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铁牛

捞铁牛
捞铁牛

捞铁牛

15 捞铁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宋朝、拴住、淤泥、和尚、船舱、并排、子、越绷越紧、怀丙、工程”

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动词理解词句,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3能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4.学习课文的叙述顺序。

思想教育:激发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在给课文分段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怀丙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来捞铁牛的。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软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己初读课文,并划出文中生字词。

三、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四、理解词语。

五、给课文分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各自然段的意思。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讨论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让学生思考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意思?思考好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得:

第1、2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意思,是捞铁牛的原因;第3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意思是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第四至第

6自然段讲和尚怎样捞出一只只铁牛,也就是捞铁牛的经过和结果;第7自然段点明和尚的名字叫怀丙,是宋代出

色的工程家。

从以上讨论中可把课文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第二段(第3自然段);

第三段(第4、5、6自然段);

4.让学生统看课文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此时学生不难理解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六)自由读全文。作为巩固练习。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可以指两名同学读正文前预习的那一部分,一名同学读第一句:

“打捞沉到河底的船只或重物,现在做起来并不太困难,可是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的宋代,就有人能把沉到河底的

铁牛捞上来,多么了不起!”另一名同学接读第二句:“他是谁,是用什么办法捞铁牛的呢?”老师进一步激发

兴趣:“读读课文,我们就会明白了。”

二、讲读第一段。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的是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第1自然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浮桥。同时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年代(宋朝时候)及地点(河

中府城外)。第二句讲铁牛被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从“冲断”了浮桥,“冲走”了铁牛还可以知道黄河发大水来

势凶猛。

2.通过句子比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电脑显示句子:比一比,哪句好?为什么?

(1)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淤泥里。

(2)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淤泥里。

引导学生讨论后认识到:第(2)句的“是拴住浮桥用的”这组短语说明了铁牛的用处,同时为下文捞铁牛的原因

埋下伏笔。

3.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个意思?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这段共有3个意思。第一是讲捞铁牛的原因;第二讲捞铁牛的困难;第三是讲一个和

尚表示他能把铁牛捞上来。

4.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捞铁牛的原因。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重修浮桥,就需要铁牛拴住浮桥。而现在铁牛被大水冲走了,只有把铁牛捞回来,才能把

浮桥拴住,才能确保浮桥修好。

5.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捞铁牛有什么困难?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

(1)铁牛很笨重,每只有好几吨重。

(2)陷在河里淤泥里,拔起来费劲。

(3)铁牛埋在水下,看不清具体情况,捞起来更困难。

6.指名读课文第二句“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

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教师可问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悟出:这是从反面强调捞铁牛困难大。指导朗读这一句,读出反问的语气。

7.课文还有什么地方也说明捞铁牛困难大?

“议论纷纷”。理解“议论纷纷”的含义;许多人小声地说个人的看法。这里有困难大,无计可施的意思。

8.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和尚是怎么说的?用笔把和尚的话划下来,读和尚的话,然后说说你对和尚的话有什么想法?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从和尚的话中可以看出和尚有信心,并且说话留有余地,而且已经想好了捞铁牛的办法。

教师要在学生理解了和尚说的话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和尚的话。要读出成竹在胸的语气。

9.指名朗读第一段,老师小结并过渡到第二段。

和尚想的是什么办法呢?他又做了哪些准备呢?我们学习第二段。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捞铁牛前,和尚指挥大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做了这样四项准备工作?(1)摸清水牛沉在哪儿;(2)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3)拴船搭架子;(4)下水用绳子把铁牛拴住。

2.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这四项准备工作,前一项是完成后一项的基础,后一项是在前一项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一段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即先做的工作先说,后做的工作后说,一句紧接一句,顺序不能颠倒。

3.逐句理解和尚为什么要做这四项准备?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

“熟悉水性”是指善于游泳;“摸”是探明、弄清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和尚首先做调查,摸清铁牛沉在河底的具体位置,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这是科学的态度。

(2)填空,体会填入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入“两只”“很大”“满”这些词语。然后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由于铁牛很“笨重”所以要“很大”的船,一只大船不够,必须需要“两只”才拉得出铁牛,船上装少量的沙子不行,必须装“满”力量才够用。

(3)指名读最后两句,看看哪些词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拴得紧紧的”“结实的木料”、“很粗的绳子”这些准备都是为了对付笨重的铁牛。

(4)对于和尚的这些准备工作你有什么看法”?

在学生理解了和尚的四项准备工作后讨论回答,这些准备活动都

说明和尚针对铁牛笨重这一特点,以科学的态度做了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

4.指导朗读第二段。重点词语加重语气。

四、讲读第三段,弄清和尚怎样捞出一只只铁牛。

1.小组学习,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首先请小组中一名同学读课文,也可请3名同学一人读一自然段,然后讨论:和尚把铁牛从河里捞出来,做了哪几步工作?最后请一组做汇报。和尚从河里捞出铁牛做了三步工作:第一步,把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靠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第二步,水手们划桨,把铁牛拖到岸边,然后一齐把铁牛拖上岸。第三步,用同样的方法,把其余的铁牛一只只拖上岸。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3,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打出投影:

读下面一段话,注意带点的词语,并想想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通过朗读,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把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的作用是船上的泥沙逐渐“减少”,水的浮力把船往上托,船身就慢慢地“向上浮”。这样,原先拴住架子和铁牛的绳子就会越绷越紧,把陷进淤泥里的铁牛不断地往上拽,铁牛就从淤泥里一点一点地“向上拔”。

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再让学生用“因为……所以……”这一关联词语,把前后两句的意思说一说。

例如:因为和尚和水手们把船上的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了,所以船里的泥沙减少了。

因为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了,所以船身慢慢地向上浮。

因为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所以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

因为拴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所以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也可以把前边的结果作为后边的原因。如:因为和尚和水手们把船上的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了,船上的泥沙减少了,所以船身慢慢地向上浮等等。教师教学生要灵活,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实验演示。

在学生理解了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再用实验演示过程,以此突破学生对于浮力不太理解的这个难点。

实验时,老师演示过程,学生用课文中的语言说明。如能让学生自己演示过程,自己说明更好。

4.指导朗读。

5.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后,和尚又指挥大家怎样做?他为什么这样做?自由读第5自然段,两人一组商量讨论交换意见。

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和尚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用力,把铁牛拖上岸。①是继续利用水的浮力,让铁牛在水里,水手们使劲划船,

拖着它在水里走。②铁牛太笨重了,船上的水手是有限的,即使铁牛在水里受到了水的浮力,水手们还要使劲划船呢,而到了岸边,人就多了,“许多”人一齐用力就可以把铁牛拖上岸。可见怀丙和尚不仅有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原理,而且处处想得都如此细致、周到,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呀!

6.其他的铁牛是怎样捞上岸的?“这样的办法”是什么办法?课文为什么不再写一遍这种办法?

这一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捞一只铁牛的经过写得详细、具体;捞其余七只铁牛的过程只用“同样的办法”一笔带过。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避免了重复啰嗦。

7.铁牛都捞上来了,现在谁能说说当初怀丙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意思。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理解重点句。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河里捞上来。

(三)讲读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思考: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那位和尚叫怀丙,是当时一位出色的工程家。

2.联系课文说说怀丙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1)在众人议论纷纷,找不出办法时,他提出“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显示了他超群出众的才能。

(2)准备工作严谨周密,显示他工程技术水平高。

(3)打捞铁牛的实际效果好,八只铁牛都用他提出的办法拖了回来。

这充分表现了怀丙的聪明智慧。

(四)学习给课文归纳段落大意。

1.按课文分好的四段,从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相应的段意。序号填在括号里。

(1)拴浮桥的铁牛陷在河底的淤泥里,一个和尚说他能把铁牛捞上来。

(2)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3)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一只只铁牛。

(4)这个和尚叫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

让学生想一想各段段意为什么这样概括。

老师小结:归纳段意要抓要点,既不能啰嗦,也不能遗漏主要意思。

(六)全文小结。

【板书设计】

15 捞铁牛

潜水摸牛

备船装沙

准备工作拴船搭架

拴牛绑架杰出

铲沙拔牛

打捞过程划船托牛

同法捞牛

课后小记: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捞铁牛教案

捞铁牛教案 The case of fishing for iron ox

捞铁牛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捞铁牛》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捞的铁牛?(2)为什么捞铁牛? (3)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淤,注意读音、字形,右边不要写成“冬”。 2.理解词义。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地方在黄河中游,所以叫河中府。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 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识字2 课堂实录戴年明通师二附小常熟市实验小学 二 3 班师:小朋友,今天是9月24日,过几天,将迎来一个喜庆的日子。生:国庆节。 师:今天的识字 2 就介绍了国庆节,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轻声读一读生读。 师:哪组小朋友愿意开火车读给大家听?(学生读)师:正音:城楼的城是后鼻章,神州的神是前鼻音,腾飞的腾是后鼻音师: 师:小朋友读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吗?生:我想知道检阅是什么意思?生:我想知道神州是什么意思?生:我想知道礼炮是什么颜色的?生:北京是不是有金水桥?师:同学们,会边读边想,并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会知道的。1999 年,祖国50岁生日的时候,举行了非常隆重的国庆典礼。看录像。 师:这是美丽的祖国北京,这是天安门城楼。师:在天安门城楼前,还有五座桥,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生:是金水桥。 师:这个名字多美,谁能美美地读一读。 生读。师:注意,国庆大典就要开始了,你听到了什么?(炮响)生:是放炮。 师:在大典前放炮,叫礼炮。 生读。师:再看。这是谁?生:江泽民爷爷。师:他正在检阅。师:现在是谁呀?生:海军。 继续看录像。生:空军,陆军。 师:刚才小朋友看得可入神了,谁能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海陆空叔叔。 师:你知道什么是海陆空吗?生:海军,陆军,空车。 师:谁再来说一说。生:有海军,陆军,空军。 师:他们合起来就叫海陆空军。师:他们刚才走得怎么样?生:很整齐。 师:他们雄纠纠,气昂昂,他们是在接受检阅。 齐读检阅。 师:大典指的是什么?生:一个盛大的节日。师:我们小朋友开学时,要举行开学典礼,我们说要举行开学大典,可以吗?生:可以。 师:有没有小朋友觉得不可以的。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典礼,有许多人,规模大,我们的开学典礼呢?生:我们只是一个个小朋友,没有那么多人。 师:我们就不能说它是大典了,只有刚才看到的才能说大典。在1949 年,我们祖国成立的时候,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也叫大典。现在谁能读好这两组词。生读。师:声音很响亮,老师听出来,你很喜欢朗读。 生读。师:女小朋友读一读第一组词,读出对天安门的喜欢。男小朋友读第二组,读出解放军叔叔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

最新《捞铁牛》语文三年级教学实录(精品)

《捞铁牛》语文三年级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教育其养成遇事善于思索的习惯。 2、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理解文章记叙的顺序。 3、认识生字11个,会写生字11;理解潜水、划浆、议论纷纷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第二、三段。了解怀丙为捞起铁牛所做的准备工作及捞起铁牛的过程。 2、让学生了解怀丙如何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准备: 试画出捞铁牛的流程图 教具: 录音机、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吧?今天我们也来看一段动画片。 〔多媒体〕动画(大水冲断浮桥、铁牛沉入水底) 师:哎呀,大铁牛沉到水底了,这可怎么办呢? 〔多媒体〕课题 (板书捞铁牛)

师:谁来捞?怀丙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捞铁牛? (提问) (板书原因拴住浮桥) 师:好,我们了解了捞铁牛的时间(宋朝)、地点(黄河边)、人物(怀丙)和原因(拴住浮桥),接下来,我们就准备捞吧! (板书:准备――捞) 二、学习、理解课文 师:刚才检查预习的效果很不错,看得出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有了相当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板书,再结合你对课文的了解,想想老师为什么这样板书? (板书的目的在于说明要先有准备才能捞,这是两部分内容,以帮助学习之后正确分段) (一)学习准备部分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先来看看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1、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 师:课文中哪一段介绍了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自然段) 2、自学、讨论: 师:现在自己轻声地再把这一节好好读一读,然后和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捞铁牛前究竟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注意:将所做的准备分成几个步骤!) 3、提问、交流 师:好,我们来看看准备工作的第一步是什么。 〔多媒体〕课文第三自然段准备部分(并将各步骤用不同色注出)

《捞铁牛》读写练习题

《捞铁牛》读写练习题姓名: 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写出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1. 2. 3. 4. 二.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出船把铁牛从淤泥中往上拔的原理. 沙少了船身会( ) 绳子就会( ) 铁牛就( ) 三.读第五自然段,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四.回答:后面七只铁牛是怎么捞上来的?作者为什么不具体写出来? 文章 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五.读句子,选出正确的理解. “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1.水很听话,可以叫它把铁牛送回来。() 2.水既然能把铁牛冲走,就可以用水的力量把铁牛弄回来。() 六.造句。 熟悉—— 出色—— 七.总结出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八.写作。 假如让你指挥捞铁牛,你有什么高招?请你把你的方法写下来,让别人看一看。

捞铁牛 宋朝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了,浮桥得重修。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用力,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 和尚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 这个和尚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思考.练习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并用加点的词语说话。 浮桥打捞潜泳减轻浮力出色 ..议论纷纷 .... 3〉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内容,然后为第三自然段加小标题,最后根据第三自然段在下面横线上填充内容。 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首先, 然后, 再,

捞铁牛教案

《捞铁牛》教案 课时: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捞铁牛》是S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人物故事,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重点: 具体了解怀丙和尚打捞铁牛的方法和道理,感知怀丙这个人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怀丙为打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学习其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指导书写。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二、深入探究怀丙是怎样捞铁牛的 (分两步:一是准备打捞:二是打捞铁牛) (一)学习“准备捞铁牛”。 1.观看准备工作的幻灯片。仔细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怀丙为了打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用四个字概括出怀丙做的准备工作。 潜水摸牛------备船装沙------拴船搭架------拴牛连架 2.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交流,引导学生说出: 先潜水找牛 然后备船装沙 再拴船搭架 又拴牛连架 3.启发思考:这四个步骤的先后顺序可以颠倒吗?学习作者言之有序的写作方法,试着用“先······然后······再······又······”写一段话。 4.再次品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怀丙的周密。思考:怀丙做了这四项准备工作,怀丙能否成功的捞到铁牛呢? 引导学生在下文中找到答案。 (二)学习“打捞铁牛”。 1.默读第4 、5自然段,怀丙是怎样打捞铁牛的? 2 .交流:准备工作中提到的沙、船发生了什么变化?牛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年级语文:《捞铁牛》教案设计(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三年级语文:《捞铁牛》教案设 计(参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三年级语文:《捞铁牛》教案设计(参考文 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几项准备工作; 2.了解怀丙和尚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3.认识浮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4.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对浮力的认识及利用 四、教学对策:借助多媒体显示,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 变无声为有声来解决难点。

五、教学方法: 1.借助多媒体建立供对比模型,通过对比,启发学生思维,达到实质性认识水的浮力的目的。 2.借助多媒体显示,以便教师根据课文文字叙述更好地讲解学生形象地感知捞铁牛前的四项准备工作及捞铁牛的经过。 3.利用多媒体强大的综合功能、教学时效。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怀丙和尚为什么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2、怀丙和尚是怎样叫“水”把铁牛送回来的呢?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整件感知 1)放录音朗读课文,同时演示多媒体(四项准备工作动画 片)学生一边听,一边看画面,初步了解怀丙和尚在捞铁牛前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捞铁牛》教案(1)

教学内容:“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第五册第29课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水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也能为人类造福,理解事物的两个方面,确立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理解论。 2、给课文分段,学习抓住重点,详略分明的写法。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沉没”“淤泥”“议论纷纷”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三段。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如何利用水的福利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准备: 1、做浮力小实验用的器具,即:透明圆底玻璃缸、小沙包、沙子、圆口烧杯、木棍、粉笔头、棉线。 2、投影仪、投影片、银幕、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引入) 1、同学们很喜欢听故事是吗?现在,杨老师就给你们将个故事。故事发生在离现在约一千多年前的我国宋朝时期。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后,要重修浮桥,不过一只铁牛有一万多公斤重,两辆大卡车拉也拉不动,何况当时又没有吊车。这样笨重的大铁牛怎么捞起来呀!人们议论纷纷,献计献策,但始终找不到一个好办法。后来来了个和尚,他说:“我有办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水怎能帮和尚送回铁牛呢?这不是说大话骗人吗?!其实,和尚确实有个办法。和尚究竟用什么办法捞起铁牛的?我们一齐来学习第29课。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听录音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听完课文,指名回答。 过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原因? 三、学习一、二自然段。 1、齐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河中府”“淤泥”“议论纷纷”等词语的意思。 3、概括段意:这段写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河底的淤泥里,一个和尚说他能把铁牛捞起来。 过渡:和尚将铁牛捞起来了吗?他在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课文第几自然段是写和尚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余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用几句话写和尚捞铁牛前做的准备工作? 2、分组轮读四句话。通过读,了解和尚做的四项准备工作。 师概括板书:①找“牛”②装沙③搭架④拴牛 3、分组讨论: *为什么要派人摸清铁牛沉在哪儿? *为什么两船要装满沙子? *为什么要将两船并排拴得紧紧,在两船之间搭架子呢?(为了保持船身的平衡,而且浮力也大)*

小学语文名师实录

小学语文名师实录 杨雪琴_颐和园(四年级) 卿少林_爬山虎的脚(四年级) 魏图英_鸟的天堂(五年级) 黄孝慧_美丽的小兴安岭(三年级) 丁伟红_歌唱二小放牛郎(四年级) 徐颖_耳朵上的绿星星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专家点评(4节)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周云燕_家乡的桥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于艳_秋天的雨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舒伟(香港)_毕加索与鸽子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吕云萍_从现在开始(二年级)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刘燕_放弃射门(五年级)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李永梅_戈壁滩上古长城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李肖莉_白鹅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董琼_草原(五年级)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刘晓伟_两小儿辩日(六年级)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张霜_应该听谁的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张娟_窗前的气球(二年级)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强洪权_船长(五年级) 钟舒梅_咏鹅 王琦_麻雀(S版) 全国小学语文课标教材(S版)教学大赛:林承霞_看图写故事(六年级上册) 邓琴清_我的未来(第三册语文乐园七) 全国第六届(大埔)小学语文研论会特等奖:黄懿(香港)_五颗甜蜜蜜的葡萄全国第六届(大埔)小学语文研论会特等奖:郭葳_太阳是大家的 全国第六届(大埔)小学语文研论会特等奖:散步 全国第六届(大埔)小学语文研论会特等奖:张燕_设计动物名片(口语交际)全国第六届(大埔)小学语文研论会特等奖:邬欣荣_千姿百“笑”(作文教学)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捞铁牛》课堂实录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捞铁牛》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17课《捞铁牛》(板书课题),注意捞字读一声。大家一起读课题。 插评:教师这样开题目标集中、不拖泥带水,而且要求具体、言简意赅。 生:(齐读)捞铁牛。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分为了四段,老师请四名同学一人读一段,谁愿意读?(指名)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中讲到的铁牛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要捞它们呢? 生甲:读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 生乙:读第二段。(第三自然段) 生丙:读第三段。(第四、五、六自然段) 生丁:读第四段。(第七自然段) 师:好,这几个同学读得都非常认真,谁先来说一说铁牛是做什么用的?

生:铁牛是拴浮桥用的。 师:那为什么要捞铁牛呢? 生: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浮桥,铁牛陷在了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了,浮桥需重修,所以人们要捞铁牛。(师板书;陷进淤泥)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知道了铁牛是做什么用的,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那么下面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呢? 生: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生:是用什么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 (明确目标)同学们这些问题提得都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和尚究竟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懂了第一段,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第二段,最后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呢?那就是合上书,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能在我们脑海中出现,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自己大声读吧!

《捞铁牛》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捞铁牛》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打捞上来的,从而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重点)2.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难点) 3.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难点) 教具准备:《捞铁牛》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河底打捞重物,我们现在可以用很多高科技手段,做起来并不困难。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他们并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但他们也能从黄河的河底打捞出重达万斤的铁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十课《捞铁牛》。板书课题(齐读) 二、复习前两部分 1、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内容(出示幻灯片) 为什么要捞铁牛? 是谁提出能捞铁牛的?(生个别回答) 2、出示浮桥的图片及资料,点出捞铁牛势在必行 3.怀丙打算怎么捞铁牛,他怎么说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他想的办法一定和水有关,自信、胸有成竹) 三、新授

1、师:怀丙要捞铁牛了,下面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呢? 生甲: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生乙:是用什么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2、看幻灯片上的问题,自由读第三段 师:那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甲:写了和尚做准备工作。 生乙:这一段主要写了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板书:准备工作)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这一段的段意。我们通过认真读书,知道这一段中的四句话都是写“和尚做的准备工作”,所以同学们把段意概括为“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由此可见,认真读书,了解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谁再来把第二段内容读一遍,我们看一看课文中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请同学们用笔画下来。 生:课文中运用了“先……然后……再……又……”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师:你说的完全正确。下面请同学们看投影屏幕,我们来体会一

捞铁牛教学设计解析

教学内容分析: 1、《捞铁牛》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宋朝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时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赞扬了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和尚的聪明才智明才智。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主动提出捞铁牛;再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其中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是文章的重点,捞其余七只,只用了一句话,这样写,既抓住重点又避免了重复;最后才点出和尚的姓名和身份。 3、第五单元读写训练的重点是“归纳段落大意”,而此项训练是继“给课文分段”之后的又五项提要训练内容。凭借课文,要继续培养学生给课文分段的能力,开始指导学生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学过有关反映我国古代和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成就的课文。如《青蛙的眼睛》《赵州桥》《鱼和潜水艇》等课文。对本文所描写的反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较易理解。 本班学生中下生面广,思维的深刻性、想象的丰富性都很一般,而这篇课文讲的是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故事,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因此对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过程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教养: 掌握“宋、府、拴、笨、尚、潜、绳、绑、铲、拔、丙、程”等12个字的音、形、义,并会写。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宋朝、笨重、熟悉、出色、浮桥、议论纷纷、淤泥、工程家”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熟悉、出色”造句。 能结合课文,理解课后习题3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练习1的三个问题。 能按段意给课文分段。 朗读课文。 教育: 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发展: 通过学习,激爱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是的态度。 教学难点: 对文中重点句的理解。如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理解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原理。 教学方法:球形教学法实验演示法 教学媒体:投影机、投影片、计算机 课前准备:配合课文的投影片。一套实验器具。(玻璃缸、船、沙等)计算机软件

《捞铁牛》教学设计1

《捞铁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学习二、三段。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怀丙如何利用河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用具: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捞铁牛》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捞的铁牛?(2)为什么捞铁牛?(3)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淤,注意读音、字形,右边不要写成“冬”。 2.理解词义。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地方在黄河中游,所以叫河中府。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 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 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自学课文,理解文章层次

导课方法介绍

“导课”的几种方法 “开场白”,亦称“导课”。这里所讲的“导课”指的就是“开场白”。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导课”,可以调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内在求知动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能自如运用一些常见的“导课”方法。 一、背景导入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距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学生课前对背景或有关资料的搜集,借学生在全班交流之机,巧妙引导对课文的学习。 例如:《孔子拜师》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表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悔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三年级的学生对孔子、老子的了解甚少。教学本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或从家长那里了解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课始,学生间交流自己对孔子、老子的了解。 生1:我从家长那里了解到:《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说过的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生2:我从高年级大哥哥那里了解到: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学生非常多。 生3:我上网查到了:山东曲埠有“三孔”:孔府、孔庙、孔林,都与孔子有关。“三孔”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录。 生4:我家有一本《道德经》,我从书上知道:老子创作了《道德经》五千言,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生5:我从网上还知道:道教对老子的尊称是“太上老君”。 ……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全面。大家对孔子、老子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都是闻名世界的思想家,知识渊博,后人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孔子、老子的课文,那就是《孔子拜师》(师板书课题)。从这篇课文,我们又将对他们有哪些了解呢? …… 学生通过动手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又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外进一步了解孔子、老子的兴趣。从而,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对孔子、老子的了解远非本文所限,岂不快哉? 二、据题导入法 课文的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总结与概括,俗称“题眼”。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对课文题目的分析、理解、推测,提出问题,相机导入对课文的学习。 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教师可紧紧抓住这个题目,放手让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问:1.泸定桥在哪儿?它是一座什么样的桥?2.为什么要夺泸定桥?怎样夺的?结果怎么样?3.为什么在“夺”字的前面还要加个“飞”字? 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正是课文的中心内容。通过对“飞”与“夺”字的质疑,学生能理清课文思路,为学习课文内容打了一个好的“埋伏”。教师可紧紧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步入学习过程。 这种方法,直接从课题入手,直奔课文的中心内容,简洁明快,多运用于一些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课文,比如《捞铁牛》、《爬山虎的脚》、《小音乐家扬科》、《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伟大的友谊》等。 三、迁移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相近或有关联,或结构相似,或同一作者写的不同文章,自然导入课文学习的一种方法。

《捞铁牛》教案

《捞铁牛》的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水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也能为人类造福,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确立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给课文分段,学习抓住重点,详略分明的写法。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沉没”“淤泥”“议论纷纷”“浮力”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三段。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如何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银幕、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引入) 1、出示谜语图片,学生猜谜语。(吹牛)同学们,今天我也跟你们讲一个有关“吹牛”的故事,不过今天这个牛啊不是真牛,而是用铁铸成的,(出示大铁牛图片1),你们猜猜有多重?……图2介绍大铁牛……你们说说它有什么用……今天老师介绍的这个大铁牛啊不是老师吹的,而是被大水冲走了,冲到了黄河里,既然是栓浮桥用的,那要把它弄回来啊,这么大的铁牛这么弄啊。今天我就跟同学们去学习一下,1000多年前的人们是怎么把大铁牛弄回来的。出示图3(捞铁牛)(让学生读一次)现在同学们打开课本38页,一起学习第10课。出示图4.(听录音,思考问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同学们听完录音后,你们知道为什么捞?谁捞铁牛?怎么捞?结果怎么样?那么现在我们就根据这些问题逐一地去学习课文。课文表现了什么思想?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2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地点是……铁牛的用途是…… 2、结合上下文理解“河中府”“浮桥”等词语的意思。图5 过渡看看谁能想办法把它捞回来呢?下面学习第二自然段。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听了…..同学读了课文后,你明白为什么要捞铁牛了吗?人们听说要把铁牛捞回来有什么反应?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语?(解释“议论纷纷”图6)你们说说,他们会说一些什么?……这么大的铁牛怎么捞啊等。 3、谁说能把它们捞回来?他是怎么说的?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聪明的人(介绍和尚怀丙,图7) 过渡:和尚将铁牛捞起来了吗?他在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课文第几自然段是写和尚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捞铁牛》课堂实录

捞铁牛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教育其养成遇事善于思索的习惯。 2、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理解文章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课保底字;理解“潜水、划浆、议论纷纷”等词语。 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了解怀丙为捞起铁牛所做的准备工作及捞起铁牛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怀丙如何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本教案显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吧?今天我们也来看一段动画片。〔多媒体〕动画(大水冲断浮桥、铁牛沉入水底) 师:哎呀,大铁牛沉到水底了,这可怎么办呢? 〔多媒体〕课题(板书捞铁牛) 师:谁来捞?怀丙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捞铁牛? (提问)(板书原因拴住浮桥) 师:好,我们了解了捞铁牛的时间(宋朝)、地点(黄河边)、人物(怀丙)和原因(拴住浮桥),接下来,我们就准备捞吧!(板书准备――捞)二、学习、理解课文 师:刚才检查预习的效果很不错,看得出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有了相当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板书,再结合你对课文的了解,想想老师为什么这样板书?(板书的目的在于说明要先有“准备”才能“捞”,这是两部分内容,以帮助学习之后正确分段) (一)学习“准备”部分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先来看看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1、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 师:课文中哪一段介绍了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自然段) 2、自学、讨论: 师:现在自己轻声地再把这一节好好读一读,然后和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捞铁牛前究竟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注意:将所做的准备分成几个步骤!) 3、提问、交流 师:好,我们来看看准备工作的第一步是什么。〔多媒体〕课文第三自然段“准备”部分(并将各步骤用不同色注出) 4、归纳板书 师:我们能不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把这几句话概括一下呢?准备:摸清位置备船装沙并船搭架拴牛绑架 5、用自己的话说说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6、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准备工作做好了,我们要捞铁牛了。不过,捞之前我还要留下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边学边想:为什么捞铁牛前要做这样的准备,这准备工作真的很重要吗? (二)学习“捞铁牛”部分 1、了解捞起铁牛的原因 师:我们现在来看“捞铁牛”的过程。先请看这样一段话。〔多媒体〕第四自然段(指读、齐读并思考:这段话什么意思,加点字什么意思)

《捞铁牛》说课稿

《捞铁牛》说课稿 一、说教材 《捞铁牛》一课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科学性较强的文章,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事,反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这一组的阅读训练重点是“归纳段落大意”,这是继“给课文分段”之后的又一项重要训练内容。 根据这一课的教材特点和本组的训练重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学会给课文归纳段落大意;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熟悉”“出 色”造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感、综合概括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思想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重点: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在给课文分段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原理。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文教学我主要采用: ①设疑导读法 选择这一教法的依据是我认为设疑导读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通过设疑,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去探究,在探讨中发现新知,探索规律,使学生由“听而得之”的呆板局面变为“思而得之”的主动状态。

②实验演示法 我认为这一教法最适于突破本文的难点,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做实验演示, 以及组织学生动手实验, 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通过形象的感知去理解、领悟,突破难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③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的语言情境, 变 枯燥的文字为图文并茂,音画交融、动静结合的直观材料,引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获得新知,发展能力。 三、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根据本课的特点,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 生在“读、疑、思、议、做、说”中自主探究,理解内容,领悟原理,受到教育,培养能力。 四、 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我是这样安排三个课 时的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感知全文,练习分段,学习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四段。(这是课文重难点所在。)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强化朗读训练,完成课后练习,指导书写生字词。 下面我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一节好课应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行如流水,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为此,我为本节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图:

10、捞铁牛教案

《捞铁牛》教案 教材: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十三册 课题:10、捞铁牛 作课授课:卢灿勇 作课时间:2014年10月28日 教材分析: 《捞铁牛》是聋校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人物故事,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重点: 具体了解怀丙和尚打捞铁牛的方法和道理,感知怀丙这个人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怀丙为打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学习其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一体机;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指名默写。

2.评价生字词默写。 二、新授 (一)背景资料介绍(出示课件) 1、蒲津桥简介 蒲津桥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历史上著名的蒲津桥和唐开元铁牛也位于此处。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明代地层距地表约7米。最突出的文物是开元铁牛。四尊铁牛旁各有一铁人,如牧策牛。铁牛分南北两组。两牛一组,前后摆列,面朝西。铁牛等为唐蒲津桥遗物,排列仍如前桥头所列,可领略大唐盛世筑桥工程一斑。 2、黄河大铁牛 铸造于唐开元年间,作浮桥地锚用。宋末,浮桥被金军烧毁。后来,大铁牛渐被泥沙埋没。1989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有26.1吨,最重的达45.1吨。四只铁牛一只只膘肥体壮、铁牛旁各有一铁人牵引,分别代表维、蒙、藏、汉四个民族,为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据考证,唐代改建蒲津桥的用铁量占当时全国年铁产量的五分之四。专家认为铁牛数量之多、体积之大、造型之美、历史之久,全国仅有,世界罕见,堪称"国宝"。 3、怀丙和尚简介 北宋出色的工程家。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据史书记载,怀丙和尚聪明善思,曾多次解决当时谁也解决不了的工程难题。真定13级宝塔,中间的柱子坏了,宝截向西北倾斜,怀丙和尚另做一根柱子,把坏柱子换下,把宝截扶正了。赵州河石桥歪斜欲倒,怀丙和尚说,往桥下石头中灌铁,可以扶正。乡民们踊跃捐助石块。怀丙和尚在石头上凿洞,溶化铁水横贯其中,果然扶正了石桥。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出示课件) 设问:想一想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拴住浮桥的铁牛被洪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一个和尚提出能把铁牛捞上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

四、智慧 田忌赛马 教学目的: 1、从田忌两次赛马一输一赢的事情中,让学生懂得要办成事需对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使用力量。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3、理解“扫兴、挖苦、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疑惑”等词语。教学重点:叙述两次赛马的情况是阅读的重点。 解决的方法:运用比较、分析法。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解决下列问题有一定难度: 1、比赛规则“各自把马分等级”是孙膑计策的必要条件,学生不一定给予足够注意; 2、齐威王的骄傲轻敌是孙膑计策得以实施的原因。暗含在作者遣词用句中须从人物上去理解。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齐国大将田忌喜欢赛马……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问: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场?结果如何? 2.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3.出示生字卡片,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学生积极认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课文哪部分写“败”,哪部分写“胜”,田忌是依靠什么转败为胜的?(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分段(学生合作交流) 3.学生汇报 4.段落分得不一致,不统一,教师需加以引导。 方法:先看看这小节主要写什么,再看看它是和上面讲的意思联系紧密,还是跟下面联系紧密,或是单独讲一个意思。 四、布置作业 1.把课文读熟练 2.写熟生字词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田忌齐威王 败第一次胜 胜第二次败

第二课时 一、了解兴趣点。 你们对课文中的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从预习中了解到部分学生对比赛时的情况最感兴趣。) 二、从兴趣点入手,组织讲读。 教学手段:将两次赛马的内容放在一起阅读,运用比较、分析的逻辑思维形式。 目的:启发思维、培养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这两场比赛各是怎么赛的?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1、组织小组自学讨论。 2、读后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主要有三处相同: ①二人的马没换。 ②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③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再中等、后下等。 主要有三处不同: ①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再上等、后中等。 ②比赛的结果不同——田忌第一次败,第二次胜。 ③人物心情不同: 3、教师据情指导,须讨论明确的问题: ①“扫兴”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田忌扫兴? ②第一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输?——马的每个等级都低于齐王。 第二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赢?——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③追问:为什么可以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理解比赛规则“各自”。 4、概括段意。 复习方法: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用什么样的句子?——陈述句。 它包括哪两个部分?——谁,干什么?(怎么样) ①概括第一次比赛内容(第一段)。 ②概括第二次比赛情况(第三段)。 三、质疑导趣,将学习兴趣迁移到第二段。 1、启发质疑:你们认为课文中的哪部分内容需要仔细读才能弄懂? 追问:你们想到些什么问题? 例如:①为什么田忌开始以为孙膑在挖苦他? ②为什么田忌对第二次赛马取胜没信心? ③为什么孙膑对再赛能胜胸有成竹? 2、组织学习第二段。 教学方式:自学画批→议论交流→讨论明确。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4、全班讨论,教师据情指导。 ①理解描写孙膑的语言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课堂实录

?12改变浮和沉》课堂实录 课题名称:《12改变浮和沉》 教学Ll标: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意识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水槽、烧杯、鸡蛋、橡皮泥、泡沫板、石块、食盐等 教学过程描述: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浮和沉),还记得上节课做过的小魔术吗? 老师边演示边讲解:我手里有一个生鸡蛋,前面有2杯水,现在老师把鸡蛋分别放入两杯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呢? (师把鸡蛋放入1号杯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看到的现象) 师:老师把它用勺子取出来,还是同一个鸡蛋,老师把它放入2号杯,你乂看到什么? (学生说看到的现象) 师:看到这两种不同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师总结:通过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老师听出来了,是啊,为什么同一个鸡蛋在1 号杯里沉下去,在2号杯里能够浮在水面上呢?也就是怎样改变了鸡蛋的浮和沉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怎样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板书:改变) 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师: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猜一猜,为什么同一个鸡蛋放在这两个杯中会有不同现象呢?(学生猜想)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这样?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同样的材料,一个烧杯,一个生鸡蛋,一袋食盐,请小组长领回去。是不是有点迫不及

待了!那就赶紧体验一下这神奇的过程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让鸡蛋浮上来了。(学生验证)

捞铁牛教学设计(优.选)

《捞铁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朝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大铁牛打捞上来的事,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了捞铁牛的过程,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重点突出。 【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熟练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起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默读、朗读课文,读懂并复述怀丙老捞铁牛的办法,体会生产和生活都需要智慧。 2、理解“笨重、议论纷纷、沉没、出色”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学习“栓、浮、绷、拔、拖”等动词。 3、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起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班班通”(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捞铁牛》。(出示课题:捞铁牛)

二、回顾与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答) 怀丙和尚机智打捞铁牛。 三、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为了捞铁牛,怀丙和尚做了四项准备工作,是哪四顶呢?在课文里找出来,作上记号。 四、交流讨论上述问题,深入读文。 1、读课文第3自然段,交流讨论:为捞铁牛和尚做了哪些准备工作?(1)指名读文后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并板书: 潜水摸牛 备船装沙 拴船搭架 粗绳拴牛 (2)引导学生用“先……再……然后……最后……”表示顺序的词把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四项准备工作连起来读一读。 2、自由读课文第4、5自然段讨论交流人们是怎样捞铁牛的呢?(1)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后做下面的练习:给下列动词排序,说明捞铁牛的经过。 浮绷离开拔拖铲划 (2)引导学生用四个字的词概括一下捞的过程,并板书:铲沙拔牛 划船拖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