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视野中布伦纳经济危机理论

西方学者视野中布伦纳经济危机理论
西方学者视野中布伦纳经济危机理论

西方学者视野中的布伦纳经济危机理论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从利润率下降的角度考察经济危机已成为许多学者的重要视角。美国左翼经济学家罗伯特·布伦纳认为当前的经济危机根源于利润率的不断下降。布伦纳对战后资本主义利润率处于长期低迷的解释一抛出去,在西方学界就展开了一场对其的争论。主要考察米歇尔·阿格利埃塔等对布伦纳经济危机理论的质疑和以克里斯·哈曼为代表的西方左翼学者对布伦纳经济危机理论的肯定和发展。梳理西方学者对布伦纳经济危机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布伦纳的经济危机理论至关重要。

关键词:布伦纳;经济危机理论;西方学者

中图分类号:f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78-02

引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分析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详尽地阐述了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从而得出资本主义必然出现经济危机的结论。

美国著名左翼经济学家罗伯特·布伦纳沿着这一思路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得出利润率的下降“不是像人们通常论证的那样,或是因为技术潜力的枯竭所引发的生产率增长放缓,或是因为强大的劳工力量所推动的实际工资的过快上涨”[1],其真实的原因在于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加剧导致整个体系生产能力过剩和生产过剩,而利

从奥地利学派视角解读经济危机

从奥地利学派视角解读经济危机 提要本文介绍了奥地利学派的相关理论,并从该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此次经济危机的成因,同时对经济危机的应对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奥地利学派;经济危机;经济周期 中图分类号:F037.1文献标识码:A 一、奥地利学派的相关理论 奥地利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七十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创始人为门格尔,继承者为庞巴卫克。21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些奥地利经济学家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理论并做了一些补充。他们反对计划经济思想,反对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主张自由主义,崇拜市场自发作用。通常称之为新奥地利学派,又称维也纳学派。该学派的核心思想在于注重市场竞争的行为性、过程性。近20年来,这一流派在西方学术界、政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许多竞争政策和反垄断法规都是依据新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制定的。新奥地利学派继承了旧奥地利学派的传统,致力于经济行为、资本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理论等问题的研究。其主要理论包括: (一)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是奥地利学派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个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主义后期的高涨阶段是利率过低引起暂时性资源错置而造成的。在货币经济中,由于银行系统可以自行创造出流通手段,从而可能引起货币的紧缩和膨胀。另外,在生产部门,资本化的生产方法是普遍的形式,即大部分原始的生产资料(劳动和土地)不是用来直接生产消费品,而是用来生产未来消费品。采用这种生产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用同量的原始生产资料获得更多的消费品。如果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需求总量相对于消费品的需求总量增加时,就会发生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向资本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方法的过渡;如果前者相对于后者减少,就会发生向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的过渡。由于货币经济中,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相对需求总量受到信用扩张和收缩的影响而时常变动,这样就会导致经济体系的不平衡,甚至引起经济危机。 (二)计划经济。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计算需要有价格提供指导,而计划经济没有生产要素市场,所以不可能利用要素价格来指导,经济计算在计划经济中是不可能的。合理的经济配置是要以合理的经济行为做基础的。而合理的经济行为又以合理的价格和成本的计算为依据。而在计划经济中,没有要素市场也就没有价格。没有价格机制的计划经济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2008年金融危机是个机会

2008年金融危机是个机会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可能还要一两年的时间,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还要过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紧日子”。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其实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他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和雷曼公司的债券。 基于这一点,陈东琪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还是非常直接的:“尽管额度好象不是太大,只有几百亿,但是折合成人民币也是好几千亿人民币,而且一定还有一些是我们目前还不清楚、没有披露的损失,所以这方面的损失也不算小”。 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 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 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

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受到牵连的企业数量多范围广,资金困难的美国企业为了解决本国金融危机的困难,在中国的有些资金就不得不套现,比如在房地产市场的套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股市和房地产。陈东琪认为,这种影响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加剧还将进一步放大。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就是市场信心层面了。美国毕竟是一个金融体系比较发达的国家。各种监管机制发展比较完好,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出现问题,难免让人担心本国的金融体系。中国的银行体系在国有流通股的条件下应该不会有很大的冲击,但是心理影响还是存在的,各国都有自己的金融担心,尤其是对资本投资者的心理影响不可小觑。 所以陈东琪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要做全面的评估。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深化,我们要做好防范准备。 应对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市场

全球視野中的明清市場 岸本美緒 前言 從十六世紀以來,美洲和日本的白銀大量地流入中國--這一事實很久以前已成為明清史研究者的共識。這十多年來,在「全球歷史 (global history)」的研究潮流中,明清中國的白銀吸收力重新為世界研究者所關注。雖然如此,明清中國為甚麼能夠吸收如此大量的白銀?海外白銀給予中國國內經濟以如何影響?中國國內經濟是否依靠海外白銀的流入?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仍然成為研究者們爭論的對象。之所以然,大概因為研究者們對明清時代「市場」的性質沒有在方法論上進行充分討論,各自採用的理論模式之間欠缺反復琢磨的機會。在本文中,筆者對近年來圍繞明清中國白銀流入而展開的論戰(本文中姑且略稱「白銀論戰」),主要從市場性質這一方面來進行初步整理1,儘量弄清各位論者主張背後的市場觀,來摸索解決問題的線索。 白銀論戰的前史 海外白銀流入中國是中國經濟史研究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起步以來的重要問題之一。Blair and Robertson編《菲律賓諸島誌》(1905)、H. B. Morse的《東印度公司中國貿易編年誌》(1926-29)等資料性著作中包含大量有關白銀流入的記載。到了1930年代,小竹文夫、百瀨弘、梁方仲等學者使用這些資料開始研究白銀流入中國的具體經過。當時他們對明清經濟的性質有甚麼看法呢?小竹文夫雖然在他有關白銀流入的論文中沒有明確地討論當時的經濟性質問題,但他在另一篇論文中強調近世2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所有的方面來看並不是「封建社會」。小竹認為近世中國人除了「農民式自足性特徵」外,還有「商人式交易性特徵」,他似乎把白銀流入這一事實結合於近世中國商品經濟的自由發展。百瀨弘在他極其翔實的白銀流入研究中也沒有提到明清經濟性質問題,但他在國民政府幣制改革前夕發表的題為〈中國銀元的沿革〉的論文中使用「封建」一詞來表示中國政治機構的性質。據他認為,只有清代前期大量從海外進口白銀,「日益發展的內地商業和作為封建專制國家的大清帝國的財政才能順利地進展」;其後在十九世紀,外國銀元充溢於中國市場,「清末幣制呈現世界史上罕見的紛亂狀態」;目前雖然有幣制改革的企圖,但除非徹底變革封建性政治機構和平面性、分散性經濟機構,否則中國的幣制統一是不可能實現的。最早關注到白銀流入問題的這兩位日本學者對明清經濟的說法並非矛盾,可是著重的側面各不相同。海外白銀的大量流入一方面體現了「封建」式限制薄弱、相當自由的中國商品經濟之活躍發展,但從另一 1參加論戰的研究者已經各自對以往的相關研究進行整理,筆者收益良多,但就市場性質這一點來說,似乎還有更加深入討論之餘地。 2在這裡小竹所謂的「近世」是指從唐宋之交到清末乃至現代(1930年代)的時代。參看小竹《近世支那經濟史研究》頁34-36。

西方经济学界几种流行的消费理论

答:消费理论是经济学中,在研究简单的国民收入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理论,即:在货币市场上利率和产品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原理。主要认为,在不考虑货币市场条件下,国民收入可以通过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来进行调节,并实现均衡。通常在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常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来完成。而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考虑货币市场情况下,消费需求主要受国民收入影响。 1、西方经济学界几种流行的消费理论: 1)凯恩思的绝对收入理论,其主要理论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居民现期的、绝对的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且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 2)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其主要观点为:消费并非取决于现期的绝对收入,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3)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其主要观点为:人们是根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根据他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居民消费主要受制于该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 4)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一个人的收入可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正常的收入,暂时性收入是不稳定的、意外的收入。消费者的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函数。以上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

是影响国民经济均衡的重要因素,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收入具有多种形式,不同的收入形式对消费的影响有所侧重。 2、我国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采取合理的消费政策,为此,必须借鉴西方经济学者对消费理论。 1)依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可以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因为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函数关系,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由此,对国民经济中的消费扩大贡献比高收入者更大。同理,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比较高,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现金购买能力。 2)依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应加快建立社会保障新制度,树立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者的支出预期。因为人们是依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消费与储蓄的比例,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则消费的比例会越高,从而刺激现期的消费,反之则减少,我国的国企改革、医疗改革和住房改革加剧了我国这几年的储蓄额增加,消费减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依据以上的理论,还可以采取鼓励性的消费政策,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增加消费品的品种,刺激消费;加大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爆发的审计分析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章编号:1006-7388(2009)08-0032-0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次贷危机的爆发并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从审计的角度看,危机的爆发是一种必然,其原因值得我们探索和反思,它也为审计工作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审计分析;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许多经济学家和金融管理界人士从不同角度探究了危机爆发的原因,并提出了很多对策和建议,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本文从审计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对我国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启示。 1 金融危机爆发的审计分析 1.投机驱动:违背稳健经营的代价 稳健(谨慎)原则是世界公认的会计原则,它要求各企业或单位在进行投资经营时,要进行充分的投入产出分析和风险分析;在会计核算时,则必须合理预计将来可能 要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并计入本期 损益,也就是将可能要集中发生的 大额损失或费用,在未发生之前就 要有所准备、合理配比和适当分 散。凡是违背稳健经营的企业,最 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美国次贷危机从表现形式上 看,是次贷借款人因利率上升无力 偿还贷款而引发的连锁反应。从源 头上看,则是房贷公司、投资银行、 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机构为了获 取高额利润,而进行投机性产品创 新,向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发放 贷款,又将发放的次级贷款进行评 级、包装后予以多次衍生,派生出 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次 级债)。在MBS的基础上,经过进 一步的证券化,又衍生出大量资产 支持证券(ABS),其中,包括大量 个性化的担保债务凭证(CDO)、信 贷违约互换(CDS)等。金融机构在 CDO和CDS等衍生品交易中,还 往往运用高杠杆比率进行融资。于 是基于2万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创 造出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次级债 (MBS),并进一步衍生和创造出超 万亿美元的CDO和数十万亿美元 的CDS,金融创新的规模呈几何级 数膨胀。这种片面重视第二还款来 源而忽视第一还款来源、片面重视 信用机构评级而忽视其内在价值, 导致价格极大的偏离价值,严重违 背了稳健经营原则。 另外,从审计角度分析,这些 产品从设计、销售到后期管理都没 有充分合理地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 费用或损失以及可能要出现的风 险,该计提坏帐准备的没有及时提 取,该提足的却没有提足,等到危 机发生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弥 补,导致破产。 2.财务杠杆:勇敢者的游戏 财务杠杆及其系数是企业财 务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财务杠杆 系数是指资本结构中长期负债的运 用对股票收益的影响。低财务杠杆 是低风险低收益的资本结构,高财 务杠杆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结 构。所以,合理的运用财务杠杆, 可以增加股东收益,但过渡运用, 则会面临极大的风险。 美国深受次贷危机影响的主 要公司,其财务杠杆比率均非常 高,有的高达30~40∶1,如雷曼 的财务杠杆率在2008年第1季度达 到31.7,这意味着次贷证券损失比 率的微小变化可能使得其净资产出 金融危机爆发的审计分析及启示 □ 曾凡良

考研理论经济学排名前院校

考研理论经济学排名前院校

————————————————————————————————作者: ————————————————————————————————日期:

考研理论经济学排名前10院校 复习到今天,很多考生对于院校专业目标都有了基本定位,至少对于专业和方向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接下来就是院校选择的问题了,逐步临近9月考研预报名,大家也要早点准备。凯程考研和大家分享专业排名前10院校,可供考生参考。 学校代码及名称学科整体水平得分 91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10001 北京大学87 86 10486武汉大学? 10055南开大学?84 10246 复旦大学 10284 南京大学 10335 浙江大学81 10384 厦门大学 79 10558 中山大学? 10183吉林大学78 10272上海财经大学 10697西北大学 凯程教育张老师整理了几个节约时间的准则:一是要早做决定,趁早备考;二是要有计划,按计划前进;三是要跟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总之,考研是一场“时间战”,谁懂得抓紧时间,利用好时间,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1.制定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 这里所说的计划,不仅仅包括总的复习计划,还应该包括月计划、周计划,甚至是日计划。努力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但却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把学习计划精确到每一天,这样才能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当然,总复习计划是从备考的第一天就应该指定的;月计划可以在每一轮复习开始之前,制定未来三个月的学习计划。以此类推,具体到周计划就是要在每个月的月初安排一月四周的学习进程。那么,具体到每一天,可以在每周的星期一安排好周一到周五的学习内容,或者是在每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的学习计划。并且,要在每一天睡觉之前检查一下是否完成当日的学习任务,时时刻刻督促自己按时完成计划。 方法一:规划进度。分别制定总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学习时间表,并把它们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按计划进行。 方法二:互相监督。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安排计划复习,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方法三:定期考核。定期对自己复习情况进行考察,灵活运用笔试、背诵等多种形式。 2.分配好各门课程的复习时间。 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同学们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律安排每天的学习,使时间得到最佳利用。一般来说上午的头脑清醒、状态良好,有利于背诵记忆。除去午休时间,下午的时间相对会少一些,并且下午人的精神状态会相对低落。晚上相对安静的外部环境和较好的大脑记忆状态,将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据科学证明,晚上特别是九点左右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刻,演员们往往利用这段时间来记忆台词。因此,只要掌握了一天当中每个时段的自然规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兰州城市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 为例 学院名称:传媒学院 专业名称:新闻学 学生姓名:刘晶 任课教师:杨棪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 《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论文评阅表 学生姓名刘晶专业新闻学班级103 论文题目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 总分评阅教师 评价指标及权重评语得分选题(10分) 论文结构(40分) 论文创新性(20分) 论证(20分) 语言(10分)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 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 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2013年12月25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新闻报道,从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这四个方面,对两家媒体报道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中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新闻受众观、消息来源的处理、新闻传媒的编排特色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的结论。通过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比较,认识不同媒介生态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发现我国媒体的不足与弱点,从而有针对地改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运作。 关键词: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新华网《洛杉矶时报》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手段的不断提高,各国之间信息的交互也愈加频繁,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国家的媒体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但是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体制、文化差异等不同,中西方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存在差异。 各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对其国家、民族、甚至平民百姓来说都是历史的馈赠,这些节日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之间的来往也越来越密切,对彼此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圣诞节属于西方传统节日,如今在中国已经备受重视,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备受欢迎。然而中国人怎样过西方的传统节日,这一话题也无疑会让西方人感兴趣。因此中西方媒体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这一事件的报道也颇具比较的价值和意义。

从《资本论》视角看当代经济危机

从《资本论》视角看当代经济危机 摘要: 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有关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有影响力的经济规 律之一, 《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对于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周期性规律、理论本质、产 生根源等的深刻分析和科学论断, 对于我们现时代如何认识和应对经济危机有着重要的理论 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资本论;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者整个世界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 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在西方经济学的总供求曲 线图上有一个交点,这个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在这个点上,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然而,马克思指出, 资本家供给的商品价值, 总是大于他对商品价值的需求。 因为资本家的目的在于赚 钱, 也就是追逐剩余价值, 那么他们的目的就不在于使总供给和总需求相抵, 而是使他们的 总供给超出社会的总需求。 于是,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差额越 来越大, 它们之间的平衡只能通过爆发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使生产出来的商品和资本强制 贬值,即牺牲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实现,从而形成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再危机的周期循环。 1. 《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内容 1.1 《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诱因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出了资本的本性是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那资本的本性是 什么?正如我们所知,

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是一种能够生产钱的工具。 资 本家对于金钱的追求是无限的, 也就意味着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是无限的, 由此推动生产规 模不断扩大。 但绝大部分的资本是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的, 留在劳动者手里的资本会随着生 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减少, 劳动者的购买力会随之变弱, 这样一来商品卖不出去, 资本就无 法运转,随之而来企业就会闲置生产力, 这样便导致了危机的爆发。其次, 由于生产规模的 不断扩大而导致的社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社会购买力的增长, 资本所有者卖不出去产品就不 能给员工发工资,这样购买力就会更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很 快就超过消费。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到来了。 ”这就是我们通 常所说的生产相对过剩, 即消费者有购买意愿却没有购买力, 就是说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生产 的增长已经超过了社会实际需要的一种绝对意义的过剩, 而是相对于劳动者的无支付能力的 一种过剩。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只要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危机常爆发于资本主义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种矛盾极其 尖锐。 危机首先会在某一环节或者部门出现, 然后蔓延开来。 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这一阶 段矛盾有所缓解, 生产不再继续下降, 失业问题也有所减少, 但社会购买能力还是十分低下, 社会经济呈现出一种停滞状态。 这一阶段过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 生产开始逐步回升,

2018年清华大学理论经济学考研复试科目复试通知复试数线复试经验

2018年清华大学理论经济学考研复试科目复试通知复试数线复试经验 启道考研网快讯:2018年考研复试即将开始,启道教育小编根据考生需要,整理2017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020100 理论经济学考研复试细则,仅供参考: 一、复试科目(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 复试由以下二部分组成: ①笔试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专业笔试考试时间:3月18日上午9:00-11:00; 考试地点:三教2101教室。 ②面试 由各系(所)按学科或专业成立面试小组进行面试。面试可采取口试、笔试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方式。面试时应该核查考生的准考证和身份证,重点考察考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思想状况、外语听说能力等。由复试小组成员分别按满分为100分当场给出评分。 ③成绩计算办法 初试成绩加复试成绩为考生的总成绩,按满分1000分计; 初试成绩满分为500分; 复试成绩满分为500分,其中笔试成绩满分为100分;面试成绩满分为400分 二、复试通知(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 资格审查 时间:3月16-17日面试、笔试前9:00 —11:00;14:00—16:00, 地点:明斋139室(由明斋中间大门进门左转)

院业务办公室负责对所有复试考生严格按照《清华大学2017年硕士生招生专业目录》中的报考条件进行资格审查。 考生须携带本人以下材料参加资格审查: (1)初试准考证; (2)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一份复印件; (3)毕业证书(应届生带学生证)原件及一份复印件; (4)一张1寸免冠照片(体检时用); (5)考生自述(包括政治表现、外语水平、业务和科研能力、研究计划); (6)大学期间成绩单原件或档案中成绩单复印件(加盖档案单位红章)。 (7)以同等学力报考的考生(含成人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带招生简章上要求满足条件的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资格审查合格并已经交复试费的考生方可参加复试,凡未进行资格审查或资格审查未通过的考生一律不能参加复试,一律不予录取。 三、复试分数线(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 四、复试流程(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 关于考研复试流程及调剂,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老师解析如下图: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西方媒介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西方媒介 内容提要:对西方媒介(本文皆略为“媒介”)地位和作用的探讨需要从将其看作单纯的“媒介”中走出来,将其置放到文化发展的生物圈中去考察。如此我们看到,媒介除了给予我们信息和娱乐外,还在媒介着主流意识形态,尤其在殖民主义时期以及当前的文化新殖民主义时期,媒介以其强大的话语权曾经并继续构造着殖民地主体。有过被殖民经历的第三世界,需要从任何简单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或非殖民化运动中走出来,在“新国家主义”的胸襟下,进行一番媒介的反话语“文化更新”的修辞运动,为第三世界的文化发展从媒介角度找到新的思路。 一、实质:媒介帝国主义 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到现在的电子媒介时代,媒介介入生活的程度日渐深入。媒介进入生活,已经是常识;当自信于自我思想独立性的人群意识到,自己一出口的东西都是媒介的产品或副产品的时候,媒介已经进入思想。除却它给我们的思想提供各种质素外,它甚至已经左右了我们的思想,它们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眼睛——代替你去观察,成为人们的大脑——代替你去思考。尤其是当跨国媒体用他们那无所不及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一个问题愈加清晰地推到人们面前:究竟媒介在提供给我们信息和知识以及娱乐的同时,它们还干了些什么?怎么干的?一句话,如何定性这些西方媒介? 关于此问题,早期传播效果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不管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报纸上充斥的并非简单的战时简报性信息,而是双方敌对阵营如何为自我寻找合理和合法性以及如何弱化对方阵营进行的意识形态宣传大战。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认为,“新闻稿总是带有某种语言和文化的色调,它以信息的形式隐藏着某种思想,并同时隐藏着某种政治。”而从70年代以后的传播学者愈加认识到:“大众传播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或文化都有影响;它可以影响到一个团体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影响它对英雄与恶棍的选择,影响它的公共政策与技术。特别是媒介持续不断的信息传播,能对社会变革产生真正深刻的影响。”早在1965年,非洲独立后的加纳第一任总统、泛非主义(Pan-Africanism)的主要代表,批评家恩克鲁玛(Nkrumah)就曾谈到美国大众传播媒介对非洲的特殊影响:“神奇的好莱坞电影是别有用心的。我们只需要听一听非洲观众在看到好莱坞英雄们屠杀印第安土著人或亚洲人时爆发的喝彩声便可以理解这一武器的有效性。”因此,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指出,“我们在考察新闻学信条习俗时,值得记住的一点是: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新闻流通是有关自由与权力的重大问题。无疑,语言具有巨大的力量。而错误在于人们声称新闻媒介超然独立,没有认识到它是某些强权势力的代言机构。事实上,这些信条习俗蒙蔽了我们的眼(像所有神话的诱惑力那样)忽视这些根据的存在。”而学者戴维·巴特勒则更是非常形象且一针见血地指明了媒介的实质,他说,“传播媒介提供了自由的假象,像一条拴在长皮带上的狗,掩盖了约束的现实。”[1] 当传播学者逐渐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即,媒介所媒介的就是意识形态,那么,另外一系列问题马上就提出来,是谁的意识形态?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过程中,媒介是中性的还是其他?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系列争论。 认为现代媒介带来了民主如本雅明。本雅明意识到了媒介的平等主义的推动力。在他看来,“电影把艺术作品带给人民。——在电影中,观众站在镜头的位置上,而不是演员的位置上,这便提升了一种批判姿态。——媒介原则是这样的,即作者与观众并非处于固定不变的等级制位置,而是处于可逆的位置,这从根本上瓦解了艺术维护权威政治的主要手段之一。——电影还提升了一些分析习惯——对本雅明而言,媒介的这些特征促进了平等和解放。”[2] 认为媒介是中性的如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的约翰·汤林森(JohnTomlinson)博士。他在其专著《文化帝国主义》中承认媒介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的前提下,认为媒介问题只不过是文化发展深层结构过程的外设(类似电脑的显示器、打印机、扫描仪等,服务于电脑,但为电脑的主机所操纵),用汤林森的话来说,“媒介与文化的关系可以视作是一种微妙的…种种中介的交互作 用?(interplay of mediations)。所以,我们不妨将媒介视作现代文化的…再现?面,而且媒介占据了支配的地位。”[3]也正是这种支配的地位,使得“媒介是最明显的一个目标,因此也就是最为公众所熟知。但也正是危险之处,由于媒介是那么触目可及,我们也就可能认为媒介的种种问题正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问题,殊不知媒介问题只是更为深层结构之文化过程的指标而已。”[4]而且,“文化的…亲身体验?也包括了家人、朋友的言谈互动过程,也包括了日常生活的物质存活经验:吃·、喝、工作、身强体健、性欲、时间流逝的感觉等。”因此他得出结论说,“评估…帝国主义者?的媒介对于另一个文化所产生的诸般效果,最好不要只狭隘地从媒介帝国主义这样的观点看待,——更为适当的做法,很可能必须将文化帝国主义的现象当作是一个远较宽阔的文化变迁过程。”[5]总结汤林森论述的基本观点,即,媒介作为社会思想的“外设”只能是推动这个思想变动的诸多因素之一,媒介自身绝非在实践着是什么媒介帝国主义,媒介如果不小心帮助、促成了什么帝国主义的话,媒介也是“无辜”的,因此,媒介是中性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在这里我们需要透过现象、超越现象看到制造现象的机制。既然汤林森博士把文化帝国主义放到了所谓宽阔的文化变迁过程中去,那么,我们就从文化变迁人手来分析媒介中性论中存在的悖论。 美国文化理论家伍兹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当环境的改变需要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时,社会文化变迁的必要条件就出现了。”[6]而清华

经济危机视野下的政府职能探析①

经济危机视野下的政府职能探析① 经济危机一方面对政府履行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另一方面检验了危机爆发之前的政府职能行为和政策选择的效果。从美国的经济危机中政府职责的功能看经济危机对我国政府履行职能的启示。 标签:经济危机;政府职能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和影响,其影响何时结束还不敢断言。经济危机一方面对政府履行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另一方面检验了危机爆发之前政府职能行为和政策选择的效果,因此从经济危机的视角来分析政府职能问题就很有意义。美国是世界上一百多年来经历经济危机次数最多的一个发达国家,因此本文以美国的经济危机为参照,就经济危机条件下政府职能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政府职能的含义 在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政府的职能问题也就是市场经济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和风平浪静的,有危机和风险,因此需要政府履行职能,发挥“看得见的手”的积极作用。根据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同,当代世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主要有英美模式、日本模式、德国模式、北欧模式、东亚模式。中国是类似于东亚模式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各种市场经济模式的国家里,有一个共同的话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从理论上讲,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需要怎样的市场的问题,一是需要怎样的政府的问题,其中关键是如何权衡政府与市场各自权限及其边界的问题。实际上二者并不矛盾,市场经济模式体现着政府职能模式,政府职能模式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如果二者发生较大矛盾,则经济运行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完善或爆发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在这一对矛盾当中问题的焦点是:政府的职能问题,也就是政府如何正确定位自己的职责权限的问题,如何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问题。 要研究经济危机条件下的政府职能,首先要搞清楚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政府职能问题。所谓政府职能,是指政府的职责和权能。现代政府职能包括三层涵义,即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职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责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政治责任,第二是政策责任,第三是管理责任。政治责任涉及政府治理的合法性问题,政策责任涉及政府公共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管理责任涉及政府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的问题〔4〕(P83)。在经济运行健康平稳的情况下与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政府的责任会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其中政府的政策责任在经济危机条件下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恰当而且及时的政府政策对走出经济危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不恰当、不适时甚至错误的政策判断和决定有可能加深经济危机的程度。从政府职权看,任何一个政府都有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言,政府对这两种职能的承担具有共时性和非均衡性。所谓共时性就是指在同一时间段或横断面上政府必须同时承担这两种职能;所谓非均衡性是指在一段特定的历史时间段内,政府只能相对地偏重于行使自身的某一维度的职能,或者说在某一特定时期会有比例或地位上的区别。现实中,人们对政府职能的理解存在着偏颇,狭义地理解了政府职能,将政府职能局限地理解为政府的职责功能。事实上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因为没有包含“政府责任”和“政府与市场关系”两个方面。这样以来,对政府职能理解的偏颇往往导致职能行为和政策选择上的一些问题。研究政府职能问题,实质是研究政府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国际金融危机原因剖析(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国际金融危机原因剖析(一) 关于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需要分层次讨论:虚拟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新自由主义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助推器。对市场经济体系进行必要的调节、监督、管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避免市场经济“不断产生巨犬的紊乱”的基本保证,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所做的生产关系的必要调整,是社会向更高级阶段演进的结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金融危机解读 关于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已经有很多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人性的贪欲;二是政府政策干预失误和监管失控;三是新自由主义泛滥,盲目崇拜市场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四是实体经济存在问题;五是金融体系和金融创新出了问题;六是美国主宰下的经济全球化的恶果;七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对此次金融危机进行剖析,认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分层次的。 一、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虚拟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2001年,美国房贷金融机构推出零首付的次级按揭贷款。借贷者买房时不再需要交纳20%或更高的首付,银行也不再对借贷者的背景和收入情况进行任何审查,这实际上是在大规模向按揭贷款信用等级低、偿还能力很差的低收入阶层贷款买房(次级贷款)。之后,银行机构把按揭出售给投资银行,这些投资银行再把不同的按揭放在一起,变成一种“有按揭支撑的证券”在市场上出售给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机构,将全世界大量的投资者吸引到美国国内的住房市场上。2001年“次级贷款”余额仅为1200亿美元,2006年增加到14000亿美元,到2007年达到1.2万亿-1.5万亿美元。“次级贷款”经过包装衍生为证券在二级市场流通,总规模膨胀到10万亿美元,其中在国际上流通的约占2/3,涉及“次级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多达2500多家,全球45家大银行和券商都参与进去。 次级贷款及能够流动起来的“有按揭支撑的证券”,对美国的房价上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002年至2007年,美国房价上涨速度惊人,形成巨大的泡沫。2007年初美国房地产市场房屋总价值约21万亿美元,其中有约8万亿美元是投机的价值,泡沫占房屋总价值的38%。2007年2月,泡沫达到顶点,房价开始下跌,而在2006年,利率开始迅速攀升,结果是次级按揭贷款的整个循环链条断裂,低收入贷款者无力偿还贷款,放贷的金融机构本息无法收回,购买了“有按揭支撑的证券”的投资者的债券价值大打折扣,由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并且在世界范围蔓延开来。 这样的结局是必然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和虚拟资本理论能够对此做很好的诠释。价值规律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在市场交换中,由于供求的不平衡使市场价格背离价值,而市场价格通过对价值的背离又调节着供求,结果是使供求趋向平衡,价格趋向于价值,交易遵循等价(等量劳动)交换原则。在这里,特别需要关注马克思的需求理论,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马克思说:“要给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下一般的定义。真正的困难在于,它们好像只是同义反复。……社会要满足需要,并为此目的而生产某种物品,它就必须为这种物品进行支付。事实上,因为商品生产是以分工为前提的,所以,社会购买这些物品的方法,就是把它能利用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用来生产这些物品,也就是说,用该社会所能支配的劳动时间的一定量来购买这些物品。”可见,马克思认为,需求首先是生产问题,即需求方之所以有支付能力,是因为在生产中投入了相当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向社会提供了包含这个一定社会必要劳动量的使用价值(财富)。只是现在需求方用货币来抽象地代表他向社会提供的财富(抽象财富),他持有的货币体现着换取具体财富(使用价值)的支付能力。第二,把需求放到市场中进一步研究,马克思指出了市场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在需求方面,……从量的规定性来说,这种需要具有很大伸缩性和变动性,……如果生活资料便宜了或者货币工资提高了,……对这

2017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考研复试之往年经验总结

2017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考研复试之往年经验总结 一、笔试 然后写下我复试的经过,首先是专业课笔试和英语听力和英语笔试,都是报道的晚上进行6点到10点,我们的监考老师脾气很大,应该是更年期,理解她了,笔试题是四个论述,答题纸和初试一样,答题的话,写到手酸倒是不用了,写得差不多就行了,四个论述分别是,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制度学派,凯恩斯学派,芝加哥学派。去年考的三个论述分别是,李嘉图比较优势,萨伊市场定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比看变化很大的,虽然知道会有很大变化,但是还是没有准备好的,我准备的重点都没考,考的都是我觉得不大可能考的,所以答得不理想吧,英语听力的话是雅思的题型,但是比雅思简单一点,但是好久没听听力还是没听懂的,阅读是一篇很长的阅读,有十个选择题,所以做题方法还是边对着题边看文章好点,毕竟时间也不多,最后还有十个语法的选择,很多同学说简单,但是我还是不怎么会的。 二、面试 第二天就是面试了,这个又感觉很庆幸了,跟我一起面试的有5个调剂的,都是华丽丽的犀利啊,一个是考厦门大学考了397,一个考中山大学好像也是397,还有个考中央财经的好像是380多,很牛啊,以后可以跟他们一起学习了,感觉太好了,可以跟他们优雅竞争了,而且他们心里应该还是有名校梦的,所以尽管现在没有实现,但是在深大一样会收获很多,深大就应该是我们心里的名校,以后要做出比名校学生更出色的成绩。然后的话,还有三个女生,男生的天性,比较关注女生,而且这次还正好有个跟我一个学校的师妹,还去韩国留过学,感觉她挺好,但是她初试的成绩不是很高,希望她一定要上吧,作为师大毕业的,感觉跟师大真是有种血缘的联系了,其实在我心里师大跟北大是一样的,可能外人会觉得好笑吧,但是作为师大的学生是能够体会这种感情的,那里实在有太多回忆,太多情感,而且B班的这个集体将会是一辈子的纽带。我爱她。然后,还有个很漂亮的女生,可能老师问她问题比较深,她出来的时候很紧张,脸全红了。还有个好像也是一志愿考这边的女生,很淡定,平平静静就结束了。再说下,面试的内容吧,英语面试和专业课面试在一起进行,现在回想真是感觉自己回答的太烂了,还好老师也很好,估计初试分数较高,应该我是可以上的,所以就没过多为难我了,唯一的教训就是当时答的太快了,乱七八糟的,所以建议面试回答的时候尽量的慢点,理理思路最好了,反正老师也不着急。 然后我的面试,老师对我的family name很感兴趣,刚开始是陶一桃老师让我自我介绍一下,我的介绍很短,最后还很不礼貌的说了句,老师有什么问题,问吧,还好老师比较好,开玩笑说我还真是潇洒,很惭愧啊,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由于中文的介绍很短,结果英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政治发展 测试题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政治发展测试题 满分: 100.0分得分:100.0分 一 . 判断(每题10.0分) 得分:40.0 1. 民主最初出现时,是个好的词语。正确 A.正确 B.错误 2. “巴西奇迹”是指1950-1963年之间很短的一段民主时期。正确 A.正确 B.错误 3. 民主的口水战,其原因是公民参与在参与的量、质、层次、范围上有所不同。正确 A.正确 B.错误 4. 基辛格是以研究中国而出名的。正确 A.正确 B.错误 二 . 单选(每题10.0分) 得分:30.0 1. ()是指政治权威是不是行之有效,即政治合法性问题。正确 A.统一问题 B.体系发展问题 C.经济建设问题 D.参与问题 2. 多数政治学家都承认,政治发展的研究难以摆脱研究者()的影响。正确 A.价值观 B.利益 C.人生观 D.世界观

3. ()给政治发展下的定义是“现代化的政治性后果”。正确 A.派伊 B.亚里士多德 C.亨廷顿 D.阿尔蒙德 三 . 多选(每题10.0分) 得分:30.0 1. 亨廷顿对政治发展的理论阐释中,著名的公式有()。 正确 A. 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 感 B. 社会挫折感/社会流动机会=政 治参与 C.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不 稳定 D.社会动员/经济发展=政治参与 2. 当今,政治交谈/协商频繁主要通过( )等实现。正确 A.短信平台 B.网络论坛 C.聊天工具 D.微博 3. 关于中国的假设失灵的解释包括:( )。正确 A.市场经济导致自由民主 B.中产阶级成为政治发展的动力 C.多元化导致社会动荡、统治失灵 D.公民社会发展,与国家抗衡 E.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稀缺性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和生产性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这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些种和生产的数量是多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社会是以怎样的次序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是用蒸汽还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和土地,还是恰恰相反?生产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第三,为谁生产?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得什么得多少?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 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 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资源、需要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这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经济”这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效率、节约和避免浪费。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的学问,经济学研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同样的满足,或以同样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满足。如果社会能以更便宜的方法生产,这意味着这个社会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得到更大的满足。 西方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困扰人类的一个难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每个经济社会都面临很多经济问题,但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历史年代——的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基本矛盾,因此便产生了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产生了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是与稀缺性进行斗争的一门学问。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并没有摆脱稀缺性,这是事实。但是,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吗?第一,事实上,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潜在的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自然资源的稀缺实际上反映了人还没有充分利用无限的自然资源,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人还不具备利用无限资源的充分知识。第二,不能把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商品经济)的特定阶级(资产阶级)的欲壑难填的贪婪之心当作既定存在的事实,或者当作自然的合理的现象,而以各种手段刺激或助长其无限膨胀。人的需要不仅仅是个生理的范畴,还具有社会的内容。道德、理想追求、教育、文化素质等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人的需要。因此,解决资源稀缺性与人的欲望无限性矛盾的关键在人本身,在于人的智慧、能力的解放。 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研究构成整个经济制度的各个经济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这些单个单元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由于这些决策是市场上或通过市场进行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及其变动对各个单位的经济决策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的价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