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软件实践大作业异丙苯制备与分离流程模拟

应用软件实践大作业异丙苯制备与分离流程模拟
应用软件实践大作业异丙苯制备与分离流程模拟

异丙苯制备及分离流程模拟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n the Isopropyl

Benzene

Technology Process

学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学生:

学号:

指导教授: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二零一年月日

摘要

本文首先利用反应器、换热器、精馏塔构成简单的流程进行模拟计算(图1),精馏塔采用简单模块,换热器初始换热温度为50℃。获得计算结果后发现,异丙苯的分离可以达到要求,但是排除物料中含有较多的苯,为了提高苯的利用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在原来设计流程的基础上,进行精馏塔复杂模块计算,将精馏塔冷凝器改为分凝器,分离出一部分的苯循环使用。并对流程进行了优化,优化目标为流程的热负荷,优化变量为换热器换热温度。

最终确定工艺流程(图13),换热器换热温度为125摄氏度,热负荷节约35%,产物异丙苯的含量达到99.9%。

一、设计任务与要求

本人学号为:,包含0、1、2、4、7五个数字,对应甲烷、丙烯、正丁烷、异丙醇、苯五种物质,进行异丙苯制备和分离。

流量:苯和丙烯各60kmol/s,其他组分分别为10kmol/s

(2)反应器:丙烯转化率0.9,压力降、热负荷为:0

(3)换热器:压力降 -0.1 atm

(4)精馏塔:要求压力为1atm (全塔),塔釜苯摩尔含量为0.001

二、流程设计

根据合成及分离要求设计流程如下图1所示:

简单模块流程有3部分:反应器(REACTOR)、换热器(HEATER)、精馏塔(RAD)三个部分。原料(FEED)首先进入反应器(REACTOR)进行反应,丙烯和苯反应生成异丙苯,连同未反应的物质一同进入换热器中进行冷凝,经过冷凝器降温后的混合物进入精馏塔精馏,轻组分物流(VAP)拟为排出物,重组分物流(PRODUCT)拟为反应产物。

图1.反应流程图

三、简单模块设计计算

1.在画完反应流程图后,进入图2界面输入物料组分:

图2.输入物流组分

2.物性方法选择,选择物性方法为RK-SOAVE:

图3.物性方法选择3.输入物性方法参数

图4.物性方法参数4.输入进料

图5.输入进料

5.新建单位

图6.新建单位

6.换热器初始温度和压降,设置为50℃和-0.1atm

图7.换热器初始温度和压降

7.精馏塔简单模块参数输入:设置轻组分苯,塔顶产出苯的摩尔量占进料苯摩尔

量的比为0.991;重组分为异丙苯,塔顶异丙苯的摩尔量占进料异丙苯的摩尔量0.01(经多次试验后、达到苯的要求)

图8.精馏塔简单模块参数输入

8.反应器条件设置:反应器压强设置为1.1atm,热负荷为0。

图9.反应器条件设置

9.反应器条件设置:设置反应(苯+丙烯异丙苯),反应丙烯转化率为0.9。

图10.反应器条件设置

10.输出精馏塔分离结果

图11.精馏塔分离结果

图12.精馏塔具体数据

分析讨论:由图11可知,PRODUCT结果中异丙苯含量为0.998753,达到分离要求,精馏塔轻组分中仍含有较多的苯,如果全部排放,后期废液处理需要的成本较高,而苯作为反应物之一,如能循环利用,可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如果将轻组分全部输送回反应器,由于其中含有较多的低碳物质,沸点低,冷凝需要大量的公用工程,生产成本过高。

综合考虑,在精馏塔上部,考虑采用分凝器,将苯分离产出,循环利用。精馏塔简单模块所得数据为图12所示,用于后期精馏塔复杂模块radfrac计算。

四、复杂模块设计

由简单模块计算可知,为提高苯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精馏塔上部采用分凝器,将轻组分物流组分分离出苯后输送进入反应器重新反应。其反应流程图更新

如图13所示:

图13.反应流程图

反应器(REACTOR)和换热器(HEATER)的参数设置保持不变,对精馏塔采用复杂模块,参数设置如图14所示:

图14-1.精馏塔复杂模块设置(1)

图14-2.精馏塔复杂模块设置(2)

图14-3.精馏塔复杂模块设置(3)

图14-4.精馏塔复杂模块设置(4)

为了使苯在塔釜中的摩尔分数小于0.001,在Design Specification中进行如下设置(见图15):

图15-1

图15-2

图15-3

图15-4

变量D/F值变化范围为0.2-0.8。

五、设计优化

对工艺流程进行优化,进入Model Analysis Tools 中Optimization内容

图16.优化模块界面

图17.建立优化内容

其中HDUTY是换热器热负荷,DDUTYC是精馏塔冷凝器热负荷,DDUTYR是再沸器热负荷。

图18.建立优化目标

其中优化目标为流程总的热负荷最小。

图19.设定优化变量

优化变量为换热器换热温度,变化范围为0-300℃。

通过上述步骤一一设定,输出的优化结果如图20所示:

图20.优化结果

由图20可知,比初始换热温度条件节省了34%的热负荷。

6、计算结果

最终采用的工艺流程图为

表2.最终结果换热器最终温度为125℃。

化工分离工程复习题及答案..

化工分离过程试题库(复习重点) 第一部分填空题 1、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分离剂)而引起的,因为分离过程是(混合过程)的逆过程。 2、分离因子是根据(气液相平衡)来计算的。它与实际分离因子的差别用(板效率)来表示。 3、汽液相平衡是处理(汽液传质分离)过程的基础。相平衡的条件是(所有相中温度压力相等,每一组分的化学位相等)。 4、精馏塔计算中每块板由于(组成)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可用(泡露点方程)确定。 5、多组分精馏根据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 6、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分配组分)。 7、吸收有(轻)关键组分,这是因为(单向传质)的缘故。 8、对多组分吸收,当吸收气体中关键组分为重组分时,可采用(吸收蒸出塔)的流程。 9、对宽沸程的精馏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进料热焓)决定,故可由(热量衡算)计算各板的温度。 10、对窄沸程的精馏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组成的改变)决定,故可由(相平衡方程)计算各板的温度。 11、为表示塔传质效率的大小,可用(级效率)表示。 12、对多组分物系的分离,应将(分离要求高)或(最困难)的组分最后分离。 13、泡沫分离技术是根据(表面吸附)原理来实现的,而膜分离是根据(膜的选择渗透作用)原理来实现的。 14、新型的节能分离过程有(膜分离)、(吸附分离)。 15、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两大类。 16、分离剂可以是(能量)和(物质)。 17、Lewis 提出了等价于化学位的物理量(逸度)。 18、设计变量与独立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来表示( Ni=Nv-Nc即设计变量数=独立变量数-约束关系 ) 19、设计变量分为(固定设计变量)与(可调设计变量)。 20、温度越高对吸收越(不利) 21、萃取精馏塔在萃取剂加入口以上需设(萃取剂回收段)。 22、用于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可表示为(V = SL)。 23、精馏有(两个)个关键组分,这是由于(双向传质)的缘故。 24、精馏过程的不可逆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通过一定压力梯度的动量传递),(通过一定温度梯度的热量传递或不同温度物流的直接混合)和(通过一定浓度梯度的质量传递或者不同化学位物流的直接混合)。 25、通过精馏多级平衡过程的计算,可以决定完成一定分离任务所需的(理论板数),为表示塔实际传质效率的大小,则用(级效率)加以考虑。 27、常用吸附剂有(硅胶),(活性氧化铝),(活性炭)。 28、恒沸剂与组分形成最低温度的恒沸物时,恒沸剂从塔(顶)出来。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分离: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物理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装置或方法,使各组分分配至不同的空间区域或者在不同的时间依次分配至同一空间区域的过程。 富集:通过分离,使目标组分在某空间区域的浓度增大。 浓缩:将溶剂部分分离,使溶质浓度提高的过程。 纯化:通过分离使某种物质的纯度提高的过程 分离科学:研究从混合物中分离、纯化或富集某些组分以获得相对纯物质的过程的规律、仪器制造技术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回收率:0 100Q R Q ?实际回收量回收率=%欲回收总量 富集倍数:富集倍数=待分离组分的回收率/基体回收率 分离因子S :两种物质被分离的程度。回收率R 相差越大,分离效果越好。设A 为目标组分,B 为共存组分,则A 对B 的分离因子S A,B 为,0,0,//A A B A B B A B R Q Q S R Q Q == 氢键:氢原子在分子中与电负性较大的原子X 形成共价键时,还可以吸引另一个电负性较大、且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Y ,形成较弱化学结合。 分配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当某一溶质在互不相容的两种溶剂中达到分配平衡时,该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之比 分配比(D ):某种物质在两相之间各形态总浓度的比值[][]A i org org i A aq i aq i A C D C A ==∑∑ 相比:有机相和水相两相体积之比 直接溶剂萃取:可溶于水的有机分子(如羧酸、醇类、糖)因具有明显疏水性,可以直接从水相萃取到有机相。 间接溶剂萃取:无机离子通过与萃取剂形成疏水化合物后,再被有机相萃取。 协同萃取效应:混合萃取剂同时萃取某一物质时,其分配比显着大于相同浓度下各单一萃取剂分配比之和。 相对保留值:组分2与组分1调整保留值之比:r 21 = t′R2 / t′R1= V′R2 / V′R1 分配系数:在某温度T 时,组分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的浓度之比。即s m c K c = 保留时间(t R ):组分从进样到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死时间(t M ):不与固定相作用的气体(如空气)的保留时间; 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是指离子或带电粒子以毛细管为分离室,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液相分离分析技术。 复合膜:是以微孔膜或超滤膜作支称层,在其表面覆盖以厚度仅为0.1~0.25μm 的致密的均质膜作壁障层构成的分离膜。使得物质的透过量有很大的增加。 泡沫吸附分离:泡沫分离根据表面吸附的原理,利用通气鼓泡在液相中形成的气泡为载体 对液相中的溶质或颗粒进行分离,因此又称泡沫吸附分离。 超分子分离:超分子是两种以上的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缔结而成的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聚集体。利用超分子对不同分子的选择性不同进行的分离为超分子分离。 分子蒸馏:是基于不同物质分子运动的平均自由程的差异而进行的分离。 分子印迹:是合成对某种特定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结合的高分子聚合物的技术。 加速溶剂萃取:ASE 用溶剂从固体或半固体样品中快速提取目标物质;通过高温(50?200OC )和高压(10?20MPa )加快提取速度。 双水相萃取:将两种聚合物水溶液混合时,当聚合物浓度达到一定值,体系会自然分成互不相溶的两相,称为双水相,被萃取物在两个水相之间的分配就是双水相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以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直接从固体(粉末)或液体样品中萃取目标物质的分离方法。 调整保留值:调整保留时间为色谱保留时间与死时间之差,即 ,同理 峰底宽:即色谱峰宽,用来衡量色谱峰宽度的参数,Wb 分离度:两相邻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色谱峰平均底宽之比 二、问答题 罗氏极性参数:对于一种溶剂,可得到3种模型化合物在该溶剂中的相对溶解能He,Hd 和Hn 。它们的和即为此种溶剂的总极性p',即:p' = He + Hd + Hn 溶剂选择性三角形的作用:尽管溶剂种类很多,但可以归于有限的几个选择性组。在同一选择性组中的各种溶剂,都具有非常接近的3个选择性参数,因此在分离过程中都有类似的性能,若要通过选择溶剂改善分离,就要选择不同组的溶剂。 选择溶剂的一般步骤:1. 选择与溶质极性相等的溶剂:要使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度达到最大,首先要使溶质和溶剂的极性相等。2. 调整溶剂的选择性:在维持极性相等的前提下,更换溶剂种类,使分离选择性达到最佳。 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异同:相同点:推动力都是压力差。不同点:微孔膜是均匀的多孔薄膜,膜孔径在0.02~10μm 之间,可以截留悬浮粒子,操作压强在0.01~0.2MPa ;超滤膜为不对称膜,其膜孔径在1-20nm 之间,操

生物分离技术题库(带答案)

题库名称:生物分离技术 一、名词解释 1.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反应得速率与参加反应得物质得有效质量成正比。 2.凝聚:在电解质作用下,破坏细胞菌体与蛋白质等胶体粒子得分散状态,使胶体粒子聚集得过程。 3.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压力下,溶质分子分布在两个互不相溶得溶剂里,达到平衡后,它在两相得浓度为一常数叫分配系数。 4.干燥速率:干燥时单位干燥面积,单位时间内漆画得水量。 5.CMSephadex C50:羧甲基纤维素、弱酸性阳离子交换剂,吸水量为每克干胶吸水五克。 6.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在悬浮粒子之间发生架桥作用而使胶粒形成粗大得絮凝团得过程 7.过滤:就是在某一支撑物上放过滤介质,注入含固体颗粒得溶液,使液体通过,固体颗粒留下,就是固液分离得常用方法之一。 8.萃取过程:利用在两个互不相溶得液相中各种组分(包括目得产物)溶解度得不同,从而达到分离得目得 9.吸附:就是利用吸附剂对液体或气体中某一组分具有选择性吸附得能力,使其富集在吸附剂表面得过程。 10.反渗析:当外加压力大于渗透压时,水将从溶液一侧向纯水一侧移动,此种渗透称之为反渗透。 11.离心沉降:利用悬浮液或乳浊液中密度不同得组分在离心力场中迅速沉降分层,实现固液分离 12.离心过滤:使悬浮液在离心力场作用下产生得离心力压力,作用在过滤介质上,使液体通过过滤介质成为滤液,而固体颗粒被截留在过滤介质表面,从而实现固液分离,就是离心与过滤单元操作得集成,分离效率更高 13.离子交换: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吸附剂,将溶液中得待分离组分,依据其电荷差异,依靠库仑力吸附在树脂上,然后利用合适得洗脱剂将吸附质从树脂上洗脱下来,达到分离得目得。 14.固相析出技术:利用沉析剂(precipitator)使所需提取得生化物质或杂质在溶液中得溶解度降低而形成无定形固体沉淀得过程。 15.助滤剂:助滤剂就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能得细粉或纤维,它能使某些难以过滤得物料变得容易过滤 16.沉降:就是指当悬浮液静置时,密度较大得固体颗粒在重力得作用下逐渐下沉,这一过程成为沉降 17.色谱技术:就是一组相关分离方法得总称,色谱柱得一般结构含有固定相(多孔介质)与流动相,根据物质在两相间得分配行为不同(由于亲与力差异),经过多次分配(吸附解吸吸附解吸…),达到分离得目得。 18.有机溶剂沉淀:在含有溶质得水溶液中加入一定量亲水得有机溶剂,降低溶质得溶解度,使其沉淀析出。 19.等电点沉淀:调节体系pH值,使两性电解质得溶解度下降,析出得操作称为等电点沉淀。 20.膜分离:利用膜得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膜得两侧存在得能量差作为推动力,由于溶液中各组分透过膜得迁 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得一种技术。 21.化学渗透破壁法:某些化学试剂,如有机溶剂、变性剂、表面活性剂、抗生素、金属螯合剂等,可以改变细胞壁或细胞膜得通透性,从而使胞内物质有选择地渗透出来。 22.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就是状态超过气液共存时得最高压力与最高温度下物质特有得点——临界点后得流体。 23.临界胶团浓度:将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有机溶剂相中能形成反胶团得最小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它与表面活性剂种类有关。 24.反渗透:在只有溶剂能通过得渗透膜得两侧,形成大于渗透压得压力差,就可以使溶剂发生倒流,使溶液达到浓缩得效果,这种操作成为反渗透。 25.乳化液膜系统:乳化液膜系统由膜相、外相与内相三相组成,膜相由烷烃物质组成,最常见得外相就是水相,内相一般就是微水滴。 26.树脂工作交换容量:单位质量干树脂或单位体积湿树脂所能吸附得一价离子得毫摩尔数称为树脂交换容量,在充填柱上操作达到漏出点时,树脂所吸附得量称为树脂工作交换容量。 27.色谱阻滞因数:溶质在色谱柱(纸、板)中得移动速率与流动相移动速率之比称为阻滞因数,以Rf表示。 28.胶团:两性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亲水性基团自发地向内聚集而成得,内含微小水滴得,空间尺度仅为纳米级得集合型胶体。 29.膜得浓差极化:就是指但溶剂透过膜,而溶质留在膜上,因而使膜面浓度增大,并高于主体中浓度。 30.超滤:凡就是能截留相对分子量在500以上得高分子膜分离过程称为超滤,它主要就是用于从溶剂或小分子溶质中将大分子筛分出来。 31、生物分离技术:就是指从动植物与微生物得有机体或器官、生物工程产物(发酵液、培养液)及其生物化学产品中提取、分离、纯化有用物质得技术过程。 32、离心分离技术:就是基于固体颗粒与周围液体密度存在差异,在离心场中使不同密度得固体颗粒加速沉降得分离过程。 33.物理萃取:即溶质根据相似相溶得原理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萃取剂与溶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34.化学萃取:则利用脂溶性萃取剂与溶质之间得化学反应生成脂溶性复合分子实现溶质向有机相得分配。 35.盐析:就是利用不同物质在高浓度得盐溶液中溶解度得差异,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得中性盐,使原溶解得物质沉淀析出得分离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仿真实验》指导书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合肥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实验一电力电子器件 仿真过程: 进入MATLAB环境,点击工具栏中的Simulink选项。进入所需的仿真环境,如图1、1所示。点击新建一个仿真平台。点击左边的器件分类,找到Simulink与SimPowerSystems,分别在她们的下拉选项中找到所需的器件,用鼠标左键点击所需的元件不放,然后直接拉到Model平台中。 图1、1 实验一的具体过程: 第一步:打开仿真环 境新建一个仿真平台,根 据表中的路径找到我们 所需的器件跟连接器。 元件名称提取路径 触发脉冲Simulink/Sources/Pulse Generator 电源Sim Power Systems/Electrical Sources/ DC Voltage Source 接地端子Simulink/Sinks/Scope 示波器Sim Power Systems/Elements/Ground 信号分解器Simulink/Signal Routing/Demux 电压表Sim Power Systems/Measurements/ Voltage Measurement 电流表Sim Power Systems/Measurements/Current Measurement 负载RLC Sim Power Systems/Elements/ Series RLC Branch

GTO器件Sim Power Systems/Power Electronics/Gto 图1、2 第二步,元件的复制跟粘贴。有时候相同的模块在仿真中需要多次用到,这时按照常规的方法可以进行复制跟粘贴,可以用一个虚线框复制整个仿真模型。还有一个常用方便的方法就是在选中模块的同时按下Ctrl键拖拉鼠标,选中的模块上会出现一个小“+”好,继续按住鼠标与Ctrl键不动,移动鼠标就可以将模块拖拉到模型的其她地方复制出一个相同的模块,同时该模块名后会自动加“1”,因为在同一仿真模型中,不允许出现两个名字相同的模块。 第三步,把元件的位置调整好,准备进行连接线,具体做法就是移动鼠标到一个器件的连接点上,会出现一个“十字”形的光标,按住鼠标左键不放,一直到您所要连接另一个器件的连接点上,放开左键,这样线就连好了,如果想要连接分支线,可以要在需要分支的地方按住Ctrl键,然后按住鼠标左键就可以拉出一根分支线了。 在连接示波器时会发现示波器只有一个接线端子,这时可以参照下面示波器的参数调整的方法进行增加端子。在调整元件位置的时候,有时您会遇到有些元件需要改变方向才更方便于连接线,这时可以选中要改变方向的模块,使用Format菜单下的Flip block 与Rotate block两条命令,前者改变水平方向,后者做90度旋转,也可以用Ctrl+R来做90度旋转。同时双击模块旁的文字可以改变模块名。然后单击菜单栏中的Edit/Signal Properties命令来刷新模型。模块的颜色也可以在激活模块后,点击右键,在background color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 连接好的电路图如图1、3所示。 图1、3 第四步,模块的参数设置。设者模型参数就是保证仿真准确与顺利的重要一步,有些参数就是由仿真任务规定的,如本例仿真中的电源电压与电阻值等,有些参数就是需要通过仿真来

生物分离技术复习题

选择题: 1.HPLC是哪种色谱的简称()。 A.离子交换色谱 B.气相色谱 C.高效液相色谱 D.凝胶色谱 2.针对配基的生物学特异性的蛋白质分离方法是()。 A.凝胶过滤 B.离子交换层析 C.亲和层析 D.纸层析 3.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 A.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 B.中和电荷,破坏水膜 C.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 D.调节蛋白质溶液pH到等电点 4.从组织中提取酶时,最理想的结果是() A.蛋白产量最高 B.酶活力单位数值很大 C.比活力最高 D.Km最小 5.适合于亲脂性物质的分离的吸附剂是()。 A.活性炭 B.氧化铝 C.硅胶 D.磷酸钙 6.下列哪项酶的特性对利用酶作为亲和层析固定相的分析工具是必需的?() A.该酶的活力高 B.对底物有高度特异亲合性 C.酶能被抑制剂抑制 D.最适温度高 E.酶具有多个亚基 7.用于蛋白质分离过程中的脱盐和更换缓冲液的色谱是() A.离子交换色谱 B.亲和色谱 C.凝胶过滤色谱 D.反相色谱 8.适合小量细胞破碎的方法是() 高压匀浆法 B.超声破碎法 C.高速珠磨法 D.高压挤压法 9.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 A.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 B.中和电荷,破坏水膜 C.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 D.调节蛋白质溶液pH 到等电点 10.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可采用()方法。 A.离子交换层析 B.亲和层析 C.凝胶层析 D.聚酰胺层析 11.基因工程药物分离纯化过程中,细胞收集常采用的方法() A.盐析 B.超声波 C.膜过滤 D.层析 12.离子交换剂不适用于提取()物质。 A.抗生素 B.氨基酸 C.有机酸 D.蛋白质 13.人血清清蛋白的等电点为4.64,在PH为7的溶液中将血清蛋白质溶液通电,清蛋白质分子向() A :正极移动;B:负极移动;C:不移动;D:不确定。 14.蛋白质具有两性性质主要原因是() A:蛋白质分子有一个羧基和一个氨基;B:蛋白质分子有多个羧基和氨基;C:蛋白质分子有苯环和羟基;D:以上都对 15.使蛋白质盐析可加入试剂() A.氯化钠; B.硫酸; C.硝酸汞; D.硫酸铵 16.凝胶色谱分离的依据是()。 A、固定相对各物质的吸附力不同 B、各物质分子大小不同 C、各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 D、各物质与专一分子的亲和力不同 17.非对称膜的支撑层()。 A、与分离层材料不同 B、影响膜的分离性能 C、只起支撑作用 D、与分离层孔径相同 18.下列哪一项是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活性交换基团() A 磺酸基团(-SO3 H) B 羧基-COOH C 酚羟基C6H5OH D 氧乙酸基-OCH2COOH 19.依离子价或水化半径不同,离子交换树脂对不同离子亲和能力不同。树脂对下列离子亲和力排列顺序正确的有()。 A、Fe3+﹥Ca2+﹥Na+ B、Na+﹥Ca2+﹥Fe3+ C、Na+﹥Rb+﹥Cs+ D、Rb+﹥Cs+﹥Na+ 20.乳化液膜的制备中强烈搅拌()。

西安交通大学17年9月课程考试《化工分离过程》作业考核试题

西安交通大学17年9月课程考试《化工分离过程》作业考核试题 一、单选题(共35 道试题,共70 分。) 1. 简单精馏塔是指 A. 设有中间再沸或中间冷凝换热设备的分离装置 B. 有多股进料的分离装置 C. 仅有一股进料且无侧线出料和中间换热设备 D. 无 正确答案: 2. 平均吸收因子法() A. 假设全塔的温度相等 B. 假设全塔的压力相等 C. 假设各板的吸收因子相等 D. 无 正确答案: 3. 如果二元物系有最低压力恒沸物存在,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 A. 正偏差溶液 B. 理想溶液 C. 负偏差溶液 D. 不一定 正确答案: 4. 气液两相处于相平衡时,() A. 两相间组分的浓度相等 B. 只是两相温度相等 C. 两相间各组分的逸度相等 D. 相间不发生传质 正确答案: 5. lewis提出了等价于化学位的物理量() A. 蒸馏 B. 吸收 C. 膜分离 D. 离心分离 正确答案:

6. 关于均相恒沸物的那一个描述不正确() A. P-X线上有最高或低点 B. P-Y线上有最高或低点 C. 沸腾的温度不变 D. 部分气化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分离 正确答案: 7. 液相双分子吸附中,U型吸附是指在吸附过程中吸附剂() A. 始终优先吸附一个组分的曲线 B. 溶质和溶剂吸附量相当的情况 C. 溶质先吸附,溶剂后吸附 D. 溶剂先吸附,溶质后吸附 正确答案: 8. 二无理想溶液的压力组成图中,P-X线是() A. 曲线 B. 直线 C. 有最高点 D. 有最低点 正确答案: 9. 平衡常数较小的组分是 A. 难吸收的组分 B. 较轻组份 C. 挥发能力大的组分 D. 吸收剂中的溶解度大 正确答案: 10. 关于均相恒沸物的那一个描述不正确() A. P-X线上有最高或低点 B. P-Y线上有最高或低点 C. 沸腾的温度不变 D. 部分气化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分离 正确答案: 11. A. B. C. D. 正确答案: 12. 约束变量数就是() A. 过程所涉及的变量的数目; B. 固定设计变量的数目 C. 独立变量数与设计变量数的和; D. 变量之间可以建立的方程数和给定的条件. 正确答案: 13. 约束变量数就是()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授课教案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授课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熟悉生物物质的概念、种类和来源;了解分离纯化技术及其基本原理;熟悉分离纯化工艺的优化、放大和验证工作;掌握分离纯化的特点与一般步骤;了解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历史;熟悉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生物物质的概念、种类和来源;分离纯化工艺的优化、放大和验证工作;分离纯化的特点与一般步骤;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分离纯化技术及其基本原理;分离纯化工艺的优化、放大和验证工作。教学课时:4 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分离与纯化的概念与原理 一、生物物质的概念、种类和来源 1. 生物物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活性多肽类、蛋白质、酶类、核酸及其降解 物、糖、脂类、动物器官或组织制剂、小动物制剂、菌体制剂 2. 生物物质来源:动物器官与组织、植物器官与组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细胞培养产物、血液、分泌物及其代谢物 二、生物分离纯化概念 指从发酵液、动植物细胞培养液、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组织细胞与体液等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 三、生物分离纯化技术

生物技术 上游: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组织工程;下游:生物产品的回收——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主要包括离心技术、细胞破碎技术、萃取技术、固相析出技术、色谱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等。 四、分离纯化基本原理 有效识别混合物中不同组分间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差别,利用能够识别这些差别的分离介质或扩大这些差别的分离设备来实现组分间的分离或目标产物的纯化。

第二节分离纯化策略 一、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的特点 1. 环境复杂、分离纯化困难 2. 含量低、工艺复杂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matlab仿真实验

一.课程设计目的 (1)通过matlab的simulink工具箱,掌握DC-DC、DC-AC、AC-DC电路的仿真。通过设置元器件不同的参数,观察输出波形并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2)掌握焊接的技能,对照原理图,了解工作原理; (3)加深理解和掌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 第一部分:simulink电力电子仿真/版本matlab7.0 (1)DC-DC电路仿真(升降压(Buck-Boost)变换器) 仿真电路参数:直流电压20V、开关管为MOSFET(内阻为0.001欧)、开关频率20KHz、电感L为133uH、电容为1.67mF、负载为电阻负载(20欧)、二极管导通压降0.7V(内阻为0.001欧)、占空比40%。仿真时间0.3s,仿真算法为ode23tb。 图1-1

占空比为40%的,降压后为12.12V。触发脉冲、电感电流、开关管电流、二极管电流、负载电流、输出电压的波形。 图1-2 占空比为60%的,升压后为28.25V。触发脉冲、电感电流、开关管电流、二极管电流、负载电流、输出电压的波形。

图1-3 ? 图1-4 升降压变换电路(又称Buck-boost电路)的输出电压平均值可以大于或小于输入直流电压,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极性相反,其电路原理图如图1-4(a)所示。它主要用于要求输出与输入电压反相,其值可大于或小于输入电压的直流稳压电源 工作原理: ①T导通,ton期间,二极管D反偏而关断,电感L储能,滤波电容C向负载提供能量。 ②T关断,toff期间,当感应电动势大小超过输出电压U0时,二极管D导通,电感L 经D向C和RL反向放电,使输出电压的极性与输入电压 在ton期间电感电流的增加量等于toff期间的减少量,得: 由的关系,求出输出电压的平均值为:

化学除杂分离和提纯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除杂分离和提纯 1.为除去下表样品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A错误; B、NH4HCO3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氮气、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分解,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B正确; C、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加热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使KNO3先结晶出来、再过滤、蒸发的方法;故C错误。 D、MgCl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但NaOH溶液是过量的,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NaOH,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错误。故选B。 2.下列除去物质中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铁粉能被磁铁吸引,木炭粉不能,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氯化氢能与足量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应再进行干燥,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碳酸氢钙、碳酸钙高温下均能分解,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碳酸钠能与过量硝酸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钠、硝酸钙(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A。 【点睛】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现代生物分离技术及其应用举例

现代生物分离技术及其应用举例生物物质的分离(Bioseparation)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外文献中,常称之为下游过程(Downstream Process),国内则称之为产品的分离或回收。其目的是把生物反应液,如发酵液或酶反应液内的有用物质分离出来,获得所需的目标成品。 不同的生物产物,其溶解度、分子大小、形状、极性、电荷性质、专一结合位点等理化和生物学性质有或大或小的差异,所以采用适当的分离技术可将其分离纯化。 根据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分离可分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两大类。机械分离的对象是非均相物系,是依据物质相态的不同(例如液体、固体),以及依据物质大小、密度的差异进行分离,如过滤、重力沉淀和离心降解等。传质分离的对象主要是均相物系,通常是溶液,可分为速度分离和平衡分离两种。速度分离根据物质溶质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移动速度的差异实现分离,亦可称为输送分离,其传质推动力主要有压力差、电位梯度和磁场梯度等,如滤超、反渗透、电渗析、电泳和磁泳等;平衡分离则根据溶质在两相中分配平衡状态的差异实现分离,又称扩散分离法,其传质推动力为偏离平衡态的活度差或浓度差,如蒸馏、蒸发、吸收、萃取、结晶、吸附和离子交换等。对于特定的目标产物,应根据其自身的性质以及共存杂质的特性,选择适宜的分离方法,以

获得最佳分离效果。即在保证目标产物的生物活性不受(或少受)损伤的同时,达到所需的纯度和对回收率的要求,并使回收过程成本最小,以适应大规模工业生产需求。 生物工艺中目前常用的生物分离提纯原理及方法如下表所示: 分离提纯原理分离纯化方法分离对象举例 溶解度的差异 分配系数的差异 分子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电荷性质的差异盐析法、等电点沉淀 法、有机溶剂沉淀法、 PEG沉淀法 有机溶剂萃取法、双水 相萃取法、反胶束萃取 法、液膜萃取法、超临 界流体萃取法 离心过滤法、离心沉降 法、超离心法、微滤法、 超滤法、纳滤法、透析 法、凝胶过滤法 离子交换层析法、电泳 法、色谱聚焦法、等电 聚焦法 蛋白质 有机酸、氨基酸、 抗生素、蛋白质、 香料、脂质 菌体、菌体碎片、 细胞、细胞碎片、 蛋白质、核酸、 糖类 蛋白质、氨基酸、 核酸

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力系统分析matlab仿真

电气2013级卓班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力系统分析 课程实训报告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2016 年 1 月日

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实训报告 1 电力电子技术实训报告 1.1 实训题目 1.1.1电力电子技术实训题目一 一.单相半波整流 参考电力电子技术指导书中实验三负载,建立MATLAB/Simulink环境下三相半波整流电路和三相半波有源逆变电路的仿真模型。仿真参数设置如下: (1)交流电压源的参数设置和以前实验相关的参数一样。 (2)晶闸管的参数设置如下: R=0.001Ω,L =0H,V f=0.8V,R s=500Ω,C s=250e-9F on (3)负载的参数设置 RLC串联环节中的R对应R d,L对应L d,其负载根据类型不同做不同的调整。 (4)完成以下任务: ①仿真绘出电阻性负载(RLC串联负载环节中的R d= Ω,电感L d=0,C=inf,反电动势为0)下α=30°,60°,90°,120°,150°时整流电压U d,负载电流L 和晶闸管两端电压U vt1的波形。 d ②仿真绘出阻感性负载下(负载R d=Ω,电感L d为,反电动势E=0)α=30°,60°,90°,120°,150°时整流电压U d,负载电流L d和晶闸管两端电压U vt1的波形。 ③仿真绘出阻感性反电动势负载下α=90°,120°,150°时整流电压U d,负载电流L d和晶闸管两端电压U vt1的波形,注意反电动势E的极性。 (5)结合仿真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①该三项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在β=60°,90°时输出的电压有何差异?

(完整word版)生物分离技术题库.docx

生物分离技术 一、名词解释 1.凝聚:在解作用下,破坏胞菌体和蛋白等胶体粒子的分散状,使胶体粒子聚 集的程。 2.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力下,溶分子分布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溶里,达到平衡后,它在两相的度一常数叫分配系数。 3.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存在下,在浮粒子之生架作用而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的程 4.萃取程:利用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液相中各种分(包括目的物)溶解度的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5.吸附:是利用吸附液体或气体中某一分具有性吸附的能力,使其富集在吸附 表面的程。 6.离子交:利用离子交脂作吸附,将溶液中的待分离分,依据其荷差异, 依靠力吸附在脂上,然后利用合适的洗脱将吸附从脂上洗脱下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7.助:助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能的粉或,它能使某些以的物料得容 易。 8.色技:是一相关分离方法的称,色柱的一般构含有固定相(多孔介)和 流相,根据物在两相的分配行不同(由于和力差异),多次分配(吸附 - 解吸 - 吸附 - 解吸?),达到分离的目的。 9.等点沉淀:体系pH ,使两性解的溶解度下降,析出的操作称等点沉淀。10.膜分离:利用膜的性(孔径大小),以膜的两存在的能量差作推力,由于溶液中各分透膜的迁移率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技。 11.超界流体:超界流体是状超气液共存的最高力和最高温度下物特有的点 ——界点后的流体。 12.反渗透:在只有溶能通的渗透膜的两,形成大于渗透的力差,就可以使溶生倒流,使溶液达到的效果,种操作成反渗透。 13.膜的差极化:是指但溶透膜,而溶留在膜上,因而使膜面度增大,并高于主 体中度。

14.盐析:是利用不同物质在高浓度的盐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中性盐,使原溶解的物质沉淀析出的分离技术。 15.反相色谱:是指固定相的极性低于流动相的极性,在这种层析过程中,极性大的分子比极性小的分子移动的速度快而先从柱中流出。 16.亲和层析:是利用生物活性物质之间的专一亲和吸附作用而进行的层析方法。是近年来发展的纯化酶和其他高分子的一种特殊的层析技术。 二、选择 1. HPLC是哪种色谱的简称(C)。 A.离子交换色谱 B.气相色谱 C. 高效液相色谱 D. 凝胶色谱 2.针对配基的生物学特异性的蛋白质分离方法是( C )。 A. 凝胶过滤 B.离子交换层析 C. 亲和层析 D.纸层析 3.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B) A. 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 B.中和电荷,破坏水膜 C. 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 D. 调节蛋白质溶液pH 到等电点 4.从组织中提取酶时,最理想的结果是(C) A. 蛋白产量最高 B.酶活力单位数值很大 C. 比活力最高 D.Km 最小 5.适合于亲脂性物质的分离的吸附剂是(B)。 A.活性炭 B.氧化铝 C. 硅胶 D. 磷酸钙 6.下列哪项酶的特性对利用酶作为亲和层析固定相的分析工具是必需的?(B) A. 该酶的活力高 B.对底物有高度特异亲合性 C. 酶能被抑制剂抑制 D.最适温度高 E. 酶具有多个亚基 7.用于蛋白质分离过程中的脱盐和更换缓冲液的色谱是(C) A.离子交换色谱 B.亲和色谱 C. 凝胶过滤色谱 D. 反相色谱 8.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B) A. 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 B.中和电荷,破坏水膜 C. 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 D. 调节蛋白质溶液pH 到等电点 9.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可采用(C)方法。 A.离子交换层析 B.亲和层析 C. 凝胶层析 D.聚酰胺层析 10.氨基酸的结晶纯化是根据氨基酸的(A)性质。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Multisim仿真)

《电子技术Ⅱ课程设计》 报告 姓名 xxx 学号 院系自动控制与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 指导教师 2014 年 6 月18日

目录 1、目的和意义 (3) 2、任务和要求 (3) 3、基础性电路的Multisim仿真 (4) 3.1 半导体器件的Multisim仿真 (4) 3.11仿真 (4) 3.12结果分析 (4) 3.2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Multisim仿真 (5) 3.21理论计算 (7) 3.21仿真 (7) 3.23结果分析 (8) 3.3差分放大电路的Multisim仿真 (8) 3.31理论计算 (9) 3.32仿真 (9) 3.33结果分析 (9) 3.4两级反馈放大电路的Multisim仿真 (9) 3.41理论分析 (11) 3.42仿真 (12) 3.5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Multisim仿真(积分电路) (12) 3.51理论分析 (13) 3.52仿真 (14) 3.6波形发生电路的Multisim仿真(三角波与方波发生器) (14) 3.61理论分析 (14) 3.62仿真 (14) 4.无源滤波器的设计 (14) 5.总结 (18) 6.参考文献 (19)

一、目的和意义 该课程设计是在完成《电子技术2》的理论教学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电子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基础。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全局考虑问题、应用课程知识的能力,对培养和造就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将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任务和要求 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Multisim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分析和设计完成电路的设计和仿真。完成该次课程设计后,学生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1、巩固和加深对《电子技术2》课程知识的理解; 2、会根据课题需要选学参考书籍、查阅手册和文献资料; 3、掌握仿真软件Multisim的使用方法; 4、掌握简单模拟电路的设计、仿真方法; 5、按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撰写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报告能正确反映设计和仿真结果。

电力电子技术仿真研究

电力电子技术仿真实训 2009年 仿真实训1——桥式整流电路仿真研究 (2) 仿真实训2——直流降压变换器仿真研究 (9) 仿真实训3——单相逆变器仿真研究 (12) 仿真实训4——单相交流调压器仿真研究 (15)

仿真实训1——桥式整流电路仿真研究 一、准备工作 1、预习Matlab/simulink 仿真软件; 2、预习整流电路的几种形式和原理,重点预习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预习其他各种形式的整流电路。 二、操作方法 1、带电阻性负载的仿真实验 启动MATLAB7.0(或6.5), 进入SIMULINK后建新文档,绘制单相全波可控整流器结构模型图,如图1所示。双击各模块,在出现的对话框内设置相应的参数。 图1带电阻负载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模型 (1)晶闸管元件参数设置 双击晶闸管模块,本例元件参数对话框如图2所示。 a)晶闸管元件内电阻R on,单位为Ω。 b)晶闸管元件内电阻L on,单位为H。注意,电感不能设置为0。

图2 可关断晶闸管元件的参数设置对话框 c)晶闸管元件的正向管压降V f,单位为V。 d)电流下降到10%的时间t f,单位为秒(s)。 e)电流拖尾时间T q,单位为秒(s)。 f)初始电流I C,单位为A,与晶闸管元件初始电流的设置相同。通常将I C 设置为0。 g)缓冲电阻R s,单位为Ω,为了在模型中消除缓冲电路,可将缓冲电阻R s 设置为inf。 h)缓冲电容C s,单位为F,为了在模型中消除缓冲电路,可将缓冲电容C s 设置为0。为了得到纯电阻R s,可将电容C s参数设置为inf。 (2)单个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参数设置。 双击RLC模块,整个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参数设置对话框如图3所示。

初中化学化学除杂分离和提纯练习题

初中化学化学除杂分离和提纯练习题 一、中考化学除杂分离和提纯 1.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Cu(NO3)2溶液和AgNO3溶液均能与适量的铁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氯化钠固体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Ba(NO3)2能与过量K2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铜和硝酸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钾(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睛】 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物质除杂时,可以根据物质性质,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原则上选用的除杂试剂不能与原有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详解】 A、氢氧化钠容易与二氧化碳反应而不与一氧化碳反应,所以使用氢氧化钠不仅除不去一氧化碳,反而把二氧化碳吸收了,所以A不正确; B、将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氧气会与铜反应,而氮气不会,所以能将氧气除掉,故B正确; C、氯化钙易溶于水,而碳酸钙不溶于水,加水溶解后再过滤,可以除去碳酸钙,将滤液蒸发即可得氯化钙,故C正确; D、硝酸中混有盐酸,使用的硝酸银溶液只与盐酸反应,反应后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再经过滤操作除去氯化银沉淀即可得硝酸,故D正确, 故选A. 3.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足量)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作业 化工分离工程题库

一、选择题 1. 关键组分中按分离要求选取的两组分中挥发度大的组分被称为(A) A.轻关键组分 B.重关键组分 C. 非分布组分 D.中间组分 2. 用来计算全回流操作时,达到规定分离要求所需的最少理论板数Nm的方程是( C ) A.恩德乌特方程B.吉利兰关联方程 C.芬斯克方程D.海伍德方程 3. 工程计算中,对塔顶和塔底产品的组成进行估算采用的方法有几种(A) A. 2 B.3 C. 4 D.5 4. 萃取精馏中溶剂的作用是(B ) A.使组分1和2间的相对挥发度变小 B.使组分1和2间的相对挥发度变大 C.使组分1和2间的相对溶解度变大 D.使组分1和2间的相对溶解度变小 5. 什么是雾沫夹带(D ) A.一种级间气液返混 B. 一种级间气体返混 C.一种级间液气返混D.一种级间液体返混 6. 相对挥发度与板效率的关系(B ) A.相对挥发度大,板效率高 B.相对挥发度大,板效率低 C.相对挥发度小,板效率低 D.相对挥发度小,板效率高 7. 设计中所需的板效率数据可以通过几条途径获得(C ) A.3 B.4 C. 5 D.6 8. 最小喷淋密度Qmin是指(A ) A.单位塔截面积处理液体的下限 B.单位塔截面积处理液体的上限 C.单位塔截面积处理气体的上限 D.单位塔截面积处理气体的下限 9. 对于板式塔,点效率与NOG呈(C )关系 A.三角函数 B.对数

C.指数 D.线性 10. 当把一个气相冷凝时,开始产生液滴的点叫作(A) A.露点 B.泡点 C. 临界点 D.熔点 1.吸收属于(A) A.平衡分离; B.速率分离; C.机械分离; D.膜分离。 2.对吸收有利的操作条件为(C) A.低温低压; B.高温高压; C.高压低温; D.低压高温。 3.吸收塔的汽、液相最大负荷处应在(A A.塔的底部 B.塔的中部 C.塔的顶部 D.塔的内径部 4.在吸收操作过程中,任一组分的吸收因子Ai与其吸收率Φi在数值上相应是(C) A.Ai<Φi B.Ai=Φi C.Ai>Φi D.无关系 5.下列哪一个不是吸收的有利条件(A ) A.提高温度 B.提高吸收剂用量 C.提高压力 D.减少处理的气体量 6.下列哪一个不是影响吸收因子的物理量(D) A.温度 B.吸收剂用量 C.压力 D.气体浓度 7.易吸收组分主要在塔的什么位置被吸收(C) A.塔顶板 B.进料板 C.塔底板 D.出料板 8.平均吸收因子法(C ) A.假设全塔的温度相等 B.假设全塔的压力相等 C.假设各板的吸收因子相等 D.假设全塔的流体分布相等

化工分离技术作业1

化工分离技术作业1 第一章~第三章 一、填空(每空2分,共32分) 1. 分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另一种是()分离。 2. 测定回收率的方法,通常采用()和( )。 3. 溶液结晶按饱和形成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和移除部分溶剂的结晶法两大类。 4. 溶质浓度超过该条件下的()时,该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 5. 在给定()条件下,与一种特定溶质()的溶液称为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6. 晶核是过饱和溶液中初始生成的(),是晶体成长过程必不可少的()。 7. 晶体的生成过程包括()和()两个阶段。 8. 胶团萃取是被萃取物以()或()形式从水相被萃取到有机相的溶剂萃取方法。 9. 胶团可以分为()微胶团和( )微胶团。 二、单项选择题(10个题,每题2分,共20分) 1. ()是工业中常采用的结晶过程。 A溶液结晶 B熔融结晶 C升华结晶 D沉淀结晶 2. 溶剂萃取分离法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间的()的差异,使目标物质与基体物质相互分离的方法。 A 化学性质 B熔点 C分配系数D 物理性质 3. 以()作流动相,直接从固体(粉末)或液体样品中萃取目标物质的分离方法称为超临界流体萃取(简称SFE)。 A 液体B超临界流体 C固体 D 临界流体 4. 单一分离包括()。 A多组分相互分离 B特定组分分离 C族分离 D部分分离 E组分离 5. 分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组分离,另一种是()分

离。 A.多组分相互分离B.单一分离 C.特定组分分离D.部分分离 6. 微胶囊制备方法分为()几种方法。 A相分离法 B 化学分离法C物理机械法D聚合反应法E 反应分离法。 7. 按分离物质的性质分类,分离方法分为()几大类。 A 物理分离法 B 机械分离 C物理化学分离法 D化学分离法 8. 蒸发分离过程的分离原理,是利用()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 A 物质沸点 B 相对挥发度 C 吸附平衡 D溶解度 9. 蒸馏分离过程的分离原理,是利用()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 A 物质沸点 B 相对挥发度 C 吸附平衡 D溶解度 10.萃取分离过程的分离原理,是利用()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 A 物质沸点 B 相对挥发度 C 吸附平衡 D溶解度 三、多项选择题(4个小题,每题2分,共8分) 1. 单一分离包括:()。 A.多组分相互分离B.特定组分分离 C.族分离D.部分分离 E.组分离 2. 按分离原理,分离方法分为:()几大类。 A.物理化学分离法B.机械分离 C.传质分离D.化学分离法 E.反应分离 3.溶剂萃取新技术有哪几种? A.液相微萃取B.微波辅助溶剂萃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