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重难点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重难点解读〗

该部分内容是自然地理的总结,也是学习人文地理的指导,该部分内容是考查频度比较高的部分,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涉及。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植被特征、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试题多以某区域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等,重点关注地理事物背后的内在关联性。以区域图为载体,结合人类活动,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以区域图或者景观图为载体考查整体性的规律,命题多涉及人类活动中的聚落选址、交通选线、农业开发、矿产开发等,如何达到人地协调是命题的最终目的所在,思维要求较高。

〖典例探究〗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

7.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

8.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

【答案】6.A 7.D 8.C

【解析】6.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洼地上有浅水出露地表,洼地积水增多,降水减少不合题意,D错误。故选A。

7.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正确;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错误。故选D。

8.由前面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上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

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主要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B错误,C正确;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A错误;气候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D错误。故选C。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1)板块运动(挤压)导致地形隆升并形成山脉,使得里海逐渐与地中海隔离,形成湖盆。山脉的隆升,导致汇水面积缩小,来水减少,湖泊面积会缩小。山脉的隆升,影响到了大气环流和水汽的输送,导致其后向干旱化发展,湖泊逐渐演化为内陆湖。

(2)末次冰期晚期,气温开始回升,湖泊北方冰川融化量会大幅度增加,导致淡水补给增多,而此时气温

还相对比较低,湖面蒸发较弱,淡水支出小于补给,盐度较低。

(3)一是要说明盐分的来源(河流带来);二是要说明盐分无法随径流(无出水口)排出;三是说明水分可以通过蒸发而排出。

(4)结合题干材料可知,里海的形成是板块挤压运动的结果。而地中海和黑海演化为湖泊的原理与里海相同,因此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与亚欧板块持续挤压,导致直布罗陀海峡和土耳其海峡消失,地中海和黑海水域封闭,最终变成湖泊。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植物种类减少,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

【解析】(1)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呈单峰变化,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

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读图可知,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阳坡2000—2300米,植物多样性少,而在2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强,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即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阳坡。

(3)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

(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点睛】此题解答的关键是抓住“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这一关键信息,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阳坡曲线没有呈现单峰变化,而是一直降低,故说明其受到干扰。

〖备考秘籍〗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以看出,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植被分布特征与区域环境的关系、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环境的演化特点,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此复习时应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进行透彻的理解,对地形、地貌与植被等地理要素的关联程度深入挖掘。构建知识因果链条,理顺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在复习时可以适当进行微专题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气候→地形,地形→河流等。

〖重难点突破〗

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考向透析]

此考点的考题往往涉及两种问题,一是直接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区域地理要素的区域特征,或某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其他地理要素或其他区域地理要素的变化;二是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评价某项人类活动是否合理。试题载体往往涉及到区域图、景观图、人们的地理实践活动等。

[学法指导]

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对区域整体性和区域要素进行分析。

(1)分析地理环境特征:结合各种区域图、景观图,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

特点。从地理位置出发,结合地形,从气候(包括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多方面解析分析描述。

(2)分析地理环境变化: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产生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分析区域环境的相互影响: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找出哪一要素是联系这两个区域之间的纽带,分析这一问题在两个不同区域产生的“因”和“果”。通常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通过地理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分析。

(4)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会导致地理环境要素某一要素甚至多个要素发生变化,因此在工程建设之前就必须作出综合评价,并提前做好应对策略。如西气东输留下的野生动物通道,三峡水利工程预留的排沙通道,建立稀有鱼类人工繁殖基地。

2.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考向透析]

植被是对地理环境最明显的指示,因此在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时,往往围绕着植被的特点、分布特征、变化等进行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如水平自然带的分布与形成、垂直自然带的分布与形成,植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等。

[学法指导]

(1)山地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山地地形导致了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了水热条件的变化,形成了植被分布的垂直差异。

①热量差异: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000 m,气温下降约6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②水分差异: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③山地垂直带普: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山地中的雪线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的雪线高;而阴坡、迎风坡的雪线相对较低。

(2)植被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①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②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

劣环境)特点的。如根系发达说明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叶片厚,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

3.非地带性现象

[考向透析]

试题往往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形成非地带性现象的原因。

[学法指导]

非地带性又称为地方性分异规律,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水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局地自然带的分布打破了宏观规律。在复习时应该首先掌握地带性的分异规律,然后进行一致性判断,若不一致则判断为非地带性分异。

影响因素实例成因分析

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南半球同纬度是广阔的海洋

地形起伏赤道附近东非高原呈现出热带疏林草

原带

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及暖流的增温

增湿作用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

洋流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

热带荒漠带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安第斯山

脉阻挡海洋水汽)

河流、地下水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

水丰富

三江平原沼泽

气候冷湿,蒸发量小,低洼地带积

水成沼泽

〖限时检测〗

(2019·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期末)从山谷到山顶,从乔木—灌木—草甸,这是常见的垂直地带性。但是在横断山区却出现了植被逆向分布的情况,随着海拔降低,地形越来越封闭,反倒是谷底生长着低伏灌木,山坡、山脊上生长着高大乔木,这种现象称为“倒置垂直地带性”。下图为“横断山区金沙江(北纬28°15')两岸的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谷底自然植被可能是

A.湿润落叶阔叶林B.湿润常绿阔叶林C.干旱小叶灌丛D.高山草甸

2.横断山区金沙江出现倒置垂直地带性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热量不足B.纬度低,蒸发旺盛

C.受地形影响,出现焚风效应D.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

【答案】1.C 2.C

【解析】1.根据材料,横断山区岀现植被逆向分布情况,常见更替顺序是乔木一灌木一草甸。据图可知,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以下为暖温带半干旱灌丛及半湿润针叶林带,此为灌丛和针叶林的过渡地带,存在植被呈逆向更替分布的情况,那么谷底金沙江河畔(温度更高、水分更少)最可能分布的是亚热带干旱小叶灌丛,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横断山区金沙江出现倒置垂直地带性,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山高谷深,位于山地的背风坡,形成焚风效应,气候干旱,C正确。金沙江河谷地区,海拔低,气温高,热量充足,A错误;该地地处中纬度附近,B错误;横断山区距离印度洋较近,D错误。

【点睛】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的条件

1.海拔:必须有相当的高度,才能出现垂直分布现象。山地植被的垂直带谱最高层不一定都有积雪冰川带,例如我国南方的黄山、北方的大兴安岭,它们各有自己的植被垂直带谱,但它们都没有积雪冰川带,主要原因是这些山海拔不够高。雪线的高度既受山上气候的影响,也受山体海拔的影响。

2.纬度:如果山体位于低纬地区,且降雨较多,山上植被就会呈现复杂的垂直带谱。如果山体位于纬度较高的地方,山麓气候寒冷,山顶温度更低,植被稀少。垂直带谱的基带植被就是山体所在地区的典型植被,表现了在纬度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地带性分布的特点。

3.坡向:山的坡向明显地影响植被分布,坡向不同,植被得到的阳光热量也不同:阳坡热量多于阴坡,因而气温高,水蒸气不易凝结,降水少;阴坡处于背光的一面,气温较阳坡低,水蒸气较易凝结,因而水分条件比阳坡优越。因此,同一座山的阴坡和阳坡植被的垂直带谱往往不同,一般来说,阴坡植被比阳坡茂盛。

(2020·宁夏银川一中高三月考)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山地坡地的面积大小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读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与南坡相比,秦岭北坡

A.气候垂直分异更明显B.坡面面积较小

C.常绿阔叶林分布广D.黄土厚度较薄

4.关于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叙述错误的是

A.呈单峰曲线变化

B.海拔2000米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

C.海拔1300米以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D.海拔1300米以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5.太白山3500—3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冰川广布B.山地坡度小,阴坡面积大

C.土层厚,水分过多D.坡地面积小,水热条件差

【答案】3.B 4.B 5.D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判图的能力以及山地垂直自然分异规律。

3.秦岭的北坡是阴坡也是背风坡,因此气候的垂直差异,以及自然带谱不如南坡复杂,由于坡面面积小,所以物种丰富度较小,北坡主要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靠近黄土高原黄土再次堆积,因此厚度较大,正确答案选B,ACD错误。

4.物种的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单峰曲线变化,在海拔1300米左右物种的丰富度是最高的,在海拔1300米以上,随着高度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而下降。在1300米以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错

误的是B选项,正确答案选B。注意是选错误的。

5.由图可知,在太白山3500~ 3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但不为0,说明在该海拔高度范围内没有冰川存在;此海拔高度范围对应的坡面面积较小,并且海拔较高,说明此段海拔高度上坡度较陡,导致此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坡地面积小,海拔高气温低,水热条件差造成的。而材料中无法判断该山坡是迎风坡还是背风坡。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点睛】由图可知,物种丰富度最高点对应的海拔高度是1300米,坡面面积越大说明地形坡度越小,图中在1800~ 2200米坡面面积最大,并且在此海拔高度范围内面积变化最小,说明在1800~ 2200米海拔范围内平均坡度最小。

(2020·新兴县第一中学高三期末)读某区域地形分布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6.乙地形区野生中草药种类十分丰富,主要原因是

A.山地相对高度较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

B.处于半湿润气候与半干旱气候过渡地带

C.地处偏僻的深山区,人类开发利用时间短

D.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交界地带

7.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甲地形区坡耕地多采用建梯田的模式,其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减弱侵蚀作用,提高土壤肥力B.有效拦截雨水,减少水分蒸发

C.滞缓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水量D.减少下渗水量,增加地表径流

【答案】6.A 7.C

【解析】6.本题考查野生中草药丰富的原因分析的相关知识。结合图中经纬度判断乙地为秦岭,地跨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山地相对高度较大,植物生长环境复杂多样,种类丰富。故A正确,ABD错误。故选A。

7.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相关知识。采用建梯田的可以减缓地表坡度,该模式可以有效拦截雨水,滞缓地表径

流,增加下渗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当地的水分蒸发会增多,空气将变得更湿润;侵蚀作用不属于水循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湖北省荆门市2019—2020学年高三元月调考)下图为在我国天山某较小范国地区选择针叶林林地、草地、灌丛三种不同天然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所得到的冻融期间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日均温动态图。读图,完成下题。

8.该地位置最可能位于天山

A.北坡海拔500m处B.北坡海拔2000m处

C.南坡海拔500m处D.南坡海拔2000m处

9.在深冻期,林地土壤日均温显著低于草地和灌丛,其原因最可能是

A.林地地面辐射强B.林地土壤有机质少

C.林地空气循环快D.林地土层厚度较大

【答案】8.B 9.C

【解析】8.由材料可知该地为天山,天山身居内陆,所在区域降水少,树木难以生长。但准噶尔盆地西部有缺口,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湿润气流可以抵达北坡(北坡为迎风坡),气流随山地地势的升高温度下降,大概在半山腰位置时,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因此天山北坡半山腰位置降水相对充足,且海拔较低,热量适中,能够满足森林生长。森林带上下位置由于降水少或热量有限,因此分布草甸带。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被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包围,地形封闭,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也就不能满足森林的生长了,故B 正确,其它三个选项自然排除。

9.深冻期发生在冬季,冬季吹西北风,当风遇到森林时,由于林木枝干的阻挡,枝叶的摇动,使气流发生扰动,林地空气循环快,有利于热量散失,所以林地土壤日均温显著低于草地和灌丛,C正确,若地面辐射强,气温高,不符合题意,A错,温度高有利于微生物分解土壤有机质多,排除B,温度高才有利于腐植层的形成,使土层厚度增大,所以不是低温的原因,D错。故选C。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贝売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喜温热湿润气候,是中性喜光树种,幼树较耐荫,根深,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两百多年。大屏障岛(下图)历史上曾是贝売杉的天堂,原是无人荒岛,后来毛利人登陆大屏障岛,毛利人对贝壳杉怀有特殊的敬意。当欧洲殖民者踏上大屏障岛之后,大肆砍伐贝壳杉,用贝売杉建造房屋、修造船舶并将大量原木出口海外,导致贝壳杉大量减少。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10.与新西兰大部分地区相比,历史上大屏障岛成为贝売杉天堂的条件不包括

A.纬度低,热量条件好B.受西风控制时间长,降水丰

C.暖流流经,增温增湿D.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影响小

11.殖民者到达岛上后修筑了贝売杉大坝,推测其原因

①减少台风的破坏强度②贝壳杉林茂密,方便就地取材

③改善水运交通条件④防止近海地区海水倒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0.B 11.B

【解析】10.读图,与新西兰大部分地区相比,大屏障岛所处纬度较低,受西风的控制时间相对较短,B 错;其他选项描述均正确。故选B。

11.新西兰地处中纬度,台风少,且贝壳杉大坝无法减少台风破坏强度,①错;根据材料“大屏障岛历史上曾是贝壳杉天堂”,贝壳杉林茂密,方便就近取材,②正确;该岛屿河流流程短,地势落差较大,修建贝壳杉大坝,改善水运交通条件,便于殖民者将砍伐的贝壳杉原木运出,从而出口海外,③正确;结合图示,贝壳杉大坝距离入海口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其原因并不是防止海水倒灌,④错。故选B。

(2020·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NDVI又称归一化植被指数,在遥感影像中主要用于检测植被生长状态和植被覆盖度等,-1<=NDVI<=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雪等,对可见光高反射;0表示有

岩石或裸土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下图为渭河流域NDVI及各气象要素年际变化趋势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渭河流域NDVI指数变化说明

A.流域内降水量逐年增多B.流域内气温波动上升

C.干流洪峰期逐年提前D.地表径流速度有所减缓

13.根据NDVI指数变化趋势,预测渭河未来几年内

A.含沙量呈减少趋势B.汛期水量逐渐增多

C.季节变化越来越明显D.地表下渗量减少

【答案】12.D 13.A

【解析】12.近年来NDVI值升高,说明植被覆盖率增加,会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故D项正确;气温、降水量变化与NDVI值变化关系不大,故A项、B项均错误;C项,近年来NDVI值升高,说明植被覆盖率增加,会延缓干流洪峰期,故C项错误。故选D。

13.近年来NDVI指数值较高,说明植被覆盖率有所增加,河流含沙量会减少,故A项正确;汛期水量与降水量、植被覆盖率等有关,降水量并无明显增多趋势,而植被覆盖率增加会减少汛期流量,故B项错误;但从植被覆盖率增加的趋势看,渭河流量的季节变化应该减小,故C项错误;近年来NDVI指数值较高,说明植被覆盖率有所增加,植被有涵养水源功能,能够增加下渗量,故D项错误。故选A。

(2020·重庆一中高三期末)在年均温10℃时,单位面积不同植被条件下产生相同地表径流所需要的年均雨量称之为有效降水量。流域内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产沙量称之为产沙模数。产沙模数与有效降水量之间存在的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资料显示

A.产沙模数与有效降水量呈单调关系B.地表植被状况能改变地表的抗蚀力

C.地表径流不同使产沙模数存在差异D.有效降水量对植被发育状况影响小

15.自然状态下,以下地区河流产沙模数最大的是

A.吉林中部B.山东东部C.陕西北部D.广东南部

【答案】14.B 15.C

【解析】14.读图,有效降水量与产沙模数并不存在一定的单调关系(在灌丛荒漠植被条件下,随着有效降水量的增加,产沙模数先增大后减小),A错;总体而言,单位面积的不同植被,产生相同的地表径流,森林所需要的有效降水量最大,草地次之,表明植被状况越好,植被对降水的截流作用越强,所以地表植被能改变地表抗蚀能力,B正确;根据材料“产沙模数是流域内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产沙量”,其大小与多种因素有关,资料中并不能显示是由于地表径流的不同,使产沙模数出现差异,C错;从灌丛荒漠到草地到森林,有效降水量逐渐变大,表明有效降水量对植被发育状况影响较大,D错。故选B。

15.选项中四地相比而言,陕西北部为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流域内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产沙量最大,所以河流的产沙模数最大,故选C。

(湖北省华中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教学质量联合测评)我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五道粱地区某研究站点(93°E,35°N,海拔4632m)净初级生产力NPP(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有机干物质总量)进行气候变化情景模拟研究,发现近五十五年草地年均NPP呈显著上升趋势。下表为研究站近五十五年草地生长季月NPP统计数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6.草地NPP为负值的月份最有可能是

A.1月B.3月C.4月D.11月

17.导致研究站7、8月份NPP平均值偏高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

18.研究站近五十五年草地年均NPP呈显著上升的直接原因是

A.冬季气温显著升高B.草地覆盖面积增大

C.7、8月份NPP平均值高D.9月份NPP月均增长率大

【答案】16.A 17.A 18.D

【解析】16.根据材料NPP(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有机干物质总量),在植物的生长季节NPP应逐渐增加,冬季寒冷,植物枯黄,NPP值应下降,1月份气温最低,草地NPP最有可能为负值,故A正确;3月、4月为春季,植被开始生长,NPP逐渐升高,故BC错误;11月刚进入冬季,NPP下降但还没有降到负值,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17.青藏高原地区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且全年降水稀少,所以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故BC错误;7—8月份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植被生长旺盛,所以NPP平均值偏高,故A正确;土壤状况随季节的变化较小,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18.青藏高原冬季气候寒冷,NPP值降低,所以NPP呈显著上升和冬季气温升高关系不大,故A错误;NPP 为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上所产生的有机干物质总量和植被总覆盖率提高无关,故B错误;7、8月份NPP值高但是近55年增加幅度不大,所以和年均NPP显著上升无关,故C错误;根据表格9月份NPP月平均增长率最大,年均NPP上升受其影响最大,故D正确。

19.(2020·山西大附中高三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湿润系数指年平均降水量与蒸发力的比值。蒸发力指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水分供应不受限制时,某一固定下垫面的最大可能蒸发值。下图示意俄罗斯平原地区的自然带和湿润系数分布。

(1)说出甲自然带的名称,判断其分布地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地带性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比较A、B两地湿润系数的大小,并解释形成差异的原因。

【答案】(l)亚寒带针叶林带。其分布地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2)纬度地带性分异;受到热量和水分的影响。

(3)A地湿润系数大于B地。西风经黑海带来丰沛的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B地处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少。

【解析】(1)读图可知,甲自然带南侧为针阔混交林,北侧为苔原带,根据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的分异规律,甲应该为针叶林带;读图可知,该区域的湿润系数大概为1.25-1.50,据此可以判断该地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2)读图可知,该区域的自然带呈东西方向延伸,呈南北方向更替,随着纬度的升高,水热条件减少,自然带发生变化,所以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地带性规律属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是受到热量和水分变化的影响。

(3)读图可知,A地位于黑海的东岸,西风的迎风坡,西风经黑海带来丰沛的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而B地处于大高加索山地的背风坡,降水少。所以可以判断A地湿润系数大于B地。

20.巴塔哥尼亚是个独特的地方,西接安第斯山脉,分布着广阔的草原和荒漠。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某科考队考察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地区,发现该地距海洋近,但很少受到海洋水流的“滋润”,虽然荒溪广

布,但河流以外流河为主。荒漠中有保存完好的、形成于约6000万年前的大片石化森林。石化森林形成的过程是:生长着的古代森林,受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掩埋,整片森林都演变成为化石,当这些化石出露地表即形成石化森林。

(1)分析巴塔哥尼亚荒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2)巴塔哥尼亚地区荒漠广布,但河流以外流润河为主,分析其主要原因。

(3)在地质时期巴塔哥尼亚地区曾森林茂密,据图推测当时的自然环境特征。

(4)从内外力作用分析塔哥尼亚地区石化森林出露地表的原因。

【答案】(1)地处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难以获得西风从太平洋带来的水汽,降水稀少,蒸发量大。

(2)河流多发源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冰川融水成为众多河流的水源补给;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大陆轮廓东西狭窄,河流较短,河流流程中蒸发下渗损失较少,利于河流向东注入大西洋,形成外流河。

(3)当时安第斯山脉还未隆起,地势平坦,受来自太平洋的西风影响较大,带来丰富降水,形成茂盛植被。(4)板块运动使该地区地壳隆起;再经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出露地表。

【解析】本题考查主要考查巴塔哥尼亚地区南部荒漠成因、外流区域广布的成因、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及地理过程的解读,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及地理过程动态变化的分析能力,整体难度较大。(1)荒漠的形成反映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而干旱的气候可以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等因素分析。结合本地区地理位置,该地处于南半球盛行西风带,西部高大安第斯山脉对海洋水汽阻挡作用强,形成雨影效应,难以获得西风从太平洋带来的水汽,降水稀少,位于安第斯山东侧,气流下沉增温(焚风效应),蒸发量大,使得本区气候干旱,荒漠广布。

(2)主要考查外流区域广布的成因。安第斯山海拔高,冰川较多,夏季冰川融水成为众多河流的主要水源补给,地势西高东低,大陆轮廓东西狭窄,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河流较短,河流可以迅速入海,蒸发、下渗损失较少,多数河流向东注入大西洋,形成外流河。

(3)据右图可以看出,早期安第斯山脉还未隆起时,该地区地势较平坦,大陆东部发育流茂密的森林,说明早期受来自太平洋的西风影响较大,带来丰富降水,当地森林众多,植被茂密,气候温暖湿润。

(4)首先古代生长的森林受火山爆发影响,被火山灰掩埋,可溶性矿物质渗入树体,最终将树木变成了化石。这是一个堆积形成化石的过程;其次当这些化石出露地表即形成石化森林,说明此阶段地壳抬升,使得森林化石受到外力(风化、侵蚀、搬运)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出露地表。最终形成石化森林。21.(陕西省商洛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衔山是祁连山东延的余脉之一,山顶基岩裸露,区内冰锥、雪蚀洼地、石海、冻融草丘、冰碛垄(冰碛垄是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呈垄状堆积)等冻寒地貌常见。小湖滩多年冻土上部发育了丰富的地下冰,是一个排水差、冻融草丘发育的洼地。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夏季可限制外部热量进入冻土层,冬季有利于冻土层排放热量。近20年来,马衔山多年冻土发生了明显的退化,目前仅在小湖滩有岛状多年冻土残存。下图示意马衔山地理位置和地形等高线(单位:m)

(1)指出马衔山脉的地形特征。

(2)推测图示地区可能出现冰碛垄景观的地点,并描述冰碛垄的形成过程。)

(3)简述马衔山多年冻土层的变化趋势。)

(4)分析小湖滩多年冻土能够残存的原因。

【答案】(1)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势陡,西北较平缓;山顶地势平坦。

(2)陡林沟,红哈浪岘沟。

形成过程:岩层风化产生裂隙,冰川侵蚀岩层并将岩石搬运至山谷地带大量堆积,形成冰碛垄。

(3)冻土厚度变薄,面积减小;零星多年冻土消失。

(4)地势低洼,排水差,有利于冻土层的形成;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对冻土层具有保护作用;海拔较高,且位于山脉北坡,气温低。

【解析】本大题以祁连山东延的余脉马衔山为背景,以相关的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地形特征描述、冰碛垄特点及形成过程、冻土层变化趋势及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意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马衔山脉的地形特征应山脉走向、地形起伏差异等方面从图中进行归纳描述。图中显示,海拔最高的山顶和山脊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图示地区,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区等高线密集,因此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势陡,西北地区等高线稀疏,因此西北较平缓;图中显示,山顶地区地势差异较小,地势相对平坦。(2)图示地区可能出现冰碛垄景观的地点可根据图中岛状多年冻土、零星多年冻土和古冰川遗迹等信息进行推测,图中显示,陡林沟和红哈浪岘沟的上部有岛状多年冻土、零星多年冻土分布,沟中有古冰川遗迹,因此冰碛垄应分布在陡林沟和红哈浪岘沟。冰碛垄的形成过程:岩层风化产生裂隙和破碎物,冰川形成后,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侵蚀岩层,并将巨大岩石块搬运至冰川末端,冰川融化,在冰川末端的山谷地带大量堆积,形成垄状堆积地形,形成冰碛垄。

(3)马衔山多年冻土层的变化趋势从材料信息中寻找方向进行叙述。材料信息表明,马衔山多年冻土发生了明显的退化,目前仅在小湖滩有岛状多年冻土残存,说明冻土厚度变薄,面积减小;图中信息表明,零星多年冻土已消失。

(4)小湖滩多年冻土能够残存的原因从材料信息中寻找方向进行分析。材料信息表明,小湖滩多年冻土上部发育了丰富的地下冰,是一个排水差、冻融草丘发育的洼地。说明当地地势低洼,排水差,地下水丰富,有利于冻土层的形成;材料信息表明,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夏季可限制外部热量进入冻土层,冬季有利于冻土层排放热量。说明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对冻土层具有保护作用;图中显示,小湖滩地区海拔在3500米左右,海拔较高,且位于山脉北坡,为阴坡,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少,气温低,容易保存冻土层。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检测(附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检测 (总分:100分时量:60分钟) 班级:姓名:计分: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小题,共5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中。) l. A.气温、气压B.气温、降水 C.降水、风向 D.风向、气压 2.下列关于南方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大,无结冰期 B.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C.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多,有结冰期 D.水量小,水位小,含沙量小,有结冰期 3.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位置不同 B.地势高低不同 C.海陆位置不同 D.昼夜长短不同 4.有人说:“南县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偏少”,这种说法是指( ) A.降水的季节分配 B.降水的年际变化 C.降水的季节变化D.降水的周期性 5.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 ) A.蒸发量的多少 B.降水量的多少 C.径流量的多少 D.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多少 6.黄河下游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的原因是( ) A.气候干旱B.地上河C.地势低平D.工农业用水多7.长江和黄河上游的共同的水文特点是( ) A.含沙量大B.水能丰富C.流量小D.落差小8.关于各地农作物耕作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湖北两年三熟 B.黑龙江一年两熟 C.四川一年一熟 D.湖南一年两到三熟 9.一天中,南县气温最高的时间应该是( )

10.下列不属于季风区的地形区是( ) A.四川盆地B.黄土高原C.柴达木盆地D.三江平原11.当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洪涝时,说明该年份( ) A.夏季风弱B.冬季风强C.夏季风强D.冬季风弱12.我国棉花、水稻等作物的种植界线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明显偏北,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复杂多样B.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C.地形多种多样D.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13.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 ) A.重庆以上 B.宜宾以上 C.湖口以上 D.武汉以上 14.关于我国盆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B.我国唯一湿润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C.沙漠面积最广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D.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纬度最低的盆地15.下列关于平原地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东北平原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下,有面积广布的黑土分布区 B.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三条河流冲积而成 C.华北平原西到贺兰山,东到海滨,北到阴山,南到淮河附近 D.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中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湖密布 16.下列山脉中属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的一组是( ) A.冈底斯山和阴山 B.秦岭和太行山 C.大兴安岭和巫山 D.巫山和雪峰山17.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根本原因是( ) A.西高东低的地势 B.由于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C.每年夏季风强弱不同和进退时间的早晚 D.冬季风势力太强 18.巫山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B.汾渭平原和海河平原 C.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D.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19.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 A.上游修建水电站B.裁弯取直疏通河道 C.下游修筑大堤D.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20.下列关于我国外流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淮河处在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附近 B.我国外流河的汛期,由东南向西北逐渐缩短 C.冬季,北方河流水位下降,南方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有些中小河流断流D.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河流在9、10月间普遍进入汛期 21.人工裁弯取直工程位于下列四省中的哪个(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引入新课】 1.从复习提问入手。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直接原因;再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测试题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测试题 一、用你的火眼金睛选出最中意的一个,选出后把相应的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山脉,属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A.大兴安岭 B.天山 C.祁连山 D.雪峰山 2.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是() A.柴达木盆地 B.成都平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 平原 3.右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是() A.①黄土高原②华北平原 B.①四川盆地②长江中下游平 原 C.①青藏高原②云贵高原 D.①内蒙古高原② 东北平原 4.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同哪些界线相一致() ①1月0℃等温线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④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⑤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⑥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 5.一人乘火车外出旅游,当到达目的地时,原来一只空旅行袋内装满了他一路不得不脱下来且暂时不穿的衣服。你认为此人的旅行路线应是() A.上海-北京 B.杭州-昆明 C.哈尔滨-广州 D.济南-西安 6.下列城市年降水量由多到少排序,正确的是() A.北京、昆明、拉萨、乌鲁木齐 B.台北、武汉、乌鲁木齐、 兰州 C.昆明、广州、呼和浩特、哈尔滨 D.广州、上海、兰州、 乌鲁木齐 7.右面的乡村民居多出现在我国的地区,反映了该地区降水。() A.青藏地区,降水少 B.西北地区,降水少 C.北方地区,降水多 D.南方地区,降水多 8.天气预报说明天将有寒潮到来,你将做的准备是() A.带好防雨用具 B.多穿御寒的衣服 C.带好雨伞防冰雹 D.穿好皮靴以防暴雨 9.下列河流中,具有“水量丰富、含沙量小、结冰期长”的特征的河流是() A.珠江 B.长江 C.黄河 D.黑龙江 10.近年来,长江洪灾频繁发生,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①中游地区围湖造田②中下游地势低平③流域内降水丰沛④上中游砍伐森林,破坏植被⑤支流众多,雨季涨水集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⑤ 二、开动脑筋,相信你一定很出色。 11.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呈分布。 12,我国的三大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山东丘陵、。 13.冬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 14.根据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北京市应属于带。 15. 风能给我国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降水;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16.请列举两种我国经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 17.我们把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请任意写出一条内流河的名称:。 18.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它自北而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以及江 共五条河流。 三、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运用你所学的读图技能解答下列问题。 19.读“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数码代表的山脉名称是:①;③。 (2)⑥是高原,⑦是盆地。 (3)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平原是。 (4)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 20.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回答问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测试题及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2020·盐城模拟)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X方向热量增加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D.沿Y方向降水增加 2.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A.热带草原温带落叶林 B.热带草原亚热带硬叶林 C.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 D.热带雨林亚热带硬叶林 解析:1.D 2.A第1题,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以判断,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第2题,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推断出甲为热带草原,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读我国秦岭附近自然带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和乙的自然带分别代表() A.雨林带和针叶林带 B.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带 D.针叶林带和冰川带 4.影响该区域自然带分布的因素有() A.海陆位置和纬度B.海陆位置和地形 C.纬度和地形D.地形与洋流

解析:3.B 4.C第3题,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甲位于秦岭以南的山麓地带,因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乙接近主峰,位于针阔混交林带与灌丛草甸带之间,因此为针叶林带。故B正确。第4题,该图自然带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水平方向上从南到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逐渐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取代;垂直方向上,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上升,针叶林取代针阔叶林,然后灌丛草甸取代针叶林。因此影响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纬度和地形。故C正确。 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下图为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据此完成5~6题。 5.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A.西部B.东部 C.南部D.北部 6.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 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解析:5.C 6.A第5题,图示南部地区干燥度最小,说明水分条件好,植被覆盖率高。C正确。第6题,图示地区由东南向西北干燥度越来越大,即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植被由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变化。A正确。 下图为美国西部某山谷示意图,两侧山坡植被密度有明显差异。据此完成7~8题。 7.与乙坡相比,甲坡植被稀疏的原因是() A.位于山地北坡,水汽到达少,水分少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测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测试题及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青藏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我国西北部B.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 C.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D.约占全国面积的1/4 【解析】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 【答案】D 2.“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下列哪个高原的写照() 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 【解析】由于青藏高原的海拔较高,因此高原上的山脉相对高度不大,所以有“远看是山,近看成川(平地)”的写照。 【答案】A 3.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的是() A.柴达木盆地B.四川盆地C.塔里木盆地D.准噶尔盆地 【解析】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上,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而其他盆地如四川盆地,海拔在500米左右。

【答案】A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是指() A.黄土高原B.华北平原C.四川盆地D.内蒙古高原 【解析】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很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原野,确如北朝民歌所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繁荣景象。 【答案】D 5.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最大的高原B.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黄土层深厚,植被覆盖好D.北依阴山,南邻秦岭 【解析】黄土高原面积,不如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但以深厚的黄土层而得名,又因植被条件差,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阴山在内蒙古高原内部。 【答案】B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是指() A.冬季风B.夏季风C.偏北风D.偏东风 【解析】玉门关地处我国甘肃省境内,位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西北的非季风区内,受夏季风影响小或影响不到。 【答案】B 7.世界上绝大多数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

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很好

中国的自然环境 1.我国地势特征是() A.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B.南高北低 C.东高西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D.地势地平 2.我国各省区之间往往有天然屏障,位于山东、山西两省名字中的“山”是()A.武夷山B.大兴安岭C.太行山D.巫山 3.某同学根据如图对我国地势特点及影响进行总结,结论不正确的是() A.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B.众多大河顺势东流,便利东西交通 C.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D.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4.下列山脉中,既是地势阶梯分界线,又是省级行政区域分界线的是()A.秦岭B.武夷山C.雪峰山D.太行山 5.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成为各大地形区间的分界。读图,判断图中序号代表的地形区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东北平原﹣﹣千沟万壑B.②﹣﹣黄土高原﹣﹣雪峰连绵 C.③﹣﹣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D.④﹣﹣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6.读图,关于我国冬季风说法正确的是() ①冬季盛行偏北风②冬季盛行偏南风 ③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寒冷干燥 ④冬季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温暖温润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7.“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已成为城市居民一种新 的生活方式。从气候角度看,下列城市“共享雨 伞”使用率最高的是() A.乌鲁木齐B.西宁C.哈尔滨D.长沙

8.根据年等降水量线判断,图中①地可能属于() A.湿润地区B.半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9.对下列描述地理规律或景观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反映了我国南北方冬季温差大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了青藏高原的生态景观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纬度高低影响植物生长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印证了我国东高西低的地势特征10.如图,沿着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最符合我国哪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规律() A.人口密度逐渐增大B.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C.夏季风逐渐增强D.地势逐渐降低 11.下列关于我国河流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如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 B.西北地区的河流流量小、汛期短,全部属于内流河 C.长江中下游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有“黄金水道”之称 D.黄河下游河段可以看到“人在地上走,船在天上行”的景观 12.下列河流中,结冰期最长的是() A.松花江B.黄河C.海河D.雅鲁藏布江13.读图,图中有凌汛现象的河段是()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考纲】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名称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 因。 3.学会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知识点】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 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 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 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 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 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 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 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

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测试卷1(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测试卷1(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是指() A.东北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四川盆地 D.东南丘陵2.山脉是地形的骨架,也是重要的地理界线,横断山脉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 A.华北平原、黄土高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C.云贵高原、青藏高原D.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 3.青藏高原的地表特点为() A.地面崎岖不平 B.千沟万壑 C.山巅白雪皑皑,冰川广布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各题。 4.②③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气候差异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水文 B.土壤 C.地形 D.植被 5.下列山脉中南北走向的是() A.秦岭 B.祁连山 C.横断山 D.喜马拉雅山 6.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我国的外流河多数() A.向南流入印度洋 B.向北流入北冰洋 C.向东流入太平洋 D.向西流入大西洋 7.我国的“神舟”系列飞船的着陆点一般都选择在平坦开阔,人口稀少的地区,下列的地形区符合这一条件的是() A.内蒙古高原B.青藏高原C.华北平原D.四川盆地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9.以下各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一致的有() ①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②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③10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④1 月份0 ℃等温线 ⑤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 ⑥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A.①②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④10.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其原因是() A.纬度位置的影响B.海陆位置的影响 C.地形复杂多样D.地势西高东低 11.下列选项属于中国气候特点的是() A.气候复杂多样 B.季风性显著 C.特殊天气少 D.和欧洲相类似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上图中字母所在的地形区夏季气温最低的是( ) A.A B.B C.C D.D 13.上图中字母所在的地形区为平原的是() A.A B.B C.C D.D 下图是我国沿32°N所作的垂直地形的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题。 14.图中数码表示的地区正确的是() A.①——青藏高原B.②——塔里木盆地C.③——华北平原D.④——南海 15.此图反映了我国的地势特征是()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中国的自然环境练习题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四幅地形剖面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地势特征的是 2.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地形区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 宁夏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 华北平原 3.古人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 A、冬季风 B、东北风 C、夏季风 D、台风 4.我们学校所处的温度带是 () A.热带B.亚热带C.暖温带 D.中温带 读图,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回答第5小题: 5、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形多种多样,山地面积广大 B 地形多种多样,高原面积广大 C 地形多种多样,平原面积广大 D 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6、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对图①~④处地形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黄土高原 B.②为东北平原C.③为青藏高原D.④为塔里木盆地 7、今年放寒假的时候,小明去了哈尔 滨滑雪,小刘则去了海南岛领略海岛风 情,下面是他们拍摄的两幅照片,你认 为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的影响 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 D.地势的影响 8、下面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和1月份0℃等温线分布示意图。下列四组排列顺序与文中表达顺序一致的是 A.③①④②B.①②③④ C.②④③①D.②③①④ 9、除纬度因素外,加剧右图中对话双方气温 差异的直接因素是 A.人类活动 B.降水

C.海陆分布 D.地形 10、右图中,如果此山脉是秦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山脉与我国1月份0℃等温线分布大致一致 B.山脉与我国400MM等降水量线分布大致一致 C.山脉以南是亚热带,以北是暖温带 D.山脉以南是湿润地区,以北是半湿润地区 读“我国东部四条大河流量年变化曲线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四条大河依次为 A.长江、黄河、珠江、松 花江 B.黄河、松花江、珠江、 长江 C.黄河、长江、珠江、松花江 D.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 12、我国东部地区河流的汛期主要在 A.春季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珠江比黄河流程短,但汛期却长B.南方河流水量小,汛期短C.东部地区的河流普遍有结冰现象D.四大河中汛期最长的是长江 14、读漫画完成问题造成上述 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测试题2013.10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山脉,属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A、大兴安岭 B、天山 C、祁连山 D、雪峰山 2、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是() A、柴达木盆地 B、成都平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3、右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是() A、①黄土高原②华北平原 B、①四川盆地②长江中下游平原 C、①青藏高原②云贵高原 D、①内蒙古高原②东北平原 读右图,完成4—5题 4、关于图中图中B山C河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是我国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B、是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C、是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地区的分界线 D、是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5、关于图中地理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A、A山在我国地势第一、二阶梯分界线上 B、A山以东是东北平原 C、图中大河注入黄海 D、大河①②段有凌汛现象 6、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的的根本原因是() A、南北跨纬度大 B、南部临海,北部靠陆地 C、受夏季风的影响 D、受冬季风的影响 7、右图的乡村民居多出现在我国的________地区, 反映了该地区降水_______。() A、青藏地区,降水少 B、西北地区,降水少 C、北方地区,降水多 D、南方地区,降水多 8、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是() A、台风 B、寒潮 C、旱涝灾害 D、冰雹 9、下列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A、天涯海角隆冬暖——与纬度位置有关 B、春风不度玉门关——与夏季风有关 C、青藏高原盛夏寒——与地形有关 D、东华北平原春干旱——与海陆位置有关 10、某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2.9,7月平均气温为29,年降水量为1260毫米,它可能是() A、哈尔滨 B、北京 C、武汉 D、广州 11、决定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早晚的主要因素是() A、夏季风的进退 B、冬季风的进退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 12、我国易发生水旱灾害的原因有() ①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②有多种多样的地形 ③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④气候复杂多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右图为我国东部平原四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造成四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差异 B、经度差异 C、地势差异 D、纬度差异

1-3-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3-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2012·山东省青岛市高三统一质检)下图中的虚线为“某水平自然带在图示地区分布的最北界线”,据此回答1~2题。 1.该自然带的植被类型为()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2.与该自然带在我国分布的最北界线相比,图示界线() A.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 B.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不受西北季风影响 C.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多山地丘陵地形 D.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受寒流影响大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洋流分布,可以确定该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与我国相比,该自然带在日本分布纬度更高,原因在于日本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 (2012·安徽省安庆市高三教学质检)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

图”,完成3~4题。 3.按低纬到高纬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B.丙—乙—甲 C.乙—甲—丙D.甲—丙—乙 4.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坡向B.地形 C.水分D.热量 答案:3.B 4.D 解析:垂直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类似于自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都是以热量变化为主导因素引发的。相同自然带的气温、降水环境大致相当,同一自然带纬度越高,海拔高度越低,所以甲纬度最高,丙纬度最低。 读下图,完成5~6题。

5.“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反映了() A.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植被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 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五原与西安有一定的纬度差,相对于西安而言,“五原春色归来迟”应是五原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所致,故诗歌中描述的现象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第6题,玉门关位于甘肃省,处于我国的非季风区,降水少,诗句反映了植被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回答7~8

八上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测试题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测试题(二) 中国位置优越,幅员辽阔,自然差异巨大.分析完成1-3题。 1.图中长方形代表亚欧大陆,圆形代表中国,能正确反映中国位置的是() A. B. C. D . 2.表示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A. B. C. D. 3.我国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西部多平原 B.季风气候显著C.河流多注入印度洋 D.人均资源丰富读我国沿360N附近地形部面图,回答4-7题。 4.我国地势特点是() A.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B.地势东高西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C.地势南高北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D.地势北高南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5.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大高原是() A.内蒙古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6.图中沿360N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A.秦岭 B.大兴安岭 C.武夷山 D.太行山 7.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水能丰富,是由于我国() A.地形复杂多样 B.山区面积广大 C.地势西高东低 D.山脉纵横交错 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反映了我国的() A.地形分布特点 B.河流分布特点 C.气温分布特点 D.地势分布特点9.河流落差大,有利于() A.开发水力资源 B.发展河流航运 C.开展水土保持 D.发展淡水养殖10.当图中风向盛行时,我国正处于()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下表为我国各类地形面积占全国面积的百分比,回答11-15题。 11.各种地形类型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的是() A.高原 B.山脉 C.盆地 D.丘陵 12.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类型复杂多样 B.山区面积最大 C.各类地形交错分布 D.平原、丘陵多集中分布在热带地区 13.下列关于如何实现山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山区风景秀丽,开发生态旅游 B.砍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大力发展林业 C.大量砍伐林木,以满足市场需要 D.山区急流水能丰富,积极建设水电站14.我国四大高原中,地势最高,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是()A.内蒙古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青藏高原 15.我们的家乡广东省东部主要位于下列哪一地形区上()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东南丘陵 读右图回答16-17题。 16.严重雾霾主要影响我国()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7.为了减轻雾霾现象的发生,我们倡导的行为是() 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图1)和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图2),完成18-22题。18.图1中A区域是(温度带)() A.亚热带 B.暖温带 C.中温带 D.寒温带 19.图1中F区域农作物的熟制是() A.一年一熟 B.一年二熟 C.一年三熟 D.二年三熟 20.图2中③区域的天然植被是()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加拿大落基山南段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到加拿大旅行考察。读“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1—3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温尼伯的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 C.苔原带D.冰原带 2.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依次过渡为A.森林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草原 B.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C.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3.游客继续西行至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莱斯布里奇景观不同,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基础是A.热量B.地形 C.水分D.洋流 【答案】1.B 2.C 3.C 3.温哥华位于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被山地抬升形成迎风坡,暖流流

过增温增湿,因此降水丰沛;而莱斯布里奇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故C 正确。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定 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 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 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 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 水分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 热量为基础 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方法技巧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标解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在高中阶段,不必拘泥于讨论此问题,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的角度说明,即在全球范围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所以需要说明,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问:地理环境存在的差异性有规律吗? 问: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