H 3BO 3在水中只发生反应:()3324H BO H O

B OH H -+??++??,可知硼酸是一元酸 【答案】D

【解析】A .BF 3和水反应生成氟硼酸(HBF 4)和硼酸(H 3BO 3)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A 错误;B .BF 3分子中,B 原子最外层只有6个电子,B 错误;C .由Q 的结构可知:晶体Q 分子内:不存在离子键,存在B-F 、B-O 、O-H 共价键,O …H 之间存在氢键,分子之间存在范德华力,C 错误; D .由H 3BO 3在水中只发生反应()-+3324H BO +H O B OH +H ????可知:()-

+3324H BO +H O B OH +H ????为硼酸的电离方程式,故硼酸为一元弱酸,D 正确。

答案选D 。

6.四种主族元素的离子a X m+、b Y n+、c Z n-和d R m-(a 、b 、c 、d 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它们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若m>n ,对下列叙述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a-b=n-m

②元素的原子序数a>b>c>d

③元素非金属性Z>R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X>Y

A.②③正确B.只有③正确C.①②③④都正确D.①②③正确

【答案】A

【解析】四种主族元素的离子a X m+、b Y n+、c Z n-和d R m-(a、b、c、d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它们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X与Y同周期,Z与R同周期,且X、Y在Z、R的上一周期,

a-m=b-n=c+n=d+m;若m>n,则a>b>c>d,X在Y的右边,Z在R的右边。

①由a-m=b-n,可推出a-b=m-n,①不正确;②由以上分析知,元素的原子序数a>b>c>d,

②正确;③因为Z、R同周期且Z在R的右边,所以元素非金属性Z>R,③正确;④X在Y 的右边,金属性Y>X,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Y>X,④不正确;综合以上分析,②③正确,故选A。

7.已知33As、35Br位于同一周期,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s>Cl>P B.热稳定性:HCl>AsH3>HBr

C.还原性:As3->S2->Cl-D.酸性:H3AsO4>H2SO4>H3PO4

【答案】C

【解析】A.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As>P>Cl,故A错误;B.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热稳定性:HCl>HBr>AsH3,故B错误;C.单质的氧化性Cl2>S>As,所以阴离子的还原性:As3﹣>S2﹣>Cl﹣,故C正确;D.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则酸性H2SO4>H3PO4>H3AsO4,故D错误;故选C.

8.已知A、B、C、D为短周期内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的元素,X、Y、M、N 分别是由这四种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甲、乙为B、C两种元素对应的单质且摩尔质量相同。若X与Y的摩尔质量也相同,Y 与乙均为淡黄色固体上述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省略),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A

B.简单离子半径关系:A < D

C.X、Y 中都只存在离子健

D.相对分子质量:M>N,沸点M >N

【答案】B

【解析】Y 与乙均为淡黄色固体,乙为单质,Y为二元化合物,所以乙为S,Y为Na2O2,甲单质的摩尔质量与S相同,均为32g/mol,甲应为O2,且Y(Na2O2)能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O2),符合题意;氧气可以和M反应生成S单质,且X与氢离子反应生成M,所以M为H2S,则N为H2O;根据已知物质可知四种元素有H、O、Na、S,所以X为Na2S;A、B、C、D 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所以A为H元素、B为O元素、C为S元素、D为Na。A.根据分析可知原子序数A

9.短周期主族元素M、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遇M的气态氢化物变蓝色。含X、Y和Z三种元素的化合物R有如下转化关系(已知酸性强弱:HClO3>HN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Y>Z>M>X

B.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M>X

C.加热单质甲与品红溶液反应所得的“无色溶液”,可变成红色溶液

D.常温下,向蒸馏水中加入少量R,水的电离程度可能增大

【答案】D

【解析】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可以形成强碱的是Na元素,所以强碱戊为NaOH。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可能是SO2、Cl2,单质只有Cl2。电解氯化钠水溶液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故R可能是NaClO。M的气态氢化物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M为氮元素。综上所述,M为氮元素,X为氧元素,Y为钠元素,Z为氯元素。

A.X为氧元素,Y为钠元素,Z为氯元素,M为氮元素,Cl-、N3-、O2-、Na+的半径依次减小,故A错误;B.X为氧元素,M为氮元素,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O>N,H2O的热稳定性比NH3强,故B错误;C.若气体甲为氯气,则加热“无色溶液”,由于次氯酸漂白后较稳定,溶液不变色,故C错误;D.NaClO属于强碱弱酸盐,能够发生水解,可促进水的电离,故D正确;答案选D。

10.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元素X、Y、Z、W,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6、7、1。X-的电子层结构与氦相同,Y和Z的次外层有8个电子,Z-和W+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X和其他三种元素均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B.元素的非金属性顺序为:Z>Y>X

C.W和其他三种元素均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D.元素X、Y、Z各自最高和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分别为0、4、6

【答案】A

【解析】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元素X、Y、Z、W,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6、7、1,X-的电子层结构与氦相同,则X为H元素;Y和Z的次外层有8个电子,原子只能有3个电子层,则Y为S元素,Z为Cl;Z-和W+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W为K元素。

根据分析可知,X为H,Y为S,Z为Cl,W为K元素。A.H元素与S元素、Cl元素放出形成H2S、HCl,二者属于共价化合物,但与K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KH,KH属于离子化合物,A 错误;B.同周期自左而右非金属性增强,氢化物中H元素为正价,其非金属性最弱,则非金属性X<Y<Z,B正确;C.K元素与H、S、Cl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KH、K2S、KCl, C正确;D.H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1、最低负化合价为-1,S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6、最低负化合价为-2,Cl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7、最低负化合价为-1,最高和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分别为0、4、6,D正确;故答案为:A。

11.293

117

Ts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超重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117 B.质子数为293

C.质量数为176 D.原子序数为117

【答案】D

【解析】A.293

117Ts的中子数=293-117=174,故A错误;B.293

117

Ts的质子数=117,故B错误;

C.293

117Ts的质量数=293,故C错误;D.293

117

Ts的质子数=原子序数=117,故D正确;故

选D。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4C与12C60互为同位素

B.14C60与12C60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不同核素

C.CH3COOH与HCOOCH3互为同素异形体

D.硝基苯与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D

【解析】A.14C与12C互为同位素,14C与12C60不互为同位素,A错误;B.14C60与12C60是同一种物质,14C与12C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不同核素,B错误;C.CH3COOH与HCOOCH3互为同分异构体,C错误;D.硝基苯与分子式相同,互为同分异构体,D正确;答案选D。13.硫元素最常见和最稳定的一种同素异形体是黄色的正交α-型,1912年E.Beckmann由硫在碘中的冰点降低法测得它含有S8分子。1891年,M.R.Engel用浓盐酸和硫代硫酸盐的饱和溶液在0℃下作用首次制得了一种菱形的 -硫,后来证明含有S6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6和S8分子都是由S原子组成,所以它们是一种物质

B.S6和S8分子分别与铁粉反应,所得产物不同

C.S6和S8分子分别与过量的氧气反应可以得到SO3

D.等质量的S6和S8分子分别与足量的KOH反应,消耗KOH的物质的量相同

【答案】D

【解析】A选项,S6和S8分子都是由S原子组成,它们是不同的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A错误;B选项,S6和S8是硫元素的不同单质,化学性质相似,因此它们分别与铁粉反应,所得产物相同,故B错误;C选项,不管氧气过量还是少量,S6和S8分子分别与氧气反应可以得到SO2,故C错误;D选项,等质量的S6和S8分子,其硫原子的物质的量相同,因此它们分别与足量的KOH反应,消耗KOH的物质的量相同,故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D。14.厌氧氨化法(Anammox)是一种新型的氨氮去除技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mol NH4+所含的质子总数为 10N A

B.联氨(N2H4)中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键

C.过程 II 属于氧化反应,过程 IV 属于还原反应

D.过程 I 中,参与反应的 NH4+与 NH2OH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2

【答案】C

【解析】A选项,1mol NH4+所含的质子总数为 11N A,故A错误;B选项,联氨()中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故B错误;C选项,过程II中N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过程 IV中N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故C正确;D选项,过程I中,参与反应的NH4+到N2H4化合价升高1个,NH2OH到N2H4化合价降低1个,它们物质的量之比为1∶1,故D 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C。

15.下列关于化学键和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学键的形成一定伴随着电子的得失

B.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C.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含有阴离子的化合物中一定含有阳离子

【答案】D

【解析】A、离子键的形成一定有电子的得失,共价键的形成是原子间电子对的偏移,而没有得失,A错误;B、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有可能是共价化合物如AlCl3,B错误;C、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NH4Cl,C错误;D、根据电荷守恒,含有阴离子的化合物中一定含有阳离子,D正确。正确答案为D。

16.如图是五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与其在氢化物中化合价的关系图,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氢化物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B.YW2、ZW2、X2W2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且褪色原理相同

C.Y、Z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呈酸性,而且酸性:HZO4 > H2YO4

D.元素W、T的氢化物的沸点比同主族中相邻的氢化物高,是因为这两种氢化物分子间存在氢键

【答案】B

【解析】短周期元素中,W、Y的化合价均有-2价,处于ⅥA族,则Y的原子序数较大,故W为O元素、Y为S元素;Z有-1价,原子序数大于硫,故Z为Cl,X有+1价,原子序数大于氧,则X为Na,T有-3价,处于ⅤA族,原子序数小于氧,则T为N元素。A. X为Na,其氢化物为NaH,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故A正确;B. SO2、ClO2、Na2O2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硫与有色物质化合为无色物质,而ClO2、Na2O2具有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为无色物质,褪色原理不相同,故B错误;C. Y、Z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H2SO4、HClO4,都呈酸性,由于非金属性Cl > S,故酸性:HClO4> H2SO4,故C正确;D. 元素W、T 的氢化物分别为H2O、NH3,这两种氢化物分子间存在氢键,它们的沸点比同主族中相邻的氢化物高,故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B。

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H2O2和Na2O2都属于氧化物,两种物质中所含的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

B.原子核外在离核较远区域的电子易失去,其原因是这些电子能量较高

C.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形成氢化物的稳定性从左到右逐渐增强

D.在周期表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交界处寻找半导体,在过渡元素区中寻找催化剂【答案】A

【解析】A.H2O2和Na2O2都属于氧化物,前者是共价化合物,含有共价键,后者是离子化合物,含有共价键和离子键,故A错误;B. 原子核外在离核较远区域的电子易失去,其原因是这些电子能量较高,原子核对其吸引力小,故B正确;C. 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其形成氢化物的稳定性从左到右逐渐增强,故C正确;D. 在金属

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的元素,通常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可以用于做催化剂的元素种类较多,一般为过渡金属元素,故D正确;故答案选A。18.下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Z<M

B.X、N 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属于离子化合物

C.Y、R 两种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R

D.简单离子的半径:Z>M>X

【答案】C

【解析】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前7种元素处于第二周期,后7种元素处于第三周期,由原子序数可以知道X为O元素,Y为F元素,Z为Na元素,M为Al元素,N为Si元素,R为Cl元素。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所以碱性强弱为:Z>M,A错误;B.X、N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由原子组成,属于共价化合物,B错误;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和非金属性有关,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Y>R,Y、R 两种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R,C正确;D.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简单离子的半径:M

A.工业上通过电解熔融的WX来制得W

B.W、X对应的简单离子半径顺序为:W>X

C.该漂白剂中各元素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D.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弱酸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Y显4价,说明最外层电子数为4,X显2价,最外层电子数为6,W显+2价,说明它是第ⅡA族的金属元素,所以Z为氢(H);由“W、X对应的简单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可确定W为镁(Mg),X为氧(O),从而得出Y为碳(C)。

A.工业上利用电解熔融MgCl2的方法制镁,A不正确;B.W(Mg)、X(O)对应的简单离子半径顺序为:O2->Mg2+,B不正确;C.该漂白剂中氢(H)元素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C不正确;D.Y 为碳(C),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H2CO3为弱酸,D正确;

故选D。

20.现有部分短周期元素的信息如表所示:

A、B、D三种单质(分别由X、Y、Z元素组成)和甲、乙、丙、丁、戊五种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某些条件已略去)。其中丁是一种筒能燃料,分子中含有18个电子,其组成元素与丙相同。

(1)元素X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其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

(2)单质B的电子式为______。

(3)丙中所含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填序号)。

a.离子键

b.极性共价键

c.非极性共价键

(4)反应②中,0.5 mol NaClO参加反应时转移1 mol电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TiO、C(石墨)反应只生成乙和碳化钛(TiC),二者均为某些高温结(5)一定条件下,A与2

构陶瓷的主要成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1)第三周期IIIA 族 (2) (3)b (4)32422NH +NaClO=N H NaCl H O ++ (5)223一定条件4Al+3TiO +3C 2Al O +3TiC

【解析】X 是第三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则X 为Al ,Y 最简单氢化物丙的水溶液呈碱性,则Y 为N 元素,丙为NH 3,Z 原子核外电子数和周期序数相等,则Z 为H 元素.A 、

B 、D 三种单质分别由X 、Y 、Z 元素组成,则A 为Al 、B 为N 2、D 为H 2,丁是一种高能燃料,其组成元素与丙相同,且含有18mol 电子,则丁为N 2H 4;Al 与氮气反应生成甲为AlN ,AlN 水解得到氨气与氢氧化铝,故戊为Al(OH)3,乙为Al 2O 3。

(1)元素X 为A1,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IIIA 族,其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2)单质B 为2N ,电子式为;

(3)丙为3NH ,N 原子与H 原子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故选b ;

(4)反应②为氨气与NaClO 的反应,0.5 mol NaClO 参加反应时,转移1 mol 电子,则Cl 元素由+1价降低为﹣1价,该反应生成NaCl ,同时生成24N H 和水,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422NH +NaClO=N H NaCl H O ++;

(5) —定条件下,A1与2TiO 、C(石墨)反应只生成23Al O 和碳化钬(TiC ),该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223一定条件4Al+3TiO +3C

2Al O +3TiC

高中化学第1章第2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原子半径教案鲁科版选修3

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原子半径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族划分的关系,并能解释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2.了解原子半径的意义及其测定方法,知道原子半径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并能解释原子半径在周期表中的变化规律。 一、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 (1)填写下表: (2)观察分析上表,讨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划分的本质联系。 ①根据能级能量的差异,可将能量相近的能级分为七个能级组,同一能级组内,各能级能量相差较小,各能级组之间能量相差较大。 ②每一个能级组对应一个周期,且该能级组中最大的电子层数等于元素的周期序数。

③一个能级组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等于对应的周期所含的元素种数。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 (1)将下列各主族元素的价电子数、价电子排布式填入表中: (2)以第4周期副族元素为例,填写下表: (3)依据上述表格,分析讨论族的划分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族的划分依据与原子的价电子数目和价电子排布密切相关。 ①同主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相同,价电子全部排布在最外层的n s或n s n p轨道上。族序数与价电子数相同。 ②稀有气体的价电子排布为1s2或n s2n p6。 ③过渡元素(副族和第Ⅷ族)同一纵行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基本相同。价电子排布式为(n-1)d1~10n s1~2,第ⅢB~ⅦB族的族序数与价电子数相同,第ⅠB、ⅡB族的族序数=n s轨道上的电子数,第Ⅷ族的价电子数分别为8、9、10。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区的划分

(1)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周期表的关系 ①原子的电子层数=能级中最高能层序数=周期序数 ②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数=主族序数 (2)对价电子认识的误区提醒 ①价电子不一定是最外层电子,只有主族元素的价电子才是最外层电子。对于过渡元素还包括部分内层电子。 ②元素的价电子数不一定等于其所在族的族序数。这只对主族元素成立,对部分过渡元素是不成立的。 ③同一族元素的价电子排布不一定相同,如过渡元素中的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就不相同,在第Ⅷ族中部分元素的价电子排布也不相同。 例

元素周期表变化规律

(一)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 (1)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性质 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原子结构上的周期性变化必然引起元素性质上的周期性变化,充分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 2.比较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易,说明其金属性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说明其金属性也就越强,反之则弱。 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 4/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2)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与反应,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氢化物的还原性也就越弱,说明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越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3/非金属单质问的置换反应。非金属甲把非金属乙对应的阴离子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甲的非金属性比乙强。如Br2 + 2KI == 2KBr + I2 4/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 3.常见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 (1)金属元素无负价。金属单质只有还原性。 (2)氟、氧一般无正价。 (3)若元素有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元素的最高正价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低负价与最高正价的关系为: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4)除某些元素外(如N元素),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其化合价也常呈奇数价,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化合价也常呈偶数价,即价奇序奇,价偶序偶。 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奇数,则元素的正常化合价为一系列连续的奇数,若有偶数则为非正常化合价,其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如NO;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偶数,则正常化合价为一系列连续的偶数。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习题及全解答

第9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根据玻尔理论,计算氢原子第五个玻尔轨道半径(nm)及电子在此轨道上的能量。 解:(1)根据rn=a0n2 r5=53pm×25= 53×10-3nm×25= nm (2) 根据En=-B/2n E5= -52=-25=- 答: 第五个玻尔轨道半径为 nm,此轨道上的能量为-。 2.计算氢原子电子由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时发射光的频率和波长。 解:(1)根据 E(辐射)=ΔE=E4-E3 =×10-18 J((1/3)2-(1/4)2)= ×10-18 J(1/9-1/16)=×10-18 J×= 根据E(辐射)=hν ν= E(辐射)/h= ×10-19J /6.626X10–34 = s-1 (2)法1:根据E(辐射)=hν= hC/λ λ= hC/ E(辐射)= 6.626X10 –34×3×108×10-19J=×10-6m。 法2:根据ν= C/λ,λ= C/ν=3×108 s-1=×10-6m。 答:频率为 s-1,波长为×10-6m。 3.将锂在火焰上燃烧放出红光,波长 =,这是Li原子由电子组态1s22p1→1s22s1跃迁时产生的。试计算该红光的频率、波数以及以KJ·mol-1为单位符号的能量。解:(1)频率ν= C/λ=3×108×10-9 m/nm=×1014 s-1; (2)波数ν=1/λ=1/×10-9 m/nm=×106 m-1 (3) 能量E(辐射)=hν=6.626X10 –34××1014 s-1=×10-19 J ×10-19 J××1023mol-1×10-3KJ/J= KJ mol-1 答: 频率为×1014 s-1,波数为×106 m-1,能量为 KJ mol-1。 4.计算下列粒子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已知电子的速度为v=×106m.s-1)(1)质量为10-10kg,运动速度为·s-1的尘埃; (2)动能为的自由电子; (3)动能为300eV的自由电子。 解:λ= h/ m v=6.626X10–34 10-10kg×·s-1=×10-22 m (单位运算:λ= h/ m v = =

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周期表结构 横行——周期:共七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完全。 各周期分别有2,8,8,18,18,32,26种元素。前三个周期为短周期,第四至第六这三个周期为长周期,第七周期还没有排满,为不完全周期。 纵行——族:七主七副一零一VIII,共16族,18列。要记住零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以便迅速由原子序数确定元素名称。 周期:一二三四五六七 元素种类:28818183226 零族:2He10Ne 18Ar 36Kr54Xe86Rn 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性规律 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电子层数= 周期数 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 主族序数= 最高正化合价 由上述关系,就可以由原子结构找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也可以由位置确定原子结构。 2、规律性

由此可见,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的左下角即Cs(Fr具有放射性,不考虑),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右上角即F。对角线附近的元素不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或典型的非金属元素。 3、元素周期表中之最 原子半径最小的原子:H原子 质量最轻的元素:H元素; 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F 金属性最强的元素:Cs(不考虑Fr)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酸:HClO4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的碱:CsOH 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C元素 所含元素种类最多的族:ⅢB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O元素,其次是Si元素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Al元素,其次是Fe元素 含H质量分数最高的气态氢化物:CH4 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金属元素:Cs元素 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元素:F元素 常温下为液态的非金属单质是Br2,金属单质是Hg …… 4、特殊性

元素周期率与元素周期表

专题六元素周期率与元素周期表 【考点分析】 1.掌握元素周期率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以上知识是高考必考内容,常以选择题、简答题和推断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典型例题】 【例1】例1(2003上海理综)在人体所需的16种微量元素中有一种被称为生命元素的R 元素,对延长人类寿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已知R元素的原子有四个电子层,其最高价氧化物分子式为RO3,则R元素的名称 A.硫B.砷C.硒D.硅 【备选1】:周期表前20号元素中,某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1,它们形成化合物时,原子数之比为1﹕2,写出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 【备选2】:X、Y、Z为短周期元素,这些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4、6,则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学式不可能是 A. XYZ B.X2YZ C.X2YZ2 D.X3YZ3 【例2】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比较正确的是 (1)同主族元素的单质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熔点增高 (2)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在数值上等于它所在的族序数 (3)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难失去电子 (4)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它的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强 (5)还原性:S2->Se2->Br->Cl- (6)酸性:HClO4>H2SO4>H3PO4>H2SiO3 A.(1)(3) B.(2)(4) C.(3)(6) D.(5)(6) 【备选1】下表是X、Y、Z三种元素的氢化物的某些性质: 元素熔点/℃沸点/℃与水的反应导电性(纯液体) X -283 -162 不反应不导电 Y -102 19 放热反应,形成酸性溶液不导电 Z 680 / 剧烈反应,生成H2,并形成碱性溶液导电 若X、Y、Z这三种元素属于周期表中的同一周期,则它们的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是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组成微粒 2、基本关系 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 质量关系: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4、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一看层二看核三看价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点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教案编写日期:2012-2-16 课程授课日期: 应到人数: 实到人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中子N (核素) 原子核 质子Z → 元素符号 原子结构 :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电子数(Z 个):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 核外电子 运动特征 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 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A ~ⅦA 共7个) 元素周期表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 ~ⅦB 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①、核电荷数,电子层结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半径 决定 编排依据 具 体 表 现 形式 X) (A Z 七 主 七 副零和八 三长三短一不全

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

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一、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二、主要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元素最高价的绝对值与最低价的绝对值的和为8 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四、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元素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就越强。 五、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酸性减弱)。 元素的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金属性就越强;最高价氢氧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就越强。 六、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难。 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 此外还有一些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可以作为元素周期律的补充: 随同一族元素中,由于周期越高,价电子的能量就越高,就越容易失去,因此排在下面的元素一般比上面的元素更具有金属性。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同一族的元素性质相近。 以上规律不适用于稀有气体。 八、位置规律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九、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三看: 一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二看原子序数,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大半径反而越小 三看最外层电子数,当电子层数和原子序数相同时最外层电子书越多半径越小 r(Na)>r(Mg)>r(Al)>r(S)>r(Cl)、r(Na+ ) >r(Mg2+ )>r(Al3+ )、r(O2- ) >r(F-) r(S2—)>r(Cl—)>r(Ar) >r(K+)>r(Ca2+)、r(O2—)> r(F—)> r(Na+)> r(Mg2+)> r(Al3+) r(Na+ )r(Cl)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精)

第九章
首 页 基本要求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重点难点 讲授学时 内容提要
1
基本要求
[TOP]
1.1 了解原子结构的有核模型和 Bohr 模型;电子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了解了解元素和健康的 关系。 1.2 熟悉原子轨道和概率密度的观念;熟悉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径向分布函数图的意义和特征;熟 悉电子组态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有效核电荷、原子半径及电负性变化规律。 1.3 掌握 n、l、m、s 4 个量子数的意义、取值规律及其与电子运动状态的关系;掌握基态原子电子组态 书写的三条原则,正确书写基态原子电子组态和价层电子组态。
2
重点难点
[TOP]
2.1 重点 2.1.1 原子轨道、概率密度的观念;n、l、m、s 4 个量子数;电子组态和价层电子组态。熟悉的意义和 特征;熟悉电子组态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有效核电荷、原子半径及电负性变化规律。 2.1.2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和径向分布函数图;了解原子结构的有核模型和 Bohr 模型;了解了解元 素和健康的关系。 2.1.3 电子组态的书写、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2.2 难点 2.2.1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2.2.2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和径向分布函数图。 2.2.3 熟悉电子组态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3
讲授学时
[TOP]
建议 4~6 学时
1

4
内容提要
[TOP]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4.1 第一节 氢原子的结构 4.1.1 氢光谱和氢原子的玻尔模型 α 粒子散射实验提供了原子结构的有核模型,但卢瑟福模型没有解决原子核外的空间如何被电子所 占有问题。 量子力学基于两点认识原子结构:一是量子化现象,二是测不准原理。 普朗克提出,热物体吸收或释放能量不连续,称量子化的。 氢原子的线状光谱也表现了原子辐射能量的量子化。 玻尔假定: 电子沿着固定轨道绕核旋转; 当电子在这些轨道上跃迁时就吸收或辐射一定能量的光子。 轨道能量为
E??
4.1.2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RH , n=1,2,3,4,… n2
波粒二象性是指物质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的特性。光子的波粒二象性关系式 λ=h/mc= h/p 德布罗意的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关系式
??
h h ? p mv
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通过普朗克常量 h 联系和统一起来。 微观粒子的波动性被电子衍射实验证实。电子束的衍射现象必须用统计性来理解。衍射中电子穿越 晶体投射到照相底片上, 图像上亮斑强度大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概率大; 电子出现少的地方亮斑强度就弱。 所以,电子波是概率波,反映电子在空间某区域出现的概率。 4.1.3 测不准原理 海森堡指出,无法同时确定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它的位置越准确,动量(或速度)就越不准确; 反之,它的动量越准确,位置就越不准确: △x· △px≥h/4π 式中△x 为坐标上粒子在 x 方向的位置误差,△px 为动量在 x 方向的误差。 测不准原理表明微观粒子不存在确定的运动轨迹,可以用量子力学来描述它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及其 它全部特征。
2

化学元素周期表变化规律

主族元素原子依次增大 同 同周期相同 主 族 依 同周期依次增多 相 次 同 增 由 同周期依次减小(0族除外) 多 小 到 同 大 主 族 由 小 到 大 同周期最高正价依次升高负价=n-8(F 除外) 同周期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同周期增强 同周期酸性逐渐增强碱性减弱 同主族酸性减弱碱性增强 同主族逐渐减弱 同主族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 减弱 同主族最高正价相同 原子半径 核电荷数 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 化合价 金属性非金属性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碱性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性规律 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注意:原子半径在VIB族及此后各副族元素中出现反常现象。从钛至锆,其原子半径合乎规律地增加,这主要是增加电子层数造成的。然而从锆至铪,尽管也增加了一个电子层,但半径反而减小了,这是与它们对应的前一族元素是钇至镧,原子半径也合乎规律地增加(电子层数增加)。然而从镧至铪中间却经历了镧系的十四个元素,由于电子层数没有改变,随着有效核电荷数略有增加,原子半径依次收缩,这种现象称为“镧系收缩”。镧系收缩的结果抵消了从锆至铪由于电子层数增加到来的原子半径应当增加的影响,出现了铪的原子半径反而比锆小的“反常”现象。 2 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 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5 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6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7 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精)

第10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思考题 1.量子力学原子模型是如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 解:用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描述原子轨道的能级; 角量子数——描述原子轨道的形状, 并与主量子数共同决定原子轨道的能级; 磁量子数——描述原子轨道的伸展方向; 自旋量子数——描述电子的自旋方向。 2.区别下列概念:(1)Ψ与∣Ψ∣2,(2)电子云和原子轨道,(3)几率和几率密度。解:(1)Ψ是量子力学中用来描述原子中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是薛定谔方程的解; ∣Ψ∣2反映了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几率密度。 (2)∣Ψ∣2 在空间分布的形象化描述叫电子云,而原子轨道与波函数Ψ为同义词。 (3)∣Ψ∣2表示原子核外空间某点附近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几率,即称几率密度,而某一微小体积dV内电子出现的几率为∣Ψ∣2·dV。 3.比较波函数角度分布图与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 解:不同之处为 (1)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一般都有正负号之分,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均为正值,因为Y 平方后便无正负号了。 (2)除s轨道的电子云以外,电子云角度分布图比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要稍“瘦”一些,这是因为︱Y︱≤ 1,除1不变外,其平方后Y2的其他值更小。 4.科顿原子轨道能级图与鲍林近似能级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解:Pauling近似能级图是按能级高低顺序排列的,把能量相近的能级组成能级组,依1、2、3…能级组的顺序,能量依次增高。按照科顿能级图中各轨道能量高低的顺序来填充电子,所得结果与光谱实验得到的各元素原子中电子排布情况大致相符合。 科顿的原子轨道能级图指出了原子轨道能量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定性地表明了原子序数改变时,原子轨道能量的相对变化。从科顿原子轨道能级图中可看出:原子轨道的能量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降低,不同原子轨道能量下降的幅度不同,因而产生能级交错现象。但氢原子轨道是简并的,即氢原子轨道的能量只与主量子数n有关,与角量子数l无关。 5.判断题: (1)当原子中电子从高能级跃迁至低能级时,两能级间的能量相差越大,则辐射出的电磁波波长越大。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高考题汇编) 1.HBr分子的电子式为() 2.下列化合物,按其品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SiO2CaCl CBr4 CF2B.SiO2 CsCl CF4 CBr4 C.CsCl SiO2CBr4 CF4 D.CF4 CBr4 CsCl SiO2 3.下列各组给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 ..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稳定化合物的是()A.3和17 B.1和8 C.1和6 D.7和12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NH3、CO、CO2都是极性分子 B.CH4、CCl4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C.HF、HCl、HBr、Hl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CS2、H2O、C2H2都是直线型分子 5.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Gerhard Ertl对金属Pt表面催化CO氧化反应的模型进行了 深入研究。下列关于202 78 Pt的说法正确的是() A.202 78Pt和198 78 Pt的质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B.202 78Pt和198 78 Pt的中子数相同,互称为同位素 C.202 78Pt和198 78 Pt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是同一种核素 D.202 78Pt和198 78 Pt的质量数不同,不能互称为同位素 6.元素X、Y和Z可结合形成化合物XYZ3;X、Y和Z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6;Y和Z在同 一周期。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A.XYZ3是一种可溶于水的酸,且X与Y可形成共价化合物XY B.XYZ3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盐,且X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XZ C.XYZ3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盐,且Y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YZ D.XYZ3是一种离子化合物,且Y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YZ3 7.根据元素周期表1—20号元素的性质和递变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金属元素的有________种,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与氧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有 ___________(填两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2)属于稀有气体的是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 (3)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两种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稀有气体除外)______________; (5)推测Si、N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___大于_________(填化学式)。 8.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热稳定性:H2O>HF>H2S ②原子半径:Na>Mg>O ③酸性:H3PO4>H2SO4>HClO4④结合质子能力:OH->CH3COO->Cl-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化学元素周期表规律

化学元素周期表规律 (一)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 (1)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性质 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原子结构上的周期性变化必然引起元素性质上的周期性变化,充分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 2.比较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易,说明其金属性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说明其金属性也就越强,反之则弱。 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 4/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2)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与反应,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氢化物的还原性也就越弱,说明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越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3/非金属单质问的置换反应。非金属甲把非金属乙对应的阴离子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甲的非金属性比乙强。 如Br2 + 2KI == 2KBr + I2 4/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 3.常见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 (1)金属元素无负价。金属单质只有还原性。 (2)氟、氧一般无正价。 (3)若元素有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元素的最高正价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低负价与最高正价的关系为: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4)除某些元素外(如N元素),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其化合价也常呈奇数价,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化合价也常呈偶数价,即价奇序奇,价偶序偶。 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奇数,则元素的正常化合价为一系列连续的奇数,若有偶数则为非正常化合价,其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如NO;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偶数,则 正常化合价为一系列连续的偶数。 4.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1/原子半径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失电子越易,还原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2/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得电子越易,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3/在周期表中,左下方元素的金属性大于右上方元素;左下方元素的非金属性小于右上方元素。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专题复习教案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 2、两个关系式: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例 1】某元素的一种核素X的原子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1H原子组成H m X分子,在a g H m X分子中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二、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运动特点:①较小空间;②高速;③无确定轨道。 2、电子云:表示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几率的大小,而非表示核外电子的多少。 3、电子层:根据电子能量高低及其运动区域不同,将核外空间分成个电子层。 表示:层数 1 2 3 4 5 6 7 符号K L M N O P Q n值越大,电子运动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高。电子层实际上并不存在。 4、能量最低原理: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排布在能量稍 高的电子层,即电子由内而外逐层排布。 5、排布规律: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个。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③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6、表示方法: ①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②原子、离子的电子式。

三、电子式的书写 【例 2】下列化学用语中,书写错误的是( )

根据元素周期律,把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这样得到的表就叫做元素周期表。 1、编排依据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得到。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纵行,得到。 2、结构 短周期:1、2、3 周期(7个横行)长周期:4、5、6 不完全周期:7 7个主族:ⅠA~ⅦA 族(18个纵行)7个副族:ⅠB~ⅦB 16个族第Ⅷ族 零族(稀有气体) 【例 3】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A.x+2B.x+4 C.x+8 D.x+18 【例 4】若甲、乙分别是同一周期的ⅡA和ⅢA元素,原子序数分别为m和n,则下列关于m 和n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 A.n=m+1 B.n=m+18 C.n=m+25 D.n=m+11 【例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 B.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有18种元素 C.副族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D.碱金属元素是指第ⅠA族的所有元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练习-学生版

第1节原子结构与性质 考点2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课标要求]考察高中生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必备知识,分析与推测的关键能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1.认识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第一电离能、电负性随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并能用以用规范语言解释电离能大小原因。 3.了解电负性的概念,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命题预测]高考中对本部分知识点的考查为:对元素性质的考查,通常是比较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大小,并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原因。 高考真题: (2)Li及其周期表中相邻元素的第一电离能(I1)如表所示。I1(Li)> I1(Na),原因是_________。I1(Be)> I1(B)> I1(Li),原因是________。【2020 ?全国卷Ⅰ?35(2)】 (3)CaTiO3的晶胞如图(a)所示,其组成元素的电负性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2020 ?全国卷Ⅱ?35(3)】 13.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四种元素的核外电子总数满足X+Y=W+Z;化合物XW3与WZ相遇会产生白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非金属性:W> X>Y> Z B.原子半径:Z>Y>X>W C.元素X的含氧酸均为强酸D.Y的氧化物水化物为强碱 【2020 ?全国卷Ⅲ?13】 H、B、N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根据对角线规则,B的一些化学性质与元素______的相似。【2020 ?全国卷Ⅲ?35(1)】 知识梳理 1、原子结构与周期表的关系 用实线画出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并标明周期数与族序数,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线,镧系与锕系的位置。

元素周期表变化规律

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注意:原子半径在VIB族及此后各副族元素中出现反常现象。从钛至锆,其原子半径合乎规律地增加,这主要是增加电子层数造成的。然而从锆至铪,尽管也增加了一个电子层,但半径反而减小了,这是与它们对应的前一族元素是钇至镧,原子半径也合乎规律地增加(电子层数增加)。然而从镧至铪中间却经历了镧系的十四个元素,由于电子层数没有改变,随着有效核电荷数略有增加,原子半径依次收缩,这种现象称为“镧系收缩”。镧系收缩的结果抵消了从锆至铪由于电子层数增加到来的原子半径应当增加的影响,出现了铪的原子半径反而比锆小的“反常”现象。 2元素变化规律 (1)除第一周期外,其余每个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2)每一族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3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4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5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6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7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8、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难。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比如金属性非金属性等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性规律 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 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 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5 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6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7 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一、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2014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单元测试含答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单元测试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Cl-35.5 Ca-40 Mn-55 Fe-56 Cu-64 Ba-137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含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的微粒一定是原子 B.两种微粒如果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化学性质就一定相同 C.质量数相同的原子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D.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原子或单核离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2. 下列结构示意图所代表的微粒中,最难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 . B . C . D . 3.一定量的锎(252 98Cf)是医学上常用作治疗恶性肿瘤的中子源,1 mg(252 98Cf)每秒约放出2.34×109个中子。下列有关锎的说法错误的是() A.(252 98Cf)原子中,中子数为154 B.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52 C.(252 98Cf)原子中,电子数为98 D.(252 98Cf)原子中,质子数为98 4.最新科技报道,美国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新型氢微粒,这种新微粒是由3个氢原子核(只含质子)和2个电子构成的。对于这种微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氢的一种新的同素异形体B.是氢的一种新的同位素 C.它比一个普通H2分子多一个氢原子核D.它的组成可用H3—表示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某单核微粒的核外电子排布为,则该微粒一定是氩原子 B.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C.N H+4与H3O+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多电子原子里,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 B.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能量低的电子层上 C.6Li和7Li的电子数相等,中子数也相等 D.微粒的最外层只能是8个电子才稳定 7.下列事实一般不能用于判断金属性强弱的是() A.金属间发生的置换反应 B.1 mol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多少 C.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D.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 8.如图为元素周期表前4周期一部分,且X、Y、Z、R和W为主族元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五种元素一定都是非金属元素 B.五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定都大于2 C.X的氢化物的沸点一定比Z的氢化物高D.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一定是强酸 X Y Z R W

第九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第九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本章摘要§1.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性规律 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薛定谔方程用四个量子数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几率和几率密度径向分布和角度分布 3.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核外电子排布原则元素周期表科顿(F. A. Cotton) 轨道能级图斯蕾特(Slater) 规则 4.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E电负性 , , 射线 粒子散射实验 的质能联系公式 E = m

, : , : , h = 6.626 与相关 速度方程:所以 如果位置测不准量为x, 量为p, 原子半径为m, 大测不准量为x 10m, 量v. 9.11x Kg. 2m =0.01Kg, x = m, v :

第九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本章摘要§1.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性规律 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薛定谔方程用四个量子数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几率和几率密度径向分布和角度分布

3.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核外电子排布原则元素周期表科顿(F. A. Cotton) 轨道能级图斯蕾特(Slater) 规则 4.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E电负性 波函数是核外电子出现区域的函数。 为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此方程= f(x, y, z) : V = - (), 则可求解出和 r,,,

数的下标 波函数的下标 对于单电子体系, H 或, 角动量, P = mv, (K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