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冀病证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前瞻性队列研究_张京春

陈可冀病证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前瞻性队列研究_张京春
陈可冀病证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前瞻性队列研究_张京春

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摘要:高血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血压升高,冠心病发病率升高;高血压显著增加冠脉的狭窄;高血压导致心脏肥厚,从而影响冠脉病变的支数;高血压可能影响心脏结构,导致冠脉的严重狭窄;高血压与其它因素共同导致了冠心病的发生及进一步加重。因此认为高血压严重影响了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应加强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高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综述 高血压是一个长期逐渐进展的慢性疾病,大量纵向随访资料证实,高血压最终将导致心、脑、肾和血管病变。高血压同时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与冠心病(CAD)的关系极为密切。 1 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发病 高血压是一个长期逐渐进展的慢性疾病,大量纵向随访资料证实高血压最终将导致心、脑、肾和血管病变。高血压同时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首都钢铁公司职工的调查资料表明,高血压患者心肌梗塞患病率与冠心病发生率是正常血压者的 2.8~3.5倍。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这已由Framingham研究所证实,这些研究表明,血压升高在任何年龄、性别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研究显示血压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连续的、逐步升高的关联性。美国联合方案(Pooling Project)由5个前瞻性研究人群组成,研究表明舒张压的水平与日后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呈正相关,收缩压(SBP)升高对冠心病的影响与舒张压相似,收缩压越高,发生冠心病的危险越大。我国北京首钢5298名男工冠心病危险因素前瞻性研究显示:随着收缩压或舒张压水平的增高,冠心病发病率也明显增高;值得提出的是,SBP在120~139 mmHg冠心病的发病相对危险比SBP 0.05);不同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压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关。有研究认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与左房及左室内径呈正相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主要与左室形态及构型有关,不对称型的左室肥厚与冠脉狭窄呈正相关[11]。 5 多因素分析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关系 鲍百丽等[4]以冠状动脉狭窄的有无为应变量,分别以高血压的有无、收缩压异常、舒张压异常及性别、吸烟史、年龄、甘油三脂、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的有无、收缩压异常及年龄因素均进入模型(P<0.05)。其OR值分别为2.593、2.813、1.062,均大于1,说明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狭窄有关,是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人患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性是无高血压者的 2.593倍,其中收缩压异常和冠状动脉狭窄有关,舒张压与之无关。年龄因素是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性越大。这与我们前面单因素分析结果相同,进一步证实了高血压尤其是收缩压异常及年龄是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遵循“病证结合”策略 探索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全文)

遵循“病证结合”策略探索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全文) 在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趋势仍然严峻,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心血管疾病带病生存人数不断增加,使家庭的劳动力损失,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如何使心血管疾病患者尽可能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避免心血管事件再发、反复住院和早逝,使医疗费用得到合理控制,应是我们值得关注和期待解决的问题。 心脏康复( Cardiac Rehabilitation)是指应用多种协同的、有目的的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指导饮食、指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国际心脏康复体系发展已有50年历史,心脏康复的益处已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20世纪80年代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明,心脏康复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37%和心血管死亡率7%--38%。大量研究还显示心脏康复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接受心脏康复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年内猝死风险降低45%。 中医康复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统计学理论,也有丰富多彩的康复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具体有以下康复措施。 第一,形体运动。常见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中医形体运动

在心脏康复中的作用已逐渐被国内外专家接受,2015年发表在美国心脏杂志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太极拳能改善心肌梗死后患者功能,可以作为这种病人心脏康复的一种有效形式。国内有研究称:太极拳可以改善中老年人心脏功能,尤其是心脏舒张功能,还可以作为对心源性心脏手术后预防急性心衰的辅助治疗。 第二,中药调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运用中药治疗,促进病残康复的方法。我国历代中药调治对各科慢性病的康复治疗发挥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近年来,亦取得丰硕成果。 陈可冀院士研究团队将经PTCA治疗患者分为给予口服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浓缩丸)组和单纯西医治疗组,半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发现:治疗组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相关基因表达,预防血管再狭窄,治疗组再狭窄率为25.8%,单纯西医组再狭窄率32.1%(同期国际水平1-3个月再狭窄率30%-40%)。治疗组术后心绞痛复发减少,有降低血瘀证积分的药理和药效作用。 第三,饮食调理,是通过合理膳食促进人体疾病康复的一种方法。中医康复学在饮食调理方面有独特理论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且已经被现代医学和临床营养学研究证明是安全有效的。 第四,精神摄养,是中医康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因素在疾病发

精室病证治疗思路探讨(一)

精室病证治疗思路探讨(一) 男子之胞名为精室,包括与男子生殖相关的诸多器官组织,具有贮藏精液、生育繁衍的功能1]。精室为男子奇恒之腑2],位居下焦,具有“亦脏亦腑,能藏能泄”的特征。精室的生理功能是生精、藏精、排精。精室之精,贵在流通。精室病证以通为要,“通”之含义在于使精室之精流动不滞、精道疏通畅达。 1精室之精与肾精代写论文 在中医藏象理论中,人身之精藏于肾。《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即五脏六腑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经气化成为脏腑之精,脏腑精气充足,亦贮藏于肾。肾所藏之精是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物质基础,其中包含了男性的生殖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故古代藏象学说对男性生殖之精的认识多停留于肾藏精而主生殖的范畴,影响了对男性生殖系统生理病理的进一步的认识。对精室之精的认识,在《类经·妇人无须气血多少》曰:“所谓胞者,子宫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称为子宫,惟女子于此受孕,因名曰胞。”认为男女皆有胞,提出男子生殖之精藏于胞。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男女天癸》曰:“男子之胞名丹田,名气海,名精室,以其为呼吸之根,藏精之所也。”明确男性生殖之精藏于精室。对生殖之精与肾精的关系,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五藏九窍》曰:“肾开窍于二阴……前阴有精窍……窍内通于胞室,女子受胎,男子藏精之所,尤为肾司。”指出男子生殖之精虽藏于精室,但主要由肾所主所以,男性生殖之精涵盖在肾精的范畴之中,但它是精中具有特殊功能的精微物质,贮藏于精室,有其在理及病理上的特性。 2精室之精贵在流通 《素问·五藏别论》曰:“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也。”脏宜充盈,腑宜通畅。精室为男子奇恒之腑,有“亦脏亦腑,非脏非腑,能藏能泄”的特征。精室精虽以固藏秘守为贵,但又以通泄畅达为用,“满则泄”,施精成孕,方能保持其生理常度而完成其生殖功。所以,精室既生成、贮藏精液,又要排泄精液,这非常显著的生理特性。 精室生理特性既藏又泄,藏泄处于动态平衡。不宜亏虚,又不宜过于滞满;精液的排泄,既不可泄,亦不需禁欲。在《医学源流论·肾藏精论》曰:“精之为物,欲动则生,不动则不生,能自然不动则益,强制则有害,过用则衰竭。任其自然,而无所强,则保精之法也。”精室之精贵在流通,由于生殖精持续产生,故通过房事或遗精适度地排出体外,能维持男子正常的生理功能。精室的通畅,满盈与泄,精窍的开启与秘闭,维持着生殖之精的动态平衡,这一平衡一旦被破坏则导致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 3精室病证以通为要 “通”之含义在于强调通过治疗使精室之精流动不滞、精道疏通畅达,恢复精室正常既藏又泄的生理功能。精室病证常用治疗原则如下。 3·1补肾活血生精 适用于精室虚证。此法遵循《素问》脏宜:“满而不能实”的原则,在补益精室之精时应补而不滞,补益与活血并用,以应精性喜动勿滞之意。临床在补益时常加川牛膝、丹参、当归、益母草、鸡血藤、续断、骨碎补、蒲黄等,寓补精而通精之意;对虚实夹杂证,以祛除精室败精瘀浊为主进行治疗,使败精瘀浊去,精室恢复了正常生理功能,则精自生。

前瞻性队列研究

前瞻性队列研究 2008-11-13 8:21【大中小】 前瞻性队列研究首先根据研究对象在加入研究时的暴露情况分组,以后通过直接观察或其他信息渠道确定其中在某段时间内(对慢性病通常为10年至二三十年)发生的病例或死亡,最后比较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1、研究队列的选择 (1)特别暴露组: 因为队列研究通常用于验证经过病例对照研究建立起来的假设,已有关于可疑病因的足够知识供选择暴露组之用。可选择超额暴露于可疑病因或生活习惯或职业可能与所研究疾病有关的人,建立暴露组。另外设一个未暴露组(对照组),用于估计暴露组尚未暴露于该因素时可能的发病或死亡水平。有时可不设对照组,而是把暴露组的率与全人群的率作比较,因为对特殊暴露(例如职业、医药)而言,暴露者在人群内总是少数或极少数,所以可把全人群的率视作未暴露者的率。 (2)某人群的一个样本: 某个人群(例如工厂)内的成员对可疑病因的暴露状况不同时,可分作不同的组并互相比较(又称内部比较)。 不论哪种队列,都应选择暴露情况易查明,便于随访又较稳定的人群。如果从全人群(例如某地)抽取样本建立队列,应限于从暴露者比例高的范围内(例如某年龄段)或严重暴露者(即高危人群)之中抽样,这样可使所需样本较小,随访期较短。 2、基线资料的收集: 首先,暴露必须有明确定义。其次,根据资料或特别检查结果,评定队列成员的暴露状况,剔除其中已患或疑似已患所研究疾病的人和对之不易感的人。原则是只能以受危者,即有可能患这种病但并未患这种病的人,作为观察对象。除所研究的暴露之外,还要收集与患病危险度有关系的其他暴露的资料。资料来源有医疗记录、劳动记录、劳保资料、访问、医疗检查、环境测定等。

队列研究的设计、实施及方法学问题

【摘要】队列研究在循证医学的证据等级中为ⅱ级证据,仅次于随机对照试验,是临床医疗防治措施评价的重要证据来源之一。近年来开始在传统医学疗法评价中得到应用。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队列研究的基本概念、原理、设计类型、实施步骤以及在中医药领域运用的关键方法学问题,旨在为中医药的临床研究拓宽思路,为新方法的引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队列研究; 循证医学; 评价研究 1 队列研究的历史和概念 队列(cohort)是指具有共同经历、暴露或特征的一群人或研究组。该词起源于拉丁文cohors,字面意思是指封闭的场所中的人群,古罗马时期列队的士兵单位即构成一个队列。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最早用于研究与疾病发生相关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将一群研究对象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成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随访适当长的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疾病或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以研究这个(些)暴露因素与疾病或结局之间的关系。暴露是一个流行病学概念,是指人群处于某一场景之中接近或接触致病因子,致使其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暴露因素既包括危险因素和致病因素,如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同时包括保护性因素,如疫苗接种。暴露的概念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外界因素,扩大到机体内在的某种特征。队列研究中的暴露通常是指当前的暴露状态、既往暴露、将来可能的暴露或不暴露以及暴露程度不同的暴露。 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将队列研究用于研究医疗防治措施,此时,暴露指具有预防保健或治疗作用的医疗措施,暴露因素成为有益的保护因素,研究的目的也从疾病发生转为治疗结局的评价。治疗性队列研究是将特定患病人群根据其是否接受某种(类)治疗措施或接受不同类别的治疗措施分为不同的亚组,然后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结局事件的发生率(如病死率)或治愈率的差异。队列研究也可用于预防性措施或方案的评价。因此,近年来队列研究在国家级中医药防治效果评价研究中开始受到重视并得到采用。 2 队列研究的方法学原理 队列研究属于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其基本原理是基于事物的因果关联,即假设疾病的发生必定有其原因,而这种原因可以是病因,也可以是增加疾病发生概率的危险因素。队列研究是由因到果的研究,大多是前瞻性的。它与回顾性研究的最大区别是“因”在前,而“果”在后。 在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前,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已经存在,研究者知道每个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必须随访一段足够的时间(通常为数年),观察疾病发生或结局的出现。而在开始回顾性队列研究前,暴露因素和结果都已经发生,研究目的是比较结果在暴露和非暴露两组人群的发生概率,如对癌症病例的调查就可以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 由于治疗与结局之间也属于因果关联的一种类型,因此,人们也把队列研究用于治疗措施的效果评价。此时,暴露是指接受的治疗措施,而结局是观察评价的效果。 2.1 队列研究的应用范畴 2.1.1 研究综合防治措施或方案的作用 由于传统医学防治疾病的模式与西方医学的对抗模式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传统医学往往采用包括药物与非药物在内的多种治疗措施,因此,它起效的作用决不是单一措施的作用,获得的效果也是综合的总体疗效。采用经典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则面临方法学和伦理学的挑战,比如,肿瘤的中医药辅助治疗。 由于受到医学伦理学的限制,在不能使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情况下,可以用队列研究来评估干预措施的疗效。例如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中国称为非典型肺炎)暴发期间,不可能使用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中药对此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效果,因此有研究运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在香港的11所医院对中药预防sars的效果进行了观察。预防组1 063名医护工作者服用中药2周,对照组36 111名医护工作者未服用中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模式探讨(一)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模式探讨(一) 作者:吴同玉,高碧珍,林山,李宇涛,李旻,俞洁,林晴 【关键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以方测证 目前有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模式多集中于病与证的关节点上,对于其中的“病”,有考虑为西医的“病”,有认为是中医的“病”,然后再结合中医的“证”,但对中医证的模型成功与否则缺乏确切依据。笔者认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应该是现代医学的“病”结合中医的“证”,通过“以方测证”的方式验证中医“证”的成功与否,这在目前比较切实可行。现简述如下。 1关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模式 1.1多因素复合模型 多因素复合制作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适当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与实验动物科学知识,分别(或同时)采用传统中医学病因复制证候动物模型和采用现代医学病因复制疾病动物模型,使模型动物同时具有疾病与证候特征1]。如采用饥饿、疲劳、寒湿、惊恐、高脂饮食等多因素复合方法复制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此种模式考虑较全面,出发点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结合各种复合因素制作动物模型,但需要研究的是各种不同成因所致模型证候可能有所差别。 1.2基于西医“病”的模型动物的宏观体征观察中医的“证” 对西医疾病模型进行中医辨证以建立病证结合模型2]是指在西医疾病模型的基础上,不施加人为干预因素,在疾病模型建立过程中或建成后,观察并检测疾病模型是否具备中医证的特点(如寒热、虚实、阴阳、血瘀等),即观察疾病在形成过程中“证”的演变过程及疾病模型成立后表现的中医证型,进而确定某一特定的病证结合模型。然而,由于动物和人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其症状体征的复杂性以及一些重要的体征指标(如舌象、脉象、肤色和情志症状等)难以在动物身上体现和模拟等一系列问题,使动物模型中体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多半不具有或不能反映中医证候的属性3]。因此,宏观体征观察到的征象很难切实运用于传统中医辨证,操作性不太强。 1.3从西医病理判断中医的证 如采用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并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制备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再予强的松龙和肾上腺素注射制备2型糖尿病心血瘀证大鼠模型,从血脂增高、主动脉内壁下层增厚伴前期斑块和红细胞压积偏高和心血管形态学改变认为心血瘀证模型成功4]。中医的证其实质即疾病的病理,如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病理切片等,目前即使与中医证的相关性不确定,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证的实质。血瘀证的研究目前较多,主要与机体的血液流变学、血管壁等病变密切相关,很多情况下可以作为血瘀的判断指标,但与中医其他证候(如气虚、阳虚、气滞等)相关的理化指标则说服力较小,需要进一步研究。 1.4在中医“病”的基础上建立中医的“证” 病证结合模式应该是在中医病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的“证”,如在临床诊疗中,首先确定中医为何病,然后确定证候类别。如果是动物模型试验,也应该是先建立中医的“病”,然后建立中医的“证”。这种动物模型思路比较倾向于中医,但在动物模型试验方面尚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常说的中医疾病如咳嗽、黄疸、胃痛、腹痛等名称,往往是现代医学的症状。“症状(症)”是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发出的信息;“证候”是疾病在瞬间的症状总和,是信息群;“证”是由证候归纳总结出来的对疾病过程中所处阶段的病位、病性、病因和病势等的病理性概括;而“病”则是症状和证候的主体,体现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由于中医的病名很多情况下很难体现疾病的全过程和规律,因此,病证结合模型如果在中医“病”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的“证”似乎略有不妥。 1.5在中医“证”的基础上建立西医的“病” 即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特有的六淫、饮食、情志、劳倦等为致病因素建立符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技巧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西医学和中医学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普遍的两大医学理论体系,它们指导着我们进行日常的医学实践,这两大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有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则兼收并蓄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长处,能够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综合运用中西医的医药理论和方法,在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通过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要求,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与生命问题的科学。任何一种医学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水平与疗效。因此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领域,现就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浅述,以抛砖引玉,更合理的认识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结合疾病的诊治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

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结合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 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理探讨。这项研究有利于中医四诊实现仪器化、客观化和规范化。 结合中医治法治则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对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理攻下、补气养血、扶正固(培)本等治则的研究。方法是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摸清用药规律,筛选方药,进而对适用该治则的有关方药进行药理作用、成分、配伍机制的实验研究,再将所取得的认识放到临床实践中验证。 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中医学基础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有些与西医学理论完全不同,以往曾开展对阴阳学说、脏象学说、气血学说及有关“证”的研究等,主要是从西医角度

病证方结合研究的思路(一)

病证方结合研究的思路(一) 作者:苗明三,张玉林,杨保新 【摘要】目的探讨病证方结合研究的思路。方法通过研究病证结合与方证相应的历史,分析辨病治疗、辨症治疗与辨证论治各自的优劣,总结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里程,提出病证方结合研究的基本思路。结果复制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方测证、方证相应的研究方法和为病证方结合的临床诊疗标准提供参考是病证方结合研究的主要思路。结论通过病证结合复制动物模型、通过以方测证的应用,可以把中医学中的病、证、方、药密切结合起来。有助于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和提高临床的辨证治疗水平。 【关键词】病证方结合思路 病与证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获得对疾病的认识,形成各自不相同的分类标准,自成体系;病与证不同的分类体系,又形成了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的临床诊疗模式。通过对中医证与西医病的结合研究,系统观察及探讨不同西医疾病的中医病机及演化规律,异病同治的理化指标变化规律,建立有针对性的病证结合的证候诊疗生物学指标体系,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临床的良好切入点。将方剂与证候相结合进行研究,架起理法与方药的桥梁,探求方剂与证候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有利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开展病证方结合研究,有助于丰富与完善中医理论体系与诊疗方法,对证候的客观化、数据化,对揭示经典方剂的作用机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病证结合与方证相应的历史 中医历史有对病治疗、对症治疗与辨证论治之理论发展过程,病与证在中医理论中均有应用。早期以对病、对症治疗为主。《黄帝内经》〔1〕以病名讨论的专篇体现了疾病诊断的应用情况,而《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蕴含了辨证论治之意,而”病机十九条”则为辨证提供执简驭繁的法则。在辨病与辨证的基础上,《黄帝内经》萌发了病证结合的思想,如《素问·痹论篇》先辨痹病,后辨其病因;《素问·痿论篇》将脏腑辨证寓于辨病之中;《素问.厥论篇》将经脉分证寓于厥病的辨病之中;《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建立了以病为纲、按病论述、据病立法、病分各类、逐类设证、因证制方、按方用药的体例系统模式。病、证分类体系至少在东汉以前均被中医采用,甚至可以说,病的分类体系应用得更广泛,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病证结合亦同时萌芽。 辨病治疗、辨症治疗与辨证论治〔2〕各有优劣。辨症治疗存在不足,而辨病治疗往往采用的“以病试方,以方探病”的经验用方模式,存在盲目性。且因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被认识到的疾病种类有限,对大多数疾病的认识不足,不能把握其发展、演变规律与结构功能变化特征,难以满足临床对未知疾病诊疗需求。东汉以后,虽然辨病诊治模式及经验积累仍延续着,但辨证论治便于掌握应用并能取得疗效,为更多的医生所接受并得到推广,且辨证模式采用了类比方法,符合比类取象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有利于辨证模式的发展。因此,以证为基础的疾病分类体系与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对病治疗逐渐落入于次要地位。 明末清初,随着西方医学〔3〕传入中国,两种医学模式互相碰撞,又诞生了西医病与中医证的病证结合模式,中西医汇通及衷中参西等均属此类。如张锡纯在谈到对霍乱的诊治时说“用显微镜审查此病之菌,系弯曲杆菌,……即为霍乱无疑也,至于细审此病之凉热百不失一,当参霍乱方及霍乱治法篇,自能临证无误”〔4〕,体现了西医辨病、中医辨证施治疾病的病症结合临床模式。目前西医诊病、中医辨证的治病模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不少学者将病证结合归之为西医辨病(诊断)、中医辨证(论治),并肯定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病证结合模式。 方与证〔5~7〕联用构成了一个新的名词,方证是应用某一方的临床指征或依据,特指某方

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思路和方法

中医学是以整体、动态、辨证的观点去把握生命、健康、疾病与药物的关系,其特色是“天 人相应”,整体协调,是辨证论治,是天然药物经过君、臣、佐、使等配伍,达到方剂整体的综合效应,西医背后存在的思想是“还原论”,钱学森曾说过凡现在不能用还原论方法处理的 或不宜用还原论方法处理的问题,而要用或宜用新的方法处理的问题,都是复杂性问题。由 简单个体部分逐渐构成的整个中医体系,要想普遍获得认可,我们要重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研究其特色,用科学的数据来说明中医的科学性,存在的合理性,发展的必要性。 代谢组学、蛋白组学、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学等在中医药的研究中应用广泛,它们与中医药 研究相互渗透。同时,这些组学的发展为中医药实现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中医的整体论,从个体内部而言的整体协调,构成中医人体复杂巨系统的要素——五脏,精,气,神的协调,就个体外部而言的的协调就是人体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适应,形成一个“人- 环境”非线性复杂适应系统。在现代科学中,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方法学内容与中医学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特点,而基因组学是从整个基因组的 层次上来阐明所有基因在染色体组上的位置、结构、基因产物的功能以及基因与基因之间的 关系,也具有鲜明的“整体性”;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决定着个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基因组学认为携带易感基因是导致不同个体对某些疾病有先天易感 的重要因素;中医强调“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基因组学认为正常人体功能 相互对立的基因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的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这些相似 之处使得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成为可能,也为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 证候机制研究中的复杂性问题:证候是中医学理论及临床思维模式的核心,以辨证思维为主 导的病证结合、辨证论治体系显示了中医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寻找证候的内在规律,进行证 候客观化、定量化、规范化研究一直倍受关注。然而证候理论的现代科学诠释、方剂的物质 基础与作用机理又是制约中医学现代化发展的两个瓶颈。在研究中医“证”的方面,开展了证 候与代谢组学的相关性研究,证候与蛋白质组学的相关性研究,证候与基因组学的相关性研究,利用组学分析的方法来揭示某一证候的发病机制为病症治疗提供根据。 临床上所开的方子,它是由几味或者十几味中药组成,复杂成分在人体形成的复杂作用网络,通过多成次、多靶点的综合作用,使机体功能恢复有序状态。中医看病开中药会在原方的基 础上加加减减,在一张方子中,药物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含药物的数、量和组成比例的差异 都会产生不同的效应。以往对方剂化学、药效等的研究大多只是涉及问题的某个侧面。目前 中医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就是以方剂中药物的化学组分(药效物质),如何与生物体(人) 内的细胞、离子通道、酶、受体、基因等分子组成的生物分子“网络”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方 剂的综合效应、整体功能?中药有效分子组合如何调节疾病功能基因网络在?如何从饮片配 伍找到方剂复杂化学组分的分子有效组合?比如实验人员通过选择特定的疾病模型,建立该 疾病的基因芯片,并以此检测药物作用后基因的表达差异,从而对单味药的各种化学成分或 不同的复方进行筛选和分析,找出确定的有效成分或合适的组方供进一步进行新药研究。中 药的现代化研究就是让中医走向世界,这是中医药研究者所面对首要问题,我们有理有据地 才能让中医稳当地立足世界。 当我去听各种专家的讲座时,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虽然他们所讲的内容不同,但他们有 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PPT上数据图形,很震撼。一个专业的研究团队有着各色的人才,他 们涉及不同擅长领域,然而能够将他们的能力都致力于同一项课题研究。由于自身的辛酸经历,我认为在一个团队中一个计算机能力超强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应用在中医药研 究中的地位举足若轻在中医研究过程各阶段中的辅助作用尤其是结合系统科学方法对整个 中医基础研究过程的宏观控制和信息处理功能。但计算机方法并不是要代替其它的中医基础

青年血脂异常与生活方式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青年血脂异常与生活方式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裴勇;宁杰辉;张岚;吴晓明;宁观华 【期刊名称】《医药前沿》 【年(卷),期】2014(000)019 【摘要】探讨青年特定的生活方式、膳食类型与血脂异常类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2011年5月至2014年1月对我院年龄18-44岁健康体检者和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及膳食调查,并根据膳食热量及营养构成划分膳食类型:热量超标组分为高饱和脂肪型( S1)、高动物蛋白型( S2)、高碳水化合物型(S3)、混合型(S4),热量正常或偏低组分为高饱和脂肪型(S5)、高动物蛋白型(S6)、高碳水化合物型(S7)、正低标准型(S8),同时观察血脂变化。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调查2300例,血脂异常者588例,总发生率达25.6%,TG、TC、LDL-C升高及HDL-C降低发生率依次为16.1%、14.1%、11.7%、12.9%。(2)单因素分析:血脂异常与正常组比较,吸烟、饮酒、运动、BMI及S1、S2、S3、S4、S5五个膳食类型具统计学意义(P<0.05)。 (3)多因素分析:肥胖是各型血脂异常的共同危险因素,热量超标是膳食因素导致血脂异常的基础,而富含不饱和脂肪及动物蛋白食物易导致TC、LDL-C升高,高脂、高碳水化合物膳食及酗酒导致TG升高,吸烟与TG、TC、HDL-C异常相关;运动锻炼则防止HDL-C降低。结论:(1)青年人群血脂异常仍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其他各型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2)肥胖和膳食热量超标是各型血脂异常的基础,膳食类型和不良生活习惯与血脂异常类型相关。 【总页数】2页(7-8)

高血脂、高血压与冠心病和动脉硬化关系

高血脂、高血压与冠心病和动脉硬化关系 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是因,冠心病、动脉硬化是果。 一、动脉粥样硬化 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厨房的下水管道经常堵,这是因为厨房的下水中油脂太多,经年累月粘附在管道内,管腔越来越窄最后堵塞。 如果管道内壁光滑,油脂就不容易贴壁粘附;如果管道内壁粗糙,油脂就很容易粘附在管壁。 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血管的“旅行”过程中,一旦发现动脉内膜有损伤(比如说高血压损伤血管内膜),就会停下来进行修补,并在该处聚集。这如同厨房油腻的下水,粘附在血管内壁,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形成黄色斑块样物质,我们称动脉粥样硬化。而长期高血压导致血管内膜损伤,类似于管道内壁粗糙,更容易引起粥样硬化的发生,所以说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是狼狈为奸,危害更大。 当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还有吸烟、糖尿病等,二者和高

血压一样,也是引起血管内膜损伤。 全身任何部位的血管都可能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但血流量大的血管更容易发生,比如心脏的冠状动脉、大脑的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等。如果发生在冠状动脉,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如果发生在大脑动脉,就引起脑动脉硬化,脑梗塞,脑出血等;如果发生在其他部位,就引起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等。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治理、有效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可有些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1、改善生活方式 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可联合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管理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调整心态等措施。 美国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提出,生活方式管理分四步走:

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在病证结合研究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在病证结合研究中的应用 病证结合研究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病证结合体现了中西医2种医学的优势互补,通过多学科交叉探讨病证之间的关系,研究疾病证候诊断及辨证施治规律等。得益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病证结合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系统生物学技术、表观遗传学技术、网络生物学技术在病证结合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Abstract:Research on disease-syndrome combination is the main approach and method of research on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Disease-syndrome combination embodies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eases and syndromes through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and explores rules of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Thank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fe science techniques,research on disease-syndrome combinatio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new techniques,such as data mining,system biology,epigenetics,biological network and network pharmacology in the research on disease-syndrome combination in recent years,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the ideas and the method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disease-syndrome combination;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technique application;review 中医的“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而西医所诊断的“病”是指人体在受到致病因素作用后,在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演变全过程,二者相互交叉,同一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证候,同一证候又会出现在不同疾病中。病证结合研究是把中医的证放在疾病背景下研究,是多种理论的相结合及囊括多种诊疗措施的现代病证结合的新模式,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病证结合研究的关键任务是解决证候分类的客观化、证候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证候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制等问题。近年来病证结合研究取得较大进展,这与生命科学技术及分析技术的发展是同步的。这些新技术主要包括数据挖掘技术、系统生物学技术、表观遗传学技术及生物网络技术等。兹就相关技术在病证结合研究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1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是利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分析数据库中的数据,寻找其规律性,提取出事先未知而潜在有用的信息。其代表方法有多元统计、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决策树、神经网络、贝叶斯网络和潜在结构模型等。因传统中医

队列研究设计要点.doc

队列研究设计要点 研究对象: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选择时要考虑除了暴露因素以外,其他因素要尽量均衡。 研究因素:除了暴露因素以外,还会有混杂因素,注意必须设计进去加以分析。所研究的因素,可以是分类资料,也可以是计量资料。 效应指标:结局的发生,结局可以是一因多果的。有一类特殊的效应指标,包括结局和到达结局所经历的时间两维信息,要采用生存分析和COX回归的方法。 科学性原则:对照、均衡(依靠三大标准) 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要点 研究对象:病例组一般采用确诊的新发病例。对照对象必须来自于产生病例的总体。 研究因素:怀疑与所研究疾病有可能发生联系的因素。多数情况下是多因素,可以是分类资料,也可以是计量资料。 效应指标:分组依据,病例的概念是广义的,病例要有明确可靠诊断。明确纳入、排除标准。 科学性原则:对照、均衡(依靠三大标准) 诊断性研究设计要点 确定金标准:确定有可靠的金标准 选择研究对象:包括病例、需要鉴别的人群 盲法、独立和同步比较诊断试验和“金标准”结果 ROC分析:评价诊断价值,寻找诊断临界点。 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要点 研究对象:随机分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是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的重要手段。 研究因素:不同的干预方法,应详细介绍干预方法和对照方法的具体细节。 效应指标:效应指标可以有多种选择,需根据专业目的灵活恰当采用。近期、远期;计量资料、计数资料。 科学性原则:如何实现这些原则(随机、对照、盲法、均衡评价),具体如何操作,应要重点进行设计。 预后研究设计关键点 研究对象:分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是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的重要手段。 研究因素:不同的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自然形成的干预方法)。 效应指标:效应指标可以有多种选择,需根据专业目的灵活恰当采用。重点关注失访、与时间相结合的结局指标。 科学性原则:对照、均衡(依靠三大标准)。 定性研究设计要点 常用德尔菲专家法:有数据、有过程。在医学研究中,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作为一个研究项目的组成部分出现。 关注研究过程,重点理解好定性研究的报告规范 卫生经济评价的设计要点 在临床研究中,不要套用管理领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需要与临床作用结合起来评价。 临床研究领域常用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用分析。 成本的计算有很多停留于理论阶段,实际处理有难度时,可以采用组间均衡的原则进行处理。 研究对象的可比性是直接关系到临床研究中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好坏的关键。 数据挖掘研究设计要点 数据采集:信息真实性,可靠性,代表性 数据预处理:规范整齐的数据是最大的问题,事先确定标准,或者事后按标准进行数据清理。 数据挖掘:不只是描述,需要借助数据挖掘工具。也不仅是统计,统计是验证假设,数据挖掘是发现规律。 分析工具:用好工具是开展此类研究的关键。 6、简述队列研究的特点。 答:定群调查又称队列研究或前瞻性研究,常在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的基础上,推测某病与某个危险因素有关联。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关联关系,选择两组人群进行追踪调查,其中一组人群处在这个危险因素影响中,另一组人群除了不处在这个危险因素影响中,其他方面尽可能与前一组人群相同。通过研究两组人群发病率的差异来判定危险因素与发病有无关联关系以及关联程度的大小。 9、简述设立对照应注意的问题? 答:1.组间应具有可比性 2.以人为试验对象的研究,组间对比时应考虑受试者心理因素的影响。3.对照组与试验组的例数应尽量相当。4.自身前后对照应注意评价指标是否随时间的先后而变化。.受试对象的病理强度应适当 14、简述混杂因素的控制方法 答:(1)配对:是一种常用的避免混杂因素的重要方法。常用的变量有性别、年龄、病情等。配对时应注意:①配对项目不应过多,因素越多越难找到合适的对照组。 ②不能将研究因素进行配对。 (2)分层分析:也是一种常用的避免混杂因素的重要方法。分层是指分层抽样选择研究对象,或将研究结果分层分析研究资料。 (3)随机化:严格的随机化方法能够消除各种影响因素在组间的分布差异,使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在临床试验中最为常用 (4)限制:即对试验组与对照组人员的条件加以某种控制。在科学研究进行组间比较时,除了研究因素在组间不同外,其它因素均应完全一样。通过对某些因素的限定,以增强样本的代表性。 15、简述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 答:(一)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作为受试对象:患病率高,阳性预测值高,诊断出的病人数多,试验效率提高(二)联合试验: 1、平行(并联)试验 同时进行几种诊断目的相同的诊断试验,只要其中一个试验结果为阳性即判断为阳性。平行试验提高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减少漏诊率,但却增加了误诊率,降低特异度。 当漏掉一个病人后果严重或再进行筛检费人力物力时,要尽量减少漏诊率,可采用此方法。 2、系列(串联)试验 进行一系列诊断目的相同诊断试验,只有所有试验结果都为阳性时判断为阳性。系列试验可提高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减少误诊率,但增加漏诊率,降低灵敏度。当误

第3章 高血压和冠心病 主要内容

第3章:高血压和冠心病 ( 任课教师:高文臣 ) 一、高血压(hypertension) 1、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 2、正常人的收缩压不高于140mmHg,舒张压不高于90mmHg。 3、当血压≥140/90毫米汞柱时就诊断为高血压。 4、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也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无声杀手。 5、高血压有三高,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 6、高血压有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和控制率低。 7、高血压有三不,即不爱用药,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吃药。 8、高血压目前是全球发病率最高、并发症最多、病死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9、一般来说,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10、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由于多种后天因素的作用所致。 1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肥胖、高盐饮食、嗜酒、精神紧张等容易诱发高血压。 12、高血压的发病有较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有高血压病家族史者高于无高血压家族史者。 13、过多的摄入钠盐、大量饮酒、膳食中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以使血压升高。

14、高血压病在从事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又缺少体力活动者中易发生。 15、高血压与遗传有关,高血压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 16、盐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17、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日每人摄入食盐﹤5g,我国的标准为每日每人摄入食盐﹤6g。 18、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压升高。 19、体重与血压有高度的相关性,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高。 20、高血压早期多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其症状主要为头晕、乏力、肢体麻木等。 21、高血压的并发症有脑中风、动脉血管粥样硬化、肾功能损伤和视网膜病变等。 22、在我国,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血管意外,即出血性梗塞或脑出血。 23、长期高血压导致肾功能减退,引起夜尿、多尿、尿中含蛋白,严重者可出现尿毒症。 24、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形成主动脉瘤。 25、高血压导致视网膜动脉痉挛、硬化、出血或渗出。 26、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高血压日,以唤起人们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 27、预防高血压应保持乐观,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低盐饮食,减轻体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