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数据化管理指标

供应链数据化管理指标
供应链数据化管理指标

供应链数据化管理

一、采购数据统计和分析

(一)采购产品月份、年份报表统计、分析,掌握采购业绩情况。

(二) 产品 ABC 分类

1. 将主产品和辅助产品等按采购金额比重分成 ABC 三类, 求出关键物资、重点物资, 进行重点管理:重点产品、核心零件考虑设置安全库存。

2. 按材料成分或性能分类, 如: 塑料类、纸品类、竹制品类等, 确定资源市场的类型性质。

(三)通过需求分析,制定采购计划,实施采购

掌握产品周期、发货在途时间等综合因素,制定采购计划划, 是根据需求品种情况和供应商的情况,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采购订货计划, 包括选择供应商、供应品种、具体的订货策略、运输进货策略以及具体的实施进度计划。

二、供应商考核数据分析

(一)产品质量

1.质量合格率为 p, 其公式为:

m (合格)

p(质量合格率) = ×100%

n (抽检数)

2.质量退货率为以公式表示:

R(退货次数)

退货率 = ×100%

N(到货次数)

(二)交货期

交货率可以用准时交货的次数与总交货次数之比来衡量:

准时的次数

交货准时率 = ×100 %

总交货次数

(三)交货量

期内实际完成交货量

按时交货量率 = ×100%

期内应当完成交货量

考核总的供货满足率可以用总供货满足率或总缺货率来描述:

期内实际完成供货量

总供货满足率 = ×100 %

期内应当完成供货总量

期内实际未完成供货量

总缺货率= ×100 %

期内应当完成供货总量

(四) 工作质量:考核工作质量, 可以用交货差错率和交货破损率来描述:

期内交货差错量

交货差错率 = ×100 %

期内交货总量

期内交货破损量

交货破损率 = ×100 %

期内交货总量

(五) 价格:考核供应商的价格水平, 可以和市场同档次产品的平均价和最低价进行比较,

分别用市场平均价格比率和市场最低价格比率来表示:

供应商的供货价格 - 市场平均价

平均价格比率= ×100%

市场平均价

供应商的供货价格 - 市场最低价

最低价格比率= ×100%

市场最低价

(六) 进货费用水平:考核供应商的进货费用水平, 可以用进货费用节约率来考核:

本期进货费用 - 上期进货费用

进货费用节约率 = ×100%

上期进货费用

(七) 信用度:信用度主要考核供应商履行自己的承诺。信用度可以用公式来描述:

期内失信的次数

信用度 = ×100 %

期内交货总次数

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摘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如何科学、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的运营绩效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问题。从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评述,指出供应链绩效评价存在供应链绩效评价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没有明确界定等问题,井对今后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供应链;绩效;评价 当前企业的外部环境正经历一个巨变的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席卷全球,客户的需求不断增长,产品生命周期日趋缩短,市场变化呈现不确定性。为了增强竞争,迫使企业和上游、下游合作者(如供应商、客户、物流公司等)更加重视相互间的协调,共同为最终用户创造新价值,这就使原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演化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有效地管理供应链就必须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估,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的运营绩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为了评价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考察供应链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可以将这些评价体系划分为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评价体系、基于供应链平衡记分卡的评价体系和Beamon提出的ROF(资源、输出及柔性,Resourc-es,Output,Flexibility)体系三大类。 1.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评价体系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ChainOperationRefer-enee—modd简称SCOR)是目前影响最大应用面最广的参考模型,它能测评和改善企业内、外部业务流程,使战略性的进行企业管理(Strategic Enterprise Manage-merit简称SEM)成为可能。 Bullinger等人用SCOR框架对供应链进行了“自底向上”的绩效评价。高萍等人运用SCOR模型从供应链的可靠性、响应能力、灵活性、成本以及资产五个方面衡量和测评供应链绩效并给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何忠伟等人选择SCOR模型的绩效衡量指标作为基准分析的基础,对供应链流程进行绩效评价。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供应链管理委员会(简称CSCC)于2003年10月颁发的(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评价参考模型(SCPRl.0)构成方案》17),包括5个一级指标,15个2级指标和45个3级指标,也与SCOR相似。 2.基于供应链平衡记分卡的评价体系 RobertS.Kaphn等人提出了“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xd简称BSC)评价体系。BSC不仅是一种评价体系而且是一种管理思想的体现,其最大的特点是集评价、管理、沟通于一体,即通过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滞后型指标和超前型指标、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结合起来,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从短期的目标实现转移到兼顾战略目标实现。该体系分别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过程角度、学习和创新角度建立评价体系。其中,财务角度指标显示企业的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正在为供应链的改善做出贡献;顾客角度指标显示顾客的需求和满意程度;内部过程角度指标显示企业的内部效率;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如何有效运用大数据

绿蚂蚁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517141009.html,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如何有效运用大数据 对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来说,有效地实施大数据应用,可能会极大地促进企业改进商业模式、形成新的价值理念,而这也正是大数据的战略意义所在。但大量企业依然面临着这样的难题:数据不缺,只是究竟该如何分析和应用? 所谓大数据应用,指的是从多种渠道中收集电子信息并进行应用分析,从而识别发展模式、趋势及其他智能信息。这种分析可能会帮助企业识别那些已经发生但不易被察觉的信息,也有可能帮助企业预测未来将要发生的情况。大数据应用包含三大要素: 要素一:大量。大数据一词中“大”主要指的是可用于分析的信息量。在供应链领域,它可能包括销售网点体系、条形码扫描设备、射频识别阅读仪、用于车辆和手提电话的全球定位系统以及用于管理交通、库房和其他运作的软件体系。 要素二:多样性。数据不仅应该采撷自一个信息源,而且除了那些记录在数据库中的信息等结构性数据以外,还应包括隐藏在文本、影像资料以及其他形式文件中的非结构性数据。用IBM公司负责商业分析与决策管理的项目经理ErickBrethenoux的话来说,“企业应该想方设法地从包括社交媒体网站、虚拟社区、客户服务中心在内的多种渠道获取大量非结构性数据,司机对于所驾驶车辆性能的反馈也是其中的内容。”微博、收藏、博客、邮件、产品评论以及在线评论,经过整合与分析,都能够帮助企业识别顾客所需。 要素三:速度。“过去,以每日、每周或每月为单位对模型或数据进行分析就足够了。”Brethenoux说道,但现在,企业如果想避免库存不足或者由于恶劣天气导致的延迟送货等现象的发生,就必须进行实时或者近乎实时的数据分析。 大数据应用的风潮,正盛行于各行各业。许多具有前瞻战略眼光的企业,已然通过大数据的武装,形成了区别于同行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对于管理物流和供应链运作,大数据应用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价值? 来看看亚马逊的例子。亚马逊最近申请了一项技术专利以支持其“预测性运输”的开展。这项技术能够帮助在线零售商根据特定地区顾客的在线消费习惯、搜索频次,以及商品浏览时间等因素来预测顾客需求,从而调整库存水平。“亚马逊希望能通过对顾客及人口分布的了解,对趋势的预测,以及快速匹配等工作,实现商业上的抢先布局。”密西根大学管理学副教授、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项目经理BretWagner如是解释。 “互联网、全球贸易的影响,分析技术的改进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都驱动企业不断寻找加强竞争力的新方法。”位于美国华盛顿奥林匹亚的技术及供应链咨询研究公司TransworldData 的总裁MaryShacklett说道,“企业寄希望于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创新性信息,从而寻求新的机会。”事实上,大量美国企业已然将大数据应用根植于自己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当中。

供应链绩效评价常用指标

供应链绩效评价常用指标 我们将这些指标分成内部绩效评价指标、外部绩效评价指标和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三类。 内部绩效评价指标和外部绩效评价指标包括: 1.准时交货率 是指下游供应商在一定时间内准时交货的次数占其总交货次数的百分比。供应商准时交货率低,说明其协作配套的生产能力达不到要求,或者是对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跟不上供应链运行的要求;供应商准时交货率高,说明其生产能力强,生产管理水平高。 2.成本利润率 这是指单位产品净利润占单位产品总成本的百分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在市场供需关系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供应商生产的产品价格可以看成是一个不变的量。按成本加成定价的基本思想,产品价格等于成本加利润,因此产品成本利润率越高,说明供应商的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越高。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供应商在市场价格水平下能获得较大利润,其合作积极性必然增强,必然对企业的有关设施和/或设备进行投资和改造,以提高生产效率。 3.产品质量合格率 这是指质量合格的产品数量占产品总产量的百分比,它反映了供应商提供货物的质量水平。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数量越多,则产品质量合格率就越低,说明供应商提供产品的质量不稳定或质量差,供应商必须承担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返修或报废的损失,这样就增加了供应商的总成本,降低了其成本利润率。因此,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与产品成本利润率指标密切相关。同样,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也与准时交货率密切相关,因为产品质量合格率越低,就会使得产品的返修工作量加大,必然会延长产品的交货期,使得准时交货率降低。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

指标包括: 1.产销率指标 产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已销售出去的产品与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产销率指标又可分成如下三个具体的指标: (1)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产销率,反映供应链节点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经营状况。 (2)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产销率,反映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 (3)供应链产销率,反映供应链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 该指标除了反映产品生产和销售量的比率外,还反映了供应链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的有效利用程度,产销率越接近l,说明资源利用程度越高。同时,该指标也反映了供应链库存水平和产品质量,其值越接近1,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小。产销率指标中所用的时间单位越小(比如:天),说明供应链管理水平越高。 2.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 该指标反映在一定时间内供应链总体库存水平,其值越大,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大,库存费用越高。反之,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小,库存费用越低。 3.产需率指标 产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节点企业已生产的产品数量与其上层节点企业(或用户)对该产品的需求量的比值。具体分为如下2个指标: (1)供应链节点企业产需率。该指标反映上、下层节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产需率越接近1,说明上、下层节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协调,准时交货率高,反之,则说明下层节点企业准时交货率低或者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较低。 (2)供应链核心企业产需率。该指标反映供应链整体生产能力和快速响应市场能力。若该指标数值大于或等于1,说明供应链整体生产能力较强,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若该指标数值小于1,则说明供应链生产能力不足,不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4.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或节拍指标

大数据对供应链的影响

大数据对供应链的影响 随着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复杂,必须采用更好的工具来迅速高效地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供应链作为企业的核心网链,将彻底变革企业市场边界、业务组合、商业模式和运作模式等。 第三产业供应链协同应用市场进入空间较大,尤其以医疗、金融、电子商务等细分领域需求较高。第二产业供应链协同市场成熟度逐步提高,尤其以物流、汽车、零售、公共事业为主要领域,供应链协同数据将起到市场升级的核心驱动作用。 企业到底如何应用大数据? 1、预测:精确的需求预测。需求预测是整个供应链的源头,整个市场需求波动的晴雨表,销售预测的灵敏与否直接关系到库存策略,生产安排以及对终端客户的订单交付率,产品的缺货和脱销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定性和定量的预测分析手段和模型并结合历史需求数据和安全库存水平综合指定精确的需求预测计划。 如汽车行业,在内部进行精准预测后,可以及时收集何时售出、何时故障及何时保修等一系列信息,由此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需求预测、售后市场及物流管理等环节进行优化,实现效率的提升,并给客户带来更佳的用户体验。

2、资源获取:敏捷、透明的寻源与采购。为新产品、优化成本而寻找新的合格供应商满足生产需求;同时,通过供应商绩效评估和合同管理,使采购过程规范化、标准化、可视化、成本最优化。 3、协同效率:建立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实现双方信息的交互。良好的供应商关系是消灭供应商与制造商间不信任成本的关键。双方库存与需求信息交互、VMI运作机制的建立,将降低由于缺货造成的生产损失。采购订单与生产订单通过各种渠道快速、准确的反应能力在当前集团化、全球化,多组织运作的环境下尤为重要。订单处理的速度在某种程度上能反应出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4、供应链计划,与物料、订单同步的生产计划与排程。有效的供应链计划系统集成企业所有的计划和决策业务,包括需求预测、库存计划、资源配置、设备管理、渠道优化、生产作业计划、物料需求与采购计划等。企业根据多工厂的产能情况编制生产计划与排程,保证生产过程的有序与匀速,其中包括物料供应的分解和生产订单的拆分。在这个环节中企业需要综合平衡订单、产能、调度、库存和成本间的关系,需要大量的数学模型、优化和模拟技术为复杂的生产和供应问题找到优化解决方案。 5、库存优化。成熟的补货和库存协调机制消除过量的库存,降低库存持有成本。通过从需求变动、安全库存水平、采购提前期、最大库存设置、采购订购批量、采购变动等方面综合考虑,监理优化的库存结构和库存水平设置。

经验分享 供应链管理8大关键指标!

经验分享供应链管理8大关键指标! 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和革新时,首先必须明确未来新供应链体系下各主要业务指标的,要使供应链的优化和改革有目标、有方向,做到有的放矢。下面跟大家聊聊供应链管理8大关键指标。 (一) 产销率指标工业产品销售率(产销率)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已经销售的产品总量与可供销售的工业产品总量之比,它反映工业产,反之则小。企业供应链产销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各节点已销售出去的产品和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产销率=一定时期内供应链某节点已销售产品数/一定时期内供应链该节点已生产产品数该指标可反映供应链各节点在一定时期内的产销经营状况、供应链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有效利用程度、供应链库存水平。该指标值越接近1,说明供应链节点的资源利用程度和成品库存越小。(二) 产需率指标产需率是与产销率密切相关的一个指标,它从另一个角度衡量了供应链系统的整体运营状况。产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企业供应链各节点已生产的产品数(或提供的服务)与其下游节点(或用户)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的比值,即:产需率指标=一定时期内某节点已生产的产品数(或提供的服务)/一定时期内下游节点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数该指标反映供应链各

节点间的供需关系。产需率越接近1,说明上下游节点间的供需关系协调,准时交货率高,反之则说明上下游节点间的准时交货率低或综合管理水平较低。根据企业管理中的“木桶原理”,在实际评价中,我们可以选取“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即产需率最低的节点的产需率作为企业供应链产需率总体评价的指标值。(三) 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指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是指供应链各节点产品出产(或服务)的出产节拍或出产间隔时间。该指标可反映各节点对其下游节点需求的响应程度。循环期越短,说明该节点对其下游节点的快速响应性越好。在实际评价中,我们可以以各节点的循环期总值或循环期最长的节点指标值作为 整个供应链的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四) 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供应链总运营成本包括供应链通讯成本、各物料、在制品、成品库存费用、各节点内外部运输总费用等。反映的是供应链的运营效率。(五) 库存周转率库存周转率是指某时间段的出库总金额(总数量)与该时间段库存平均金额(或数量)的比。是指在一定期间(一年或半年)库存周转的速度。提高库存周转率对于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变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库存周转率考核的目的在于从财务的角度计划预测整个公司的现金流,从而考核整个公司的需求与供应链运作水平。库存周转率的计算公式,实际评价中可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库存周转率=(使用数

电商供应链管理浅谈

电商供应链管理浅谈

电商供应链管理浅谈

电商供应链管理浅谈 北京网络营销机构|北京网络营销方案|张金炜|肖将秋北京网络营销分析大数据时代,供应链协同大数据将起到市场升级的核心驱动作用。创新供应链管理模式,打造以客户为中心、大数据驱动供应链,缔造极致用户体验,成为攻占电商高地的核心装备。 大数据协同供应链管理 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数据战略资产,如:市场趋势数据、用户行为数据、流量数据、订单数据、采购数据、库存数据等。电商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随时随地、持续大量地收集数据,为业务提供及时的、可视化的供应链数据,提升各流程环节绩效,实时优化流程、优化算法,并使未来销量计划及库存等可预测、可跟踪、可量化,从而提升整体供应链效率。同时企业也会抓取其它领域数据,包括微信、微博等社交数据,通过跨领域数据的融合产生乘法效应,发挥出最大商业价值。 北京网络营销课程了解到电商智能供应链系统依托大数据平台基础,应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算法驱动,具体包括销量预测与自动补货系统、促销预测系统、动态定价系统、智能选品系统、库存健康系统、采购管理平台、供应商协同平台等智能系统,覆盖零售平台,从选品、采购、补货、定价、结算各个供应链环节,为业务提供全供应链的智能解决方案,为库存周转负责。 三大维度驱动市场升级 供应链协同大数据将成为市场核心驱动力,拓展未来电商价值空间。供应链管理能力是企业降低成本的第三利润源,并且已从后台转入与用户接触的前台,直接决定着用户体验。构建以客户为中心、大数据驱动下的智慧供应链是电商企业的战略目标。以京东为例,在数千万种sku(在售商品)、118个仓库、2045个配送站、数亿名用户的背后,正是精准、强大的供应链管理支撑体系,这是京东的生命线。 北京网络营销培训分析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是企业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后的第三个利润增长源泉,地位举足轻重。 北京网络营销公司盘点典型自营b2c电商供应链主要三大维度: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它在供应商与买家间架设了端到端的“高速通道”,可提升运营效率,驱动消费升级。 供应商管理:传统供应商管理包括供应商基础管理、供应商评估管理、供应商绩效管理等。电商供应商管理则不同于传统供应商管理,利用开放的“平台思路”来与供应商协同是供应商管理的重点,也是提升供应链效率、降低库存周转的关键;在与供应商协同方面以“快速响应用户需求”为协同目标,并在计划、协同与补货方面进行深入的业务和技术融合,这样才可以形成真正意义的供应链。 采购管理:采销一体化是采购管理模型的核心,采购管理是覆盖了商品寻源、供应商管理、选品与定价、采购计划、采购管理、仓库管理(调拨、内配、库存等)、支付与结算、配送与售后的采销一体化的全流程管理。从采到销的“一条龙”服务同时给采销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用有限的人员和精力管理大量的sku采销成为高效管理的关键所在。如京东的图书采销需要一个人管理8万

供应链管理的八大指标

供应链管理的八大指标 (一) 产销率指标 工业产品销售率(产销率)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已经销售的产品总量与可供销售的工业产品总量之比,它反映工业产,反之则小。企业供应链产销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各节点已销售出去的产品和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 产销率=一定时期内供应链某节点已销售产品数/一定时期内供应链该节点已生产产品数 该指标可反映供应链各节点在一定时期内的产销经营状况、供应链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有效利用程度、供应链库存水平。该指标值越接近1,说明供应链节点的资源利用程度和成品库存越小。 (二) 产需率指标 产需率是与产销率密切相关的一个指标,它从另一个角度衡量了供应链系统的整体运营状况。产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企业供应链各节点已生产的产品数(或提供的服务)与其下游节点(或用户)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的比值,即: 产需率指标=一定时期内某节点已生产的产品数(或提供的服务)/一定时期内下游节点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数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各节点间的供需关系。产需率越接近1,说明上下游节点间的供需关系协调,准时交货率高,反之则说明上下游节点间的准时交货率低或综合管理水平较低。 根据企业管理中的“木桶原理”,在实际评价中,我们可以选取“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即产需率最低的节点的产需率作为企业供应链产需率总体评价的指标值。 (三) 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指标 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是指供应链各节点产品出产(或服务)的出产节拍或出产间隔时间。该指标可反映各节点对其下游节点需求的响应程度。循环期越短,说明该节点对其下游节点的快速响应性越好。 在实际评价中,我们可以以各节点的循环期总值或循环期最长的节点指标值作为整个供应链的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 (四) 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 供应链总运营成本包括供应链通讯成本、各物料、在制品、成品库存费用、各节点内外部运输总费用等。反映的是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五) 库存周转率

实例解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如何有效运用大数据

实例解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如何有效运用大数据 对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来说,有效地实施大数据应用,可能会极大地促进企业改进商业模式、形成新的价值理念,而这也正是大数据的战略意义所在。但大量企业依然面临着这样的难题:数据不缺,只是究竟该如何分析和应用? 所谓大数据应用,指的是从多种渠道中收集电子信息并进行应用分析,从而识别发展模式、趋势及其他智能信息。这种分析可能会帮助企业识别那些已经发生但不易被察觉的信息,也有可能帮助企业预测未来将要发生的情况。大数据应用包含三大要素: 要素一:大量。大数据一词中“大”主要指的是可用于分析的信息量。在供应链领域,它可能包括销售网点体系、条形码扫描设备、射频识别阅读仪、用于车辆和手提电话的全球定位系统以及用于管理交通、库房和其他运作的软件体系。 要素二:多样性。数据不仅应该采撷自一个信息源,而且除了那些记录在数据库中的信息等结构性数据以外,还应包括隐藏在文本、影像资料以及其他形式文件中的非结构性数据。用IBM公司负责商业分析与决策管理的项目经理ErickBrethenoux的话来说,“企业应该想方设法地从包括社交媒体网站、虚拟社区、客户服务中心在内的多种渠道获取大量非结构性数据,司机对于所驾驶车辆性能的反馈也是其中的内容。”微博、收藏、博客、邮件、产品评论以及在线评论,经过整合与分析,都能够帮助企业识别顾客所需。 要素三:速度。“过去,以每日、每周或每月为单位对模型或数据进行分析就足够了。”Brethenoux说道,但现在,企业如果想避免库存不足或者由于恶劣天气导致的延迟送货等现象的发生,就必须进行实时或者近乎实时的数据分析。 大数据应用的风潮,正盛行于各行各业。许多具有前瞻战略眼光的企业,已然通过大数据的武装,形成了区别于同行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对于管理物流和供应链运作,大数据应用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价值? 来看看亚马逊的例子。亚马逊最近申请了一项技术专利以支持其“预测

供应链管理八大核心过程

供应链管理八大核心过程 成功的供应链管理需要我们改变以前只对单个过程管理的模式,需要对一系列整合的过程进行管理。 在很多大公司,管理经验证明,没有首先执行正确的商业过程,他们就不可能使生产流程达到最优化,有少数专家认为,在商业生产过程中运用供应链管理时,工业标准就得不到统一。使用标准化商业的价值在于使得供应链管理环节上的各个公司的管理者能使用统一的语言并有效开展合作。 实施管理,涉及八大核心过程。这八个过程是:(1)客户关系管理、(2)客户服务管理、(3)需求管理、(4)订单完成、(5)制造流程管理、(6)供应商关系管理、(7)产品的开发和产品商业化、(8)回收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过程提供了如何发展和维护与客户关系的方法。通过这个步骤,管理者能辨认关键客户和客户群,并把他们作为公司商业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根据客户价值将他们分类,并通过为客户提供专门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的服务来提升顾客的忠诚度。 客户服务管理 客户服务管理表示公司对客户的态度。这是在客户关系管理步骤中由客户小组开发产品服务包的关键步骤。客户服务中通过与职能部门比如制造和物流部门联系,为客户提供他们想了解的关于运输日期和产品实用性等方面的实时信息。客户服务过程还包括帮助客户了解产品的应用。 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一个平衡客户需求和供应能力的过程。通过在正确的地方使用正确的程序,这种管理能有预见性地使需求和供给相匹配并能使计划更有效执行。必须注意到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指预测。它还包括协调供给和需求、增强弹性,减少波动。一个优良的需求管理系统,使用点对点的销售并了解关键客户的数据以减少不确定性,并对整个供应链提供有效支持。它也有效地协调市场需求和生产计划。 完成定单 供应链的这个过程不仅仅指下达定单指令,它还包括定义客户需求,设计网络,在最小化配送成本的基础上满足客户需求等一系列活动。它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从供应商到公司,再从公司到不同客户的无缝衔接的系统。 生产流程管理 生产流程管理包括与以下生产活动有关的行为:原材料的取得、生产、管理供应链的生产环节和将产品运出工厂。这个过程的目的就是在既定时间内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为了达到预期的生产要求,计划和执行就需要寻求供应链参与者的合作。 供应商关系管理 供应商关系管理过程是讲如何与供应商建立和维持友好关系。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这个过程与客户关系管理过程类似。简言之,供应商关系管理就是定义和管理产品服务包。

供应链管理的八大指标

供应链管理的八大指标 (一)产销率指标 工业产品销售率(产销率)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已经销售的产品总量与可供销售的工业产品总量之比,它反映工业产,反之则小。企业供应链产销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各节点已销售岀去的产品和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 产销率=一定时期内供应链某节点已销售产品数/一定时期内供应链该节点已生产产品数 该指标可反映供应链各节点在一定时期内的产销经营状况、供应链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有效利 用程度、供应链库存水平。该指标值越接近1,说明供应链节点的资源利用程度和成品库存越小。 (二)产需率指标 产需率是与产销率密切相关的一个指标,它从另一个角度衡量了供应链系统的整体运营状况。产需率是指 在一定时间内,企业供应链各节点已生产的产品数(或提供的服务)与其下游节点(或用户)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的比值,即: 产需率指标=一定时期内某节点已生产的产品数(或提供的服务” 一定时期内下游节点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数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各节点间的供需关系。产需率越接近1,说明上下游节点间的供需关系协调,准时交货 率高,反之则说明上下游节点间的准时交货率低或综合管理水平较低。 根据企业管理中的“木桶原理”,在实际评价中,我们可以选取“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即产需率 最低的节点的产需率作为企业供应链产需率总体评价的指标值。 (三)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指标 供应链产品岀产(或服务)循环期是指供应链各节点产品岀产(或服务)的岀产节拍或岀产间隔时间。该指标 可反映各节点对其下游节点需求的响应程度。循环期越短,说明该节点对其下游节点的快速响应性越好。 在实际评价中,我们可以以各节点的循环期总值或循环期最长的节点指标值作为整个供应链的产品岀产(或服务)循环期。 (四)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 供应链总运营成本包括供应链通讯成本、各物料、在制品、成品库存费用、各节点内外部运输总费用等。反映的是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供应链管理的八大关键指标

供应链管理的八大关键指标 李乾春 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和革新时,首先必须明确未来新供应链体系下各主要业务指标的,要使供应链的优化和改革有目标、有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本文总结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八大关键指标: (一) 产销率指标 工业产品销售率(产销率)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已经销售的产品总量与可供销售的工业产品总量之比,它反映工业产品生产实现销售的程度,即生产与销售衔接程度,这一比率越高,说明产品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程度越大,反之则小。企业供应链产销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各节点已销售出去的产品和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 产销率=一定时期内供应链某节点已销售产品数/一定时期内供应链该节点已生产产品数 该指标可反映供应链各节点在一定时期内的产销经营状况、供应链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有效利用程度、供应链库存水平。该指标值越接近1,说明供应链节点的资源利用程度和成品库存越小。 (二) 产需率指标 产需率是与产销率密切相关的一个指标,它从另一个角度衡量了供应链系统的整体运营状况。产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企业供应链各节点已生产的产品数(或提供的服务)与其下游节点(或用户)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的比值,即:产需率指标=一定时期内某节点已生产的产品数(或提供的服务)/一定时期内下游节点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数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各节点间的供需关系。产需率越接近1,说明上下游节点间的供需关系协调,准时交货率高,反之则说明上下游节点间的准时交货率低或综合管理水平较低。 根据企业管理中的“木桶原理”,在实际评价中,我们可以选取“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即产需率最低的节点的产需率作为企业供应链产需率总体评价的指标值。 (三) 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指标 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是指供应链各节点产品出产(或服务)的出产节拍或出产间隔时间。该指标可反映各节点对其下游节点需求的响应程度。循环期越短,说明该节点对其下游节点的快速响应性越好。 在实际评价中,我们可以以各节点的循环期总值或循环期最长的节点指标值作为整个供应链的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 (四) 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 供应链总运营成本包括供应链通讯成本、各物料、在制品、成品库存费用、各节点内外部运输总费用等。反映的是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五) 库存周转率 库存周转率是指某时间段的出库总金额(总数量)与该时间段库存平均金额(或数量)的比。是指在一定期间(一年或半年)库存周转的速度。提高库存周转率对于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变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库存周转率考核的目的在于从财务的角度计划预测整个公司的现金流,从而考核整个公司的需求与供应链运作水平。 库存周转率的计算公式,实际评价中可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库存周转率=(使用数量/库存数量)×100% 使用数量并不等于出库数量,因为出库数量包括一部分备用数量。除此之外也有以金额计算库存周转率的。同样道理使用金额并不等于出库金额。

大数据时代下的供应链管理

大数据时代—供应链管理的新时代 GS304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201306)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交往越来越密切,国际分工越来越明显,企业间也由过去的垄断竞争转换为合作共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交流,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准时生产制(JIT)、精细生产、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新的生产方式,进一步完善了供应链管理(SCP),使企业间信息和资源的集成成为可能。我们处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信息技术无不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下一个时代将是大数据的时代,将是人工智能的时代,阿尔法狗已经在乌镇完胜柯杰,人工算法战胜了人类大脑。在这个数据时代,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数据变成了衡量一切价值的符号,对人类社会的描述和预测越来越准确,而供应链管理又是依托数据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因此在新时期的供应链管理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大数据信息整合价值创造预期优化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国界化企业经营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整个市场竞争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和一体化。与此同时,用户需求愈加突出个性化,导致不确定性不断增加。此外,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企业主要面临8大难题:信息爆炸的压力、技术进步越来越快、高新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市场和劳务竞争全球化、产品研发的难度越来越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全球性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用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虽然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促进了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RP)的发展,强调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将供应商、制造商、协作厂家、用户甚至竞争对手都纳入管理的资源之中,使业务流程更加紧密地集成在一起 ,提高了对用户的响应速度,实现了敏捷制造与虚拟企业,但是这只是开发了供应链管理的部分功能,只解决了部分资源优化问题,并未解决企业所遇到的全部问题。新的供应链管理,已经不满足于对当期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还要进行资源的跨期配置,通过准确的预测,对未来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配置。 二、供应链管理的简介与发展趋势 1.供应链管理的简介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同一企业可能构成这个网络的不同组成节点,但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不同的企业构成这个网络中的不同节点。在某个供应链中,同一企业可能既在制造商、仓库节点,又在配送中心节点等占有位置。在分工愈细,专业要求愈高的供应链中,不同节点基本上由不同的企业组成。在供应链各成员单位间流动的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和产成品等就构成了供应链上的货物流。 供应链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后经由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供应链”。它的定义为“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它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从中可以看到,它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机构模式.它不仅是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是一条增值链.因为物料在供应链上进行了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了其价值,从而给这条链上的相关企业带来了收益。 2.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供应商管理七大指标

内容 供应商管理指标体系包括七个方面:质量(Quality)、成本(Cost)、交货(Delivery)、服务(Service)、技术(Technology)、资产(Asset)、员工与流程(People and Process),合称QCDSTAP,即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前三个指标各行各业通用,相对易于统计,属硬性指标,是供应商管理绩效的直接表现;后三个指标相对难于量化,是软性指标,但却是保证前三个指标的根本。服务指标介于中间,是供应商增加价值的重要表现。前三个指标广为接受并应用;对其余指标的认识、理解则参差不齐,对其执行则能体现管理供应商的水平。 质量指标 (Quality) 常用的是百万次品率。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一个螺丝钉与一个价值10000元的发动机的比例一样,质量问题出在哪里都算一个次品。供应商可以通过操纵简单、低值产品的合格率来提高总体合格率。在不同行业,标准大不相同。例如在采购品种很多、采购量很小的“多种少量”行业,百万次品率能达到3000就是世界水平;但在大批量加工行业的零缺陷标准下,这样质量水平的供应商八成属于淘汰对象。 质量成本(Cost of Poor Quality; COPQ)弥补百万次品率的不足。其概念是造价不同的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损失不同;同一次品,出现在供应链的不同位置,造成的损失也不一样(例如更换、维修、保修、停产、丧失信誉、失去以后生意等)。例如坏在客户处,影响最大,假设权重为100;坏在公司生产线,影响相当大,假设权重为10;坏在供应商的生产车间,影响最小,假设权重为1。该产品价格为1000元,在上述三个环节各出现次品一个,总的质量成本就是111000元(10_0x1000 + 1_0x1000 + 1x1000)。这个指标有助于促使在供应链初端解决质量问题,在一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供应链复杂的行业比较流行,例如在美国,飞机制造业、设备制造行业等设备原厂(OEM)采用得比较多。 质量领域还有很多指标,例如样品首次通过率、质量问题重发率(对那些积习难改的供应商)等。不管什么质量指标,统计口径一致,有可对比性,才能增加公司内部及供应商的认可度。而且质量统计不是目的。统计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表象(质量问题)发现供应商的系统、流程、员工培训、技术等方面的不足,督促整改,达到优质标准。 成本指标 (Cost) 常用的有年度降价。要注意的是采购单价差与降价总量结合使用。例如年度降价5%,总成本节省200万。在实际操作中采购价差的统计远比看上去复杂,相信经历过的人有同感。例如新价格什么时候生效:采购方按交货期定,而供应商按下订单的日期定 -- 这些一定要与供应商事前商定。 多采购回馈是指当采购额超过一定额度,供应商给采购方一定比例的回扣。这个条款给购卖双方动力来增加采购额。付款条件是指在公司资金宽裕

大数据对采购与供应链的影响

大数据对采购与供应链的影响 字号:T|T 2015年01月06日11:45 中物联采购委 大数据(Big Data)是指所涉及的规模巨大的数据。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讯、管理信息化、电子商务等技术不断相互渗透,并作用到国家、企业和民生的方方面面,今天,人们用大数据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以及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人们处理事务和决策等更积极目的的资讯与知识。 一、大数据时代对采购和供应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1. 大数据时代及其特征 大数据(Big Data)是指所涉及的规模巨大的数据。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讯、管理信息化、电子商务等技术不断相互渗透,并作用到国家、企业和民生的方方面面,今天,人们用大数据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以及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人们处理事务和决策等更积极目的的资讯与知识。 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将增长50%,每两年便将翻一番,而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数据都是最近几年才产生的。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从这些数据每天增加的数量来看,世界目前已进入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凸显了数据资源的重要意义。2012年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拉动大数据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把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视为陆权、海权、空权之外的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2013年,法国政府发布了其《数字化路线图》,列出了将会大力支持的5项战略性高新技术,“大数据”就是其中一项。2012年,日本总务省发布2013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通过大数据和开放数据开创新市场”。联合国在2012年发布的大数据政务白皮书中指出,大数据对于联合国和各国政府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我国也将大数据产业看作为战略性产业,成立了“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在“大数据”2014年十大趋势预测中,包括了数据商品化与数据共享联盟化,大数据生态环境逐步发展等内容。同时,大数据专家委员会预测,2014年大数据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金融(股市预测、金融分析)、健康医疗(流行病监控和预测等)、生物信息、制药等方面将会有令人瞩目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是大数据价值充分发挥的时代。据赛门铁克公司的调研报告,全球企业的信息存储总量已达2.2ZB(1ZB=1024EB,1EB=1024PB),年增67%。世界上每分钟产生1700TB 的数据,但是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个庞大的数字本身,而是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做些什

浅谈大数据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浅谈大数据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发表时间:2019-07-23T12:12:23.93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作者:白雪 [导读] 本文从供应链战略协同出发,从供应商协同的角度考虑满足供应链长远规划的战略协同问题,拟对供应商行为进行数据化描述,抽象出供应商画像。基于此,提出对供应商精细化的协同管理策略。 (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0074) 摘要:本文从供应链战略协同出发,从供应商协同的角度考虑满足供应链长远规划的战略协同问题,拟对供应商行为进行数据化描述,抽象出供应商画像。基于此,提出对供应商精细化的协同管理策略。 关键词:供应链;大数据;协同;供应商 1大数据供应链的逻辑框架 1.1供应链大数据平台 一般来讲,供应商和制造商的信息交换是一种繁杂无序的状态,制造商难以进行信息的查询、反馈,很难通过获得的信息对多个供应商进行有效的管理。各节点企业共同打造供应链大数据平台后,这一平台对信息进行萃取、整合、优化,依靠信息聚合,避免噪声数据和低质数据在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传递,减少对供应链有效运营的干扰和不准确信息带来的影响。通过大数据平台,制造商主动根据运营的要求对供应商大数据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管理。 1.2大数据下的供应商管理模式 目前,大多数企业一般根据自身与供应商的合作紧密程度(如普通交易管理、合作伙伴关系、战略合作关系)来实施供应商管理,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的信任程度也是供应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可把企业产品的供应商引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中去的做法,以保证供货周期的稳定和产品质量的可靠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在传统供应商管理模式中,无论那种方式对供应商的认知都不够充分,导致供需双方的价值链运行效率颇低,企业在供应商的选择标准、评价体系方面仍然较模糊。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导致交易成本高、长鞭效应明显。在大数据环境下实施供应商管理,通过供应链大数据平台,能够将供应商管理的传统指标和供应商大数据加以融合。企业在供应链大数据平台上开展供应商管理,通过对供应商大数据的挖据进行供应商初审和评价,最终根据结果建立起相应的合作关系。需要指出的是,此时企业和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是出于一种动态演变的状态,企业再根据供应链的运行状况,利润数据等对供应商进行再一次筛选,最终得到可合作供应商。此时,为保障供应链的稳定运转和供需关系的长期发展,企业构建出供应商画像,打通沟通渠道,建立起有效的双向激励机制和共同的质量观。 2供应链大数据平台下的供应商画像理论 2.1供应商大数据来源 在大数据平台上,除传统供应商管理应获得的信息,如供应商质量指标、供应商成本指标外,还应包括供应商行为所产生的数据,包括供应商沟通数据、供应商风险数据、供应商关系数据,供应商事件数据,供应商联系数据、供应商柔性数据、供应商产品数据、供应商资产数据等。 2.2供应商画像的构建 供应商画像的使用主体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因此“供应商画像”是服务于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的。 在大数据时代,供应链充分利用大数据是企业占领市场、获取利润的捷径。将供应商数据化,即构建供应商画像,是企业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目的是了解供应商行为偏好,细分供应商,制定精准的供应商管理方案。 供应商画像产生的逻辑构架是通过供应链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采集和管理,以供应商分类管理平台作为数据接口构建出供应商画像,然后进行供应商的分类管理。本文将供应商大数据划分为两类:产品属性数据和供应商属性数据。产品属性数据包括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数据和供应商服务质量数据;供应商属性数据包括历史订单数据、信任数据等。 构建供应商画像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供应商各个属性的定义,我们称其为标签。在这一环节首先对获取的供应商大数据进行数据清洗以保证后续用来进行识别的数据能够充分表达供应商的业务知识体系,然后通过信息整合、分析等环节识别出供应商属性,定义标签。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标签都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对供应商描述、评价的角度,这些标签并不是孤立存在,是供应商属性的一个集合。这一集合是供应商分类管理平台的决策依据。通过该平台,最终将供应商分为初级适应型、关系成长型、关系成熟型和战略稳定型。 3基于供应商画像的供应商协同管理策略 供应商画像的应用为供应链提供了可靠的业务运营监控方式,制造商通过对标签的识别实现产品生产路径分析、客户关系改善以及精细化供应商协同管理。根据供应商画像,企业可以将其供应商分为以下四个类型以便进行协同管理。 (1)初级适应型 这类供应商指供需双方合作关系刚刚建立不久,双方都未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合作愿望,且供应商所提供的物资技术含量较低,可替代性较强,其提供的产品不会涉及到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但对于供应商的管理仍需花费一定的经历和成本。 对于该类供应商,企业要做到成本的灵活控制,可以通过对市场的充分开发,建立起多家供应商竞争的局面,对于所选定的供应商要加强考评,在尽可能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保证其质量和交货的可靠性。 (2)关系成长型 这类供应商往往具有强烈的合作意愿,但是并不能提供企业所需的核心产品。其提供的技术和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对于该类型的供应商,企业必须加强监控和协作,保持良好的沟通。在交易的过程中也要实现简单化和标准化以节约交易成本。根据对其行为的监测决定是否要将目前的双方关系升级,建立起更长久的合作关系。 (3)关系成熟型 这类供应商是指在双方都有十分强烈的合作意愿的同时,在各自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过程中互相依赖,企业不仅大量需要该类供应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