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佛教经典与文化09-10-02-第三-五章 心经详解

佛教经典与文化09-10-02-第三-五章《心经》详解

(一)《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僧莎呵

(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敦煌石室本)唐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皆空。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无离垢。无减无增。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亦无有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是故舍利子。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无障碍。无有恐怖。超过颠倒。究竟涅槃。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舍利子。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

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厄。真实无倒。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秘密咒。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

峨帝峨帝波罗峨帝波哕僧峨帝菩提沙诃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四)有关观世音菩萨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善财参观自在菩萨章》

善财白言:“此三昧者,境界云何?”

居士答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尔时善财童子,于观自在菩萨所,得甚深智,入大悲门,以甚深心,随顺观察,心无疲厌。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

……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白佛言。惟愿世尊为我授记。今我一心请于十方如恒河沙等现在诸佛。惟愿各各为我授记。善男子。尔时宝藏佛寻为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

恼故。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善男子。汝行菩萨道时。已有百千无量亿那由他众生得离苦恼。汝为菩萨时已能大作佛事。……

(五)“空”

1、“缘起性空”

《缘起经》(选)

……

佛言。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如是名为缘起初义。

…………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缘起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法身偈”)

《大品般若·道树品》(选)

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若无自性,是名无法。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知一切法无性。何以故?一切法性空故。以是故,当知一切法无性。

2、《中论》(选)

又称《中观论》或《正观论》,与《十二门论》、《百论》合称三论宗据以立宗的“三论”。古印度龙树著,青目注释,后秦鸠摩罗什译,4卷。系印度中观派对部派小乘佛教及其他学派进行破斥而显示自宗的论战性著作。主要内容是阐发“八不缘起”和“实相涅槃”,以及诸法皆空义理的大乘中观学说。

中论

龙树菩萨著梵志青目释姚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中论·观因缘品第一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

……………………

中论·观行品第十三

……………………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中论·观法品第十八

……………………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

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

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

…………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