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烫发整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

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晶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或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

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后陇红”番薯

“后陇红”番薯亦称为“后陇红心仔”番薯,产于广东省潮安县后陇村。

后陇(亦名鹤陇)自然村创建于宋代。明代嘉靖初年,后陇村农民苏阿礽从当时的潮州府辖地潮阳县陂头村移植来的“陂头黄”番薯,由于土质不同,原来的“陂头黄”薯质发生变化,薯皮由淡黄色变为赤色,薯肉也由桔黄色变得红若辰砂,原本烂口的薯质变得润而柔,极其耐煮,不香不甜的味道也变成香似菱荷,还带有几分蜂蜜的甜味。自此,“陂头黄”变成了“后陇红”。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后陇村学子苏志仁中甲辰科进士,授池府推官,不久又迁升入朝任中宪大夫吏部主事,成为潮州府历史上著名的七俊贤士之一。一次,他从京城回故里省亲,特意带上一篮“后陇红”回京,在其华诞之日,做为宴会的一道菜请六部官员,百官品尝后,无不交口赞叹。一时间,“后陇红”名噪京华,誉满朝野。

很快,嘉靖皇帝、明世宗风闻“后陇红”的美名,也品尝了这种番薯,末了,喷喷叹道:“‘后陇红’真是稀世佳珍也!”。此后,“后陇红”就被钦定为朝贡礼品而闻名于世。据说明代朝廷的大内贡品录及潮州府的地方志均有明确记载。

时至1960年,被选为上京参观团代表的后陇村人苏杜清,也将“后陇红”作为礼品敬赠毛泽东主席。名人品尝“后陇红”的轶闻历来颇多,清末,广东虎门要塞提

督方耀莅临潮州时,品尝“后陇红”后也大加赞赏。广东省特级厨师朱彪初编著的《潮州菜谱》一书中,将以“后陇红”为主要原料烹饪的菜收录为高级宴会甜菜菜谱。

“后陇红”番薯的吃法是煮成甜品。具体的做法是先去皮,然后切片、再浸水、晾干,之后连糖、水、薯片一并下锅,用慢火熬上一天,吃起来感觉柔润、细腻、香甜无比。至今,后陇人在与亲友往来中送红心薯也是一种时尚,旅居海外的乡亲回国时更不辞辛劳将这些又沉又重的番薯带到异国他乡。

番薯,又名地瓜,在粤东地区是仅次于水稻的农作物。番薯甘香爽口,营养丰富,价格便宜,广受海内外潮人的喜爱。由于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潮汕各地的番薯品种繁多,各具特色。

“后陇红”番薯

“后陇红”番薯亦称“后陇红心仔”番薯,产于潮安县后陇(亦名鹤陇)村。明代嘉靖初年,后陇村农民苏阿礽从当时的潮州府辖地潮阳县陂头村移植了“陂头黄”番薯,由于土质不同,原来的“陂头黄”薯质发生变化,薯皮由淡黄色变为赤色,薯肉也由桔黄色变得红若珠砂,原本烂口的薯质变得润而柔,极其耐煮,不香不甜的味道也变成香似菱荷,还带有几分蜂蜜的甜味。自此,“陂头黄”变成了“后陇红”。

嘉靖二十三年(1544)后陇村学子苏志仁中甲辰科进士,授池府推官,不久又升迁入朝任中宪大夫吏部主事,成为潮州府历史上著名的七俊贤士之一。一次,他从京城回故里省亲,特意带上一篮“后陇红”回京,在其华诞之日,做为宴会的一道菜请六部官员,百官品尝后,无不交口赞叹。一时间,“后陇红”名噪京华,誉满朝野。很快,嘉靖皇帝、明世宗风闻“后陇红”的美名,也品尝了这种番薯,叹道:“…后陇红?真是稀世佳珍也!”。此后,“后陇红”就被钦定为朝贡礼品而闻名于世。

1960年,被选为上京参观团代表的后陇村人苏杜清,也将“后陇红”作为礼品敬赠毛泽东主席。广东省特级厨师朱彪初编著的《潮州菜谱》一书中,将以“后陇红”为主要原料烹饪的菜收录为高级宴会甜菜菜谱。至今,后陇人在与亲友往来中送红心薯也是一种时尚,旅居海外的乡亲回国时更不辞辛劳将这些又沉又重的番薯带到异国他乡。

“石牌红”番薯

“石牌红”番薯产于揭东县炮台镇石牌村,因薯体呈橙红色或粉红色,故名。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素以薯体清甜醇香,烹调精巧,韵味独特而饮誉海内外。自清代开始,炮台镇发展为港口商埠,时有“红头船”停泊,带来了形似萝卜,皮薄肉厚美的“沙拉越”甘薯,在当地种植,因其属外洋传入,俗称“番薯”。经过世代的择优汰劣,加之这里属桑浦山麓,沙质土壤,清醇的山泉水和适宜的气温阳光,为番薯的栽培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石牌村人终于培植出一种皮薄肉厚美,橙红醇香、营养价值较高的“红肉番薯”,被列入“第二五谷”而当粮食充饥,受到人们喜爱。到了20世纪30年代,从潮安县后陇村引进移植一种优质的红肉番薯,与石牌村的红肉番薯相结合,杂交培植出适合当地种植的“石牌红”番薯。每年四五月种植,十一、十二月收获,其园艺求精,施肥灌水须严格控制。“石牌红”贮藏的时间越长,其肉质越柔美,气味越香甜。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潮汕大地,人们生活普遍改善,食物构成已有相当变化。“石牌红”番薯却从原来的“第二五谷”升格为宴席名菜。在当地,人们家里贮藏一定数量的红肉番薯,被作为财富的标志。串亲访友时,以“石牌红”番薯馈赠,这也是炮台人特有的习俗。下势山金薯下势山番薯是具有独特海岛山区特色的南澳甘薯良种,盛产于南澳岛云澳镇下势山村,系南澳传统优质番薯品种“竹头红”经多年培育而成。“竹头红”原名“英哥番”,是南澳县主要的旱粮作物,在南澳县已有一百多年栽培的历史。下势山村的土壤主要是赤红壤沙质土,使下势山番薯皮呈肉黄色,肉为橙黄色,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和铁、钙等营养成分,肉质清甜,味道鲜美,口感特佳,闻名遐迩。下势山番薯在该县农业部门的帮助下,选育优质抗病毒、经济价值较高的竹头红品种进行改良,使其外形美观、大小均匀、皮色鲜艳。农户严格执行“金薯”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坚持选育良种,实行薯块育苗,保持了品种的优良性。“金薯”种植基地、生产产品已先后获得广东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和中国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下势山金薯被岛内外宾馆酒家列为制作高级小吃的佳品,进岛海内外游客慕名争相品尝购买。

藏在番薯里的故事

潮汕把甘薯称作番薯,有一句俗语叫“肚困哩番薯胶胶,肚饱哩猪脚柴柴。”讲的是肚子饿时吃到番薯感到非常美味,吃起来“胶胶”有嚼头;肚子饱时连猪脚都没什么吃头,吃起来“柴柴如木头。引申为人在落魄时饥不择食,有番薯充饥就感觉非常可口;而在富贵享乐时却忘乎所以,挑肥拣瘦,嫌东嫌西。讽刺某些人得势时骄横跋扈,失势时狼狈,判若两人的情形。

这里有一个故事:说是古时潮汕某地有一姓胡的阿舍,饱食终日,好吃懒做,过惯了游手好闲的日子,甚至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有一次,他与一帮猪朋狗友吆三喝四赌得昏天地暗忘了吃午饭时,他的老婆杨夫人便命下人阿丁去赌场将他唤回。阿丁来到赌场刚刚开口,便被胡舍骂得狗血淋头,不得已,只好回去禀报杨夫人。杨夫人亲自出马来到赌场将胡舍耳朵揪住,一把拉回家中。

返到家里,胡舍端着饭碗胡乱吃了几口,抹抹嘴想溜走。杨夫人将他扯住,问道:“是不是东西不合胃口?”他嘻皮笑脸,说:“过得去过得去。”杨夫人又问为什么不尝尝她亲手下厨烹调的“卤猪脚”,胡舍说:“没什么好吃的,嚼起来柴柴的,嫌费事哩”,杨夫人为之气结。阿丁等下人觉得胡舍真是太过份了,他们平时连闻一闻猪脚的味道都难得,可胡舍却看都不看一眼,还嫌猪脚不好吃呢。

后来,随着胡舍的赌瘾越来越大,家业也被他赌空了,一家人常常饿着肚子,下人也被解散归家。再后来,杨夫人带着儿女回到娘家,对胡舍不闻不问。胡舍饿得受不了,只好上街求乞。这天,当胡舍乞讨来到乡下阿丁草屋门口时,阿丁认出了是阿舍,他好心地将自己与老娘的午餐稀饭连同红番薯端给胡舍,胡舍接过狼吞虎咽,连声称谢。阿丁问他味道如何,胡舍连连称:“好吃好吃,胶胶的(指番薯吃起来非常可口)。”阿丁不觉感叹一声,说:“肚困哩番薯胶胶,肚饱哩猪脚柴柴。”胡舍听了,羞得满脸通红,无地自容,连乞食篮都没拿,灰溜溜走掉了。

此事后来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慢慢地也被运用到取笑一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身上了。潮汕还有另一个故事:“蟹篮索哩温温烧,一根头毛哩嫌烙腰”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潮人与番薯

番薯,又名地瓜,是潮州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明何镜山写有《番薯颂》曰:“不需天泽,不冀人工,能守困者也;佐五谷,能助仁者也;可以粉,可以酒,可祭可宾,能助礼者也;茎叶皆无可弃,其值甚轻,其饱易充,能助俭者也;耄耋食之,不患哽噎,能养老者也;童稚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鬻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鸡犬,能及物者也;所以助其惠而诸德备焉。”歌颂了番薯的诸多优点,强调了种植番薯之利,明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甘薯》中说:“(种薯)胜种谷二十倍!”引进薯苗,推广种植,既解决了百姓的粮食问题,又能省下种粮食良田改种经济作物,发展商品经

济。这对明清时期潮州地区乃至江南各省的民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据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记载,番薯传入的史实是:作者的六世祖陈振龙经常来往于福建与吕宋(菲律宾)经商,见吕宋番薯“被野连山,不待种植,夷人率取食之。”觉得很有价值。恰好其子陈经纶是福建巡抚金学曾的幕僚,当金学曾向幕僚征求赈灾办法时,陈经纶转述其父觉得番薯可以疗饥的看法。金学曾于是决定派陈振龙前往购买薯苗。陈振龙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献上带回的薯苗。金学曾马上命令在漳州插种,接着又多次下令推广。潮州毗邻漳州,是最早种植番薯的地区之一。福建百姓取得种植番薯的巨大效益。后世遂尊称金学曾为番薯公,设祠祭祀,故番薯也称金薯。

有些学者认为在南宋时潮州已有番薯。传说民妇摘薯叶做成“护国菜”,让宋帝昺充饥,且《天工开物》、《南方草木状》等古籍对甘薯早有记载。此说欠妥。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七《草语·薯》载:“番薯近自吕宋来,植最易……子瞻(苏东坡)称海中人多寿百岁,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番薯味尤甘,惜子瞻未之见也。”指明苏公所见甘薯不是番薯。另据《辞海》“甘薯”条解释:“古籍所载的甘薯,当非番薯。经我国农学家丁颖等的考证,应为薯蓣科的甜薯。”可知番薯乃是从“番”邦引进的优良新“薯”种。

番薯的引进,使明清时期东南沿海日益严重的人口危机得以缓解,百姓粮食问题基本得以解决,潮州自明至清已是人烟稠密的发达地区。《潮州志》载:“嘉靖三十年(1552年)潮州府有91082户,525154人,至清嘉庆二十三年(1819年)104万人。清末达300多万人。”《广东新语》卷十四《食语·谷》载:“东粤(广东)少谷,恒仰资于西粤(广西)。”潮州也不例外,是缺粮大户。由于番薯不争地,山坡旱园、海边沙田均可种植。产量又

高,通常每亩可收五千多斤,这就解决了众多人口的口粮问题。

清施鸿保《闽杂记》载:“闽粤沿海田园栽种(番薯)甚广,农民咸籍以为半岁粮。”歉年,番薯的作用更大。清吴震方《岭南杂记》载:“甘薯在粤中处处种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粤中米价踊贵,赖此以活。”

番薯的引进,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就潮州地区来说,它有助于甘蔗等经济作物的扩大种植。因番薯可充半岁粮,原来的稻田就有一半可改种甘蔗。清代前期,潮州迅速发展为蔗糖的主要生产基地。雍正《揭阳县志》卷四《物产》载:每年收甘蔗后,蔗农以“牛车绞出蔗汁,炼成乌糖,”商人大量收购乌糖,经再加工制成砂糖、白糖后,“以海船贩吴越间,获利甚溥。”到光绪十四年修续志时,揭阳已大面积种植甘蔗,盛产白糖。《揭阳县正续志》载:“棉湖所出者白而香,江苏人重之。今栽种益繁,每年运出之糖包多至数十万,遂为出口货物之一大宗。潮虽处处有之,揭实独专其利云。”嘉庆《澄海县志》卷十九《生计》载:澄海商人到处收购蔗糖,“候三、四月好南风,租舶艚船,装所货糖包,由海道上苏州、天津。至秋,东北风起,贩棉花、色布回邑。一来一往,获利几倍,以此起家者甚多。”嘉庆《潮阳县志》卷十一《物产》也载:“黄糖、白糖皆竹蔗所榨,商舶装往嘉、松、苏州易布及棉花。”清潮阳知县李文藻有诗:“岁岁相因是蔗田,灵山脚下赤寮边,到冬装往苏州卖,定有冰糖一百船。”现代学者刘正刚在《话说粤商》中论证说:“明清时期,潮州商人基本垄断了江南糖市。”(第22页)这是潮州引种番薯而使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成果。

番薯于人“功莫大焉”,理应大颂特颂。

关于潮汕甘薯的传说

潮汕把甘薯称作番薯,有一句俗语叫“肚困哩番薯胶胶,肚饱哩猪脚柴柴。”讲的是肚子饿时吃到番薯感到非常美味,吃起来“胶胶”有嚼头;肚子饱时连猪脚都没什么吃头,吃起来“柴柴”口感如木头。引申为人在落魄时饥不择食,有番薯充饥就感觉非常可口;

而在富贵享乐时却忘乎所以,挑肥拣瘦,嫌东嫌西。讽刺某些人得势时骄横跋扈,失势时狼狈、判若两人的情形。

这里有一个故事:说是古时潮汕某地有一姓胡的阿舍,饱食终日,乐食懒做,过惯了游手好闲的日子,甚至染上了赌博的恶习。有一次,他与一帮猪朋狗友吆三喝四赌得昏天地暗忘了吃午饭时,他的老婆杨夫人便命下人阿丁去赌场将他唤回。阿丁来到赌场刚刚开口,便被胡舍骂得狗血淋头。不得已,只好回去禀报杨夫人,杨夫人亲自出马来到赌场将胡舍耳朵揪住,一把拉回家中。返到家里,胡舍端着饭碗胡乱吃了几口,抹抹嘴想溜走。杨夫人将他扯住,问道:“是不是东西不合胃口?”他嘻皮笑脸,说:“过得去过得去。”杨夫人又问为什么不尝尝她亲手下厨烹调的“卤猪脚”,胡舍说:“没什么好吃的,嚼起来柴柴的,嫌费事哩”,杨夫人气得结语。阿丁等下人吞了一口水,感觉胡舍真是太过份了,他们平时连闻一闻猪脚的味道都是难得,可胡舍却看都不看一眼,还嫌猪脚不好吃呢。

后来,随着胡舍的赌瘾越来越大,家业也被他赌空了。一家人只好常常饿着肚子。原来府上的下人也被解散归家。再后来,杨夫人带着儿女回到娘家,对胡舍不理不问。胡舍饿得受不了,只好上街求乞。这一天,当胡舍乞讨来到乡下阿丁草屋门口时,阿丁认出了是阿舍,他好心地将自己与老娘的午餐稀饭连同红番薯端给胡舍,胡舍接过手狼吞虎咽,连声称谢。阿丁问他味道如何,胡舍连连称:“好吃好吃,胶胶的(指番薯吃起来非常可口)。”阿丁不觉感叹一声,说:“肚困哩番薯胶胶,肚饱哩猪脚柴柴。”

胡舍听了,羞得满脸通红,无地自容,连乞食篮都没拿,灰溜溜走掉了。

这件事发生之后,便被人们当为茶余饭后的笑料,慢慢也被引用到取笑一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身上了。潮汕还有另一个故事:“蟹篮索哩温温烧,一根头毛哩嫌烙腰”与其道理相同。

番薯粥

甜品甜番薯成为席上珍,而昔时潮汕农村用来充饥的番薯粥也毫不逊色,并登上了大雅之堂。

改革开放初期,普宁的广场夜市吃番薯粥的新闻,还上了中央报刊。如今,番薯粥已成为潮汕大小酒家必不可少的地方小吃。

鱼肉欢宴,酒后茶余,吃上一碗番薯粥,其味道非同一般。

旅外侨胞郭迪仁先生回到家乡,吃了故乡的番薯粥,另有一番味道,别有一番感慨:

一碗番薯粥,

乡情千万缕。

故国安无恙,

游子长相思。

番薯粥的烹饪方法很简单,在潮汕粥煮至将熟时,将备好的番薯丝倒下搅拌,煮至熟透即可。

潮汕工夫茶与潮汕民俗

潮汕工夫茶名闻遐尔,是潮汕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品茶,不仅要将茶喝进肚里,还要品味茶韵,体味意境,欣赏外在的技能和艺术,感受内涵之哲理与精神。潮汕工夫茶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品评质量为一体。无论是对茶具、茶叶、水质还是冲泡、饮法、礼节都中规中矩,内涵丰富的工夫茶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茶器及茶艺方式的艺术格调。别看小小的一杯茶,却是“小茶壶大乾坤”,它把潮人的风情习俗、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诙趣逸事,全都包容其中。

走进潮汕人家,家家户户都有几套茶盘家仪。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围绕工夫茶涌现出无数的趣事佳话。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在潮汕的传统中,茶酒不分家,先人出海讨生活,下地犁田,喝酒体现潮人的豪爽气慨,而饮茶却是一种儒雅的体现。在这两者中,敬茶与敬酒是有严格区别的,酒满为敬,茶满则被视作不敬。因为酒无必热饮,满了不会烫手,而泡茶的水不单要热的,还须讲究火候,明代《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正好之候也。”

同此可见水温的热度,这样的水冲泡出来的茶才有味,懂得品茶的潮汕老茶客会从中品出一种“喉底”,“喉底”即是饮茶后唇齿间留有余香,舌底有一种甘甜的味道,这就是茶客们所说的“山韵”。因此,茶与酒的区别正在于此,茶满了则易被烫伤,不仅如此,还会因受烫致使茶杯落地开花,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潮汕人饮茶,茶杯的多寡也是有讲究的,一般为一壶三小杯,茶壶,潮州方言叫做“冲罐”,也有叫“苏

罐”,以宜兴的为上等。许多做工精致的陶壶都出自陶艺世家的手,不单讲究手工制作的独一性,还配有一张“出世纸”,以妨假冒。茶杯却是茶杯却要“小、浅、薄、白”,小能一饮入喉;浅则是水不留底;质薄如纸能起香;白则能衬托出茶色来。一壶茶沏出来的量刚好足够三小杯,因此,品茶一般三人恰到好处。人多了,则需轮流品饮,多添几只茶杯不难,但却会破坏品茶的意境。故而潮人饮茶,多谦让,司炉的人沏好茶,递到客人跟前要说“请喝茶”,对方则回以“莫拘礼”、“莫客气”、“多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客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茶。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的表示:长辈则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则用食、中指在桌上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先宾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部就班外,还得先敬客人后才是自家人,或由生到熟。在场的人全喝过后,司炉,俗称“柜长”(冲茶者)才可以饮茶,否则是对客人的不敬,叫“蛮主欺客”、“待客不恭”。潮汕人品茶一般都较雅致,互相礼让,一小杯一小杯地品啜,极少有口渴而品茶的情况,那已不属“品”的范围,而是牛饮解渴了。倘在品渴时赶上喝工夫茶,品茶的又是自家人或熟悉的朋友,一小杯一小杯喝实在不过瘾,征得大家的同意,也不能三杯尽饮,那会被讥为有辱斯文,因为潮汕人在祭祀敬神明时所洒的工夫茶汤便是排成一线的三杯齐。

“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潮汕人沏工夫茶讲究不吃头冲茶,因为茶叶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多少混杂了一些尘埃或杂质,第一泡茶通常是用以清洗掉荷直中所含的杂质的。有些外地人或小孩不懂这道理,茶一冲出来,便先下手为强,端起就喝,那便会被人嘲笑为无知,若是小孩则免不了遭大人一阵呵斥。如果司炉者故意不说明,则是有意对饮者的戏谑或欺侮。

“喝茶皱眉,表示弃嫌”据史料记载,中国工夫茶文化引入潮汕可追溯至唐朝,但早年潮人所饮的工夫茶叶则多以福建茶以主,这一方面因为茶树多生长于云雾缭绕的高山,潮汕地区多平原,缺管茶叶生长的地理优势,《潮州府志》记载:“粤素不产茶,所给皆闽产。近饶平之百花山、凤凰山多有植之者。百花山又名待诏山,故称待诏茶,品亦不恶。大埔则大麻、阴那等山皆产茶,亦尚可饮。其余土茶皆苦而不香。”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推断凤凰茶至迟在清代已开始在潮州种植了,凤凰位归线近侧,这里常年云雾缭绕,是潮汕地区难得的植茶好地方。但由于地土的关系,虽然现在潮汕出产的好茶佳茗不少,如:宋种、桂花香单丛、黄枝香单丛、芝兰香单丛、玉兰香单丛、山茶等,但较为稀贵,平民百姓所能喝到的多为本地产土茶。入口时微苦,而后回甘,所谓苦尽甘来。旧时潮汕人以茶待客,如果客人觉得茶味苦涩而皱眉,主人会认为这是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回味。因此,不少客人在忍不住苦味皱眉之后,都会马上把眉毛舒展开来,大声说“好茶花!”以此解除对主人示警的表情。

“新客换茶”潮汕很早便有茶寮、茶座的有关记载,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待客常物。可见茶宴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潮汕人民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已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靠辞,否则会若主人没趣。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农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继续冲泡,是对客人的冷淡,不重视;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故有“某人无茶色”之说。

工夫茶的历史

中国人是以善能喝茶著名的。从文献上的记载,至少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古书《尔雅》上就写过“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诗经》的《七月》篇,也提到采茶。两汉之后,饮茶之风大盛,但更普遍的还是在唐朝。那时已经有“茶会”、“茶宴”,陆羽著《茶经》,更是集中了喝茶的理论,从此大开喝茶之风,陆羽由是受后世尊为“茶神”。《潮嘉风月记》就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从这里看来,喝工夫茶大约是唐代以后的事。尽管近代的《辞海》载有“工夫茶”这一条专门名辞的注释,英文的“Tea”字也还是从汕头、厦门话的“茶”字译音过去的。但有关工夫茶的详细记载却是很少,甚至连《潮州府志》也没有记载,这却不能不是件憾事。

就现在所能考证到的,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似乎还没有种茶。《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三阳志》及《三阳图志》于今已不可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多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珍贵。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中说到:

“茶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三税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产茶之地,出税固宜。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有司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这证明在元时,潮州地方还没有种茶的。没有种茶倒不要紧,因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并不产自潮州。可是“无贩茶之商”,这倒就麻烦了,如果《三阳志》所记属实,恐怕元朝时潮州还没有“工夫茶”这一享受呢。

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有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尽人皆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怀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到现在也是如此。工夫茶用的是铁观音,这是全国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自然,现在潮州地方是产茶的,潮安凤凰山(过去属饶平)的“单丛奇种”简名日“凤凰茶”,就是驰名海内外,在今天国产的特级茶叶中首屈一指,但可惜产量不多,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因此它的价格也是国产茶叶中最高贵的。

潮汕工夫茶:以“和”为贵恬淡悠闲

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说同潮州菜比肩齐名。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汕工夫茶的。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酣香的热茶,总会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潮汕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潮汕工夫茶把“和”放在了首位,在闲适和气中细细品味工夫茶的情韵,是何等的惬意!遍布世界的潮汕人把工夫茶带到各个角落,也把袅袅茶香中氤氲的这份和爱传播到世界各地。

建房屋奉伯爷及伯爷的由来

潮汕民间,每逢建设房屋,必先在屋基上用几块灰砖或几块瓦片搭一个简陋神座,用一段青竹夹上三页纸镪竖插其间以奉拜,谓奉“伯爷”。所奉“伯爷”直至房屋建成举行“谢土”仪式后,才将其撤去。另外,在各乡里的村头路口,也另有一小座“伯爷庙”。住居在其辖内的乡民,每逢初一、十五向其上香供拜外,逢年过节,更当备上酒肉果品敬奉,尤其是每年农历三月廿九日“伯爷公生日”,敬拜之礼品更是特别隆重,甚且多有演戏敬神的热闹例俗。

民间百姓为何这么崇奉伯爷呢?

追溯历史,伯爷原名叫伯益,是远古时期帝尧、帝舜、后禹三代之贤人,掌管山川原野和湖泽的虞官。相传帝尧时黄河泛滥,洪水为害,尧起初使鲧治水,治了九年而无成效。及后,舜另使鲧之子后禹治水,命伯益掌管火器,以火烧除草木荆棘成耕地,再而教民耕种。及至后禹带领治河队伍治平洪水之后,先民们便陆续从山上搬迁到平原耕种、住居。开初平原没有住的地方,伯益便教民砌石垒土为墙,以茅盖顶为室。后来,舜受尧禅位后选任九官,伯益便又受命为掌管山川原野和湖泽的虞官。

远古时期的天下,是民众共有的公天下,管理天下大事的主管人(后人称之为帝)由民众推举贤能者担任,例行禅让制度。如唐尧禅位给虞舜;虞舜禅位后禹;后禹选定伯益为继位人。后禹死后,本当伯益继位管理天下,但众百姓因感激后禹治水大功,遂拥立禹的儿子启为掌政人。伯益也主动将政权交给夏启掌管。夏启临死时,却不再遵循前人禅让的成规,而把帝位传给其子太康。

从此以后,便一代代的传下去,“公天下”一变成为“家天下”,国中民众都成了帝王的奴隶,而且,帝王对民众的压榨越来越专横残暴。

后来,民众深感“家天下”大不如“公天下”自由平等,由是,纷纷怀念起本当受禅而没有继位的伯益来,再而追念他曾教民播种、造屋,且受虞舜任命为掌管山泽的虞官,便一致尊奉他为大地之神,到处建庙供上伯益神像以奉祀,祈求他保佑合境平安、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风俗,就一直相沿下来。年代一久,人们也就渐渐把伯益叫成“伯爷”,把“伯益公”呼为“伯爷公”

了。

就因人们一直把伯益奉为土地之神,故而所到创乡立业之处以及建造房屋之前,都必先建“伯爷庙”奉祀,以祈基业昌盛、工程顺利。就是潮人到外洋谋生,一在那里卜、地定居,也先建座“伯爷庙”以镇土。所以,奉“伯爷”可说成了我们潮汕人的固有传统。

至于“伯爷庙”总建得极其低矮简陋之原因,这也正好是人们为了象征古昔初创建房屋时之简陋模式的缘故。

道教是多神教,除信奉太上老君和张天师等道教直系的神明外,各路神仙:天神、地祗、人鬼、各行各业的祖师神、民间信奉的俗神、杂神,都可纳入其崇奉对象。

道教本系的最高神职,如同佛教有释迦、药师、阿弥陀三身(或称三世)佛一样,它有三清(或称三尊)最高神:第一神是玉清元始天尊,是晋代葛洪创造的;第二神上清灵宝天尊,其来历是理不清的糊涂账;第三神才排上教祖太上老君,称为太清道德天尊。一切正规的道观,大殿正中祀的就是这三位神明。

道教最高集团除上述“三清”外,还有第二级的“四御”。“御者帝也”。“四御”就是辅助“三清”的四位天帝。他们的全称是: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勾陈上宫南极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四御”中以玉皇为首,人们最熟悉。道教宣称“三清、四御”统率天地万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

潮人信奉道教系统众神仙,主要是太上李老君、玉皇大帝、玄天上帝(真武帝)、张天师和八仙中的吕洞宾(吕祖仙师)与韩湘子。韩湘子因实有其人,是唐宪宗时被贬来潮任刺史的韩愈的侄孙,而且是神话中驱石建浮桥的神仙,人们对他有好印象,从前除在广济桥上建庙奉祀

外,今人也从俗将广济桥定名为湘子桥。

除上述道教本系诸神仙外,人们最热衷的是与他们生活较有直接关联的俗神,主要有城隍神、财神、福禄寿三星、天后、保生大帝、龙尾爷虱母仙、雨仙爷、公婆神、注生娘娘、珍珠媳娘以及各行各业的行业神。

城隍神,俗称城隍爷,是城市的保护神,原属自然崇拜诸神之一的水庸神。水庸即沟渠,古代城市多有护城沟渠,所以水庸神就是城市保护神。隋唐以后,历代统治者又逐步封王爵等级,并逐步扩大其神职,从守御城池,保护治安,到水旱凶吉,惩恶扬善、科名升迁,都归城隍管理,成为地方最高阴间城系统治者。明朝朱元璋登基之后的洪武三年,整顿祀典,诏令天下分级建城隍庙,他对礼臣说:“城隍神历代所祀,宜新封爵。”所有府城隍封公,州减隍封侯,县城隍封伯。他又下令仿照各级官府衙门规模建造城隍庙,所以,有的城隍庙规模不小于府县衙门,原饶平县城三饶镇的城隍很大,故有“饶平城隍大过府”的俗语。朱元璋又令各级官员赴任时都要向城隍宣誓就职,这是他利用神权来进行统治的典型举措。于是城隍神系,也仿照衙门建制,有所谓六部,六科官员之设。历代相袭,天神、地祗、人鬼杂处,其主神除无名无姓的城隍神外,也常有以曾在当地为官的“正人直臣”死后被奉为城隍者,甚至还有善鬼充任城隍者。潮汕就有“小鬼升城隍”、“水鬼升城隍”的神话传说。不过这只是传说,而真被祀为城隍神的地方官员或忠臣名将者,在潮汕则有数处。他们或为与抽象的城隍神并列为主神或就是城隍主神。如清代末年潮州府城隍主神是咸丰年间曾任潮州知府、镇压过吴忠恕等农民起义军、同时也做过一些如兴修水利等好事的吴均;黄冈城隍神则是明嘉靖二十四年出任潮州知府、重建黄冈城以御倭寇的郭春震;潮阳城隍则以“监察司民佑显伯尊”与明正德年间知县宋元翰并列为主神;城隍爷则退居在侧房内;揭阳城隍主神是“伯府大人”(不明出处,俗称大老爷),民国初年改祀鼎鼎大名的抗金名将岳武穆,“伯府大人”退居后厅。南澳县深澳城隍祀郑成功的部将陈豹为主神。潮汕的城隍庙以揭阳城隍庙最著名。清末海阳林大川《韩江记·速报司》说:“我潮神明最显赫者,潮阳双忠、揭阳城隍、澄海北帝、海阳速报司也。”如何显赫,都是神话,无可稽考;但上述神庙,当年香火之盛是真的,其中揭阳城隍之赛会十分隆重,该庙设有长明灯会、灯橱会、赛宝会等,南洋各地善信还组织有敬拜团体,每年组团前来参加赛会活动,其中的灯橱会、赛宝会,成为当地展示艺术精华的盛会。

财神,俗称招财爷。财神有多种:赵公明、比干、五显、五通、五圣、五路神、利市仙官、招财童子、陶朱公,还有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之一的子贡和三国刘关张三结义的关羽也被奉为财神,都各有其传说或史料为依据。潮汕人所祀财神,多指赵公明和陶朱公。赵公明,民间称为赵元帅、赵玄坛,神号全称是正一龙虎玄坛元帅,是道教之神,古籍有关记载及传说甚多,始见于晋干宝《搜神记》,谓上帝差三将军督鬼下凡取人命,赵公明即三将军之一。赵公明在道教神系中是被视为冥神、瘟神的,名声并不好。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称其为蛾眉山仙人,以助纣抗周亡身,后被姜子牙封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管辖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这些管财物的神之后,他就成了财神总管。各地奉他为财神,实肇于小说(参见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至于陶朱公是史有其人的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他助越灭吴复闰后,知越王勾践可同患难不可同安乐,遂携西施女隐姓埋名泛舟五湖,经营生意,号陶朱公。后人以其善经营获富而奉为财神。至于子贡这位孔门大弟子,姓端木名赐,以擅交际经商,也被奉为财神。关羽是个历史人物,但他进人民间心里,多得力于小说《三国演义》,被视为忠义偶像。他由人而神化之后,是个全能的神明,也是儒释道三教都崇奉的偶像。他被专祀为财神是因为相传曾生擒关羽的曹操给了他大量财物并封他为编将军、汉寿亭侯,但他“心在曹营心在汉”,不稀罕这些财物、名位,将财物留下,趁夜间护卫着同时被擒的刘备夫人逃出。关羽重信义,而生意人需要信义,故被奉为财神。另一传说,他发明了出纳账簿和算盘(见日本人洼德忠《道教诸神》四人民出版社),才被奉为财神。近数十年海外华商多奉这位关帝爷为财神。因为刘关张是结义兄弟,故也多有三位并祀者。近年,潮汕个体和三资企业发达,受海外影响,祀关也成为风尚,牙祭也有改在五月十三日关帝爷诞的。不管人们所祀的财神是谁,以往都定其神诞在六月廿四日,但长江流域凡祀赵公明为财神者,其神诞在正月初二。民间还有文财神武财神之分,文者指赵公明、比干、陶朱公。但赵公明的神像是执钢鞭、骑猛虎,威风凛凛,故也有认为他是武财神的;而背倚青龙偃月刀,捧读《春秋》的关羽,也有被视为文财神的。目前祀关成为风尚之后,祭拜就不限于五月十三日神诞,几乎凡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都祀拜,有的是夜日香火不断。这是当代的一大奇观。

福禄寿神。人人都想发财,所以人人都拜财神。有财并不就有福有禄有寿,最好是福禄寿都有;因此在道教神系中就有了福禄寿三星神。俗语说:“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三星神源于道教的三官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其神职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信仰源于原始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后来道教称为三元大帝,是三兄弟,上元大帝是天官,生于正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上元节;中元大帝是地官,生于七月十五,所以七月十五叫中元节;下元大帝是水官,生于十月十五,所以十月十五也叫下元节。三官都在其生日执掌神职,人们就在这三个日子拜三官,希望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但是后来演变成为福禄寿三星神。三星神作为神像印在纸上进入千家万户贴在墙上成了年画,成了人们贺春的礼品,寄托着祝福的心愿,神性已逐步减弱。在潮汕,以枫溪为中心的瓷塑十分发达,当代更大量生产福禄寿三星组塑,成了著名的艺术品,广销海内外。但其释义也已具体化为三个人物,即:晋代的巨富石崇代表福,他身穿锦服,手握天书,环佩缠身,一身富气;唐朝的开国功臣郭子仪代表禄,安置在中间,他王冠蟒袍,玉带围腰,肩飘绶带,气概凛凛;神话传说中的南极仙翁代表寿,他鹤发童颜,喜眉笑口,执杖捧桃,龙钟老态。当代有许多入家将福禄寿三星陈设在客厅中,并不焚香敬拜,仅是一种艺术欣赏品了。

海上保护神天后,又称天妃、天上圣母,俗称妈祖。自宋至清历代皇权对这位海上女神有20多次的封号,但人们能记起的只有这些简

称和俗称。还有,因为她是由人而神的,作为人她姓林名默,林姓的人称她为姑母、姑妈。多数的记载说,她是宋代人,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诞生于福建莆田湄州湾贤良港一渔村。父林愿,官至都巡检。林默有一兄和五位姐姐,她是小妹。传说她出生至满月都不啼哭,父母便给她取名默,人们称她默娘。她自小聪慧,曾从师读书,过目成诵。她晓天文、熟水性、懂卦爻、知医理,心地善良,更有神力,多次搭救遇难航船,有许多神奇传说,故被视为神人。她未嫁,28岁之年九月初九日逝世。逝之日,湄峰山上,彩云冉冉升起,人们认为是神归仙境,为其家乡建庙。妈祖崇拜自宋代以来,传布我国沿海各省及南洋群岛。潮汕妈祖庙也甚多,单南澳岛有18座,汕头市区也有10多座,其中妈屿、升平路头、厦岭、华坞四座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居民历来崇拜妈祖,特别是商民、船民、盐民尤普遍,船民船中都祀妈祖神像。每年三月廿三日神诞隆重祀拜,市区居民不拜者,也常在这一天吃炒面卤鹅,成为不迷信的俗信。

海上之神,原不止妈祖,海龙王就是人人皆知的海神,但自妈祖崇拜兴起之后,海龙王逐渐为人淡忘,少见有庙。另外,有两处本地籍的海神庙——饶平县海山岛的三义女庙和南澳岛的英公庙,却受到当地居民的崇拜。“三义女”据说是真人真事演化为神的。传说清乾隆年间澄海外砂乡三位少女为反抗封建婚姻的迫害,三人自缚在一起投河自尽,尸体漂流至浇平海山岛海面,被人捞起葬在海滨,因其遭遇深受人们同情,且有潮州歌册《三义女》流传民间,后来又传说“三义女”能护卫渔船民避灾得利,人们在其墓地立碑亭,称为三义女墓,有人称为庙。当地群众和过往渔船民多有祀拜者,外地未见有庙。

长年公庙则是南澳岛之云澳渔民崇奉一位曾帮助当地桁槽渔民生产而殉难者的庙。此事《南澳县志》及《潮州志·丛谈志》有载,说云澳捕鱼之桁槽作业,所插椿木多波浪冲坏,渔民苦之。明崇祯年间,有一个年约四十,身穿蓝布衫,头缠青布帕,自称福建连江人氏,姓英,善插桁椿,渔民便请他指导插桁椿,当年桁椿便不被波浪冲坏。次年,渔民又请他指导。在一个桁位上,他说,此桁欲固,必由他亲自下海,可是这一下便不见他上来,寻尸无踪。渔民们派人到连江报慰其家属,但遍访未有知其人者。此后渔民插桁椿,再无被冲倒之患,人们认为这是英氏的功恩和灵佑,便立庙奉祀,视为桁槽生产之神。其庙称为长年公庙,俗称英公庙。长年或许是其真名,后人转解为桁槽师傅之意称桁槽师傅为长年。

在潮人信奉的仙道人物神中,有两个影响最广的仙,一个叫虱母仙何野云,一个叫雨仙爷孙道者,都有许多神话传说,府县志以及一些笔记类杂著都有记载,都以神的传说记述。近年有些文人撰文著书,以其有坟墓古迹,将它视为信史,并无确实证据,故仍应视为传说的人物神。虱母仙在潮人的心目中是位风水先生,为人立寨门、点墓穴,十分灵验,有许多传说,因而被视为神仙。潮汕有许多庙,多称龙尾爷庙,主要在潮阳、普宁、揭阳等。最早的庙建于明初,是揭西县金和镇仙陂乡的三山永峙庙,内正位祀龙尾爷虱母仙。传虱母仙与该乡二世祖曾同朝为官,故祀为主神;庙的规模最大者是潮阳仙城风景区的福天宫;另就是传为其死处贵屿镇凤港村虱母仙墓,今称何仙陵。虱母仙是什么人?清光绪《潮阳县志》卷十三有简要记载:“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鸟之术,至潮为人择地,而多不插穴,听人自得之。矢口成忏后,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处则多吉地,故人往往阴识之,以为验。或曰何野云也,世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然终不得而详。居止无定,多在凤港卢家。其乡外有冢垒,然传为所葬处。”民间传说和今人的一些文章,都说虱母仙何野云是元末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陈友谅的军师,陈友谅兵败后,他化名何野云潜来潮阳等地,为人建寨立墓过活,被视为仙人,死在潮阳风港之后,被尊为神。民间传说,何野云原名柯逸,但查陈友谅军师并无柯逸其人,今人查出陈友谅有个军师叫邹普胜,近年一些报刊文章便传抄说虱母仙何野云就是邹普胜。

雨仙爷,也称风雨圣者,传说是宋代揭阳登岗孙畔村一位能预知风云晴雨的神童,人称孙道者。明清以来,揭阳县志、潮州府志、省通志以及《韩江闻见录》、《潮州志·丛谈志》等均作轶事异事记载。清顺治吴颖《潮州府志》卷十“轶事部,仙释附”有“孙道者”——则,说:“宋乾道间有孙道者,桃山都人。九岁时,其嫂晒谷,者曰:…雨且至?,嫂詈之,道者扬竿,雨随漂谷。嫂将炊,命采薪,道者曰:…我已有供火者。夜以足代薪,而炊已熟?。尝牧牛,以竹枝圈之,牛不敢逾。年十二,人城,见官府祷雨不应,道者往祷辄降。淳熙中,牧宝峰山,忽不见。乡人旱则诣宝峰祈雨云。”其他文字还记有朝廷敕封为“灵感风雨圣者”,塑像建庙奉祀以及种种神话传说等。但建庙奉祀多在揭阳与潮安交界诸地,影响还不广。及至清乾隆年间广州三元里地方一个三元宫祀孙道者,称为“羽化孙真人”。此事乾隆年间的大诗人袁枚在其《续子不语》卷八中有《仙童行雨》一则记其事,说当时粤东亢旱,制军孙公祷雨无验。时恰逢他来潮州,途中见有人聚集在山坡前,说是在“看仙童”(求雨),孙制军便与群官徒步去看,果见空中有一童子,背挂青篮,腰插牛鞭,便对空中仙童说:“如你果真是仙,能使老天爷在三天内下雨,以救庄稼,当建祠祀你。”只见仙童点头。顷刻,天上出现浮云,接着大雨滂沱,数日之内,广东全境迭报降雨。孙制军便命人绘像,在广州建起了三元宫,题曰:“羽化孙真人”。之后,香火甚盛。袁枚在此则记述的末尾说“此乾隆五十二年事。歙邑洪介亭游粤东,亲见迎孙童子像……”。袁枚是据洪介亭口述而记的。制造这则神话的是这位制军大人,他治早无计,却领受了一个求雨有应的“功绩”,在省城建了一个圣者庙。当代人以科学智慧识天文,以人力抗旱防涝,人们已逐渐不相信仙童的神话了,因此对雨仙爷的信仰淡薄,几处有名的雨仙爷庙,只是作为古迹留下来,其神迹在民间已少人说起,研究民间信仰的文化人则甚有兴趣,近年有多篇记述。还有一位保生大帝,也是潮人普遍奉祀的,福建南部百姓更加熟知,称他为大道公,原名吴本(音涛),北宋期间人,出生于今漳州市龙海县角美镇之白礁村,后迁今厦门市海沧镇之青礁村,是个悬壶济世的名医,后世被奉为神,有多种封号称号,福建、台湾、粤东——带保生大帝庙,都是祀吴本的。但许多称为真君庙或慈济庙者,究竟是祀吴本,还是祀晋代的名医吴猛及其门徒许逊,有的就含混不清,因为他们都有“真人”、“慈济”的封号,老百姓都称为真君。明隆庆《潮阳县志》记载,吴猛真君曾“神游于邑之西乡,往往托医药救人,乡人

因号其地曰仙陂”。当地在北宋熙宁年间已建有“慈济堂”,明万历改“炼丹古庙”。潮阳各地从炼丹古庙分香火建庙者,应是祀吴猛的。但民间传说及今人一些文章却说吴猛曾到过潮阳,将神话的“神游”讹解为真的来过潮阳,神话成为“信史”。老百姓信奉神多是跟着神话走的,文人下笔却要分别清楚。近年闽南一些学者研究吴本,考证甚详,除记神话,更从历史、文物、医学、民俗等侧面进行研究,还神的本来面目,才是有价值的。

潮人信奉的神在旧社会还有很多,如各行各业都有其祖师神,上述仙道诸神也都是有关行业崇奉的神,只是因为人人都想发财,就都拜财神爷,人人都想健康,就拜保生大帝,其他行业,如建筑泥水木工之祀鲁班爷,药材行业祀药王邳彤以及孙思邈、郭祖、华佗仙师,戏班之祀田元帅等都同一理;还有求生育者之拜注生娘,保麻疹安全者之祀珍珠娘,保床第安全者之祀床神,还有拜门神、井神、厕神等;甚至还有赌钱的拜醉仙,当妓女的拜铁板桥头仙师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迷信者所拜神系种类已渐少,多拜通用的共神,如地主爷。

佛门诸神

在佛门诸神中,潮人最为信奉的是观音菩萨和唐宋间潮阳的两位高僧——大颠和大峰。老百姓并不理会佛教系统的来龙去脉和教义教规,仅是盲目性和功利性地选择某些寺庙中的佛神崇拜。如人们传说陆丰碣石玄武山的佛祖最灵显,许多人包括海外潮籍华人不惜耗钱耗时舍近求远前去奉拜,以求玄武山佛祖赐给“灵签”。潮汕各地都有佛寺,有的也很著名,如潮州开元寺、揭阳双峰寺等,而且佛门诸神齐全,平常也有人虔诚崇拜,但总不如到藏身在道教玄武庙中的玄武山佛祖那么起劲。

在佛门诸神中,四大菩萨(也称大士)是仅次于佛门三位最高神(释迦即如来佛,燃灯佛、和弥勒佛即布袋和尚)的最高神职。四大菩萨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依佛门的解释,菩萨的职责是帮助佛用佛的宗旨、教义“解救在苦海中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将他们度到极乐世界中去,了却一切烦恼,永远欢乐。”但人们独钟情于观音菩萨。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据佛经所说,观世音原是个王子,是莲花所化生。后来几经神化,在东汉末年传到中国,在中国又几经神化,落户在浙江普陀山,又再由男变女,成为中国佛神中级位最高而且是唯一的女佛神。传说她是大慈大悲,神通广大的救世主,因而成为超级女神。她能现三十三化身,因而演绎出中国33位观音,如千手观音、杨柳观音、坐莲观音、鱼篮观音、送子观音、白衣观音、水月观音等等,一个个都是漂亮端庄的女性,因而更受人们的喜爱。近年各地艺术界雕塑的或是海外华人捐赠的进口观音形象更美。但是“观音生雅有一败”,就是那双脚还是像男人一样大。因为观音能化成多种职责的佛神,普遍受到人们特别是妇女的崇拜。潮汕有句俗语“求雨要拜雨仙爷,求子要拜观世音”。潮汕人多子多福思想浓重,也是崇拜观音的一个原因。

大颠和大峰是真有其人的和尚。大颠就是韩愈刺潮州时与之有多次互访,被韩愈称为“颇聪明,识道理”、“能外形骸,以理自胜”

活到93岁的高僧,其传略被编人《潮州先贤像传》。他俗姓陈(一说杨),名宝通,唐开元年间出生于潮阳。“幼岁心远尘俗,志慕云林,”后跟随高僧惠照,学佛有成,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金刚经释义》等佛学著作,成为研究和传播佛学有业绩的高僧。他初筑庵于白牛岩,后移置灵山,即此后著名至今的灵山护国禅寺,香火甚盛。他有什么善举,史无记载,民间只有一些神奇传说。他之著名,是因为他有著作,并与韩愈交往。韩愈离潮时还留衣赠别,三封书信,被儒佛两家炒得沸沸扬扬,至今争议未休。老百姓崇拜大颠,主要在潮、普、惠,其他地方祀大颠者极少。惠来溪西村有个大颠祖庙,是因为传说大颠曾许愿自焚为该村民求雨而有“灵应”,以后将大颠奉为“雨神”,当年大颠求雨的山丘,也被称为雨山。

与之相比,宋代的大峰有所不同。大峰是个未见有论佛著作,不见于高僧传而今也被称为高僧的僧人。据说,他是浙江温州人,俗姓林、名灵噩,字通叟,生于北宋末年,进土出身,弃官削发,法号大峰。他发慈悲愿,云游四方,至潮阳和平里,创灵泉寺。

时遇当地干旱,瘟疫流行,为救灾民疾苦,施医赠药;又见当地大江阻隔,水流湍急,过往者常有覆舟致死之灾。乃四出募钱粮木石,历尽艰辛,终于筑造了至今犹存在的18孔百米长桥——和平桥。在桥将成时,他便圆寂,享年86岁。当地百姓为颂扬大峰功德,建报德堂立像以祀,也传播他建桥的许多神奇传说。至清代以来,他的功德更传播到海外,本地和海外多处建庙奉祀,并且形成了以大峰为旗帜的崇拜系统和善堂组织,广行善举。人们对他的崇拜,虽也夹杂迷信成分,但大峰在人们心目中是个有功于民的大善人。近年自1981年以来,海内外善信捐资出力,在和平桥北面桥尾山原大峰墓园和灵泉寺附近已逐步修复和兴建包括有上述墓、寺和古碑亭、大峰纪念馆、大峰医院等联体的大峰风景区。崇奉大峰广行善举的善堂也在逐步恢复或重新组织,它们不周宗教团体,而是慈善团体,由民政部门管理。崇奉大峰的泰国报德善堂近百年来做了大量的慈善公益事业,包括华侨医院、华侨学院、崇圣大学等,海内外崇拜大峰的善信已超越祈求大峰赈灾赐福心理,而进入弘扬大峰广行善举、为民造福的精神境界,逐步淡化迷信成分,增强纪念和仿效的成分。 ·

祖灵崇拜

祖灵崇拜,包括有后代奉祀和无后代奉祀两类。依所谓轮回报应之说,有后代奉祀的祖先是得善报,死后成为善鬼,没有人奉祀的是恶报,其中有厉鬼即恶鬼,也还有冤鬼等鬼类,因没人奉祀,统称孤鬼。

世俗说“人死后成鬼”,但世人对自己的祖先或亲人死后不称鬼而称灵,称祖先为祖灵,抱着十分崇敬的感情“慎终追远”。其后代子孙人越多、越富、越贵,人们就觉得越风光,是祖灵的庇佑福荫,颂其“祖德流芳”、“光前裕后”,竭力为祖先建祠堂公厅、立神脾,生辰死忌,祭拜不遗余力,旧文献有许多记载。旧府志说:“营官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崇祀食,重祀田。”清嘉庆《澄海县志》说:“望族喜营屋宇,雕粱画栋……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1936年中山大学曾组织师生到澄海县著名侨乡樟林作社会调查,其中有对祠堂的调查。该乡有陈、林、郑、黄、蓝五主姓,15254人,祠堂34间(不包括四点金一类公厅),平均478人共有一间祠堂。该县斗门村则平均185人有一间。(参见陈礼颂《1949年前潮州宗族社区的研究》)农村如是,旧城也类似。近20年,城乡经济复苏之后,一些地方纷纷修复或再建祖祠,就是祖灵崇拜观念的延续。

丧葬祭祀是祖灵崇拜经常性的重要内容。清乾隆《潮州府志》载:“民间丧葬,附身附椁之具皆知慎重。有吊唁者必盛筵款饮,谓之食炊饭。送葬辄至数百人,澄海尤甚。葬所鼓乐优觞,通宵聚乐,谓之闹夜。达旦复设酒肴,丧家力不给,则亲朋代设。凡遇父母丧,无不罄囊鬻产,仿效成风。惟田野之民,犹从简陋。有一日殓者,亦有三日始殓者,有七日成服者,亦有十四日成服者,各邑微有不同,无不用僧尼鼓乐,彻户声喧。且多惑于堪舆,择地寻龙,有停棺数十年未就窆者。……葬后十年或十余年,则易其棺而贮骨于瓷罂,名曰金罐。骨黄者复瘗原穴,骨黑者,另觅佳城。若夫假窨占山、冒坟盗葬,每至涉讼。”清代乾隆朝的这些丧葬礼仪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也没有多大变化。上引《樟林社会概况调查》中“丧礼”的具体记述证实这一点。该记述说“樟林的丧事习俗,非常繁琐。”“居民十分迷信风水,多注重丧礼,虽贫穷人家,亦罄囊鬻产,以厚葬礼。……有惑于风水之说,探地寻龙,停棺十年,还没有下窆的事情。在樟林的官路一带,就有很多停柩的房屋。听说因为去年“935年——笔者)政府下令禁止停柩,屋里的棺材,才统统迁出。”凹年代在汕头出版的《读书科乡土教村》所记述的潮汕丧礼,也大体同于清代的记述。并说“潮人往往以事业的成败,归诸祖先墓地的凶吉,故对于坟墓的修筑与建立家庙祠堂,诚为莫大的礼节。”

基于这一观念,其祠祭、墓祭和操办丧葬事必然奢靡而繁琐。时至今日,由于经济条件比过去好,某些复旧比较严重的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潮汕有句俗语:“多过死人事”,就是这一风俗的反映。

潮人祭祖,有祠祭墓祭,有集体的族祭,有单家独户的家祭。族祭是祭远祖,一年春秋二祭,一般是一次祠祭,一次墓祭(即扫墓)。在祠堂举行族祭,时间多在春分或冬至;墓祭多在清明,也有依祖先生辰忌日祭的。族祭多请潮州戏班或木偶戏或锣鼓班助祭。潮剧之所以兴盛,与潮人的迷信神明与祖灵有密切关系,至今尚不能说“不”。

除春秋二祭,“时年八节”拜神同时拜祖,拜祖同时祀神,互不相忘。除定时日的祭拜祖灵之外,还有有重要事情发生的临时谒祖。如:子孙有人中了高官,衣锦还乡;有人在外发财,满载而归;与邻乡械斗,要动员武力;同室操戈,要向神宗申诉;子孙不肖,要执行宗法;……或荣或辱、或喜或悲,都可以在宗祠隆重其事地谒祖,感谢祖宗的福荫,祈求祖灵的庇佑,凝聚宗族的力量,显示宗法的威严。此时的祠堂,就是宗族的凌烟阁、宴会厅、法庭、议事室、司令部和惩教场。在祖宗崇拜中,此时祠堂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当然,祠堂还有其他功能,如作为书斋学校有教育功能,作为闲间乐馆有娱乐功能,作为会客厅有交际功能,等等。

除各宗支集体性的祠祭和墓祭规模较大之外,家祭一般规模不大,由于子孙不多,有私祠私厅者,也多不举行大祭,而是逢生辰忌日和年节祭拜,称为设供。家祭时,男女子孙媳妇,都一起来拜,相比于族祭只限男土,有一点“在祖宗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在宗法社会,男女有别,尊卑长幼有序,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平等,这只是在特殊场合下的某种宽容;即使跪拜形式,也还是男在前女在后,长在前幼在后,尊在前卑在后。

上述是对有后祖宗的崇拜。

对无后的先人包括那些不可能有后的早逝者,人们出自对他们的怜悯和对鬼魂的恐惧以及防止作祟的心理,历来有收尸义葬、收骷髅筑义冢和施殓的习俗。历来认为这是一种美德善举,做这种事就是行善积德。在旧社会,潮汕普遍有善社组织,近年也有所恢复或重新组建。旅居外地的潮人包括海外潮籍华侨华裔,在人数较多地方,大都有同乡会、宗亲会一类组织,同时也有善社。

上述收尸、筑义冢、施孤,大都由这些团体负责。在潮汕本土,即使没有善堂组织,人们一见死尸,不管是在陆上水上,也会自觉收埋。在扫墓时,发现有裸露的无主骷髅,也会覆土修整。另外规划一处场地,将散失的骷髅排列分葬,或集中一起,筑成大墓,树立一块刊有“历代古人之墓”的石碑,这就是义冢。无疑,这是人类的进步。

施孤,也体现人类的一种怜悯爱心,但有很深厚的迷信色彩,这是因为源于中国佛道两家的宗教传说。道教以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是地官判别人间、鬼域善恶的日子,其俗要在这一天举行仪式为人间囚徒和阴间孤魂饿鬼解脱罪恶。佛教原以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投胎日,称寄生节,要在这一天举行仪式报母恩,故也称报恩节。后又因为佛经故事有佛门弟子目连救母也在这一

日(目连的母亲犯罪,死后坠人饿鬼群中。目连是个孝子,求佛指示在这一日置瓜果于盆中祭之,并念盂兰盆经而得解脱),而演为施孤普度习俗,即所谓盂兰盆会或盂兰胜会。佛道两家都在这一天祭起法器为阴阳世界做功德法会。七月十五日成为佛道两家共同的节日,都是普度施孤。潮仙民间将佛道两家的传说扭在一起,举行施孤普度盛会,请和尚主持仪式可以请道士也可以。潮汕的施孤普度,不限定在这一天,自七月一日的所谓地狱开门到月底的地狱关门止,任何一天都可施孤。一般由善杜主办,仪式也隆重。祭品除三牲、果晶、酒饭、纸钱、纸扎衣物外,还有善信捐赠的衣柜、家用器具、猪、羊,甚至有犁耙水车、耕牛等农作物具。在法会将结束时,在孤棚上散发给贫

没有善堂组织,人们一见死尸,不管是在陆上水上,也会自觉收埋。在扫墓时,发现有裸露的无主骷髅,也会覆土修整。另外规划一处场地,将散失的骷髅排列分葬,或集中一起,筑成大墓,树立一块刊有“历代古人之墓”的石碑,这就是义冢。无疑,这是人类的进步。

施孤,也体现人类的一种怜悯爱心,但有很深厚的迷信色彩,这是因为源于中国佛道两家的宗教传说。道教以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是地官判别人间、鬼域善恶的日子,其俗要在这一天举行仪式为人间囚徒和阴间孤魂饿鬼解脱罪恶。佛教原以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投胎日,称寄生节,要在这一天举行仪式报母恩,故也称报恩节。后又因为佛经故事有佛门弟子目连救母也在这一日(目连的母亲犯罪,死后坠人饿鬼群中。目连是个孝子,求佛指示在这一日置瓜果于盆中祭之,并念盂兰盆经而得解脱),而演为施孤普度习俗,即所谓盂兰盆会或盂兰胜会。佛道两家都在这一天祭起法器为阴阳世界做功德法会。七月十五日成为佛道两家共同的节日,都是普度施孤。潮仙民间将佛道两家的传说扭在一起,举行施孤普度盛会,请和尚主持仪式可以请道士也可以。潮汕的施孤普度,不限定在这一天,自七月一日的所谓地狱开门到月底的地狱关门止,任何一天都可施孤。一般由善杜主办,仪式也隆重。祭品除三牲、果晶、酒饭、纸钱、纸扎衣物外,还有善信捐赠的衣柜、家用器具、猪、羊,甚至有犁耙水车、耕牛等农作物具。在法会将结束时,在孤棚上散发给贫穷者争抢,也有编号发给牌子,对号领取的。这就是所谓“抢孤”。个别地方,还有买贫穷女子,用牌子编号,散发给孤男抢牌,对号领妻的。穷汉抢祭品,相互践踏,已够残酷,买穷女作施品,实是作恶。这也可见当日主其事者所谓“怜生恤死”的认识水平。

依上所述,潮人的祖宗崇拜,既有追念“祖功宗德”的纪念意义和“怜生恤死”的同情心,但也包含着浓重的迷信成分和维护宗法伦理的制度的封建意识。近年,有些地方有复旧之风,负面效应显而易见。有些地方政府明令禁止,有些地方予以引导。揭阳市等地的部分江姓居民,他们的先祖是南宋爱国名相江万里,部分谢姓居民,他们的先祖是南宋爱国诗人谢翱;两姓乡亲,联络海内外亲人和学者,在当地文化团体的指导下,分别举行纪念大会,作学术报告,或为诗为文,出版纪念专刊。南澳岛结合修复南宋护幼帝殉国名相陆秀夫的衣冠冢,陆氏裔孙参与纪念活动;潮安县凤凰镇文姓居民,依族谱记载是文天祥的后裔,近年他们联络本村旅越南和散居广东东莞等地裔孙,举行纪念会,同时派代表参加在文天祥家乡所举行的纪念活动。……将旧式祭祖仪式转化为有新内容的纪念仪式,这些都有弘扬正气和增长历史文化知识的功用。

儒家提倡忠君和尊孔,民间受其影响,对汉族皇帝,特别是两个末代皇帝——南宋的帝昺和明代的崇祯帝,怀有亡君即亡国的心情对他们十分眷恋,不仅编造出许多传说追念他们,而且通过民俗节日活动等形式予以崇拜。如民俗的四月初八太子爷神诞,人们传说就是祭祀帝昺。有的地方如潮阳田心镇的天台古庙,就塑有帝昺及左右丞相陆秀夫、文天祥和组织义兵助文天祥抗元的乡贤陈梦龙的神像。三月十九日是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的日子,而十月十九日是民俗节日太阳神诞,民间为悼念崇祯帝便以三月十九日为太阳神诞。孔子是儒家老祖,朝廷列入官家祀典,过去府县官绅儒士每年春秋二祭和孔诞都要祭拜,书院学堂私塾开学都要拜孔。韩愈是大儒,又是刺潮的大吏,潮州学界自宋以来,尊韩成风,潮州府县都建有韩祠,个别乡村还建有韩庙,江山道路里巷书院学校以韩冠其名者甚多,如韩江、韩山、韩岽、韩堤、韩山师范学院、慕韩里、韩祠路等。儒家尊韩,影响所及,老百姓也有将他视为神者。澄海樟林古港过去曾建有小庙祀韩愈

神像,说韩愈教人食蒌叶,除瘴疠之病。当代潮州学界成立韩愈研究会,多次举行学术研讨会,也有信仰因素。

潮人之敬仰曾为潮州做出贡献的名宦、先贤,除上述的韩愈和被祀为城隍神的郭春震、吴均等人外,各府县志有载曾为其建祠坊者不下数百人,如潮州建有“十相留声”坊,纪念曾来过潮州为官或曾经过潮州有过不同业绩,又先后曾任当朝相职者,如唐之常衰、宋之陈尧佐、文天祥、张世杰等,还有“八贤祠”者,祀唐宋潮州的八位乡贤赵德、许申、张夔、刘允、林巽、王大宝、卢侗、吴复古。其他历代名宦、乡贤列入祠祀的著名者,如唐潮州刺史常怀德、宋知州彭延年、丁允元、马发,明知府王源;府以下各县祠祀之著名者,如海阳乡贤祠之祀明状元林大钦;潮阳名宦祠之祀明知县宋元翰;揭阳乡贤祠之祀宋梅州知州陈希十及、明兵部尚书翁万达,名宦祠之祀明知县冯元飚;普宁名宦祠之祀清雍正知县蓝鼎元;澄海县名宦祠之祀清知县王岱等。上述诸多祠祀之建置,都是官绅所为,曾经在一定时间内使人敬仰这些人物,但时过境迁,并未在百姓中形成崇拜习俗,至民国时期,这些祠字多已废弃,或作他用,唯一在民间形成崇拜习俗的,多是民

间奉为神者,其中之一就是沿海一带民间建立的周王公庙,至今香火不衰。周王公庙,又称巡抚总督庙,祀清康熙初年两广总督周有德和广东巡抚王来壬。清初,朝廷为防沿海居民勾结倭寇侵扰海疆或与外国贸易,强令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地为之荒的空前浩劫,后经周总督王巡抚冒死上奏,得以复界,居民回乡,百姓为纪念其功恩,处处立庙奉祀。许多族谱记述了这椿事,影响极深,这是对有功于民者崇拜的典型例子。

英雄崇拜,有极强的生命力,潮人对英雄人物神的崇拜证明这一观点。潮人最崇奉的英雄神主要有关圣帝君、双忠圣王、文大元帅和陆丞相,还有陈兀帅、许夫人、飞龙人主,他们都是实有其人的人格神。关帝是妇孺皆知的三国蜀将关羽,作为人的关羽和作为文学形象的关云长以及作为神的关帝,都是国人共同崇拜的偶像,潮人也一样,处处设庙,喜看关戏,讲《三国演义》关云长的故事,近年大小商家更将它祀为几乎唯一的财神,其他财神逐步退位。

“双忠圣王”也是一个例子。“双忠圣王”即唐至德二年(756年)死守睢阳城抗击安禄山叛乱而死节的民族英雄张巡和许远,其事迹惊天地而泣鬼神,朝廷赐立庙于睢阳城,世称“双忠”。宋熙宁年间,潮阳城开始建双忠庙后,潮州府各县也建双忠庙,而以潮阳双忠庙香火最盛。近年潮阳各处双忠庙社,恢复祀拜和游神赛会,也因为他们也是人神合一,既适应当地居民传统的祀神心理,也是英雄崇拜的一种纪念形式。

文大元帅和陆丞相即南宋抗元名臣,辅幼帝南下的左右丞相文天祥和陆秀夫。两人都与古潮州有血肉情深的关系。文天祥两次带兵人潮抗元平叛,后一次在海丰五坡岭不幸被捕,解潮阳海门出海,南下北上,孤忠大节,最后在大都(北京)就义。后人在潮阳东山建有大忠祠,今人在海门立有大型塑像,各处还有文马碣、崇文亭、“终南”刻石、和平里、相国石等纪念文天祥的胜迹。在谷饶等乡镇还有多处的元帅坟,据称是当年文天祥部将阵亡者之坟墓,民间统称为元帅坟,今人修建一新,十年大祭十分隆重,纪念文天祥的胜迹,今已成为旅游点,敬仰者众。陆秀夫前曾尊帝命奉母携妻儿安置潮州居辟望港(今澄海城陆厝围),后又辅幼帝过潮州,最后殉节压门。潮人祠祀于潮州。母墓在南澳并附葬其衣冠,故人们又称为丞相墓。事实的准确性如何,苟勿论,人们出于对殉节英雄的崇敬,均视为真,今更扩建为陵园。上述种种,均显示潮人对两位英杰景仰之殷切,神化的成分极少,特别是对陆秀夫,几乎没有祀为神者。

抗元英杰,潮州志士烈烈轰轰。海阳人潮州推锋寨正将摄州事马发,孤军守城,城破全家尽节,后人祠祀并于殉节之地金山顶上立墓,景仰至今。其余由民间立庙者,如饶平之建有陈元帅庙、揭阳之建九天圣王庙之祀抗元民军首领陈遂(吊眼),饶平之建夫人庙、娘娘庙之祀抗元女英雄许夫人,潮阳之建有天台古庙之祀抗元义军首领陈梦龙,都是对抗元英雄的崇拜。再有饶平民间之建有飞龙庙,以祀明嘉靖年间农民起义领袖“飞龙人主”张琏;潮州、饶平之建有威惠庙和圣王祠祀唐初平蛮乱,置漳州的“开漳圣王”陈元光;畲族之图腾崇拜,祭祀退番兵的祖宗龙犬,举行招兵节盛会,都是潮人英雄崇拜的显例。

排排坐,唱山歌,阿哥打鼓,老娣(弟弟)打锣,阿姆(妈妈)来烧火,大嫂灶背炒田螺,老妹来把山歌唱,阿公阿婆听去笑呵呵……

渐远的童真歌声、渐忘的客家童谣,它滋润了一代一代的客家人。只是现在,已没有多少小孩能唱这类童谣了! 可我决心把这些童谣教给我的儿女。我祝愿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梦里能出现巍巍青山和小鸟明净的叫声,也希望孩子们能把童谣作为特殊的“遗产”继承下来,化为自己的精神血脉。

我又一次唱起这些童谣,为我的后辈,也为自己。

童谣也称儿歌,是简洁明快,质朴风趣,琅琅上口,童趣盎然,无需音乐伴奏的韵语;是每个人在童年时期最早接受到的文学熏陶,它常常蕴含着一种智慧,既锻炼儿童基本的认识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孩子做人处事的一些道德规范。童谣是带在身边的乡情,凝聚着人们对于故土家园的深深情感。是陪伴一个人浪迹天涯的真实的故乡。

我的童谣的启蒙,其实最早是母亲吟唱的摇篮曲。我始终不怀疑这一点,虽然她识字不多。——襁褓中,母亲总是温情地给我唱着或说着,安稳我不安分地哭闹,逗出我稚气的笑声,进入我甜甜的梦乡。泰戈尔说得好:“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倒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的心上具有吸引盘踞的力量。”在节奏明快的童谣趣话中的文学魅力,会对每个孩子的终身成长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

童谣应该是属于宁静的乡村的,属于乡村有月亮的晚上的,童谣应当有着乡村纵深的背景。我曾经教儿子唱过几首童年时代唱过的童谣,但这些童谣经儿子唱出来后,是那么单调、孤单,甚至有些苍凉。没有一点我们那时的韵味。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资讯发达、人们生活节奏快得每天都要跑步的城市哪里会听得到童谣呢?难怪儿子唱出的童谣是那么苍白、单调,因为它缺少来自乡村大自然的美妙和声。

我的故乡在揭西县良田乡,由于童谣长期以来在故乡劳动人民口头流传,它借助于儿童的心理状态,从儿童的喜爱出发,用游戏娱乐的歌儿来培养儿童对生活和劳动的乐趣,如: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韮菜,韮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放个鲤嫲八尺长,短鲤拿来煮酒吃,长鲤卖来讨脯娘(妻子),脯娘养赖子(儿子),八岁上学堂,学堂里面写文章,写好文章就半夜,读识书来就天光。

排排坐,唱山歌,阿哥打鼓,老娣(弟弟)打锣,阿姆(妈妈)来烧火,大嫂灶背炒田螺,老妹来把山歌唱,阿公阿婆听去笑呵呵。

两姐妹,打开园门摘芥菜,摘一皮,留一皮,留到初三初四嫁满姨,满姨嫁哪往?嫁到大路直直上,船来等,轿来扛,扛到风门坳,耳环摘来堆圣诰,堆下阴,堆下阳,唔得天光来拜堂。肥猪肉,肥嗟嗟,瘦猪肉,爱粘牙,唔当猪肚炒豆芽,吃倒笑哈哈。

有些童谣从儿童语言感受出发,顺口成章。它又是一束小智慧的诗,好的童谣,对儿童起着知识启蒙和生活教科书的作用。由于童谣音节和谐,通俗易唱,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物引事,以物喻情,别看一首几十字的童谣,它灌输给孩子们的知识容量却很大,且记得牢固。如:一一一,松尾树上一管笔;两两两,两子亲家把理讲;三三三,勤劳致富穿新衫;四四四,邻里之间讲和气;五五五,移风易俗嫁孙女;六六六,村村建起高楼屋;七七七,天上落雨地下湿;八八八,懒屍大嫂啜粥钵;九九九,家家户户煮老酒;十十十,糍粑粄子软入入;十一食里大家笑哈哈,十二生对儿女一枝花。

月光光,好种姜,姜毕目,好种竹,竹开花,学种瓜,瓜会大,细赖(小孩)摘来卖,卖到几多钱?卖到三吊钱,学打棉,棉断节,学打铁,铁生鲁(锈),学杀猪,杀猪割倒手,学卖酒,酒臭馊,学卖瓯,瓯笃深,学卖针,针鼻滑,学卖泼,泼唔黄,学卖糖,糖唔老,上山去割草,草么路,学上树,树么杈,跌落来嘴呀呀,转去吃两个冷糍粑,吃到笑哈哈。

上路人,下路狗;唔读书,满山走;走无路,爬上树;树无杈,跌落屎缸下,读书赖子(儿子)看倒笑哈哈。

有些童谣比喻生动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情趣,它符合儿童的兴味和心理状态,唱了一首童谣可以从笑声中获得教育和启迪。如:鸭嫲唧喳,挑水淋蔗,淋蔗滴搭,告奔蒲勺,蒲勺漏水,告奔酒篓,酒篓掺糟,告奔剪刀,剪刀有锯,告奔皇帝,皇帝上天,告奔神仙,神仙有法,告奔腊鸭,腊鸭有油,告奔黄牛,黄牛唔简草,告奔李大嫂,李大嫂命歪,告奔老娣,老娣带竹帽,竹帽漏风,告奔尚公,尚公吹笛,吹到肚坜坜,唔会破皮篾。

坑坜背,种韮菜,韮菜芯,萝卜芯,打开笼盖看观音,观音脚下一条蛇,老虎阿哥钓蛤蟆,钓到一条红丝线,送奔满姨做鞋面,做到熠熠花,哒上又哒下,哒到杨梅树脚下,上厅吃酒,下堂猜码。

伯劳子,嘴哇哇,上桃树,啄桃花,有嘴话别人,么嘴话自家。

月光光,夜夜光,年三十脯出月光,瞎子看倒贼偷秧,哑子大喊人来捉,跛子赶到禾坪岗,秃手捉呀倒,足足闹到天大光。

羞羞羞,猫公捉湖鳅。湖鳅钻入泥,猫公咀馋馋。羞羞羞,么面见阿舅,阿舅翻呀转,拿倒两只红鸡卵,话涯食哩好去转。

我庆幸自己能有一个缀满童谣的童年,多少年来,那一首首童谣记录了我们这一代的成长,伴随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度过了那天真无邪的美好童年时光。扰攘红尘中,不时地回过头去,咀嚼那一首首来自天籁的童谣,躁热、干涸的心,便仿佛得到清泉的滋润,重又变得宁静、丰盈起来。

潮风稚趣入歌谣

在潮汕歌谣中,童谣占了一定的比例,主要有由母亲哼唱的“催眠曲”及小孩自己咏颂的儿童歌谣两种。

在民间,母亲为了让小孩子快点入睡,边轻拍着孩子或摇着摇篮边爱抚地哼着“催眠曲”。如《挨呀挨》是这样唱的:“挨呀挨,挨米来饲鸡。饲鸡叫啯家,饲狗来吠夜,饲猪还人债,饲牛拖犁耙,饲阿弟来落书斋,饲阿妹来雇人骂。”这里用“挨呀挨,挨米来饲鸡”起兴,从饲养牲畜守夜拖耙,最后说到小孩子。由于旧社会老百姓经济拮据,男尊女卑,男孩长大了上学读书,女孩子不能上书斋,还必须帮理家务,理得不好,常要被父母责骂。又如《天顶一粒星》:“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书斋门,未曾开。

阿奴拚爱食油追,油追未曾熟。阿奴拚爱食猪肉,猪肉未曾割。阿奴拚爱食蕃葛,蕃葛未曾柳(挖),阿奴拚爱食酒,酒未激。

阿奴拚爱食粟,粟未挨,阿奴拚爱食鸡,鸡未台刂,阿奴拚爱食梨,梨未摘,阿奴拚久白白歇。”小孩在母亲的催眠曲中不知不觉入睡了。

另一种是儿童歌谣,这种歌谣是由儿童自己咏颂的。如《奉嗄》是这样唱的:“奉嗄,奉嗄,阿兄去卖茶,吩咐贤妻着耕布,吩咐细妹着纺纱。厝哩近路边,狗仔着知饲,咸菜卤到足,卤唔足,着买虾仔鱼仔来相添。”这里唱的是阿兄对家中工作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使家庭生活过得有条有理。又如《白鹭丝》是这样唱的:“白鹭丝,爬上树丛拗树枝。树枝拗好赶鸭仔,鸭仔入水尾朝天。”这里唱的是儿童赶鸭仔入水的情景,既生动,又风趣。再如《石部长长好烧香》又是这样唱的:“石部长长好烧香,我母生我是姿娘,自幼也是母饲大,桃花手牒还母烧。石部长长好点灯,我母生我是女身,自幼也是母饲大,桃花手牒还母恩。”这首童谣,反复咏颂,歌颂母亲不论生男生女,同样呵护同样把自己养大成人。作为女孩子,也一定会孝敬母亲,用礼品敬奉母亲养育之恩。这里还有一首劝世的童谣《花仔开花宝金枝》也值得一提,它是这样歌唱的:“花仔开花宝金枝,少年不爱待何时,竹仔上节节节老,黄金难买少年时。”它劝导少年人必须珍惜时间,学好本领,长大才能自立于社会。

自然物神

对自然物神的崇拜,也叫自然崇拜。崇拜对象即天地日月风云雷电动物植物山川河海之神。这些自然物神,多数被人格化而成人格神,有一部分且被列入官祀之神。据旧志记载,列入府县官祀的自然神有代表土地和五谷的社稷和风云雷雨山川之神,古潮州府县均设有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专祀。城隍原也是自然物神,后来也演化为有其人的守护神,各地多有祀当地功烈官员为城隍者,且多众神杂处,这是官祀的。这些列入官祀的自然物神,在民国时期已被废。民间崇奉的自然物神,则是有选择地保留着,至今不废。潮人奉祀的自然物神,主要有天地父母、太阳公、月娘、水父水母、雨仙、风伯、三山国王·、五谷主、树神。所谓天地父母,具体神名就是太阳公、土地伯。老百姓门楣上普遍挂着写有“天地父母”红宇的灯笼和一个竹筒香炉,就是对天地父母的总祀。太阳公也称天恩公,有些地方专门建庙,称天恩庙。土地伯公则处处有庙,称福德老爷庙,俗称伯公庙,庙中的一对慈祥的公婆偶像,就是土地公土地妈。筑坟墓者在墓的前右方立有“土地神位”之碑,老百姓家中墙边常有一香炉,称为地主爷,都是土地之神。月娘娘和牛郎织女星是天象崇拜的自然神之二种,平日不作神奉祀,只在中秋和七月初七之夜由妇女拜之。当代,七夕乞巧之俗已废,中秋拜月则盛行。灶是人造物;有灶神,称灶君,也叫司命公或司命帝君,管一家祸福,衔头很大,实也是自然物崇拜之一种。古有“女不祭灶,男不祀月”之说,故男人不拜月,但延及后代,祭灶不唯男人,普遍还是女人所为,男人也有拜月者。

山川之神,潮人最普遍奉祀的是本地特有的三山国王。它发源于今揭西县城河婆镇附近的巾、明、独三山的山神,历史悠久,其人格化的过程,后人称“肇于隋、显于唐,封于宋”;被潮人视为总管地方的福神。河婆镇有古庙,称“明贶三山国王庙”和“霖田祖庙”,俗称祖庙或大庙。潮汕城乡处处建有三山国王庙,周边地区以至台湾及南洋群岛有潮人足迹之地都有其庙,历来香火旺盛。

五谷爷,有的地方叫五谷母,有的地方避开男女之别称五谷主。潮汕地方不见有其神庙,但农村家家户户都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和十月十五日一年早晚稻收成时节,用米粉、花生、油麻、黄豆等合制成各种象形的粿品,如谷穗棵、尖担棵、谷箩棵等摆在香案上祭拜,香案上用米筒装白米作香炉,围一圈红纸算是五谷主的神位。有些地方的小贩以为五谷主就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

潮汕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潮汕文化简介与发展 关键词:岭南;潮汕文化;传统 摘要:潮汕文化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是岭南文化重要的一支,更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研究潮汕文化的的现状,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色,对于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寻找潮汕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潮汕概况 潮汕大地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兴盛的文明之邦。长期以来,由于潮汕地区行政上属广东管辖,所以潮汕文化也一直隐蔽在省府文化——广府文化的背后,外界也常误以为,广东文化就是广府文化,对潮汕文化知之甚少。而事实上,潮汕文化是独立于广府文化之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并且自成一格的文化体系。 潮汕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自嘲为“省尾国脚”。这里三面背山,一面向水。境内虽有富饶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环境却不易,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而且历来地少人多,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人均可耕地不到3分,有“耕田如绣花”之美称。这里商业气息浓厚,长久以来的商贸传统,催生了中国影响深远的三大商帮之一的潮州商帮。这里还是“十相留声”的岭海名邦,也是宋“前七贤”、明“后八俊”,近代千万潮汕英才生长的“海滨邹鲁”。 潮汕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夏长冬短,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不见雪。潮汕襟山带水,气候宜人,成为南迁汉人生息繁衍之地,长期以来形成城镇密集的现状。潮汕居民基本上均来自各各历史阶段的南迁汉人,比如比较早的并有记载的是《史记》中记载的秦时期一支由史氏族人带领的为秦始皇修筑水路直达揭阳岭的队伍,抵达揭阳岭后并没有返回,而是直接“驻扎”在当地并始设揭阳县。其外还有其他如汉,三国,唐宋,元明时期迁入的。 二、潮汕文化简介 (一) 潮汕方言 潮汕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因此,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汕话的人很多,有关潮汕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对潮汕人来说,潮汕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潮汕话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古老方言,属于闽南语系,但与闽台的闽南话差异很大。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难度。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特别是靠近潮汕地区的陆丰三甲(甲子、甲东、甲西)地区的闽台片的闽南语,福建的诏安等。潮汕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在古代,潮汕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为了逃避战乱,一路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迁徙到今天的潮汕地区。所以潮汕话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同时也受到南越国少数民族的影响。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说潮汕话。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二)潮汕饮食

潮汕话俗语

潮汕话俗语 阿嫲生走仔——生姑(菇)大炮拍麻雀——骗伊惊 青夜娶亩—称重 有钱买蚊香,无钱买蚊帐——有算未除 六月大菜——假有心 啤酒樽啤酒贡来卖——恶潇洒 青夜放粉鸟---无望 棺材底尧鼠---除死人 街市腊无---老鼠衔猫上竹篙 北人亩-----看困肚 暗生瘤----赌着 牙痛------注定 奴仔食奶----坐郑 菜头面刺无血--面皮厚 胶村北蛤九----惹蛇 扮屁烫掉裤——姑浪 竹叶包沙---假粽(壮) 浪趴歇蚊----莫啪 屁股朝南------北浪 六月薄壳——假大头 元宵灯笼——一肚火 放屁烫掉裤——姑浪 星夜阉镜----------无望 星夜”(瞎子)看天——张神张鬼 尖担当石部——赌鲁 胶那胶仓-坐不定 火烧猪头——熟面熟面 东西脚耗小影——臭相 灵前高椅—坐死 星夜点灯——照旧 六月大菜——假有心 六月番薯——双死 胶疮吊风炉--热岛 猫鼠嫁走仔---------‘鸡’住叫 拐脚猎鱼----公罗 老婆摔下水----妻凉 菜头果热单边____自作多情"~`` 胶仓北蛤九------ 惹入 肥壮大行-------------爱死无定

老姆圈鸡---堵堵 拐脚拍火--促热 手瓜棚下-----无好人 竹铺头木绵------生成 羊尾短短-----遮唔着羊柑仓 庵埠老爷-----大细目 目前点火目前斤-----吊灯 半桶屎----卜卜奕 借人亩仔----唔过夜 三脚椅仔----唔知眉(4声) 山柑烟筒----析目 心肝头叠水晶——凉凉 七分钱二人分——唔三唔四 兄独目弟缺嘴——大无好样,细无好相半路上留客人---嘴上熱情 百歲養兒---難得 拜年的話---好聽 白楊樹葉子---兩面光 阎罗王请人——鬼正敢食 鸽纠雪着尿——跳吾哩 青盲掠鱼——散摸 老人扰狗------去远 烫衫裤洗奕------锡白 白菜長心---老了 个钱包烟---免拆 头壳撒粗糠---惹麻烦 糖丸卖阿娘---自己吃 浪头吊“鞭炮”——浪显 老猪画符----党甫 半夜食西瓜----反症 十月白菜----大菊(结)心 肚痛食酵粿---倒好 书生帽---------翘丕 桥头走仔-----包来回 十五只吊桶------七上八落 胡来打扮------也是猫 胡来勿笑猫------胶仓平平饶 偷食鸡肝腱—心内知 开元寺内借虱蓖——找块无个 爱亩--着霍苦 青夜葡肽哥~~~~~散物 风吹墙头草------就势我势 竹筒倒豆-----直出 厝角头鸪鸪叫------久有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研究背景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而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凝聚了潮人群体力量的智慧。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正逐步离我们而去,这是人类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究竟潮汕文化中有什么特别民俗呢? 研究目的 潮汕地区具有与其他地区相似的节日,而不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我们成立这个课题小组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潮汕各个节日的特色以及潮汕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节日及习俗介绍 1.出花园 潮汕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俗。 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为孩子备办三牲果晶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其仪式是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2..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又称潮语,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其鼻祖是汉唐时期的中原汉语,是汉语里语音元素最多、发音机理最复杂的语言。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潮汕方言反映了潮汕文化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潮汕文化的活化石。

潮汕方言正字举例

潮汕方言正字举例 一些时常讲起,而正确写法又不为大众所知的词语,通常来自古汉语,由于沟通需要,这些词经常被误写,甚至造成笑话。这里略举一二。 ?佚陶(佚佗)[têg4 to5]1 “佚陶”即游玩的意思,因其读音和“踢桃”一样,经常被误写为后者。 潮汕俗语“茶三酒四佚陶二”(网上有另一版本,即“茶三酒四迌二”,其正确性存疑),点明了做这三件事的最佳人数。有“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岩栖幽事》明·陈继儒)的说法;与品茶不同,喝酒需要热闹,四个人围着方桌坐,利于行令猜拳;游玩则二人为宜,一个人太孤独无聊,人太多又容易产生意见分歧,两人便于协调。 ?饭疕[bung7 pi2] “饭疕”就是锅巴。疕原指疮面结的硬痂。这个词用普通话应该读成[fàn bǐ]。 笑话有一个人去某地当兵。此人喜食锅巴,一日开饭,他对连长说:“连长,我要[fàn pì]。”连长骂:“放屁到别的地方去放!” 1读音参考《新潮汕字典》,张晓山,广东人民出版社。

?呕哕[ao2(6) uêh4]2 有物无声为呕,有声无物为哕。 ?青盲[cên1 mên5] “青盲”,瞎。这个词经常被误写成“青瞑”。 “盲”字的原读音为[mên5],后因普通话的广泛推广,其读音演变成和普通话读音[máng] 相近的[mêng5] (瞑)。 ?腰痀[io1 gu1] 被推选为“潮汕神兽”之一的“腰龟”,实为“腰痀”。“痀”本身就有驼背的意思。 无聊其中一个版本的潮汕四神兽:“鹤”(表比较级)、“硬虎”(表肯定的语气词)、“腰龟”和“乌暗熊(昏 [hing5])”。 ?烦恼(动词)[huang5(7) lo2] “恼”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nao2] 与[lo2],在这边读[lo2]。 “烦恼”做动词用时,意思与“担心,惦念”相近。 ?颔幋[am2(7) puang5] “颔”,就是“下颏[ê6(7) hai5]”。“幋”,大巾。整合起来就是“围巾”的意思。 2括号内为变调后的调号,以下同。

常用潮汕话词语速成

滴汤=笨 通街市夺无=社会上没有食酒=喝酒 拍字=打字 楚汤=鱼露 够市=恐怖 咯抽=乱叫 以=睡觉 够硬=厉害 卖想=不懂事 示油=酱油 烧骂=吵架 亚=辩解,争论 东施头=厕所 亿房=冲凉房 头熊=头晕 唔晓=不知道(不懂)铁桃=游玩 歌历=包菜 迈哩=不要 好食=好吃 臭相=不讲信用 胶已=自己 外呈=院子 煮食=做饭 地块=那里 地个=什么 胶那=橄榄 绑人=别人 厚稳、寒穷=蚯蚓 牙工=蜈蚣 胶抓=蟑螂 眠床=床 床=桌子 帝政=该死的 豹脚=厉害 讨债仔=醉已忘归 卖好仔=扬扬 楼顶=楼上 志衰旅啊=呸!呸!呸!呸诺=吐痰! 小到堆=疯子一群 生莫=长得很丑 翁科=拍拖揭阳)

我领父=我是你父亲(澄海) 靠父死母=吵死人(澄海) 真头公=大母指 真尾仔=尾指 散哭父=乱说话 番割=地瓜 莲果=荔枝 候溜=泥鳅 女家人伊死做一筐=全家死光光!唔珍对=不正常 雷同天熄=雷电交加 修=游泳 味=潜水 胶罗=还要很久 喉搭=口渴 烧真=亲亲 姿娘=女士 走仔=女儿 祷仔=儿子 老公=曾主父 地甜=谁 讨探=赚钱 食笨=吃饭 鸡=*女! 鸭=*男 鸡母=*女头 孔灯=白痴 钱龙=壁虎 鸡母=*女头 草猴=螳螂 心底裤=内裤 莲果=荔枝 鸡母皮=鸡皮疙瘩 四散担=乱说 猛猛**=快** 紫船=现在 日暗=天黑 池块=哪里 地个=什么 烟仔蒂=烟头 丢紫屁=说大话 逃地块=在那里 欢唔灾=还不知道. 行=走

悦着伊=爱上他 市=丑 欢有=还有 勿=不要 妻哥=色狼 猎街=逛街 出日=出太阳 卤=恨 卤面=讨厌 胶迹=背 迈哭父=不要吵 耍=玩 蛋眉=笨蛋 烧拍=打架 溜溜=猛猛!`` 甩=芒果 目镜=眼镜 分碟=烟灰缸 肉矮=龙眼 鸡翠=吹牛 怪浪=希奇 滴嗒=逝世 试流=流氓 哌仔=流氓 假矮=多事 剪罗=该死 短帐=倒闭 力出生叨仔=硬邦邦老马=多事 小=神经病 飞龙=菠菜 吊瓜=黄瓜 过衰=很倒霉 无影无迹=不可能安=老公 亩=老婆 在你=随你 爱作泥=什么事 脑莫=脑袋坏掉 知预=小心 唔北=不懂 茶米=茶叶 欠死=真行 电涂=电池

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汉文化与百越民俗文化及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别具特色、自成体系。有农历正月初七吃“七样羹”,冬至吃“冬节丸”等饮食习俗;有请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习俗;有“吃丁酒”、“出花园”等生育习俗;有时年八节祭拜等岁时民俗;有“搬涂戏”、“赛花灯”等游艺民俗;有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数等交际礼俗。 汕头素有”美食之乡”美誉,汕头美食体现了潮汕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汕头比较有名的当地小吃有;”老妈宫粽球”.”西天巷蚝烙”,”福合埕牛肉丸”,”新兴炒糕”,”飘香小食店的虾米笋”等,还有南澳岛上的多种海产风味. 老妈宫粽球,汕头老妈宫粽球是一种很特别的粽子,它借助妈祖信仰的灵光,由一种普通节食,变成一种适宜四时享用的不普通食物.在1920年前后,一位叫张强德的开始在老妈宫附近摆摊卖粽球.其制作非常讲究;选料精细(选用颗粒饱满的糯米),创意独特(有甜咸双拼料馅),不惜工本(咸料馅有香菇.虾米.腊肠.方鱼末.莲子.栗子和经腌制的南乳鬃头肉),过去店里还悬挂一块写着”食定正知”的横匾,后来演绎成一句在社会上流传广泛的俗语;”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过去潮汕人每逢行船出洋都要前来祭拜妈祖,祈求保佑平安.在老妈宫门口,会顺手买几个粽球作供品,祭拜后一路上幔幔将它们吃了,又好吃又耐饥. 潮汕人冬至吃甜丸:古人认为“冬至阳生,万物苏醒。”虽然还处于寒冷季节,人们却已闻到了春的气息,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宋、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冬至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围坐在竹葫或大盘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搅搓成的粉团,以两只手搓成弹珠一样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征着岁暮之际全家人圆圆满满。有的“冬至丸”还加以橙糕、瓜册糖、豆砂等作馅料,俗称“鸭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取“公孙丸”好兆头。冬至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至丸”,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 传说,有一年冬至,从外地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逃荒者。饥寒交迫,老妇饿死了,只剩下父女两个人。父亲向人家讨了一碗冬节圆给女儿吃,但女儿却坚决不吃,要让父亲吃。推来让去,父流泪说:“女儿,为父不能养活你,眼看你忍饥受饿,不如在这里择一人家嫁了,图一口之食。”女儿也就含泪答应,两人分食了一碗冬至圆后便分手了。后来,女儿嫁了一个好人家,日子好过一点了,但她天天思念父亲。到了冬节时候,更是忧伤万分。她的丈夫问起原因,妻子就将详情告知。后来夫妻俩想了一个方法,在大门环上贴了两颗大大的冬至圆,心里想:“父亲若看到,定会触景生情。”这样,年复一年,这习俗终于沿袭下来。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潮汕话词语总汇上课讲义

潮汕话词语总汇

潮汕话词语总汇 天文 日——太阳、日影月娘——月亮 雨微——毛毛雨 雨仔——小雨 雷公——雷 风颱——台风 扫帚星——彗星 出日——日出 落雨——下雨 响雷——打雷 浮风——起风 透风——刮风 拍雾——起雾 落雪——下雪 落霜——下霜 天顶——天上 日猛——太阳光强烈月光——月亮很亮天时——天气 天时好——晴天 天光光——天亮了 无日——阴天多云 乌暗天——阴天 风时雨——夏天的过云雨雨歇——雨停了 雨仔送送——下小雨 沃雨——淋雨 雨淋头倒——下大雨 赤西北——夏天的西北风风尾雷——台风过后的雷 地理 塗——土、泥 溪仔——小溪 大水——洪水 山顶——山上 山空——山洞 石米——沙砾、碎石 石仔——小石头

石部——石头 石狗卵——鹅卵石 沙母猴——粗沙粒 路仔——小路 参叉路口——十字路口巷仔——小巷 船头——码头 渡头——渡口 塗下——地上 塗膏糜——烂泥巴 溪底——河床 水弟——水涨、水满水可——水退 做大水——发大水涌——浪、波浪 风涌——风浪 田洋中——田野 溪水——河水 池塗——塘泥 街路——马路 路铃中——马路中间乡里——村子铺路——里路 工商 工课——工作 落班——下班 做生理——做生意店铺——饮食店铺——商店 头家——老板、经理等——称 碎纸——零钱 纸字——钱币 剃头铺——理发店罗离——汽车 脚车——自行车 搭渡——过渡 泵风——打气 退货——批发货物掠鱼——捕鱼 电毛——烫发 税厝——租房子

木工——木匠 灰匙——瓦刀 补泥——补胎 家私——家具 拍铁——打铁 起厝——盖房子 农业 拔桶——打水用的桶平担——扁担索——绳子 田料——肥料 早粙——早稻 瓜棚——瓜架 地豆——花生 竹蔗——甘蔗 米萝——簸箕 菜脯——腌制的萝卜干油麻——芝麻 菜栽——菜苗 沃水——浇水 布田——插秧落种——播种 拍粟——脱粒 应肥——施肥 挽草——除草 割粙——割稻子 总草——把草捆成小捆曝粟——晒谷子 收冬——收割季节 袋粪——垃圾 踏车——踏水车 衣着 衫裤——衣服 身底衫——贴身衫褛——大衣 甲仔——马褂 裤橛——裤衩 朗底裤——开裆裤 外衫——外套 内衫——内衣 衫袋——衣兜

最新潮汕人文文化特征复习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 ——潮汕人文文化 中华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博大精深。潮汕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潮汕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 潮汕的祖先最初从福建南迁。潮汕人勇于开拓、坚韧不拔,具有向外开拓的精神。潮汕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族群认同感强,坚韧不拔,刻苦耐劳,聪明灵活,在商业等领域有很多建树。他们很多从毫不起眼的行业和艰苦的工作开始,经过艰苦创业,最终取得成功。潮汕人因此被称作东方的“犹太人”。东南亚的富商巨贾多有潮汕人,香港首富李嘉诚,原籍就是潮州。潮汕华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更做出了丰功伟绩,潮汕华侨无不展现了他们作为华夏子孙对家国和民族的感情和责任。潮汕人长期的移民和拓展使潮汕人遍布世界各地,人们常说,有一个潮汕,在海外还有一个潮汕,来形容潮汕地区旅居海外的游子之多。 热情好客、务实不务虚、脚踏实地是潮汕人的重要优点。所以潮汕人从来就是奉承“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更不会怨天尤人,心存幻想。但是潮汕人在处世上的现实主义,却成了潮汕发展的绊脚石。这种现实主义的致命之处在于,处处从实际利益的动机出发考虑事物,重视眼前利益。潮汕的家长大多要求他们的子女报考一些经济类的专业,在很多潮汕家长看来,要去研究学问不如去打工挣钱。在价值取向的实用性、学习专业上的短视性以及继续深造上的短缺性,导致大量的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潮汕人都从商,较少有人继续深造教育。 潮汕商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家族主义可以说是众所周知。在相当多的潮汕企业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姑姨舅妗……等等,都加入到企业中来。在这些人的周边,又衍生出一个个血缘人际圈,使企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盘根错节、复杂异常。从这个层面上看,潮汕企业的家族化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原始性。这种经济家族化虽然在某个层面上讲加强了血缘关系,但这种加强的经济利益关系,但在有些时候会破坏了血缘链条的和谐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潮汕文化,也是比较传统,比起其他地方,潮汕地区的思想就显得有些封建了一些,例如,潮汕人都注重儿孙满堂、多子多福,比较重男轻女,有一种男尊女卑的思想。潮汕妇女的形象给外界就是贤妻良母。在潮汕地区,很少出现离婚现象,这也说明潮汕妇女有一种嫁鸡随鸡的思想。可见潮汕妇女思想也是相对保守的。到了现代,中国在改革开放,潮汕又在改革开放最好的广东,按理说,早就就应该摈弃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礼仪。就是因为这样的思想影响着这一方人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方式。 一方水土,一方人,潮汕人在中华的一方展现的独特的文化,绽放它的光芒。 紫外线灯的正确使用 紫外线灯的适用范围是用于室内空气和对物体的表面及水和其他液体的消毒。紫外线灯是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外环境中,切断传染

潮汕风俗文化

潮汕风俗文化 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虽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却自嘲为“省尾国角”。潮汕地区一直是广东仅次于南番顺的第二文风鼎盛地区。潮汕风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 <<潮汕除夕、春节习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稞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裳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贴门神、春联。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除夕将至,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吃团年饭。除夕将至,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迎财神,放鞭饱。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于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 拜年,送“大吉”。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迎神接福。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 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 <<潮汕元宵习俗>> 新春话花灯春节过后元宵节就来了,元宵古代称元夜,“夜”在古语中就是“宵”。元宵是潮汕新年的第一个节日,俗称“喜节”、“灯节”。始于西汉,汉武帝每逢正月便在宫中张灯结彩,以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到了唐朝唐玄宗改一夜为三夜。苏味道有“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喷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平璋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这十夜是我国最长的元宵灯节。 潮汕各县市每逢新春佳节也分别举办花灯展,其中潮州,澄海、普宁、揭西等在近年来就举办过大型灯展。广东首届民间艺术联欢节的盛会上,潮汕壮举的花灯也受到中外人士的欢迎。近年来,潮汕花灯展,吸引了海外回国的乡亲和港、澳、台同胞,同故乡亲人观赏花灯,欢度新春佳节,还受到有关报刊和电视台、电台的重视。这一盏盏精致的花灯,上下争妍,水天焕新,令人留连忘返,撩人情怀。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 正确名称称为潮州文化,是海内外潮人的根,在广东潮汕地区(以现在广东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为中心)。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潮州人,是汉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的一个支系。我们把潮州人所创造的文化名为"潮州文化"。潮州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潮汕善堂堪称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典范。潮州菜享誉全国,是国内最贵的一个菜系之一;潮剧是中国十大地方剧种,而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俗称《荔镜记》可谓是用潮州话编写岭南第一文学巨著。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粗犷豪迈的潮阳英歌舞是南方艺林一朵奇葩;“潮州厝,皇宫起”,独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别有一番古典雅致。 一字点题潮州文化,那就是一个“精”字。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州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秦汉以后,汉文化向岭东扩展。晋唐时期,中原主流文化影响逐渐扩大,陈元光平定泉潮间蛮僚啸乱、韩愈谪任潮州刺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宋元时期,大量移民入潮,闽文化北来,使潮汕地区全面开发,是潮州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有鲜明特征的潮州民系文化。潮汕地区从宋代起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人才辈出。 【概说】 一、潮汕文化的定义

潮汕文化是潮人民系的文化。中国有许多民系,其中如潮人民系、客家民系、广肇民系、闽南民系等。潮人民系颇为著名,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操潮汕方言。因此,潮汕文化是操潮汕方言的潮人民系的文化,是包括海内约1000万潮人和海外约1000万潮人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群体文化。 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在世界多元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华文化包括中华各民族、各民系、各地区、各种专题的文化,潮汕文化是其中的组成部分。研究潮汕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色,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于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潮汕文化源远流长 潮汕文化是古代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相融合而产生和发展的文化。今潮汕地方很早就有土著居住,包括越族中的僚、俚、畲等土著,这些土著都有文化,潮汕文化在形成过程之中,就吸收这些土著文化中的优秀成份,如潮剧《苏六娘》中婉转悦耳的《斗畲歌》,就源于畲族民歌。潮汕地区现有的居民,其祖宗大多数是由中原地方先后移入的,为数众多的中原移民,也带来了中原文化。潮汕文化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中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成份,如儒家文化和中原的语言、文学、戏剧、音乐中的不少内容。随着潮汕民众由于各种原因,自唐宋至明清特别是汕头开埠以后,不断向海外各地移居,同时由于潮汕与海外各地经济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外交往的增加,海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等)也不断传入潮汕,潮汕文化也吸取了海外文化中的优秀成份。如汕头市的骑楼建筑文化,就是吸收西方建筑艺术而建造的。由此看来,潮汕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特色,是吸取古代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海外

常用潮汕话大全

常用潮汕话大全前面为潮汕话 钱葱=马蹄!卖想=不懂事!示油=酱油!烧骂=吵架!亚=辩解、争论!亿房=浴室!唔北=不知道(不懂)!肚困=肚子饿!脚车=自行车!面布=毛巾!月娘=月亮!厚隐=蚯蚓! 姿娘=女士!走仔=女儿!老公=曾祖父!飞龙=波菜!痴膏=好色!莲闹=莲藕!白仁=白痴!禾埠=男人!走起=起床!木仔=(番石榴)芭乐[也叫那拔仔或拔子,是台湾产的番石榴】! 嘀嗒=逝世!龟及=逝世!够生孬=有够丑!堵你唔兑=受不了你!死起吕睇=死给你看!通街市无=世界上没有!食酒=喝酒! 拍字=打字!易=睡觉!厚硬、浪险=厉害!歌历=包菜!迈哩=不要!好食=好吃!臭相=人品不好胶己=自己! 外埕=院子!煮食=做饭!地块=哪里!地个=谁!胶那=橄榄!绑人=别人!牙工=蜈蚣!胶纸=蟑螂!门床=床!帝政=该死的!讨债仔=骂人的粗话!呸诺=吐痰!小够堆=疯子一群!生莫=长得丑!我是领父=我是你父亲!散哭父=乱说话!耐果=荔枝!唔珍对=不正常!雷同天时=雷电交加!修=游泳!味=潜水!胶炉罗=还要很久!喉搭=口渴!讨探=赚钱!食饭=吃饭!鸡母皮=鸡皮疙瘩!四散旦=乱说!猛猛=快快!姐/紫船=现在!日暗=天黑!熏仔蒂=烟头!欢唔知=还不知道!悦着伊=爱上他!猎街=逛街!出日=出太阳!卤=恨!烧拍

=打架!目镜=眼镜!分碟=烟灰缸!怪浪=希奇! 试仔=流氓!假矮=多事!短帐=倒闭!过衰=很倒霉! 无影无迹=不可能!安=老公!亩=老婆!滴汤=笨!在你=随你!爱作泥=要怎么样!脑莫=脑袋坏掉!唔北=不懂!滚水=开水!除人=顽皮!激血=淤血! 找讨探=找工作!抽死=笑死人!散物=乱来! 烧护=帮忙!倒返=回来!钓妮=泡妞!地豆=花生!散抽=胡说八道!绑回=以后! 锯弦=拍拖!锯怕弦=闲聊珀/浮景=谈恋爱! 咸涩=小气!迈淡=不要说!康课=工作! 闹仔=小孩!小姿娘=疯婆子!鞋拖=拖鞋! 工同=土豆!安者=夫妻!胶刀=剪刀! 头家=老板!洗亿=洗澡!手扶=拖拉机! 赢老爷=游神!罗哩=汽车!根招=香蕉! 无变=没办法!目涩=眼困!

浅谈潮汕传统文化

浅谈潮汕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文化影响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文化之于生活,文化之于教化。传统文化是祖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粮食,或有百年、或有千年,浑厚而独特,源远而流长。 潮汕,位于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三面背山,一面向海,地处独特,自唐以来,英才辈出、人文厚重,宋“前七贤”明“后八俊”,也因此潮汕被称为“海滨邹鲁”。 最具代表潮汕传统文化莫过于潮汕话与潮汕功夫茶。 潮汕话是中国最古老最变化多端的语言,也是当今保存古汉语最多最特殊的方言,是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也是广东三大语种之一。潮汕话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逐渐形成独立的语言体系。有人说这是一种没有文字的语言,神奇而有奇妙,可谓唐音古韵千年不易。 俗话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潮汕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如泰国、新加坡、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以及远至欧洲北美洲等地,正所谓“本地一个潮汕,海外一潮汕,海内又一潮汕”。潮汕话就是潮汕人的“母语”,维系感情的纽带,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胶地人”(自己人)。 潮汕话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继承与传承了潮汕地区千年的传统文化,祖祖辈辈薪火相传,缔造了独具一方的潮汕风情。如潮乐、潮剧。潮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戏曲,潮剧用潮汕话来演绎。其实它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足以体现一方水土民风的潮汕传统文化。 潮汕话对“海内的潮汕”与“海外的潮汕”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对内,潮汕话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化。对外,潮汕话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的见证。它维系了一股“同心同德同乡人”的情感,正如这情感的纽带凝聚了海外的潮汕人,这是一种“同乡”而又犹如亲人般的情怀。 语言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凝聚一个群体,也可以凝聚一个民族。潮汕话,凝聚了海内外三千万潮汕人。它是伟大的! 作为潮汕传统文化的另一典型代表潮汕工夫茶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对于茶具、用水、沏工以及泡法都十分讲究,自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故曰:功夫茶。 功夫茶的步骤主要有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敬茶以及品茶。 纳茶我们叫“乌龙入宫”,即是用茶匙把一壶量的茶叶装入茶壶之中;候汤即是煮水,《茶说》云:“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如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冲茶我们叫“悬壶高冲”,即将水注入壶中;刮沫好似春风拂面,用用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淋罐曰孟臣淋霖,即是沸水浇壶身;烫杯俗话讲“烧盅热罐”。洒茶要诀是:低、快、均、尽。“低”是为了防止茶水变凉;“快”是为了保持香味,保持温度;“均”是为了杯杯均匀;“尽”是不让余水留在壶内。潮汕话我们称为“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茶也是有学问的,叫做“敬奉香茗”讲究的是先客后主,先长后幼。品茶又称“品茗审韵”,先闻后品,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方动心”。正是:“请得关公巡古城,更教韩信点奇兵。红红炭火清清水,满座茶香四海清。” 功夫茶品的不仅仅是茶而已,更是一方风情、一种文化。喝的是茶,品的却是一

学潮汕话

用汉语拼音学潮汕话 原则:基本上按汉语拼音的方式可以将发音拼出,但注意的是,尽量把字母分开拼,如,ri,不是普通话中“日”的音,而是要将“r”和“i”分开来拼,还有里面借用了国际音标中的“e(egg)”音,但因为与汉语拼音中的“e(饿)”字形相同,因而改为“E”类似的大写改法都是借用了国际音标的,但量不大,所以尽管不懂国际音标也不影响拼读,借问一下潮汕籍朋友基本可以解决。收集用语量不大,待以后再扩充。还有音标后面的数字指的是汉语拼音中的声调,按此声调将可以拼出与潮汕话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常用语来。 见面语 你好···le 4 ho 4 吃了没···吃未···jia 4 vuE 3 早啊···会早啊···oi 3 za 4 a 1 出门啊···cu 4 men 2 a 1 告别语 拜拜···bai 2 bai 1 再见···zai 4 giang 3 慢走···款行···kua 1 gia 2 有空来坐···会闲来坐···oi 3 ai 1 lai 3 zo 2 客气语 多谢···齐谢···zoi 3 sia 3 应该的···着个(要的)···dio 4 gai 3 不好意思···孬意思···mo 4 yi 3 si 2 对不起···对唔住···duI 2 m3 zu 2 没事···无做尼···voi 2 zo 4 ni 1

称呼语 爸爸···ba 3 ba1 妈妈···ma 3 ma 1 爷爷(外公)···啊公···a 1 gong 1 奶奶(外婆)···啊玛···a 1 ma 4 叔叔···zE 2 zE 3 阿姨···a 1 yi 2 伯伯···bE 1 bE 3 婶婶···sim 1 sim 3 姑姑···gou 1 gou 3 日常语 喝茶···食茶···jia 3 dE 1 吃饭···食饭···jia 3 bun 2 几点啦···若点···rio 3 diam 1 去哪里···去地块···ke 4 di 2 go 3 在家吗···在内无···do 2 lai 2 vo 3 出去玩玩吧···来去踢逃咩···lai 2 ke 3 tE 2 to 2 mE 3 开灯···kuI 1 dEn 1 洗澡了···洗液咯···soi 4 E4

关于潮汕春节文化的调查报告

对潮汕习俗文化的研究 ————你了解潮汕春节吗?【前言】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而春节的习俗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春节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时潮汕地区的春节民俗活动,总免不了有祀神祭祖以及游神赛会的项目,既有祭祀色彩,又具有喜庆娱乐的气氛,成为潮汕人不可或缺的风俗。经过历代的演变,潮汕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在继承民族传统节日风俗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民俗活动在与各地大体相同的前提下,其不同之处在于反映了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饮食、工艺和奉祀等呈现出的地方特色,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 【关键字】潮汕习俗、春节、 一、调查经过 【研究目的】 本次调查专题,就是为了了解潮汕春节各个节日的特色以及潮汕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从更深的层次反映了潮汕人的心理特点。 【研究方式】 结合地方文化,为了能更直观详细的得出结果,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网络(论坛、QQ)、查阅有关书籍、文献、走访等形式来完成本次社会调查。 二、调查结果 1.关于节日及习俗介绍 1.1冬至

冬至,俗称“冻结”、“长至节”和“亚岁”等,它是我国自晋朝至今的传统节日。潮汕人在冬至那天,都要吃“汤圆”,这是传统习俗,象征合家团圆、诸事圆满。 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并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有娱乐身心的作用。 1.2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夜我们称作平安夜,“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团圆饭。 以前的团圆饭是杀一两只鸡炖人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的家庭会吃一些比如燕窝、鲍鱼等等比较名贵的食物。更有一些人为了方便,一家人到酒家去吃上一顿,毕竟辛苦一年了!吃完饭一家人在电视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此日当饮糯米甜酒,长沙称此为“屠苏酒”,实以甜酒应屠苏酒之名也;又吃年糕,寓“年高”之意,取悦于长者。 ●祭祀。 祭祀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习俗。这是封建制度下,人们进行自我安慰的一种方法。 ●守岁。

潮汕春节民俗文化调查

潮汕春节民俗文化 调查目标: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而春节的习俗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春节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时潮汕地区的春节民俗活动,总免不了有祀神祭祖以及游神赛会的项目,既有祭祀色彩,又具有喜庆娱乐的气氛,成为潮汕人不可或缺的风俗。经过历代的演变,潮汕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在继承民族传统节日风俗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民俗活动在与各地大体相同的前提下,其不同之处在于反映了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饮食、工艺和奉祀等呈现出的地方特色,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本次调查专题,就是为了了解潮汕春节各个节日的特色以及潮汕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从更深的层次反映了潮汕人的心理特点。 调查时间:2013年1月20日-2013年2月6日 调查对象:本村居民(主要包括小孩、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等)调查方式:结合地方文化,为了能更直观详细的得出结果,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访谈法来完成本次社会调查。 调查结果(正文): 一、节日及习俗介绍 1.冬至 冬至,俗称“冻结”、“长至节”和“亚岁”等,它是我国自晋朝至今的传统节日。潮汕人在冬至那天,都要吃“汤圆”,这是传统习俗,象征合家团圆、诸事圆满。 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并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有娱乐身心的作用。 2.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夜我们称作平安夜,“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

潮汕民俗文化

潮汕民俗文化 潮汕文化是属于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它在潮讪地区(以现在的汕头、潮洲、揭阳三市为中心)。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它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并形成了既与共存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与周边其他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在这些文化特质中,语言是最具区别性特征的一种。潮汕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 潮汕民俗文化中包含了潮汕饮食文化;潮汕建筑;潮汕民间艺术;潮汕的节日、礼俗和信仰。下面就让我们从各个方面来详细了解潮汕,了解潮汕的文化。 一、潮汕饮食文化 1、潮汕古代食俗 温暖多雨的气候靠山面海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得本区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饮食方面给潮汕的先民以非常宽阔的选择范围,薯芋、稻米、鱼鲜和家畜,在数千年前已经成为本地居民的主食。除了主食之外,蛇蛙龟鳖,大至野象,小如昆虫,无不成为他们口中的美食。 唐代刘恂所著的《岭表录异》中说: “广之潮,循州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象,争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灸” 唐末潮循人捕象,主要目的大概是为了保护农作,而被猎获的大象自然成为美味佳肴。那时候,潮州人都把象鼻当作至味,捕得大象还争着烤象鼻吃呢。 清代光绪间张心泰的《粤游小记》说: “潮州蔗田接壤,蔗虫往往有之,形似蚕蛹而小,味极甘美。居人每灸以佐酒。” 以蔗头龟为美食的奇俗应该是在甘蔗大面积种植之后慢慢形成的,“蔗虫出土后,净洁,炊僵,晒干,抚去其足,然后以油灸之,则腹膏饱满,无上佐酒物也。” 2、潮汕家常饮食 食糜 .. “糜,煮米使糜烂也。”把米搁在锅里和菜汤肉汁一起熬烂,叫做糜,也叫做粥。元丰间潮州居民已把稻米当作主粮,岭南炎热而潮湿的气候条件,使人容易因为流汗过多而唇焦燥、食欲不振,多食能养胃气、生津液的米粥,不仅适口,也的确有良好的养生作用。潮州人自古养成三餐多食糜的习惯,并一直保留到今天。 杂菜 .. 潮汕人把腌菜和酱菜统称为杂菜。最有特色的杂菜有潮州咸菜、贡菜和菜脯。潮州咸菜用

潮汕话字典

滴汤——笨 通街市夺无==社会上没有渣亩==女人.. 食酒==喝酒.. 拍字=打字 楚汤===鱼露 够市=恐怖 咯抽=乱叫 来以好=睡觉 够硬=厉害 卖想=不懂事 示油=酱油 烧骂=吵架 亚=辩解,争论 东施头--厕所 亿房--冲凉房 头熊=头晕 唔晓=不知道(不懂) 铁桃=游玩 歌历==包菜 迈哩=不要 好食=好吃 臭相=不讲信用 胶已=自己 外呈=院子 煮食=做饭 地块=那里 地个=什么 胶那=橄榄 绑人==别人 厚稳、==蚯蚓 牙工=蜈蚣 胶抓=蟑螂 眠床=床 床=桌子 帝政=该死的 敖脚=没种 讨债仔=醉已忘归 卖好仔==扬扬 楼顶==楼上 志衰旅啊=呸!呸!呸!呸诺==吐痰! 小到堆===疯子一群 生莫====长得很丑

烧插===拍拖 我领父===我是你父亲(澄海)真头公=大母指 真尾仔=尾指 糖裤===脱裤 散哭父=乱说话 番割=地瓜 莲果=荔枝 候溜=泥鳅 臭脚惜 = 香港脚 唔珍对-不正常 雷同天熄=雷电交加 修-游泳 味-潜水 胶罗=还要很久 喉搭=口渴 烧真=亲亲 姿娘=女士 走仔=女儿 祷仔=儿子 老公=曾主父 地甜=谁 讨探===赚钱 食笨===吃饭 但灯-白痴 金甘==糖丸 钱龙-壁虎 草猴=螳螂 莲果=荔枝 鸡母皮===鸡皮疙瘩 四散担===乱说 猛猛**===快** 紫船=现在 日暗=天黑 池块=哪里 地个=什么 烟仔蒂===烟头 丢紫屁=说大话 逃地块--在那里 欢唔灾--还不知道. 行=走 悦着伊=爱上他 市姨=丑

欢有=还有 勿=不要 妻哥=色狼 猎街=逛街 出日=出太阳 卤=恨 卤面=讨厌 胶迹=背 迈哭父=不要吵 玩==耍 蛋眉=笨蛋 烧拍==打架 溜溜==猛猛!`` 甩=芒果 目镜=眼镜 分碟=烟灰缸 肉矮===龙眼 鸡翠=吹牛 怪浪=希奇 放屎=大便 滴嗒=逝世 试流===流氓 哌仔=流氓 假矮=多事 剪罗=该死 搭埔===男人 短帐==倒闭 力出生叨仔=硬邦邦 老马==多事 小==神经病 猪肉斤尿钱?===猪肉一斤多少钱? 飞龙=菠菜 吊瓜=黄瓜 过衰=很倒霉 无影无迹=不可能 安=老公 亩=老婆 在你=随你 爱作泥=什么事 脑莫=脑袋坏掉 知预==小心 唔北=不懂 茶米===茶叶 欠死=真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