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各章练习题附答案【试题.知识点】

逻辑学各章练习题附答案【试题.知识点】
逻辑学各章练习题附答案【试题.知识点】

逻辑学各章练习题及答案

绪论

【堂上操练】

一、填空:

1.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者中,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思维属于_____________。

3.思维的逻辑形式又叫____________,指具有不同思维内容的思维形式所共同具有的__________。

4.思维的形式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符号系统。

5.思维形式结构中固定不变的部分叫___________,可以变化的部分叫__________。二、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结构:

1.这个学生是三好学生。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3.这节课或者你来讲,或者我来讲。4.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很难取得好成绩。

三、指出下列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1.所有S是P2.p← q3.有S不是P4.(p∧q)→r

【课后作业】

一、查阅词典,指出下列各句"逻辑"一词的含义:

1.正义终究战胜邪恶,这是社会发展的逻辑。

2."贫穷才是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逻辑?

3.普及逻辑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4.我们要善于逻辑地思维和明确地表达思想。

5.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①

6.任何脱离现实生活逻辑的文学作品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7."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这一逻辑不能成立。

8.这几句话不合逻辑。

二、请用公式表示下列命题或推理,并指出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

1.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才有出路。

2.白求恩同志是一个高尚的人。

3.所有科学理论都具有客观性,形式逻辑是科学理论,所以,形式逻辑具有客观性。4.除非你去请他,他才来。

5.某案犯逃跑要么从水路。要么从陆路,据查不是从水路,所以,某案犯是从陆路逃跑。6.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7.凡优秀的电影都具有感人的力量,《刘三姐》是优秀的电影,所以,《刘三姐》具有感人的力量。

8.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半途而废,或者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所以,只能坚持下去。

4.除非你去请他,他才来。

5.某案犯逃跑要么从水路。要么从陆路,据查不是从水路,所以,某案犯是从陆路逃跑。6.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7.凡优秀的电影都具有感人的力量,《刘三姐》是优秀的电影,所以,《刘三姐》具有感

人的力量。

8.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半途而废,或者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所以,只能坚持下去。

三、各举一例说明下列逻辑形式:

1.有的S不是P2.当且仅当p,才q3.p并且q,所以,p

4.所有P是M,所有S不是M,所以,所有S不是P

四、下列各组命题中,哪些不同的逻辑形式表达了相同的思维内容?试写出其公式:1.①所有教授都是知识分子②所有知识分子都是教授。

2.①所有科学规律都是不能凭空臆造的。②所有科学规律都不是能凭空臆造的。3.①如果不是鱼死,就是网破。②或者是鱼死,或者是网破。

4.①只有一个人有知识,他才有能力。②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他就有知识。

参考答案

【堂上操练】

一、填空:

1.思维形式思维基本规律简单逻辑方法2.抽象思维3.思维的形式结构

4.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结合而成5.逻辑常项,逻辑变项

二、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结构:

1.这个S是P2.非p,但q3.或p,或q4.如果非p,那么,非q

三、指出下列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1.逻辑常项:所有,是。逻辑变项:S,P2.逻辑常项:←,。逻辑变项:p,q 3.逻辑常项:有,不是。逻辑变项:S,P4.逻辑常项:∧,→ 逻辑变项:p,q,r 【课后作业】

一、查阅词典,指出下列各句"逻辑"一词的含义:

1.规律,定律2.观点,论调3.逻辑学4.思维的规律、规则5.前者指逻辑学,后两者指思维方法6.规律7.理论,论点8.思维规律

二、请用公式表示下列命题或推理,哪些是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

1.只有p,才q2.这个S是P3.所有M都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4.只有p,才q5.要么p,要么q,非p,所以,q6.这个S是P7.所有M都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8.要么p,要么q,非p,所以,q

在以上命题或推理中,1与4、2与6、3与7、5与8具有共有的逻辑形式。

三、各举一例说明下列逻辑形式:

1.有的战争不是正义战争。

2.当且仅当阶级存在,国家才存在。

3.他有优点,也有缺点;所以,他有优点。

4.凡恒星都是自身发光的,金星不是自身发光的;所以,金星不是恒星。

四、下列各组命题中,哪些不同的逻辑形式表达了相同思维内容?为什么?

1.①和②没有表达相同的思维内容,因为所有S是P与所有P是S不等值。

2.①和②表达了相同的思维内容,因为所有S是非P与所有S不是P等值。

3.①和②表达了相同的思维内容,因为如果非p那么q与p或者q等值。

4.①和②表达了相同的思维内容,因为只有p才q与如果q那么p等值。

概念

【堂上操练】

一、填空:

1.概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维形式。

2.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概念的两个最显著的逻辑特征。

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_____关系。

4.概念间的相容关系包括_________关系、_________关系、_________关系和_________关系;不相容关系亦称_________关系,包括_________关系和_________关系。

5.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6.限制、概括、划分都必须在概念间的________关系中进行。

7.定义的最常用方法是________。

8._______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划分方法。

9.概念的________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确定的,不能任意改变。

二、指出下列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

1.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2.《鲁迅全集》3.比尔·盖茨4.《普通形式逻辑》课本5.电脑6.那张纸7.共产党8.中国共产党9.国庆节10.中国人

三、指出下列加横线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政府官员要关心爱护人民群众。

3.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4.《祝福》是鲁迅的小说,鲁迅的小说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四、指出下列概念是正概念还是负概念:

1.无济于事2.败诉3.不料4.不作为

五、指出下列各题加横线概念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并用图形表示出来:

1.句子由短语和词组成,按结构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

2.他是一名教师,对文学很有兴趣,写了很多小说,是当地有名气的作家。

3.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标志,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4.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六、下列限制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把"森林"限制为"树"。②把"概念"限制为"概念的内涵。

③把"欧洲"限制为"法国"。④把"颜色"限制为"红色"。⑤把"犯罪"限制为"杀人罪"。

七、下列概括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等边三角形"概括为"等角三角形"。②把"广东省"概括为"中国"。

③把"概念"概括为"思维形式"。④把"党员"概括为"干部"。⑤把"天安门"概括为"单独概念"。

八、指出下列定义违反什么规则?犯什么逻辑错误?

①概念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主观主义就是主观地思考和处理问题。

③整数就是带正号的自然数和带负号的自然数。④合同就是契约。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九、指出下列划分违反什么规则?犯什么逻辑错误?

①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②概念间的关系可分为相容关系、反对关系、矛盾关系。

③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

④近亲属包括夫、妻、父、母、祖父、祖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

⑤这次歌手大奖赛获奖的歌手有专业的、业余的,还有不少军旅歌手。

【课后作业】

一、用图形表示下列各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1.a. 知识分子b. 教授2.a. 红色 b. 非红色3.a. 一个星期b.一个月

4.a. 贪污罪b. 盗窃罪c. 抢劫罪d. 犯罪5.a. 贪污犯b. 盗窃犯c. 抢劫犯 d. 罪犯

二、各写出一组具有下列各图所示关系的概念:

1. 2.

3.

4.

5.

6.

三、下列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是否正确,为什么?

1.法人限制:企业法人概括:人

2.天鹅限制:白天鹅概括:白羽毛的鸟

3.散文限制:《荔枝蜜》概括:概括:文学体裁

4.树木限制:白杨树概括:森林

5.北京师范大学限制: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概括:全国重点大学

6.马克思限制:青年马克思概括:马克思主义

四、从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方面指出下边语句中的错误:

1.饭店门口站着一位女的身材苗条的姑娘。

2.我校今年新生的入学录取分高于任何一年。

3.这些塘里养着鲤鱼、草鱼、大头鱼、金钱龟、鳖等许多种鱼。

4.引进外资就是崇洋媚外,中外合资就是引狼入室。

五、用定义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据说,有一次某人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给"人"下定义,苏格拉底随口说:"人是两条腿的动物。"此人抓来一只鸡问:"这是人吗?"苏格拉底立刻改说:"人是没有羽毛的两条腿的动物。"此人当即把鸡毛拔光,说:"这该是人了吧?"苏格拉底一时语塞。请说说语塞的原因。

2.广西三月三国际民歌节又到了,小李在公园里看了半天山歌表演,越听越觉得有味。突然身边一小孩问:"大哥哥,什么是山歌呀?"小李说:"山歌就是山上唱的歌。"小孩又问:"那现在在公园唱的歌该叫什么歌呀?"小李开始觉得自己对山歌的定义有点问题,可又讲不出道理,请你帮小李一个忙,说清问题在哪里。

3.下列对"新闻"这一概念所下的定义都是不正确的,试指出它们各违反了定义的哪条规则:

① 新闻就是关于东西南北所发生事情的报道。

② 新闻就是关于离奇的、非同一般的、出乎意外的事件的报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③ 新闻就是关于多数人感到兴趣而带有刺激性的事件的报道。如战争、犯罪。

④ 新闻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报道就是历史而不是新闻了。4.某酒楼推出一道名叫"包二奶"的菜,因为好奇,点这道菜的人特别多。据服务员解释,这道菜原来叫"炸奶",后来改为"包二奶",是因为这道菜的主要原料是牛奶和炼奶。

请问,这种改名应不应该?为什么?

六、按指定的根据划分下列概念:

1."国家"按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分为:

2."战争"按使用武器的特征可以分为:

3."系统"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分为:

4."法律"按内容和效力可以分为:

七、用划分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王师傅带孩子回老家探亲,一上火车,列车员让孩子量车门边的一米线,说:"这孩子要买票。"王师傅一愣:"这孩子正好一米高,你们规定一米以上才买票的呀!"列车员说:"对呀,一米以上要买票,那一米就要买票。"王师傅不服气:"一米就一米,决不是一米以上,怎么要买票?"请你评论一下谁是谁非。

2.小张教师为了掌握这次语文期考本班同学的分数情况,设计了下表,可是按试卷分数填上表后,发现表上的人数比实考人数多出好几个,问题出在哪里呢?

八、运用概念的有关知识,指出并改正下列语句中的逻辑错误:

1.昨天傍晚十点多钟,我乘火车从天津来到南宁。

2.这种新涂料经过试用,后果非常好。

3.咱们老院长的父亲仍健在,享年93岁,精神尚佳。

4.这次扑灭森林大火,我们的解放军又一次首当其冲。

5.到了深夜,这家饮食店依然灯火通明,所有产品都对外供应。

6.这份文件下发到全县所有的工矿、企业和单位。

7.这个县三十多年来一直坚持防治,现在已基本根治了血吸虫病。

8.开学那天,校园内的新华书店销售点摆出了两千多本各种书籍供同学们选购。

9.什么是语文?语是文以外的语言,文是语以外的语言,语加文就是语文。

10.中小学生口语书面语化的问题,是一个应该引起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的问题。

11.古树的南边是一座明朝修葺一新的古塔。

12.这种气功很适合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和老人学习。

参考答案

【堂上操练】

一、填空:

1.反映事物本质属性2.内涵,外延3.反变4.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全异,矛盾,反对5.定义,划分,限制,概括6.从属7.属加种差法8.二分法9.确定性

二、指出下列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

1.单独概念2.单独概念3.单独概念4.普遍概念5.普遍概念

6.单独概念7.普遍概念8.单独概念9.普遍概念10.普遍概念

三、指出下列加横线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

1.集合概念2.非集合概念3.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4.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四、指出下列概念是正概念还是负概念

1.正概念2.正概念3.正概念4.负概念

五、指出下列各题加横线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并用图形表示出来:

1.句子(A),短语(B),词(C),单句(D),复句(E)

2.他(A),教师(B),文学(C),小说(D),作家(E)

3.营业性舞厅(A),人(B),场所(C),成年人(D),标志(E),未成年人(F)

4.共同犯罪(A),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B)

六、下列限制是否正确?为什么?

1.不正确,因为"森林"与"树"不具有从属关系。

"森林"是集合概念,"树"是非集合概念。

2.不正确,因为"概念"与"概念的内涵"不具有从属关系,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不正确,因为"欧洲"与"法国"不具有从属关系。

"法国"是"欧洲"的一部分。

4.正确,因为"颜色"是"红色"的属概念。

"红色"是"颜色"的种概念。

5.不正确,因为"犯罪"与"杀人罪"不具有从属关系。

"杀人罪"是罪名,"犯罪"是行为。

七、下列概括是否正确?为什么?

1.不正确,因为"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是全同关系。

2.不正确,因?quot;广东省"与"中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具有从属关系(真包含于)关系。

3.正确,因为"概念"与"思维形式"具有从属关系。

4.不正确,因为"党员"与"干部"是交叉关系。

5.正确,因为"天安门"属于"单独概念",具有从属关系。

八、指出下列定义违反了什么规则?犯什么逻辑错误??

1.违反"定义必须相称"规则,犯"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2.违反"定义不能循环"的规则,犯"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3.违反"定义必须相称"规则,犯"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4.违反"定义项不能循环"的规则,犯"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5.违反"定义应清楚确切"的规则,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九、指出下列划分违反什么规则?犯什么逻辑错误?

1.不是划分,"一年"与"四季"不具有从属关系。

2.违反"划分层次必须清楚"的规则,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3.违反"划分必须相称"规则,犯"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4.违反"划分必须相称"规则,犯"划分过宽"的逻辑错误。

5.违反"划分标准必须同一"的规则,犯"多标准划分"的逻辑错误。

【课后作业】

一、用图形表示下列各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1. 2.

3.

4. 5.

二、各写出一组具有下列各图所示关系的概念:

1.a 中年人b 教师 c 青年人2.a 警察 b 刑警c 党员

3.a 中国人b 中国律师 c 中国法学教授d 人

4.a 大学生b 小学生c 优秀大学生

5.a 汉族人b 回族人c 藏族人

6.a 非白色b 白色 c 红色

三、下列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是否正确?为什么?

1.限制正确,因为二者具有从属关系;概括不正确,因为"法人"是指根据法律参加民事活动的组织,如公司、社团等,与"人"不具有从属关系。

2.限制和概括都正确,因为二者具有从属关系。

3.限制和概括都正确,因为二者具有从属关系。

4.限制正确,因为二者具有从属关系,概括不正确,因为二者不具有从属关系。

5.概括正确,因为"北京师范大学"与具"全国重点大学"有从属关系。限制不正确,因为"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不具有属种关系。

6.限制不正确,"青年"是对"马克思"的修饰,单独概念不能限制。概括不正确,,"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不是同类事物。

四、从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方面指出下列语句的错误

1.限制不当,因为"姑娘"本身就是"女的"。

2."任何一年"需要进行限制,应用"以往"进行限制。

3.不能用"许多鱼"来概括"金钱龟、鳖","金钱龟、鳖"不是鱼。

4."引进外资"与"崇洋媚外"不具有从属关系,无法概括和限制,"中外合资"与"引狼入室"也不具有从属关系,也无法概括和限制。

五、用定义的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概念内涵是概念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因为"没有羽毛的两条腿?quot;的属性是人的非本质属性。

2."山歌"民歌的一种,不是"只在山上对唱的歌",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3.(1)违反"定义必须相称"规则,"定义过宽"。

(2)违反"定义应清楚确切"规则。

(3)违反"定义必须相称"规则,"定义过窄"。

(4)违反"定义应清楚确切"的规则,"否定定义"。

4.这种改名不正确,因为"包二奶"已有固定的内涵,"炸"与"包"内涵完全不同。

六、按指定的根据划分下列概念

1.发展中国家,中等发达国家,贫困国家。2.核战争和非核战争

3.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4.程序法和实体法

七、用划分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因为"一米以上"需要加以说明,是否包括本数。

2.因为90、80、70、60、50、在表格中各重复使用一次,重复计算,所以在计算中多算出几个人。

八、运用概念的有关知识,指出并改正下列语句中的逻辑错误

1."限制不当",10点多钟已不是傍晚。

2."概念使用不当","后果"改为"效果"。

3."享年"是指人的生命终结年限,不能用于健在的人,"概念使用不当"。

4."首当其冲"这一概念使用不当。

5.饮食店供应的应是"食品",而不是"产品","产品"外延过大。

6."单位"包括"工矿"和"企业",从属概念不能并列使用,

7."根治"中的"根"是"完全"的意思,与"基本"相矛盾,"限制不当"。

8."书籍"是集合概念,误当非集合概念使用。

9.违反"定义不能循环"的规则,犯"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10."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具有从属关系,不能并列使用。

11."明朝修葺一新"在当今无法确认,"明朝"应是限制古塔,而不是限制修葺的,是"概念限制不当"。

12."病人"与"老人"是交叉关系的两个概念,不能并列使用。

命题的概述简单命题

【堂上操练】

一、填空题:

1.命题是具有___________的陈述性的语句。

2.命题的逻辑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则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_____________。

4.直言命题是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__________的命题。

5.直言命题的周延性,是指在直言命题中对主词、谓词外延数量的_________。

6.矛盾关系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7.关系命题是断定__________________的命题。

8.如果aRb,并且bRc成立,那么aRc也一定成立,这种关系就是______关系。

二、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命题?为什么?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办。3.这部电脑为什么老出毛病?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5.请把窗户关上!6.人啊,人!7.祝您身体健康!8.这场拳击是甲胜还是乙胜?9.昨天她穿上了红衣服。10.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三、指出下列直言命题的种类和主谓词的周延情祝:

1.桂林是广西最美丽的旅游城市。2.没有一个商人不想赚钱。

3.占全市人口二分之一的产业工人都不是懒惰无能的人。

4.有些问题暂时得不到解决。5.那个人不是老实人。6.绝大部分同学来自外省。

四、根据命题的对当关系,选择相应的命题驳斥下列命题:

1.所有中国人都是不怕死的。2.有的商品不是用于交换的。

3.所有景点都不是自然景点。4;有的党委书记不是党员。

五、问答题:

甲说:根据对当关系,由已知"有的科学家是自学成才的"为真,可以判定:

①"所有科学家都不是自学成才的"为假。

②"所有科学家都是自学成才的"可真可假。

③"有的科学家不是自学成才的"可真可假。

乙说:你这话好没道理,明明"所有科学家都是自学成才的"是假的,"有的科学家不是自学成才的"是真的,你干嘛都说它们"可真可假"呢?

问:甲、乙两人谁的话有理,为什么?

六、从关系的对称性指出下列各句带横线的概念属于什么关系?

1.父母关心子女。2.地球大于月亮

3.黄强和赵强是朋友。4.A命题等值于B命题。

5.语句甲和语句乙是矛盾的。6.这个三角形和那个三角形相似。

7.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8.王五终于起诉了张三。

七、从关系的传递性指出下列各句带横线的概念属于什么关系?

1.学生甲崇拜他的老师,他的老师崇拜著名作家A。

2.甲队战胜乙队,乙队战胜丙队。

3.操场A大于操场B,操场B大于操场C。

4.甲比乙长两岁,乙比丙长两岁。

5.SAP等值于SEP ,SEP 等值于(SIP)

6.我赞成你的意见,你赞成他的意见。

7.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多一倍,去年的产量比前年多一倍。

8.张三信任李四,李四信任王五。

【课后作业】

一、已知下列命题形式的真假,请根据对当关系;指出其他三种命题形式的真假情况:1.已知A假。2.已知E真。3.已知I真。4.已知O假。

二、已知下列命题的真假,请根据对当关系,指出素材相同的其他三种命题的真假情况:1.已知"全村各户都装上程控电话"为真。

2.已知"这批产品都不是销往外国的"为假。

3.已知"有的街道很多垃圾"为假。

4.已知"有的足球教练不是中国人"为真。

三、证明题:

1.根据S与P的外延关系,求证:

①SIP假则SAP假。②SOP真则SEP可真可假,

2.已知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成立,求证:

①下反对关系成立。②差等关系成立。

四、下列各句是什么关系命题?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小方是大方的儿子,大方是老方的儿子。3.2加2等于2乘2。4.A明星队被B联队战败,B联队被C俱乐部队战败。

5.篆书早于隶书和楷书。6.扬州在上海以北,上海在杭州以北。

7.我们都佩服学术上有成就的人。8.A支持B,B支持C。

五、下列命题是否恰当?为什么?

1.有些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所有侵略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

3.为了避免不再发生交通事故,本路段从今天起设立防护栏。

4.谁也不能否认鲁迅不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5.是否实行责任承包制,是搞好食堂的关键。

6.上帝不是全知全能的人。

7.我们应该相信权威说的话。

8.大一的学生佩服所有的师兄师姐。

参考答案

【堂上操练】

一、填空:

1.真假意义2.有所陈述,有真假之分3.思维形式4.某种性质5.断定情况6.不可同真,也不可同假

7.事物之间关系8.传递关系

二、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命题?为什么?

1.表达命题。因为这个陈述句具有命题的"有所陈述"和"有真假之分"的逻辑特征。2.表达命题。因为该陈述句具有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

3.不表达命题。这是一个一般的疑问句,它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亦无所谓真假。4.表达命题。这是一个反诘句,具有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

5.不表达命题。这是一个祈使句,仅体现一种希望和请求,亦不存在真假问题。

6.不表达命题。这个感叹句仅抒发一种希望和请求,未对思维对象"人"有所陈述,亦不存在真假问题。

7.不表达命题。这个感叹句中只表达一种良好的祝愿,不具有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8.间接表达命题。相当于"这场拳击或者是甲胜,或者是乙胜"。

9.表达命题。这是一个陈述句,具有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

10.不表达命题。它不具有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

三、指出下列直言命题的种类和主谓词的周延情况:

1.单称肯定命题。主词"桂林"周延:谓词"广西最美丽的旅游城市"不周延。

2.该命题实为"所有的商人都是想赚钱的",全称肯定命题(A)。主词"商人"周延,谓词"想赚钱的"不周延。

3.全称否定命题(E)主词"产业工人"和谓词"懒惰无能的人"都周延。

4.特称肯定命题(I)。主词"问题"和谓词"暂时得不到解决"都不周延。

5.单称否定命题。主"人"和谓词"老实人"都周延。

6.特称肯定命题(I)。主词"同学"和谓词"来自外省"都不周延。

四、根据命题的对当关系,选择相应的命题驳斥下列命题:

1.有的中国人不是不怕死的。(SOP)

2.所有的商品都是用于交换的。(SAP)

3.有的景点是自然景点。(SIP)

4.所有的党委书记都是党员。(SAP)

五、问答题:

答:甲的话有道理,乙的话不合逻辑。

因为该题目要求运用同素材的A、E、I、O之间的真假制约的关系,即对当关系来回答问题的。已知的命题为I、由它判定A、E、O的真假情况。据逻辑方阵,I与E是矛盾关系,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故由I 真,必能判定E假;I与A是差等关系,两者可以同真,也可以同假,故由I真,只能判定A可真可假;I与O是下反对关系,两者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故由I真,也只能判定O可真可假。

乙由于没有掌握对当关系知识,单纯考虑具体命题的真假,而偏离了命题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当关系中的逻辑形式的真假(逻辑值的真假),所以违反了逻辑,所讲的话没有道理。

六、从关系的对称性指出下列各句带横线的概念属于什么关系?

1.非对称关系。2.反对称关系。3.对称关系。4.对称关系。5.对称关系。6.对称关系。7.对称关系。8.非对称关系。

七、从关系的传递性指出下列各句带横线的概念属于什么关系?

1.非传递关系。2.非传递关系。3.传递关系。4.反传递关系。5.传递关系。6.非传递关系。7.反传递关系。8.非传递关系。

【课后作业】

一、已知下列命题形式的真假,请根据对当关系,指出其他三种命题形式的真假情况:1.已知A 假,则O真,E和I可真可假。

2.已知E真,则A和I假,O真。

3.已知I真,则E假,A和O可真可假。

4.已知O 假,则A 和I真,E假。

二、已知下列命题的真假,请根据对当关系,指出素材相同的其三种命题的真假情况:

1.已知A真。据矛盾关系"全村有的用户没有装上程控电话"(O)假;据反对关系"全村各户都没有装上程控电话"(E)假。据差等关系"全村有的用户装上程控电话"(I)真。2.已知E假。据矛盾关系,"这批产品中有些产品是销往外国"(I)真;据反对关系,"这批产品都是销往外国的"(A)可真可假;据差等关系"这批产品中有些产品不是销往外国的"(O)可真可假。

3.已知I假。据差等关系,"所有的街道都有很多垃圾的"(A)假;据矛盾关系,"所有的街道都不是有很多垃圾的"(E)真;据下反对关系,"有的街道不是有很多垃圾的"(O)真。4.已知O真。据矛盾关系,"所有的足球教练都是中国人"(A)假,据差等关系"所有的足球教练都不是中国人"(E)可真可假;据下反对关系"有的足球教练是中国人"(I)可真可假。

三、证明题:

1.根据S与P的外延关系,求证:

(1)已知:SIP假,求证SAP 假。

证明:据已知,得出S与P只能是全异关系,当S与P是全异关系时,SAP假。证毕。

(2)已知SOP真,求证SEP 可真可假。

证明:据已知,S与P具有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当S 与P是全异关系时,SEP真,当S与P是交叉关系和真包含关系时,SEP假;证毕。

2.已知: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成立,求证:

(1)下反对关系成立。

证明:

根据矛盾关系,如果SIP真,则SEP假;根据反对关系,SEP假,则SAP真假不定;根据矛盾关系,SOP也真假不定

根据矛盾关系,如果SIP假,则SEP真;根据反对关系,SEP真,则SAP假;根据矛盾关系,SAP假,则SOP真。

可见,SIP与SOP是可以同真,不能同假的关系,即下反对关系。

(2)差等关系成立

已知: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成立

求证:差等关系成立

证明:

如果SAP真,由反对关系,得SEP假,再由矛盾关系,从SEP假得SIP真。

如果SAP假,由反对关系,得SEP真假不定,再由矛盾关系,从SEP真假不定,得SIP真假不定。

如果SIP真,由矛盾关系,得SEP假;再由反对关系,从SEP假得SAP真假不定。

如果SIP假,由矛盾关系,得SEP真;如果SEP真,由反对关系,得SAP假。可见SAP与SIP是可以同真,也可以同假的关系,即差等关系。

同理可证,SEP和SOP之间的差等关系成立。

四、下列各句是什么关系命题?

1.反对称关系命题。2.反传递关系命题。3.对称性关系命题。4.非传递性关系命题。

5.反对称性关系命题。6.传递性关系命题。7.非对称性关系命题。8.非传递性关系命题。

五、下列命题是否恰当?为什么?

1.不正确,主词断定范围过窄。2.正确,符合客观实际。

3.不正确,误用否定导致命题表面意思和实际意思相反。

4.不正确,多重否定导致命题表面意思和实际意思相反。

5.不正确,命题主谓词不对称。6.不正确,误用空概念。

7.不正确,以人为证。8.不正确,缺乏必要的限制。

复合命题

【堂上操练】

一、填空:

1.联言命题是陈述若干事物情况__________的命题。

2.选言命题是对若干可能的事物情况________或只能有一种真情况存在的陈述。

3.假言命题是陈述某一事物情况的存在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_____的命题。

4.负命题是否定________而构成的复合命题。

5.普通形式逻辑是______逻辑,即对任何命题来说,其真值只有两个:真和假。

6.n个不同的变项就有_____种不同的取值组合。

7.永真式又叫________,这种逻辑形式无论变项取何值,它都是真的。

二、下列语句各表达什么复合命题?请写出其逻辑式:

1.罗老师或者担任逻辑课,或者担任现代汉语课。

2.你做了很多好事,但老挂在嘴边也不好。

3.对于传统文化,或者全盘否定,或者全部吸收,或者有批判地继承。

4.如果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就能吸引更多的外资。

5.只要并且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才能持续发展。

6.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7.在半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①

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②

三、下列语句是否表达选言命题?如表达,各表达什么选言命题?请写出逻辑式:

1.这次登山是导游先登上顶峰,还是登山队员先登上顶峰?

2.这次旅游或者走西线,或者走东线。

3.失败仅仅是暂时的,或者说,这只是前进中的曲折。

4.他的进步或是主观原因,或是客观原因,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5.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从不迟到。

6.要么你走,要么他走,没第三种选择。

四、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假言命题?如表达,各表达什么假言命题?请写出逻辑式:

1.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放开一点,你的课会上得更好。

3.除非遇到大刺激,她才会哭。4.有正则有反。5.不出成绩,绝不心甘。

6.如果说这部作品思想性很强,那么,对于艺术性就不敢恭维了。

五、下列语句是否表达负命题?如表达,各表达什么负命题?请写出逻辑式:

1.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说"人都是自私的",这不对。

3.这个领导并非真抓实干。4.没有一个人赞成这个主意。

5.不是有些人不用呼吸空气。6.除非不去考,才不及格。

7.并非有资金就能赚大钱。8.并没有要么甲发言,要么乙发言之说。

【课后作业】

一、将下列假言命题或其形式等值转换成其他假言命题或其形式,并写出转换式:

1.只有想得清楚,才能说得清楚。2.如果言之无文,那么行而不远。

3.当且仅当你换夏装,他才换夏装。4.只有非p,才q。

5.如果p,就非q。6.当且仅当q,则非p。

二、运用真值表判定方法,指出下列复合命题形式哪个是重言式?哪个是矛盾式?哪个是可真式?

1.p∧q2.p ∨p3.p ∨p4.(p∧q)∨(p→ q)5.(p→q)(p←q)6.(p q)∧(p∨q)∨(p∧q)

三、运用真值表判定方法,指出下列各组复合命题,哪组是等值关系?哪组是矛盾关系?哪组是反对关系?

1、暑假我或者去九寨沟,或者去武夷山。暑假我如果不去九寨沟,就去武夷山。

2、只有张三不来开会,李四才来开会。张三来开会,李四也来开会。

3、你要么留在这好好干,要么另找一个单位。当且仅当你不留在这里好好干,则另找一个单位。

4.这件商品物美价廉。这件商品物不美价不廉。

5.如果不到长城、就不是好汉。只有到长城,才是好汉。

6.室内交响乐不仅大学生喜欢,大学教师也喜欢。室内交响乐不是大学生喜欢,就是大学教师喜欢。

四、指出下列负命题或其形式的种类,写出相应的等值命题或其形式,如果是负复合命题,就用真值表验证:

1.并非所有大学生都是团员。2.没有人不及格。3.并非如果考试就及格。

4.并不是他既是三好学生,又是优秀团员。5.并非一个人有文凭才有水平。

6."并非'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说法不对。7.并非他要么学习好,要么思想好。8.并不是"所有广东人都爱看粤剧,或者所有广东人都不爱看粤剧"。

五、下列命题是否恰当?为什么?

1.如果我们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就会挫伤职工的积极性。2.只有出国留学,才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3.但凡干一件事情,要么快而不好,要么好而不快。4.那地方虽然风景优美,但是出产很富饶。5.并非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中国的万里长城。

六、运用真值表方法回答:

对某凶杀案件的三个可疑者来说,下列事实确凿:

① a、b、c中至少一人有罪。② a有罪时,b或c与之同案。③ c有罪时,a或b 与之同案。④ b有罪时,没有同案者。⑤ a、c中至少一人无罪。问:a、b、c中谁有罪,谁无罪?

参考答案

【堂上操练】

一、填空:

1、同时存在2.至少有一种3条件4.某个命题5.二值6.27.重言式

二、下列语句各表达什么复合命题?请写出其逻辑式:

1.相容选言命题,p∨q。2.联言命题,p∧q。3.不相容选言命题,p q r。

4.充分条件假言命题,p→q。5.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p q。

6.必要条件假言命题,p←q。7.负命题,p。

8.多个有关联的假言命题,p?q,r→s,u→v,m→n,e→f,h→k。

三、下列语句是否表达选言命题?如表达,各表达什么选言命题?请写出逻辑式:

1.表达相容选言命题,p∨q。2.表达不相容选言命题,p q。

3.不表达选言命题。4.表达相容的选言命题,p q r。

5.表达相容选言命题,p∨q。6.表达不相容选言命题,p q。

四、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假言命题?如表达,各表达什么假言命题?请写出逻辑式:

1.表达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p→q。2,表达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p q。

3.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命题,p←q。4.表达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p q。

5.表达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p→q。

注:如果把"不……不"看成逻辑联结词,则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命题,pq。

6.不表达假言命题。

五、下列语句是否表达负命题?如表达,各表达什么负命题?请写出逻辑式:

1.不表达负命题。2.表达负命题,p。3.表达负命题,(p∧q)。4.表达负命题,p。5.表达负命题,p。6.不表达负命题。7.表达负命题,(p→q)。8.表达负命题,(p q)。

【课后作业】

一、将下列假言命题或其形式等值转换成其他假言命题或其形式,并写出转换式:

1.如果想得不清楚,就不能说得清楚。(p←q)(p→ q)。

2.只有言之有文,才行得远。(p→q)(p← q)。

3.当且仅当你不换夏装,他才不换夏装。(p q)(p q)

4.如果p,就非q。(p ←q)(p→ q)。

5.只有非p,才q。(p→ q)(p→q)。

6.当且仅当非q,则p。(q p)(q p)

二、运用真值表判定方法,指出下列复合命题形式哪个是重言式?哪个是矛盾式?哪个是可真式?

1.可真式。(列真值表略,下同)2.矛盾式。3.可真式。4.重言式。5.可真式。6.可真式。(p∨q)∨(p∧q)为重言式。

三、运用真值表判定方法,指出下列各组复合命题,哪组是等值关系?哪组是矛盾关系?哪组是反对关系?

1.等值关系。2.矛盾关系。3.等值关系。4.反对关系。5.等值关系。6.反对关系。

四、指出下列负命题或其形式的种类,写出相应的等值命题或其形式,如果是负复合命题,就用真值表验证:

1.负全称肯定命题,(SAP)。2.负特称否定命题,(SOP)。

3.负充分条件假言命题,(p→q)。4.负联言命题,(p∧q)。

5.负必要条件假言命题,(p←q)。6.负负命题,p。

7.负不相容选言命题,(p q)。8.负相容选言命题,(SAP∨SEP)。

五、下列命题是否恰当?为什么?

1.不恰当,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前后件没有必然联系。

2.不恰当,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前后件没有必然联系。

3.不恰当,不相容选言命题选言支没有穷尽。

4.不恰当,联言命题联结词误用,联言支没有转折关系。

5.不恰当,负命题使用多重否定词造成字面意思和实际意思相反。

六、a无罪,c无罪,b有罪。

第六章模态命题和规范命题

【堂上操练】

一、填空:

1.狭义的模态命题是指含有"______"和"______"这类模态概念的命题。

2.可能肯定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______________的模态命题。

3.必然肯定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___________的模态命题。

4.规范命题属广义的_______命题。

5.规定某种行为必须履行或不履行的规范命题,叫___________。

6.规定某种行为不得实施或不得不实施的规范命题,叫___________。

二、下列句子各表示什么模态命题?请写出它们的逻辑式:

1.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必然要碰钉子。2.被告可能不是有罪的。

3.B星系中必定没有低级生物。4.A球队获得这场球的胜利不是不可能的。

5.明天可能要下雨。6.甲肯定不去天津。

三、下列句子各表示什么规范命题?请写出它们的逻辑式:

1.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2.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3.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4.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5.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6.如果有特殊情节,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课后作业】

一、已知下列模态命题为真,请根据对当关系,指出其他三个模态命题的真假:

1.他可能没想到我要来。2.H可能会考上大学。3.小D必然不会失败。

4.明天必然会更好。

二、已知下列规范命题为真,请根据对当关系,指出其他三个规范命题的真假:

1.搜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进行。2.对被告人的上诉权,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剥夺。

3.进入B校校门,允许不佩带校章。4.允许教师利用电教设备授课。

参考答案

【堂上操练】

一、填空:

1.可能,必然2.有可能存在3.必然存在4.模态5.必须命题6.禁止命题二、下列句子各表示什么模态命题?请写出它们的逻辑式:

1.必然肯定命题,逻辑式:S必然是P,简写为:必然p,符号式为:□p。

2.可能否定命题,逻辑式:S 可能不是P,简写为:可能非p,符号式为:◇p。3.必然否定命题,逻辑式:S必然是非P,简写为:必然非p,符号式为:□ p。

4.可能肯定命题,逻辑式:S可能是P,简写为:可能p,符号式为:◇p。

5.可能肯定命题,逻辑式:S可能是P,简写为:可能p,符号式为:◇p。

6.必然否定命题,逻辑式:S必然不是P,简写为:必然非p,符号为□ p。

三、下列句子各表示什么规范命题?请写出它们的逻辑式:

1.禁止肯定命题,逻辑式:禁止p,符号式为Fp。2.必须肯定命题,逻辑式:必须p,符号式为Op。

3.禁止肯定命题,逻辑式:禁止p,符号式为Fp4.允许肯定命题,逻辑式:允许p,符号式为Pp

5.允许肯定命题,逻辑式:允许p,符号式为Pp。

6.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后件是允许否定命题,逻辑式:允许非p,符号式为P p。

【课后作业】

一、已知下列模态命题为真,请根据对当关系,指出其他三个模态命题的真假:

1.已知:可能非p真。

据矛盾关系,必然p假;据下反对关系,可能p可真可假;据差等关系,必然非p可真可假。

2.已知:可能p真。

据矛盾关系,必然非p 假;据下反对关系,可能非p可真可假;据差等关系,必然p可真可假。

3.已知:必然非p真。

据矛盾关系,可能p假;据反对关系,必然p假;据差等关系,可能非p真。

4.已知:必然p真。

据矛盾关系,可能非p假;据反对关系,必然非p假;据差等关系,可能p真。

二、已知下列规范命题为真,请根据对当关系,指出其他三个规范命题的真假:

1.已知:必须p真。

据矛盾关系,允许非p 假;据反对关系,禁止p假;据差等关系,允许p真。

2.已知:禁止p真。

据矛盾关系,允许p假;据反对关系,必须p假;据差等关系,允许非p真。

3.已知:允许非p真。

据矛盾关系,必须p假;据差等关系,禁止p可真可假;据下反对关系,允许p可真可假。

4.已知:允许p真。

据矛盾关系,禁止p假;据下反对关系,允许非p 可真可假;据差等关系,必须p 可真可假。

第七章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堂上操练】

一、填空题:

1.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三条基本规律都共同要求保持_______。

3.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和"_______"的逻辑错误。

4.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的逻辑错误。

5.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的逻辑错误。

二、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同一律要求?如不符合,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甲:今年你们厂的产值是多少?

乙:今年原材料提了很多价,不亏本就算好了。

2.上面不是老说领导要多听群众意见?我是群众,可领导总是不听我的意见。

3.这门课程很难学,我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学不好。

4.凡是你所没有丧失的,就是你有的;你没有丧失角,所以你有角。

5.唐代以后古体诗转韵的也不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就是这样。

三、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要求?如不符合,指出违反了哪条基本规律和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这个公司今年做了差不多一百万元以上的生意。

2.张三考试作弊,一种意见是要处分,一种意见是不要处分,这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关键是做好张三的思想工作。

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4.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

5."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是一种意见,"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也是一种意见,对这两种意见我很难表态。如果一定要我表态的话。我认为:"如果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是一个乡土作家,如果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不是一个乡土作家。" 6.既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很好,也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不好。【课后作业】

一、下列议论是否违反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请加以简要分析:

1.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之故意,不是犯罪嫌疑人。

2.价值规律是永恒的历史范畴。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他一有空就行乐,从来不浪费时间。

5,中小学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搞"家教",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此既不提倡,也不禁止。6.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就从来没有回得来的。

7.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8.问:你的丈夫犯了罪,你知道吗?

答:我们过去可是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啊!

问:他贪了这么多钱,你难道不知道吗?

答:北京有人比他贪得更多呢!

9.这里的商品既不是价廉物美,也不是价不廉或物不美。

10.父亲:你完成了作业没有?

女儿:谁说我没有完成作业?

父亲:那你就去睡吧。

女儿:我还有一道题没做完。

父亲:你不是说你已经完成了作业?

女儿:我哪里说过我完成了作业?

11.父亲:做人要诚实和精明。

儿子:什么是诚实?

父亲:一旦你许下诺言,就要遵守诺言而不管发生什么情况。

儿子:那么精明呢?

父亲:永远也不要许什么诺言。

12.下面是金人王若虚的一段话: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二、简单分析下列各题违反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既断定SEP真,又断定SAP真。2.既断定SIP真,又断定SEP真。3.既断定SOP假,又断定SAP假。4.既断定SIP假,又断定SOP假。5.书店里几个女营业员正在争看一块新式手表。这时一位顾客问道:小姐,《子夜》到了没有?女营业员用手指指窗外说:"刚刚日出,哪里会到子夜呢?"顾客解释说:"嗨!那是茅盾的呀?""矛盾?我看你这个人才是矛盾的哩!"女营业员怒气冲冲地说。"

6.某市新华书店从今日起举办库存图书优惠展销。展销近年来出版的逻辑学、数学、科学(自然、社会、技术)、历史学和人文学(语言、文学)等类图书一千余种,一律按定价的30%(部分图书50%)出售。

7.未婚夫妻对话:

未婚妻:别人都说你追求我,并非为了爱,而是为了我的财产!

未婚夫:决非这样!

未婚妻:尽管如此,但总有碍于你的面子,我还是把我的财产全部送给妹妹了。

未婚夫不语,转身欲行。

未婚妻:你到哪里去?

未婚夫:我到你妹妹那边去。

8.一位妇女去信询问医生,说她自己患了不孕症,问这种病会不会遗传给她的后代。9.被告伤人,既不是故意,也不是过失,可给予训戒处分。

10.律师为被告辩护时说:"被告在犯罪前曾荣立三等功,按刑法第63条规定,有立功表现的可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希望法庭在量刑时予以考虑。

11.清人黄图珌编过一则《誓联》的笑话。说的是有个县令上任伊始,便在堂上高悬一副对联:得一文,天诛地灭;徇一情,男盗女娼。打官司的富贵人家照例送礼行贿,他都来者不拒。有人对他说:"你办事错了,怎么忘了对联上立的誓言呢?县官老爷却说:"我没有违背誓言,因为我所得到的不是一文钱,受贿徇情也非一次呀!"

12.电机厂购进一台机床,上边只有一块"G.K230"的标牌,其它什么标记也设有,几个好奇的人猜测机床是哪里产的。有的说:"是进口的。"有的说:"不是进口的。"有个外号叫"万事通"的老万凑上来,白了那几个人一眼说:"你们都说错了,这台机床是出口转内销的。"

13.一条鳄鱼从一个母亲手中抢走她的孩子。

鳄鱼:我可以把孩子坯给你,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猜一猜,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孩子?猜对了,我就把孩子不加伤害地还给你。

母亲:……你会吃掉我的孩子。

鳄鱼:啊?!……怎么回事?我应该怎样做才好?

14.邦邦:下周去桂林旅游,你去吗?

芳芳:谁说我不去?

邦邦:那么你是要去了,请登记。

芳芳:我要是去,早登记了。

邦邦:那么,你不要去呀!

芳芳:我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15.甲说:两广地区各种水果四季都有,价格也不贵。

乙说:怎么不贵,如蔬菜、鱼、鳖、虾蟹、烧猪肉、西红柿等价格都比较贵。16.下面是小李、小王两人的一段对话:

小李:"照你这样说,就没有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小王:"没有,根本就没有!"

小李:"你就是这样确信吗?"

小王:"对!"

三、请运用基本规律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大学图书馆遗失一本《世界名画欣赏》,当问到四位借阅者时,他们分别回答如下:甲:我没拿。

乙:是甲拿了。

丙:甲没拿。

丁:是乙拿了。

已知其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请分析是谁拿了。

2.设A为:某班没有一个学生不是广东人",B为"并非某班学生都是广东人"。请分析在下列情况下,甲、乙、丙、丁是否违反基本规律?如违反,请说明理由:

(1)甲肯定A又肯定B。

(2)乙否定A又否定B。

(3)丙肯定A而否定B。

(4)丁既不断定A又不断定B。

3.相传古希腊有个国王,他要处死一批囚犯。他规定,允许每个囚犯说一句话。如果说的是真话,就处绞刑,如果说的是假话,就处砍头。问:囚犯说了一句什么话使国王无法执行他的规定。

4.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去工作,爱迪生亲自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满怀信心地对爱迪生说:

"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说:

"什么!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

年轻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请问: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会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

5.双语幼儿园小班的英语课上,一个平时表现突出的小朋友上厕所,一回到教室就告诉我:"老师,厕所有很多蚂蚁。"

蚂蚁ant 这个单词我一开学就教过了,为了想看看他是否还记得,便问他:"蚂蚁怎么说?"结果他一脸茫然,过了一会儿才回答我:"他没有说话!"

请问:这个笑话为什么会出现?

参考答案

【堂上操练】

一、填空:

1.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2.思维的确定性

3.混淆概念,转移论题4.互相矛盾5.两不可

二、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同一律要求?如不符合,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不符合,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2.违反同一律要求。议论中前后出现的两个"群众",虽然语词相同,但所表达的概念不同。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3.违反同一律要求,"课程"是一个集合概念,句中把它误用作非集合概念,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4.违反同一律要求。在这段议论中,"你有角"是论题。为了论证这个论题,诡辩者用了这样的推理,即:

凡你没有丧失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

你没有丧失角,

所以,你有角。

在这个推理中,"没有丧失的东西"(应指原来具有现在还没有失掉的东西)与"没有丧失角(从来没有的东西)意思不一样,不是同一概念。因之犯了"四名词错误",从前提推不出结论来。从基本规律的角度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5.这个议论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唐代以后"与"唐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面说"唐代以后古体诗转韵的也不少",后面所说的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却是唐代的作品,不能说明唐代以后的事情,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补充:(【堂上操练】所没有的习题)

1.下面是司马光与夫人的一段对话:

司马光夫人:我要去看花灯。

司马光: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出去看?

司马光夫人:我还要看游人。

司马光:家中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看。

答:"灯"、"人"是属概念,"花灯","游人"是种概念。司马光听夫人说要去看"花灯",便说家中灯很多,不必出去看灯。这就以属概念(灯)替代了种概念(花灯),接着又以属概念(人)替代了种概念(游人),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2.下面是甲、乙两人的一段对话:

甲:你看过什么书?

乙:《红楼梦》。

甲:好啊,你看黄色小说!还看过什么书?

乙:《红与黑》。

甲:你竟把红的与黑的掺到一块,是何用心?还看过什么书?

乙:《悲惨世界》。

甲:你好反动啊,把我们的社会看成什么样子了!

答:在这段对话中首先用了一个省略三段论。其形式如下:

《红楼梦》是黄色小说,

你看的书是《红楼梦》,

所以,你看的书是黄色小说。

虽然这个三段论推理形式没有错,但它的大前提是虚假的,因此而推出的结论是荒谬的。其次,甲把《红与黑》理解为把"红的与黑的掺到一块"。这种说法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因为乙所说的《红与黑》是法国一部小说的名称,而甲头脑中的"红"象征革命,"黑"象征反动,于是就有了对乙的指责,甲犯了概念的逻辑错误。

最后,《悲惨世界》也是法国一部古典小说的名称,而甲误解为描述"我们的社会"的。同样,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三、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要求?如不符合,指出违反了哪条基本规律和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差不多"(不足一百万元)与"一百万元以上"(超过了一百万元),二者互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2."一种意见是要处分"与"一种意见是不要处分"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对此,都加以否定,这就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3.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这几句所揭示的是辩证矛盾。

4.这段议论违反矛盾律。"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建造的"与"长城是我国的天然屏障"(即"长城不是我国劳动人民建造的")是两个互相否定的命题,二者不能同真。

5.这个议论违反排中律。第一、"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与"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按照排中律的要求,二者不能同假,不能含糊其辞。第二、"如果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是一个乡土作家;如果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不是一个乡土作家。"这种说法貌似有所判定,实际无所判定,既不

肯定,也不否定,对于"是不是乡土作家"始终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上述两种情况都犯"两不可"错误。

6.这个议论违反排中律。"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很好"与"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不好"具有反对关系,议论中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全部否定,这就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补充:

1.这座大桥将在今年元旦前建成。

答:"元旦"是一年的第一天。说"今年元旦",只要过了"元旦"这一天今年就没有"元旦"了,一定是已经过去了。但"将"却表示将来,还没有过去。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同时加以肯定,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2.贝贝问的的:"'逸事'这个词怎样解释?"的的回答:"所谓逸事,就是指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

答:的的回答不对。"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是不为人所知的,而现在既然为人所知,就不是"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显然的的回答包含着互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逻辑学试题库及答案 辛苦整理 最全版本

1、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2、概念的内涵越多,则外延越小;内涵越少,则外延越大;这种关系叫反变关系。 3、概念的矛盾关系是指a、b两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其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如金属和非金属。 4、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5、当O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A 假;E真假不定;I 真假不定。 6、当O判断为假时,同素材的判断A真;E 假;I 真。 7、当A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E 假;O为假;I 真。 8、当A判断为假时,同素材的判断E 真假不定;O为假;I 真假不定。 9、关系判断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10、在模态判断中,必然p和可能p之间是差等关系;必然非p与可能p之间是矛盾关系。 11、在“有S不是P”中,逻辑变项是S,P;逻辑常项是有……不是。 12、一个判断的主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全称判断;一个判断的谓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否定判断。 13、若p∨q为真,p为真,则q取值为真假不定;若q为真,则p的取值为真。 14、若一有效三段论的结论为全称肯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小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 25、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上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26、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下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假的。 27、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小前提为特称否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结论应为特称否定判断。 28、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大前提为MIP,则其小前提应为MAS,结论应为SIP。 28、思维的逻辑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29若p→q为真,则当p为真时,q的取值为真;当p为假时,q的取值为可真可假。 30、三段论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是:(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31、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等形式。 32、“只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才能走向世界。”这一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为就算沒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也能走向世界。用符号表示为p∧ q。 33、“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因此,南方来的都是我班同学。”上述推理违背了换位法推理中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里也不得周延的规则。正确的推理应为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因此,有些南方来的是我班同学。 34、在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中,前件真则后件真,前件假则后件假。 35、“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上述假言判断的负判断是并非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用符号表示为 p←q 。 36、根据概念外延之间重合情况,可以将概念间的关系分为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 37、“苹果就是长在树上的水果”,这一定义犯了定义过宽的规则,“文学可分为戏剧、散文和诗歌”,这一划分违反了划分不全的规则。 38、从关系判断的性质来看,“父母关心子女”属于非对称关系;“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属于对称关系。 三、图表题: 1、用欧拉图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A学生、B党员、C浙江籍学生、D大学生、E女学生、F三好学生。

《普通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普通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一个性质判断的谓项不周延,则这个判断的质是;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周延,则这个判断的量是。 2、对SAP判断换质,其结论是;对SAP判断换位,其结论是。 3、根据性质判断对当关系,如果SEP假,则SAP 、SIP 、SOP 。 4、违反三段论“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会犯的逻辑错误。 5、“并非只有外国人当经理,才能把企业搞好。”与该负判断等值的判断是。 6、违反同一律要求所犯的基本逻辑错误是。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概念与语句的关系是() (1)所有的语词都是表达概念(2)所有的语词都不表达概念 (3)所有的概念都要通过语词来表达(4)有的概念不通过语词表达 2、在“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这两个判断中,“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是() (1)都是集合概念(2)都是非集合概念 (3)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4)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 3、“圆是平面上的一个点对一个中心保持相等距离运动所形成的封闭的曲线。”作为定义,属于() (1)语词定义(2)发生定义(3)功用定义(4)关系定义 4、在性质判断中,决定判断形式的是() (1)主项和谓项(2)主项和量项(3)谓项和联项(4)量项和联项 5、“某甲是有罪的”与“某甲是无罪的”这两个性质判断之间是() (1)反对关系(2)矛盾关系(3)差等关系(4)下反对关系 6、“普通逻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普通逻辑学是科学,所以,所有的科学都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个三段论是() (1)有效的推理形式(2)犯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 (3)犯大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4)犯小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 7、已知“当且仅当p才q,”“p→q”均真,则() (1)p真q真(2)p假q假(3)p真q假(4)非p真非q假 8、“并非小王和小李都是电大学生。”其等值判断是() (1)小王和小李都不是电大学生(2)小王是三好学生,小李不是电大学生 (3)如果小王是三好学生,则小李就是电大学生 (4)或者小王不是电大学生,或者小李不是电大学生 9、如果既不否定SAP,又不否定SEP,则() (1)违反同一律的要求(2)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3)违反排中律的要求(4)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10、类比推理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 (1)从个别到一般(2)结论不一定可靠(3)前提蕴涵结论(4)从个别到个别

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只有年满十八周岁,他才有选举权"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________ 。其中,逻辑常项是_________ ,逻辑变项是_________ 。 2.若p取值为真,q取值为假,则"p或者q" 取值为。 3.根据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如果SEP取值为真,则SAP取值为,SIP取值为,SOP取值为。 4.论证是由、和三个部分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概念外延间的交叉关系属于()关系。 A.即对称又传递 B. 对称但非传递 C.非对称但传递 D. 即非对称又非传递2.在性质判断中,决定判断形式的是()。 A.主项和谓项 B. 主项和量项 C. 谓项和联项 D. 量项和联项 3."正当防卫不是犯罪行为"这个判断的主、谓周延情况是()。 A. 主、谓项都周延 B. 主、谓项都不周延 C. 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D.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4.运用换质法和换位法推理,由SEP可以推出()。 A. AS B. E C. E D. IS 5.与"并非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等值的判断是()。 A.所有贪污罪都是故意犯罪 B. 所有贪污罪都不是故意犯罪 C. 有些贪污罪是故意犯罪 D. 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6."并非某甲或某乙有罪"等值的判断是()。 A. 某甲和某乙都有罪 B. 某甲和某乙都无罪 C. 某甲或某乙有罪 D. 某甲或某乙无罪 7.若"某甲必然不是凶手"为真,则()为真。 A. 某甲必然是凶手 B. 某甲可能是凶手 C. 某甲可能不是凶手 D. 某甲不必然不是凶手8.类比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 A. 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B. 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 C. 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D. 或然性推理 9." 调查中发现,凡是普法教育搞得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低,凡是普法教育搞得不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高,由此可见,搞好普法教育是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低的原因。"这是求因果联系的()。 A.求同法 B.求异法 C. 求同求异并用法 D.共变法 10.在论证过程中,如果违反"论据的真实性不应依赖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的规则,就会犯()的逻辑错误。 A.虚假论据 B.预期理由 C.循环论证 D.推不出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42分) 1."犯罪分子是应受法律制裁的,这个被告应受法律制裁,所以,这个被告是犯罪分子。"这一推理属于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2. 运用对当关系或判断变形直接推理,从"所有正当防卫都不是违法行为"能否推出以下结论?为什么? (1)并非有的正当防卫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是非正当防卫 (3)有的非违法行为不是正当防卫 3."这个案件的凶手是甲或者乙,现已查明甲是这个案件的凶手,所以,乙不是这个案件的凶手。" 这一推理属于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4."如果甲是有罪的,则乙也是有罪的;现已认定乙是有罪的,所以,甲也是有罪的?quot; 这一推理属于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5."只有案发时甲在现场,甲才是凶手;现已认定甲不是凶手,所以,案发时甲不在现场。" 这一推理属于何种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6.同时断定"我们车间所有的产品是合格品"与"我们车间有的产品不是合格品"两个判断为真或为假,是否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若违反,则违反什么规律?为什么? 四、分析题(10分) 证明:三段论第一格"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 五、综合题(10分) 已知:(1)若甲和乙都参加律师考试,则丙不参加律师考试; (2)只有乙参加律师考试,丁才参加律师考试; (3)甲和丙都参加了律师考试; 问:乙和丁是否都参加了律师考试?请写出推导过程。 六、表解题(8分) 用真值表判定下列推理是否正确: 如果是法律专业的学生,就要学习逻辑学;黎明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所以,黎明要学习逻辑学。 其推理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法律 逻 辑 学》 期 末考 试试 卷 1.“凡法律都是有强制性的”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 _______ ,其中逻辑常项是___ ,逻辑变项是_ _________ 。 2.驳倒对方的论据和 _ ________并不等于驳倒对方的论题。 3.当SAP 与SIP 两种判断都假时,S 与P 的外延具有___________ 关系。 4.反证法是通过确定与原论题相_ 的论题的虚假,然后根据____ __ 由假推真,从而间接确定原论题真实性的方法。 5.与“张三和李四都不是罪犯”相矛盾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 。 6.“附加刑”可概括为_____ __。 7.“这个村庄没有一个人是罪犯”这一判断的是性质判断中的______ 判断。 8. 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 律,若“甲是法官而不是党员”为假,则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真。 9.“某单位发现,半年内有四次重要的内容被泄露,经调查,把这七次会议参加者的名单全部加以对照,结果发现,凡是有王某参加的四次会议,内容均被泄露,而他未参加的三次会议,内容均未被泄露。其他人员没有和王某相同的情况。调查人员由此断定:王某是四次会议内容的泄密者。”这里调查人员运用了穆勒五法中的 法。(4分) A 或者 B ”这两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包含着( )。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 当“p →q ”、“p →q ”与“p →q ”均为真时,p 、q 取值应为( )。 A.都真 B. p 真q 假 C. p 假q 真 D.都假 3. “甲班所有同学都学法律逻辑”和“甲班有的同学不学法律逻辑”这两个判断,具有( )。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4. 根据不同的标准,“非法组织”这个概念可以归类于( ) A.单独概念 集合概念 正概念 B.单独概念 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C.普遍概念 集合概念 负概念 D.普遍概念 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5. 已知“甲班有的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真,可以推出( )。 A. “甲班所有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B.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真 C.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D. “甲班所有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6. A 与B 是交叉关系,B 和C 也是交叉关系,则A 与C 之间不可能( ). A.可能是全异关系 B.可能是真包含关系 C.必然是交叉关系 D.可能是全同关系 7. 下列各题中,限制和概括均正确的是( )。 A.将“共产党”限制为“共产党员”,概括为“政党” B.将“违法行为”限制为“犯罪行为”,概括为“受贿” C.将“故意犯罪”限制为“正当防卫”,概括为“犯罪” D.将“大学生”限制为“文科大学生”,概括为“学生” 8. 以“只有受贿,才犯法”为前提进行假言推理,其另一前提可以是( )。 A. 未受贿 B.未犯法 C. 受贿 D.并没有犯法 9.“中国的法官是公平断案的”中的“中国的法官”这个概念与“公平断案的”这个概念在外延上可能具有( )关系。 A.真包含 B.真包含于 C.交叉 D.反对 10. 若“A 可以分为B 、C 、D ”是一正确的划分,则B 与D 的外延可以是( )。 A.属种关系 B.反对关系 C.矛盾关系 D.交叉关系 ) 并不是说甲可能不懂刑法 C.并非甲不可能懂刑法 D.并非甲不必然不懂刑法 2. 与“并非如果你来,他就不来”等值的判断是( )。 A .你来,他也来 B .或者你不来,或者他来 C .并非只有你不来,他才来 D .只有你来,他才来 16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发给大一新生的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法律逻辑学》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有的……不是……,犯罪、故意 2、真、假 3、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排 4、刑法,规定犯罪和刑罚,法律 二、(每小题2分,共20分) 1、(3) 2、(2) 3、(1) 4、(1)5(1) 6、(2) 7、(3) 8、(3) 9、(20 10(3) 三、(每小题2分,共30分) 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普通逻辑所说的“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的思维过程。 同一律的公式:A是A。 “A”表示任何一个思想,它可以是概念,也可以是判断。 同一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A必须保持自我的同一性和确定性。 2、论证与推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论证与推理是紧密联系的。论题大体相当于推理的结论,论据大体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论证方式大体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论证方式大体相当于推理的形式。

论证和推理的区别主要是: 第一,思维的程序不同; 第二,要求的重点不同; 第三,逻辑结构的繁简不同。 3、第一,相类比的两个(或两类)对象的相同属性愈多,则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大; 第二,相类比的两个(或两类)对象的相同属性是本质的,则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高; 第三,相类比的两个(或两类)对象共有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愈紧密,则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高; 第四,被推论的对象,如果存在与推出的属性相矛盾的情况,则推出的结论就不能成立。 在理行类比推理时,要注意避免犯“机械类比”的逻辑的错误。所谓“机械类比”就是指仅仅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表面相似或偶然相似的情况进行类比,从而导致荒谬的结论。 四、(每小题5分,共15分) 1、定义不正确。违反“被定义项不得直接或间接出现在定义项中”的规则,犯“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2、定义不正确。违反“定义联项不能是否定的”规则,犯“定义用否定联项”的逻辑错误。 3、定义不正确。违反“定义项外延与被定义项外延之间必须是全同关系”的规则,犯“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五、(每小题5分,共25分) 1、是三段论。不正确。因违反“中项在前题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的规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卷号:6122《法律逻辑学》试题(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主项与谓项均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SEP 、主项与谓项均不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IP 。 2、如果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假的,则其结论一定是假 的。 3、根据不矛盾律,可以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假。 4、“如果某甲犯了杀人罪,则其应受法律制裁”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如果P那么q或p→q ,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 p、q 。 5、选言判断可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 6、“如果毕业论文不及格,那么他就无法按时毕业。”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为p→q或如果p,那么q,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p和q。 7、某有效三段论的大前提为MOP.小前提应为MAS,结论应为SOP 。 8、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特征,即(内涵)和(外延)。 9、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 假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杭州人是讲卫生的”这一判断中,“杭州人”是( A ) A、集合概念 B、非集合概念 C、负概念 D、单独概念 2、如果A、B两个判断不同真,可同假,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C ) A、差等关系 B、矛盾关系 C、反对关系 D、下反对关系 3、正确进行充分条件假言直言推理,应当(C ) A、否定前件就是否定后件 B、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C、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 D、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 4、“所有的S是P”与“没有S是P”之间具有( A ) A、反对关系 B、矛盾关系 C、差等关系 D、下反对关系 5、同时否定SAP与SOP则( C ) A、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6、全称否定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是(B ) A、SAP B、SIP C、SOP D、SEP 7、当P假q假时,下列判断为真的是( C )

普通逻辑学试题(附答案)

2002年上半年期末考试《普通逻辑学》试题 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一个性质判断的谓项不周延,则这个判断的质是;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周延,则这个判断的量是。 2、对SAP判断换质,其结论是;对SAP判断换位,其结论是。 3、根据性质判断对当关系,如果SEP假,则SAP 、SIP 、SOP 。 4、违反三段论“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会犯的逻辑错误。 5、“并非只有外国人当经理,才能把企业搞好。”与该负判断等值的判断是。 6、违反同一律要求所犯的基本逻辑错误是。 二、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是() (1)所有的语词都是表达概念(2)所有的语词都不表达概念 (3)所有的概念都要通过语词来表达(4)有的概念不通过语词表达 2、在“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这两个判断中,“知识分子”这个概念() (1)都是集合概念(2)都是非集合概念 (3)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4)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3、“圆是平面上的一个点对一个中心保持相等距离运动所形成的封闭的曲线。”作为定义,属于() (1)语词定义(2)发生定义(3)功用定义(4)关系定义 4、在性质判断中,决定判断形式的是() (1)主项和谓项(2)主项和量项(3)谓项和联项(4)量项和联项 5、“某甲是有罪的”与“某甲是无罪的”这两个性质判断之间是() (1)反对关系(2)矛盾关系(3)差等关系(4)下反对关系 6、“普通逻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普通逻辑学是科学,所以,所有的科学都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个三段论是() (1)有效的推理形式(2)犯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 (3)犯大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4)犯小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 7、已知“当且仅当p才q,”“p→q”均真,则() (1)p真q真(2)p假q假(3)p真q假(4)非p真非q假 8、“并非小王和小李都是电大学生。”其等值判断是()(1)(1)小王和小李都不是电大学生 (2)(2)小王是三好学生,小李不是电大学生 (3)(3)如果小王是三好学生,则小李就是电大学生 (4)(4)或者小王不是电大学生,或者小李不是电大学生 9、如果既不否定SAP,又不否定SEP,则() (1)违反同一律的要求(2)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3)违反排中律的要求(4)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10、类比推理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1)从个别到一般(2)结论不一定可靠 (3)前提蕴涵结论(4)从个别到个别 三、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逻辑学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1 某城市考上大学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比男生高。根据这个事实,王老师认为本市女生学习比男生好。 以下哪项最能削弱王老师的结论? A、第一中学考上大学的学生中,男生的比例比女生高。 B、考生中男生的比例比女生低。 C、大多数考上大学的女生就是文科班的。 D、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参加体育活动。 E、全国考上大学的学生中,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 ■2 李教授说:矿泉水比纯净水含有更多的矿物质。所以,经常饮用矿泉水的人会增加肾结石的危险,因为矿物质会在肾脏里沉淀。 以下哪项最能削弱李教授的论证? A、有些矿物质也就是人体所必需的。 B、形成肾结石的只就是某些种类的矿物质。 C、矿物质在肾脏里沉淀的原因就是肾功能出现了问题。 D、有些经常饮用纯净水的人也有肾结石。 E、在平常的饭菜里也含有矿物质。 ■3 某三口之家节假日对瞧电视的态度如下:妈妈要瞧电视,什么节目都可以;爸爸可以不瞧电视,要瞧就瞧新闻节目;孩子可以不瞧电视,要瞧就瞧动画节目。她们根据自己的态度对以下意见表示自己的瞧法。 ①不瞧电视 ②瞧新闻节目 ③瞧动画节目 以下哪项就是不可能成立的? A、有一个人同意全部意见。 B、每个意见至少有两个人同意。 C、妈妈不同意①。 D、爸爸与妈妈都同意②。 E、孩子同意①与③。

■4 孟/关组合在雅典奥运会夺冠时,还有两对选手与她们几乎同时到达终点。在北京奥运会前,人们预测:虽然孟/关组合没有达到她们的最佳状态,但也有可能获得金牌。 以下各项中,除一项外都能提高孟/关组合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冠的概率,这不能提高夺冠概率的就是哪一项? A、孟/关组合在比赛中正常发挥。 B、那两对选手也没有达到她们的最佳状态。 C、那两对选手中有一对没有参加北京奥运会。 D、孟/关组合与那两对选手的成绩远远超过其她选手。 E、孟/关组合在比赛中超水平发挥。 ■5 李老汉说:“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发生过屠村事件。” 以下哪一项就是李老汉说话必须预设的? A、李老汉就是屠村事件的幸存者。 B、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非常残暴。 C、中国历史上有过屠村事件。 D、中国历史上有过抗日战争那个时期。 E、李老汉从来不说谎话。 ■6 农业科学研究所对水稻品种进行施肥试验。试验表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钾肥比磷肥多,则品种1号比品种2号长势好;如果磷肥比钾肥多,则品种2号比品种1号长势好。根据这个结果可以推出以下哪一项? A、除钾肥与磷肥外,品种1号与品种2号不需要其它肥料。 B、氮肥也就是水稻生长所需要的。 C、品种1号与品种2号对于肥料的要求不一样。 D、如果改变了试验的其它条件,得到的结果可能就是不一样的。 E、在相同的条件下,品种1号与品种2号都比其它水稻品种长势好。 ■7 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则不就是骑车人违反了交通规则就就是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所以,如果骑车人没有违反交通规则,则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 上述论证与以下哪项最相似?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 法律 强制性的”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 _______ , 其中逻辑常项是 ___ ,逻辑变项是_ _________ 。 2.驳倒对方的论据和 _ ________并不等于驳倒对方的论题。 3.当SAP与SIP两种判断都假时,S与P的外延具有___________ 关系。 4.反证法是通过确定与原论题相_ 的论题的虚假,然后根据____ __ 由假 推真,从而间接确定原论题真实性的方法。 5.与“张三和李四都不是罪犯”相矛盾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是。 6.“附加刑”可概括为_____ __。 7.“这个村庄没有一个人是罪犯”这一判断的是性质判断中的______ 判断。 8. 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律,若“甲是法官而不是党员”为 假,则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真。 9.“某单位发现,半年内有四次重要的内容被泄露,经调查,把这七次会议 参加者的名单全部加以对照,结果发现,凡是有王某参加的四次会议,内容 均被泄露,而他未参加的三次会议,内容均未被泄露。其他人员没有和王某 相同的情况。调查人员由此断定:王某是四次会议内容的泄密者。”这里调查人员运用了穆勒五法中的法。(4分) B”与“A或者B”这两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包含着(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 当“p→q”、“p→q”与“p→q”均为真时,p、q取值应为()。 A.都真 B. p真q假 C. p假q真 D.都假 3. “甲班所有同学都学法律逻辑”和“甲班有的同学不学法律逻辑”这两个判断,具有()。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 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 项 4. 根据不同的标准,“非法组织”这个概念可以归类于() A.单独概念集合概念正概念 B.单独概念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C.普遍概念集合概念负概念 D.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5. 已知“甲班有的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真,可以推出()。 A. “甲班所有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B.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真 C.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逻辑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逻辑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 )。a.思维的内容 b.逻辑常项 c.变项 d.语言表达形式 2、“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P”( )。 a.逻辑常项相同变项不同b.逻辑常项不同变项相同c.逻辑常项与变项均相同 d.逻辑常项与变项均不同 3、“中国人是不怕死的,奈何以死惧之”中的“中国人”概念属于( )。 a.集合概念 b.非集合概念 c.普遍概念 d.负概念、。4、如果( ),那么有的a是b,并且有的a不是b。 a.a与b全异 b.a与b同一 c.a与b交叉 d.a真包含于b 5、“学生考试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和“学生补考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这两个判断中,“及格”和“不及格”两个概念之间( )。 a.都是矛盾关系b.都是反对关系c.前者是矛盾关系,后者是反对关系d.前者是反对关系,后者是矛盾关系 6、将“母项”概括为“划分”,限制为“子项”,则( )。 a.概括和限制都对 b.概括和限制都错 c.概括对,限制错 d.概括错,限制对 7、如A为“《孔乙己》”,B为“《鲁迅全集》”,则A与B的外延关系为( )。 a.A真包含于B b.A与B相容 c.A与B全异 d.A与B交叉8、若用“Ds就是Dp”表示定义公式,则犯“定义过窄”的错误是指在外延上( )。a.Ds等于Dp b.Ds真包含于Dp c.Dp真包含Ds d.Ds真包含Dp 9、若A是划分的母项,则根据划分规则,A不可以是( )。 a.单独概念 b.普遍概念 c.正概念 d.负概念 10、在①“中国人是勤劳的”和②“小王是中国人”中,“中国人”( )。a.都是集合概念 b.都是非集合概念 c.在①中是集合概念,在②中是非集合概念 d.在①中是非集合概念,在②中是集合概念 11、“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科学”把这句话作为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同语反复 b.循环定义 c.定义过宽 d.定义过窄12、在性质命题中,决定命题形式的是( )。 a.主项和谓项b.主项和量项c.联项和量项 d.谓项和量项 13、下列命题形式真假情况为三真二假的是( )。a.S A P b.S E P c.S I P d.S O P 14、当具有SIP形式的性质命题为真时,概念S与P之间一定是( )。 a.全同关系 b.属种关系 c.交叉关系 d.相容关系15、“没有S不是P与“S不都是P”这两个命题形式之间的关系是( )。 a.反对关系 b.矛盾关系 c.下反对关系 d.差等关系16、若两个性质命题变项都相同,而常项都不同,则这两个性质命题( )。 a.可同真,可同假 b.可同真,不同假 c.不同真,可同假 d.不同真,不同假

逻辑学期末复习题(东莞理工学院卓越班)

逻辑学复习题 (仅作复习参考使用,不可照搬、照抄、照转,要灵活运用、真正领会)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 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 之一:1.如果两个直言命题的变项完全相同,而常项完全不同,则这两个直言命题() (A)可同真,可同假(B)可同真,不同假 (C)不同真,可同假(D)不同真,不同假 2.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 (A)思维的内容(B)语言表达形式 (C)逻辑常项(D)逻辑变项 3.在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中,如两个命题是相互矛盾的,那么它们()(A)常项和变项都相同(B)常项相同,变项不同 (C)常项和变项都不同(D)常项不同,变项相同 4.若A蕴涵B,则下列断定中违反逻辑基本规律要求的是()(A)A真且B真(B)A真但B假 (C)A假但B真(D)A假且B假 5.若A是划分的母项,则根据划分规则,A不可以是_______ (A)单独概念(B)普遍概念(C)正概念(D)负概念6.如果A是一个正概念,B是一个负概念,则A与B的外延关系()(A)必定是矛盾关系(B)必定不是矛盾关系 (C)可能不是矛盾关系(D)不可能是矛盾关系 7."犯罪分为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和共同犯罪"这一划分犯了_______的错误。 () (A)多出子项(B)划分不全(C)子项交叉(D)同语反复 8.下列公式中,恰当地表达了A与E的真假关系的是() (A)A∨E (B)A E (C)A∨ E (D)A E 9."命题p与命题q是矛盾的"这一命题属_________命题。()(A)直言(B)关系(C)联言(D)负 10."p"q"与"p q"具有() (A)等值(B)可同真不可同假 (C)矛盾(D)不可同真可同假 11."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这个直言命题是___________命题。()(A)全称肯定(B)特称肯定 (C)单称肯定(D)或全称肯定或特称肯定 12."王勇是学法律的"与"王勇不是学法律的"之间的关系是()(A)反对关系(B)下反对关系 (C)差等关系(D)矛盾关系 13."北京在上海的北面"和"北京和上海都是大城市"这两个命题() (A)两个都是关系命题(B)两个都是直言命题 (C)前者是关系命题,后者是联言命题 (D)前者是联言命题,后者是关系命题

法律逻辑学试题与答案

法律逻辑学试题一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 分) 1,在"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这一性质判断中的逻辑常项是有的……不是…… ,逻辑变项是犯罪,故意 . 2,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假_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 3,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有同一律 , 不矛盾律和排中排 . 4,在"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这一定义中,被定义项是刑法 ,种差是规定犯罪和刑罚 ,邻近属概念是法律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概念外延间的交叉关系属于( C )关系。 A.即对称又传递 B. 对称但非传递 C.非对称但传递 D. 即非对称又非传递 2.在性质判断中,决定判断形式的是( D )。 A.主项和谓项 B. 主项和量项 C. 谓项和联项 D. 量项和联项 3.“正当防卫不是犯罪行为”这个判断的主、谓周延情况是( A )。 A. 主、谓项都周延 B. 主、谓项都不周延 C. 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D.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4.运用换质法和换位法推理,由SEP可以推出(D )。 A. AS B. E C. E D. IS 5.与“并非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等值的判断是( A )。 A.所有贪污罪都是故意犯罪 B. 所有贪污罪都不是故意犯罪 C. 有些贪污罪是故意犯罪 D. 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 6.“并非某甲或某乙有罪”等值的判断是( D )。 A. 某甲和某乙都有罪 B. 某甲和某乙都无罪 C. 某甲或某乙有罪 D. 某甲或某乙无罪 7.若“某甲必然不是凶手”为真,则( C )为真。 A. 某甲必然是凶手 B. 某甲可能是凶手 C. 某甲可能不是凶手 D. 某甲不必然不是凶手 8.类比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 D )。 A. 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B. 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 C. 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D. 或然性推理 9.“ 调查中发现,凡是普法教育搞得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低,凡是普法教育搞得不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高,由此可见,搞好普法教育是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低的原因。”这是求因果联系的( C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 求同求异并用法 D.共变法 10.在论证过程中,如果违反“论据的真实性不应依赖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的规则,就会犯( C )的逻辑错误。 A.虚假论据 B.预期理由 C.循环论证 D.推不出

电大法学专科《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题库

电大法学专科《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题库 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诉讼法是从司法程序方面为保证实体法正确实施,而规定诉讼程序的法律的总称。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这段文字对“诉讼法”的概念是如何说明的?( 2) ②先从内涵,再从外延方面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公民”这个概念属于…(3 )③集合概念 3、“工业企业”与“股份制企业”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具有…( 3 )③交叉关系 4、“宪法是国家的法律”。此定义的错误在于(1)①定义过宽 5、违法行为分刑事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此划分错在(2 )②划分不全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 3、定义都由(被定义项)、(定义项) 和定义联项三部分组成。 4、划分都由(母项)、(子项)和划分的根据(或标准)三部分组成。 5、模态命题是指包含有各种(各种模态词)的命题。 6、模态命题就是断定事物(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命题。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定义P22 2、划分P27 3、选言推理P102 4、演绎推理P78 5、归纳推理P78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划分的概念和应当遵循的规则P27-29 2、简述定义的概念和应当遵循的规则P22-25 3、简述三段论的格与式P90-92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三段论的规则和谬误P86-90 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甲与乙是同案犯”。这属于关系判断中何关系…(1)①对称 2、如一有效三段论的大前提为特称判断,则其小前提应是……(3)③MAS 3、“你有义务作证,因为你知道案情”。这段话作为三段论,省略了…(4 )④大前提 4、如一有效三段论的小前提为否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是…(3 )③PAM 5、中项在大前提和小前提中皆作为谓项。这是三段论的……(2 )②第二格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 2、矛盾律的公式是:(A不是非A) 3、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 4、充足理由律可以表述为:( 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 5、科学假设的的建立一般要经过初建阶段、推演阶段和验证阶段三个阶段。 6、论证一般是由论题、论据、论证联项三个要素组成。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同一律P134 2、矛盾律P138 3、论证P161 4、论证中的谬误P171 5、命题逻辑P176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P135 2、简述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矛盾律P139-140 3、简述科学假设的含义和特征P153-155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论证的规则P168-170 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类比推理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4)④结论不一定可靠 2、已知“禁止干涉婚姻自由”为真,下列哪个判断为假?…(4)④必须不干涉婚姻自由 3、知识产权就是个人或集体对其科技文化领域内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如:工业设计、文学艺术和理论著作等。这段文字对“知识产权”是如何说明的?(4)④先从内涵,再从外延方面 4、“律师”与“法学家”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具有…(3)③交叉关系 5、“阴私案件是涉及有阴私内容的案件”。此定义的错误在于…(3 )③同语反复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按照概念的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概念可以分为确定性概念和不确定性概念。

《逻辑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页脚内容1 《逻辑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A) 一、填空题(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 填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思维的形式结构由 逻辑常量 和 逻辑变量 构成。 2、表示对象不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概念,称为 负概念 。 3、由“q p ?→”为假,可知p 为 真 ,q 为 真 。 4、对一真值形式的判定,就是确定它属于 重言式 、 矛盾式 还是 非重言的可真式 。 5、直言命题的 主项 和 谓项 通称为词项。 6、一个直言命题的谓项周延,其质是 否定式 。 7、如果把“新闻系毕业的学生不都当记者”整理成I 命题,则其谓项是 不当记者的 。 8、如果SOP 为假,则S 与P 的外延间具有 全同 关系和 真包含于 关系。

页脚内容2 9、“地球磁场发生磁暴的周期性经常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一致。随着太阳上黑子数目的 增加,磁暴的强烈程度也增高。当太阳黑子数目减少时,磁暴的强烈程度也随之降低。所以,太阳黑子的出现可能是磁暴的原因。”这是运用了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中的 共变法 。 10、证明是根据已知为真 的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 真实性 的思维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 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不选均 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q p ∧”与“s r ∨”这两个命题形式含有 (b ) A 、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 、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 、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 、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在下列语句中,在集合意义下 使用语词“人”的是 ( d ) A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 B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 、人贵有自知之明 D 、人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3、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正确的是 ( c ) A 、战争分为常规战争和世界大战 B 、一年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C 、这个班的学生,除了七名女学生外,其余都是男生 D 、概念分为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正概念

普通逻辑学试题(逻辑学考试)

《普通逻辑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一各性质判断的谓项不周延,则这个判断的质是________;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周延,则这个判断的量是________。 2、对SAP判断换质,其结论是________;对SAP判断换位,其结论是________。 3、根据性质判断对当关系,如果SEP假,则SAP________、SIP________、SOP________。 4、违反三段论"中项在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会犯________的逻辑错误。 5、"并非只有由外国人当经理,才能把企业搞好。"与该负判断等值的判断是________。 6、违反同一律要求所犯的基本逻辑错误是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是( ) (1)所有的语词都是表达概念(2)所有的语词都不表达概念 (3)所有的概念都要通过语词来表达(4)有的概念不通过语词来表达 2、在"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这两个判断中,"知识分子"这个概念( ) (1)都是集合概念(2)都是非集合概念 (3)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4)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3、"圆是平面上的点对一个中心保持相等距离运动所形成的封闭的曲线。"作为定义,属于( ) (1)语词定义(2)发生定义(3)功用定义(4)关系定义 4、在性质判断中,决定判断形式的是( ) (1)主项和谓项(2)主项和量项(3)谓项和联项(4)量项和联项 5、"某甲是有罪的"与"某甲是无罪的"这两个性质判断之间是( ) (1)反对关系(2)矛盾关系(3)差等关系(4)下反对关系 6、"普通逻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普通逻辑学是科学。所以,所有的科学都是没有阶级性。"这个三段论是( ) (1)有效的推理形式(2)犯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 (3)犯大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4)犯小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 7、已知"当且仅p才q,""p^q","p->q"均真,则( ) (1)p真q真(2)p假q真(3)p真q假(4)非p真非q 假 8、"并非小王和小李都是电大学生。"其等值判断是( ) (1)小王和小李都是电大学生 (2)小王是三好学生,小李不是电大学生 (3) 如果小王是三好学生,则小李就是电大学生 (4) 或者小王不是电大学生,或者小李不是电大学生 9、如果既部否定SAP,又不否定SEP,则( ) (1)违反同一律的要求(2)违反部矛盾律的要求 (3)违反排中律的要求(4)不违反普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10、类比推理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 ) (1)从个别到一般(2)结论不一定是可靠的 (3)前提蕴涵结论(4)从个别到个别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逻辑学 课程考试试卷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逻辑学》课程考试试卷( A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历史的逻辑是无情的。”这里的“逻辑”一词是 指 。 2.从∧的真值表可以看出,∧的逻辑性质 是 。 3.“p→q”的负命题等值 于 。 4.定义 由、 和三部分组成。 5.“泄密者是到会人员,甲是到会人员,所以甲是泄密者。”这一推理的逻辑错误是 。 6.在谓词逻辑中,全称命题一般表示 为。 7.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 。 8.假说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1), (2) 。

9.论题可以是科学上已经证实的判断,也可以 是 。 10.若 p→q取值为假,则p∨q取值为,p q取值为。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字母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 20分) 1.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面哪一个选项不是这句话的逻辑推论。 a、只有己所欲,才能施于人。 b、若己所欲,则施于人。 c、除非己所欲,否则不施于人。 d、凡施于人的都应该是己所欲的。 2.微波炉清洁剂中加入漂白剂,就会释放出氯气;在浴盆清洁剂中加入漂白剂,也会释放出氯气;在排烟机清洁剂中加入漂泊剂,没有释放出氯气。现在有一种未知类型的清洁剂,加入漂白剂后,没有释放出氯气。根据上述实验,关于这种未知类型的清洁剂作出三种判断: I、它是排烟机清洁剂; II、它既不是微波炉清洁剂,也不是浴盆清洁剂; III、它要么是排烟机清洁剂,要么是微波炉清洁剂或浴盆清洁剂。 以下哪项断定一定为真。() a、仅I b、仅II c、仅III d、仅I和II 3.“长春人都是北方人,有些长春人不是工人。”以上命题为真,则以下哪一项肯定为真。 () a、有些北方人不是工人 b、有些北方人是工人 c、有些工人是北方人 d、有些工人不是北方人 4.小李说:“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以下哪项最能反驳小李的论断。() a、也许有的非金属是固体。 b、可能有的金属不是固体。 c、日常生活中已没有出现不是固体的金属。 d、水银是金属,但不是固体。 5.在一次体育课上,20名学生进行了箭耙射击测试。随后,这些学生上了2天的射箭技能培训课,之后又重新进行了测试,他们的准确率提高了30%。该结果表明,培训课对于提高人的射耙准确率是十分有效的。下列哪个选择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边论述。() a、这些学生都是出色的田径运动员,出色的田径运动员一般都善于射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