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姬梅

大阪产业大学讲师

一. 海外直接投资与外资企业的发展变化与特征

1.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化

1984~2005年的20多年间,对华实际直接投资以每年20%的速度迅速增加,2004年末的累积投资额高达6224亿美元。如图1所示,1979~2005年间,按照年增长率的变化,实际投资额经历了三个高峰期,分别是1988年(38%),1992年(152%)和2001年(15%)。然而,因为SAAS等原因等的影响,2003年对华实际投资为535亿美元,仅比上年增长了1.44%,和2002年12.51%的速度相比有了大幅度的下降。2004年受世界性经济景气的影响,对华投资额比上年增长了13%,超过了600亿美元。但2005年的投资额比2004年减少了0.5%。投资出现减速的主要原因有劳动力不足及由此引起的工资上涨,成本加大,电力等基础设施不足,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出口成本上升,企业收益降低、中国引进外资的优惠措施的调整等。

(出处: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在华外资企业的发展变化

图2显示的是1980年到2003年末在华注册的外资企业数和注册资本金的变化情况。2003年底在华注册登记的外资企业有22.6万家,注册资本金达6226亿美元。其中,外方的注册资本金额为4658亿美元,外方出资率为72.6%。

注册企业的80 %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在广东省注册登记的外资企业数最多,有51672家,占外资企业总数的22.8%,其次是江苏26925家(11.9%),上海24133家(10.7%),山东17237家(7.6%),福建16884家(7.5%),浙江15140(6.7%),辽宁(6.1%)。

1996年的注册企业数最多,达24万家。到2003年底末为止,约有4万家外资企业被注销。

出处中国商业部,中国商业年鉴

3. 外资企业的产业分布特征

从产业分布来看,2003年底注册登录的外资企业的70%集中在制造业,其他的外资企业较为集中的产业有社会服务业(8.1%),商业·饮食业(6%),房地产业(5.4%)等。(图3所示)

出处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4)

表1 外资企业的行业构成(2003)

企业数工业总产值

全部企業外资企业外资比重全部企業 外资企业外资比重合 計 100.0%100.0%19.7%100.0% 100.0% 31.2%

(1)开采业 3.7%0.3% 1.8% 5.2% 0.7% 4.0%(2)制造业92.3%98.6%21.0%89.5% 96.3% 33.6%农副食品加工业 4.1%14.2% 4.3% 3.7% 26.9%食品制造业 2.8%23.3% 1.6% 2.0% 38.6%饮料制造业 1.3%16.0% 1.6% 1.6% 31.9%烟草制品业0.0% 2.7% 1.6% 0.0% 0.6%纺织业8.1%21.0% 5.4% 4.1% 23.7%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0.5%41.5% 2.4% 3.6% 46.4%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4.8%40.9% 1.6% 2.6% 51.0%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製品 1.8%19.7%0.7% 0.6% 26.5%家具制造业 1.6%30.1%0.5% 0.8% 49.9%造纸及纸制品业 2.1%14.8% 1.8% 1.8% 31.4%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1.6%15.0%0.7% 0.8% 33.6%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3.1%47.5%0.7% 1.3% 59.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3%8.3% 4.4% 1.4% 10.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5.3%14.8% 6.5% 4.9% 23.5%医药制造业 1.8%17.3% 2.0% 1.4% 22.0%化学纤维制造业0.5%20.7% 1.0% 0.7% 20.1%橡胶制品业 1.1%20.9%0.9% 1.1% 36.8%塑料制品业 6.3%29.1% 2.2% 3.0% 42.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4.6%10.9% 4.0% 2.2% 17.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7% 6.5%7.0% 2.0% 8.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9%10.3% 2.5% 1.1% 13.2%金属制品业 5.0%19.8% 2.7% 3.0% 34.9%通用设备制造业 4.4%13.7% 4.0% 3.2% 25.0%专用设备制造业 2.7%14.4% 2.7% 1.7% 20.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4%15.9%7.9% 10.2% 40.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6.0%22.4% 5.6% 6.3% 35.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6%50.2%11.1% 27.5% 77.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2.2%33.2% 1.2% 2.5% 67.6%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3.9%35.6%0.9% 1.2% 41.6%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0.1%18.7%0.0% 0.0% 17.9% (3)公共事业 4.0% 1.0% 5.1% 5.3% 3.0% 17.5%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2.5%0.8% 6.2% 4.8% 2.8% 18.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0.2%0.2%16.8%0.2% 0.2% 25.8%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2%0.1% 1.3%0.3% 0.0% 3.9%

出处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关于制造业中外资企业的更具体的行业构成,没有现成的公开资料。这里,我们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中的三资企业的企业数和工业总产值算出了外资企业的行业构成和各行业中外资所占的比例。2003年,约有近20%的外资企业从事服装·纺织业,其他外资企业数较为集中的行业有电子通信(7.6%),塑料(6.3%),电气设备(6%),化学原料及制品(5.3%)等。

按工业总产值计算,外资企业在电子通信(27.5%),交通运输设备业(10.2%)的分布集中

各行业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重来看,电子通信业中外资企业数的比例已超过50%,生产产值占该行业的77%。外资企业数超过40%的行业有服装,皮革,文教体育用品等。

由此可知,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制品输出的劳动集约型产业仍是外资企业的投资重点,另一方面,为了占有中国市场,在中国国内企业相对落后的行业里外资企业的投资比重较大。

4.投资国家·地区的特点

从投资国家·地区来看,香港·澳门的投资最多,占全部投资的33%。其次是日本

9.45%、韩国8.39%,美国7.85%。如图4所示,从1980年到2003年,来自G7的投资呈稳定增

长趋势,而以香港,澳门为主的NIES的投资份额则呈波动趋势。

出处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二,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

1. 资本集聚效果

海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资金移动来促进投资引进国的设备投资,而设备投资可以创出对国内生产的投资产品的需要,从而扩大国内生产,刺激经济成长。

图5 所示的是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企业所蘸的比重的变化情况.80年代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生产的比例为5.03%,90年代上升到9.26%,2000年以後进一步上升到

9.67%.

2. 雇用·生产·销售

表2是根据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数据算出的外资企业在工业生产,销售收入及雇用中所占的比重。从1998年到2003年外资企业数的比重从16%提高到19.7%,就业人员的比重却从12。5%提高到21.9%,几乎增加了1倍.外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附加价值,销售额指标分别占到31.2%,27.6%,

和30.5%。

表2外资企业在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

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工业附加价值资 产销售收入年平均就业人数

199816.0%24.7%20.9%19.6%24.3%12.5% 199916.6%26.1%22.5%19.7%25.7%13.6% 200017.5%27.4%24.0%20.4%26.8%15.3% 200118.3%28.5%25.2%20.9%27.8%17.3% 200219.0%29.3%26.0%21.6%28.5%19.1% 200319.7%31.2%27.6%23.3%30.5%21.9%出所:中国統計年鑑

3.外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从90年代起,外资企业对中国进出口的急速增长起到了令人注目的作用。

1985年的中国的出口额为273.5亿美元,2003年增加到4382.28亿美元,进口额从422.5亿美元增加到4127.8亿美元,2003年的贸易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四大贸易实体。2003年,出口总额的54.8%,进口总额的56.2%是由外资企业来完成的。

从出口和进口的差来看,到1997年为止,外资企业的进口额超过出口额,1998年以后,外资企业的对外贸易额从入超转为出超,,对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大起到了重要贡献。

出处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出处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三.海外直接投与技术转移

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技术引进又能对技术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期待着通过将技术进行引进-扩散-学习-适应的过程,快速实现经济增长。通常,引进外国技术有3种主要形态,特许专理技术的进口,机器设备的进口及海外投资的引进。

以跨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经营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海外直接投资,在引进资本资金的同时,还,伴随着管理方法,经营技能的转移。因此,海外直接投资引进国期待着在通过引进发达国家投资能导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再利用导入的新技术或改良技术开发新产品或新生产方式,最终能生产出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品。

在这里,我们分析了通过直接投资,以G7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技术开发对中国经济成长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利用1990~2002年的中国各省的数据,我们考察了通过直接投资,外国研究开发资本对中国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性所产生的影响。

分析结果显示,外国企业的直接投资的技术扩散效果得到了确认,而且在外国投资高度集中的东部地区,外资的扩散效果更为明显。

东部地区受益于有利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较早开始引进外资。随着外资引进规模的扩大,投资构造,技术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技术吸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从而形成了导入外资-学习-模仿-吸收-再导入更新的技术的良性循环,更有利于外资的引进和消化,吸收。

外资企业通过提供投资资本,扩大出口等方式对中国经济成长作除了重要贡献,但是中国政府更希望外资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搬演更重要的脚色.实际上,在对外开放的最初阶段,中国政府设立经济特区的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施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

2005年3月人民代表大会上依然明确提出在继续坚持合理引进外资的同时,强调要引进有助于提高国内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外资,高新科技产业仍然是重点奖励投资项目.

和国家的政策相适应,外资企业的对华投资战略也呈现出相关调整,不仅将生产中心,而且将统括,服务,研发中心都逐步向中国转移.一些跨国公司在向中国转移生产制造技术的同时,也开始着手在中国设置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据不完全统计,由海外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以超过120家,其中包括微软中国研究中心,汇普电子信号处理研究中心等,中国正在逐步发展

成为世界的工厂和地区性研究开发的中心。

参考文献

1.关口 末夫 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的经济学,中央经济社,1988 2.日本贸易振兴会 编 JETRO 贸易投资白书,2004,2005

附录:海外直接投资的技术转移效果 推定模型

t i FDI f t i ff d t i d i t i S S F ,,,,,ln ln ln εββα+++= (3)

这里, ,是第t 年h 国对i 省的直接投资的份额,是h 国的R&D 资本存量。也就是说,可以用

来推算出通过海外直接投资所引进的外国R&D 资本存量。

d h

h

t hi FDI

f t

i S f S ∑=,,,t hi f ,d

h S d

h h

t

hi S f

∑,(3)式表明,各省的全要素生产性的成长率(lnF),取决于各省自己的R&D 资本存量(),也取决于通过海外直接投资所引进的外国R&D 资本存量(),

d

t i S ,FDI

f t

i S ,,各省自己的R&D 资本存量以及外国R&D 资本存量对TFP 的弹力性 分别表示为d β、ff β.

it FDI f t i t i ff d t i d i t i S f S F εββα+++=)*ln(*ln ln ,,,,, (4)

是FDI 的开放度,这是用各省每年引进的外资额在该省当年资本投资中所占的比率来算出的,以表示FDI 在各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指标. t i f ,

推定结果 Table2

Estimation results (panel data1990-2002 for 29provinces, 377observations 、fixed effect)

(1) (2) (3) (4) (5) (6) lnS d 0.398 (19.625) *** 0.526 (33.261) *** 0.409 (20.718) *** 0.541 (33.977) ***

0.343 (16.491) *** 0.526

(33.237) *** lnS f,trade 0.175 (9.610)

***

0.125 (6.250) ***

m*lnS f,trade

0.0015 (0.176) -0.006

(-0.697)

lnS f,FDI 0.184 (9.733) *** 0.133 (6.905) ***

f*lnS f,FDI

0.030 (4.405) *** 0.031

(4.452) ***

R 20.906 0.887 0.906 0.881 0.917 0.887 R 2

adjusted 0.898 0.877 0.898 0.870 0.909 0.877 Hausman test CHISQ(2) = 21.828 *** CHISQ(2) = 75.608 *** CHISQ(2) = 34.234 *** CHISQ(2) = 78.087 *** CHISQ(3) = 17.415 *** CHISQ(3) = 76.963

***

Note: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s lnF(l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significant at the 10% level. **significant at the 5%level. ***significant at the 1%levl.

TABLE4

Estimation results(panel data1990-2002 for eastern region , 156 observations,Fixed effect)

(1) (2) (3) (4) (5) (6) lnS d 0.317 (11.553) *** 0.484 (24.124) *** 0.447 (16.170) *** 0.500 (24.391) *** 0.320 (11.231) *** 0.483

(24.087) ***

lnS f,FDI 0.277 (8.533) *** 0.282 (7.772) ***

f*lnS f,FDI

0.029 (3.994) *** 0.027

(3.642) ***

lnS f,trade 0.085 (2.915) ***

-0.0086 (-0.315)

m*lnS f,trade

0.019 (2.010) **

0.012

( 1.277) R 20.917 0.887 0.881 0.878 0.917 0.889 R 2adjusted 0.910 0.880 0.871 0.867 0.909 0.877 Hausman test CHISQ(2) = 7.553 ** CHISQ(2) = 20.520*** CHISQ(2) = 22.248*** CHISQ(2) = 24.795*** CHISQ(3) = 11.600 *** CHISQ(3) = 22.300

***

*significant at the 10% level. **significant at the 5%level. ***significant at the 1%level.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归纳而言:经济全球化是由于世界各国相继取消或放松对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方面国际流动的管制,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进而导致全球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价格趋同。经济全球化以全球作为整体。 全球化、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 ?经济自由化:政府放松或取消对要素及产品流动的管制,实现要素和产品配置的市 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成因之一,而全球化又进一步促进经济自由化。 ?一体化Integration:一定区域或世界范围内,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协议等形式将各 国经济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联系起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和依赖。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尤为突出。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资源配置以本国为主,同时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和市场。 国际化的概念常针对微观企业。 ?跨国化: ?经济全球化:最能反映当今世界经济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六个主要表现: 生产活动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国际分工正演变为世界性的分工。 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变化: 1.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 a)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 分工; b)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的分工; c)从生产领域分工向服务部门分工发展。 2.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在变化,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向由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 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经济集团成员内部的分工发展,出现“协议性分工”。 3.水平型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 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GA TT/WTO) ●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率大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1990-1995年,世界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长率为1%。 ●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占贸易总额的比例上升。 ●国际货物贸易交换品种多样化。 ●发达国家同类货物相互交换增加,主要的经济贸易大国一般既是某类商品的主要出口 国,也是该类产品的主要进口国。 ●国际贸易趋同化:普遍使用电子化贸易手段;共同认可ISO系列标准;贸易合同标准 化。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正式确立了多边贸易体制。 ●各国金融日益融合: ?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银行按《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进 行了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FDI增长迅速。 ?地区性经济集团的金融业出现一体化。欧盟统一大市场建立后,银行、证券公司和 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可在欧盟内经营不受国界限制的保险和投资业务。 ?金融市场扩大。90年代末,外汇交易量已是世界贸易额的60倍以上,全球外汇日 交易额超过1.2万亿美元。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和各国社会经济变革的综合反映。 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动力和物资基础。 ●新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新市场和新的商业机会。为了争夺新市场,各国的企业必须突破 国界,以全球市场为目标调整战略,以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如同19世纪末的铁路,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 和交易成本,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全球性非管制化与市场化改革,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制度障碍。 国际金融深化和创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制度环境日益宽松; ●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与交易技术不断涌现;

近几年世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近几年世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2001年经济危机发生后,以互联网、新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经济泡沫覆灭。随着美国生产力的恢复,房地产、汽车等领域的迅猛发展,产量剧增。产能过剩与人民消费水平的矛盾,于是开始从金融方面出台一系列的措施促使人们提前消费,预支消费。希望房地产等实体经济领域的产能够通过金融发挥资源重新配置的作用,通过金融信用和债务关系创造的社会需求来解决过剩的产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美国12次调整利率,使得消费者还贷压力加重,最终无力偿还,产生逆向连锁反应,导致金融业出现危机。因此,解决消费需求同产能过剩的矛盾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其归根结底就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 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市场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种事物内部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互相影响制约和相互合作关系。中国的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广泛参与世界经济合作,这是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然而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的实体经济,金融各方面联系愈加紧密,把自由市场经济所拥有的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等消极因素扩大到全球范围,哪一个国家发生经济危机,便很快会波及到全球各国。从实体经济看,2004年至2006年,中国出口点GDP的比重从30.7%增加到36.8%。而美国、欧盟、日本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国,2001~200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保持在21%。主要产品为建材,纺织类等产品,美国经济危机发生后,房地产业等社会实体经济日益萧条,使中国钢材出口大幅受阻,中国国内出现了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大量企业经营形势窘迫。从金融方面来看,美元连续多年大幅贬值,自国家2005年4月实行汇率改革后,人民币从2005年汇改前对美

企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企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支柱,企业的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密切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良好的企业经济利益和所发挥的社会效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社会创新发展 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个性化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企业经济广泛而充分的竞争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特别是一些以高新技术创新为特色的企业经济的发展,不但可以改进产业结构,还能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社会产业系统的动态结构,包括技术结构、产业关联结构等。企业的发展是社会需求多元化、产业结构多元化的必然趋势。 (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繁荣和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市场是企业生存和产生的基础,是企业的服务对象。企业是社会市场经济公开、公正、公平基本原则最积极的维护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像金/丘/集团为政府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为振兴家乡的民营经济和加快发展城镇建设做了积极的贡献。企业的发展进步可以消除社会市场上的多种弊端,以积极地促进市场机制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企业是解决社会劳动力,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经济周期性的波动使得在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的情况下,失业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也在面临着待业、就业、下岗、再就业的重大压力。

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必须适当发展中小企业,以便于更好的解决大量的失业问题及社会稳定隐患。 (四)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从我国来看,江苏、浙江、广东和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中小企业得以繁荣昌盛的地区。企业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有着极大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快对企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没有良好的企业建设,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失去了基础。 因此,一定要不断对企业进行改革、创新,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尽最大努力收获最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内容摘要:我国“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九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十七大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章指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观的转变,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过程,这是我国发展理念的升华。 关键词: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和最全面、最系统详尽的表述,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无疑是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历史性重大突破。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我国的发展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展观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历程,确切地说,就是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 (一)“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 1990年开始编制“八五”计划时,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时三年的经济全面治理整顿,西方几个主要国家也正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也是邓小平发展观的主题。邓小平强调: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邓小平的发展理念源于他对中国人普遍生存状态的现实关怀,开始于他对中国世界地位的深刻忧虑。“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

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XXXX大学 作业(论文)题目: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课程名称:全球化、资本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任课教师姓名:XXXXXXXXXXXX 研究生姓名X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 年级:2010级 专业:动物学 学院(部、所):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评分: 评阅意见: 任课教师签名: 2010年11月18日

目录 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4) 1.比较优势原则下中国的收益。 (4)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4) 3.有助于资金融通。 (5) 二、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5) 1.从跨国公司看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5) 2.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6) 3、对金融业的影响。 (6) 4.贫富差距引起的国内社会安全问题。 (7) 三、中国的对策 (7) 1.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7) 2.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 (7) 3.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8) 4.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组关系 (8) 第一是实行对外开放与参与全球化的关系。 (8) 第二是缩小国内地区间差距与缩小国际间差距的关系。 (8) 第三是扩大内需与增加外贸出口的关系。 (8) 综述: (8) 参考文献: (9)

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 全球化是一个多元概念;这个词语是多元的;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全球化存在着极限;在谈论经济全球化时,我们正面对一个全球化资本主义;在政治上,远没有实现全球化,相反,民族利己主义、民族霸权主义等等日益升级。全世界的物质、思想、机构以及人员的交流在成指数增长,这个现象只是一个长期历史趋势的一部分。我们完全可以将全球化阐释为人类历史的主旋律。在最近的几十年当中,全球化趋势已不断增强,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但随之而来的优势与弊端也逐渐明朗化。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势头愈加猛烈。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全球化优势与弊端产业结构调整比较优势基尼系数 前言: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多元概念;这个词语——实际上主语是多元的;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全球化存在着极限;在谈论经济全球化时,我们正面对一个全球化资本主义;在政治上,远没有实现全球化,相反,民族利己主义、民族霸权主义等等日益升级。全世界的物质、思想、机构以及人员的交流在成指数增长,这个现象只是一个长期历史趋势的一部分。如果“全球化”这个词语能够得到适当的定义和应用,人们会发现它很具有实用性。我们完全可以将全球化阐释为人类历史的主旋律。在最近的几十年当中,全球化趋势已不断增强,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但随之而来的优势与弊端也逐渐明朗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势头愈加猛烈。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映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过去,产业调整大多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在一国内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比起通过经济全球化进程进行的产业结构 调整更高。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投资和贸易比较开放的国家,比如美国和

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意义和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意义和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而进入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科, 它所提供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迫切地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 发展经济学肇始于结构主义的出现,该学派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某种使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若干假定前提不能适用的经济结构。钱纳里等人认为动态非均衡假设阐述了资源再配置潜力与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这是因为广泛存在的非均衡现象&隐含着通过减少瓶颈和再分配资源予以高生产率部门以加速增长的潜力,发展中国家的这种潜力可能大于发达国家。正因如此,结构主义是主张政府干预。结构主义的发展观,事实上不管是否受发展经济学家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多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 古典发展经济学的分工组织和资源配置思想, 对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富有解释力的,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的萌芽和起源。然而古典发展经济学家并未纯粹地探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 其自由竞争的政策主张基本上适合于新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而且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过了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论和瓦尔拉的一般均衡论, 致使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系统化和形式化, 进而发展成为新古典主流经济学, 这样就在有意无意中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不发达国家经济中存在着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循环链”。从供给一端来看, 循环链表现为: 低实际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实际收入;从需求一端来看, 循环链可表述为: 低实际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资本利用不足——低生产率——低实际收入。在这两个循环链所形成的“多种因素的循环群集”的长期作用之下, 不发达国家无法摆脱贫困落后而处于某种“欠发达均衡状态”。总之,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们认为, 只要“恶性循环”存在, 就不可能依赖价格机制把经济发展的果实通过“涓流效应”扩展到穷人身上。就我国来说,建国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强势干预。通过国有国营经济实现工业化,从效果上看,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起到的作用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是近几十年来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为了降低 成本与开拓市场,许多跨国公司通过扩大贸易 和加大对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直 接投资来加速本公司的生产制造全球化.1987年,跨国公司母体是2万家,海外分支机构达10万家,到1990年分别增加到3. 5万家和15万家,1998年增加到6万家和50万家,目前还在发展之中。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 整个的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经济体, 即所谓的地球村.在这个村落里,一国的经济会 受其他许多国家经济的影响.显然,跨国公司在 这一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的全 球化经营决策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联合国有关部门估计跨国公司的销售额 占全球贸易额的75%,占全球技术贸易的80%。 中国香港强生公司的总经理帕特里克·王在决 定新的中心时曾说,旧的时空局限已经不存在,客户可以在他们觉得最舒服的时候与我们说话,而产品可以在最具有竞争力的地方生产。这种 观点体现出竞争无国界的基本内涵。跨国生产 和经营的全球化日益加重了各国对国际贸易的 依赖,并通过贸易流量使世界市场不断地扩大. 跨国公司主宰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格局,也

主宰着国际物流的发展。跨国公司最主要的特 征就是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伴 随着商品的国际间流动,从而产生对国际物流 的需求。这是因为在东道国投资办厂的初期.跨 国公司的子公司需要添置必要的机器设备;在生 产期,需要购买需要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形成产 品后,又需要将这些产品销售出去,这些购买 和销售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东道国内,更多的 是跨出东道国国界,购自或销往母国或第三国,这已成为一种趋势。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结构, 使得它可以比一般企业更容易获得有关原材料 及商品的价格信息,能及时掌握当地有关产品 的销售行情以及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跨国公 司通过对世界各地资料的比较,从价格低的国 家购进生产要素,并向价格较高的国家出售它 生产的产品。而且,随着生产专业化和国际化 程度的加深,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更加精细,已 具体到将生产过程中的工序分散到世界各地几 个国家甚至几十个国家进行加工、制造.在跨国 公司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必然要求各个生产要 素和经营环节集中管理、统一调配,从而必然 要求国际物流从时效、质量、规模、路线和效 益等方面服从其持续发展的需要.

探究优秀企业家对企业及经济发展的作用

企业家的职责就是创新,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等。优秀企业家要创新企业产权制度,调整产权结构,通过联合、兼并,扩充资本,扩张规模,占领新市场。创新企业经营制度,在所有者代表、企业法人代表监管下,企业家独立、自由地行使经营决策权。创新企业的约束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不同利益主体群之间的相互约束和利益均衡。创新管理方式,搞好战略管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处于有利地位;搞好行为管理,使每一个行为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提高行为效率。 4.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企业管理是紧张、高强度、高风险的、超体力的劳动。没有固定的劳动时间限制,随叫随到,成年累月加班加点,工作量大,紧张而又高强度。许多重大决策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企业家要面对经济风险、非经济风险和不可抗力事故,在做出决断时,往往如履薄冰,如同走钢丝一样,稍有闪失,企业就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优秀企业家必须善于自我调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较好的状态全力以赴工作。 (三)如何培养优秀企业家 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是假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现我国实体经济腾飞的必要条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资金、技术、设备等发生短缺,可以通过引进、购买等直接或间接获得。但大批的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则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家,才有可能造就出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家,更好地走向世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至理名言.有效竞争的市场才是企业家的摇篮,准企业家只有通过有效竞争市场的打磨才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实践产生理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通常说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往往比现实领先10到20年.所以,首先我们应该对那些准企业家,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识,认清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然后再进入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在竞争中不但磨练,不但进化.去适应社会发展,再用企业家独有的创新能力去指引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繁荣. 参考资料: [1]: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保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军事建设还是挺高国民生活水平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经济。在二十一世纪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的崛起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所谓经济全球化,其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能够让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或地区范围内优化组合。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它既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化,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化。全球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其一,生产全球化;其二,贸易全球化;其三,金融全球化;其四,投资全球化;其五,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这样一把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再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不可否认,经济的全球化可以给每个国家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但是一些大国所指定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也将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举步维艰。我们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将在这一阶段停留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面前,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又要融入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迎接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跃然而上居于人前。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外贸结构的优化,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外资的进入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建设和基础工业的建设,提高有关部门的效益,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着积极的作用,也让我们学习到国外优质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 第三,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市场规则接轨,将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引进、学习、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体制改革,走出更适合中国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然,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还为我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带来了去打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被削弱。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总体而言,这种让渡对于有关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们能够从中得到期望的各种回报。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会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汇率动荡时期,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让人感到

跨国公司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逐渐的发展与壮大。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与企业国际化的直接产物。当前国与国的经济竞争,正在通过跨国公司实行的全球经营战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在全球范围展开。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还分析了其跨国公司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与消极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演进的主要趋势之一。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联系进一步增强,竞争将更趋激烈。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入了解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正确认识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作用,对于加快我国大型跨国公司,打造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航空母舰,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纵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跨国公司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跨国公司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从封闭的地区经济走向交流频繁的全球经济的过程。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的实力已成为参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极为重要的经济实体,对推进全球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跨国公司实行的全球经营战略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基础。当前国与国的经济竞争,正在通过跨国公司实行的全球经营战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在全球范围展开。根据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需要,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立足全球,对生产经营实行全球性战略安排,把别国的市场和资源纳入其全球性的安排之中。为了实现其全球经营战略,许多跨国公司把本国的公司变为世界范围的总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2、跨国公司进行的国际性投资,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利条件。国际

人民币币值的升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币值的升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币值是指人民币在国内或者国际上的购买力,其升降直接关系着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否。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依然稳定地发展,人民币持续升值。从2001年与美元的1:8.277至今天的1:6.623。如此巨大的变化,让我们不由地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有利影响可以规划为以下几点:1、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改善贸易顺差局面,减少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2、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单纯从房地产就可以发现,外币对投资我国房地产信心降低,减少房产泡沫。3、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下降,有利于提高我过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降低依靠进口原材料生产的企业的成本。 4、激励产业结构的调整,优胜劣汰,是我国的民族产业更加优化。在国际市场中如果中国的产品价格优势逐步减小,就只能提高生产率和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这符合基本国策,也是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当然,人民币的升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人民币的升值带来最大危害的莫过于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冲击。试想,当同样的商品,变得更加昂贵时,便会失去购买欲。世人皆知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当made in china的市场竞争力不复存在时,中国经济恐怕会进入很长的冬天。同时,人民币如果升值过快,会导致金融隐患,呈现出的都是假繁荣与泡沫。而实际上国家财政压力巨大,百姓就业率下降。 现在有新的疑问产生,既然人民币升值危害如此巨大,我们是否可以选择贬值?或许有些想当然的认为,人民币的贬值,可以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其实相反,首先,人民币的贬值会是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巨大,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其次,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假使人民币贬值,外汇储备上升,必然导致大量资金无法用于建设,严重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再次,我们不能在贸易中忽视摩擦这一因素,贸易顺差的加大,必然导致其他国家的反对,而是中国处于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近几年,多国对中国的贸易保护就是鲜明的实例。最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高新技术产业,人民币的贬值不利于我国生产力的提高,最后导致的必将是淘汰。 由此可见,对于现在的中国经济,人民币贬值以负面影响为主。 古有云:物极必反。人民币的稳中有升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与前行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必须积极应对。采取合适的货币政策,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作者:罗小萍她老公

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外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契机和优势,有效地发挥中小企业作用,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一)中小企业是提高市场效率,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主力军 根据经济学的观点,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形态,而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之一是市场存在众多的企业。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保障,代表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但是中小企业具有产品和技术结构相对简单、应变能力强、经营灵活等特点,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所以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创造市场活力,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营造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对市场效率的提高和增强区域经济活力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已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税收收入总额中有53%以上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已成为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主力军。 (二)中小企业是解决区域经济就业问题的主渠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失业、下岗、分流和优化组合出来的人员越来越多,加上农村涌现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使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我国国情,按照比较优势的理论,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劳动密集程度高,工资成本却普遍低于大企业,以同等的资金投入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据有关方面计算,以同样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创办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大企业的4倍多;以同样产值计算,小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为大型企业的倍。 (三)中小企业是解决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大都是成长于农村,在复杂变化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来,他们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飞跃发展。从全国看,排在前20名的民营农牧企业的年销售收入总和超过1000亿元,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有58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00多家,市、县级的龙头企业近万家,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是拉动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方面,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并做出突出贡献。在美国,70%以上的专利是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的,其平均创新能力是大企业的2倍以上。数据显示我国专利技术的65%、技术创新的75%以上,新产品的80%是中小企业所创造的。 二、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与不足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但是相对大企业,中小企业是一个弱势群体,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一直是困扰着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在辽宁的辽西北地区表现的更为突出。虽然辽宁省委、省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得到了一些缓解,但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尚不到位,融资、信用担保等政策性金融体系建设滞后,担保实力不足,缺乏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使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还非常单一,绝大部分仍是依赖银行贷款。由于中小型企业从银行获取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的能力有限,企业又达不到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要求,从而也难于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因而导致中小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受到影响。 (二)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遭受不平等的待遇 虽然政策规定一般性竞争领域允许中小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站在统一起跑线上竞争。但是,市场准入方面还存在的一些明显的体制性障碍,相关准入政策在具体的操作中没有形成标准化和统一化,没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没有做到一视同仁,一些部门对中小民营企业还存在“唯成份论”,以致在具体工作上或有意或无意、或直接或间接地限制中小民营企业,致使中小企业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发展空间有限,合法利益没有得到保护,影响中小企业投身区域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区域经济增加了生机。但是还远不够。例如,“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28%,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项目只占全省的%。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主文化程度不高,目光短浅,缺乏科技创新的战略远见和创新动力。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专项经费投向偏少,缺乏高素质技术人才支撑,缺乏信息共享机制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竞争力、品牌竞争力难以形成较强的优势,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四)管理模式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 由于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仍然实行传统式、家族式管理,企业从老板、管理层、中层领导,甚至是基层领导都存在一定的血缘关系或者是亲戚关系;家族自成一统,排斥外族人才,而且大部分管理者观念陈旧、知识匮乏,个人在企业管理中随意性比较严重,

浅谈旅游经济发展对经济意义-最新范文

浅谈旅游经济发展对经济意义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旅游经济的作用 1.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收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认识。 2.回笼货币,积累资金 旅游收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对于国家回笼货币,积累资金起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在群众手里的节余资金超过2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以30%左右幅度增长。如何引导消费,更有效地回笼货币,渠道很多,而旅游就是一个新的渠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消费日益迫切。 3.增加就业机会 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

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5。每增加旅游业的一间客房,可以直接提供0.75的就业机会,并间接地为2.5人在有关部门(饭店、商业、交通业)提供就业机会。目前,我市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数已达3万之多,间接的达2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二、发展旅游经济的途径 1.借鉴国际旅游经济的发展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努力使凡与旅游经济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我国目前因财政困难,对旅游业仅有少量投资,而且近几年不会有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设施的庞大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与旅游经济相关的各行各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是可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时期内改善我国的旅游环境。 2.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经济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因受国家高度保护的影响,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导游素质差。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宏观管理,严肃纪律,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其中,特别对国有旅游企业,首先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国际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 2004年全球经济呈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经济增长率将会达到5.O%,这不仅高于20世纪9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的平均水平,而且创造了过去20年来的最高纪录。然而,根据经济周期的规律,在强劲复苏的第二年经济增长往往会相对回落,同时,美国逐渐积累的贸易逆差以及由此引发的美元贬值压力、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等均是2005年世界经济将不得不面对的潜在风险。据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明显放缓,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大约会在4.3%左右。对于2005年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我们需要谨慎对待、沉着应对。 2004年:世界经济高速增长 2004年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同时出现了经济复苏的趋势。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显得更为强劲,而欧盟的经济增长则相对疲软,但是相对于2003年来讲均有很大起色。 美国经济继续保持了强劲增长,全年增长速度估计为4.4%左右。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消费,二是投资。消费在美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美国GDP中的比重达到了70.5%。2000年进入经济衰退之后,美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尤其是在“9·ll”袭击和伊拉克战争之后军费开支大幅度增加。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指美联储从2000年5月到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降至1%,这是45年来的最低水平。减税和降息刺激了美国居民的消费尤其是对住房和汽车这类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私人消费支出比较而言,2004年美国的私人国内投资的增长速度更快,尤其是设备和软件的投资,存货投资进一步下降,这表明美国经济消化萧条时期库存的能力有所提高,是新的经济周期即将开始的重要信号。2002年以来美元的贬值有助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中小企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愈加明显,毫无疑问中小企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闪光点。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进行深入探索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以及面临的问题和解决之道的阐述。中小企业将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和完成质的飞跃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小企业特征国民经济的作用问题与对策 一、中小企业及其特点 (一)中小企业 从全世界范围看,各国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总体上分为两种情形:定量(Quantitative)划分与定性(Qualitative)划分。其中定量划分一般以其从业人员、资本金额、资产总额、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等量的指标作为划分标准。而定性划分一般以企业所有权集中程度、自主经营程度、管理方式和在本行业所处地位为标准来对中小企业进行划分。 就我国而言,对中小企业的划分一直采用定量划分为标准,并且采用复合定义标准。但由于行业的差异性对于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也会带来很大的不同,对于工业企业和建筑业有资产总额的要求,而对于零售业、批发交通运输、邮政、住宿等其它行业并没有资产额的要求。在销售额方面,除了零售业与住宿餐饮业外采用亿元的年营业额

作为中小企业的上限外,其它均是以3亿元为界。而在人员界限方面也是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工业企业、建筑企业、交通运输通常是劳动力密集型,所以员工人数较多,因此也分别以2,000人、3,000人为界。但对于零售、批发、邮政、住宿餐饮等,虽然相当于高科技型企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但对于员工人数的标准明显比上述工业、建筑、交通运输业小。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中小企业实际上是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的统称,除零售业外,其它各行业都把3,000万元年营业额作为中型企业的下限,零售业则是1,000万元。(二)中小企业的特点 1. “小”、“灵”、“快” 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的首要特征之一,即在于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但凡是小企业,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自主经营,使资本追求利润的动力完全体现在经营者的积极性上。由于经营者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反应灵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其次,中小企业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轻易被识别,因而便于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不像大企业那样在庞大的阶层化组织内容易产生怠惰与无效率的情况。可见,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因而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迅速反应。 2.“小而专”和“小而精”

产业集聚和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十六大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研究具体的产业发展形态。其中,产业集聚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下面我想结合前一段时间对珠江三角洲和省湾地区的调研,就产业集聚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概念和现象 所谓产业集聚,简单地说,就是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围,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cluster 也有叫产业集群的,含义大体相同。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产业集聚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产业集聚区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很大,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大份额。 产销量往往以亿”为单位,令人惊异。比如诸暨大唐镇的袜业市场,年交易量达6 0亿双;嵊县的领带市场,年交易量达到2.5亿条;的一个新建的织布厂,年产量达上亿米布。在,这类产业集聚被称为块状经济”。据统计,有5 2个块状经济”的产品在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 0%以上;在全国5 3 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5 6种以块状经济”方式形成的产品居全国第一。在珠江三角洲,彩电、计算机等产品的产量也占到全国的较大份额。例如,目前全国最大的四家彩电企业的生产基地、最大的几家计算机企业的生产基地都设在珠江三角洲。 二是产业集聚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 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部的生产环节,在这里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企业分工的特点是,对技术含量较高、零部件较多、价值量较大的产品,如彩电、复印机等,不是一个主机厂(总装厂),而是几个厂在同一区域,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也不是一家,而是若干家。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样,一个零部件厂可以同时给多个主机厂配套,容易到达规模经济要求,从而降低成本;而对主机厂来说,有多个供货商可供选择,有利于通过供货商的竞争改进质量、降

第10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习题及答案)

第10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的微观主体是: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特尔 C.辛迪加 D.国际垄断同盟 2.资本输出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扩大市场 B.扩大垄断原料来源 C.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需要 D.援助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本输出的主体是: A.国家垄断资本 B.私人垄断资本 C.跨国公司 D.国际卡特尔 4.早期跨国公司的所有制形式主要表现为: A. 控股式合资企业 B.单一的全资公司 C.混合所有制公司 D.非股权安排的合作经营 5.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是: A.跨国公司的发展 B.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 C.新科技革命 D.资本全球化的发展 6.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有: A.生产国际化 B.资本国际化 C.贸易国际化 D.市场国际化 7.跨国公司的新特点: A.跨国兼并规模巨大 B.强强联合 C.强弱联合 D.兼并的行业非常广泛 8.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 A.生产国际化 B.资本国际化 C.贸易国际化 D.技术国际化 9.国际经济协调的方式主要有: A.通过国际经济组织进行协调 B.通过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各国的经济政策 C.通过组织经济一体化集团来协调 D.通过联合国的调节 10.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主要有: A.跨国集团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经济联盟 11.发达国家的经济摩擦主要表现在: A.国际贸易领域的摩擦 B.国际金融领域的摩擦 C.国际生产领域的摩擦 D.国际投资领域的摩擦 12.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产业结构水平低下 C.经济依赖性严重 D.政治上的非独立性 13.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A.资源的依赖 B.资本的依赖 C.市场的依赖 D.技术的依赖 14.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和控制的领域主要有: A.贸易领域 B.国际金融领域 C.经济援助领域 D.国际合作领域 15.在贸易领域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