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人物简介

倪德卫(David S.Nivison)生于1923年,先后获哈佛大学学士(1946年)、博士(1953年)。
从1948—1988年,在斯坦福大学教授哲学和古汉语。退休前,任Walter Y.Evans-Wentz东方哲学、宗教与伦理学讲座教授,并同时任哲学系、宗教系、亚洲语文系三系教授。曾担任美国东方学学会西部分会主席、美国哲学学会太平洋分会主席。利用甲骨文、金文、古代天文学以及《今本竹书纪年》等材料,多年探研夏商周三代的纪年问题,取得国际瞩目的成果。
杨联升(1914—1990),原名莲生,后以莲生为字;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河北保定。 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系,1940年赴美就读于哈佛大学,1942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46年完成《晋书食货志译注》获博士学位。主要著作之一是《中国货币与信贷简史》,
墨子刻 1933年生于德国柏林。哈佛大学博士,1970-1990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教,退休后转入美国胡佛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至今。著有《清代官僚的内在组织》、《摆脱困境》、《A Cloud Across the Pacific》等
本杰明·史华兹,或译为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1916-1999)美国汉学家,犹太移民后裔。在二战以后的国际汉学史上,史华兹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在近五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在三个领域内都留下了影响较大的著作。1997年,他荣获美国历史学会的杰出学术贡献(Scholarly Distinction)奖。在哈佛东亚研究中心,他被人们广泛地称之为“学者的学者”。代表作品: 《寻求富强:严复和西方》,《五四运动的思考》等
岛田虔次,日本广岛县人,历任东方文化研究所助教,东海大学预科教授,京都大学副教授、教授、名誉教授(退休后)。日本学士院院士。在日本及世界学术界被公认为是东洋史、东洋思想史,特别是中国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权威和泰斗之一。
齐思和,字致中。教授。直隶宁津(今属山东)人。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193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主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专于先秦史、中外关系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着有《中国史探研》、《匈奴西迁及其在欧洲的活动》等。
魏源(1382~1444)字良图,号默深。江西建昌县人(今江西南城县)。永乐四年(1406)进士。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钱穆,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缪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

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陈垣(1880.11.12—1971.6.21)。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出身药商家庭,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影响下﹐他和几位青年志士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以文学﹑图画作武器进行反帝反清斗争。继之辛亥革命﹐他和康仲荦创办《震旦日报》,积极宣传反清。1912年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后因政局混乱,潜心于治学和任教。
李慎之(1923—2003),哲学家、社会学家。无锡人,曾任周恩来外交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资深新闻人,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名字应读què音。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
熊十力(1885—1968)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 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清光绪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四日(1885年2月18日)出生,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人。
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代表作品: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
唐君毅,出生地:四川省宜宾县柏树溪。 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曾就读于中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青年时代颇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学术的影响。曾任

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过江南大学教务长。
陶希圣,名汇曾,字希圣,以字行,笔名方峻峰。湖北黄冈人。曾任汪伪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中央宣传部部长。后与高宗武逃赴香港,披露汪日签订“密约”内容。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去重庆,任蒋介石侍从秘书,起草《中国之命运》,任《中央日报》总主笔,成为国民党权威理论家。后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设计委员主任委员,国民党中央党部第四组主任,革命实践研究院总讲座,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日报董事长,中央评议委员等职。
牟宗三:(1909—1995) 牟宗三是被人称之为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是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牟宗三较多地着力于哲学理论方面的专研,谋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并力图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代表作品: 《逻辑曲范》,《理性的理想主义》,《道德的理想主义》
内藤湖南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今日本秋田县人,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 《中国史学史》,《近世文学史论》
金岳霖(1895-1984)中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浙江诸暨人士,生于湖南长沙。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现设立有金岳霖学术基金会。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聂崇岐(1903~1962),即聂崇歧,历史学家。直隶蓟州(今天津蓟且)人。毕业于燕京大学。长期执教于燕京大学。曾任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辑、副主任,北平中法汉学研究所研究员兼通检部主任,燕大学图书馆代理主任、教授、代理教务长。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宋史丛考》。
翁独健(1906—1986)原名翁贤华,清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三日(1906年11月28日)出生在福清三山镇坑边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
张灏,男,1937年出生,原籍安徽省滁

县。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哈佛 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长期担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部教授,现为台北“中研院”院士。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特别是近代思想史。主要著述有《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1987)、《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意义与秩序的追求,1895-1911》、《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1988)、《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1989)、《张灏自选集》(2002)、《时代的探索》(2004),他还是《剑桥中国史》晚清部分的撰稿人之一。
殷海光(1919-1969) 原名殷福生,湖北黄冈团风县人。中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曾从师于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西南联大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并曾在金陵大学(原中央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青年军。1949年到台湾,同年8月,进入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
严耕望(1916-1996),名德厚,字耕望,号归田。安徽省桐城县人,历史学家,专治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和历史地理,以治学方法严谨闻名。 1941年毕业於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文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人,耶鲁大学客座教授及新亚研究所教授,197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唐代交通图考》、《唐仆尚丞郎表》及成名作《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等专书共七种,论文四十多篇。
萧一山:(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徐州人。一生专治清史。凭一己之力撰写而成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新式清代通史,文笔流畅,史料详备。梁启超、李大钊、朱希祖诸前辈及日本今西龙博士等亲为之序。被誉为“奇人”。人们将他与孟森并称为中国清史研究的两大奠基者,又与简又文、郭廷以并称当代著名研究太平天国史专家。
蒋廷黻(1895-1965)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台湾某研究院院士。湖南宝庆人。1911年由教会资助赴美求学,就读于派克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先后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他主张兼重中外历史,在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对近代中外关系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看法。1935年以非国民党员的学者身份参加国民党政府,任行政院政务处长,从此离开清华大学从事外交事务,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改任台湾驻美“大使”。
顾颉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

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胡绳: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哲学家。
白寿彝(1909年-2000年)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在北平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攻读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史学研究、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以及有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具有开拓性质的重大贡献。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世代仕宦”的书香之家的他,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