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处理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污泥处理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污泥处理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污泥处理处置存在的主

要问题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04-16 11:00:02

水工业市场:目前我国在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

杨向平:污泥处置的困难首先在于大家思想上认识不够。大家都想有一个好的周边环境,对建污泥处理设施也不反对,但就是反对建在自家附近,这是一个原因。相关政策缺乏执行力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自2000年起,我国已有十余部有关污泥处理行业的政策、文件、标准、技术指南陆续发布,但大都没有得到有力执行,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国在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上相比国外落后。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污水处理实践,在技术上,我们基本上是拿来主义,把国外成熟的技术引进来,当然这中间也有自己一些独创技术。最初国内把国外的技术拷贝过来运行的过程中,水方面没有碰到大问题,所以后来我们在水方面就发展得很快。但是,由于污泥消化设施设计和管理上的复杂性,国内把国外的污泥消化技术引进来以后,在早期实践中碰到了一些挫折,设计建设的几座污泥消化设施的使用效果都不很理想,没有积累起成功的经验,结果我们就对污泥处理失去些信心。在后续的污水处理项目中,大家都尽可能地躲开污泥消化而采用其他的污水处理工艺,而这些工艺又不能达到国家要求的污泥农用无害化水平。这个现象由于污水处理项目的快速增加、污水处理费的调整、行业改革等新热点的不断出现而受到掩盖,没有能够从污染控制的角度和污泥无害化处置的环境要求在业界展开认真研究和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污泥处置工作的进展。

污泥处理处置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运行费用问题。实际上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资金需求,相对污水处理整体投资来说是有限的。“十二五”污水处理将投入4500多亿,污泥只占了8%的份额,约341亿。我参加过发改委的国内调查中,每个省市在污水上的投入都是几十亿、近百亿,但是在污泥上的投入只有十几亿。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不需要太多的投资,十几亿就可以解决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关键是运行费用让一些地方政府力不从心。中国处理1吨污水的成本平均在一元左右,若要将这部分污水产生的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置,运营成本需要再增加一到两毛钱,这对有些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制约因素。一些地方政府也认为建污泥处理设施没有直接效益,运营起来会增加企业和居民负担,从而缺少积极主动性。

戴晓虎:目前我国污泥处理处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污泥稳定化、无害化程度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重水轻泥”现象,投资严重不足,发达国家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占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的30-50%,而我国即使在“十一五”期间,污泥处理的投资比例仅为10-20%,甚至更少,运行费中只包括污泥的减容和外运,大多数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往往只考虑到污泥浓缩、脱水工序,没有考虑到污水处理厂内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处理的问题,缺乏污泥稳定化要求的约束性指标。即便是一些污水处理厂建了污泥稳定化处理设施,由于没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和约束性指标考核,运行单位积极性不足,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因此,我国污水处理厂仅完成了污泥的初步减容过程,并未完成污泥的稳定化处理。

二、污泥最终处置目标和技术路线方向不明确。国外发达国家污泥在实现安全处置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向低碳与资源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由于污水处理起步较晚,污泥的最终处置面临着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双重选择,到底把污泥看作废弃物还是资源意见不一致,导致目前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还没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因地制宜,采用最简易的手段处置污泥。

三、污泥处置责任主体不明确。污泥的最终处置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一个难题,一方面由于投资很大,经济效益难以体现,另一方面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处置需要农业部、林业部、环保部以及建设部等各主管部门之间的相关政策协调和配合,涉及部门广,牵扯环节多,因此需要明确污泥处理处置的责任主体。但我国目前对污泥处理处置的责任主体缺位。

四、缺少政策支持和监管体系。我国对污水厂的建设有减排的约束性目标,而缺乏对污泥最终处理处置的约束性指标。尽管《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对污泥处理处置的规划和建设、技术路线、安全运行和监管以及相关保障都有涉及,但是缺乏细节和法律的强制性,可操作性较差,使得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严重滞后。

王东升:我国污泥处置存在较大的问题和巨大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一、污泥脱水效率低,造成处理处置难度大、成本高。国内目前主要采用离心机和带式压滤机作为污泥脱水设备,设计落后,脱水效率比较低下,脱水后泥饼含水率超过80%。而由于高压脱水设备(如隔膜压滤机)占地大、化学调理成本高、自动化程度低,故无法在中国的污水处理厂普及。二、污泥稳定

化程度低。未经稳定处理的新鲜污泥的主要特点是有机质含量高、易腐败、恶臭等。我国2600多座污水处理厂中只有近60座配有污泥厌氧消化设施,而其中正常运行的不到20座。采用污泥好氧消化技术进行稳定处理的污泥约有26%,未经稳定化处理的污泥占总污泥量的50%以上。三、由于缺乏产业政策和配套资金的支持,导致污泥资源化处理处置程度低。目前,污泥主要通过填埋和土地利用来消纳,而其他如焚烧发电、厌氧消化产甲烷、建材利用和提取有用物质等资源化利用的比例较低。四、新建污泥消纳方式严重滞后,无法赶上污泥增加速度,导致污泥处置出现缺口。五、污泥中重金属等有害有毒污染物含量高。由于缺乏对一些化工企业的有效监管,导致重金属离子无法达标排放,进而浓缩至污泥中,影响污泥的制肥和农用。

戴明华:污泥作为污水处理过程的伴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有益物质,也含有重金属、毒性有机物、病毒微生物、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处置,极易对地下水、土壤等造成二次污染,直接威胁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使污水处理设施的环境效益大大降低。可见,污泥的处理处置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而目前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现状整体来说是规范化处理处置的比例比较低。打个比方,北京市每天大约产生3千多吨污泥,虽然会通过一些途径进行处理和消纳,但规范化处理处置的比例较低。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规范化程度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处置费用缺乏是比较关键的一个原因。对于污泥处理处置项目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在没有相关政策规定的情况下,可能会进行简单的填埋或堆置等非规范化操作;如

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比如深圳和上海等地区,费用方面的问题解决了,污泥处理处置就可以有效进行,规范化处理处置的比例相对来说就高很多。

薛龙国:对于目前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高度重视污泥处理,不断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二是重视精心管理,使设施高效运行。三是切实保障费用,为污泥处理处置免除后顾之忧。

绿威团队始终坚守污泥处理处置遵循的两条原则:一是处置决定处理,处理满足处置,处理方式多样,处理适当集约。二是污泥处理工艺的确定要体现下面四句话:“以体积减量处理为基础,以稳定化处理为核心,以资源化利用为目标,以对环境总体影响最小为宗旨”。有效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及“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稳定可靠”的污泥处置目标。在污泥处置的实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逐步完善相关技术规程或标准体系。

文欣:首先面临的是资金问题,应制定相应政策,从污水处理费中明确列支污泥处理处置的费用。有了费用,污泥这步棋才能走活了。

其次,明确污泥处理的责任主体和追责机制,环保部门应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坚决制止污染物转移。目前虽然明确了污泥的责任主体是各级地方政府,但是项目拖延、污泥乱倒并没有相关人员被追责。

再次,在目前30%被妥善处置的污泥中,绝大部分是采用脱水填埋这种过渡性技术,不仅不能完全达到无害化、稳定化的目标,更不用说资源化了。

因此我认为,首先,国家应该明确污泥处理处置的费用从何而来,一旦污泥处置费补贴有了着落,很快就能带动整个污泥行业上下游的积极性,也能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其次,可以由官方组织污泥处置领域先进技术的评选和推广活动,以加大新技术被采用的范围和力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