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实验五 设备管理

操作系统实验五 设备管理
操作系统实验五 设备管理

实验五Linux磁盘设备管理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磁盘分区的方法;

2.掌握文件系统的建立、挂装、解挂和检查方法;

3.理解自动挂装;

二.实验内容:

1.使用fdisk命令进行磁盘分区;

2.使用mkfs命令创建文件系统;

3.使用fsck命令检查文件系统;

4.使用mount和umount命令实施挂载和卸载文件系统的操作;

5.学会使用软盘和光盘;

6.在系统启动时自动挂装文件系统;

三.实验练习:

实验要求:

在虚拟机相应操作系统的硬盘剩余空间中,用fdisk命令创建两个分区,分区类型分别为fat32和Linux。

然后,再用mkfs命令在上面分别创建vfat和ext3文件系统。然后,用fsck命令检查这两个文件系统;

最后,把这两个文件系统挂载到系统上。

实验步骤(★本实验中1、2在老师指导下,按要求去做,否则出现不可预料的后果,责任自负!!):

1.使用fdisk命令进行硬盘分区:

●以root用户登录到系统字符界面下,输入fdisk命令,把要进行分区的硬盘设备文件作为参数,

例如:fdisk /dev/sda。

●利用子命令m,列出所有可使用的子命令。

●输入子命令p,显示已有的分区表。

●输入子命令n,创建扩展分区。(根据自己虚拟机的硬盘实际空间去做!)

●输入子命令n,在扩展分区上创建新的分区。

●输入l,选择创建逻辑分区。

●输入心分区的起始扇区号,回车使用默认值。

●输入心分区的大小。

●再次利用子命令n创建另一个逻辑分区,将硬盘所有剩余空间都分配给它。

●输入子命令p,显示分区表,查看新创建好的分区。

●输入子命令l,显示所有的分区类型的代号。

●输入子命令t,设置分区的类型。

●输入要设置分区类型的分区代号,其中fat32为b,linux为83。

●输入子命令p,查看设置结果。

●输入子命令w,把设置写入硬盘分区表,退出fdisk并重新启动系统。

2.用mkfs创建文件系统:

●在无上述刚刚创建的分区上创建ext3文件系统和vfat文件系统(本例以/dev/sda5和/dev/sda6为

例,学生应根据自己系统的实际情况而定)。命令分别为:mkfs –t ext3 /dev/sda5和mkfs –t vfat /dev/sda6。

3.用fsck检查文件系统:fsck –t ext3 /dev/sda5和fsck –t vfat /dev/sda6。

mk

4.挂载和卸载文件系统:

●利用mkdir命令,在/mnt目录下建立挂载点,newext3和newfat。

●利用mount命令,列出已经挂载到系统上的分区。

●把上述新创建的ext3分区挂载到/mnt/newext3上:

#mount –t ext3 /dev/sda5 /mnt/newext3

●把上述新创建的vfat分区挂载到/mnt/newfat上:

#mount –t vfat /dev/sda6 /mnt/newfat

●利用mount命令列出挂载到系统上的分区,查看挂载是否成功。

●利用umount命令卸载上面的两个分区:

#umount /mnt/newext3

#umount /mnt/newfat

●利用mount命令查看卸载是否成功。

●编辑系统文件/etc/fstab文件,把上面两个分区加入此文件中。

●重新启动系统,显示已经挂载到系统上的分区,检查设置是否成功。

5.使用光盘与U盘:

●取一张光盘放入光驱中,在/mnt目录下建立挂载点cdrom(在redhat 9.0中此目录默认存在,且光盘师自动挂载的,此例目的在于练习)。

#mount –t iso9660 /dev/cdrom /mnt/cdrom

●查看光盘中的文件和目录列表。

●卸载光盘。

●利用与上述相似的命令完成U盘的挂载与卸载。

6.使用软盘:

●准备一张空白软盘,放入软驱中。

●用#fdformat –n /dev/fd0 命令格式化软盘。

●在软盘上创建ext2文件系统。

●利用#mount /dev/fd0 /mnt/floppy命令,把软盘挂载到/mnt/floppy目录下。

●把/etc/profile 文件复制到软盘上:#cp /etc/profile /mnt/floppy。

●进入/mnt/floppy目录,查看复制结果。

●回到用户主目录,卸载软盘。

●用dd命令把软盘中的内容复制到/tmp目录下,文件名为floppy。

●从软驱中取出软盘,把另一张软盘放入软驱中(可用同一张代替)。

●格式化软盘并创建ext2文件系统。

●用dd命令把/tmp目录下的暂存文件floppy写入到新软盘当中。

●把软盘挂载,查看内容是否为上述复制内容,如果是说明正确,否则说明不正确。

四.实验思考题:

1.在Linux下能创建Windows 的分区吗?在Linux下能创建Windows的文件系统吗?

2.系统挂装表的文件名?系统挂装表的作用是什么?其文件格式使什么?

3.利用mount命令挂装一个文件系统和将其写入/etc/fstab文件的区别是什么?

4.如何修复受损的文件系统?

5.文件backup.tar.gz的权限如下:

-rw-r—r-- 1 root root 19274 Jul 14 11:00 backup.tar.gz

写出实现下述功能的命令:

●为文件backup.tar.gz的所有者添加执行权限。

●赋予所有用户读和写backup.tar.gz文件的权限。

●除用户所有者之外,任何人不能修改文件file。

●修改文件backup.tar.gz的用户组为adm。

●修改文件backup.tar.gz的所有者为helen。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_实验五

实验五:管道通信 实验内容: 1.阅读以下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main() { int filedes[2]; char buffer[80]; if(pipe(filedes)<0) //建立管道,filedes[0]为管道里的读取端,filedes[1]则为管道的写入端 //成功则返回零,否则返回-1,错误原因存于errno中 err_quit(“pipe error”); if(fork()>0){ char s[ ] = “hello!\n”; close(filedes[0]); //关闭filedes[0]文件 write(filedes[1],s,sizeof(s)); //s所指的内存写入到filedes[1]文件内 close(filedes[1]); //关闭filedes[0]文件 }else{ close(filedes[1]); read(filedes[0],buffer,80); //把filedes[0]文件传送80个字节到buffer缓冲区内 printf(“%s”,buffer); close(filedes[0]); } } 编译并运行程序,分析程序执行过程和结果,注释程序主要语句。

2.阅读以下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main() { char buffer[80]; int fd; unlink(FIFO); //删除FIFO文件 mkfifo(FIFO,0666); //FIFO是管道名,0666是权限 if(fork()>0){ char s[ ] = “hello!\n”;

《实用操作系统》实验报告五linux设备管理

《实用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5 实验项目名称:设备管理 班级:学号:姓名: 地点:时间:2013 年11 月13 日 一、实验内容 1、添加硬盘,创建二个主分区、一个扩展分区,二个逻辑分区 注意:ide、scsi 提示:分区、格式化、挂载(fdisk,mkfs,mount) 2、查看常见的设备文件有哪些?(ls /dev ) 常见的设备文件:/dev/hd* IDE接口的硬盘(IDE接口的设备) /dev/sd* SCSI/USB设备/dev/cua* 串口设备/dev/lp* 并口设备/dev/tty* 终端设备/dev/consol 控制台设备/dev/eth* 以太网设备/dev/cdrom IDE光驱/dev/fd* 软驱/dev/audio 音频设备/dev/scd SCSI的光驱/dev/ppp PPP设备/dev/isdn* ISDN设备 3、挂载光盘,查看光盘内容创建挂载点要求:以本人姓名缩写为目录mkdir / 目录/设备挂载mount 空格源设备空格挂载点 4、显示管理System-config-display 5、声卡管理System-config-soundcard 6、打印机管理System-config-printer 7、网卡管理System-config-network 二、实验步骤及结果 1.添加硬盘,创建分区; 在启动虚拟机前,在工具栏中点击“虚拟机”,找到“设置”选项,在左面的硬件中找到硬盘,进行硬盘设备添加,这里有IDE和SCSI两种硬盘类型可供选择添加。完成硬盘添加后即可启动虚拟机进入linux系统。在这我添加了容量相同的硬盘设备类型各一;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教程 实 验 指 导 书 姓名: 学号: 班级:软124班 指导老师:郭玉华 2014年12月10日

实验一WINDOWS进程初识 1、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VC编写基本的Win32 Consol Application(控制台应用程序)。 (2)掌握WINDOWS API的使用方法。 (3)编写测试程序,理解用户态运行和核心态运行。 2、实验内容和步骤 (1)编写基本的Win32 Consol Application 步骤1:登录进入Windows,启动VC++ 6.0。 步骤2:在“FILE”菜单中单击“NEW”子菜单,在“projects”选项卡中选择“Win32 Consol Application”,然后在“Project name”处输入工程名,在“Location”处输入工程目录。创建一个新的控制台应用程序工程。 步骤3:在“FILE”菜单中单击“NEW”子菜单,在“Files”选项卡中选择“C++ Source File”, 然后在“File”处输入C/C++源程序的文件名。 步骤4:将清单1-1所示的程序清单复制到新创建的C/C++源程序中。编译成可执行文件。 步骤5:在“开始”菜单中单击“程序”-“附件”-“命令提示符”命令,进入Windows“命令提示符”窗口,然后进入工程目录中的debug子目录,执行编译好的可执行程序: E:\课程\os课\os实验\程序\os11\debug>hello.exe 运行结果 (如果运行不成功,则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 有可能是因为DOS下路径的问题 (2)计算进程在核心态运行和用户态运行的时间 步骤1:按照(1)中的步骤创建一个新的“Win32 Consol Application”工程,然后将清单1-2中的程序拷贝过来,编译成可执行文件。 步骤2:在创建一个新的“Win32 Consol Application”工程,程序的参考程序如清单1-3所示,编译成可执行文件并执行。 步骤3:在“命令提示符”窗口中运行步骤1中生成的可执行文件,测试步骤2中可执行文件在核心态运行和用户态运行的时间。 E:\课程\os课\os实验\程序\os12\debug>time TEST.exe 步骤4:运行结果 (如果运行不成功,则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 因为程序是个死循环程序 步骤5:分别屏蔽While循环中的两个for循环,或调整两个for循环的次数,写出运行结果。 屏蔽i循环: 屏蔽j循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整循环变量i的循环次数:

操作系统实验 设备管理汇总

操作系统实验 名称实验六设备管理 姓名 专业 学号 日期 2015年12月01日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1.理解设备管理的概念和任务。 2.掌握独占设备的分配、回收等主要算法的原理并编程实现。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1.在Windows系统中,编写程序实现对独占设备的分配和回收的模拟,该程序中包括:建立设备类表和设备表、分配设备和回收设备的函数。 三、实验原理 1.独占设备的分配、回收等主要算法的原理。 为了提高操作系统的可适应性和可扩展性,现代操作系统中都毫无例外地实现了设备独立性,又叫做设备无关性。设备独立性的含义是:应用程序独立于具体使用的物理设备。 为了实现独占设备的分配,系统设置数据表格的方式也不相同,在实验中只要设计合理即可。这里仅仅是一种方案,采用设备类表和设备表。 (1)数据结构 操作系统设置“设备分配表”,用来记录计算机系统所配置的独占设备类型、台数以及分配情况。设备分配表可由“设备类表”和“设备表”两部分组成,如下 设备类表设备表 控制器表通道表 设备队列队首指针。凡因请求本设备而未得到满足的进程,其PCB都应按照一定的策略排成一个队列,称该队列为设备请求队列或简称设备队列。其队首指针指向队首PCB。在有的系统中还设置了队尾指针。 设备状态。当设备自身正处于使用状态时,应将设备的忙/闲标志置“1”。若与该设备相连接的控制器或通道正忙,也不能启动该设备,此时则应将设备的等待标志置“1”。

与设备连接的控制器表指针。该指针指向该设备所连接的控制器的控制表。在设备到主机之间具有多条通路的情况下,一个设备将与多个控制器相连接。此时,在DCT中还应设置多个控制器表指针。 (2)设备分配 1)当进程申请某类设备时,系统先查“设备类表”。 2)如果该类设备的现存台数可以满足申请要求,则从该类设备的“设备表”始址开始依次查该类设备在设备表中的登记项,找出“未分配”的设备分配给进程。 3)分配后要修改设备类表中的现存台数,把分配给进程的设备标志改为“已分配”且填上占用设备的进程名。 4)然后,把设备的绝对号与相对号的对应关系通知用户,以便用户在分配到的设备上装上存储介质。 (3)设备回收 当进程执行结束撤离时应归还所占设备,系统根据进程名查设备表,找出进程占用设备的登记栏,把标志修改为“未分配”,清除进程名。同时把回收的设备台数加到设备类表中的现存台数中。 设备分配程序的改进 增加设备的独立性:为了获得设备的独立性,进程应使用逻辑设备名I/O。这样,系统首先从SDT中找出第一个该类设备的DCT。若该设备忙,又查找第二个该类设备的DCT,仅当所有该类设备都忙时,才把进程挂在该类设备的等待队列上,而只要有一个该类设备可用,系统便进一歩计算分配该设备的安全性。 四、程序流程图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教师: 学号: 姓名: 2012年3月6日 计算机学院

实验题目:请求页式存储管理(三) ----------------------------------------------------------------------------- 实验环境:VC6.0++ 实验目的:学生应独立地用高级语言编写几个常用的存储分配算法,并设计一个存储管理的模拟程序,对各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评测其性能优劣,从而加深对这些算法的了解。实验内容: (1)编制和调试示例给出的请求页式存储管理程序,并使其投入运行。 (2)增加1~2种已学过的淘汰算法,计算它们的页面访问命中率。试用各种算法的命中率加以比较分析。(增加了FIFO) 操作过程: (1)产生随机数 (2)输入PageSize(页面大小1 /2/4/8 K) (pageno[i]=int(a[i]/1024)+1) (3)菜单选择

(4)OPT/ LRU/FIFO演示(pagesize=1K)

(5) 过程说明(PAGESIZE = 4K ) OPT :最佳置换算法(淘汰的页面是以后永不使用,或许是在最长时间内不再被访问的页面) //在Table 表中如果未找到,记录每个元素需要找的长度 //全部table 中元素找完长度,然后进行比较,找出最大的,进行淘汰 int max=0; int out; for(k=0;kmax){ max = table_time[k]; out = k; } }//找出最长时间,进行替换 table[out]=pageno[i]; page_out++;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每一次课程设计度让我学到了在平时课堂不可能学到的东西。所以我对每一次课程设计的机会都非常珍惜。不一定我的课程设计能够完成得有多么完美,但是我总是很投入的去研究去学习。所以在这两周的课设中,熬了2个通宵,生物钟也严重错乱了。但是每完成一个任务我都兴奋不已。一开始任务是任务,到后面任务就成了自己的作品了。总体而言我的课设算是达到了老师的基本要求。总结一下有以下体会。 1、网络真的很强大,用在学习上将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助手。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能够在网上找到。从linux虚拟机的安装,到linux的各种基本命令操作,再到gtk的图形函数,最后到文件系统的详细解析。这些都能在网上找到。也因为这样,整个课程设计下来,我浏览的相关网页已经超过了100个(不完全统计)。当然网上的东西很乱很杂,自己要能够学会筛选。 不能决定对或错的,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去尝试。就拿第二个实验来说,编译内核有很多项小操作,这些小操作错了一项就可能会导致编译的失败,而这又是非常要花时间的,我用的虚拟机,编译一次接近3小时。所以要非常的谨慎,尽量少出差错,节省时间。多找个几个参照资料,相互比较,

慢慢研究,最后才能事半功倍。 2、同学间的讨论,这是很重要的。老师毕竟比较忙。对于课程设计最大的讨论伴侣应该是同学了。能和学长学姐讨论当然再好不过了,没有这个机会的话,和自己班上同学讨论也是能够受益匪浅的。大家都在研究同样的问题,讨论起来,更能够把思路理清楚,相互帮助,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3、敢于攻坚,越是难的问题,越是要有挑战的心理。这样就能够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当然这也是不提倡熬夜的,毕竟有了精力才能够打持久战。但是做课设一定要有状态,能够在吃饭,睡觉,上厕所都想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你不成功都难。 4、最好在做课设的过程中能够有记录的习惯,这样在写实验报告时能够比较完整的回忆起中间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当时我遇到我以前从未遇到的段错误的问题,让我都不知道从何下手。在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之后,我对段错误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用相应的办法来解决。 在编程中以下几类做法容易导致段错误,基本是是错误地使用指针引起的 1)访问系统数据区,尤其是往系统保护的内存地址写数据,最常见就是给一个指针以0地址 2)内存越界(数组越界,变量类型不一致等) 访问到不属于你的内存区域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系统内存使用统计5

上海电力学院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 实验报告 题目:动态链接库的建立与调用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年级:信息安全2010级 学生姓名:李鑫学号:20103277 同组姓名:无 2012年11 月28 日上海电力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实验项目线程的同步 姓名李鑫学号20103277 班级2010251班专业信息安全 同组人姓名无指导教师姓名徐曼实验日期2012/11/28 实验目的和要求: (l)了解Windows内存管理机制,理解页式存储管理技术。 (2)熟悉Windows内存管理基本数据结构。 (3)掌握Windows内存管理基本API的使用。 实验原理与内容 使用Windows系统提供的函数和数据结构显示系统存储空间的使用情况,当内存和虚拟存储空间变化时,观察系统显示变化情况。 实验平台与要求 能正确使用系统函数GlobalMemoryStatus()和数据结构MEMORYSTATUS了解系统内存和虚拟空间使用情况,会使用VirtualAlloc()函数和VirtualFree()函数分配和释放虚拟存储空间。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 实验平台:Visual Studio C++ 6.0 实验步骤与记录 1、启动安装好的Visual C++ 6.0。 2、选择File->New,新建Win32 Console Application程序, 由于内存分配、释放及系统存储 空间使用情况均是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的系统调用,因此选择An application that support MFC。单击确定按钮,完成本次创建。 3、创建一个支持MFC的工程,单击完成。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报告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软件二班 学号: 2220111350 姓名:韩培培 序号: 14

目录: 实验一、进程的创建 实验二、进程控制 实验三、进程的管道通信 实验四、消息通信 实验五、进程调度 实验六、FIFO页面调度 实验七、LRU页面置换算法

实验一进程的创建 一.实验目的:进程的创建 二.实验内容:编写一段程序,使用系统调用 FORK( )创建两个子进程。当此程序运行时,在系统中有一个父进程和两个子进程活动。让每一个进程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字符:父进程显示字符“A”子进程分别显示字符“B”和“C”。试观察记录屏幕上的显示结果,并分析原因。 三.实验代码: #include <stdio.h> Main() { int p1,p2; While((p1=fork())==-1); If (p1==0) Putchar(ˊbˊ); else { While((p2=fork())==-1); If(p2==0) Putchar(ˊcˊ); else putchar(ˊaˊ); } } 四.实验运行结果

五.分析原因 程序首先调用Fork()函数创建一个子进程1.当创建进程不成功,循环创建进程,直至进程创建成功。如果Fork()返回值为0,表示当前进程是子进程1,显示字符B。如果Fork()返回值大于0,则表示当前进程是父进程,表示当前的程序代码是父进程所要执行的。父进程调用Fork()创建子进程2。当创建进程不成功时,循环创建进程直至成功。如果Fork()返回值为0,则表示当前进程是子进程2,显示字符C。如果Fork()返回值大于0,则表示当前进程 是父进程,输出字符A。

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实验报告1讲解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导论 实验项目: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 实验地点:实验楼210 专业班级:软件1319 学号:2013005655 学生姓名:张卫东 指导教师:王会青 2015年05 月21 日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系统简介 某大学每学年都需要对实验室设备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更新。 其中: (1)对于已彻底损坏的实验设备做报废处理,同时详细记录有关信息。 (2)对于有严重问题(故障)的需要及时修理,并记录修理日期、设备名、编号、修理厂家、修理费用、责任人等。 (3)对于急需使用但实验室目前又缺乏的设备,需以“申请表”的形式送交上级领导请求批准购买。新设备购入后要立即进行设备登记(包括类别、设备名、编号、 型号、规格、单价、数量、购置日期、生产厂家、保质期和经办人等信息),同 时更新申请表的内容。 (4)随时对现有设备及其修理、报废情况进行统计、查询,要求能够按类别和时间段等条件进行查询。 2.技术要求及限制条件 (1)所有工作由专门人员负责完成,其他人不得任意使用。 (2)每件设备在做入库登记时均由系统按类别加自动顺序号编号,形成设备号;设备报废时要及时修改相应的设备记录,且有领导认可。 (3)本系统的数据存储至少包括:设备记录、修理记录、报废记录、申请购买记录。 (4)本系统的输入项至少包括:新设备信息、修理信息、申请购买信息、具体查询统计要求。 (5)本系统的输出项至少包括:设备购买申请表、修理/报废设备资金统计表。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可行性分析报告 可行性研究主要是初步确定项目的规模和目标,确定项目的约束和限制。对于项目的功能和性能方面的要求进行简要的概述。详见组长田彦博的实验报告。 需求规格说明书 需求规格说明书主要是进一步定制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的细节问题,便于用户与开发商协调工作。在此主要绘制了系统的数据流图、相应的数据字典、E-R图、以及系统的功能图,对于各个方面的需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详见组长田彦博的实验报告。 概要设计说明书 概要设计说明书是为了说明整个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以及需求用例的各个功能点在架构中的体现。在此主要绘制了系统流程图、总体结构和模块的外部设计,而且对于数据库中逻辑结构方面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详见组长田彦博的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系统的引导 所在班级: 指导老师: 老师 实验日期: 2014年3 月29 日

一、实验目的 ◆熟悉hit-oslab实验环境; ◆建立对操作系统引导过程的深入认识; ◆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开发过程; ◆能对操作系统代码进行简单的控制,揭开操作系统的神秘面纱。 二、实验容 1. 阅读《Linux核完全注释》的第6章引导启动程序,对计算机和Linux 0.11的引导过程进行初步的了解。 2. 按照下面的要求改写0.11的引导程序bootsect.s。 3. 有兴趣同学可以做做进入保护模式前的设置程序setup.s。 4. 修改build.c,以便可以使用make BootImage命令 5. 改写bootsect.s主要完成如下功能: bootsect.s能在屏幕上打印一段提示信息XXX is booting...,其中XXX是你给自己的操作系统起的名字,例如LZJos、Sunix等。 6. 改写setup.s主要完成如下功能: bootsect.s能完成setup.s的载入,并跳转到setup.s开始地址执行。而setup.s 向屏幕输出一行"Now we are in SETUP"。setup.s能获取至少一个基本的硬件参数(如存参数、显卡参数、硬盘参数等),将其存放在存的特定地址,并输出到屏幕上。setup.s不再加载Linux核,保持上述信息显示在屏幕上即可。 三、实验环境

本实验使用的系统是windows系统或者是Linux系统,需要的材料是osexp。 四、实验步骤 1. 修改bootsect.s中的提示信息及相关代码; 到osexp\Linux-0.11\boot目录下会看到图1所示的三个文件夹,使用UtraEdit 打开该文件。将文档中的98行的mov cx,#24修改为mov cx,#80。同时修改文档中的第246行为图2所示的情形。 图1图2 图3 2. 在目录linux-0.11\boot下,分别用命令as86 -0 -a -o bootsect.obootsect.s和 ld86 -0 -s -obootsectbootsect.o编译和bootsect.s,生成bootsect文件; 在\osexp目录下点击MinGW32.bat依此输入下面的命令: cd linux-0.11 cd boot as86 -0 -a -o bootsect.obootsect.s ld86 -0 -s -o bootsectbootsect.o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四

实验4 进程控制 1、实验目的 (1)通过对WindowsXP进行编程,来熟悉和了解系统。 (2)通过分析程序,来了解进程的创建、终止。 2、实验工具 (1)一台WindowsXP操作系统的计算机。 (2)计算机装有Microsoft Visual Studio C++6.0专业版或企业版。 3、预备知识 (3)·CreateProcess()调用:创建一个进程。 (4)·ExitProcess()调用:终止一个进程。 4、实验编程 (1)编程一利用CreateProcess()函数创建一个子进程并且装入画图程序(mspaint.exe)。阅读该程序,完成实验任务。源程序如下: # include < stdio.h > # include < windows.h > int main(VOID) ﹛STARTUPINFO si; PROCESS INFORMA TION pi; ZeroMemory(&si,sizeof(si)); Si.cb=sizeof(si); ZeroMemory(&pi,sizeof(pi)); if(!CreateProcess(NULL, “c: \ WINDOWS\system32\ mspaint.exe”, NULL, NULL, FALSE, 0, NULL, NULL, &si,&pi)) ﹛fprintf(stderr,”Creat Process Failed”); return—1; ﹜ WaitForSingleObject(pi.hProcess,INFINITE); Printf(“child Complete”); CloseHandle(pi.hProcess); CloseHandle(pi hThread); ﹜

实验设备管理系统程序报告(DOC 51页)

实验设备管理系统程序报告(DOC 51页)

目录 一、需求与功能分析 第二章概要设计 (5) 2.1总体设计 5 2.2面向对象设计 5 2.3运行界面设计 6 第三章详细设计 (7) 3.1 系统设计与实现 (7) 3.2 模块设计 (8) 第四章测试分析 (10) 第五章课程设计总结 (10) 附录:程序代码(仅电子版需要、纸质版不需要)..................................................................................

一、需求与功能分析 1.1需求 为了方便管理校内各种实验设备,能够翻遍快捷的录入查询各个实验设备的基本信息而编写了此程序 实验设备管理系统设计 实验设备信息包括:设备编号,设备种类(如:微机、打印机、扫描仪等等),设备名称,设备价格,设备购入日期,是否报废,报废日期等。 1.2主要功能: 1、能够完成对设备的录入和修改。 2、对设备进行分类统计。 4、设备的破损耗费和遗损处理。 4、设备的查询。 1.3功能需求 1、可实现管理员登陆管理系统,游客查询系统。 2、对实验设备类型的管理。 3、对实验设备各项信息的录入和修改。 4、对实验设备的分类查询统计。 5、对实验设备的遗损处理 二、概要设计 2.1总体设计 程序总体共分为4个类: 1、菜单类 2、设备类型类 3、设备类 4、管理员类

由主函数主持整体运行,由菜单类调用其它三类 2.1 面向对象设计 1.设备类型类:(见图2) void shuru(); //设备类型的输入 void tianjia(); //设备类型的添加 void shanchu(); //设备类型的删除 void show(); //设备类型的输出显示 void xieru(); //设备类型的写入 void duqu(); //设备类型的读取 2.设备类: nfom* write() //设备的创建写入(见图3) Infom* load() //从文档中读取数据(见图4) void acquire(Infom* head) //分类查询数据(见图5) void acquire2(Infom* head) //查询全部数据(见图5) void acqu(char choose) //分类查询的内容支持(见图5) void add() //添加新内容(见图6) void undo(Infom* head) //删除(见图7)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许昌学院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书学号: 姓名:闫金科 班级:14物联网工程 成绩: 2016年02月

实验一Linux的安装与配置 一、实验目的 1.熟悉Linux系统的基本概念,比如Linux发行版、宏内核、微内核等。 2.掌握Linux系统的安装和配置过程,初步掌握Linux系统的启动和退出方 法。 3.熟悉Linux系统的文件系统结构,了解Linux常用文件夹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 1.从网络上下载VMware软件和两个不同Linux发行版镜像文件。 2.安装VMware虚拟机软件。 3.在VMware中利用第一个镜像文件完成第一个Linux的安装,期间完成网络 信息、用户信息、文件系统和硬盘分区等配置。 4.在VMware中利用第二个镜像文件完成第二个Linux的安装,并通过LILO或 者GRUB解决两个操作系统选择启动的问题。 5.启动Linux系统,打开文件浏览器查看Linux系统的文件结构,并列举出 Linux常用目录的作用。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 1、启动VMware,点击新建Linux虚拟机,如图所示: 2、点击下一步,选择经典型,点击下一步在选择客户机页面选择 Linux,版本选择RedHatEnterpriseLinux5,如图所示: 3、点击下一步创建虚拟机名称以及所要安装的位置,如图所示: 4、点击下一步,磁盘容量填一个合适大小,此处选择默认值大小 10GB,如图所示: 5、点击完成,点击编辑虚拟机设置,选择硬件选项中的CD-ROM (IDE...)选项,在右侧连接中选择“使用ISO镜像(I)”选项,点 击“浏览”,找到Linux的镜像文件,如图所示: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五

实验五线程的同步 1、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Windows系统环境下线程的创建与撤销。 (2)熟悉Windows系统提供的线程同步API。 (3)使用Windows系统提供的线程同步API解决实际问题。 2、实验准备知识:相关API函数介绍 ①等待对象 等待对象(wait functions)函数包括等待一个对象(WaitForSingleObject ())和等待多个对象(WaitForMultipleObject())两个API函数。 1)等待一个对象 WaitForSingleObject()用于等待一个对象。它等待的对象可以为以下对象 之一。 ·Change ontification:变化通知。 ·Console input: 控制台输入。 ·Event:事件。 ·Job:作业。 ·Mutex:互斥信号量。 ·Process:进程。 ·Semaphore:计数信号量。 ·Thread:线程。 ·Waitable timer:定时器。 原型: DWORD WaitForSingleObject( HANDLE hHandle, // 对象句柄 DWORD dwMilliseconds // 等待时间 ); 参数说明: (1)hHandle:等待对象的对象句柄。该对象句柄必须为SYNCHRONIZE访问。 (2)dwMilliseconds:等待时间,单位为ms。若该值为0,函数在测试对象的状态后立即返回,若为INFINITE,函数一直等待下去,直到接收到 一个信号将其唤醒,如表2-1所示。 返回值: 如果成功返回,其返回值说明是何种事件导致函数返回。

Static HANDLE hHandlel = NULL; DWORD dRes; dRes = WaitForSingleObject(hHandlel,10); //等待对象的句柄为hHandlel,等待时间为10ms 2)等待对个对象 WaitForMultiple()bject()在指定时间内等待多个对象,它等待的对象与 WaitForSingleObject()相同。 原型: DWORD WaitForMultipleObjects( DWORD nCount, //句柄数组中的句柄数 CONST HANDLE * lpHandles, //指向对象句柄数组的指针 BOOL fWaitAll, //等待类型 DWORD dwMilliseconds //等待时间 ); 参数说明: (1)nCount:由指针 * lpHandles指定的句柄数组中的句柄数,最大数是MAXIMUM WAIT OBJECTS。 (2)* lpHandles:指向对象句柄数组的指针。 (3)fWaitAll:等待类型。若为TRUE,当由lpHandles数组指定的所有对象被唤醒时函数返回;若为FALSE,当由lpHandles数组指定的某一个 对象被唤醒时函数返回,且由返回值说明是由于哪个对象引起的函数 返回。 (4)dwMilliseconds:等待时间,单位为ms。若该值为0,函数测试对象的状态后立即返回;若为INFINITE,函数一直等待下去,直到接收到 一个信号将其唤醒。 返回值:、 如果成功返回,其返回值说明是何种事件导致函数返回。 各参数的描述如表2-2所示。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5)

实验名称:存储管理 学号班级姓名 1 实验目的: 存储管理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合理地分配空间。请求页式管理是一种常用的虚拟存储管理技术。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请求页式存储管理中页面置换算法模拟设计,了解虚拟存储技术的技术特点,掌握请求页式存储管理的页面置换算法。 2 实验预备内容: (1)通过随机数产生一个指令序列,共320条指令。指令的地址按下述原则生成: ①50%的指令是顺序执行的; ②50%的指令是均匀分布在前地址部分; ③50%的指令是均匀分布在后地址部分。 具体的实施方法是: ①在 [0,319] 的指令之间随即选取一起点m; ②顺序执行一条指令,即执行地址为m+1的指令; ③在前地址[0,m+1]中随机选取一条指令并执行,该指令的地址为m′; ④顺序执行一条指令,其地址为 m′+ 1; ⑤在后地址[m′+ 2,319]中随机选取一条指令并执行; ⑥重复上述步骤①-⑤,直到执行320次指令。 (2)将指令序列变换为页地址流 设:①页面大小为1k; ②用户内存容量为4页到32页; ③用户虚存容量为32k。 在用户虚存中,按每k存放10条指令排在虚存地址,即320条指令在虚存中的存放方式为: 第0条-第9条指令为第0页(对应虚存地址为[0,9]); 第10条-第19条指令为第一页(对应虚存地址为[10,19]); …… 第310条~第319条指令为第31页(对应虚地址为[310,319])。 按以上方式,用户指令可组成32页。 (3)计算并输出下述各种算法在不同内存容量下的命中率。 ①先进先出的算法(FIFO); ②最近最少使用算法(LRR); ③最佳淘汰算法(OPT)先淘汰最不常用的页地址; ④最少访问页面算法(LFR); ⑤最近最不经常使用算法(NUR)。 其中③和④为选择内容。

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完版)

目录 第一章系统概述 (1) 1.1系统开发背景及意义 (1) 1.1.1 系统开发的背景 (1) 1.1.2 系统开发的意义 (1) 1.2开发策略 (2) 1.3可行性研究 (2) 1.3.1技术可行性 (2) 1.3.2经济可行性 (2) 1.3.3操作可行性 (3) 1.3.4社会因素可行性 (3) 1.3.5可行性研究结论 (3) 第二章系统分析 (4) 2.1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4) 2.2问题分析与解决 (4) 2.3功能分析 (5) 2.3.1数据的输入 (5) 2.3.2数据的查询 (5) 2.3.3数据的更新 (5) 2.3.4数据的管理 (5) 2.3.5系统安全性 (5) 2.4系统调查 (5) 2.4.1 系统流程 (5) 2.5功能模块概述 (7) 2.5.1 设备基本信息管理 (7) 2.5.2 系统管理 (8) 2.6数据字典 (9)

第三章系统设计 (16) 3.1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16) 3.2系统功能结构图 (16) 3.3代码设计 (17) 3.4系统概念设计 (17) 3.4.1 实体描述 (17) 3.4.2系统E-R图 (18) 3.5关系模式 (18) 3.6输出输入设计 (19) 3.6.1输出设计 (19) 3.6.2输入设计 (19) 个人总结 (20) 参考文献 (21)

第一章系统概述 1.1系统开发背景及意义 1.1.1 系统开发的背景 一个现代化的实验室设备系统在正常运行中总是面对大量的使用者,仪器以及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借用仪器。人工管理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又容易导致各种错误的发生。为了方便实验室管理,得开发一个更好更高效的软件来管理。实验室管理系统,是为了实现实验室管理而设计的,它也是现在各个部门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验室是所有高校、研究机构必不可少的基本构成单位。特别是高校,实验室的设备管理需要一套稳定、高效的管理办法。就我校情况看来,目前我校的实验室设备管理还处于较原始的手工阶段,缺少一套实用可靠的管理系统软件。随着电气化教学和无纸化办公的一步步完善,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管理我校的实验室设备势在必行。因此,本项目拟开发一个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 本系统将建立一个实验室设备管理平台,记录实验室所有的实验设备,并及时反应设备的运转状况,使用情况,以供本科生和研究生及其他试验人员合理的安排实验,达到工作效率的最优。 1.1.2 系统开发的意义 因为现在各个高校内教学设备众多但自动管理水平相比过低,很多高校管理设备都采用在设备购进以后将设备的基本情况和相关信息登记存档。存档以后档案基本就没人记录与维护,至于以后设备的变迁或损坏都不会记录在设备档案中,即不能体现设备的即时状态。而有些即使有设备管理系统的单位,就算是能把设备的即时信息体现在设备档案上,但设备的缺陷处理及设备缺陷等功能没有实施,设备检修的备品备件情况和检修成本核算没有实现,整个学校教学设备管理信息化仍处于较低水平。将管理任务分成小块,落实到个人并能随时查询设备当前情况和历史情况,对设备的可靠性分析有直接作用,使管理人员从手工计算、统计工作中解脱出来。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银行家算法 班级:计算机()班 姓名:李君益 学号:(号) 提交日期: 指导老师: 林穗 一、设计题目 加深了解有关资源申请、避免死锁等概念,并体会和了解死锁和避免死锁的具体实施方法。 要求编写和调试一个系统动态分配资源的简单模拟程序,观察死锁产生的条件,并采用银行家算法,有效的防止和避免死锁的发生。 二、设计要求

内容: 编制银行家算法通用程序,并检测思考题中所给状态的安全性。 要求: (1)下列状态是否安全?(三个进程共享个同类资源) 进程已分配资源数最大需求数 (状态) (状态) (2)考虑下列系统状态 分配矩阵最大需求矩阵可用资源矩阵 问系统是否安全?若安全就给出所有的安全序列。若进程请求(),可否立即分配? 三、设计分析 一.关于操作系统的死锁 .死锁的产生 计算机系统中有许多独占资源,他们在任一时刻只能被一个进程使用,如磁带机,绘图仪等独占型外围设备,或进程表,临界区等软件资源。两个进程同时向一台打印机输出将导致一片混乱,两个进程同时进入临界区将导致数据库错误乃至程序崩溃。正因为这些原因,所有操作系统都具有授权一个进程独立访问某一辞源的能力。一个进程需要使用独占型资源必须通过以下的次序: ●申请资源 ●使用资源 ●归还资源 若申请施资源不可用,则申请进程进入等待状态。对于不同的独占资源,进程等待的方式是有差别的,如申请打印机资源、临界区资源时,申请失败将一位这阻塞申请进程;而申请打开文件文件资源时,申请失败将返回一个错误码,由申请进程等待一段时间之后重试。只得指出的是,不同的操作系统对于同一种资源采取的等待方式也是有差异的。 在许多应用中,一个进程需要独占访问多个资源,而操作系统允许多个进程并发执行共享系统资源时,此时可能会出现进程永远被阻塞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死锁”。 2.死锁的定义 一组进程处于死锁状态是指:如果在一个进程集合中的每个进程都在等待只能由该集合中的其他一个进程才能引发的时间,则称一组进程或系统此时发生了死锁。 .死锁的防止 .死锁产生的条件: ●互斥条件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2+岳青山+0907052247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序号:2 实验项目名称: Windows 基本进程管理 1、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任务管理器,来观察各个进程的动态信息。 2、实验工具 (1)一台WindowsXP操作系统的计算机。 (2)计算机装有Microsoft Visual Studio C++6.0专业版或企业版。 3、预备知识 ·任务管理器,了解用户计算机上正在运行的程序和进程的相关信息。 ·Windows环境中的编程。 相关内容参见本次实验参考资料部分。 4、基本实验 1)观察任务管理器 步骤一:进入WindowsXP。 步骤二:按Ctrl+Alt+Delete(或按Ctrl+Shift+Esc)键都可以调出任务管理器。 步骤三:单击“查看”→“选择列”选项,可以看到一些选项, 这里,可以查看每个进程的PID,CPU使用时间,内存的使用情况,当前的进程是系统的还是用户的,每个句柄的数量,每个进程的优先级,等等。 步骤四:单击“性能”标签,在所示的“性能”选项卡中可以看到CPU的使用情况、内存的使用情况。 2)通过命令观察进程情况、 步骤一:单击“开始”→“运行”选项,输入cmd“命令提示符”下。 步骤二:输入tasklist。 步骤三:继续输入tasklist/?来寻找帮助,里面有更详细的解释。 3)通过命令来关闭一个进程 步骤一:单击“开始”→“运行”选项,输入cmd“命令提示符”下。 步骤二:输入tasklist后回车执行。 步骤三:继续输入taskkill/PID 208/T 5、实验编程 进行一个简单的Windows的图形用户接口(GUI)编程。 步骤一:进入WindowsXP。 步骤二:进入Microsoft Visual Studio C++6.0。 步骤三:在菜单栏中单击“文件”→“新建”→“文件”→C++Source File,选择路径(如D:\1.cpp),并命名为1.cpp。 步骤四:将下面的程序源代码输入。 步骤五:单击Windows系统的“开始”→“运行”选项,输入cmd。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二进程调度 1.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次实验,理解进程调度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进程状态的转变、进程调度的策略,进一步体会多道程序并发执行的特点,并分析具体的调度算法的特点,掌握对系统性能的评价方法。 2.实验内容 阅读教材《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二章和第三章,掌握进程管理及调度相关概念和原理。 编写程序模拟实现进程的轮转法调度过程,模拟程序只对PCB进行相应的调度模拟操作,不需要实际程序。假设初始状态为:有 n 个进程处于就绪状态,有m个进程处于阻塞状态。采用轮转法进程调度算法进行调度(调度过程中,假设处于执行状态的进程不会阻塞),且每过 t 个时间片系统释放资源,唤醒处于阻塞队列队首的进程。 程序要求如下: 1)输出系统中进程的调度次序; 2)计算CPU利用率。 3.实验环境 Windows操作系统、VC++6.0 C语言

4 设计思想: (1)程序中进程可用PCB表示,其类型描述如下: struct PCB_type { int pid ;// 进程名 int state ;// 进程状态 2——表示“执行”状态 1——表示“就绪”状态 0——表示“阻塞”状态 int cpu_time ; //运行需要的CPU寸间(需运行的时间片 个数) } 用PCB来模拟进程; (2)设置两个队 列,将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PCB挂在队列readyxx ;将处于“阻塞”状态的进程 PCB挂在队列blockedxx。 队列类型描述如下: struct QueueNode{

struct PCB_type PCB; Struct QueueNode *next; } 并设全程量: struct QueueNode *ready_head=NULL,//ready 队列队首指针 *ready_tail=NULL , //ready 队列队尾指针 *blocked_head=NULL,//blocked 队列队首指 针 *blocked_tail=NULL; //blocked 队列队尾指 针 (3)设计子程序: start_state(); 读入假设的数据,设置系统初始状态,即初始化就绪队列和 阻塞队列 dispath(); 模拟调度,当就绪队列的队首进程运行一个时间片后,放到就绪队列末尾,每次都是队首进程进行调度,一个进程运行结束 就从就绪队列中删除,当到 t 个时间片后,唤醒阻塞队列队首进程。

实验四 设备管理

实验四设备管理 【实验目的】 1)加深对设备管理概念及设备管理中虚拟设备的理解。 2)熟悉设备管理中Spooling技术的主要数据结构和井管理程序,通过一个简单的SPOOLing 系统来模拟实际的SPOOLing输入/输出过程,以掌握这种有用的技术。【实验要求】 调试并运行一个简单的SPOOLing模拟系统,了解SPOOLing 系统的输入/输出处理程序是如何与其它请求输入/输出的进程并发运行;SPOOLing 进程是如何把从输入设备读入的信息送到外存输入井中,或把外存输出井中的信息送到打印机等输出设备上输出。理解模拟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显示的状态和有关参数变化情况的意义。 【实验环境】 具备Windows或MS-DOS操作系统、带有Turbo C 集成环境的PC机。 【实验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SPOOLing技术的概念,SPOOLing系统中主要数据结构的设计和信息的流向、井的管理与控制。 难点:实验程序的问题描述、实现算法、数据结构。 【实验内容】 一.阅读实验程序 程序代码见【实验例程】。 二.编译实验例程 用Turbo C 编译实验例程。 三.运行程序并对照实验源程序阅读理解实验输出结果的意义。 【实验例程】 #include #define WELLSIZE 500 井的大小 #define FALSE 0 #define TRUE 1 struct { int id; char status; int bufflag; 输出缓冲区标志,FALSE为空 int filec; 输出文件计数 } pcb[4]; 进程控制块 struct { int reqid; 请求进程标识 int size; 输出文件长度 int addr; 输出文件在输出井中的首地址 } reqblock[10]; 输出请求块 int well [WELLSIZE]; 数组表示的输出井 int userbuf[3] [50]; 用户输出缓冲区 int f[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