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中女主人公的文化解读【论文、开题、综述】

《简爱》中女主人公的文化解读【论文、开题、综述】
《简爱》中女主人公的文化解读【论文、开题、综述】

BI YE LUN WEN 论文题目《简爱》中女主人公的文化解读

学生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

导师姓名职称

完成日期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一、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女性 (3)

二、简爱形象的文化解读 (5)

(一)作者夏洛蒂与简爱形象 (3)

(二)简爱是女性主义的化身 (5)

(三)简爱所体现的基督教精神 (6)

(四)简爱是婚姻伦理的捍卫者 (8)

注释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24)

《简·爱》中女主人公的文化解读

[摘要]:《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此书一出世便在当时社会引起轰动。小说突破了女主人公必须美丽富有的传统观念,作者以她天生的细腻敏感的心灵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奇特的主人公——矮小、贫穷、不美,却拥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和倔强叛逆的个性。从小饱受苦难的简爱凭借其自尊自强的品性和善良的心灵在经历人生的一番磨炼后终于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本文采用新的视角对简爱形象进行文化的研究与释义,以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魅力无穷的简爱。

[Abstract]:《Jane eyre》is the represent novel of Charlotte Bront,it arose a stir once it was borne. The novel broke the conventional idea of rich and beautifu women ,the author had used her exquisite heart to shape a nanism poor figure ,but she has treashery personality.Jane gose through the hardness and finally she finds her hapiness.The paper takes new perspective to study Jane to understand Jane deeply and roundly.

[关键词]:简爱文化解读作者女性主义基督教精神自卑清结

[Key Words]:Jane Culture interpretation author feminist christianity inferiority complex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此书一出世便在当时社会引起轰动。小说突破了女主人公必须美丽富有的传统观念,作者以她天生的细腻敏感的心灵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奇特的主人公——矮小、贫穷、不美,却拥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和倔强叛逆的个性。从小饱受苦难的简爱凭借其自尊自强的品性和善良的心灵在经历人生的一番磨炼后终于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本论文主要从《简爱》时代的英国女性和简爱形象的解读来对简爱进行文化解读,以更可深刻、更全面地了解魅力无穷的简爱。

一、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女性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工业化、民主化、城市化进程在这一时期基本完成,特指中产阶级妇女的“维多利亚妇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圣洁的女性,社会给了她们“家的天使”的美誉。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当时女性屈辱的地位。十八世纪,工业革命迅速地改变着英国人的生活,而中产阶级妇女大约应属于生活变化最急骤的人们之列。资产阶级的富有,使他们有经济能力负担不从事生产性活动的妻女,她们完全退隐到家中,闲居在家。她们被从公共领域的经济活动中剥离出来,范围仅仅局限在家庭领域,从此男人占有公共领域,女人管理个人的家庭。妇女逐渐丧失了一切社会功能,单纯地成为丈夫的陪衬和生育工具。而经济条件的改善又使中产阶级妇女从繁琐的家务中解脱出来,但她们却未曾为安排其闲暇时间作好准备,于是大多数人只能模仿贵夫人的生活方式来打发时光。于是追求服饰的雕琢成为她们的目标,而支配仆人、管教孩子、读读小说、跳跳舞成为这一时期中产阶级妇女的主要活动和消遣。一位法国的书记员记述道:“她们(伦敦女人)的男人爱她们爱得发疯,甚至连家务活也不让她们干......她们的衣着更是穷奢极华,就连裁缝、鞋匠妻子的衣饰都是镶金绣银的还佩着金表。”[1]

“历史总之拐弯抹角地走着曲折的路,许多事物都包含着与表面相反的实质,资产阶级妇女被娇生惯养地供养起来,其实却是她们相对于本阶级男人地位下降的标志。”[2]由于资产阶级妇女没有经济自主权,因此在生活上完全受男人的摆布。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被尊为“家的天使”,然而在法律上她们又是根本不存在的人,毫无地位可言,她们被剥夺受教育权、择业权、婚姻自主权和财产

权。就受教育权来说,为了把女孩培养成理想的淑女,为将来进入婚姻市场做准备,中产阶级女孩子受到的是围绕婚姻而设的教育,即提高自身的魅力,培养含蓄、节俭、谨慎的品质,使她们在充任家庭主妇这一角色时能做到举止端庄。因而,优雅礼节、唱歌、跳舞等才艺是她们素质的体现。此番教育严重影响了她们的工作就业。女性的美貌自古以来就是女性猎取丈夫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像夏洛蒂这样既无地位又无美貌,又不愿迎合婚姻市场的女子大多抱有独身的念头。但维多利亚时代“排斥独身女人,人们普遍把未婚中产阶级妇女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她们被污蔑为‘多余’,认为她们特别易于精神紊乱”[3]就婚姻状况来说,在英国无论何种出身的妇女一旦进入婚姻,就意味着法律上的“死亡”。“已婚妇女没有独立的身份,一进入婚姻关系,这位女人的存在或她在法律上的存在立即被中止,或者被合并和强化进她的丈夫的存在之中。”[4]在这个法律环境中,已婚妇女不享有财产权,丈夫始终是家庭的首领,是妻子和孩子的唯一拥有者。

维多利亚时期的妇女终身被局限在狭小的家庭领域,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压抑,这种长期的精神折磨导致此时期大量疯女人的出现。其原因还在于父权家庭中女性的处境导致了她们的疯狂。缺乏有意义的工作、生活的无目的、没有希望和孤独处境,这一切导致了她们精神的抑郁。她们无所事事地耗费着无望的生命,往往以顽固的疾病或真正的疯狂结束生命。夏洛蒂从她那被埋葬的生活中塑造了疯狂女性形象伯莎·梅森。伯莎由于终日被囚禁在狭小的阁楼里被逼防火烧毁了桑菲尔德府。伯莎的疯狂选择在于她所处的极限的生存空间,在于那个时期令人窒息的文化现象。

“18世纪末发生了一种变化......这个变化是:中产阶级妇女开始写作了。”

[5]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回顾英国妇女写作史时如是说。妇女写作现象到了19世纪已经蔚然成风。以简·奥斯汀为首,勃朗特姐妹和乔治·艾略特等一批优秀女作家相继亮相文坛,揭开了19世纪英国小说史上妇女创作艺术的崭新篇章。异军突起的女性作家以特有的女性眼光来审视社会现实,生动地反映女性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中的坎坷命运,并深刻揭示了她们的道德意识和反抗精神。

二、简爱形象的文化解读

(一)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与简爱形象

夏洛蒂从童年起便生活在不幸中,遭受丧母和两个姐姐离去的痛苦。成年后的夏洛蒂遭受着爱情痛苦的折磨,在比利时求学时,她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只得把恋情埋在心里。雪上加霜的是家里的亲人相继离她而去,“人间的哀痛莫过于失去亲人,更何况夏洛蒂的妹妹们非同一般。她们几乎构成了她的精神与感情的全部天地,她的快乐、悲伤、希望、憧憬,一切最珍贵的情愫,无不寄托于她们,与她们分享,她们的死带走了她生活的意义”[6]夏洛蒂的痛苦无处可诉,在这种极限的生存困境中,她把自己的痛苦凝成了一部旷世之作《简爱》。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好多都是作者早年人生经历的重现,由主人公的原型我们可以看到相貌平平,地位低下的作者本人,但作者用丰富的情感和强烈的精神追求向世人展示了自尊自强、反抗叛逆的简爱。小说主人公的职位是一名家庭教师也是她的亲身经历。1835年开始夏洛蒂辗转各地以家庭教师为生。在当时这一职业常常受到贵妇人和阔小姐们的歧视。地位低下,薪资微薄,夏洛蒂感到屈辱和愤恨。她在给艾米莉信中就提到私人教师除了在她该干的活儿之外,是没有任何存在意义的,根本不被当作活的、有理性的人来看待。丰富的感情和超常的认知力使得夏洛蒂能够创造出极具感染力和启迪性的女主人公简爱。女主人公简爱就是夏洛蒂情感的寄托者,她具有自尊自强的品性、反抗的特质和善良的心灵。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中,从小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舅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在自己唯一的亲人家里,她感受不到一点点自己渴望的亲情和友爱,时常感到孤独和不安全。简爱未因生活的不幸而丧失尊严、本性,而是顽强地面对接踵而至的不幸和挫折。她不漂亮,但朴实善良,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和伪善之辞。她有深刻的自知之明,她清楚:没有好的外貌,就要有主见思想;没有优越的生活,必须独立自主;没有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但必须有强烈的自尊和令人刮目相看的品质。因此,她努力地学习知识,用智慧来填充自己苍白而痛苦的生活。在洛伍德刻苦的学习使得简爱顺利找到了在桑菲尔德府做一位家庭女教师的工作,继而开始了自己艰难的爱情之旅。愤世嫉俗的罗彻斯特深深地爱上了同样愤世嫉俗的简爱,他们都有一颗独特、活跃、博大的心灵,他们之间的心灵交流是纯洁的,没有染上任何的世俗色彩。但当他们之间感情的升华即要将他们推进婚姻的殿堂时,简爱知道了罗彻斯特已

婚的事实。美好的憧憬化为灰烬,顽强的简爱没有失去理智,她做出了决定离开桑菲尔德。面对罗彻斯特发自肺腑的爱情表白,简爱深受感动,她无限同情罗彻斯特,但她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不愿践踏自己的爱情,去做一个没有尊严的情妇。“我关心我自己,愈是孤单,愈是没有朋友,愈是无助,那我就愈是自尊。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7]这是简爱的誓言。于是她毅然地离开了罗彻斯特,宁愿自己去面对凶险未知的未来,也不愿去做生活舒适但丧失人格尊严的情妇。

向命运发起挑战,决不向邪恶屈服,这就是可爱的简爱。幼年的简爱和骄横的表哥发生了冲突,她不畏强暴,怒斥他:“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简直像个杀人犯——你像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的皇帝!”[8]当简爱被关进红房子里受罚时,她的整颗心都在反抗,她埋怨命运的不公,责问命运为什么要让她如此受苦,并且开始向命运挑战。她的这种反抗和挑战在罗沃德学校和桑菲尔德府变得更加强烈。她认为要是在学校无缘无故挨打,自己就要狠狠地回击,教训那些打人的人,让他洗手再也不干了。在桑菲尔德府,在对罗彻斯特不够了解的时候,她保持了一贯的反抗精神,“先生,我并不认为你有权指使我,仅仅因为你年级比我大些,或者比我阅历丰富,你是没有权利来利用我的;你是否有权自称优越,那要看你怎样利用你的岁月和经历了。”[9]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简爱一如既往的坦率和坚强。当罗彻斯特故意透漏要与另外一位淑女结婚的时候,简爱做出绝望激烈的爱情告白:“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吗......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就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我现在跟你说话,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也不是通过血肉之躯,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对话,就如同我们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如此。”[10]当知道罗彻斯特有妻子时,她呐喊“我关心我自己,越是孤单,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无助,那我就越是自尊。我会遵守上帝创造、由人批准的法规,我会坚持我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发疯时服从的准则。法规和准则不光是为了没有诱惑的时刻,而是针对现在这样,肉体和灵魂起来反抗它的严厉和苛刻的时候。此刻我所能依靠的是原有的想法和以往的决心:

我要巍然不动地站在那里。”[11]

简爱的善良让人印象深刻。年幼时,简爱在姑妈家受到的虐待耻笑,使得绝望、孤独和愤怒的简爱奋起反抗,并说自己以后不会叫她舅妈。然而,当她得知表兄约翰颓废堕落;表姐们束手无策;舅妈病重,奄奄一息,她毅然回到舅妈身边,安慰她,鼓励她。简爱的善良也体现在对阿黛尔的爱护和照顾上。阿黛尔是法国舞女的私生女,出生后被母亲抛弃。纵然阿黛尔骄纵任性,但简爱以特有的耐性和爱心教导她。也许是她不想让阿黛尔拥有一个像她一样被蔑视、被欺凌的童年,她应该给无辜的阿黛尔一个充满爱心和快乐的童年。任何时候都不会像邪恶低头的简爱总是以自己积极奋发的一面感染着我们。当罗彻斯特的房子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自己也在抢救妻子的过程中变得瞎眼断臂,又富裕的庄园主变成一无所有的穷人。简爱毅然回到罗彻斯特的身边。她所表现的不再是爱的激情,更是一种生死与共的亲情,一种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简爱那种豁达的心胸和善良的品性在当今社会又有几人能拥有?因此,此部小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让读者走入人类心灵的至美境界,感受、领悟什么是包容和豁达。

(二)简爱是女性主义的化身

夏洛蒂以真实的女性体验塑造了其貌不扬却异常坦率,敢于叛逆的简爱。简爱具有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人生追求,她认为自己和男主人罗彻斯特之间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意识显然是这一时期文学传统的又一抹亮色,表明了这一时期对女性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重视。因此小说一经出世便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女主人公简爱被激进的评论者称作一个‘新的罗马战神......带来了最令时代恐慌的革命’。一个出身贫苦,亦无美貌的孤女形象引起如此关注和不安的原因在于她那与众不同的激烈鲜明的抗争意识。”[12]英国文学家G.H.刘易斯说:“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灵,有着凡人的种种弱点和常人的优点。一个女人,而不是一种模式”。[13] 简爱是女性主体意识的先知者及身体力行者。

小说中处处体现着女性主义的代表者简爱和父权社会的冲突。书中的男性形象,无论是里德家的约翰·里德,慈善学校校长布洛克尔·赫斯特、桑菲尔德府的罗彻斯特,还有传教士圣约翰,无一不是父权的化身。简爱在以他们为代表的男性社会中挣扎着,进行着英勇的抗争。也许是孤儿的身份使她从小养成了追求自由独立的个性,因此当她遭到表兄的欺侮时,她骂他为杀人犯和暴君;在遭到

他的毒打时,她敢还手与他对打。当被惩罚性地送到寄宿学校后,她拒绝接受学校宣扬的所谓谦卑隐忍的行为规范,敢于反抗不公正的待遇。当遇到迷人的罗彻斯特时,简爱不由得坠入爱河。虽然对主人的爱恋带给简爱很多痛苦,但她不顾世俗的偏见和规范,将自己对平等的追求融入爱情的表白中“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吗......你以为我贫穷、低微、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就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我现在跟你说话,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也不是通过血肉之躯,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对话,就如同我们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如此。”[14]这是维多利亚文学中前所未有的女性独立宣言。“贫穷、矮小、不好看的简爱就此打破了社会习俗既定的女性被动等待挑选的角色界限——她是英国文学中第一位女子在男方向她表白爱情和求婚之前宣称她爱男方。”[15]而夏洛蒂即以这个全新的形象塑造使女性“从边缘走向中心,从他者跃居于主体,否定了传统的妇女观念,解构了男性中心及父权社会对妇女的界定。”[16] 乔伊斯·卡·欧茨在为小说第三版所作的介绍中曾指出在1847年《简·爱》出版之前,英国文学中虽不乏叛逆女性的形象,但像简爱那样卑微、平凡、孤苦无依的女性如此自觉地对抗强大的父权社会,算是空前的。小说中简爱先后拒绝两个身份优越的男人的求爱,规避了两者对她完整人格的威胁。最后,简爱回到残废的罗彻斯特身边,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做双目失明的罗彻斯特的支撑和向导。这时,夏洛蒂表明了女性作为强者的主体地位,表明了男性对女性的依赖。

(三)简爱所体现的基督教精神

简爱从小在基督教的熏陶下成长,自己的言行受到《圣经》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阅历的加深和思想的日趋成熟,她的基督教意识逐渐加强。当情感受到困扰时她就会寻求上帝的帮助,然后反省自己,进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基督教精神的自我完善过程。

在盖茨海德,简爱对基督教知之甚少。当她被问人死后如何能避免下地狱时,她回答她要保持健康,不得死掉。这就表现出她对基督教的无知。基督教认为,人们除了职务不同没有其他差别,而小简爱却认为贫穷是堕落的同义词,“我看不出穷人怎么会有办法对人仁慈。”[17] 倔强反叛的简爱再也忍受不了表兄的欺

侮,她奋起反击,还公然反对舅妈的不合理管教。“我的里德舅舅在天上,你做的一切和想的一切他都看得见,我爸爸妈妈也都看得见,他们知道你整天把我关起来,还巴不得我死掉”。[18]这些话透漏出简爱毫无意识地运用基督教的观念进行斗争。

慈善学校的学习生活是简爱宗教启蒙教育时期。在这里,海伦和谭普尔小姐成了简爱的宗教启蒙导师。在她们的影响下,简爱的报复和仇恨情绪逐渐弱化,代之以基督教的宽恕和忍耐。海伦责备简爱把现世的得失、恩怨看得太重了,她提醒简爱还有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她所追求的是精神的完善和升华。海伦的宗教教诲深深地影响着简爱不安的灵魂。“海伦就像一盏崇高的圣灯,一步步引导着她走出异教精神的迷津,指引她走向人类光明圣洁的精神家园”。[19]温和的谭普尔小姐教会了简爱丰富的宗教学识和善于克己的基督教品性。面对布洛克赫斯特先生的指责,谭普尔小姐始终平静。“他刚开始说话的时候,谭普尔小姐一直看着下面;可是现在她眼睛凝视着前面,她那生来就白得跟大理石一般的脸,变得跟大理石一样冷漠,一样固定。特别是她的嘴,紧紧地闭着,仿佛要用雕刻家的凿子才凿得开似的,而她的眉宇间也流露出了十分严厉的神情。”[20]受到她们的精神影响,简爱发生了变化“我忠于职责,遵守纪律;我安静;我相信我是满足的;在别人看来,常常是我自己看来,我似乎是一个受过训练、克己的人。”

[21]此时的简爱反叛的性格中已融入了基督教的宽恕和克己,其人格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已具备一定的条件来应对以后人生的种种挑战。

在桑菲尔德府,简爱已是一位举止得体的家庭教师了,其言谈举止更多地带有宗教色彩。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她感到满足,内心激发出对上帝的感恩,“我情不自禁地一心想感恩,就在床边跪了下来,向应受感谢的地方献上我的感谢。在我站起身以前,没有忘记再祈求一下:在未来的路上给我帮助吧”[22]。简爱的衣着打扮使得罗彻斯特一眼就看出简爱在宗教仪式方面受过严格的训练。简爱与罗彻斯特的谈话充满了宗教哲理。简爱认为他们站在上帝的脚跟前都是平等的就源于基督教新教的信念。简爱在与罗彻斯特相爱中不时地克制自己“理智会抵抗痴迷,判断力会喝退激情......我知道我必须隐藏我的感情,我必须把希望的火焰扑灭”[23]。这种理性的判断力便是受着基督教克己思想的影响。在教堂婚礼中断后简爱面临着艰难选择:与罗彻斯特同居还是毅然出走。简爱的心灵做出了回答:

自己必须走。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人格,保持灵魂不受玷污。她说:“我越是关心我自己,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越要尊重我自己;我将遵守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24]

简爱从桑菲尔德出走后从未放弃过对上帝的信赖,她坚信上帝的力量,恳求上帝的帮助和指引,使自己得到救赎。凭借对上帝的虔信,她被圣·约翰一家收留。圣·约翰是个野心勃勃,具有个人英雄主义特征的加尔文教徒,奉行教徒的苦行主义和禁欲主义。他极力劝说简爱为道义的责任牺牲情感,把她视为传教的工具。当圣·约翰苦缠着简爱并向她求婚时,简爱拒绝了,她无法忍受圣·约翰这种泯灭人性的宗教信仰方式。最后简爱在上帝的指引下听见罗彻斯特那决定命运的三声呼唤。于是简爱顺从上帝的安排去寻找罗彻斯特,最终他们走到了一起。

(四)简爱是婚姻伦理的捍卫者

维多利亚时代基督教会的法律禁止离婚,不仅是英国,整个中世纪的欧洲,在基督教会的影响下,都是不准离婚的。基督教把婚姻解释为夫妻合体,一旦男女结婚便成为一体,不可分开。婚礼也就成为在神面前订立的终身“圣事契约”,只有一方死亡才能够解除。因此,人们已经把重婚看成是伦理道德败坏的表现,是社会伦理所不容许的。当简爱和罗彻斯特即将走上婚姻殿堂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伦理困境,即“重婚”的困境。简爱和罗切斯特的婚姻恰恰就面临着这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当罗彻斯特在婚礼上被人指出自己的妻子仍然活着,他彻底绝望了,他不顾一切地说:“重婚是个丑恶的字眼!但我还是决意当个重婚者,可是命运终于耍弄了我,或者说上天阻止了我,——也许是后一种。这会儿我比魔鬼好不了多少,正像我那位牧师会对我说的,我肯定该受上帝最严厉的惩罚。”[25]可见罗切斯特清楚自己和简结婚是犯了重婚罪,也知道如果破坏了这条法律自己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是为了摆脱过去痛苦、凄凉的生活,为了能和自己真心喜欢的人一起,为了找到一点人性的慰藉,他还是决定和简结婚。虽然他不承认自己和疯女人伯莎·梅森的婚姻,但是法律上是承认的,因此在未说明自己是已婚的情况下,罗切斯特和简结婚就带有欺诈的性质。正因为如此,当简爱的叔叔从梅森那里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子的时候,恳求梅森赶紧采取行动到英国阻止这场欺诈婚姻。当简爱知道了这一切,她感到非常的痛苦。她爱罗切斯特,害怕失去心爱的人。她在痛苦和绝望中挣扎,但是她还是不得不离开罗切斯特,她不敢也不

愿触犯法律和已有的社会伦理秩序。因为简爱清楚的认识到,如果她和罗切斯特结婚,法律是不会承认她们的婚姻,她只能以第三者或情人的身份存在,而这一点是简爱自己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当罗切斯特恳求简爱留下来继续做他妻子的时候说道:“把一个同类逼到绝境,难道比违犯仅仅是人为的法律还好一些吗?这种违犯并不会损害到任何人……”。[26]简爱的回答是不屈不挠的:“我自己在乎我自己。越孤单,越无亲无友,越无人依靠,我越是要尊重自己。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简爱严格遵从社会伦理的要求,她不会容许自己做出不道德的事,社会的伦理道德在她心里已经根深蒂固,所以最后,她不顾罗切斯特的恳求,独自离开了桑菲尔德。

在简爱出走的过程中她偶遇表哥圣约翰一家,并得到了他们贴心的照顾。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圣约翰看中了简爱的吃苦、独立精神,他开始向简爱求婚。圣约翰其人冷酷、自私,自己以上帝使者自居,认为去印度传教是他的天职,还曾假借上帝旨意强迫简爱嫁给他,要求和他一起去印度。简爱断然拒绝了他的求婚,她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而她看清了圣约翰的伪善面目,知道圣约翰并不是真心爱她,只是把她当作一位适合传教士的妻子。简爱所追求的是平等的、有真实感情的现实婚姻。虽然圣约翰有恩于她,但简爱并没有把婚姻作为报恩的工具。她很谨慎地选择自己的另一半,因为她知道一旦结婚就不能离婚,自己决不能拿一生的幸福开玩笑。

故事的最后,桑菲尔德在大火中变成一堆废墟,罗彻斯特的妻子伯莎也在大火中死去,而罗彻斯特为了从大火中救出伯莎变成了残疾。最后简爱在慌凉的芬丁庄园找到罗彻斯特,并与罗彻斯特欣然结合在一起。此时的简爱和罗彻斯特也符合当时“门当户对”的伦理道德要求。从外表看,简爱相貌平平,罗彻斯特眼瞎手残;从财产看,简爱意外得到叔叔的一笔遗产,罗彻斯特虽然失去了桑菲尔德却还保有芬丁庄园,并非一贫如洗。而且更重要的是,随着伯莎的死去,存在于简爱和罗彻斯特之间的关于重婚的社会伦理要求也不复存在,因此简爱和罗彻斯特这对恋人在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之后终于走到了一起,开始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简爱》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因此当你的精神饱受种种问题困扰时,当你对自己的人生灰心失望时,当你感觉自己被阴霾笼罩时,请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

《简·爱》,去感悟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以找到揭开自己心结的钥匙和抚慰你痛苦心灵的良药。

注释:

[1]李平:《世界妇女史》,香港书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2][英]杰里米·帕克斯曼:《英国人》,严维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3][美]理安·艾斯勒:《圣杯与剑——男女之间的战争》,程志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4][法]西蒙娜·德·波伏瓦:《女人是什么》,王友琴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56页。

[5][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6]杨静远:《夏洛蒂·勃朗特书信》,文化生活译丛,1995年版,第227页。

[7]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黄源深译,译林世界文学名著,2004年1月,第369页。

[8]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黄源深译,译林世界文学名著,2004年1月,第7页。

[9]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黄源深译,译林世界文学名著,2004年1月,第151页。

[10]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黄源深译,译林世界文学名著,2004年1月,第291页。

[11]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黄源深译,译林世界文学名著,2004年1月,第369页。

[12]吴娟:《从觉醒到回归的渐进——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探幽》摘自《扬州大学学报》, 2010年7月第14卷第4期。

[13]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56页。

[14]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黄源深译,译林世界文学名著,2004年1月,第291页。

[15]方平:《简,是你向我求婚的》,选自《名作欣赏》,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5期,第45页。

[16]黎向华:《从威尼斯商人的女性人物塑造看莎士比亚的女权主义倾向》,《浙江师范学报》,2003年第2期第23页。

[17]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黄源深译,译林世界文学名著,2004年1月,第25页。

[18]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黄源深译,译林世界文学名著,2004年1月,第30页。

[19]高万隆:《论<简爱>的宗教倾向》,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第20页。

[20]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黄源深译,译林世界文学名著,2004年1月,第78页。

[21]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黄源深译,译林世界文学名著,2004年1月,第105页。

[22]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黄源深译,译林世界文学名著,2004年1月,第123页。

[23]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黄源深译,译林世界文学名著,2004年1月,第198页。

[24]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黄源深译,译林世界文学名著,2004年1月,第416页。

[25]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黄源深译,译林世界文学名著,2004年1月,第450页。

[26]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黄源深译,译林世界文学名著,2004年1月,第378页。

参考文献:

1、李平:《世界妇女史》,香港书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1995年。

2、[英]杰里米·帕克斯曼:《英国人》,严维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3、[美]理安·艾斯勒:《圣杯与剑——男女之间的战争》,程志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年。

4、[法]西蒙娜·德·波伏瓦:《女人是什么》,王友琴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

5、[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6、吴娟:《从觉醒到回归的渐进——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探幽》摘自《扬州

大学学报》,2010年7月第14卷第4期。

7、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8、方平:《简,是你向我求婚的》,选自《名作欣赏》,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5

期。

9、黎向华:《从威尼斯商人的女性人物塑造看莎士比亚的女权主义倾向》,《浙江师范学

报》,2003年第2期。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简爱》中女主人公文化解读

专业班级:汉语言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根据自身经历写的一部小说。小说塑造了一位独立自强、原则分明的女性简爱的生动形象。她外表平凡,身份低微,却内心刚强,具有极强的自尊和反抗的精神,她追求真爱、平等,是备受读者们喜爱和推崇的女性的楷模。

《简爱》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让女主公倾诉自己的情愫,展现出简爱细腻、敏感、自卑的一面,又让读者被她热爱理想、勇于追求爱情的坚强的一面所打动,被简爱的情感变化所驾驭,与她同喜同悲。简爱从小生活在充满暴力的环境中,她遭到了舅妈毫无人性的虐待,表兄的专横和表姐的冷漠使得简爱体会不到人间的温暖,养成了自卑的性格,但是不公平的生长环境也使得简爱从小向往自由、平等和爱。勉强从孤儿院中捡回了一条命的简爱,在摆脱了人间炼狱后已长成刚

强、能自食其力的女青年,为追求独立的生活,她辞去了孤儿院的教师职位,来到桑菲尔德府当家庭教师。当她和主人罗切斯特深深相爱,准备结婚时,突然得知主人已有妻子,于是简爱毅然出走,流浪、乞讨。但爱情的力量驱使简爱重新返回爱人的身边,虽然这时的罗切斯特已是穷困潦倒的残疾人,但是简爱却越加深爱着他,这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一点,艰难的境地更能见证爱情的伟大。

简爱自尊、自重、自强、自信,但同时又叛逆、反抗,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灵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女主人公那高尚情操的强烈冲击,与简爱一起感悟着美丑善恶,学会做人的准则,找准人生的方向。本文拟从论文所涉及的方面入手,梳理有关简爱研究的概括,以为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通过对前人评论的整理与研究,发现对简爱的性格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简爱的正面性格

简爱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摆脱了以往“灰姑娘”式的女性通过美丽温柔和隐忍而获得幸福和爱情的模式,而是通过女性的个人奋斗和自尊自爱而获得爱情和幸福。作者夏洛蒂生活的十九世纪是一个社会动荡、新旧价值观交锋和磨合的时期,是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的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个女性想象力得以驰骋的黄金时期,也是西方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转型时期。在这个世纪里不仅妇女生活状况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女性文学传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妇女已相继取得了选举权、财产权、离婚后还在的监护权,她们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从事医生、护士、律师、记者等职业。作为家庭教师的简爱敢于爱上主人,就在于她认为人在精神上是平等的,在那个等级森严的贵族社会里,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其偏见的大胆挑战,同时也反映了十九世纪的环境对作者的影响。简爱不在乎罗切斯特的金钱地位,更没有把他当做跨入贵族社会的阶梯。在她成为未婚妻后,依然不肯接受罗切斯特赠送的贵重礼物,并且还要求继续履行家庭教师的职责。

周双在《关于简爱双重性格的分析》说“简爱具有真、善、美的灵魂。从她

的每种行为和对周围人的态度,我们可以发现她的真诚和善良,她非凡的理解力和过人的学识给接触过她的每个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对阿黛尔——一个舞女的私生女,她用爱、关心、体谅而不是偏见去纠正她的缺点。甚至对虐待她的舅妈,她也不计前嫌,在舅妈病重时前去探望并妥善安排了她的葬礼,使简爱的美变得更加突出了。”[1]

彭凌丽在《一个女人抗争的一生对<简爱>的女权主义的思考》中说“在与罗彻斯特相爱的不长时间里,简爱内心一直处在激烈的斗争中,她感到自己陷入痴情,甘愿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无所保留地奉献出来,但是又努力自制,时刻提醒自己要掌握自己的灵魂。当她知道了伯莎梅森的存在的时候,面对歇斯底里的罗彻斯特,简爱显得更为理智一些。她拒绝考虑同罗彻斯特生活在一起。对于从小缺少关爱的简爱来说,罗彻斯特对她的爱是简爱身为人的价值的体现,然而对于一个接受过教育的女性而言,光有爱,还不够,尤其是对简爱。”[2]简爱自豪地说她关心她自己,越孤独,越无依无靠,越没有人来帮助我,我就越要自重。简爱奋斗的终极目标是相互平等、彼此尊敬、经济独立的基础上为人妻,获得男性世界的认可。

二、简爱的负面性格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 在他研究勃朗特姐妹的专著《权力的神话》(Myths of Power)一书中指出夏洛蒂的作品存在一种固有的、两套模糊并内部分裂的价值观之间的斗争,即女主人公一方面表现出理性、冷静、自我奋斗精神、激进的反抗和叛逆;另一方面则过于虔诚、服从、保守,它们中的任何一对可相互替代或转换。

简爱是自卑的,她从未摆脱这个不幸的心理障碍。漂亮是一个女性的资本,到目前为止,人类的历史总是青睐漂亮的女性。由于缺乏美貌,贫穷的女性在心理上始终是自卑的。简爱从小就对她的外表感到恼火和敏感,长大后这种心理愈加强烈,她认为没人会喜欢她,没人会看得起她,当她意识到自己爱上了主人之后,其种种的猜疑和由此产生的滑稽行为显得她是那么的可爱和惹人怜悯。

“当罗切斯特的婚姻真相被揭穿后,简爱面临一个重大的抉择:听从罗切斯特对自己命运的安排,做他的情妇,还是做自己的主人?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使简爱选择了后者。简爱的选择再次证明,她不仅具有较自觉的自我意识,还勇于

挑战社会等级制度。然而,尽管简爱具有比较自觉的自我意识,甚至不乏弗吉尼亚·沃尔夫(Virginia Woolf)所说的‘女性主义思想的迸发’一对广大女性群体受压迫命运的同情和思考,但是她毕竟是父权文化的产物,无法逃避主流性别意识对她的影响。她在一面积极地呼唤平等、争取自主身份的同时,不时地暴露出自己传统守旧的另一面。”[3]

总之,虽然我们的女主人公被赋予平等、甚至当家作主的条件,“但由于她潜意识的自卑情节和依附心理使她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还是回归到了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的期待中,即崇拜男性,从属男性。简爱既具有较明确的自我意识,又不乏依附心理。”[4] “她既为争取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与父权势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为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接纳而不自觉地作出顺从迎合的姿态。简爱在激进与保守,叛逆与妥协这两种对立的价值观之间游离,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模糊性使简爱和罗彻斯特最终克服阶级和性别等因素的冲突而结合在一起。”[5]

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简爱的性格分析是我论文的中心,在论文中我将从两个方面分析简爱的性格,即负面性格和正面性格,从这两方面入手着重分析简爱性格的闪光点,挖掘简爱的人格魅力和她对后来女性理想形象的影响,帮助读者深入地了解一个自尊自爱、傲骨自强同时又自卑地生活在世俗的阴影里的一个至真至善的女子。从她身上,我们能够领悟到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我们去追寻,什么样的爱情值得不惜一切代价去获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四、注释(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

[1]《关于简爱双重性格的分析》周双,《电影评价》,2007年2期,第50页。

[2]《一个女人抗争的一生对<简爱>的女权主义的思考》彭凌丽,《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64页。

[3]《论<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形态》陈姝波,《电影文学》,2002年,第78页。

[4]《杨静远编选》.勃朗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34页。

[5]《自卑情结造就了简爱鲜明的人格魅力——解析简爱》孙伟民,《异域文苑》,2003年,第24页。

五、参考文献

[1]《简??爱》夏洛蒂?勃朗特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2]《关于简爱双重性格的分析》周双,《电影评价》,2007年2期。

[3]《一个女人抗争的一生对<简爱>的女权主义的思考》彭凌丽,《青年文学家》,2009年。

[4]《论<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形态》陈姝波,《电影文学》,2002年。

[5]《杨静远编选》.勃朗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6]《自卑情结造就了简爱鲜明的人格魅力——解析简爱》孙伟民,《异域文苑》,2003年。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简爱》中女主人公的文化解读

专业班级:汉语言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根据自身经历写的一部小说。小说塑造了一位独立自强、原则分明的女性简爱的生动形象。她外表平凡,身份低微,却内心刚强,具有极强的自尊和反抗的精神,她追求真爱、平等,是备受读者们喜爱和推崇的女性的楷模。

我所选的论题是《<简爱>中女主公的文化解读》。简爱是深受读者喜爱的对象,她自爱、自尊和刚强的品质深深触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她与男主人公的超越一切的爱恋更加体现出简爱的女性美。我曾一遍遍地读她与罗彻斯特的对话,在她智慧的语言的引导下反思自己的行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这本书起到了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