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图像去噪文献综述

燕山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医学图像小波去噪方法研究

学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 08级生物医学一班

学生姓名:迟伟

指导教师:孟辉

完成日期:2012年3月20日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现代医学中,影像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医学图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生对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医学图像在获得的过程中都会混有各种噪声,根据图像的特征、噪声的统计特征、频谱分布的规律,已有多种去噪方法。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经过人类的不懈努力,提出了部分新颖的去噪方法。文献[1]根据模糊数学基本理论及随机脉冲噪声本身的特征,提出了模糊指标的概念,并联合边沿信息,提出了一种自适应中值滤波算法;文献[2]采用模糊加权方法对均值滤波算法进行了改进;文献[3]提出一种先去除滤波窗口中最大最小像素值,再进行自适应滤波的算法;文献[4]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加权中值滤波算法;文献[5]提出了一种混合滤波算法,该算法应用局部阈值区分受高斯噪声和脉冲噪声污染的像素,对高斯噪声采用均值滤波,对脉冲噪声采用中值滤波。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几种方法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均存在不足之处:曾经的滤波器将受污染的图像确定为一个整体进行滤波,不可以根据噪声分布的特征及图像的纹理细节进行滤波,对多种噪声共同干扰的图像去噪效果不理想;去噪的同时平滑了图像的细节,使图像清晰度降低,质量下降。所以寻找一种具有局部特性并且可以保持十分好的细节边沿的去噪方法尤为重要[8]。

小波变换具有十分好的时频局部特性,在图像去噪领域,小波变换可以在不一样标准下对图像进行去噪,处理了过去滤波器单一标准去噪所带来的难题。小波变换去噪长处是:噪声几乎完全得到抑制,且反映原始的特征、尖峰点得到很好的保存。在处理了局部特性之后,在抑制噪声的同时可以更好的保持图像的细节边沿等。小波变换对医学图像进行处理,已成为医学图像处理研究和开发的一大热点[10]。

二、研究主要成果

基于PCNN的小波域超声医学图像去噪方法;基于多假设运动补偿去噪的迭代边信息改进算法;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医学超声图像去噪方法;一种新的基于模糊均差和小波阈值的医学图像去噪方法;一种双正则项全变差高光谱图像去噪算法;一种边缘保持的医学图像去噪方法;基于小波统计模型的

医学超声图像去噪方法研究;基于多参数小波阈值函数的图像去噪基于多参数小波阈值函数的图像去噪……

三、发展趋势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几种方法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均存在不足之处:曾经的滤波器将受污染的图像确定为一个整体进行滤波,不可以根据噪声分布的特征及图像的纹理细节进行滤波,对多种噪声共同干扰的图像去噪效果不理想;去噪的同时平滑了图像的细节,使图像清晰度降低,质量下降。所以寻找一种具有局部特性并且可以保持十分好的细节边沿的去噪方法尤为重要。

四、存在问题

在设计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像如何设计一款软件使他对不同噪声的去噪效果都很好。以往的滤波器在去除噪音的同时也对图像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找出一种具有局部特性并且可以保持十分好的细节边沿的去噪方法也是这次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小波去噪怎样才能确定最适合的小波基,如何确定小波分解的层次,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程序设计完成后在调试成功的基础上确保程序精简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未知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主要参考文献

[1]侯艳芹,李均利,魏平,陈刚.一种新的基于模糊均差和小波阈值的医学图像去噪方法[期刊论文]-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5,03.

[2]王志刚,王伟.一种改进型自适应加权模糊均值滤波算法[期刊论文]-电子信息学2003(2).

[3]王敬美.一种自适应中值滤波器算法的FPGA实现[期刊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2008(5).

[4]查宇飞,毕笃彦.基于小波变换的自适应图像去噪方法的研究.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5,5.

[5]罗仲亮,王修信,胡维平.小波图像去噪研究方法概述[期刊论文]2004,11(3):207-211.[6]Ni Chenmin, Ye Maodong, Chen Xiaochun.Journal of Image and Graphics,2006, 11(5):672-678.

[7]Arakawa K.Median filter based on fuzzy rule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image restoration[J].Fuzzy Sets and Systems, 1996, 77(1):3-13.

[8]Li Shutao,Wang Yaonan.Journal of Image and Graphics, 2000, 5(12):999-1001.

[9]Wang Zhangwei,Zheng Changqiong,Wang Jingxi,etal.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 2000,32(5):92-95.

[10]关新平,赵立兴,唐英干.图像去噪混合滤波方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5,10(3):332-337.

[11]刘钰.马艳丽.刘艳霞小波阈值图像去噪算法及MATLAR仿真实验[期刊论文]-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0(6)

[12]郭凌云.杨长兴基于小波变换的乳腺肿瘤B超图像识别的研究[期刊论文]-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2010(1)

[13]吕俊白.蔡灿辉一种有效保留图像细节的自适应图像消噪方法[期刊论文]-计算机应用 2010(8)

[14]高雪娟.高占国图像小波阈值去噪算法研究[期刊论文]-电光与控制2007(6)

[15]粟涓.全宏跃双正交小波滤波器族的构造[期刊论文]-长沙交通学院学报 2007(3)

[16]傅彩霞.杨光一种新的具有增强效果的小波域图像去噪方法[期刊论文]-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7(1)

[17]郑德忠.周颖慧.荆楠基于GCV准则的小波图像去噪方法研究[期刊论文]-仪器仪表学报 2006(z3)

[18]张黎.王立克.杨峰.李淑霞小波阈值图像去噪研究与应用[期刊论文]-微计算机信息 2006(30)

[19]雷辉基于正交小波变换的图象去噪算法的改进[期刊论文]-微计算机信息 2006(16)

[20]李迎春.孙继平.付兴建基于小波变换的红外图像去噪[期刊论文]-激光

与红外 2006(10)

[21]Gao Qing-wei;Li Bin An image de-noising method based on stationary wavelet transform[期刊论文]-

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2(12)

[22]Yan Hua-gang;Li Hai-yun Investigation of a wavelet transform based noise filtering approach for

medical images[期刊论文]-Chinese Medical Equipment Journal 2008(07) [23]张毛女.柳薇一种基于边缘检测的改进的中值滤波去噪方法[期刊论文]-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1(3)

[24]龙华.涂亚庆一种新的形态中值小波图像去噪方法[期刊论文]-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11(2)

[25]翁晓光.王惠南.陶玲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增强新算法[期刊论文]-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

[26]陈晓.徐家品基于小波变换和中值滤波的图像去噪[期刊论文]-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9)

[27]朱文涛.付炜基于最小线性均方估计的小波去噪算法[期刊论文]-现代电子技术 2010(12)

指导教师审阅签字:

年月日

小波变换图像去噪综述

科技论文写作大作业小波变换图像去噪综述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小波图象去噪已经成为目前图象去噪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对目前小波去噪文献进行理解和综合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小波去噪问题的描述,揭示了小波去噪的数学背景和滤波特性;接着分别阐述了目前常用的3类小波去噪方法,并从小波去噪中常用的小波系数模型、各种小波变换的使用、小波去噪和图象压缩之间的联系、不同噪声场合下的小波去噪等几个方面,对小波图象去噪进行了综述;最后,基于对小波去噪问题的理解,提出了对小波去噪方法的一些展望 关键词:小波去噪小波萎缩小波变换图象压缩 1.前言 在信号数据采集及传输时,不仅能采集或接收到与所研究的问题相关的有效信号,同时也会观测到各种类型的噪声。在实际应用中,为降低噪声的影响,不仅应研究信号采集的方式方法及仪器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对已采集或接收的信号寻找最佳的降噪处理方法。对于信号去噪方法的研究可谓是信号处理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传统的去噪方法是将被噪声污染的信号通过一个滤波器,滤除掉噪声频率成分。但对于瞬间信号、宽带噪声信号、非平稳信号等,采用传统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还有傅里叶(Fourier)变换也是信号处理中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信号处理中牵涉到的绝大部分都是语音或其它一维信号,这些信号可以近似的认为是一个高斯过程,同时由于信号的平稳性假设,傅立叶交换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分析工具。但也有其不足之处,给实际应用带来了困难。 小波变换是继Fourier变换后的一重大突破,它是一种窗口面积恒定、窗口形状可变(时间域窗口和频率域窗口均可改变)的时频局域化分析方法,它具有这样的特性;在低频段具有较高的频率分辨率及较低的时间分辨率,在高频段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及较低的频率分辨率,实现了时频窗口的自适应变化,具有时频分析局域性。小波变换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图像信号去噪。将小波变换用于信号去噪,它能在去噪的同时而不损坏信号的突变部分。在过去的十多年,小波方法在信号和图像去噪方面的应用引起学者广泛的关注。本文阐述小波图像去噪方法的原理,概括目前的小波图像去噪的主要方法,最后对小波图像去噪方法的发展和应用进行展望。 2小波图像去噪的原理 所谓小波变化,即:

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内容概述

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内容概述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是语音和图像。据统计,在人类接受的信息中,听觉信息占20%,视觉信息占60%,所以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体和手段——图像信息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一目了然”,都反映了图像在传递信息中独到之处。 目前,图像处理技术发展迅速,其应用领域也愈来愈广,有些技术已相当成熟并产生了惊人的效益,当前图像处理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心的处理方法,构造新的处理系统,开拓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又称为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它是指将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数字图像处理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图形和数字图像信息。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学科大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早期的数字图像处理的目的是改善数字图像的质量,它以人为对象,以改善人的视觉效果为目的。数字图像处理中,输入的是质量低的数字图像,输出的是改善质量后的数字图像,常用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有数字图像增强、复原、编码、压缩等。 1:数字图像处理的现状及发展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许多应用领域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开拓性成就,属于这些领域的有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工业检测、机器人视觉、公安司法、军事制导、文化艺术等,使数字图像处理成为一门引人注目、前景远大的新型学科。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的深入发展,从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思维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数字图像处理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人们已开始研究如何用计算机系统解释数字图像,实现类似人类视觉系统理解外部世界,这被称为数字图像理解或计算机视觉。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到这项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是70年代末MIT的Marr提出的视觉计算理论,这个理论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其后十多年的主导思想。数字图像理解虽然在理论方法研究上已取得不小的进展,但它本身是一个比较难的研究领域,存在不少困难,人类本身对自己的视觉过程还了解甚少,因此计算机视觉是一个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的新领域。如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久的将来它不仅在理论上会有更深入的发展,在应用上意识科学研究、社会生产乃至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强有力的工具。 数字图像处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1)在进一步提高精度的同时着重解决处理速度问题。如在航天遥感、气象云图处理方面,巨大的数据量和处理速度任然是主要矛盾之一。 (2)加强软件研究、开发新的处理方法,特别要注意移植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创造新的处理方法。 (3)加强边缘学科的研究工作,促进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如:人的视觉特性、心理学特性等的研究,如果有所突破,讲对团向处理技术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如何写一篇高质量的医学文献综述

如何写一篇高质量的医学文献综述 2011-10-14 12:10 来源:丁香园作者:新 最近正在写一篇文献综述,虽然说看了不少文献,也有了一定的思路,但是苦于不知从何下笔。我想和我一样的战友大有人在吧。以前有战友贴了很长很长的文献综述写作方法,但是说教太多,具体实施起来我们这些小菜鸟深感不便。在此想和大家一起讨论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等方面,请各位过来人指点迷津,也请各位深陷此中的战友发表高见。 医学论文 医学研究的书面总结。 是以医学科学以及有关的现代科学知识为理论指导,经过科研设计、实验与临床观察或现场调查后,所得的第一手的感性资料,经过归纳分析、统计学处理等一系列的思维劳动,而写成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文章。 撰写论文 提高专业技术知识水平。 培养科研创作能力。 培养科研协作能力。 提高科研综合、整理能力。

能扩大视野。 注意收集、阅读别人的文章。养成文献检索和运用字典习惯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 先进性 实践性 学术性 规范性 可读性 思维性和逻辑性 医学论文种类:

按写作目的:学位论文、学术论文。 按论文的资料来源: 调查研究性论文、观察研究性论文、实验研究性论文、 总结经验体会性的论文、整理资料性的论文。 按论文的学科性质分类: 基础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临床医学论文:临床经验体会、临床总结报告、 专题研究总结、新技术、新方法报道、病例分析、 病例报告、病案讨论。 医学论文的结构 论点:作者依据材料,经过分析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 论据:从理论上证明论点的材料和依据。客观事实、实验数据、理论性论据。论证:组织和安排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医学图像分割综述

医学图像分割综述郭爱心安徽大学摘要:图像分割是图像处理和分析的关键。随着影像医学的发展,图像分割在医学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医学应用的角度出发,对医学图像分割的意义、方法、评估标准和发展前景做出了简单综述。关键字:医学图像分割意义方法评估标准发展前景AReviewofMedicalImageSegmentation Ai- XinGuoAnhuiUniversityAbstract:Imagesegmentationisthekeyofimageprocessingandanalysis.Withthede velopmentofmedicalimage,imagesegmentationisofgreatsignificanceinmedicalapplications.Fromtheper spectiveofmedicalapplications,thispapermadeasimplereviewofthemedicalimagesegmentationonit’ssig nificance、methods、evaluationstandardsanddevelopmentprospects.words:Keymedical image,segmentation,sig nificance,methods,evaluation standards,developmentprospects1.医学图像分割的意义图像分割就是把图像分成若干个特定的、具有独特性质的区域并提出感兴趣目标的技术和过程。它是由图像处理到图像分析的关键步骤。医学图像包括CT、正电子放射层析成像技术(PET)、单光子辐射断层摄像(SPECT)、MRI(磁共振成像技术)、Ultrasound(超[2]声)及其它医学影像设备所获得的图像。医学图像分割是将原始的2D或3D图像划分成[1]不同性质(如灰度、纹理等)的区域,从而把感兴趣的区域提取出来。医学图像分割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的领域,对疾病诊断、图像引导手术以及医学数据可视化等有重要作用,为临床诊疗和病理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医学图像处理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由于医学图像的成像原理和组织本身的特性差异,图像的形成受到诸如噪音、场偏移效应、局部体效应和组织运动等的影响,医学图像与普通图像相比较,不可

外文翻译小波变换在图像处理中的仿真及应用

论文翻译 通信102 吴志昊 译文: 小波变换在图像处理中的仿真及应用 一、课题意义 在传统的傅立叶分析中, 信号完全是在频域展开的, 不包含任何时频的信息, 这对于某些应用来说是很恰当的, 因为信号的频率的信息对其是非常重要的。但其丢弃的时域信息可能对某些应用同样非常重要, 所以人们对傅立叶分析进行了推广, 提出了很多能表征时域和频域信息的信号分析方法, 如短时傅立叶变换, Gabor 变换, 时频分析, 小波变换等。而小波分析则克服了短时傅立叶变换在单分辨率上的缺陷, 具有多分辨率分析的特点, 使其在图像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统的信号理论,是建立在Fourier分析基础上的,而Fourier变换作为一种全局性的变化,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开始对Fourier变换进行各种改进,小波分析由此产生了。小波分析是一种新兴的数学分支,它是泛函数、Fourier分析、调和分析、数值分析的最完美的结晶;在应用领域,特别是在信号处理、图像处理、语音处理以及众多非线性科学领域,它被认为是继Fourier分析之后的又一有效的时频分析方法。小波变换与Fourier变换相比,是一个时间和频域的局域变换因而能有效地从信号中提取信息,通过伸缩和平移等运算功能对函数或信号进行多尺度细化分析(Multiscale Analysis),解决了Fourier变换不能解决的许多困难问题。 小波变换是一种快速发展和比较流行的信号分析方法, 其在图像处理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包括图像压缩, 图像去噪, 图像融合, 图像分解, 图像增强等。小波分析是傅立叶分析思想方法的发展与延拓。除了连续小波(CWT)、离散小波(DWT), 还有小波包(Wavelet Packet)和多维小波。 小波分析在图像处理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包括图像压缩, 图像去噪, 图像融合, 图像分解, 图像增强等。小波变换是一种新的变换分析方法,它继承和发展了短时傅立叶变换局部化的思想,同时又克服了窗口大小不随频率变化等缺点,能够提供一个随频率改变的时间一频率窗口,是进行信号时频分析和处理的理想工具。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变换能够充分突出问题某些方面的特征,因此,小波变换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成功的应用,特别是小波变换的离散数字算法已被广泛用于许多问题的变换研究中。从此,小波变换越来越引进人们的重视,其应用领域来越来越广泛。 二、课题综述 (一)小波分析的应用与发展 小波分析的应用是与小波分析的理论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现在,它已经在科技信息产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电子信息技术是六大高新技术中重要的一个领域,它的重要方面是图象和信号处理。现今,信号处理已经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工作的重要部分,信号处理的目的就是:准确的分析、诊断、编码压缩和量化、快速传递或存储、精确地重构(或恢复)。从数学地角度来看,信号与图象处理可以统一看作是信号处理(图象可以看作是二维信号),在小波分析的许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目录 绪论 (1) 1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1) 1.1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特点 (1) 1.2数字图像处理的优点 (2) 1.3数字图像处理过程 (3) 2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现状 (4) 2.1数字图像的采集与数字化 (4) 2.2图像压缩编码 (5) 2.3图像增强与恢复 (8) 2.4图像分割 (9) 2.5图像分析 (10) 3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13) 参考文献 (14)

绪论 图像处理技术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模拟图像处理和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过程。其优点是处理精度高,处理内容丰富,可进行复杂的非线性处理,有灵活的变通能力,一般来说只要改变软件就可以改变处理内容。困难主要在处理速度上,特别是进行复杂的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几何处理、算术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重建、图像编码、图像识别、图像理解。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涉及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因此数理及相关的边缘学科对图像处理科学的发展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数字图像处理的早期应用是对宇宙飞船发回的图像所进行的各种处理。到了70年代,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迅速从宇航领域扩展到生物医学、信息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工业、农业、国防、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与行业,对经济、军事、文化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最初由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庞大,而计算机运行处理速度相对较慢,这就限制了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现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迅速提高,运行速度大大提高,价格迅速下降,图像处理设备从中、小型计算机迅速过渡到个人计算机,为图像处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准备了条件。第二个原因是由于视觉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最重要的手段。据统计,在人类获取的信息中,视觉信息占60%,而图像正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和视觉紧密相关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潜在应用范围自然十分广阔。近年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日趋成熟,它广泛应用于空间探测、遥感、生物医学、人工智能以及工业检测等许多领域,并促使这些学科产生了新的发展。 1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1.1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特点 (1)目前数字图像处理的信息大多是二维信息,处理信息量很大,因此对计

医学文献综述的文献检索方法

医学文献综述的文献检索方法 医学文献是生命科学重要的信息载体。要了解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就必须学会查阅医学文献,这是每位生命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文献综述是概括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研究现状和动向的论述性专题资料,它依赖于大量的一次性文献,但又不同于撰写论文和专著时对医学文献的应用。 在此就综述撰写过程中如何查阅医学文献做一简述。一、医学文献的概念和分类文献通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资料。就医学角度而言,凡与医学有关的,或与医学领域内某一专题有关的图书资料,均称为医学文献。根据文献的来源、性质等不同,可将文献做如下分类: (一)根据文献来源分类1.原著(originalarticle):由作者总结自己的直接经验或体会撰写而成。主要包括:医学科研论文(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报道、临床观察(分析)、诊疗技术(教训)、调查报告等。2.综合评述论文(整理性论文):主要是取自他人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评述,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整理而成。主要包括:文献综述(review)、述评(commentary)、专题讨论、专题讲座等。 (二)根据文献的性质、内容及出现的频率进行分类1.一次性文献:指医学论著,习惯上称为原著或论著。它是创造性的学术论著,主要包括临床论著、医案医话、专利说明书、会议资料、公报等。其中,临床论著包括:临床经验总结、实验研究报告、理论研究中的新发现、临床实践中的新创见、学位论文等。2.二次性文献:是将多种期刊图书中大量、散乱的一次性文献,按设计要求加工整理、精炼简化而成为有科有目、便于查阅的检索工具书。它是负载储存信息点的检索工具书。常见有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国外医学目录索引、全国报刊索引、国外医学文摘、计算机检索用光盘等。3.三次性文献:是以二次性文献提供的信息为线索,有目的收集一次性文献,充分阅读、消化吸收、综合分析、归纳对比,将其重要内容重新组织、加工撰写而成的医学论文,即综述。它是一次性文献的综合产物,常见有综述、教材、手册、年签等。二、如何查找医学文献查找和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是获取信息的基础,如何查找方法很多,仅将常用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借鉴。(一)查阅途径通常查阅相关原始文献,有下列途径:1.通过核心期刊的二次文献查找原始论文:从国内近期发表的论文着手,如根据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杂志、《国外医学》各专科分册等刊登的相关综述、述评及专题类文章中引用的参考文献,查找所需的原始论文。国外查阅途径首先是查找美国《医学索引》(《IndexMedicus》)中的医学综述目录(BibliographyofMedicalReview)部分,从中寻找相关的综述性文章的题录或文摘,根据其后附有的参考文献目录进行查阅。2.从权威专家撰写的论文着手查阅:除已知权威专家外,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衡量1)在有关学科领域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较多;(2)他的论文较多地被其他作者引用;(3)曾撰写过有影响的专著或经常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一般情况下,有威望的专家撰写的论文可信性较高,其论文设计及取材均比较严谨,论文的综合分析、推理及评论都有值得借鉴之处。3.从创新性较高的文献入手:查找有关方面有创新成就,其方法技术及理论阐述具有鲜明特点或有代表性的论文是一个有效途径,因为其观点往往代表着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4.利用各种检索手段检索相关文献:常见的检索途径1)手工检索。可以直接查阅期刊,搜寻相关课题;也可以通过检索性期刊如美国《医学索引》(《IndexMedicus》)、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s)、美国《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Abstracts)、荷兰《医学文摘》(ExcerptaMedica)等,输入主题词、关键词集中收集查询。(2)计算机检索。利用计算机联机检索和光盘检索。(3)网上检索。根据网址,直接上网检索。目前多数国内外网站均提供此方面的信息,这也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5.从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集查找相关文献: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集是撰写文献综述的重要资料,因为其汇集了从不同角度阐述该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学术会议资料可从相关期刊查找会议综述,从《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学)部分及《中国医学》等中文检索工具中,也能查到部分会议资料。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专辑或会议录、专题讨论会、学术讨论会等常以“Symposium”,“Congress”,“Conference”等开头词出现,可方便查阅。三、如何阅读医学文献(一)医学文献的粗读、精读及取舍原则对于收集、查找到的文献资料,必须确定粗读、精读及取舍原则,否则将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每篇论文先读摘要、前言及结论,以了解该文的价值,决定精读或粗读。对重点文章、较好的综述及有创见性的原著要精读,而对无明显创见性而只是支持某一观点的论文可粗读。文献的取舍主要看其科学性和先进性。判断论文科学性的标准:科研设计是否合理(包括选题是否准确,有无对照组,分组是否合理,有否足够样本数,是否随机抽样等),研究方法是否可靠,数据资料的统计学处理是否得当,理论分析及结论是否恰如其分、实事求是。 (二)医学文献阅读技巧文献阅读需要一定的技巧,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常用方法如下。1.先中文、后外文:基于母语阅读速度快于外文的前提,可以先阅读中文文献,这样不但能较快地了解本专业的基本内容与研究动态,而且有利于熟悉一些非本专业的术语译名和定义,有助于提高阅读外文期刊的速度,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2.先综述、后专题:综述类文章往往有大篇幅的背景介绍,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评述或归纳,内容比较全面客观,在此基础上再阅读专题论文就易于深化。3.先近期、后早期:近期文献中常引用论证和概括早期文献的资料,从中可找到有关课题早期的发展情况,近期文献文末所附的参考文献,又为阅读文献提供了较好的线索。4.先文摘、后全文:由于语言的限制与情报的分散性等诸多因素,要善于利用文摘索引,大范围阅读专题文献摘要,挑选出自己需要而又能查找到的原始文献,便于后期阅读全文。 (三)对期刊不同栏目的阅读选择对于医学期刊的不同栏目应根据需要进行阅读。在Technicalpapers(技术论文)或Conferencepapers(会议论文)栏目下列出的该期刊主要内容中,凡注有LectureChair(讲座)、MemorialLecture(纪念专稿)、SpecialArticle(特约稿)的均属于较重要的综述或展望性论文,执笔者一般是该领域的权威学者,对他们的意见应重视。文末或期末所附的Discussion(讨论)栏目,多是对前几期刊登论文的书面讨论,从中可得到许多启发。从Briefing(简闻)或Trends(动向)栏目中可了解本学科或专业的最新动态。通过CallofPapers(征文启示)、ForthcomingMeeting(近期会议)等栏目,可了解近期国际专业会议的主题、地点等。从BookReview栏目中,可了解新书的出版消息。从AbstractfromRelatedLiterature栏目中,可了解近期有关文献的摘要。每卷期刊最后一期,常有作者索引(AuthorIndex)和主题索引(SubjectIndex),利用这些索引也可查知某作者或某一主题论文在该卷的发表情况。 (四)医学论文阅读要点[1,3]医学论文体裁不同,阅读要点也不尽相同。下面以一次性文献为例做如下简要说明。1.摘要(Abstracts):是全文内容的简

ebnnuqc医学_图像处理技术

^ | You have to believe, there is a way. The ancients said:"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trying to enter". Only when the reluctant step by step to go to it 's time, must be managed to get one step down, only have struggled to achieve it. -- Guo Ge Tech 医学图像处理技术 摘要:随着医学成像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从二维医学图像到三维可视化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动态,对图像分割、纹理分析、图像配准和图像融合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在比较各种技术在相关领域中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发展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及其发展方向。关键词:医学图像处理;图像分割;图像配准;图像融合;纹理分析 1.引言 近20 多年来,医学影像已成为医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其结果使临床医生对 人体部病变部位的观察更直接、更清晰,确诊率也更高。20 世纪70 年代初,X-CT 的发明 曾引发了医学影像领域的一场革命,与此同时,核磁共振成像象(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超声成像、数字射线照相术、发射型计算机成像和核素成像等也逐步发展。计算机和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作为这些成像技术的发展基础,带动着现代医学诊断正产生着深刻的变革。各种新的医学成像方法的临床应用,使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将各种成像技术得到的信息进行互补,也为临床诊断及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在目前的影像医疗诊断中,主要是通过观察一组二维切片图象去发现病变体,往往需要借助医生的经验来判定。至于准确的确定病变体的空间位置、大小、几何形状及与周围生物组织的空间关系,仅通过观察二维切片图象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利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对二维切片图象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人体器官、软组织和病变体的分割提取、三维重建和三维显示,可以辅助医生对病变体及其它感兴趣的区域进行定性甚至定量的分析,可以大大提高医疗诊断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它在医疗教学、手术规划、手术仿真及各种医学研究中也能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本文对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中的图像分割、纹理分析、图像配准和图像融合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 2.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技术 2.1三维可视化概述 医学图像的三维可视化的方法很多,但基本步骤大体相同,如图.。从#$ /&’(或超声等成像系统获得二维断层图像,然后需要将图像格式(如0(#1&)转化成计算机方便处理的格式。通过二维滤波,减少图像的噪声影响,提高信噪比和消除图像的尾迹。采取图像插值方法,对医学关键部位进行各向同性处理,获得体数据。经过三维滤波后,不同组织器官需要进行分割和归类,对同一部位的不同图像进行配准和融合,以利于进一步对某感兴趣部位的操作。根据不同的三维可视化要求和系统平台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三维体绘制,实现三维重构。

图像处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1理论背景 数字图像中的边缘检测是图像分割、目标区域的识别、区域形状提取等图像分析领域的重要基础,图像处理和分析的第一步往往就是边缘检测。 物体的边缘是以图像的局部特征不连续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指图像局部亮度变化最显著的部分,例如灰度值的突变、颜色的突变、纹理结构的突变等,同时物体的边缘也是不同区域的分界处。图像边缘有方向和幅度两个特性,通常沿边缘的走向灰度变化平缓,垂直于边缘走向的像素灰度变化剧烈。根据灰度变化的特点,图像边缘可分为阶跃型、房顶型和凸缘型。 1.2、图像边缘检测技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数字图像边缘检测是伴随着计算机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的高度发展,数字图像边缘检测也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边缘检测技术是图像边缘检测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最基本的技术,如何快速、精确的提取图像边缘信息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然而边缘检测也是图像处理中的一个难题。 首先要研究图像边缘检测,就要先研究图像去噪和图像锐化。前者是为了得到飞更真实的图像,排除外界的干扰,后者则是为我们的边缘检测提供图像特征更加明显的图片,即加大图像特征。两者虽然在图像边缘检测中都有重要地位,但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图像边缘检测的研究,我们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为了处理速度更快,图像特征识别更准确。早期的经典算法有边缘算子法、曲面拟合法、模版匹配法、门限化法等。 早在1959年Julez就曾提及边缘检测技术,Roberts则于1965年开始了最早期的系统研究,从此有关边缘检测的理论方法不断涌现并推陈出新。边缘检测最开始都是使用一些经验性的方法,如利用梯度等微分算子或特征模板对图像进行卷积运算,然而由于这些方法普遍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导致其检测结果并不

小波变换去噪基础地的知识整理

1.小波变换的概念 小波(Wavelet)这一术语,顾名思义,“小波”就是小的波形。所谓“小”是指它具有衰减性;而称之为“波”则是指它的波动性,其振幅正负相间的震荡形式。与Fourier变换相比,小波变换是时间(空间)频率的局部化分析,它通过伸缩平移运算对信号(函数)逐步进行多尺度细化,最终达到高频处时间细分,低频处频率细分,能自动适应时频信号分析的要求,从而可聚焦到信号的任意细节,解决了Fourier变换的困难问题,成为继Fourier变换以来在科学方法上的重大突破。有人把小波变换称为“数学显微镜”。 2.小波有哪几种形式?常用的有哪几种?具体用哪种,为什么? 有几种定义小波(或者小波族)的方法: 缩放滤波器:小波完全通过缩放滤波器g——一个低通有限脉冲响应(FIR)长度为2N和为1的滤波器——来定义。在双正交小波的情况,分解和重建的滤波器分别定义。 高通滤波器的分析作为低通的QMF来计算,而重建滤波器为分解的时间反转。例如Daubechies和Symlet 小波。 缩放函数:小波由时域中的小波函数 (即母小波)和缩放函数 (也称为父小波)来定义。 小波函数实际上是带通滤波器,每一级缩放将带宽减半。这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要覆盖整个谱需要无穷多的级。缩放函数滤掉变换的最低级并保证整个谱被覆盖到。 对于有紧支撑的小波,可以视为有限长,并等价于缩放滤波器g。例如Meyer小波。 小波函数:小波只有时域表示,作为小波函数。例如墨西哥帽小波。 3.小波变换分类 小波变换分成两个大类:离散小波变换 (DWT) 和连续小波转换 (CWT)。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连续变换在所有可能的缩放和平移上操作,而离散变换采用所有缩放和平移值的特定子集。 DWT用于信号编码而CWT用于信号分析。所以,DWT通常用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而CWT经常用于科学研究。 4.小波变换的优点 从图像处理的角度看,小波变换存在以下几个优点: (1)小波分解可以覆盖整个频域(提供了一个数学上完备的描述) (2)小波变换通过选取合适的滤波器,可以极大的减小或去除所提取得不同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3)小波变换具有“变焦”特性,在低频段可用高频率分辨率和低时间分辨率(宽分析窗口),在高频段,可用低频率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窄分析窗口) (4)小波变换实现上有快速算法(Mallat小波分解算法) 另: 1) 低熵性变化后的熵很低; 2) 多分辨率特性边缘、尖峰、断点等;方法, 所以可以很好地刻画信号的非平稳特性 3) 去相关性域更利于去噪; 4) 选基灵活性: 由于小波变换可以灵活选择基底, 也可以根据信号特性和去噪要求选择多带小波、小波包、平移不变小波等。 小波变换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函数系很丰富, 可以有多种选择, 不同的小波系数生成的小波会有不同的效果。噪声常常表现为图像上孤立像素的灰度突变, 具有高频特性和空间不相关性。图像经小波分解后可得到低频部分和高频部分, 低频部分体现了图像的轮廓, 高频部分体现为图像的细节和混入的噪声, 因此, 对图像去噪, 只需要对其高频系数进行量化处理即可。 5.小波变换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间充质干细胞在医学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在医学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年级:2011 姓名:张胜男

前言:干细胞是具有增殖分化潜能的一种细胞,人体200多种细胞均起源于一个全能干细 胞---受精卵,出生后的机体生存也依赖于不同组织中的干细胞,进行自我更新和损伤修复.追溯到1895年人类第一次临床应用骨髓移植治疗肿瘤疾病,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人类具备了从成体组织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的能力,并可以在体外进行大量的细胞扩增培养,但是间充质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所面临的基础理论、实验技术、行业法规,法律伦理等问题,使其在真正走向临床应用的道路还很艰难,这条路上还有多少障碍?还有多远?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人员的努力,也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同行! 正文: 1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英文缩写MSC,存在于多种组织中。 1.1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过程 间充质干细胞最早在骨髓中发现,随后还发现存在于人体发生、发育过程的许多种组织中。目前, 我们能够从骨髓、脂肪、滑膜、骨骼、肌肉、肺、肝、胰腺等组织以及羊水、脐带血中分离和制备间充质干细胞,使用得最多的是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2006年,我国在胎盘和脐带组织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这种胎盘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有可能成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理想替代物,并具有更大的应用潜能。 鉴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支持造血和促进造血干细胞植入、调节免疫以及分离培养操作简便等特点,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间充质干细胞及其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临床研究已经在许多国家开展。作为种子细胞,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机体无法自然修复的组织细胞和器官损伤的多种难治性疾病;作为免疫调节细胞,治疗免疫排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最初的临床研究是1995年由Lazarus等人进行的,他们收集缓解期血液肿瘤患者的自体MSC,在体外扩增培养4~7周,然后再静脉注射入患者体内,患者被分为3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MSC,注射后没有观察到毒副作用,提示MSC 用于移植治疗安全可靠。随后自体MSC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多,病种涉及放疗及化疗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心脏系统疾病等,在这些报道中均证明临床经静脉输注安全可靠。 然而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了不便之处:例如扩增能力个体差异很大;潜在的肿瘤细胞污染风险;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及时适应病情的需要等。这些制约了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的使用。间充质干细胞给未来的再生医学带来了新希望, 对间充质干细胞更深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必将在不远的将来造福人类。其中,胎盘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潜力大、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取材方便、无道德伦理问题的限制、易于工业化制备等特征,有可能成为最具临床应用前景的多能干细胞。 1.2 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医学图像处理综述

医学图像处理综述 墨南-初夏2010-07-24 23:51:56 医学图像处理的对象是各种不同成像机理的医学影像。广泛使用的医学成像模式主要分为X射线成像(X—CT) ,核磁共振成像(MRI),核医学成像(NMI)和超声波成像(UI) 这四类。 (1)x射线成像:传统x射线成像基于人体不同器官和组织密度不同。对x射线的吸收衰减不同形成x射线影像。(例如人体中骨组织密度最大,在图像上呈白影,肺是软组织并且含有气体,密度最低,在照片上的图像通常是黑影。)常用于对人体骨骼和内脏器官的疾病或损伤进行诊断和定位。现代的x射线断层成像(x—cT) 发明于20世纪70年代,是传统影像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成像模式之一,其速度已经快到可以对心脏实现动态成像。其缺点是医生要在病人接收剂量和片厚之间进行折衷选择,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的还需进一步提高。 (2)核磁共振成像(MIR) 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才进入市场,这种成像设备具有在任意方向上的多切片成像、多参数和多核素成像、可实现整个空问的真三维数据采集、结构和功能成像,无放射性等优点。目前MRI的功能成像(fMRI) 是MIR设备应用的前沿领域,广泛应用于大脑功能性疾病的诊断,并为肿瘤等占位性病变提供功能信息。MRI 受到世人的广泛重视,其技术尚在迅速发展

过程中。 (3)核医学成像(NMI ) ,目前以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 和正电子断层成像(PET) 为主,其基本原理是向人体注射放射性核素示踪剂,使带有放射性核素的示踪原子进入人体内要成像的脏器或组织通过测量其在人体内的分布来成像。NMI不仅可以提供静态图像,而且可提供动态图像。 (4)超声波成像(Ultrasonic Imaging ) ,属于非电离辐射的成像模态,以二维平面成像的功能为主,加上血液流动的彩色杜普勒超声成像功能在内,在市场上已经广泛使用。超声成像的缺点是图像对比度差、信噪比不好、图像的重复性依赖于操作人员。但是,它的动态实时成像能力是别的成像模式不可代替的 在目前的影像医疗诊断中,主要是通过观察一组二维切片图象去发现病变体.这往往需要借助医生的经验来判定。至于准确地确定病变体的空间位置、大小、几何形状及与周围 生物组织的空间关系,仅通过观察二维切片图象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二维切片图象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人体器官,软组织和病变体的分割提取,三维重建和三维显示,可以辅助医生对病变体及其它感兴趣的区域进行定性甚至定量的分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去噪

第1章绪论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实中的图像都是带噪声的。噪声恶化了图像质量,使图像变得模糊。对同时含有高斯噪声和椒盐噪声的图像先进行混合中值滤波,在滤除椒盐噪声的同时,又很好地保留了图像中的物体细节和轮廓。小波域去噪处理具有很好的时频特性、多分辨分析特性等优点,可以看成特征提取和低通滤波功能的综合。小波模极大值去噪方法能有效地保留信号的奇异点信息,去噪后的信号没有多余振荡,具有较好的图画质量,改进后可以得到更满意的图像。小波相位滤波去噪算法是基于小波变换系数相关性去噪算法的,适于强噪声图像,去噪后也可以改善图像质量。 1.1课题背景 图像信息以其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作用距离远等优点成为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及利用信息的重要手段,而现实中的图像由于种种原因都是带噪声的。噪声恶化了图像质量,使图像模糊,甚至淹没和改变特征,给图像分析和识别带来困难。为了去除噪声,会引起图像边缘的模糊和一些纹理细节的丢失。反之,进行图像边缘增强也会同时增强图像噪声。因此在去除噪声的同时,要求最小限度地减小图像中的信息,保持图像的原貌。经典的图像去噪算法,如均值滤波、维纳滤波、中值滤波等,其去噪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中值滤波是由图基(Turky)在1971年提出的,开始用于时间序列分析,后来被用于图像处理,在去噪复原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它的基本原理是把数字图像或数字序列中的一点的值,用该点的一个邻域中的各点的中值代替。中值滤波在抑制椒盐噪声的同时又能较好地保持图像特征,图像也得到了平滑。对同时含有高斯噪声和椒盐(脉冲)噪声的图像,先进行混合中值滤波处理。基于极值的混合中值滤波兼容了中值滤波和线性滤波的优点,在滤除椒盐噪声的同时又对图像中的物体细节和轮廓进行了很好的保留。基于混合中值滤波和小波去噪相结合的方法,去噪效果好于单纯地使用小波变换去除噪声,或者单纯使用混合中值滤波去除噪声,能获得比单一使用任何一种滤波器更好的效果。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笔记)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一、数字图像处理历史发展 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 1.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 2.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推动了数字图像处理这门学科的诞生。 3.1972年英国EMI公司工程师Housfield发明了用于头颅诊断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即CT(Computer Tomograph),1975年EMI公司又成功研制出全身用的CT装置,获得了人体各个部位鲜明清晰的断层图像。 4.从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思维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数字图像处理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人们已开始研究如何用计算机系统解释图像,实现类似人类视觉系统理解外部世界,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是70年代末MIT的Marr提出的视觉计算理论。 二、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特点 1.目前数字图像处理的信息大多是二维信息,处理信息量很大,对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存储容量等要求较高。 2.数字图像处理占用的频带较宽,在成像、传输、存储、处理、显示等各个环节的实现上,技术难度较大,成本也高,这就对频带压缩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数字图像中各个像素是不独立的,其相关性大。因此,图像处理中信息压缩的潜力很大。 4.由于图像是三维景物的二维投影,一幅图像本身不具备复现三维景物的全部几何信息的能力,要分析和理解三维景物必须作合适的假定或附加新的测量。在理解三维景物时需要知识导引,这也是人工智能中正在致力解决的知识工程问题。 5.一方面,数字图像处理后的图像一般是给人观察和评价的,因此受人的因素影响较大,作为图像质量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计算机视觉是模仿人的视觉,人的感知机理必然影响着计算机视觉的研究,这些都是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正在着力研究的课题。 三、数字图像处理的优点 1.再现性好;图像的存储、传输或复制等一系列变换操作不会导致图像质量的退化。 2.处理精度高;可将一幅模拟图像数字化为任意大小的二维数组,现代扫描仪可以把每个像素的灰度等级量化为16位甚至更高。 3.适用面宽;图像可以来自多种信息源,图像只要被变换为数字编码形式后,均是用二维数组表示的灰度图像组合而成,因而均可用计算机来处理。 4.灵活性高;数字图像处理不仅能完成线性运算,而且能实现非线性处理,即凡是可以用数学公式或逻辑关系来表达的一切运算均可用数字图像处理实现。 四、数字图像处理过程及其主要进展 常见的数字图像处理有:图像的采集、数字化、编码、增强、恢复、变换、

医学文献综述写法

一、综述概述 1.什么是综述:综述,又称文献综述,英文名为review。它是利用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为原始素材撰写的论文。 综述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必须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而使材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所谓述就是评述,是对所写专题的比较全面、深人、系统的论述。因而,综述是对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等方面,以作者自己的观点写成的严谨而系统的评论性、资料性科技论文。 综述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可以把该专题、该领域及其分支学科的最新进展、新发现、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比较全面地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尤其从事该专题、该领域研究工作的读者获益匪浅。因此,综述是教学、科研以及生产的重要参考资料。 2.综述的类型: 根据搜集的原始文献资料数量、提炼加工程度、组织写作形式以及学术水平的高低,综述可分为归纳性、普通性和评论性三类。 (1)归纳性综述:归纳性综述是作者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按一定顺序进行分类排列,使它们互相关联,前后连贯,而撰写的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术论文。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当前研究进展,但很少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普通性综述:普通性综述系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作者,在搜集较多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都较强的学术论文,文中能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或倾向性。因而论文对从事该专题、该领域工作的读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3)评论性综述:评述性综述系有较高学术水平、在该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作者。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原始素材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撰写的反映当前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的评论性学术论文。因论文的逻辑性强,有较多作者的见解和评论。故对读者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对读者的研究工作具有导向意义。 二、综述的书写格式 综述与一般科技论文不同。科技论文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信性,特别强调阳性结果。而综述要写出主题(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详细情报资料,不仅要指出发展背景和工作意义,而且还应有作者的评论性意见,指出研究成败的原因;不仅要指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争论焦点,而且还应指出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处女领域:不仅要介绍主题的研究动态与最新进展,而且还应在评述的基础上,预测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因此,综述的书写格式比较多样化,除了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这四部分与一般科技论文相同)以外,一般还包括前言、主体、总结和参考文献四部分,其中前三部分系综述的正文,后一部分是撰写综述的基础。 1、前言:与一般科技论文一样,前言又称引言,是将读者导人论文主题的部分,主要叙述综述的目的和作用,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和定义,简述所选择主题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现状、争论焦点、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还可限定综述的范围.使读者对综述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部分约200~300字。 2、主体部分:综述主体部分的篇幅范围特别大,短者5000字左右,长者可达几万字,其叙述方式灵活多样,没有必须遵循的同定模式,常由作者根据综述的内容,自行设计创造。一般可根据主体部分的内容多寡分成几个大部分,每部分标上简短而醒目的小标题。部分的区分标准也多种多样,有的按年代,有的按问题,有的按不同论点,有的按发展阶段。然而,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应该包括历史发展、现状评述和发展前景预测三方面的内容。 (1)历史发展:按时间顺序,简述该主题的来龙去脉,发展概况及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2)现状评述:重点是论述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并作出理论解释,亮明作者的观点;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和假说,并引出论据,指出可能的发展趋势。 (3)发展前景预测:通过纵横对比,肯定该主题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示研究的捷径。 3.总结部分:总结部分又称为结论、小结或结语。书写总结时,可以根据主体部分的论述,提出几条语言简明、含义确切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对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作出扼要的概括,并提出作者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