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解决城市严重雨洪问题措施

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解决城市严重雨洪问题措施
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解决城市严重雨洪问题措施

城市防洪与雨洪利用

关于城镇防洪排涝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城市防洪排涝直接涉及城市安危和市民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学的城市雨洪管理应该以专项规划为引导,以先进的预报、模拟、监测、控制等技术为支撑,在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生态工程,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将城市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美化与雨洪的防、滞、排、用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文明和亲水宜居城市建设。 关键词:防洪排涝形势原因对策 引言:据有关部门研究,我国到21世纪中叶人口将达到零增长,届时人口总数可达16亿左右,经济发展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的90%可能集中于城市。因此城市的安全将是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大中城市约90%濒临江河海洋,都受到一定程度洪水的威胁,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中小城镇蓬勃兴起,其中大多数城镇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防洪要求,存在很大的洪灾风险。"十一五"全国水利规划计划中,明确将涉及人民群众生命才产安全领域的研究作为工作的重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城镇防洪救灾方面课题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1.城市防洪排涝的严峻形势 综合我国的内涝的情况,城市的防洪除涝减灾工作已经是重中之重,城市的防洪除涝工作是一个持久之战,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我们一定要做好十足的工作,制定出可行的而且有效的对策,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暴雨带来的内涝和洪灾。城市人口和财富高度集聚,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引领核心,城市一旦受灾,损失巨大。洪涝灾害是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最主要灾害之一,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滨水而建,均面临洪水淹没和雨后内涝问题。因此,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形势严峻,必须全力应对,寻找成因,制定对策,以期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 2 目前我国城市产生内涝问题的原因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也是人类现代化程度的体现,城市排水系统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 起着静脉输运的作用, 对于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 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 降雨量也逐年升高, 这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新的挑战。时常导致城市汛期发生内涝现象。城市内涝不仅影响交通, 严重时还可能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2],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解决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就成为了我们的重要课题。 2.1 现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城市七、八十年代建设的管道、以及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排水管道,由于年代久远,管径较小,施工质量差,管道流量小,难以养护管理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二是有些地方排水管网布局不合理,原有旧管网得不到更新改造,新管网与旧管网不能形成优势互补,配套使用,不能适应和充分发挥管网的防洪排涝作用。三是有些城市排水管网的体制为合流制。这些管道只能满足正常的污水排放和小雨量时的防洪排涝工作,对较大的暴

城市雨洪计算方法

城市雨洪计算是一项极为复杂的课题,它涉及的因素很多。本文仅就城市化后,根据城市小流域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和排水管(渠)存在的这一特点,采用不稳定流和部分汇流的计算方法,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城市雨洪计算公式,最后通过模拟资料验证,该结果是合理的。 目前城市小流域雨洪流量的计算方法有推理公式,SCS和单位线三种方法,其中以推理公式应用的较多。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不透水复盖面积和排水系统的不断扩大,该公式已不完全适宜用于城市小流域雨洪的计算,这主要是因为现行推理公式推算的基础条件和城市化后的雨 . 城市雨洪利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城市雨洪利用是针对城市开发建设区域内的屋顶、道路、庭院、广场、绿地等不同下垫面降水所产生的径流, 采取相应的集、蓄、渗、用、调等措施, 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外排径流量、减轻区域防洪压力的目的, 系寓资源利用于灾害防范之中的系统工程。与缺水地区农村雨水收集利用不同, 城市雨洪利用不是狭义的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它还包括减缓城区雨水洪涝, 回补地下水减缓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广泛的意义。因此, 城市雨洪利用是一项多目标综合性技术,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 需要在全面把握国内外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方向, 更加深入、系统地开展研究, 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研究现状 1.1 国外雨洪利用研究和应用现状 国外对雨洪利用技术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 基本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技术措施, 并开发生产出了系列化的设备。特别是在雨洪利用的水文计算方面国外已有一些成熟的模型。雨洪利用管道的计算一般有推理公式法和过程线法。推理公式法的计算精度不易准确把握, 有时计算结果比实测值大1倍。过程线方法计算结果比较准确, 但计算过程复杂, 往往需要借助于计算机完成。英、美等国家较大流域的雨水管渠设计自70年代就使用基于计算机的过程线方法, 开发出了一些适用的计算机模型, 如英国环境部及全国水资源委员会的沃林福特程序(Wallingford Procedure)、美国环境保护署编制的暴雨雨水管理模型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水文工程中心提出并应用于城市和非城市集水区域的降雨-汇流-水质模型STORM、丹麦水利研究所开发的MOUSE模型、Beven和Kirkby于1979年开发的MOUSE、美国农业部(USDA)开发的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模型、德国DORSCH CONSULT公司设计开发的HydroCAD等等。这些模型为雨洪利用系统的计算和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德国Geiger 教授在《Neue Wege Fur Das Regenwasser》中详细论述雨水渗透方面的技术。 国外很重视雨洪利用相关技术标准和政策措施的配套,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技术手册、规范和标准。如美国STAFFORD郡的《雨水管理设计手册》、乔治亚州的《雨水管理手册》、北卡罗莱纳州《雨水设计手册》, 维吉尼亚州的《维吉尼亚雨水管理模式条例》等。此外, 国外还制定相应的立法对雨洪利用给予支持, 如美国的克罗拉多州

2019年-城市规划-生态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考题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 A. 50 B. 100 C. 150 D.200 用户答案:[B] 得分:6.00 2. 生物屋顶是“被覆盖了植被的屋顶,是用生长着的植物来代替裸露的合成屋顶、复合和木质屋面板瓦、黏土和水泥瓦,以及金属板、拉膜等各种屋顶材料,其主要目的和重要功能是()。 A.减少雨水污染 B.降低噪音污染 C.减少热岛效应 D.减少暴雨径流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3. 可持续建筑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的建筑,它注重()和可持续发展。 A.以人为本 B.和谐自然

C.绿色建筑 D.科学发展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4. 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不大于(),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 m。 A.1:1 B.1:2 C.1:3 D.1:4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5. 基于()模式的环境治理、服务与运营是近年来对于城乡环境问题治理的新趋势,尤其是对于一些当地环境问题突出、短期内缺乏资金和技术条件的地区,这一方式具有较大的适用性。 A.PPP B.BOT C.BT D.TOT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3道题】 1. “可持续设计”DFS的基本内容包括()。 A.可持续城市设计

B.可持续城镇设计 C.可持续公共设施设计 D.可持续景观设计 E.可持续建筑设计 用户答案:[ADE] 得分:10.00 2. 绿色街道的设计目的包括()。 A.减少雨水径流和降低面源污染 B.缓解汽车尾气带来的空气污染 C.将自然元素纳入街道 D.控制街道雨水径流 E.为慢行交通系统的通行提供机会 用户答案:[ABCE] 得分:10.00 3. 雨水最佳管理措施通常可以分为()。 A.结构性措施 B.半结构性措施 C.非结构性措施 D.有机措施 E.无机措施 用户答案:[AC] 得分:10.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5道题】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区雨洪利用设计讲解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雨洪利用设计 前言 为全面贯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个理念,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区重要景观及龙形水系设计考虑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把雨洪控制与利用纳入到实际的建设中,以展示城市雨水排放新概念,实现雨水资源化。通过雨洪利用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一方面将提高本地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北京水资源缺乏与奥林匹克公园需水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也减轻奥林匹克公园及周边防洪和排水压力,对北京整体发展和绿色奥运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奥林匹克公园坐落于北京市中轴线北端,它包括北区的森林公园,中区的奥运场馆和南区的民族大道,共三大部分。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135ha,其中北区的森林公园680ha,中区291ha,南区164ha。奥林匹克公园中区除奥运场馆和建筑用地之外的公用区域,包含了地面景观(中轴路+树阵区)38.3ha、下沉花园5.0ha、休闲绿地23.7ha、水系18.0ha和市政道路两侧的人行道部分10.1ha,雨洪利用设计总面积约95ha,约占中区规划用地面积的1/3。 雨洪利用设计 针对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地形、地质和规划用地特点,在

三大奥运理念和节俭办奥运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分别采用不同的雨洪利用方式,满足绿地灌溉用水需求和减少地面积水与外排径流,达到缓解本区域内防洪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以促进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本区域内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雨洪利用原则 提出了“下渗为主,适当回收;先下渗净化,再回收利用”的设计新理念。充分利用树阵、广场、非机动车道的雨水,补充绿地、水系的部分水量消耗。设计中首先考虑树阵、绿地、市政交通道路、铺装地面的自然下渗,再考虑超标准的雨水就地回收,就近利用,在满足雨洪利用设计的要求下,节省工程投资。充分利用水系,对雨水实施有效管理,蓄泄结合,以蓄为主,合理拦蓄雨水资源。减少区域内因开发建设造成的降雨径流系数的增大,严格控制外排水量。 (二)雨洪利用标准 作为奥林匹克公园的重要景观,综合考虑其地块的特性及其对雨水的涵养能力,中轴树阵区和市政道路人行道采用2年一遇24h降雨的雨洪利用标准;休闲绿地部分、下沉花园及其它区域采用5年一遇24h降雨的雨洪利用标准。各地块径流系数控制为1年一遇降雨外排水量的综合径流系数不超过0.1,2年一遇降雨外排水量的综合径流系数不超过0.3,5年一遇降雨外排水量的综合径流系数不超过0.5。

城市雨洪及其管理体系_赵迎春

? 赵迎春 刘慧敏 什么是城市雨洪 城市雨洪灾害是中国的很多城市发展和管理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所谓城市雨洪,即对城市化地区的降雨产流、管网汇流与河道行洪过程中的径流的统称。城市雨洪管理是针对城市中存在的洪水灾害、水资源短缺、水循环利用和环境优化等问题,全面统筹考虑雨水的资源价值,从简单地排洪发展为雨洪综合利用的现代管理理念。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造成土地利用变化与河网水系的锐减,大面积的城市不透水地面取代了透水良好的林地、农田和湿地,市政排水设施的不健全、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城市水文循环发生剧烈变化,地表径流量增加,汇流时间缩短,水质恶化,城市雨洪灾害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城市雨洪灾害频发,如2007年7月17日,重庆遭遇百年一遇暴雨,造成516.79万人受灾和多人死亡;2007年7月18日济南遭特大暴雨袭击,造成数十亿元损失和30多人人死亡;2009年8月,我国29个城市不同程度发生洪涝灾害,数百人死亡和失踪,直接 经济损失711亿元。1996年7月21日北京城区降雨60~100毫米,造成43处渍涝,造成机场高速公路交通中断,延误航班(乘客不能按时到达机场)的事件。 如果暴雨同时伴有大风,则不仅交通局部中断,还可能会造成停电事故。2011年6月23日,在北京的大街上,在一场仅有63毫米的降雨之后,就引发洪灾,两个无辜的外地人竟然被雨水吞入幽暗的管道。2004年7月10日下午15~21时北京地区遭遇了一场10年不遇的局地大暴雨天气。10日下午16时到22时,城八区平均降水量超过70毫米,主城区降雨量最大,自动站观测记录显示,最大降水量达110毫米以上。暴雨造成城区房屋倒塌、人员受伤、部分地区严重积水,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内城区道路积水严重。北京市区有41处路段发生交通拥堵,21个路段严重拥堵,尤其是本市主要干线的立交桥下,由于瞬间积水严重,有的立交桥下积水甚至深达2米,至少8处立交桥行车瘫痪。这些只是中国城市雨洪灾害的缩影。除了近年来极端暴雨事件频发的自然原因外, 城市化进程对城市雨洪灾害的影响值得反思。 城市内涝。 漫画/金艳/CFP

雨洪利用

城市雨洪蓄积与利用 近年来, 我国许多城市深受暴雨内涝之害。短时间的暴雨使得城市出现大面积淹水现象, 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还严重干扰了城市正常秩序, 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比如道路中断、车辆抛锚、小区淹水、市民出行困难。由于城市建筑与路面等不透水地面的面积不断扩大, 城市水文过程急剧变化, 类似这样的城市内涝现象, 比比皆是,并呈逐年加剧的趋势。 1.我国雨洪集蓄利用的潜力 有资料表明, 我国的年平均降水量是650 mm,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 万km2, 可以推算出我国每年的原生水资源( 总降水量) 量约为6.24 万亿m3 。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信息中心资料显示, 2004 年末我国城市面积39.42 万km2, 按年平均降水量650 mm, 可以推算出该年度我国城市原生水资源( 总降水量) 约为0.26 万亿m3。除自然蒸发和渗透外, 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潜力巨大。 北京的年均降水量为590 mm 左右, 经过计算,城区每年可利用的雨水量达2.3 亿m3, 相当于110 个昆明湖的水量。尤其是每年7 月下旬到8 月上旬的主汛期中, 只要有集雨设施, 每场雨水都能留住。但现实情况却是, 北京目前建设的集雨工程只有47 个, 1 年的雨水收集量只有100 万m3, 河道中蓄积的雨水也只有500 万m3 左右, 再加上其他方式, 每年收集的雨水不到10 个昆明湖。 在沿海城市, 雨水收集利用具有更大的潜力。上海年平均降雨量1 124 mm, 全市每年 的降雨总量应为70 亿m3, 扣除蒸发、渗透等因素, 水务部门估计, 全市每年白白流失的雨水总量约在24 亿m3 左右。深圳年均降水量1 900 mm, 每年从天而降近40 亿m3 雨水, 而深圳各大水库雨水蓄水量不到总降雨量的1 / 8,因此每年至少有35 亿m3 的雨水白白流失。 2.造成城市雨洪问题的原因 全国众多大城市常出现严重积水危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不透水面积不断加大。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面积不断加大, 相应的城市不透水面积也在加大。大面积土地被城市建筑、水泥、沥青路面等覆盖, 雨水入渗到地下的途径被人为阻断, 只能依靠城市排水管道。这就使得原本可渗入地下的水资源, 反而成为灾害的根源。第二,排水能力不够。这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 老城区排水管网老化, 新城区排水系统尚未建好; 城市 排水系统的设计重现期较小, 一般地区仅为1 年 ( 如武汉) , 重要地区也只有2 ~3 年( 如北京) ; 大部分城区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合排设计。为防止河道污染, 平常雨污合排管道里面的水, 并不直接排入江河, 而是进入污水处理厂。但在雨季, 雨量一旦超过城市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厂的负荷, 就会直接排入江河。如果河道闸来不及协调与应对( 排水管道与河道分属不同的部门) , 就会造成积水; 同时, 直接排入江河的污水也会造成江河的严重污染, 如2004 年7 月中旬淮河遭遇到10 年来最大的污水团。第三,对城市雨水资源性质认识不够。目前市政建设与规划部门未充分认识到城市雨水的资源性与宝贵性, 似乎理所当然的把城市( 暴) 雨水作为灾害, 只是一味地想办法把雨水排走。据统计, 全国600 多个城 市中, 有400 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 北方很多城市地表水不够用, 人们大量抽取地下水, 造成地下水超采, 引起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 南方城市, 当地表水被污染时, 也有利 用地下水的需求, 长江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亦是如此。某些南方城市, 由于开采深层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在江苏由于开采深层水导致地裂缝, 省人大常委会做出了禁 止开采深层水的决定。由此可见, 城市一方面要花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将雨水排走, 白白浪费大量淡水资源; 另一方面却又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第四,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重现期较小。如果把城市排水系统提高到10 年至50 年一遇, 在经济上并不合算。因此, 当城市雨水排水系统遇到重现期较大的暴雨时, 就会大大超过其设计负荷,仍然会导致道路积水等问题, 出现年年投资, 年年积的问题。可见单从改善排水系统并不能解决城市暴雨致灾问题。 2.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作用 雨洪问题的解决途径雨洪利用真正体现“绿色”生态城市的特点雨洪利用技术是把雨洪利用技术规划与建筑、景观、雨/污资源利用、水质保证、水生态系统等结合起来考虑,真正体现“绿色”生态城市的特点。原状地面雨水的径流量和入渗量之比为2:8。由于城市 化造成的硬地面如建筑屋顶、路面、广场、停车场等,使雨水的径流量和人渗量之比变为8:

灰、绿基础设施耦合消纳雨水的绿色基础设施规模确定

灰、绿基础设施耦合消纳雨水的绿色基础设施规模确定 发表时间:2019-12-16T13:49:21.277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21期作者:刘毓婷 [导读] 本研究将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看作整个收排雨水复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摘要:本研究将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看作整个收排雨水复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在调查、分析场地现有雨水管网的布置情况以及场地状况的基础上,计算出场地灰色基础设施的综合评价值。其次,以灰、绿基础设施共同消纳雨水的耦合协调度作为已知标准,以绿色基础设施消减最大雨量和其建设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构建多元优化目标方程组,最后,计算出拟建各类型绿色基础设施的规模。该研 究结果为现有场地合理的绿色化改建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灰色基础设施;耦合协调度;规模确定 1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地表不透水面积增多,城市地表综合径流系数日趋变大,致使城市内涝不断发生。目前单纯依靠现有的雨水管道以及雨水篦子、检查井等附属设施构成的雨水收集排除系统(灰色基础设施),已达不到对城市雨水的排除需求。同时,城市也面临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1]。为了缓解这个问题,绿色基础设施应运而生。然而单纯依靠绿色基础设施或者单纯依赖灰色基础设施来消纳城市的降雨水,是不现实的举措。只有城市灰、绿基础设施配合,共同完成城市排雨水的任务,才能彻底解决城市水资源匮乏与雨水直接排放造成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 2模型建立 2.1灰——绿基础设施耦合目标 在本研究中,耦合协调度依据下述公式(1)(2)(3)进行计算[2],耦合度C即为研究区域内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的耦合程度,耦合协调度D表示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协调程度,T为两个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表示两者在整个系统运行中的重要程度且α+β=1。耦合协调度可分为以下九个等级,见表1 [3]: 式中:耦合度C的取值范围为[0,1];协调度D的取值范围为 (0,1]。 对于灰、绿色基础设施两个系统所构成的复合收排雨水系统,耦合协调度的高低作为直接指标,反映出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本研究依据场地和雨水管网具体情况,根据表1中协调度的等级划分,指定出灰、绿色基础设施两个子系统所能达到的最大协调等级,从而确定出最大协调等级下对应的最小耦合协调度,并以此作为灰、绿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目标。 2.2绿色基础设施优化目标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消纳排除雨水的辅助性设施,就其自身系统而言,在建设过程中还应满足以下相应指标要求:a)绿色基础设施控制指标 查询《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可得到对于不同种类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控制率要求如下[4]:下沉式绿地率=(广义的下沉式绿地面积/绿地总面积)≥45% 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70% 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15% b)径流消减率 径流削减率反应绿色基础设施对降雨截流效应的关键性指标。依据《指南》可知,不同区域所处位置可确定出其相应径流控制率要求,削减率(R)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4)式中:为出流量(溢流量),为入流量; c)绿色基础设施改建成本 根据《指南》中给出的各类绿色基础设施单位面积建设成本,可建立出关于改建成本的计算公式: (5) 式中:为绿色屋顶的改造成本,取40~50元/㎡;为雨水花园的改造成本,取150~800元/㎡;为下凹式绿地的改造成本,取60~200元/㎡; 为透水铺装的改造成本,取 100~300元/㎡。 2.3绿色基础设施规模的确定 基于拟达到的灰、绿基础设施系统耦合协调度,并以绿色基础设施环境效益、建设成本等相关要求作为给定耦合度下的优化目标,以此为原则构建多元目标方程组,即可求得成本最低情况下满足场地耦合程度的各类型绿色基础设施面积。

城市雨水排水计算说明书

目录 1.设计任务 (2) 2.排水管网规划概述 (2) 2.1 地区概述 (2) 2.2 水文资料 (2) 2.3 工程地质概述 (2) 2.4 污水管道设计概述 (3) 2.5 雨水管道设计概述 (3) 2.6 设计参数及注意事项 (4) 3.污水管道的设计 (4) 3.1 污水管道布置 (4) 3.2 街区编号及其面积 (5) 3.3 划分设计管段 (5) 3.4 污水设计流量计算 (5) 3. 4 .1设计污水量定额 (5) 3.4.2 污水量的变化 (5) 3.4.3污水设计流量计算 (6) 3.5 管段设计流量计算 (7) 3.5.1设计管段的划分 (7) 3.5.2管段设计流量的确定 (8) 3.6 污水管道设计参数 (11) 3.6.1 设计充满度 (11)

3.6.2 最小管径 (11) 3.6.3 最小设计坡度 (11) 3.6.4 污水管道埋设深度 (12) 3.6.5 污水管道的衔接 (12) 3.7计算步骤 (13) 3.7.1 各管段的水力计算 (13) 3.7.2 设计坡度和设计充满度 (14) 3.8 管道水力计算注意事项: (15) 3.9绘制管道平面图和纵剖面图 (18) 4.雨水管道的设计 (18) 4.1 划分流域和管道定线 (18) 4.2划分设计管段 (19) 4.3划分并计算汇水面积 (19) 4.4确定平均径流系数 (19) 4.5确定设计参数 (19) 4.6求单位面积径流量 q (21) 4.7求设计流量Q (21) 4.8 管渠材料的选择 (21) 4.9 雨水管渠设计参数 (21) 4.10 雨水干管水力计算及说明 (22) 4.11绘制雨水管道平面图和纵剖面图 (23)

雨水收集利用的意义

雨水收集利用的意义 【篇一: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 成更大的压力。雨水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缓解城市水危机、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有效措施。因此论文从国 内外雨水收集与利用的现状分析出发,进一步探索和认识雨水利用 的意义、雨水利用系统和雨水利用要点分析,并进而以成都市作为 实例,对雨水利用在成都实施的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雨水收集绿色建筑雨水利用 国内外雨水收集与利用现状分析 据统计,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或严重缺水。 特别在一些大型、超大型城市,水资源供求矛盾更加尖锐,直接影 响到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 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 速发展,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雨水利用是解决水 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缓解城市水危机、改善城市水 环境的有效措施。 1、国外城市雨水利用概况 德国是欧洲开展雨水利用工程最好的国家之一。目前,德国雨水利 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在澳大利亚,许多新开发的 居民点附近的停车场、人行道铺的都是采用了透水性很强的地砖, 并在地下修建地下蓄水管网。而目在新建的道路上,路两旁的树底 下甚至预留了积水孔,道路上的雨水不是流入下水道,而是通过路 旁的积水孔直接被存蓄到树下面的积水池。日本的城市雨水资源利 用在亚洲是开展最早的。在有“花园式城市”、“花园式国家”美誉的 新加坡,无论是道路两旁、街道周边、海边还是建筑物周围,到处 都是树木花草。这些绿化都是自动浇灌的,而且都有雨水利用装置。 2 、国内城市雨水利用现状 我国雨水资源利用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疆的“坎儿井”到北 京北海团城的“倒梯形方砖、集水涵洞雨水利用工程,都是古代雨水 利用的典范。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我国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雨水资源研究与利用起步较晚,自90年代起,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哈尔滨、西安、

城市雨水量计算和雨水收水口设置方法

各级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 一、前言 当路面水不能迅速排泄时,路面会形成水膜而影响行车安全,因此须在道路汇水点、人行横道上游、沿街单位出入口上游、靠地面径流的街坊或庭院的出水口等处设置雨水口(道路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以及时排除路面雨水,确保在设计重现期内排水畅通、不积水;确保在超过设计重现 期时,退水快、积水时间短 二、迳流理论 2.1迳流产生过程[2] 一般而言,地面点在受雨过程中,首先被植物截留。在地面开始受雨时因地面干燥,渗水率较大,而降雨的起始雨率还小于入渗率,这时降雨被地面全部吸收。随着历时的增长,雨率大于入渗率后地面开始产生余水,当余水量积满洼地后,开始地面迳流,这时部分余水产生积水深度,部分余水产生迳流,在雨率增至最大时相应产生最大余水率,之后雨率逐渐递减,余水率亦渐减小,当雨率降至入渗率时,余水现象停止,但这时有地面积水存在,故仍然产生迳流,入渗率仍按地面入渗能力渗漏,直至地面积水消失,迳流才告终止,而后洼地积水逐渐渗完。渗完积水后,地面实际渗水率将按雨率渗漏,直至 雨终。见下图一。 对于道路路面而言,无植物截留,且迳流系数较一般地面大得多,因此余水历时、迳流历时、降雨总历时三者的起始点基本相同,累积入渗量极小,其曲线h可看成与x轴平行、接近x轴的一条曲线;再者由于路面相对平坦,死水曲线与累积 入渗量曲线h可近似看作重叠。 2.2流域汇流过程 图二中各条曲线t1,t2,……,tn为等流时线,每条等流时线上各点的雨水流至集水口a的时间是相等的,集流时间(t)是流域边缘线上的雨水流达a 点的时间。 在地面迳流开始后不久,a点所汇集的流量仅来自靠近a点的小块面积上的雨水,这时较远处的雨水仅流至中途,随着产生迳流和降雨时间的增长,在a 点汇集的流量中的汇流面积不断增加,当流域边缘上的雨水也流达a点时,这时全面积汇流,a点的流量达最大。因此,相应于流域集流时间的全面积迳流产生最大迳流量,又称极限强度法。全流域迳流在集流口出现的流量来自t时段

北京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北京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张书函1丁跃元1陈建刚1王美荣2 (1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44;2北京市水文总站北京100039) 【摘要】雨洪利用是减轻北京城市汛期防洪压力、缓解缺水局面的重要措施。北京从2000年 开始系统开展了相关研究,建设了5种类型总面积60ha的6个雨洪利用示范区,建立了雨洪 收集、利用的技术体系和推广应用保障体系。本文对其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简介,旨在推 动雨洪利用技术的进一步深化和广泛应用。 【关键词】雨洪利用城区示范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从而导致不透水面积大幅度增加,致使相同降雨条件下,径流系数增大,洪峰提前,洪量增大,对城市排水和河道行洪构成巨大的压力,也威胁着首都的城市安全。因此,在国家科技部和德国联邦教研部(BMBF)的支持下,在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水务局的资助下,从2000年开始开展了“北京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的研究。项目的目标是建立实用的雨洪控制与利用技术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以充分利用雨水,缓解水资源危机、削减洪峰流量,确保首都防洪安全。因此,本项目系统研究了北京城区降雨径流的水质与水量规律、雨洪收集、滞蓄、传输、处理、回用和入渗回补地下水技术、透水砖及地面铺装技术,提出了雨洪利用基本模式和拟定了相关政策和技术规范,建设了5种类型总面积60 hm2的6个雨洪利用试验示范区。项目于2005年2月通过了专家鉴定,结论认为本项目首次对我国城市雨洪利用进行了系统的技术集成示范研究,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中国城市的雨洪利用具有开创性意义。 1主要科学技术成果 项目分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示范推广研究3个层次开展,通过基础研究为应用和示范推广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应用性研究形成雨洪控制与利用的技术体系,通过示范推广研究建立推广应用体系。 1.1 基础性研究成果 通过历史资料收集、现场勘探和试验,查清了北京城近郊区的第四系水文地质的地层岩性、分布规律和入渗性能,对表层岩性进行了分区,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环境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和分区,指出了适宜地下水回灌的地区。 以1999年1/5000航空影像资料为底图,利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和GIS软件对规划市区范围内的下垫面类型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得到了24种不同类型下垫面所占面积及其分布。并通过对不同年代城区下垫面的调查和统计分析,总结了不同年代下垫面的变化规律,为进行城区降雨径流规律分析和雨洪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了基础资料。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考试

【试卷总题量: 13,总分: 100.00分】 用户得分:64.0分,用时 2576秒,通过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5道题】 1. 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不大于( ),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 m。 A.1:1 B.1:2 C.1:3 D.1:4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2. 绿色基础设施的核心是由自然环境决定土地利用,突出自然环境的( )功能,将社区发展融入自然,建立系统化生态功能网络结构。 A.自我调节 B.自我修护 C.生命保护 D.生命支撑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3. 下列属于雨水管理结构性措施的是( )。

A.制定管理政策 B.加强公民环保意识 C.规划建设渗透设施 D.制定体系化的规范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4. 下列属于常见的初期雨水弃流方法的是( )。 A.雨落管弃流 B.渗透弃流 C.弃流池 D.容积法弃流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5.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 )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 A.50 B.100 C.150 D.200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二、多选题 【本题型共3道题】 1. 雨水最佳管理措施通常可以分为( )。 A.结构性措施 B.半结构性措施

C.非结构性措施 D.有机措施 E.无机措施 用户答案:[AC] 得分:10.00 2. 雨水湿地的出水池主要起( )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1.2 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 A.防止沉淀物的悬浮 B.净化 C.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 D.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E.降低温度 用户答案:[CDE] 得分:0.00 3. 基于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包括( )。 A.供应服务功能 B.支持服务功能 C.辅助服务功能 D.调节功能 E.文化服务功能 用户答案:[ABDE] 得分:10.00 三、判断题 【本题型共5道题】 1. 屋面雨水污染负荷由两方面组成:径流污染和降雨污染。

浅析雨洪利用

浅析雨洪利用 由于全球范围水资源紧缺和暴雨洪水灾害频繁,近二十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开展了雨水利用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对此的研究比较滞后,同时又是非常需要此方面技术的国家。一方面,我国的水资源总数虽然大,但人均占有少,城市缺水问题十分严重;另一方面,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且近年来暴雨强度增大、频率增加,雨洪资源在缺水城市没有得到合理的滞留和利用,反而形成城市内涝危害发展。由此,雨洪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结合国内外发展情况,对雨洪利用做了部分分析。 标签:水资源紧缺;城市内涝;雨洪利用;循环经济 中国雨水资源的总量相对丰富,全年的降雨量大约有6万亿m3。其中有3.2万亿m3 渗透到土壤里,大部分被植物吸收后蒸发掉,小部分补充到地下水;而另外的2.8万亿m3的雨水形成地面径流中,有2.7万亿m3汇集成河流、湖泊等地表水,还有少量雨水成为地下水。目前,我国主要开展农村雨水利用的研究应用较多,对城市雨洪利用的研究相对较少。雨水回收途径包括路面径流、屋面径流。 1 路面雨水控制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快,大量建筑物拔地而起,道路建设需求越多,由此城市不透水面积也逐年速增。自然水文循环中,降到地面的水,一部分被植物截留,一部分蒸发到大气,其余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面径流进入江河湖泊等。而现在的城市降雨量90%形成了径流,地下渗透水量下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而地面雨水汇集、排出时间缩短,高峰流量增大,随之而来的是洪水风险增加。开发种植植物对雨水进行控制是必要的,但是在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大批植树造林仍不现实。我们从道路本身出发,既然不得不修路,那么我们将道路设计研究创新,争取最大限度使雨水能够下渗。 1.1 国外技术发展 国外多用设集水沟和管渠的透水基层排水系统,这种系统在道路两侧连续铺设多孔排,收集下渗的雨水,构造如下图所示。排水管与集水管连接,集水管的两端再与渗透管沟、渗透池(塘)等连接,将收集的雨水送去处理进行二次利用,或者回填地下水。 图1 透水性道路排水结构示意图 德国是世界上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德国汉诺威康斯柏格城区的雨洪利用与生态设计是欧洲的典范。该系统结合地形与土壤条件设计,尽可能地将雨水就地滞留并下渗,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径流。系统由雨水渗滤沟、坡地雨水绿道、雨水滞留区、蓄水湖和输水沟五个部分构成。在此系统中,地面径

雨水收集的意义

雨水收集的意义 【篇一:雨水收集系统概念与雨水收集系统意义以及雨 水收集系统案例】 雨水收集系统概念与雨水收集系统意义以及雨水收集系统案例 一,雨水收集系统概念:雨水收集其实是将天降雨水根据需求进行收集后,并经过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工艺处理后达到符合设计使用标准的雨水收集系统。目前多数由雨水弃流过滤系统、雨水蓄水系统和雨水净化三大系统组成。 深圳市沃而润雨水技术有限公司经过十年铸造品质,主要从事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设备的生产制造与销售。经营产品有聚丙烯(pp)塑料雨水收集模块、雨水渗透模块、植草格和工程排水板等。 vorain沃而润产品使用领先的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流程,通过了国家各项严格的技术指标测试,确保了雨水收集模块的质量与性能。工程案例在北京、上海、云南、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产品广泛应用在居民小区与房地产建筑、大型体育场馆、学校、市政工程、园林绿化、高尔夫球场、私人别墅花园等雨水综合利用项目中。二,雨水收集系统的几大性价比: 1,给使用者提供节能的供水方式。 2,较传统工序抽取地下水,降低了施工成本。 3,比其他水源更经济。 4,经过景观和农田的处理后,雨水进入到地下含水层,可增大地下水的供应量并提高水质。 5,雨水收集的经济效益:可以减少对市政用水的使用和依赖。 6,可以缓解城市洪涝,大程度的减少和控制城市的水土成分流失。 7,提供矿物质含量低的高品质软水。 8,在沿海地区,咸水浸入含水层是一个问题,雨水水质良好,补充到地下水时可降低地下水的含盐量,同时有助于维持淡水和咸水交界免得平衡。 9,可以将盐分通过溶解和沉淀而排除土壤,减少甚至消除土壤中的盐分。 三,雨水收集系统的组成 雨水收集系统由6大部分构成:

雨洪利用项目安全生产(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4954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雨洪利用项目安全生产 (正式版)

雨洪利用项目安全生产(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为保障施工生产人员的安全 和健康,保障企业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施工生产秩 序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我公司的企业 形象,对今后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有着重大意义。为 落实好此项工作,各施工段必须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 作,使文明施工深入人心,自觉克服不良习惯,强化 文明施工意识,创文明工地,营造企业文化。严格执 行北京市建委关于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有关规条 例。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的管理机构,明确分工,把责 任落实到每一个人。 1、安全生产

1.1安全组织机构 1.1.1项目管理上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我公司在此工程上成立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本项目安全生产工作。 1.1.2项目部安全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对整个工程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项目部设两名专职安全员,对该项目工程进行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安全考核。并随时进行安全巡视,检查。 1.2安全管理制度 1.2.1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级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各项经济承包有明确的安全指标和包括奖惩办法在内的保证措施。 1.2.2班组"三上岗、一讲评"活动:班组在班前须进行上岗交底、上岗检查、上岗记录的"三上岗"每周一次的"一讲评"安全活动。对班组的安全活动,要

雨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雨水资源作为一种较丰富的水资源,对其加以利用则可以有效地缓解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象。善用这一资源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第一、城市雨水通过有效途径回收,作为中水加以利用,可直接节约生活用水资源, 缓解城市供水紧张状况;第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使雨水下渗,可涵养地下水,增加浅层土壤的含水量,调节所候,遏制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区雨洪负荷,减少接纳水体下游洪峰流量和洪涝灾害威胁;第三,城市雨水得以有效利用,可以减轻城区因雨水径流导致的面源污染,减少对城市河湖的水体污染,还可以减少扬尘污染。另外,回收的雨水还可以作为城市中水系统的一个重要水源,对城市给水系统、中水系统的供需矛盾起到平衡作用[2~3]。 4 对城市雨水利用的建议 城市雨水利用不仅是水利和城建系统的任务, 还牵涉到很多部门。如何有效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相当复杂又必须处理好的技术和政策问题, 这不仅需要工程措施, 同样也需要相应的非工程措施。 4. 1 把雨水利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 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因此应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把城市雨水利用与城市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建设统一考虑, 把集水、蓄水、处理、回用、入渗地下、排水等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 4. 2 在城市防洪思路和措施上应有所创新和改革 在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中, 把过去以排为主的思路和做法转变成以蓄为主, 坚持蓄排结合、除害利兴、利用第一的原则, 逐步扩大雨水利用途径, 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和代用自来水的比重。 4. 3 尽快制定雨水利用的法规和条例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为了合理、充分地利用雨水资源, 缓解城市供水压力, 保证城市防洪安全, 充分利用雨水回补地下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政府应尽快出台雨水利用的有关法规和政策, 强制规定在新建居民小区、大型公共建筑和工商业区均要设计雨水利用以及纳雨滞洪设施等内容。 4. 4 对原有排水设施进行改造 结合城市建设, 利用已有的排水渠道、管网, 采取“长藤结瓜”形式, 在有利地形增设水窖、水柜, 先蓄后排, 蓄排结合, 让雨水蓄完后再排走, 在今后的排水管网新建和改造中, 要做到雨污分离。 4. 5 加强雨水利用的科学研究 尽管雨水利用已经开始起步, 但时至今日, 雨水利用的科学研究还很落后, 还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 车伍,武彦杰,杨正,闫攀,赵杨 调蓄是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系统和排水内涝防治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调蓄设施的合理设计、应用,可以很好地控制径流污染、削减径流总量和峰值、缓解洪涝灾害、利用雨水资源等。针对国内在城市雨洪调蓄的研究、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首先厘清调蓄设施的不同种类及功能特点,进而提出调蓄系统的概念、构建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框架,分析调蓄系统与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相关子系统的联系及相互衔接关系,为我国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相关标准的制定、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更科学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调蓄是维持自然水文循环和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极关键的环节,也是构建“海绵城市”的重大举措。我国古人在治水、用水中已充分显示了对调蓄的理解和智慧的运用,甚至可追溯到古老、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和南宋时期赣州的福寿沟蓄排系统等。然而当代,随着城市雨水“快排”理论的发展和灰色排水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城市自然蓄排系统的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增加减少了对自然调蓄排放设施的需求,大量河道、坑塘、湿地等天然调蓄设施被破坏、填埋甚至消失,城市调蓄能力大幅下降。尽管传统“快排”模式在城市排水和内涝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难以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流失、径流污染、洪涝风险加剧等突出问题。而这也警示人们,重拾古代雨洪管理智慧,利用现代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构建现代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重要性。 调蓄是综合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开始成为雨水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受到广泛重视。业内已开展了大量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应用,相关国家规范标准也正在编制,如新编《城市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等。但由于国内城市现代雨洪管理发展的整体滞后,相关研究及实践较薄弱,尤其在城市雨洪调蓄方面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缺乏对雨水调蓄问题的系统梳理和对调蓄系统的综合性分析和科学认知,制约了相关标准的制定、调蓄设施的合理规划设计和有效实施等一系列重要工作的开展。1我国城市雨洪调蓄中存在的问题 1.1概念混淆 笔者早前已论述过调蓄的概念、设施分类、功能等,但由于雨水系统发展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业内对雨水调蓄系统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研究,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概念不清和混淆的问题,甚至一些专业人员对储蓄和调节设施的功能、控制对象、设计方法等基础问题也存在理解上的片面或错误,这会直接影响到调蓄设施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标准制定的合理性。 2缺乏系统的思想和解决方案 因面对解决城市水涝、径流污染、雨水利用等问题的迫切需求,国内近年出现大量调蓄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实践。例如,北京在许多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项目中应用了储蓄池,在立交桥积水点改造项目中已建、将建数十座调节设施;上海为治理苏州河径流污染先后建设多个CSO调蓄池;北京、沈阳、广州、上海等城市考虑通过建设深层调蓄隧道来重点解决内涝问题等。这些工程项目对解决城市雨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方面,它们的建设大多局限于局部问题缓解和末端控制,投资较高,综合效果有限;另一方面,它们的功能、构造和设计计算方法其实都不相同。如何针对一个城市区域雨洪的多种控制目标和复杂的条件,进行综合性规划设计,优化设置调蓄设施和规模,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总体而言,缺少城市或区域尺度内各类调蓄设施的系统性规划设计,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和实现多功能的“海绵城市”目标。 1.3相关系统衔接关系不清 调蓄设施是城市雨水系统中的核心设施之一,既可用于排水系统的源头、中途和末端,也可用于雨水利用、径流污染控制和洪涝控制等多个子系统,目前,业内不仅存在对雨洪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