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14820-2004一次性使用人体静脉血样采集容器

EN14820-2004一次性使用人体静脉血样采集容器
EN14820-2004一次性使用人体静脉血样采集容器

欧洲标准EN14820:2004 一次性使用人体静脉血样采集容器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体外诊断检查的、制造商预期一次性使用的人体静脉血样采集贮样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本标准也适用于含血液培养基介质的贮样器。

本标准未规定毛细血管血样贮样器或动脉血样采集贮样器的要求。本标准未规定用于一次性使用非血液样品的采集贮样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EN20594-1,注射器、注射针及其他医疗器械6%(鲁尔)圆锥接头—第1部分:通用要求(ISO594-1:1986)

EN ISO3696,分析实验室用水规范和试验方法(ISO3696:1987)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使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1

附加剂additive

为了进行预定的检验,放置在贮样器内的便于血样保存的或特意用于与血样反应的物质(不包括用于内表面处理的不能清除掉的物质)。

3.2

血样采集系统blood collection system

采集血样所需的所有组件。

3.3

封闭扭矩closing torque

制造商规定的,用扭力扳手将塞子固定以使容器密封所需的扭力。

3.4

塞子closure

密闭容器的组件。

3.5

容器container

贮样器上除去附加物和塞子用于装血样的部分。

注:根据具体应用,装血样的贮样器部分也可称为“管”“瓶”“管瓶”或其它类似名称。

3.5

抽吸体积draw volume

抽吸到真空贮样器内的液体样本的体积。

3.6

真空贮样器evacuated receptacle

利用抽空的方法采集血样的贮样器,该真空容器是在生产时形成的(即预抽真空贮样器)或是由使用者在采样前形成的。

3.8

失效日期expiry date

在此日期后,贮样器不宜再被使用。

3.9

充装容量filling capacity

达到规定的附加剂与样品之比所需液体样品的体积。

3.10

自由空间f ree space

为贮样器的内装物提供充分混合的额外容量或顶端空间。

3.11

刻度标志graduation mark

容器上或其标签上能估计采集样本的体积。

3.12

重量测定分析法graduation analysis

通过称重和校正液体的质量密度测定液体体积的方法。

注: 在本标准中,认为1000mL水的重量为1000g。

3.13

最大充装线maximum fill line

标于容器上或其标签上的,用于标明用于体外诊断试验时,确保得出准确结果所需样品的最大体积。

3.14

最小充装线minimum fill line

标于容器上或其标签上的,用于标明用于体外诊断试验时,确保得出准确结果所需样品的最小体积。

3.15

针和握持器组件needle and holder assembly

用于与真空贮样器相连接,能进行静脉穿刺并采血的器械。

3.16

公称液体容量nominal liquid capacity

贮样器用于容纳样品及附加剂的体积。

注:该体积在标签上和(或)使用说明书上表述。

3.17

公称充装线nominal fill line

标于容器上或其标签上的,用于指示贮样器的公称液体溶积的标志。

3.18

初包装primary pack

贮样器的最小包装。

3.19

贮样器receptacle

带有附加物、附加剂和塞子的用于装装样品的真空或非真空器皿。

3.20

贮样器附加物receptacle accessory

生产者放于贮样器内部, 用于协助采集、混合或分离样品的部件。

注:贮样器附加物示例如放入血清或血浆贮样器中的小型塑料惰性球(或分离凝胶块),用于离心后从细胞液中分离血清或血浆。

3.21

贮样器内部receptacle interior

贮样器或塞子的内表面以及贮样器附加物与样品相接触的面。

3.22

样品specimen

获得的生物物质(如静脉血),用来检测其特性或测量一个或多个特性。

3.23

目力检验visual inspection

在平均照度为300lx~750lx范围内且无放大条件下, 观察者以正常或矫正视力检验。

4 材料

4.1如果贮样器所装的样品用于特定检验,塞子材料、容器、内部涂层、附加剂或附加物(如果有)可能会影响最终试验结果, 那么受这些物质污染的最大限量以及其所用分析方法应由制造商在标签、包装或参考文件上注明(另见11.3)。制造商有责任对材料与贮样器预期使用的适合性进行确认。

注1:本标准不规定材料适合性的确认程序。

注2:对某些不经常进行的检验,可能还没有测定过其干扰限度,建议使用者向制造商进行咨询。

注3:容器宜用可清晰观测内容物的材料制造(除非在紫外光或可见光下会使内装物质量下降),以便观察者以正常或矫正视力在平均照度为300lx~750lx,且无放大条件下进行目力检验(见3.22)。

注4:如果容器是用不能以目力检测清晰观察内装物的材料制造,可去掉塞子以便检查内装物。

4.2在进行目力检查时,贮样器材料不应有杂质。

4.3 装有微生物助长附加剂的贮样器,应是经过了一个确认的过程,以去除附加剂和贮样器内部的微生物污染。该过程的确认应由制造商负责。

5 公称液体容量

5.1 按附录A或附录B规定的方法试验时,从滴定管加入或抽出的水的体积加上所有附加剂的体积,应在公称容量的90%~110%之间。

5.2 对装有附加剂的贮样器,应提供混合的自由空间或其它物理方法进行混合的方法。

5.3 在用自由空间进行混合时, 应留有足够的能用机械的或手工的方法进行混合的自由空间。

5.4 制造商应对样品,包括附加剂是否得到充分混合进行确认。

注:本标准不规定血液样品充分混合的确认程序。

6 刻度标志和充装线

按附录B规定的方法对容器上或容器标签上标有充装线的真空贮样器试验时,液体的弯月面应不超出或不低于充装线位置的10%。

按附录A规定的方法对有刻度标志的非真空贮样器试验时, 水的体积应为标识体积的90%~110%之间。

注: 见附录A, A.3.6。

7 设计

7.1 按附录C规定的方法进行容器泄漏试验时,塞子不应松动。贮样器应通过该泄漏试验,即未检测出荧光。

7.2 当塞子预期取下以便于取贮样器中的内装物时,其设计应合理并实用,以便能用手指和

(或)机械方法握住后取下,而手指或机械取下装置不能触及到塞子与样品接触的那一部分,以免造成污染。

注:样品贮样器宜尽量设计成在打开时,避免内装物的自然溅出。本标准未规定这一试验方法,这是因为设计一个既客观又有重复性的试验尚不可能。

7.3 按附录C规定的试验方法对贮样器进行泄漏试验时,浸过贮样器的水中不应检测出荧光。

8 结构

8.1 按制造商说明书的要求,贮样器应能经受4次取下和装上塞子,和按附录A、B、C和D试验时,贮样器应无破裂、塌陷、裂缝或其它可见损坏。若初次打开贮样器时损坏了塞子,那么这些要求仍应适用于该塞子。

注1:该项要求不适用于开启后留有迹象的密封(tamper-evident seals)。

注2:已证实, 要难以规定一个强牢固度试验方法。上述规定的要求期望模拟在正常充注贮样器、贮存、运输和取出样品时产生的机械应力。贮样器中样品的运输要求见UN650[6]。

8.2预期经受离心的贮样器, 按附录D规定试验时, 贮样器纵轴方向应能承受最小 3 000g n(或由制造商规定的加速度)的离心加速度, 且无断裂、塌陷、裂缝或其它可见缺陷。

8.3 以目力检验时,贮样器上不应有能使使用者的皮肤或手套受到意外划伤、刺破或磨伤的锐边、毛刺或粗糙表面。

9 无菌和特定微生物状态

9.1 如果制造商声称未打开和未使用过的贮样器内部或整个贮样器无菌,或处于一种特定微生物状态,则容器内部及其附加物或附加剂应是经过了一个确认过的过程来实现。

注:灭菌程序的确认过程见EN550、EN552和EN554。

9.2 如果容器在采集血样时,容器内部与病人血流之间有直接接触的可能,产品则必须无菌。

9.3 当血液采集系统用于血液中微生物的培养和(或)贮样器装有培养基时,无菌,或无菌的过程(例如:确认过的特定微生物状态如:两相培养基, diphasic culture media)是强制性的。

10 附加剂

10.1每一贮样器中附加剂的实际量应在制造商规定的范围之内。

10.2液体附加剂最大容许公差间隔应为规定体积的90%~110%。附加剂(包括培养基)的选择、效力和规定的浓度范围的确认应是制造商的职责。

注1:如果适合,宜用精确度为0.001g的天平,用重量测定分析法,并用液体的质量密度,测出贮样器中附加剂的量。

注2:本标准未规定附加剂选择的确认的试验方法。

注3:本标准未规定适用于血液培养的培养基一览表。

注4:参考文献中的参考书目中包含了推荐使用的附加剂[5,7]。

10.3制造商应确保特定附加剂的物理形态适用于其使用目的。

10.4制造商应确保在产品的贮存期内,始终能满足预期的血液与附加剂比。

11 制造商提供的信息

11.1 每一贮样器都应附有关于正确使用的信息,信息中应考虑对用户的培训及其知识水平,并能识别出制造商。如果空间允许,这些信息应标在贮样器上、随机文件上和(或)初包装上。

注:建议制造商利用电子手段,如互联网,作为附加手段,将产品的应用和功能方面的信息传递给最终使用者。

11.2只要可行,安全和正确使用贮样器所需的信息应标在贮样器上和(或)初包装上的适宜位置。如果一个贮样器的标签上进行标注不可行,这些信息则应标注在包装上和(或)在为一个或多个贮样器提供的使用说明上。如果适宜,这些信息应采用已公布的符号和色标的形式。在无此类已公布的符号或色标的地区,应在贮样器所提供的文件上对所使用的符号和色

标进行说明。

11.3 如果贮样器是专门用来测定或检测某一物质的,则受此物质污染的最大限量应直接标注在贮样器或标签上(如可能)和(或)随机文件上和(或)初包装上。

11.4 标签上应相应地标有下列信息:

a) 制造商名称或商标和地址,对于出口到欧洲国家并在欧共体中分发的贮样器,其标签、外包装或使用说明书应有制造商批准的代理商的名称和地址。

b) 便于使用者识别包装内装物所必须的说明;

c) 相应的“无菌”字样表明特定微生物状态或洁净度状态的陈述;

d) 批号,以批字开头或系列号;

e)必要时,贮样品或其部件性能无降低的安全使用日期的陈述,以年月或年月日表示,如年月(CCYY MM)或年月日(CCYY MM DD);

f) 如果贮样器用于性能评价,“仅供性能评价”字样;

g)如适宜,标明装置(贮样器)体外使用的陈述;

h)特殊贮存和(或)处置条件;

i)如适宜,特殊操作说明;

j)如适宜,附加剂的识别和浓度;

k)贮样器的公称容量;

适当的警示和(或)注意事项;

如果装置用于自验,则应清晰标明;

l)充装线, 必要时;

m)相应的警示和采取的措施。

11.5 如果贮样器预期在规定条件下贮存和使用,这应在容器上、标签上或初包装中承随机文件上清晰地表述出来。

12 贮样器和附加剂的识别

12.1应通过在容器标签上或直接在容器上给出内装附加剂的字母代码或文字描述,来对贮样器进行标识。较常用的附加剂的选择和字母代码见表1。如果使用其它附加剂,贮样器应通过容器标签上或直接标在容器上的描述予以识别。

注1:目前国际上在色标方面尚没有统一。

注2:建议塞子的颜色与容器标签的颜色或直接印在容器上的颜色相近。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非真空血样贮样器的液体公称容量和刻度标志试验

A.1 试剂与仪器

A.1.1水, 符合ISO 3696的要求,温度在20℃~25℃。

A.1.2 滴定管, 容量为50mL,分度值为0.1mL(精度为0.1mL),底部或旁边带有开关。

A.1.3 分析天平, 精度±0.001g, 且称量能力满足本试验。

A.2 试验条件

A.2.1 试验应在101kPa和20℃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如使用其他环境条件,应进行适当的校正。

A.2.2 供试贮样器应是未使用过的,具有充装线或刻度线。

A.3 试验步骤

A.3.1关闭滴定管上的开关,并加入水至零标志。

A.3.2打开贮样器的塞子,将容器放到滴定管出口下方。

A.3.3慢慢使水流入容器,水的弯月面至容器第1个刻度标志(如果有)或充装线时,关闭开关。

A.3.4读出滴定管中流出水的体积精确至0.1mL。

A.3.5 如果容器带有刻度线,对每一刻度线重复A.3.3和A.3.4,直至弯月面达到充装线。读出每一体积,精确至0.1mL。

注: 该试验不适用于带有液体附加剂和刻度标志的贮样器。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真空贮样器抽吸体积试验

B.1 试剂与仪器

B.1.1水, 符合ISO 3696的要求,温度在20℃~25℃。

B.1.2分析天平,精确至0.001g,且称量能力满足本试验。

B.1.3针握持器组件, 由血样贮样器制造商推荐。

B.1.4架子,在称重期间保持真空贮样器直立(非强制的)。

B.2试验条件

B.2.1试验应在101kPa和20℃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如使用其他环境条件,应进行适当校正。

B.2.2供试容器和针握持器组件应是未使用过的。

B.3 试验步骤

B.3.1 称量空贮样器。

B.3.2如果针握持器组件是散装供应的,先按制造商的产品使用说明书装配。如果提供的不

是预抽真空的贮样器,则抽空至公称抽吸体积。

B.3.3将针插入水中,并充注贮样器至少1min, 或按制造商说明书规定的方法充装。

B.3.4去除针和握持器,擦干贮样器的外表面(如必要),重新称重贮样器,测定抽出水的量。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贮样器塞子泄漏试验

C.1 试剂和仪器

C.1.1溶液, 将2.5g荧光素钠(uranine;CAS1)号518-47-8)溶解于100mL含有60g/L右旋糖酐70(CAS号9004-54-0)的0.15mol/L氯化钠(NaCl;CAS号7647-14-5)(水)溶液中,或其它等效溶液。

C.1.2 水, 在暗室中紫外光(C.1.4)下,在不放大的情况下,观察者以正常视力或矫正视力观察时无荧光。

C.1.3储液器(用于装荧光素钠溶液),测试非真空贮样器时,连接一带有开关的适宜长度的塑料管路(长1m为宜)。当测试抽真空的容器时,塑料管上应配有一制造商推荐的采血针。当测试其它贮样器时,塑料管应配有一刚性材料的中空接头,该接头末端有一符合EN20594-1规定的6%(鲁尔)锥度的外圆锥接头。

C.1.4紫外(UV)光源,发射475nm的单一波长。

C.1.5滚动式混合器或容器制造商推荐其它混合器。

C.1.6 扭力扳手(必要时使用)。

C.2 非真空容器的试验步骤

C.2.1将溶液(C.1.1)加入贮液器内。

C.2.2从贮样器上取下塞子,通过贮液器软管充至公称容量,注意不要使溶液污染容器和容器口,按制造商的规定, 正确安装塞子。对于螺纹盖,按制造商规定的封闭扭矩旋紧;对于推入式盖,则推入管口扣紧位。

C.2.3 在无放大条件下,在暗室紫外光下用正常视力或矫正视力检验时,确保外表面没沾上溶液。必要时用水冲洗污染物,按上述方法在紫外光下重新检验。

C.2.4将贮样器在滚动式混合器上旋转2min,或按贮样器制造商推荐的方法混合,将贮样器倒置浸入含水不超过100mL的器皿内,使水浸没塞子,在15℃~25℃下放置60min,取出贮样器,在紫外灯下按C.2.3检验水。

C.3 真空容器试验步骤

C.3.1将溶液(C.1.1)加入贮液器中。

C.3.2按制造商的说明将针和握持器(如果使用)装配到贮样器上。抽空容器(除非事先已抽真空)至公称容量。

C.3.3将针插入贮液器中,按制造商的说明给贮样器充注。

C.3.4如果制造商规定去除针和握持器组件后应盖上塞子, 则应按制造商的规定(见C.3.2)盖好塞子。

C.3.5按C.2.3和C.2.4步骤进行。

1) CAS号=化学文摘服务注册号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用于离心的贮样器的强度试验

D.1 试剂与仪器

D.1.1水, 符合ISO 3696的要求,温度在20℃~25℃。

D.1.2摆臂式(swing-out arm)离心机, 能使容器底部承受3 000g n(纵向)离心加速度10min, 或制造商规定的加速度。

注: g n=9.80665m/s2

D.2 试验条件

D.2.1 试验应在101kPa和20℃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如使用其他环境条件,应进行适当校正。

D.2.2 供试贮样器应是未使用过的。

D.3 试验步骤

D.3.1按制造商规定的方法向容器内加入公称容量的水,必要时打开并再盖上塞子。向未抽真空的真空贮样器抽入公称容量的水。

D.3.2确保贮样器在离心桶中按制造商的说明正确支撑和充分平衡。

D.3.3对充满后的贮样器离心,使其底部承受3 000g n的纵向离心加速度10min,或按制造商的规定, 但不包括达到规定加速度之前的时间。

D.3.4离心结束后, 从离心管中小心地取下贮样器,检查是否有物理损坏。

参考文献(略)

[1] ISO 7000 仪器用图形符号—索引和提要

[2] ISO11134 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工业湿热灭菌

[3] ISO11135 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

[4] ISO11137 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辐照灭菌

[5] ISO 15223 医疗器械—医疗器械标签和所提供信息用符号

[6] EN 375 制造商提供的专业用体外诊断试剂用信息

[7] EN 829 体外诊断系统—医用和生物学用样品的运输包装—要求,试验

[8] EN980 医疗器械标签用图形答号

[9] NCCLS 文件H1 —A4 血样采集用抽真空管和附加剂—第4版;批准的标准

[10] UN602 危险物品条例:包装说明602

[11] UN650危险物品条例:包装说明650

[12] 美国药典柠檬酸磷酸盐葡萄糖腺嘌呤(CPDA)溶液,pp 101-102, 美国药典,国家药方,USPXXII NF XVII 1990,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l Convention Inc., Rockville MD, USA [13] 世界卫生组织,用WHO国际标准促凝血酶原激酶制剂的推荐方法1983 WHO Geneva Switzerland

[14] Dacie, J.V., Lewis, S.M., 实践血液学第8版,Chuichill Livingstone 1995

[15] 血液学国标准化委员会1977,人体血液红细胞沉淀率的推荐测量方法,美国临床病理学杂志,68[4],1977,pp 505-507

[16] John, H. J., 化学试验用血液的保存和运输,Arch Pathol Lab Med 1:227.1926

[17] Major, R.H 作为血液保养液的氟化钾, Am Med Assoc 81:1952,1923

[18] Roe, J.H., Irish O. J., Boyd, J.1.; 化学分析用氟化钠血液保养液, J Biol Chem 75:685,1927.

[19] Sander, F.V., 化学分析用血液保养液J Biol Chem 58:1,192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济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标准室

人体血管解剖图

动脉是由心室发出的血管,在行程中不断分支,越分越细,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动脉管壁较厚,含平滑肌、弹力纤维较多,有一定的弹性和舒缩性,可随心脏的舒缩、血压的高低而搏动,即在心室射血时管壁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回缩,促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中、小动脉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收缩与舒张,以改变管腔的大小来影响局部血流量和血流阻力,并借此来维持与调节血压。 冠状动脉largeartery)包括主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大动脉的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平滑肌则较少,故又称弹性动脉 (elasticartery)。大动脉管壁结构特点如下。

1.内膜有较厚的内皮下层,内皮下层之外为多层弹性膜组成的内弹性膜,由于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故内膜与中膜的分界不清楚。 2.中膜成人大动脉有40~70层弹性膜,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弹性膜之间有环形平滑肌和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中膜基质的主要成分为硫酸软骨素。 3.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外膜逐渐移行为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 中动脉 除大动脉外,其余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脉大多属中动脉(medium-sizdeartery)。中动脉管壁的平滑肌相当丰富,故又名肌性动脉(muscularartery)。中动脉管壁结构特点如下。 1.内膜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 2.中膜中动脉的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组成,肌间有一些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3.外膜厚度与中膜相等,多数中动脉的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小动脉 管径1mm以下至0.3mm以上的动脉称为小动脉(smallartery)。小动脉包括粗细不等的几级分支,也属肌性动脉。较大的小动脉,内膜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几层平滑肌,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一般没有外弹性膜。 微动脉 管径在0.3mm以下的动脉,称微动脉(arteriole)。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

血流的管道——血管

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学设计 右水初中王文辉 一、教学设想 本节为血液的管道-血管教学,本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非常重要,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获取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做这个实验时,学生往往比较快地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并容易满足于这一点而不再深入比较不同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特点。关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可以结合练习第1题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挂图、课件,还可以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看一看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等,增强学生对动脉和静脉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医生在给病人打点滴时针头插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是这种血管等,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动静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在学习中逐步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的流动需要有管道,而血管正是这样的管道。有了管道,心脏泵出的血才能流动和有方向性,因而,血管这节课在本章中是承接了血液,连接心脏的一个结构,有很重要的桥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血液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管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

能力。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3、教学重点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4、教学难点 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三、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了解了相关的血液的知识,同学们也知道血液是在一定的管道中进行流动的,这个管道就是血管,这一名称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这血管也是有不同的名称的,而且血管也不是都一样的。因此本节课正是从此入手来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血管的种类、血管的结构、分布、功能等相关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血管在人体当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五、课前准备 准备好实验所需材料相关挂图做好相关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人因创伤引起出血时,有时血液只是少量地渗出,有时是缓慢地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最为严重的则是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呢?这是因为伤及了不同种类的血管。 板书课题血流的管道----血管 (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人体解剖学试题与答案+人体解破图图解

人体解剖学试题及答案.转载自う沐馨ル゜ 《正常人体解剖学》重点掌握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喉软骨支架中,唯一完整的软骨是:(D ) A.会厌软骨 B.甲状软骨C杓状软骨 D.环状软骨 E.小角状软骨 2.甲状软骨的说法何者不正确:(B ) A.是喉软骨中最大的一对软骨 B.左右侧甲状软骨板前缘相交形成前角,又称喉口 C.借环甲膜连与舌骨 D.下角与杓状软骨形成关节 E.以上说法全错 3.右主支气管的叙述何者正确:(B) A.细而长 B.粗而陡直 C.异物不易落入 D.前方有下腔静脉 4.胸膜腔:(A) A.呈负压状态 B.完全位于胸腔内 C.两侧胸膜腔相通 D.内容纳肺 E. 胸膜腔只有一个 5.喉腔最窄处为:(B ) A.前庭裂 B.声门裂 C.喉口 D.与气管相连处 E. 前庭襞 6.喉室是:(C ) A.前庭裂与声门裂之间的部分 B.喉腔最狭窄的部位 C.喉中间腔向两侧突出的间隙 D.前庭裂以上的部分 7.肺尖和胸膜顶突入颈根部的位置是(C ) A.高出锁骨外侧份以上2-3厘米 B.高出锁骨中份以上2-3厘米 c高出锁骨内侧份以上2—3厘米 D.高出胸锁关节以上2厘米 E高出第一肋以上2~3厘米 8.在直立姿势下炎症的脓液最不易引流的鼻旁宴是(E ) A.筛窦前群B.筛窦后群C额窦 D.蝶窦E上颌窦. 二、D型选择题 1.声韧带连于哪两者之间(AE ) A.杓状软骨声带突B.会厌软骨下端C.甲状软骨下角D.喉结 E. 甲状软骨前角后面 2.下列哪两种胸膜转折处形成较深隐窝(AC ) A.膈胸膜B.纵隔胸膜C肋胸膜D.脏胸膜E. 胸膜顶

3.前庭裂界于哪两者之间(BC ) A.咽腔B.喉前庭C. 喉中间腔D. 声门下腔E. 口腔 三、填空题 1.呼吸系统是由__呼吸道__和_肺__两部分组成。 2.鼻旁窦中最大的一对是_上颌窦_, 并开口于_中鼻道_。 3.覆盖在固有鼻腔内的粘膜根据结构和功能可分为_____嗅部____和_呼吸部__两部。 4.肺和胸膜下界在锁骨中线处,分别于____第6肋___和___第8肋____相交。 5.喉腔内有两对粘膜皱襞,下方的一对称____声襞_, 此对结构间的裂隙称__声门裂_。 6.鼻旁窦包括额窦___筛窦____蝶窦、上颌窦四对,其中___上颌窦___最大。 7.下呼吸道包括___气管__、支气管_及其分支。 8.肺内侧面的中部有一长圆形的凹陷,称__肺门_,出入此处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__肺根__。 四、名词解释 1.肋膈隐窝 2.胸膜腔 3.肺门4.肺尖体表投影5.声门裂6.气管权 五、简答题 1.喉腔分为哪几部 2.简述鼻旁窦及其开口部位。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B 4、A 5、B 6、C 7、C 8、E 二、D型选择题 1、AE 2、AC 3、BC 三、填空题 1、呼吸道肺 2、上颌窦中鼻道 3、嗅部呼吸部 4、第6肋第8肋 5、声襞声门裂 6、筛窦上颌窦 7、气管,支气管 8、肺门,肺根 四、名词解释 1、壁胸膜不同部分,在移行处呈锐角转折,在转折处形成间隙,深呼吸时,肺也不能充满其间,胸膜腔的这些间隙称胸膜隐窝。其中最大的胸膜隐窝是由肋胸膜和膈胸膜转折处形成的肋膈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 2、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潜在的浆膜腔隙,称胸膜腔。两侧胸膜腔互不相通,腔内为负压。 3、肺内侧面中部有一长圆形凹陷,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在肺门的附近还有支气管肺淋巴结。 4、经胸廊上口向上突至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2—3cm处。 5、喉腔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间的裂隙,它可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部分。 6、气管从环状软骨下缘向下至第4、5胸椎之间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权处称气管杈。 五、简答题 1.答:喉腔分为喉前庭、喉中间腔、声门下腔。 2.答:鼻旁窦共有四组,它们分别是: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皆与鼻腔相通。额窦口于中鼻道、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前、中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房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上鼻甲后上方的蝶筛隐窝。

从静脉血管凸起推测疾病

从静脉血管凸起推测疾病 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夕卜”,就是说如果内在的脏器有了冋题,是可可以用眼睛看到、鼻子闻到、耳朵听到、手触到的表现了。,俗称青筋 个部位的青筋异常突起,都可以认为是人体痰、湿、瘀、毒等积滞的静脉头、脚等部位的静脉血管异常,还是及早预防治疗为好,就是中医学所谓手背静脉血管――提示腰背部气血运行不畅 手背静脉血管提示腰背部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出现腰肌劳损、腰间盘等症、经常会出现腰酸背痛,甚至出现肌肉紧张、硬结节或硬块。 颜色黒而凸起弯曲表示病情重。反之则轻,下面所示的静脉血管以此 治疗方法是:局部所有出现的静脉血管,用二棱针点刺让其出血自止 常显着,很多病能针到病除。

手指静脉血管 ◎小孩手指静脉血管提示肠胃积滞消化不良。 ◎成人手指静脉血管不但提示消化系统有问题,而且还反映了头部血管微循环障碍部不适,严重则头晕、头痛、中风。 治疗:此部静脉血管可用挑刺针挑刺或三棱针点刺出血有很好的治疗该病的作用 手掌根部静脉血管 腕横纹线处有静脉血管,往往提示男科、妇科疾病,男科病如前例腺,性功能低下调、带下病,痛经等病。

◎食指指掌横纹有静脉血管,提示容易左侧肩周炎 ◎小指指掌横纹有静脉血管,提示容易右侧肩周炎 等。 手掌中心静脉血管 生命线附近有 静脉血管,多见于肝胆功能代谢问题,多容易引起 口苦口干、烦燥不

◎中指指掌关节横纹有静脉血管凸起、扭曲、紫黑,提示脑动脉硬化或心脏病手掌静脉血管,甚至浅现到达手指节间都能见到,提示肠道有积滞宿便,其人多患瘤、痔疮等。改变排便习惯后,静脉血管会逐渐浅淡、消失。 手掌到处可见青紫色静脉血管,表示肠胃积滞、含氧量低血液容易凝聚积滞,则容倦乏力、身体虚弱等 头部青筋太阳穴处静脉血管 太阳穴静脉血管凸起时,往往提示头晕、头痛。有脑动脉硬化、头痛、中风的迹象 殍阳■无诜査看 额头静脉血管 长期劳心劳力、紧张,工作压力或心情压力。提示人体下焦出现了毛病。也可能患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在学习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 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 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六、教法和学法 突破重点与难点: (一)、教法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学法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人体动脉和静脉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 1,一个是"动",另一个是"静"; 动脉血你能触摸到搏动,静脉血你不能触及到搏动。 2,动脉血:携氧量多,呈鲜红色!含大量营养物质, 静脉血:携二氧化碳量多,呈暗红色!含代谢物质(废物); 但肺动脉和肺静脉刚好相反! 3,动脉血是由心脏向全身各部位流向, 静脉血是由全身各部位向心脏流向; 4,动脉血是脉动的(血压阵大阵小), 静脉血是平稳流动的; 5,动脉血压力大,静脉血压力小; 6,动脉血是在动脉血管中流动的, 静脉血是在静脉血管中流动的; 动脉血是在动脉里流动的,静脉血是在静脉里流动的。 动脉血是输送养分和氧气的,静脉血是运输废物和二氧化碳的。 动脉血是从心脏出发流到身体各个器官的,静脉血是从身体各个器官流回心脏的。 动脉血是快速流动的,因为心脏给了强大的压力,静脉血是缓慢流动的,因为它是靠瓣膜的力量才能回到心脏的。

动脉血对血管的压力大,静脉血对血管的压力小,原因就是由上一条决定的,速度快血压大,速度慢血压小。 动脉是有心事发出,导血离心的血管,根据管径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级。大动脉连接心;中动脉是大动脉的延续;小动脉是指直径小于1.0mm的动脉,其中接近毛细血管的部分称微动脉。 静脉是导血回心房的血管。也分为大、中、小三级。小静脉是管径小于2.0mm的静脉,起于毛细血管,起始部称微静脉;中静脉由小静脉汇合而成;大静脉指管径大于10.0mm的静脉主干,如上、下腔静脉和肺静脉,最后注入心房。 静脉和同级的动脉相比壁薄腔大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认同健康而强壮的心脏对生命的重要 意义,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3、引导学生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教学方法: 1、问题教学法——设置疑问,引起思考。 2、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4、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学法指导: 1、联系已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相关知识认真仔细观看视频,了解体 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分析循环过程的血液成分变化,明白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协作关系、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 2、分别联系“消化与吸收”和“人体的呼吸”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 过程和作用,认识到人体生理活动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初步建立人体是一个整体的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1、预习有关血液循环的内容 2、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制作血液循环的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为什么贫血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容易疲倦的症状? 2、识别图中的三种血管,指出适合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并说明其特点。 3、心脏有哪几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连通? 预习自测: 1、血液循环可人为地分成哪两条路线? 2、把这两者连通起来的是什么器官?这两条路线的共同点是都 从→→各器官的毛细血管→→。 3、你怎么理解体循环的“体”?你认为通过体循环起到什么作用? 4、肺循环是发生在哪两部分之间的血液循环?你认为肺循环有什么作用? 5、判断正误:(1)动脉里流的血叫动脉血() (2)静脉里流的血叫静脉血() 6、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主要不同之处是什么? 导入新课: 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的内容,了解到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着。 播放视频:人体的血液循环 多媒体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适时暂停,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 观观察提纲::(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细致观看视频,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教师指导: 1、体循环的起点、终点分别是哪儿? 2、体循环的大致路径是怎样的? 3、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变化?为什么 会在这些部位发生 改变? 4、体循环产生了什么意义? 再观察肺循环,教师指导观察: 1、肺循环的起点、终点分别是哪儿? 2、肺循环的大致路径是怎样的?

人体血管解剖图终审稿)

人体血管解剖图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动脉是由心室发出的血管,在行程中不断分支,越分越细,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动脉管壁较厚,含平滑肌、弹力纤维较多,有一定的弹性和舒缩性,可随心脏的舒缩、血压的高低而搏动,即在心室射血时管壁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回缩,促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中、小动脉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收缩与舒张,以改变管腔的大小来影响局部血流量和血流阻力,并借此来维持与调节血压。

冠状动脉largeartery)包括主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大动脉的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平滑肌则较少,故又称弹性动脉(elasticartery)。 大动脉管壁结构特点如下。

1.内膜有较厚的内皮下层,内皮下层之外为多层弹性膜组成的内弹性膜,由于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故内膜与中膜的分界不清楚。 2.中膜成人大动脉有40~70层弹性膜,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弹性膜之间有环形平滑肌和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中膜基质的主要成分为硫酸软骨素。 3.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外膜逐渐移行为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 中动脉 除大动脉外,其余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脉大多属中动脉(medium-sizdeartery)。中动脉管壁的平滑肌相当丰富,故又名肌性动脉(muscularartery)。中动脉管壁结构特点如下。 1.内膜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 2.中膜中动脉的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组成,肌间有一些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3.外膜厚度与中膜相等,多数中动脉的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小动脉

人体血管解剖图

动脉是由心室发岀的血管,在行程中不断分支,越分越细,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动脉管壁较厚,含平滑肌、弹力纤维较多,有一定的弹性和舒缩性,可随心脏的舒缩、血压的高低而搏动,即在心室射血时管壁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回缩,促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中、小动脉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收缩与舒张,以改变管腔的大小来影响局部血流量和血流阻力,并借此来维持与调节血压。 人体全身动脉 分布图 冠状动脉largeartery) 包括主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大动脉的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平滑肌则较少,故又称弹性动脉 (elasticartery) 。大动脉管壁结构特点如下。

1. 内膜有较厚的内皮下层,内皮下层之外为多层弹性膜组成的内弹性膜,由于内弹性膜与中膜的 弹性膜相连,故内膜与中膜的分界不清楚。 2. 中膜成人大动脉有40?70层弹性膜,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弹性膜之间有环形平滑肌和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中膜基质的主要成分为硫酸软骨素。 3. 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外膜逐渐移行为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 中动脉 除大动脉外,其余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脉大多属中动脉(medium-sizdeartery)。中动脉管壁 的平滑肌相当丰富,故又名肌性动脉(muscularartery)。中动脉管壁结构特点如下。 1. 内膜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 2. 中膜中动脉的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组成,肌间有一些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3. 外膜厚度与中膜相等,多数中动脉的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小动脉 管径1mn以下至0.3mm以上的动脉称为小动脉(smallartery)。小动脉包括粗细不等的几级分支,也属肌性动脉。较大的小动脉,内膜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几层平滑肌,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一般没有外弹性膜。 微动脉 管径在0.3mm以下的动脉,称微动脉(arteriole)。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