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发展评述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发展评述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发展评述

 2000年第2期第8卷(总18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J O U RN AL O F S JT U (So cial Science Edition)No.2,2000 Vol.8Sum.,No.18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发展评述

袁智德, 宣国良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30)

摘 要: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当今世界管理学和经济学交互融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长期

以来理论界和工商实践一直在寻求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奥秘。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则揭示了在企业表象及所处环境之外的能使企业获得优势的内在特质。本文论述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发展历

程、形成背景、时代特征和主要论点。

关键词:核心能力;特征;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00)02-0082-06

收稿日期:2000-01-17

作者简介:袁智德(1968~ ),男,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宣国良(1941~ ),男,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The Core Com petence of the Co rpo ra tion ”一文以来,一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热潮得以掀起。该文的主要观点“企业核心能力是持续竞争力之源”被广泛接受和传播。该文也成为《哈佛商业评论》历史上所有论文中被引用最多的文章。当该文发表的时候,国外的企业战略领域正面临着信心危机。一些企业的战略规划部门被解散或大幅度精简人员,一些管理咨询公司倾向于加强企业的作业改进。一时间企业重组、组织转型、流程再造等充斥企业,而以往被重视的企业战略规划被弃之不顾。因为实际收效甚微,所以战略规划给人一种“听起来激动、做起来没用”的印象。一些公司的领导人往往都会决定宏伟目标,但往往又被“现实的考验”挫掉了锐气。实践中,企业不断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传统的战略与组织理论虽然能对发现问题提供坚实的基础,但不能完全回答和解释这些问题。传统理论虽然能对相对的竞争优势提供追踪比较的工具,但对如何培养和建立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却阐述甚少。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战略管理学家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使得理论与实践能更好地结合,为企业发展长期竞争优势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在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中,18世纪中后期到本世纪19世纪末期强调经验管理,20世纪初至40年代信奉科学管理,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流行行为科学,60年代末至70年代崇尚战略管理。到80年代初,从迈克尔 波特的著作《竞争战略》及其后的《竞争优势》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成为战略理论的主流。波特提出的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是:(1)分析有吸引力的行业及其周围的环境;(2)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所选定的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

(3)实施选定的战略。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五性分析模型”,即在对企业竞争者、购买者、供应者、替代者、潜在竞争者五种力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实际上将以结构——行为——效绩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有关产业结构、产业内优势对比、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壁垒后的相互勾结等概念和相关理论为解释

·

82·

企业如何制定战略获得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学分析。然而,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仍然有一些缺陷:(1)五性分析模型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按照这一理论,企业自身的力量是既定的,企业的战略选择取决于当前企业与外部力量的对比位势,未来企业内部的成长和力量的变化并不是现代企业战略所要考虑的;(2)波特的研究对象实际上是产业,其研究的侧重点是产业的特性、发展趋势和相关力量,并没有很好地站在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指导企业实践中乏力。如果一个人的主要研究兴趣是企业的短期经营战略,企业黑箱理论毫无疑问是合情合理、可以利用的。但企业战略远不止于短期。几乎任何一本战略方面的教科书都把企业内部力量和企业外部机会成功地结合起来,并保护企业处于劣势的方面免受外部环境威胁和冲击的管理活动。

在过去的几年中,企业理论得到了长足发展,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罗纳德科斯就是重要的标志。现代企业理论打开了企业这个黑匣子,提出了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成为当今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不确定决策学、经济法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等相关理论发展的重要工具,现代企业理论的诸多分支已经渗透到了上述研究领域。在现代企业理论中,企业是一个有效率的契约组织,是各种要素投入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联合起来达成的一种具有法人资格和地位、叫做“企业”的契约关系网络。它强调企业内部交易相对于企业外部行为活动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企业的兴趣在于企业不是一个知识产品库,更重要的是在本质上是契约组织。它强调的是交易过程中的各种“规则”,而忽略了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企业所具备的独特“生产”特性。依据这一理论作指导,企业决策机制、供应机制、销售机制等的区分都不再考虑生产成本,而仅关注交易成本,而这显然是背离了现实。另外,现代企业理论也很难深入全面解释现实企业界的一系列重要现象。如企业从事过度负债经营活动在它看来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企业边界的确定,即企业负债的多少取决于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企业内部行政协调的边际成本的均衡点。但如果企业急需这一外部资源的话,这一均衡点也就会被置之不顾了。这时,这种企业理论就会使企业陷入被动和停滞状态。在它看来企业负债经营可以看做是企业选择最佳范围活动,哪些活动应当留给市场,哪些活动应当在企业内部完成。

因此,传统企业战略理论的缺憾和现代企业的局限性,促使人们去寻代一种新的理论去解释和指导企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核心理论迅速兴起,逐渐成为主流的企业战略理论。

本文中阐述的企业能力理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200年前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斯密的生产分工理论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企业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实,企业能力理论与斯密的分工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斯密的分工理论着重强调生产分工,而现代企业能力理论则突出研究企业的能力分工。本世纪20年代,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 rshall)在企业完全竞争理论的背景下指出把经济问题看作是静态均衡问题而不是动态成长中的问题是危险的。马歇尔把职能工作连续分解为新的职能单元,不同的次级职能单元产生出一系列不同的专门技能和知识。专业化分工的增加导致了新的协调问题,这又需要产生全新的内部专门职能来进行各原有的和新的各专业职能的协调与整合。这实际上指出了这种职能分工直接和各自的技能和知识相关。马歇尔又提出,生产过程和知识积累不仅发生在企业内部范围内,而且发生在产业中,发生在整个社会中。为此,马歇尔建议应当把源于企业的“内部”经济问题和源于企业之间交互作用的“外部”经济问题区别开来。这两类经济问题后来演变为后马歇尔主义理论的中心内容。和马歇尔相比,安蒂思潘罗斯(Edith Penrose)几乎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与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研究,于1959年发表了《企业成长论》。潘罗斯主要集中与研究企业新知识促

·

·

83

进机制和接下来的企业积累机制。潘罗斯理论的另一个特征是关注企业如何积累“标准操作过程”和“程序性决策”方面的知识。她认为,企业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和非程序性决策并不断把它们转化为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依赖于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新知识的积累是通过把关连的和正式的知识以最佳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方式转换为程序化的富有针对性的意会的知识,知识的积累主要是企业内部化的结果,这一过程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依此而行,新的管理者才能释放出可以用来解决新问题、以此促进企业成长的能量。

1982年理查德尼尔森(Richard Nelso n)和西蒂尼温特(Sidney Winter)合作出版了《经济变革成长论》,该书明确肯定了企业与企业经营战略中能力观的重要意义,书中不再依据规模对企业进行分类,而是赋予拥有不同智力资本的企业不同的类别名称。同样在1982年,尼尔森和温特的著述得到了史蒂芬里普曼(Stephen Lippma n)和理查德罗曼尔特(Richard Rumelt)的支持和发展。通过“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的分析研究,他们认为,如果企业无法有效模仿或复制出优势企业产生特殊能力的源泉,各企业之间具有的效率差异状态将永远持续下去。这些论述开创了把企业经营战略作为由于企业内在的固有效率差异而积累和保持的、用以产生超额利润的来源来进行精确的经济分析的先河。两年后,伯格沃纳菲尔特(B irger Wernerfelt)发表的“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成为8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有关企业资源的学术论文。从此,更多的有关企业能力理论的学术研究被统一特指为“企业资源基础论”。

与“企业资源基础论”息息相关,更加接近于工商实践的研究就是始于1990年潘拉哈拉德和哈默著名的论文“公司核心能力”。其后,理论工作者围绕“公司核心能力”掀起了理论研究新高潮,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相继发表。与“企业资源基础论”或“公司核心能力论”密切相关的论文有:“公司能力、资源和战略概念”[提斯(Teece)、匹斯诺(Pisa no)和舒恩(Shuen), 1990]、“公司的理论:能力的透视”[福斯(Fo ss),1993]、“公司中核心能力的角色”[普拉哈拉德(Prahalad),1993]、“柯达把战略能力运用于技术管理之中”[普洛茨匹洛维茨(Przy by owicz)和弗克纳(Faulkner),1993]、“基于能力的竞争”[哈默(Hamel)和赫尼(Heene),1994]、“把核心能力运用于实践”[加仑(Gallon)、斯提尔曼(Stillma n)和柯蒂斯(Coa ts),1995]、“核心能力和R&D的战略管理”[库姆伯斯(Coo mbs),1996]、“基于能力竞争的动力学”[圣齐斯(Sanchez)、赫尼(Heene)和汤姆斯(Thom s),1996]、“基于能力的战略管理”[赫尼(Heene)和圣齐斯(Sa nchez),1997]和“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克里斯汀奥利弗(Christine Oliv er), 1997]等。

全面质量管理、再造工程、基于时间的竞争和学习型组织等概念,每一个都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作出了贡献,但它们中哪一个建立于或驳斥于当前被接收的智慧则仍然不清楚。结果是这种战略的混乱使管理人员烦恼不已。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框架具有冲破混乱从战略领域浮现出来的潜力。这种方法根植于经济学。它解释了一个公司的资源驱使着它在动态竞争中的行为。基本资源的观点合并考虑了公司内现象的分析和产业及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它能解释为什么一些竞争者比其它的更具竞争力,如何把核心能力的概念付诸实践以及如何发展多样化战略。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企业是能力的集合体;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主要资源或资产,是能为人们共同感受到的社会智力资本,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

·

84

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能力是无形的,基于知识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扩展其用途、表现其价值;能力不仅包括企业的技术诀窍,更包括了企业的组织文化、学习、革新和企业家精神;企业的核心能力具有四种属性,即(1)具有价值,它能利用优势、抵销威胁。资源的价值是由可以得到的开发资源的机会决定的,这些机会有时会变化。例如,随着PC机变得更加高级、更加便宜,IBM在大型机上的能力变得越来越无价值;随着Internet的全面兴起,Microsoft原有的基于PC的软件体系遭到巨大冲击,以至于盖茨发出了微软如不跟上变革步伐,那么离破产就只有18个月的感叹。(2)在公司现在的和潜在的竞争者中,它必须是稀有的,如果许多竞争者具备了相同或相似的能力,那么没有哪一家企业将拥有竞争优势。试想如果许多公司都具有像Intel公司那样在C PU产品上的设计和制造能力,Intel 公司还可能赢得巨额利润吗?(3)它必须是不能完全被模仿的。许多实物资源容易模仿,对手可以建立相似的工厂或对过程技术加以复制,而基本团队工作、文化和组织程序的能力则非常难以模仿。如其它企业可能会复制HP公司的产品和技术,但是对支撑HP公司成功的企业文化和组织进行模仿却是对手难以做到的。(4)没有同等的替代品。替代品的威胁也是波特理论五性模型中的一个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GSM、CDM A等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的快速发展替代了传统卫星通信的许多功能,使得美国摩托罗拉等公司花费50多亿美元发展的在卫星技术上达到登峰造极的“铱”卫星通讯系统破产倒闭。

企业能力理论在理论上的发展进程在很大程度上由能力基础理论学者们所选择的赖以作为研究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决定的。企业能力理论至少与波特的产业分析框架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共同特征,即都明显地建立在经济学理论之上以便推动和提出新观点。企业能力理论产生于、依赖于或从属于广泛的各门类经济学理论,如进化经济学、现代产业组织经济学、芝加哥产业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等。有的学者作过详细分析,认为在众多经济学流派中,进化经济学在诸多重要方面都和企业能力理论相吻合(如更有利于人们认识和深入理解企业资产的积累过程、技术竞争力、路径依赖等方面),明显能够促进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但是明确地说,许多经济学理论,都与企业能力理论保持了一致性的和谐关系,或者说对企业能力基础理论的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企业能力理论应当从众多的经济学流派中吸取营养成分,但企业能力理论的理论抽象,并不是把所有广泛而不同的经济学派别,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经济学流派一律不加区别地融入其中,而应该是扬弃,批判地吸收。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知道,诸多的理论先驱早已从事企业能力理论领域的研究工作,但直到80年代末,企业能力理论者引起经济学界和战略研究专家的广泛兴趣,那么为什么经历了这么长时间才流行开来呢?这是因为在企业能力理论潮流兴起的背后,一些战略管理领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在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主要包括:

(1)这一时期企业联合兼并的兴衰。回归主业又一次成为众多企业的选择。

(2)企业内因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3)经济理论研究取得的新进展,特别是企业契约理论、激励理论、信息理论和战略联盟理论的最近发展。

(4)经济学界对企业非对称性产生的极大兴趣。

(5)经济学界和战略管理研究部门对强调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方面有浓厚的兴趣。

上述前两个原因显然是外部性的,经验实证基础上的因素,都指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竞争方略的变化,以及众多新兴产业的出现以及它们带来的技术

·

·

85

创新。

许多事例都表明,管理实践开始转向高度重视企业的核心力量。在产品和市场战略被看做是企业中生命相对短暂的现象的同时,企业核心力量则被认为是企业持久的特殊本质。这一新颖的企业理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日渐缩短和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而迅速崛起。在今天,竞争成功不再被看做是转瞬即逝的产品开发或战略经营的结果,而被看做是企业深层的物质——一种以企业能力形式存在的,能促使企业生产大批量消费者难以想像的新产品的智力资本的结果。在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这一过程中,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最关键性因素,而经营战略不过是企业发挥智力资本的潜能并充分应用到新的开发领域的活动与行为。

应该说,企业核心能力是当今管理学和经济学交叉融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它源于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创新理论而对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进行了探索。这一理论还不成体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将会对企业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Ba rney,J.Fir m reso urces and sustained co mpetitiv e adv antag e[J].Jour nal o f mana gement,1991,17

(1):99~120.

[2] Collis, D.J.a nd C. A.M o ntgo mer https://www.360docs.net/doc/f76384720.html,peting o n so uces:Stra tegy in the1990s[J].Harv ard

business r ev iew,1995,J uly~August.

[3] Foss,N.J.and C.Knudsen.T ow ards a competence theor y o f the fir m[M].Rontledg e Pr ess,1996.

[4] Hamilton,R.D.,E.D.Eskin and M.P.M ichaels.Assessing Co mpetito rs:Th e Ga p betw ee n

stra tegic Intent a nd Co re Capa bility[J].Lo ng ra ng e planning,1998,31(3):406~417.

[5] M ichael,R.a nd D.U rs.Rethinking resear ch methods fo r the reso ur ce-based pe rspectiv e:Iso la ting

sources o f sustainable co mpe titiv e adva ntage[J].Str ategic M anag ement Jour nal,1999(20):487~494.

[6] O liv er,C.Sustaina ble co mpe titiv e adv antag e:Co mbing institutio nal and resour ce-ba sed view s[J].

Str ategic M anageme nt J o urna l,1997,18(9):697~713.

[7] Praha rad, C.K.and G.Hamel.The co re competence o f the co rpo ration[J].Ha rva rd business review,

1990,M a y~June.

[8] Scho emaker,P.Ho w to link strateg ic visio n to cor e capa bilities[J].Sloan ma nag ement review/Fa ll,

1992.

[9] W er ner felt,B.A r eso urce-based view of firm[J].Stra tegic M anegeme nt J o urnal,1984,5(2):171~

180.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rporate Core Competence Theory

YU AN Zhi-de, XU AN Guo-liang

(School of M ang em ent,Shang hai Jiao tong Univ ersity,Sha nghai200030,China)

Abstract:Co rpo ra te Co re Competence Theo ry is the la test theory as a result of the ·

·

86

integ ratio n of current wo rld ma nagement th eo ries and economics.Peo ple have been seeking the key to sustainable corporate co mpetitiv eness,and the Co rpo rate Co re Competence Theo ry show s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that exist beyo nd co mpa ny co mpa ry a ppa rent o peratio n and its surrounding s will enable a co mpa ny to w in com petitiv e adv antag e. Reg arding this theo ry,the w riter elaborates on its ev olv ing course,its backg round,the cha racteristics of its tim e and its main points.

Key words:co re co mpetence;characteristics;dev elopment;review

(上接第81页)

E-Commerce Revolution and Knowledge Economy Trend

W EN G Liang1,LI Jian-hua1,SHI Xing-de2

(1.Depa rtm ent of Electro nic Engineering,Shanghai Jo ng to ng University,Shang hai

200030,China; 2.Office o f Shanghai Natio nal Eco nom y&Society

Info rmization Leading Group,Sha nghai200030,China)

Abstract:As the major trend fo 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E-co mmerce has received univ ersal recog nitio n.Yet as to w ha t E-co mmerce is and what it will bring about, no general result has been yielded since mo st current resea rches are carried o ut with focuses o n individual academic domains only.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a g eneral concept of E-comm erce based o n the relatio nship betw een co mm unicatio n patterns and social patterns. Then it ana lyses the main impacts of E-comm erce o n our so ciety at three lev els:the macro level,the middle lev el and the micro lev el.

Key words:E-com merce;kno w ledge economy;informa tio n technology;know ledg e m anag em ent

·

87

·

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国外企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萌芽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又称核心能力或核心专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中。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企业内部劳动分上决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成长,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之间的能力分上,企业内部的能力分上决定企业的成长。李嘉图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指出.组织特定的资产、技巧和能力对分工效率影响很大。这可能是竞争力概念的雏形。1959年,潘罗斯(Edith Penrose)发表了其经典著作《企业成长论》(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潘罗斯认为,一个企业能否获得大于平均收益水平的投资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内部特点。所以采用这种战略思维模式的企业不应把制定战略的重点放在外部环境分析和行业选择上,而应放在取得竞争对手不可能模仿(或者难于模仿)的资源和能力上。她从分析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入手,对企业拥有的能够拓展其生产机会的知识积累倾向给予高度重视,特别强调了企业成长过程中两种主要的内在机制:1、企业所积累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方面的知识的机制;2、企业所积累的用于产生“非标准化操作规程” 和“非程序性决策”的新知识的机制。她认为:企业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规程和非程序性决策并不断把它们转化为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依赖于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到了1957年,社会学家塞斯内克首先用独特竞争力来表示企业同其竞争者相比做得较好之处。 随后,林内德和安德鲁也分别得结论:拥有独特竞争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1989年夏爱温和料克尔斯提出核心技巧说,认为组织拥有的核心技巧能使其开发出来带来收益的产品和服务,而组织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核心技巧的组织整体所拥有的关键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形成 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当属Prahalad和Hame。 Prahalad和Hamel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Prahalad和Hamel指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客户提供附加价值的一组独特的技能和技术的综合体,而不是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它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核心竞争力是对各种技术学习心得以及各种组织知识的整合与提升。核心能力所提出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则,被认为是迄今企业战略理论中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它对指导企业增强竞争实力、营造竞争优势无疑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文章发表以来,一场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热潮得以掀起。1993年Foss 发表的“核心、能力论”以及1994年哈默和哈尼发表的“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等等,这一时期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成为《战略管理》、《管理》和《哈佛商业评论》等美国知名度很高的期刊上关注的热点。 Prahalad和Hamel在1990年第一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之后,还通过对很多企业的分析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重要观点如下:1、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判别标准:用户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2、树型理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 理论简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0.引言 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下面结合选题的研究对象——河北省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四工程公司,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作一归纳性论述。 1.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出现、概念和类型 1.1.1 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理由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Ms Gro Harlem Brundtland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其后,这一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领域。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企业保持目前,而且使企业在未期中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 1.1.2有关概念界定 企业发展是指企业面对未来未知环境的适应,使企业得以进一步运行,实现企业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企业的核心能力

广源天药集团的核心能力分析 广源天药集团是一家专门生产医药产品,并且拥有独一无二的国家级保密配方和百年老字号品牌的医药企业,其核心产品广源天药在治疗出血、消炎等方面有非常好的疗效,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广源天药集团最初生产销售的粉剂产品,产品结构较为单一。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医药企业竟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对医药产品功能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化。广源天药集团顺应时代发展对药品剂型、便捷性、准确性等多方面的需求,从1975年开始,在广源天药秘方原有剂型的基础上研制出系列新剂型、新品种广源天药集团公司坚持稳老扶新,循序渐进的优化产品群结构,将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与多变的市场需求相结合,不断开发出新的高品质药品,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广源天药新产品开发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是广源天药创可贴。2000年,创口贴市场占领者国际品牌BD创可贴仅仅是一种卫生消毒材料,没有对伤口的止血和愈合的功效。广源天药的药性具有很强的止血和愈合功效。2001年3月广源天药投资成立专业透皮究部门,主要对创可贴进行研究开发,引进日本先进的生产透皮技术,委托国内企业加工生产8000多万张,产量比2000年增长了近100倍。随后投资300万建立广源天药创可贴生产线,并投资2000多万组建医药电子商务公司,完善创可贴销售网络。2004年广源天药创可贴年销售颕合计达到4000万元。2006年广源天药继续加大宣传攻势,着重宣传广源天药创可贴弥补了其他同类产品只能护理不能治疗的缺陷,彻底打破了BD独霸创可贴天下的局面。随后广源天药集团成立主要生产经营透皮产品

的事业部,并于2011年收购国内一家制药厂,作为与透皮事业部相配套的生产企业,202年广源天药创可贴销售额再创新高,达到4亿元,到目前为止,广源天药仍然是创可贴行业的翘楚. 早在2002年,广源天药集团材开始进军日化产业。先从牙膏产品入手。一般传统牙膏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牙齿防蛀和清洁问题,而80%左右的成年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口腔溃疡或者牙龈萎缩出血等问题。广源天药集团开始研发天药牙膏,开发出一种能帮助消费者减轻牙龈出血等口腔问题的药物牙膏。广源天药牙膏运用公司的关键资源原天药粉的神奇功效,使得广源天药牙膏具有独特的治疗功能。广源天药牙膏首先采用药品的销售渠道即医院和药房、网络销售渠道,随后才进入超市等渠道。这样有利于在产品问世时显现出药企的背景,让消费者觉得质量有保障,并且巧妙避开了与行业龙头的直接竟争,还降低前期的销售费用。2004年广源天药牙膏开始投放市场,市场反映良好,2005年天药牙膏销售收入接近8000万元。在此基础上,广源天药集团又对产品进行不断改进和究善,2014年广源天药牙膏销售额突破19亿元,在国内所有牙膏品牌中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三。 运用辨别企业核心能力的3个关键性测试,简要分析广源天药集团在医药板块和牙膏两个领域是否具备核心能力。 (1)医药板块 它对顾客是否有价值?“核心产品广源天药在治疗出血、消炎等方面有非常好的疗效,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举”;“不断开发创造出新的高品质药品,赢得了消费者的信它与企业竞争对手相比是否有优势?“拥有独

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摘要: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是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界定,讨论了对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了核心竞争力的多种识别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接着,在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培育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核心竞争力研究发展的新热点,最后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后续发展方向。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竞争优势;综述 Review of the core competence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re competence theory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anings of core competence that definite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and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elements of core competence firstly. Then analyzes different methods about identifying core competence and compares them. Third,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aspects of building and training core competence, and summarizes the new hot points in core competence research. Finally, points out the lack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future research trends. Key Words:Core compete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competitive advantage; reviews

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的涵义 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包括技术的、管理的等)以及相关的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品牌资源、企业文化等)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企业独具的,与他人不同的一种能力。 企业持续竞争的源泉和基础在于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在1990年由两位管理科学家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核心能力和企业能力理论在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研究方面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指导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的产生代表了一种企业发展的观点:企业的发展由自身所拥有的与众不同的资源决定,企业需要围绕这些资源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以实现自己的竞争优势。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能力由洞察预见能力和前线执行能力构成。洞察预见能力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知识、独有的数据、产品的创造性、卓越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等;前线执行能力产生于这样一种情形,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会因前线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而发生改变。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整体资源,它涉及企业的技术、人才、管理、文化和凝聚力等各方面,是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 核心能力源自学习型团队 核心能力积累的关键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湖南有家公司以打造学习型企业为目标,执照“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进行企业再造,积极建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共同参与、全体受益的良好学习机制,推进企业与员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公司要求全体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在学习目的上,把创建学习型组织当成企业管理革命的武器,通过创建活动,使企业管理模式从“制度加考核”转变到“学习加激励”上来;在学习态度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学习转变为创造力,变成企业基业常青的有效工具。在学习方法上,坚持内外结合、工余结合、培训与自觉结合。公司通过建立和完善三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即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针对新的增压技术、绘图软件、新工艺和质量体系、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精益生产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以及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公司采取专题培训与班前会相结合,利用专题辅导、组织研讨、团队训练、读书心得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促进员工提高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公司坚持做到学习有计划、内容有安排、过程有检查、效果有考核,使全体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让全体成员工作中体验到生命意义,通过学习增强创造自我、扩展未来的能量。 核心能力的种类[1] 第一类,基于整合和协调观的核心能力。表中的整合观、协调观、网络观、组合观等都属此类。核心能力是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是一种积累性学识,这种积累过程涉及企业不同生产技巧的协调,不同技术的组合,价值观念的传递,通过核心能力的积累,组织可以很快发现产品和市场的机会,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第二类,基于文化观的核心能力。表中的知识观?文化观等属于此类?巴顿等认为企业中难以完全仿效的有价值的组织文化是公司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并强调,核心竞争力蕴含在企业的文化中,表现于企业的诸多方面,包括技巧和知识。技术价值观系统和管理系统。麦肯锡公司的凯文?科因,斯蒂芬?霍尔等也提出, 核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国际前沿理论研究表明,企业组织特别是大公司、大集团的竞争优势,已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为了赢得国际竞争优势,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一直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置于学术研究的前沿地位,从而大大推动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呈现出名家辈出、学派继起的蔚为大观之势。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企业界直到90年代才真正开始接触国际先进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随着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企业也开始从过去的政府行政机关附属物逐步转变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与此相应,企业界、理论界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研究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需求与日俱增。竞争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为了推动企业竞争战略研究,提高我国企业竞争优势,有效迎接跨世纪的国际竞争,我们着重考察和评估8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战略的三大主要理论流派,以求为促进社会主义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拓展学术视野。 结构学派:竞争战略的产业选择与竞争对手的分析框架 企业竞争战略,主要是指企业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向、目标、方针及其策略。其内容一般由竞争方向(市场及市场的细分)、

竞争对象(竞争对手及其产品和服务)、竞争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三个方面构成。综观近20年的国际理论研究成果,可将企业竞争战略研究思潮大致划分为三个前后继起的主要理论流派,即结构学派、能力学派和资源学派。 结构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理就首推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波特的新型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是对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厚积薄发。在波特之前,已有诸多学者对企业竞争战略进行过深入研究。其中影响最广泛的当数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安德鲁斯。他在《企业战略概念》一书中所提出的战略理论及其分析框架(有时也称之为“道斯矩阵”)一直被视为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滥觞。正如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哈佛商业评论》(1995年7~8月号)在回顾企业战略理论发展史时指出:“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框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安德鲁斯所构想的。”在安德鲁斯的SWOT分析框架中,S 是指企业的强项(Strength)、W是指企业的弱项(Weakness)、O是指环境向企业提供的机遇(Opportunity)、T 是指环境对企业造成的威胁(Threats)。波特指出,构成企业环境的最关键部分就是企业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产业,产业结构强烈地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可供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为此,波特反复强调:产业“结构分析是确立竞争战略的基石”,“理解产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分析的起点”。

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

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源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企业独具的,与他人不同的一种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具有延展性,异质性,难替代性和价值的可变性的特性。 1.延展性是指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和新办事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有的能力在某一业务部门看来可能算得上是核心能力,但是,如果不能从该项能力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或服务,该能力就够不上核心能力异质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2.难替代性。由于核心能力具有难以模仿的特点,因而依靠这种能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也不会轻易被其它产品所替代。核心能力由于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因此不易被他人轻易占有、转移或模仿。任何企业都不能靠简单模仿其他企业而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应靠自身的不断建立和强化独特的核心能力。 3.价值的可变性。在市场上,这个10年前的核心能力到现在可能就变成了一般能力。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当年的核心能力会变成后来的基本能力。质量好、上市快、服务快捷,这些曾经都是公司优异水平的试金

石,现在在许多行业已成了普遍存在的优势。企业核心能力的判断标准包括有价值的能力,独特的能力,难于模仿的能力和不可替代的能力。 1.有价值的能力是指核心能力具备为顾客创造顾客所重视的价值能力。企业在判断其核心能力时,必须判断该项能力是否对顾客看重的价值起作用。 2.独特的能力是指那些现有的和潜在竞争对手极少能拥有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靠企业自身不断学习创造的,会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力。 3.难于模仿的能力是指其他企业不能轻易模仿建立的能力。其中,体现历史,体现模糊性和体现社会复杂性有可能产生难于模仿的能力。 4.不可替代的能力是指那些不具有战略对等资源的能力。一种能力越难被超越,它所产生的战略价值就越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外因是指存在企业系统之外的,作用于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外部环境因素能够诱导、唤起、驱动或转化为企业的内在因素,来实现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而且核心能力的形成只有借助于外部环境因素的诱导和推动,才能不断驱使企业不断地构建、培育和优化自己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内因是指存在于企业系统之内的,作用于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自身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具有

企业能力理论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综述 姚瑞心030101490 摘要:企业能力理论在经济学界的提出,无疑使我们对提升企业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对企业能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系统的阐述了能力理论的四个观点。本文最后又对能力理论的发展行了评价和展望。 关键词:企业能力四个观点评价展望 企业能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企业能力理论的思想在很早以前的旧制度经济学家的思想中就已经包含,在亚当.斯密(1776)《国富论》的第一部分,分析了劳动分工是如何影响劳动生产率并进而影响经济成长的。他认为劳动分工能够提高效率的原因在于:工人重复做类似的工作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工人由一项工作转向做另一项工作的转换成本大幅度降低,劳动分工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劳动分工有利于工人寻求以机器代替手工的有效途径。亚当.斯密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企业能力理论,只是从企业内部解释了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他的思想已经是企业能力理论的初步形成。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1925)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企业内部成长论。认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差异分工”。并提出这种分工直接与各自的技能和知识相关,他认为企业中的一项职能丁作通常可以分为多个新的次级职能单元。不同次级职能单元将产生一系列不同的专门技能和知识。然而,这种专门化工作的增加导致了新的协调问题,这又需要产生新的内部专门职能来对原来的和新的专业职能进行协调和整合。这样,企业的生产和协调能力就会在企业内部获得持续成长,另一方面,产业是有不同专业分工的企业构成的,产业中的各企业在企业生产管理、专业知识、市场份额等方面是异质的,不同企业间需要协调解决“外部”经济问题。这就与后来提到的资源基础论有一定的相似程度。 而现代经济学中对企业能力的讨论起源于潘罗斯1959年的《企业增长理论》。她认为企业是“被一个行政管理框架协调并限定边界的资源集合体”。资源本身不是生产过程的“投人品”,投入品是资源引发的服务。每种“生产性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并产生不同的“生产性服务”,资源的不可分割使每个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生产性服务”必然是独特的,并不能为其他企业所模仿。所以企业的增长源泉来自于企业的内部资源。她的基于内部化的企业增长理论为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提出“企业能力”概念的经济学家则是理查德森(1972)。他对企业能力进行了区分,能力反映了企业积累的知识、经历和技能,是企业活动的基础。最终他扩展了潘罗斯的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及展望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及展望 学术论文发表时间:2010-08-10 08:30论文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76384720.html, 论文发表者:毕业论文网点击:84次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及展望【英文标题】The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ies YU Qun-e, MENG Y u (1.Finance Schoo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2, China;2.Finance Study Center, Southwest Univers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及展望 【英文标题】The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ies YU Qun-e, MENG Y u (1.Finance Schoo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2, China;2.Finance Study Center,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74, China) 【标题注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度重点项目(02JAZ790011) 【文章日期】2004-01-06 【作者】虞群娥/蒙宇 【作者简介】虞群娥,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院,浙江杭州310012;蒙宇,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74 虞群娥(1964-),女,浙江宁波人,教授,博士生;蒙宇(1976-),男,四川成都人,博士。【内容提要】自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来,日益引起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系统地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ies)起源、理论发展和本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对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租金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摘要题】战略管理 【英文摘要】Since the American scholar draws the concepts of the Core Competencies, which are concerned in theory and practice day by day. According to amount of materials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ources, theory development and nature of Core Competencies, as well as their rent forming mechanism.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演进轨迹/租金形成机制 core competencies/evolution route/rent forming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92(2004)04-0075-07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演进轨迹 (一)核心竞争力溯源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起源,杜云月和蔡香梅(2002)列举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1)源于“分工论”(吴建南、李怀祖,1999);(2)始于“战略发展论”;(3)产生于“企业理论的新发展”。从理论上看,我们认为比较准确的表述是“分工论”。其可追溯到亚当·斯密1764年出版的《国富论》。在这本经典著作中,斯密提出了“分工论”,认为“劳动力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注: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5页。),并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对于劳动分工机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提出了三个原因:一是熟练优势、二是减少转换成本、三是替代优势。古典经济学大师李嘉图(1817)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指出,组织特定的资产、技巧和能力对分工效率影响很大。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市场机制会把稀缺资源配置到那些具有相对较高的生产企业中去。李嘉图的理论着重分析了比较优势带给国家的动态利益。需要指出的是,斯密的“分工论”主要指的是生产分工,分析了劳动分工对劳动效率乃至经济成长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2006年第2期第30卷(总第134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知“撇z旷肌e,z,,田塘Ⅳo舰以‰面e倦渺细c泓sc拓船e尉i砌州 №2.2006 V01.30 General.№134 【管理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郭媛媛,王季 (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间涌现了许多学派和理论观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理论产出了三大成果: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超越竞争理论。并每种理论观点都体现出特定的前沿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战略管理;竞争;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oo睢5226(2006)02一0137一03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经历了20世纪初至50年代的经典战略理论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统战略理论阶段后,进入了80年代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重视竞争,强调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协调;更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竞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成果可概括为三大主要理论: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超越竞争理论。 一、竞争战略理论 1.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迈克尔?波特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和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中,曾运用产业经济学的sCP范式进行了阐述,大意是企业在制订战略时必须考虑其所处的行业环境;行业结构决定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企业的利润水平。 波特的竞争战略认为,在决定企业赢利性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如何在各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是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理解行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制定的起点。同时,波特还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这五种力量分别是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讨价能力、供方讨价能力及现有行业内企业的竞争。他认为一个行业的竞争状态和盈利能力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其中每种竞争力量又受到诸多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的结果在于对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选择,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在企业制定战略时,它们分别强调企业通过努力降低产品成本,追求产品差异化和专一在某一产品或细分市场来创造优势,并以此战胜竞争对手。波特认为,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构成:噬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堰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的优势竞争地位。 波特还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分析模型。价值链是采用系统方法来考察企业所有活动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分析获得企业竞争力优势的各种资源。为了认识成本、行为与现有的和潜在的经营差异性资源,价值链分析方法是将一个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地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 2.竞争战略理论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处于战略管理理论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前该方面理论的缺陷,对后来的理论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该理论给我们提供制定战略的全新角度,深化了人们对产业 [收稿日期】2005一09—11 [作者简介】郭媛媛(1978一),辽宁辽阳人,女,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辽宁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王季(1978一),辽宁沈阳人,女,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辽宁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 ?137? 万方数据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概述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概述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起源于传统的企业能力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早亚当·斯密的企业分工理论,而20世纪20年代马歇尔的企业内部成长论可以说是该理论的雏形,企业内部成长论指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存在着“差异分工”,这种分工与其各自的知识与技能相关,这种知识与技能就可以看作是企业的能力。 1、产业结构分析 ——“五力竞争模型,即产业环境中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新的竞争对手的进入、替代品的威胁、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卖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行业内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力量决定了一个产业的结构及其赢利能力。 2、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的基本竞争战略:低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 3、实施选定的战略,取得竞争优势,获得经营业绩。 但是,波特的理论仍然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侧重点是产业的特性、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内外相关企业的相互关系和力量对比,对企业内部重视不够,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这对企业短期战略是适用,对中长期战略则明显存在缺陷。企业中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依赖于企业自身构建、培育和拥有的特殊资源和能力,这已是当今各国战略管理专家学者的共识。 同时经济学对企业理论的探讨也不但在发展,以科斯为代表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为主流的现代企业理论将最小分析单元扩展到企业中的个人,较好地解释了企业及个人在经济中的相互作用。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正是其理论来源的交叉性和多样性,各学者研究的角度也千差万别。因此这一理论还不成体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将会对企业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企业能力理论可以分为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两大理论派别,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 资源基础学派的主要观点 该学派认为,企业内部资源同外部资源相比,对获取竞争优势更

文献综述-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工商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1、国外学者的研究观点 普拉哈拉德(C.K.Prahald)和哈默(Gary Hamel)(1900)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过程伴随在企业的核心产品与核心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所积累的具有企业特性的专长。 巴顿(Dorothy Leonard-Barton)(1995)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维度:技巧和知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库姆斯(Coombs)(1993)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以及将技术能力予以有效结合的组织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专长和有效配置这些专长的组织能力。 拉法(Raffa)和佐罗(Zollo)(1995)认为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在企业的文化中,渗透在整个组织中,它是技术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文化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不可能在企业里分散开来加以定位。 杰恩?巴尼(J ay B. Barney)(1991)认为企业资源只有具备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和不完全可替代性这四个特征才能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 克里斯汀?奥利弗(Christine Oliver)(1997)提出企业获得配置资源的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较高回报率的可能性,不同企业之间为获取这些战略性资源,在决策和获取过程上的异质性构成了企业和性竞争力。 2、国内学者的研究观点 项国鹏、汪良军(2001)从知识角度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特征及其培育、识别、部署、保护、更新过程中的知识流,提出核心知识竞争力和和核心能力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两个维度。 李恩、杨元晔(2009)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或知识的总和,它具有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本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陈世荣<越南留学生》行研09级 一、关于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指导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国际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将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实质上是认为企业战略应当放到如何使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相匹配的框架上,寻求发展商机。 (2)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环境变化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性观点,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等。产业组织分析也可以视为一种环境适应理论,只是更重视环境中的产业结构分析。1980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分析竞争战略思想,既可以视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视为环境适应理论的深化。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弥补对企业内部因素不够重视的缺陷。 (3)多种范式并存阶段。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步伐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 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 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 包括:①资源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发表“企业的资源基础论”,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

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的涵义 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包括技术的、管理的等)以及相关的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品牌资源、企业文化等)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企业独具的,与他人不同的一种能力。 企业持续竞争的源泉和基础在于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在1990年由两位管理科学家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核心能力和企业能力理论在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研究方面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指导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的产生代表了一种企业发展的观点:企业的发展由自身所拥有的与众不同的资源决定,企业需要围绕这些资源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以实现自己的竞争优势。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能力由洞察预见能力和前线执行能力构成。洞察预见能力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知识、独有的数据、产品的创造性、卓越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等;前线执行能力产生于这样一种情形,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会因前线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而发生改变。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整体资源,它涉及企业的技术、人才、管理、文化和凝聚力等各方面,是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 核心能力源自学习型团队 核心能力积累的关键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湖南有家公司以打造学习型企业为目标,执照“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进行企业再造,积极建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共同参与、全体受益的良好学习机制,推进企业与员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公司要求全体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在学习目的上,把创建学习型组织当成企业管理革命的武器,通过创建活动,使企业管理模式从“制度加考核”转变到“学习加激励”上来;在学习态度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学习转变为创造力,变成企业基业常青的有效工具。在学习方法上,坚持内外结合、工余结合、培训与自觉结合。公司通过建立和完善三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即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针对新的增压技术、绘图软件、新工艺和质量体系、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精益生产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以及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公司采取专题培训与班前会相结合,利用专题辅导、组织研讨、团队训练、读书心得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促进员工提高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公司坚持做到学习有计划、内容有安排、过程有检查、效果有考核,使全体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让全体成员工作中体验到生命意义,通过学习增强创造自我、扩展未来的能量。 25种最流行的管理工具 客户关系管理

资源、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资源、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在讨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起源上,有两个学派值得关 注,即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两大理论派别。从20 世纪20 年代至20世纪80 年代是这两个学派的共同起源阶段,20世纪80 年代后这两个学派则分别强调能力和资源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而分道扬镳。 、能力学派与资源学派的起源及演进 20世纪20 年代,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著作 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企业内部成长论。1959 年艾迪斯?彭 罗斯在她的《企业成长论》一书中深入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思想,她认为被新古典企业理论视作“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单位,而且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且随着时间推移由管理决策决定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内部存在着通过知识积累以拓展生产领域的机制,而且这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内部化的结果,这一过程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从而新的管理者才能释放出可以用来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成长的能量。1957 年塞尔慈尼克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行为》一书中提出“自我创造积累论”也是

能力学派的一个渊源。1982 年纳尔逊和温特在《经济变迁中 的演化理论》一书中借鉴企业的能力理论,以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本对企业进行分类。同年,里普曼和罗曼尔特在“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中提出如果企业无法有效仿制或复制优势企业产生核心能力的资源,那么企业间已存在的效率差异将无法消除。1984 年沃纳菲尔特发表的论文《企业资源学说》标志企业能力理论开始分化为能力学派和资源学派两个流派,他们都建立在企业 内在成长论的基础上并为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深入发展作出 了突出的贡献。其中派是资源基础论,以沃纳菲尔特发表 的《企业资源学说》一文为开端,经过罗曼尔特、里普曼、温特、巴尼、申德尔、库尔、迪瑞克斯、德姆塞茨、库勒、皮特瑞夫、柯利斯、蒙哥马利等人的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另一派则是能力学派,延续能力理论对于企业能力的关注,提出了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学说。这一派以 1990 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为开端,经过斯多克、伊万斯、舒尔曼、提斯、匹萨诺、苏安、福斯、兰格路易斯、贺尼等人的发展,成为另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能力学派和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是美国著名管理学着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提出的。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间的竞争力会逐渐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也会相应缩短,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因于偶然的产品发展或者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他们认为:“能够使竞争力独树一帜的能力才可称为核心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Core Competence ofthe Corporation)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起源发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看来,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其次,核心竞争力对创造公司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说的那样:“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它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指的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 ?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特征来源编辑本段回目录 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延展性);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有用性)。公司是否有出色的业绩或者就长远来说稳定的优势,最终还要由企业的上帝——顾客来评判。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为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使用需求,都必须使产品具有顾客认可的实用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独特性)。一般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对竞争对手而言越高的进入壁垒,核心竞争力结构中的智能化成分所占的比重越大,企业便可凭借其核心竞争力获得越长期的竞争优势;叠加性。即两项或多项核心能力一经叠加,可能会派生出一种新的核心能力,而且这种新的核心能力往往不止是原来几项核心能力的简单相加,这类似于经济学中的范围经济和物理学中的共振所体现出来的性质。 企业的核心业务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最大效益的、企业在行业内占据优势的业务。在确定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