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诗四首汇总

古诗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鉴赏

古诗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鉴赏 一、定义 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二、鉴赏指导 1.边塞诗的产生与发展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3.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2)表现与亲友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4.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5.边塞诗的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6.边塞诗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

十首战争诗

十首战争诗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整首诗并没有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而是通过没有家室,不能劳作,内心愁苦来反衬战争的罪恶。而那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诗歌注入了一股缠绵、深邃、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遂为全诗诗眼。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作品真实、深刻、令人百感交集,催人泣下。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归来,虽未战死沙场,苟全性命,家却已“松柏冢累累”,竟无一位存世的亲人!这样即便活下来还有什么意思呢?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 一、概念 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盛唐时期,发展成为一个诗歌流派。 这类诗多以1、边塞风光;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为题材。 代表诗人: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高适,李益,李白,卢纶,常建。 二、常见意象 1、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 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2、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自然景观多是黄(风)沙、白(长)云、冰川、雪山、大漠、黄河、秋月、孤城、边关; 常用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战马; 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塞外、雁门、漠北、玉关、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黄河; 常见乐器是:羌笛、胡笳、琵琶、芦管、角、鼓;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 草(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时光飞逝,漂泊) 鸿雁(理想,追求,思乡怀归、思亲、音信,消息) 鹧鸪(离愁别绪,思乡怀归) 马(漂泊思乡,奔腾,追求 ) 燕子(离别思念亲友、时光飞逝、羁旅情愁) 雨(希望、生机、残酷的环境) 秋、西风、秋风(惆怅、游子思归、衰败、落寞) 云(游子飘泊、自由自在) 月亮(思乡盼归、思亲怀人、故国之悲) 夕阳(思乡怀归、时光易逝人生的短暂) 大漠(浩瀚无边)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海风、瀚海、楼兰 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 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 楼兰、阴山、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 《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题材03 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诗歌鉴赏常见题材过关演练

题材3 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 一、什么是边塞战争诗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边塞战争诗的特点: 1.反映主题: (1)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揭露将领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作战艰苦——“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轮台九牛二虎之力月风夜吼,一川啐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反映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2.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三、边塞战争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1.初唐诗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边塞战争诗鉴赏

边塞战争诗鉴赏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鉴赏要点: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一、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二、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 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卢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6、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四、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黄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 定义: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标志: (1)标题中往往有“行” “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常见意象: 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边塞征战诗的内容: 1、景: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事:民族交往,边关战事 2、人: (1)统治者:穷兵黩武 (2)将士:军旅艰苦;久戍边关,思乡念亲;记现实战事,以身报国或反战情绪。 (3)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闺怨思念。 边塞征战诗的思想感情: 1、雄奇壮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单调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5、反映连年征战对百姓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批评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6、讽刺痛恨骄横无能的将军。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边塞征战诗常用的技巧: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象描写、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小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经行岚州 (唐)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自京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注:杜审言于公元670年中进士后,任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县西)尉,因公务赴西北,

边塞战争诗四首(学生版)

高明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学案执笔:陈慧玲编号:GMSZYUWEN20181225 6《边塞战争诗四首》(学生版) 【学习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其鉴赏要点。 2、学习盛唐边塞诗,掌握其特点。 3、了解〈从军行〉中情景交融和曲笔的表达技巧。掌握边塞诗中征人思归思亲的主题。 4、学习〈蓟中作〉中揭露统治阶级腐朽,报国无门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 如何鉴赏边塞诗。 【学习方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 【学习时数】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边塞诗 1.主要内容: (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边塞风光。 2.边塞诗的鉴赏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3.唐代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二)作家作品 “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科,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擅写歌行的边塞诗人——高适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今河北沧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高适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侍集》传世。 浪漫主义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之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传世。 诗风豪放明快的边塞诗人——李益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两年后,登制科举,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北游河朔,贞元十三年(797)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十六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元和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宪宗时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大和元年(827)任礼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卒。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有《李益集》传世,《全唐诗》编诗二卷。

边塞战争类

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 一、什么是边塞战争诗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边塞战争诗的特点: 1.反映主题: (1)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揭露将领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作战艰苦——“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轮台九牛二虎之力月风夜吼,一川啐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反映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2.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三、边塞战争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1.初唐诗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小学生必背75首古诗“战争诗”简析

战争诗,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最早的战争诗在《诗经》中出现,如《大雅·常武》、《国风·邶风·击鼓》、《国风·秦风·无衣》。唐朝时,边塞诗大放异彩,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本文整理新课标小学生必背75首古诗词中的,“战争诗”。标题前的数字为小学生必背75首古诗词的排序。 8.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所奏的是曲调《折杨柳》,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会引起离愁别恨。“怨”是这句诗的诗眼。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折柳寄亲也不可得。 这首诗写了燕然未勒,不得归乡的怨情,悲壮苍凉,但没有颓废萎靡的格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类似,表达了一种“伟大的孤寂感”。是典型的盛唐之音。】 11.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沙场是残酷的、令人恐惧的,诗人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不免带点悲凉的意绪。但他用豪情超越了悲伤,要用“醉卧”来面对残酷的战争,这又是何等的豪迈!这种与酣畅适意相统一的无需任何理念介入的豪迈之情,是盛唐时代特有的时代精神。极度悲凉,又极度豪迈。】 12.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明人李攀龙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34.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三首,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雄壮豪放,虽是中唐时期的作品,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 57.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59.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60.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67.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以上4首宋诗,虽非战争诗,但诗人是因战争而发声。】 四首标准的战争诗,四首因战争而发声的古诗。共计八首,占75首必背古诗词的十分之一,“多难兴邦”。我国历史上真是多灾多难。珍惜今日的和平与安定。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新课标小学生必背75首古诗词扑克牌中国歌牌,玩游戏背诗词,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自从南朝以来,边塞征戍的题材逐渐为诗人所注目,但还没有条件足以形成一个诗歌流派。到了盛唐,由于边塞战争频繁(包括抵御少数民族骚扰入侵的自卫战争和统治阶级穷兵黩武、开疆拓土的侵略战争),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考试而进身容易得多,在加上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奇情壮彩的边塞征战诗便大大发展起来,成为唐代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作为代表诗人,当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主。 (一)首先要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唐时,体现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情调,但不免夹杂悲壮、忧伤。(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到了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更多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尽管仍洋溢着爱国热情,但更多一些凄厉和惆怅。(二)在边塞征战诗的大题材下,每首诗都有各自的思

想感情特点。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国家的激情,有战士的乡愁和妻子的离恨,有边塞生活的艰辛和边塞战争的残酷,有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抒发了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委婉批评了朝廷对他们的冷漠。全诗苍凉悲壮、深沉含蓄。有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有西北边地的奇异风光、边塞风情(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华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要注意体会跃起于边塞征战诗的种种矛盾:慷慨从军和久戍思乡的矛盾,痛恨庸将(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和献身精神的矛盾……都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三)边塞征战诗体现出来的风格不同: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四)注意与战争有关的词语:如“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 又如一些曲子,如“关山月(多写征戍离别之苦)”(如“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杨柳曲”等。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 《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设计

《边塞诗》学案 执笔: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适用年级:高二授课类型:新课使用时间: 目标导学,明确要求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领悟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课前预习,发现问题 (一)边塞诗的文学常识 1.边塞诗的特点及形成: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其兴起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2.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其中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3.边塞诗思想主题可分为四类: (1)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者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奉献精神。如卢纶的《塞下曲》。 (2)表达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的思想内容。如杜甫的《兵车行》、柳中庸的《征人怨》。 (3)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以及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 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4)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4.边塞诗常用的意象: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号角、战车等。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qì【字义】:1.水中沙堆,引申为沙漠)、凉州、阴山、瀚海、受降城、玉门关,金河、西、轮台、龟兹(qiū cí)、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5.边塞诗体现的意境: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6.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 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卧. 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边塞战争诗》教学反思

《边塞战争诗》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科组梁娉 本节课,我以边塞诗为主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然后再由课内到课外,从而多角度地感受边塞诗的风格与特点,突出了研读的主题,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首先,整体入手,理解诗义。我引导学生先从一组诗的整体入手寻找规律:读一读这两首诗,你发现它们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吗?在学生发现这两首诗写的都是有关战争的内容后,让学生再一次读诗,说说是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句中发现的。因为学生能发现这一内容上的共同之处,说明他们对诗已有大致的整体理解和感知。同时,在学生联系具体诗句的过程中,必然讲到“沙场、征战、黄沙百战穿金甲、破、将军、引弓”等字、词、句的意思,这比之以往“穿、破”是什么意思,这种从局部的字词理解入手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使学生学得更主动、轻松、有效。 然后,想象入境,欣赏积累。感受诗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在脑海里画画来丰满古诗的意象。在学生对照注解自学古诗时,我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要能在脑子里出现画面。在检查学生时,我更注重引导学生描述画面,谈谈感受。如在《凉州词》的学习中,重点抓住了“欲”“催”进行对比进行想象:说说“欲”做什么?“催”着去做什么?猜想并体会将士们此刻的心情,从而感受将士们的豪迈气概以及战争的悲壮;在《从军行》的学习中,则通过补充战场阴云的图片和玉门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想象“雪山暗”“玉门关孤”的画面,然后探究其中的原因,来感受战争的残酷与激烈,接着抓住“穿金甲”与“终不还”的对比来感受将士们的豪迈气概。在想象画面后,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来升华感情。 最后,举一反三,积累提高。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几首诗的自主研读,不仅发现了这类古诗的规律和特色,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欣赏古诗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学生的课外拓展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在完成教材内容的专题研读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延伸,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在学生背诵时,进行适当的点拨理解。接着我又补充了《白雪歌送武批官归京》的录音诵读,让学生感受边塞诗的壮美。最后,鼓励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在课外多欣赏背诵边塞诗。

边塞征战诗

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4、掌握边塞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投笔从戎: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班超家贫,尝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缀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后汉书·班超传》) 请缨:请求交给杀敌任务;自请从军报国 西汉武帝时,南越王请求与汉和亲,武帝打算乘机说服南越王归附汉朝。谏议大夫终军主动请求说:“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来终军不辱使命,最终说服南越王向汉朝称臣。(《汉书·终军传》) 斩楼兰:杀敌建功。 西汉时,西域小国楼兰国王受匈奴使者指使,多次杀死汉朝前往大宛的使臣。汉傅介子自请出使大宛,使楼兰王谢罪,并趁夜幕率领士兵杀死了匈奴使者,平安到达大宛。 汉昭帝以后,楼兰仍反复无常。大将军霍光又派傅介子带着大批珍贵礼品和精干的勇士,前往西域,宣称此行专程赏赐属国。楼兰王十分贪财,一点防范也没有。傅介子在驿馆布下埋伏,再请楼兰王赴宴,杀死楼兰王,平定了楼兰,建立了战功。(《汉书·傅介子传》,又见于《汉书·西黄沙百战穿金甲 ——边塞征战诗

域传》) 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 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边塞诗兴起原因】 1强大的边防 2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 4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 【边塞诗常见题材】 1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2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边塞诗常见情感类型】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边塞征战类诗歌

边塞征战、感时伤乱诗歌阅读鉴赏导学卡 张文君马海林 教学目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4)、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5)、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一.边塞诗: 1.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2.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3.艺术风格和技巧: 风格:豪迈旷达,雄奇壮美,豪壮悲慨,委婉清丽等。 技巧: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 4.题型初探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5).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6).“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7).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鉴赏示例】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①牙璋:调遣军队用的兵符。②百夫长:唐以前曾有的低级军官 ⑴试分析“照”和“自”在句中的妙处。 ⑵试从“景”和“情”两个角度对这首诗作一番赏析。 【参考答案】 一、⑴“照”,表现军情紧急,渲染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由“烽火照西京”而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表现了书生发自内心的爱国激情。 ⑵写景,首先极具画面感,“烽火照西京”、“牙璋辞凤阙”和“铁骑绕龙城”均色彩鲜明、动感十足,尤其是“雪暗凋旗画,凤多杂鼓声”,一从视觉,一从听觉,可谓绘色又绘声;其次,写景采取跳跃式,首句是背景和起因,第三句就到辞京出发了,第四句已经包围了敌人,五六句则是战场撕杀场景。最后,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抒情,除了情景结合,最突出的是直抒胸臆,如“心中自不平”以及末尾两句。二.感时伤乱诗: 1.意象:黄叶、孤帆、秋草、残垣、孤雁、黄花、冷月、寒烟、荒径、古道、西风、清霜、乱石、衰鬓等 2.“感时伤乱诗”题材比较宽泛,它涉及到生活得每一个细节,因而它所表达的情感相对来说也多姿多彩。“感时伤乱诗”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再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粤教版语文高二至2018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 第一单元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

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课所选四首边塞战争诗的思想内容。2.把握边塞战争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边塞战争诗的写景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抒情特点。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意解读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景,由实生虚,虚实交错,相映生辉,似边塞风情速写,富有生活情趣,给人雄浑壮美之感,写景状物颇具匠心。 诗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为写实: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战士牧马归来,明月洒下清辉,戍楼里吹起羌笛……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宁静,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可多见的平和、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乐观开朗的感情基调。诗的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既点出风传笛曲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又给人一种意境高远开阔之感。尤其精妙绝伦的是诗人将《梅花落》曲拆用,写声成像。用“梅花何处落”构成一种虚景,与一、二句中“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错落有致,构成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极尽丹青之妙。“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胡地有雪无梅,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于是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虽有思乡之情,但能感而不伤,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堪称唐人边塞诗中的精品。 名句识记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考点演示如何理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一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也称王江宁、王龙标。因世乱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擅长七绝,世称“七绝圣手”。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

边塞战争诗鉴赏(教师)(推荐文档)

边塞战争诗鉴赏 学习目标: 1、熟悉边塞战争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2、掌握鉴赏边塞战争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过程: 1、朗读下列边塞诗,找出边塞诗的相关意象,并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是 3、边塞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4、思考以下题目,把握高考边塞诗的设题特点 例1(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例2(2005重庆卷):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例3(2006天津卷):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例4(2007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专题 顾名思义,边塞战争诗就是以边塞战争生活或边塞风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边塞战争诗的题目中多带有“塞”“军”“征”等字眼,或常直接以《从军行》《关山月》《凉州词》等乐府旧题为题目。边塞战争诗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唐代之际,疆域广阔,边事增加,而边塞战争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初唐时文人多怀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杨炯在《从军行》中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书生投笔从戎、忠贞卫国的壮志豪情。盛唐时的边塞战争诗大都壮丽豪迈,如王维在《少年行》中写道,“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志士的万丈豪气跃然纸上。相较之下,中晚唐时期的边塞战争诗虽也不乏“誓扫匈奴不顾身”的昂扬激情,但大都夹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的悲壮之意。宋代时边塞战争诗歌则更多的带有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如陆游在《书愤》中发出“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感慨。 边塞征战诗主要情感归纳 边塞战争诗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但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遭遇不同,他们笔下的诗歌也表现出不同的主题。 一.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二.用粗犷的笔触、奇特的想象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展现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有时还寄予了对征战之士的赞美。 三.表达久居边疆的愁苦之意,流露思乡思亲之情或抒发归家无望的万分悲痛之感。 四.描写连年征战的惨烈场面,展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控诉战争带来的苦难,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五.书法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六.表达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简易模板 抬眼看: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低头看: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 向前看: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 向后看: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表现手法:渲染、反衬、对比、用典、借景抒情、借古讽今、虚实结合 语言特点:奔放雄伟、慷慨激昂、气象雄浑、豪壮悲慨、委婉清丽 【例题演示】 出关①

高二上册《边塞战争诗四首》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 (一)基础知识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爱因斯坦的左脑特别发达,__①__他总是使用左脑。他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和形成观念的能力非常卓越。__②__有趣的是,他__③__用语言__④__用非语言(比如图形)进行思考的,__⑤__是以一种跳跃的方式。完成之后,再将它转换成语言,__⑥__从左脑转到右脑。这就是“思维错位症”。 ①②③④⑤⑥ A 因为但不是而是而且即 B / 并且不仅而且就是即 C 但是但不是而是并且然后 D 因为并且不仅而且就是然后 【答案】A 【解析】第①处表原因,填“因为”。第②处表转折,填“但”。③④两处句子构成并列关系,填“不是……而是……”。第⑤处表递进,填“而且”。第⑥处是对前文句子的解说,填“即”。 2.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________,满庭乌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D.寒气偏归我一家 【答案】B 3.下面这首诗描写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日的景色,这个传统节日是()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A.重阳B.中秋 C.七夕D.清明 【答案】B 【解析】通过“玉盘”“明月”等词语可以判断出是中秋。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中,“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 B.“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是说战马长年累月披着挂霜的铁甲。体现出边地之苦寒,边将的心情也可想而知。 C.“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 D.这首诗不仅句法富有变化,而且用字也特别凝练、准确、形象。动词“凋”字,用以表示北风对白草的强大威力,“飞”字用来说明烟尘的接连不断和弥漫无际,都极为有力、准确。 【答案】B 【解析】“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是说边将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似乎也在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 5.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为边将出场做铺垫”也可)。 (三)语言运用 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由于高考不直接从教材中出题,刷题备考现象在校园悄然兴起。做题虽然对提高考试成绩有一定帮助,但过分依赖做题,势必把教材挤出校园,一旦形成风气,势必葬送考生的一切。现在,不少考生已经认识到以题代学的危害,这对遏制刷题现象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只要解决了刷题问题,我们的考试改革就一定能圆满成功。 ①过分依赖做题,不一定就会把教材挤出校园。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