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体系

写这篇博客,主要还是想和大家交流下结构工程从学校到工作后的专业知识体系问题,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不吝指教。

【引言】

这篇博客将要探讨的问题主要针对土木工程(包括结构工程)的学科知识系统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1、大学时代的如何合理规划专业知识;2、工作以后如何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以前曾经认为,土木工程属于传统学科,通俗地说就是“越老越吃香”;但工作后,才渐渐体会到,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现在这个专业系统高度发展的时代,技术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变,特别是软件时代的全面到来,对结构工程技术人员的理论功底要求不是削弱而恰恰是更加高了。例如,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这种分析在30年前的结构工程领域几乎不可能涉及到,还处于研究阶段;而如今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在地震区的高层建筑特别是超限高层建筑中已经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再比如,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和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这些全新的内容,在10年前国内的规范根本没有影子,而明年将要颁布的新规范这些内容全部被提上议程。随着研究的逐步成熟和学科的高速发展,这些内容对结构工程人员的理论要求越来越高!设想,如果没有接触过《结构动力学》、《混凝土非线性理论》、《结构有限元》等课程,理解这些内容必然是困难的。而对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这些内容国内的主流教科书都比较少涉及,只知道在美国规范和英国的规范中应用较多,对于这次我国规范变更引入的全新内容,结构工程人员还能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吗?

【大学时期的专业知识系统】

相对工作来讲,在学校的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还是短暂的,土木工程专业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到大四毕业设计,对专业知识的接触一般仅两年多时间。当然,这个时期主要还是打基础,为将来工作的专业知识做准备。大学时期对专业知识课程学习进行适当的规划还是比较重要的,这里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经验:

(一)本科阶段

力学是土木工程的基石。力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三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是重点。理论力学主要研究刚体在静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下的平衡问题;材料力学主要研究杆系构件的平衡以及变形、应力内力、稳定等问题,与理论力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考虑了弹性体的变形问题;结构力学研究静定和超静定杆系结构的静力和动力平衡问题。有这样有一个感觉,理论力学的知识在后续专业课中用得比较少而逐渐流失退化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用得比较多,逐渐得到加深。但我认为,作为经典力学理论基础的理论力学实际上是十分重要的,还是很有用处的,例如在工作后接触到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考虑扭转偶联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现在的设计软件基本默认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地震作用),其中对于楼层系统的转动平衡问题,实际上就涉及到理论力学中的刚体转动平衡方程,而这个方程在结构力学以及后续专业课中经常被忽视了。

三大力学之外,还综合考虑学习如下几门力学课程:《土力学》、《岩石力学》(地基基础课程的必修课)、《流体力学》(暖通给排水专业的必修课)、《弹性力学》。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弹性力学,因为是选修课,很多人都不太重视,其实弹性力学完全可以说是结构工程师的力学必修课。弹性力学将平衡问题从杆系结构深入到微元体的平衡问题,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和普遍性。特别是工作后涉及到的平面类型构件(楼板、剪力墙等),如果没有弹性力学弹性板理论的相关知识,对于软件给出的内力结果(例如应力方向等)甚至就不知道是什么含义。可以说,弹性力学是整个弹性力学体系的根基,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都是基于这个根基引深出来的。可能有人会问:材料力学不是也学过应力的概念吗?但那只是在很多假定条件下得到的杆系构件的截面应力,而弹性力学的应力应变概念更为广泛深入。个人认为,如果条件许可,在本科阶段好好学习弹性力学是大有裨益的。此外,有兴趣可以学学《有限单元法》的课程,对工作也很有帮助,因为工作中将可能使用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没有有限元的基本概念是比较吃力的。

本科阶段,结构设计的几门课程: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设计原理(如果有开设的话)是专业课程的重点。工作后,如果从事设计工作,这几门课就是重要的专业基础相当重要。由于在学校时期,对于规范的接触有限,没有规范的概念,而工作后的专业知识则多围绕规范,因此在学校时期选修一些专业课程设计是很必要的。通过做设计,既能巩固设计原理的知识,也能适当接触规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不过,这里要提几点工作后的体会:在学校时候,由于学时有限,教师对一些比较难的设计原理不会做详细介绍往往让学生自己课下看,这点我感觉不好。举几个例子:(1)工作后,PKPM 软件参数设置柱构件“双偏压”这个概念,由于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教师没讲也没接触过,所以感觉比较陌生,然而工作后又很难有时间再系统翻书学习双偏压的基本设计原理知识,于是只得糊里糊涂地跟着软件走了,对计算结果也不知道如何判断。(2)钢结构稳定理论这块,实际是很难的一块理论,当时教钢结构的老师估计怕大家听得太难听烦,于是干脆就不做介绍;而工作后,涉及到的钢结构稳定承载力验算的相当多概念,当时学校学习时候没有建立,感觉就比较困难,只能很勉强地按规范代公式计算,根本不知道每个参数的含义也经常取错。(3)砌体结构,现在很多高校都不开设这门课了(当然,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砌体结构也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当年没接触过,而现在从事既有建筑鉴定工作,很多都是砌体结构,于是就发现有太多专业知识根本就不懂,学起来就很费劲了。

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还是以力学理论基础和结构设计原理为重,基本满足了从事结构设计工作要求的基本知识就可以算达标了。例如,能独立把一座框架结构的设计工作做下来,完成结构选型、荷载汇集、内力计算、构件配筋设计、节点设计、施工图绘制等等,那基本就达标了。这里要说的是,本科的毕业设计尽量独立完成,不要过多地使用设计软件;软件方便是很方便,但不利于专业系统知识的锻炼。

(二)研究生阶段

研究生学习阶段,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就比较深了,因为主要是为课题研究

工作做准备。我认为,研究生阶段的有如下几门专业课程是必修的:《弹塑性力学》+《有限单元法》、《结构动力学》+《工程抗震》、《高等混凝土理论》、《高等钢结构理论》。这六门课比较重要,虽然都比较难。弹塑性力学是有限单元法的先修课程,结构动力学是工程抗震的先修课程。高等混凝土理论主要针对混凝土规范中的一些条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介绍,便于将来深入理解规范;高等钢结构相应地对钢结构规范的研究背景进行介绍。这里比较后悔当年没有选修《高等钢结构理论》这门课程,对钢结构的稳定理论理解很肤浅,例如工作后做课题涉及到的“考虑腹板屈曲后的强度理论”就由于没有相关的课程学习而一头雾水,很难搞懂。

这里顺便说明一点,规范的条文都是有明确的研究作为理论依据的,因此适当地了解一些规范条文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对于深入理解规范还是有好处的。盲目地套用规范条文,或者照着规范的公式代数据计算,实际上是很头疼而且很容易出错的一种坏习惯,我就深有体会。当然,对规范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肯定是需要长期工程经验的积累的。

除了以上六门必修课程外,还可以针对课题研究方向选修一些课程:例如《混凝土非线性分析》、《工程抗风》、《结构健康监测》等。

【推荐两本结构书籍】

这里推荐两本结构工程的专业书籍:著名结构大师林同炎的《结构概念和体系》、美国著名工程院院士爱德华·威尔逊的《结构静力与动力分析》。

《结构概念和体系》本科阶段就可以阅读,强调结构整体思维和设计方法,对于从学校学习的“构件概念”上升到工作后需要培养的结构概念十分有益,完全可以说这本书是结构工程师的必读书籍。

《结构静力与动力分析》比较适合研究生阶段阅读,这本书精辟地阐述了结构工程所涉及到底弹性力学、有限元、非线性分析、动力分析方法、工程结构抗震分析等的基础理论知识,可以说当今结构工程学科的所有常用分析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理论依据;当然这本书的理论较深,没有较好的理论功底看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总体说来,我感觉这本书很大一个特点就是:将基础力学和结构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从弹性力学微元体到整个土木工程结构的分析,理论和实践性非常强,实在佩服作者的理论功底和工程实践能力。当然,作者可是国际权威级别结构分析软件的SAP2000、ETABS程序计算内核的最早开发者啊。

【工作后专业知识系统】

工作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绝不是没东西可学,而是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如今专业知识博大精深,任何人都不可能将一个学科的所有知识都掌握。从事技术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专业知识技术性强,外专业的人员可能就无法胜任具有很强专业性质的工作,因此专业知识理论和技术能力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讲重要性毋庸置疑。

工作后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践性强”。这时候就不再停留在是学

校时期的理论知识层面上了,就要涉及到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因此,这时候的学习往往是在实践中边做边学,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里要提的一点是,作为结构工程专业来讲,工作后要培养“结构思维”,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校时期的“构件思维”层次上。

工作后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围绕规范。规范是基本依据,对规范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实际上决定了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但是,又不应当把规范当做“圣经”盲目照搬;正如林同炎大师说的:“工程师应当只把建筑规范作为一种指南,作为参考,而不应当将规范当成圣经盲目照搬。”

“规范是最低要求”,这点我曾经在08年厦门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听一位台湾的专家讲到,当时难以理解,怎么规范就成了最低要求了呢?当时还以为,只有达到专家的程度才能说这样的话。但在后来工作实践中,才逐渐地认识到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首先,满足规范要求的结构不一定就是一定安全的,而不满足规范要求的结构又不一定是一定不安全的(可能有些绕口);汶川地震震害就说明了,满足规范要求的结构仍然大量出现了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强梁弱柱、柱铰破坏”。之所以满足规范要求的结构不一定是安全的,我的理解,是因为规范还是基于研究工作并简化而来,而实际工程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研究的必要简化假定,都可能给研究的结果带来误差,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例如我们对于楼梯斜撑效应、填充墙对结构整体刚度分布的影响等问题,就几乎是完全出现了相悖的情况。所以我很赞同导师曾经对我说的“规范总是落后研究的”,规范以研究作为基础,一旦研究出现了问题或是不完善的地方,规范自然就跟着错误或是误差了。“规范是最低要求”的第二个原因,就是规范的要求程度是一种最低要求,例如规范中“宜”、“应”、“必须”的字眼其程度就不同。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宜”的字眼往往就疏忽了,认为它可满足可不满足;再举个例子,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强柱弱梁”验算通过柱端弯矩放大系数实现,其中要求对一级框架及抗震设防烈度九度地区才要求对节点的梁按实配钢筋反算抗弯承载力进行柱端弯矩计算。但由于实际工程中,大陆地区的大城市没有处于九度地区,而高层建筑又很少采用纯框架结构,因此不少设计人员为了回避复杂繁琐的实配钢筋承载力验算,按规范的“最低要求”偷懒掉了;而如果将规范看作“最低要求”,甚至可以对于6度区的框架结构就可以按实配钢筋反算承载力,这样更有利于实现“强柱弱梁”。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了规范最低要求。此外,对于一些大设计院,其结构设计的水平要求也高,除了上述实配钢筋反算的例子外,还例如北京建筑设计院对于楼板设计就要求采用“塑性设计方法”,而其它多数设计院则采用“弹性板设计方法”。实力较强的设计院更注重结构概念设计,超前于现行规范,引入了结构性能设计方法等,这都说明了规范是最低要求这个观点。

规范的学习,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认为,对规范不应该只停留在照搬条款,会代数据计算公式的程度上;而应该尽量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规范。当然,某些规范条文涉及到的理论背景还是很深的,想很深入地理解也不太可能而且没有必要。例如,对于钢结构稳定理论这块,涉及到的计算长度系数的得来,就要涉及到弹性压杆稳定理论,再深入又要涉及到弹性力学微分方程的求解,再深入又要涉及到微积分数值求解方法等等,这些理论对于普通工程师来讲确实太费精力也没有必要理解得那么深入,我觉得对这个问题只要明确两个概念基本就行

了:(1)什么是柱子的计算长度,它反映了什么力学本质问题?(2)计算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有哪些基本假定?基本达到这个层次,就OK了,再深入就是科学研究的工作了。

此外,工作后往往时间紧,很忙,没有时间看书充电;这点我认为还是要靠个人毅力和恒心。毕竟工作了,生活、家庭的压力和事情都会加入进来,不比学生时代主要以学习为主时间也比较充裕。适当地买些专业书籍来补充自己的理论知识,适当地了解些专业前沿的内容还是有必要的。

计算机基础知识知识点归纳

计算机基础知识知识点归纳: 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 1946年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英文名称是。(答案O A.ENIAC B.IBM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137913.html, D.PC '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 _____________ 年诞生。(答案:B ) A.1940 B.1946 C.1960 D.1980 .体系。(答案:B ) A.比尔?盖茨 B.冯?诺依曼 C.唐纳德?希斯 D.温?瑟夫 2、世界上首次提出存储程序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是 B _ 型计算机。 B 冯?诺依曼 C 温?瑟夫 D 唐纳德?希斯 【计算机的特点】 1.处理速度快 '现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钟数千亿次 (通常以每秒钟完成基本加法指令的数目来 '表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这不仅使得许多大型数据处理工作时间大大缩短,促成了天气预 '报、数值模拟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更使得许多实时控制、在线检测等处理速度要求较高的工 '作得以实现。同时,计算机具有很高的逻辑运算速度, 这使得计算机在非数值数据领域中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 ' 2 .运算精度高 '计算机一般都有十几位甚至更多位的有效数字,加上先进的算法,可得到很高的计算精度。 '例如,对圆周率n 的计算,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 数学家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算到小数 '点后500多位,而使用第一台计算机仅仅用了 40秒钟就打破了这一记录。 ' 3 .具有逻辑运算和记忆能力 :计算机的存储器具有存储数据和程序的功能, 它可以存储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计算机不仅可 '以进行算术运算,而且可以进行逻辑运算,可以对文字、符号等进行判断、比较,因而可解 '决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 ' 4 .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计算机内部的操作、 运算是在程序的控制下自动进行的, 它能够按照程序规定的步骤完成指 定的任务,而不需要人工干预。 ' 5 .通用性强 '计算机是靠存储程序控制进行工作的。 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中, 只要编写和运行不同的应用软 :件,计算机就能在任一领域中很好地完成工作。针对不同的需要, 设计不同的程序,这就能 '使计算机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I 计算机的特点有 A.运算速度快 B.具有逻辑判断功能 C.存储容量大 D.计算精度高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年—1958年) 1946 年 2 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现代的计算机系统都属于 冯?诺依曼 现代计算机时 A 比尔?盖茨 。(答案:ABCD )

QHSE管理体系标准基础知识教材

QEHS基础知识教材 针对劳氏认证中心多次提出我公司管理人员对QEHS管理体系掌握不足、需要加强培训的要求,公司编排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为此,公司编制了QEHS管理体系标准基础知识教材,发放到各相关部门,在各级干部和员工中组织培训或自学,并进行测试。希望各部门务必重视,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学习,并留下记录。通过学习,希望同志们能够理解、把握三大管理体系的知识,为公司的体系建立、实施和保持作出应有的努力。 一、什么是三大管理体系 三大管理体系是: 1、GB/T199001—2008/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ISO1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3、OHSAS1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这里的“GB/T”、“ISO”是什么含义? “GB”—?国家标准,“T”—?国家推荐标准,“GB/T”是国家推荐标准第一个拼音字母组成。所谓推荐标准不是国家强制执行的标准,企业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船舶行业因为对外经营的需要,绝大部分船厂都经过管理体系的认证,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似乎成了船厂统一的行动,特别是大型船厂,我们公司更是把体系认证放在建厂的重要目标。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9年成立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代号为TC176,专门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我们现在实施的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就是他们制定的。 二、三大管理体系的来历 1、质量管理体系 1)1986年发布了ISO8402《质量—术语》标准; 2)1987年发布了ISO9000等6项系列标准,统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 3)1994年在对87版有限修改的基础上,发布了94版标准; 4)2000年12月15日ISO/TC176对ISO9000标准修改以后,又发布2000版标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体系 下面是14个知识领域( area)及其中的知识单元(llnits)和知识点(topiCS)的描述:1离散结构(DS) 1.1函数、关系和集合(核心)DS1 1.1.1函数DS11 1.1.1.1满射 1.1.1.2到内的映射 1.1.1.3逆函数 1.1.1.4复合函数 1.1.2关系 1.1. 2.1自反 1.1. 2.2对称 1.1. 2.3传递 1.1. 2.4等价关系 1.1.3集合 1.1.3.1文氏图 1.1.3.2补集 1.1.3.3笛卡儿集 1.1.3.4幂集 1.1.4鸽笼原理 1.1.5基数性和可数性 1.2基本逻辑(核心) 1.2.1命题逻辑 1.2.2逻辑连接词 1.2.3真值表 1.2.4范式 1.2.4.1合取式 1.2.4.2析取式 1.2.5永真性 1.2.6谓词逻辑 1.2.7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 1.2.8假言推理、否定式推理 1.2.9谓词逻辑的局限性 1.3证明技巧(核心) 1.3.1蕴涵、逆、逆反、置换、非、永假等概念 1.3.2形式证明结构 1.3.3直接证明 1.3.4反例证法 1.3.5逆反式证明法 1.3.6反证法 1.3.7数学归纳法 1.3.8强归纳法 1.3.9递归数学定义 1.3.10良序

1.4计数基础(核心) 1.4.1计数变元 1.4.2求和与相乘的规则 1.4.3包含排斥 1.4.4算术和几何级数 1.4.5斐波那契(Fibonacci)数列1.4.6排列组合 1.4.7基本定义 1.4.8恒等式 1.4.9二项式定理 1.4.10递归关系 1.4.11实例 1.4.12 Master原理 1.5图与树(核心) 1.5.1树 1.5.2无向图 1.5.3有向图 1.5.4生成树 1.5.5遍历策略 1.6离散概率 1.6.1有限概率空间、概率度量、事件1.6.2条件概率、独立性、贝叶斯规则1.6.3 整型随机变量、期望 2程序设计基础(PF) 2.1程序设计基本结构(核心) 2.1.1变量、类型、表达式和语句 2.1.2高级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语义 2.1.3输人和输出基础 2.1.4顺序、条件和循环控制结构 2.1.5函数定义、函数调用和参数传递2.1.6程序结构分解基础 2.2算法与问题求解(核心) 2.2.1问题求解策略 2.2.2问题求解算法 2.2.3算法实现策略 2.2.4调试策略 2.2.5算法的概念和特性 2.3基本数据结构(核心) 2.3.1基本类型 2.3.2数组 2.3.3记录 2.3.4字符串和字符串处理 2.3.5数据在存储器中的表示 2.3.6静态分配、栈式分配和堆式分配2.3.7运行时的存储器管理 2.3.8指针和引用

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

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的概念 计算机是一种能快速、高效、自动地完成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它能按照程序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存储。二、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 1. 诞生:1946年,美国为计算弹道轨迹而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第一台计算机的基础上,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伊曼提出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的方案,大大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微处理器的发展史。 2. 发展: 阶段时间逻辑器件应用范围 第一代 1946——1958 真空电子管科学计算、军事研究第二代 1959——1964 晶体管数据处理、事物处理第三代 1965——1970 集成电路包括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第四代 1971——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到了各个领域 三、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1. 科学计算:弹道轨迹、天气预报、高能物理等 2. 信息处理:企业管理、物资管理、电算化等 3. 过程控制:工业自动化控制,卫星飞行方向控制 4. 辅助工程: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T(计算机辅助 测试)、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5. 电子商务 四、微型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 字长:指计算机能够直接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单位为:位(BIT)。字长越长,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精度越高。 2. 主频:指计算机主时钟在一秒钟内发出的脉冲数。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3 . 内存容量:是标志计算机处理信息能力强弱的一向技术指标。单位为字节(BYTE)。 8BIT=1BYTE 1024B=1KB 1024KB=1MB 1024MB=1GB 4. 存取周期:内存储器完成一次完整的读操作或写操作所用的时间。 5. 运算速度:计算机每秒钟所能执行的指令条数,单位是:百万条/秒(MIPS)。五、计算机语言 主要包括: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六、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特殊程序,它潜伏在计算机系统中,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被激活,进行复制、传播,从而达到破坏计算机系统和数据的目的。它具有传染性、隐蔽性、触发性、潜伏性、破坏性等特点。七、计算机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 1. 提高工作效率 2. 提高工作质量 3. 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4. 打破传统会计工作的范围,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第二部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结构如图:

民事诉讼法知识体系框架图

民事诉讼法知识体系框架图 基本原则:平等、调解、辩论、处分 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基本制度:合议、回避、两审终审、公开审判 人民调解不影响起诉 主管问题劳动争议仲裁前置 选择仲裁不得诉讼 管辖 级别管辖 地域管辖 管辖问题裁定管辖 管辖权异议 主体论 原告与被告: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 特殊情形下的当事人确定 必要共同诉讼 共同诉讼: 当事人普通共同诉讼 诉讼代表人 诉讼代理人 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第三人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本证 依照证据与证明责任之间的关系分类 反证 直接证据 依据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系分类 证据分类间接证据 原始证据 依据证据的来源分类 传来证据 概念 举证责任合同纠纷举证责任分配 侵权的举证责任分配 绝对免证:自然规律和定理证据论免证 相对免证:众所周知/推定/ 生效文书确认 证明对象三种形式 自认撤回 三点注意 适用与确定(必须;协商与指定)举证延长:可两次延长,本院决定 举证期限效力:增加/变更诉求/反诉-举证期限内 一审程序 “新的证据”概念 二审程序 适用与确定(非必须;协商与指定) 证据交换视为公开质证(认可的证据) 效力: 出庭(证人) 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依职权;依申请

原则上都要质证 质证 例外(证据规定47、48):需要保密的证据不得公开质证 证据论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年龄智力不相当,证人 无因不出庭;证人有利害;视听有疑点;复件无核对认证明显优势证据:《证据规定》第73条 不利证据的认定:《证据规定》第75条 证明力大小排序:《证据规定》第77条 原告:有利害关系 被告与诉讼请求明确具体 起诉条件主管与管辖要求“正确” 不予受理 程序启动不符合起诉 条件的处理: 驳回起诉 一审程序主管:诉讼与仲裁 不予受理和内涵 应当受理的一事不再理例外 特殊情形注意 离婚、收养婚34 案件的特殊民诉111 规定意见151 诉讼时效:应当受理 主体 申请撤诉的条件时间 撤诉裁定 诉讼程序特殊情形视为撤诉的情形 适用范围不同 诉讼中止与适用效果不同 延期审理恢复审理上不同程序论法定情形不同

事业单位考试计算机专业知识试卷及答案

事业单位考试计算机专业知识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型共45题,每题1分,共45分。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将正确的选项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 1.计算机系统中,各种数据和命令传输的公共通道称为()。 A. 存储器 B. 总线 C. 内存 D. 中央处理器 2.所谓的定点数指的是()。 A. 数据的小数点位置固定不变 B. 小数位数固定不变 C. 整数位数固定不变 D. 整数符号位不变 3.RAM的中文含义是()。 A. 移动存储器 B. 硬盘存储器 C. 只读存储器 D. 随机存储器 4.能检测出2位错误,并能纠正1位错误的校验码是()。 A. 奇偶校验码 B. 循环冗余码 C. BCD码 D. 海明码 5.CAD的中文含义是()。 A. 计算机仿真技术 B. 计算机控制技术 C. 计算机办公软件 D. 计算机辅助设计 6.计算机中,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 A. 算术运算 B. 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C. 控制和寻址运算 D. 寻址运算 7.CPU可以用来描述计算机的()。 A. 运算速度 B. 输入功率 C. 磁盘转速 D. 更新频率 8.相联存储器是一种()的存储器。 A. 按逻辑空间访问 B. 按内容访问 C. 按文件类型访问 D. 按数据类型访问 9.计算机中,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字符编码是()。 A. ASCII码 B. 汉字编码 C. BCD码 D. 内码 10. 内存储器中,每一个存储单元被赋予唯一的一个序号,该序号称为()。 A. 容量 B. 编号 C. 标号 D. 地址 11. 十进制数211转换成二进制数为()。 A. 11010011 B. 11010010 C. 1101011 D. 11011011 12. 存储器设计的目标之一是以较小的成本使存储体系与CPU的速度相匹配。为了实现此目标,速度、容量和价格是设计存储器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以确定存储器体系结构。一般情况下,理想的存储体系结构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 A. 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高速缓存、寄存器 B. 辅助存储器、主存储器、高速缓存、寄存器 C. 高速缓存、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寄存器 D. 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 13. 在Windows中,呈灰色的菜单表示()。 A. 该菜单有下级子菜单 B. 该菜单正在使用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框架图(一目了然,快速记忆)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复习神器,一目了然,快速记忆)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A 区别:a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 、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 c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B: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哲 学

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系构建的N种模式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312353) 王国芳 高考政治复习中必须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即学会对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政治概念、基本原理和观点等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加以梳理,使之形成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这既有利于我们从知识的点上的深化理解,又有利于从知识的面上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本文就高考政治复习中构建知识体系的模式向大家作一些介绍 一、概念辐射式 [方法简介]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构建是指以政治学科中的某一个核心概念为基点,对课本中与这一概念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辐射和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加以必要的梳理和整合,形成一个以此概念为核心的知识系统的过程。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在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可以是核心概念的一级辐射,即从核心概念出发,辐射到A知识,把与A 知识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也可以是核心概念的多级辐射,即在完成对A知识相关知识的整合的基础上,再由A知识辐射到A1知识,把与A1知识相关的知识也整合起来。 [范例引路]国家是政治常识教学中“含金量”很高的一个核心概念。我们可以国家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两级辐射,把整个政治常识第一课的内容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首先,通过一级辐射,可辐射到国家的属性、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性质和国家的形式等知识,并把与他们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整合起来:一是国家的属性,即国家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二是国家职能,主要包括其含义、内容(对内与对外);三是国家性质,主要包括国体的含义、国家性质的决定、国家性质的判断标志及民主与专政等;四是国家的形式,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主要内容有政体的含义、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当代国家的基本类型等;国家结构形式则主要包括含义、基本类型(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含义和各自特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级辐射:由国家职能可辐射到我国的国家职能这一知识(我国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由国家性质可辐射到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知识(主要包括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人民民主专政的优点和特点、加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等知识);由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可辐射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围绕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概念把这一块内容整合起来);由国家结构形式可辐射到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包括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共性、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又有自己的个性即“一国两制”的有关内容)。这样,经过一、二两级辐射,政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结构图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 【整体结构图】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的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 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普遍联系 基本特征 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克原因与结果 思现象与本质 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 义可能与现实 哲偶然与必然 学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 认识与实践 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论认识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认识的真理性 真理观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与谬误 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 社会存在 社会本质和社会的实践本质 基本结构社会结构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 和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 社会历史进程 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结构图】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哲学朴素唯物主义

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第一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唯心主义 的关系问题)客观唯心主义 可知论 马克第二性问题 思主不可知论 义哲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 学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科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直接理论来源 的世哲学的基本主观条件 界观特征科学性 和方马哲的本质革命性 法论特征实践性 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 马哲与现代的两大流派人本主义 西方哲学 马哲与现代西本质区别 方哲学的关系相互影响 深化了马哲的宇宙观 现代科技革命对证明丰富了马哲的一系列 马克思主马哲与现代马哲的丰富和发展基本原理 义哲学与科技革命拓展了马哲的研究领域 现时代马哲对科学技术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的指导作用提供哲学论证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哲学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章结构图】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辩证唯物主 义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物质及其的意义义反映论 存在形式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存在形式时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时间和空间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实践的本质: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主体 世界实践的要素实践客体

如何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作者:何辛欣 上篇讲过,不少考生也相当刻苦,但是取得的效果却不甚理想,这并不是基于智力因素而产生的分野,而是考的好的考生掌握了更加科学的方法。好的方法和勤奋的学习是缺一不可的。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如果南辕北辙,则虽有良驹宝马只怕离目标愈来愈远。所以考研成功无非四个字:勤奋、得法。勤奋你们来做,得法我写出我个人的经验,让你们少走弯路,那么你就一定是分子而不是分母。我发现有些考生在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并不差,但是考试的结果却不理想,我想可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深入细小的知识点而不能浅出,考题稍微一变换就不知所措,痛失得分机会。 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是我两年备考的两大心得之一,说到这个词,感觉比较玄妙,其实很简单,特别是学法的人,要有严谨的态度来对待所学知识,形成体系。我尽量以口语化来说明,如果有疑问,请在下面跟帖询问。 前提:构建学科知识体系适用于自成体系的一切学科,尤其是法学(我发觉其他科目教材的体系都不如法学的教材体系强),但是不包括外语的学习。对于外语的学习,鄙人学了十数年的英语,仍然除了应付考试尚能聊以自慰以外,不堪实用,希望有对语言学习有心得的兄弟姐妹不吝指教。 某一学科,之所以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总有自己最鲜明的特点、自己的篇章结构顺序,因此要掌握这一学科,应当以此最宏观的特点入手,层层深入,才能掌握本门学科的精髓,进而全面系统地掌握该学科。举个通俗的例子,一个画师要画一棵树,必然先画其主干,然后才是分支,最后才是树叶,以及树叶上的纹理,而绝不会相反。那么我们在学习法律学科的时候,一开始就津津乐道于为什么效力待定的合同效力是待定的,然而却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自杀在何种情况下构成犯罪?这些问题,固然可以说是对法律学科有浓厚的钻研兴趣,但笔者认为本末倒置了。 法硕联考的五门学科,以及政治考试的五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及其他学科,都体现了这一点,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学习每门学科,都必须从最基础的东西入手,而考生往往忽视这点,动不动就题海,光做题不思考,效果有限。比如缓刑和假释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答案缓刑是量刑制度,假释是刑罚执行制度,知道了这一点,其他的区别就顺理成章了;又如刑法为什么必须罪刑法定,而民法一般则规定约定优先于法律规定(比如合同法规定要约以对话方式作出的,应当即时作出承诺,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不要以为这些不会考试而不重要,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张无忌为什么能够迅速学好乾坤大挪移,因为他有九阳真经的深厚基础。掌握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这一方法,对将来学习大多数学科都有事半功倍之效。 具体如何操作? 我在上篇帖子讲过,第一遍读书的时候首先要看篇章结构,并抄录下来,这是学科知识体系的雏形。抄完后,看看这门学科大体分为几大块(虽然一门学科动则十几章,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四块)。每块由许多章组成,每一章就由许多小节组成,每一小节由许多知识点组成,每一知识点由组成该知识点的许多小点组成。这样你知道这棵树的主干、分支、树叶和纹理了。 第二遍读书的时候,根据最基本的概念,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安排篇章结构顺序,各章节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每个制度是如何围绕该学科最基本的原理并反应这个原理的。作者按照这样的篇章结构顺序自然有他的道理,如果对其思考,按照作者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

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知识点归纳

中央处理器(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 内存储器(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储器、匀速缓冲存储器) 主机总线 输入/输出接口 硬件系统外存储器 1、计算机系统外部设备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 软件系统系统软件 应用软件 2、OSI参考模型: 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达方式。 负责维护两个节点之间会话连接的建立、管理和终止,以及数据的交换。 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对端服务。 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以及实现拥塞控制、网络互连 等功能。 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包,并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 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利用传输介质为通信的网络结点之间的建立、管理和释放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 输,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3、TCP/IP参考模型: 负责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细节,专门为用户提高应用服务。 负责在应用进程之间建立端到端通信。 负责将源主机的报文分组发送到目的主机。 负责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IP数据报。 4、网络拓扑结构分为星状拓扑结构、环状拓扑结构、树状拓扑结构、网状拓扑结构和总线形拓扑结构。 5、IP地址分类: D类地址:用于组播。 E类地址:暂时保留。 6、计算机的发展史。 7、简述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的5大部分及其功能。 答: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大部分组成。 运算器:用来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并将运算的中间结果暂时存储在运算存储器内。 存储器:用来存放数据和程序。 控制器:用来控制、指挥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运算以及处理运算结果。 输入设备:将人们熟悉的信息形式转化为机器能识别的信息形式。 输出设备:将运算结果转换为人们熟悉的信息形式。 8、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特点。 答:按通信范围和距离可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 LAN:最常见、应用最广。连接范围窄、用户数少、配置容易、连接速率高。

计算机专业知识汇总

计算机专业知识汇总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考点: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编码与数制、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及其性能指标、计算机的组成部件与常见外设。 1、计算机的发展:以基本逻辑元件为标志,发展分四个阶段。 第1代:电子管计算机时代(1946-1957),采用电子管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大、耗电量大、寿命短、可靠性差、成本高、容量小、输入输出设备落后,没有系统软件,只能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编程,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第一台计算机ENIAC属于第一代计算机。 第2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1958-1964),采用晶体管制作逻辑部件,与第一代计算机相比,体积较小,重量减轻,能耗降低,制作成本下降,计算机的可靠性和运算速度得到了提高,存储容量有了提高,开始有了系统软件,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出现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应用领域扩大到数据处理,事务管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 第3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1965-1969),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作各种逻辑部件,采用半导体存储器作为主存,存储容量大幅度提升,增强了系统的处理能力,系统软件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使多用户可以共享软硬件资源,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应用领域和普及程度迅速扩大。 集成电路使计算机体积更小,质量更轻,耗电更省,寿命更长,成本更低,运算更快。 第4代: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1970年至今),基本逻辑部件采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存储器因集成度不断提高,容量越来越大,外存广泛使用软硬磁盘和光盘。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相继出现。软件产业高度发展,多媒体技术用于计算机,广泛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2、计算机的特点:快速的运算能力;足够高的计算精度;超强的记忆能力;复杂的逻辑判断能力;程序控制方式。 3、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或数值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来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提出的问题的计算。 2)、数据处理(信息处理):是指对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存储、整理、分类、统计、加工、利用、传播等一系列活动的统称。 3)计算机的辅助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4)过程控制(或实时控制):利用计算机及时采集、检测数据,按最优值迅速地对控制对象进行自动调节或自动控制。 5)人工智能(或智能模拟):是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能活动,储如感知、判断、学习等。 6)计算机网络应用: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构成了计算机网络。 4、计算机系统 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组成;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表示数据和指令;采用程序存储,程序控制技术。 5、计算机硬件系统 1)中央处理器:运算器和控制器合在一起称为中央处理器(CPU),也被称作微处理器;运算器也称算术逻辑单元,用于执行所有的算术和逻辑运算指令;控制器负责把指令逐条从存储器中取出,经译码分析后向整机发出控制命令,以保证正确完成程序所要求的功能。 2)存储器:是计算机的记忆部件,它的功能是存储程序和数据。按能否与CPU直接交换信息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按存取方式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关机后RAM信息消失,ROM 信息不消失。 3)输入设备:是用来接收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和程序,并将它们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二进制形式存放在内存中。 4)输出设备:与输入设备正好相反,是将放在内存中的信息由计算机处理的结果转换为人们所能识别的形式。 6、计算机软件系统:是程序和程序运行所需要的数据以及开发、使用和维护这些程序所需要的文档集合。

4教师学科知识体系构建

会宁县中小学教师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要求及评价标准 一、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要求 (一)学校要有对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指导性意见,并有制度、有计划、有落实、有成果; (二)教师要具有学科知识的整体构建意识,不断提高知识系统的建构能力; (三)教师要熟悉并建立本学科、本学段的整体知识体系; (四)学校要切实有效地实施“青蓝工程”,采取结对的方式,尽快促使年轻教师完成学科知识体系的调整建构; (五)学科教师要有体现学科“体、面、线、点”,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知识结构,最好通过知识树、知识导图或思维导图等形式呈现出来; (六)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堂进行学案整理、学科知识自我建构的习惯和能力,并有具体落实。 二学科目标体系构建要求 (一)教师要研读所任学科的学段课程标准,明确分年级的具体要求; (二)有效地制定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三)课时目标要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 (四)学习目标要立足学情,面向考情、突出能力、注重“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分层设计,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个体学生; (五)采取纸笔测试、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不同评价形式,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达标测评,重点体现过程性评价和指导,以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三、学科知识结构的课堂运用要求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中观或微观的不同角度对课堂学科知识进行自我建构: 宏观上指立足于学科各大模块,从整体上把握学科思想体系,建构全书结构体系。(这种情况较适合高年级学生的综合复习。)中观上指以概念群、原理群为基础,在更高层面上寻求知识板块间的脉络线索,实现内优外联、纵向提升、横向拓展。 微观上指依托概念群或定理、公式,寻找知识点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结成一个上下联通、左右衔接的知识网络。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自绘知识树、知识导图或思维导图等形式养成自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习惯。 (三)教师在导学案中要设计专门的学习模块,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学案、知识建构。 四、学科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 教师构建适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科知识结构,是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障。 (一)要体现整体性。要具有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内容完整的学科本体性知识结构体系。通过知识结构导图或者知识树等直观的表现手

最全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计算机专业知识归纳

操作系统 1、计算机的硬件基本上由哪五大部分组成? 答: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2、运算器都可对数据进行哪两种运算? 答: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3、CAD、CAM、CAT、CAI都代表什么? 答:1、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2、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3、计算机辅助测试(CAT) 4、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4、数据处理是指对数据的(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传送)的全过程。 5、程序性语言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三类。 6、能举出哪些是高级语言、哪些是低级语言? 低级语言:汇编语言 高级语言:basic . cobol . c. foxbase等 7、操作系统可分为(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三种操作系统。 8、解释型程序和编译型程序有什么不同?哪种程序产生目标程序? 编译程序产生目标程序 9、DBMS是什么的? 答:DBMS 是数据库管理系统。 10、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两部份组成。 11、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两部分。 12、操作系统的特征:(并发)、(资源共享)、(虚拟)、(异步)。 13、没有任何软件支持的计算机称为(裸机)。 14、操作系统的五大功能(作业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存储器管理)、(进程管理)。 15、操作系统发展的过程:(无操作系统)、(单道批处理系统)、(多道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系统)。 16、Spooling系统是(批处理)系统。 17、批处理系统有两大特点(自动性)、(顺序性)。 18、批处理系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不断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提高系统吞吐量。 19、分时系统的特点(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 20、分时系统的主要目标?系统对用户的响应时间。 21、实时系统分为哪两类?并能举出这两类的例子。飞机飞行、弹道发射、预定飞机票、查询航班都是什么系统? 22、实时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靠性)、(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 23、个人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是(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24、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包括什么? 答:1、科学计算 2、数据通信与数据处理、3、自动控制 4、计算机辅助设计 5、计算机人工智能 25、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答:1、字长 2、运算速度 3、主存容量 4、综合性能 26、CPU的状态 答:CPU交替执行操作系统程序和用户程序。在执行不同程序时,根据运行程序对机器指令的使用权限而 将CPU置为不同的状态,。CPU的状态属于程序状态字PSW的一位。大多数计算机系统将CPU执行划分为管态和目态。 27、PCB是什么? 答:是进程控制块。 28、用户组织的逻辑文件有哪两种形式? 答:流式文件、记录式文件 计算机网络及网络安全 一、

事业单位考试计算机专业知识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热点分析 计算机基础是考试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一般需要考生对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综观近几年各地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知识考试情况来看,考生需了解计算机的起源、发展以及主要应用,字符编码;理解不同计算机语言的特点及其区别,尤其是利用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如何得以被计算机执行;掌握计算机系统中软、硬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指标等;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分类和特点,数值的各种进制表示及转换方法等。 计算机的特点、分类及其应用 1.1.1计算机的发展 以使用的基本逻辑元件为标志,可将计算机的发展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时代(1946年—1957年) (1)采用电子管制作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大、耗电量大、寿命短、可靠性差、成本高。 (2)采用水银延迟电路或电子射线管作为存储部件,容量很小,后来外存储器使用了磁鼓存储信息,扩充了存储容量。 (3)输入输出设备落后,还没有系统软件,只能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编程。 (4)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ENIAC属于第一代计算机。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1958年—1964年) (1)采用晶体管制作基本逻辑部件,与第一代计算机相比,体积较小、重量减轻、能耗降低、制作成本下降,计算机的可靠性和运算速度得到了提高。 (2)普遍采用磁芯作为主存储器,采用磁盘/磁鼓作为外存储器,存储容量有了提高。 (3)开始有了系统软件,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出现了如FORTRAN、COBOL、ALGOL等高级程序语言。 (4)应用领域扩大到数据处理、事务管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 3.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1965年—1969年) (1)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作各种逻辑部件。 (2)采用半导体存储器作为主存,存储容量大幅度提高,增强了系统的处理能力。 (3)系统软件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使多用户可以共享计算机软硬件资源。 (4)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 (5)应用领域和普及程序迅速扩大,除用于科学计算、自动控制和数据处理外,还用于处理图形、图像及文字资料等方面。 集成电路使计算机体积更小、质量更轻、耗电更省、寿命更长、成本更低、运算速度更快。 4.第四代: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1970年至今) (1)基本逻辑部件采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2)半导体存储器因集成度不断提高,容量越来越大,外存广泛使用软硬磁盘和光盘。 (3)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相继出现,软件产业高度发展。

高中英语全部知识体系结构图汇总

高中英语全部知识体系结构图汇总 一、简单句的五个基本句型 1. 主语+不及物动词 2. 主语+及物动词+宾语 3. 主语+系动词+主语补语 4. 主语+双宾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5. 主语+宾补动词+宾语+宾语补语 制矣’王词Uj=屯词、犹词.动词、形各罰、凰询、 虚词Wh冠詞.介词,逹词,感观词 名诚L可數帘词、不可数宕闻、塔词斯有掐、名词甲复軸 动同I动词的SS >?iU-< 动词的时?i 融过去时、-?s??时、一熾野皋时、现在进杼时、过去逢希时、 I 进来琲行时、现在完成BX就去完咸时、碍来完咸时、完成进行时 讷词的诅态C王动????) 非渭诸动词(不定式、分瓠动?ffl) 语il { \优R (人称代词、枸主氏词、反身枕词F掘示悅词、鬼问代词、关系代恫、不定代词)f旬子种冕陳述句、紳可旬、祈便?k愿叹旬旬子?s.谕单旬、笄列句-显合伺I句也句子成分.主语、谓咏當语、謨语、定语、状语"?i?.同拉语 《从旬! 名词?JU?(主语从罠宜语从句、気语从旬、利位语U¢) 形容讨性定语从旬性宣语A?1非限槪性定语从创 J 穂词It状语从句(时间.堆点、菜样?庫因.轴勲且的“让步、方武.?K) H ?L动词短语、名词??.畀词短语〔甜0短请) ? C f全部普钢词o??生词、不在搁内e?≠ι?a*用??硫伽谚单伺心词師∣????词)騎殊站梅,耐旬.辭旬* SA??讥旬型.處礼话气 二、复合句: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定语从句:n、pron+先行词+句子(不完整的) 名词性从句:主+谓(Vt)+宾 状语从句:主+谓+宾语+状语

词 的墓本用去* 殆畜词的比ficS? 副问的昼丰用? 动词SiKf I合呱 转常J 枸慨?? 蟲生” 歸生和荀占P I

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 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基础。对一个教师来说,知识越多越好。然而,作为一个普通初级中学的教师,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下列三个组成部分。 一、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教师所教的学科和专业是他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有比较系统而透彻的理解,还要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以及在本学科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学者的生平事迹要有所了解。 二、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还必须“育人”。因此,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必须是全面的。教师为了获得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就应该在通晓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拥有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包括一定的“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体音美”等学科的知识和一些相应的技能(如写作、计算、唱歌、绘画、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技能)。 三、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能否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这是教师提高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自觉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必须的。教师仅仅有了广博的知识是不够的,他要善于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还要善于“科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修养,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 能力结构方面应该做到基本能力和特殊能力相结合。 主要包括 (1)思维条理性、逻辑性; (2)口头表达能力; (3)组织教学能力。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包括: (1)信息的组织与转化能力; (2)信息的传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 1.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现阶段为()。 A.远程信息处理系统 B.以资源共享为目的计算机网络 C.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D.计算机通信网络 正确答案:B 2.Internet的域名结构是树状的,顶级域名不包括()。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137913.html,A美国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137913.html, 商业部门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137913.html, 教育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137913.html, 中国 正确答案:A 3.局域网中的计算机为了相互通信,必须安装()。 A.调制解调器 B.网卡 C.声卡 D.电视卡 正确答案:B 4.WWW起源于()。 A.美国国防部 B.美国科学基金会 C.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 D.英国剑桥大学 正确答案:A 5. 以下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安装防病毒卡或防火墙 B.不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 C.对来历不明的软磁盘先进行病毒检测后再使用 D.定期对计算机操作者进行身体健康检查 正确答案:D 6.利用下面哪些控制键来进行不同输入法的切换() A.Ctrl+alt B.Ctrl+shift C.Alt+shift D.Ctrl+v 正确答案:B 7. 为了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染,应该做到()。 A.不要拷贝来历不明的软盘上的程序 B.对长期不用的软盘要经常格式化 C.对软盘上的文件要经常重新拷贝 D.不要把无病毒的软盘与来历不明的软盘放在一起 正确答案:A

8. PentiumII微机中的PentiumII是指微机的()。 A.硬盘容量 B.主频率 C.微处理器型号 D.内存容量 正确答案:C 9. 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动态影像等综合处理,主要体现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A.预测 B.统筹 C.调控 D.多媒体 正确答案:D 10.()具有交互性--信息接受者也有主动权。 A.网上广告 B.电视广告 C.报刊广告 D.路边广告 正确答案:A 11.局域网是在局部地区内传送信息并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因此它不能() A.连接几十公里外的用户 B.使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 C.连接外部设备或不同型号的计算机 D.与大型计算机相连 正确答案:A 12. 微型计算机中主要进行逻辑运算的部分是()。 A.存储器 B.控制器 C.输出设备 D.运算器 正确答案:D 13.以下哪个英文单词代表超文本传输?() A.HTTP B.FTP C.BOPHER D.TELNET 正确答案:A 14.()足不出户就把商店"逛"个遍? A.看报纸 B.看电视 C.查资料 D.去网上商店 正确答案:D 15. 操作系统是对计算机的系统资源进行控制与管理的软件。这里系统资源指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