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四节

第一章第四节
第一章第四节

第一单元主题四旅游的特点

学习目标:掌握旅游的特点。

知识框架:

典型例题

西方的圣诞节期间,会掀起一阵旅游热潮。这说明了旅游的( )特点。

A.广泛性

B.综合性

C.参与性

D.季节性

练一练

一、单项选择题(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只有不断开发那些更富有活力、更具情趣和鲜明个性特征的旅游项目旅游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旅游者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强调旅游的( )的特点。

A.季节性

B.综合性

C.参与性

D.广泛性

2.现在人们通过旅行社出去旅游有很多的选择,可以参加经济团,也可以参加豪华团;可以去国外旅游,也可以在国内旅游。这说明旅游具有( )的特点。

A.消费性

B.综合性

C.社会性

D.广泛性

3.旅游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社会活动,说明旅游具有()的特点。

A.消费性

B.综合性

C.社会性

D.广泛性

二、多项选择题(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4.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的人员构成已打破了长期被少数权贵和富有人士所垄断的格局,而日趋( )

A.大众化

B.平民化

C.群体化

D.个体化

5.以下能说明旅游具有季节性特点的有( )。

A.暑假有许多学校组织教师旅游

B.国庆假期被称为“黄金周”

C.北京香山秋天旅游的人最多

D.旅游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社会活动

6.旅游的特点有( )。

A.社会性

B.参与性

C.文化性

D.季节性

二、名词解释

7.旅游的综合性

8,旅游的参与性

9.旅游的季节性

三、填空题

10.旅游的季节性是指旅游活动因受到_______和_______的制约而呈现出旅游淡季、_______、旺季的差异性。

11.旅游的参与性,是指旅游者在旅游全过程中必须______、身体力行的______性。它有______参与和_______参与之分。

12.现代旅游具有突出的________性,旅游者构成日趋大众化、平民化。

13.旅游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辨析题(辨别对错并说明理由)

14.努力开发富有活力更具情趣的旅游项目能使旅游者更能主动参与其中。

()

15.随着旅游供给条件的不断发展和改善,旅游的综合性特点就越显著。()

五、简答题

16.你如何理解旅游的广泛性这一特点?

六、综合分析题

17每年8~12月份,会有二三十万上海人到巴城阳澄潮风景区度假成品尝大闸量,在此期间当地饭店和宾馆往往爆清:而在一年的其他时间里巴城阳澄制度假区游人稀少。

结合本节内容,谈谈你对这段文字内容的理解。

第1章第4节练习题(2)答案

一、单选题 1、某企业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为13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为节约20万元。当月购入材料一批,实际成本110万元,计划成本120万元,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00万元。该企业当月领用材料的实际成本为()万元。(2010年) A.88 B.96 C.100 D.112 差异率=(-20-10)÷(130+120)=-12% 实际成本=100×(1-12%)=88(万元) 2、某企业对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2008年12月1日,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为40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贷方余额为6万元;本月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为2 00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借方发生额为12万元;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 600万元。该企业2008年l2月31日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为( )万元。(2009年) A.798 B.800 C.802 D.1 604 差异率=(-6+12)÷(400+2000)=0.25% 实际成本=(400+2000-1600)×(1+0.25%)=802(万元) 3、某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的日常核算。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为80万元,成本差异为超支20万元。当月购入材料一批,实际成本为110万元,计划成本为120万元。当月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00万元,当月领用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为( )万元。(2007年) A.超支5 B.节约5 C.超支15 D.节约15 差异率=(20-10)÷(80+120)=5% 差异额=100×5%=5(万元) 4、某企业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为25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为超支45万元;当月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为55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为节约85万元;当月生产车间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万元。当月生产车间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为()万元。 A.45 B.10 C.85 D.40 差异率=(45-85)÷(250+550)=-5% 差异额=(250+550-600)×-5%=-10(万元) 5、某企业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为25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为超支45万元;当月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为55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为节约85万元;当月生产车间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万元。当月生产车间领用材料的实际成本为()万元。 A.502.5 B.570 C.630 D.697.5 差异率=(45-85)÷(250+550)=-5% 实际成本=600×(1-5%)=570(万元) 二、判断题 1、企业采用计划成本对材料进行日常核算,应按月分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不应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分摊。(√) 2、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原材料,平时收到原材料时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科目,领用或发出原材料时应按计划成本贷记“原材料”科目,期末再将发出材料和期末材料调整为实际成本。(×) 四、计算分析题 1、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7%。原材料采用实际成本核算,原材料发出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价。运输费不考虑增值税。 2006年4月,与A材料相关的资料如下: (1)1日,“原材料——A材料”科目余额20 000元(共2 000公斤,其中含3月末验收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图(第一课时) 备课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图(第一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章第四节地图第一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一、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学生读图:读课本P126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第一章第四节

第一章总论 第四节我国民航的历史及发展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研究民航概论的目的和方法; 2、掌握民航发展史中的代表人物及事件; 3、熟悉航空大事记。 教学重点:民航发展史中的代表人物及事件 教学时间:2课时 作业反馈: 公布答案,作业评价. 本课主要介绍我国民航的历史及发展,以教师讲解为主,重点人物及事件重点介绍。 一、旧中国时期(1920—1949)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造成功飞机并试飞成功;

1910年,北京南苑制造成功飞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南方革命政府、北方军阀和其他势力都发展航空,用于军事目的; 1918年,北洋政府成立航空事务处; 1920年,我国第一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后延伸至济南; ?1928年,政府开始筹办民用航空; ?1929年,沪蓉航空管理处成立,开辟上海---南京航线; ?1930年,与美商合资组建中国航空公司; ?1931年,与汉沙合资组建欧亚航空公司; ?1933年,西南五省组建西南航空公司; ?抗日战争前夕,开通了上海---北京、上海---广州、上海---成都、上海---兰州---乌鲁木齐、北京---广州、兰州---包头、西安---昆明、乌鲁木齐---塔城、广州---海口、广州---南宁等航线; ?1936年,开辟第一条国际航线,广州---河内航线; ?1939年,中苏航空公司成立,开辟重庆---莫斯科航线;中航/欧亚航执行印度---昆明---重庆运输任务;

?1949年10月,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共有从业人员6000多人,航线52条,通往40多个城市,航线里程8万公里; 重点介绍: 介绍冯如:书本46 介绍驼峰航线(视频)1分钟左右介绍 学生阅读书本57页,回答为什么叫驼峰航线? 援华飞虎队队长陈纳德与“驼峰航线” 滇缅公路被切断后,为了支援中国持续抗战,美国给予中国大量的援助并试图开辟空中运输线。同时,陈纳德和他的飞虎队在遥远的中国成就了他们的传奇。飞虎队大约摧毁了2500架日本飞机,消灭日军1000多人。陈纳德促成了挑战人类航空运输极限——开通驼峰航线,从美国到达当时印度东部的丁江机场,美国的飞机从这里运载援华物资飞越横断山脉到达云南昆明。三年里,美军在驼峰航线上损失了500多架飞机、1500多名飞行人员。 二、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 ?1949年11月9日,中国航/中央航两航起义,4000余员工参与,12架飞机,由香港飞大陆;

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课下训练(人教版必修1)

1.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酸:CH 3COOH 、H 2SO 3、NaHCO 3、HF B .碱:Cu 2(OH)2CO 3、NaOH 、Fe(OH)2、Mg(OH)2 C .盐:AgCl 、BaSO 4、NaH 2PO 4、Mg(NO 3)2 D .氧化物:FeO 、N 2O 5、COCl 2、SiO 2 解析:选C 。A 项中NaHCO 3不是酸;B 项中Cu 2(OH)2CO 3不是碱;D 项中COCl 2组成元素为三种,不属于氧化物。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 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 .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 .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 .CCl 4是一种化合物 D .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应为:CCl 4+4Na =====700 ℃C +4NaCl ,由此可知 B 、 C 、 D 项都是正确的。金刚石是一种非金属单质,故A 项不正确。 3.组成中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做酸式盐。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又不是酸式盐的是( ) A .KHSO 4 B .NH 4NO 3 C .Ca(H 2PO 4)2 D .Cu 2(OH)2CO 3 解析:选B 。A 、C 项属于酸式盐,D 项属于碱式盐,B 项中NH 4NO 3既不是酸式盐也不是碱式盐。 4.素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每当春秋之交,经常被浓雾所笼罩。弥漫的大雾不仅影响交通,酿成事故,还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下列关于大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雾是一种纯净物 B .大雾是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 nm 的分散系 C .光束通过大雾时会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D .大雾实际上是水蒸气 解析:选C 。大雾是一种气溶胶,所以是微粒直径介于1 nm ~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 5.一般情况下胶体稳定,胶体粒子不易聚集,主要原因是( ) A .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B .胶体有布朗运动 C .胶体粒子因吸附带电荷离子而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粒子间相互排斥

第四节 单元测试 练习题3 - 答案

…… …○ …………订…………○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订…………○湘教版地理必修2 第三单元 区域产业活动(第四节) 单元测试 (90分钟 100分) 第Ⅰ卷 单项选择题(2×22=44分) 本卷共2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蜂农为了“追花夺蜜”,往往要不停地迁徙放蜂。下图示意我国东线放蜂线路,读图完成1~ 2题。 1. 蜂农“追花夺蜜”应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 .航空运输 B .内河航运 C .铁路运输 D .公路运输 2. 蜂农选择该运输方式的最大优点是( ) A. 速度快 B. 运量大 C. 灵活机动 D. 能耗低 3. 六省(市区)中,东部公路网密度大于西部,其自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 地形 B. 水文 C. 气候 D. 矿产资源 4. 浙江省公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比重小的原因可能是( ) A. 地质灾害频发 B. 公路里程短 C. 运输方式多样 D. 经济水平低 读两洋铁路意向图,完成5~6题。 5. 下列路段铁路建设难度最大的是( ) A. ①②之间 B. ②③之间 C. ③④之间 D. ④⑤之间 6. 若该铁路建成,则( ) A. 巴拿马运河航运价值大减 B. 苏伊士运河航运沿线城市全面衰落 C. 铁路端点城市转口贸易快速发展 D. ②③段成为沿线人口最密集的地段

第3页 共10页 ◎ 第4页 共10页 要※※在※※装※※订※※线※※内※※答※※题※※…………○…………订……………………○…………订…………列车在高速通过弯道时由于惯性有向弯道外侧翻车的危险,因此在铁路的设计和建造时,对不同速度等级的铁路规定了车辆可以安全通过的圆曲线的最小半径,即线路的最小曲线半径R 。读某区域铁路线路设计示意图,完成7~8题。 7. 该段铁路选线最大的限制因素是( ) A. 聚落 B. 河流 C. 地质 D. 地形 8. 我国京沪、沪昆等高铁最小曲线半径R 值一般大于7000m ,部分甚至达到9000~12000m ,主要目的是( ) ①确保行车安全 ②缩短距离 ③节约耕地 ④避开不良地形、地质条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近年来,北京市大力发展地铁交通。在新建地铁沿线住宅区、大型商场不断涌现。据此完 成9~10题。 9. 在新建地铁沿线住宅区、大型商场不断涌现,体现出( ) A. 交通是影响特大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 B. 交通是影响住宅区选址的首要因素 C. 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直接影响城市的兴衰 D. 交通通达性的变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10. 与乘坐公交车相比,选择地铁出行更( ) A. 廉价 B. 安全 C. 快捷 D. 灵活 合肥高铁南客站、长途汽车站、公交站、出租车场站等通过地下通道完全联通,实现垂直换乘。据此,完成11~12题。 11. 材料体现了现代交通的( ) A. 高速化特点 B. 大型化特点 C. 网络化特点 D. 专业化特点 12. 我国不少城市的高铁站一般为新建车站,且多与城区有较远的距离。这样建设的目的是( ) ①可减低用地成本 ②加快高铁站所在郊区城市化进程 ③方便旅客乘车及到站旅客的集散④减少与老城区交通的相互干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读上海交通图,完成13~14题。 13. 下列商业网点中,租金水平最高的是( ) A. 莘庄 B. 徐家汇 C. 南京路 D. 花木 14. 上海限制外地部分车辆进入内环、中环部分路段,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公交事业的发展 B. 提高地铁上座率 C. 减缓交通拥堵 D. 保证市内车辆的燃油供应 2016年12月26日,长株潭城际铁路正式开通。株潭城际铁路是连接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的城际铁路,全长2104.36千米,共设24站。长株潭城际铁路干线最高运行时速为200千米/小时,长株潭三市之间的交通缩短为30分钟以内。读长株潭城际铁路线路及站点示意图和株洲建成区分布图,完成15~16题。

第1章第4节

第4节地球的圈层 【A卷】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岩石圈序号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上图中①、②、③之间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C 解析:岩石圈是软流层上的部分。 2.D 解析:③为岩石圈,其包括整个的地壳及上地幔的一部分,图中只有丁符合逻辑关系。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 A.①为地壳B.②为岩石圈C. 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 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全部由气体组成 B. 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3.C 解析:①位于大气圈下层。-33千米为莫霍界面所处的位置,②位于-33千米以上应为地壳,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上地慢部分。③位于上地幔部分,可判断为软流层。-2 900千米为古登堡界面所处的位置,可判断④、⑤为地核,④为外核,⑤为内核。 图

4.B 解析:①层由气体与悬浮物质组成(固体与液体),从图中可以看出陆地比海洋厚。③为软流层,纵横波都能穿过。横波不能通过外核(④层),其为液态。 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图中③为生物圈,完成4~6题。 4.②圈层的主体是() A.河流B.湖泊C.冰川D.海洋 5.②③④四圈层中处于不断循环更新之中的是() A.④B.②C.①D.③ 6.促进地球上原始大气由还原性转变为目前的氧化性的关键性因素是() A.大气运动B.水C.地壳运动D.绿色植物 4.D 解析:由图示可知①为岩石圈,②为水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大气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 5.B 解析:水圈通过水循环可以循环再生。 6.D 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地球大气中氧气的产生与二氧化碳的减少。 【B卷】 尼亚加拉瀑布是世界第一大跨国瀑布,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尼亚加拉河上,是北美东北部尼亚加拉河上的大瀑布,也是美洲大陆最著名的奇景之一。读尼亚加拉瀑布景观图,回答7~9题。 7. 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8. 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 生物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D. 地壳 9.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 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 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7.C 解析:图中体现了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及岩石圈四个圈层。 8.B 解析:此景观关键是流水,其为水圈的一部分。 9. B 解析:只有水圈是连续不规则的;各圈层相联系、相互作用;岩石圈运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欧洲科学基金会专家表示,地球正经历300年一次的极端火山活动,未来80年内可能

毛概教案第一章第四节

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 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指导全党。 1937年《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1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 1945年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4、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的地位。 第二,科学的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第三,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选择,简答)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论述) 第一,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 第二,要全面的看问题,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 第三,要发展的看问题,绝不能静止的僵化的看问题。 第四,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3,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比喻成“有的放矢”(单选) 4,怎样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问答) 第一,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价值。 第三,重视理论的创新。理论在于历史、现实的实际联系中,要进一步发展和创造出合乎中国需要的新理论。 5,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问答) 第一,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第二,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 第三,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6,如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问答) 首先,坚持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其次,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7,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联系(选择) 实事求是是核心,是思想路线的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第一章 第四节 第1课时

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 [目标定位]熟知蒸馏法、萃取法、重结晶法提纯有机物的原理,能够根据有机物的性质、特点选择其分离方法。 一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 1.蒸馏原理 蒸馏的原理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加热液态混合物,沸点低的物质或组分首先气化,将其蒸气导出后再进行冷凝,从而达到与沸点高的物质或组分相分离的目的。 2.仪器装置 (1)仪器A的名称是温度计。 (2)仪器B的名称是蒸馏烧瓶。 (3)仪器C的名称是冷凝管。 (4)仪器D的名称是锥形瓶。 3.实验步骤 在250mL蒸馏烧瓶中加入100mL工业乙醇,再在烧瓶中投入少量素烧瓷片,安装好蒸馏装置,向冷凝器中通入冷却水,加热蒸馏。 (1)加素烧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液体暴沸。 (2)温度计水银球应处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3)冷却水进出水方向是下口进、上口出。 4.实验结果 收集77~79℃的馏分为95.6%的乙醇和4.4%水的共沸混合物。 蒸馏的适用范围与条件 (1)适用范围:蒸馏可用来分离提纯液态有机物。

(2)适用条件 ①有机物热稳定性较强; ②有机物与杂质的沸点相差较大(一般约大于30℃)。 1.关于蒸馏的实验操作说法正确的是() A.蒸馏的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实现分离 B.蒸馏烧瓶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C.开始蒸馏时,应该先加热,再开冷凝水;蒸馏完毕,应该先关冷凝水再撤酒精灯 D.苯和水的混合物最好用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 答案 A 解析蒸馏是利用液体沸点的不同,分离互溶的液体混合物,故A正确;由于蒸馏烧瓶底面积较大,直接加热受热不均匀,所以在使用时必须垫石棉网,故B错误;冷凝管没有通水或先加热后通水会造成受热不均匀,使冷凝管破裂,蒸馏完毕,防止蒸气外逸,应该先撤酒精灯,再关冷凝水,故C错误;蒸馏是分离沸点不同且互溶的液体混合物,苯和水的混合物不混溶且分层,用分液的方法,先从下口放出水,后从上口倒出苯,故D错误。 2.和的一些物理性质如下表所示: (1)分离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填字母)。 a.过滤 b.分液 c.蒸发 d.蒸馏 (2)实验需要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牛角管。 答案(1)d(2)酒精灯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锥形瓶 解析由于这两种有机物不溶于水,所以不宜利用溶解度的差异性来分离,而二者的沸点相差较大,所以采用蒸馏方法分离。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第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共分上下两册。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两部分。“认识地球”作为地理学习的基础被安排在第一节,而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又是第一节的前两个问题,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个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地理过程的热情,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节教材内容又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教材安排上增加了一些活动和材料,以减轻难度。 【教学分析】 新课程倡导构建开发式的地理教学课堂,提倡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积极探究,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正是一个由直观感受到观察猜想,再到实践探险和科学探测的过程。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有好奇心,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大致过程,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 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第3章 第4节

第4节几类其他聚集状态的物质 [学习目标定位]知道物质除有三种基本的聚集状态外,还有晶体、非晶体、液晶、纳米材料和等离子体等其他聚集状态,知道非晶体、液晶、纳米材料和等离子体的概念及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一、非晶体、液晶 1.非晶体 (1)晶体与非晶体的最大区别在于物质内部的微粒能否有序地规则排列。 (2)非晶体的概念是内部原子或分子呈现杂乱无章的分布状态的固体。 玻璃、石蜡、沥青等物质内部微粒的排列是长程无序和短程有序。它们没有晶体结构所具有的对称性、各向异性和自范性。 (3)某些非晶体的优异性能 某些非晶态合金的强度和硬度高、耐腐蚀性好;非晶态硅对阳光的吸收系数比单晶硅大得多。2.液晶 (1)液晶的概念是物质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既具有液体的可流动性,又具有晶体的各向异性,人们形象地称这类物质为液态晶体,简称液晶。 (2)液晶在折射率、磁化率、电导率等宏观性质方面之所以表现出类似晶体的各向异性,是因为其内部分子的排列沿分子长轴方向呈现出有序的排列。 (3)在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能够沿电场方向排列,而在移去电场之后,液晶分子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就是电子手表和笔记本电脑上数字或图像得以显示的原因。 (1)晶体与非晶体必须是固体,二者本质的区别是物质内部的微粒能否有序地规则排列。 (2)液晶为液态晶体,既具有液体的可流动性,又具有晶体的各向异性。 例1玻璃是常见的非晶体,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玻璃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玻璃内部微粒排列是长程无序和短程有序的 B.玻璃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C.光纤和玻璃的主要成分都可看成SiO2,二者都是非晶体 D.利用X射线衍射实验可以鉴别玻璃和水晶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植物的一生教案

第四节植物的一生 教学目标: 1.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知道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的区别,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 3.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4.了解芽发育的情况和顶芽与侧芽的生长过程。 5.知道花的主要结构。 6.知道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大致情况。 7.能根据植物的一生,描述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重点:种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探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识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异同点。 ⑵识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⑶识记种子的成分。 2.能力方面: ⑴初步学会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 ⑵通过设计表格,列表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⑶探究种子的成分,掌握定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⑷通过单、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⑴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⑵通过探究种子的成分,向学生渗透事物的个性和共性统一的观点。 ⑶通过课上及课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科学素质。 教学重点: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识记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初步学会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外界条件的方法 3.参与探究实验,体验通过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初步养成对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 4.通过模仿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培养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 教学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探究种子萌发外界条件实验的组织教学。 教学方法:依据初一学生参与意识强,思维积极主动的特点,采用了探究、创新教学法。通过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让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与看法。 课前准备: 学生:玻璃瓶或烧杯、玻璃水杯、罐头瓶等;通过咨询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一般规律;试做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实验;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种子. 教师:培养皿、滤纸或纱布等实验用具;课前一周分发给每位同学40粒绿豆种子,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用视频动画制作的动态展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过程的教学软件,设计实验讨论提纲。

第一章第四节讲义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1926年8月出生在位于中国长江下游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学渊源的文化背景,使他得以博览中外文学名著,打下了深厚的文学根底。1943年起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攻读电机工程专业。1955年赴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实习。对他后来走上职业革命家道路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他的叔父也是养父江上青。这位曾在中国皖东北和淮北领导一支地方抗日武装的中共党员,于1939年在一场战斗中为国捐躯。 1980年后,他历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部长,上海市市长,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1989年6月后,他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 他能够运用英文、俄文、罗马尼亚文,还初通德语和日语。在会见外宾时,他时常用外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对中国古典名著钻研颇深,讲话中常常熟练地引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和唐诗宋词元曲中的一些名句。对西方文学名著,他也涉猎甚广。 他爱看马克·吐温的小说,能熟练地背诵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片段和雪莱的《西风颂》的诗句。他还熟知托尔斯泰、普希金、契柯夫、屠格涅夫等的作品。他不仅爱好文学,其他兴趣也很广泛。他喜欢中国民乐大师阿炳的二胡曲,也喜爱莫扎特、贝多芬等西方音乐大师的交响乐。闲暇间,他也会吹拉中国的传统乐器笛子、二胡,弹奏西洋的钢琴。他认为,中西文化中的艺术精品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江泽民有一个温馨和睦、幸福美满的家庭。他们夫妇有两个儿子,膝下还有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公务之余,江泽民与这些“掌上明珠”相聚时总是乐趣横生,他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背古诗、读英语,享受着中国人崇尚的“几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渗透与反渗透、分裂与反分裂、颠覆

第1章第4节

1. (双选)下列几个速度中,指瞬时速度的是() A ?上海磁悬浮列车行驶过程中的速度为400 km/h B. 乒乓球运动员陈圮扣出的乒乓球速度达23 m/s C. 子弹在枪膛内的速度为400 m/s D. 飞机起飞时的速度为300 m/s 【解析】由于瞬时速度是对应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A中对应行驶过程,不是瞬时速度;B中对应于扣球时,则B正确;C对应于枪膛内的过程,C 错误;D中对应于飞机起飞的时刻,故D正确. 【答案】BD 2. 在公路上常有交通管理部门设置的如图1-4-3所示的限速标志,这是告诫驾驶员在这一路段驾驶车辆时()

图1—4-3 A ?平均速度的大小不得超过这一规定数值 B ?瞬时速度的大小不得超过这一规定数值 C.必须以这一规定速度行驶 D ?汽车上的速度计指示值,有时还是可以超过这一规定值的 【解析】限速标志上标明的是该路段所允许的最大速度,此处指的是瞬时 速度,故B项正确. 【答案】B 3. 短跑运动员在100 m比赛中,以8 m/s的速度迅速从起点冲出,到50 m 处的速度是9 m/s,10 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是m/s,则运动员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 9 m/s B. m/s C. 10 m/s D. m/s 【解析】由平均速度的定义知v= A 100 m/s = 10 m/s,故C 项正确. 【答案】C 4. (2013福建漳州高一检测)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先以72 km/h的速度行驶20 km,又以108 km/h的速度行驶10 km,则汽车在这30 km的全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A. 20 m/s B. m/s C. 25 m/s D. 81 m/s 【解析】& = 20 km=x 104 m,S2= 10 km= x 104 m v1 = 72 km/h = 20 m/s,V2= 108 km/h= 30 m/s S1 + s2 十十宀 =错误!m/s= m/项正确. v = 【答案】B 5. (双选)下面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S1 S2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一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一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2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能说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2 .会分析减数分裂中配子的染色体数目。 3.能记住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重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难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 一、染色体 1.染色体的成分:主要由蛋白质和DNA 组成。 2.染色体功能: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高度螺旋化和反复折叠,形成线状或棒状的小体,它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 3.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的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 分裂期:染色体分裂间期:染色质 4.染色体的3种类型:中间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和端着丝粒染色体。 5.对于同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着丝粒位置、数目等都是相对恒定的,它们是人们识别染色体的重要标志。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用2n 表示),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的(用n 表示)。 预习交流 人的体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卵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 答案: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 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一)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 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时期: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3.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复制一次。 4.结果: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 5.分段: (二)减数分裂过程(注意染色体行为变化) 1.分裂间期:染色体(质)复制(分子水平的变化:DNA 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 2.减数第一次分裂 (1)前期Ⅰ: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常有交叉互换。 (2)中期Ⅰ: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粒的两侧。 (3)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018版第3章第4节原子的能级结构

第四节 原子的能级结构 学 习 目 标 知 识 脉 络 1.了解能级、基态和激发态的 概念. 2.理解原子发射和吸收光子的能量与能级差的关系.(重 点) 3.能用玻尔原子理论简单解 释氢原子光谱.(难点) 4.知道氢原子的能级图.(重 点) 能级结构猜想 [先填空] 1.猜想:氢气在放电过程中,氢原子的能量也在减少.如果能量是连续减少的,那么形成的光谱必定是连续谱,但是氢原子光谱是分立的,因此我们猜想原子内部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 2.能级:原子内部不连续的能量称为原子的能级. 3.跃迁:原子从一个能级变化到另一个能级的过程叫做跃迁. 4.光子频率与能级差 关系式:hν=E m -E n . [再判断] 1.处在高能级的原子自发地向低能级跃迁,这个过程中要吸收光子.(×) 2.原子吸收了特定频率的光子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能量时,可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 3.原子从低级跃迁到高能级,原子只吸收确定的能量,剩余的能量作为电子碰撞后运动的动能.(√)

[后思考] 你能结合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解释能级不连续性吗? 【提示】 光子说提出光的能量是一份份的,每一份能量为hν,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光子能量在被电子吸收时,是一个光子对一个电子的行为,因此原子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因此能级差也是不连续的,即能级是不连续性的. 氢原子的能级 玻尔理论 [先填空] 1.玻尔氢原子能级公式E n =-Rhc n 2,(n =1,2,3…).n 被称为能量量子数. 2.基态 (1)定义:在正常状态下,氢原子处于最低的能级E 1(n =1),这个最低能级对应的状态称为基态. (2)基态能量:E 1=-13.6 eV. 3.激发态:当电子受到外界激发时,可从基态跃迁到较高的能级E 2,E 3…上,这些能级对应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4.玻尔理论的两条基本假设 (1)定态假设.原子系统中存在具有确定能量的定态,原子处于定态时,电子绕核运动不辐射也不吸收能量. (2)跃迁假设.原子系统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伴随着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再判断] 1.氢原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取一些定值也就是说氢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2.氢原子能级表达式是瑞士的巴耳末最先得出的.(×) 3.能级间的跃迁产生不连续的谱线,从不同能级跃迁到某一特定能级就形

示范教案第一课时(第四节 澳大利亚)

第四节澳大利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综合、导游解说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有关澳大利亚录像资料。 2.实例图片。 3.自制电脑课件。 ●教学准备 请同学们课前收集有关澳大利亚特有动物介绍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国兽”是什么动物吗?(袋鼠)没错,从澳大利亚的国徽组成,由袋鼠和鸸鹋分居左右,就可看出袋鼠在澳大利亚人心目中的地位。袋鼠和鸸鹋作为澳大利亚的骄傲和象征,成了世人认识澳大利亚的窗口。 板书:第四节澳大利亚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资料,澳大利亚除了袋鼠和鸸鹋还有哪些独特的有代表性的动物? 学生回答:树袋熊、鸭嘴兽、针鼹、肺鱼。 老师评价:同学们准备得非常充分,那我们一起看图片(课本73页图8.36澳大利亚的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5章 第4节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第1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重点) 2、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重、难点) 能力目标: 分析近视形成的原因,了解其矫正方法。 情感目标: 认同视觉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进行直观教学,沿着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形成→近视这样的思路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分析、形象认识的基础上,了解人的眼球结构及听觉的形成。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点,在此过程中,老师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突出重点;通过演示实验突破难点;最后学生独立完成达标,及时纠正。课前准备: 教师:⑴多媒体课件 ⑵眼球模型,凸透镜、白纸板、蜡烛,凹透镜。 学生:⑴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⑵调查本班同学的近视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万亩榴园 设问:“五月榴花红似火”当我们置身于万亩榴园中,欣赏 着美景,嗅着花香,听着鸟儿歌唱,你们是否知道我们人体 是靠什么来获取这些信息的?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利用当地的景点创设情景,结合自身体会,自然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讲述: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来获取的。有些感受器还带有一些附属结构,共同构成专门接受某种刺激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 知识点一: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1、过渡:我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约有90%来自于视觉。视觉让你发现远处疾驰而来的汽车,及早避让;视觉让你看到周围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和色彩;视觉让你能够读书、看报、看电视。眼是人的视觉器官,也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

第一章第四节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详细教案

高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四节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编写:荣乾 2019年6月15日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共有十章节。教材内容简洁、清晰、明了,内容全面,涵盖教育学科主要知识点,适合作为师范专业的入门课程教材学习。本节内容选自《教育学》第一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四节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容。该节结构清晰,可读性强,易于理解。在学习了上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内容之后,更有助于了解本节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发展的含义、理解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各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掌握并运用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解释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理解教育如何与之相适应;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批判精神,能辨别错误教育观点。[教学重点] 1、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如何与之相适应; [教学难点] 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的批判。 [本节主要内容] 1、人的发展的含义 2、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3、教育如何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 [教学方法] 启发式学习方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1.身心发展的概念 新课引入: 从飞屋环游记的感人片段说起——何为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一个人从生命诞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 变化。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等的发展,是人精神方面的发展。 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了解这些规律之前,通过图文材料让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