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表格式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表格式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表格式教案

5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表格式教案课题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课时第五课时撰写人郑晓光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完“年、月、日”这一单元后,教材安排了制作年历的活动,一方面能使学生巩固对年月日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由于年历多种多样,在制作前交流年历的式样是必要的。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四种不同种类的年历,(整本年历、单张年历、台历、书历)这四种类型的年历只是一个线索,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展示。

学习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制作年历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知道年历的结构,懂得看年历,初步掌握年历的制作方法,会用简单推算的方法制作年历。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之间交流借鉴、资源共享的合作意识。

导学策

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制作年历的方法→巩固新知。

教学准

每人收集一份旧年历;学生自行准备制作年历需要的材料。

导学流

程设计:

复习→导入新课→教学新课→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布置课外练习教学过程预设学生活动个性处理

一、引入

课件出示一张一张漂亮的年历。

教师:同学们,看了这些漂亮的年历你有什么想

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着亲手制作一份精巧的年历,可以送给老师、同学或父母,好不好?我们还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制作的年历最美观实用。(板书课题:制作年历)

二、实践活动“制作年历”

1、调查、展示。

老师请大家展示一下自己带来的年历,指出年历的形式是各式各样的。

2、讨论、制作。

(1)引导观察单张年历,学生观察交流年历的结构。

1、学生

观察交流

年历的结

构。

2、全班

交流:制作

年历时要

注意什

么?

3、各组

讨论后代

表汇报。

教师

启发引导

观察单张

年历。(结

构、月份

排放、以

及重要日

子的标志

等)

教师

提示:重

要日子可

以是节

(2)各组汇报制作年历的注意事项。

(3)根据各组汇报教师小结:

①要写上是哪一年的年历,12个月怎样排放。

②要知道明年1月1日是星期几。

③设计图案要新颖,有创意。

④重要日子,用彩色贴纸或彩笔标出来。日、自己或父母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个性处理

(4)制定制作方案。

(5)学生制作年历。

3、展示与交流。

(1)小组展示制作的年历。

(2)全班展示评价:看看哪组的设计最有特点。

(3)拓展

今天是4月X日,今年的10月一日是星期几?

(教学这一内容的目的为了让学生能很快算出某月某日是星期几?这样就可以做出任何一年的年历或一个月的日历。推算方法:即先算出今天与所算日期之间的相隔天数,将相隔天数除以7,把余数加上今天的星期数,就是所求日期的星期数。)

4、运用

制作年历,除了可以查看日期外还能做什么?(了解时间,记录时间,统计出每月出生的人数。)

三、小结:

通过这节制作年历的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本节数学实践活动的情况,对积极参与本节活动,认真投入实践,合作精神好的小组提出表扬。)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本》第57页

2、制作明年(2012年)的年历

(以小组为单位《就近同学》制作一张年历)

小组讨

论:制作一

个年历有

哪些步骤,

并分工合

作制作年

历。

1、各小

组同学合

作制作年

历。

2、小组

代表说明

自己的制

作方案和

设计意图。

教师

提示:明

年1月1

日是星期

几;提醒

注意明年

2月是28

天还是

29天。

(平年还

是闰年)

教师

巡视参与

学生讨论

并适当引

导。

板书设计

制作年历

(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达标情况分析及教学心得】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制作活动日历》教学分析

《制作活动日历》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年、月、日的知识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探索日历制作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制作活动日历”这一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选择了4个小正方体木块作为活动材料,以“如何制作一个活动日历”为目标和载体,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提供了组织活动的基本线索和需要讨论的关键问题。 1.明确要完成的任务。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你能用像下面这样的4个小正方体木块(或纸盒)和一个底座制作一个日历吗?” 2.聚焦关键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如何合理分配4个小正方体及充分利用它们的面,是整个实践活动的核心问题。教材通过两幅连续的情境图,呈现了学生通过讨论“关键问题”,逐步明确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为教师组织活动提供抓手。 3.展示作品,分享经验。 (三)教学建议 这节活动课材料准备相对简单,但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教师要通过问题引领,关注学生的全程参与,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目标的拟订——强调联系与综合,但需要依托具体的数学知识。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在总目标上非常强调联系和综合,具体到一节课或一个专题,究竟该“联系”到怎样的范围、“综合”到怎样的程度?这有一个很大的空间。但不管活动涉及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一个班又有四五十个学生,要使活动有效,教学目标还应该是具体和明确的,除了要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外,必须找准活动的落脚点,考虑好以什么数学知识为依托,保持其应有的“数学味”。本实践活动依托的是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在讨论时要充分考虑制作活动日历的三要素及这些要素的数据特点,再结合小正方体的特点(6个面),思考解决方案。 2.活动过程的设计——强调实践和体验,但需要有探索空间的“大问题”o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正式版

Mak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rom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omplete a certain item, are the guarante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 划正式版

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计划资料适用于对某个事项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目的为完成某事项而进行的活动而制定,是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

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五单元“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

人教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案课程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 教案 王 杜 小 学 目录 一年级-----------------------------------------------3 二年级----------------------------------------------14 三年级----------------------------------------------29 四年级----------------------------------------------33 五年级----------------------------------------------45 六年级----------------------------------------------57 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例1~例5)及课后“做一做”。 1.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规律

1.设情引课 师:你们知道吗,快要过大年了,喜欢过年吗?知道吗小博士班的同学们也在高兴地期盼过年,他们还要开联欢会呢,这不已经忙着布置开了教室,连小青蛙呱呱和小猪哼哼都赶来帮忙。 (电脑分别出示小猪和小青蛙布置的教室) 师:他们俩都认为自己布置的漂亮,于是就争吵起来,小朋友,你们认为谁布置的漂亮呢?为什么呢? 2.学生讨论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请小组长领导各组进行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 3.汇报结果 请各组派代表来汇报各自不同的想法。 生1: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这样看起来很整齐。 生2:我们认为小猪布置的好,因为花和灯笼放在一起好看。 生3: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它的布置是花和花,小旗和小旗,我觉得这样的好。 生4: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小旗是一红一黄,灯笼是一紫一黄,很有顺序。 师: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意见,那么你们喜欢哪一种就可以选择哪一种,刚才有人说到小青蛙的布置中小旗是一红一黄一红一黄排列的,象小旗这样一红一黄一红一黄的重复出现,我们就说小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4.引入生活 师:其实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会经常遇到的,(随着教师的语言电脑出示四幅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比如:树枝上叶子的排列,妈妈买的花布上花纹的排列,地面上地板砖的排列以及旅行家旅行时用的热气球上颜色的排列等等都是有规律的。 5.揭示课题 师:看来规律的用处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观察主题图 师:其实小博士班的同学也比较喜欢小青蛙呱呱布置的教室,请仔细观察(电脑出示书上主题图),说说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并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这个规律。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找出不同的规律。 3.汇报结果 (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学生每回答一组后,教师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加深对每一组规律的理解。 (如:学生答出灯笼的排列有规律) 师:谁来说说这组灯笼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是一紫一黄、一紫一黄、一紫一黄的排列的。 再指名学生回答,在第二名学生回答的同时,电脑上依次在每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都是每两个为一组的。 师:对,这组灯笼的排列就是这样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重复出现的。(在教师讲解的同时,电脑上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逐个闪动。) 4.同桌说说 四组规律同时在电脑上出现,同桌两人互相说说他们的排列规律。 三、连闯三关,应用规律 师:小博士班的同学要带大家一起来这间漂亮的教室里参加一场智力竞赛。 1.涂一涂 由四人小组长给组员每人分配一道,共同完成,实物投影订正。 2.演一演(用不同的动作或声音把这些规律表演出来。) ① 学生独立表演。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篇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P33—35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一的练习题目,使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基础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时间分配: 2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练一练”和第33页“练习一”的第1---7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强化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计算习惯,提高学生口算、心算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谁能给大家出一道这样的题? 学生汇报所出的题,教师把学生出的题板书在黑板上。

提问:怎样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先省略因数中的0,先算出乘积,最后在积的后面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3题。 集体订正。 2、四则混合运算 出示图:苹果每箱30元,梨每箱40元。 买苹果16箱,梨18箱。 (1)两种水果各应付多少钱? (2)一共付多少元? 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0×16=480(元) 40×18=720(元) (2)480+720=1200(元) 提问:求第(2)问时,你能列综合算式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板书:30×16+40×18 提出问题: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1)一个算式中如果只有加、减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乘除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一种运算进,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加法和乘法,或者有减法和乘法,或者有加法和除法,或者有除法和减法时,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3)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独立完成,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然后同桌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练一练的第4、 5题。 2、第33页第1——7题。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计算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计算题专项练习 一、口算。 50+790= 18×6= 862÷2= 60÷4= 800÷4= 360×3= 138+92= 0÷6= 560-90= 6000÷3= 160×4= 3500÷7= 108×7= 80×80= 405÷5= 478+97= 260÷5≈68×12≈43÷6= 55÷6= 二、()里最大能填几? 7×()<46 ()×6<35 8×()<30 54>()×7 三、列竖式计算。 1、258+49 = 2、645-376= 3、405-316= 4、93+618= 5、56×34= 6、650÷7= 7、780÷9= 8、18×7 8= 验算:验算: 四、递等式计算。 856+72÷9 53×21-68 (86-48)×86 364÷(56÷8) 68×42+59 264-38×24 五、计算与换算。

3日=()小时48个月=()年 35天=()星期 4时20分=()分五月份=()天 5年=()月 3平方米=()平方分米3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厘米=()分米 138秒=()分( )秒 300公顷=()平方千米80000平方米=()公顷 1元2分=( )元6厘米=( )米 13平方千米=()公顷 1990是()年,2月有()天。 9分米=( )米 6.02米=( )米( )分米( )厘米 1.6元=1( )6( ) 一、脱式计算。 439+46×7 248÷4×18 67×(96÷6) 25×17-120 (450-175)÷5 268+29×65 315-345÷3 574÷(125-118) 948-13×52 17×36÷3 560-12×24 375÷5×24 二、在里○填上“<”、“>”或“=”。 246÷3○492÷6240÷5○246÷6600÷4○700÷5 0.2○0.020.41○0.14 3.5○3.47 1.2○0.98 1.4○1.36 1.08○0.99 3.58○3.547.01○7.10 三、列式计算。 1、16与24的和除以8,商是多少? 2、400减去170与80的和,差是多少? 3、64的14倍减去522,差是多少? 4、748与116的和是8的多少倍? 5、25乘5除225的商,积是多少? 6、6个752比5172少多少? 7、25与47的和乘98,积是多少?

小学六年级数学实践活动教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六年级数学实践活动教案

2018学年第一学期 《节约用水》(2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活动使学生巩固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3、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渗透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观看广告,谈论感想,导入课题 1、开场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广告吗?请大家观看一段广告,出示课件:水公益广告 2、说说你的感想?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指名说给大家听听 3、如果把你们大家的想法总结成一句话应该是什么呢? 出示课题:节约用水过渡语:节约用水对于我国来说,更加迫切;对于保定来说更是急上加急喜欢不喜欢(那是因为挂高的内容与你的生活联系太小)节约

用水?水是有限的?… 二、汇报总结合作探索运用已学知识,探索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汇报结果 1、请同学们把你课前搜集的有关水资源现状的资料向大家展示一下。(备用课件:中国、保定水资源现状) 2、通过这些资料,我们目前面临的水资源问题怎样?情况十分危急 3、是什么情况造成这种危机的现状呢?人类的浪费…… 4、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你见到过那些浪费水的现象呢?各小组把你们的调查结果总结在一起,并派一名组员说说浇地时大水漫灌,洗衣服时水龙头一直开着…… 过渡语:同学们别小看水龙头滴嗒一下,时间长了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二)合作实验 1、请同学们汇报实验测得的滴水速度,滴水量(毫升)时间(分钟)平均每分钟滴水量滴水速度 2、根据你测得的结果制成折线统计图(自制坐标纸)通过看统计图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第二课时 (三)算一算 过渡语:俗话说得好,不算不知道,一算保你吓一跳。 根据你们算出的滴水速度,算一算:(出示课件) 1、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天会浪费水__吨。(1毫升=1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数学计算题专项提升练习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数学计算题专项提升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估算。 38×40≈ 99×71≈ 418÷7≈ 449÷9≈ 2. 口算。 720÷90=________ 280÷70=________ 120×7=________ 96÷24=______ 75÷25=________ 78÷3=________ 52÷26=________ 26×30=______ 3. 口算。 1.1-0.6= 0.8-0. 1= 0.7+0.2= 0.2+0.4= 0.1+0.9 = 1-0.7= 0.8+0.2= 3.3-0.3= 9-0.1= 4. 用脱式计算。 62-8×6 45+54÷6 36+27÷3 84-36÷4 14+49÷7 31-5×4 5. 直接写出得数。

6. 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200-40+4 200+40+4 150+5+10 150+5×10 7. 准确口算。 50×0= 80×7= 27÷3= 10×(3+6)= 301×2= 100﹣32= 200×5= 36÷5= 510+250= 412+100= 55+459= 54+9×9= 8. 直接写得数。

430+257= 74÷9= 820﹣460= 33÷7= 300×4= 121×3≈ 1﹣= += 9. 用你喜欢的方式计算。 14+14÷7 (25﹣1)÷3 60+5×5 7×(28﹣20) 7×9﹣35 (80﹣24)÷8 10. 用竖式计算。 532÷5 9×604 5.8+7.9 805-378 846÷6 475×4 41.2-15.6 423+188 11. 口算。 4000÷8= 12×6= 15×40= 350÷5=420÷7= 30×60= 0.2+0.4= 1.9-0.9= 12. 计算下面各题。 13×6×10 5×5×43 80×(6×5) 5×8×32 4×6×50 40×3×8 13. 估一估。(把估算的结果写在括号里) 289+398( ) 105+507( )

小学六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教案

六年级数学实践活动教案 2018学年第一学期

《节约用水》(2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活动使学生巩固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3、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渗透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观看广告,谈论感想,导入课题 1、开场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广告吗?请大家观看一段广告,出示课件:水公益广告 2、说说你的感想?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指名说给大家听听 3、如果把你们大家的想法总结成一句话应该是什么呢? 出示课题:节约用水过渡语:节约用水对于我国来说,更加迫切;对于保定来说更是急上加急喜欢不喜欢(那是因为挂高的内容与你的生活联系太小)节约用水?水是有限的?… 二、汇报总结合作探索运用已学知识,探索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汇报结果 1、请同学们把你课前搜集的有关水资源现状的资料向大家展示一下。(备用课件:中国、保定水资源现状) 2、通过这些资料,我们目前面临的水资源问题怎样?情况十分危急 3、是什么情况造成这种危机的现状呢?人类的浪费…… 4、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你见到过那些浪费水的现象呢?各小组把你们的调查结果总结在一起,并派一名组员说说浇地时大水漫灌,洗衣服时水龙头一直开着…… 过渡语:同学们别小看水龙头滴嗒一下,时间长了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二)合作实验 1、请同学们汇报实验测得的滴水速度,滴水量(毫升)时间(分钟)平均每分钟滴水量滴水速度 2、根据你测得的结果制成折线统计图(自制坐标纸)通过看统计图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第二课时 (三)算一算 过渡语:俗话说得好,不算不知道,一算保你吓一跳。 根据你们算出的滴水速度,算一算:(出示课件) 1、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天会浪费水__吨。(1毫升=1克) 2、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年浪费的水够你家大约用__个月。 3、如果学校里的每个水龙头都按这个速度滴水,那么学校每年要多支付元水费。如果这水不浪费,那么节约的钱能我国西部地区挖口水窖(按每口水窖人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1单元秒的理解 第1课时 课题秒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借助交流、合作,自主理解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点。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准确的时间观点。 教学难点 体会1分、1秒的长短。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实行倒计时 2、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理解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理解钟面上的秒 1、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仔细观察钟表,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反馈: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电子表,能够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 ③小结 5、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呢?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12,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小结:秒针走1圈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1分=60秒。(三)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1分钟能做什么呢?分组写字、做口算等,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2、补充: 3、活动: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计算题部分每天一练(最新整理)

计算题 1 1、口算: 24×50=18×500=210+73―37= 50÷8×4= 360÷60=4800÷600= 6×24×5= 24×4÷12×4= 63÷()+10=17 ()×5-20=100 2、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708×205=※8845÷29= 3、用递等式计算:(能巧算的要巧算) 567-123-367 248―248÷4 5600÷24÷56 93×48+48×4+48×3 44×(20+5) 4、列式计算: 一个数的 3 倍与56 的差是110,这个数的一半是多少? 20 除 480 的商加上 98 除以 7 的商,和是多少?

计算题 2 一.直接写出得数: 765+135=2884÷28=16×250=12321÷111=23×50=501-120×4=520÷20×5=99×999÷99+1= 20×55÷55×21=88=45÷()×9+7 二.列竖式计算:(※要验算): 380×1500=305×208=※84210÷42= 三.递等式计算,能巧算的要巧算: 5402-25×88 34×87-87×24 160×27÷32 855-245-(455-155) 1194-650+350 38×125+75×38 四.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一半比35 的 2 倍少12,求这个数?

计算题 3 一、直接写出得数。16% 205-56= 32÷5×10=82+71= 3232÷32= 195÷13=286+124= 183+53= 40×14= 40×250=291-89= 75×16=3200÷32=()×5-30=30 1=()×30÷3000 二、竖式计算。(带* 要验算) 6005×240405×506 21210÷105* 71645÷89 三、递等式计算,能巧算的要巧算: 4560-(650+560)14000÷125×8 173×605÷173÷605 1250÷(1000÷8) 四、列式计算: 1.甲数是160,甲数比乙数的3 倍还多10,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案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案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案【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P5 实践活动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图的学习。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实际运用。 蓝球 表格。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复习旧知,解决问题 1、答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统计知识? 2、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你能介绍一下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吗? 3、什么情况下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 4、你能解决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吗? 出示P59的练习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并集体订正。 二、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师:在生活中,你需要用到期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 出示P59实践活动课题。 说清要求,分组进行。 1、需要收集什么数据? 2、如何绘制?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评一评,哪一组的统计图做得最好。 通过复习旧知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加强理解,并能掌握其的实用性。 在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再思考能否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两组数据,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想,体验到数据的作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案【2】信息的误导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1.例1。 例1说明从信息表达比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结论。 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 牌更畅销的彩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 2.例2。 例2说明利用统计图进行统计分析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 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 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计算1

一、计算64×59= 35×12= 359÷3= 426÷4= 46×58= 326×5= 76×15=915÷3= 46×22= 482÷8= 486÷2= 560÷4= 603÷7= 370÷7= 607÷5= 726÷6=23×37= 254÷5= 423÷3= 525÷3= 87×19= 362÷6= 839÷9= 602÷7= 51×16= 63×43= 15×82= 48×61= 78×22= 367÷4= 79×97= 39×42= 416÷4= 795÷5= 28×32= 168÷8= 823÷8= 42×53= 54×25= 370÷5= 640÷7= 19×64= 470÷9= 522÷6= 19×64= 570÷8= 462÷3= 470÷9= 522÷6= 810÷9= 780÷4= 624÷6= 312÷7= 660÷5= 807÷9= 321×12= 156-97= 192÷4= 25×43= 125×23= 106×51= 66×65= 79×29= 18×250= 48×34=

二、计算55×18= 43×36= 52×49= 82×16= 75×26= 62×71= 34×54= 45×93= 38×46= 865÷5= 984÷8= 437÷3= 4137÷9= 31×81= 5.5-4.7= 6.6+2.6= 0.3+0.6= 1.5+0.9= 97×22= 57×21= 1-0.5= 5.3+2.7= 42×795= 6.4-2.8= 3.2-1.5= 8+2.18= 2.7+2.3= 10.8-2.8= 7.2-3.2= 14.6+16.7= 10.7-2.8= 4.8+7.7= 27×16= 175÷5= 5-1.8= 39×66= 460÷8= 1-0.3= 12.45+3.6= 9.4+6.4= 17×51= 43×22= 845÷7= 916÷4= 15.15-8.8= 3664÷6= 236÷4= 18×34= 19×25= 27×32= 23×31= 114×25= 59×27= 816÷4= 45×12= 33×12= 142×23= 43×36= 420÷8= 32×69= 32×37= 25×43= 45×12= 302×24= 793÷8=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制作年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制作年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年、月、日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应用年、月、日的知识,体验数的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讨论交流意识和互相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制作年历的方法 2、在制作过程中,从年具体到月再具体到日。 教学用具整本年历、单张年历、台历、书历等。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年历?(整本年历、单张年历、台历、书历等),小朋友们真有教学眼光,谁能把自己的年历拿上来展示一下?有目的让四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收集的年历有什么优点?你欣赏其中的什么?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自学教材第56页—57页内容并完成以下问题。) 1、制作年历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制作年历首先要确定什么?然后确定什么?最后用颜色区别出什么? 3、制作年历还要知道什么?(每月的重大节日是星期几?) (二)学生自学(对照自学提纲自学,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口答:1、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大月,各有几天?哪几个月是小月,各有几天?平年、闰年二月各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2、制作年历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哪四个部分?制作年历首先要确定什么?然后确定什么?最后用颜色区别什么?制作年历还要知道什么?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学习,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学生不同的解法。) (二)师生互探 1、想制作明年的年历,但不知明年的1月1日是星期几? 2、不知道明年二月份是几天? 3、不知道其他重大的节日各是星期几? 四、达标训练(1——3题必做,4题选做) 1、想一想,填一填。 (1)一年有()个月,其中大月有()个,每月有()天,小月有()个,每月有()天。闰年全年有()天,合()个星期零()天。平年二月有()天,闰年二月有()天。 (2)元旦是()月()日,这个月有()个星期零()天。 2、判断。 (1)小刚的生日正好是在2月30日。() (2)1900年、1996年、2008年和2009年都是闰年。() (3)制作年历第一步是先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 3、把2004年9月份的日期填完整并标出教师节这一天。 2004年9月

关于小学二年级一节数学时间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关于小学二年级一节数学时间实 践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黄颖 关于小学二年级一节数学时间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摘要:本教学设计依据“新课标”精神,符合儿童好动、好奇等特点,结合教材的时间教学内容,设计一节“时间实践活动课”。并捕捉“生活现象”——设计一列模拟“时间列车”,让学生在“时间列车”每一节车厢(学习车厢、运动车厢、游戏车厢、休息车厢)参与活动,以记录每节车厢的开始、结束时间和用时为主线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相互之间合作精神。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时代呼唤教育能培养出具有高度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人。教育的改革需要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教育行为的转变。国家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依据教改精神,我校在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教学教改指导意见。即:1、面向全体,尊重差异。2、激发兴趣,主体参与。3、分类指导,合作答疑。4、反馈及时,探究事理。5、注重过程,学会学习。6、促进发展,评价激励。学校鼓励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应用理论,并于上学期末还安排每位教师一节体现“新课标”教改精神的教改研究课。 当时我教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7、8岁的学生,他们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但他们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他们喜欢表扬,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亲身去体验。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喜欢听故事,喜欢看电视儿童节目,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我就思考怎样把一节课以既有故事的生动、完整,又有儿童节目的兴趣、激情,并使学生在其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呢?我精心的设计了一节“时间实践活动课”,力求做到既体现新课标精神又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2020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2020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一:认识分数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程出版的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试卷 含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1.一个坏的水龙头每分钟要流掉65克水,照这样计算,半小时要流掉()克水。A.1800 B.1950 C.2100 2.两个数相乘(0除外),如果一个乘数乘10,要使积不变,另一个乘数应()。A.乘10 B.除以10 C.不变 3.两个数(非0)相乘,如果将这两个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那么积()A.扩大到原来的20倍B.扩大到原来的10倍C.扩大到原来的100倍4.甲数和乙数都是两位数,且甲数×37=乙数×38,那么甲数()乙数。 A.大于B.小于C.等于 5.根据34×2=68,可以知道下面()的积是6800 A.34×20 B.3400×2 C.340×2 6.两个数相乘的积是300,其中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除以6,积是()。A.300 B.600 C.100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7.一个物品箱重49千克,18个这样的箱子大约重(______)千克。如果这些箱子放进乘载质量是1吨的电梯里,(______)超载。(不会或会) 8.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______)。 9.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0×(________)=600 (________)× 40=2400 50×(________)=350 90×(________)=2700 (________)× 80=1600 60×(________)=300 10.单位换算。 5千克=(______)克8000克=(______)千克 6000千克=(______)吨1吨300千克=(______)千克 11.有一种作文本,3本摞起来的高约14毫米,有15本这样的作文本,摞起来的高约(______)毫米。 三、判断题 12.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是五位数或四位数。(______) 13.在3□×29≈1200中,□里最大可以填9。(________) 14.在估算88×41时,可以把88看作90,把41看作40。(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