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起源及简介

唐姓起源及简介
唐姓起源及简介

唐姓起源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唐姓郡望堂号堂号“移风堂”:汉朝时候,费汛为萧县令,爱民如子,先教后罚,在官9年,连地方的坏风俗都转变了,全县3年都没有打官司的。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界,不入萧境。皇帝封费汛为梁相。唐姓又有以“晋阳”、“晋昌”、“北海”为其堂号的。郡望晋昌郡:晋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鲁国: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晋改为郡。晋阳县:秦置,治故晋阳城。秦汉为太原郡治所,东汉后又为并州治所。唐姓家乘谱牒家乘谱牒上海:唐氏族谱八卷、云间唐氏支谱不分卷、唐氏本支谱不分卷江苏:延令唐氏宗谱四卷、开沙唐氏族谱十卷、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昆陵唐氏宗谱不分卷浙江:姚江唐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晋昌唐氏世谱九卷、东鲁唐氏族谱兰江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剡东唐氏宗谱五卷首一卷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皖桐唐氏七修宗谱湖南: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衡山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三十二卷、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唐姓迁徙分布迁徙分布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福建永定、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等。唐姓历史名人历史名人唐寅: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于绘画,且能诗文,与祝允、徐祯卿、文征明并称“伍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唐蒙:西汉官吏。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白莲教首领,自称"佛母"。唐廷枢:清朝买办。1880年,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唐胥线(唐山至胥各庄)。并在英国支持下开办开平煤矿,为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助手。唐慎微:宋代著名医药学家,编有《经史证类备本草》,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很广。

百家姓:《唐氏的介绍》

百家姓:《唐氏的介绍》 历史来源 唐姓,是一个起源中国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4位。 一﹕出自「祁」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唐氏,祁姓,亦曰伊祁,尧初陶唐之后。尧初封唐侯,其地中 山唐县是也,舜封尧之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至周朝改为唐公,周成王灭唐,以其地封叔虞,号曰唐叔。然后 迁唐公于杜,降爵为伯,今长安杜城是也。故唐氏为尧帝之后。二﹕ 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羌族有唐氏。 迁徙分布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780余万,为全国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约占 全国人口的0.6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780 余万,增长了15倍之多,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 的分布当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34%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18%,为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在近600年间,唐姓 人口流动的水准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 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 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唐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湘 桂渝、云川东部、广东北部、江西西端、湖北西南,唐姓占当地人口 的比例在1.1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以上,这个区域的面积仅占 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大约51%的唐姓人群。在云川西部、海南、广东大部、鄂赣大部、皖苏沪、浙江北部、福建西部、山东东部、河南南端、陕甘宁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

百家姓徐氏图腾

百家姓徐氏图腾 徐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在中国台湾列第二十位)。大陆人口近2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3%。下面为大家整理了百家姓徐氏图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百家姓徐氏图腾 徐是淮夷一支的族称,徐夷有崇拜高山的传统,每到一处,均树立“徐山”。现在知晓的徐山是徐州附近的山。其实,远不止这些。据考证,大禹会涂山氏的涂山,本身就是“徐山”。涂,徐,同音字。又,据文字学家拟音,徐、涂的古音为ta。因此,完全有理由推定:泰山,就是徐山! 彳,慢步行走;余,饶,饱足。合在一起的“徐”字,徐氏便是节律有致、雍容典雅、知礼善学、富贵盈饶之族。 左上是“日”的甲骨文及金文写法。金文是殷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而从青铜器上的花纹看,徐氏图腾的鸟应该是凤鸟,而不是多数人认为的玄鸟。“徐”姓氏源于伯益,而非殷商。殷商崇拜玄鸟,史前更崇拜凤鸟。徐,乃山。山五行属土,火生土。日为火,凤亦为火。由此可见,图腾左侧是“太阳”和“凤鸟”的组合,亦即火

凤。 鸟,历来是古人崇拜之物。象征男性、力量,也象征生命的繁衍、延续及文脉传承。凤鸟又象征吉祥、希望、富贵。 右边是立于三层坛台上的“余”。余,即饱足之意。顶端意义有二:其一,如箭矢,装在天竿华表建木之上,用它来代表“天齐”(天的肚脐),也就是“中央”;其二,应为华盖,最高级别的舆服,代表最崇高的尊崇。华盖始制于黄帝轩辕氏,徐氏乃颛顼后代,亦为黄帝后代。其下的“一”是“相风仪”(风向标),下面的“八”是干栏支架与分判历度的标志。其下是三层灵台。所谓“三”生万物,这里的三层,代表博大厚积的封地。寓意徐氏宗族立国于沃土富物之地。 徐氏起源始祖 起源源流 1、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战国时,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 2、源于嬴姓,以部落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裂分殷商遗民六个氏族与鲁公,其中有徐氏族。[3] 3、源于改姓而来:

张姓的起源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 黄帝为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妻子嫘祖,是传说中养蚕治丝方法的创造者,被后人祀为蚕神。他们生子名挚,因修太之法,故曰少,是继太之后而起的东夷部族首领。 少第五子名挥,官为弓正(监管制造弓箭的官)。他夜观弧星,看见弧矢九星在天狼星东南,形状彷佛天之巨弓,矢镞正对天狼,於是受到启发,创制了弓箭,被赐姓张。张字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长弓,与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关。 张氏还有一支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的。春秋时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其后以祖父字为姓,从此晋国世代有张姓。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后,张姓人口也随之分散於三个诸侯国。 这两种说法都为张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说明。一是张姓历史久远,为中国最早产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当受重视。在原始氏族社会,狩猎为人们谋生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当时,少的东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东半岛、苏北与江淮之间广大地区;相传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后裔。 二是张姓分布很广,晋国有此姓,随着三家分晋又遍及赵、韩、魏三国,即今华北、中原广大地区。 还有不少人被赐姓改姓张;如三国时诸葛亮就赐龙佑那为张姓;曹魏大将张辽,原生聂,后改姓张。非汉族人改姓张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张皇堡,便以张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汉姓者,往往择汉人大姓改之,也为张姓扩充了人口。 据记载,晋代有中原张氏迁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后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挢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汉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数民族。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来源之一:张姓的祖先是弓箭的发明者,据传说,少昊氏有子曰”挥”,他在夜间看到天上的弧星,因弧星诸星在星空中排列成一张弓的形状,”挥”于是受到了启发,发明了弓箭,并任弓正之职,因此以”张”为姓,”张”的本意就是张弓的意思.

唐氏族谱第一部

唐氏族谱 目录第一部 唐氏族谱续修语(七律) 唐氏族规 唐氏字辈 前言 续谱凡例 唐姓的起源 唐姓、郡氏:晋昌郡、翼城郡 唐氏总源图 抄源本流记 附(一)唐氏谱序 附(二)唐氏谱序 附(三)渠阳唐氏谱序 附(四)唐氏谱序 附(五)渠阳唐氏合建家庙序 附(六)唐氏谱序 附(七)唐氏谱序 附(八)重修唐氏谱序 附(九)重修唐氏谱再序 附(十)唐氏谱序 唐氏谱续修序言 杨家沟唐氏第二次续修宗谱序 杨家沟《唐氏族谱》二OO七年续修族谱序 重修唐氏谱序 唐氏祠堂对联并附神座对联 牌坊对联并附赞 凡例十则 唐谱宗政 第二部 鉴修宗支图及唐氏 唐氏介祖启序世系图(今放生北门村支脉) 徙川先祖唐光富发派 徙川先祖唐光伯发派 光伯祖长房仲遐房系 光伯祖二房仲遴房系 徙川祖公唐光琏发派 南冲寺学堂湾唐氏徙川前启序世系图 自楚来川东到南冲寺分支发派衍庆图 光武发派图 光舜发派图 按语 (一)两汉时期于史记载的唐氏著名人物

(二)三国时见于史册的唐氏著名人物 (三)南北朝时期的唐姓名人 (四)唐朝时期的唐氏大家族 (五)两宋时期唐氏名人 (六)明朝时期唐氏名人,明清以来唐氏的分布与唐姓名人(七)唐氏宗族名人及名卿纪略,宗族内名卿,唐氏三祖衍图(八)共和国时期我族部分族人简介 第三部 世系蕃衍及厝所 一、唐氏世祖蕃衍及陵寝(入川前) 二、来乐至杨家沟光富祖蕃衍及陵寝 三、居杨家沟下节唐光伯世系蕃衍及陵寝 四、唐光琏祖来乐至杨家沟北门坳世系蕃衍及陵寝 五、居南冲寺学堂湾唐光武唐光舜二祖世系蕃衍及陵寝 第四部 唐氏谱 家箴家训编修按语 报本篇 治家篇 事亲篇 为学篇 性命关系论 志意心身四大境界 仕官类 学问类 冠公六悔铭 惜字惜谷要言 十好语 葬祭类 念庵诗云 蒙童入学规矩吟 十穷语 家箴 事亲 友爱 夫妇 训后

Nature子刊!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唐氏综合症的发病机制

Systematic proteome and proteostasis profiling in human Trisomy 21 fibroblast cells 人21-三体综合征成纤维细胞中的系统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稳定分析 IF:12.353 期刊:NC 技术:SWATH、转录组 研究背景 唐氏综合症(DS)是由21号染色体的三体性(T21)引起的出生性缺陷病之一。DS表型表现包括智力残疾、先天性心脏缺陷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发生率等,而且患者的个体差异极大。目前对于DS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揭示DS的发病机制和分子过程,对其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研究结果 1.T21蛋白质组学检测 为了准确量化DS中蛋白质组学的变化情况,作者选择了年龄、性别等条件相当的11例DS患者和11例正常个体的胎儿皮肤原代成纤维细胞,进行SW ATH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图1)。与此同时,作者也选择了一对双胞胎个体(同卵双生,即T2N和T1DS)的成纤维细胞同样进行转录组学数据分析(图2和图3)。本次共鉴定到4056种蛋白质,此外在T2N和T1DS样本中加入20种“锚定蛋白”的重稳定同位素标记的多肽标准品,用于估算已鉴定的蛋白质的绝对丰度。 图1 T21成纤维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图2 同卵双胞胎(T2D,T1DS)个体成纤维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

2.T21蛋白质组被广泛地重塑 为了评估T21在转录和蛋白水平上基因表达的整体影响,作者将转录组与蛋白质浓度关联起来,发现所有生物样本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ρ = 0.339 ~ 0.508)。鉴于稳态丰度值和计算来源于相同的数据集,则整体的相关性表明存在着广泛的翻译后调控模式影响mRNA 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图3)。为了进一步研究T21中重要转录事件的蛋白质组学影响,作者将蛋白质数据与Sullivan等人描述的成纤维细胞中T21的转录特征重叠,同时分析淋巴母细胞、单核细胞和T细胞等其他细胞类型的DS / N转录组数据,,结果发现成纤维细胞中显著调节的转录物在不同细胞类型之间基本上是保守的,并且显著地影响相应的69个蛋白质水平(约有40%蛋白质是在Chr21上编码,图3c)。此外,比较不同细胞类型的整个转录组和蛋白质组之间的相关性值R,数据表明nonChr21基因的转录反应导致了普遍的低转录物-蛋白质相关性,这对于理解在不同细胞类型中出现的整体T21表型是很重要的。 图3 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关联分析 3.T21中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降解模式 作者关注Chr21基因的整体表达,因为它们可能导致DS表型的发展。在组学数据中,SWATH-MS和二甲基化鸟枪蛋白质组学分别检测到42种和56种Chr21蛋白,占Chr21蛋白编码基因量的18.7-24.9%;另外,在T212中有18个mRNAs和9个蛋白的变化倍数大于1.4,其中在转录和蛋白水平上失调的四种基因(GART,CCT8,HLCS和HMGN1)对Chr21剂量敏感(图4b),且发现HMGN1的上调可能会增加染色质可及性并引起转录失调(图5)。 另一方面,在T21中SOD1,PFKL和CSTB蛋白浓度显著增加,但相应的转录物基本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数据表明这些蛋白是在转录后发生显著上调。与此同时,作者也观察到蛋白表达缓冲现象,正如在T1DS / T2N中U2AF1、COL6A1和COL6A2的mRNAs表达水平有实质性上调而蛋白质水平缓冲后接近于不变。由此推测出蛋白质水平的缓冲最有可能是适应蛋白质周转而不是降低蛋白质合成速率,总的来说,作者发现了T21中Chr21上复杂且不同的基因表达、调节模式。

徐姓起源

徐姓起源 ?字号 ? ? 欢迎发表评论2013年05月29日20:00来源:东方网 纠错|收藏将本文转发至: 徐姓是中国第十一位大姓,尤其在苏、浙、皖地区人丁兴旺。当今徐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51%,总人口大约在1900万。 徐的名义和图腾: 古时徐、余二字通用。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余字像树上筑有鸟巢形,而徐字像古代南方民族巢居形。这与原始社会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的传说是一致的,说明最早的徐人应居住于森林茂密的地方,据考证应在今河北玉田北的徐无山,亦称徐吾山。徐人后来迁移到江淮地区的低洼、潮湿地区。那么在平地上或者在低湿地上建高脚楼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善于这种建筑的人群当然首推来自北方的余氏族,而族徽则加双人旁为徐,象征众人搭筑木屋,有别于北方余人直接在树上筑巢的原始方式。徐人所居之地称徐,建立了城堡称为徐邑,最终发展为国家和姓。 徐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当代汉族徐姓主要有两支:嬴姓和子姓。 第一支出自嬴姓。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五帝时代金天氏少吴。少昊氏族最早活跃在今河北盐山东南,后南迁到山东曲阜地区,为以凤凰为图腾的东夷族一支。少昊之孙皋陶在尧舜时为掌管刑法和司法之官,皋陶之子伯益为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之官,佐禹治水立有大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泗县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战国时,公元前512年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公元前511年,楚国灭越,徐国的领土归入楚的版图。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4000年前的夏朝,徐国获封,到战国时国灭,徐姓至少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张姓迁徙史

张姓迁徙史 张姓得姓始祖张挥世居清阳,故张姓起源清阳。清阳以古代清河之南而得名,【清河发源于今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区,流经今河南的新兴、濮阳,河北省的清河、沧州等地,从天津入海】。汉代属清河郡,清河郡始于汉高祖刘邦,治所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县东南】,隋朝时改名清河县。到了了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境内】是张姓人群聚集的重要地区。战国时期,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张姓先民随之迁移到黄河南北,在更广阔的中原地区建立家园。随后张姓先民活动中心主要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中原是由张姓祖居的清河流域辐射而形成的,关中长期以来则是中央政权所在地,因而集中了较多显赫的张氏大族。两汉之际,张姓家族迁徙的出发点大体来讲就是中原大地和关中地区。 家庭的迁徙受到各种必然与偶然因素的影响,有时带着选择,有时则是盲动,更有出于无奈、被动的缘故,因此其行动是千变万化的。但综合考察其千余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张姓迁徙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大而言之,总的趋势是以中原和关中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周拓展,辐射到全国各地。小而言之,具体到某个州县也是这样,先是以某个城镇或以某个村庄为据点,然后向四邻城乡拓展。另一个特点是每一次大的迁徙都与政治有关,大多时是无奈的、被动的。 张姓是一个极富开拓进取精神的家族,他们不负轩辕黄帝赐给长弓徽记的厚望,数千年来,迈着坚毅的步伐,扛着家族那面具有军伍之威的旗帜,勇敢而欢欣的走向神州大地。他们用弓与失,血与火,在亚细亚东部这块迷人的大地上,洒下了辛劳的汗水,描绘着自己家族精神的拓荒蓝图,书写着自己雄壮的发展史。 历史上张姓向华东、华南、东北、西南、新疆及海外有过多次大的迁徙浪潮。 张姓向华东、华南的大迁徙有三次:第一次始于西汉末年王莽当政时期,由张氏祖脉所在地清河前往徐州并逐渐南下。一祖迁往衢州【今浙江】、托州【今江西】、福州、韶州【今韶关】、汀州【今福建长汀】、赣州等处;一祖迁往建州【今福建】;一祖迁往湖州【今浙江】;一祖迁往演州【今越南演州府】。第二次是东晋南北朝时期,在西晋灭亡后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与北方处于长期战乱之中,方城【今河北固安一带】的张姓为避战乱,一支南迁建业【今江苏南京】附近;一支迁往襄阳【今湖北襄樊】。第三次起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到后来的蒙古族南下。其间全国经历了三次大移民,北方人口向巴蜀、两淮、东南、岭南地区流移,张姓也不例外。 张姓向西部及新疆等地的大迁徙开始于东汉末年。其时天下大乱,中原关中等地的张姓西进至张理建立的汉中地方政权辖地避难;更多的向西北到张轨建立的前凉政权辖地【新疆境内】避难,高昌、楼兰的一些张姓大族的出现,即与此迁徙有关。张姓向东北的迁徙,与唐代同时的渤海国【今朝鲜北部、俄罗斯东部部分地区】有许多张姓大族。五代初年为契丹所逼,张姓大族向我国东北方向逃遁。今天东北的张姓还有一些是内地主要是山东、河北各地为生活所逼闯关东人的张姓后裔。闯关东的人多半是因饥荒战乱而逃荒避难的人。 魏汉以来张姓在走向全国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名门望族,他们或以德行义举、或以功名勋业、或以人多势众、或以资财巨富而称名于世。唐高宗时期,确定全国十大姓为“国柱”,清河张姓被定为“乙门”,列为“国柱”之首。北宋祥符年间,《广韵》列有十四个张姓望族: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今四川】、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今河南泌阳】、高平【今山西晋城】。明嘉靖年间,张浚等人会修全国《张氏统宗世谱》,追溯明朝以前至传说时代数千年来张姓子孙的生息、迁徙、发展及其对民族文化的贡献,这是四百多年前张姓子孙自己撰写的一部张氏家族生命史。 元明清初,都有东南向西南的移民行动。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在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今日张姓分部北方地区多余南方,绝对人数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四省最多。

徐氏谱牒先祖记述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xx谱牒先祖记述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xx 我涉猎徐文化较晚,接触的各地徐氏谱牒也不够多。但感到各地徐氏谱牒中关于先祖的记述不够严谨,有些老谱(民国以前的)同样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而仅将我个人的看法提出,供商榷。 一、关于xx血缘先祖的记述 xx。xx,xx,来不得半点含糊。 我看过为数不多的二十几部徐氏各地宗谱和一些有关徐氏起源,徐氏相关史料中大致有三类。一类记述“根生少昊,枝出皋陶。”一类记述黄帝为先祖——昌意——颛顼……皋陶——伯益——若木。另一类还有史料说徐姓出自子姓,也即为商之后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记述无论最先起源于何人,接近徐氏得姓之时都归到伯益——若木之上。这一点出奇的统一。这也和现存史料及现代考古成果能够统一起来。正如徐自强先生在其《徐氏源流考》一文中强调: “探索徐氏之血统关系,最早也只能溯源至伯益时期,以若木时期最为适宜。如果源溯至黄帝,则是无根据之比附,根本无血统可言,这里今之编族谱应努力避免的。”那么,诸多徐氏谱牒溯源黄帝或少昊,又是什么原因呢?除编谱普遍存有比附之心之外,最主要的是编谱之人为证其源,往往找历史上名人记叙作为力证。而后世不加辨审,仅抄袭而已。如很多徐氏谱牒中把皋陶列入其中,而且作为伯益之父。这一来源恐怕要追究到唐朝人张守节《正义引·列女传》,曹大家(班昭)注中的说法: “大业即皋陶,为伯益之父。”韩愈的“根生少昊,枝出皋陶”概出于此。然而张守节的注解是没有任何依据的。皋陶、伯益虽系同时代之人,同为禹之部属,也同是东夷部族之大范畴。但皋陶出自太昊部族,估计是太皞西渐后留在东夷的一支。 而伯益则属少昊部族,与蚩尤、颛顼有密切的关联。《齐鲁文化通史·远古至西周卷》第三章第三节“五帝时代东夷部落发展”中关于伯益部的表述是:

乳山各村来历

乳山各村来历 夏村镇(51村) 夏村(4村) 明洪武年间,夏、宫、安姓居此立村(明末先后迁走),?以夏姓命名夏村。永乐年间,王姓由莱阳县岘子湾迁入。明末,宋姓由北江村迁入。清末,黄、于、张、林、王等姓相继迁入。1942年,划东、西、南、北、中5个里。1944年8月,改建为东、西、南、北、中5个行政村。1963年10月,中村与东村合并,建夏东、夏南、夏西、夏北4个行政村。至1995年(下同),夏东828户,夏南881户,夏西470户,夏北928户。 战家夼元代前,战姓居福山西夼建村战家夼,元末迁走。明洪武年间,仇姓由陕西华阴县迁入,袭原名。清康熙四十二年,于、孙、刘姓分别由司马庄、牟平县葫芦地、文登县鸭儿湾迁入。乾隆年间,倪、邓、王姓分别由塔庄、邓家、驾马沟迁入。现600户。 小疃明永乐二十二年,孙姓由小云南(据考,小云南指今安徽、?江苏二省北部一带,下同。参见第三编第二章:〔附〕“云南迁民”考。)迁此立村,初名崮岱。清雍正元年,遭兵祸北迁2里建村,邓、胡姓由邓家、胡家沟迁入,因村小,故更名小疃。乾隆年间,黄、于、倪姓分别由牟平县养马岛、司马庄、?塔庄迁入。现500户。 阜西庄明嘉靖年间,邵姓由河南省云南庄迁福山之西立村,初名福山西庄。清顺治年间,迁居邵家。乾隆年间,崔、安、蒲姓由曹城、安家等地迁入,袭旧称,渐演变为今名。后东姓由东家迁居村东北建三水河村,尹姓由尹家迁居村北建雀头村。1952年诸村合一行政村。现208户。 房屋明永乐年间,邵姓由河南省云南庄迁此立村西庄,后遭兵祸被灭。崇祯年间,杨姓由牟平县五台南塂迁入,来时原村址房屋尚存,故名。清嘉庆年间,王、徐、高、赵、孙、于等姓先后由肖家、石村、人石、柳家、战家夼迁入。现370户。 周格庄(2村) 明万历元年,周姓由浙江省迁此以姓立村(后迁走)。?万历三十七年,徐姓由台依迁入。万历四十四年,于、宋姓由文登县大水泊、南泓迁入。后王、张姓先后由西纪村、宅口迁入。清雍正年间,邵、刘姓由房屋、炉上迁入。乾隆年间,冷姓由黄埠崖迁入。1960年因修台依水库东迁分为东、西2村。现西周格庄255户,东周格庄305户。 羊角盘明万历年间,姜姓由峒岭迁此立村,因地形似羊角,故名。清乾隆六十年,于、林、田姓由于家庄、东林家、田家庄迁入。后丁、袁姓由港头、赫家庄迁入。现170户。 台依明永乐年间,徐姓由江苏昆山县大槐树村迁此立村,因地势较高,故名。清末,杨姓由房屋迁入。现305户。 黄依台明万历年间,徐姓由台依析居黄泥高台处立村,取名黄泥台,后演

古徐国历史研究之现状

古徐国历史研究之现状 徐炳仁徐永志 华夏大地,古有徐国。徐州为古九州之一,得名于徐方(丁山《禹贡·九州通考》)。徐方是徐州地区一个著名的古国,若木是徐氏之始祖,也是徐国第一代国君。若木的父亲伯益辅佐帝舜管理山陵、沼泽、草木,调驯鸟兽,并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为赢姓。伯益的赢姓后裔后来分衍出徐、黄、马、赵、秦、江等10多个姓氏,俱尊伯益为血缘始祖。伯益最早发明了水井,并著有《山海经》。大禹即位后,下旨传位于伯益。大禹去世后,伯益不肯即帝位,让大禹的儿子启继承帝位,为夏启。伯益去世后,夏启封伯益的次子若木于徐,为徐国第一代国君。所辖区域在山东、江苏、安徽的接壤处,以徐州为中心,以后又扩展。区域最大时,北达山东南部,南到长江以北,西至济水,东临大海。比现在的苏、鲁、豫、皖接壤的淮海经济区还要大一些。古徐国历经夏、商、周3个朝代,直到春秋末期,公元前512年被吴国所灭。徐国子民,播散于天南海北,融入华夏各民族大家庭之中。古徐国前后历经44代国君,1649年。徐人的足迹遍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浙江、江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福建、黑龙江、辽宁及海外等地区。古徐国在漫长的兴衰更替中,创造了极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正统思想的左右,徐国一直未能得到公平待遇,甚至被人为地加以抹杀。如《史记》就绝口不提杂家议论的“徐偃王仁义”种种迹象,只说一句:“徐偃王谋反”简单地了结此事。徐偃王谋反的冤案延续了几千年,直到二十世纪初,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考古学的蓬勃兴起,徐器和器铭文字的出现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深入到历史研究领域。《韩非子·五蠹》和《淮南子·人间训》都记载:“徐偃王服国三十六(或三十二)”。《后汉书·东夷传》载:“徐夷潜号,及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由此可见,徐国在西周时期也是一个泱泱大国。徐国和西周战争频繁,叛服无定,应是考察西周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地下文物的不断被发现,徐国才渐渐“露出水面”,引起了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的注意。根据有关资料,郭沫若大约是首先肯定徐国历史和徐文化作用的学者之一。从1930年以后至2002年,如下研究文章或专著产生了较大影响:1943年,徐旭生出版《中国古史传说时代》一书,其中有比较系统地叙述徐国的有关资料,作出丰富的史实考证。1960年,《安徽史学》3期登了龚维英《徐偃王年代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赣、浙、皖、苏等省相继出土著有铭文的徐器,又一次掀起徐文化、徐国史的研究潮流。1981年,齐鲁书社出版李白凤《东夷杂考》。1983年,《南京博物院集刊》第6辑载贺云翔《徐国史初探》。1984年《安徽史学》2期载何光岳《徐族的源流与南迁》。1984年《文史》第十二期载顾颉刚遗著《徐和淮夷的迁、留》。1985年,《考古与文物》1期载刘广和《徐国汤鼎铭文试释》。1986年,《中国史研究》3期载顾孟武《有关淮夷的几个几问题》。1986年,《安徽史学》6期载贺云翔《徐国史研究综述》。1988年,《安徽大学学报》载崔恒升《关于徐国几个问题的辩证》。 1990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李世源《古徐国小史》。1991年,《文物研究》第七辑载万全文《徐国青铜器略论》。1995年,《东南文化》1期载王辉《徐国铜器铭文零释》。1996年,《历史研究》4期载李修松《徐夷迁徙考》。1999年,《考古》11期载谷建祥、魏宜辉《邳州九女墩所出编钟》。2002年,中国文联出版出版徐永生《徐国史研究》。正统观念的典籍文献认为:从黄帝开始,到尧舜禹、夏商周是一条直线。在一些古史研究中

家谱族谱宗谱样本(唐氏家谱)

目录 第1章字辈谱 (5) 1.1祖谱传下来的字辈谱(40字) (5) 1.2祖谱的字辈谱续写(增加20字) (5) 1.3唐氏其他版本字辈谱(仅供参阅) (5) 第2章世系总图 (6) 第3章谱序 (7) 3.1关于唐姓的起源与演变 (7) 3.2关于唐姓迁徙分布 (8) 3.3当代唐姓的情况 (8) 3.4唐姓血型 (9) 3.5唐姓的传统文化——郡望 (9) 3.6唐姓的传统文化——堂号 (10) 第4章家谱凡例 (11) 4.1字辈谱传承规范 (11) 4.2唐氏族人取名原则 (11) 4.3续谱原则 (11) 4.4本谱纪年原则 (11) 4.5本谱入谱人员范围 (12) 4.6本谱世系本源书写规范 (12) 4.7人物录及传记 (13) 4.8修谱期限 (13) 4.9其他 (14)

第5章家风---家训家规 (15) 5.1家规文化(十二条) (15) 5.2家训文化 (17) 第6章传记及人物录 (21) 6.1人物传——第四世 (21) 《XX字辈》奋斗史 (21) 6.2祖居录——XX屋基 (22) 《XX屋基》由来及历史变迁 (22) 6.3人物录 (25) 第7章谱系本源 (26) 7.1唐氏族人的详细本源记录 (26) 一、第一世 (26) 二、第二世 (27) 三、第三世 (28) 四、第四世 (29) 五、第五世 (31) 六、第六世 (33) 七、第七世 (34) 八、第八世 (35) 后记1

第1章字辈谱 1.1祖谱传下来的字辈谱(40字) 惠星照海全,萬里奉春軒; 宏發坤德盛,安邦定國賢; 家和祖太平,壽域永其昌; 開明朝先慶,福禄文光庭; 1.2祖谱的字辈谱续写(增加20字) 惠星照海全,萬里奉春軒; 宏發坤德盛,安邦定國賢; 家和祖太平,壽域永其昌; 開明朝先慶,福禄文光庭; 志高谋贵官,忠孝添声振; 睿智遗后泽,宗族旺世延; 1.3唐氏其他版本字辈谱(仅供参阅) 根据唐氏七修族谱记载,我唐氏历代修谱,均列有字辈,在光绪十九年第五修时进行规范,曾制定(40字)字辈字。 朝官世文添,宗万年国选; 德立有志成,先训敏诗礼; 谋绍忠贤典,章垂后孝弟; 光前家声丕,振遗泽式延;

百家姓大全张姓的族谱

百家姓大全张姓的族谱 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家族的内部资料,一般由本族长者或事业有成 者发起、阖族齐心方能编修成功。族谱主要分为家族渊流、家规祖训、 人丁生卒葬殁等篇章,单列的人物传记主要记载在科技、教育、文化、 商贸等等方面取得成绩的族中子弟。下面是精心整理的百家姓大全张姓 的族谱,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 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分布地区 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范阳郡:三 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省)。太 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京兆郡:汉时置郡, 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敦煌郡: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治 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襄阳郡:汉 始置襄阳县,东汉末始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后 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洛阳郡:秦始终置县,东魏置郡。汉、魏时治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汉城西十八里。 河东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黄

河以东、夏县一带。始兴郡:三国吴由桂阳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广 东省韶关市南),治辖相当于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吴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治辖今江苏 省长江以南一带。平原郡: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县西南),治 辖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河间郡:原为战国时赵地。汉高 帝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治辖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 一带。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 定州)。治辖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魏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 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治所在邺县(今河北 省临漳西南)。蜀郡:战国时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省),治辖今 四川省成都市一带。武威郡:西汉置。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 以东地区,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置,属益州,在今四川省宜宾县西南,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省遵义市西)。沛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在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梁郡:汉高帝置梁国,南朝宋改为梁郡,相当 于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治所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汲郡:西晋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废,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汲县西南)。河 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一带,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上谷郡:战 国燕设置,秦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省怀来东南)。

家谱族谱宗谱样本(唐氏家谱)

艳华之子 重庆市铜梁 唐氏家谱 主编:XXX 执笔:XXX 页脚内容40

艳华之子 序言 我是谁?我的血脉,我的祖根在哪里?每个人都会问相同的问题,茫茫宇宙,浩瀚乾坤,水有源,树有根,溯本思源,寻根问祖这正是修订编写家谱的目的。 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寻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修谱之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次修谱是在XXX先生的大力号召及组织下进行的,经唐氏族人的共同努力,终于得以圆满完成家谱修订,此举不仅是对先祖最好的慰藉,同时也是为子孙留下宝贵的财富。 我唐氏支系迄今为止,没有一本完整系统的族谱,前人记载,只有各分支流水部分,且传抄已久,残缺不全,世系混淆,错漏甚多,同支系之中亦不相通,或字辈又别,各行其是,或则弃辈取名,随心所欲,编修族谱是一项复杂、细致而艰巨的宗亲系统工程,需要搜集和整理大量的历史资料、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此次修订七世族人二百零三年的家族史,得到全族宗亲的积极支持,鼎力相助,收集家族资料,也充分体现了“血脉相连、心心相依”的宗族凝聚力及亲和力。 本次修谱在排版上采用最新格式,做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章节目录排列有序,并采用导航链接,阅读家谱时可以根据导航直接进入具体位置,书本侧页也有引导提示,翻书者需要查询某先祖时,可根据世系总图第几世便能快速翻到对应位置,查看详细本源,抛弃了其他 页脚内容40

艳华之子 家谱流水账的记录方式,解决了查询时无法定位的问题。特别是对记录谱系本源的内容结构进行了设计和完善,能详细记录所有的内容,书的后部分谱系本源预留空白页,方便后期子孙继续添加填写。 在历史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家谱是一颗最为耀眼的明珠,在世界各国众多的民族中,没有那个民族能与中华民族相比,具有众多、完整、久远的族谱文化,族谱既利于后辈寻根问祖,缅怀先人,继承传统,又有凝聚人心,敦亲睦族、促进感情的作用。而且通过宗谱的传纪,先辈们开创基业的丰功伟绩,历经艰辛、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迎难而上的生活勇气,对子孙亦是一个良好教育,能激发后人从小励志,学习先辈的榜样。 续修家谱既正本清源、缅怀先人、启迪后代,又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更能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族谱亦是全体族人的历史记录,应认真对待,古人云:“三世不续谱,视为不孝”,望后世族人们及时续写族谱,为延续我唐氏家族的谱牒做出自已的贡献。 同时,让我们铭记家族的历史,传承家族的文明,为家族的明天创造更大的辉煌。 2017-X-XX编者 页脚内容1

张姓来源 张氏姓名大全

张姓来源张氏姓名大全 历史来源 一; 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张氏,世代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代仕韩,后渐成望族。 二; 改姓,三国魏张辽原姓「聂」,改姓「张」。又三国蜀诸葛亮赐南蛮酋长龙佑那为「张」氏。 三; 「张」氏自汉代以后,人数渐多,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行有关。道教自称源与黄帝,而盛行「黄帝赐姓张氏」的说法,道教领袖如张角,张鲁等。 四; 据《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 来源有五: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4、其他姓氏改姓。秦末有韩国贵族姬良,因于博浪沙谋刺秦始皇未成通缉,改姓为张名良。三国时,魏国名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马邑,后为张姓大族。(见《三国志.魏志》) 5、元太祖成吉思汗(蒙古族)的后人,有的因战乱避难于西南而改姓张,始祖名张攀桂。其后代现多居住在彭水高谷一带。(见《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概况》)。 家族名人 张仪(前?~309)

鸡猴不到头的由来教学提纲

鸡猴不到头的由来

鸡猴不到头的由来 作者栗果 在民间男女婚配历来有“鸡猴不到头”的说法。那么这个说法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山清水秀地沃林茂的地方居住着一只千年的神猴。这神猴每天吃着林中的鲜果喝着山间的清泉活得自在惬意快快乐乐。 突然有一天不知从哪儿飞来一只雄鸡一眼便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一山岂能容得二虎神猴自然是不答应于是两人便从唇枪舌剑很快升级到拳脚相加。这雄鸡亦非等闲之辈也是千年修炼而成与神猴打了个旗鼓相当直杀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打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未分出个高低上下。 这一天鸡、猴正在苦斗远远飘来一朵祥云云端上站立的正是观世音菩萨。原来观音菩萨由此经过见一鸡一猴正斗得不可开交慈悲心大开断喝一声“还不住手”雄鸡、神猴止住打斗循声望去见是观音菩萨慌忙跪倒。待菩萨问明原委笑口一开言道“为这等小事尔等就大打出手岂不坏了修行之道”说罢用净水瓶中的柳枝轻轻一挥地上立马便现出一条碧波粼粼的小溪把雄鸡与神猴隔在两岸。观音菩萨又言道“从今以后你二人以此为界各行其道互不相扰。” 那雄鸡、神猴果然听话各自在自己的地界潜心修炼终成正果。 又过了很久很久在河的两岸出现了两个村庄。河东的叫“侯家庄”——相传是神猴的后裔因为“猴”字有个“犬旁儿”观之不雅于是便

去掉“反犬”姓了侯河西的叫“稽家庄”——据说乃雄鸡的后代也是觉得“鸡”多不雅于是便姓了谐音的稽。但两个庄子的人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是因为啥始终是心存芥蒂互不往来。 青黄交替斗转星移也不知又过了多少年两个庄子的人渐渐有了来往。话说在侯家庄有个叫侯凤仪的财主侯凤仪有个女儿叫侯君萍年方十八尚待字家中。这侯君萍虽说不上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却也是生的亭亭玉立娇艳动人。侯凤仪老两口把这个独生女视为掌上明珠那真是顶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 哪料严霜单打独根草侯凤仪的宝贝女儿不知怎么就得了一种怪病见到好吃的就必须吃到嘴吃不到就又哭又闹。这还不算每日里床也不愿起即便是起来也是头不梳脸不洗懒散得要命。侯凤仪见了心中不悦跟老伴说“咱闺女也不这样啊现在怎么变得又馋又懒这样下去如何能行传扬出去怕是连婆家都不好找。” 侯夫人言道“我看君萍这孩子她不是馋也不是懒怕是得了什么病症。” 侯凤仪鼻子里“哼”了一声道“你就惯着吧” 可渐渐的侯凤仪也有些慌了神就见侯君萍一日瘦似一日面容憔悴神情颓丧。这才意识到出了问题连忙找来郎中诊治。但接连请了几位郎中望闻问切折腾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侯凤仪眼见侯君萍的病越来越重竟已是岌岌可危侯夫人以泪洗面诘问侯凤仪道“你就知道唉声叹气萍儿已是这样你倒是想个法子呀要是萍儿有个三长两短我也不活了” 侯凤仪道“郎中也找了好几个楞看不出是啥病你要我怎么办” 侯夫人哭道“照你这么说就只有等死了

【9A文】张氏家谱世系图

张姓祭祖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家谱编修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 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 (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张氏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 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择。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 继承祖德 清河张氏,广居丁旺,黄帝赐姓,源远流和。缅怀先辈,精忠善良,圣贤众多。功高德望。劝我族人,继承发扬,效郡报国,雍泽民心。孝敬父母,弟恭兄让,族和邻睦,遵纲守常。礼信仁义,嫉仇豪强,慎婚传嗣,家教有方。读书习文,勤为农桑,禁戒非为,习武自强。 忠效国家 国家与民,关系互相。民忠国盛,国富民康。国泽黎民,民增国光。天经地义,效国理当。劝我族人,以此为尚。奉事国家,蹈火赴汤。为国稳安,戎马扛枪,为国振兴,农工学

唐姓字辈一览表

江苏徐州睢宁县唐氏一支字辈:"书典献章慈和允良家学永昌。"堂号:继尧。 广西全州沙坪、广西灌阳、四川岳池红星、四川绵阳安县河边、四川阆中、重庆合川字辈: 孟孔叔梓彦,永志唐德守; 元良启世昌,礼义承继祖; 荣华(福/发/兴)万方,孝友传家宝; 忠贤辅国章,天伦全克备,富贵耀桐庄。 湖南善邑唐氏字辈: 一支:"伯宝涵全楚清桂兴添住仲允崇世万继希志方启"; 一支:"钟济植耀达锡汝新煌基镇淑相照载钦治乐鸣培"; 一支:"克绍彰先泽诗书迪俊贤傅家维孝友福寿自连绵"。 一支:"昌升平如"。 湖南长沙望城河西晋阳堂唐氏字辈:南楚家声振,西河世系绵,振朝惟学士,开业绍明贤。忠厚培源远,诗书治国先,显扬支锡福,祖德度长延。 湖南浏阳唐氏字辈: 小河旧序:"日子化三千际开裕廷锡"; 大屋旧序:"汝再朝兴际开裕廷锡"; 小河大屋新序:"锡洪植焕起金源本辉基锦泽树荣增铭湘集炳培"。 湖南湘潭唐氏字辈:"青紫傅芳昭如圭章学遵诗礼行重伦常惟著有庆家声辉煌"。 湖南湘潭河口武冈益阳沅江唐氏字辈(唐辉后裔):始祖凉陵将军居晋昌讳辉公主 迁祖明季卜居古塘讳思铭公主 老字派:普正宗廷可知唐如汉,永世成伦祖佑万代昌 续字派:传家敦孝友,佐国建忠勋,绍美昭先泽,诒谋裕后昆。 新字派:诗书堪继武,行谊迪前光,品学珪璋选,声名带砺长。

湘潭唐氏作述昭先泽,声名起继贤,传家贻令绪,树德务心田。 湖南双牌唐氏字辈:"一二三建光成如亚澳欧非美" 山东高唐唐氏字辈:"德凤光永存善良咸寿吉康文同书在本一泽长"。 山东夏津唐氏字辈:"登有风显□天进□学善文清世立致常"。 江西丰城唐氏字辈:"大士金之秉光垂鉴泰来燕台铨毓象熙逵衍锡材"。 贵州镇远一支始祖祖籍江西丰城玉兰街来于明季唐氏子孙字辈:"学家大廷士其正有元仁永胜兴中朝天必贺文光"。 湖北新洲唐氏字辈:"大启辉先志鸿功继世长" 湖北随州唐氏字辈(叁道坟):"正大万国世道洪光" 江苏连云港东海、新浦唐氏字辈:"学建维宪碧臻(震)祥吾福乃荣昌";连云港连云区魏庵唐氏曾有家谱,后于文革期间焚毁,据族老口述为清朝本,现有辈分为"茂学建庆(齐)逸定家邦"。 晋阳堂。淦田唐氏庭梅公(自湘潭迁益阳衡龙桥唐家坪)后裔派语(17派始): 富显仲表,倚添日名。万世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第,大众家声。 勋铭钟鼎,运翊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永兴道德,博厚高明。 优良传统,硕果丰盈。 江西金田唐氏字辈:"新系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第大振家声勋铭钟鼎运翊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 浙江唐氏一支字辈:"福禄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宁聪"。 江苏唐氏一支字辈:"本立元孝起宗节义"。 达"四川南充营山骆市新华村唐氏字辈:"正元世登高,文运昌其子,代有贤良仁,懿体长发 唐氏一支字辈: 行辈:"飞鸿广大……" 字辈:"文思朝光大德……" 唐氏一支字辈:"开辟乾坤久声称敦擅长伦常千古在孝悌百年芳甲第宜高占利名卜远物流罄波浩荡遗泽自汪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