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达标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

A.158 mm B.158 cm C.158 m D.158 km

2.如图所示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3.小明爸爸的车因红灯在路口等待时,坐在车内的小明突然发觉自家的汽车在后退,其实车子并没有动。小明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旁边车道先行的公交车

B.小明爸爸

C.地面

D.自家汽车

4.两列列车如图所示,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静止

B.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也向东行驶

C.若西子号静止,则和谐号可能向西行驶

D.若两车都向西行驶,则西子号行驶得较慢

5.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首次实现月球背面着陆。当嫦娥四号从空中下降时,说嫦娥四号是运动的,所选参照物是()

A.嫦娥四号

B.月球表面

C.嫦娥四号上的照相机

D.嫦娥四号上的计算机

6.体育考试中,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相机,拍摄小丽50 m跑的过程,得到如图几张照片,其中表示她加速起跑阶段的是()

7.运动会上,100 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8.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A.航模飞行器以11 m/s的速度飞行

B.汽车以50 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 s跑完全程

D.从30 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 s落地

9.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

C.在20~30 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

D.在0~40 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10.下列速度—时间图象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11.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如图所示是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2 s内,小刚跑得较快

B.两人都做变速运动

C.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全程中,小刚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

(第11题)(第12题)(第13题)(第14题) 12.如图所示,电视节目中“闯关游戏”的笔直通道上每隔8 m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时间分别为5 s和2 s,当小强正通过关卡1左侧9 m远的A处时,关卡刚好放行,若他全程以2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最先挡住他前进的关卡是()

A.关卡4 B.关卡3

C.关卡2 D.关卡1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8分)

13.如图所示,时钟所示的时刻为________点________分________秒。

14.使用刻度尺之前,要观察________、分度值及零刻度线。如图所示,被测木块的长度为________cm。

15.在《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未能找到其落水的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

16.观察图甲可知,汽车做________直线运动;观察苹果下落时的频闪照片(图乙),可知苹果做________直线运动。

(第16题)(第17题)(第18题)

17.小明想测量无锡地铁的运行速度。他测得地铁从堰桥站出发到达锡北运河站时间为2 min,在手机中用“百度地图”截取了一段地图(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得地图上两站间的距离为________cm,若地图上1 cm等于实际1 km,则地铁在两站之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km/h。

18.如图是小明某次步行后手机“微信运动”功能记录的数据。如果小明此次步行时间是3 000 s,步长是0.5 m,那么他步行的速度是________m/s;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_的。

三、实验与探究题(19题8分,20、21题各10分,共28分)

19.图甲是常见的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乙是某教师的改进实验:将一小块含铁小重物(涂黑部分)密封在灌满水的长直玻璃管内。当长直玻璃管竖直后,迅速移去玻璃管顶端的小磁铁,小重物开始下落,分别测得小重物到达15 厘米、30 厘米、45 厘米处所用的时间,实验数据如下表:

(1)分析表中数据(不考虑实验误差),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过程中小重物

________(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为求小重物在第一次实验时整个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采用了下列两

种计算方法:

方法1 :v=s

t=

0.45米

2.82秒

=…

方法2 :v=s

t=??

?

?

?

?

0.15米

1.00秒

(0.30-0.15)米

(1.92-1.00)秒

(0.45-0.30)米

(2.82-1.92)秒

÷3=…

以上两次计算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实验中,要使铅笔在桌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变大,可采取的方法有

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4)与甲实验相比,乙实验具有能保证物体做直线运动、便于观察实验过程等优

点,但还有继续改进之处,你的改进建议是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20.小新和同学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如图所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_______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球运动的路程和所用

的时间。

(2)他们先用钢卷尺对轨道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标了标记,因________的

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必须用同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________高度由静止释放。

(3)从A点开始计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小球经过B、C、D、E各点的时间,

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分析表中数据可知,v BC________v CD。

路段距离s/cm运动时间t/s平均速度v/(m·s-1) AB 50.000.45 1.11

BC 50.000.600.83

CD 50.000.750.67

DE 100.000.93 1.08

(4)小球在BD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1.如图所示是在一条细绳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做成的摆,小明用电子表测出了这个摆的周期(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后,想探究摆的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

他猜想可能与小铁块的质量有关,还可能与细绳的长短有关。于是他通过改变小铁块的质量和细绳的长度测出摆动30个周期所用的时间,得出下表的实验数据:

(1)若直接测出一个周期,测得的周期误差较________。

(2)在第1、2次实验中,小明用“保持质量不变,改变细绳长度”的方法来探究摆

的周期与细绳长度的关系,这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常用的__________法。

(3)通过比较第1、2次实验的两组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比较第________次实验的两组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摆的周期与小铁块的质量无关。

(4)通过实验分析,小明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运用题(每题9分,共18分)

22.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为此,宁夏近年来加大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一种是“定点测速”,即监测汽车在某点的车速;

另一种是“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25 km,全程限速120 km/h,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B的速度分别为100 km/h和110 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

(1)采用“定点测速”,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被判超速?

(2)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

23.在苏州汽车站的一位旅客可选择乘坐普客或快客从苏州去上海,乘普客经机场路到达,从苏州到上海的里程为75 km;乘快客经沪宁高速公路到达,从苏州到上海的里程为80 km。下表是车站候车室内普客和快客的里程时刻表(部分)。已知普客速度为60 km/h,快客速度为100 km/h,两车中途均不停车。

问:

(1)从苏州到上海普客和快客行驶的时间各是多少?

(2)若现在时刻是上午8时整,普客和快客均正点发车,这位旅客想早点赶到上

海,他应选乘普客还是快客?说明理由。

答案

一、1.B 2.B 3.A

4.B 点拨:以地面为参照物,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和谐号静止,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故A 错误;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和谐号也向东行驶且速度更快时,西子号上的乘客可以看到和谐号向东行驶,故B 正确;若西子号静止,和谐号向西行驶,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故C 错误;若两车都向西行驶且西子号较慢,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故D 错误。

5.B 6.A

7.C 点拨:两者运动路程和时间均相同,由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 =s t 知,二者

的平均速度相等。

8.B

9.D 点拨:由图示可知,甲车在每个10 s 内的路程均为300 m ,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每个10 s 内的路程分别是200 m 、250 m 、300 m 、450 m ,可见乙车做加速直线运动,故A 错误。由图示可知,在30~40 s 内,甲车

的路程小于乙车的路程,由公式v =s t 可知,在这段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

比乙车的小,故B 错误。由图示可知,在20~30 s 的时间内,甲车和乙车通

过的路程相等,都是300 m ,由平均速度公式v =s t 可知,在这段时间内,甲

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C 错误。由图示可知,在0~40 s 内,

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 200 m ,由平均速度公式v =s t 可知,其平均速

度相等,故D 正确。

10.B 11.A

12.B 点拨:由题知,关卡放行和关闭时间分别为5 s 和2 s ,小强正通过A 处

时,关卡刚好放行,小强到达关卡1时所用的时间t 1=s 1v =9 m 2 m/s =4.5 s <5 s ,

所以关卡1不会挡住他;每两个关卡间距离为8 m ,所以小强通过相邻两关

卡所用的时间t =s ′v =8 m 2 m/s =4 s ,小强到达关卡2的时间t 2=t 1+t =4.5 s +4 s

=8.5 s ,5 s +2 s <t 2<5 s +2 s +5 s ,7 s 至12 s 为放行时间,

所以关卡2不会挡住他;小强到达关卡3的时间t3=t2+t=8.5 s+4 s=12.5 s,

5 s+2 s+5 s<t3<5 s+2 s+5 s+2 s,12 s至14 s为关闭时间,所以关卡3

会最先挡住他。

二、13.10;10;4114.量程;1.70

15.运动;静止16.匀速;变速

17.2.00;60点拨: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 cm,所以地图上两站间的距离为2.00 c m;由题知,地图上1 cm等于实际1 km,所以两站间实际距离

为2 km,则地铁在两站之间的平均速度v=s

t=

2 km

2

60 h

=60 km/h。

18.1;静止点拨:由题意和图示可得,小明行走的路程s=6 000×0.5 m=3 000

m,他步行的速度v=s

t=

3 000 m

3 000 s=1 m/s;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相对于

手机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说小明是静止的。

三、19.(1)不是(2)方法1(3)增大纸板倾斜角度

(4)增加玻璃管的长度

点拨:(1)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相同的路程(15 cm)内,所用的时间不相同,所以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过程中小重物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2)方法1计算平均速度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方法2是将速度加起来除以3,这叫速度的平均值,方法2错误。(3)增大纸板倾斜角度,减少下滑时间,由

速度公式v=s

t可知,在路程一定时,可以增大铅笔在桌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

(4)乙实验中,如果增加玻璃管的长度,可以增加下落时间,便于测量。

20.(1)v=s

t(2)时间;同一(3)>(4)0.74

点拨:由表中数据可知,s BD=50 cm+50 cm=100 cm,t BD=0.60 s+0.75 s

=1.35 s,则v BD=s BD

t BD=

1 m

1.35 s≈0.74 m/s。

21.(1)大(2)控制变量

(3)摆的周期与细绳的长度有关;1、3(或2、4)

(4)摆的周期与细绳的长度有关,与小铁块的质量无关

四、22.解:(1)A、B两点的速度都小于120 km/h,故不会被判超速。

(2)全程用时t=10:41-10:31=10 min,全程平均速度v=s

t=

25 km

10

60 h

=150

km/h>120 km/h,故采用区间测速,该车会被判超速。

23.解:(1)普客所用的时间t1=s1

v1=

75 km

60 km/h=1.25 h=75 min,

快客所用的时间t2=s2

v2=

80 km

100 km/h=0.8 h=48 min。

(2)乘普客到达上海的时刻为8:20+75 min=9:35,乘快客到达上海的时刻为8:35+48 min=9:23,要想早点赶到上海,应乘快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 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 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 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 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第1节“认识运动”教案 广西柳城县沙埔中学覃海媛 教学内容提要: 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来处理 第一部分: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使学生了解到我们生活周围的物体都在运动,通过分析画面上运动物体的特点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然后教师设计小环节让学生相互讨论,归纳出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条件,然后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机械运动的事例,以此认识宏观物体的运动。 第二部分:通过学习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史实,用多媒体展示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图和原子核结构模型图,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和分析原子结构模型图,让学生知道微观粒子也在运动。以此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 参考资料及文献 1.分子 对于分子的定义,化学上认为,分子是物质中独立地、相对稳定地存在并保持其组成和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而分子动理论中,把“做热运动并遵从相同规律”的微粒统称为分子,它包括了化学上的分子、离子、原子。 人们对于分子的热运动的研究在19世纪中期后进入了理论化阶段。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 ,1822—1888)、麦克斯韦(J.C.Maxwell,1831—1879)、玻尔兹曼(L.Boltzmann,1844—1906)、范德瓦尔斯(J.D.Van der Waals,1837—1923)等人运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定量地讨论了有关气体的问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范德瓦尔斯还因为建立了

非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而获得了19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统计平均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理论的定量部分采用了概率统计的数学工具。 2.原子结构学说 1803年,英国的一位化学教师道尔顿 (John Dalton ,1766—1844)在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物质是由具有一定质量的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化学作用的最小单位”的著名论断,现代原子学说问世。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A Avogadro ,1776—1856)在原子学说中引进了“分子”的概念,关于物质组成的原子分子学说得以确立。随后人们对原子内部结构进行了持久而艰苦地研究。20世纪前期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理论基础,原子核内部的研究,又描绘出了一层层结构。 对于原子结构及其运动,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认识。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及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每个质子与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一般情况下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数目相等,故原子带电量代数和为零,原子整体呈电中性。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密度很大,原子质量主要由核的质量来决定。核外电子一方面围绕原子核转动,一面不停的自转。这样的运动与太阳系中各个行星围绕太阳的旋转相似。 原子核外的电子以不同层次及不同轨道按规律排列。原子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测试题(机械运动)

第一章《机械运动》章末测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 A .一江春水向东流 B .星光闪闪 C .海水奔腾 D .春风拂面 2.如图所示,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个人测量方法都正确,他们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一定相同 B .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其中有一人测量方法是错误 的 C .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两个人的测量方法都正确 D .一个人测量方法正确,读数是2.2cm;多次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一定相同 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B .误差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减小误差是不可能的 C .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 .改进实验方法和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4.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 A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 .全新的2B 铅笔长约18cm C .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D .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1mm 5.摄影师抓拍了一个有趣的场面(如图):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 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C.以老鹰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D. 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6.在上学的路上,当小明正快步追上在前面的小华时,一辆车从他身旁向前快速驶去,则( ) A .小华相对于车是向前运动的 B .小明相对于小华是静止的 C .小明相对于车是向后运动的 D .小华相对于小明是向前运动的 7.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t s v 可知,物体的( ) A .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点1 长度的单位 a、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微米卩m,纳米(nm)。 1km=1000 m 1m=1000mm 1mm=1000 卩m 1卩m=1000n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其他单位之间的换算,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3 96nm=96 x 1nm=96 x 10 n m=0.096 n m 数字与_—??等量代换一L进行」 单位分运算 离 方法规律:对于物理学中所有的单位换算类题目,都可以用“单位换算三部曲”解决:数字先不变,单位等量换,换完再运算。 知识点2 长度的测量 a长度的基本测量工具:刻度尺。 b、正确使用刻度尺:三看:(1 )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及其是否磨损; (2)看刻度尺的量程; (3)看刻度尺的分度值。 四会: (1)会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 (2 )会放: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准,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 (3 )会读:视线要垂直刻度线,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会记:测量结果记录形式是数字+单位。 考察题型: 1、对长度的估计方法规律:一臂展~身高,一步幅~ 0.5m 一拃~ 20cm ;1指宽~ 1cm。臂展:两臂左右伸平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 间的距离。拃: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2、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刻度尺:从量程和分度值两个方面考虑。看题目里面对精 确度的要求。刻度尺的精确度由分度值决定,分度值小的刻度尺精确度高。分度值为1mm 的刻度尺则能精确到1毫米。 3、正确使用刻度尺:注意刻度尺的使用规则,违反规则的读数,都是错误的。 如果一个物体的读数为2.43cm。可以推测出它的最小分度值是毫米。 2.43cm 单位(cm) 估读数字(0.03) 一个准确的读数应该包括三部分。当估读数字为0时, 准确数字(2.4) 也不能漏掉。 4、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全归纳

什么是物理? 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怎么学?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物体振动 传播:介词 例子:月球 概念: 声波:声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速:15°空气340米/m 测量声速? 固体,液体,气体?看表 声源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耳朵,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前额、耳后的骨头,牙齿,头骨,颌骨 双耳效应 (正是通过对这种声像定位原理的逆向运用,人们发明了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双声道立体声系统,即在录制声音时,在不同的位置用两只话筒进行录音,而在重放时则使用两路独立的放大器和两个扬声器,从而使听者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录音中不同音源的准确位置。) (立体声具有强烈的空间感(方位感和深度感),用一套高水准的双声道音响系统播放音乐节目时,听众几乎感觉不到音箱的存在,整个乐队就像活生生地坐在你面前演奏一样。) 三、声音的特性 音调 钢尺(振幅、音调):振动、频率和音调,乐器 频率,赫兹Hz(一秒振动一次),人20-----20,000Hz 次声波,超声波 猫:60-65,00Hz 火山、地震、蚊子 响度与振幅(鼓,力量大,幅度大,绷紧) 音色(颜色、脸色) 瓶子做的乐器 题:2s做700次振动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五、声的利用 生活中的例子:

唱片(发音盒), 问题: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_____,声音能靠一切物质传播,真空_____传声 ?声音要靠____________传播。若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其传播速度是________米/秒 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述符合科学道理吗?解释一下你的看法。 我国考古队员利用超声波探测沉船,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米每秒,如果探测声呐从海面发出信号,信号从发出到遇到沉船,再到被声呐接受所花时间为0.024秒,求沉船在海面下多深处 1.光的传播自然光源: 1.1.光源:自身正在发光,且能持续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1.1.1.自然光源:如水母、太阳、萤火虫、星星等。 1.1. 2.人造光源:如电灯、手电筒、蜡烛等。(注意:不月亮是光源) 1.1.3.光的传播: 1.1.4.可以看见是因为光从光源到了眼睛。 1.1.5.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条直线叫光线。(在同一 种介词中) 1.1.6. e.g, 隧道挖着 1.1.7. e.g.小孔成像实验,画光的径迹图。 1.1.8.光的传播速度: 1.1.8.1.比声音快(先看闪电后听打雷) 1.1.8. 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2.99792*1000000000m/s, 计算时取c=3*100000000m/s (宇宙间最快的速度) 1.1.8.3.光在水中的速度为真空的3/4, 在玻璃中的为真空中的2/3. 1.1.8.4.光速绕地球(7.5圈/1s),光速到太阳(1000km/h, 17年;光8min) 1.1.8.5.光年: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牛郎、织女,16光年) 1.1.8.6.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4.3光年 1.1.8.7.最近的星系,小麦哲伦云(16万-19万光年);仙女座大星云(225万光年); 测到最远140亿光年。 1.1.9.可以看见的 2.光的反射 a)反射:遇到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发射(水面,玻璃) b)实验:反射光的射出方向。 c)求反射角。 d)反射光线所在平面。 e)法线,入射角=反射角(i=r) f)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发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 入射光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g)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h)漫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 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8、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018-06-05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声波的产生和传 播 1、任何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振动时通过介质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 3、声波: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 4、在声波传播过程中,振动的介质没有随波移动,只是通过介质向外传播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 5、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6、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固体﹥液体﹥气体) 7、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8、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9、不同的障碍物表面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坚硬光滑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表面吸收声 波的能力强。 10、传入人耳声波相差0.1秒以上就能区分。、回 声的利用:测距离、超声定位仪等。2声音的特征 一、响度

1、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强弱的程度叫响度(也叫音量)。 2、振幅: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3、影响响度的因素: (1)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 (2)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二、音调 1、声音的高低就是音调的高低。 2、频率f: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符 号Hz) 3、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发声体振动越快,声音的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结构(如粗细、松紧、厚薄、长短、体积等)材料有关,如弦越短,越细,张得越紧,音调越高。 4、超声:频率超过20000赫兹的声波。它的特点是频率高,能量大而集中。有良好的定向传播特性,易于 聚集。 次声: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它的特点是频率低。其穿透力极强,可以轻易地绕过障碍物向前传播。它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测试卷01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测试卷01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测量金属块的长度,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A B C D 2.小明在记录一些长度的测量结果时,忘记了写单位,试判断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cm() A.物理书的长是2.25 B.一支圆铅笔的直径是7.1 C.茶杯的高度是9.5 D.黑板的宽是1.28 3.用下列物理量描述火车上行人的运动情况时,与参照物选择无关的是() A.时间B.速度 C.位置D.路程 4.如图所示,坐在甲火车中的小华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头,过一会儿,她又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尾。若两火车车头朝向一致,下列关于它们运动情况的判断,不可能的是() A.甲火车停在轨道上,乙火车向前运动 B.两列火车均向前运动,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C.两列火车均向后倒车,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D.甲火车向后倒车,乙火车停在轨道上

5.汽车后刹车灯的光源,若采用发光二极管(LED),则通电后亮起的时间会比采用白炽灯大约快0.5 s,故有助于后车驾驶员提前作出反应,即遇到情况时可提前0.5 s刹车。在限速为110 km/h的高速公路上,行车安全距离约可以减少() A.3 m B.7 m C.15 m D.25 m 6.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前4 min乙同学速度比甲同学速度大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 m/s C.乙同学第4 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240 m 7.甲、乙两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 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1所示,在图2中分别作出 的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s、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图1 A B C D 图2 8.某同学用歌曲中的节拍来估测时间,测出中速歌曲的10个节拍用时约8 s,他用同样的节拍估测一位同学跑60 m所用的时间,正好他打完9个节拍该同学到达终点。则该同学跑完60 m的平均速度约为()A.8 m/s B.7.5 m/s C.7.2 m/s D.8.3 m/s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3×3分) 1.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声带不停地振动才能发声 B.只要人耳听不到,即使物体在振动也不会发声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我国正在进行登月计划的研究,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07年将“嫦娥一号”送上月球,宇航员登上月球后,若有一块陨石落在他附近,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宇航员能够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 B.陨石撞击月球时不会使月球的地面产生振动 C.宇航员虽然不能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但他可以感受到这个声音的存在 D.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可以在月球的表面向四周传播 3.潜水员在不浮出水面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听到岸上的谈话声,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B.岸上的人的声带在振动 C.水可以传播声音D.潜水员的声带在振动 4.为了保护学习的环境,减少噪声污染,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A.不要在教学区域内大声喧哗 B.在校园内及其附近栽花种草 C.将教室的所有门窗全部封死 D.教学楼的内外墙面尽量做得粗糙些 5.要改变音叉的音调,下列方法可行的是()A.把敲击音叉的橡皮锤改为小铁锤 B.改变敲击音叉的力度 C.用橡皮锤敲击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 D.捏住音叉的下面部分后再敲击 6.下列哪项措施不是为了防止噪声对人的影响()A.汽车挡风玻璃上装有一层膜B.小汽车要求其密封性很好 C.汽车的排气管上要求装上消声器D.工厂的工人在车间带上耳罩 7.弦乐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请调音师进行调音,调音师通过调节弦的长度将琴音调准,在此过程中调音师改变了琴弦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8.在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的音色会逐渐改变B.声音的音调会逐渐改变 C.声音的响度会逐渐改变D.声音的三要素都不会改变 9.小聪同学在使用复读机时,先将自己的声音录了下来,再摁了快放键,则此时播放的声音和他原来的声音相比较()A.音调变低B.音调变高 C.响度变小D.响度变大 10.下列关于振动和声波的分析正确的是()A.有声波时就一定有振动B.有振动时就一定有声波 C.有声波时就没有振动D.有振动时就没有声波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马店小学霸教育培训学校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备课2017人教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2017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XX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任何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振动时通过介质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 3、声波: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 4、在声波传播过程中,振动的介质没有随波移动,只是通过介质向外传播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 、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6、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固体﹥液体﹥气体) 7、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8、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9、不同的障碍物表面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坚硬光滑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10、传入人耳声波相差01秒以上就能区分。 11、回声的利用:测距离、超声定位仪等。

12声音的特征 一、响度 1、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强弱的程度叫响度(也叫音量)。 2、振幅: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3、影响响度的因素: (1)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 (2)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二、音调 1、声音的高低就是音调的高低。 2、频率f: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符号Hz) 3、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发声体振动越快,声音的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结构(如粗细、松紧、厚薄、长短、体积等)材料有关,如弦越短,越细,张得越紧,音调越高。 4、超声:频率超过XX0赫兹的声波。它的特点是频率高,能量大而集中。有良好的定向传播特性,易于聚集。 次声: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它的特点是频率低。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检测题(含答案)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检测题 (满分70分,7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以下长度的估测中最接近3m的是() A. 教室的高度 B. 课桌的高度 C. 物理课本的宽度 D. 一名同学的身高 2. 下列仪器用于测量时间的是() A. 卷尺 B. 游标 C. 螺旋测微器 D. 挂钟 3.下列长度测量的数据用的是同一刻度尺测量的是() ①0.39dm ②6.85cm ③11.0mm ④2.76m ⑤8.26mm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4.用托盘天平测出一枚邮票的质量,下列做法中最合理的是() A. 把一枚邮票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B. 先测出一枚邮票和一螺母的总质量,再减去螺母的质量 C. 先测出200枚邮票总质量,再除以200 D. 先测出200枚邮票的总质量,再加一枚邮票测出201枚邮票的总质量,求其差就是一枚邮票的质量 5.班主任老师用一把刻度尺4次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下列记录数据中错误的是( ) A. 18.77cm B. 18.76cm C. 18.74cm D. 18.89cm 6.咱校校长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 A. 1 cm、5.50 cm B. 1 cm、8.30 cm C. 1 mm、2.8 cm D. 1 mm、2.80 cm. 7.要比较准确的测量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 A. 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m的皮卷尺进行测量 B. 打开地图,根据地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离,再进行换算. C. 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 D. 将公路等分成n 段,测出每段的长度,再由ns算出. 8.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时,某小组有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做法,正确的做法是() A. 图甲所示的做法,只需一次测量 B. 图乙所示的做法,需要多次测量 C. 图甲所示的做法,需要多次测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物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ts,变形可得:s=vt,t=vs。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ts。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 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练习题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单元测试 八年级物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选择题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2. 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 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 6.25m/s C. 6.75m/s D. 7.5m/s 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0.6km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 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4.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 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 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 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10某同学先后三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2.57cm 、2.58 cm、2.58 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A、2.58cm B、2.57cm C、2.576cm D、2.577crn 11.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2.5m/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耍的时间是() A.60s B.50s C.40s D.20s 12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2,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A、10:3 B、3:10 C、8:15 D、15:8 二.填空题 13.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_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 。如果战斗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综合测试卷1

图 2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 第一章 机械运动测试卷及答案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6分) 1.某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写单位,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cm ( ) A .普通课本一张纸的厚度是7 B .茶杯的高度是10 C .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D .他自己的身高是16.7 2.在学校运动会中测量跳高成绩时,应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是 ( ) A.分度值是1cm 、量程为5m 的皮卷尺 B .分度值是1mm 的1.5m 钢卷尺 C 分度值是1mm 的米尺 D .自制一根分度值是1cm 、量程为3m 的硬杆长尺 3.古诗词《浪淘沙》中写到:“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诗人描述“山是运动的”是选用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 ) A.船 B.山 C.河岸 D.树木 4.如图1所示,是香香同学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运动的情景,可能做匀速运动的是( ) 5. 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 会对接。图2所示为即将对接时的模拟图, 成功对接后,“神舟九 号”内的航天员看到“天宫一号”纹丝不动,地球在缓缓转动, 则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太阳 B.地球 C. “天宫一号” D .“神舟九号” 6. 2012年11月23日,国产歼-15舰载机首次在航空母舰“辽宁号”上成功起降。 如图3所示,飞机起飞时,若说该飞机上的飞行员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航母 B .该飞行员驾驶的飞机 C .海水 D .航母上的工作人员 7.(上海崇明县二模)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 图象分别如图4(A )和(B )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B .甲车速度是4米/秒 C .甲车运动4秒后路程是1.5米 D .10秒两车相距3米 8. 小明和小华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明都要比小华提前5m 到达终点,若小明将起点向后远离原起点5m, 小华仍在起点处与小明同时起跑,他们仍按原来的平均速度奔跑,则( ) 图3 图4 图1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清单

知识清单 01 知识框架 机械运动?? ???? ???????? ???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 ?? ??长度的单位:km 、① m 、dm 、② cm 、mm 、μm 、nm 测量的工具:③ 刻度尺、米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 ? ??? ?使用前和使用中 测量结果:由④ 数字 和单位组成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h 、⑤ min 、s 测量的工具:钟表、停表误差? ????概念:⑥ 测量值 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⑦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的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⑧ 位置 的变化 运动的类型 ???? ?直线运动 ⑨ 曲线运动 参照物 ? ????参照物的选取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的快慢 ???????速度?? ???定义:路程与⑩ 时间 之比叫速度 公式:v =s t 单位:m/s 和km/h ,1 m/s =○11 3.6 km/h 匀速直线运动? ???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12 速度 不变的运动意义: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相等变速直线运动? ????特点:直线、变速 用平均速度描述 测量平均速度?????测量工具:刻度尺、停表原理:○13 v =s t 结论:小车由斜面顶端滑下时,速度越来越大 02 知识对比 1.误差与错误 区别 误差 错误 产生原因 仪器精密度不够或实验方法不完善;观察者估 读时的偏差及环境对仪器的影响 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记 录测量结果时粗心大意 减小或避免 不可避免,只能减小.减小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可以避免 如何判断 有误差的实验数据比较接近真实值 错误的数据远远偏离了真实值 2.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区别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 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 ①运动的轨迹是直线;②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③ 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①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线;②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变,但速度的大小不断变化 描述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通过任何相 等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同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只做粗略研究时,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 公式 v =s/t v =s/t 03 实验突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新初二一定要看看! 无论你是即将踏入八年级刚接触物理的同学,还是初三将要中考的同学,都应该看看!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单位——衡量万物的标尺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