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专题

生态环境专题
生态环境专题

——生态环境专题

考试大纲

1.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目标定位:

1.关注热点、重大环境问题,以图、文资料形式,考查某区域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等。

2.注意我国的突出环境问题以及重大工程、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后续影响。

一、森林减少

1.森林的功能

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

⑥美化环境。

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

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首要价值:改善生态环境。

明确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2、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3、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4、森林保护措施: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注意:人工林和原始森林生态环境效益不相同

原始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砍伐后所造成植物物种的损失、动物的迁徙和被消灭,连

片林地变成破碎小斑块后对大型哺乳动物的毁灭性影响,这些方面都是人工林所无法补偿的。

二、草地资源减少

1、天然草地的价值:经济价值:发展畜牧业的基地。生态价值: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2、草地退化人为原因:人口增加—畜牧产品需求增加—超载过牧—草场退化。草地退化表现: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3、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⑴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

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4、治理措施: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②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④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⑤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⑥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三、土地退化的防治:

1、土地退化的定义:土地资源的质量的降低,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2、土地退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

3、土地退化的表现——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北方地区, 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南方地区, 以土壤侵蚀,土壤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青藏地区, 寒漠化。

注意:我国土地退化并非都是荒漠化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现象不同,如西北内陆地区,以土地荒漠化(风蚀)、

草场退化等为主;北方地区以不合理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等为主;黄土高原和我国南方丘陵地区以水土流失为主,西南地区因土壤侵蚀导致石漠化(云贵高原、两广丘陵等地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土层浅薄,生态环境脆弱)。

补充: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红壤区水土流失——红漠化

◆形成:是在高温多雨条件下发育而成的红色土壤。在江南丘陵分布广泛。

◆特点:红壤含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

◆改造: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程度

◆利用:种植茶树、油茶、杉树和马尾松等经济林木,防止水土流失。

(1)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自然原因:山区坡度大;地表疏松;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

人为原因: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毁林开荒;生活用能不足→砍柴取薪(2)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封山育林

◎植树造林,加大荒山半荒山绿化

◎妥善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生活用煤、沼气、营造薪炭林、开发小水电等)

2、喀斯特地貌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但地表水资源缺乏,常常出现“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的现象,其原因是喀斯特地貌区多岩溶洞穴、漏斗等,地表水容易漏入地下,流入地下暗河;而且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的能力低,地表水容易流失。

(1)原因:

土层浅薄;植被稀疏;降水量及降水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多暴雨;地形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2)防治措施:

◎加强管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

◎砌墙固坡,整修梯田;

◎打坝淤地保持水土;

◎植树种草;

◎改良土壤;

◎推广省柴灶,营造薪炭林。

四、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多大风,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差,降水少、降水强度大;这些因素导致西北地区极易遭到风蚀和水蚀。人为因素:西北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过度放牧(过牧)、乱砍滥伐(过樵)、盲目开垦(过垦)、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当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荒漠化加剧。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

2、危害:荒漠化使土地的生产潜力衰退,生产力下降,也使草场质量下降。土地荒漠化造成细沙裸露地表,在我国北方,冬春季节降水稀少,遇到大风天气就可能形成沙尘暴,在大范围的区域内造成空气污浊,且这些细颗粒的沙尘还能严重污染空气、水体,从而影响人体健康。流动沙丘与风沙能埋没道路、破坏基础设施、有些甚至阻断交通运输;荒漠化引起的风沙会加剧对建筑物、文物古迹的侵蚀,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

3、措施:

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目标: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

五、土壤次生盐碱化

1、分布:华北平原和西北地区(绿洲、灌区)

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2、成因分析

(1)自然原因:地势低洼,频繁的旱涝灾害;气候变化影响水盐运动(地形

和气候因素导致的地下水位变化)。

(2)人为原因: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灌溉措施,使得土壤中的

盐分向地表积聚;②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

六.生物多样性减少

1、原因:

滥垦、滥伐、滥牧使森林、草地等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滥捕滥猎和走私野生动植物;环境污染对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外来物种入侵使原生物种受到威胁;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也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危害: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3、措施:

就地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主要是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工繁育基地和设立遗传资源种质库等措施。

七.湿地的开发与利用

(一)、湿地的定义及分布

1、湿地的定义: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类型及特点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泛洪平原、珊瑚礁、河口三角洲、红树林、低潮时水位小于6米的浅海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渔塘、人工河、人工湖

陆地和水体的过渡地带

红树林:红树林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因砍伐时遇铁变成红色而得名。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

3、湿地的功能

生态效益: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②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维持生物多样性;③调蓄洪水、净化水质,防止自然灾害,具有调节区域气候作用;④降解污染物

经济效益:①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②提供城乡水资源;③提供矿物资源;④提供能源和水运。

社会效益:①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②教育与科研价值

4、湿地的作用

湿地的作用湿地的美称产生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地球之肾”

众多鸟类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二)、湿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1、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湿地资源存在着面积萎缩、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效益得不到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下降等问题。

合理的利用方式——保护湿地植被;禁止滥捕滥猎;保持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保证湿地的数量和质量;确保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效益。

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开垦湿地为耕地、砍伐灌木;引进物种干扰、过度捕捞;城镇建设、水利工程不当;环境污染、泥沙淤积。

2、危害: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

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将使湿地的上述功能丧失殆尽。

3、措施:一是要禁止对湿地围垦(湖)造田或随意改变湿地的现状,加强对湿地的管理;二是要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三是要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田)还湿(湖);四是要对已经退化的湿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五是要防止向湿地随意排放污染物,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六是要在河流的上游地区退耕还林、保持水土,防止下游地区的湿地被泥沙淤积。

例题:1、(2015·福建)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2、(2017全国卷I)【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3、【(2017全国卷Ⅲ)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4、(2017全国卷Ⅱ)【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下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5、【2017江苏地理卷】 D.[环境保护]渤海湾湿地资源丰富,是候鸟红腹滨鹬迁徙途中最重要的营养补给站,21世纪以来,其全球数量不断减少,平均寿命不断缩短。图24为“渤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及空间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主要有_______。(2分)

(2)2000—2010年渤海湾岸线长度变化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其原因有_______。渤海湾岸线变化对红腹滨鹬生存环境的影响有_______。(6分)

(3)为改善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保护渤海湾湿地的措施有_______。(2分)

6、(2017全国卷Ⅲ)【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7、(2016海南卷)【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冬虫夏草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其采挖时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每年采挖过程中大量草地被践踏和碾压,采挖结束后到处都是裸露的松散泥土和土坑。简述大规模采挖冬虫夏草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8、(2015全国卷I)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9、(2017海南卷)(10分)【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美国西部森林频发山火。检测显示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下图示意美国西部部分地区2013-2015年山火的分布。

分别指出该地区山火与水土流失易发的季节,并分析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

10、(2015全国卷Ⅱ)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1、(2016?江苏卷)D. [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材料一图21 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

材料三在2015 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图22 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

1.(1)裸岩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_____,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适合当地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_____、_____。(2分)

12、(2015江苏卷)[环境保护]美国先后出台过多部有关土地利用的法规,如1934年出台了“泰勒放牧法”,1935年出台了“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规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图是美国过去200年来草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过去200年美国草地面积变化特点是。(2分)

(2)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春季“黑风暴”频发,其产生的自然条件

是、。(2分)

(3)“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的影响是。(3分)

(4)历史时期美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有,针对我国国情,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还可以采取等措施。(3分)

13、(2014全国卷Ⅱ)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徒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

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14、(2014全国卷I)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止措施。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_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原湿地)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N),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上游。该湿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首。下图为若尔盖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列举若尔盖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 (2)试分析若尔盖湿地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说明若尔盖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源区位于省南部,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

布最集中的湿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省及周边地区略图 (1)分析三江源湿地形成的原因。 (2)简述三江源湿地的重要生态价值。 (3)为遏制三江源地区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高纬湿地)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 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 最大的温带雨林。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 大量湿生苔藓。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 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 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下图是不列 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 的原因。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 (4)推测当地政府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 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泥炭是由很多年前沼泽地中的各种植物(其多数是蕨类植物)死亡后,堆积变化而成的,多分布于冷湿地区的低洼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极为丰富,泥炭资源的开发有近百种产品,但主要应用于制作各种泥炭肥料,应用于园艺、饲料、土壤改良剂等方面。 (1)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丰富的原因。 (2)泥炭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料,但当地市场需求量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进一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下大气力抓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一、单项选择题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下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几乎拦截了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据此回答1~2题。 1.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①水资源短缺②土地荒漠化③旱涝灾害④水土流失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2.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用水②乱砍滥伐③过度放牧④上游拦截河水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1.D 2.C【解析】第1题,民勤县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所以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因降水少,几乎没有涝灾,水土流失现象很少。第2题,读材料可知: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使绿洲消失;上游地区修建许多水库,几乎拦截全部河水,下游缺水,绿洲消失。 我国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下图为该区域简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科技实力不强,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 B.扩大稀土产量,增加出口量 C.黄河含沙量大,工业水源水质差 D.靠近黄河、铁路,水陆交通便利 4.下列有关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 B.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面临成长——成熟——衰落的过程,发展第三产业是唯一出路C.完善基础设施,关闭整合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企业 D.对废矿业复垦,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等 3.A 4.B【解析】第3题,包头位于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科技力量薄弱,因而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需要合理开采,进行深加工,而不是盲目扩大产量;该段黄河还未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较小;黄河通航能力差,水运不便。第

高考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D.丁 2.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 读我国某区域土地综合利用图,完成下列问题。 3.图中山地的土壤类型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是() A.红壤水土流失B.紫色土石漠化 C.黑土土壤酸化D.水稻土盐碱化 4.该地区用材林中普遍种植的树种是() A.紫檀B.柳树 C.红松D.杉树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功能是()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净化地表径流 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6.该生态系统中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因为()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B.可以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D.可以观赏梯田美景 7.在所列的哈尼族文化习俗中,对农业生态起着重要促进作用的是()A.新年祭祀树神B.长街酒宴庆新年 C.稻田养鱼D.土司制度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8.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B.不合理的灌溉 C.过度开采地下水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9.图示区域降水变率较大,主要原因是() A.离海较近,降水较多 B.纬度较高,气温较低 C.受地形的阻挡作用 D.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而季风具有不稳定性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功课)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功课)读七省区某种自然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比例图,完成第1~2题。 1.该种植被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为() A.种植业 B.畜牧业 C.林业 D.渔业 2.该植被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化 D.森林破坏 读四大牧区超载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统计表和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第3~4题。 3.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 ①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越大②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③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④2019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②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唯一原因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以下图,完成第5题。 5.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以下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读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原过渡带与可能变动带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A.原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7.以下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A.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B.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降低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D.淮河地区的洪涝 8.读以下图及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每年以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2019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科尔沁草原的变化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密度的变化 (1)说出图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2)分析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9.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 ~1 600毫米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以下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见图甲。 图甲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来源:学&科&网] 材料二:见图乙。 图乙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材料三:见图丙。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一地理必修(3)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基本概念:①发生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②实质是土地退化;③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④主要变现为耕地退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理解) 2、我国西北地区范围:①地形区划分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②行政区划分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③气候划分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了解) 3整体性和本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记忆)地形地貌:东部为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沙漠和戈壁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类型),降水少,气候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大 水文: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内流湖 生物: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以贺兰山为界;200mm年降水量线) 土壤;土壤发育差,质地疏松,水分含量少,含沙质沉积物质多 干旱是本区最大的自然特征,成因: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②地形(山脉、高原)阻挡4、★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重点记忆) ——气候干旱少雨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薪柴、药材、发菜等—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放牧(超载、掘井等—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开垦(半干旱的旱作农垦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5、古代荒漠化的原因是: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战争、瘟疫;清代的原因是:“移民实边、开放蒙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原因是:人口压力所迫和管理失误,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是旱作地区、草原牧区(了解) 6、次生盐渍化形成原因: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不合理的灌溉)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记忆) 7(重点记忆) ⑴内容:预防 ..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 ..已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恢复自然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成功的治理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沙坡头为了保护包

生态环境保护自查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自查报告 按照市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工作专题会精神,现将我局牵头项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严把环评大闸,注重在源头上预防污染。扎实推进规划环评,积极开展项目环评,发挥好环境影响评价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中的“调节器”、“控制阀”作用,主动服务、全程跟踪重大项目建设,对促增长、惠民生的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20**年至今共完成194个项目的环评审批工作,涉及投资872479.89万元;对违反产业政策以及不具有环境可行性的项目做到不引进、不发展,近2年先后依法否定不符合产业政策及“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项目20多个。 二是坚持联防联控,强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认真落实国家“大气十条”,20**年淘汰了海大集团20蒸吨燃煤小锅炉1台;在城区强制推行清洁能源,对商户主动使用天然气的,给予开户费50%优惠,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97.72%;开展了城区餐饮油烟专项治理工作,城区餐饮业油烟净化装置安装率达50.2%;落实秸秆全域禁烧工作,强化乡镇(街道)、村、组干部责任,按照1000元/村、2-4万元/乡(镇、街道)的标准落实工作经费,加强巡查,推广秸秆粉碎还田、食用菌种植等方式引导农民开展综合利用,露天焚烧秸秆现象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投入财政资金67万元并争取省级补助资金50万元,在城区建成了pm2.5自动监测站。20**年城区空气质量api指数≤100的天数达到335天,空气优良天数占91.78%。 三是确保饮水安全,全力做好水污染防治。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张家岩水库实行每月不定期巡查和加密监测,在原已取缔库周所有排污口的基础上,设立了标志牌和界桩,在一级保护区(陆域)设立了120米隔离网,建立了城市饮用水源应急管理制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在水

(完整版)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题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题 读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回答1~2题。 1.②③④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是() A.过度开垦,土壤侵蚀严重 B.过度放牧,土壤侵蚀严重 C.过度樵采,土壤侵蚀严重 D.多雨,土壤侵蚀严重 2.下列关于我国荒漠化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荒漠化土地多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区 B.荒漠化地区气候干旱少雨 C.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易发生石漠化现象 D.荒漠化土地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 答案1.A 2.B第1题,②③④分别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山东丘陵、江南丘陵地区,由于过度开垦,土壤侵蚀严重。第2题,②④地区气候湿润多雨。 读我国某时段雾霾分布图,完成8~9题。

8.雾霾的分布特征为() A.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B.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带 C.西部地区无重霾分布 D.地势越低,雾霾越严重 9.重霾天,人们期盼冷空气来临,是因为() A.降温能消霾 B.大风能消霾 C.高压能消霾 D.干冷能消霾 答案8.A9.B第8题,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可知,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的东南部为东部季风区,图中的重霾和轻霾区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也有重霾;由图可知,雾霾的分布并非地势越低越严重。第9题,重霾天主要是由大气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而形成的;冷空气来临时会带来大风,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霾的消散。 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下表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 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表,流入为正、流出为负。读表回答10~11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水位(m) 42.1 41.9 41.7 41.5 41 42.1 45 46 44 42.9 42.5 42.2 TSS(106kg) - 200 - 150 - 100 - 60 - 40 200 1 300 2 350 820 - 300 - 360 - 310 ★★10.下列对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叙述错误的一组是()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 ⑤湖泊周围局地气候有所改善 A.①②④ B.①④⑤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专题十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试题部分)

专题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情探究】 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指导内容解读 荒漠化与 水土流失 的防治 以某区域为例, 分析该区域存 在的环境与发 展问题,诸如水 土流失、荒漠化 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 发利用存在的 问题,了解其危 害和综合治理、 保护的措施考查形式: 选择题与综合题并重。 考查内容: 水土流失、荒漠化的治理,森林、湿地 的开发与保护。 考查频率: 近五年课标卷考查5次,考查频率高。 考查能力: 考查获取信息、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考查素养: 侧重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 调观等核心素养 备考中应强化对 基础知识、基本能 力的学习与掌握, 通过典型题目加 强获取信息、分析 问题能力的训练。 能够通过图文资 料说明某区域环 境问题产生的原 因,并提出针对性 的治理措施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真题探秘】 基础篇固本夯基 【基础集训】 知识1荒漠化的防治 2018年6月17日是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向荒漠化“宣战”近40年来,采取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下面不属于防治荒漠化内容的是() 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的地段

D.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答案 C 2.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来看,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 A.生态效益为核心 B.消除贫困为核心 C.社会效益为核心 D.政治效益为核心 答案 B 3.下面属于防沙工程措施的是() A.育草封沙 B.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C.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D.设置沙障工程 答案 D 知识2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①黄土土质疏松②轮荒制度 ③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频繁④过度樵采,破坏植被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教程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检测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云南昆明摸底)乌鲁米耶湖(下图)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春季湖水相对较深。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据此完成1~3题。 1.该湖春季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雨水B.冰川融水 C.地下水D.季节性积雪融水 答案 D 解析乌鲁米耶湖位于伊朗西北部,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小,降水少,A项错误;该湖泊流域内春季气温相对较低,冰川融水少,但春季会有季节性积雪融化,B项错误,D项正确;当地气候干旱,地下水埋藏深,春季湖水水位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不可能补给湖泊,C项错误。 2.该湖面积迅速缩小的自然原因是( ) A.全球变暖,降水变率增大 B.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 C.植被破坏,坡面径流增加 D.引水灌溉,水位迅速下降 答案 B 解析降水变率增大,对该湖泊补给的总水量影响不大,A项错误;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B项正确;根据题干“自然原因”可直接排除C、D两项。 3.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鲁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有( ) ①湖区发展渔业生产②湖区实施人工降雨③增加高山冰雪融水④发展节水农业⑤跨流域调水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乌鲁米耶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补给水源不足,可行的措施应该包括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实施人工降雨和跨流域调水属于开源措施,发展节水农业属于节流措施,②④⑤正确;发展渔业生产既不属于开源措施也不属于节流措施,①错误;乌鲁米耶湖流域内高山冰雪融水有限,难以增加,③错误。 (2019·湖北联考)土地荒漠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有旱灾发生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退化的现象。土地退化的强度可以通过植被指数来衡量,植被减少或增加的趋势是土地退化处于加剧或改善过程的反映。下图是我国不同地区土地退化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干湿状况B.温度 C.地形D.土地生产力 答案 A 解析从图上可以看出,植被覆盖度和土地生产力从湿润区向极端干旱区降低,由此可见影响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干湿状况。 5.下列地区中土地退化强度最大的是( ) A.极端干旱区B.干旱区 C.半湿润区D.湿润区 答案 C 解析据图中初始基准面和终极基准面的差异判断土地退化强度即可,二者相差越大土地退化强度越大,由图可知半湿润区二者差异最大。 (2019·四川自贡一诊)重庆某大学的“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该项技术已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推广运用,3 000亩试验地农作物长势喜人。下图为该试验地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汇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第三册[人教版]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 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土 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 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东 西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贺兰山以西贺 兰 山内蒙古高原东部 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200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自然景观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 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 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草原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图2,5) 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 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 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 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3.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经济高度增长已成为当今时代特征,对环境乌日娜实施有效控制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社会的焦点,我们要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环境宣传教育,加强环境科学知识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全民保护环境知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民环保教育工作。 一、扩大环保宣传教育层面,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环境宣传教育在我城区虽已开展多年,但长期以来,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重点一直在城区、乡镇政府驻地和企业,对农村环境教育宣传工作普及覆盖面不广,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早就了全民保护意识普遍不高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从根本上讲,主要是环保价值观的缺失。解决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的问题,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农民行动起来环境问题才又望解决,小康生活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因此,需要通过多方位、

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农村人群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通过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认识水平,提高他们参与保护家园的意识。 保护环境,宣传教育为本。由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相对薄弱,农民普遍缺乏环境意识,由此,化肥、农药、秸秆、家禽粪便等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民们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因此,环保宣传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应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作为今后宣传工作重点,面向乡镇和农村,运用电视、广播、短信、报纸、传单、板报等形式,加大对农村居民环境知识的宣传工作,让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如何帮助减少在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染。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全民生提案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大力提倡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幻灯、网络等各种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大力宣传生态恶化对生存环境的危害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着重宣传有关节水、节电、节肥、节约的生态农业使用的环保科普知识,围绕打造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向群众宣传绿色食品

年三年高考真题精编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15年高考题】 (2015?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5、C 6、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15?天津卷)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海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8-9题。

8.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9.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B.退耕还林,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 【答案】8.C 9.B 【考点定位】本题结合西部内陆湖面积缩小,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2015?上海卷)(十四)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3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 程。(8分) 32、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4分) 3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答案】 3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2分)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2分);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2分);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

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方案主题班会.pdf

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方案主题班会 活动基本情况 时间:5.3 地点:14幼师教师 参加人员:15初等全体 主持人:潘月芳 一、活动题目 通化市移动森林生态文化宣传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二、活动目的 为了通过开展移动森林生态文化宣传学校建设工作,进一步传播绿化知识,弘扬生态文化,营造健康和谐向上的生态育人环境,增强中小学生的生态意识,我们要自觉参与穿件活动,为建设生态美丽通化作出应有贡献,完成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任务。 三、活动内容 1.需要组织开展“生态知识进校园”主题教育班会。组织开展好“七 个一”活动:一次全校性主题班会、一次全校性生态知识专题讲座、一次全校性主题演讲(小学讲故事)、一次全校性手抄报展览、一次全市性作文大赛、一次全市性环境作品摄影展、一次小学生赠送和使用手绢活动(省统一赠送)。 2.则是开展“一张明白纸进万家”活动。向全体中小学生家庭发放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倡议书,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活动,使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让创森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让美味中小学生成为绿色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身边人,并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通化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3.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地球日、植树节等活动开展主题宣 传活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宣传有关法规,普及科普知识,倡导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生态的理念。各地、各学校要及时总结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的好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四、评选表彰 为了进一步推进移动森林生态文化宣传学校建设工作,将开展优秀主题班会教案、主题演讲稿(故事稿)、手抄报评比活动,对在创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评比。被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加以表彰。 五、工作要求 1.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开展移动森林生态文化宣传学校建设工 作,是落实我市创建森林城市工作的具体载体。各地、各校要充分认识移动森林生态文化宣传学校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要切实高度重视,科学安排、协调推进、合理实施。 2.整体推进、务求实效。要将移动森林生态文化宣传学校建设工作纳入德育工作计划中,制定工作方案,积极开展创建工作。要通过校园广播、电子显示屏、横幅、板报、班团队会等形式,积极宣传

高中地理 综合题答题技巧——生态环境问题类

01生态环境问题类 生态环境问题常见设问词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 1.分析成因 首先要看清題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地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分析原因时不要每-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地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 2.分析“措施” 分析措施时,则必须用原因来分析,即使题目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只有找出原因,才能使措施具有针对性。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3.常见的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例题1.(2019湖南衡阳一模,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黄河流域局部简图。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表面覆盖着由古代 黄河形成的深厚冲积物。早在3 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它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输入泥沙1.6亿吨。但经过人民30多年的不懈努力,库布齐已修复、绿化沙漠6 253平方千米,创造5 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2020届《提分教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构建网络整体认知 考点一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考情报告]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是高考的必考点。多以区域图、具体案例为依托,通过图文材料呈现生态环境问题,侧重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以综合题考查为主。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1)B(2)C 1.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

2.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荒漠化问题 (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①土地荒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③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地区、西北干旱灌溉地区。 (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②人为原因 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