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水龙吟》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水龙吟》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水龙吟》教学设计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词的内容并理解其咏物言情的内涵

技能目标:基本了解咏物词的特征

情感目标: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婉约词

二、教学重点:

了解咏物词的特征,把握本词的情感基调。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词中的情感,赏析词中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五、教材分析: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写作背景,为学习全词作准备。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二)阅读章质夫的“杨花词”,并完成相关问题。

1、利用下定义及举例说明什么是和韵、次韵。

和韵是旧体诗写作方式之一。指与别人的诗相唱和时,依照其诗所押的韵作诗。大致有三种方式:(1)依韵,即韵脚与原诗韵在同一韵部而不必用其原字;(2)次韵,或称步韵,即韵脚用其诗原韵原字,而且用字先后次序也必须相同。(3)用韵,即韵脚用原诗的字而不必依照其先后次序。(先下定义,讲明和韵、次韵。然后让学生对照两篇水龙吟,指出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指出韵脚,从而进一步理解次韵。这一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

2、诵读章质夫的“杨花词”,整体感知大意。(这一环节可小组讨论,或利用工具书,最后老师点拨完成。)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

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3、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经小组讨论后回答,并评出优秀小组)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三)阅读并研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1、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正音。

2、自由朗读,了解该词的风格:婉约派

简单介绍苏轼的婉约词:豪放的词人也有婉约的风致

3、请部分学生朗读词作,并请同学点评

注意朗读要点:通顺流畅、词的韵律、感情基调、情感声调的变化等

4、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不懂处,小组合作研讨。

5、师生共同探讨,解决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词中的情感,赏析词中的意境。

①“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

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②“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③“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的原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④“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落红:落花。缀:连结。

后片写杨花的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

“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⑤“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此几句写杨花的归宿。寻一寻杨花的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了的浮萍(原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从科学角度来看,不能成立。)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的思妇一样凄凉。

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

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画龙点睛。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四)对比阅读并研讨章质夫的“杨花词”和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讨论题设计:(小组合作)

1、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苏轼的词哪些字眼用得妙?好在哪里?)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后明确:

苏词从“惜”字生发,写出了杨花之态(抛家、坠:飘落无归)、杨花之神(“萦损”句)、杨花之魂(“梦随风”句)、杨花之归宿(下片),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

全词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

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2、比较苏词和章词,你觉得哪首词作得更好?更有韵味?

(鼓励学生大胆作答,锻炼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回答完毕可出示参考答案。)

①意境高妙: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

虽然

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

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

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

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

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②构思奇妙:“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③语言艺术:“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五)朗读全词,在读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对感情基调的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

请数名同学尝试朗读,请同学点评,侧重情感的品读(平缓低沉略带感伤)

2、老师范读,学生品味并齐读课文,体会词中的情感。

(六)课后练习

1、背诵苏词。

2、课外收集资料,以“我看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了解两种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班级交流。

七、板书设计:

杨花:本质命运→无情有思→花如思妇→悲惨命运→花人合一

八:教学反思:

本词是和作。咏物拟人,缠绵多态。词中刻画了一个思妇的形象。因此在设计本文时要让学生明确这点。在分析文中内容时抓住关键语句分析、解读、赏析。引领学生明确由对语句表层含义的理解上升到对深层含义的领悟。反复诵读是理解本文、把握情感基调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在设计时增加了读的环节,单读、齐读、范读,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感情基调的把握。

《水龙吟》教学设计1

《水龙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两篇,第一篇是教学篇目,第二篇是自读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另外这首词选得不好,缺少代表性和经典性,不知道编者如何见解。 专题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本文增加目标:初步了解苏轼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教学《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1、朗读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了解背景 此词约作于元丰四年(1081),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苏轼与章质夫信云:“……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元丰四年(1081)四月章质夫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时苏轼“乌台诗案”贬官黄州。苏轼这首《水龙吟》是和韵之作。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 像花又非花,无人怜惜,飘扬坠落远离家。被抛离乡倚路旁,仿佛无情细思量。柔

水龙吟说课稿+试讲稿

一、说教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三课中的一首宋词。这首词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描写登上建康赏心亭所见的秋景,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二、说学情 学生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辛弃疾的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柳永和苏轼的词,学生对宋词这一文学体裁以及婉约词和豪放词的风格有所认知,特别是对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掌握的已经比较牢固。但辛弃疾的词用典较多,给学生增加了理解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本词的意境和感情 体会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满腔忠义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 其中,教学重点: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本词的感情和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诗词教学规律、本词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取诵读法、讨论法来学习本词,引导学生诵读,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讲述辛弃疾能文能武的特点,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了解辛弃疾其人。 同学们,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青年:能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杀入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扬长而去。他创立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雄镇一方。本来他可以成为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壮志未酬的他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知人论世 课前,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辛弃疾、本词的创作背景;课上,学生分享,教师补充。 课前,老师已经请大家自行查阅资料,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辛弃疾?你请。这位同学介绍得很全面。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均未被采纳。继承、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派,与其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其词多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揭露批判了南宋统治者投降的屈辱行径。 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本词的创作背景? 介绍得很好。 本词作于淳熙元年秋,当时,词人已经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南宋十多年了,但一直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新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赤城一中李霞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体味词的意境美。”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 (三)、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水龙吟 参考教案 及学案相关答案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案 苏轼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课前预案 一、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结合课文注释)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课堂学案 (一)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李白有感于崔颢《黄鹤楼》诗也。而今,面对“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的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又该如何争而胜之呢? 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 ①为什么说“杨花”“似花还似非花”?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实用教案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实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特点。 2、理解《水龙吟》动作的描写。 3、理解辛弃疾词作的典故的用法。 4、理解《水龙吟》的情感。 二、重难点 1、《水龙吟》动作的描写。 2、辛弃疾词作的典故的用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历史的烈焰烧红过,被人世的无情锤打过,力量与霸气因此得到完美地结合,剑指过处莫不俯首称臣;他又是一枝修长饱满的墨笔,笔尖下可以流淌出风格迥异的诗句,豪放洒脱可如滔天巨浪势不可挡,清新隽永如妙龄少女婀娜多姿。他――辛弃疾,一位侠之大者,一位傲立于天地间的民族英雄!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豪杰辛弃疾。 (二)辛弃疾大事记 1、1162年,22岁的辛弃疾率众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辛弃疾曾亲率50骑,直入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率领10000多人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效力南宋。1163年,23岁,南宋将领张浚[ jùn ]由于行军草率,导致北伐兵败;1164年(24岁)——1181年(42岁)南归以后仕宦生涯。期间奏《美芹十论》,《九议》,不被采纳,屡遭排挤打击。此期词作以抗金救国为多,词情悲壮慷慨。1164—1203年间:在南宋呆了近40年时间的辛弃疾,近20年被闲置,近20年的断断续续的起用,期间又有37次的频繁调动。1203年,63岁,权臣韩侂(tuō)胄(zhòu)举兵北伐,起用辛弃疾。这是词人生平最后一次被起用之时,也是唯一一次参与南宋的北伐大业,故而十分努力和投入。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者,被派到抗金前线金口(今江苏镇江)担任知府,做北伐准备工作。1204年:64岁,被调离镇江,只因为他再三告诫韩侂胄切忌草率北伐,重蹈覆辙,于是韩侂胄以“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而被撤职。辛弃疾只得满含忠愤和担忧,黯然离开了抗金前线。1205年(开禧元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1206年:66岁,再次登上昔日渴望建功立业的镇江北固亭,写下《登京口北固亭怀古》。1207年:67岁,晚年仍然希望报效国家,临终大呼“杀贼”数声,在忧愤绝望中去世。 2、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稼轩长短句》。 3、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词牌名解说 “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水龙吟说课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婉约派李清照的词作,所以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 3.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特别是用典的抒情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依据:形象是诗词的核心,品味形象是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钥匙,而品味形象要依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而非教师机械灌输;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而抒情的技巧灵活多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好这一特点对学好其他诗词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教学难点: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难点的依据: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需要在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词人人生经历的基础才能有深入理解,而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特别是较多典故抒发情感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四、说教法和学法 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赤城一中李霞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体味词的意境美。”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 (三)、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因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叶圣陶先生也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2、提问讨论法:设计问题,师生互动。 3、点拨法:指点迷津,感受技巧。 4、想象鉴赏法: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5、讲练结合法:精讲多练,知识延伸。 (二)学法 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不论是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人文情操的熏陶,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参与,离不开学生自主的体验。它使语文学习不仅属于知识理性范畴,更扩展到情感、心理和人格的领域。在这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个性独特的阅读中,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1、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让学生根据问题,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体味作者情感。 3、想象:让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通过想象词意境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4、拓展:课上拓展辛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下拓展描写辛弃疾爱国之情的现代文《郁孤台之魂》。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赵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难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一副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让学生猜猜这是郭沫若为哪位词人的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总结: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知人论世——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幻灯片展示】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22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42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20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68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过程与方法:知人论世,倾情诵读,咀嚼涵咏,总结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名诗对接,知人论世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齐读下面的诗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上诗句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2、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3、介绍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延伸拓展补充) 号稼轩,稼穑,住房,有吃有住就行了。可他的朴素愿望在战乱动荡的年代无法实现。出生时,金败北宋、靖康之难已经13年了,他爷爷做了金国的官,就是跟着汪精卫、日本人干的,但他藏有抱负,渴望伺机从堡垒内部打击敌人,所以他被命名“弃疾”,“弃疾”就是“去病”,辛弃疾,霍去病,可能就含有这个期望。他果真不负爷爷厚望,十几岁就参加了起义部队,在耿京起义军中作高级军官。但金已经营20多年,革命根据地不易建立,形势迫使,他们准备渡江南投,就在辛出使之际,一个叛将杀死耿京率军投敌。辛带几十人,马踏连营,直奔敌帐,逮住叛将,劝回部队,终率万人,千里长征,渡江南投。一年后,南宋皇帝亲自接见于南京,他慷慨激昂,提出一系列抗金复国的建议,但朝廷已经偏安一隅,无心收复,所以他空有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屡被罢黜,最后忧愤而死。所以,作品慷慨悲壮。 三、本词背景介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 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 郭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辉县市一中郭鹏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韵味。 2.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情景关系。 3.解读典故内容,体悟悲愤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一把一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灼烧; 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 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仰望。 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 这个人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他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三、解题 “水龙吟” 为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标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四、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五、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由于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再加上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头的报国热火燃烧得他难以忍受。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六、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诵读。 2.学生诵读。(语速不能快) 3.读后思考: 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 七、词作赏析 (一)登——看到了什么 1.词人登高望见了哪些景物? 寥廓的江天连绵的山峰 楼头的落日哀鸣的断鸿 2.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示例:辽阔的楚地的天空到处弥漫着凄清的秋气,江水向天边流去,眼前是无边无际的秋景。极目遥望远处的山顶,那些像玉簪和螺髻的群山也仿佛在传递着忧愁和怨恨。西下的太阳斜照着楼头,在失群的孤雁的哀鸣声中,还有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 (二)登——做了什么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简要赏析。 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手握吴钩看了又看,却没有用武之地,亦无人理解。他只好用拍打栏杆来发泄自己的怒气。表达了作者世无知己、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激愤之情。上片小结 词的上片,作者运用了移情和比喻等的手法,描绘了江天山峰落日断鸿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凄清壮阔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孤苦飘零、报国无门的感情。

水龙吟 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领略词人的豪放风格。 2、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过程方法:诵读法、想象鉴赏法、讲练结合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和浓烈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教具:多媒体。 四、课型:新授 五、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检查反馈:组织学生默写《定风波》。 (二)、知识讲解: 1、导语设计展示诗句提相关问题: 1)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解题作家及创作背景介绍 (1)提问:让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 (2)教师对作者和背景进行补充。(幻灯片展示) 作者简介辛弃疾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整体感知 (1)诵读 ①名家范读录音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③学生自由朗读 ④指名学生朗读⑤全体学生齐读 2)、理解词意,概括内容 ①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词句,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和向老师发问,教师巡视点拨。 ②学生品读诗歌,思考:词人形象和情感并回答。 明确:词人形象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完整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一、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三、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设想: 1、通过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有关经历和思想,让学生“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词的写作背景和动机。(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 2、通过听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味,整体感知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通过探讨词中典型的景色描写、典故运用所蕴涵的深层涵义及所依附的丰富情感,探索词的丰富意蕴。从而让学生透过文本去理解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同位合作,每人读一遍、听一遍,读完后相互探讨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教学目标展示(幻灯片)后教师板书课题和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让我们和辛弃疾做一番近距离的接触。大家快速地阅读一下《学案》中的“作者简介”部分: (1)、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史书上也说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

人教版-语文-高二-《水龙吟》说课稿

《水龙吟》教案 一、写作背景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 ..... 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 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 二.补充注释:1. 三.赏析词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雄浑而不失清丽。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 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特色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 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的效果。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7.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8.下片三个典故连用,用典的方法上是不同的。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而辛弃疾用来表达国难当头、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的心意。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半露半隐。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 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即“豪而不放 ....9.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 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峰陡转, 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 ....”。10.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总结: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

《水龙吟》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

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同位合作,每人读一遍、听一遍,读完后相互探讨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教学目标展示(幻灯片)后教师板书课题和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让我们和辛弃疾做一番近距离的接触。大家快速地阅读一下《学案》中的“作者简介”部分: 1、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史书上也说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不过,有的作品也流露出持酒狂放、寄情山水与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思想和消极情绪。 2、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

《水龙吟》教学设计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词的内容并理解其咏物言情的内涵 技能目标:基本了解咏物词的特征 情感目标: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婉约词 二、教学重点: 了解咏物词的特征,把握本词的情感基调。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词中的情感,赏析词中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五、教材分析: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写作背景,为学习全词作准备。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二)阅读章质夫的“杨花词”,并完成相关问题。 1、利用下定义及举例说明什么是和韵、次韵。 和韵是旧体诗写作方式之一。指与别人的诗相唱和时,依照其诗所押的韵作诗。大致有三种方式:(1)依韵,即韵脚与原诗韵在同一韵部而不必用其原字;(2)次韵,或称步韵,即韵脚用其诗原韵原字,而且用字先后次序也必须相同。(3)用韵,即韵脚用原诗的字而不必依照其先后次序。(先下定义,讲明和韵、次韵。然后让学生对照两篇水龙吟,指出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指出韵脚,从而进一步理解次韵。这一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 2、诵读章质夫的“杨花词”,整体感知大意。(这一环节可小组讨论,或利用工具书,最后老师点拨完成。)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