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完整版)

玄藏法师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姚秦·鸠摩罗什译本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波罗竭帝,波罗僧竭帝,菩提僧莎呵。

相关书法作品《集王羲之圣教序》

咸享三年(西元672年)弘福寺为弘法及纪念玄奘,在寺内立碑:《集王羲之圣教序》。弘福寺比丘收集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的行书中与《心经》相同的字,将其刻成石碑。立碑的工作从贞观二十二年(西元647年)开始,历时24年。

钟楼心经

心经思想方海权著

展开

编辑本段《心经》不同译本和注释

简介

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玄奘译。这部经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非常殊胜,就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心(梵hrdaya ),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编辑本段梵本心经

梵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序[炖煌出S. 700])

西京大兴善寺石璧上录出慈恩和尚奉诏述序

梵本般若多心经者。大唐三藏之所译也。三藏志游天竺。路次益州。宿空惠寺道场内。遇一僧有疾。询问行止。因话所之。乃难叹法师曰。为法忘体。甚为希有。然则五天[这-言+((美-王-大)/口)][这-言+((美-王-大)/(尸@巾))]十万余逞。道涉流沙。波深弱水。胡风起处。动塞草以愁人。山鬼啼时对荒兵之落叶。朝行雪巘。暮宿冰崖。树挂猿猱。境多魑魅。层峦叠于葱岭。萦似带雪之白云。群木蔟于鹫峰耸参天之碧峤。逞途多难。去也如何。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师若受持。可保来往。遂乃口受与法师讫。至晓失其僧焉。三藏结束囊装。渐离唐境。或途经厄难。或时有[门@(圭*艮)]斋。馐忆而念之四十九遍。失路即化人指引。思食则辄现珍[卄/(跳-兆+束)]。但有诚祈。皆获戬祐。至中天竺磨竭陀国那烂陀寺。旋绕经藏。次忽见前僧。而相谓曰。逮涉艰崄。喜达此方。赖我昔在支那国所传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由斯经历。保尔行途。取经早[这-言+(血/(豕-一))]满尔心愿。我是观音菩萨。言讫冲空。既显奇祥。为斯经之至验。信为般若。□为圣枢。如说而行。必超觉际。究如来旨。巨历三祇。讽如来经。能销三障。若人虔诚受持者。体理斯而勤焉

特进鸿胪卿开府议同三司封肃国公赠司空官食邑三千户敕谥大办正广不空奉诏译

莲花部等普赞叹三宝

曩谟(引)没驮(引声上)野(一)遇啰(上)吠(二)曩谟(引)达(引上)磨野(三)驮以(引)铭磨(四)曩谟(引)僧伽野(上引五)磨贺谛(二合引)谛[肄-聿+余](二合引)毗药(二合七)毗舍(引)佐(八)迦磨啰目佉(引九)迦磨啰路(引)左曩(十)迦磨啰攞(引)沙曩(十一)迦磨啰贺(引)娑哆(十二)迦磨啰婆母儞(上十三)迦磨攞(十四)迦磨啰(引十五)三婆(上)嚩娑(十六)迦啰磨啰(十七)[(敲-高)-又+乙]洒(二合)攞(引)曩(十八)娜谟(引)宰堵谛

梵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与三藏法师玄奘亲教授梵本不润色

钵啰(二合般)誐攘(二合若)播(波)啰(罗)弭(蜜)哆(多)[糸*(占-口+乙)]哩(二合)那野(心)素怛囕(经)阿哩也(二合圣)嚩噜(观)枳帝(自)湿嚩路(在)冒地(菩)娑怛侮(萨二)俨鼻囕(深)钵啰(二合般)誐攘(若)播(波)啰(罗)弭(蜜)哆(多三)左哩焰(二合行)左啰(行)么[口*女]尾也(二合时四)嚩噜(引)迦(照)底娑么(二合见)畔左(五)塞建(引)驮(引五蕴)娑怛(引)室左(二合彼)娑嚩(自)婆嚩(引性)戍儞焰(二合空)跛失也(二合)底娑么(二合现)伊贺(此七)舍(舍)哩(利)补怛啰(子二合八)噜畔(色)戍儞焰(二合空)戍儞也(二合空)嚏(性)嚩(是)噜畔(色九)噜播(色)曩(不)比[口*栗](二合)他(异)戍儞也(二合)哆(多空十)戍儞也(二合空)哆野(亦十一)曩(引不)比[口*栗](二合)他(异)[萨/女]噜(二合)畔(色十二)夜(是)怒噜(二合)畔(色)娑戍(彼)儞也(二合)哆夜(空十三)戍(是)儞也(二合)哆(空)娑(彼)噜畔(色十四)曀嚩(如)弭嚩(是十四)吠那曩(受)散誐攘(想)散娑迦(引)啰(行)尾誐攘(二合)喃(识十五)伊贺(此)舍(舍)哩(利)补怛啰(子二合十六)萨啰嚩(诸)达么(诸法)戍儞也(二合)哆(空)落乞叉(二合)拏(相十七)阿怒(不)哆播(二合)曩(生)阿宁(不)噜驮(阿不十八)阿(不)尾么攞(净十九)阿(不)怒曩(增)阿(不)播哩补攞拏(减二合二十)哆(是)娑每(故)舍(舍)哩(利)补怛啰(子二合廿一)戍儞也(二空合)哆焰(中)曩(无上)噜畔(色二十二)曩(无)吠(引)那曩(受二十三)曩(无)散誐攘(想二合二十四)曩(无)散娑迦啰(行二合二十五)曩(无)尾誐攘(二合)喃(识廿六)曩(无)斫乞刍(眼)戍噜怛啰(二合耳)迦啰(二合)拏鼻[口*尔]贺(舌)嚩迦野(身)么曩[(台/十)*力](意廿七)曩(无)噜畔(色)摄那(声)彦驮(香)啰娑(味)娑播啰(二合)瑟吒尾也(触二舍)达么(法廿八)曩(无)斫刍(眼二合)驮都(界廿九)哩也(乃二合)嚩(至)曩(无)么怒(意)尾誐攘誐(二合)喃(识)驮都(界卅)曩(无)尾儞也(明卅一)曩(无)尾儞也(明尽无二)曩(无)尾儞也(明)乞叉喻(尽卅三)曩(无)尾儞也(明)乞叉喻(尽卅四)

野(乃)嚩(至)[口*惹]啰(老)么啰喃(无卅五)曩(无)[口*惹]啰(老)么啰拏(无)乞叉喻(尽卅六)曩(无)耨佉(苦)娑敏那野(集)宁噜驮(灭)么(哩)誐穰(二合道卅七)曩(无)誐攘喃(智卅八)曩(无)钵啰(二合)比底(得卅九)曩(无)鼻娑么(证四十)哆(以)娑每无那(所)钵啰(二合)比府(得二合)怛嚩(故四十一)冒(菩)地(提)娑(萨)怛嚩喃(埵四十二)钵啰(般二合)誐攘(若)播(波)啰弭(多四十三)么室哩底也(二合依)尾贺(于)啰底也(二合住四十四)只跢(心)嚩(无)啰(挂)拏(碍四十五)尾儞也(明)乞叉喻(尽三十三)曩(无)尾儞也(明)乞叉喻(尽卅四)野(乃)嚩(啰至曩无)[口*惹]啰(老)么啰喃(死卅五)曩(无)[口*惹]啰(老)么啰拏(死)乞叉喻(尽卅六)曩(无)耨佉(苦)娑每那野(集)宁噜驮(灭)么哩誐攘(二合道卅七)曩(无)誐攘喃(智卅八)曩(无)钵啰(二合)比底(得卅九)曩(无)鼻娑么(证四十)哆(以)娑每(无)那(所)钵啰(二合)比底(得二合)怛嚩(故四十一)冒(菩)地(提)娑(萨)怛嚩喃(埵四十二)钵啰(般二合)誐攘(若)播(波)啰(罗)弭(蜜)哆(多四十三)么室哩底也(二合依)尾贺(于)啰底也(二合住四十四)只哆(心)嚩(无)啰(挂)拏(碍四十五)只跢(心)啰(挂)拏(碍四十六)

曩(无)悉底怛嚩(二合有)那(恐)[怡-台+(日/工)]哩(二合)素都(二合怖四十七)尾播(颠)哩也(二合)娑(倒)底(远)伽兰哆(离四十八)宁(究)瑟吒(竟)宁哩也嚩(二合涅)喃(盘四十九)底哩也(三二合)驮嚩(二合世五十)尾也(二合)嚩(所)悉体跢(经)娑嚩(诸)没驮(佛五十一)钵啰(般)誐攘(二合若)播(波)啰(罗)弭(蜜)哆(多五十二)么室哩(故)底世(二合得)耨(无)跢兰(上)[糁-(彰-章)+(恭-共)]藐世(二合等)[糁-(彰

-章)+(恭-共)](正)没地(竟五十三)么鼻[糁-(彰-章)+(恭-共)]没驮哆(引是)娑每(故二合)誐攘(二合)哆(应)尾演(知五十四)钵啰(般)誐攘(二合若)播(波)啰(罗)弭(蜜)哆(多五十五)么贺(引大)满怛噜(咒五十六)么贺(引大)尾儞也(明二合)满怛啰(咒五十七)阿(无)耨哆啰(上)满怛啰(咒阿无五十八)娑么(等)娑底(等)满

怛啰(咒五十九)萨(一)嚩(切)耨佉(苦)钵啰(二合)舍(止)曩(息卒)娑(真)底也(实)么弭(不)赞哩也(二合)怛嚩(虚二合六十一)钵啰(二合般)誐攘(若)播(波)啰(罗)弭(蜜)哆(多六十二)目讫姤(说)满怛啰(咒二合)怛儞(也)他(二合曰)誐谛谛谛(六十四)播啰誐谛(六十五)播啰僧誐谛(六十六)冒地(引)娑嚩贺(六十七)梵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僧□□之)

梵本心经全集(6张)

译本

在大正藏中共收录了8个不同的汉译本,分别为:

内画大师一丁内书心经

佛说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 〖宋施护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1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 〖唐玄奘译〗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 〖唐法月重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 〖唐般若共利言等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 〖唐智慧轮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 〖唐法成译〗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1卷) 〖宋施护译〗

虽然各个译本不同,但其各自所说的内容基本一致,理义没有差别,文字上虽有不同。但其所表述之义理是一致的。

在各个译本中以玄奘大师所翻译流传最广,其原因在于玄奘大师在翻译时,略去了序文和流通分,只保留正宗分,且文词通顺,容易读诵,全文只有200多字,故流传最广。

玄藏法师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姚秦·鸠摩罗什译本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波罗竭帝,波罗僧竭帝,菩提僧莎呵。

相关书法作品《集王羲之圣教序》

咸享三年(西元672年)弘福寺为弘法及纪念玄奘,在寺内立碑:《集王羲之圣教序》。弘福寺比丘收集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的行书中与《心经》相同的字,将其刻成石碑。立碑的工作从贞观二十二年(西元647年)开始,历时24年。

木质结构。三层三楼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斗拱七辅作象鼻昂。楼内四根粗壮大柱支撑,由严密的榫卯结构和斗拱衔接,甚是奇观。三楼曾悬挂有心经铜钟,重达800公斤。钟边铸有佛教《心经》全文,钟声可传30里。

编辑本段心经思想方海权著

《心经》全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的中心思想就在经名体现出来。充分流露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以达到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摩诃,大也。菩萨教授我们要有广大心量,有包容的心。

二:般若,智慧也。菩萨教授我们用智慧去办事,用智慧去利益人民。

三:波罗蜜多,到彼岸也。度生死苦海,到涅盘彼岸。菩萨教授我们做事要有头有尾,才会圆满。要帮助苦难的人,从苦难此岸带到快乐彼岸。

四:心,自性,如来德性也。菩萨教授我们要从心地远离贪嗔痴等烦恼,学习如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五:经,契机契理也。菩萨教授我们自学或教人,要符合佛菩萨的道理,也要有观机说法的方便。使大家都得益安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