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白茶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安吉白茶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安吉白茶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收稿日期:2011-05-24;修订日期:2011-11-01基金项目:湖州师范学院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作者简介:于淑池(1966-),女(满族),河北平泉人,现任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生物活性成分的功效研究工作.

安吉白茶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于淑池,刘畅,王乘慧,马丽娜,朱敏

(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目的研究安吉白茶茶多酚的总还原力,对超氧阴离子(O 2-·)的抑制作用,对羟基自由基(·OH )的清除作用,对Fe

2+

的络合能力,对红细胞溶血及H 2O 2所致红细胞溶血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安吉白茶中提取的茶多酚与Vc ,V E 和没食子酸(GC )进行比较。结果安吉白茶茶多酚具有一定的还原力,对红细胞氧化溶血和H 2O 2所致的氧化溶血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具有一定的抑制O 2-·作用,对Fe 2+络合能力次之,对·OH 的清除作用相对较弱。结论安吉白茶茶多酚可作为潜在天然抗氧化剂应用于食品和医药工业中。

关键词:安吉白茶;茶多酚;维生素C ;维生素E ;没食子酸(GC );抗氧化活性DOI 标识:doi :10.3969/j.issn.1008-0805.2012.05.062

中图分类号:R96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12)05-1184-04安吉白茶(Anji white Tea ),为山茶科(Theaceae )茶属(Camellia )木本植物。在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为浙江名茶的后起之秀。以叶张玉白,茎脉翠绿,香气清新、馥郁,滋味鲜爽,回味甘甜[1]

独树一

帜。茶多酚(Teaupolyphenol ,TP )具有高效的抗衰老、抗辐射、消除人

体过剩的自由基、去脂减肥、降低血糖、血脂和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

病及抑制肿瘤细胞、保护脑神经等多种保健和药理功能[2,3],在食品

工业、医药行业和日用化工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

目前对茶多酚抗氧化活性研究已有一些报道。赵保路[5]

对茶

·

4811·

多酚及其单体和异构体在不同体系清除各种自由基进行了研究,发现没食子酸酯的存在大大加强了茶多酚的抗氧化反应活性,在C环上的双键对增加抗氧化反应活性也起重要作用,茶多酚各成分之间具有抗氧化协同作用;吴佳敏[6]对茶多酚及改性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发现茶多酚能够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而且效果优于维生素C(Vc)和维生素E(V E),显示了茶多酚在抗氧化方面的优良性能;谢贞建等[7]从普洱茶中提取茶多酚,研究表明普洱茶多酚具有较强的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姜绍通等[8]从抵挡绿茶中提取茶多酚,证明茶多酚对猪油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目前对安吉白茶茶多酚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实验主要研究安吉白茶茶多酚的总还原力、对超氧阴离子(O2-·)的抑制作用、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对Fe2+的络合能力、对红细胞溶血以及H2O2所致红细胞溶血的抑制作用,为安吉白茶茶多酚在医药、食品等方面生产提供参考。

1材料与仪器

安吉白茶茶多酚,本实验室制备;血液(由湖州师范学院门诊部提供)。三氯乙酸、乙醇、甲醇、Na2HPO4、NaH2PO4、Vc、V E、铁氰化钾、邻二氮菲、FeSO4、3,5-二硝基水杨酸、邻苯三酚、Tris、FeCl3、柠檬酸钠、H2O2等均为分析纯。

TU-1810紫外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HH-60型数显恒温搅拌循环水箱(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DGX -9243BC-1型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福玛实验设备有限公司);800-B型台式低速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制造厂);FA2104N型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固体样品粉碎机(金坛市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SHS-D(Ⅲ)型循环水式真空泵(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

2方法

2.1安吉白茶茶多酚总还原力的测定参照曹炜等[9]的方法。在10 ml试管中分别加入0.5mg/ml茶多酚溶液1ml,磷酸盐缓冲溶液(0.2mol/L,pH=6.6)0.5ml和0.3%铁氰化钾1.5ml,置于50?水浴中反应20min,然后加入10%三氯乙酸(TCA)1ml,混匀后3000r/ min离心10min,吸取上清液2ml,加0.5ml0.3%三氯化铁溶液,摇匀后在700nm处测定吸光值,实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同时用相同浓度的Vc、V E、GC做参照试验。

2.2安吉白茶茶多酚对O

2

-·的清除作用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10],邻苯三酚在碱性条件下能发生自氧化,释放出O2-·,生成有色的中间产物,从而阻止中间产物的累积,使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降低,表现为体系的吸光度降低。将0.5mg/ml的茶多酚溶液和相同浓度Vc、V E、GC溶液分别取0.3ml加入到8.4ml Tris-HCl体系中,以蒸馏水为空白,在25?水浴恒温20min后,加入预热的邻苯三酚0.3ml,充分混匀,准确反应3min(加入邻苯三酚时开始计时)后,加入5%抗坏血酸(Vc)0.15ml终止反应。10min后,在波长420nm 处测定各吸光度值A。实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计算清除率E[11]。

E(%)=A

-A

A

?100%

式中E为清除率;A0为对照组OD值;A为样品组的OD值。

2.3安吉白茶茶多酚对·OH的清除作用[12]吸取2.0ml的磷酸缓冲液、1.5ml邻二氮菲(5.0mmol/L)、1.0mlFeSO4(7.5mmol/L)和5.5ml蒸馏水于试管中,混匀,作为未损伤管(A

未损

);吸取2.0ml的磷酸缓冲液、1.5ml邻二氮菲、1.0ml FeSO4、4.5ml蒸馏水和1.0ml

H

2O

2

(0.1%)于试管中,混匀,作为损伤管(A

损伤

);吸取2.0ml的磷

酸缓冲液、1.5ml邻二氮菲、1.0ml FeSO4、1.0ml茶多酚样品液、1.0

ml H

2O

2

和3.5ml蒸馏水于试管中,混匀,作为样品管(A样品),在

37?水浴中反应1h,在波长536nm处测定各吸光度值A。同时用相同浓度的Vc、V E、GC溶液做参照实验。实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计算清除率。羟基自由基茶清除率(E,%)=

A

样品

-A

损伤

A

未损

-A

损伤

?100%

2.4安吉白茶茶多酚对Fe2+的络合能力参照王华等[13]的方法。准确吸取FeSO4(1mmol/l)50μl,加入茶多酚样品溶液400μl,铁试剂(1mmol/l)20μl,用甲醇定容至1ml,反应10min在540nm处测吸光值,以不加样品溶液为空白样。同时用同一浓度的Vc、V E、GC溶液做参考实验。以Na2EDTA为阳性对照,结果表示为每克提取物相当于Na2EDTA的毫克数。

2.5安吉白茶茶多酚对红细胞溶血的抑制作用参照王德洁等[14]的方法。取5ml抗凝健康人血用20ml pH值为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冲洗、1500r/min离心3次,第1次和第2次离心分别为5 min,第3次离心10min,然后用PBS配成1%的红细胞悬液。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6ml红细胞液,1号试管为空白对照加入PBS3ml,剩下4支分别加入同一浓度的茶多酚溶液、Vc、V E、GC溶液3ml,经37?水浴24h。1500r/min离心10min,在波长540nm处测定各吸光度值A。以对照组为100%溶血,实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为。计算溶血度[15]。

溶血度(%)=A/A0?100%

其中:A0-对照组的吸光度;

A-试样组吸光度。

2.6安吉白茶茶多酚对H

2

O

2

所致红细胞溶血的抑制作用参照王德洁等[14]的方法。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6ml红细胞液,1号为空白对照管加入PBS3ml,剩下5支分别加入0.3%的H2O21ml以及同一浓度的茶多酚溶液、Vc、V E、GC溶液3ml,恒定总体积,不足用PBS 补足。经37?水浴1h。1500r/min离心10min,在波长415nm处测定各吸光度值A。以对照组(2号试管)为100%溶血,实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计算溶血度[15]。

溶血度=(A-A0)/(A1-A0)?100%

其中:A-测试组吸光度;

A

-空白管吸光度;

A

1

-对照组吸光度

2.7数据处理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用珋x?s表示,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应用Excel软件作图。多重比较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

3结果与分析

3.1安吉白茶茶多酚总还原力的测定抗氧化剂的还原力与其抗氧化活性之间存在关系,抗氧化剂是通过自身的还原作用给出电子而清除自由基,还原力越强,抗氧化活性越强。因此,可通过测定还原力来说明其抗氧化活性的大小。安吉白茶茶多酚总还原力测定结果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4种抗氧化剂中,没食子酸(GC)的还原能力显著地大于其他3种;Vc、V E其次,茶多酚还原力最低

图中a、b、c、d不同字母表示样品间还原能力呈显著性差异(P<0.05)

图1安吉白茶茶多酚总还原力的测定

3.2安吉白茶茶多酚对O

2

-·的清除作用实验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0.5mg/ml的Vc清除率最高,同浓度的安吉白茶茶多酚和

V

E

次之,没食子酸(GC)的清除率最低,其中安吉白茶茶多酚的清除率为(53.937?4.296)%。说明安吉白茶茶多酚具备一定清除超氧自由基的能力,且清除率与V E接近。

·

5811

·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2012VOL.23NO.5时珍国医国药2012年第23卷第5期

图中a 、

b 、

c 、

d 不同字母表示样品间清除能力呈显著性差异(P <0.05)图2安吉白茶茶多酚对O 2-·的清除能力

3.3安吉白茶茶多酚对·OH 的清除作用实验结果见图3。由图3

可知,0.5mg/ml 的V E 对·OH 有很强的清除能力,同浓度的安吉白

茶茶多酚具有一定的清除·OH 的能力,但是比V E 、

Vc 和没食子酸(GC )都小,仅为(13.414?3.396)%

图中a 、

b 、

c 、

d 不同字母表示样品间清除能力呈显著性差异(P <0.05)图3安吉白茶茶多酚对·OH 的清除作用

3.4安吉白茶茶多酚对Fe 2+的络合能力Fe 2+能够催化Fenton 反

应导致羟基自由基的生成,多酚类物质能与Fe 2+

络合,减少羟基自

由基的生成,间接抑制脱氧核糖降解。安吉白茶茶多酚对Fe 2+

的络

合能力见图4。由图4可知,

4种抗氧化剂中,0.5mg/ml 的没食子酸(GC )对Fe 2+的络合能力极显著地大于其他三种,VE 和安吉白茶茶

多酚次之,

VC 对Fe 2+的络合能力最弱。这说明安吉白茶茶多酚有一定的络合Fe 2+能力

图中a 、b 、c 、d 不同字母表示样品间络合能力呈显著性差异(P <0.05)图4安吉白茶茶多酚对Fe 2+的络合能力

3.5安吉白茶茶多酚对红细胞溶血的抑制作用安吉白茶茶多酚对红细胞溶血的抑制作用见图5。实验结果显示,红细胞经温浴24h 后,可出现明显溶血。0.5mg/ml 的安吉白茶茶多酚、

V E 、Vc 和没食子酸(GC )均可抑制红细胞的自氧化溶血作用,

其中安吉白茶茶多酚对红细胞的溶血度为(9.573?1.421)%。安吉白茶茶多酚和Vc 对红细胞溶血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相同浓度下安吉白茶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比Vc 弱,但比V E 和没食子酸(GC )强。3.6安吉白茶茶多酚对H 2O 2所致红细胞溶血的抑制作用安吉白茶茶多酚对H 2O 2所致红细胞溶血的抑制作用见图6。H 2O 2为强氧化剂,可以破坏红细胞膜,导致血红蛋白溢出。0.5mg/ml 的安吉白茶茶多酚、V E 、Vc 和没食子酸(GC )均可抑制H 2O 2的这种作用,其中安吉白茶茶多酚对H 2O 2所致红细胞的溶血度为(26.151?1.922)%。相同浓度下Vc 的抗氧化性最强,安吉白茶茶多酚次之,GC 的抗氧化性最弱。4结论与讨论

大量试验证明,氧自由基的产生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各种炎症、

老年性白内障、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性痴呆、衰老等[9]

。在生理情况下,活性氧处于较低的水平,其产生和清除处于动态平衡,但在某些

病理情况下,其产生与清除的平衡被打破,将导致机体损伤[16]

。而安吉白茶茶多酚的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安吉白茶茶多酚具有一定

的还原力,具有一定的清除O 2-

·和·OH 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络合Fe 2+能力以及对红细胞溶血以及H 2O 2所致红细胞溶血的抑制作用。对于不同的体系清除效果有所不同

图中a 、

b 、

c 、

d 不同字母表示样品间抑制能力呈显著性差异(P <0.05)图5

安吉白茶茶多酚对红细胞溶血的抑制作用

图中a 、b 、c 、d 不同字母表示样品间抑制能力呈显著性差异(P <0.05)图6安吉白茶茶多酚对H 2O 2所致红细胞溶血的抑制作用

抗氧化剂是通过自身的还原作用给出电子而清除自由基,其抗氧化活性与还原力呈正相关,还原能力越大,其抗氧化活性能越强,因此可通过测定物质的还原力来间接表示其抗氧化活性的大小[17]。本试验采用公认的抗氧化剂V E 、

Vc 和没食子酸(GC )作为参照。研究结果表明:0.5mg/ml 安吉白茶茶多酚的还原力比V E 、

Vc 和没食子酸(GC )都弱,比李林[18]

用0.2mg/ml 的绿茶多酚测得的还原力稍低一些。

尽管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是大多数有机体内存在的一种相对较弱的氧化剂,但是其能通过歧化作用和其他类型的反应产生过氧化氢和羟自由基,是体内形成自由基的来源,并且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可

以通过破坏DNA 和细胞膜导致机体严重损害[19]

。本实验采用邻苯

三酚自氧化法测定安吉白茶茶多酚对O 2-

·抑制作用。邻苯三酚在

碱性条件下能发生自氧化,释放出O 2-·,生成有色的中间产物,而

产生的O 2-

·又能促进邻苯三酚的自氧化。当加入还原试剂如Vc

时,

抑制了O 2-

·生成速度,从而阻止中间产物的累积,使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降低,表现为体系的吸光度下降。试验结果显示,安吉白茶茶多酚对O 2-

·的清除率达到了(53.937?4.296)%,仅次于Vc ,显示出对O 2-·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李林[18]

测得绿茶多酚清除O 2-·的活性IC 50为0.54mg/ml ,而且茶多酚清除O 2-

·的活性随着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与本实验测得的结果相近;全吉淑等[20]

从绿茶中提取的茶多酚当浓度为1mg/ml 时,其清除率为59.9%,与本实验

相比抑制率较差;马森[21]

从武夷岩茶中提取茶多酚,测得茶多酚对邻苯三酚自氧化的抑制率随剂量增加,抑制作用也显著增加,但比本

实验抑制率低很多。综上可知,安吉白茶茶多酚对O 2-

·的抑制率

与其他绿茶多酚相差不大,但比武夷岩茶多酚高,显示出安吉白茶茶

多酚具有较强的清除O 2-

·的能力。·OH 氧化活性很强,是仅次于氟的一种非选择性氧化剂,对细胞的危害最大,可直接损伤各种生物膜,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羟自

·

6811·时珍国医国药2012年第23卷第5期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2VOL.23NO.5

由基清除率是反映药物抗氧化作用的重要指标[22]。本试验采用磷二氮菲-Fe氧化法检测H2O2/Fe2+体系产生·OH。FeSO4与H2O2反应产生·OH,以·OH氧化水杨酸所得产物的吸光度表示·OH的多少,吸光度越大,·OH越多。安吉白茶茶多酚在0.5mg/ml时对·OH清除率为(13.414?3.396)%。而李林[18]用0.1mg/ml的绿茶多酚清除·OH的活性随着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加入量为0.1ml时其清除率已达到40%;全吉淑等[19]从绿茶中提取并配置成1mg/ml 的茶多酚,其清除率为61.8%;以及侯冬岩等[23]从普洱茶中提取多酚,当清除率为50%时溶液浓度为0.16mg/ml。相对于以上结果,本实验安吉白茶茶多酚清除·OH能力相对较弱。

茶多酚分子内有多个邻位酚羟基。可作为多基配体与一个中心离子如铅,锡,铁,钙等络合,形成环状的螯和物而产生沉淀。4种抗氧化剂中,0.5mg/ml的没食子酸(GC)对Fe2+的络合能力极显著地大于其他3种,V E和安吉白茶茶多酚次之,Vc对Fe2+的络合能力最弱,安吉白茶茶多酚在0.5mg/ml时络合力为(37.457?1.264)mg/g。周才琼等[24]研究发现金属离子的存在会影响TP的溶解性,影响其抗氧化活性。Khokhar等[25]研究发现儿茶素(黄烷醇类)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儿茶素(EC)都能与Fe2+形成络合物,B 环的邻苯二酚基团是茶多酚与Fe2+的结合所必需的,当B环上的3,4邻二羟基转变成3,4,5三羟基没食子酰基团时,其与Fe2+的结合效率降低。

在机体内红细胞是一种具有运输O2及CO2作用的细胞,其膜内的血红蛋白使其功能的发挥成为可能,一旦细胞膜发生破坏,其内部的血红蛋白外溢,红细胞被破坏其运输能力便丧失。红细胞膜易受到氧自由基的攻击发生脂质过氧化而使红细胞膜的完整性破坏,导致溶血[14],安吉白茶茶多酚对于红细胞膜自氧化和H2O2所致的红细胞氧化溶血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性可能与抑制脂膜过氧化有关。安吉白茶茶多酚的抗氧化性仅次于Vc,而明显高于另外两种。显示出对红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马兰萍等[26]采用水溶性偶氮引发剂引发红细胞的溶血并以从绿茶中提取的茶多酚抑制其溶血,研究发现绿茶多酚的加入能有效地抑制溶血;王贞丽等[27]将茶多酚灌入小鼠胃内,测得茶多酚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对生物膜的损伤,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具有抗衰老作用。总之,通过本研究为安吉白茶茶多酚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程玉龙.安吉白茶的历史渊源及栽培现状[J].茶叶通讯,2007,34(3):26.

[2]刘学铭,梁世中.茶多酚的保健和药理作用及应用前景[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8,24(5):47.

[3]张星海,沈生荣,杨贤强.茶多酚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1,4:24.

[4]曾磊,张玉军,邹正.茶多酚的功能特性及应用[J].郑州工程学院

学报,2002,23(2):90.

[5]赵保路.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J].科学通报,2002,47(16):1206.

[6]吴佳敏.茶多酚及其改性衍生物抗氧化性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110.

[7]谢贞建,赵超群,邹联柱,等.普洱茶多酚的提取及抗氧化作用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9,25(1):64.

[8]姜绍通,潘丽军,庞思平,等.茶多酚-猪油乳化体系的抗氧化效果[J].食品科学,199,20(5):9.

[9]曹炜,卢珂,陈卫军,等.不同种类蜂蜜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5,26(8):352.

[10]艾志录,王育红,潘治利,等.苹果渣中多酚物质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6,27(12):160.

[11]单承莺,任红荣,何海玲,等.毛胶薯蓣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35(12):86.

[12]陈炅然,王琴.蕨麻多糖的提取及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J].中国兽医科技,2004,34(4):59.

[13]王华,姚亚平,王毕妮,等.高粱籽粒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10):123.

[14]王德洁,李娟,巨艳红,等.知母多糖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8,22(2):31.

[15]于淑池,周俊波,彭忠,等.安吉白茶多糖的微波辅助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36(6):180.

[16]刘晓丽,霍展样,张金莲.盐酸川芎嗪体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3,5(2):37.

[17]Tseng Y H,Yang J H,Mau J L.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Ganoderma tsugae[J].Food Chemistry,2008,10:732.

[18]李林.绿茶茶多酚超临界CO2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检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061.

[19]Macdonald J,Galley H F,Webster N R.Oxidative stress and gene expres-sion in sepsis[J].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03,90(2):221.[20]全吉淑,尹学哲,金泽武道.茶多酚自由基清除及抗脂蛋白氧化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3):75.

[21]马森.武夷岩茶茶多酚的体外抗氧化作用[J].武夷学院学报,2009,28(2):22.

[22]金鸣,蔡亚欣,李金荣,等.邻二氮菲-Fe2+氧化法检测H2O2/Fe2+产生的羟自由基[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6,23(6):553.

[23]侯冬岩,回瑞华,唐蕊,等.普洱茶茶多酚及清除·OH能力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6,27(10):165.

[24]周才琼,代小容,曾庆群.对茶多酚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07,28(11):199.

[25]Khokhar S,Owusu Apenten RK.Iron bi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phenolic compounds:some ten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J].Food Chem,2003,81(1):133.

[26]马兰萍,刘在群,周波,等.绿茶多酚对自由基诱导的红细胞氧化性溶血的抑制作用[J].科学通报,2000,45(12):1271.

[27]王贞丽,陈雪红,王丽华,等.茶多酚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红细胞氧化损伤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2006,21(3):210.

·

7811

·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2012VOL.23NO.5时珍国医国药2012年第23卷第5期

2016-2021年安吉白茶行业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2016-2021年安吉白茶行业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杭州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

报告目录 报告摘要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第一章安吉白茶行业发展综述 第一节安吉白茶行业定义 第二节安吉白茶行业基本特点 第三节安吉白茶行业分类 第四节安吉白茶行业统计标准 一、统计部门和统计口径 二、行业主要统计方法介绍 三、行业涵盖数据种类介绍 第五节安吉白茶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一、赢利性 二、成长速度 三、附加值的提升空间 第二章全球安吉白茶行业运行形势分析 第一节全球安吉白茶行业发展历程 第二节全球安吉白茶行业市场发展情况 一、全球安吉白茶行业供给情况分析 二、全球安吉白茶行业需求情况分析 第三节全球安吉白茶行业主要国家及区域发展情况分析 一、欧洲 二、美国 三、日本 第四节全球安吉白茶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第三章 2011-2015年中国安吉白茶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1-2015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 二、国际贸易环境 第二节 2011-2015年安吉白茶行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一、行业政策影响分析 二、相关行业标准分析 三、行业发展规划 第三节技术环境分析 一、主要生产技术分析 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节 2011-2015年安吉白茶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第四章中国安吉白茶行业市场总体运行情况分析 第一节 2011-2015年中国安吉白茶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中国安吉白茶行业规模情况分析 一、行业单位规模情况分析 二、行业人员规模状况分析 三、行业资产规模状况分析 四、行业市场规模状况分析 第三节 2015年中国安吉白茶区域市场规模分析 一、2015年东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二、2015年华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三、2015年华东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四、2015年华中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五、2015年华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六、2015年西部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第四节 2016-2021年中国安吉白茶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我国安吉白茶产品区域规模预测(图表模型,具体数值以报告内容为准)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特性及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生物学功能。 一、前言 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最主要的对人体最有益成分,是一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俗名茶单宁、茶鞣质。其主要组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多化合物的复合体。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类,占其总量的80%左右。茶叶中的儿茶素类主要为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等[1]。近年来经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表明茶多酚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主要集中在消除自由基、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血脂、酶活性、杀菌抗病毒、脂类代谢、抗癌作用、等方面,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有关茶多酚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二、茶多酚的生物学功能 1、消除自由基 人在生命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自由基,自由基极强的氧化能力会氧化不饱和脂肪酸形成LPO(过氧化脂质),累积的LPO会削弱生物膜的正常功能,影响活性物质的正常代谢,诱发肝炎、癌症、衰老、心血管等疾病。而TP因多酚羟基极易被氧化为醌类而产生H+,故有强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是TP 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是其抑癌抗癌药理作用的基础[2]。TP自身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抑制原来的自由基链锁反应,从而保护细胞成分不受损伤,与其他抗氧化剂相比,TP清除氧自由基具有高效性.与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相比,1 mg TP清除O2?的效能相当于9 μg Cu,ZnSOD;与强抗氧化剂VitC,VitE相比,其清除O2?,?OH效能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3]。

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

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现状 小组成员:莫娟兰,程小运,韦玲玲,李志宁,梁天贤,谢宏波,覃治达。 目录 中文文摘 [1].Liposomes和micelles结构对天然抗氧化剂稳定性的影响. [2].天然抗氧化剂对抗晶状体氧化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3].大豆异黄酮的UV/vis的抗氧化作用 [4].天然抗氧化剂防止精炼油酸败的研究 英文文摘 [a].Antioxidant Activity of Wheat Germ Extracts [1] Liposomes和micelles结构对天然抗氧化剂稳定性的影响 儿茶素等类黄酮类物质广泛存在于茶叶、葡萄、柑橘、柿等多种天然植物中,它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消炎抗癌等多种功效,其保健功能已得到全世界医学界和食品营养界的公认,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儿茶素等类黄酮类物质的自动氧化及抗氧化机理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儿茶素类天然抗氧化剂在发挥其天然抗氧化保健作用的同时,其自身往往氧化成低活性甚至没有活性的氧化产物,特别是在天然植物原料加工过程中,这些天然抗氧化剂发生的自动氧化对其活性损失很大,因此,了解影响儿茶素自动氧化的因素,并寻找避免儿茶素自动氧化的方法以期提高其活性是医学界和食品营养界一直关注的课题。脂质体(Liposomes)和胶束体(micelles)类双亲和结构自发现以来,引起了科技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脂质体结构的缓释性和靶向性在医药上的用途更为广泛,国外八十年代开始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进行研究,于九十年代开发出了脂质体靶向抗癌药物面市;我国九十年代引起重视并投入一定的经费开始研究,但到目前国内尚无一例成功开发上市的脂质体靶向药物。本试验试图将脂质体(Liposomes)和胶束体(micelles)类双亲和结构技术在儿茶素等类黄酮类物质。 [2] 天然抗氧化剂对抗晶状体氧化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五味子乙素(SchB)、水飞蓟宾(SIB)、没食子酸丙酯(PG)、阿魏酸钠(SF)和沙棘总黄酮(TFH)5种天然抗氧化剂对抗实验性晶状体氧化损伤的作用。 方法:将4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麻醉后,无菌操作摘出80只眼球,游离出透明晶状体。将实验分成8组:(1)对照组,(2)Fenton组,(3)白内停组(PS),(4)五味子乙素组(SchB),(5)水飞蓟宾组(SIB),(6)没食子酸丙酯组(PG),(7)阿魏酸钠组(SF),(8)沙棘总黄酮组(TFH)。所配制的各组培养液,除对照组外,均含有Fenton反应液,并分别含有白内停或上述5种天然抗氧化剂。将晶状体随机分为8组分别放入培养液中,在37℃、5% cO2、95%空气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温育。24 h后取出晶状体并在冰浴中做匀浆,测定晶状体总蛋白和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SGH)、总抗氧化能力(TAO)、维生素(Vit c)和丙二醛(MDA)。结果以x±s表示,用SPSS统计软件包行t检验。探讨Fenton氧化损伤和5种抗氧化剂作用下对晶状体上述指标的影响。 结果:(1)各组总蛋白无差异。Fenton可溶性蛋白显著性低于其他组。对照组可溶性蛋白占总蛋白的90.74%,Fenton组仅占26.71%(丢失了71%),阿魏酸钠组可溶性蛋白占49.85%,是Fenton组的1.91倍,且高于白内停组(P<0.01)。(2)Fenton组SOD和GSH-Px活性分别丧失43.92%和49.22%。对照组、五味子乙素组、水飞蓟宾组、没食子酸丙酯组和阿魏酸钠组的SOD和GSH-Px活性均高于Fenton组,其中阿魏酸钠作用最强(P<0.01)。白内停没有提高SOD活性的作用仅有轻微增强GSH-Px活性的作用;(3)Fenton反应使晶状体中GSH和Vit c 分别丢失77.88%和80.95%,各种单体均显示较强的保护作用,且明显优于白内停滴眼液(P

茶叶中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茶叶中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提取方法与应用研究进展 1引言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由于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不断扩大,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与应用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绿色天然提取物茶多酚,在绿色的二十一世纪极具发展潜力。据有关专业人士介绍,目前,茶多酚在全球年消耗量约1800吨,其中,美国约700吨,西欧500吨,日本500吨,其他国家和地区约400吨。近年来除欧美国家需求逐年增加外,东南亚、南亚等消费量也有较快增长。因此,当前茶多酚的市场前景广阔,有关专家预计,未来几年,国内外茶多酚需求量将迅速从目前的1800吨攀升至2100吨以上,其市场规模可达十几亿元。我国是世界茶叶生产大国之一,每年约有70万吨茶叶,其中有约15万吨茶片、茶末,可供提取2.3吨食品级茶多酚。因此开发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将有充足的资源保证。自从新世纪对茶多酚类开展系统研究以来,茶多酚的许多功能被陆续发现。大量的研究表明,茶多酚不仅是一种天然的无毒的抗氧化剂,而且也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开始于五六十年代,而专业研究开始于七十年代,目前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与领先水平。国内生产的茶多酚含量大于89%,咖啡碱小于2%。当前茶多酚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与医药行业。由于茶多酚具有生物活性的特性,不断地对茶多酚进行研究,不断地出现新的研究成果。王玉春在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就茶多酚提取的各种方法的基本流程及各自得优缺点和茶多酚的用途做一综述。曹群在茶多酚的提取方法研究中对现如今对茶多酚的提取方法进行简单的归纳,并比较各种提取工艺的优缺点。李俊华在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中经过对茶多酚的性质及现有提取方法利弊的分析,确定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对茶叶中的茶多酚进行了萃取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是可行的,并探讨了其较佳的提取工艺参数。王艳在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一文对其性质、结构和组成做了简单的介绍,重点介绍了茶多酚的主要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王学松在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方法研究一文中综述了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方法、特点以及改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是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类等。主要为(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类物质又称茶鞣或茶,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作用,能有 茶多酚,又名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简称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物质[1]?。 3成分 是一种稠环,可分为类、-[4]-黄烷醇类、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总量的60%-80%;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4性状

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略有吸潮性,水溶液pH3~4。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1]?。 5性能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尤其酯型儿茶素EGCG,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异坏血酸的100倍。4种主要儿茶素化合物当中,抗氧化能力为EGCG>EGC>ECG>EC>BHA,且抗氧化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茶多酚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抑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茶多酚可吸附食品中的异味,因此具有一定的除臭作用。对食品中的色素具有保护作用,它既可起到天然色素的作用,又可防止食品退色,茶多酚还具有抑制亚硝酸盐的形成和积累作用。 6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中;稳定性极强,在4—8、250℃左右的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协会列入GB2760-89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主要由、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以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7药理作用 抗癌: 茶多酚能极强的清除有害,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的绿茶。功效据相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益处。 防治降、预防及茶多酚对人体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甘油三酯等含量高,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抑制这种斑状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换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降血糖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防治脑中风: 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能消除血管痉挛,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 抗血栓: 血浆的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的聚集,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另外,细胞膜脂质中磷脂与胆固醇的增多会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严重影响微循环的灌注,增加血液粘度,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滞,加剧红细胞聚集及。 茶多酚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易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阻止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另外,茶多酚能有效的抑制血浆及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的上升,促进脂类及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现有的降脂抗栓药物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不易长期服用。茶多酚是茶叶中具有降脂抗栓作用的天然成分,加上其自身所具有的抗氧化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保健品。 ①提高免疫能力 通过调节免疫球蛋白的活性,间接实现提高人体综合免疫能力、抗风湿因子、抗菌抗病毒的功效,茶多酚通过提高人体免疫球蛋白总量并使其维持在高水平,刺激抗体活性的变化,从而提高人的总体免疫能力。间接实现抑制或杀灭各种病原体、病菌和病毒的功效。 ②抗变态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 茶多酚能强烈的抑制组胺的释放作用,实验证明茶多酚抗变态反应和抗皮肤过敏反应比当前常用的抗过敏药的抑制效果强2~10倍。茶多酚能抑制活性因子如抗体、肾上腺素、酶等引起的过敏反映,对哮喘等过敏性病症有显着疗效。

茶多酚研究

期末论文 功能性因子茶多酚的研究进展Tea Polyphenols Research development 院系: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目录 一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2) 1.2 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2) 【1】物理性质 (2) 【2】化学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生理功能 (3) 二提取工艺 (5) 2.1 溶剂提取法 (5) 2.2离子沉淀法 (5) 2.3 柱分离制备法 (5) 三新型制备方法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6) 四就业思考与展望 (6) 五参考文献 (8)

功能性因子茶多酚 摘要: 介绍了茶多酚的主要成分、般特效、生理功能。探讨其在社会生活成产中作为添加剂在食品、药品等众多生活用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简单说明茶多酚的几种工艺,溶剂提取法、离子沉降法、柱分离制备法等。阐述茶多酚作为油脂类食品抗氧化添加剂,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以及在医药美容等领域所获得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茶多酚性质提取工艺社会前景 一、概述 1、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茶多酚属于芳香烃,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①。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1] 2、理化性质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

迷迭香天然抗氧化剂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迷迭香天然抗氧化剂产业化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1.1.1. 本项目是国家确保食品安全的战略性项目 化学合成抗氧剂作为食品添加剂,是世界在20世纪及之前的普遍选择。由于化学合成抗氧化剂对人体肝、脾、肺等器官均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在二十世纪中期,曾造成影响较大的中毒事件,世界卫生组织(FAO/WHO)、欧共体儿童保护组织(HACSG)、英国生物工业协会(BIBRA)等一些机构和组织对化学合成抗氧化剂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表明,化学合成抗氧化剂对人体肝、脾、肺等器官均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一直延续到2010年的麦当劳“麦乐鸡事件”就是使用化学合成抗氧化剂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延续。但由于世界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人们一时找不到没有毒副作用的抗氧化剂来取代它们,为此,各国相关机构对现行抗氧化剂进行了严格、细致的毒理学研究和评价,制定了详细的使用标准,来减少化学合成抗氧化剂对人的毒副作用。但世界各国及相关机构,出于对人类健康的关注,均希望找到一种对人类没有毒副作用的天然抗氧化剂来确保食品安全。 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成分,由于其安全、无毒或基本无毒,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从20世纪以来,国外相继研究开发了从茶叶、山嵛菜、西红柿、葡萄籽、甘草、烤烟及迷迭香等植物中提取对人体无毒害的天然抗氧化剂。这一发现也导致目前北欧国家禁止使用化学合成抗氧化剂,发达国家--欧盟、美国、日本等严格限制使用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的化学合成抗氧化剂,而寻求并鼓励推广天然抗氧化剂,同时还限制或禁止使用了化学合成抗氧化剂的食品进口。 研究发现,在众多的天然抗氧化剂中,迷迭香天然抗氧化剂,不仅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而且对人体还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更难得目前只有迷迭香天然抗氧化剂具有高效、稳定、耐高温的特点,这一发现,推动了世界各国对迷迭香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开发。迷迭香抗氧化剂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竞相开发的目标。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本文介绍了茶多酚的成分和儿茶素的 结构,全面地综述了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茶多酚在油脂、肉制品加工和果蔬保鲜、糕点和糖果以及饮料生产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茶多酚;抗氧化作用;食品 Abstract: Tea polyphenols is a natural food additives, ingredient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catechin structur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tea polyphenols in tea polyphenols grease, meat processing, and aquatic preservation,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astries and candy and beverage production. Key word: tea polyphenols;antioxidation;food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多酚类物质,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茶多酚主体成分是儿茶素,占茶叶干物量的20 %一30 % [1]。茶多酚分子结构中具有活泼的羟基氢能终止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捕获过量的自由基,因此是一类理想的天然抗氧化剂。 1 茶多酚的性质和结构 茶多酚在碱性介质中极不稳定,在酸性中则稳定、耐热、与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都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被氧化成棕色物,遇铁变成绿黑色络合物,与重金属盐溶液作用生成灰黄色沉淀,也能被高锰酸钾、硫酸铈等氧化剂氧化,与酒石酸铁生成红紫色络合物[2]。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 黄烷酮类、花色素类、黄酮醇类、 花白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等6类化合物。其中以黄烷酮类(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最为重要,占茶多酚总量的60% ~80% 。其次是黄酮类,其他酚类物质含量比较

茶多酚改性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_应乐

茶 叶 科 学 2010,30(增刊1):511~515 Journal of Tea Science 收稿日期:2010-09-20 修订日期:2010-11-20 作者简介:应乐(1987— ),女,浙江慈溪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茶叶生物化学与茶终端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通信作者:zdcy@https://www.360docs.net/doc/f312394153.html, 茶多酚改性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 应乐 1,2 ,张士康2,王岳飞 1* ,朱跃进2,杨贤强1 (1. 浙江大学茶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9;2.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6) 摘要:利用溶剂法、乳剂法和分子修饰法等技术对茶多酚进行改性,以制备具有较好脂溶性的改性茶多酚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目前用于茶多酚改性的三种方法及其优缺点,以及改性后的脂溶性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与机理进行了综述和总结,并对茶多酚改性技术发展与脂溶性茶多酚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脂溶性茶多酚;改性;抗氧化 中图分类号:TS2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 (2010)增刊1-511-05 Progress on the Modification of Tea Polyphenols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Lipid-soluble Tea Polyphenols YING Le 1,2, ZHANG Shi-kang 2, WANG Yue-fei 1*, ZHU Yue-jin 2, YANG Xian-qiang 1 (1. Department of Tea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 China; 2. Hangzhou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COOP, Hangzhou 310016, China) Abstract: Producing good quality lipid-soluble tea polyphenols (LTP) was the research focus at home and abroad. Tea polyphenols’ modification by solvent, emulsion and molecular modification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mong these three methods were compared.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liphophilic tea polyphenols and its mechanism were introduced. Its antioxidant properties in different antioxidant systems were compare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LTP as antioxidants was forecas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LTP production was proposed. Keywords: lipid-soluble tea polyphenols, modification, antioxidant 茶多酚作为茶叶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从发现至今一直备受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1],茶叶中的生理活性物质主要为茶多酚,它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和显著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在食品领域,茶多酚可以作为食品的抗氧化剂,延长食品的货架保鲜期[2-3];在医药领域,茶多酚作为药品的功效成分,具有抗氧化[4]、延缓衰老、抗菌、抗病毒、降血脂[5]、抗癌[6-11]等功效,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药品中。在化工 领域,茶多酚也可以用于各类化妆品的生产[12]以及作为甲醛的吸收剂[13]。 随着茶多酚各方面研究的深入,其各领域的应用趋于完善。茶多酚结构中的酚羟基使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但随着应用的进一步推广,茶多酚的水溶性阻碍了其在油脂体系的应用和发展,特别是在食品油脂行业的应用。目前食品业主要使用人工合成的脂溶性抗氧化剂,如BHA 、BHT 、PG 和TBHQ 等[14]。近

湖州白茶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对策研究

湖州白茶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对策研究 [摘要]白茶是湖州的特色农产品,近年来市场上白茶行业的竞争者与日俱增。调查表明,湖州白茶产业部分白茶企业品牌意识淡薄,营销理念落后,营销方式陈旧,缺乏开拓市场的主动性。应通过建立湖州白茶统一品牌,提高湖州白茶品质,加强对外宣传等措施,提高湖州白茶在国内外的声誉和知名度,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关键词]湖州白茶;茶文化;品牌建设;市场拓展 白茶作为我国加工历史最早的茶类,其起源比绿茶至少要早两千多年,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湖州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白茶文化也是祖国茶文化的精髓之一。湖州作为白茶产区,不仅茶文化资源十分丰厚,而且白茶生产资源也很丰富。近年来湖州的白茶产业蓬勃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湖州的白茶产业缺乏有雄厚实力的大企业和能带动整个白茶产业的大品牌,也未能建立一个能适应大众消费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规模市场。 虽然湖州白茶在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下,知名度在逐步提升,但在国内外市场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通过白茶产业的开发,不仅能促进白茶主产区的经济,同时也能带动湖州整体经济的发展,例如带动茶区旅游经济、茶艺茶馆产业和茶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湖州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湖州白茶的竞争优势,采取准确的品牌管理和市场拓展策略,促进湖州白茶产业发

展。 一、湖州白茶的品牌建设及市场拓展现状 近年来,湖州的白茶产业蓬勃发展。从种植范围来看:湖州白茶的主产区从原来的安吉溪龙一带扩大到安吉全县、长兴和平地区、吴兴的埭溪和妙西、德清的莫干山区,目前白茶的种植遍布湖州的大部分丘陵地带。 但目前湖州白茶产业总体而言品牌概念混杂,各地区各自拥有自己的品牌管理模式,没有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品牌。很多茶企业主要销售渠道是通过白茶街进行销售,等顾客自己上门,不愿意花钱做广告,没有采取积极主动的市场拓展措施。湖州的白茶生产企业大都采用等客上门的方式销售白茶,生产企业和茶农缺乏开拓市场的主动性。现在安吉、长兴等地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季节性的白茶销售和批发市场,但销售市场规模不大。目前湖州还没有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白茶销售市场。 (一)品牌管理模式复杂,品牌概念混乱,营销理念落后 湖州白茶重点产区以安吉全县和长兴和平地区为主。其中安吉白茶采取的品牌管理模式是“母子”品牌管理模式,即“安吉白茶”作为整个安吉县白茶的母品牌,而企业自主创立的品牌则为子品牌。继承并发展了安吉县的品牌管理模式,长兴县和平镇则采取了“母子孙”的品牌管理模式,母品牌为长兴统一品牌“紫笋白茶”,子品牌为和平镇白茶品牌“兰芽白”,另外还有一个孙品牌,即企业的自创品牌。这两种品牌管理模式导致一种茶叶有两个乃至三个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郑婧、李昌洋、张海洋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从茶多酚的原料、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方法及应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Zheng Jing,Li Chang yang,Zhang Hai ya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o tea polyphenols are from tea polyphenol raw materia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method and application mak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ea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tea polypheno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茶多酚(Tea-Poiyphenols,简称TP),又名茶单宁,儿茶酸,属多酚类物质,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多羟基酚类衍生物的混合物,占茶叶干重的13%-30%, 鲜叶的2%-5% 以儿茶素为主体成分,占总酚含量的60%-80%; 主要由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 表没食子儿茶素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功能性食品》课程论文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生姓名:许军强 学号:20114061204 任课教师:臧延青 所在学院:食品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2014年10月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以儿茶素为主要成分的多分类化合物的总称。它目前尚不能人工合成,是一种多功能、高效的抗氧剂,正是它的一些药理和保健特性,使得它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本论文通过对前人一些资料的整理,从多方面介绍了茶多酚,并对茶多酚的提取和研究进展做了探讨。 关键词:茶多酚功能提取方法应用 1.茶多酚简介 1.1.定义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1],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1.2.理化性质 1.2.1.稳定性 在 pH 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2]。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1.2.2.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3];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列入GB2760-89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1.2.3.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4],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 —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抗氧化因子与天然抗氧化剂研究综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抗氧化因子与天然抗氧化剂研究综述 作者:乔凤云, 陈欣, 余柳青, QIAO Feng-yun, CHEN Xin, YU Liu-qing 作者单位:乔凤云,QIAO Feng-yun(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310029;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 ,310006), 陈欣,CHEN Xin(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310029), 余柳青,YU Liu- qing(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310006) 刊名: 科技通报 英文刊名:BULLETI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6,22(3) 被引用次数:9次 参考文献(22条) 1.Hallwell B Free Radical and antioxidation 1990 2.Wu G;Fang Y Z;Yang S Glutathione metabolism in antimals:nutritional regulation and physiologyical signi-ficance 2003 3.Jacob;Robert A The integrated antioxidant system 1995(05) 4.Arora A;Nair M G;Strasburg G M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isoflavones and their metabolites in a liposomel system 1998 5.Kameoka S;Leavitt P;Chang C Expression of antioxidant proteins in human intestinal Caco-2 cells treated with dietary flavonoids[外文期刊] 1999 6.句海松抗氧化剂研究进展 1990(12) 7.Ng T B;Liu F;Wang Z T Antioxidative activity of nature products from plants[外文期刊] 2000(08) 8.Morel I;Cillard J;Lescoat G Antioxidant and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ies of the iron chelators pyoverdin and hydroxypyrid-4-ones in iron-loaded hepatocyte cultures:comparison of their mechanism of protection with that of desferrioxamine 1992(05) 9.Ozturk G;Erol D D;Uzbay T Synthesis of 4(1H)-pyridinone derivatives and investi-gation of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2001(04) 10.Huang D R;Proctor G R;Driscoll S D Pyridones as potential antitumor agents Ⅱ:4-pyridones and bioisosteres of 3-acetoxy-2-pyridone 1980(03) 11.Cragg L;Hebbel R P;Miller W The iron chelator L1 potentiates oxidative DNA damage in iron-loaded liver cells 1998(02) 12.Sadrzadeh S M;Nanji A A;Price P L The oral iron chelator,1,2-dimethyl-3-hydroxypyrid -4-one reduces hepatic-free iron,lipid peroxidation and fat accumulation in chronically ethanol-fed rats 1994(02) 13.Helliwell B;Jello M C Gutteridge Free Radical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1985 14.Wickens;Andrew P Ageing and the free radical theory[外文期刊] 2001(03) 15.Vimala S & Adenan MI Malaysian tropical forest medicinal plants:a source of natural antioxidants 1999 16.Loliger Free Radicals and food additive 1991 17.Hudson B J F Food Antioxidants.Elsevier 1990 18.LOLIGER Free Radicals and Food Additive 1991 19.Arora A;Byrem T M;Nair M G Modulation of liposomeal membrane fluidity by flavonoids and

白茶的研究进展

2007年第2期 FUJIANCHAYE 白茶是我国传统的六大茶类之一。主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建阳、松溪等县。因制法独特,不炒不揉,成茶外表满披白 毫,色泽银白灰绿,故称“白茶”[1] 。 白茶依采摘标准不同分为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传统上,将采自大白茶或水仙品种嫩梢的肥壮芽头制成的成品称“银针”。采自大白茶或水仙品种嫩梢的一芽一、二叶制成的成品称“白牡丹”或“水仙白”。采自菜茶群体的芽叶制成的成品称“贡眉”。由制“ 银针”时采下的嫩梢经“抽针”后,剩下的叶片制成的成品称“寿眉”[2] 。现在生产的白茶品种主要有福鼎大毫、 福安大白、政和大白、福鼎大白等,已很少用水仙、 菜茶来生产白茶。 白茶以性清凉、退热、降火、祛暑的治病效果和清幽素雅的风格,在国内外市场素负声誉,尤受侨胞的喜爱。白茶现主销香港、德国、日本、荷兰、法国、澳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政和、松溪等地生产的白茶销区以香港等东南亚为主,福鼎等地生产的白茶以欧洲为主销市场。 长期以来,白茶主要作为外销茶叶销往海外,而内销极少,以致许多人不知道中国还有白茶。有关白茶的研究也较少,特别是白茶品质形成机理与白茶保健功能的有关研究尤其缺少。现就白茶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述,并就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白茶的发展史研究 从茶叶发展历史而言,白茶应该是最早的茶类,因为古人将茶叶晒干保存就类似现代白茶的生产方法。最早的有关白茶生产与品质的记载是明代田艺蘅所著的《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其中“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就是白茶的加工方法,并表明白茶的品质接近自然,品质良好。 许多茶叶文献中提到白茶都有讲到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该书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书中所讲的白茶,包括三色细芽、银丝水芽都不是现代六大茶类中的白茶,而是指叶片白化的茶树,而且其制作方法也与绿茶相同,这与武夷山的白鸡冠、浙江安吉白茶、宁波印雪白茶相同。 林今团就建阳白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认为现代白茶发源于建阳水吉,约清朝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七年 (1772 ̄1782年),由肖乌奴的高祖创制。 从产品创始到商品形成,大体历经二、三十年。由于当时的白茶是以当地菜茶幼嫩芽叶采制而成,由于创制于建阳县漳墩南坑,因此俗称“南坑白”或“小白”,因其满披白毫,又称“白毫茶”,并认为左宗棠所称“白亳”就是道光(1812年)后由水吉集散的南坑白茶。道光初年,水仙茶树被发现,后来引进大白茶树品种,于同治九年(1870年)左右,水吉(今建阳水吉镇)茶农以大叶茶芽制“银针”(芽茶),并首创“白牡丹”[3,4]。 张天福则认为,白茶的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以后传到水吉,再传到政和;先有银针,后有白牡丹、贡眉、寿眉;先有小白、后有大白、水仙白。最早是用菜茶(有性群体种)的壮芽为原料来制作白毫银针。约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茶树被发现后,由于福鼎大白茶芽壮、毫显、香多,所制白毫银针外形、品质远远优于“菜茶”,于是改用福鼎大白茶的壮芽为原料加工“ 白毫银针”[5] 。清代周亮工所写的《 闽小记》载:“太姥山有绿雪芽,今名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售国外,价高金蹲。”许多人认为其中的“绿雪芽”就是白茶。 据现在有限的茶叶史料推测,白茶真正成为一种茶类约在十八世纪中后期,当时的白茶没有特殊的采摘要求,原料只有菜茶,所生产的白茶都统称“白毫”,最早的生产产地可能是在建阳水吉,但是福鼎太姥山一带很快也有了白毫的生产技术,并形成生产规模。一开始生产的“白毫”可能与“白牡丹”相似,但真正叫“白牡丹”可能是用大白茶作为生产原料之后,但是“ 白牡丹”最早出现在哪里,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史料佐证。后来随着福鼎大白茶的发现与推广,福鼎人民开始用福鼎大白茶的芽生产“银针白毫”。至于“大白”“小白”“水仙白”的称呼应是各种茶树品种推广普及之后出现。 2 白茶的栽培研究白茶的种植与其他绿茶无多大差别,有关研究也多局限于总结白茶所用的品种等方面。上世纪60年代的福建白茶调查研究总结了制造白茶的茶树品种与茶树栽培技术,并对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水仙、菜茶的生物学性状、生产的白茶品质作 了较为详尽的总结[5] 。福建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编著的《茶树品种志》、 农业部农业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的《中国茶树优良品种集》中对适制白茶的品种作了详细的介绍[6,7]。刘祖生、夏品恭、王有功、谭永济、陈乐生等对福鼎大白茶、歌乐茶、政和大白茶、福建水仙、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做了专门介绍[8,9,10,11,12,13,14]。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发布的《白茶标准综合体》中,收录的白茶茶树品种有武夷菜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福云六号、水仙、福安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等七个。该标准综合体还规范了茶树有性繁殖、茶树扦插育苗规程、茶 园建立与种植、茶园管理、低产茶园改造等内容[15] 。范金帅对政和东平白茶生态茶园建设进行了探讨[16]。3白茶采摘与鲜叶质量研究3.1白茶采摘技术研究 采摘直接关系到白茶的原料质量,张天福总结了银针、白牡丹、贡眉的采摘方法,并简要论述了采摘时间与品质、产量的 摘 要:本文论述了白茶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白茶的发展史、种植技术、采摘与鲜 叶质量、白茶的加工、保健品质研究五个部分,最后提出了白茶未来研究要点。 关键词:白茶研究进展 白茶的研究进展 袁弟顺1, 2 郑金贵2 (1)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 2) 福建农林大学农产品品质研究所 福州350002) 综述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