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连接宏观与微观的纽带) 物质的量

第一讲(连接宏观与微观的纽带) 物质的量
第一讲(连接宏观与微观的纽带) 物质的量

一微观层面的构建

1、微观层面的专业用语

中学化学涉及的微粒有: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离子、分子、原子团、基团等

2、微粒观如何生成

A:原子是生成微粒观的基础

原子分子物质(C,CO2, )

1)分子是有()构成的。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还可以再分为(质子和中子)吗?

3)

199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得。泽维尔开创了“飞秒”(10-15秒)化学新领域,使运用激光技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A 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 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 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 原子核内部的结构

B:分子和离子是形成微粒观的重点

原子可通过共用电子成分子(比如NH3的形成),微粒既可以是单个原子,也可以是多个原子,从而完善对于微粒的认识。

在微粒观的生成过程中同时也体现着结构观:原子的结构决定了原子的性质,原子的性质决定了分子的结构,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分子的性质,教材罗列了氯气、氯化氢、水、氨气、甲烷分子的电子式、结构式、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说明了微粒是有结构的,微粒的结构决定了微粒的性质,从而建立起微粒的结构观。

原子可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NaCl的形成),微粒既可以是不带电微粒,也可以是带电微粒,从而完善对于微粒的认识。

2 微观层面反映到宏观

元素符号的定义:(表示一种元素,和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H可以表述为:氢元素,或者一个氢原子,

Ca 可以表述为:钙元素,或者一个钙原子,还或者表示钙这种物质。

思考:如何描述水分子的构成和组成?

宏观:

微观:

宏观: ①一种物质

②组成物质的元素

微观:①物质的一个分子

②物质一个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练习

判断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值“2”所代表的意义,并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Mg2+

2、H2O

3、2CO

4、Ca

5、2H+

①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②表示离子个数的是。

③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

④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

⑤表示一个分子中某原子个数的是。

1、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金属钠原子失去形成带电荷的钠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带电荷的氯离子;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相互,最终构成电的氯化钠。可见氯化钠是由构成的。

2、用线把下列物质与相应构成物质的粒子连起来:

原子铜

硫酸铜

离子干冰

金刚石

分子氧气

3、化学反应从分子这个角度看,是分子为原子,原子再变成其它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或不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发生或不发生)变化;化学反应从微观角度看,可再分,而不可再分,所以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4、下列有关氯化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

B氯化钠是由氯原子和钠原子构成

C氯化钠是有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5、下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氢气、氧气、水都是由分子构成

B. 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 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D. 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二物质的量

宏观连接微观层面的桥梁——物质的量

〖引入〗思考并讨论:

1、如何通过实验方法粗略测知一张白纸的厚度?其中哪种方法在现有实验条件下最具有

可操作性?

2、已知有一大叠厚度均匀的这样的纸,如何快速粗略地知道其中的张数?

3、如何通过实验方法粗略测知一个原子或分子的质量?现有一杯水,如何知晓其中含多少

水分子?

4、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量中的一个

(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发光强度)

物质的量符号(n)单位:符号

(来源于拉丁文moles, 表示大量和堆积的意思,含有相同个数的分子,原子及粒子等巨大的集合体)

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观粒子()的集合体。

度量对象是(微观粒子)

不能说1mol 人,

对比

1 打铅笔:12只1mol某种微粒是多少个?

1 双袜子:2只

摩尔:0.012kg12C的原子数目为1摩尔。

——如果在一定量的粒子集体中所含粒子与0.012kg12C的原子数目相同即为1摩尔思考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1.993 × 10-26kg

求: 0.012kg 碳-12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阿伏伽德罗常数符号,1mol任何粒子对应于N A个,约

列:1摩尔O含有6.02×1023个O

1摩尔H2O含有6.02×1023个H2O

1摩尔含Cl-有6.02×1023个Cl-

1. 1mol H2SO4中含有个硫酸分子

2. 2mol H2O中含氧原子个。

3. 0.5mol NaOH中含Na+个。

4. 2NA个H2是mol。

摩尔质量:1mol物质的质量

(用M表示)

单位:克/摩(g/mol)

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

比如:氢气(H2)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

氢气的摩尔质量就是2g/mol

即1mol氢气的质量是2g.

练习

A.12g碳所含的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B.阿伏加德罗常数没有单位

C.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微粒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该微粒

D. Cl2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E.1 molHCl的质量是36.5 g·mol-1

F. 1 molH2的质量是1 g

G. 硫酸根离子的摩尔质量是96

H. 18g NH4+所含质子数为10N A

I. 10g氖气所含原子数约为6.02×1023

J.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

高考作文之—宏观把握,微观操作

高考作文之————宏观把握,微观操作 高考临近之时,对于高考作文,考生不可能有多大的作为了,只能像踢足球一样把“临门一脚”踢好:宏观把握,微观操作,超常临场发挥,保证不严重失分,尽可能多得分。 一、宏观把握 近几年高考所考的材料作文主要包括任务驱动型作文(一般在材料和要求之间有引导语)和新材料作文(一般在材料和要求之间没有引导语)。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从2015年开始出现的材料作文,它的一般写法是:就事论事——就材料谈材料,无须提炼升华、引申拓展。如果引申拓展言其他,就常常会导致严重失分——不及格。而新材料作文是2015年以前常写的材料作文,它的一般写法是:提炼升华,由特殊性上升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材料入手,还要跳出材料,做适当的引申拓展,即说要从材料的“内容”入手,并根据材料的“含意”来立意行文——这是写作的重点。如果还是就材料谈材料,没有写出作文的普遍意义,就是写得再好,也难以突破45分,一般都在42分以下。 近五年高考全国卷三道作文题考查的上述两种材料作文题型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五年,全國卷只有2016年这一年考了新材料作文,全国卷有两年考了新材料作文,全国卷有三年考了新材料作文,因此,可以预测,今年高考全国卷考新材料作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参加全国卷高考的考生是最多的,而从深圳等地每年举行的模拟考试来看,考生考新材料作文的平均得分远远低于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平均得分,因此,考生在高考前努力掌握新材料作文的基本写法是非常必要的。 按照“引——析——联——结”的结构模式展开行文,是新材料作文最简单最稳妥的写法,务必熟练掌握。 1. 引:引述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引论,略写) 引述或概述材料不可面面俱到、太过详尽,而要简明扼要、有侧重点和针对性,为提出中心论点铺垫服务,即引述材料和提出中心论点要准确有效地对接起来。引出的中心论点要简洁明确,体现文章的总观点,不可拖泥带水、旗帜不明。 2. 析:分析材料,论证中心论点。(本论,次详写或次略写) 即通过分析上文引述的材料来论证中心论点。这是用作文题材料本身来证明中心论点。 3. 联:联系社会生活,论证中心论点。(本论,详写) (1)这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要写得像猪肚一样充实饱满,至少要有两个论证层次,最佳三个论证层次。因此,首先要想好从哪些角度或层面去论证。(2)跳出作文题材料,联系古今中外(尤其是“今”)的社会生活作适当的延伸拓展,以便充分、透彻地论证中心论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联系的古今中外的社会生活一定是与材料非常相似或相反的现象或内容:联系相似的,是用来作类比论证或比喻论证,以突出材料所述的普遍性,告诉读者确实应该这样或不该这样;联系相反的,是用来作正反对比论证,以突出材料所述的正确或错误,告诉读者要不要像材料所述的那样去做。 4. 结: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结论,略写)

行测言语理解:宏观到微观

行测言语理解:宏观到微观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职业能力测验》包括五大部分内容: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有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 在言语的解题过程中,宏观,是指从题干的整体大意着手,而微观是指段中的关键词句。先宏观再微观原则在逻辑填空中的应用即:先看段意再看词义。 【例题1】在现实生活中,做人的学问往往比做事的学问更具有实用价值、更重要也更难掌握。做事仅靠技术就能________,做人则是一门弹性极强的艺术,讲求的是无法量化和________的分寸感。做事学一次即有毕业的可能,做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一辈子下功夫。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当一面学习 B.臻于佳境复制 C.如鱼得水把握 D.游刃有余控制 【答案】选择B。题中主要在讲述“做人”怎么样,三句话都是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来讲的,所以将此题当作片段阅读来看,而一个片段只有一个中心意思,所以首尾句对于第二句空格的填入有提示作用。首句强调的是“做人的学问往往比做事的学问更具有使用价值、更重要也更难掌握”,“更难掌握”≠“无法掌握”,所以“掌握”的近义词“把握”和“控制”就不能选择,排除C、D项。再看尾句,“做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说明“做人”是可以学习的,排除A。正确答案选择B。 先宏观再微观原则在片段阅读解题过程中的应用即,先找主题词,再看关键词句。 【例题2】动物骨头都含有钙的成分,很难溶解于水。有人曾做过实验,用5公斤猪骨头加上5公斤水,在高压锅里熬10个小时,结果一碗骨头汤中的钙含量不过10毫克,不及一袋牛奶钙含量的1/20。骨头汤里还溶解有大量骨内脂肪,经常食用会引发其他健康问

质量守恒定律——微观示意图(含答案)

质量守恒定律——微观示意图 一、单选题(共8道,每道10分) 1.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 A.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C.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也可以结合成分子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答案:B 解题思路:根据题意,图中表示的是H2O通电分解为O2和H2,且给出了反应前后微粒的数目,可直接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H2↑+ O2↑。 A.由图可知,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A正确。 B.由图可知,在通电条件下,每2个水分子分解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发生了改变,B错误。 C.由图可知,氢原子和氧原子可以结合成水分子,氢原子和氢原子可以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和氧原子可以结合成氧分子,故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也可以结合成分子,C正确。 D.由图可知,在该反应中水分子能分解生成氢、氧两种原子,而氢、氧两种原子没有再分,从而可知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D正确。 故选B。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微观示意图 2.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丙、丁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物质是由氢原子构成的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 C.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3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CH4CO+H2。 答案:C 解题思路:根据题意,甲、乙、丙、丁的化学式分别为H2O、CH4、CO、H2,图中还给出了反应前后微粒数目,可直接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O+CH4CO+3H2。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图)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图) 从10亿光年外看地球--宇宙万物终归虚幻 十亿光年,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光年,光走一年的路程。光速,是速度公认的极限,每秒299792458米,能在眨眼间绕地球七圈半。当我们看到十亿光年以外的星星时,映入我们眼帘的那束星光已经在茫茫宇宙间飞奔了十亿年。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仅仅是它十亿年之前的样子!现在的它究竟如何我们只有再等待十亿年才能看到…… 普遍认为宇宙诞生到现在有150亿年。所以我们可能观察到的最广阔宇宙空间的直径只可能在150亿光年这样的范围之内。150亿光年远的地方的光被我们看到时已经在宇宙间穿越了150亿年,那是宇宙诞生时的影像。 下面这张图是在十亿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观测宇宙,上面的每一个象素点所表现的事物都是无比古远的。 1亿光年 现在我们把视野缩小10倍,宇宙看起来还是空空如也,“星”光点点。可是,那些点点斑斑的真的是星么?

1000万光年 把眼光再降低一个数量级,那些点点看起来依然象是星星哦^_^ 100万光年 近些,再近些。**!什么呀,这么面熟?这就是你所说的“星星”么?是星星,一堆星星。我们管它叫银河系 10万光年 这是银河系,我们的家园。来个特写,茄~~子~~~ 在10 万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我们就看见了整个的银河系。事实上,银河系的直径就是十万光年。真有哪位能发明个跟光速一边快的飞船,从银河系的这边飞到对面来个大吊角,就要十万年的时间!**,在这样漫长的旅程来看,人生不过朝生暮死,蜉蝣一般。但这只是对相对于银河系静止的观测者而言,船上的人员感受到的旅程其实只有数分钟。相对论呀,深了去了。

从宏观物体到微观物质的层次结构

从宏观物体到微观物质的层次结构 说明:本文是综合网络上的相关知识,编辑而成,以供大家参考。 一 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是人类已知的最大物体,其曲率半径达到10^31m,约等于10^16光年。 (注:1光年≈ 9.46×10^15m,即约9.46万亿公里。天文学上还用“秒差距”pc作距离 单位,1pc≈3.08568×10^16m,约为3.26光年)。 宇宙中的物质不是连续均匀分布的,而是一团一团的,呈立体网状的。宇宙中包含很多个超星系团,并且各个超星系团之间相距遥远。 每一个超星系团里面又包含若干个星系团,星系团彼此之间也是距离遥远。 每一个星系团里面又包含若干个星系群,星系群彼此之间也是距离遥远。(星系群就是小的星系团,有的观点没有星系群的说法。) 每一个星系群里面又包含很多个大星系,大星系彼此之间也是距离遥远。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就是大星系之一,银河系直径约为10万多光年。 每一个大星系里面又包含很多个恒星系。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就是一个恒星系,它属于银河系中的一员。银河系包含上千亿颗恒星,恒星彼此之间距离非常遥远。 恒星系基本上都是由位于中心的一颗或两三颗恒星,以及周围的若干附属天体组成。附属天体包括行星、行星的卫星、彗星和其他一些小天体。 宇宙中除了上述天体,还弥漫着大量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 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运转变化,各个星系团、恒星、行星和卫星等,都在旋转,既绕着它们系统的中心公转,同时又在自转。但旋转的速度、方向和轨道角度等都各有不同。 宇宙中时常都有老的恒星死亡,变成红巨星、白矮星或黑洞;也时常有新的恒星诞生,有超新星爆发。还有星系碰撞、撕裂、吞并等现象。 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是由中心的一颗恒星——太阳,和周围的八大行星、数颗矮行星、上百颗天然卫星以及数以亿计的各种小天体组成。太阳系的直径约为10^16 m ,即大约1光年。 太阳是一颗中等大小的恒星,是一个炽热的充满强磁场的等离子球体,也是太阳系最大的天体。太阳的直径约为1.39×10^9m(即约为139万公里),大约只是太阳系直径的千万分之一。太阳的质量很大,占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8.5% 以上。

微观示意图专项练习

化学反应原子微观意图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2015?盘锦)下列各图中,“”与“”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就是() A. B. C. D. 2.(2015?黑龙江)如图所示,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其中“”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O”表示氢原子,则该化学反应中不存在的物质种类就是() A.单质 B.氧化物 C.盐 D.有机物 3.(2015?揭阳)如图所示的微观化学变化,其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A.置换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4.(2015?南昌)如图就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就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不变 D.汞与氧气都由分子构成 5.(2015?昆明)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就是()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未发生变化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22HCl 6.(2015?遂宁)甲烷与水反应可以制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根据以上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就是() A.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B.水煤气的成分就是一氧化碳与氧气 C.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3种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甲烷与水的计量数之比为1:1 7.(2015?深圳)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A.该反应说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 B.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3:2 C.所有参与反应的物质都就是化合物 D.D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1 8.(2015?泉州)如图就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正确的就是() A.反应物含3种元素 B.生成了2种物质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9.(2015?雅安)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硫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就是() A.甲就是SO2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试论宏观宇宙与微观宇宙

试论宏观宇宙与微观宇宙 王庆功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荣复军人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宏观宇宙与微观宇宙现象。方法:以哲学方法阐述与发现宇宙规律。结果:界定了宏观与微观宇宙的基本概念;指出了宇宙可能研究的范围和方向;厘清了宇宙的数与量的辩证关系;论述了宇宙的存在和运动形式,并以螺旋发散的运动形式解释了卷曲(不平坦)、气球等宇宙模型和红移等现象。结论:宏观宇宙其数为一而时空无限,微观宇宙其数无穷而时空有限;因人类的观察时程所限无法探知无穷的宏观宇宙;就我们探知的微观宇宙中,旋涡状结构和螺旋运动是最普遍的存在和运动形式。银河系有可能是一个类似于台风的开放性漩涡结构。参照台风研究有助于研究银河系的生成、发展及结局,用台风眼的规律可有助于研究银河系中心的巨大黑洞,用螺旋发散运动也可以代替宇宙膨胀理论。只要我们划清了宏观宇宙和微观宇宙的界限,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在微观宇宙中,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宏观宇宙、微观宇宙;红移;旋涡状结构;螺旋发散运动。 On 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universe Wang Qinggong . The disabled and demobilized soldier hospital of Weifang city, 261011 , P . R .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es phenomena of the macro- and micro-cosmic. Methods: Explain and discover the universe rule in a philosophical way. Results: Defined basic concepts of the macro- and micro-universe;pointed out that may be study the scope and direction of the universe;clarify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and the quantity of the universe;discusses the form in existence and movement of the universe,and in the form of spiral and emanative movement explained curly(uneven)、balloon universe models and Redshift phenomenon. Conclusion: Macro-universe is the number of only one and that’s unlimited time and space;and the number of micro-universe is infinite but time and space is limited;as a result of restricted to the human time-limit of observation can’t explore the infinite macro-universe;in the micro-universe, that’s we will explore, whirlpool-shaped structure and spiral movement i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presence and movement. Milky Way may be a structure of the open whirlpool similar to a typhoon. Typhoon research be conducive to the study in the generation, development and outcome of the Milky Way,by the law of the typhoon eye can contribute to the research a huge black hole in center of the Milky Way,can also be used divergent spiral movement in place of theory of expansion of the universe. As long as we make a clear boundary line between the macro-and micro-cosmic,by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micro-universe,there's a lot of problems will be solved. 【Key words】Macro-cosmic、Micro-cosmic;Redshift;Whirlpool-shaped Structure;Spiral Emanative Movement. 1. 引论:宇宙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用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观察宇宙,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是有关宇宙学说频起争论的原因。争论不是坏事,只要明确且统一了基本概念,少去争吵,多去了解宇宙,就会减少无谓的争论。我认为宏观宇宙其数为一而时空无限,微观宇宙其数无穷而时空有限,微观宇宙是宏观宇宙的一部分。微观宇宙有很多存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与转变,但这些微观宇宙的转化与转变与宏观宇宙的量占无关。银河系是微观宇宙的范畴。银河系是一个开放性漩涡结构,与地球上的台风很相似,其中心的黑洞就像台风眼,太阳等恒星因处于旋涡中正做着螺旋发散的运动而渐行渐远出现红移现

宏观把握 微观掌握

宏观把握微观掌握 摘要介绍了在化学复习课教学中,如何利用思维导图从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以形成知识体系,并从细节上把握各知识点的应用;同时探讨了思维导图在复习课教学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思维导图宏观微观化学复习课 化学课的复习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就要尽量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就是说要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要把每一个知识点和它所体现的学科能力,以及它在整个学习内容中的位置和作用与整个内容的架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大局,把握知识的脉络。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内容、学习难度的逐渐增大,学生往往会遇到2个主要问题:一是记不住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多;二是即使记住了大量的事实与公式,也不能灵活运用,出现“一听可懂,一看能做,一做就错”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没有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没有建立知识网络,不能灵活存取大脑中的知识。所以在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加以系统化,先把知识点构建成知识块,再把知识块联结成知识网,以求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避免知识在大脑中杂乱无章地堆放。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了思维导图来进行复习。 2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学者托尼•布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是终极的组织性思维工具,能将你大脑中的想法“画出来”。和传统的记笔记的方法不同,思维导图是从一个中心概念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通过线条、颜色、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的图,它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1]。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解答: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

1、 宇观世界、宏观世界、微观世界

1、宇观世界、宏观世界、微观世界 当今的理论物理学并不缺乏坚深的数学演绎,缺乏的只是理论发展所需要的活力:新视角、新概念、新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新的科学体系的诞生无不是在固有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当时所了解的知识,理想化出一系列基本理论,并在这些基本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整个体系。但没有人能保证这些基本理论始终有效。当我们学习这些科学体系时,对权威的崇拜,对这些科学体系魅力的迷恋,对整个科学体系坍塌的恐惧使得我们的自由意志与既有结论或权威对立时,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逃避。而作为科学基本的态度和精神的怀疑与批判,则早已被我们置之于脑后。逐渐地,我们就把这些基本理论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公理",即使它们已经不合时宜。 在二十一世纪物理学将在三个方向上继续向前发展(1)在微观方向上深入下去;(2)在宏观方向上拓展开去;(3)深入探索各层次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非线性科学。吴水清先生认为:“在科学研究的路上,我们要以实验为根据,以数学位工具,以实用为目标,以理论为基础,进行开拓和创新。”李政道教授讲:“地球村人面临第三次物理学革命的挑战。”【1】 宇观世界:指宇宙学和天文学研究的范围。长度单位使用天文学单位1.496×1011m(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或大尺度单位9.5×1015m(即光年);宏观世界:指现实生活涉及到的经验世界。长度主单位使用m,大单位用km,小单位用mm;经典物理学就是适用于这一领域的、添加了许多假设和近似的、非常实用的理论;微观世界:指跟非牛顿范式物理学所研究的热、光、电磁现象相关的,辐射能ε从粒子中放出、在空间中传播、或被粒子吸收的整个系统。长度单位使用纳米10-9m或者埃10-10m。宏观描述只描述宏观物质体而不追究其内部的微观结构或超微观结构。微观描述到分子,原子止。超微观描述则到原子以下范围内。宇观只是一般意义下的宏观的扩展,本质还是宏观。所以物质的空间范围应分为:宏观,微观,超微观三大领域。宏观现象、宇观现象和微观现象中都有许多是人们已有的观念和理论所无法解释,这就要求我们修改旧有的观念和理论,甚至创立新的观念和理论。客观世界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老师!我们能够做的是用一个改善的观念和理论去取代旧有的观念和理论,一代接一代地进行下去。这一切不能仅仅靠理论思索,更重要的是科学的实践。经得起客观实践检验的观念和理论才是有生命力的。

宏观把握,微观落实,磨练细节,追求卓越(高三)

宏观把握,微观深入 磨练细节,追求卓越 ——谈主观题的应考策略 一、新课标卷主观题的主要特点 二、图文转换,强化过程,提炼方法 【案例分析】42.(16分)读图13,回答下列问题。 图13 (1)图中山脉是两大流域的分水岭,说出这两个流域的名称及其在图中的空间分布特点。(6分) (一)我们学过的面状地理事物 (二)描述面状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的思路方法 (三)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特点)的思路方法 (四)描述面状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变化的思路方法 【试题精练】36.(36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 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图4 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10分) 【试题精练】44.(15分)读图17,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科特迪瓦的地理位置特征。(3分) 【试题精练】30.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资料一:亚洲某区域图(图11)。 资料二: 泰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2010年接待 外国游客1570-1580万人次,带来收入5800-6000 亿泰铢。2011年持续4个多月的水灾给泰国南部 地区的旅游造成较大影响,预计到泰国南部观光 旅游的游客将减少3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损失 约为200多亿泰铢。 (1)描述泰国的地理位置。(3分) 【试题精练】44.(12分)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图”(图15),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3分) 【试题拓展】34.(32分)根据材料和图1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 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 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10分)

1微观示意图

教师辅导教案 组长审核: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化学反应围观示意图能清晰的使用微观粒子表示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过程。 例如: 表示的化学反应为:Cl2+2NaClO2==2NaCl+2ClO2 三、例题解析 一、确定模型表示的物质 例1:分子模型可以直观的表示分子的微观结构(分子模型中,不同颜色、大小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 下图所示的分子模型表示的分子是 A.HCHO B.CO2C.NH3D.CH4 二、判定模型表示的变化 例2:下列用微观图示表示的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三、观察模型变化的结果 例3:右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四、判定模型表示的化学反应类型 例4:如图所示的微观化学变化的反应类型是 A.置换反应B.化合反应C.分解反应D.复分解反应 五、判定模型表示的物质分类 例5: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若用“○”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六、判定模型表示的粒子构成 例6:参考下列物质的微观结构图示,其中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七、安排化学反应顺序 例7: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①②④③D.①④③② 八、寻找符合模型的化学反应 例8:下图是用比例模型来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一定条件下发生的下列反应能用下图表示的是 A.2H2+O2=2H2O B.2CO+O2=2CO2C.N2+O2=2NO D.N2+3H2=2NH3 九、找寻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 例9:氢气不仅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还可以在氯气中燃烧,反应方程式为H2+Cl22HCl,若用“○”表示氯原子,“●”表示氢原子,则上述反应可表示为 A. B. C. D. 十、说明模型图示的微观意义 例11: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中“”“”,

宏观把握与微观深入

宏观把握与微观深入 今天我们究竟如何才能高效高质的备好一节课呢? 通过今天的培训,我们是否可以更清晰我们的备课思路,那就是宏观把握微观深入。 一、宏观把握 什么是宏观把握?如何做到宏观把握呢? 宏观把握,就是站在学科的本质,模块的要求,明确通过本学科将来培养学生什么是他们将来能用得上的知识方法,即明确本学科最大的big idea,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划分,形成模块,进而得到中位的big idea。 这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学科本质的把握。 那么数学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呢?数学在中学阶段的的作用是什么呢? 1、在新课标中明确说明数学的本质是: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 2、数学的教育功能是: 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3、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上面的文字分析,可以看出数学作用学习其它学科和将来开展研究的工具性和数学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特价值,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应该成为数学教育的核心,特别是在数学过程中不断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在教学设计如何显性呈现这一过程,成为备课的中心工作。 二、微观深入 什么是微观深入?如何做到微观深入? 微观深入,就是从事实出发,通过对具体事实的分析,找寻具体事实的共同点,总结出事实背后的思想方法,从而找到事实与思想方法方法的结合点。

浅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2

浅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13会本24班陈世杰 2013102022406 摘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运行的规律的学问。经济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学本来没有宏观和微观的划分。随着分工的发展,为了研究的方便和深入,才出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划分。微观的英文是“micro”,原意是“小”。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的英文是“macro”,原意是“大”。所谓宏观经济学则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二者究竟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首先从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研究对象、核心理论等不同方面比较二者之间的区别;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角度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都是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资源配置的选择。通过对二者联系与区别的研究,得到一些有助于我们大学生的启示。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别;联系;启示 一、西方经济学从古至今 西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时期。重商主义是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古典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形成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正是因为经济学的逐步发展,导致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逐步分离,形成我们当下所看到的完整的体系。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究竟有何区别呢?首先二者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有三点最基本的假设:(1)完全理性;(2)市场出清;(3)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两个:(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其次二者基本不同在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现代微观经济学还包括了产权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时

“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专题训练

“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专题训练 1.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B.C.D. 2.如图所示,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其中“”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O”表示氢原子,则该化学反应中不存在的物质种类是() A.单质B.氧化物C.盐D.有机物 3.如图所示的微观化学变化,其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A.置换反应B.化合反应C.分解反应D.复分解反应4.如图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汞和氧气都由分子构成5.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B.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未发生变化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点燃2HCl 6.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根据以上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B.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氧气C.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3种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甲烷和水的计量数之比为1:1 7.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说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 B .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3:2 C .所有参与反应的物质都是化合物 D .D 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1 8.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 .生成了2种物质 C .反应物含3种元素 D .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9.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硫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甲是SO 2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种类均不变 D .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 10.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B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保持不变 D .该图可示意CO 与O 2的反应 11.如图的反应中,甲、乙、丙三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3:2,则从图示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生成物一定属于氧化物 B .原子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变化 C .该反应不可能是分解反应 D .乙分子中A 与B 的原子个数比为1:2 12.(2012?顺义区二模)有机物丁可用作燃料电池的燃料.将二氧化碳转化成丁的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产物丁的分子模型为 B .该反应中属于化合物的是甲、乙、丙 C .该过程可实现碳循环,减少碳排放 D .丁可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教材分析——从宏观到微观

教材分析——从宏观到微观 透彻分析教材是有效设计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下面作者以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4.1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为例谈淡如何实行教材分析. 一、宏观把握教材 分析教材首先应明确教材内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的具体要求;其次,在分析过程中不但要研究教材正文、例题、习题等具体内容,而且还应将局部的数学内容与整体的数学内容相联系,将一节的数学内容与一章的数学内容、一个学习阶段的数学内容、初中学段的数学内容甚至整个中学学段的数学内容相联系,要整体了解教材,宏观把握教材,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教材内容在《课标》中的具体要求 明确教材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在《课标》中的具体要求,仔细领会刻画目标要求的动词“了解”“理解”“掌握”“灵活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的真正涵义,使之具体化,切实把握教材重要知识点在《课标》中的要求水准.例如,《课标》对“变量”“函数”的具体要求是:“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能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能举出函数的实例”,解析此目标,将其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检测的行为要求,即:(1)通过简单实例,说出变量、常量的意义;(2)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能识别变量与常量;(3)能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函数,并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有函数关系;(4)能举出可用函数表示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值得注意的是,《课标》中的具体目标是学生在本学段学习结束时在认知等水平上应达到的最基本要求,不是当前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更不是学生学习的最高标准. 2.了解教材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将教材内容放在整个数学学科的大框架之中,从宏观上了解它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本节内容中的函数概念,它是近代数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的引入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使常量数学进入变量数学,实现了数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很多数学分支(如代数、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实变函数、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等)都是以函数为中心展开研究的,函数已成为整个数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微观宏观全)曼昆《经济学原理》(五版)课后习题答案中文版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习题解答 目录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1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7 第三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14 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22 第五章弹性及其应用31 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41 第七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50 第八章应用:赋税的代价58 第九章应用:国际贸易65 第十章外部性75 第十一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84 第十二章税制的设计91 第十三章生产成本99 第十四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09 第十五章垄断121 第十六章垄断竞争135 第十七章寡头143 第十八章生产要素市场153 第十九章收入与歧视162 第二十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69 第二十一章消费者选择理论177 第二十二章微观经济学前沿187 第二十三章一国收入的衡量195 第二十四章生活费用的衡量204 第二十五章生产与增长210 第二十六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214 第二十七章基本金融工具221 第二十八章失业226 第一篇导言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复习题 1.列举三个你在生活中面临的重要权衡取舍的例子。 答:①大学毕业后,面临着是否继续深造的选择,选择继续上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就意味着在今后三年中放

弃参加工作、赚工资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②在学习内容上也面临着很重要的权衡取舍,如果学习《经济学》, 就要减少学习英语或其他专业课的时间;③对于不多的生活费的分配同样面临权衡取舍,要多买书,就要减少在 吃饭、买衣服等其他方面的开支。 2.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答: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在看电影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例如:看书、打零工。 3.水是生活必需的。一杯水的边际利益是大还是小呢? 答:这要看这杯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喝,如果这是一个人五分钟内喝下的第五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很 小,有可能为负;如果这是一个极度干渴的人喝下的第一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将会极大。4.为什么决策者应该考虑激励? 答:因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而政策会影响激励。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它将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行为如何由于政策的原因而变化时,他们的政策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5.为什么各国之间的贸易不像一场比赛一样有赢家和输家呢? 答:因为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从中享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通过贸易 使每个国家可供消费的物质财富增加,经济状况变得更好。因此,各个贸易国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经济合作 伙伴。在公平的贸易中是“双赢”或者“多赢”的结果。 6.市场中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做什么呢? 答: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商品价格,价格反映商品自身的价值和社会成本,市场中的企业和家庭 在作出买卖决策时都要关注价格。因此,他们也会不自觉地考虑自己行为的(社会)收益和成本。从而,这只“看 不见的手”指引着千百万个体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社会福利趋向最大化。 7.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答: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性和市场势力。 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当一个人不完全承担(或享受)他的行为所造成的成本(或收益) 时,就会产生外部性。举例:如果一个人不承担他在公共场所吸烟的全部成本,他就会毫无顾忌地吸烟。在这种 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规章制度来增加经济福利。 市场势力是指一个人(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例如:某种商品的垄断生产者由于几乎不 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可以向消费者收取过高的垄断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垄断者收取的价格有可能提高经济 效率。 8.为什么生产率是重要的? 答:因为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而对这种能力的最重要的衡量度就是生产率。生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产生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MPS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我国在继续实行WPS体系的同时,逐步引进产生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并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广泛采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NA)。1984年至1992年,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在总结我国当时的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该方案采纳了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保留了MPS体系的部分内容。1992年1月,国务院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论证,通过了这个方案。同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一体系。 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分析和管理部门逐步放弃了MPS体系的有关指标,转而采用SNA体系的有关指标研究经济情况、制定经济计划和政策。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之后,相应国家纷纷放弃MPS体系,采用丁SNA体系。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盟五个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1993年SNA正式出版之后,许多国家根据这套新的国际标准对各自原有的核算体系进行了系统的修订。针对国内外客观情况的变化,我国也对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99年,国家统计局决定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修订,《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就是这次修订的最终结果。它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总结了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采纳了1993年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新的规范性文本。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对《试行方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取消了其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