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基础化学课后习题解答

大学基础化学课后习题解答
大学基础化学课后习题解答

大学基础化学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溶液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2-1 什么是状态函数?它有什么重要特点?

2-2 什么叫热力学能、焓、熵和自由能?符号H 、S 、G 、?H 、?S 、?G 、θ

f m H ?、θ

c m H ?、θ

f m G ?、

θr m H ?、θ

m S 、θr m S ?、θr m G ?各代表什么意义?

2-3 什么是自由能判据?其应用条件是什么? 2-4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指定单质的θf m G ?、θf m H ?、θ

m S 皆为零。

(2)298.15K 时,反应 O 2(g) +S(g) = SO 2(g) 的θ

r m G ?、θr m H ?、θr m S ?分别等于SO 2(g)的θ

f m G ?、

θf m H ?、θm S 。

(3)θ

r m G ?<0的反应必能自发进行。

2-5 298.15K 和标准状态下,HgO 在开口容器中加热分解,若吸热22.7kJ 可形成Hg (l )50.10g ,求该反应的θ

r m H ?。若在密闭的容器中反应,生成同样量的Hg (l )需吸热多少? 解:HgO= Hg(l)+1/2O 2(g)

θr m H ?=22.7×200.6/50.1=90.89 kJ·mol -1 Qv=Qp-nRT=89.65 kJ·mol -1

2-6 随温度升高,反应(1):2M(s)+O 2(g) =2MO(s)和反应(2):2C(s) +O 2(g) =2CO(g)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升高的为 (1) ,降低的为 (2) ,因此,金属氧化物MO 被硫还原反应2MO(s)+ C(s) =M(s)+ CO(g)在高温条件下 正 向自发。

2-7 热力学第一定律说明热力学能变化与热和功的关系。此关系只适用于:

A.理想气体;

B.封闭系统;

C.孤立系统;

D.敞开系统 2-8 纯液体在其正常沸点时气化,该过程中增大的量是:

A.蒸气压;

B.汽化热;

C.熵;

D.吉布斯自由能 2-9 在298K 时,反应N 2(g)+3H 2(g) = 2NH 3(g),θ

r m H ?<0则标准状态下该反应

A.任何温度下均自发进行;

B.任何温度下均不能自发进行;

C.高温自发;

D.低温自发

2-10 298K ,标准状态下,1.00g 金属镁在定压条件下完全燃烧生成MgO(s),放热24.7kJ 。则θ

f m H ?(MgO ,298K )等于 600.21 kJ·mol -1 。已知M(Mg)=24.3

g ﹒mol -1。 2-11 已知298.15K 和标准状态下

解:θ

r m H ?=-[(1)+(2)]=157.32 kJ·mol -1 2-12 已知298.15K 和标准状态下

(1)Fe 2O 3(s) +3CO(g) =2 Fe(s) +3CO 2(g) θ

r m H ?= -24.77 kJ·mol -1

(2 ) 3Fe 2O 3(s) + CO(g) = 2 Fe 3O 4(s) + CO 2(g) θ

r m H ?= -52.19 kJ·mol -1 (3 ) Fe 3O 4(s) + CO(g) = FeO(s) + CO 2(g) θ

r m H ?= -39.01 kJ·mol -1 求(4)Fe(s) + CO 2(g) = FeO(s) + CO(g) 的θ

r m H ?。 解:θ

r m H ?=[(3)×2+(2)-(1)×3]÷6=-9.32kJ·mol -1 2-13 甘氨酸二肽的氧化反应为

C 4H 8N 2O 3(s) + 3O 2(g) = H 2NCONH 2 (s) +3CO 2(g) +2 H 2O(l)

已知θf m H ?(H 2NCONH 2, s )=-333.17 kJ·mol -1, θ

f m H ?(C 4H 8N 2O 3, s )=-745.25 kJ·mol -1。 计算:

(1)298.15K 时,甘氨酸二肽氧化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θ

r m H ?= -1340.15 kJ·mol -1。

(2)298.15K 和标准状态下,1g 固体甘氨酸二肽氧化时放热多少?10.15 kJ·g -1 2-14 由θ

f m H ?的数据计算下列反应在298.15K 和标准状态下的θ

r m H ?。

(1) 4NH 3(g) + 5O 2(g) = 4NO(g) +6H 2O(l) θ

r m H ?= -1169.78 kJ·mol -1

(2 ) 8Al(s) + 3Fe 3O 4(s) = 4Al 2O 3(s) +9Fe(s) θ

r m H ?= -6327.86kJ·mol -1

(3) CO(g) +H 2O(l) = CO 2(g) + H 2(g) θ

r m H ?= 2.88kJ·mol -1

2-15 液态乙醇的燃烧反应:

C 2H 5OH(l) +3O 2(g) = 2 CO 2(g) +3 H 2O(l)

利用附录提供的数据,计算298K 和标准状态时,92g 液态乙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解:θ

r m H ?=-393.51×2-285.85×3-(-276.98)=-1367.59 kJ·mol -1 -2735.18 kJ·mol -1

2-16 由葡萄糖的θc m H ?和水及二氧化碳的θf m H ?数据,求298K 和标准状态下葡萄糖的θ

f m H ?。 解:θ

r m H ?=-393.51×6+(-285.85)×6-(-2815.8)=-1260.36kJ·mol -1

2-17 已知298K 时,下列反应

BaCO 3(s) = BaO(s) + CO 2(g)

θf m H ? (kJ·mol -1) -1216.29 -548.10 -393.51 θr m H ?=274.68

θm S (J·mol -1·K -1) 112.13 72.09 213.64 θ

m S =173.60

求298.15K 时该反应的θr m H ?,θr m S ?和θ

r m G ?,以及该反应可自发进行的最低温度。 解:θ

r m G ?=222.95kJ·mol -1 T≥274680/173.6=1582K

2-18 将空气中的单质氮变成各种含氮化合物的反应叫固氮反应。利用附录提供的θ

f m G ?数据计算下列三种固氮反应的θ

r m G ?,从热力学角度判断选择哪个反应最好? (1)N 2 (g) + O 2 (g) = 2NO (g) θ

r m G ?=173.38kJ·mol -1 (2) 2 N 2 (g) + O 2 (g) = 2N 2O (g) θr m G ?=207.32kJ·mol -1 (3) N 2 (g) + 3H 2(g) = 2NH 3(g) θr m G ?=-32.24kJ·mol -1

2-19 已知298.15K 时和标准状态下,θm S (S,单斜)=32.6 J·mol -1·K -1,θ

m S (S,正交)=31.8 J·mol -1·K -1。

S(S,单斜) + O 2 (g) = SO 2(g) θ

r m H ?=-297.2 kJ·mol -1 S(S,正交) + O 2 (g) = SO 2(g) θ

r m H ?=-296.9 kJ·mol -1

计算说明在标准状态下,温度分别为25℃和95℃时两种晶型硫的稳定性。 解:S(s,单斜)= S(s,正交) θr m H ?=-0.3kJ·mol -1 θ

m S =-0.8 J·mol -1·K -1 25℃时θ

r m G ?=-0.3-298.15×(-0.8)/1000=-0.06 kJ·mol -1 正交硫稳定。 95℃时θr m G ?=-0.3-368.15×(-0.8)/1000=-0.0kJ·mol -1 2-20 已知 2NO(g)+O 2(g) = 2 NO 2(g)

θf m G ?/kJ ﹒mol -1

86.57 51.30

计算298K 时,上述反应的θ

r m G ?,并说明NO 2气体的稳定性。 解:θ

r m G ?=(51.30-86.57)×2=-70.54kJ·mol -1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3-1 什么是反应的速率常数?它的大小与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3-2 什么是活化能?

3-3 在1073K 时,测得反应2NO (g )+2H 2(g )=N 2(g )+2H 2O (g )的反应物的初始浓度和N 2的生成

速率如下表:

(1)写出该反应的速率方程并指出反应级数; (2)计算该反应在1073K 时的速率常数

(3)当c (NO)=4.00×10-3 mol·L -1,c (H 2)=4.00×10-3 mol·L -1时,计算该反应在1073K 时的反应速率。

解:(1)

22(NO)(H )

v kc c =

(

2)

实验序号 初始浓度/mol·L -1 生成N2的初始速率/ C (NO) C (H 2) mol·L -1·s -1

1 2.00×10-3 6.00×10-3 1.92×10-3

2 1.00×10-

3 6.00×10-3 0.48×10-3 3 2.00×10-3 3.00×10-3 0.96×10-3

k=8.4×104mol -2·L 2 ·s -1

(3) v=8×104

×(4.00×10-3)2

×4.00×10-3

=5.12×10-3

mol ·L -1

·s -1

3-4 已知反应N 2O 5(g)===N 2O 4(g)+1/2O 2(g)在298K 时的速率常数为3.46×105s -1,在338K 时的速率常数为4.87×107s -1,求该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在318K 时的速率常数。

解:72125

112

()(338.15298.15)4.8710ln ln 4.953.46108.314338.15298.15a a E T T E k k RTT --?====??? E a =103.57k J ·mol -1

K=4.8×106s -1

3-5 反应A+B==C ,若A 的浓度为原来的2倍,反应速率也为原来的2倍;若B 的浓度为 原来的2倍,反应速率为原来的4倍。写出该反应的速率方程。 解:v=k c (A)c 2(B)

3-6 在791K 时,反应CH 3CHO===CH 4+CO 的活化能为190kJ·mol -1,加入I 2作催化剂约使反应速率增大4×103倍,计算反应有I 2存在时的活化能。 解:122211ln

ln 8.294a a E E v k

v k RT

-=== E a2=135 k J ·mol -1

3-7 写出下列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表示式

解:(1)θ2

θ

3θθ3

22[(NH )/][(N )/][(H )/]

p p K p p p p = (2) θθ2

θ

22θθ2

42[(CO )/][(H O)/][(CH )/][(O )/]p p c c K p p p p =

(3) K θ=p (CO 2)/p θ

(4) θθ

2θθ1/2

2[(NO )/]

[(NO)/][(O )/]

p p K p p p p = (5) 2θ2θ5

θ

2-θ2θ5θ6

422[(Mn )/][(O )/][(MnO )/][(H O )/][(H )/]

c c p p K c c c c c c ++= 3-8 已知在某温度时 则同一温度下的反应 的3K θ应为多少? 解:K 3θ

= K 1θ

·K 2θ

=AB 3-9 反应 K θ=210,设空气中O 2的分压为

在298K 时

21kPa ,计算使血液中10%红细胞(Hb·O 2)变为Hb·CO 所需CO 的分压。

解:θθθ

2θθθ2[(Hb CO)/][(O )/]10%(21/100)210[(HbO )/][(CO)/]90%[(CO)/]

c c p p K c c p p p p ??===

p (CO)=11.11Pa

Hb.O 2(aq) +

CO(g)

Hb.CO(g) + O 2(g)

3-10 计算反应:

在298K 和500K

时的K 值(注意:298K 和500K 时

水的聚集状态不同,利用r r m m H S θ

θ

??、计算。

解:298.15K 时,△rGm θ=-250.12-298.15×(-133.18)×10-3=-RTlnK θ=-150.83 K θ=2.75×1026

500.15K 时,K θ=2.15×1010

3-11 反应 在1773K 时K=2.1×103,1273K 时K=1.6×102,问

(1)计算反应的r m H θ

?,并说明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2)计算1773K 时反应的r m G θ?,并说明正反应是否自发; (3)计算反应的r m S θ

?。 解:(1) 221112

()ln

K H T T K RTT ?-= △H=96.62 kJ·mol -1 (2)△G=-RTlnK=-112.76 kJ·mol -1 (3)-1-1118.1J?K ?mol H G

S

T

?-??=

=

3-12 Ag 2O 遇热分解 2Ag O(s)的f m

H θ

?=-30.6 kJ·mol -1,已知298K 时

f m G θ?=-11.2 kJ·mol -1。

求(1)298K 时2Ag O(s)- Ag(s)体系的p(O2 ), (2) 2Ag O(s)的热分解温度(在

分解温度时p(O2 )=100kPa ) 解:(1)ln 22.4G RT K ?=-=kJ·

mol -1 K=1.18×10-4

=p(O 2)/p θ p(O 2)=1.18×10-2

kPa (2)(61.222.4)1000(298.15)130.13298.15

S K -??=

= J·

k -1

·mol -1 3-13 在721K 时容器中有1mo1 HI ,反应

达到平衡时有22%的HI 分解,总压为100k Pa.求:(1)此温度下K θ

值;(2)若将2.00 mo1HI 、0.40 mo1 H 2和0.30 mo1 I 2混合,反应将向那个方向进行? 解:(1)p(H 2)=p(I 2)=100×(0.22/1.22)=18kPa

(2)p(HI)=(2/2.7)×100=74.1kPa p(H2)=(0.4/2.7)×100=14.8kPa p(I2)=11.1kPa Q=0.03<K 反应正向进行

3-14 超音速飞机燃料燃烧时排出的废气中含有NO 气体,NO 可直接破坏臭氧层:

已知100kPa ,298K 时NO 、3O 和2NO 的f m G θ?分别为86.57、163.18和51.30 kJ·mol -1,求该温度下此反应的r m G θ?和K θ

解:△G=51.3-86.57-163.18=-198.45 kJ·mol -1=-RTlnK K=5.87×1034

3-15 298K 时将5.2589g 固体NH 4HS 样品放入3.00L 的真空容器中,经过足够时间后建立平衡,

4NH HS(s)32NH (g)+H S(g).容器内的总压是66.7 kPa ,一些固体NH 4HS 保留在容器中。计

2CO+3H 42CH +H O 2C(s)+CO (g)

2CO(g)2Ag 2O(s)

4Ag(s) + O 2(g)

算:(1)298K时的Kθ值;(2)固体NH4HS的分解率;(3)如果容器体积减半,容器中固体NH4HS 物质的量如何变化?

解:(1)

33.3533.35

0.111

100100

K=?=

(2)

33.353

0.04

298.158.314

n mol

?

==

?

0.04

38.8%

5.2589/51

α==

(3)

33.35 1.5

0.02

298.158.314

n mol

?

==

?

0.02

19.4%

5.2589/51

α==

平衡逆向移动,容器中固体NH4HS物质的量增加。

第四章物质结构基础

1. 核外电子运动为什么不能准确测定?

2. n,l,m3个量子数的组合方式有何规律?这3个量子数各有何物理意义?

3. 什么是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原子轨道与轨迹有什么区别?

4. 比较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与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的异同点。

5. 多电子原子的轨道能级与氢原子的有什么不同?

6. 有无以下的电子运动状态?为什么?

(1)n=l,l=1,m=0

(2)n=2,l=0,m=±1

(3)n=3,l=3,m=±3

(4)n=4,l=3,m=±2

7. 在长式周期表中是如何划分s区、p区、d区、ds区、f区的?每个区所有的族数与s,p,d,f轨道可分布的电子数有何关系?

8. 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

(1)氯化氢(HCl)溶于水后产生H+和Cl-,所以氯化氢分子是由离子键形成的。

(2)CCl4和H2O都是共价型化合物,因CCl4的相对分子质量比H2O大,所以CCl4的熔点、沸点比H2O高。

(3)色散力仅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之间。

(4)凡是含有氢的化合物都可以形成氢键。

9. 判断题

(1)s电子绕核旋转其轨道为1个圆周,而p电子是走“8”字形。

(2)当主量子数n=1时,有自旋相反的两条轨道。

(3)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只与主量子数有关。

(4)当n=4时,其轨道总数为16,电子最大容量为32。

(5)所有高熔点物质都是原子晶体。

(6)分子晶体的水溶液都不导电。

(7)离子型化合物的水溶液都能很好导电。

(8)基态原子外层未成对电子数等于该原子能形成的共价单键数,此即所谓的饱和性。

(9)两原子以共价键键合时,化学键为σ键;以共价多重键结合时,化学键均为π键。

(10)所谓sp3杂化,是指1个s电子与3个p电子的混杂。

10. 选择题

(1)已知某元素+2价离子的电子分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该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属的区为( C )。

A.s区

B.d区

C.ds区

D.p区

(2)确定基态碳原子中两个未成对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数分别为(D)。

A.2,0,0,+1/2; 2,0,0,-1/2; B. 2,1,1,+1/2; 2,1,1,-1/2

C. 2,2,0,+1/2; 2,2,1,+1/2

D. 2,1,0,-1/2; 2,1,1,-1/2

(3)下列各分子中,中心原子在成键时以sp3不等性杂化的是(B,C )。

A.BeCl2

B.PH3

C.H2S

D.SiCl4

(4)下列各物质的分子间只存在色散力的是(A )。

A.CO2

B.NH3

C.H2S

D.HBr

E.SiF4

F.CHCl3

G.CH3OCH3

(5)下列各种含氢物质中含有氢键的是(B )。

A.HCl

B.CH3CH2OH

C.CH3CHO

D. CH4

(6)下列物质的化学键中,既存在σ键又存在π键的是(CE)。

A.CH4

B.乙烷

C.乙烯

D.SiO2

E.N2

(7)下列化合物晶体中既存在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A,D)。

A.NaOH

B.Na2S

C.CaCl2

D.Na2SO4

E.MgO

(8)一多电子原子中,能量最高的是(D)。

A.3,1,1, -1/2; B. 3,1,0,-1/2; C. 4,1,1,-1/2; D. 4,2,-2,-1/2;

11. 分别近似计算第4周期K和Cu两种元素的原子作用在4s电子上的有效核电荷数,并解释其对元

素性质的影响。

K Z*=19-(10×1+8×0.85)=2.2

Cu Z*=29-(10×1+18×0.85)=3.7

13. 指出下列各电子结构中,哪一种表示基态原子,哪一种表示激发态原子,哪一种表示是错误的?

(1)1s22s2 (基) (2) 1s22s12d1(错)(3) 1s22s12p2(激)(4) 1s22s22p13s1(激)(5) 1s22s42p2(错)(6) 1s22s22p63s23p63d1(激)

14. 某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6,最外层电子数为1,原子半径是同族元素中最小的,试写出:

(1)元素的名称及核外电子分布式;铬,1s22s22p63s23p63d54s1

(2)外层电子分布式;3d54s1

(3)+3价离子的外层电子分布式。3s23p63d3

15. 试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BF3为平面三角形,而NF3为三角锥形。

BF3中的B原子采取sp2杂化,形成3个sp2杂化轨道,分别与3个F原子的2p轨道重叠,形成3个B-Fσ

键,呈平面三角形,B-F键角为120°,正负电荷中心重合,所以BF3分子是非极性分子。而NH3分子中的

N原子采取sp3不等性杂化,形成4个sp3杂化轨道,其中一个被孤电子对占据,分别与3个H原子的1s轨道重叠,形成3个N-Hσ键,呈三角锥形,但由于孤电子对的排斥作用,使得N-H键夹角为107°18′,正负

电荷中心不重合,所以NH3分子是极性分子。

16. 试写出下列各化合物分子的空间构型,成键时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以及分子的电偶极矩是否为零。

(1)SiH4(2)H2S (3)BC13 (4)BeC12(5)PH3

(1) 中心原子Si采取sp3杂化,正四面体,μ=0,非极性分子

(2) 中心原子S采取不等性sp3杂化,V字形,μ≠0,极性分子

(3) 中心原子B采取sp2杂化,平面三角形,μ=0,非极性分子

(4) 中心原子Be采取sp杂化,直线形,μ=0,非极性分子

(5) 中心原子P采取不等性sp3杂化,三角锥,μ≠0,极性分子

17. 说明下列每组分子间存在着什么形式的分子间作用力(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氢键)。

(1)苯和CCl4(色散力)(2)甲醇和水(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氢键)(3)HBr气体(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4)He和水(诱导力、色散力)(5)HCl和水(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18. 乙醇和甲醚(CH3OCH3)是同分异构体,但前者沸点为78.5℃,后者的沸点为-23℃。试解释之。乙醇有氢键,而甲醚没有

19. 下列各物质中哪些可溶于水?哪些难溶于水?试根据分子的结构简单说明之。

(1)甲醇(2)丙酮(3)氯仿(4)乙醚(5)甲醛(6)甲烷

20. 在He+离子中,3s、3p、3d、4s轨道能级自低至高排列顺序为_3s=3p=3d<4s__,在K原子中,顺

序为_3s<3p<4s<3d,Mn原子中,顺序为_3s<3p<4s<3d。

21. A原子的M层比B原子的M层少4个电子,B原子的N层比A原子的N层多5个

电子,则A、B的元素符号分别为Fe 、Br,A与B的单质在酸性溶液中反应得到的两种化合

物分别为FeBr2、FeBr3。

22.某元素基态原子,有量子数n=4,l=0,m=0的一个电子和n=3,l=2的10个电子,该元素的价

电子结构是3d104s1,位于元素周期表第4周期,第ⅠB族。

23.第五周期某元素,其原子失去2个电子,在l = 2的轨道内电子全充满,,试推断该

元素的原子序数、电子结构,并指出位于周期表中那一族?是什么元素?

48,[Kr]4d105s2,第五周期,第ⅡB族,镉,Cd

24. 试判断下列各组化合物熔点高低顺序,并简单解释之。

(1)NaF>NaCl>NaBr>NaI

(2)SiF4 <SiC14<SiBr4<SiI4

25. 邻硝基苯酚的熔、沸点比对硝基苯酚的熔、沸点要_低_这是因为邻硝基苯酚存在分子内氢

键,而对硝基苯酚存在分子间氢键,这两种异构体中,对硝基苯酚较易溶于水。

26. 稀有气体和金刚石晶格格点上都是原子,但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相差甚远?

稀有气体分子晶体,金刚石晶是原子晶体。

第六章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

6-1.酸碱质子理论是如何定义酸和碱的?什么叫共轭酸碱对?

6-2.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予以更正。

(1)根据稀释定律,弱酸的浓度越大其解离度越小,因此其酸度也越小。错

(2)因为中和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盐酸和醋酸所需碱的量相等,所以它们的溶液中H+离子浓度也相同。错

(3)用HCl标准溶液滴定NaOH(浓度均为0.1mol?L-1),以甲基红为指示剂时,终点误

差为负误差。错

(4)20mL0.1 mol·L-1的HCOOH与10mL0.1mol·L-1的NaOH相混合,其混合溶液是缓冲溶液。正确6-3. 写出下列各酸的共轭碱:H2O- OH-,H2C2O4-H2C2O4-,HCO3-- CO32-,H2PO4--HPO42-,HS--S2-,C6H5NH3+-C6H5NH2。

6-4. 写出下列各碱的共轭酸:H2O-H3O+,HC2O4--H2C2O4,HCO3--H2CO3,H2PO4--H3PO4,HS--H2S,S2--HS-。

6-5. 往HAc的稀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1)HCl;(2)NaAc;(3)NaCl;(4)H2O;(5)NaOH,则HAc的解离度有何变化?为什么?

6-6.用0.1mol·L-1的NaOH滴定有0.1mol·L-1 NH4Cl存在的0.1mol·L-1HCl,终点应选何种指示剂?为什么?甲基红

6-7. 写出下列物质水溶液的质子条件式:

(1)NaAc (2)HCl (3)NaOH (4)NH 4Ac (5)NaNH 4HPO 4 (6)NH 4H 2PO 4 (1) c(H +)+c(HAc)=c(OH -) (2) c(H +)=c(Cl -) +c(OH -) (3) c(OH -)=c(Na +) + c(H +)

(4) c(H +)+c(HAc)=c(OH -)+c(NH 3) (5) c(H +)+c(H 2PO 4-)+2 c(H 3PO 4)=c(OH -)+c(NH 3) +c(PO 43-) (6) c(H +)+ c(H 3PO 4)=c(OH -)+c(NH 3) +c(HPO 42-)+2c(PO 43-)

6-8.选择题

(1)下列物质既可作酸又可作碱的是( A )。

(A) H 2O (B) Ac - (C) H 2CO 3 (D) CO 32- (2)欲配制pH=7.00的缓冲溶液,应选择的缓冲对是( C )。 (A) NH 3—NH 4Cl (B) H 3PO 4—NaH 2PO 4 (C) NaH 2PO 4—Na 2HPO 4 (D) Na 2HPO 4—Na 3PO 4 (3)下列水溶液pH 最小的是( C )。

(A) NaHCO 3 (B) Na 2CO 3 (C) NH 4Cl (D) NH 4Ac

(4)当H 3PO 4溶液的pH=3.00时,溶液中主要存在的型体为( B )。 (A) H 3PO 4 (B) H 2PO 4- (C) HPO 42- (D) PO 43-

(5) 用强酸滴定弱碱时,突跃范围与弱碱的K b ?的关系是( C )

(A )K b ?愈大,则突跃范围愈窄 (B )K b ?愈小,则突跃范围愈宽 (C )K b ?愈大,则突跃范围愈宽 (D )K b ?与突跃的大小无关。

(6) 用HCl 溶液滴定某碱样,滴至酚酞变色时,消耗盐酸V 1 mL ,再加入甲基橙指示剂连续滴定至橙色,又消耗盐酸V 2 mL ,且V 1>V 2>0,则此碱样是( D )。

(A) NaOH (B) NaHCO 3 + Na 2CO 3 (C) Na 2CO 3 (D) NaOH + Na 2CO 3 6-9.利用分布系数计算pH=5.0和pH=10.0时0.1mol·L -1NH 4Cl 溶液中各型体的平衡浓度。

解:pH=5时54

5

1010(NH )110 5.610δ-+

--=≈+? 10

53510

5.610(NH ) 5.61010 5.610

δ----?=≈?+? c (NH 4+)≈0.1 mol·L -1 c (NH 3)≈5.6×10-6

mol·L -1

pH=10时: 104

10

1010(NH )0.1510 5.610δ-+

--=≈+?10

31010

5.610(NH )0.8510 5.610

δ---?=≈+? c (NH 4+)≈0.015 mol·L -1 c (NH 3)≈0.085 mol·L -1

6-10.人体中的CO 2在血液中以HCO 3-和H 2CO 3存在,若血液的pH 为7.4,求血液中HCO 3-和H 2CO 3

各占多少百分数?

解:82

238287711

(3.9810)(H CO )0.086(3.9810) 3.9810 4.210 4.210 5.610δ------?=

≈?+???+??? 6-11. 已知下列各种弱酸的θa K 值,求它们的共轭碱的θ

b K 值,并将各碱按照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

(1) HCN K a ?=6.2×10-10

; (2) HCOOH K a ?=1.8×10-

4;

(3) C 6H 5OH K a ?=1.1×10-10

; (4) H 3BO 3 K a ?=5.8×10

-10

解:

6-12.空气中的CO 2使降水有一定的酸度。根据干空气中CO 2的含量,计算得到在一定温度和水蒸气压时CO 2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03×10-5 mol·L -1,求此状态下自然降水的pH 值。

解:6(H

) 2.0810c +

-==? mol·

L -1 pH=5.68

6-13.求下列物质水溶液的pH 值:

(1)0.01mol·L -1HCl ; (2)0.2mol·L -1HAc ; (3)0.5mol·L -1NH 3·H 2O ; (4)0.05mol·L -1NaAc ;(5)0.1mol·L -1 (NH 4)2SO 4; (6)0.1mol·L -1 NaHCO 3; (7)0.1mol·L -1 Na 2CO 3;(8)0.1mol·L -1 NaH 2PO 4; (9)0.04mol·L -1 H 2CO 3; 解:(1) pH=2 (2) c(H +)=1.9×10-3

mol·L -1 pH=2.72 (3) pOH=2.52 pH=11.48 (4) pH=7.72 (5) pH=4.98 (6) pH=(6.38+10.25)/2=8.31 (7) pH=11.62 (8) K a2c >20K w c <20k a1,

5(H ) 2.110c +

-=

? mol·L -1 pH=4.68 若pH=(pK a1+pK a2)/2=(2.12+7.2)/2=4.66 (9) pH=3.89

6-14.实验测得0.1mol·L -1HAc 溶液的pH=2.88,求HAc 的K a ?及解离度α。若在此溶液中加入NaAc 并使其浓度达到0.1mol·L -1,溶液的pH 和解离度α又为多少?这说明什么问题?

解:

2325(H )(1.3510) 1.82100.1c Ka c +--?===?3(H ) 1.3510100%100% 1.35%0.1

c c α+-?=?=?=

5

(H ) 1.8210100%100%0.018%0.1

c c α+-?=?=?= 同离子效应

6-15. 什么叫缓冲溶液?缓冲溶液具有哪些特性?配制缓冲溶液时,如何选择合适的缓冲对? 6-16. 0.1mol·L -1某一元弱酸(HA )溶液50mL 与20mL0.1mol·L -1 NaOH 溶液混合,将混合溶液稀释到100mL ,用酸度计测得溶液的pH=5.25,求HA 的K a ?。

解:2

pH lg

0.18 5.253

a a pK pK =

+=-= Ka=3.72×10-6 6-17. 在血液中,H 2CO 3-HCO 3-缓冲液功能之一是从细胞组织中快速除去运动之后所产生的乳酸HL(HL 的K a ?=8.4×10-4)

(1) 求反应:HL+ HCO 3-= H 2CO 3+L -的标准平衡常数。

(2) 在正常血液中,c (H 2CO 3)=0.0014mol?L -1, c (HCO 3-)=0.027mol?L -1,如果血液中仅含有H 2CO 3,HCO 3-,能维持正常血液的pH 值吗?

(3) 求在加入0.0050mol?L -1的HL 之后的pH 。

解:(1)43

23-7

3123(H CO )(L )(HL)(H )8.410210(HL)(HCO )(H )(H CO ) 4.210

a a c c K c K c c c K -+-+-?=?===?? (2)10.027

pH lg

6.38 1.28

7.660.0014

a pK =

+=+=>7.45

(3) 0.0270.005

pH 6.38lg 6.380.54 6.920.00140.005

-=+=+=+

6-18现有1.0L 由HF 和F -组成的缓冲溶液。试计算:

(1)当该缓冲溶液中含有0.10 molHF 和0.30molNaF 时,其pH 值为多少?

(2)往(1)缓冲溶液中加入0.40g NaOH 固体,并使其完全溶解(设溶解后溶液的体积不变),问该溶液的pH 值为多少?

(3)当缓冲溶液pH=6.5时,HF 与F -浓度的比值为多少?此时溶液还有缓冲能力吗? 解:(1)

0.3

pH 3.18lg

3.660.1

=+= (2)0.31

pH 3.18lg

3.720.09

=+=> (3) -(HF)6.5 3.18lg (F )c c =- 4-(HF)

4.810(F )

c c -=? 6-19 欲配制pH=5.00的缓冲溶液500mL ,且要求其中醋酸的浓度为0.20mol·L -

1,需用醋酸的浓度为

1.0mol·L -

1的醋酸溶液和固体NaA c ·3H 2O 各多少?

解:-(Ac )pH 4.74lg

5.00(HAc)c c =+= -(Ac )lg 0.260.2c = -(Ac )0.260.2c = c(Ac -)=0.36 mol·L -1 需用1.0mol·L -

1的醋酸溶液100mL,固体NaA c ·3H 2O 20.5g

6-20.下列弱酸或弱碱能否用酸碱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若能滴定,终点时应选什么作指示剂?假设酸碱标准溶液和各弱酸、弱碱的初始浓度都为0.1 mol·L -

1。

(1)HCN (2)HF (3)CH 2ClCOOH (4)苯酚 (5)CH 3NH 2 (6)六次甲基四胺 (7)吡啶 (8)NaCN (9)NH 4Cl (10)NaAc 解:

6-21.下列各多元弱酸(碱)能否用酸碱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若能滴定,有几个突跃?各计量点时应选什么作指示剂?假设酸碱标准溶液和各弱酸、弱碱的初始浓度都为0.1 mol·L -1。

(1)酒石酸 (2)柠檬酸 (3)乙二胺(H 2NCH 2CH 2NH 2) (4)Na 2C 2O 4 (5)Na 3PO 4 (6)Na 2S 解:

6-22.蛋白质试样0.2300g 经消解后加浓碱蒸馏出的NH 3用4%过量H 3BO 3吸收,然后用21.60mLHCl 滴定至终点(已知1.00mL HCl 相当于0.02284g 的Na 2B 4O 7·10H 2O )。计算试样中N 的含量。

解:0.02284

381.37(HCl)0.059890.001c =

= mol·L -1 321.600.059891014.01

N%100%7.88%0.2300

-???=?= 蛋白质%=7.88%×6.25=49.25

6-23.称取仅含有Na 2CO 3和K 2CO 3的试样1.000g ,溶于水后,以甲基橙作指示剂,用0.5000

mol·L -1HCl 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用去30.00mL ,求Na 2CO 3和K 2CO 3的质量分数。

解:

23232323(Na CO )(K CO )

0.500030.00(1/2Na CO )(1/2K CO )

m m M M +=?

m(Na 2CO 3)+m(K 2CO 3)=1.0000

Na 2CO 3%=12.02% K 2CO 3%=87.98%

6-24.有一Na 3PO 4试样,其中含有Na 2HPO 4。称取0.9974g 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2648 mol·L -1HCl 溶液滴至终点,用去16.97mL ,再加入甲基红指示剂,继续用HCl 溶液滴定至终点,又用去23.36mL 。求试样中Na 3PO 4和Na 2HPO 4的质量分数。

解:340.264816.97163.94

Na PO %100%73.86%0.99741000

??=

?=?

6-25.称取混合碱试样0.9476g,加酚酞指示剂,用0.2785 mol·L—1HCl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HCl溶液34.12mL,再加甲基橙指示剂,滴定至终点,又消耗23.66 mLHCl。求试样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解:

0.2785(34.1223.66)40

NaOH%100%12.30%

0.94761000

?-?

=?=

?

6-26.设计下列混合液的分析方案。

(1)HCl+NH4Cl (2)H2SO4+H3PO4(3)Na3PO4+Na2HPO4(4)NaOH+ Na3PO4

解:

6-27.下列情况对分析结果有何影响?

(1)用部分风化的H2C2O4·2H2O标定NaOH溶液。(偏低)

(2)用含有少量不溶性杂质(中性)的H2C2O4·2H2O标定NaOH溶液。(偏高)

(3)将NaHCO3加热至270~300℃来制备Na2CO3基准物质。温度超过300℃,部分Na2CO3分解为Na2O,用此基准物质标定HCl溶液。(偏低)

(4)0.1000mol·L-1 NaOH溶液,因保存不当而吸收了CO2。用此NaOH溶液①以甲基橙指示剂标定HCl;②以酚酞作指示剂测定H Ac溶液的浓度。(偏高)

6-28﹡某二元弱酸H2A,已知pH=1.92时,c(H2A)=c(HA-);pH=6.22时,c(HA-)= c(A2-)。请计算:(1)H2A的K a1?和K a2?;(2)当溶液中HA-型体浓度达最大时,pH是多少?(3)若用0.100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0.1000mol·L-1的H2A溶液,有几个化学计量点?各选何种指示剂?

解:(1) pK a1=1.92 pK a2=6.22 K a1=1.2×10-2K a2=6.02×10-7

(2) pH=(1.92+6.22)/2=4.07

(3) 第一计量点甲基橙,第二计量点pOH=4.13 ,pH=9.87 酚酞

第七章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分析

7-1.解释下列各组名词的异同点。

(1)溶解度和溶度积(2)离子积和溶度积(3)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7-2. 试用溶度积规则解释下列现象:

(1)CaC2O4可溶于盐酸溶液中,但不溶于醋酸溶液中,而CaCO3既可溶于盐酸溶液中,又可溶于醋酸溶液中。

(2)往Mg2+的溶液中滴加NH3·H2O,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NH4Cl溶液,白色沉淀消失;

(3)CuS沉淀不溶于盐酸但可溶于热的HNO3溶液中。

7-3. 往含汞废水中投放FeS固体,利用如下沉淀转化反应:

FeS(s) + Hg2+(aq) = HgS(s) + Fe2+(aq)

降低废水中Hg2+的含量,达到排放标准(地表水Ⅰ类水质含汞标准为5×10-5mg·L-1),试讨论上述反应的可能性。

解:Hg2++FeS(s)=HgS(s)+Fe2+

Kθ=[Fe2+]/[Hg2+]=Ksp(FeS)/Ksp(HgS)=6.3×10-18/1.6×10-52=3.9×1034

由于Kθ(HgS)远远小于Kθ(FeS),使得FeS离解出的微量S2-与溶液中的Hg2+结合生成HgS沉淀,破坏了FeS 的解离平衡,促使FeS继续解离,直至Hg2+浓度降至很低,达到符合国家规定(2.5×10-5 mol·L-1)的排放标准。所以该反应完全可行。

7-4.根据K sp?数据计算Mg(OH)2在纯水和0.01mol·L-1MgCl2溶液中的溶解度。

解:在纯水中:41.110s -==?mol·

L -1

在0.01mol·L -1MgCl 2溶液中:51.210s -==? mol·

L -1 7-5. 在10mL0.08 mol·L -1FeCl 3溶液中,加入30 mL 含有0.1 mol·L -1NH 3和1.0 mol·L -1 NH 4Cl 的混和溶液,能否产生Fe(OH)3沉淀?

解:c(Fe 3+)=(0.08×10)/40=0.02mol·L -1 c(NH 3)=(0.1×30)/40=0.075mol·L -1

c(NH 4+)=(1×30)/40=0.75mol·L -1 c(OH -)=(1.8×10-5

×0.075)/0.75=1.8×10-6

mol·L -1 Q=0.02×(1.8×10-6)3

=1.2×10-19

>2.79×10-39

, 能产生Fe(OH)3沉淀

7-6. 100mL0.002mol·L -1BaCl 2溶液与50mL0.1mol·L -1Na 2SO 4的溶液混合后,有无BaSO 4沉淀生成?若有沉淀生成,Ba 2+是否已定性沉淀完全?

解:c(Ba 2+)=(0.002×100)/150=1.33×10-3

mol·L -1 c(SO 42-)=(0.1×50)/150=0.033mol·L -1 Q=1.33×10-3

×0.033=4.4×10-5

>1.08×10-10, 有BaSO 4沉淀生成 c(Ba 2+)=(1.08×10-10

)/(0.0333-0.0013)=3.4×10-9

mol·L -1

7-7. 废水中含Cd 2+的浓度为0.001 mol·L -1,调节溶液pH 为多少开始生成Cd(OH)2沉淀。若地表水Ⅰ类水质含镉标准为含Cd 2+ 0.001mg·L -1,若达到此排放标准,求此时溶液pH 值。

解:开始生成Cd(OH)2沉淀:6(OH ) 5.010c -

-==? mol·

L -1 pOH=5.7 pH=8.3

c(Cd 2+)=(0.00×10-3

)/112=8.9×10-9

mol·L -1

3(OH ) 1.710c --==? mol·L -1 pOH=2.8 pH=11.2

7-8. (1)在0.01L 浓度为0.0015 mol·L -1的MnSO 4溶液中,加入0.005 mol·L -1浓度为0.15 mol·L -1

氨水,能否生成Mn(OH)2沉淀?(2)若在上述溶液中,先加入0.495g 的(NH 4)2SO 4固体,然后加入0.005 L 浓度为0.15 mol·L -1的氨水,能否生成Mn(OH)2沉淀(假设加入固体后,溶液体积不变)?

解:(1) c(Mn 2+)=(0.0015×0.01)/0.015=1.0×10-3

mol·L -1

c(NH 3)=(0.15×0.005)/0.015=0.05mol·L -1

4(OH )9.510c --==?

Q=1.0×10-3

×(9.5×10-3)2

=9.0×10-10

>1.9×10-13

, 有Mn(OH)2沉淀生成 (2) c(NH 4+)=[(0.495/132.13)×2]/0.015=0.50mol·L -1 c(OH -)=(1.8×10-5

×0.05)/0.50=1.8×10-6

mol·L -1

Q=(1.8×10-6

)2

×0.001=3.24×10-15

<1.9×10-13

, 无Mn(OH)2沉淀生成。

7-9. 向0.1 mol·L -1ZnCl 2溶液中通入H 2S 气体至饱和时(0.1 mol·L -1),溶液中刚好有ZnS 沉淀生成和Zn 2+沉淀完全时溶液的pH 值是多少?

解:开始有ZnS 沉淀生成时:c(S 2-)=(2.5×10-22

)/0.1=2.5×10-21

mol·L -1

(H )0.22c +

== mol·L -1 pH=0.7 Zn 2+沉淀完全时:c(S 2-)=(2.5×10-22)/0.00001=2.5×10-17

mol·L -1

3

(H ) 2.210c +

-==? mol·L -1 pH=2.7

7-10. 一溶液中含有0.01 mol·L -1Mg 2+离子,欲除去混有少量Fe 3+的杂质,问溶液的pH 值应控制在什么范围?

解:Fe 3+

沉淀完全时:12(OH

) 6.5410c -

-==? mol·

L -1 pH=2.8 开始有Mg(OH)2

沉淀生成时:-

5(OH ) 2.3710c -==?mol·

L -1 pH=9.4 7-11. 在下述溶液中通入H 2S 气体维持其浓度为0.1mol·L -1,问这两种溶液中残余的Cu 2+浓度各为多少?(1)0.1mol·L -1CuSO 4的溶液;(2)0.1mol·L -1CuSO 4与0.1mol·L -1HCl 的混合溶液。

解:Cu 2+ +H 2S =CuS + 2H +

(1) c(H +

)≈0.2 mol·L -1

221514

2(H )0.20.2(Cu ) 2.110(H S)0.1 1.910

c c c K ++

-?===??? mol·L -1 (2) c(H +)≈0.3 mol·L -1 221514

2(H )0.30.3

(Cu ) 4.710(H S)0.1 1.910

c c c K ++

-?===??? mol·L -1 7-12. 称取含有NaCl 和NaBr 的试样0.6280g 溶解后用AgNO 3溶液处理,得到干燥的AgCl 和AgBr 沉淀0.5064g 。另取相同质量的试样一份,用0.1050 mol·L -1AgNO 3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28.34mL 。求试样中NaCl 和NaBr 的质量分数。

解:设NaCl 和NaBr 的质量分别为x 和y (x/58.44)×143.3+(y/102.9)×187.8=0.5064 x/58.44 +y/102.9=0.1050×28.34×10-3

NaCl=0.06882/0.6280=10.96%, NaBr=0.1850/0.6280=29.46%

-1

AgNO 3-1NH 4SCN 标准溶液滴定。计算试样中K 2O 和Na 2O 的质量分数。

解:K 2O=6.38% Na 2O=1.00%

7-14. 称取纯NaCl0.5805g ,溶于水后用AgNO 3溶液处理,定量转化后得到AgCl 沉淀1.4236 g 。求Na 的相对原子质量。(已知Ag 和Cl 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07.868和35.453)

解:0.5805/(x+35.453)=9.9329×10-3

x=22.989

7-15. 称取含硫的纯有机化合物1.0000g ,首先用Na 2O 2熔融,使其中的硫定量转化为Na 2SO 4,然后溶于水,用BaCl 2溶液定量处理得到BaSO 41.0890g ,求(1)该有机化合物中硫的质量分数;(2)若该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14.33,该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有几个硫原子?

解:c(BaSO 4)=1.0890/233.39=0.004666 S%=14.96% 7-16. 选择题

(1) 已知K sp ?(AgCl)=1.77×10-10,AgCl 在0.01mol·L -1NaCl 溶液中的溶解度为( D )mol·L -1。 (A) 1.77×10-10 (B) 1.33×10-5 (C) 0.001 (D) 1.77×10-8

(2)在一混合离子的溶液中,c (Cl -

)=c (Br -

)=c (I -

)= 0.0001mol·L -1,若滴加1.0×10-5 mol·L -1AgNO 3溶液,则出现沉淀的顺序为( C )。

(A) AgBr > AgCl > AgI (B) AgI > AgCl > AgBr (C) AgI > AgBr > AgCl (D) AgCl > AgBr > AgI (3)下列各沉淀反应,哪个不属于银量法?( C ) (A) Ag + + C l -

= AgCl(s) (B) Ag + + SCN -

= AgSCN(s) (C) 2Ag + + S 2- = Ag 2S(s) (D) Ag + + I -

= AgI(s) (4)莫尔法滴定时,所用的指示剂为 ( B )。

(A) NaCl (B) K 2CrO 4 (C) Na 3AsO 4 (D ) 荧光黄

(5)莫尔法测定氯的含量时,其滴定反应的酸度条件是(D)。

(A) 强酸性(B) 弱酸性(C) 强碱性(D) 弱碱性或近中性

(6)以硫酸铁铵为指示剂的银量法叫(C)。

(A) 莫尔法(B) 罗丹明法(C) 佛尔哈德法(D) 法扬司法

(7)莫尔法适用的pH范围一般为6.5~10.5,但当应用于测定NH4Cl中氯的含量时,其适宜的酸度为(D)。

(A) pH<7(B) pH>7 (C) pH=6.5~10.5 (D) pH=6.5~7.2

(8)用佛尔哈德法测定下列物质的纯度时,引入误差的比率最大的是(A)。

(A) NaCl (B)NaBr (C) NaI (D) NaSCN

(9)用莫尔法测定时,下列阳离子不能存在的是(C)。

(A) K+(B)Na+(C) Ba2+(D) Ag+

(10)用莫尔法测定时,干扰测定的阴离子是(C)。

(A) Ac-(B) NO3-(C) C2O42-(D) SO42-

第八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

2.填空:

(1)由于酸度影响M–EDTA的稳定性,为了衡量配合物的实际稳定性,引入(),它与KθMY 的关系为(),反映了配合物的实际()

(2)配位滴定的最低pH值可利用关系式()和()曲线求出。反映pH与lg K MY关系的曲线称为()曲线,利用它可方便地确定滴定待测离子时的最低pH值。

(3)对于有M、N两种金属离子共存的混合溶液,若想以EDTA滴定其中的M离子,而N离子不产生干扰,(误差小于或等于±0.1%),则必须满足()及()条件。

(4)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掩蔽方法有()、()和()。

3. 解释下列名词

(1)内界与外界

(2)配离子与配分子

(3)配位体与配位原子

(4)单齿配体与多齿配体

(5)内轨配合物和外轨配合物

(6)螯合物与螯合效应

4.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配合物中内界与外界之间、中心原子与配体之间各存在着哪种化学键?

(2)什么是金属指示剂?简述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3)什么是酸效应和酸效应系数?

(4)酸效应曲线有什么应用?

(5)为什么在配位滴定中必须控制溶液的酸度? 5. 通过计算判断下列反应进行的方向:

(1)[Zn(NH 3)4]2+ + S 2–= ZnS↓ + 4NH 3 K=1/K f ·K sp =1.4×1012

(2)[Cu (NH 3)4]2+ + Zn 2+ = [Zn(NH 3)4]2+ + Cu 2+ K=K fZn /K fCu =1.38×10-4

(3)[Hg(NH 3) 4] 2+ + Y 4– = [HgY]2– + 4NH 3 K=333

6. 已知有两种钴的配合物,它们具有相同的分子式Co(NH 3)5BrSO 4,它们的区别在于:在第一种配合物的溶液中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硫酸钡沉淀生成,加硝酸银溶液没有沉淀;而第二种配合物的溶液与之相反,写出这两种钴配合物的化学式,并指出钴的配位数和氧化值。

解:第一种配合物: [CoBr (NH 3)5]SO 4 第二种配合物: [CoSO 4(NH 3)5]Br

7. 已知Zn 2+在水溶液中能与NH 3形成锌氨配离子,Zn 2+的配位数为4,以[Zn(NH 3)4]2+为例,推导出累积稳定常数和逐级稳定常数的关系。

8. 在 1.0L 水中加入1.0molAgNO 3和2.0mol 氨(设溶液无体积变化)。

(1) 计算溶液中各组分的浓度。(2) 加入硝酸使配离子消失99%时,溶液的pH 为多少?(K ?f =1.2×107, K ?b (NH 3)=1.8×10–5) 解:(1) Ag + + 2NH 3 = Ag(NH 3)2+ x 2x 1-2x

72

1 1.210(2)

x

x x -=? x=c(Ag +)=2.8×10–3 mol·L –1,c(NH 3)= 5.6×10–3 mol·L –1,1.0 mol·L –1; (2) Ag + + 2NH 3 = Ag(NH 3)2+ 0.99 y 0.01

72

0.01 1.2100.99y =? y=c(NH 3)=2.9×10-5

mol·L –1,

5(H ) 3.310c +-=

=?mol·L –1,pH =4.48

9. 若在含有2.0 mol·L –1 NH 3的0.10 mol·L –1[Ag(NH 3)2]+

溶液中加入少量NaCl 晶体,使NaCl 浓度达到0.0010mol·L –1时,有无AgCl 沉淀生成? 解: Ag + + 2NH 3 = Ag(NH 3)2+ x 2+2x 0.1-x

72

0.1 1.210(22)

x

x x -=?+ x=4.2×10-9mol·L –1, Q=4.2×10-9

×10-3

=4.2×10-12

<1.71×10-10

没有AgCl 沉淀生成 10. 试比较[Ag(NH 3)2]+

和[Ag(CN)2]- 氧化能力的相对强弱,并计算说明。 解:

θθ+

327

f 32

11

[Ag(NH )](Ag /Ag)+0.0592lg

0.7990.0592lg 0.38v [Ag(NH )] 1.210K ??++==+=?θθ+

221

f 211

[Ag(CN)](Ag /Ag)+0.0592lg

0.7990.0592lg 0.45v [Ag(CN)] 1.310K ??--

==+=-?

11. 有一EDTA 标准溶液,其浓度为0.01000mol·L –1,问1mLEDTA 溶液相当于:①Zn ,②MgO ,③Al 2O 3各多少毫克?

解:(0.65mg ,0.40mg ,1.02mg )

12. 试求用EDTA 准确滴定浓度为0.01 mol·L –1Fe 3+溶液的最低pH 。 解:lg αy(H)=25.1-8=17.1 pH =1.3

13. 配位滴定中测定Ca 2+、Mg 2+时为什么要加入三乙醇胺?具体操作中是先调pH ,还是先加入三乙醇胺?为什么?

解:先加入三乙醇胺,后调pH ,避免被掩蔽离子生成沉淀。

14. 若将0.020mol·L –1EDTA 与0.010mol·L –1Mg(NO 3)2等体积混合,问在 pH=9.0时溶液中游离Mg 2+

的浓度是多少?

解:Mg 2+ + Y = MgY

X 0.005+x 0.005-x

8

70.005 4.3710 2.2410(0.005)19.5

x x x -?==?+ x=2.23×10–10 mol·L –1

15. 称取0.1005g 纯CaCO 3,溶解后用容量瓶配成100.0mL 溶液,吸取25.00mL ,在pH >12时,用钙指示剂指示终点,用EDTA 溶液滴定,用去24.90mL 。试计算EDTA 溶液的浓度。

解:

0.1005

25.00/24.900.01008100.10.1

?=? mol·

L –1 16. 在pH =10.0时,用0.01000 mol·L –1EDTA 溶液滴定20.00mL 0.01000 mol·L –1Ca 2+,计算滴定至化学计量点时的pCa 。 解:

27

(Ca ) 5.010c +-=

=? mol·L –1 pCa =6.3 17. 用下列基准物质标定0.02mol·L –1EDTA 溶液,若使EDTA 标准溶液的体积消耗在30mL 左右,分别计算下列基准物的称量范围。

(1) 纯Zn 粒; (2) 纯CaCO 3; (3) 纯Mg 粉; 解:0.02×30×M (39mg ,60mg ,14.4mg 左右)

18. 称取含Fe 2O 3和Al 2O 3的试样0.2000g ,将其溶解,在pH=2.0的热溶液中(50℃左右),以磺基水杨酸为指示剂,用0.02000mol·L –1EDTA 标准溶液滴定试样中的Fe 3+,用去18.16mL 。然后将试液调至pH=3.5,加入上述EDTA 标准溶液25.00mL ,并加热煮沸。再调试液pH=4.5,以PAN 为指示剂,趁热用CuSO 4标准溶液(每毫升含CuSO 4·5H 2O 0.005000g )返滴定,用去8.12mL 。计算试样中Fe 2O 3和Al 2O 3的质量分数。 解:

230.0200018.16159.71/2

Fe O %100%14.50%0.20001000

???=

?=?

19. 今有100.00mL0.010mol·L ?1 Zn 2+ 溶液,欲使其中Zn 2+ 浓度降至10?9 mol· L ?1 ,问需向溶液中加入固体KCN 多少克?已知24θ

[Zn(CN)]K -

=1016.7 ,M (KCN)=65.12g·mol ?1。 解: Zn 2+

+ 4CN - = Zn(CN -)4

10-9 x 0.010

16.716

94

0.01010 5.01010x

-==? x=0.004mol·L ?1 (0.040+0.004)×0.10×65.12=0.29g

20. 在?1的Ca 2+溶液中,加入25.00mL 0.04mol·L ?1EDTA 溶液并稀释到100mL,,若溶液的pH=12,溶液中Ca 2+的浓度为多少?

解:c(Ca2+)=50×0.02/100=0.01 c(Y)=25×0.04/100=0.01 lgαY(H)=0

Ca2++ Y = CaY

x x 0.01 0.01/x2=4.9×1010 x=1.4×10?7 mol·L?1

21. 某药物片剂内含CaCO3、MgO和MgCO3及其他填充剂,现取上述片剂15片,总重为11.0775g,将其溶解定容至500.00mL,从中取20.00mL,在一定pH条件下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浓度为

0.01251mol·L?1的EDTA标准溶液滴定耗去21.20mL,计算试样中Ca、Mg总的质量分数(以MgO)。

解:[21.20×0.01251×(500/20)×40.304]/11077.5=2.41%

22. 称取0.5000g煤试样,灼烧并使其中的硫完全氧化为SO42?。将其处理成溶液,除去重金属离子后,加入0.05000mol·L?1BaCl2溶液20.00mL,使之生成BaSO4沉淀。过量的Ba2+用0.02500 mol·L?1EDTA 溶液滴定,用去20.00mL。计算煤中硫的质量分数。解:(0.05000×

20.00-0.02500×20.00)×32.1/500=3.21%

23. 分析含铜锌镁合金时,称取0.5000g试样,溶解配成100.00mL溶液,吸取25.00mL,调pH=6,用PAN作指示剂,用0.05000 mol·L?1EDTA标准溶液滴定铜和锌,用去37.30mL。另外又吸取25.00mL试液,调至pH=10,加KCN,以掩蔽铜和锌。用同浓度的EDTA溶液滴定镁,用去4.10mL。然后再滴加甲醛以解蔽锌,又用同浓度EDTA溶液滴定锌,用去13.40mL。计算试样中铜、锌、镁的质量分数。

解:Cu+Zn=37.30×0.05000×4=7.46 Zn=13.40×0.05000×4×65.41/500=35.06%

ω(Cu) =(7.46-2.68)×63.55/500=60.74%,ω(Mg) =4.10×0.05000×4×24.3/500=3.99%

24. 吸取水样100.00mL,用0.01000 mol· L?1EDTA溶液测定硬度,消耗EDTA溶液8.50mL,计算水的硬度:①用mg·L–1 CaCO3表示;②用硬度度数表示。

解:①0.01000×8.50×100.09/0.100=85mg·L–1,

②0.01000×8.50×56.08/(0.100×10)=4.76度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滴定

1、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有哪几类?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是什么?

2、是否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就能用于氧化还原滴定?为什么?

3、化学计量点在滴定曲线上的位置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电子转移数有什么关系?

4、何谓条件电极电势?它与标准电极电势有什么关系?影响条件电极电势的因素有哪些?

5、氧化还原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点、变色范围各是什么?

6、碘量法的主要误差来源有哪些?为什么碘量法不适宜在高酸度或高碱度介质中进行?

7、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

(1) 2HNO3+6I-+6H+ → 2NO+3I2+4H2O

(2) Cr2O72-+3H2S +8H+→ 2Cr3++3S +7H2O

(3) 2MnO4-+SO32- +2OH-→2MnO42-+SO42-+H2O

(4) 3I2+ 4OH- → 5I-+IO3-+H2O

(5) Pb+H2O2+H2SO4→ PbSO4+ 2H2O

(6) 2Mn2++5NaBiO3+14H+→2MnO4-+5Bi3++5Na++7H2O

8、在酸性溶液中含有Fe3+、Cr2O72-、MnO4-,当通入H2S时,还原的顺序如何?写出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解:

9、298K时,Fe3+、Fe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时,有Fe(OH)3和Fe(OH)2沉淀生成(假设没有其它的反应发生)。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时,保持c(OH-)=1.0mol·L-1,计算φ(Fe3+ /Fe2+)。

解:φ(Fe3+ /Fe2+)=φθ(Fe3+ /Fe2+)+0.0592lgK sp(Fe(OH)3)/ K sp(Fe(OH)2)=0.262

10、根据φθ值表(1)选择合适的氧化剂,能氧化Sn2+,Fe2+,但不能氧化Cl-。

(2)选择合适的还原剂,能还原Hg2+,Cu2+,但不能氧化Zn2+。

解:

11、利用φθ值,判断下列水溶液中的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写出配平的反应方程式。 (1)溴(Br 2)加到亚铁盐(Fe 2+)溶液中;Br 2+ 2Fe 2+ = 2Br -+2Fe 3+ (2)铜板插入三氯化铁(FeCl 3)溶液中;Cu+2FeCl 3=CuCl 2+2FeCl 2 (3)铜板插到1.0mol·L -1的盐酸溶液中;×

(4)硫化氢(H 2S )通到酸性的重铬酸钾(K 2Cr 2O 7)溶液中;7-(3) (5)铬酸钾(K 2CrO 4)溶液中加过氧化氢(H 2O 2)×

12、计算298K 时下列各电池的标准电动势,并写出每个电池的自发电池反应。 (1)(-)Pt ︱I -,I 2 ‖Fe 3+, Fe 2+︱Pt (+)2Fe 3++2I -=2Fe 2++I 2 (2)(-)Zn ︱Zn 2+ ‖Fe 3+, Fe 2+︱Pt (+)2Fe 3++Zn=2Fe 2++Zn 2+ (3)(-)Pt ︱HNO 2,NO 3-,H + ‖Fe 3+, Fe 2+︱Pt (+)×

(4)(-)Pt ︱Fe 3+, Fe 2+‖MnO 4-, Mn 2+,H +︱Pt (+), MnO 4- +5Fe 2+ +8H +=Mn 2++ 5Fe 3++4H 2O 13、根据下列反应设计原电池,写出电池符号。

(1)2 Fe 3++Sn 2+=2 Fe 2++Sn 4+ (-)Pt ︱Sn 2+,Sn 4+ ‖Fe 3+, Fe 2+︱Pt(+)

(2)NO 3-+2 Fe 2++3H +=HNO 2+2 Fe 3++H 2O (-)Pt ︱Fe 3+, Fe 2+ ‖NO 3-,H +,HNO 2︱Pt(+) (3)Cl 2+2OH -=ClO -+Cl -+H 2O (-)Pt ︱Cl 2,ClO -,OH - ‖Cl -, Cl 2︱Pt(+) 14、根据φθ值计算下列反应298K 的E θ、K θ、△r G m θ。

(1)6Fe 2++Cr 2O 72-+14H +=6Fe 3++2Cr 3++7H 2O (2)Hg 2++Hg=Hg 22+ (3)Fe 3++Ag=Ag ++Fe 2+

解:(1) E=1.33-0.77=0.56V, lgK=6×0.56/0.0592=56.76 K=5.7×1056

△r G m θ=-6×96485×0.56=-324.19kJ·mol -1

(2) E=0.90-0.80=0.10V, lgK=1×0.10/0.0592=1.69 K=48.9

△r G m θ=-1×96485×0.10=-9.65kJ·mol -1

(3) E=0.799-0.771=0.028V, lgK=1×0.028/0.0592=0.473 K=2.97

△r G m θ=-1×96485×0.028=-2.7kJ·mol -1

15、写出下列电池反应或电极反应的能斯特方程式,并计算电池的电动势或电极电势(298K ). (1)ClO 3-(1.0 mol·L -1)+6H +(0.10 mol·L -1)+6e - =Cl -(1.0 mol·L -1)+3H 2O (2)AgCl (s )+e -=Ag+Cl -(1.0 mol·L -1)

(3)O 2(100KPa )+2e -+2H +(0.5 mol·L -1)=H 2O 2(1.0 mol·L -1) (4)S (s )+2e -+2Ag +(0.1 mol·L -1)=Ag 2S (s )

解:(1)-66

θ

--33

(ClO )(H )0.05920.0592 1.00.10(ClO /Cl )lg 1.451lg 1.392V 6(Cl )6 1.0

c c c ??+-

?=+=+= (2) 10

sp θ

+

(AgCl)0.05920.0592 1.7710(Ag /Ag)lg 0.7994lg 0.2221V 1(Cl )1 1.0

K c ??--?=+=+= (3)

θ22

θ

222222(O )/(H )0.05920.0592 1.00.5(O /H O )lg 0.695lg 0.677V 2(H O )2 1.0

p p c c ??+?=+=+=(4)

θ++0.05920.0592(Ag /Ag)lg (Ag )0.7994lg 0.10.740V 11

c ??=+

=+=2+2

θ

2-

50

sp 20.0592(Ag )0.05920.1(S/S )lg 0.47644lg 0.921V 2(Ag S)2 6.310

c K ??-=+=-+=?

E==0.921-0.740=0.181V

16、在298K 时的标准状态下,MnO 2和盐酸反应能否制的氯气?如果改用12 mol·L -1的盐酸呢?(设其他物质均处在标准状态)

解:θ

222(Cl )/2

θ[(Cl )/]

0.05920.05921lg

2

12

(Cl /Cl

)(Cl /Cl )lg 1.36 1.30v p p

c c n

θ??--

-

=+

=+

=

17、计算298K 时AgBr/Ag 电对和AgI/Ag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 解:

13

sp θ

θ

+

(AgBr)0.05920.0592 5.3510(AgBr/Ag)(Ag /Ag)lg 0.7994lg 0.073V

1(Br )1 1.0

K c ??--?=+=+=17

sp θ

θ

+

(AgI)0.05920.05928.5210(AgI/Ag)(Ag /Ag)lg 0.7994lg 0.152V 1(I )1 1.0

K c ??--?=+=+=-

18、计算298K 时[Zn (NH 3)4]/Zn 电对和[Zn (CN )4]/Zn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 解:

2+

θ

2+

θ

2+

3434

493[Zn(NH )/Zn]0.05920.05921

[Zn(NH )/Zn](Zn /Zn)lg 0.760lg 1.04V

2(NH )2 2.8810f c K c ??=+=-+=-?2-θ

2-θ

2+

44

4-16

[Zn(CN)/Zn]0.05920.05921[Zn(CN)/Zn](Zn /Zn)lg 0.760lg 1.25V 2(CN )2 5.010

f c K c ??=+=-+=-? 19、已知原电池(-)A

g ︱Ag +(0.01 mol·L -1)‖Ag +

(0.1 0mol·L -1)︱Ag (+)向负极加入铬酸钾(K 2CrO 4),

使Ag +生成Ag 2CrO 4沉淀,并使c (CrO 42-)=0.10mol·L -1,298K 时, E=0.26V 。计算K sp (Ag 2CrO 4)。 解:θ

++0.05920.0592

()(Ag /Ag)lg (Ag )0.7994lg 0.10.7402V 11

c ??

+=+

=+=

θ+0.0592()(Ag /Ag)0.48V 1??-=+

= K sp(Ag 2CrO 4)=1.67×10-12 20、将铜片插入0.1 0mol·L -1[Cu (NH 3)4]2+和0.1 0mol·L -1NH 3的混合溶液中,298K 时测得该电极的电极电势φ=0.056V ,求[Cu (NH 3)4]2+的稳定常数K f θ值。

解:

2+θ

2+

θ

2+

3434

44

3[Cu(NH )/Cu]0.05920.05920.1[Cu(NH )/Cu](Cu /Cu)lg 0.3417lg 0.056V 2(NH )20.1

f f c K c K ??=+=+= K f θ=4.49×1012

21、用30.00mL KMnO 4恰能完全氧化一定质量的KHC 2O 4·H 20,同样质量的KHC 2O 4·H 2-1KOH 溶液中和。计算KMnO 4溶液的浓度。

解:n(KHC 2O 4)=25.00×0.2000=5.00mmol KMnO 4→5/2KHC 2O 4 c (KMnO 4)=(5.00×2/5)/30.00=0.06667 mol·L -1

22、称取软锰矿试样0.4012g,以0.4488g Na 2C 2O 4处理,滴定剩余的Na 2C 2O 4需消耗0.01012 mol·L -1

的KMnO 4标准溶液30.20 mL ,计算试样中MnO 2的质量分数。

解:n(Na 2C 2O 4)=0.4488/134=0.003349mol

n(MnO 2)=0.003349-30.20×0.01012×5/2×10-3

=0.002585mol

(完整版)大学化学基础实验复习题

第一题选择题 1、一种钠盐可溶于水,该盐溶液加入HCl溶液后,有刺激性气体产生,同时有黄色沉淀生成,该盐是:(A)Na2S (B) Na2CO3(C) Na2SO3(D) Na2S2O3 (答:D) 2、将BaSO4与PbSO4分离开,宜采用: (A)NH3·H2O (B)HCl (C)H2S (D)NH4AC (答:D) 3、下列设备中,哪一种最适宜于测定原子量? (A)威尔逊云室(B)电子显微镜(C)X-射线衍射仪(D)质谱仪 (答:D) 4、王水的成分是下列哪一种混合而成?(体积比) (A)HNO3+H2SO4 (1:3) (B) H2SO4+HCl (3:1) (C) HNO3+HCl (3:1) (D) HCl+HNO3 (3:1) (答:D) 5、微量成分是指被测组分的含量为: (A)>1% (B)<0.01% (C)0.01%~1% (D)0.01%~0.001% (答:C) 6、常量滴定管可估计到±0.01mL,若要求滴定的相对误差小于0.1%,在滴定时,耗用体积控制在:(A)10~20mL (B)20~30mL (C)30~40mL (D)40~50mL (答:B) 7、某溶液为无色,下列何种离子不能否定? (A)Ni2+(B)Mn2+(C)Cr3+(D)Co2+ (答:B) 8、KMnO4能稳定存在于何处?

(A)空气中(B)HCl中(C)碱液中(D)稀H2SO4溶液中 (答:D) 9、用蒸馏操作分离混合物的基本依据是下列性质的哪种差异? A密度(B)挥发度(C)溶解度(D)化学性质 (答:B) 10、在分光光度中,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小(<4%)的光度范围是: (A)0.1~0.2 (B)0.2~0.7 (C)0.8~1.0 (D)1.1~1.2 (答:B) 11、下列哪种氢氧化物既溶于NaOH,又溶于NH3·H2O (A)Al(OH)3(B)Zn(OH)2(C)Cd(OH)2(D)Ni(OH)2 (答:B) 12、1:1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A)2mol / L (B)4mol / L (C)6mol / L (D)8mol / L (答:C) 13、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可测定什么光谱: (A)原子吸收光谱(B)分子吸收光谱(C)电子吸收光谱(D)原子发射光谱(答:B) 1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有: (A)提纯多硝基化合物通常不采用蒸馏操作; (B)减压蒸馏能用来分离固体混合物; (C)液体有机物干燥完全与否可根据是否由浑浊变澄清来判断; (D)在测熔点时,通常在接近熔点时要求升温低于1℃/min。 (答:B)

大学化学_课后题答案1.doc1汇总

第一章 化学反应原理 1.今有一密闭系统,当过程的始终态确定以后,下列各项是否有确定值? Q , W , Q -W , Q +W , ΔH , ΔG 答: Q +W , ΔH , ΔG 有确定值,Q , W , Q -W 无确定值。 2.下列各符号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H ,ΔH ,ΔH θ,Δf θ298H (B ),θ298S (B ), Δf θ298G (B ) 答:H :焓;ΔH :焓变;ΔH θ :标准焓变;Δf θ298H (B ):298K 时B 物质的标准生成焓;θ298S (B ):298K 时 B 物质的标准熵; Δf θ298G (B ):298K 时B 物质的标准生成吉布斯函数。 3.下列反应的Q p 和Q V 有区别吗? (1)2H 2(g)+O 2(g)=2H 2O(g) (2)NH 4HS(s)=NH 3(g)+H 2S(g) (3)C(s)+O 2(g)=CO 2(g) (4)CO(g)+H 2O(g)=CO 2(g)+H 2(g) 答:(1)、(2)有区别。 4.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1)Fe 2O 3(s)+3CO(g)=2Fe(s)+3CO 2(g);Δθ298H =-27.6kJ/mol ; (2)3Fe 2O 3(s)+CO(g)=2Fe 3O 4(s)+CO 2(g);Δθ298H =-58.6kJ/mol ; (3)Fe 3O 4(s)+CO(g)=3FeO(s)+CO 2(g);Δθ298H =38.1kJ/mol ; 不用查表,计算下列反应的Δθ298H : (4)FeO(s)+CO=Fe(s)+CO 2(g) 5.查表计算下列反应的Δθ298H : (1)Fe 3O 4(s)+4H 2(g)=3Fe(s)+4H 2O(g) (2)4NH 3(g)+5O 2(g)=4NO(g)+6H 2O(l) (3)CO(g)+H 2O(g)=CO 2(g)+H 2(g) (4)S(s)+O 2(g)=SO 2(g) 6.查表计算下列反应的Δθ298H : (1)Fe(s)+Cu 2+(aq)=Fe 2+(aq)+Cu(s)

化工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模拟试题一 1当地大气压为 745mmHg 测得一容器内的绝对压强为 350mmHg 则真空度为395 mmH?测得另一容器内的表压 强为1360 mmHg 则其绝对压强为 2105mmHg _____ 。 2、 流体在管内作湍流流动时,在管壁处速度为 _0 _______,临近管壁处存在层流底层,若 Re 值越大,则该层厚度 越薄 3、 离心泵开始工作之前要先灌满输送液体,目的是为了防止 气缚 现象发生;而且离心泵的安装高度也不能 够太高,目的是避免 汽蚀 现象发生。 4 、离心泵的气蚀余量越小,则其抗气蚀性能 越强 。 5、 在传热实验中用饱和水蒸汽加热空气,总传热系数 K 接近于 空气 侧的对流传热系数,而壁温接近于 饱和水蒸汽 侧流体的温度值。 6、 热传导的基本定律是 傅立叶定律。间壁换热器中总传热系数K 的数值接近于热阻 大 (大、小)一侧的:?值。 间壁换热器管壁温度t w 接近于:.值 大 (大、小)一侧的流体温度。由多层等厚平壁构成的导热壁面中,所用材料的 导热系数愈小,则该壁面的热阻愈 大 (大、小),其两侧的温差愈 大 (大、小)。 7、 Z= (V/K v a. Q ) .(y 1 -丫2 )/ △ Y m 式中:△ Y m 称 气相传质平均推动力 ,单位是kmol 吸 收质/kmol 惰气;(Y i — Y 2) / △ Y m 称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8、 吸收总推动力用气相浓度差表示时,应等于 气相主体摩尔浓度 和同液相主体浓度相平衡的气相浓度之 差。 9、 按照溶液在加热室中运动的情况,可将蒸发器分为循环型和非循环型两大类。 10、 蒸发过程中引起温度差损失的原因有:溶液蒸汽压下降、加热管内液柱静压强、管路阻力。 11、工业上精馏装置,由精馏^_塔、冷凝器、再沸器等构成。 12、分配系数k A 是指y A /X A ,其值愈大,萃取效果 量传递相结合的过程。 1、气体在直径不变的圆形管道内作等温定态流动,则各截面上的( 6、某一套管换热器,管间用饱和水蒸气加热管内空气(空气在管内作湍流流动) 13、萃取过程是利用溶液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 溶解度的差异 而达到混合液中组分分离的操作。 14、在实际的干燥操作中,常用 干湿球温度计来测量空气的湿度。 15、对流干燥操作的必要条件是 湿物料表面的水汽分压大于干燥介质中的水分分压 ;干燥过程是热量传递和质 越好。 A. 速度不等 B.体积流量相等 C. 速度逐渐减小 D.质量流速相等 2、装在某设备进口处的真空表读数为 -50kPa ,出口压力表的读数为 100kPa , 此设备进出口之间的绝对压强差为 A. 50 B . 150 C . 75 D .无法确定 3、离心泵的阀门开大时,则( B )。A ?吸入管路的阻力损失减小 .泵出口的压力减小 C .泵入口处真空度减小 .泵工作点的扬程升高 4、下列(A )不能实现对往复泵流量的调节。 A .调节泵出口阀的开度 ?旁路调节装置 C .改变活塞冲程 ?改变活塞往复频率 5、已知当温度为 T 时,耐火砖的辐射能力大于铝板的辐射能力,则铝的黑度( )耐火砖的黑度。 A.大于 .等于 C .不能确定 D .小于 ,使空气温度由20 C 升至80 C,

大学基础化学第三章习题答案

第三章 习题解答 1.(1)错误。原因:氨水为一元弱碱,其[OH -]=c k b θ (2)错误。原因:n HCl =n HAc 故所需NaOH 的摩尔数应相同,体积相同。 2.I=1/2∑CiZi 2 =1/2[0.050×(+3)2+3×0.050×(-1)2+2×0.020×(+1)2+0.020×(-2)2] =0.36 (mol ·L -1) 51 .3 101.3%31100.1][ % 31 1 , 500 / , 20 3.432 =?=??===-=???--+pH c H c k k c K c K a a a w a a ααα αθ θ θ按近似式计算 4. 应加入碱。原因:H 2S HS -+H + HS -S 2- + H + 要使[S 2-]增加,应减 小[H +],使平衡右移,故应加碱。 5.稀氨水中加入少量晶体NH 4Ac ,会产生同离子效应,氨水解离度减小,颜色变浅(或消退)。 101.13.0)1097.2()1012.1(] [][][] [] [][ 10 97.23.01.01091.8][][][ ] [] [][ 6. 9 812222228 82121 2---+ -- -- +-+---+- -+- +?=???=?=∴?= +??=??=?=∴?=+?H HS K S HS S H K S H HS H S H K HS S H HS H K HS H S H a a a a θ θ θ θ 7.NH 4+-NH 3, Ac —-HAc, H 2O-H 3O +, H 2O-OH -, HSO 4—-SO 42-, HNO 3-NO 3-, H 2SO 4-HSO 4-, CO 32—-HCO 3-, HCO 3—-H 2CO 3 8. 质子酸:HCl 质子碱:NH 3, SO 42-, NO 3-, Ac -, OH - 两性物质:[Al(H 2O)4]3+, HSO 4-, HS -, HCO 3-, H 2PO 4-, H 2O 9. 否。原因:pH=-lg[H +] 10. pH=5.0 [H +]=1.0×10-5 =C HCl pH=11.0 [OH -]=1.0×10-3 =C NaOH 两者混合后, [OH -]≈1.0×10-3 故 pH ≈11.0 11.pH=1.4 [H +]=3.98×10-2 pH=5.0 [H +]=1.00×10-5 故成人胃液是 婴儿胃液[H +]的3980倍。

化工原理试题及答案

化工原理试题及答案(绝密请勿到处宣扬) 12月25日 一、填空题(共15空,每空2分,共30分) 1. 一容器真空表读数为10 kpa,当地大气压强为100 kpa,则此容器的绝对压强和表压强(以kpa计)分别为:(90kpa)和( -10kpa)。 2. 热传导只发生在固体和(静止)的或(滞)流动的流体中。 3. 物体的吸收率越(大),其辐射能力越(大)。(填大或小) 4. 蒸发中以(二次蒸汽)是否再利用而分为单效或多效蒸发。 5. 蒸发中的温度差损失主要由溶液中的(不挥发溶质)、液柱的(静压头)和管路(阻力)所引起的沸点升高三部分组成。 6. 一容器压力表读数为10 kpa,当地大气压强为100 kpa,则此容器的绝对压强(以kpa计)为:(90kpa)。 7. 对于同种流体,自然对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比时的(小)。(填大或小) 8. 物体的吸收率越大,其辐射能力越(大),所以黑体的辐射能力比灰体的(大)。(填大或小) 9. 蒸发操作所用的设备称为(蒸发器)。 10. 按二次蒸汽是否被利用,蒸发分为(单效蒸发)和(多效蒸发)。 二、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 对吸收操作有利的条件是:(D) A. 操作温度高、压强高; B. 操作温度高、压强低; C. 操作温度低、压强低; D. 操作温度低、压强高 2. 精馏塔内上层塔板液相轻组分浓度较下层塔板(A ),液相温度较下层塔板() A. 高,低; B. 低,高; C. 高,高; D. 低,低 3. (D )是塔内气液两相总体上呈逆流流动,而在每块塔板上呈均匀的错流流动。 A. 板式塔的传质意图; B. 板式塔的设计过程; C. 板式塔的恒摩尔流要求; D. 板式塔的设计意图 4. 恒定干燥条件是指湿空气在干燥器内的(C)及与物料的接触方式都不变。 A. 温度、焓值、湿度; B. 流速、压强、湿度; C. 流速、温度、湿度; D. 温度、湿度、压强 5. 对于湿物料的湿含量,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B) A. 平衡水一定是自由水; B. 平衡水一定是结合水; C. 自由水一定是结合水; D. 自由水一定是非结合水 6. 当二组分液体混合物的相对挥发度为( C)时,不能用普通精馏方法分离。当相对挥发度为( A )时,可以采用精馏方法

北京化工大学2018-2019学年第1学期《生物化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

北北京化?工?大学2018-2019学年年第1学期 《?生物化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8分) 1.α-1,6糖苷键存在于下列列哪种物质() A.直链淀粉 B. ?支链淀粉 C. α-螺旋 D. ?麦芽糖 2.下列列哪种分?子中包含?二硫键() A.半胱氨酸 B. 胱氨酸 C. 脯氨酸 D. ?色氨酸 3.多聚腺苷酸?片段是()的3’末端具有的结构 A.真核?生物DNA B. 真核?生物RNA C. 原核?生物DNA D. 原核?生物RNA 4.下列列三联体中能编码氨基酸的是() A.5’UAA3’ B. 5’AUU3’ C. 5’UGA3’ D. 5’UAG3’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27分) 1. 被称为?生育酚的维?生素是________;辅酶A是维?生素________在?生物体内的主要活性形式。 2. 维持蛋?白质结构稳定的共价键为_______、_______;核酸分?子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键是 _________。 3. ?生物体内的两条典型的呼吸链分别为_______、________,产?生的ATP数分别为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哪些科学家提出的?该模型有哪些基本要点? 2.1927年年美国科学家S.T.Singer和G.R.Nicolson提出了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请简述该模型的结 构特点。 3.1分?子硬脂酸完全分解为CO2和H2O净产?生多少ATP(给出简要计算过程)。 4.脱氨基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定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三羧酸循环(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量代谢)。 2.结合?米?氏?方程论述酶的三种可逆抑制剂的抑制机理理。 3.简述瘦?肉的主要有机成分在?人体内可能的代谢?方式。

大学基础化学课后习题解答完整版

大学基础化学课后习题 解答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大学基础化学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溶液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2-1 什么是状态函数它有什么重要特点 2-2 什么叫热力学能、焓、熵和自由能?符号H 、S 、G 、H 、S 、G 、θf m H ?、θ c m H ?、θf m G ?、θr m H ?、θm S 、θr m S ?、θr m G ?各代表什么意义 2-3 什么是自由能判据其应用条件是什么 2-4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指定单质的θf m G ?、θf m H ?、θm S 皆为零。 (2)298.15K 时,反应 O 2(g) +S(g) = SO 2(g) 的θr m G ?、θr m H ?、θr m S ?分别等于SO 2(g)的 θf m G ?、θf m H ?、θm S 。 (3)θr m G ?<0的反应必能自发进行。

2-5 298.15K 和标准状态下,HgO 在开口容器中加热分解,若吸热22.7kJ 可形成Hg (l )50.10g ,求该反应的θ r m H ?。若在密闭的容器中反应,生成同样量的Hg (l )需吸热 多少? 解:HgO= Hg(l)+1/2O 2(g) θr m H ?=22.7×200.6/50.1=90.89 kJ·mol -1 Qv=Qp-nRT=89.65 kJ·mol -1 2-6 随温度升高,反应(1):2M(s)+O 2(g) =2MO(s)和反应(2):2C(s) +O 2(g) =2CO(g)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升高的为 (1) ,降低的为 (2) ,因此,金属氧化物MO 被硫还原反应2MO(s)+ C(s) =M(s)+ CO(g)在高温条件下 正 向自发。 2-7 热力学第一定律说明热力学能变化与热和功的关系。此关系只适用于: A.理想气体; B.封闭系统; C.孤立系统; D.敞开系统 2-8 纯液体在其正常沸点时气化,该过程中增大的量是: A.蒸气压; B.汽化热; C.熵; D.吉布斯自由能 2-9 在298K 时,反应N 2(g)+3H 2(g) = 2NH 3(g),θr m H ?<0则标准状态下该反应 A.任何温度下均自发进行; B.任何温度下均不能自发进行; C.高温自发; D.低温自发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综合复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分析化学》复试大纲 第一章误差与数据处理 1-1 误差及其表示方法 1-2 有效数字及计算规则 1-3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第二章酸碱滴定法 2-1 酸碱质子理论 2-2 缓冲溶液 2-3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2-4 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 2-5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第三章络和滴定法 3-1 络和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3-2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3-3 提高络和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3-4 络和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第四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4-1 氧化还原平衡 4-2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 4-3 高锰酸钾法 4-4 碘量法 第五章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 5-1 溶剂萃取分离法 5-2 沉淀分离法 5-3 挥发和蒸馏分离法 第六章电位分析法 6-1 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6-2 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 6-3 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 第七章气相色谱法 7-1 气相色谱法基本理论 7-2 气相色谱固定相及检测器 7-3 气相色谱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

第八章可见分光光度法 8-1 光辐射的选择原则 8-2 光的吸收定律 8-3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8-4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主要参考用书1.《分析化学》,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仪器分析》,董慧茹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无机化学部分》考试大纲 一、参考书目 《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第4版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波的微粒性、微粒的波动性、测不准原理 2. 量子力学原子模型 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波函数和电子云图形、四个量子数 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 基态原子中电子分布原理、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鲍林近似能级图、基态原子中电子的分布、简单基态阳离子的电子分布、元素周期表与核外电子分布关系、原子参数与原子性质的周期性 考试要求: 1.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掌握波函数与原子轨道、几率密度与电子云的概念; 3.熟悉原子轨道及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4.掌握四个量子数的量子化条件及其物理意义; 5.掌握多电子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和核外电子排布原理,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核外电子排布 及价电子构型; 6.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 化学键的定义、类型及键参数 2. 离子键 离子键理论、离子的特征、离子键强度的度量 3. 共价键 价键理论、共价键的类型、键型过渡 4. 分子的几何构型 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5. 金属键 金属晶格、金属键理论 6.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离子极化 7. 晶体的内部结构 晶体的基本概念、四种晶体类型的简介 考试要求: 1.掌握离子键理论,了解决定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因素及离子化合物的特征; 2.掌握共价键理论,了解σ键、π键、配位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 3.掌握杂化轨道理论并能解释一般的分子结构; 4.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并能用其解释主族元素AB n型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5.理解分子间力、氢键的产生及特点以及它们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6.理解离子极化概念、离子极化规律和附加极化作用以及它们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7.了解四种晶体结构类型及特征 第三章配位化合物 1. 配位化合物的定义和组成

西南科技大学基础有机化学习题参考答案 整理

1 绪论习题参考答案 1. 从教材中可以找到下列术语的答案 2. HCl 、CH 3OH 、CH 2Cl 2和CH 3OCH 3为极性分子;Cl 2和CCl 4为非极性分子。 3. 参照表1-7 ,可以写出下列化合物的Lewis 结构式 4.亲核试剂: Cl -, -CH 3;亲电试剂:AlCl 3,C 2H 4,CH 4,ZnCl 2,BF 3,CH 3CN ,Ag +, H +,Br +, Fe +, +NO 2,+CH 3;既是亲核试剂又是亲电试剂:H 2O ,CH 3OH ,HCHO 。 5.属于酸的化合物:HBr ,NH 4+;属于碱的化合物:CN -;既是酸又是碱的化合物:NH 3,HS -,H 2O ,HCO 3- 6. 按照碳骨架分类,芳香族化合物为:(1)(2)(3)(4);脂环(族)化合物为:(5)(6);开链化合物为:(7)(8)。按照官能团分类,羧酸:(2)(3)(6)(7);醇:(1)(5)(8);酚:(4)。 7.按照碳骨架分类,除了(2)和(5)之外都属于不饱和化合物。属于哪一族?(略) 2 烷烃习题参考答案 1 (1) 1° 1°1° 1°2° 2°3° 3°2-甲基-3-乙基己烷 (2)1°1°1°1°2°2°2°3°3°2°3-甲基-5-乙基庚烷 (3) 1° 1°1° 1° 1° 2°2°2°2°2° 3°4° 3,6-二甲基-3-乙基辛烷 (4) 1° 1° 1° 1°1° 1°2°2°2°2°2°3°3° 3°3° 3,5-二甲基-6-异丙基癸烷 (5) 2,3,5,5,7-五甲基辛烷 (6) 2,4,4-三甲基-5-乙基辛烷 (7) 2,7-二甲基-7-乙基壬烷 (8) 2,11,14-三甲基-7- 乙基十六烷 2 (1) (2) (3) (4) (5)CH CH 3CH 3 H 3 C (6) 3 解:烷烃分子间的作用力主要是色散力,随着分子质量增加,色散力增大,使沸点升高。各异构体中,一般是直链烷烃的沸点最高,支链愈多沸点愈低。故沸点:正癸烷>正庚烷>正己烷>2-甲基戊烷>2,3-二甲基丁烷 4解:含单电子的碳上连接的烷基越多,自由基越稳定,自由基越稳定则形成产物的机会越多。自由基的稳定性次序为: ·C(CH 3)3 > ·CH(CH 3)2 > ·CH 2CH 3 > ·CH 3 5解:C n H 2n+2 = 72,所以n = 5。该烷烃的构造式为: CH 3CHCH 2CH 33 6(1)正己烷 Cl Cl Cl 2CH 2CH 2CH 2CH 2CH 3 CH 32CH 2CH 2CH 3 CH 3CH 22CH 2CH 3 ( 2 )2-甲基戊烷 (3)2,2-二甲基丁烷 CH 3CH 3CH 3CH 2CCH 2CH 3 CH 2CCHCH 3 CH 3CCH 2CH 2 Cl Cl CH 3 CH 33 7解: 8 解:四种典型构象中分子内能最低的是对位交叉式(a),因为它的两个大基团(CH 3-和Cl-)相距最远,扭转张力最小;分子内能最高的是全重叠式(d)为它的两个大基团相距最近,扭转张力最大;其他两种构象的内能处于上述两种构象之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热 教学内容 1.系统、环境等基本概念; 2. 热力学第一定律; 3. 化学反应的热 效应。 教学要求 掌握系统、环境、功、热(恒容反应热和恒压反应热)、状态函数、 标准态、标准生成焓、反应进度等概 念;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化学 反应标准焓变的计算方法。 知识点与考核点 1.系统(体系) 被划定的研究对象。化学反应系统是由大量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 离子等)组成的宏观集合体。 2.环境(外界) 系统以外与之密切相关的部分。 2

系统和环境的划分具有一定的人为性,划分的原则是使研究问题比较方便。 系统又可以分为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 ..能量交 ..物质交换,只有 换); 孤立系统(体系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 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边界,这一边界 可以是实际的相界面,也可以是人为的边界,目的是确定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 3.相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在同一个系统中,同一个相 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例如油水混合物中,有时水是连续相,有 时油是连续相。 3

4.状态函数 状态是系统宏观性质(T、p、V、U等)的综合表现,系统的状态是通过 这些宏观性质描述的,这些宏观性质 又称为系统的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特点:①状态函数之间往 往相互制约(例如理想气体状态 方程 式中p、V、n、T之间互为函数关系);②其变化量只与系统的始、末态有关, 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5*.过程 系统状态的变化(例如:等容过程、等压过程、等温可逆过程等) 6*.途径 完成某过程的路径。若系统的始、末 态相同,而途径不同时,状态函 数的 4

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基础理论习题附标准答案

第一章 1写出下列聚合物的英文缩写及结构式,并按主链结构进行分类 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尼龙66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异戊二烯聚丁二烯 1简述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及自由基聚合的特征。 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链引发、链增长和链终止。 自由基聚合的特征: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在自由基聚合的三步基元反应中,链引发是控制整个聚合速率的关键,链增长和链终止是一对竞争反应,受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物浓度的影响。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2简述聚合度增大的高分子化学反应主要有哪些?并分别举例说明其在工业上的应用。 聚合度增大的高分子化学反应主要有:交联反应、接枝反应、扩链反应

交联反应是指:聚合物分子链间通过化学键连接成一个整体网络结构的过程,如:用硫或硫化物使橡胶交联硫化;用过氧化物使聚乙烯交联提高聚乙烯管材的耐压等级及耐热性。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接枝反应是指:在高分子主链上接上结构、组成不同支链的化学反应,如将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用作PA/PP共混物的相容剂。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扩链反应是指:通过链末端功能基反应形成聚合度增大了的线形高分子链的过 程。如将回收PET树脂经扩链反应制备高粘度PET。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第三章 1根据链结构,将下列聚合物按柔顺性大小排序并说明原因: (1)PE, PP, PS,聚二甲基硅氧烷 柔顺性从大到小顺序为: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原因: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均为碳链聚合物,而聚二甲基硅氧烷为杂链高分子,Si-0键键长、键角比C-C大,且0原子上没有取代基,因此单键内旋转受到的阻碍少,分子链柔顺性最高,另外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三种碳链聚合物相比,取代基(或侧基)体积依次增大,对C-C单键内选择阻碍增加, 大分子链柔顺性依次降低。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2)PP,PVC,PAN 柔顺性从大到小依次为:PP> PVC > PAN 原因:以上三种聚合物均为碳链聚合物,取代基的极性-CH3,-Cl,-CN依次增强,取代基极性增大,大分子链之间相互作用力增强,对主链C-C单键内旋转阻碍增大,因此,大分子链柔顺性依次降低謀养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3)PE,POM,PS 柔顺性从大到小依次为:POM > PE> PS 原因:POM (-O-CH2-)为杂链聚合物,0原子上没有其他取代基,且0-C单键的键长、键角均大于C-C键,所以POM大分子链柔顺性最好,PE和PS相比,PS含有苯环取代基,体积大,造成与之相连的PS大分子主链上的C-C内旋转受到阻碍较大,因此PS大分子链的柔顺性最差。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 2从结构观点分析,比较下列高聚物中结晶能力的强弱并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HDPE,等规PP,无规PP,等规PS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热 教学内容 1.系统、环境等基本概念;2. 热力学第一定律;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教学要求 掌握系统、环境、功、热(恒容反应热和恒压反应热)、状态函数、标准态、标准生成焓、反应进度等概念;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化学反应标准焓变的计算方法。 知识点与考核点 1.系统(体系) 被划定的研究对象。化学反应系统是由大量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等)组成的宏观集合体。 2.环境(外界) 系统以外与之密切相关的部分。 系统和环境的划分具有一定的人为性,划分的原则是使研究问题比较方便。 系统又可以分为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 ..能量交换); ..物质交换,只有 孤立系统(体系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 . 学习帮

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边界,这一边界可以是实际的相界面,也可以是人为 的边界,目的是确定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 3.相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在同一个系统中,同一个相 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例如油水混合物中,有时水是连续相,有时油是连续相。 4.状态函数 状态是系统宏观性质(T、p、V、U等)的综合表现,系统的状态是通过这些宏观性质描述的,这些宏观性质又称为系统的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特点:①状态函数之间往往相互制约(例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式中p、V、n、T之间互为函数关系);②其变化量只与系统的始、末态有关,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5*.过程 系统状态的变化(例如:等容过程、等压过程、等温可逆过程等) 6*.途径 完成某过程的路径。若系统的始、末态相同,而途径不同时,状态函数的 . 学习帮

《化工原理》试题库答案

《化工原理》试题库答案 一、选择题 1.当流体在密闭管路中稳定流动时,通过管路任意两截面不变的物理量是(A)。 A.质量流量 B.体积流量 C.流速 D.静压能 2. 孔板流量计是( C )。 A. 变压差流量计,垂直安装。 B. 变截面流量计,垂直安装。 C. 变压差流量计,水平安装。 D. 变截面流量计,水平安装。 3. 下列几种流体输送机械中,宜采用改变出口阀门的开度调节流量的是(C)。 A.齿轮泵 B. 旋涡泵 C. 离心泵 D. 往复泵 4.下列操作中,容易使离心泵产生气蚀现象的是(B)。 A.增加离心泵的排液高度。 B. 增加离心泵的吸液高度。 C. 启动前,泵内没有充满被输送的液体。 D. 启动前,没有关闭出口阀门。 5.水在规格为Ф38×的圆管中以s的流速流动,已知水的粘度为1mPa·s则其流动的型态为(C)。 A.层流 B. 湍流 C. 可能是层流也可能是湍流 D. 既不是层流也不是湍流 6.下列流体所具有的能量中,不属于流体流动的机械能的是(D)。 A. 位能 B. 动能 C. 静压能 D. 热能 7.在相同进、出口温度条件下,换热器采用(A)操作,其对数平均温度差最大。 A. 逆流 B. 并流 C. 错流 D. 折流 8.当离心泵输送液体密度增加时,离心泵的(C)也增大。 A.流量 B.扬程 C.轴功率 D.效率 9.下列换热器中,需要热补偿装置的是(A)。 A.固定板式换热器 B.浮头式换热器型管换热器 D.填料函式换热器 10. 流体将热量传递给固体壁面或者由壁面将热量传递给流体的过程称为(D)。 A. 热传导 B. 对流 C. 热辐射 D.对流传热 11. 流体在管内呈湍流流动时B。 ≥2000 B. Re>4000 C. 2000

大学基础化学课后习题解答(1)

大学基础化学课后习题解答(1)

大学基础化学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溶液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2-1 什么是状态函数?它有什么重要特点? 2-2 什么叫热力学能、焓、熵和自由能?符号H 、S 、G 、?H 、?S 、?G 、θ f m H ?、θc m H ?、θf m G ?、θr m H ?、θm S 、 θr m S ?、θr m G ?各代表什么意义? 2-3 什么是自由能判据?其应用条件是什么? 2-4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指定单质的θf m G ?、θf m H ?、θm S 皆为零。 (2)298.15K 时,反应 O 2(g) +S(g) = SO 2(g) 的 θr m G ?、θ r m H ?、θr m S ?分别等于SO 2(g)的θf m G ?、θf m H ?、θm S 。 (3)θr m G ?<0的反应必能自发进行。 2-5 298.15K 和标准状态下,HgO 在开口容器中加热分解,若吸热22.7kJ 可形成Hg (l )50.10g ,求该反应的θ r m H ?。若在密闭的容器中反应,生成 同样量的Hg (l )需吸热多少? 解:HgO= Hg(l)+1/2O 2(g) θ r m H ?=22.7×200.6/50.1=90.89 kJ·mol -1 Qv=Qp-nRT=89.65 kJ·mol -1 2-6 随温度升高,反应(1):2M(s)+O 2(g) =2MO(s)和反应(2):2C(s) +O 2(g) =2CO(g)的摩尔吉布

斯自由能升高的为 (1) ,降低的为 (2) ,因此,金属氧化物MO 被硫还原反应2MO(s)+ C(s) =M(s)+ CO(g)在高温条件下 正 向自发。 2-7 热力学第一定律说明热力学能变化与热和功的关系。此关系只适用于: A.理想气体; B.封闭系统; C.孤立系统; D.敞开系统 2-8 纯液体在其正常沸点时气化,该过程中增大的量是: A.蒸气压; B.汽化热; C.熵; D.吉布斯自由能 2-9 在298K 时,反应N 2(g)+3H 2(g) = 2NH 3(g), θr m H ?<0则标准状态下该反应 A.任何温度下均自发进行; B.任何温度下均不能自发进行; C.高温自发; D.低温自发 2-10 298K ,标准状态下,1.00g 金属镁在定压条件下完全燃烧生成MgO(s),放热24.7kJ 。则θ f m H ?(MgO ,298K )等于 600.21 kJ·mol -1 。已知M(Mg)=24.3g ﹒mol -1。 2-11 已知298.15K 和标准状态下 (1) Cu 2O(s) +1/2O 2(g)2CuO(s) θ m r H ?= -146.02kJ·mol -1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化学反应热 教学内容 1.系统、环境等基本概念; 2. 热力学第一定律; 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教学要求 掌握系统、环境、功、热(恒容反应热和恒压反应热)、状态函数、标准态、标准生成焓、反应进度等概念;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化学反应标准焓变的计算方法。 知识点与考核点 1.系统(体系) 被划定的研究对象。化学反应系统是由大量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等)组成的宏观集合体。 2.环境(外界) 系统以外与之密切相关的部分。 系统和环境的划分具有一定的人为性,划分的原则是使研究问题比较方便。 系统又可以分为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只有能量交换); 孤立系统(体系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边界,这一边界可以是实际的相界面,也可以是人为 的边界,目的是确定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 3.相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在同一个系统中,同一个相 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例如油水混合物中,有时水是连续相,有时油是连续相。 4.状态函数 状态是系统宏观性质(T、p、V、U等)的综合表现,系统的状态是通过这些

宏观性质描述的,这些宏观性质又称为系统的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特点:①状态函数之间往往相互制约(例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式中p、V、n、T之间互为函数关系);②其变化量只与系统的始、末态有关,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5*.过程 系统状态的变化(例如:等容过程、等压过程、等温可逆过程等) 6*.途径 完成某过程的路径。若系统的始、末态相同,而途径不同时,状态函数的 变量是相同的。 7*.容量性质 这种性质的数值与系统中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具有加合性,例如m(质量)V、U、G等。 8*.强度性质 这种性质的数值与系统中的物质的量无关,不具有加合性,例如T、 (密度)、p(压强)等。 9.功(W) 温差以外的强度性质引起的能量交换形式[W=W体+W有]。 环境对系统做功,其符号为(+);反之为(–)。功不是状态函数,是过程量。因为功总是与系统变化的途径有关。例如盐酸与锌单质在烧杯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会有热效应,但是系统并不做功(W有= 0)。但是,若将其组成原电池,系统就可以对环境做电功(W有<0)。又例如一个带活塞的汽缸膨胀,分别经过①向真空中膨胀;②向大气中等外压膨胀。设活塞的两个过程的始、末状态相同,则W体1=0;而W体2 = p环境(V2–V1)≠0。 10.热(Q) 系统与环境之间因温差引起的能量交换形式。系统吸收热量,热的符号为(+),系统放热为(–)。热是与变化途径有关的物理量,任何一个系统只能说它在某过程中吸收或放出多少热量,不能说它本身含有多少热量,所以热不是状态函数。

化工原理C卷答案

南昌大学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试卷编号:9036 ( C )卷课程编号:H58010301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双语教学)考试形式:闭卷 适用班级:化工05 姓名:学号:班级: 学院:环工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考试日期:2007.7.6.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累分人 签名题分30 15 15 25 15 100 得分 考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页,请查看试卷中是否有缺页或破损。如有立即举手报告以便更换。 2、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将试卷、答题纸和草稿纸带出考场。 一、选择题(每空2 分,共30 分) 得分评阅人 1. 传热的基本形式有( A, B, C ) A.传导 B.辐射 C.对流给热 D. 急冷 2. 在稳定流动过程中,流体流经各截面处的质量流速(C ) A 减小 B 增大C变化D不变化 3.流体流动的类型包括( A, C ) A. 湍流 B. 过渡流 C. 层流 D.急流 4. 泊谡叶方程用来计算流体层流流动时的摩擦系数,其值为( A ) A. λ= 64 / Re B. λ= 24 / Re C. λ= 32 / Re D. λ= 16 / Re 5. 气体沉降设备的生产能力与设备的( A )成正比。 A. 底面积 B. 高度 C. 宽度 D. 长度 6. 某长方形截面的通风管道, 其截面尺寸为30×20mm,其当量直径de为( A ) A 32mm B 28mm C 24mm D 40mm

7.河水越靠近河岸,流速 ( B )。 A. 越大 B.越小 C. 不变 8. 下列哪些例子属于自然对流传热 ( A, C ) A. 空调 B.冰箱 C. 取暖器 9. 管路系统中的总阻力包括( A, B, C, D ) A 直管阻力 B 管件阻力 C 突然扩大阻力 D 突然缩小阻力 10. 流体在管内作层流流动时,管内平均流速是管中心流速的( D )。 A. 2倍 B. 3倍 C. 1倍 D. 0.5倍 11. 流体在管内作湍流流动时,管内平均流速约是管中心流速的( A )。 A. 0.8倍 B. 0.5倍 C. 1倍 D .2.倍 12. 流体输送过程中,机械能包括 ( B, C,D ). A. 内能 B. 动能 C. 压强能 D. 位能 13. 理想流体的特征是 ( B ) A 密度=0 B 粘度=0 C 热容=0 D 理想气体 14.黑度越大的物质,其辐射能力( B ) A 越小 B 越大 C 中等 D 不变 15.间壁传热过程包括 ( A ,C ) A 对流传热 B 辐射 C 传导 D 对流传质 二、 分析题 (15分) 容器中的水静止不动。为了测量A 、B 两水平面的压差,安装一U 形管压差计。图示这种测量方法是否可行? 得分 评阅人 A B 1 1’ 汞 h H R 水 图1 附图

北京化工大学基础化学试卷-考试样题

北京化工大学基础化学试卷 学院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 (请考生注意:本试卷共页) 一、是非题(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本大题分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已知H 3AsO4H++H2AsO4-K H 2AsO4-H++HAsO42-K HAsO 42-H++AsO43-K 则H 3AsO43H++AsO43-的K=K·K·K。() 2、O (g) + 2e-→ O2- (g),?r H= - 639 kJ·mol-1,即氧的电子亲和能为639kJ·mol-1。() 3、HgCl2分子和H2O分子的空间构型均为V型,它们的中心原子采取相同方式的杂化轨道成键。 () 4、配合物Na3[Ag(S2O3)2]应命名为二(硫代硫酸根)合银(Ⅰ)酸钠。() 5、H2O的熔点比HF高,所以O-H…O氢键的键能比F-H…F氢键的键能大。() 6、凡是中心原子采用sp2杂化方式形成的分子,必定是平面三角形构型。() 7、某原子所形成共价键的数目,等于该原子基态时未成对电子的数目。() 8、由于E(Li+/Li)最小,所以锂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9、铁(Ⅱ)、钴(Ⅱ)、镍(Ⅱ)还原性强弱的次序为:Fe(Ⅱ)>Co(Ⅱ)>Ni(Ⅱ)。() 10、银的化合物易溶于水的多,而难溶于水的较少。() 11、金属离子A3+、B2+可分别形成[A(NH3)6]3+和[B(NH3)6]2+,它们的稳定常数依次为4?105和2?1010, 则相同浓度的[A(NH3)6]3+和[B(NH3)6]2+溶液中,A3+和B2+的浓度关系是c(A3+)>c(B2+)。()12、用EDTA准确滴定金属离子M2+的必要条件为lg cK≥8 。() 二、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择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将其代号填入括号内) (本大题分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在酸性溶液中下列离子能稳定存在的是()。 (A) CrO42-(B) Cr2O72-(C) MnO4-(D) MnO42- 2、下列物质中,与Cl2作用生成漂白粉的是()。 (A) 水合硫酸钙(B)无水硫酸钙(C) 氢氧化钙(D) 氯化钙 3、下列物质中,其分子具有V形几何构型的是()。 (A)NO2(B)CO2(C)CH4(D)O3 4、某金属离子可以形成磁矩分别为5.92B.M.和1.73B.M.的两种八面体配合物,该金属离子是( )。 (A) Fe2+(B) Fe3+(C) Co2+(D) Ni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