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问题汇总

[U]语言是符号系统[/U]

一、 怎样理解符号的含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那么语言在人类社会中为什么能发挥交际作用,又是怎样来发挥这种联系工具的作用的呢?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要别人拿点什么,并不需要把那个事物般出来比划解释,而是用语言表达就可以了,语言真是神奇。语言的这个功能是怎样实现的呢?语言为什么能成为现实事物的代用品呢?

“说—听”的过程就是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一般称之为交际。语言为什么能够成为人们思想交流、认识现实的工具?就是由于它是现实的符号。这里涉及到现实、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语言三方面的相互关系问题。这三方面的关系可以用如下的公式来说明:

现实——语言·思维——现实

公式两端的两个“现实”不是一个东西。第一个“现实”是纯客观的存在,它的性质和规律是通过无穷无尽的表面偶然性表现出来的;第二个“现实”体现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已能从无穷无尽的表面偶然性中找出必然性的规律。“语言·思维”是联系两个“现实”的桥梁,这里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实现对现实的认知。语言对第一个“现实”的关系是将客观的现实转化为语言的符号,例如“中国运动员在亚运会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中的“中国”、“运动员”、“亚运会”等等都是客观的现实现象,在这里的句子中则成了符号,是现实现象的转化,我们只要听见“中国运动员”“亚运会”就知道它们代表的是什么现实现象;对第二个“现实”的关系是体现人们如何使用语言符号去认知现实。

将现实转化为语言符号、再用符号去认识现实,这些过程都需要有思维能力的主体去实现,这就是人,或者说,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群,其它动物没有这种能力。一般动物的叫喊在同类物种中也能传递一定的信息,表示暴怒、惊恐、警告、觅食、求偶等意思,但不是符号,语言就是现实现象的一种符号。人们可能会对此提出异议:动物的叫喊为什么不是符号?它表示暴怒的叫喊就是暴怒的符号。这是一种误解,是由于人们不理解符号的含义而产生的误解。因此,我们这里先得要弄清楚什么是符号的问题。

符号,甲能代表乙或指称乙,甲就有条件成为乙的符号。所谓符号,就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记号,它是由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标记和记号。这种记号代表什么意义是社会全体成员都知道的,都认可的。现实生活中,用一个事物做另一个事物意义的标记的情况

比比皆是。比如街上的汽车,开着开着突然停了,因为遇见了红灯,因为红灯是社会成员约定表示停止意义的记号;一会儿绿灯亮了,汽车又继续往前开,因为绿灯是大家共同约定表示可以通行中一意义的标记。古代人打仗,击鼓表示前进进攻,鸣金(敲锣)表示退却收兵;敌人来了,在烽火台上放火发出信号。现代军营还用号声表示起床、休息等意义。交通警察用手势还可以表示各种意义。

符号是用作传递信息的,符号本身是一种代替的关系,用一定的可以感知的东西代替另一种东西或一定的思想。上面我们所举的各种符号,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代替现实现象,是现实现象的替代品。这些符号,有的是视觉可以感受到的,是视觉符号,如灯光火光,有的是听觉可以感受到的,是听觉符号,如锣声鼓声号声。

二、符号是怎样构成的呢

符号是怎样代替现实现象的呢?它是怎样构成的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

符号代替现实现象,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代替者,一个是被代替者。例如马路上的红灯是代替者,“禁止通行”是被代替者。这种替代和被替代的关系,也就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事物,是一定的社会集团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的。

符号构成的两个方面,语言学上通常用形式和意义来表述。形式是符号的外壳,是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因而形式具有物质性。比如色彩、线条可以为视觉感知,音响可以为听觉感知,凹凸不平的物体可以为触觉感知,等等。意义是符号形式所代表的内容,也就是现实现象事物。

任何符号都包括形式和意义中两个方面的要素,二者互相依存,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缺一不可。构成符号的色彩、线条或声响,是符号的外在形式,是我们感知符号的前提,一个符号没有特定的物质形式,就没有存在的物质基础,符号就被架空了,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它的存在,比如我们上街购买了一件衣服,当别人询问我们购买了什么的时候,我们要告诉对方买了什么,但是这个意义不用声音、色彩、手势等等外在的形式,别人就根本不知道我们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符号的意义,只有借助符号形式,依附在一定的形式上,才能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感知。同时符号还要代表一定的意义,它才有存在的价值,如果一个符号没有任何内容和意义,那么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试想,谁会去创造一个不代表任何事物现象的符号呢。比如黑板上答题,我们可以根据情况打钩或打叉,大家都明白表示对错,如果我们随意画几个线条,它不代表任何内容,这样的线条就

没有存在的价值。或者说,我们什么也不画,只是心里明白对错,那么别人就无法感知,我们就无法把有关的信息传递给别人知道。

所以符号的形式和符号的内容是统一于一体的,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世界上没有无内容的空洞形式,也没有不借助物质化的形式而能存在的内容。符号形式和意义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说形式比内容重要,也不能说内容比形式重要,二者都重要。

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完全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而不是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符号中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意义的结合完全是偶然的,由社会习惯决定的。司机开车遇见红灯就停,并非是红灯天生就是表示停止这一活动,司机也不是根据红灯色彩本身就能推导出停止的意义,而是掌握了由社会约定的红灯与停止意义的联系罢了。比如“苹果”,我们之所以叫它我pingguo,而不叫它是别的什么,完全是一种十分偶然的选择,只是选择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形式和意义就固定下来,在任何场合都用这个音表示这个意义罢了。而同样的意义内容,英语中用apple表示,日语、俄语又用其它的语音形式表示,这就充分说明了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并非是必然的,本质性的。

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社会约定的,而不是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所以莎士比亚借戏剧人物的口说出了这个道理:“玫瑰即使我们不叫它玫瑰,不也一样芬芳吗?”。因为物的名称,对于物的内容来说,完全是外在的,不会因为形式的变化而改变了内容。同理,上和下,生和死,好和坏,假如古人用的是完全与今天相反的语音形式,那么我们也只能这样说,汉语中“生”为什么要说sheng,“死”为什么要说si,这都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完全是社会集体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并认可的。据说,古代有个人走路渴了,便到一处山泉喝水,当他听说这处山泉名叫盗泉,就拒绝喝水,因为他怕这泉水玷污了他的名声。这个人就把名和实的关系混为一谈了。

符号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这种关系,我国学者在两千年前就认识到了。荀子在他的论著《荀子·正名》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为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约定俗成,换句话说,符号是具有社会性质的,因为符号的意义也好,符号的形式也好,意义和形式结合的方式也好,都是一定的社会集团赋予的。符号的社会性,这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本质。领会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语言的特点、语

言的规范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正因为符号形式和内容的这种联系不是天生的,不是必然的,所以世界上才有多种多样的表示同样意义的符号,所以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是可以改变的,符号是可以发展变化的。

符号一般有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触觉符号三种。任何符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与其它符号相对地存在着。比如交通信号灯是以红灯、绿灯、黄灯构成的一个系统,如果只有一个红灯,就难以指挥车辆行驶。

三、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

语言就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所以是一种符号,就是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比方说,词就是一种能代表和指称某一种现实现象的符号,我们一听到 “人”这个词就知道它指的是会说话、用两条腿走路、会制造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词是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种符号,因而成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离开词,我们就无法造句,自然也就无法指称现实现象,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符号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使用中要受一定规则的支配,装拆自如,可以重复使用。例如“火”字,它是汉语中的一个“码”,可以和其它的“码”相组配,构成如火把、火锅、火花、战火、鬼火、灯火等,也可以从这些组配的构件上拆下来,再和其它的“码”相组配,构成如烟火、烧火、火种等单位以及如“纸是包不住火的”“火的发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志”这样的句子。“火”就是汉语中一个装拆自如的“码 ”,可以重复使用,并且所表示的意思也一样。符号的使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语言也是一种符号系统,具有所有符号的一般特点,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

语言符号本身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例如“人”这个符号,rén是它的语音形式,“会说话、用两条腿走路、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和这个音结合在一起的意义,构成符号的内容。音与义是语言符号的两个“面”,彼此依存,犹如一张纸有正反两面,我们不能只要正面而不要反面,也不能只要反面而不要正面,任何人都不可能把纸张的正面和反面分开,割裂二者的关系。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与此一样,只有和特定意义相结合的声音才能叫做语音,由特定语音表达出来的意义才能成为交际所需要的语义。符号的意义是现实现象的反映,如果“人”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那么“人”的意义中也就不会有这方面的内容。正确理解音、义、

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掌握语言符号性质和特点的关键。词是语言的一种符号,人们就是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认识现实的。

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也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一定的语音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内容,一定的意义内容一定要用一定的语音形式表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依赖的。我们把语言中的句子切分成一个一个的单位,每一个部分也都是音义结合体。语音和意义的这种密切关系,有人作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语言好比一张纸,正面是语音,背面是语义,用剪刀剪也剪不开。”这个比方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形式和意义的关系。

同其它符号一样,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也是具有社会性的,是由一定的社会集团的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内容,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共同约定的,比如照明用具,汉族人用deng表示,英国人用lamp表示,又如成本的著作,汉语用shu表示,英语用book 表示。这里同样的内容,形式不同,就是因为不同的社会集团选择了不同的语音形式的缘故。

四、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有什么样的区别?

语言虽然也是符号,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符号。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认识:

第一,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语言符号的形式选择的是声音,即语音,而不是色彩、线条一类作为形式。人类之所以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符号的外在形式,这主要是因为语音符号本身具有突出的优点:一方面,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声音,发音器官人人都有,随时可以使用,因此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使用非常方便,简便;另一方面,语音的容量非常大,一种语言一般只有几十个音,就可以任意排列组合,表达思想;而且,用嘴说话还不影响手脚的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有声的语言不会因为距离和光线而影响交际沟通。所以人类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而不是无声的手势之类。

第二,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语言符号可以说是人类创造的最为复杂的符号体系,符号单位最多,可以分为音位层和符号层,符号层又可分为语素、词、句子三层,每一层次都有相当数量的符号单位。而其它的符号则非常简单,例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只有红绿黄三种色彩的变化,军营的军号通过长短音的组合表示不同的意义,构成也很简单。

第三,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

定的,如红绿灯,其中的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可以通行,黄灯表示预备。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人类任何复杂的思想,以及思想感情的微妙之处,都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汉语中可以用“死亡、逝世、殉职、就义、牺牲、驾崩、坐化、驾鹤西归、完蛋、蹬腿”表示不同身份的人的死亡,用“精细、精巧、精美、精致”表示美好的物品的一些细微差别。这样细腻地表达人类的感情的功能,除了语言符号,别的符号不可能做到。

第四,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使用者不可能在使用过程中灵机一动,来个新的创造。而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无穷无尽的意义内容,可以由较少的单位组合成较多以致无穷的单位,以少驭多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核心。比如有限的语素组成有限的词,有限的词组成无限的句子。

五、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

同一般符号音义之间的联系一样,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也并非是本质的,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种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这中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我们说汉族人把成本的著作这个意义用shu表示,认为它表达这个意义是最合适的,这个音与意义之间有天然的联系,那么同样的意义,我们如何解释英语用book表示,俄语、法语又用别的音表示呢?这之间的不同联系,我们说不出更多的道理,因为不存在哪种形式更好的问题。如果是本质的,天然的,那么同样的意义,语音形式应该是一样的,而实际上人类语言表达同样意义的语音形式可以说形形色色,根本不是一对一那样简单。可见,语言符号的形式对于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言,完全是任意的,人为规定的,没有逻辑联系,不可论证,不可解释。所以马克思说:“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性质,全然是外在的。”荀子所说的“约定俗成”,说明了物的名称与物的实质的关系,其本质就是任意性,人为规定性。你找任何一个高明的语言学家来,也不能解释清楚为什么不同的语言采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同样的意义,我们只能从语言的社会性角度作出解释,是因为不同的民族在创造语言的时候作了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在同一民族中可以说是共同约定的,而在不同民族之间则没有约定,于是就形成了人类众多的语言。

语言符号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这种任意性联系,其根源就在于

语言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现象,由一定的社会决定的。如果我们把这个特点与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结合起来认识,理解或许会更深刻一些。

六、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具体体现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如前所述,世界上为什么有多达5500种语言,就是因为人类创造语言时在选择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方面的不一致,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由于语言具有社会属性,不是自然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不可解释的。

当然,说语言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是就语言的主要方面说的,语言中有少部分词语的音义联系是可以解释的,不具有任意性,比如布谷鸟,汉语叫做“布谷”,英语是cuckoo,法语是coucou,匈牙利语是kakuk,古希腊语是kokkuk,这里关于布谷鸟的语音形式,五种语言都十分相似,是根据自然界的布谷鸟鸣叫的声音仿拟的结果,这些词的音义结合就具有一种可以解释的逻辑联系。章太炎在《国故论衡·言语缘起》一文中说,汉语的汉语的马、牛、鹊、雀、雁、鹅、鸠等,都是模拟自然事物的声音构成的。不过,这种模拟词语的存在并不能说明语言的音义联系不具有任意性特点,因为纵观人类的语言,一方面,这种性质的模拟词语只占语言词汇系统中很少一部分,不具有系统性,客观世界中有声音可以模拟的事物毕竟是少数,另一方面,即使具有声音的事物,人类记录这些现象时,其词语并不都采用模拟的方式,有些语言采用模拟方式,有些语言不采用模拟方式。例如“猫”,汉语念mao,与猫的叫声很接近,是模拟性的,但英语是cat,法语是chat,德语是kater,俄语是KOT,没有采用模拟方式记录。

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如:人、刀、树、水、路、妻子、太阳、月亮……,汉语的语音形式和英语的语音形式不相同。像上面那些词语,汉语的读音是ren、dao、shu、shui、lu、qizi、taiyang、yueliang,英语的读音是person、knife、tree、 water、road、wife、sun、moon。(为便于查看,这里没有使用国际音标符号表示读音)

第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如 long,汉语表示“龙”等意义,英语表示“长”;又如英语uncle,等于汉语的叔、伯、舅、姨父、姑父,aunt等于婶婶、舅妈、

姑姑、姨妈。

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汉语有众多的方言,同样的事物在各个方言也有不同的读音。汉语有七大方言,各个方言区根据语音特点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次方言区。不同方言区之间,语言的音义联系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同一语言中不同方言的语音差别,也说明了音义联系是具有任意性的,不然,就不会存在什么方言差别了。

七、怎样正确认识理解任意性特点的含义?

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比方说“人”,汉语说rén,英语说person,或man和woman,相互间的语音差别很大,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一样,说明不同的音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样,相同或相似的音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ai,汉语中表达的是哀、爱、矮……,在英语中表达的是“我”(I);英语的 bye-bye(再见)与汉语的拜拜、排排等的语音相似。人们根据诸如此类的现象得出结论,认为什么样的音和什么样的义相结合构成语言符号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简称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或约定性;一般的语言学著作都用荀子的“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的“约定俗成”四字来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人们都非常推崇荀子“约定俗成”的学说,认为这一认识比西方语言学家还要早二千多年。任意性或约定俗成是构成语言符号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指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客观事物现象这个意义内容是任意的,不是说人们可以对语义内容作随意解释。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它对人们就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乖乖地接受它,个人绝不能随意更改,也无权更改,即使是那些“一言九鼎”的权威,如皇帝、总统等等也不例外,都只能接受社会已经约定的符号。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约定俗成前可以说有任意性,约定俗成后则具有了强制性。假如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来使用语言,比如把“死”说成“活”,把“高”说成 “矮”等等,如果这种任意性没有任何规定性,没有强制性,各人可以自说自话,乱说一套,那么结果是谁

也听不董谁的话,语言交际就无法进行,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了。

语言属于制度文化,作为一种“制度”,它首先是人类创造的,但在社会实践中,它又要求社会全体成员共同遵守有关制度,这种制度对所有的人具有一种强制性,决没有自由。我们今天来观察语言,思考语言的音义关系,无论你认为它合理还是不合理,都得遵循这种制度。

在此我们可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制度对人们的影响。据说,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是4英尺又8.5英寸,为什么会定下这样一个奇怪的标准呢?原来这是英国人制定的铁路标准,而美国的铁路最早是由英国人修建的,而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轨道的人设计的。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他们援用了马车两个轮子之间的宽度。马车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标准,是因为老路上车辙的距离就是4英尺8.5英寸,假如谁不遵循这个尺寸,那么造出来的车就无法行驶,很快就会被撞坏。而英国这些老路又是由罗马人为他们的军队铺设的,正好是罗马人的战车的宽度。而罗马人的战车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宽度作为轮距,那是因为两匹拉战车的马的屁股的宽度正好是这个距离!

有人还用猴子进行了制度的强制性的试验。猴子是最爱吃香蕉的,试验人员把受试验的猴子关在一个笼子中,随后就放一把香蕉进去,猴子见了香蕉就去拿。试验人员立即拿水枪猛滋猴子,猴子被迫放弃香蕉,躲在一边。水一停止,猴子又扑过去拿香蕉,这样自然又遭到水枪的猛滋,猴子再次躲在一边。这样反复几次后,猴子明白了,只要去拿香蕉,就要被水枪猛滋,于是猴子就不再试图去拿香蕉。这是再放进一只猴子到笼子中,新来的猴子见了香蕉立刻去强,而这是不等试验人员拿水枪滋猴子,第一只猴子已经猛扑过去,对第二只猴子又撕又咬,如此反复几次,第二只猴子也不敢再去拿香蕉了。这时再关进第三只猴子,同样的一幕发生了,只要它试图去拿香蕉,前面两只猴子就撕咬它,直到它彻底放弃拿香蕉的意图为止。这样强制的结果,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度新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得到群体的一致遵循,谁也不得违反,否则就会遭到群体的攻击。

用这些制度不变或制度形成的例子来说明语言的强制性也许有点勉强,但它的确可以说明:一种制度的形成,对人们的影响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语言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受某种制度的约束和影响就更大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有谁拿着语言开玩笑,不守规则地乱用一气,让人不明所以,是不是也会遭到类

似猴子拿香蕉那样的攻击呢?我想至少不会有人表扬你欣赏你。

八、什么是语言的线条性特点?

符号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线条性,就是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语言符号的形式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一个一个的声音,这一连串的声音,是一个挨一个顺次发出来的,我们不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音来,宛如一条联绵不断的线条,这就是语言的线条性。我们说话时,是将词语按一定的语法规则串好发出来的,词语好比是一颗颗的珠子,通过语法这根红线而有条不紊地串在一起,形成了我们表达思想的基本单位句子。

比如以“小王打碎了杯子”为例,每一个字只能顺着时间的先后一个跟着一个说出来,绝不能在同一时点中同时嘣出两个字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根据符号的先后出现顺序,我们就可以考察某一个符号经常出现在哪一个位置上,它与前、后符号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这样就可以从中总结出语言的结构规则来。

语言的线条性说明,语言中的各个单位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每个单位都要受前后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哪个单位先出现,哪个单位后出现,哪些位置哪些单位不能出现,都是有一定规则的,改变了它们的顺序,表达的意思不但变了,而且还可能说出有语病的句子来。如:

我看他――他看我

爸爸的妈妈――妈妈的爸爸

我很不喜欢他――我不很喜欢他

突然事件――忽然事件

我看报纸――报纸看我 我吃鸡――鸡吃我

八、怎样认识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符号看起来零零散散,好像是一堆乱糟糟的材料,但实际上它们相互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下到上去观察语言系统的结构层次。

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因而音与义自然处于最下层。“音”本来是一条混沌、模糊的线性音流,犹如笑声哭声、虎啸狼毫,分不出音的结构成分来; “义”的情况也是如此,混沌、模糊,分不出意义的界限。一种语言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三、四十个,但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

而构成语音,基本上就能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构成语言符号。音位本身没有意义,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意义如果不经语音的包装,也是无法显示和表达的。音位处于语言系统的下层,其特点就是单面性,因为它本身没有意义。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个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的组合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九、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二层性?语言符号二层性的核心是什么?

语言的层级体系,其音位层和符号层我们合称为语言的二层性。在语言的层级体系中,从音位到语素具有质的飞跃。第一,音位与音位的组合,还只是单纯的声音组合,只是构成了符号的形式部分,而形式是要依托一定的意义内容才有存在的意义,所以音位组合一经同相关的语素结合,代表一定的意义,既具有形式部分,又具有意义部分,这样才真正构成了完整的符号;第二,一种语言里的音位,往往只有几十个,而音位与音位的组合构成表示意义的语素,多达数千,在数量上也是一个飞跃。至于语素构成词,词构成句子,数量就更多了,从低层到上层,每一级的单位在数量上都是成倍地、数倍地往上翻,到句子则是无穷,我们无法把一种语言中所有的句子都列举出来,即使古今中外已经用了的句子,也只能说是一小部分。系统论有一个观点叫做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拳头大于五个指头的力量),语言符号的特点也符合系统论的观点。语言各个层级

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犹如一个开放的倒三角形,越往上层,

数量越多,到句子则完全是开放的,无穷的。



语言符号的二层性

语言层级结构的奥秘,简单地说,就是以少驭多,以少数结构单位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下层与上层,下级与上级,都是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即上一层(或上一级)的结构单位由下一层(或下一级)的结构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构成。三、四十个音位可以组成五、六千个语素的语音形式,五、六千个语素可以组成几十万个词(大型英语词典大致收词四十余万条),而这几十万条词则可以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句子虽然无穷,但句子里所用的材料却不会超出这几千个语素的范围,就是说,新句子无非是现成旧材料的新组合,而新组合又有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循,这就是说话的人可以纵横驰骋,放手造出符合表达需要的句子来,而在听者的感觉中,新句子都似曾相识,不会发生理

解的困难。语言为什么能够成为人们得心应手的交际工具?语言系统的这种灵活的层级装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它为人们以少数驾驭多数奠定了结构的基础。

层级性和开放性是语言体系中最重要的特点,别的符号没有这些特点,从这个角度看,语言的确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符号的二层性的核心是以少驭多,几十个音位组成数万个、数十万个词,词再组成无穷的句子,层从而满足社会成员之间交际的各种实际需要。

关于语言的层级,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划分,例如布龙菲尔德划分为音素音位、语素、词、短语、小句(分句)、句子六层,马尔丁内划分为音位、符素(语素)、话语连续体三层。大家以后有机会可以去深入研究。

十、什么是组合关系?怎样认识?

语言结构的二层性是就语言系统的整体结构来说的,而每一层、每一级的结构单位如何运转的呢,二层性的核心以少驭多是怎样实现的呢?这主要是依靠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两条规则是驾驭语言系统运转的“纲”。

什么是组合关系?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语言具有线条性特点,也就是符号与符号是依次挨个出现的,不可能同时出现,因而具有时间性,不具有空间性。正因为符号是先后依次出现的,哪些符号先出现,哪些符号后出现,相互之间组合起来是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所以符号的组合顺序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顺序不同,位置不同,组合起来的关系就不同,意义也不一样。例如“蓝天”和“天蓝”、“菜香”和“香菜”等。可见,我们从语言这个巨大的材料库中抓一把词语出来,不是随便往外一撒就组成了句子,而要把这些词语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一定顺序,才能构成表达意义的单位。所以组合关系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结构规则要求,并非是任意两个词就能构成组合关系。例如:

我吃饭――我饭吃――饭我吃――饭吃我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说第一句,第二三句在一定的场合也能说,但第四句绝对不能说。可见,符号的组合顺序不是任意性的,而是有讲究的,就是结构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续,组成上一层或上一级的一个结构单位,好像一个个连接在一起的链圈,一环扣一环,组成一根环环相扣的链条。

十一、什么是聚合关系,怎样理解认识?

什么是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如音位、

词)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几个词,一组词,他们性质相同,具有同样的组合功能,在语言结构的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替换后生成不同的句子,这些词之间的这种替换关系,就是聚合关系。聚合关系英语用单词associative表示,本身是联合、联想,所以有人译为联想关系。即在一个语言结构中,看到其中的某个单位,会联想到另一个单位,并用另一个单位来替换,组合成新的句子,以符合交际的需要。比如根据“我吃饭”中的“我”,联想到“他”,可以替换造出“他吃饭”,根据其中的“吃”用“做”、“煮”、“烧”等替换,可以造出“我做饭”,根据其中的“饭”,用具有相同功能的“面”、“饼”、“菜”等词语替换,可以造出“我吃面”。

如果说,组合关系是指词语(符号)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的话,那么聚合关系就是词语(符号)在性质上的归类。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语言中的词语就正是这样一种关系,正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功能,具有相同的特性,所以就类聚在一起,形成一种聚合关系。

从理论上说,某一位置具有相同功能的、可以用来替换的单位几乎是不可完全列举的,因为太多太多了,所以说,聚合的规则实际上是潜在的,潜存于人们的脑子中,随时可以根据需要调用。比如像“爸爸看报纸”这个句子,其中三个词都可以用许多个词语替换,那么造出来的句子也非常非常多。聚合规则与这种组合规则有紧密的联系,这就是每一个结构单位在这一前后相续的线性链条上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而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卸下来,换成另一个结构单位,从而构成上层或上级的一个新的结构单位,犹如环环相扣的链条,某一个环可以被另一个环替换掉而成为一根新链条一样。所以,什么是聚合规则?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同一结构位置上不同结构单位的替换规则。

十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怎样互相联系的?

聚合关系是指语言链条上具有相同作用、互相能够替换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在语言的组合链条上,每一个符号都是可以替换的,有许多具有相同功能的单位可以换用,而且替换后语言结构的关系和功能不变。这些具有相同功能的单位(具体结构中的符号和用来替换的符号)聚合在一起,它们就形成了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其实就是具有相同功能特点的一群符号之间的关系,由于它们的功能相同,所以在同一结构中可以互相替换,替换后虽然具体内容有所改变,但功能与结构关系没有变化。如果替换后发生了变化,那就说明替换的符

号和被替换的符号功能不同,没有聚合关系。

语言中的每个词语,都不是孤零零的,都要与别的词语发生关系。因此,每个词语,在语言系统中实际上都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交叉点上。词语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中的情况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



上面的四个句子,每个句子由三个单位组成,如第一句“李明学习语法”,“学习”同“语法”发生组合关系,“学习语法”同“李明”发生组合关系,“李明”与“语法”之间没有直接的组合关系,它们之间就不能组合。从语句的结构层面来说,这里的三个结构单位的位置,每一个位置上有一个结构单位,彼此前后相续,组成一个句子。这是汉语语法的一条组合规则,一般称之为“主——谓——宾”。每一个位置上的结构单位都可以用别的单位来替换,从而构成一个新的句子,例如句首位置的“李明”换之以“小王、“张三”或其他什么结构单位,句中的“学习”可以换成“研究、讨论”之类的单位,就构成了不同的句子。在同一位置上能进行相互替换的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可以将它们归为一类,例如将句首主语位置和第三个宾语位置上能相互替换的单位归为一类,称为名词,将第二个位置上能相互替换的单位归为一类,称为动词,等等。抓住这样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大体上就能分析语句的语法结构。

十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对于人类使用语言有什么样的意义?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相互有内在联系的两条规则。组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横向联系,聚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纵向替换,所以它们犹如纵、横两轴。每一个结构单位,从理论上说,都可以在纵、横两轴的交叉点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如果能把握住这种交叉点,也就不难了解一个结构单位的性质和特点。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语言结构的视角,看哪些语言现象符合这种规则,那些不符合;不符合的就是例外,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找出它的原因,作出解释。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的关系,对于我们运用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词语组合成句子,首先必须符合组合关系,这样才能正确,比如说“吃”,一般可以同“饭、面、糖”等组合,不能同“沙、泥、土、树”之类的词组合。组合关系使符号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有序性,反映了语言系统组织结构的基本法则,是以较小的单位组合成较大的单位必须遵守的。聚合关系是组合关系的具体运用,充分反映了语言规则的概括性,如前面所举的例子那样,它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

能,我们掌握了一种规则,通过替换,就可以造出很多句子来。如果语言中只有组合,没有聚合,没有可替换的同类,每个词语的出现都必须有一条独立的组合规则,那么语言中的组合关系将多得不数不胜数,使用者根本就不可能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所以,聚合关系大大地简化了语言系统,这也是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所要求的。

语言的组合关系说明了语言结构的规则,语言的聚合关系说明了替换规则。组合规则使得语言符号的结构呈现出有序性,聚合规则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大大地简化了语言系统。如果语言中只有组合而没有聚合,没有可替换的同类,每一个句子都必须是新的组合关系,那么语法规则将不计其数,难以掌握。

因此,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正确理解结构的二层性和组合、聚合的运转规则,这是理解语言符号系统的关键。学习中一定要把这两种关系弄清楚,要求能具体分析并能举例加以说明解释。抓住并理解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就抓住了我们课程的纲目,比如我们教材的语音、语法部分,也体现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