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到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为今后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是小学阶段关于分数主题的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其余内容放在下一册。有关研究指出:分数概念起源于“分”,是用来解决不满一个单位量的量的数值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将原单位量加以等分割之后,得到单位分量,再将单位分量重复测量不满一个单位量的量,最后以分割的份数(例如5份),和重复次数(例如2次)的并置,作为被测量的量的指针。以测量某线段的长度为例,通常测量者会将一个长度单位(单位量),例如1米,置于该线段上,然后以该线段等于多少个长度单位来表示其长度。但是当线段有剩余,又不满一个长度单位时,就必须把该长度单位等分成适当的小单位(即单位分量),以分成五等分来说,每一等分就是1/5米。如果剩余的部分为小单位(单位分量)的2倍,那么这剩余的线段就是2/5米。虑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有关分数概念的研究,教材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先通过“分蛋糕”、“分纸带”、“分糖果”的具体操作活动来学习单位分数(几分之一),再通过“几分之一”的累积来学习“几分之几”。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2.初步认识分数单位。

3.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蛋糕”、“分纸带”、“分糖果”的等分活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认识分数单位。

2.通过对“几分之一”的累积来认识“几分之几”,进一步认识分数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的发展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需要,进而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读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

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和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认识,学生在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但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等概念,这就决定了学生只能模糊地表示某些量,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突破,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次学习会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借助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单元教学建议:

1.创设丰富的数学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或者创设一些

更加适合儿童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2.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如,在认识几分之一时,给出分数的概念后,即刻让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

时,教师要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组织相应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3.本单元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单元教学设计:

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39、40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物、图形,通过动手操作直观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等分活动,初步体会数的发展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需要。

教学重点1、理解“等分”:把一个整体分成几个相同的部分。

2、用重叠方式检验分割活动。

教学难点理解“平分(等分)”:把一个整体分成几个相同的部分。

教学准备正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认识二分之一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十岁生日,小丁丁到小胖家去做客,小胖热情地招待小丁丁,他对小丁丁说:一盒有16块巧克力,我们每人8块;再给你4粒糖,我自己也留4粒,这里有2个苹果,我们一人一个吧!蛋糕只有一只,就归

我吧!”小丁丁说:“我也想吃,我们分一分吧!”

小胖说:“我想这样分

小丁丁皱着眉说:“这样分不公平!”

师:那么怎样才能公平地分呢?请大家帮他们俩想想办法。

汇报交流:对半平分,一人一半,小胖和小丁丁都吃半个蛋糕。

师:那么一半还可以怎么表示呢?请大家看书P39的题1,你看懂些什么?有什

么疑问吗?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汇报:一半可以用

21

表示。你已经会念这个数了,谁还会念? 师:为什么可以用21表示?也就是要解决2

1

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老师请大家进

行小组讨论解决来这个问题。 大组交流。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

2

1

来表示,小胖可以吃到这个蛋糕的21,也可以说小胖可以吃到2

1

个蛋糕。

问:小丁丁可以吃到多少蛋糕呢?

(小丁丁可以吃到这个蛋糕的

21,也可以说小丁丁可以吃到2

1

个蛋糕。)

问:按照小胖的分法其中的一部分能否用2

1

来表示呢?为

什么?

2、认识几分之一

师:小胖、小丁丁他们刚想吃蛋糕,小亚和小巧带着生日礼物来祝贺小胖了,这下可为难小胖了,这个蛋糕该怎么公平地分呢?每个人又该分到多少蛋糕呢?请小朋友帮助小胖分一分。请大家拿出小圆片,我们用小圆片来替代蛋糕,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一下。 (1)交流分法

( 2)问:那么每个人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把一个蛋糕平分成4份,每人分到这个蛋糕的

4

1

。或把一个蛋糕平分成4份,每人分到

4

1

个蛋糕。 师:大家通过合作帮助小胖解决了难题,他们四人很快把蛋糕吃完了,小胖说:

今天真高兴,不仅吃了蛋糕,又学会了新本领几分之一(出示课题)。

二、动手体验操作几分之一

师:现在他要考考我们小朋友了,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正方形的纸,请大家动手

折一折,将这张纸进行平分,用斜线涂出其中的一份,然后说一说这一份表

示多少? 交流:1、份数不同

2、份数相同,分法不同

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大家将这张纸平分成了不同的份数,并正确表示出其中的

一份是多少;有的小朋友将这张纸平分成了4份,但大家的分法不同,不

管怎么分,其中的一份都表示这张纸的

41,或者可以说每一份都是4

1张纸。 小结:一个整体平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像21、4

1

8

1

…… 等这样的数都叫分数。 练一练: 1、课本p40 的 4

三、拓展与应用

1、介绍分数的由来

刚才我们小朋友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创造了许多分数。其实早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创造了分数…(媒体出示)

2、应用

方格纸上的图形是某个图形的2

1

,那么这个图形原来可能是怎样的呢? 请你画一画。

四、总结(略)

板书:

认识几分之一

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

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让生通过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几分之一的大小,初步认识分子都是一的分数也有大有小。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

3、结合分数表示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

师生都准备4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和一根米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八戒分西瓜)

上节课,我们讲到猪八戒吃桃子的事,八戒在顺利通过师傅的考验后,吃到了又甜又鲜的桃子。天气真热,走到镇上,师傅让八戒去买个西瓜,不大一会儿,八戒不知在哪儿弄到一个西瓜。悟空说,我们四人分别吃这个西瓜的八分之一、六分之一、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怎么分呢?八戒抢着说,我来分,我饭量最大,吃的多,所以我吃八分之一,师傅吃六分之一,沙师弟吃四分之一,大师兄饭量最小,就吃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吧,听完八戒的话三人都笑了,你知道为什么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3

板书:

(1)猜想:那个分数更大一些?

(2)引导学生验证

那么到底那个分数更大呢?请你们利用学过的知识或身边的学具动手折一折。可以同桌合作。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2张正方形纸,然后两长纸叠在一起,发现什么?(是一样大的)一人在纸上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涂上色表示,另一人在纸上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涂上色表示。

b 、同桌观察比较涂色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c 、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定向升华:同样大的正方形纸二分之一的涂色部分比四分之一部分大,所以

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3)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六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吗?(方法同上)

2、开放探究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

(1)学生写几个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的分数,在这几个分数中挑选两个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提问: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

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反之就越多。简单地说: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三、巩固练习

1、独立探究,完成93页做一做的2题

重点说比较方法。

2、课本练习二十二第三题

让学生先写出分数,再比较大小。

3、同桌相互说一个分数,并比较大小

四、小结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都笑八戒了吗?你能按八戒的想法给他们分一分吗?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板书:

几分之一比大小

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五分之一小于四分之一

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几分之几

学内容课本第43、4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发展分数的概念。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理解它们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份

14 通过直观演示、实物、图形、观察、操作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理解它们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直观演示、实物操作等活动中,增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并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这里有一张圆形的纸和一张正方形的纸,请你从中任选一张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1

4

(1)学生操作。 (2)展示

14 14 14

(3)为什么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可都能表示1

4

呢?

小结:只要把一个整体平分成4份,每一部分就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二、合作探究

1、认识几分之几(不带单位名称)

(1)出示:

师:我们已经知道蓝色部分是这个圆的1

4 ,那么剩下的白色部分是这个圆的

多少呢?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汇报并回答:

这里的“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34 表示什么?34 里有几个1

4 ?

小结:把一个圆平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圆的14 ,3份是这个圆的3

4 。

(2)出示:

师:剩下的白色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多少呢? 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一个正方形平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1

4 ,3份是这个正方形

的34

。 (3) 出示:

看图回答:①上图中涂色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23 里有几个1

3

? 小结:把一个长方形平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13 ,2个13 就是2

3

(4)出示:

看图回答:一板酸奶由6杯组成,小胖、小丁丁、小亚和小巧每人喝一杯,一共喝了4杯,他们一共喝了这板板酸奶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把一板酸奶平分成6份,这样的4份,就是46 ;一杯是这板酸奶的1

6

,4

1

6

就是

4

6

;所以他们一共喝了这板酸奶的

4

6

(4)出示:

看图回答:一张粘纸上有12个笑脸,用去了2个笑脸,用去的是这张粘纸的几分之几?剩下的笑脸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认识几分之几(带单位名称)

(1)出示:把1米长的纸带平分成同样的3分段,2段(涂色部分)长多少米?可以怎么想呢?

小结:可以想:1米长的纸带分成同样长的3段,这样2段的长度就是1米的三分之二。1米的三分之二记作

2

3

米。也可以想:1段是1米的三分之一,2段就是1米的三分之二,记作

2

3

米。

(2)出示下图:

()米

看图回答:①现在涂色部分长几米?

小结:1米长的纸带分成同样长的7段,这样的5段的长度就是1米的七分之五。1米的七分之五记作

5

7

米。②那白色部分长几米?

师:像

3

4

2

3

4

6

5

7

2

7

……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

1米

3、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边介绍边板书:

分数中间的短横线是分数线,分数线上面是分子,分数线下面是分母。(2)结合刚才的图想一想,分母、分子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分数的分母表示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3)结合刚才的图说一说:3

4

2

3

4

6

5

7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有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师: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揭示课题:几分之几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1)书上P44的第5题中的第1题,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①核对

②为什么这三幅图所表示的分数分母都是8?

小结:对于不同的整体,只要是平均分成8份,分母就是8。

(2)书上P44的第5题中的第2题,根据分数来给下面各图涂色。

①核对

②为什么这三幅图你都涂了5份?

小结:对于不同的整体,分子是5就表示有这样的5份。

2、判断:

(l)4个1

9

4

9

。()

(2)分母是8,比分子大2,这个分数是2

8

。().

(3)把一个长方形分成7份,表示其中3份的数是3

7

。()

(4)11

12

中包含着12个

1

11

。()

(5)一个蛋糕平均切成8块,小红吃了3块,小红吃了3

8

块蛋糕()。

小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3、选择正确答案前的编号:

(1)把一块菜地平均分成6块,其中2块种黄瓜,3块种西红柿,黄瓜地占这块菜地的(),西红柿地占这块菜地的()。

A、1

6

B、

2

3

C、

3

6

D、

2

6

(2)妈妈做了一张饼,切成了相等的5份,小明吃了2

5

,爸爸比小明吃得多,

爸爸吃了这张饼的(),爸爸和小明一共吃了这个饼的()。

A、1

5

B、

3

5

C、

4

5

D、

5

5

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分成几份,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4、动脑筋:图中的涂色部分是整体的几分之几?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

几分之几

3 ……分子

─……分数线

5 ……分母

把一个整体平分成几份,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几分之几大小的比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借助图形或利用规律比较几分之几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直观的操作的方法,经历比较几分之几大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和研究,感受学习数学的成功和快乐,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 1/2()1/4

1/6()1/10

2/5()2/7

师:还记得分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的规律吗?

生答:分子相同时,分母小的分数越大。(板书)

2. 2/3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份,其中的()份就是它的()。这是我们学习的几分之几

二、出示课题

师:好,那么我们来学习《几分之几大小的比较》(板书)

三、操作比较,探索规律

1、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感知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的规律。

师:请拿起你一张纸,你会把它平均分成4份吗?马上动手!

生折纸。

师:折好了吗?

让学生分别指出3/4和1/4

(这样,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那么3/4是表示其中的3份)师:现在,我们来个涂色比赛好不好?

生:好!

师:请男生涂出这张正方形纸的3/4,女生涂出它的1/4,谁最先涂好就谁赢。准备好了吗?

指名男生女生代表板演

(这时因为涂画得面积不一样,可能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

A如果男生(举手):这样不公平。

师(惊奇地):咦!不公平吗?认为不公平的同学请举手!

生大部分举手。

B如果学生没提出意见,就进行比赛:

师:开始!

生进行比赛。

师:涂完的请举手!(女生全部都涂完)

师(高兴地):哇!女同学涂得可真快!我现在宣布:女生获胜!男生(不高兴地):我们涂3份,她们只涂一份,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能跟小张老师说说吗?

男生1:我们涂3份,她们只涂一份,我们涂的比女同学涂的多。

师:好像是!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比划)每份是它的1/4,3份就是3个1/4,3 个1/4比1个1/4多。说得有道理!

师:谁还想说说你的理由

男生2:我们涂的比女同学涂的面积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男生: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哦!还真是!经你们这么一说,我知道了3/4>1/4。(板书)。

师:看来,游戏不公平,刚才的比赛结果要取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那我们刚刚通过比赛的规则知道了3/4>1/4

2.脱离直观,抽象的文字让学生继续感知规律

出示:一个蛋糕,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5份,小猴吃了蛋糕的五分之三,猴妈

妈吃了鲜桃的五分之二,他们谁吃得多?用什么符号连接?

让学生写出分数,并用比较符号表示出谁吃得多。

学生:3/5>2/5(板书)

师: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1.通过折纸或是画图得出3/5的面积更大;

2.利用几分之几分数的含义,3/5表示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5,其中的3就是它的3/5,同理得出代表三份的比代表两份的更大

四、发现规律,巩固新知

1.师:观察这两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分母都一样;分子大的分数更大)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我们在比较分母想通的分数大小是,要看分数分子的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板书)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更大

师:真棒!让我们读一读自己总结的规律吧!(读2遍)

2.下面翻到书P95,把我们今天总结的规律抄在例题6的上面

并把书上例6涂一涂,比一比和做一做2.补充好

师查,若还有同学不懂,板演并讲解

五、灵活运用规律

1.()/9 >2/9 1/5<1/()()/()>3/8

2.师:下面我们书P98,不用图表示,利用我们学习的两个分数比大小的规律快速完成

板示,并指名板演

4/7()2/7 1/3()1/4 3/5()4/5

2/8()5/8 1/6()1/9 3/9()7/9

六、课堂总结,内化规律

师: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对这节课,你想说点什么吗?

师:分数的大小怎么比较呢?

(分子相同的,分母小的分数更大;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更大)

(强化规律)

七、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

(1)在()里填上”>”,”<”

8/9( )5/9 1/5( )3/5 3/4() 4/4

2/7( )2/5 99/100( )99/99 2003/2004( )2003/2005

(2) 三(1)班爱好绘画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3/10,爱好音乐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2/10,爱好体育的同学比爱好绘画的同学多6人,那么爱好人数最多的项目是(),爱好人数最少的项目是()。

2.家庭作业

(1)五道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题

(2)五道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题

(3)《作业本》

八、板书设计

几分之几大小的比较

1/2()1/4

1/6()1/10

2/5()2/7

2/3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份,其中的()份就是它的()

分子相同的,分母小的分数更大;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更大

小学数学_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执教者指导教师

大家可以帮他改正一下吗? 看到大家表现,我都忍不住要为大家竖起大拇指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布置作业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课下同学们利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的倍,我们下节课一起分享一下。倍,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生2:可以添上1个红点,这时蓝点的个数是红点的2倍,大家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3:可以添上一个蓝点,蓝点的个数是红点的3倍,大家还有不同意见吗?生4:可以去掉2个蓝点,这时红点的个数是蓝点的2倍。 板书设计 2朵红花看成一份, 蓝花有这样的3份, 蓝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动画引入,调动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通过画一画,说一说,总结本节新课。通过多种情况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抽象数学的概念的理解必须建立在足够的具体直观材料的基础之上,对数学的领悟也必须以充分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另外低年级学生不但好奇心强而且学习兴趣容易转移,喜欢表现但思维不够深刻,因此在教学师资需要足够的实例和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倍”的含义,并且注意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具体到我们班,大部分孩子基础扎实,学习态度端正,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比较牢固,但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上课听到的知识,课后不会运用,作业的正确率低。因此,我决定多借助小组合作,让他们喜欢上自由发言,自主探索,慢慢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也要培养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信孩子们会愉快地完成数学学习,在各个方面更上一层楼。 效果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圈一圈”“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建立“倍”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知识的理解有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2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5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

精选范文全册教材分析

2014-2015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图形的运动,数据收集整理,数学广角,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二)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能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4.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5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 克。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小学数学_《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50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教具、学具 课件、小棒、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玩游戏吗?那现在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吧!一会儿屏幕上会出现很多个胡萝卜,我们比比谁的眼力最好,能最快数出多少个!在心里默默地数,看好了啊!

师:数出来的举手,那咱们来说说吧,谁来说说你数的结果是多少?师:大家同意吗?哦,这次大家都同意,看来大家都数对了,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数这么快的。 师:原来大家是用这种方法数出来的,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结果,咱们用这种方法再来一组试试? 师:都同意吗? 师:我们在数的时候用一点策略,就可以让我们数的又快又准。太棒了,给同学们点个赞。准备好了,上课!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1)摆一摆 师: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地数,那你会几个几个地摆吗?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吧![出示2根小棒] 师:老师这有几根小棒?生:2根 师:小棒数是几? 生:2师:有几个2?生:1个2 师:那你能摆出1个2吗?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师:请你像老师这样,把它放到第一行。 师:在第二行摆2个2会吗?谁能上来摆?这个同学摆的真好,让我一眼就看出来是2个2。你是这么摆的吗?不是请抓紧改正。 师:3个2呢?请你上来摆,大家是这样摆的吗? (2)说一说

单元教材分析怎么写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怎么写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圆柱与圆锥单元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与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 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 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的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1. 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 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 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 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编排的。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为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到认识圆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关于几何体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为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同时,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相关形体的兴趣好意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第三单元英语教材分析

新版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Unit 3 Last weekend 一、单元教学内容 1、话题:What did you do? 2、功能:动词过去式在具体情境中的基本使用方法。 3、语言结构: (1)句型: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I played football/ watched TV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went fishing/ went to a park … Did you read books? Yes , I did./ No, I didn’t. (2)词汇:watched TV, washed clothes, cleaned the room, played football, visited grandparents, 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read a book, went fishing, went hiking.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够对过去某人所做的事情进行问答,如: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I visited my grandparents. (2)能够用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形式询问别人过去某个时间所做的事情并作答。如:Did you go fishing last weekend? Yes, I did. No, I didn’t. (3)能够对某人过去某天所做的事情进行简单地叙述。如:Zhang Peng visited his grandparents yesterday. (4)能够听懂会唱歌曲At the zoo 1.知识目标 (1)能够掌握A,B部分Let’s learn,Let’s talk中的四会单词和四会句子。

全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分析

一、一般心理特点 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 二、学习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通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 一年级学生有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等特点,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教师在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时应注重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适应新的环境、学习生活,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初步建立人际关系;认识角色任务,培养积极乐观的学习情趣,建立良好行为习惯。 拼音部分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第5单元 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与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建立倍的概念;二是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比较等活动中,获得“倍”的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多次感知建立“倍”的概念 修订后的教材将原来分散在二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下册的关于“整数倍”的内容在本单元集中编排,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先利用“几个几”引出倍的含义后,再从除法的角度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 “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教材安排多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 2.注重方法指导,通过解决问题建构数学模型 首先,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比较量÷标准量=倍数”是关于倍的基本数学模型. 关于倍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三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简称“求倍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简称“求比较量”);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简称“求标准量”).教材先讲“求倍数”,再讲“求比较量”,借助线段图,并运用除法和乘法解决问题来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 其次,注重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介绍线段图.例2呈现的是形象图,例3呈现的是线段图,但两种图示都展示了倍比关系的基本结构:两个量比较,比较量里包含几个标准量. 3.注重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例如,呈现实物及示意图、线段图等多种直观形式;对分析数量关系十分重要的线段图的教学则按实物图——色条图——线段图的层次不断递进.

安全教育全册教材分析

三年级《安全》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小学《安全》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帮助儿童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其自我生存和自我保护的素养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1、凸显综合性 本教材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机融合了生命、安全、健康、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本教材强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其热爱生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使学生获得积极劳动的体验,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初步的技术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体现生活逻辑 本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轴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是按照生活的逻辑、心理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来设计和编写的。教材贴近儿童的学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体现生活全景及其各部分相互联系的系列主题活动及学生的自主活动为教材的基本呈现形式。同时教材具有适度的开放性,促使学生认知和行为、理论和实践、个人

和社会的结合和转化。 3、重视儿童的实践体验 从根本上说,本课程不是侧重于知识体系的教育,而是在于引导学生体验,促进生命的健康发展。通过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平时熟视无睹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体验。 4、发展儿童的自助和互助能力 处于发展中的儿童具有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能力。因此,教材始终注意调动儿童自身的教育资源,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儿童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经验在生活中不断生成,儿童所获便会超越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学活动的质量。 5、趣味性呈现,形式活泼 内容的呈现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引用了许多精彩的故事、童话、案例,图文并茂,适合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和阅读习惯,体现了课程内容设计的人文性,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对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等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措施 1、采用活动教学 本课程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课程。对个体而言,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按照“活动教学”的思想,根据每课创设的情境,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时间,学生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而本单元主要在这些基础上来认识“秒”,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如下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单元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单元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单元学习难点: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1、秒的认识…………1课时 2、时间单位的换算…1课时 3、时间的计算……1课时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4个例题。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学习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鱼计算起就铺垫作用。 二、单元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单元学习重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四、单元学习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五、课时安排:6课时。

部编版小语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三(上)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3首课文,前两篇是精读课文,第三篇是略读课文。 【本单元教材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花的学校》是散文诗,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童真书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孩子和妈妈之间深厚的感情;《不懂就要问》通过孙中山小时候向私塾先生提问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素养培养目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能主动理解这些词句,交流阅读感受并主动积累。本单元对这个要素进行了系统安排:既有比较开放的提示——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有具体的指向——注意文中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表达;既提示学生自主学习有新鲜感的词句,又提倡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不但重视课内阅读的学习,还关注课外阅读中的拓展。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体会习作的乐趣”。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正式的习作练习。教材以游戏的形式编排了“猜猜他是谁”的活动,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二年级写话的基础上以比较轻松的状态进人习作学习。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在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不仅让学生说出自己关注的词句,还要进一步谈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在学生交流时,教师也要进行相应的点拨,特别要联系与词句有关的课后题。此外,还可以采用摘抄等方式进行积累。 第二,从本册开始,教材编排了略读课文,要注意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相对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更要注意取舍,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及相略地读课文的能力,不宜采用精细分析词句的方式,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即可。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第三,从写话过渡到习作,不宜刻意强调习作与写话的不同。应注意避免学生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教学要从激趣人手,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愿望,树立习作的信心,逐步养成大胆习作的习惯。习作的评改形式要多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体会书面表达的乐趣。 第四,在进行单元教学之前,要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 1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语言艺术 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组课文的主题是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组织教材,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这一组教材选编了多种文学体例,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是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在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前提下安排了一次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发现、积累、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还安排了五下教材中唯一的一次“展示台”,它是作为展示小综合的学习成果而安排的。 教材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意图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习得语言的恰当表达方式,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如: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单元的课文多为新体裁,且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会有较强的新奇感。这为教师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3.积累优美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四、课例解读及教学建议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二)教学建议 1.设计思路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单元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建立倍的概念 2.解决实际问题 }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 ; 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 “倍”的概念的建立。 五、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由于“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倍”的概念。第二,通过反复用学具操作,在学生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

的多少倍”的表象,为得出用乘法计算作铺垫。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去经历,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 六、单元教学方法 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 2.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模型。 3.重视方法指导,培养几何直观。 七、课时安排:4课时 】 1.倍的认识……………………………………………1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与复习…………………………………………1课时

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接近整十、整百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整十数、整百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验算分数的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千克和克的认识,相关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间隔排列现象中的规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有关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综合实践周长是多少、多彩的“分数条” 二、教材简析: 教科书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既注意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更关注中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努力实现这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把便教利学落到实处。 穿插安排口算估算和笔算,使各种计算方式有机结合、相互支持。 把两位数乘一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与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运算适当整合,凸显乘、除法运算的基本原则。 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相机安排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教学。 以周长的基本含义为主线,安排简单平面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教学。 在编写方面力求为学生提供现实生动的学习素材,提供清晰的,便于操作的活动线索,提供丰富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数学问题,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开展数学学习。同时,也十分重视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基本的思路和合适的空间,以利于教师在深入理解相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组织教学。教材编写有如下特点:精心设计知识展开的基本线索。努力启迪不同层次的数学思考。务实安排多样的数学练习。突出体现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联系对四则运算的已有认识及相关的计算经验,探索掌握两三位数乘、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估计和笔算。联系对四则运算意义及相关数量关系的已有认识,理解并掌握与“倍”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和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增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认识千克和克;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并学会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55页。 二、单元分析: “倍的认识”单元内容是在学习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后出现的学习内容。一共三个例题,例题1通过让学生用笔圈一圈,数形结合的方式形象的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题2,是以学生做教室清洁的为情境,根据所给的两个条件,通过画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思路。例3,是引导学生用画图理解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单元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单元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五、单元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六、单元教学安排: 1、倍的认识(例题1,练习十一1、2)

2、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题2,练习十一 3、4)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例题3,练习十一5、6) 3、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练习课(练习十一7、8、9、10、11)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建立倍的概念。 学具准备:萝卜实物卡片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秋天来了,处处都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瞧,这里有胡萝卜和红萝卜。 提问:胡萝卜的根数和红萝卜的根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胡萝卜的根数)现在谁来说说胡萝卜和红萝卜的根数关系呢?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

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如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上册出现的“加减混合”,二年级上册出现的乘加、乘减,二年级下册出现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等等。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中年级时,再结合解决现实问题,较为系统的介绍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样的编排通过较丰富的现实素材,使学生逐步体会、理解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同时,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四年级出现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并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在后面的教材中还会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吗? 在本套课标教材中,我们只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这个单元,来教学和梳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后面的教材中不会再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都是在此单元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应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3、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八册“整数四则运算”单元对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在课标教材这一相应的单元“四则运算”中,为什么没有?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大纲中“理解四则运

因数和倍数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说课 一、关于教材的解读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2、3、和5的倍数,促进数 感的发展。 3.了解质数与合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质数与合数,并能熟练的判断20以的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4.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5.了解奇数与偶数,能准确判断奇数与偶数,通过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单元教学容 (三)、单元知识框架 质数 因数 合数奇数 因数和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 偶数 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四)、单元学习容的前后联系

二、关于课标的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二)、课标解读 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学段目标和课标容,教师在本单元教学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注重概念的建立,关注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过程 本单元中概念的建立,多需要经历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只有将概念融入到具体的例子中,学生才能较为容易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建立,首先是观察9个除法算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然后在分类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其中一类具有“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共同属性。由整除的本质,过渡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再结合具体的实例,表明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性。又如,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过程,对于学生逐步形成抽象概括与归纳推理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2、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促进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与记忆概念 由于这部分容较为抽象,而且所涉及到的概念又多,有些概念如质数与合数,很难结合儿童生活的实例诠释其意义,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相应的教学对策之一,就是加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例如,因数和倍数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就容易理解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所以一个数的因数个数一定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乘1,乘2,乘3……可以无限进行下去,所以一个数的倍数个数必然是无限的,因此没有最大的倍数。

(完整版)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主题:可爱的生灵 二、教材解析 (一)课文内容 本单元围绕“可爱生灵”编排了《古诗三首》《燕子》《荷花》三篇精读课文及《昆虫备忘录》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古诗,有名家散文,有科学小品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事物向学生展示了多彩的春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0个生字,会写36个生字。掌握形声字的识记规律。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能力,积累好词佳句。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观察春天,了解春天特点。 5.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际过程中,学习用恰当的语言表现春天的美。 6.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7.通过口语交际中的交流、评价,让学生在增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丰富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8.能够介绍清楚一种你喜爱的植物。 9.学会动用所有的感官系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方式,多角度了解所观察的植物。 10.要把观察和感受到的写具体。 11.写作的时候,要抓住这种植物的特点,重点写这种植物的形样子、颜色、气味以及其他特性。 12.品味本单元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做到边读边想象。 13..在朗读中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 14..学会按汉字偏旁识记生字,并根据偏旁初步认识生字的意思。 15..认识形声字的特点,何为形旁,何为声旁?各有什么作用。 16..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词语进行表达。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古诗三首》分别是杜甫的《绝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曾几的《三衢道中》,这三首诗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眼中的自然美景。郑振铎的《燕子》描写了百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叶圣陶的《荷花》描写了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以《全日 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六年级第二学期使用。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了六个专题,依次就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包括“活动建议”与“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 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与学生选择。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六年级下册教材,既注意落实整体性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目标。 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对课文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与教育。本册 教材保留了一些优秀篇目,如,《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

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手指》《北京的春节》《藏戏》《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中选编的阅读材料,有一些就是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还有儿童诗、书信、演讲稿、建议书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与感受;详写与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当然,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与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二)在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首先就是在专题设置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如第一组“人 生感悟”单元。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就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此,我们在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组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落差。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与用途与以往相比,有所继承与发展。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更加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 本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与《两小儿辩日》。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四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与学习方法有了 一点认识与了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另外,与本套的其她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就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