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进案例

课堂教学改进案例
课堂教学改进案例

目录

●编者注

(1)

●课堂教学改进案例

弦外之音

——《散步》教学案例………………………………………………丁晓华 1 《安塞腰鼓》案例分析……………………………………………………梅华 3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与反思………………………薛晓辉 7 《病梅馆记》教学案例……………………………………………………周利波 9 这作文有点意思!…………………………………………………………阚颖碧 13

●调查报告

上海市合庆中学2007—2011四年发展规划起草——问卷调查报告

(15)

●向你推荐好书

(20)

◆主编:罗羽忠(负责对编委送审的稿件最后把关,三审)

◆副主编:顾晓君(负责对稿件进行分类、编辑、二审、排版)

◆编委:潘耀明(负责筹集、审核管理类稿源、提供反馈意见等)

蔡国良(负责筹集、审核教学类稿源)

黄斌裕(负责筹集、审核德育类稿源)

阚颖碧(负责校对等)

而外来务工者子女入学比例则逐年上升,这给我校初中办

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各科合格率成了亟待解决

的问题;高中生源受高中布局调整的不确定性,优质生源已大幅下降,如何提高高考的上线率、专科与本科的录取率,是我校高中教师的当务之急。学校的教育质量成为摆在全体教职员工面前的一大重点与难点。

如何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到任后,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正确认识“校长是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及时召开教学工作分析会,深入课堂,加强听课评课,了解教学实情,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不断研究和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并落实教导处,通过课堂改进计划,校本教研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推进教学工作。

各教研组在认真实施《上海市合庆中学加强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积极领会贯彻教导处与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改进,形成了认真学习、合作共进的良好教研氛围。

在此,我们首先选取语文教研组教师的学习成果,刊出部分课堂教学改进案例,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散步》教学案例

丁晓华

一、案例描述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涵丰富的精美散文。美文要美读,这是我习惯的作法。因此在这堂课中,我让一位学生美读文章中精彩的第七自然段,正当他全神贯注地读着读着,突然被冒出的一声“弦外之音”给打断了,师生的思想的火花由此而发生了碰撞……

二、教学片断

师:对于这篇优美的散文,特别是第七自然段写得非常精彩,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谁来?

生:我来读。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

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于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

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被突

如其来的一句话所打断)

生1:这个作者真笨!

师:哦?(感到吃惊,犹豫了一下,心想这小子要么吃了豹子胆,竟敢怀疑一个大作家,要么就是在存心捣乱,要么是在胡说。不过我这一次没有责骂他而是打破常规,尊重他的意见,给他一次机会,不妨听听他的意见)。

生2:老师,我也是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个办法他都想不出。

(于是教师顺水推舟)。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作者解决这个难题吗?说来给大伙听听。

生1:太简单了,我可以让他们一家子既不拆散又可以满足母亲和儿子的要求。

(故作停顿片刻,吊人胃口)。

学生们:你快说呀!

师:请说。

生1:那就是,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也是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皆可兼得。

(全班鼓掌)

生3: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去的时候大家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大家再一起走大路。

生1:那还不是一样的吗?

生3:不,因为去的时候大家都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欣赏小路的风景,所以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走累了,考虑到照顾年迈的母亲,因此再走大路,这样才比较安全。

师:想得还真周到,我相信在家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儿子。

生2:我完全同意他们两个的办法,因为它们既可以使一家人在一起散步,又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也不用走重复的路和看重复的风景,那不是很好吗?

师:你们的想法真是好,从刚才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其他同学还要什么想法吗?

生4: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同学都想得到了,他一个大作家真的想不到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师:嗯,说得有道理,你们大家认为呢?(把绣球再一次抛给学生)。

生5:我不同意以上同学的看法,你们考虑的是大路与小路相通的情况,可事实上那两条路是不相通的。

学生:哦?

师:说得好,你何以见得两路是不相通的?

生5:我是从作者对两条路的选择上,他表现得很难做出决定。为什么呢?因为选择走大路就满足不了儿子愿望,选择小路也就委屈了老母亲,作者左右为难因此大路与小路是不相通的。(学生们个个若有所思,似乎都理解作者选择走大路的原因)。

生1:老师,这么说来我们前面所讲的不都是没有用了,不都是废话了吗?

师:不能这么说,辩论出真知嘛!

……

三、课后反思

课后,我反复琢磨着这个教学片断。这个教学片断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师生进行了一场无谓的对话,但从这个片断中更反映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它之所以得以展现是因为作为教师的我在这堂课中收起了师德的尊严,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身分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勾通。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学生那可能是刚刚萌发的创新火花。学生的那一句:“这个作者真笨”引起了教师的重视,并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如果当时为了赶任务,而面对学生的“不逊之言”横加否定和指责。对于文中的作者“走大路还是小路”想不出一个两全的办法,学生也不理解而教师马上给出现成的标准答案,同时由于学生也出于对老师所谓的“尊重”,因而他们想不出好办法也不敢去想。这样的话我们完全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可贵的是学生把问题提出来了,这是一种不迷信文本,积极思考的表现。对于他们敢于、勇于质疑和发表不同的意见,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教师都给予赏识,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及时地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说实在的,一系列主观、僵化、权威的条条框框,不仅约束着教师自己,还约束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因此,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摒弃僵化的、唯上、唯师、唯本的观念。在课堂上多动脑想想,多给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重视学生那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的闪现,如果每一堂课都能这样做,你会惊奇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多么巨大。这时的课堂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问题和“弦外之音”而变得精彩。

《安塞腰鼓》案例分析

梅华

一、背景

《安塞腰鼓》是我国著名作家刘成章的一篇抒情散文。它为我们展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再现了“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教学这篇文章,我们就是要通过文本的解读,领悟作者是借歌颂安塞腰鼓,讴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讴歌冲破束缚阻隘的强烈愿望、讴歌阳刚之美、讴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以及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

以学生为本是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

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

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之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者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屏幕,这幅图片大家感觉到的是什么?(播放黄土高原的图片)生:荒凉,贫瘠。

师:再来看看听听这个短片。(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短片)

师:看到听到这样的场面,大家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热烈的场面,宏伟的气势。

师:再看看表演者的脸部表情!

生:面带微笑,一派幸福满足的表情!

师:很好!同学们,大家想想看,在这样一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活条件必定艰苦,生活必定艰难,然而黄土地上的老百姓有没有自卑,有没有唉声叹气?

生:没有!

师:对,没有,从他们表演的气势上我们感受到的是自信,是斗志,是积极向上的动力!

评析: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借助朗读,熟悉课文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安塞腰鼓表演的短片,那么作者刘成章在课文中用哪些语句来表现安塞腰鼓的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然后选取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待会朗读给同学们听!(学生讨论,自由朗读)

评析:讨论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发挥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二期课改精神。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各抒已见,既可训练自已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营造了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朗读,这样处理,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更加有兴趣。

生:我喜欢这些句子:“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师:恩,读得真好!骤雨一样,旋风一样,乱蛙一样,火花一样,斗虎一样,这些都是描写安塞腰鼓一捶起来后,气势得恢宏,那么感受得到的是什么?

生:激动!热烈!

师:对,再来,读出这种激动,热烈!

生:(齐读)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师:好的!隆隆,隆隆,隆隆的声音敲打着鼓面,同样也敲击在你的心坎上,大家感受到的鼓声的力度,是一种情感的碰撞。强烈的鼓点感染者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也感染者我们每一位读者!朗读的时候,那种恢弘的气势,大开大合的场面我们应该表现出来!

生:(齐读)

生:我很喜欢这句话:“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师:不错!读得很有感情!一连窜短句的运用,使文章语句铿锵,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

(三)圈画讨论,研读文本

师:“好一个安塞腰鼓!”是文中出现的语句,可见是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直接赞美!“好”是磅礴的不容束缚的力量,是朴实而强盛的生命,是一种美。那么它为何而美?请同学们还是小组讨论,然后我们交流。 (提示:可以结合体会多种修辞手法和短句的运用去品味赏析,。) 评析:学贵有疑,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主动质疑,合作解疑,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多角度、有创意的品味中,拓展思维的空间,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也得到很好的解决。

生:(讨论)

生:“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生:“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作者运用排比和比喻,用层出不穷的美好想像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把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写的淋漓尽致,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们再来朗读一下。感受这宏伟的气势,热烈的场面。

生:(朗读)

生:“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短语,传达了勃发的生命激情,使文章语句铿锵,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欲止不能。

生:我补充:还有“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师:很好,同学们分析得都很好,看来,大家的阅读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作者刘成章在本文中的一大亮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短句,使文章的节奏干相当强烈,层次清晰,读起来铿锵有力,符合腰鼓的特点。我们一起来朗读文章的结尾,感受一下这个特点。

生:(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也感受到作者写的也是相当得精彩!正如文章说得: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三、教学反思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恢弘奔放的气势,魅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通过《安塞腰鼓》这堂课的教学,我有颇多感受。

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个观点在这节课中,我是深有体会.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先出示安塞腰鼓的图片,用奔放、动感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在上课开始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紧接着又以“看到这些图片有何感受?”让学生自由回答交流,以简单易懂的问题为切入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短片、图片创设的气氛,同学的表达积极主动,思路清晰,效果良好。

“读”是与课文接触的开始,是理解文章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在“借助朗读,熟悉课文”这一环节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听,让学生读,从而对课文的情感基调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进而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听后,不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有所感悟,而且享受审美情趣,有了“说”的欲望,让学生把积蓄的感受抒发出来,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营造了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精神.

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整堂课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文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渎、讨论、交流来读懂、理解课文的。我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学生,他们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随之得到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薛晓辉

一、背景

不久前,我校刚召开了秋季田径运动会,在运动会期间,我所看到的是一个个为班级摇旗呐喊的学生,一张张专注于班级荣誉榜的脸庞,学生热衷于为集体出力,热衷于为个体呐喊,也会对其他班级的失利报以同情,在这时,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在我为他们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看到的确是一张张木然表情的脸庞,一个个学习的机器。

为此,我就在思考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教学思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能学有所得。

正好本学期语文教材中选有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而不久前我看到过学生写的一篇这样的文章:“最近学了《<指南录>后序》,我既为文天祥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又为他那种封建思想所束缚住的为国而亡的精神感到悲伤。在我看来文天祥不过是一个不识时务的人。他做的只是一个受到忠君思想影响的文人的无谓反抗。”“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自量力的人。他并没有意识到一个文人墨客和一个文官,是很难成为一个拯救国家于危难的英雄。”并且还为文天祥列了八大罪状:“不识时务”、“顽固不化”、“跳梁小丑”、“以鸡蛋碰石头”等。

文天祥身上现出来的浩然正气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倒不衰、繁衍强盛的精神支柱。学生们否定文天祥,实际上就是对这种浩然正气在民族生存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于是,我尝试着上一堂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语文课。

二、案例描述

上课了,我在黑板上写下讨论题:“文天祥是英雄还是不识时务者?”

学生感到愕然。

我解释了讨论题的由来,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随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部分同学认为文天祥是“不识时务者”,文天祥的反抗会给老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还不如归附元军,避免战争。

一位男生说:“文天祥应以退为进,搞曲线救国。”

“对,搞诈降。”

不少同学赞成这种想法。

也有学生反驳:“如果文天祥选择诈降,那么元军就会利用宰相也投降来瓦解宋朝剩余的反抗力量。但如果他宁死不屈,老百姓和军人就会认为宋朝还有一个好宰相,宋朝是有希望的。”

“但当时的宋朝是没有办法抵抗强大的元军的。”

学生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说文天祥是不识时务者,那么,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

反抗外族入侵的斗争?尤其是如何看待8年抗战?”

听了我的话,学生沉默了。

过了一会儿,有学生说:“正是靠着顽强不屈的抵抗,中国人民才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我又引导学生思考:“是以成败论英雄,还是以精神论英雄?如果以成败论英雄,那么,应如何看待项羽?”

无人回答。

我想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切入口。

我问:“李清照是怎样评价自刎乌江的项羽?”

学生背诵李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李清照心目中,项羽是位英雄,虽然他失败了。项羽身上那种宁可自杀也不含羞受辱的精神不仅感动了李清照,也影响了后世的许多仁人志士。谭嗣同,秋瑾,刘胡兰,黄继光等英雄都是以他们身上那种顶天立地、一往无前、慷慨赴义的精神永垂史册,影响后人。我们的民族正是因为凝聚了这样一种精神才不倒不衰,繁衍至今。如果在外敌入侵时,就投降,做一个识时务者,那么,中华民族恐怕早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学生中有不少人点头,他们认同我的看法。

我又将问题的讨论深入一步:“关于文天祥的讨论,实际上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

应怎样来衡量人生的价值?我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继续讨论。

三、课后反思

回顾这节课,我体会到:

1、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大都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现在的学生由于课业繁重,都只把学校当作是学习文化知识,为高考做准备的地方;而忽视了学校同样也是他们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场所,作为语文教师,这方面不应该忽视。

2、人文精神的渗透不能简单化,一旦发现学生认识的偏差,不能采取高压政策,劈头盖脸地一顿训斥,使学生有话不敢说,而应该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说出来。畅所欲言才能说真话,说真话才能交流,沟通,才能纠偏纠误。

3、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自身一定要有深厚的功底,要旁征博引,使学生心悦臣服,我自己的这堂课就是因为自身水平有限,导致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只能借助于课后作业,要学生继续讨论,加深影响,使自己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合中教育2007年第5期(总第27期)

《病梅馆记》教学案例

周利波

一、案例背景

我准备上《病梅馆记》的时候,大家都说这篇文章文言难度不大,不就是告诉学生这篇文章是托物言志的,太简单了,一提示清楚就行了,没什么知识可以学到的。可是,我想,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课堂教学并非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而是得教给他们如何阅读文本的方法和培养提高他们阅读能力。

通常对这篇文章常规的教法是:先介绍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并向学生事先点明本文是一篇表面上议梅,实际议政的政治小品文,在引导学生时对文章的表面记梅与深层议政进行同步理解,这种教法直接让学生进入议政的内容,似乎直达本质,一下子便抓住了文章的基本艺术价值。但是,这种教法却失去了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学生无须动脑思考便轻轻松松理解了本文主旨所在。而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对某一作品具体知识掌握与否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我想能不能有一种新的教法促使学生去思考呢?并且让学生在学完这篇课文后能领悟到阅读文本的一种方法,积累一定的阅读经验呢?

对学生来说,阅读此文的表层意思并不困难,在明白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后,将梅做对应性理解也不难,难就难在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怎样由表层的记梅而悟及本文还有深层的议政。或者说怎样由表层意象悟及本文含义双关的特点,悟及本文本质上是一篇政治小品文。

一般的基本的阅读过程应该是,先接触作品的意象,再经过仔细推敲领悟,这样逐步发现作品的象外之象,逐步领会其深层含义,由表层意象发现并领会其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一能力障碍的跨越,便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病梅馆记》存在着“由表层意象悟及本文妙语双关的特点及其深层含义”这一阅读能力障碍,恰恰是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很好机会。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加以提示扫除这一阅读障碍,岂不是失去了锻炼学生发展这一阅读能力的机会和过程?因此笔者尝试了这样一次教学。

二、课堂实录

(一)导入课文

师:说起梅花,你会联想到哪些写梅的诗句?

生:(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香扑鼻来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宝剑锋从磨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

(4)《山园小梅》中的被成为千古绝唱的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5)王冕的《白梅》等等。

师:这些诗中的梅花意象有什么特点?

生七嘴八舌:梅花有耐寒,坚毅,傲雪,清香,高洁等等品质。

师:而今天我们所学的《病梅馆记》中“梅”在作者笔下展示出的不是“傲骨”“丰姿”,而是令人心酸的“病梅”!

(介绍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温故知新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师:龚自珍,字瑟人,号定庵,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其实他还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之一。他对严酷的封建思想统治表示强烈的不满,要求“更法”“改图”,废科举,重人才,但他的思想一直为保守势力所不容,所以在京城辗转数十年后还是被迫弃官还乡。他的诗词散文大多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要求改革的强烈愿望。

(知人论世,消除时代隔阂,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研习新课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的?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抑扬顿挫地大声朗读,满含感情,但有点夸张)。

师:读的很好,感情很充沛,如果能再流畅些,没有错别字和读断的句子就更好了。现在请其他同学指出他读错的音。

生:欹qī(倾斜)、斫zhuó(用刀斧砍)、遏è(阻碍)、诟gòu(辱骂)、贮zhù(贮藏)、鬻yu (卖)

与此同时师补充出这些字的意思。

(亲身实践,发现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师:下面四句话中红色字体的字分别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结合语言环境快速推敲出来。

(显示投影,师生共同定下答案)。

a.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绳:名作动,约束

直、密、正:形作名

夭:使动用法,使……曲折

病:使……成病态

b.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以:介词,凭

c.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

以:介词,把

d.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加强文言实词的落实,扫除文字障碍,准备分析文章)。

师:现在生字词的问题基本解决了,让我们一起把课文流畅地读一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生大声齐读,整齐洪亮)。

(齐声朗读,把课文化碎为整,初步整体感知)。

师:本文所谈的对象是什么?

生:梅花。

师:有没有不同的见解?

(多数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病梅”)。

师:很好,大多数同学初步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梅”和“病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谁能够说一说这个区别?

生:“梅”是自然的,“病梅”是经过摧残的,不健康的。

师:说的很好,作者正是要借这个“病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进一步来探讨这个问题。

(初步整体把握的一项检测)。

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病梅的?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进行概括。

可以在小范围内展开讨论。

(生前后左右自由讨论,气氛热烈)。

师:现在来看看你们讨论的结晶吧。注意要概括。

生:病梅的产地。是怎样弄成病梅的。

师:可概括为两个字,谁来试试?

生:病法(有生笑)、病的原因、病因。

师:终于一步步到位了啊,再接着概括。

生:这样做的结果。

师:概括一下,两个字。

生:结果。

生:后果。

师:这两个词语那个好?(生齐声回答第二个好)。

师:接着来说。

生:治梅的作法。

师:很好。

生:治梅的决心。

师:好,但我们能不能把“治梅”的“治”换成另外一个文中有的字呢?在文中找找看。

(有生找到“疗”字)。

(板书:病梅产地、病因、后果;疗梅行动、决心)。

(对文意的较为详细的检测)。

师:梅是怎么被弄成病态的?快速找准6个动词。

(生陆续找出)。

(板书:斫、养、删、夭、锄、遏)

师:连用这六个动词有什么效果?

生:写出了他们对梅的摧残是多么地残酷狠毒。

师:那么是谁把梅弄成了病态?“他们”指的是谁?

生:文人画士。

师:他们并没有种植梅,为什么说是他们在摧残梅呢?

生:他们用自己的标准引诱养梅的人去摧残梅。

(此问希望学生能最终理解文人画士或有些人品梅的标准)。

师: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情况,作者的表现是什么?找出三个动词。

生自由回答,师板书。

(板书:泣、疗、贮)。

师:从文中看,作者疗梅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此问不难,学生自由回答。

(板书:纵、顺、毁、埋、解、复、全)。

(以上三问是对课文的细化,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课文)。

师:作者苦苦找寻病梅的病因还发誓要疗梅,他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写梅而写梅吗?

生:不是仅写梅,结合前面的背景,应该写的是人才。

生:病梅就是被摧残的人才。

生:疗梅就是挽救人才。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呢?为什么要借梅来说明这个问题。这是什么手法?

生:他不敢说。听说清朝有文字狱。

生:直接说了就没意思了,不含蓄。

师:回答的很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在分析文意的基础上,揭示出本文的主旨及写作手法)。

师:正因为是托物言志,所以作者对梅的感情就是对人的感情,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有吗?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生讨论回答: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痛恨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表达作者要求个性解放的斗志

(回归到导入部分,首尾呼应,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是一个整体)。

三、教后反思

本课设计,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力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在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认真研读文本,吃透课文,预先设想了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应对方法。我个人认为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目标。但本节课我也有一定的疏忽之处,主要体现在:

首先,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因此在翻译课文方面浪费了不少时间,使得分析文章内涵的时间有些紧促。

另外,上课时的激情不够,整个教学过程过于按部就班,使得整堂课气氛不够热烈。

这堂课让我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作文有点意思!

阚颖碧

一、案例背景

写作训练有一段时间了,选材、立意、构思是作文训练必要的组成部分,我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系统分层的训练。立意作为最难突破的一个难点,成了学生和我共同的困扰。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于题目、话题或者材料理性思维挖掘不深入,停留在材料本身的内容,而不能从感性层面推进,从而形成理性思维,造成作文立意深度不够,文章意旨不高,流于平凡。

在今年来的高考中,作文的高分高在文笔畅达、结构新颖巧妙、选材独特以及立意高远奇绝。立意高远奇绝作为高考的必修课当然是训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基于学生长期受惯性思维束缚的实际情况以及作文实战中的具体问题和高考的要求,我进行了这次作文训练。

二、课堂实录

作文训练的话题是“猪狗不如”。

学生乍一看到题目,有的吓了一跳,似乎在想“老师怎么出了一个骂人的题目?”;有的则对此产生了新奇浓厚的兴趣,期待着老师下一步的导引。学生在吃惊还是期盼的氛围中进入这节课。

我首先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猪有什么对人有利的特性和优点呢?

学生气氛热烈,积极讨论。有的学生说:猪很可爱,有奉献精神;有的说:猪能吃能睡,身体好,心态好;有的则说:猪适应环境,不择居食,心态平和;也有的说:猪八戒获得很现实,很实在,活得滋润……

这一轮讨论过后,我帮同学们作了一个总结,理清思路:猪,憨态可掬,朴实可爱,给人带来欢乐;生活规律,不择居食,适应性好;心态平和,活得坦然,有奉献精神。

学生们依旧热情不减地讨论着,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进入讨论的第二个环节。

我接着提问:那么狗身上又有哪些值得我们珍视和学习的精神呢?

学生在越发好奇的氛围中进入第二轮讨论中。

有的学生说:狗是诚实的,是人类的朋友;有的学生说,狗有看家护院的功用,有奉献精神;有的则说:“狗不嫌家贫”,狗对待主人体现出对亲人般的关心爱护,不离不弃;有的学生

说:狗是正义的使者,可以铲除邪恶;有的说:狗能够忍受骂名,忍辱负重……

这个环节较上一个环节有一定的深入,对狗做了全面的集中的阐述,不仅仅对狗的基本功用作了叙述,也对喻义的层面进行了挖掘,如“狗能忍辱受重”。

这个时候,气氛已经酝酿好了,我抛出我的问题:“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不能和猪狗相比,不仅仅因为我们是高级动物,更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要回归生活,在身边的人、事、物种找寻自己的本真,去观照心灵,关照生命。”

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冷却下来,个个若有所思,进入了沉思的状态。

我给学生留下一段时间去让他们充分去思考。

在此让大家抒发己见的时候,学生的话显然已经不再停在原来只是基于兴趣的问答,而是带着自己主管的情绪在作答,看得出是发自内心的感悟。有的学生说看着地铁里穿流的人群,我感到了现代人的压力异常的大,很多时候只是疲于奔命,或许,我们很多时候不能像猪那样,面对生死坦然自若,生有所值,死有所归;有的说:有些人经常骂别人是“蠢猪”“走狗”,其实猪并不蠢,蠢的是人,人在唾弃谩骂为自己贡献所有的生灵,我们至少应该在话语上尊重他们;也有人说:其实现在有些人真的不如猪狗,猪狗最起码懂得做好本分,恪守诚信,可我们和身边的很多人却不能做到;还有学生说……

这节作文课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氛围中接近尾声,我最后将这次讨论的话题前添加了三个字,作为这次训练的题目《我眼看“猪狗不如”》。

三、教学反思

成功经验:

1、这节作文课,在简单巧妙的设计中获得了“言有尽而义无穷”的留白效果。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将思维推向高潮,既而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2、这节作文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始终自觉积极的参加问答讨论和思考,充分发挥了主体性的优势;作为教师的“我”只是做了穿针引线的引导作用,在平淡的问题中,不断激起波澜;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3、这节课,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思维,以兴趣激发作为策略,运用兴趣进行引导,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4、充分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融入多元思维理解的内涵,实施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在不断的思考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5、素材源于生活。这次作文给学生最深的体会就是:原来哲学就在身边。生活中,从一个新的视角有很多东西,我们是可以提出悖论的,是可以让我们的智慧迸发出来。

不足之处:

1、在作文训练结束后,应该这个题目更深层次的喻义进一步进行挖掘,结合生活区体会更深入的生活哲理,而在此刻我却停住了脚步,错过了一次由感性向理性探讨的良好契机。

2、在课后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再寻找几个类似的例子,一方面巩固所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考察一下学生的应用程度。

教师问卷调查报告

科研信息中心

一、调查的背景

1、调查目的:

随着浦东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城郊一体化、均衡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学校认真回顾总结和吸取前三年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浦东教育的发展要求,拟订2007—2011四年发展规划。

本问卷是为学校更好地制订2007-2011四年发展规划而开展的调研的一部分,只为学校作出科学决策提供一些真实与客观的数据。

2、调查对象:

我们此次调查对象为在编在岗的专任教师,下发问卷65张,回收63张,其中男女教师比例为18:45;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比例为20:43;语、数、英学科与其它学科比例为32:31 ;5年以下教龄为 12 人、6-15年教龄为25 人、16-25年教龄为 19 人、25年以上教龄为 7人。

3、调查内容:

学校确立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是否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上得到贯彻与跟进,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学校存在的基础优势是什么、教师的工作现状如何,对这些问题,我们作一次调查,以集思广益、征求意见、充实完善新四年规划。

4、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2、典型情况分析

本次问卷,广大教师参与的热情很高,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数据分析:

1、有15人认为教师敬业爱岗、干劲较足,说明我校有一支积极投身“二期”课改的教师队伍。学校专任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虽不尽合理,但充满朝气的教师群体虚心、有进取心,积极投身“二期”课改,对合中的未来充满信心,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证。

2、有13人认为硬件设施完备、环境整洁,说明我校有体现“二元并轨”实行之后的基础设施。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硬件设施得到了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善,已成为合庆地区最漂亮的文化设施。它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享受优质教育和提升文化素养、生活品质的需求,提供了基础保障。

数据分析:

有35人认为最大的问题是生源,究其原因,由于新区社会发展局对高中布局重新调整的

不确定因素,学校高中建制这几年始终处于撤与不撤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到生源的质量。

从学校近三年的高考的情况来看,尽管通过努力,但是,学校的高考成绩在新区同类学校中已渐失优势之态。

同时,造成一大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学骨干师资流失。

而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直接导致因居民动拆迁选择到城区安置的本镇居民的逐年增多,初中的生源流失情况近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随着外来民工子弟热衷于就读公办中学,因此,预备新生的质量逐年下降,初中的办学质量形势十分严峻。这对我校保持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的荣誉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感到开学近4个月来,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工作责任心不断加强,在遵守规章制度方面,自觉性有所提高,主人翁意识不断加强,构建和谐校园初见成效。但是,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做得不够。比如“协调、整洁、美化、绿化”的物质环境基本形成,与之相应的“积极、向上、宽容、理解”的人文环境有待进一步建立;学校“三风”建设应该是校园文化的精髓,还没有真正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有些制度没有很好的落实,人性化冲淡了制度化等。

为了学校的良性发展,大家在管理制度、招生策略、专业发展、辅导措施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的建议,这为制订和修改规划奠定了基础,增加了说服力;也为校长进一步谋划学校发展,提出“生命化教育”的思想提供了依据。

因此,接下来我们要以“生命化教育”为抓手,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实验项目。我校在前几年就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审视了学校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开展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课题研究。以人为本时代的教育内涵就是“生命化教育”。生命因教育而丰满,教育因关爱生命个体而充实。

“生命化教育”是学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具体落实与延伸,是合中人建设人文、科学精神家园,总结、提升、凝固、传承具有学校特质,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的实践活动;它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服务观,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质量观,以师生的和谐相处为教育观的新思想、新概念,以达到关注生命,为了生命的更加精彩,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目的。

当然,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也应关注教师。学校教育是以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发展与成全为指归的。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教师的生命与儿童——少年——青年生命的共生与互动,而后者的正是人的生命路程中最为纯真、最接近人的生命本原,最具有活力,也最具有多种可能性的一个阶段。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带来的是教师“教育中的困惑”;而压力也会变成动力,会不断激发教师自身的生命激情、创造力。教师与学生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两种生命的相互撞击,都会给对方以生命的滋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成长;教师则在学生的影响下永葆青春。

老师们,教育的艺术不只在于授受知识,更在于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教育需要教师创设一个个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有利于产生生命智慧的学习场,成就孩子们快乐的每一天。而“生命化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善意,精心的呵护生命,为此,我们要选择生命化教育,让我们做生命化教育的践行者吧!

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寺坪镇中心小学卞涛结合新课程教育理论观念,通过典型的课堂教学范例,即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和如何实施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抛砖引玉,带动我校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不断深化。 一、当前进行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背景:我国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研究等词语出现较晚,但发展异常迅速,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已经形成共识,掌握了案例分析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就可以快速地促进教师学生专业成长,从他人的经验中进行高效的学习。 (二)内涵: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通过对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的描述分析,对某些特殊情况进行引导讨论的一种教研方法,它是对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它通过教师自身参与研究,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际能力。 课堂教学案例研究通过示范课、优秀课的展示或说课、评课活动等,提供了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教学方法的机会,即怎样具体地安排一节课,怎样分析各种任务,理解学生的活动,怎样设置问题或开展讨论,使教学中易出现的一些问题遍布于多种多样的实例中,并穿插在各个教师和各个情景之间,这些问题常常是隐蔽而不易察觉到的,但往往是大部分教师会在实实在在的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所以,每个课堂教学案例都有一个展开教学细节的网状结构,帮助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进行反思。 (三)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提供教学研究的资源,我们可以不必亲临现场就能访问多种多样的教学情景,“解读”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实现资源的真正共享,促进案例研究的研究者、参与者及相关人员反思教学实践,深入思考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而调整或改进教学,实现教学工作的创新突破,对于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素质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解决教学问题的源泉。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促进每一个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分享他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的素材,在实践反思中自觉调整、改进自己,提高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 开题报告 研究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司徒中学 课题负责人:钟东华 课题主持人:蒋伟 我校向江苏省教育学会申报的“十二五”规划课题《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经江苏省教育学会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今天我们想借这个机会,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对我们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正常有效的开展研究工作提出宝贵建议。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恳请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我校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低下,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物理知识理解掌握的不好,解题错误较多,物理能力提高不大,致使我校学生物理成绩不能令人满意。经过我们全体物理老师的分析,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头脑中没有建构起完整、准确的物理情景,老师没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我们希望能改变这一局面,于是进行了研究思考,觉得应该从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入手,而建构主义理论能有效的帮助我们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认为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但是,有感到我们几个物理教师的教研能力不高,所以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选择进行案例研究。由此,我校申报了“省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 二、课题的意义和条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做到:1、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成效。2、提高年轻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3、为学校的课改服务,对其它学科提供借鉴。4、为丹阳市初中物理改革作出一点贡献。 开展本课题具有以下有利条件:1、课题组成员有较强的教研意识,精力充

[初二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赏析诗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学校:宽坪中学教师:谭玲 从诗歌中陶冶学生情操 背景 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诵读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九年级的第一单元中的课文都是诗歌,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诗中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欣赏这些诗歌,可以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鸣,使我们更好的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入诗歌,体会诗歌的情趣,对诗歌进行鉴赏呢?如我在上这个单元中的一首诗歌《雨说》时,就特意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大胆的想象,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角度去对诗歌进行赏析。 《雨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海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 生: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树的枝条显得格外新鲜。,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

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今天,我们一起去听听雨对我们轻轻的诉说,体会诗中美妙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同学们把诗歌朗读一遍,谈谈你读后有审美感受,与同学分享。 生1:《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生2: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 生3: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 师:刚才三个同学都说出了对这首诗的理解,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开阖发展,形成从展示(第一节)到发展(第二至第七节)到概括(第八节)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现在我们从对全诗优美的意境上去分析,看看这首诗美在什么地方。在品析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入手:1、品重点字词在句中的含义。2、品句中的修辞手法。3、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汇总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有课程的名字,却没有具体的课程内容;有课程目标,却没有攀登目标的“路径”;有教材,却没有清晰的教学内容,这就是语文。面对外界的质问,倍感委屈的老师们却也不得不承认,语文是所有学科中专业化程度最低的学科。以前,人们总是说,教语文最好教了,不就是教教生字读读书吗!言下之意语文是凡认得几个字的人都会教的。后来,我们上下求索,移植了许多交叉学科的理论,艰难的从事着“语文化”的工作。再至新课程强势登陆,几番努力,我们的语文课终于改换“头面”了。然而,沉静下来一反思,我们好像更多的是浮华,面对课本与学生,我们还是缺少专门的“路数”——说到底,我们还是和以前一样,其实,我们从来都没有专业过!我们如何回归课程?语文教师,我们如何迈向专业之路? 这是转型时期的语文教育对每个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提出的课题。与以往几次的努力相比,这一次,我们的思考回归课程。若说,源于上世纪末的那场讨论是以“人文”为武器对技术主义、封建主义的声讨,那么,近年来的语文课改带有鲜明的“科学”色彩,我们在“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开始以课程论观照我们的语文学科。我们理性的思考着,语文应当不是某个人的语文,而是课程的语文,既然是课程,就应当有属于该课程的一系列的科学的知识系统,而掌握该系统知识的多少应当体现教师专业化的程度的高低,以往我们推崇个性与创新,但现在我们非常明确的意识到,所谓的个性与创新应当基于课程。语文不是简单的读读认认,也不是高超的发挥,因此教语文不是谁都会的事,但应当是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当会的事情。“专业化”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案例分析的编写主要吸纳了王荣生教授的一些理论成果,以案例的形式,与广大教师在“专业性”的问题上作一番探讨。 《美猴王》教学案例 (选自孟鸿仲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略) 设计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全国九大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全国九大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1、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杜郎口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它是不是真正具有普适性?《中国教师报》试水课改的“田野研究”,在杜郎口中学挂牌成立了第一个“《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为学习和研究杜郎口课改经验的学校和单位提供针对性服务。以鲜明的“行动研究”特色,秉承“问题即课题”的务实态度,追求课堂理想和理想课堂的建设,全情致力于课堂教育改革“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点评: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改,才有出路。 2、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远在课改之前,昌乐二中就是闻名遐迩的高考名校了!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 昌乐二中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课改? 重新出发的昌乐二中从研究学生、重视自学开始,从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里找到出路。 如今,送孩子进二中上学,早已成为许多家长的一个梦想。在二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谈论升学率。如果你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他们会说: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271”模式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一个是科研组,一个是学习小组,称为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篇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 新课程新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 前言 新课程教学案例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从首批国家级实验区参加实验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对实践活动的反思。 每个案例都能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它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并引人思考。案例中的角色常常不仅仅是校长、教师和学生,也可能是学

生家长或者其他影响教育活动的人。 一个具体的素质教育案例,不仅应当有对事件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还应当蕴含一定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置身其中的教育者或者是撰写案例的作者应当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教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育案例,既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也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遭遇过的失败,前者可以提 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和学习案例,广大教师可以分享别人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由学习和分析别人的案例到加强学习、解剖自己,不断积累反思的素材,自觉改进自己的教学。 由于案例本身的可操作性,学习教育案例,可以直接推动教师在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案例一:认识生活探究生活 ——《菜园里》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红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有穿

课堂教学精彩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精彩案例分析 【案例一】 爆笑的男孩 【案例描述】 在《普罗米修斯》的课堂上,我引领孩子读书。好难受啊!我们的孩子,不论读什么,怎么会都是一个表情!一种节奏!一种语调!当读到“三万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高高的悬崖上”时,课堂的一角居然传来忍俊不禁的笑声,我循声望去——一个男孩已经笑得难以支撑了。更可怕的是,这个男孩足足笑了一分多钟——唉,这是公开课啊!幸亏,他坐在舞台的最里侧,我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只能这样选择!我品尝到了无奈的滋味!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无能!课后我问他,他说:“读书时,我不小心把‘三万’读成‘三八’了,我忍不住,就笑了。”天哪!如此简单的理由!上帝啊!这是可爱吗?这是自得其乐吗?这是自我欣赏吗?这是自寻开心吗?这是自我调节吗?不能这样啊,孩子们! 【结论】 我们的孩子太幸福,太自由,太没有规矩。从而缺少同情心,缺少入情入境的能力,缺少一种“定力”,缺少会感动的心灵。 【对策】 请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朗读训练,尤其是“悲情”色彩的文章的朗读训练,收集一些描写汶川地震的感人文章,好好地读,认真地读,看看有多

少孩子会眼眶湿润,泣不成声;请语文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除了音乐、画面的渲染,能否凭借自身动情的教学语言,将孩子们引入文本情境,从而与主人公一起开心,一起激动,一起伤悲,一起愤恨…… 【案例二】 回答,只为“博人一笑” 【案例描述】 公开课前,我让孩子做“头脑体操”——在茫茫的大沙漠上,有一个人,他已经死了,在他的身边,放着一个包,如果他能早点打开包的话,他就不会死了。请问,他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我见一个男孩高举起手,身子还前倾着,甚至满脸红光。我的第一感觉是,他一定有精彩答案。于是满怀期待地请他发言。答案果然“精彩”——他是被尿给憋死的。说完早有准备似的哈哈大笑,伙伴们也哈哈大笑,在伙伴们的笑声中,他自豪地坐下,仿佛一个英雄——我差点昏倒。 这种现象,我在常规听课时也常有遇见。有些孩子在回答问题时,以“谁的答案最稀奇有趣”“谁的答案最好笑”“谁的答案最光怪陆离”“谁回答之后笑声最响亮”为豪。似乎,他们的回答,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博人一笑”。于是,有些可悲! 【结论】 我们的孩子缺少“正气”,缺少正确的“课堂舆论”。

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案例(冯豆)

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课堂评价的重要性 摘要: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以探索、实践为途径,充分挖掘和利用我校教师和学生资源,对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学生主动学习问题进行逐一分析解读,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当前形势下,课堂教学改进学习环节中的被动局面,提高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方略一般模式,解决了长期困扰一线教师的推动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以探索、实践为途径,充分挖掘和利用我校教师和学生资源,对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学学生有效自主学习问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内容片面单调 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家、教育家们都清醒地认识到: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以及国家、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确实减轻学生负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相

继出台,立足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一根本性的要求已经摆在每一位骄傲是的面前。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对课堂评价这一课题加以研究,事实证明合理正确的评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过程: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问题:透过这份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案例分析] 1、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日思夜想,梦寐以求的。新课改以来,课时大幅度减少,但内容并没有减少。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操作,体现了课堂改革的精神。要想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关键词】课堂效率兴趣 -、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的人格品德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的重要作用,其人格力量是“挡不住的诱惑”。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应关爱每个学生,给每个学生充分的尊重。 2、教师的自身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学习新课程理论,学习教材教法,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等。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科的知识达到博大精深的程度,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真正做到把握重点,分散难点,解决疑点,抓住特点,落实知识点,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所以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新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经常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二、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教师应着重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

理环境。良好的学习心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才思敏捷,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积极的情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要抓住课堂,创设诙谐、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中切记“画地为牢”,“以我为准”“唯我独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服务者,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淡化教学活动的预设性和统一性,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但是不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必须彻底摒弃。要创造新的教学思路,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转换为课改的首要任务,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不再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诱导、设疑搭桥、总结提升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照亮学生思维的明灯,教师要学会启发教学,让学生“跳一跳够到桃子”,这样学生才会有信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为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强直观性,改善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等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语言场景。在这种声情并茂的情境下,学生会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愿意主动参与、模仿、交际等,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率

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案例(改)

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三步诱导教学法 咸阳市淳化县官庄中学梁衡 摘要: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以探索、实践为途径,充分挖掘和利用我校教师和学生资源,对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学生主动学习问题进行逐一分析解读,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当前形势下,课堂教学改进学习环节中的被动局面,提高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方略一般模式,解决了长期困扰一线教师的推动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以探索、实践为途径,充分挖掘和利用我校教师和学生资源,对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学学生有效自主学习问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教学模式三诱法诱学诱讲诱长(特长)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家、教育家们都清醒地认识到: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8年

言实在《上海教育》(中学版)第11期发表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最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4年,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以及国家、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确实减轻学生负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相继出台,立足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一根本性的要求已经摆在每一位骄傲是的面前。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在2011年提出“语文课推进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成立课题组,召开课题论证会,启动课题研究各项工作。在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分工协作,边实践边总结,边整理边完善,逐步形成了我们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即三步诱导教学法(简称三诱法)。现在我代表我们课题组提供个案一份,用以参评。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 襄阳市第四十中学郜广艳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课改以来,日常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教学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 映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抉问题的思路.提供例证。它 是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 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的处理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 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 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 的想法、思路和对策等。它既有具件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一个课堂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反思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使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深刻的理解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进而更合理的 设计教学流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使我们 的学生能享受到一个既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又有一个知识传授、感情交流、真实有效 的学习过程。达到教与学的最高境界。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每一位教师对所有的案例的事件有一个完整细致的记叙或者反思, 提供做出修正和新的解释的依据,使我们的教师把自己的学识和教学经验融会到课程教学 中去,用的眼光束审视课程,用自己的才华来创造课程,用自己的经验来完善课程。从而 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造。 (二)本课题研究所达的目标 (1)使教师能更好的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自觉的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 学会分享别人的经验与教训.在实践中调整自我教学的行为。 (2)提高教师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用科学的态度来研究问题意识和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自觉的将教学与科研整合为一体。 (3)实践重内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实现我们让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目标。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主要对通过描写或叙述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一些事件、故事.学生的心理活动、观念的 冲突、研究者的反恩等,以小见大.揭示出事件背后的教与学的方式、教学理念等等,帮 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在案例中,针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提出解决问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板桥初级中学张彦龙 高效课堂的试点推广,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做到:在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创设活跃有趣的情境是一堂课有效进行的前提。它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探究的兴趣,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例如,在讲解《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盈亏问题》时,我是这样创设情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的。这样既紧扣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教学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案例《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盈亏问题》 师:大家经常去商店买东西,有没有想过,人家为什么开商店呢? 生:为了赚钱。 师:他们是怎么赚钱的呢? 生:低价进货,然后加一部分钱后再卖出。

师:他们赚得是那些钱呢? 生:是进价和卖价之间的差价。 师:差价怎么算呢? 生:卖价减去进价。 师:差价又叫利润,所以利润=售价-进价。老师有个朋友正在做生意,今天我们就先办他算算他的盈亏情况。 ...... 〔案例分析〕导课是一门艺术,导课的成功与否,有时候关系这一堂课的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因此,创设活跃有趣的情境就显得特别重要。课堂情境创设的好,学生的积极性就高,兴趣就大,课堂讨论、探究就会更深入,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反之,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导课内容,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创设活跃有趣的情境也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在案例里,通过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走进了特定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高效课堂的“高效”,就是指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最高的教学效率。简言之,高效课堂就是教学要讲求效率,讲求效果。面对高效课堂的改革,教

最新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 计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简单评析)今天的几堂课让我们体会到几位老师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非常感谢几位老师的辛勤劳动给我们带来的学习机会。我想在我们享受五一假期的时候他们一定在辛苦地备课。让我们再一次对四位老师表示感谢!不知道大家的假期过得怎样?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给大家一天的假期去温州玩,你要去动物园呢还是去商场购物?在没有前提的条件下这似乎是一个难题。这是在假期里我和我姐姐讨论的问题。最后她去了动物园我去商场购物。因为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她要带她上幼儿园的女儿开眼界,我呢,因为增肥计划的成功要去买衣服。所以在明确了目的以后我们所选择的内容或方式也就明确。在我们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成功的教学设计,第一步就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不仅整堂课要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清晰的目的。其次从课堂的内容而言我觉得可以从以下的四个“优化”入手。 一、优化教学资源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教材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这一教材资源,不仅教师和学生可以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且周围的环境、事物和事件也可以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资源。这一系列资源构成了完整的英语教学资源体系。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充分的考虑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服务。

1、合理增删教材; 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告诉我们这课,或这单元要教些什么?要使学生掌握得好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加,删减,调整,置换等“艺术”的加工,使教材更适合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案例1)比如我们在教学日期的时候就可以增加中西方的一些著名节日的名称的日期,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跨文化认知。当然教材的编排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案例2)有些内容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地区,就象八年级上册的十二单元,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 对于这个话题对于我们的学生十分陌生,在上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内容替换成What’s the best restaurant? 因为这些餐馆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可以让学生进行 service, quality和 price 的比较,同样甚至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2、利用周边资源; 同样在我们的周围也能够找到许多可用的资源,如我们在教学颜色的时候就可以讨论学生们的衣服的颜色,在教学物主代词的时候可以利用教室内同学的物品,在讨论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时候可以谈谈任课老师或一些名人的特征。(案例3)所以学生、教师、社会名人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将英语学习融于正实的生活中让学生根据生活体验表达自己的感受,使英语学习因富有生活气息而洋溢出生机和活力。 3、链接真实事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案例11 [案例描述]为推广新的广播操,某校决定举行广播操比赛,有人选择某年级四个班针对广播操比赛全过程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四个班主任在动员,训练中对学生的教育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比赛结束成绩公布之后。 某(1)班(冠军):同学们,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班荣获了四个班级广播操比赛的冠军,老师祝贺你们,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某(2)班(第三名):老师不打算对这件事进行评价。 某(3)班(第四名):同学们,这次广播操比赛,很多同学都尽力了,但还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太好,因而成绩不太理想,失败不可怕,只要同学们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将成功的经验用之于今后的活动中去,改进这次比赛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想我们一定能够成功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这次比赛同学们成功的方面和失败的教训…… 某(4)班(第二名):这次比赛由于有的同学不努力,我们班没能获得冠军,老师很失望。 问题:请你根据四位老师不同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案例分析]举行比赛,肯定有一个班是冠军,至于是哪个班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不能把这次比赛与整体教育割裂开来,认为纯粹是一次机遇。从动员比赛到结束的过程中的教育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获胜后怎么教育?失败后怎么教育? 案例12 [案例描述]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 “王谨”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 他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 我听了气不一打处来,“你┉┉”竟一时语塞, 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 “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我故作轻松的说。 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问题:当学生不愿听时,怎么办?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我认为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只有走进他们,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学生不愿意听就不能强行他去听。 案例13 [案例描述]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为他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问题:请你分析一下这位老师评价的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赞赏鼓励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伴随着网络信息化在社会各层面的普遍应用,将信息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极大程度的丰富了课堂内容,改善了课堂的质量,为我国高校教育紧跟时代步伐,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本文从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如何更有效的在课堂中融入信息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伴随这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各层面开始熟练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极大的提高了社会各方面的效率。在新的教育体质改革下,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课堂方式,无局限性的教学空间限制,致使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极大程度的得到了改善和转变,开始大规模的被我国高校接受和应用。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特征及现状 1、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特征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已经被绝大多数的人所认同,在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日益明显,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将信息化应用到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已经是教育发展的必须,但是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在教学课堂中无法更好的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从而无法真正的解决高校课堂的效率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是将学生转变为技术人才从而送入社会的一个过程,在这种明确的目的下,就要求高校的教学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自主能力,培养学习独立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必须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具备随时接受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的心理态度。 2、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1] 首先,课堂教学有着十分明显的目的性。在我国高校的课堂学习中,每节课都有十分明显的目的性,表现为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学到什么,而课堂教学方式都必须要围绕更好完成这一目的来进行,也就是说在每一节课学生必须要学会一些相应的知识。将整个课堂定义为学会,学生就存在一个很强的被动性,同时也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将课堂看作是学习知识,学会知识的场所。 其次,课堂以老师和学生共同为主体。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很早就意识到了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原本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为与老师共同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还是主要利用老师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加了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加入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完整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课堂上师生对话要有实效性 案例背景: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高低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而当下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存在的问题令人堪忧。一、虚假对话 教师有一系列预设问题和预设答案,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给教师以想要的答案,学生是教师思想和教参答案的代言人。 二、精英对话 在这种对话中主角是少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生而多数学生只是看客,课堂中的对话只是几个精英学生在表演着思维的艺术体操,其他学生则冷眼旁观。 综观以上现象,试问:何谓有效对话?如何做到有效对话?以下案例来源于本人执教的《唐雎不辱使命》,在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课堂对话的有效性,从而使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案例描述:《唐雎不辱使命》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学习,大多数学生觉得繁琐无味,理不清的字词,释不完的句意。一开始我也想因循掌握字词、疏通文意、品析人物的模式进行教学,然而在讲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应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慷慨陈词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与秦王同归于尽时,一个声音打破了平静的课堂…… 生1:老师,我觉得唐雎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一下子全班炸开了锅,很多学生在喊:“随时可能会死”,一生干脆站了起来……)生2:反对!唐雎说完话后就“挺剑而起”了,表明他已经想要和秦王拼个鱼死网破了。师:唐雎到底只是吓唬秦王还是真的想和秦王同归于尽呢,我们首先看看,他怕死吗?生3:唐雎不怕死,文章第一小节已经说到“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已经不高兴了,此次出使秦国本身就带有一定危险性。生4:唐雎不但不怕死,似乎还有点故意激怒的味道呢,因为他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口气很强硬,让秦王“怫然怒”。师:秦王好惹吗?他是怎样一个人?生5:骄傲自大,蛮横无礼的一个人。师:那面对秦王,唐雎退缩了吗?生5:没有,而是非常冷静沉着,和秦王正面交锋。师:秦王的反应怎样?生6:秦王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色挠,长跪而谢之”。师:虽然我们无从考证当时的唐雎内心的想法是什么,是吓唬吓唬秦王还是真的想和秦王同归于尽,但从这场智勇斗争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唐雎?生7:很有胆识!生8:智勇双全!生9:不畏强暴,有勇有谋! 案例分析:(一)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注意课堂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变动。”(《给教师的建议》)。在案例中,原本打算在逐段分析内容的同时品析人物性格,但由于一个另类声音“老师,我觉得唐雎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打破了按部就班的课堂,引发学生对“挺剑而起”的争论,如此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对话中唐雎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逐渐饱满、立体起来,学生对唐雎这个人物的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了。(二)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加强问题引导。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事实上很难下定论这到底是古人的一种外交技巧和智谋还是他誓死捍卫国家的决心,因此我觉得没有必要让学生对问题本身纠结不清,我另辟蹊径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唐雎,到对话结束,问题的答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感受到唐雎那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对话中,教师依然不可放弃的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这个重要角色。 华东师大的彭玉华老师说:“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即课堂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期盼有效对话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产生活力,显现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