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凝血功能

没有凝血功能
没有凝血功能

没有凝血功能,一出血便止不住,有时就算没有外伤,毛细血管也会“自发性”出血……

10岁的丁柯患有血友病,3年前,正是入学的年纪,他却已无法正常行走,上学放学都由父亲接送。如今,爸爸的背,成了他的全世界。

最初的喜悦,转瞬即逝八月大儿子被查出血友病

8月27日,大渡口区跳磴镇蓝沁苑社区,虽然中秋将至,但37岁的丁平看起来却有点焦虑。因为他很清楚,中秋节后,随着气温降低,儿子莫名其妙出血的频率又会增加。

丁平打开冰箱,数了数药盒的个数,又放了回去。丁平数的,是一种叫凝血因子的药剂,当丁柯突发性出血产生疼痛后,注射这种药物,八小时内,可暂时缓解出血和疼痛。

“柯柯的凝血功能很差,但既然都这样了,我们除了面对,还是面对。”确实,这十年来,一家人都是在积极面对孩子的疾病,从没有逃避放弃。

丁柯8个月时,开始坐学步车学走路,走了几次下来,丁平发现他屁股开始出现青块。

当时,丁平并没有太过在意,以为只是学步车里面的垫子太紧。可一个星期过去了,青块一直不消。着急的一家人赶紧抱着儿子去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血友病。

这个病,听蒙了一家人,因为在此之前,他们从没有听说过。当时,医生告诉丁平的那句话,他至今都记忆犹新:“这种病是一种罕见病,至今无药可根治,你们大人一定要做好准备。”

中间的艰辛,难以言说

尝试各种方法却只有绝望

丁平和妻子田君本来在皮鞋厂上班,两人每月加起来三四千的工资,当时家里没能力买电脑。为了获悉更多血友病的信息,丁平下班后就抽空去网吧,学上网,搜索关于血友病的信息,希望能有医生救救孩子,结果却让他绝望。

“幺儿不要跑”、“柯柯听话不出去”……一次摔倒、一次碰撞就会让孩子血流不止危及生命,夫妻俩总是时刻叮嘱儿子。丁柯两岁时,还是意外摔跤了一次,其左膝盖碰到了地上的石头,导致膝盖内出血,长时间无法恢复。

丁平带着儿子四处求医,打针、包药、吃药……他尝试着各种办法帮儿子止血,但都无济于事,时间一久,丁柯左脚膝关节和踝关节严重变形,三年前,他已经无法正常行走,只能单脚慢慢挪动。

更可怕的是,即使这样缓慢行动,最多几分钟,丁柯的体内又可能自发性出血,产生剧烈疼痛,经常痛得整夜不能合眼。看到儿子痛得不停打滚呻吟,田君只得抱着儿子默默流泪。

再后来,他们从病友群上得知,冰块可以暂时缓解疼痛,于是,他们家冰箱里常年都有冰块,这个习惯,至今没变。

未来的希望,让他坚强

努力赚钱绝不放弃儿子

丁平说,这么多年来,说不难都是假的。因为,除了每月两三千药费的经济压力,思想包袱也时常压得他们一家喘不过气来。有时候带孩子出门,有些人会在背后窃窃私语:这么小就用拐杖?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

一度,丁平和妻子担心这些流言蜚语被儿子听到,不敢带孩子出门。丁平想找到同伴,找到那些和他有一样感受的人。于是,他加入了3个血友病群,认识了上百位病友和家属,“他们有的现在已二十几岁,还在顽强地和病魔抗争,等待希望。”

除了互相鼓励,大家经常在群里交流治疗方法。有时丁平还会带着丁柯参加群里组织的活动。其实,在病友群里,除了丁柯,丁平也同样找到了勇气—大人如果都退缩了,孩子怎么办?现在,丁平总会抽空带着儿子出去玩。

丁平说,自己经常想将来,他和妻子都没放弃,现在依然在努力赚钱。“我们希望能等到那天,科学家研发出了可以根治这种病的药物,到时候,孩子解脱了,我们也放心了。”

儿子的愿望>

他的眼神闪烁着,憧憬上一节体育课

教室里,在丁柯座位旁边的墙壁上,贴着一张“文明之星”的红纸,上面写有班里每个同学的名字,名字后面挂着数量不等的小星星,每一颗星星都是他们平时良好表现的记录。

在丁柯名字后面,每一栏里都有几颗小星星,唯独课外活动这一栏里空空的,一颗星星也没有。因为患有血友病的缘故,丁柯自入学以来,就从来没有参加过体育课,当然,更不要说运动会和早操了。

丁平清楚,这对从小就好动的儿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折磨。有两次运动会,班主任钱竞看见,丁柯坐在操场边,眼巴巴看同学们在操场上奔跑打闹。

“我晓得,娃儿想加入进来,但作为老师,我必须保证他的安全。”

当记者问到丁柯有什么愿望时,他不好意思地抬起头,眼神有些闪烁:“我想上一节体育课。”这个在孩子们眼中看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但在丁柯看来,却是一种奢望。

幸运的是,丁柯有一群对他照顾有加的同学。班里的几个好朋友还分好工:有专门为他打饭的;有专门为他交作业的。钱竞说,现在,丁柯已经比才入学时开朗了很多。

父爱的港湾>

校门口30度的陡坡他背着儿子走了3年

父爱的港湾>

丁柯7岁时,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但脚不方便,孩子上学谁来接送?为了让丁柯接受正常的教育,夫妻俩最终决定辞职,摆了一个凉菜摊。

丁柯在离家不远的跳磴小学开始了自己的小学生涯。学校门口有一个30度的陡坡,四年来,丁平已经记不清,下雨路滑,他背着儿子在这里摔倒过几次。丁柯的班主任钱竞都为这位父亲的坚持而感动:“他也不容易,这么多年来,从没有迟到过。”

如今,每天早上,丁平都会骑着摩托车,载着儿子出发上学,经过一段曲径小路,最后靠边停在陡坡前。然后,丁平抱下儿子,左手拿着儿子的拐杖,蹲下身,丁柯则会左脚弯曲,靠右脚单脚跳上爸爸的背。

丁平背在背后的双手不仅承担着儿子70斤的体重,还紧紧地拽着那一双小小的拐杖。一路上,丁平一步一步,走得很稳。

一个陡坡,记者爬上去都气喘吁吁,但丁平却背着孩子一口气爬完了。

“其他家长都不能进学校,只有他(丁平)有…特权?。”在这里工作两年的保安人员说,丁平每天都会按时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有两次下雨,他还看到父子俩一身都是泥浆,“坡坡陡了,下雨路滑,肯定是遭摔倒了。”

血常规报告解读

血常规报告怎么看 (1)红细胞(RBC) 正常情况: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4。5) *1012/L检查 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贫血,出血 (2)血红蛋白(Hb) 正常情况:男性: (120-150) g/L; 女性: (105-135) g/L 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贫血,出血 (3)白细胞(WBC) 正常情况:(4-10)*109 升高表示: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表示: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4)中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50-70)% 增高表示: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表示:病毒性感染 (5)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0-00。75)% 增高表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6)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20-30)% 增高表示: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表示:免疫缺陷 (7)单核细胞 正常情况:(3-8)% 增高表示: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8)血小板(PLT) 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表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05l26,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表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9)血沉 正常情况:男性: (0-15) mm/h; 女性: (0-20) mm/h 增快表示: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05l26,结核病。 减慢表示: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10)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情况:(00。5-1。5)% 增高表示: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手把手教程-解读凝血报告单

手把手教程:解读凝血报告单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 秒。与正常对照超过3 s以上异常。 临床应用: 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 倍最为适宜。 PT异常的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 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 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详见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 INR 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 试剂检测,PT 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 治疗肺梗塞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 人工瓣膜手术3.0—4.0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正常参考值:24-36 秒。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临床应用: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 同时,APTT 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 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APTT异常的意义: 1. 延长: (1)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溶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SLE 等。 2. 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 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正常参考值:2-4 g/L。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菌药物是临床常用药物,相关报道表明,在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抗感染药在其中所占的品种和几率都很大,其所引起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生成障碍、甚至严重性的出血性疾病越来越被临床关注,当人体内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1时,可确诊为血小板减少症。临床上,我们也常常忽视使用抗菌药物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和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 出血性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出血(皮下瘀斑、紫癜),胃肠道和泌尿道出血,甚至脑出血导致死亡。 抗菌药物的抗凝血机制: ●骨髓抑制作用:(骨髓巨核细胞数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代表:两性霉素B、 氯霉素。严重程度多与用药剂量相关,在血小板减少的同时常伴有其他血细胞减少,应常规检测PLT,及时停药多可恢复。 ●免疫性PLT减少: ①药物自身免疫性:磺胺类,与血浆蛋白载体结合形成抗原,激发机体产生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特异性地吸附在血小板上,以药物-血小板-抗药物抗体三重复合物激活补体,导致血小板破坏。 ②药物的半抗原性: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作为半抗原首先与血小板表面的蛋白牢固结合使之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

●影响VitK合成: 广谱抗菌药物可抑制肠道内产生维生素K2的菌群,而致维生素K缺乏,由此致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过程阻断而出血。VitK1-来源于食物(40%-50%)、VitK2-肠道合成(50%-60%) ●影响谷氨酸Y-羧基化反应: (拉氧头孢、头孢哌酮、头孢米诺、氟氧头孢、头孢孟多,头孢美唑、头孢甲肟、头孢尼西等,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其分子结构中带有N-甲基硫四氮唑侧链基团,这种结构与谷氨酸相似,可直接干扰维生素K参与谷氨酸Y-羧化反应,导致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的水平降低,从而导致出血。) 根据抗凝血机制可以将抗菌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一、减少血小板 二、抗血小板聚集 三、抑制肠道菌群,减少维生素K吸收 四、干扰维生素K循环、阻抑凝血因子生成 五、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其他机制 一、减少血小板:大部分抗菌药物可减少血小板致凝血功能障碍。 此处罗列无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丙烯(国外报道凝血酶时间延长)、头孢他美酯(血小板增多)、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依替米星、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磷

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52021734.html, 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岳锦锐穆万洋李蔡华邓小倩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10期 【摘 ;要】目的:分析探究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对于机体凝血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严重创伤患者60例纳入研究,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大量输血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少量输血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输血后 1d,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高于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给予大量输血干预,会对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输血量。 【关键词】严重创伤;大量输血;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0-0276-02 输血是临床治疗过程中常用手段之一,更是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干预措施。但是从严重创伤患者输血情况分析来看,对于大量输血这一方式存在一定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大量输血会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如果对于输血剂量控制不当,不仅影响临床救治效果,还会进一步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对此,为了探究大量输血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本文研究如下。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1月~2019年8月,选择严重创伤患者60例(包括高坠伤、车祸伤、刀刺伤、产后大出血等)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22岁-70岁,平均(49.24±5.82)岁;就诊时间为1h-5h,平均(2.10±1.57)h。将其分为两组,组间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明显 (P>0.05)。

凝血功能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 参考范围: 以血浆凝固时间计:1 3~1 5秒 以凝固时间比值(PR)计:0.9 0~1.1 0 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计:0.9 8~1.1 8(Quick一期法) 临床评价: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筛选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 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Ⅶ、x的缺陷或相应抑制物的存在。也用于监测口服抗凝治疗时引起的凝血酶原和因子Ⅶ、x水平的下降。PT试验实质上是对检测样本(血浆)中存在凝血激酶时的再钙化反应,这种过程包括了因子Ⅶa、组织因子、磷脂、钙离子对凝血酶原的活化,凝血酶裂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单体的聚集交联。但对其他凝血因子是不敏感的;对上述因子的缺乏或相应抑制物存在必须借助其他特殊试验方能区别。 2.PT试验所选用的方法很多,目前Quick一期法最常用,PT试验的结果可用三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 (1)凝固时间表示主要用于一般凝血因子缺陷的筛选,以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PT延长; (2)由于正常对照血浆的重要性,为了比较各实验室间的检测结果,可选用受检者PT值与正常人平均PT值之比(PR)作为表示方式,

以超过1.1 0为PT延长; (3)PT试验的试剂比方法更多,导致试验敏感度相差很多,不但不同标本不同试剂无法比较;就是同一标本不同试剂的比较也很不放心。因而国际上首先完成的止血血栓实验中的标准化试剂是PT试剂,并提出了INR的取向标准,即INR=PR ISI。其中ISI为PT试剂出厂时经检测后得出的敏感指数(均应与WHO制定的标准品对照)。PT延长(或PR升高或INR升高)主要反映出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因子、『、Ⅶ、x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这中间包括先天性和因为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DIC等引起上述因子活性下降3 3%以上。肾病综合征、某些抗生素、化疗、溶栓治疗时PT亦可延长,口服抗凝治疗和肝素使用时PT延长则是PT试验用于实验监护的基础。PT缩短不太常见,目前认为没有什么特别的临床意义。 3.PT作为临床抗凝治疗的监护,已广泛应用,且主要以INR来表示。一般认为INR 维持在2.5~3.5可能对任何相关治疗都是有效的。如果用时间来表示,则维持在相当正常值的2.5倍到3倍。但要注意试剂的敏感性,敏感度低的ISI值较高,当ISI值超过2.2后,对INR的矫正也含有一定影响,因此,不主张选用高于2.0的ISI值的PT试剂作临床使用。另外,作为筛选试验,PT单独使用的意义是不大的,如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时检测,不但可扩大筛选因子活性范围更可提高对肝素类物质检测的敏感性;而与凝血酶时间的协作,可以了解纤维蛋白原质量问题,也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

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

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 发表时间:2018-04-12T14:24:27.8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2期作者:刘斌 [导读] 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 (永顺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湖南永顺 416700) 摘要: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方法以2014年8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输血量多少,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对照组为需要少量输血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输血后1d与5d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输血前后血细胞相关指标水平对比以及输血前后血细胞相关指标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输血后1d APTT、TT、PT均显著增加,FIB、PLT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后5d FIB、PLT、APTT、TT以及 PT基本恢复至输血前,两组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后1d,血细胞容量计数(HCT)、血红蛋白(HGB)显著高于输血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大量输血后,会导致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要合理评估输血效果和输血指征,做到严密监测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保障患者生命健康。 关键词:大量输血;严重创伤;凝血功能 一次性输血量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就可以称为大量输血。创伤是指由于机械原因造成人体器官或组织受到破坏,其临床变现为血肿、局部剧烈疼痛和淤血等,而情况更加严重的为严重创伤患者,一旦出现失血过多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1】。严重创伤会破坏患者的器官和机体组织,患者会出现功能性障碍,甚至出现休克、意识障碍、窒息、大出血等。临床上挽救严重创伤患者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早期输血,但是,患者如果大量进行输血,也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额凝血功能【2】。因此,本文选取了8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组对照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病理诊断为严重创伤;(2)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订保证书。排除标准:(1)患有癫痫和精神病疾病病史患者;(2)凝血功能障碍、白血病、高血压患者。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了80例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26~74岁,平均年龄(36.2±4.5)岁,坠落伤6例,机械伤20例,交通伤14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38.2±6.5)岁,其中坠落伤10例,机械伤15例,交通伤1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在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主要是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患者恢复体温,并时刻注意患者生命体征,防止出现休克现象。并对患者做常规心电图,检查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和有创动脉血压,首先开放两条静脉通路,然后给予患者乳酸钠林格溶液来控制血容量。也可以采用输血方式进行,当患者失血量超过1000ml的时候可以用浓缩红细胞或是新鲜的冰冻血浆,将患者的血红蛋白维持在80-100g/L之间,如果患者的失血量达到100%的时候则需要医师严格重视起来,可以给患者输注血小板1.5-2U/10kg,并给予患者5-10U 的冷沉淀,使患者的中心静脉压保持在12-15cmH2O之间,并及时的将患者送到ICU。 1.3评价指标 采用标准操作流程监测两组患者输血前、输血后1d与5d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血细胞容量计数(HCT)、血红蛋白(HGB)全部的检测都必须在1h以内完成。 1.4 统学方法 SPSS软件20.0版本,统计学方法选择中计数部分的检验方法选择x2,计量部分表示选择(),检验方法选择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值不高于0.05。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细胞相关指标水平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细胞相关指标水平可以看到,观察组患者输血后1d,血细胞容量计数(HCT)、血红蛋白(HGB)显著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2020)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2020) 背景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指血液凝结能力受到急性损害的病理生理状态。出血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可仅表现为凝血指标异常而无出血。由于止血机制复杂,某些情况下可同时存在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症、口服抗凝药、脓毒症、急性中毒、肝功能损害、严重创伤等都可以造成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上述疾病常见于急诊和重症监护室(ICU),常导致严重临床后果,需要临床医生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和实施适当的治疗。 一、常见病因和机制 专家意见1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在急诊和ICU较常见,需要及时明确诊断和分析病因。 1.1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激活形成血小板栓子,是止血过程的启动步骤,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均有可能造成凝血功能障碍。目前把血小板计数< 100×10^9/L定义为血小板减少。造成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包括血液系统原发疾病、药物、毒物、感染、免疫、出血、机械性破坏、分布异常等。当血小板计数< 50××10^9/L时出血风险将明显增加。在急、危重症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的现象相当常见,有研究统计入住ICU 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14% ~44% 出现了血小板减少。 1.2 口服抗凝药物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口服抗凝药物是急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随着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率逐渐增高,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项欧洲研究

显示当地9% 的急诊患者使用了口服抗凝药物。常用口服抗凝药物包括维生素K 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 VKA) 和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anticoagulant, DOAC)。 VKA(如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 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发挥抗凝血作用;DOAC 主要包括Ⅱa因子抑制剂( 如达比加群) 和Ⅹa因子抑制剂( 利伐沙班、阿哌沙班),通过直接抑制对应凝血因子活性发挥抗凝作用。口服抗凝药物存在出血风险,使用华法林预防房颤血栓形成的出血风险大约为1.0~3.8%/人·年,DOAC 治疗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大出血风险约为1.2 ~2.2%/( 人·年)。 1.3 脓毒症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和凝血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炎症和相关凝血系统异常是脓毒症的主要机制。脓毒症患者凝血紊乱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在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紊乱进展至显性DIC之前即可出现血小板减少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 延长。研究显示脓毒症患者中大约30%可合并DIC,进而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于2017 年提议使用“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 (sepsis-induced coagulopathy, SIC)”的概念用以描述这种DIC前期的凝血功能改变。其发生的机制可能包括: (1)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的释放:脓毒症可诱导细胞损伤及死亡,从而释放细胞内成分,如组蛋白、染色体DNA、线粒体DNA、核小体、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及热休克蛋白等,激活凝血系统并诱导DIC 发生; (2)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的形成:NETs

创伤后并发低温对凝血功能影响

创伤后并发低温对凝血功能影响 肖旭东综述葛衡江审校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麻醉科400042 [摘要]:创伤后患者在伤后及复苏救治时常伴发低体温,发生这种低体温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及创伤抑制了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紊乱:其次是因为创伤后机体代谢障碍,导致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低体温由于抑制了凝血反应过程多种酶活性,对创伤病人低体温时凝血功能的变化有重要影响,根据国内外文献报导,现综述如下: 低体温是创伤病人并发症之一,并且在创伤病人救治过程中,因大容量的的液体复苏以及创伤后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导致体温下降,是临床常见的情况之一。这种条件下的低温还存在一些并发症, 对创伤机体的生功能有很大影响,尤其是严重创伤出血后病人如果并发低体温时,死亡率高达100%。创伤后并发低温时都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根据研究发现,这种凝血功能障碍和低体温有着紧密地联系,现将其综述如下。 一、创伤后与低体温 外伤病人由于内在的和外部原因都易于发生低体温,低温是创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创伤后病人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即使在正常环境温度下,严重创伤后也会发生机体低温。我们已经知道低温对生理机能的影响是有害的,严重性和伤后存活都和低温有关,正常温度伤者即使ISS评分较低,存活机会也大得多,而严重低温病人在ISS评分较高的情况下,救治却很困难[1]。 传统意义的低体温是指中心温度低于35℃[2],低温程度主要是根据温度对机体生理变化改变的影响来划分的,分为浅低温(36.5。—32℃)、中低温(32。—28℃)、和深低温(28。—20℃)[3]。浅低温条件下,机体能够耐受,通过代偿来稳定内环境,但在低于32℃时,心肌收缩就受到明显的抑制,28℃以下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率失常。但在对创伤病人的研究中发现,这种的低温程度的划分并不适用,创伤病人的低体温和死亡率明显相关。在体温不低于32℃,体温降低伤员的死亡率也明显增加[4]; 而在体温低于32℃时,死亡率基本上为100%,不管是否存在休克、伤情评分多少以及输入液体的量多少[5]。鉴于此,需要单独划分创伤病人低体温,现在公认的划分标准为:浅低温(36—34.0C)、中度低温(34—32.0C)、深低温(低于32.0C)[6]。低温对机体每一个系统都有很大的影响,引起酶反应减慢,减少代谢需求。低体温的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 果判断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麻醉及疼痛专业讨论版】1、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 减少: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2、凝血酶原时间(PT)11~13秒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是否缺乏。 延长:Ⅰ、Ⅱ、Ⅴ、Ⅶ和Ⅹ因子缺乏,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 缩短:先天性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2~43秒,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是否缺乏。 延长:Ⅷ、Ⅸ和Ⅺ因子缺乏,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应用肝素等抗凝药,循环抗凝物质增加。 缩短:血液高凝血状态。 4、纤维蛋白原(Fg)2~4g/L 减低:纤溶亢进、DIC、重症肝病等。 增高:糖尿病、急性感染、休克、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 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1~6mg/L

增高见于原发或继发性纤溶亢进或溶栓治疗。 6、凝血酶原激活时间(ACT)70~130秒反映体内肝素和类肝素物质。 如未用肝素情况下ACT延长,表示体内类肝素物质增多,如严重肝病。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2.缩短:? 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可以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可以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临床上,我们常常忽视使用抗菌药物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和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今天为大家总结一下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希望对各位工作有所帮助。 根据抗凝血机制可以将抗菌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一、减少血小板 大部分抗菌药物可减少血小板致凝血功能障碍。 此处罗列无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丙烯(国外报道凝血酶时间延长)、头孢他美酯(血小板增多)、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依替米星、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环酯红霉素注5、磷霉素、多粘菌素、去甲万古霉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芦氟沙星、依诺沙星注5、替硝唑、奥硝唑、呋喃妥因、克霉唑、益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制霉菌素、利巴韦林、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等。 影响血小板的抗病毒药物中,阿昔洛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减少)、更昔洛韦和伐昔洛韦(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为严重。 二、抗血小板聚集 拉氧头孢、头孢米诺钠、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布烯。此类药物7位碳原子的取代基中有-COOH基团,有阻抑血小板凝集功能,但影响较轻。 三、抑制肠道菌群,减少维生素K吸收 所有头孢菌素类药物,长期应用时,作用尤为明显。 氯霉素及甲砜霉素,长期口服可抑制肠道菌群,使维生素K合成受阻。 四、干扰维生素K循环、阻抑凝血因子生成 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头孢孟多、头孢甲肟、头孢美唑、头孢米诺、头孢替安、头孢匹胺、头孢唑啉、头孢曲松。此类药物具有N-甲基硫化四氮唑侧链,可与维生素K竞争,从而阻碍谷氨酸的羧化,生成不正常的凝血酶而致凝血障碍,引起意外出血。肝肾功能不全、老年病人、营养不良及合并使用其他影响凝血作用的药物(如华法林)时,影响较为显著。以上药物中以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影响凝血功能较为严重。 五、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其他机制 青霉素G(大剂量使用时)、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大剂量一日300mg/kg,减量至200mg/kg时,症状消失)、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汀、克拉霉素、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纤维蛋白溶解增多,引起止血障碍)、莫西沙星(凝血因子Ⅱ减少)。 此外,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甲硝唑、奥硝唑、替硝唑、硝酸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等抗菌药物可以抑制肝药酶,增加华法林的血药浓度,与华法林合用时,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相关病例分享: 患者因“车祸伤3+天”转入ICU,诊断“1、失血性休克;2、右股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伴感染(Gustilo IIIB);3、胸5椎骨折;4、腰1椎爆裂骨折;5、腰2左侧横突骨折;6、右侧髂骨翼骨折;7、左侧坐骨骨折;8、右尺桡骨骨折;9、双侧第一肋骨折;10、双肺挫伤;11、肝功能障碍;12、肾功能衰竭;13、低蛋白血症;14、凝血时间延长”。其具体用药情况如下(双击图片可查看原图):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新选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麻醉及疼痛专业讨论版】 1、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 减少: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2、凝血酶原时间(PT)11~13秒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是否缺乏。 延长:Ⅰ、Ⅱ、Ⅴ、Ⅶ和Ⅹ因子缺乏,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 缩短:先天性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2~43秒,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 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是否缺乏。 延长:Ⅷ、Ⅸ和Ⅺ因子缺乏,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应用肝素等抗凝药,循环抗凝物质增加。 缩短:血液高凝血状态。 4、纤维蛋白原(Fg)2~4g/L 减低:纤溶亢进、DIC、重症肝病等。 增高:糖尿病、急性感染、休克、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 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1~6mg/L 增高见于原发或继发性纤溶亢进或溶栓治疗。 6、凝血酶原激活时间(ACT)70~130秒反映体内肝素和类肝素物质。 如未用肝素情况下ACT延长,表示体内类肝素物质增多,如严重肝病。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凝血功能检测

凝血检测的临床应用 目前有数项针对凝血系统的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及其他;这些检测可在多种临床情况下安排进行。本专题将总结可常规用于临床的凝血检测的应用原则和结果解读。 有关在特定临床环境中使用这些测试的其他信息将单独列出: ●原因不明的出血- (参见“有出血素质的成年患者的方法”和“有出血症状的孩子的方法”) ●术前检查- (见“术前止血评估”) ●监测抗凝治疗: ?华法令- (参见“华法林和其他VKA:剂量和副作用”,“监测(PT / INR)”一节) ?肝素- (参见“肝素和LMW肝素:给药和不良反应”,关于“给药和监测”部分) ?直接口服抗凝剂- (参见“直接口服抗凝剂和肠外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给药和不良反应”) 血小板功能检测也分别详细讨论。(请参阅“血小板功能测试”。) 保证准确的测试结果 样品采集和处理- 凝血测试必须在血浆而不是血清上进行,因为它们在血清制备过程中与凝结的细胞成分一起被除去。 准确的凝血测试需要采集血液样本并妥善处理。以下参数对于确保准确性非常重要: ●采集管- 用于检测凝血的样品必须被吸入含有凝血抑制剂的试管中,凝血抑制剂可以在试验开始时除去。柠檬酸钠溶液(3.2%柠檬酸钠)在一个浅蓝色的顶部管是最常用的。固定管中的柠檬酸盐溶液的量,以便当管被适当填充时提供适当比例的一份柠檬酸盐溶液与九份全血。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由于血浆容量减少需要去除一些柠檬酸盐。(请参阅下面的“干 扰源”。) ●血容量- 管中必须充满足够的血液,以提供适量的柠檬酸盐与全血。未充满的管道可能导致人为延长凝血时间。不应该封管,否则会导致加入的血量不正确[1]。管子必须填满全部收集量的90%以内。如果管子未充满,可能会导致结果不准确。应该丢弃不正确填充的管,并要求新的抽取[2]。 ●混合- 由于蓝顶管中含有液态柠檬酸钠溶液,放血后应尽快倒置几次,以便将柠檬酸盐溶液与血液混合。不要摇动管子,否则会导致溶血,并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 ●经过的时间和温度- 应及时检测样品,以防止不稳定的凝血因子(尤其是V和VIII和S 蛋白)降解;凝血因子大量降解可能导致凝血时间的人为延长[3]。静脉切开与检查之间的总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参考值】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11~13s或(12±1s)。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参考值为1.0士0.05(0.82~1.15)s。国际标准化比(INR)1.0+0.1。 【临床意义】 1.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Ⅶ、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 2.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3.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的首选指标。国人以2.0~2.5为宜。 (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同(APTT)测定 【参考值】手工法:为31~43s。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1.APTT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激肽释放酶原)、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见于FⅧ、Ⅸ、Xl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增多;此外,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2.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1.增高 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 2.减低 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四)D-二聚体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参考值】 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200μg/L。 【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自溶解功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 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

解读凝血报告单

解读凝血报告单 原创2015-10-11 a5051151 心血管时间 1.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参考值: 12 - 16 秒。与正常对照超过3 s 以上异常。 临床应用: 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 在正常对照的1-2 倍最为适宜。 PT 异常的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 以及抗凝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 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详见INR。 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正常参考值: 0.8 - 1.5。 临床应用: INR 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 试剂检测,PT 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 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 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 的允许范围如下: 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 - 2.5 髋部外科手术前2.0 - 3.0 深静脉血栓形成2.0 - 3.0 治疗肺梗塞2.0 - 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 - 4.0 人工瓣膜手术3.0 - 4.0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正常参考值: 24-36 秒。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 s 以上异常。 临床应用: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 同时,APTT 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 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 APTT 异常的意义: 1. 延长: (1)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可见于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溶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SLE 等。 2. 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 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4.纤维蛋白原(FIB) 正常参考值: 2 - 4 g/L。 临床应用: 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日期:2010-11-08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2.缩短: 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③口服避孕药 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PIR参考值:1+0.15,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 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 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华法林),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①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②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③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④治疗肺梗塞 2.0—4.0 ⑤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⑥人工瓣膜手术 3.0—4.0 监控: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①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抑制过度),则提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正常参考值:24-36秒。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 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