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七大战略特征

李庆文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成就和战略特征,在整个欧洲最为突出和典型。从一定意义上讲,探讨德国汽车发展战略,就是探讨欧洲汽车发展战略。德国既是世界汽车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根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7 年,德国汽车企业全球产量共1210 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16.9%。其销量占西欧汽车销售份额的47%。在汽车消费日益增加的新欧盟国家,德产车以超过44%的市场份额占主导地位。如果德国汽车业衰落了,欧洲汽车业在全球的优势地位也将丧失。因此,我认为,德国汽车的发展战略主导了欧洲的汽车发展战略,也代表了欧洲的汽车发展战略。面临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德国汽车业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欧洲,也影响着世界。同时,危机也将考验德国汽车发展战略的正确性、适应性。下面我从七个方面归纳其战略特征。

战略特征 1

支柱产业地位突出

德国汽车工业为德国创造了74.4 万个工作岗位;汽车工业实现的增加值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

美国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德国则是制造汽车的国家。造世界一流的汽车几乎成为德国人的精神追求。汽车在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成为德国科技实力的主要载体。精致一流的汽车成为德国的名片。截至2007 年底的数字,可以反映出德国汽车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德国汽车工业为德国创造了74.4 万个工作岗位,占德国工业岗位的1/7;德国国内1/4的税收来源于汽车工业;围绕着汽车开发、制造、销售和使用等环节,汽车工业实现的增加值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来自于汽车工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占德国所有工业科技总投入的1/3,并由此带动了德国其他领域的技术发展。这些数字彰显出,汽车工业是德国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它为德国创造了最多的就业、税收和技术创新成果。

战略特征 2

技术领先战略突出

无论是奔驰、宝马,还是生产普通乘用车的大众,都始终将追求技术领先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

坚持技术领先是德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世界范围内,德国的信息技术未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汽车技术方面,德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这两方面存在的巨大反差,使我有时候大惑不解。按照经典的战略学研究成果,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能够在市场上达到和保持技术领先,就意味着找到了保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德国汽车工业正是这一战略的典型代表。无论是生产高档豪华车的奔驰、宝马,还是生产普通乘用车的大众,都始终将追求技术领先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

德国汽车的技术领先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一,在环境保护方面,2005 年,德国人均汽车行驶公里数、公路货运量与1990 年相比,分别增长了48%、138%,这一年的汽车尾气排放总量却与1990 年的水平基本相当。一升一降间,折射出德国汽车环保技术的巨大进步。其二,在汽车安全方面,

德国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并逐年降低,这与德国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普及率极高有很大关系。很多安技术在1981 年就已成为常用的汽车标准,2007 年德国汽车ESP的装配率达到了46%,我国则仅为7%其三,在品质方面,德国汽车工业一直把质量监控放在首要位置,其产品多年来一直在质量排行榜上占据领先地位。如在客车领域,虽然中国是客车制造大国,但德国是这一领域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国客车的使用年限也是最长的。其四,在新能源、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等方面,大众巴西公司较早就有大量灵活生物燃料汽车投放市场,生产生物燃料的机械设备也正在建设中。宝马的氢燃料动力汽车已经过试验阶段,投产使用。其五,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德国使其与汽车产业发展同步甚至超前。众所周知,德国汽车装备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的装备制造业水平都是世界领先的。

重视技术研发和产品储备是德国汽车工业保持技术领先的重要原因。德国的汽车企业始终把技术研发、产品储备和规划,当做公司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整个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始终有系统的思考和规划。

保持技术上领先与德国汽车的企业管理者多为工程师出身也有一定关系。企业的管理者、管理团队的知识结构也是德国汽车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企业大多秉承了“工程至上”的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者多数是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既是一流的工程师,又是一流的管理者。比如,保时捷创始人弗迪南德?波尔舍,是汽车设计师出身;大众集团现任董事局主席文德恩,多年来也曾一直负责研发工作。拥有大量将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融为一体的管理者,是德国汽车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对德国汽车保持技术领先的一个重要贡献。

德国汽车企业重视加强技术研发的投入。德国汽车的研发人员数量庞大,即使在这几年经济不太景气的时候,其高科技人才在汽车行业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处于增长状态,这些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研发领域。目前德国汽车企业研发人员所占比例约为11%,企业每年的研发费用很多。2006年的一个统计数字显示,德国每年在汽车研发方面的投入超过160 亿欧元,这些投入每年创造出超过3600 个专利。

战略特征 3

专业化特征突出

专业化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发挥效益,为目标顾客群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服务。

与美国汽车“三大”明显不同的是,德国主要汽车公司具有显著的专业化发展特点。奔驰、宝马集中生产高档豪华乘用车;大众集中生产各种普通乘用车;欧洲其他企业如法拉利、保时捷、MINI 等则集中于特别狭小的细分市场,专心为一类特定狭小的目标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商用车领域也是如此,德国著名的商用车品牌奔驰和瑞典的沃尔沃、法国的雷诺等,在生产经营上与乘用车业务基本都是分开的,同样享受了高度专业化带来的好处。

从战略上看,这是典型的目标集聚战略。其好处是可以更好地发挥专业化效益,为目标顾客群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服务。如奔驰、宝马,他们始终专注于高等豪华轿车这一领域的发展。这类公司,也许并不是规模庞大的集团公司,但绝对是竞争力很强的公司。它的优势和特色就在于专业。

大众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在普通车型市场,而不是在豪华高档车市场,虽然大众公司也开发出一些豪华轿车、SUV 等车型,但仍然坚持作为普通乘用车生产企业的定位。事实上,这也仍然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当然,大众公司也曾一度偏离自己的传统,期望在高端豪华轿车和细分个性市场能有更大的作为。但事与愿违,收效不大,投入却很大,造成的负担也很大。

欧洲的著名商用车品牌奔驰、沃尔沃、雷诺等也是如此。我曾去奔驰参观过,其商用车与乘用车虽然同属一家公司,但拥有各自的企业文化、运营模式和企业理念。沃尔沃为了专注于在商用车领域的发展,还把轿车板块卖掉,这种专业化发展战略被证明是有效的。与之相对的是,当年福特公司虽然在其盈利最强时兼并了沃尔沃轿车,但并未获益多少。

战略特征 4

垄断竞争结构突出奔驰、宝马和奥迪,它们相互竞争、相互促进,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竞争发展的经典案例。

德国汽车市场结构,不仅在整体上体现了垄断竞争结构,而且在重大细分市场上也体现了垄断竞争的特征,表现最突出的是德国高档豪华轿车市场,德国一个国家就有世界知名的三大品牌——奔驰、宝马和奥迪,它们相互竞争、相互促进,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竞争发展的经典案例。在德国这样一个狭小的市场空间里,能够生存、发展并成为世界级的三大豪华品牌,证明了垄断竞争结构能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工业。

战略特征 5

汽车零部件等相关行业支撑作用突出

德国一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从来都不是整车厂的附庸,而是独立的零部件供应商。

汽车产业长期维持国际竞争力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撑,欧洲特别是德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德国拥有博世、采埃孚等世界一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这对德国汽车在动力、传动系统及其匹配方面保持世界技术领先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2008 年,博世公司营业收入已连续 4 年名列全球500 强汽车零部件企业榜首。另外,德国在激光焊接、数控机床以及油漆喷涂等重大装备领域的全球领先技术,对其汽车产业建立和巩固全球竞争力的贡献也不可低估。

值得深思的是,德国一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从来都不是德国汽车整车厂的附庸,而是独立的零部件供应商,这与美国不同。这些专业、一流的世界级零部件公司,具有垄断竞争能力。其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不是体现在组织结构上的垄断,而是技术的垄断,是真正的垄断。在他们与奔驰、宝马等整车企业的谈判中,凭借其在技术领域的强势,同样不容小觑。

众多各具特色的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和相关机构,在支持德国汽车全球领先上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德国汽车的世界竞争力凸显在整车上,根基却在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上。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是德国汽车发展的坚实基础。

战略特征 6

国际化能力突出

德国汽车厂商还拥有庞大的海外产能,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遍布世界23 个国家和地区。

德国汽车的国际化能力是一流的。世界各地几乎都有德国汽车轮子留下的痕迹。在世界汽车竞争格局中,德国汽车一直是技术的倡导者,品质的主导者,发展方向的定调者。到目前为止,德国汽车世界领先的地位仍然比较稳定。尽管近些年来,日本汽车业上升势头强劲,但是从总体实力和影响力上看,我认为仍然居德国汽车之下,经过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震荡后,谁高谁低尚不明朗。但是日本汽车界的资深人士仍然认为,德国汽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07 年德国国内汽车产量近620 万辆,其中75%出口国外。2007 年德国汽车除了在非洲、大洋洲的出口有所回落,在世界其他地区的销量都有所增长。西欧仍是德产汽车出口的主要地区,东欧、亚洲在德国汽车对外出口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中国、俄罗

斯正逐渐成为德产汽车重要的销售市场。德国汽车厂商还拥有庞大的海外产能,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遍布世界23 个国家和地区。

战略特征7

政府关心支持突出

德国总理默克尔十分重视汽车产业,在国际事务中积极维护德国汽车产业的利益。

德国政府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和关心程度远远高于美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制定本地产品标准,形成技术壁垒排斥外来竞争者。德国先进严格的汽车标准、法规,长期以来具有非贸易壁垒的作用,大大影响了其他国家汽车企业的进入和发展。目前,包括日本汽车进入德国汽车市场的难度仍很大。这其中除了消费习惯、民族情节、产品质量等因素外,技术壁垒恐怕是最主要的。

二是引导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德国政府非常注重引导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德国政府就很重视汽车排放性能的提高,制定严格的排放法规,推动汽车技术进步。德国政府亲自推动了清洁排放轿车在欧洲畅销。国政府还通过控制车型投资推动汽车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减少每个车型系列的投资费用,提高汽车工业的增加值,增强灵活性,提高产品质量。德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对德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是政府全力为汽车产业和企业服务。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被认为是汽车总理。施罗德在任期间,德国汽车企业在中国的活动他都会参加,特别是大众汽车。他也经常说,德国汽车是全球最好的汽车,德国汽车制造业是全球目前在相关领域能够提供最好的产品的产业。为使这个局面继续保持下去,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改进,需要用自己的全力作出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施罗德也是德国汽车企业品牌形象的代言人。

四是在任何经济风险面前,德国政府总是会立即想到汽车工业,在汽车产业出现危机时及时给予帮助,这也是和美国不同的。上世纪30 年代,美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750 万辆,德国只有17 万辆,年产量才近 6 万辆。为了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德国宣布,降低并取消了困扰汽车发展的汽车消费税,使德国老百姓购车成本大幅降低,政府财政收入也因为汽车消费的增加而增加。

1934 年,德国政府出台了各种鼓励、促进开发经济型轿车的政策,并积极加强公路网线的建设。1955 年,德国汽车产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上世纪70 年代初,由于世界性石油危机加剧经济衰退,美国汽车工业面临严重的挑战,生产下降了20%,而德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短期调整措施,减少了汽车行业的投资,保留了其汽车工业发展的后续实力。

德国总理默克尔同样十分重视汽车产业,在国际事务中积极维护德国汽车产业的利益。她的身影同样经常出现在汽车企业的活动现场,2008 年,默克尔亲自与欧宝汽车公司领导人会谈,决定是否对其提供10 亿欧元政府担保,帮助其渡过金融危机。

最近我们注意到,就在美国汽车考虑申请政府救助时,德国的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已经提出美国人如果救汽车工业,那我们德国人该怎么办的说法。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与美国政府截然相反,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德国政府对汽车产业大力扶持的态度。

汽车工业发展战略思考

汽车工业发展战略思考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思考 2002-05-29 1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企业综合实力增强,生产集中度提高,主要车型的生产能力接近或达到《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的经济规模,主要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目标基本实现,缩短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九五”年均增长率为8%,全国14家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达到90%。2000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911亿元,利润177亿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80%和107%;生产汽车207万辆(全球年产量排名第八位),其中轿车60.5万辆,比1995年分别增长43%和86%汽车工业出口额为25亿美元,进口额为36亿美元。 2 中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汽车工业已取得的进步与国际汽车工业的发展主流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散、乱、差”,缺乏国际竞争力,尤其是能代表一个国家汽车工业水平的轿车工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然是所谓的“幼稚工业”。 2.1 产业结构 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在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之后才能赢利。按照国际流行的轿车厂的经济规模的起点为年产30万辆这一标准(即MES)来衡量,中国轿车工业达到MES的厂商总产量的百分比(即D值)现今仍为零,美国为100%,韩国为98%。严重的规模不经济,不仅使企业固定成本居高不下,抵消了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且也使总体社会效益变差。

生产集中度偏低。在产业组织学中,生产集中度是反映市场竞争程度的一个(标志性)指标。据20世纪90年代后期统计,中国汽车产量前三位的企业生产集中度约为38%,同期,日本为80%,美国为90%,法国和意大利基本是100%。2000年,中国前三家汽车企业(一汽、东风和上汽)的生产集中度虽然上升至44%左右,但与上述国家相比仍然偏低。 汽车工业投资少、见效慢。我国汽车行业固定资产净值不足2000亿元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固定资产就达360亿美元。我国重点工程建设周期为10年左右,而韩国投资18亿美元建设的现代汽车公司,18个月建成,4年收回全部投资。我国汽车工业投资规模小,建设效率低,导致了成本过高,加大了项目风险。 零部件发展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八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投资力度,但投资总量仍显不足,占整个汽车工业总投资的比例不到30%,而欧美和日本对汽车零部件与整车的投资比例一般超过1:l,甚至3:1。由于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零部件企业,也未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 2.2 产品技术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企业设备大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品,即使一汽集团公司和东风汽车公司这样的国家特大型企业,20世纪80年代水平的机器设备也只占20%—30%,其工艺、监测和试验水平距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在产品方面,我国汽车产品的总体水平只能达到国际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通过引进新型产品达到20世纪80年代水平的占30%,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达到80年代水平的占30%,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平的产品仍占40%。我国汽车的整车质量比国外汽车大10%——20%,汽车排放污染程度高出数倍至数十倍,首次故障里程约为1000——2000km,是国外汽车的1/10,经济使用寿命一般只及国外的一

河北省汽车工业发展战略

河北省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汽车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汽车工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汽车开始成为推动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产品。河北汽车工业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系列问题。本文从河北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河北汽车工业在全国汽车工业中的地位、产品结构,对比周边地区汽车工业发展状况,提出河北省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与对策措施。 关键词:河北汽车工业分析对策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高速发展,汽车产销量持续快速增长,产品结构不断改变且日趋合理。货车比重逐步降低,乘用车产量明显增长,从1985年占汽车产量不到1成,发展到2005年6成以上,乘用车比重越来越向发达国家结构接近。“截止 2002 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 2053 万辆,其中载货车812 万辆,载客车 1201 万量。按 12 亿人口计算,每千人民用汽车拥有量为 17.11辆,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每千人 125 辆,日本和欧洲大约为每千人 500 辆,美国为每千人 830 辆。按世界平均水平计算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应为 1.5 亿,大约是目前保有量的 7.5 倍”。汽车市场是非常巨大的……。[1]汽车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汽车工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汽车开始成为推动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产品。1990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96%,此后总体上逐年上升,2003年该比值达到5.91%,;汽车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总体上也逐年上升,从1990年的0.65%上升到2005年的1.20%;汽车产量从1991年708820辆上升到2005年5707688辆。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的大众化消费趋势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历史性标志,也成为世界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汽车产业已经融入一体,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市场最重要和最有潜力的部分。面对国外汽车巨头的进入,我国的汽车工业仍存在技术含量低、规模小、自主研发差、缺少自主品牌等问题,2004年以来,我国出台了新的汽车产业政策,一直强调自主创新和塑造自主品牌。中国汽车三大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主要生产国外品牌汽车,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少,尚未形成竞争优势。这种局面对河北是机遇、更是挑战。 近几年来,上海、江苏、吉林、天津、山东等省市汽车工业迅猛发展,河北汽车工业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系列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汽车产业调整期的竞争白热化,河北汽车工业发展的压力和挑战与日俱增。面对汽车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如林强手,河北应从多方面推进汽车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一、河北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1、河北汽车产业概况 (1)主要经济指标 2005年河北省汽车工业总产值219.07亿元,占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10223.34亿元)的2.14%,;汽车工业增加值40.6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27.84亿元;工业利润总额为14.76亿元;全年完成投资总额10.21亿元。 [1] 余学东,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对GDP的影响研究及市场需求预测,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学位论文,2004:6

德国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和特点.(DOC)

德国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和特点[zt]

1、德国汽车工业现状: 德国汽车工业是德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德国七分之一的就业岗位、四分之一的税收收入依赖于汽车工业和相关产业。2004年全年销售再创新高,达2277.66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9.1%;国内汽车生产连续第七年超过500万辆大关,巩固了其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在巩固国内生产的同时,德国各大汽车厂家继续加紧实施全球化战略,加大在全球尤其是汽车市场增长较快的亚洲和东欧地区的投资,扩大海外生产规模。中国是德国汽车工业海外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大众和奥迪公司早已扎根中国,宝马和戴姆勒-克莱斯勒也纷纷在中国投资生产高档系列轿车。2003年宝马公司在中国的工厂正式投产,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与中国合资生产高档轿车和商用车两个项目即将投产。目前中国生产的轿车中,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约占30%,居首位。 2004年全球汽车市场形势良好,但原材料价格飞涨,全年欧元持续走强,对德国汽车出口产生很大影响。德国汽车工业再次经受住了考验,出口再创新高,全年出口汽车392.4万辆,比上年增长了0.8%。其中,轿车出口366.65万辆,增长了0.3%;商用车出口25.75万辆,增长了8%。2004年德国汽车出口率为70.5%,比上年下降了0.7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国内需求增加。 海外市场对德国汽车工业日益重要。欧洲,特别是西欧,仍是德国汽车最主要的销售市场。德国汽车在欧洲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将近一半,柴油汽车表现尤为突出。在竞争激烈的高档车领域,德国汽车占十分之七,大众公司在欧洲仍稳居第一。 2、中德汽车配件市场状况: 德国汽配行业在2004年一如既往,发展态势良好。德汽车工业海外布局强大,汽车配置越来越高,汽车电子配置不断增加,这些都使德汽配行业大受其益。2004年汽配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54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10%,也达到新的历史水平。其中,国内销售381亿欧元,增长8%,出口273亿欧元,增长11%,均明显超过上年的水平。2004年德汽配出口占行业销售总额的41.8%,为历史最好。 2004年德国汽车生产企业的加工深度进一步降低,更多的加工和研发任务转移给了汽配企业。过去6年里,德国汽配工业的销售增长幅度均超过汽车生产厂商,但销售额主要集中于少数大型或跨国汽配企业,如博世、大陆、ZF、蒂森?克虏伯、西门子VDO、巴斯夫、及Hella等。 2004年德汽配行业销售增长了9%,达654亿欧元,取得了新的最好成绩。其中,国内市场销售约381亿欧元,增8%;出口273亿欧元,增11%,占整个销售额的42%,比上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汽配行业从业人员32.93万人,占整个汽车工业从业人员的40%;其中新增2000人,基本上平衡了汽车生产企业2004年裁减的人数。 德汽配行业成功的基础是企业不断的技术创新,灵活并注重实施全球化战略。特别是全球化战略方面,德国汽配行业扎根市场、贴近用户,全球布局,充分利用各地有利资源,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自1996年以来,德国汽车工业几乎在全球所有主要地区的生产基地都增加了一倍以上。至2004年底,汽配行业在全球74个国家设立了1758个生产厂和许可生产厂。西欧作为德国汽车工业的重点区域,始终保持在34%的比例。而中东欧(如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的

(发展战略)一汽集团发展概况最全版

(发展战略)一汽集团发展 概况

中国第壹汽车集团X公司发展概况 中国第壹汽车集团X公司(原第壹汽车制造厂)简称“第壹汽车”,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工,中国汽车工业从这里起步。52年来,第壹汽车肩负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重任,经历了建厂创业、产品换型和工厂改造、上轻型车和轿车三次大规模发展阶段,产品生产由单壹卡车向轻型车和轿车方面发展。 壹、简介 中国第壹汽车集团X公司简称中国壹汽或壹汽,总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前身是第壹汽车制造厂,毛泽东主席题写厂名。壹汽1953年奠基兴建,1956年建成且投产,制造出新中国第壹辆解放牌卡车。1958年制造出新中国第壹辆东风牌小轿车和第壹辆红旗牌高级轿车。壹汽的建成,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历史。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壹汽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集团之壹。 截至2009年10月,中国10’000’000辆自主轿车在长春下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强国。 壹汽现有职能部门18个,全资子X公司28个、控股子X公司18个。其中上市X公司4个,分别是壹汽轿车股份有限X公司、长春壹汽富维汽车股份有限X公司、天津壹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X公司、壹汽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X公司。主营业务板块按领域划分为:研发、乘用车、商用车、毛坯零部件、辅助和衍生经济等六大体系。现有员工13.2万人,资产总额1340亿元。 壹汽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培育了以“学习、创新、抗争、自强”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竞争需求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了东北、华北、西南三大基地,形成了立足东北、辐射全国、面向海外的开放式发展格局。改造且建设了壹汽解放卡车新工厂、壹汽轿车新工厂、壹汽-大众轿车二工厂、天津壹汽丰田轿车二工厂等新工厂,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制造阵地。自主研发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卡车、轿车、轻微型车、客车多品种、宽系列的产品格局。拥有解放、红旗、奔腾、夏利、威志等自主品牌和大众、奥迪、丰田、马自达等合资合作品牌。 壹汽产销量连续多年居中国汽车行业之首,2004年企业年销量率先突破100万辆,树起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07年,壹汽实现销售143.6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885亿元,列世界500强第303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4位;世界机械500强第49位,中国机械工业500强第1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2位和2007年度“最具影响力企业”第2位。“中国壹汽”以605.7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国内汽车

汽车发展历史

汽车发展史 汽车历史 1.汽车的远祖 2.汽车发明家时代 3.汽车发展史——未来汽车4.法国汽车发展史 5.德国汽车发展史 6.美国汽车工业史 7.韩国汽车发展史 8.日本汽车发展史 汽车企业的辉煌 1.昨日奔驰 2.今日奔驰 3.奔驰“星光”灿烂 4.菲亚特百年史 5.丰田的发展史 6.雪铁龙自传 7.雷诺的发展历程 8.大众汽车发展史 9.奥迪的曲折发展史

10.福特汽车发展史 11.绅宝汽车之世纪梦回 12.宝马历史 13.劳斯莱斯天使的传奇 14.通用--庞蒂亚克发展史 15.捷豹传奇 16.越小越精神——“mini”的迷人故事 17.狂野不羁林宝坚尼 18.克莱斯勒家族史 19.法拉利之历史 20.甲壳虫的传奇神话 21.通用--奥兹莫比尔的历史 22.通用--卡迪拉克的百年传奇 23.保时捷的发展历史 24.开启“车器”时代的日产 25.东方车坛的菱钻―三菱汽车 26.朝鲜半岛的黑马―现代汽车 汽车发展历程拾零 1.汽车:对20世纪人类影响最大的产业2.越野车的历史 3.吉普车的诞生 4.消防汽车的发展史 5.楔形汽车

6.船型汽车 7.鱼型汽车 8.箱型汽车 9.子弹头型汽车 10.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史11.汽车灯的发展史12.汽车轮胎发展史13.汽车牌照趣史 汽车百年历程 历程回顾1886——1896 1897——1907 1908——1918 1919——1929 1930——1940 1941——1951 1952——1962 1963——1973 1974——1984 1985——1990 汽车行业精英轶事 1.卡尔·本茨

浅谈德国的汽车工业布局

学术探讨 浅谈德国的汽车工业布局 李广聪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大众汽车集团作为世界十大汽车集团之一,在进入中国汽车市场2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兴盛、衰退、复兴过程。通过研究其在中国的品牌布局策略得失,我们发现它所具有的独特产品策略是其成功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探讨分析其品牌策略,并为现今激烈的汽车市场指出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大众汽车、品牌布局、汽车市场、营销 目前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已初步完成了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在2008年第一季度,德国大众汽车各项销售指标都名列榜首,大众在中国市场开始了“全面复兴”。所以,研究其发展进程,揭示其复兴的谜团对当今汽车行业有这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汽车品牌营销 品牌是汽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过程中,品牌的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品牌意味着市场定位;意味着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意味着汽车产品的质量、性能、技术,并最终体现汽车企业的经营理念。 品牌策略是汽车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支柱和基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其他营销策略,对于汽车市场营销的成败关系重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汽车企业都应致力于汽车品牌的开发、汽车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汽车市场的需求,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世界汽车巨头无一例外的采取了品牌扩展和多品牌策略。所谓品牌扩展是指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名称,推出改进或换代产品;多品牌策略一直是世界汽车市场采用的重要策略,指汽车生产企业同时生产经营多个汽车品牌,根据品牌的特性,进入不同的细分市场。 品牌定位要准确。品牌定位是指在消费者心中确立产品及品牌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德国的经验,就意味着学习行业最先进的经验。”厦门金龙汽车座椅有限公司总经理方真群如是说。德国是世界上主要汽车品牌集中的国家。据德国一位参加展会的业内人士介绍,2005年德国前20位最有价值的品牌中,戴姆勒-克莱斯勒、奔驰、宝马、大众、奥迪等汽车品牌都榜上有名。德国的一家研究所从十几年前开始对汽车品牌进行专门评估。主要评估依据是市场占有率、产品形象和企业经营状况等。 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德国各大汽车厂商无一不重视品牌价值。这使得德国汽车在竞争激烈的全球高档车市场中占据7/10的份额。 同样,德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有自己的品牌,如博世、大陆、ZF、蒂森?克虏伯、西门子VDO、巴斯夫等。在过去六年里,德国汽 配工业的销售增幅均超过整车工业,但市场主要被少数大型汽配企业占据。 二、德国大众(中国)多品牌布局成败分析 1.品牌产品开发重视其深度和宽度。德国大众进入中国市场表现了先驱者的勇气和睿智,并有着清晰的指导战略。与上汽合资,大众选择了专心制造,解决生产环节的大量问题,把市场的重任与风险留给了中方合作者。 这一时期,德国大众在中国投放的汽车品牌有:大众、奥迪。品牌产品由:桑塔纳、捷达和奥迪100组成。德国大众在中国轿车市场的份额高达90%以上,赢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和中国消费者的感情。 但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德国大众并没有巩固自己市场领导者地位,通过引入更多的汽车品牌,像最早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一样,率先占领中国汽车的细分市场。而仅仅依靠三个品牌产品,在那个汽车市场竞争不饱和的大好环境下,玩弄南北大众之间的博弈。所采取的品牌扩展策略和多品牌策略,在深度和宽度都不够,在如此长的时间里,热衷于对老车型的技术改进。然而,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又被德国大众牢牢控制,中方并没有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指导思想下,占到任何便宜。 2.分析市场需求,重视品牌布局。在竞争不饱和的前提下,德国大众采取的两家公司的品牌错位布局使得大众享受了在华十多年的繁华。 德国大众汽车中国市场份额的急剧滑坡,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大众本身品牌策略的失误。首先在品牌布局上,一汽大众的奥迪、开迪、宝来、高尔夫、捷达都分别与上汽大众的帕萨特、途安、桑塔纳3000、POLO和桑塔纳交错重叠,在市场竞争中左右互搏。其次在引进新品牌缺乏市场调查。欧洲热销的高尔夫,到了中国水土不服,两门版的高尔,市场定位不准的开迪,这些车型的滞销,让德国大众更加难以抑制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有率的下滑。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变化,通用、丰田、福特等世界汽车工业巨头陆续进入中国,中国汽车升温并且“井喷”,新车倍增,价格日低,而德国大众汽车车型冲突与品牌分布矛盾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之前的成功也令德国大众产生了市场错觉,对引进新产品、研发本土化、分析中国消费者需求等方面重视不足,这种市场错觉导致了大众近年来在市场策略上的进退失据。 客观的分析,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细分,单一品牌市场保有量会有所下降,但是如果自身内部的品牌协调好,采取宽度差异化战略、品牌深度战术,可以起到减缓下滑的作用。 3.品牌分布同企业形象联系起来,优化结构组合。在引入德国大众旗下另一个品牌———斯柯达后,并将其交由上海大众生产,我们可以看到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的功能有了重新定位,即一汽大众未来将生产典雅型和精英型的车型,而上海大众的定位是经典型和时尚型的车型。也可理解为:一汽大众将生产高端车型,上海大众将生产大众化的车型。 德国汽车行业注重贴近市场,全球布局,利用各地有利资源,提高竞争力。自1996年以来,德国汽车厂商几乎在全球所有主要地区的产量都增加了一倍以上。至2004年底,该国汽配行业也在全球74个国家设立了1758个生产厂和许可生产厂。 德国汽车业在“老家”西欧始终保持着30%以上的占有率,其在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市场比重也明显上升。同时,德国汽车厂商在北美地区设立了333个生产基地,汽配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德国汽车业近年还特别关注亚洲市场,中国是不少厂商海外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大众和奥迪公司早已在中国扎根,宝马和戴姆勒-克莱斯勒也在中国投资设厂。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生产的轿车中,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车型占30%左右,居首位。对于大众、奥迪、斯柯达三个品牌,德国大众巧妙的采用了:“双塔”战略,即“奥迪+大众”形成一汽大众,“大众+斯柯达”构造上海大众。在未来的大众(中国)格局中,上海大众将形成:高尔、法比亚、波罗、朗逸、明锐、帕萨特领驭及速派的布局,产品价格主要覆盖6万~30万元之内。 一汽大众则日益成为中国汽车制造商中产品最完备的合资公司,除了现有的A级车新宝来、速腾、高尔夫(六代),豪华车奥迪系列,全新上市的帕萨特B6(迈腾),还有即将在一汽大众生产的帕萨特CC。由此,一汽大众将实现A级车到C级车的全线覆盖,实现15万~60万元的价格区间。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是汽车制造企业的必思课程。通过德国大众(中国)的复兴之路,我们可以得出:第一,应该在全局意识指导下规划其品牌布局,品牌定位应该是互补而不是互斥。第二,品牌布局应该与市场细分相结合,适当的调整其产品线。第三,任何时间都应该具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准确把握市场发展的脉搏。 参考文献: [1] 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2] 刘志迎:市场营销十八讲[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5[3] 王宁.市场管理与营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335?

2021年[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5]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状况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5]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 状况 目录第一章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 5 一、世界汽车整车产业竞争格局 5 (一) 整车产品结构 5 (二)主要国家生产格局 6 (三)厂商生产格局 7 (四)主要国家消费格局 8 二、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特点 9 (一)汽车产业高度全球化 9 (二)市场成为决定汽车工业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 10 (三)世界汽车销售市场的重心逐渐东移 10 (四)生产经营集团化及跨国公司、寡头垄断格局已经形成 11 (五)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 11 (六)跨区域、跨国界的企业兼并与联合 11 三、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12 (一)产品发展趋势 12 (二)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12 (三)大力采用通用底盘 12 (四)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选购零部件来降低成本 13 (五)广泛采用新技术 13 (六)零部件向模块化供给方向发展 14 (七)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方向发展 14 四、结语 14 第二章中国轿车整车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15 一、中国轿车整车产业发展现状 15 二、中国轿车整车竞争格局 16 (一)上汽集团 17 (二)一汽集团 18 (三)东风集团 18 三、中国轿车市场发展前景 19 四、中国轿车整车行业利用外资分析 20 (一)跨国公司在中国轿车整车产业中的地位 20 (二)跨国公司的进入历程 21 (三)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一般规律 24 五、结语 25 第三章中国加入WTO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26 一、汽车产业与WTO的相关条款 26 (一)关税方面 26 (二)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 26

(三)外商投资管理方面 26 (四)服务贸易方面 27 (五)加入WTO协议中没有承诺的保护措施 27 二、入世后的主要影响 27 (一)对整车制造厂商的影响 27 (二)对零部件业的影响 29 (三)对汽车服务贸易业的影响 31 (四)对外资开放的影响 32 三、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33 (一)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水平 33 (二)生产效率及生产经营成本 34 (三)研究与 ___ 34 四、结语 35 第四章汽车产业链及配套模式分析 36 一、汽车产业的产业链概述 36 (一)整车制造业 36 (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37 (三)汽车相关工业 39 二、国外汽车生产配套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39 (一)几种典型配套模式介绍 39 (二)国外汽车产业配套模式的发展趋势 42 三、国内汽车产业配套模式现状分析(轿车) 44 (一)上汽配套模式 45 (二)一汽的配套模式45 (三)东风汽车公司的配套模式 46 四、结语 46 第五章国内外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48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48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现状 48 (二)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趋势 49 二、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52 (一)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 52 (二)国外汽车公司进入中国情况 57 (三)未来几年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走势分析 60 三、结语 61 第六章天津 ___区及环渤海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2 一、天津 ___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2 (一)天津 ___区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状况 62 (二)天津 ___区汽车零部件产品配套能力分析 62 二、天津汽车

汽车企业发展战略

摘要:对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谈起,分析了目前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从而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汽车工业企业的战略选择。希望能够给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对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也能提供借鉴之据。 1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 1.1 发展速度快,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 从我国乘用车市场的发展情况分析: 从销量方面分析:从2000年至今,自主品牌同合资品牌一样呈现出总体上升的态势,自主品牌并没有因为加入WTO后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而出现销量下滑。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有上升,说明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有所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 从同比增速上分析:从2000年到2007年的八年中2000年、2003年和2004年自主品牌的同比增长速度低于合资品牌,对汽车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的贡献不相上下;从同比增速之和分析:自主品牌总增占速度高于合资品牌,说明自主品牌过去七年的递增速度大于合资品牌,呈现出较为迅猛的发展态势。 1.2 自主创新成为发展主流 十五届六中全会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奇瑞、吉利、华晨等企业在上海、北京车展的强势亮相备受国人瞩目,也为中国民族汽车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了希望。2008年的北京车展,面对跨国汽车巨头强大的参展阵容,一汽、上汽、东风、奇瑞、吉利、长城和比亚迪等国内汽车企业毫不示弱,纷纷携最新研发的自主品牌汽车高调亮相北京车展,其数量接近890辆展车的三分之一。数量之多超过历届北京车展。 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等合资企业也制定了未来五年的自主创新目标: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上汽集团将投资100亿元,新增自主品牌汽车5万辆,形成车身自主开发能力,2010年自主品牌占总量的30%,并具备整车和发动机开发集成能力;一汽集团2008年推出以顶级红旗概念车HQD为原型的红旗旗舰车型,初步形成较完整红旗产品系列。 1.3 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 虽然自主品牌在2006年在发展速度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给人们带来了欣喜,但是我们从市场和产品方面分析一下是不是自主品牌真的走出困境实力大增了呢?从销量排名中可以看出自主品牌的含金量不足,虽然夏利、QQ、旗云销量都达到10万辆以上,但是单车价值量都在5-6万,只相当于捷达、伊兰特的1/2,雅阁、领驭的1/4。所以销量大,销售价值量却很低。另外,对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经济型轿车,价格成为其市场竞争中的主导因素,上述车型的销量又是通过杀价换来的,众所周知,每次降价潮几乎都出自夏利,而奇瑞更是标榜每款车都成为同级别车的价格标尺,专家估计QQ的单车利润在500元左右,利润率为1.25%低于国际汽车行业平均3-4%的利润率,更远远低于目前国内车市的20%的一般利润率。也就是厂家是以牺牲利润来换取市场的。 2 目前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大趋势 2.1 汽车企业的重新整合趋势 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汽车工业掀起一股跨国兼并和改组狂潮,自1998年德国的奔驰和美国的克莱斯勒合并后,美国福特收购了瑞典的沃尔沃的轿车部,并扩大了对日本马自达公司的控股权到法国雷诺控股日本日产、美国麦克重型货车。形成了所谓的“6+3”格局。但是由于国家间管理理念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并没能给合作带来预期的效益。所以新一轮的更富理性的整合以及集团内部的磨合将继续进行。像韩国大宇那样通过盲目扩张而自我发展的

德国汽车工业 英文

Relocation, Offshoring and Labour Market Repercussions: The Case of the German Automobile Industry in Central Europe By Peter Nunnenkamp* Abstract: The paper raises the proposition that Central Europe’s integration into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has added significantly to competitive pressure in the German automobile industry. Based on production and trade data, we trace two dimensions of competitive pressure: relocation of assembly operations and offshoring of automotive parts production. The knowledge-capital model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provides the analytical basis for the discussion of labour market repercussions. Vertic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entral Europe may have helped the relatively favourable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record of the German automobile industry, compared to other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Yet recent industrial disputes can be attributed, though not exclusively, to the emergence of Central Europe as an attractive location for assembly operations and autoparts production. Employment and wages diverged considerably within the German automobile industry. Relative to skilled workers, the labour market situation of less skilled workers deteriorated significantly. JEL codes: F14, F23, L62 Keywords: vertical FDI, trade in intermediates, relative wages, employment * The 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 Kiel, Germany. E-mail address: peter.nunnenkamp@ifw-kiel.de. This paper is a substantially revised and updated version of Nunnenkamp (2005). Comments by Joergen Ulff-Moeller Nielsen and Konrad Pawlik from the Aarhus School of Business are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The author also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discussant, PD Dr. André Jungmittag, and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69th Annual ARGE Meeting for critical comments and useful suggestions. The usual disclaimer applies.

世界汽车发展史

世界汽车发展史 ●从轮到车——人类交通的第一次革命 ●自走车辆的探索——人类奔驰的梦想与追求 ●现代汽车的形成与发展——汽车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融合推动了汽车工业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现代汽车的发展——和谐、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主体 马车时代 自从人类发明了车轮并制造出车后,就用驯化了的马、牛拉车。马车是运输、代步和打仗最主要的工具。 由于没有其他合适的动力取代马,马车时代一直延续了约3000~4000年。 第一台实用蒸汽机 1757年,木匠出身的技工詹姆斯·瓦特被英国格拉斯戈大学聘为实验技师,有机会接触纽科门蒸汽机,并对纽科门蒸汽机产生了兴趣。 1769年,瓦特与博尔顿合作,发明了装有冷凝器的蒸汽机。 1774年11月,他俩又合作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发明的高效率蒸汽机一出现立即用到采矿、纺织、冶金、机械加工、运输业,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掀起了18世纪轰轰烈烈的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的诞生,无疑是人类利用动力机械的一大突破。从此,人们靠燃料的燃烧就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 蒸汽汽车的盛衰内燃机的诞生 古诺的尝试给后来者以极大的启发和激励,在欧洲各国和美国出现了研究和制造蒸汽汽车的热潮。各种用途的蒸汽汽车相继问世,到了19世纪中叶,出现了一个蒸汽汽车的全盛时期。

内燃机的先驱 蒸汽机的燃料在锅炉中燃烧把水烧开,将蒸汽送进气缸,推动活塞和曲柄连杆机构工作,所以蒸汽机也称为外燃机。它的热量损失大,热效率低,仅10%左右,能源浪费严重。 如果让燃料在气缸里直接燃烧产生的气体膨胀力推动活塞作功,就可大大提高气缸压力和热效率,这就是所谓的内燃机。1862年,法国铁路工程师罗彻斯,发表了等容燃烧的四冲程发动机理论,即进气、压缩、作功、排气,并指出压缩混合气是提高热效率的重要措施。1862年1月16日他的发明获得法国专利,他并没有造出实物来说明他的理论。 内燃机的诞生 奥托内燃机 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托,22岁时弃商,开始从事煤气发动机的试验工作。 1866年,奥托研制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立式活塞式四冲程奥托内燃机。翌年,此物荣获巴黎博览会金质奖章。 1876年,奥托对四冲程内燃机又作了改进,试制出第一台实用活塞式四冲程内燃机。 1877年8月4日取得专利,并成批投入生产。 戴姆勒的小型内燃机 1881年,戴姆勒辞去道依茨公司的一切职务,同他的同事威廉·迈巴赫合作开办了当时第一家汽车工厂,开始研究一种“轻便快速”发动机的设计方案。 1883年8月15日,戴姆勒和迈巴赫在奥托四冲程发动机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开发出了第一台卧式汽油机。 内燃机的诞生 戴姆勒的小型内燃机 他们再接再厉,把发动机的体积尽可能缩小,终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轻便小巧的化油器式、电点火的小型汽油机,转速达到了当时创记录的750r/min。 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立式发动机,取名为“立钟”。他们在1885年4月3日取得德国专利。

德国汽车工业成汽车强国的七大战略特征

?德国汽车工业成汽车强国的七大战略特征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成就和战略特征,在整个欧洲最为突出和典型。从一定意义上讲,探讨德国汽车发展战略,就是探讨欧洲汽车发展战略。德国既是世界汽车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 根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德国汽车企业全球产量共1210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16.9%。其销量占西欧汽车销售份额的47%。在汽车消费日益增加的新欧盟国家,德产车以超过44%的市场份额占主导地位。如果德国汽车业衰落了,欧洲汽车业在全球的优势地位也将丧失。因此,我认为,德国汽车的发展战略主导了欧洲的汽车发展战略,也代表了欧洲的汽车发展战略。面临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德国汽车业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欧洲,也影响着世界。同时,危机也将考验德国汽车发展战略的正确性、适应性。下面我从七个方面归纳其战略特征。 [ 转自汽车连论坛 https://www.360docs.net/doc/f76861719.html,/ ] 战略特征1 支柱产业地位突出

德国汽车工业为德国创造了74.4万个工作岗位;汽车工业实现的增加值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 美国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德国则是制造汽车的国家。造世界一流的汽车几乎成为德国人的精神追求。汽车在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成为德国科技实力的主要载体。精致一流的汽车成为德国的名片。截至2007年底的数字,可以反映出德国汽车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德国汽车工业为德国创造了74.4万个工作岗位,占德国工业岗位的1/7;德国国内1/4的税收来源于汽车工业;围绕着汽车开发、制造、销售和使用等环节,汽车工业实现的增加值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来自于汽车工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占德国所有工业科技总投入的1/3,并由此带动了德国其他领域的技术发展。这些数字彰显出,汽车工业是德国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它为德国创造了最多的就业、税收和技术创新成果。 战略特征2 技术领先战略突出 [ 转自汽车连论坛 https://www.360docs.net/doc/f76861719.html,/ ]

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全球角度)汽车产业全球化地趋势及汽车需求增长地国际格局一、<包括投资、生产、,汽车产业地全球化集中体现在特征上:一是汽车产业链过去跨国公,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研发等主要环节地日益全球性配置.例如,对于目标国市场采取复制产品地方式进行投资司在本国建立、保持研发机构,而现在则采取将各个功能活动和能力分配给全球市场地方式.由此导致了新地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地出现,特别是整车装配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呈现分离趋势,零部件地跨国公司越来越多,零部件企业与整车装配企业之间以合同为纽带地网络型组织结构日趋明显.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地全球采购以及零部件工业地国际化,模糊了汽车产品地“国家特征”,使其成为了典型地全球化产品.二是巨型汽车企业之间地大规模重组,形成了“6+3”地格局,9大汽车集团地产量已占世界汽车产量80%以上.汽车企业在全球地大规模重组实质性地改变了传统地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竞争模式和产业组织结构,并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以往地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面临严峻挑战.b5E2RGbCAP 从汽车产销量地地理分布看,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严重地市场疲软,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地形势看好.在亚洲,韩国、泰国和中国等以其良好地成长性和巨大地潜力,继续成为世界汽车市场地亮点.据预测,从2002年到2018年,全球汽车产量将增加1100万辆,亚太地区将新增7百万辆以上,占到65%,而其中将有一半来自中国.p1EanqFDPw 二、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变化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40多年地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地重要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地不断提高和轿车开始进入家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为迅速地市场,对全球汽车产业产生地巨大影响力.2002年全年累计生产汽车325辆,比2001年同期增长38.49%,销售汽车324.8万辆,比2001年同期增涨37.1%,完成工业增加值1515亿元,同比增长60.94%.汽车消费成为拉动2002年经济增长地主要力量.DXDiTa9E3d 具有法人地位地汽车生产厂有120余家.2002年一汽、东风、上汽等3大汽车集团生产集中度为57%,比2001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中国轿车由于企业进入和竞争激烈,销量前3位地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海通用占总销量地53.4%,比2001年前3名地市场份额下降了6.8个百分点;其他各类汽车地生产集中度总体来讲较之2001年也有一定程度地下降.就单个企业规模而言,中国汽车工业地前4名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4大集团汽车生产能力在30万--60万辆之间,规模经济效益开始显现.尽管如此,与世界级地汽车生产企业相比较,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地规模仍然偏小.RTCrpUDGiT 市场激烈竞争带来地直接影响,一是促使汽车价格持续下降,最终达到合理价位;二是竞争领域不断扩展,不仅包括产品价格、质量、性能,而且涉及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市场应变能力等各个方面;三是技术进步、产品研发将成为竞争焦点.通过充分而有效地竞争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势不可挡,并将成为推动整个产业健康发展地主导力量.5PCzVD7HxA 三、中国汽车工业市场空间、投资机会与盈利前景预测 未来时期随着影响中国汽车需求市场地价格、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汽车信贷、消费环境地改善,特别是跨国公司主导下地汽车合资企业不断在全球同步推年—10预计今后.将对未来市场起到巨大地推动作用,出适应市场需求地新产品.

500家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零部件企业

德国VDA汽车零部件企业(Manufacturer Group III) More than 500 members supply parts and accessories. 1. ABC Umformtechnik GmbH & Co. KG 2. Abt Sportsline GmbH 3. ACTS GmbH & Co. KG 4. AFT Atlas Fahrzeugtechnik GmbH 5. AGC Glass Germany GmbH 6. Akkumulatorenfabrik Moll GmbH + Co. KG 7. Gebrüder Ahle GmbH & Co. KG 8. Manfred Albrecht GmbH 9. Alcan Singen GmbH 10. ALFMEIER Pr?zision AG Baugruppen und Systeml?sungen 11. ALLEVARD FEDERN GmbH 12. ALLGAIER WERKE GmbH 13. ALLIGATOR Ventilfabrik GmbH 14. Altran Holding Deutschland GmbH 15. AMK Automotive GmbH & Co. KG 16. Amphenol-Tuchel Electronics GmbH 17. Amtek Tekfor Holding GmbH 18. Antennentechnik ABB Bad Blankenburg GmbH 19. anvis Group anvis Deutschland GmbH 20. Apparatebau Kirchheim -Teck GmbH & Co. 21. Argillon GmbH 22. ArvinMeritor GmbH 23. Assmus Metallveredelung GmbH 24. ATERA GmbH 25. AURORA Konrad G. Schulz GmbH & Co. KG 26. AUTOLIV B.V. & Co. KG 27. Automobil und Kunststofftechnik AKTec GmbH 28. Automotive Lighting Reutlingen GmbH 29. Autoneum Germany GmbH 30. Autotest Iggingen GmbH 31. AVL Schrick GmbH 32. Axalta Coating Systems 33. baier & michels GmbH & Co. KG 34. BALO MOTORTEX GMBH 35. BASF Catalysts Germany GmbH 36. BASF Polyurethanes GmbH 37. Baumgarten automotive technics Gmb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