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一章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教师版B

初三化学第一章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教师版B
初三化学第一章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教师版B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世界各国官方及通用语言

世界各国官方及通用语 言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世界各国官方及通用语文 A 阿富汗 Afghanestan普什图语 / 达里语(即波斯语)Afghanistan 阿尔巴尼亚 Shqiperia阿尔巴尼亚语 Albania 阿尔及利亚 Al Jaza'ir阿拉伯语 / 柏柏尔语 / 法语 Algeria 安道尔 Andorra泰罗尼亚语 / 法语 / 西班牙语Andorra 安哥拉 Angola葡萄牙语 Angola 安提瓜和巴布达 Antigua and Barbuda英语 Antigua and Barbuda 阿根廷 Argentina西班牙语 Argentina 亚美尼亚 Hayastan亚美尼亚语 / 俄语 Armenia 澳大利亚 Australia英语 Australia 奥地利 Oesterreich德语 Austria 阿塞拜疆 Azerbaycan阿塞拜疆语 / 俄语 Azerbaijan B 巴哈马 Bahamas英语 Bahamas 巴林 Al Bahrayn阿拉伯语 / 英语 Bahrain 孟加拉 Bangladesh孟加拉语 / 英语 Bangladesh 巴巴多斯 Barbados英语 Barbados 白俄罗斯 Byelarus白俄罗斯语 / 俄语 Belarus 比利时 Belgie法语 / 荷兰语 Belgium

伯利兹 Belize Belize英语 / 克里奥尔语 / 西班牙语 贝宁Benin Benin 法语 / 芳语 /约鲁巴语 /巴利巴 语 玻利维亚Bolivia Bolivia 西班牙语 / 克丘亚语 / 阿依马 拉语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 Bosna i Hercegovina 波斯尼亚语 / 塞尔维亚语 / 克 罗地亚语 博茨瓦纳 Botswana Botswana英语 / 茨瓦纳语巴西 Brazil Brasil葡萄牙语文莱 Brunei Brunei Darussalam马来语 / 英语 / 华语不丹 Bhutan Bhutan不丹语“宗卡” 保加利亚 Bulgaria Bulgaria保加利亚语 / 土耳其语 布基纳法索 Burkina Faso Burkina Faso法语布隆迪 Burundi Burundi基隆迪语 / 法语 / 斯瓦希里语 C 柬埔寨 Cambodia Kampuchea高棉语 / 英语 / 法语喀麦隆 Cameroon Cameroon法语 / 英语加拿大 Canada Canada英语 / 法语 佛得角 Cape Verde Cabo Verde葡萄牙语 / 克里奥尔语 中非共和国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Republique Centrafricaine 法语 / 桑戈语 乍得Chad Tchad 法语 / 阿拉伯语 / 萨拉语 / 乍 得化的阿拉伯语 智利 Chile Chile西班牙语 / 马普切语 中国China Zhong Guo 普通话 / 各少数民族语言 / 各 地方言 哥伦比亚 Colombia Colombia西班牙语

初三化学人教版第三章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二课时) 教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 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充分发 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育。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 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2、讲授新课: [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 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 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1.把两个锥形瓶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细铁丝制作成小树并在树枝上放上小棉花团(3个小树) 3.在小棉花上均匀地滴上酚酞试液,把小树用细线拴好,并让小树花悬在 瓶子的中间、底部。另一个放在两个锥形瓶之间 4.事先在青霉素瓶中放少量浓氨水,将青霉素瓶用细线拴好并放在瓶底, 或者用注射器向青霉素瓶中注射浓氨水,盖上胶塞,观察现象。白色的小 花从下往上逐渐变红。)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习题

初三化学第一章复习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 二氧化碳的验满 B . 倾倒液体 C . 检验气密性 D . 测定溶液pH 值 . 点燃酒精灯 B . 向试管中加入锌粒 . 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D . 读取液体体积 .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溶剂的 . 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中,避免浪费 5.(2013?岱岳区模拟)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把固体物质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称得固体物质6.(2010?麻城市模拟)某学生欲称取4.3g 氯化钠,他在左盘放了4g 砝码,把游码移到0.3g 处,然后在右托盘上7.(2012?桂林)下列仪器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内物质不需要用到的是( )

. B . C . D . 11.(2012?赤峰)对于图示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 原子可以构成物质 B .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 . 可用 表示氧分子的形成过程

17.将盛有少量水的试管夹在铁架台上,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能说明 . 氧气的可燃性 B .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 金刚石硬度大 D . 氧气的氧化性 24.(2008?桂林)下列叙述与化学有关的是①工业发展所需的动力 ②农业高产所需的化肥 ③人类战胜疾病所 二.解答题(共5小题)

26.(2013?自贡)请结合下列常用的仪器的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e_________;f_________. (2)上图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有_________(填序号). (3)选择上图中的_________(填序号)可组合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在不添加其他仪器的情况下,检查该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可选择上图中的_________(填序号)装置;若要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则需要将气体通过盛有_________的i装置. 27.(2012?牡丹江)请将下列错误操作可能产生的后果填在相应的横线上(用字母表示): A.腐蚀标签B.试管炸裂C.沾污试剂 (1)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_________; (2)用未经清洗的胶头滴管吸取其它试剂_________; (3)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_________. 28.(2011?枣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时重要途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化 学实验室. (1)f的名称是_________. (2)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_________. (3)遇到安全事故要及时、正确处理.比如:浓硫酸沾到皮肤上_________(填序号). A.用干布擦净 B.涂抹氢氧化钠溶液 C.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一5%的碳酸氢钠溶液 (4)对实验剩余药品要正确处理.下列处理方法中,你的选择是_________(填序号). A.放回原瓶,防止浪费B.放入实验室指定容器内C.倒入水池,用水冲走. 29.(2011?梧州)经过一年的初中化学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也知道了不少实验操作的要求. (1)图中,甲是一个燃着的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用它来进行加热操作时,应使用火焰的_________焰,当实验结束需停止加热时,应用_________盖灭.(2)图中,乙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在量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仪器内液体的_________保持水平. 30.(2011?台州)如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甲、乙两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 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1]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 、红磷燃烧,冒出白烟,放出热量。 B 、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内气体体积的1/5。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 五氧化二磷(P 2O 5) 5、注意事项:A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在实验中进入水的体积低于1/5其原因可能是: A 红磷量不足; B 装置气密性差; 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D 、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二、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三、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有固定组成和化学符号。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 性质。 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 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3、用途: 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2、污染来源: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点燃

世界各国语言一览表

世界各国语言一览表 Afghanistan 阿富汗Pashto 普什图语,Afghan Persian 波斯语,Dari 达 利语 Albania 阿尔巴尼亚Albanian 阿尔巴尼亚语 Algeria 阿尔及利亚Arabic 阿拉伯语,French 法语 Andorra 安道尔Catalan 加泰罗尼亚语,French 法语,Spanish 西 班牙语 Angola 安哥拉Portuguese 葡萄牙语 Antigua and Barbuda 安地卡(与巴布 达) English 英语 Argentina 阿根廷Spanish 西班牙语 Armenia 亚美尼亚Armenian 亚美尼亚语 Australia 澳大利亚English 英语 Austria 奥地利German 德语 Azerbaijan 阿塞拜疆Azerbaijani 阿塞拜疆语 Bahamas 巴哈马English 英语 Bahrain 巴林Arabic 阿拉伯语 Bangladesh 孟加拉国Bengali 孟加拉国语 Barbados 巴巴多斯English 英语 Belarus 白俄罗斯Belarusian 白俄罗斯语,Russian 俄语 Belgium 比利时French 法语,Dutch 荷兰语,German 德语Belize 伯利兹English 英语,Spanish 西班牙语 Benin 贝宁French 法语 Bhutan 不丹Dzongkha 宗卡语(不丹语) Bolivia 玻利维亚Spanish 西班牙语 Bosnia and Herzegovina 波斯尼亚和黑塞 哥维那 Bosnian 波斯尼亚语,Serbian 塞尔维亚语, Croatian 克罗地亚语 Botswana 博茨瓦纳English 英语,Setswana 博茨瓦纳语Brazil 巴西Portuguese 葡萄牙语 Brunei 文莱Malay 马来语,English 英语Bulgaria 保加利亚Bulgarian 保加利亚语 Burkina Faso 布基纳法索French 法语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上册全套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检测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 B、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 A ; B ; C ;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叫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 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臭氧。

世界各国官方语言表(按语种排序)

(一)英语:1.英国2.美国3.加拿大4.澳大利亚5.新西兰6.爱尔兰(爱尔兰语)7.巴哈马8.牙买加9.安提瓜-巴布达10.圣露西亚11.圣基茨-尼维斯12.特立尼达-多巴哥13.多米尼克自由邦14.格林纳达15.圣文森特-格林纳丁斯16.巴巴多斯17.伯利兹18.圭亚那19.印度20.巴基斯坦21.孟加拉国22.不丹(不丹语)23.新加坡24.马来西亚25.菲律宾(菲律宾语)26.文莱27.马尔代夫(马尔代夫语)28.所罗门群岛(Pidgin)29.巴布亚新几内亚(Pidgin)30.斐济(斐济语)31.瓦努阿图(比斯瓦拉语)32.瑙鲁(瑙鲁语)33.图瓦卢(图瓦卢语)34.帕劳(帕劳语)35.密克罗尼西亚(加罗林语)36.马绍尔群岛(马绍尔语)37.萨摩亚(萨摩亚语)38.基里巴斯(吉尔伯特语)39.汤加(汤加语)40.马耳他(马耳他语)41.南非42.博茨瓦纳(茨瓦纳语)43.纳米比亚(南非荷兰语)44.津巴布韦(绍纳语、恩德贝莱语)45.赞比亚46.马拉维(契瓦语)47.莱索托(莱索托语)48.斯威士兰(斯威士语)49.毛里求斯50.坦桑尼亚51.肯尼亚52.埃塞俄比亚53.塞拉利昂54.乌干达55.塞舌尔56.喀麦隆57.尼日利亚58.加纳59.利比里亚60.冈比亚 (二)法语:1.法国2.比利时3.卢森堡(卢森堡语)4.摩纳哥5.安道尔(加泰罗语)7.瑞士(罗曼茨语)8.加拿大9.瓦努阿图10.喀麦隆11.刚果(金)12.刚果(布)13.布隆迪(布隆迪语)14.卢旺达(卢旺达语)15.科摩罗16.马达加斯加(马尔加什语)17.加蓬18.尼日尔19.布基纳法索20.马里(班巴拉语)21.贝宁22.多哥23.科特迪瓦24.塞内加尔25.几内亚26.中非27.乍得28.毛里求斯29.吉布提30.海地 (三)阿拉伯语:1.埃及2.以色列3.约旦4.巴勒斯坦5.黎巴嫩6.叙利亚7.伊拉克8.科威特9.沙特10.巴林11.卡塔尔12.阿拉伯联合埃米尔国13.阿曼14.也门15.苏丹16.利比亚17.突尼斯18.阿尔及利亚19.摩洛哥20.毛里塔尼亚21.吉布提22.索马里23.科莫罗 (四)西班牙语:1.西班牙2.赤道几内亚3.墨西哥4.危地马拉5.萨尔瓦多6.洪都拉斯7.尼加拉瓜8.哥斯达黎加9.古巴10.多米尼加11.巴拿马12.哥伦比亚13.委内瑞拉14.厄瓜多尔15.秘鲁(凯楚亚语)16.玻利维亚17.智利18.阿根廷19.乌拉圭20.巴拉圭语(瓜拉尼语) (五)俄语:1.俄国2.白俄罗斯(白俄罗斯语)3.哈萨克4.摩尔多瓦(摩尔多瓦语)5.塔吉克(未明塔吉克语是否趋向波斯语改革)6.土库曼(土库曼语)7.吉尔吉斯(吉尔吉斯语)8.乌兹别克9.阿塞拜疆(阿塞拜疆语)10.亚美尼亚(亚美尼亚语)11. (六)葡萄牙语:1.葡萄牙2.巴西3.几内亚比绍4.佛得角5.圣多美-普林西比6.安哥拉7.莫桑比克8.东帝汶(德顿语) (七)德语:1.德国2.奥地利3.瑞士4.列支敦士登5.卢森堡 (八)意大利语:1.意大利2.圣马力诺3.瑞士 (九)斯瓦希里语:1.坦桑尼亚2.肯尼亚3.乌干达 (十)马来语:1.马来西亚2.新加坡3.文莱 (十一)荷兰语:1.荷兰2.比利时(即佛兰德语)3.苏里南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2H 2O 通电 2H 2↑+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E.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 时密度最大,为1g/cm 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 2H 2O 通电 2H 2↑+O 2↑ 3、氢气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 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H 2) + 氧气(O 2)水(H 2O ) 化学方程式:2H 2 + O 2 点燃 2H 2 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 1、概念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 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 2、物质分类的步骤 ①根据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②写出纯净物的化学符号③根据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点燃 通电 通电 电解水口诀: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分子和原子 一、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 1.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 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 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种分子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分子。 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人教版初三化学章节复习题

人教版初三化学章节复习题 第一章第一节走进化学(1.1)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2.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的基础是() A.实验B.测量C.推理D.理论 3.九年级化学课本中有一幅彩图,其容是一只可爱的小猫气定神闲地站在一放在高温火焰上的高分子合成材料上,这一事实可说明此高分子合成材料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A.良好的绝热性B.良好的导电性C.隔水D.熔点高 4.手放在一块被火烧烤的板上仍安然无恙,则制造这块板的材料和性质是() A.无机材料透气 B.特殊钢板耐高温 C.纳米碳板熔点高 D.有机高分子材料绝热 5.下列关于绿色化学的描述,哪些不是其主要特点() A.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用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B.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产品 C.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D.加速化学反应的进程,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 6.“绿色化学”是指() A.无害化工产品 B.能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C.绝对不含任何化学元素的无害产品 D.只能使用,不能再生的化学产品 7.化学研究物质变化,能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如:①新型的半导体②电阻几乎为零超导体③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④能骤冷骤热又轻又透气的特殊衣料下列选项属于新型研究项目的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8.下面四个标志中,属于“中国节能标志”的是()

9.通过观察和使用食盐,得出以下不属于食盐性质的是() A.白色固体B.调味品C.易溶于水D.在空气中很容易变质 10.下列不属于化学工业的是() A.农药B.印染C.汽车D.瓷 11.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实际上描述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影响山中桃花迟开的主要原因是() A.温度B.湿度C.降水量D.土壤 12.在一些科普读物中常见下列语汇,其中跟相关物质的颜色没有必然联系的是() A.蓝色晶体B.黑色粉末C.绿色食品D.白色烟雾 二、填空题 1.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等,化学家们希望从化学的能源,通过化学方法解决问题,为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①高效化肥的合成②新型药品的开发③在低消耗情况下分解水分子而得到氢所得到氢气作为燃料④寻找快速降解塑料、橡胶等化工产品再利用的途径⑤研制人造血管⑥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⑦研制开发超导材料⑧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把有助于上述问题解决的课题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健康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源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粮食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淀粉浆糊各取2mL,注入到两支试管中,再向其中的一支试管加入2mL的清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mL的唾液。并同时将两支试管放在37℃的水中恒温加热,约10分钟后取出。待试管冷却后,向两支试管中各滴入2滴碘液,滴入清水的试管里的浆糊变成蓝色,滴入唾液的试管里的浆糊没有变成蓝色。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中含有_____,它对淀粉有_____。 3.4岁的小英耳朵有点痛,需要服用补热息痛糖浆或滴剂(糖浆与滴剂的作用相同),而家里只有扑热息痛滴剂。对于一个4岁的儿童来说,服用糖浆的安全用量为6毫升(见下图)。则服用多少毫升的滴剂等于服用了6毫升用量的糖浆()

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人教版)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1 氮气氧气,氮气,氧气点拨:空气的成分注意使用的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2 1.3和5 混合物:空气主要含有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 3 B C A 4 氧气:支持燃烧可供呼吸氢气:可燃烧,清洁能源 5 在城镇繁华街道附近,空气质量较差,农村广阔的田野空气质量好,清新,安静。 6 航行等都要用到氧气。 (2)氮气制硝酸和化肥的主要原料,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气以防腐等。(3)稀有气体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以使灯泡耐用;充人灯泡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氙可用于医疗麻醉等。 课题2---氧气 1 将带火星的本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此气体是氧气。 2 硫+氧气二氧化硫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铝+氧气氧化铝: 3 CCDCD

课题3--- 制取氧气 1 文字表达式(1)过氧化氢水+氧气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 气(3)碳+氧气二氧化碳 2 (1)C (2)B (3) (3)A(4)D 3 在集气瓶先装入少量水,一是可以防止燃烧物落下时炸裂集气瓶,二是可以用水来溶解吸收产物,如硫燃烧的产物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污染空气,二氧化硫可以溶于水,加水就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扩散,所以,硫燃烧时,要在集气瓶先放少量水,不宜用细沙来代替,而铁丝、铝条燃烧时,在集气瓶用细沙来代替水是可 4 (1)不同,思考如何得到平稳气流。把催化剂放在试管里,塞好带导管的瓶塞,用注射器向逐滴加入过氧化氢可以得到平稳的气流,也便于收集。、(2)探究报告 目 标 1.寻找新的催化剂 2.制取氧气 3.试验氧气性质 仪 器, 药 品 注射器,点滴板,红 砖粉末,过氧化氢 溶液,木炭 注射器,带导管的试管,大 试管,过氧化氢 一试管氧气,木炭 方 案 (可 画 简 图) 带火星的小木条 步 骤 将红砖粉末放到点 滴板的一个孔中, 用注射器往上滴加 过氧化氢溶液,再 把带火星的小木条 迅速地放在上面 将红砖粉末少许放入试管 底部,塞好瓶塞,将注射器 吸满过氧化氢溶液,插入 瓶塞,往里逐滴加入,导管 插入试管中 将烧红的木炭伸 入盛满氧气的试 管中 现 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有气泡放出 木炭燃烧比在空 气中燃烧的更旺, 产生的气体使澄 清的石灰水变浑 浊 结 论 红砖粉末是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放出氧气 氧气的化学性质 比较活泼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测试题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1分)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是 A、液态空气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锰 D、水 2、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 、氢原子 B 、氧原子 C 、水分子 D 、水原子 3、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其主要论点有: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②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③同类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从现代观点看,这三点不正确的是 A、②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4、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再发生改变 C、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原子、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5、一个离子转变为原子,发生的变化是 A、失去一定数目的电子 B、得到一定数目的电子 C、不得电子也不失电子 D、可能得到电子也可能失去电子 6、一种微粒的原子核内含有n个质子,核外共有n+1个电子,则该粒子一定属于 A、原子 B、分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7、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战场上投下了至少10吨的贫铀弹,不少当地人因此患上了“巴尔干综合症”。贫铀弹的主要成分是低放射性的铀。这种铀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核电荷数为92,则中子数应为 A、146 B、92 C、136 D、23

88、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为a克,则实际质量为2a克的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4克 B、24 C、2a D、 29、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他的学说中,包含有下述三个论点: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⑵所有氢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⑶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不正确的是 A、只有⑶ B、只有⑴⑶ C、只有⑵⑶ D、有⑴⑵⑶ 10、人们常用形象的图式来描述物质世界( ) 例如:水的电解可表示为:可见,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可能有变化的是 A、原子的数目 B、分子的数目 C、原子的种类 D、分子的种类

世界各国官方及通用语言

世界各国官方及通用语 言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世界各国官方及通用语文 A 阿富汗 Afghanestan普什图语/达里语(即波斯语)Afghanistan 阿尔巴尼亚 Shqiperia阿尔巴尼亚语 Albania 阿尔及利亚 AlJaza'ir阿拉伯语/柏柏尔语/法语 Algeria 安道尔 Andorra泰罗尼亚语/法语/西班牙语 Andorra 安哥拉 Angola葡萄牙语 Angola 安提瓜和巴布达 AntiguaandBarbuda英语 AntiguaandBarbuda 阿根廷 Argentina西班牙语 Argentina 亚美尼亚 Hayastan亚美尼亚语/俄语 Armenia 澳大利亚 Australia英语 Australia 奥地利 Oesterreich德语 Austria 阿塞拜疆 Azerbaycan阿塞拜疆语/俄语 Azerbaijan B 巴哈马 Bahamas英语 Bahamas 巴林 AlBahrayn阿拉伯语/英语 Bahrain 孟加拉 Bangladesh孟加拉语/英语 Bangladesh 巴巴多斯 Barbados英语 Barbados 白俄罗斯 Byelarus白俄罗斯语/俄语 Belarus 比利时 Belgie法语/荷兰语 Belgium

伯利兹 Belize Belize英语/克里奥尔语/西班牙语贝宁 Benin Benin法语/芳语/约鲁巴语/巴利巴语玻利维亚 Bolivia Bolivia西班牙语/克丘亚语/阿依马拉语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andHerzegovina BosnaiHercegovina 波斯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 亚语 博茨瓦纳 Botswana Botswana英语/茨瓦纳语巴西 Brazil Brasil葡萄牙语文莱 Brunei BruneiDarussalam马来语/英语/华语不丹 Bhutan Bhutan不丹语“宗卡” 保加利亚 Bulgaria Bulgaria保加利亚语/土耳其语布基纳法索 BurkinaFaso BurkinaFaso法语布隆迪 Burundi Burundi基隆迪语/法语/斯瓦希里语 C 柬埔寨 Cambodia Kampuchea高棉语/英语/法语喀麦隆 Cameroon Cameroon法语/英语加拿大 Canada Canada英语/法语 佛得角 CapeVerde CaboVerde葡萄牙语/克里奥尔语中非共和国 CentralAfricanRepublic RepubliqueCentrafricaine法语/桑戈语 乍得Chad Tchad 法语/阿拉伯语/萨拉语/乍得化的 阿拉伯语 智利 Chile Chile西班牙语/马普切语 中国China ZhongGuo 普通话/各少数民族语言/各地方 言 哥伦比亚 Colombia Colombia西班牙语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完全总结 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 1.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 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 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 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 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分子。 第二节原子的结构 1.原子的构成

新人教版初三化学各章节知识点很全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初三化学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 个小题) 1、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 2、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A. 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B. 分子的体积大、有间隔,原子的体积小、无间隔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物质热胀冷缩是由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发生改变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氧气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4、下图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不停地运动 C.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性质不同 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5、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B. 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 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 原子核内质子数必等于核外电子数 6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最先确立了原子学说,他的中心论点主要有: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 粒子;②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③同种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相同。而现代科学实验表明同种元素的原子内部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一定相同的中子数。从现代的观点看,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 A. ①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7 、已知铯-137的质子数为55,中子数为82,下列有关铯-137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铯-137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2 B.铯-137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7 g C.铯-137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5 D.铯-137属于非金属元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 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6、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 (1nm=10-9m)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要求: 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