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内句子翻译

《论语》导读内句子翻译
《论语》导读内句子翻译

翻译课本中出现的例句

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译文:我小时候生活穷苦,所以学会了许多鄙贱的技艺。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文: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OR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效法;对于缺点我改去。

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译文: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花巧的言语、伪善的面

孔的人,少有仁德的。”

5、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y 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好水,仁慈的人喜好山。聪明的人生动活泼,仁慈的人沉厚宁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仁厚的人有涵养,寿命长。”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回答:“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

★译文: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做官要没有懈怠,凭忠心执行政令。”

8、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译文:颜渊、季路侍从。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你们的志向?”子路说:“愿与朋友共享车马及皮袍衣服,使它们坏了也没有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到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

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

9、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译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

1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译文:不符合礼的事不去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去听,不符合礼的话不去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去做。

11、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论语?颜渊》)

★译文:修养仁德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1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文: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

要达到仁,这仁就来了。

1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译文:自己想要立身,才能使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才能使别人通达。

1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环绕)之。”(《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国君)用道德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处于自己的方位上,而群星都环绕着它。”

15、子曰:“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民能避免犯罪,但没有羞耻心;用道

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纠正(错误)。”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文:(有职位的人)本身正直,不发命令下属也能办好事情;(有职位的人)本身不正直,即使强发命令下属也不会听从。

17、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译文:教育人不要区分若干等类。

1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译文:努力学习不要满足,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0、子曰:“由,诲女(同“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同“智”。明智,真知)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2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

了。”

23、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译文: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使他去实践(OR去力行);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遇事轻率),所以让他变得谦退。

24、不愤(因激愤而决心努力)不启,不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不发。举一隅(角落)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

25、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V.)

直,友谅(诚信),友多闻,益矣。友便(pían)辟(bì)(君主左右的宠信小人),友善柔,友便(p ían)侫(nìng,能说会道、巧言谄媚),损矣。”(《论语?季氏》)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小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2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译文:君子有三种禁戒:少年的时候,血气还没有稳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当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

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2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呢!

2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译文: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局促忧愁。

2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译文:看见贤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而在内心自我省察。

3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译文:天冷以后,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的叶子是最后凋落的。

32、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译文:君子只应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3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译文: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首先一定要先使其工具磨锋利。

34、朽木不可雕也。(《论语?公冶长》)

★译文:腐朽的木头不可能雕刻。

3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译文:发愤用功,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即将到来。

36、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努力奋勉)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译文:我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只不过是爱好古代文化,努力奋勉地去探求它罢了。

37、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译文:十户人家的村落,必定有人像丘(我)一样忠信,但不如我好学啊。

38、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

语?先进》)

★译文:暮春三月,春服已经换上,约上五六个青年(成年)朋友,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再一路歌唱而归。

39、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自立;四十岁时(遇事)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没有不顺耳的事);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但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全文翻译(拼音版)

l ún y ǔquán w?n j í f ān yì 《论语》全文及翻译 zǐ yuē xu? ?r shí xí zhībù yì shu ōhūyǒu p?nɡ zì yu ǎn f ānɡ lái bù yìla hūr?n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yì w?n kǒnɡ zǐ shuōxu? le y?u shíchánɡwēn xí h? li àn xíbù shì hěn yúkuài mɑyǒu zhìt ?nɡd ào h?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 zǐ yuē qi ǎo yán l ìnɡ sa xi ǎn yǐ r?n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yì w?n kǒnɡ zǐ shuōhuā yán qi ǎo yǔmǎn li ǎn duīxi ào de zha zhǒn ɡr ?n shì hěn sháo y ǒu r ?n d? de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c ?nɡ zǐ yuēwú r ì sān shěnɡ wú shēn w?i r ?n m?u ?r bù zhōnɡ hūyǔ p?nɡyǒu ji āo ?r bù xìn hūchuán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yì w?n c?nɡ zǐ shuōwǒ měi ti ān dōu yào duō cì f ǎn xǐnɡzì j ǐw?i bi ? r?n chū zhǔ yì zu? shìshìf ǒu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 zǐ yuēj ūn zǐ shí wú qi úbǎo j ū wú qi ú ān mǐn yú shì ?r shan y ú yán ji ùyǒu dào ?r zhanɡyān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yì w?n kǒnɡ zǐ shuōj ūn zǐ chī bù zhuīqi ú bǎo zúzhù bù zhuīqi ú ān y ìzu? shìl ínɡmǐn yán t án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 zǐ yuēbù huàn r ?n zhī bù j ǐ zhīhuàn bù zhīr?n yě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yì w?n kǒnɡ zǐ shuōbú pà m?i r?n li ǎo ji ě zì j ǐji ù pà z ì j ǐ bù li ǎo ji ě bi ? r?n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zǐ yuēshī sān bǎi yī yán yǐ bì zhīyu ēsī wú xi?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yì w?n kǒnɡ zǐ shuōshīj īnɡsān bǎi l ínɡwǔshǒu y?nɡ yí j ù huà kě yǐ ɡài ku? j í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

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

论语学而篇原文和翻译优选稿

论语学而篇原文和翻译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论语·学而篇》(我的学习资料)

论语 学而篇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

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

《论语》十二章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35)课时《论语之微子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35)课时 《论语·微子篇第十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单位:四会市迳口学校 教学分析: 《论语·微子篇》是《论语》中的一篇,本篇共计1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一篇中有如下内容: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孔子、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等。 教学内容:《论语·微子篇第十八》18.1——18.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掌握《论语》的文学常识,品味《论语》语句流畅、简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常用的文言虚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背诵课文,默写文中的佳句。 2.能力目标: 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能熟读课文,理解大意,并能熟记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 使学生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讨论、听讲述,逐步疏通课文大意,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解释各章大意,理解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学原则。《论语》中心是讲做人的道德。 二、新课教学 1、板书课题:微子篇第十八 2、教师范读课文(1——6章) 3、学生诵读课文(1——6章) (要求:语音准确,声音响亮,停顿恰当。) 4、明确文中表示人名的词语。 5、选章讲读课文。 【原文】 18-6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辏。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论语.学而篇》原文与翻译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 子曰:“道千乘之国(2),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

论语全文翻译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钱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五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 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字: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事业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 曰”的字,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 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也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词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 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就有高 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就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门之道,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互相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采用,合适有很多朋友赞同我都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得到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救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委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八佾》、《里仁》篇)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八佾》、《里仁》篇) 《八佾》篇 《八佾》是《论语》第三篇的篇名。《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第一章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第二章 【原文】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第三章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原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第五章 【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第六章 【原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第七章 【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论语》全文翻译完整版(二十篇)

目录

《论语》——学而------------------------------------------------------------------ 2《论语》——为政---------------------------------------------------------------- 14 《论语》——八佾---------------------------------------------------------------- 25 《论语》——里仁---------------------------------------------------------------- 37 《论语》——公冶长------------------------------------------------------------- 45 《论语》——雍也---------------------------------------------------------------- 57 《论语》——述而---------------------------------------------------------------- 70 《论语》——泰伯---------------------------------------------------------------- 84 《论语》——子罕---------------------------------------------------------------- 94 《论语》——乡党--------------------------------------------------------------- 105 《论语》——先进--------------------------------------------------------------- 115 《论语》——颜渊--------------------------------------------------------------- 127 《论语》——子路--------------------------------------------------------------- 137 《论语》——宪问--------------------------------------------------------------- 148 《论语》——卫灵公------------------------------------------------------------ 163 《论语》——季氏--------------------------------------------------------------- 175 《论语》——阳货--------------------------------------------------------------- 182 《论语》——微子--------------------------------------------------------------- 190 《论语》——子张--------------------------------------------------------------- 195 《论语》——尧曰--------------------------------------------------------------- 203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略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论语:《微子篇》全文

论语:《微子篇》全文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能够去乎?”曰:“直道而 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 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 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 “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 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 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 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 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

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 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 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

《论语》学而篇第一翻译及自我赏析 ———————————————————————————————— 【原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另译】 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自我赏析】 这三句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对此章评价极高。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贯穿《论语》始终,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部分。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原文】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自我赏析】 此章中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孔子以仁为本的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孔子当时作为一个纯粹的思想家为了生存而必须提出对统治者有利的思想的无奈体现,从另一方面也提想出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但是,在当今社会,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状况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孝敬父母,关心长辈,考虑到老人们心灵上的需求。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

《论(lún)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 不愠.(yùn),不亦君子 ..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解析: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孔子愿意和别人切磋讨论学问,把这当做乐趣;第三句讲“个人修养”】 2.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 ..?与朋友交.而 ..不忠乎 ...(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 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翻译:“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解析: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3.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 ...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做事情,又不会超过规矩。 【解析:本段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告诉我们: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 ...(wéi)师矣.(yǐ)。”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解析: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中考文言文积累:《论语-微子篇》(一)

中考文言文积累:《论语-微子篇》(一)《论语●微子篇》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

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个人心得体会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个人心得体会【--个人述职报告】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得感受。以下是分享的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的文章,欢迎阅读!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

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 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 __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

《论(lún)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a)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a)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wa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翻译::“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做事情,又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w?i)师矣(yǐ)。”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翻译: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zāi)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qū)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的)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pǐ)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