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及评价

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及评价
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及评价

毕业论文

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

目录

摘要 (3)

一、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4)

二、民俗旅游的起源及研究其开发模式的意义 (4)

三、现阶段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及评价 (4)

(一)精华荟萃式……………………………………………………………5

(二)复旧再造式……………………………………………………………5

(三)原生自然式……………………………………………………………5.

(四)浓缩改进式……………………………………………………………5.

(五)短期表现式……………………………………………………………6.

四、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改进的基本思路…………………………………6

五、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改进建议………………………………………6

(一)关于精华荟萃式的改进建议…………………………………………6

(二)关于复旧再造式的改进建议…………………………………………7

(三) 关于浓缩改进型的改进建议 (7)

(四) 关于原生自然式的改进建议…………………………………………7

(五) 关于短期表现式的改进建议…………………………………………8

参考文献………………………………………………………………………9致谢词…………………………………………………………………………9

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日渐成熟,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活动,更倾向于参与体验,以获得美好的回忆。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以民俗为文化资源,展开民俗文化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民俗旅游已与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如何利用、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旅游业有无吸引力,有无地方特色的重要问题。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此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现实经验的总结和理论上的探讨,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民俗旅游现有开发模式,并从理论上提出了对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改进建议,以期对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

一.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葬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富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民俗文化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不断地形成、演变和发展, 成为人类文化体系中一枝瑰丽的奇葩。

作为传统文化、民间和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原始性、地方性和民族性, 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来说, 也具

有奇特性和区域垄断性, 因而能够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为当今的旅游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文化资源之一。

二、民俗旅游的起源及研究其开发模式的意义

中国的民俗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刚刚推行开放政策, 现代旅游业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首先从发展国际入境旅游开始起步。为吸引海外旅游者, 当时开发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国内最著名的、品位和级别最高的名山大川和历史文化两个领域, 民俗旅游的开发作为补充性产品还局限在比较狭窄的领域, 无论是在开发的广度、还是在开发的深度方面, 都没有展开。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进人九十年代中期以后, 伴随着国内旅游的“井喷式”兴起,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进入大发展时期, 民俗旅游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直至今日, 民俗旅游的开发仍然是一个热度不减的“高烧”领域。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所以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的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占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山东省长山岛“渔家文化”以及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 在这样的时刻, 研究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是有现实意义的。

三、现阶段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及评价

国内外民俗旅游开发的基本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5种: (一)精华荟萃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进行展示。例如深圳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菲律宾文化村等等。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旅游者快速领略众多的民俗文化,如“锦绣中华”可以让人“一步迈进历史,一日锦绣中华”。这种模式的缺点,从民俗自身角度看,在加工复制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甚至可能歪曲民俗文化;从旅游者角度看,缺乏可参与性。

(二)复旧再造式

这种模式一般对现在已经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场景的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例如,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日本爱知县的明治村、斐济的古代文化村、韩国民俗村、约旦安曼民俗村以及被称为“活人博物馆”的美国普利茅斯垦殖园等。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

(三)原生自然式

在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选择一个典型的、交通比较便利的村落,向旅游者展示村民的自然生产生活和村落的自然形态。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等。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明显的,比如投资很少,游客可以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然而,其缺点也是明显的,最麻烦的是利益分配问题,利益如何在政府部门、旅游开发商和当地居民之间以及当地居民内部公平分配,是制约民俗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其次,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原生文化因素可能产生异变。

(四)浓缩改进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一些展示当地民俗文化精华的景区。浙南景宁山哈畲寨、无锡的吴文化公园、山西乔家堡博物馆等都属于这种模

式。优点是方便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缺点是真迹经过改造必然产生变异,丧失了对有些游客的吸引力。

(五)短期表现式

运用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其本意并非专门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旅游者,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把本土民俗文化移到异地表演,既可以吸引旅游者前来观赏,也可以激发旅游者前往源发地旅游的愿望。

上述发展模式中,真正可以让旅游者参与体验的只有原生自然式和短期表现式的民族节庆活动。可以说,目前民俗旅游发展中,如何增强游客参与体验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改进的基本思路.

要发展旅游,首先要吸引旅游者。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不仅可以使旅游者观赏、了解领略民俗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旅游者亲自参与民俗活动,并真实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在民俗旅游产品的基本功能之外,不断追加体验的附属价值,使旅游者在差异化和参与体验中获得美好的难以忘怀的回忆,从而旅游者就会情愿为这种回忆支付较高价格;旅游地和旅游经营商由此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使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化;民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进一步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并且可以在保护中得到传承;民俗旅游进一步发展。

五、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改进建议。

(一)精华荟萃式

这种模式因展示内容、形式多样,在提高游客参与体验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其他模式进行改进。例如主题公园是通过仿造民俗环境、表演民俗节目或生产、生活民俗中的某些活动, 形成规模展示, 表现多种不同民俗文化的一种民俗旅游开发方式从理论上说, 主题公园里的“民俗”是一种假民俗, 是“表演出来”的, 而

不是真正源于生活的民俗, 或者说是民俗文化的“复制品”或“膺品”,并不是民俗活动本身。这种模式的改进,主要是让民俗回归生活,让游客亲身体验民俗生活、也可让游客参与表演,从而激起游客的好奇心,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复旧再造式

复旧再造模式的改进,主要是要加深游客对过去民俗的理解,除了场景、建筑、设施设备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服饰等要复旧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游客参与体验水平:第一,将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全部还原,让游客对过去的生活有真实的感受;第二,将相关民俗的重点内容进行还原表演,如宋城的“王员外招亲”、“皇帝出巡”等表演、英国伦敦塔每晚1O点左右的上锁仪式等,这些表演可以由专业人士完成,一些技术或艺术要求不高的环节可以邀请游客参与。

(三)浓缩改进型

这种模式属于博物馆型,如果仅仅是静态展示,效果可能不太好,如果将某些民俗转化为表演,可能的话邀请游客参与,或者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民俗完整记录下来,展示给游客看,则可以使游客更直观的了解民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对一些有特色的饮食、民族工艺品,除了展示成品,还可以采用“现场制作”模式,请一些民间高手现场制作给游客看;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制作工艺,经营企业可以提供原材料和技术指导,让游客现场制作,甚至可以安排竞赛项目,鼓励游客参与,提高游客兴趣。

(四)原生自然式

原生自然式民俗旅游在发展中,游客参与体验的机会比较多,当然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让游客更多的参与,比如:原生态型:基本保持原始的时间、地点、场景,游客可以以当地一员的身份参与生产、生活,如游客可以自己动手采摘原料并烹制民族菜肴等。改进型:对一些生产或生活民俗进行提炼(当然应尽量保持真实性)形成表演节目,组织游客参与表演,如畲族狩猎习俗的旅游表演。采

用原生自然式发展民俗旅游,政府应该重视利益分配问题。在开发

初期,政府就应该出面组织建立有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协商机制,

尽量避免矛盾冲突。同时应该建立当地居民参与民俗旅游发展的机制,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

(五)短期表现式

这里主要讨论民族节庆的参与体验开发,可采用的方式主要有

以下两种。狂欢式:民族节庆活动一般会有高潮,而高潮本身就是

狂欢活动,因此,应尽量吸引游客参与高潮,置身于狂欢之中,如

傣族泼水节,大多数旅游团队都会安排游客参与泼水。擂台式:很

多民族在节庆期间有民间文艺、体育比赛。擂台式开发模式以比赛

选优为激发点,增强参与性和互动性。游客可以自愿加入比赛某一

方或分组比赛,如壮族“三月三”节的对歌、朝鲜族的荡秋千、蒙

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摔跤、射箭、骑马比赛等。

目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更多的是复制、照搬、仿照、抄袭,

使原先生机勃发、对游客极具吸引力的模式,成为僵化、固定的老

套路,导致雷同重复的严重后果,在造成经济浪费的同时,也渐渐

失去了生命力。因此,各种开发模式的应用和改进,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可照搬照套。

在民俗旅游的开发过程中, 内容和形式都十分重要, 它们是塑

造民俗旅游产品吸引力的两个基本支柱内容民俗本身是开发的前提, 适当的模式则是取得效益的保障同时, 二者又应该是协调的、对应的, 才能够相得益彰, 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民俗旅游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一种文化旅游形式,相对于普通的观光旅游而言,民俗旅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方式。河南自古是我国的中原地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及管理,需要了解现存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才有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提高。 一、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开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资源特点 1.传承性强 深受中原文化熏淘的河南民俗自其产生后,为人们所承袭,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许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换代或社会变革而立即中止,其间没有受到外来民俗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替代。例如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寻亲”、“合八字”、“订婚”、“换帖”、“传大启”、“下聘礼”、“抬嫁妆”、“完婚”、“闹房”、“回门”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朱仙镇的木板年画从宋代传承至今;春节期间的耍社火、豫西的剪纸、豫北的女红、豫南正月十五点灯盏等,都是从古至今一直在传承着、发展着。 2内容丰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说过,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半在河南。中原民俗文化在长期生产生活历史中形成许多习俗,并优化传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例如太吴陵庙会、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开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间节会至今不衰,开封的盘鼓和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中外。 3影响广泛 河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据考古发掘,中原地区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葬仪,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礼俗。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 (二)开发现状 在河南,民俗文化资源丰厚,薄薄的一卷《清明上河图》,被全世界视为瑰

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

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 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 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 的课题。客家文化渊源于中原文化,历史上中原汉族因宫‘廷内哄受贬、战乱和自然灾害等种种原因而出现过六次大南徙,汉族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舍。黎、瑶等族)融合,形成一支既保留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又容纳了南方少数民族文化

精华,在民俗风情、文化语言等方面有显著特征和相对独立性的客家文化,集中分布在粤东、闽南、赣南、东南亚,是一种颇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地域文化。本文试以客家文化为例,论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操作实践。 一、国内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1.集锦芬草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 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 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2.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 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总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 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和村舍建筑等等,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掘和利用云南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新型的旅游产品,使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民俗旅游资源特征 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类。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节、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民俗旅游资源是具有多种属性与特征的

文化现象,其表现形态千差万别,除了作为文化现象而具有科学、史学、文学、美学、和艺术等特征外,从旅游的功能与价值的角度看,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第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第三、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第四、民俗旅游资源的神秘性。 近年来,民俗旅游资源已不再被一味的贬损为“落后”、“原始”、“迷信”、“蒙昧”,而是被认为是弘扬民族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总之,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非常复杂、内容十分丰富,其形成之多样、分布之广泛、潜力之深厚、历史之渊博以及在旅游业开发利用上的地位及作用如此之重要,使其成为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一类得天独厚的资源,对旅游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相对优势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尚未开发和发现的潜在的旅游资源还相当丰富,有待列入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有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在民俗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独特的相对优势,如果说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那么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云南民族地区不仅有最古老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资源对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云南广袤的少数民族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论山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李东成(山东师范大学 齐鲁文化研究

论山东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李东成(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 发表时间: 2004 -------------------------------------------------------------------------------- 摘要:山东民俗文化因其传承性强、地域特点鲜明、影响广泛而成为山东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凭借此资源优势,山东的民俗旅游享誉国内外,成为山东旅游业一个富有潜力的增长点。但在当前的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山东民俗旅游的特点、类型和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就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开发原则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民俗旅游;山东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界定 (一)民俗文化的定义 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1] 它是民俗旅游最重要的资源。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文化,因此,也有些学者提出用“生活文化”指代民俗文化。 与精英文化或宫廷文化相比,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生动性和大众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代大众旅游的诸多特点相吻合,使得民俗文化成为民俗旅游的主体资源,这也是推动民俗旅游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民俗旅游的界定 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就已经开展了民俗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者们开始探讨民俗旅游的概念,陆景川、西敬亭、叶涛、李慕寒、刘印其、迟景才、仇学琴、陶思炎、温锦英、吴忠军、巴兆祥、吴必虎等人均对此有所阐述。 1990年,西敬亭、叶涛首先明确提出了“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2]刘印其提出:“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如寻根祭祖、朝山进香、民间艺术表演、民俗展览、民俗表演 (婚礼表演等)、节庆活动、风味食品、旧式交通工具、住民房等,一句话,就是‘到民间去旅游’,到民俗氛围里去切身体验”。[3]温锦英给民俗旅游下了这样的定义:“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4] 前述诸位学者对民俗旅游界定,虽然有的比较宽泛,有的过于细致和繁琐,但大多认为民俗旅游是以民俗事象为基础的一项旅游活动。笔者认为,民俗旅游之所以成为一项方兴未艾、发

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作者:薛群慧张晓萍来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添加日期:09年12月29日 一、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的理论出发点 正确处理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历来是互相联系,相互转化,相辅相承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在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时,必须注意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盲目排外,唯我独尊的思想,认为凡是本民族文化都是最好的,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愿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份;二是认为一切外来文化都是先进的,全盘照搬照抄,抛弃了本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内涵,从而失去了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正确处理好古今的关系。在利用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也涉及到如何对待古今关系问题,在这里也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思想方法论:一是厚古薄今,二是厚今薄古。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实践中就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在对待文化遗产上,报复古主义,认为凡是民族文化就是古代文化,传统文化,摈弃现时代的创新、发展的民族化、民俗风情,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利用、开发上出现了仿古潮流。如在你追我赶的“仿古”热潮中,许多地方无视中国《文物保护法》和世界《威尼斯宪章》中关于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理应遵守的若干规定,使一些历史上曾有,后来荡然无存古建筑和滕王阁、牡丹亭等纷纷死而复生(尽管专家认为十有八九属非驴非马建筑)。二是厚今薄古,这是对待文化遗产上的文化虚无主义,认为一切传统文化都是糟粕,而全盘否定,完全抛弃。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仍然存在这种倾向;现代的才是进步的,才有吸引力,从而抛开民俗的历史继承,标新立异另搞一套。正确对待民俗文化遗产的态度,也就是保留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精华,抛弃和克服民俗文化中落后、消极的成分。然而在开发和利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实践中,存在着优劣不分,精华与糟粕混杂,甚至把糟粕当精华的现象。如在某些旅游景点,不同程度上甚至主要是以封建迷信内容和庸俗低下的趣味来吸引游客。例如在根据《西游记》、《封神榜》等名著而建造的宫、园、山、殿等场所,不是正确地去表现这些神话故事中的人们追求美好的理想,与黑暗作斗争,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主导精神,而是着力表现作品中居陪衬地位的宿命论,因果报应等迷信的乃至恐怖的和色情的东西。 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如今人们已对“开展民俗风情旅游是大有可为的一个旅游项目”形成了共识,但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遵循哪些原则去开发,有5个方面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这是指发挥“唯我独有”的民俗风情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只有在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特色上下功夫,才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所谓特色,就是“你无我有”,“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如何判定某一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具有独特性,可以参照旅游资源主要质量指标;珍稀度是指世界范围内旅游资源赋存的价值水平,包括绝无仅有的、罕见的、珍贵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古悠度指在一定范围内旅游资源形成的历史年代,它产生时间越早,历史古悠程度越大,特色层次也越多;奇特度是指旅游资源与人们生活、现实环境的差别程度。由于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心态就是求异、求新。因此,奇特度愈强烈,资源特色层次则愈多,对旅游者吸引力也愈大;规模度指旅游资源在同类的雄伟、磅礴程度,可构成一系列旅游极

苏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策略

苏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 发展策略 民俗既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也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考察旅游地的民俗,可以帮助旅游者扩大视野,丰富文化知识,增加旅游的兴趣和愉悦。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习俗的形象再现,更能激发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加强民俗资料的发掘、研究,加大民俗开发的投入,加快民俗文化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旅游在发展,民俗在演进,我们更应重视发挥民俗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民俗与旅游最佳的结合点就是发展民俗旅游。

苏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从春秋时期伍子胥奉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城以来,积淀有二千五百年的古老文明,而从太湖三山岛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又将苏州地区人活动的历史推到一万多年以前。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苏州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现和精神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中文化及别有情趣的民间风俗。如七夕乞巧、

轧神仙、石湖串月、雷斋素等等。吴中民俗一如吴中悠久的历史展开着长长的画卷,绚丽多彩。其丰富深厚的民俗旅游资源是民俗旅游的基础,但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民俗旅游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必要从政治、经济、提高民俗旅游资源的自豪感、以及对游客进行管理等方面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以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苏州民俗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状况 一)苏州民俗旅游活动及现状 苏州节令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也特别丰富。一般都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并附有相应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和节令风味小吃。如,正月十五"闹花灯" 、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 谷雨三朝看牡丹" 、上元(清明)" 山塘看会" 、四月十四" 轧神仙" 、五月端午" 龙舟竞渡" 、六月甘四"赏荷观莲" 、七月十五" 虎丘中元庙会" 、八月" 山塘灯船" 、" 石湖串月" 、" 虎丘听歌" ,九月"阳山观日出" ,直至十月朝"看元祀会"等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旅游管理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多彩,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我国民俗旅游1983年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民俗旅游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民俗旅游已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 雷俊霞 1983年,山东潍坊“石家庄千里民俗旅游线”开启了中国民俗旅游最具重要意义的一年,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新形式,开始引起各界的重视并逐渐得到推广。迄今为止,中国民俗旅游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民俗旅游经历了起步阶段、快发展阶段和深化成熟阶段等发展阶段。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今民俗旅游已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中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其参与型和体验性成为新时期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的重要卖点。中国民俗旅游业出现了诸多新的领域和热点,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民俗旅游的竞争力,促进其长久发展。 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求新、奇异、求奇,注重参与型与体验性,民俗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民俗旅游的发展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改革开发以来至1989年,这一时期,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逐渐得到推广,作为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在

旅游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少、规模小、范围窄。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1995年我国的民俗旅游逐渐引起全国各界的关注,很多著名的民俗旅游景点出现,如深圳的锦绣中华。这个阶段,我国的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多样化,从单一的观赏发展到多样的参与。 深化成熟阶段。1996年至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不断成熟,与自然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我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局面。同时,这些年也出现了中国的民俗旅游亮点活动,如从2002年—2011年我国各地陆续推出的民俗旅游主题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设置使我国的民俗旅游开发走向深入与成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民俗项目的出现即是其典型的标志。 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民俗旅游30过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如我国旅游界越来越重视民俗旅游的开发,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具潜力的方面。同时,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迎合了国内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多元需求。国家旅游局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民俗主题旅游活动、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凸显了民俗旅游额独特魅力。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我国的传统节假日,都是民俗旅游的高潮期,清明踏青游、端午近郊游、中秋赏月之旅、春节庙会游,使得民俗旅游热闹非凡。民俗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保存与弘扬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民俗旅游发展中业态逐渐多元化 我国的民俗旅游发展初期是作为自然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民俗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学生:古玥指导老师:萧葱 摘要 民俗文化资源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旅游的范畴,其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符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旅游动机。对于民俗旅游开发保护当前面临着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的恢复传统民俗,尤其是传统民俗的精华部分,来保持传统民俗的丰富性。因为恢复传统民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重新构建农村社区的一个文化基础,能够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精华得以弘扬。同时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如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在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产生原因、开发形式及民族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的基础上从民俗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以期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二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特色;开发与保护; Folk cultural tourism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Major: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Gu Yue Supervisor:Xiao Cong Abstract Folk culture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ategory of national tourism, as a kind of a high level of culture touris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Folk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ourism means, especially with tourists for newly, travel motive of the prophet. To protect the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face a task, is to make as the recovery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especially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part, to keep the richness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Because restore traditional folk in a sense, is to build a culture of the rural community foundation, can make our Chinese nation thousands of years to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long 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produce good economic benefit and other positive impact, but also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brings negative effect, such as the folk culture of the pre, commercialization assimilation, etc. Our country region is wide, national many, has the rich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浅谈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

本科课程结课论文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班别 13级人力资源管理3班学号 3213004613 学生姓名苏怡心 指导教师张春慧 20 14 年10 月23 日

浅谈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 苏怡心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520)摘要:本文在本人的亲身旅游的基础上,从交通方式、旅游景点、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四方面对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进行研究,结果说明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最大的阻碍时交通不便以及因为经济尚未成熟,受多方面的影响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关键词:云南,民俗风情,资源开发 民俗简单说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项。一般把由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社会习尚叫“风”,把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社会习尚叫“俗”。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这也成就了民风民俗必定是一个巨大的旅游资源,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将很大程度的影响该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一个城市交通方式、旅游景点、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 1 交通方式 选择什么样的交通方式,有时候会决定你的旅行有什么体验和收获。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之前,我曾经去过西藏。家人在格尔木租了一辆越野车,两天时间到达拉萨,一路上见到开车的、骑车的、步行的、磕长头的,都以各自的方式穿行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青藏高原上。所以我相信选择不同的在云南旅游的交通方式,对云贵高原的理解和体验都会不同。所以在选择旅游方式时,我和同学共同选择了坐火车抵达云南的丽江。不过令人感到不快的是火车并没有直达丽江的,需要先抵达昆明再乘坐8小时的火车达到丽江,我认为这是阻碍云南民俗风情发展的原因。提到云南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地方必然是丽江或者大理,并且这两个地方也是少数民族较为聚集的地方,随之而然其民俗风情更为浓厚,但是从外省很难直达这两个地方,这无疑使交通便利程度受到阻碍。虽然飞机可以很快抵达,但是在交通方式上,90%的受访者选择飞机出行,54%选择火车,30%选择自驾车,所以其实有很大部分人也是会选择火车的,特别是旅游时[1]。 不过在另一个景区我却感觉到交通方式的民俗风情,让我有了不同的体验,那就是拉市海的骑马。因为云南是位于云贵高原,一些地方因为地势的原因并未有完全开发,所以代步工具便是马。而这时骑马并不会让你感觉到这里的交通不便,骑马不快,所以在这段路途之

举例说明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 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 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短期表现式 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

2018年度年秋季学期云南民俗旅游考试题

2018年秋季学期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串姑娘”意思是() A.找姑娘玩 B.送花 C.唱歌 D.跳舞 2.景颇族的姑娘如果将小伙子送给他的树叶信原样奉还,表示() A.对小伙子十分想念 B.让她考虑考虑 C.她十分反感 D.她与小伙子心心相印 3.“西卡”是()的爱情信物 A..彝族撒尼人 B.彝族俐米人 C.哈尼族 D.白族 4.云南崖画的调研始于20世界6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崖画是云南崖画是() A.沧源崖画 B .元江它克崖画 C .石林崖画 D. 文山原始崖画 5.云南大理、丽江、鹤庆、剑川等地的木雕名扬海外,其中尤以“木雕之乡”()的木雕最有名。 A.大理 B.丽江 C .鹤庆 D.剑川 6.云南众多少数民族都喜欢刀具,许多少数民族都能打制精美的刀具,其中尤以()户撒刀最有名。 A阿昌族 B 白族 C 佤族D纳西族 7.云南“稻作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云南的先民以大米为食的时间距今()。 A 10000多年 B 8000多年 C 6000多年 D 4000多年 8.不属于民俗风情旅游价值的是() A. 经济价值 B. 社会文化价值 C. 审美娱乐价值 D.文化传承价值 9.云南省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共有() A.52 B.25 C.15 D.26 10.彝族等级森严,其中曲诺是指( )。 A.黑彝B.居奴C.家奴D.百姓 11.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为“金不换”。 A.三七 B.天麻 C.虫草 D.云归 12.云南()是“全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之乡”。

A.呈贡 B.巍山 C.陆良 D.元阳 13.()是我国第一个在国际上注册的制剂药品。 A.云南白药 B.天麻素 C.血竭剂 D.蒿甲迷 14.公主井、孔雀坟寨心、母子岛……是()的景点。 A.西双版纳傣族园 B.曼听公园 C.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 D.民族风情园15.()聚居在德宏州陇川、梁河两县。境外主要分布在邻近的缅甸克钦邦八莫、密支那等地,称“迈达族”。 A.独龙族 B.阿昌族 C.景颇族 D.德昂族 16.云南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5座,其中国务院第三批公布的一座是()。 A.丽江 B.昆明 C.大理 D.建水 17.在云南特有民族中,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是()。 A.傣族、壮族、布依族 B.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 C.佤族、德昂族、布朗族 D.普米族、纳西族、哈尼族 18.下面不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 A.地藏寺经幢 B.园通寺 C.大宝积宫 D.国殇墓园 19.道教在云南影响较大,道观遍布全省,请指出没有道教寺观的旅游风景区是()。 A.昆明西山森林公园 B.武定狮子山景区 C.巍山巍宝山景区 D.昆明金殿风景名胜区 20.下面关于云南饮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云南口味以麻辣为主,甜度适中 B.滇西北地区重配料并用名贵药材入菜C.滇东北地区强调麻辣以御寒防潮湿 D.风肝是傣族的特色民族菜 21.()是白族的民间故事。 A.艾玉的故事 B.黑母牛 C.贪财人的结果 D.阿一旦的故事 22.在云南发生过三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渡江的渡口是()。 A.龙街渡口 B.皎平渡渡口 C.石鼓渡口 D.兰津渡口 23、()为我国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 A.泸沽湖 B.抚仙湖 C.滇池 D.程海

有关云南旅游文化论文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 [摘要]:本文叙述了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特征以及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构成及优势作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游资源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一、前言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总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和村舍建筑等等,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掘和利用云南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新型的旅游产品,使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民俗旅游资源特征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 客体或其它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人文旅游 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类。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节、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民俗旅游资源是具有多种属性与 特征的文化现象,其表现形态千差万别,除了作为文化现象而具有科学、史学、文学、美学、和艺术等特征外,从旅游的功能与价值的角度看,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第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第三、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第四、民俗旅游资源的神秘性。

乡村旅游开发的7种模式

乡村旅游开发的7种模式 乡村旅游开发的7种模式提要: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 乡村旅游开发的7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来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观光园,北京顺义“三高”农业观光园。 *园林观光游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如四川泸州张坝桂园林。 *农业科技游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如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 *务农体验游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如广

东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农耕文化游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开展农业文化旅游。如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 *民俗文化游利用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礼仪民俗、节令民俗、游艺民俗等,开展民俗文化游。如山东日照任家台民俗村。 *乡土文化游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开展乡土文化游。如湖南怀化荆坪古文化村。 *民族文化游利用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开展民族文化游。如西芷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农业观光农家乐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如四川成都龙泉驿红砂村农家乐、湖南益阳花乡农家乐。 *民俗文化农家乐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娱乐、休闲。如贵州郎德上塞的民俗风情农家乐。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材料一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材料一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材料一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 项目策划人:张勇 方案材料之一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概要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以“弘扬云南民族历史文化,展示云南民族旅游文化”为主题,用文化诠释文化,用文化再现历史,用文化演绎生活,用文化展示民俗,用文化塑造云南旅游品牌。是一个集旅游、餐饮、展览、教育与文化交流和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云南民族历史文化风情的文化主题公园,是云南第一个五感主题公园。 创意依据:云南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地位逐渐凸现,已经成为云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在基本建成云南旅游支柱的基础上,及时作出了进一步加快旅游发展、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人大经过了《云南省旅游条例》、省政府

下发了〈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明确指出实施“大项目推动大开发”的旅游发展战略,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制定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旅游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统一加快旅游发展的思想认识,为切实推进云南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组织保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结合云南省山河壮美、风光绮丽、民族众多、风情各异、历史文化悠久、古迹丰富等旅游资源状况的调查。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不但具有地域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且许多方面和内容具有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经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完全能够成为具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和较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型主题公园所形成的新的创意、新的市场、新的吸引力,以及充分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和经济形态与旅游市场变化的前提下,为了适应“文化游、体验游”的旅游趋势。抓住构建和谐社会和旅游经济强省的历史契机,经过大量的创新、考据、研究工作,形成了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的创意策划方案。 总体构思:为了打造云南旅游文化品牌,树立云南旅游的品牌形象,推介旅游精品,体验民族历史文化。拟建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并涵盖各地州旅游景点的推介。那么,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将是什么样式呢?根据研究和设计,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是以“弘扬云南民族历史文化,展示云南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