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说课稿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说课稿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说课稿

学情分析(学生、教材、课程等);三维目标剖析;教学法说明,教具及信息技术设备设置说明,所有应用环境及软件的说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学评价方案;教学反思。

《生活与哲学》:价值与价值观(说课稿)

一、学情分析

1、学生

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高二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辨能力,本模块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开始懂得从对生活现象的经验性观察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

2、教材

关注学生的学习心态。高中段学生对于政治学科的学习心态是比较复杂的。由于政治学科目前还是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教材文本和教学目标又偏重于“说教”,学生在进入学习之前大多抱有不信任的、怀疑的眼光,学科教学要特别重视解决“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3、课程

关注学生学习的复杂社会背景。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中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信息纷繁复杂,从年龄上看又处于价值观

的成型时期,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何将多元的社会价值观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具有个性特色、当代社会特色的价值观念,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三维目标

三、教法、教具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方案

七、教学反思

1、本框在《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在教材的四个单元中,本单元需回归育人目标,突出学科德育目标;从第四单元的内容看,本课教学由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历史观(宏观)转入人生价值观(个体、微观);在第十二课的结构中,遵循“先知后行”的顺序,第一框侧重于“知”,第二框突出“行”。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本框的两目内容,重点放在第一目“人的价值”,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第一目的重点又应当落实在“价值与人的价值”,“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两个方面的比较分析上;

(2)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懂得思考人生价值的问题,生命存在的意义,体会“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解决“由知而信,由信而知”。

3、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辨别价值与价值观;辨别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明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能力目标:能初步运用哲学思维进行概念辨析;能够运用理性的眼光对熟悉的生活经验进行自觉反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人作为一种具有思想的能动性存在,有其特有的、区别于“物”的价值属性,感悟人生价值的真谛,由“知其道而至于信其道”。

三、教学过程(包括四个环节)

1、破题。本课的主题——“价值与价值观”的词语解读,启发学生的思维——两个词语虽然一字之差,其意却大有不同;

2、入题。本课的情景导入和情境创设,通过两组相对的问题,初步开启教学对话。

(1)第一组问题(价值问题):

①一件衣服值不值得我们去买?

②一处风景值不值得我们去游?

③一本书值不值得我们去读?

④一个人值不值得我们去爱?

(2)第二组问题(价值观问题):

①一件什么样的衣服值得我去买?

②一处什么样的风景值得我去游?

③一本什么样的书值得我去读?

④一个什么样的人值得我们去爱?

(3)这两组问题源于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值不值得?教学由此生活性问题引出,进入到哲学层面的思考。

3、析题。本课的教学情境充分展开,以对话式教学互动逐步推进。分三个层次。

(1)物的价值:人(我)——事物(属性、功能),比如衣服、食品、书籍。解读价值概念的内涵。物的价值体现的是一种单向度关系。

(2)人的价值:人(我)——人(你、他),比如市场上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教室里的同学关系、朋友关系。人的价值是一种双向度的关系。汉语中“人”字的解读,“人”字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相互扶持、相互支撑的关系。进一步从三个维度论证人的价值:

①引导学生从“人”的社会关系属性中发现“我”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意义,生命存在的意义;

②教材的理论分析,逻辑推理。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但是不能否认人也是价值的享受着。人其实是一个矛盾体,即创造也

享受。我们根据什么来判断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奉献社会?

第一,从价值创造者的角度来说,人的一生中创造出来的价值(社会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最后总是要被使用的,这有两种可能,是主要供自己使用,还是主要供他人(社会)使用?

第二,从价值享受着的角度来说,人的一生所享受的价值(社会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肯定是人创造出来的,也有两种可能,主要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还是主要是他人(社会)创造出来的?第三,最后,从两个量上可以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定性分析,人主要应该是价值的创造者还是价值的享受者?人主要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

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基本需要得以不断满足;随着个体的成长,其需求的层次也会从最初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向着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无论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群,都会有意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其价值标准。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

(3)人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本框第二目。

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生活与哲学》前面所学。教材P39,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教材P88,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

②人的行为总是受某种特定的观念的制约和引导,从价值观上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的认识世界(对人与物的评价);另一方面是改造世界(人生道路的选择)。

4、升题。进一步升华教学主题,以一首温暖的诗歌结束本课学习,留下回味。

师生共同诵读《诗经.卫风.木瓜》,留下课后思考题——你从这首距今3000多年前的纯朴的诗歌中感受到了什么?

四、教学反思

1、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目前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是解决“知与信”的关系问题,即教学的“信度与效度”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站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高度去思考。本课的教学设计,即是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在此前提下设臵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由情而理,由浅而深,思维层层推进,情感渐渐升华,最后水落石出。

2、本课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支持。这一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构生活世界与逻辑世界之间的关系,本模块的名称是“生活与哲学”,生活是感性的、经验的,哲学是理性的、思辨的;生活是形而下的,哲学是形而上的,哲学课的教学就是需要重新发现和建构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从形

而下的存在走向形而上的思考。另一方面是建构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理顺情与理的关系,并重新建构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需要为三维目标的整合找到一个突破口,传统意义上总是习惯于关注知识和能力目标,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力图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入手,促进其他两个目标的落实。

3、基于问题教学情境的教学策略。本课的教学策略,贯穿于三个环节,即情境、问题、对话,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出问题,开展对话,从而破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丰富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以促进青春完美人格的塑造。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21世纪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现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深刻理解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好以后内容的关键,因此,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课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什么是哲学;

②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②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认识、分析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德育目标:①明确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③做一名可知论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和对立。

确立为重点的原因:从学生来看,以往的哲学学习对哲学理解不够深入;从理论上来看,这部分内容是哲学修习的起点;从实践来看,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有助于指导学生对认识、分析社会生活现象。

2.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确立为难点的原因,从教学内容来看,这两点涉及的哲学术语和哲学表达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二、说教法

本节内容较为抽象,我主要采取讲授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来启迪学生思维。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多媒体素材,通过生动故事、画面,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其目的是为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形象化,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哲学,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领悟生活的情趣。

2.用讨论法,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施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本节内容“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安排了讨论,训练学生运用哲学基本问题认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大学之前的相关学习内容为探究本节内容作了良好的知识铺垫,学生初步具有了运用哲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关注社会生活,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指导:本着“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宗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学法指导主要包括:

①方法上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的规律。

②能力上学会正确分析和综合,提高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对以往知识进行回忆,引出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的探讨。

多媒体展示故事,设计问题讨论〈老太太冒雪登山,寺庙祈祷〉。

运用语法分析,问题思考的方式,总结归纳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哲学?

同时,讲授相关知识,包括哲学的字源学含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和具体科学间的关系,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各门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各门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哲学的产生为各门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统治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提供理论武器,进行辩护和宣传的工具。哲学为社会的统治阶级提供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二、展示范缜《神灭论》的介绍,设计问题,讲授哲学基本问题

南北朝时,齐国宰相肖子良大宴宾客,席上名流云集。他们大都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消亡则精神消失。后写成《神灭论》一书。后来肖子良发动王公、权贵、僧侣60多人,发表了70多篇文章来围攻范缜,都被范缜一一驳倒了。

问题:

1、这里的“形”、“神”指的是什么?形神之辩揭示了什么哲学问题?

2、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谁决定谁?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存在:简单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思维:人脑的反映,比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等。

2、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何者为本原(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对哲学两大派别了解后,多媒体展示3个哲学家的观点,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唯心),王守仁心外无物(唯心),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引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为突出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及哲学基本问题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设计了一个讨论题目,学习计划制定要考虑实际,农民种地要看天看地看又看苗,这都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哲学基本问题是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总结讲授,哲学的党性原则和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正确认识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

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整个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要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以自然物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者称为机械唯物主义(以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为代表,唯物主义比较彻底,但没有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特别是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布臵课后作业,旨在一是巩固所学知识点,另一方面就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学以致用。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说课稿

《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说课稿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德育》第一册中《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这一知识内容,它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共同构成第一册教材第六课第一节《正确面对人生》的内容。《正确面对人生》是从人生常见的矛盾出发,在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后,提出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帮助学生实现观念上的适应。而《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这一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非常重要,有利于学生把握人生真谛,正确看待世界、正确看待社会、正确看待人生,从而培养“终身”德育的能力。 一、主要内容: 阐述人生常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顺境与逆境、竞争与合作,在对其进行辩证分析之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动力。 而现实是,我们有的学生,受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面对困难,消极悲观;看待问题,片面武断;不能正确处理人生的各种矛盾。但这个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有较强的事非辨别能力,只要社会和老师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实践中,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认识和实践的能力;在情感交流上,与学生保持尽可能近的距离,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主动放权,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就能培育出一颗颗美的心灵,培养出一个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青年。 所以,我为本课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体验人生的各种矛盾,懂得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自我教育的能力 2、培养价值判断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辨析和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确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树立思考人生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人生的各种矛盾,理清理想与现实、顺境与逆境、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四、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依据:这是因为竞争与合作是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者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又是统一的。青少年看待问题容易走极端,往往认为竞争就排斥合作,合作就不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领导和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本节课框题设两目:一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二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从教学内容来讲本课属于方法论部分,紧紧承接上一节课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观的内容从方法论的角度具体分析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及其要求。 二、说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的。在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的难度和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 (2)理解: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3)运用:运用相关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对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2、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地对待生活 中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提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树立自信,增强前途光明的坚定信念。 (2)在理解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注重量的积累,培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理念和行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具体说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教学难点是准确地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四、说学情 高二学生的生活面、知识面不断扩大,对新事物、新知识充满好奇心,并且由于其辩证思维能力的加速,高二学生具备了探讨更深层次哲学问题的心理基础。对感性材料分析能力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说课稿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是中职一年级《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本教材为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全书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本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是本元和本教材的基本哲学观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共需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涉及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即第一个知识点:人生价值贵在奉献。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但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已经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不善于思考,对人的存在价值不清,常感到迷茫,同时,缺乏对问题深入剖析的能力,行动时比较冲动。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而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理解并学会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重点: (1)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社会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教学难点: (1)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正确认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 四、说教学理念和教法学法 依据中职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高效课堂,用“学哲学、用哲学”的思想,达到使学生学会做人的德育目标。 具体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穿插案例分析比较、自主探究讨论等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增强学生行动的效率。使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分析归纳能力得到提高。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实课堂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中央十套“寻找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现场张也演唱的歌曲——《田野太阳》。创设情境,引出课前案例:“最美乡村医生”周月华。 (二)教师板书课题,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三)展开教学 这部分是教学主体,分四部分完成:

2020哲学与人生第三课第二节《自强不息走好人生每一步》说课稿

《自强不息,走好人生每一步》讲课稿 职教中心王金花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自强不息,走好人生每一步》。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主要方面说一说这堂课。 一、说教材 1.首先我要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强不息,走好人生每一步》内容是高教版《哲学与人生》课中第一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第三课《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第二课时,是运用辩证唯物论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引导学生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走好人生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是客观规律和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本课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生发展不能好高骛远,理解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明确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走好人生每一步对人生发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运用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关系原理,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及人生发展,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自觉能动性相统一,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指导人生发展。 (3)情感与态度目标: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自觉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风

貌和旺盛的斗志,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促进人生的发展。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走好人生每一步。 确立依据: (2)教学难点:自觉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 二、说学情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在第二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客观规律的知识,为理解和掌握本节课重难点奠定了基础。从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中职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具有了很强的观察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理解本课时知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可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所知道的或自己经历的实际事例理解本课所学知识,并且做到学以致用。(结合专业特点略) 三、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法”、“欣赏图、读名言、读故事情境教学法”、片“分析探究法”等。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哲理,再结合实际生活谈论明白道理,在分析探究中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谈话交流、分析探究、概括总结为主要形式的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说课设计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教版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我的说课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是高教版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第二单元是关于哲学中辩证法的部分内容,教学要求学生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其中第五课是教会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的一课。由于内容较多,准备安排两课时来讲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能力目标: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情感目标: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教学难点: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二、说学情 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哲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框的学习打下了能力基础。同时,职专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关心社会热点。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生为本,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职专学生思想的深度、看问题的全面性还存在不足,知识迁移的能力也还不够强,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有效指导。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及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 (1)启发教学:适时运用媒体创设情景,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新问题,

2.1《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

《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请批评指教! 有人说,生活处处皆哲学。吃是哲学、穿是哲学、用是哲学、思也是哲学,那么哲学究竟是什么,我们已经在上一课的学习中有所了解,然而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首先,我来谈谈对本框教材的理解,说一下教材、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一框,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哲学,让学生对哲学有一个历史的和感性的认识。主要任务是,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介绍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分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这为学生日后学习哲学诸问题作好了铺垫。弄清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对厘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帮助甚大,有助于学生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解释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明确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懂得哲学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会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社会生活现象。 (2)能力目标 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3)觉悟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2)教学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4.1.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03旧版哲学说课稿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课稿 说课稿 (271208)山东新泰三中张都现 我说课的内容是《思想政治》高二上册第四课第一节第一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我说课的第一个内容是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知道,辩证法和唯物论一起构筑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巍峨大厦。唯物论是这座大厦的基础部分,辩证法是这座大厦的主体部分。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外乎三个方面:联系、发展和全面。其中,前边第二课已经学习了“联系”的知识,第三课学习了“全面”的知识,这里的第四课学习的是辩证法的最后一个观点---------发展的观点。它是第二课和第三课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辩证法知识的最后总结,因此,从理论上讲,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国家***颁布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把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定性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即知识、能力和觉悟。根据这一精神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两个基本概念:内因、外因。 理解一条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掌握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即“懂”和“信”; 通过方法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会”和“用”。 3、觉悟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多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实际,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比如,学生成长中的内外因问题,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问题,顺境逆境问题,等等。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说课稿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说课稿 建始一中高二政治组覃桂芳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高二年级政治老师覃桂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我的说课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程序,说课堂练习,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的内容。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主要是向我们介绍一系列哲学的基本知识,把握好本单元的知识对以后几个单元的学习都是尤为重要的。本框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课以及第二课我们学习了关于什么是哲学的基本知识,本框紧接着上一课来介绍真正的哲学是什么,有什么重要作用。为下一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以及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理论观察、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时代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让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本框的难点,虽然学生在文化生活中学习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但要让学生得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还要联系前面关于哲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因此可能会难以把握,另外关于什么样的哲学是真正的哲学的理解会稍有难度。 社会变革的先导是本框的重点,一方面哲学源于时代,另一方面强调哲学反过来对时代又有重要的反作用,突出这一点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热情和信心,对于后面知识的学习是极为有益的,因此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目作重点处理。 四、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了第一课第二课基础的哲学知识以及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之后来理解本框内容并不困难,所以,授课过程中,我将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得出观点,另外注意引导学生多回顾以前的知识点,比如文化生活里面的文化、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本框内容。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我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会配套使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情境导入法,该方法贴近生活,简明易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问讨论法,该方法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参与课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案例分析法,该方法是学生将所学的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即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配合教法我设定的学法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六、说教学程序:

《哲学生活》说课稿

《哲学生活》说课稿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是哲学生活第十课内容由于是复习课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复习目标、重难点突破、教法与学法及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课教学进行说明 【说教材】本课内容是在上一课复习矛盾的观点之后展开的本课主要讲辩证否定与创新意识的基本内容与要求;理解辩证否定观的深刻内涵;熟练运用辩证法以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综上本课是对辩证法前三课内容的一个总结和升华复习好本课内容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说复习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3.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能力目标:学会用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初步形成用辩证否定观去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坚信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说教学重难点】复习重难点在于辩证否定观以及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理解对哲学辩证否定概念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我把它作为本节课复习的重难点 【说教法】根据新课改以及考试大纲要求我将采用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构建教

材主干知识点同时选取一些典型高考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学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学生根据学案做到有效复习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自主参与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具体到这节复习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课前自主梳理——课中自主探究分析归纳知识巩固——课后总结反思 【说教学过程】梳理考点(1)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1)辩证的否定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结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及诺贝尔获奖者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名师点睛 一种精神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两种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三个作用创新的三个社会作用 ※基础知识梳理 一、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说课稿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说课稿 单位:三原职教中心 教师:许红 时间:20XX年4月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叫许红,是三原职教中心的一名哲学教师。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课程是《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大板块展开讲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是《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的的第一章第一课,是《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这一章中的重点内容。 它是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哲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以及后面所有章节的的理论基础,为后面的个人发展、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作了铺垫.因此,本节课在本章和本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5--17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求知欲强,精力充沛。 但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并不清楚应该怎样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 3.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结合职高学生的认识结构及其心里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其一,知识目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一个线索来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 其二,能力目标。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理,体会思维逐步上升进行抽象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其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及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

第二课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 课件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邹平一中张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3)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导入新课: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有几千年了。那么,大家知道哲学分为哪些派别吗?为什么会分为这么多的流与派呢?主要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不同,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与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教师:在这里首先弄清楚两个哲学范畴:你认为思维包括哪些内容?---认识、思想、态度、看法、计划等等。存在包括哪些内容?思维以外的所有的一切对与我们的意识来讲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存在简单地讲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教师:既然是关系那包括几方面的内容呢? 2.基本内容: (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教师:本原是啥意思?---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源 教师:这个问题又可以称作是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一性在哲学上理解为先有谁后有谁,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两个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思维。 大家看这个问题: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两个和尚就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和尚说:“那幡在动呢!”另一个却说:“不对,那不是幡动,而是风在动啊!”旁边一名

《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说课稿

《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说课稿 职教中心王金花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主要方面说一说这堂课。 一、说教材 1.首先我要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内容主是高级版《哲学与人生》课中第三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的重点内容。《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是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懂得提高人生发展能力要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既要重视书本科学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重要的内容,就全书来说,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2.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本考点的理解,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实践和认识的含义;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能力目标: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教学,增强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道

理的认同,初步形成知行统一观,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确处理好读书与实践的关系。 确立依据:只有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2)教学难点: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确立依据: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 二、说学情 我认为:1.从知识基础上说,中职生对本课时有关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知识,有一些了解。但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理论知识面相对较窄,对这些知识了解较浅,尤其是对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存在理解上的难度。 2.从身心特点上说,中职生具有好奇心,但缺乏主动思考探究的精神,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习惯于接受,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都比较弱。 3.从生活经验上说,中职生长期处于家庭和学校的生活之中,与社会接触较少,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对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生活方面的了解较少,对理解人生发展能力和必须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缺乏全面和深刻的社会生活方面的体验和认识。 三、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

高中哲学生活《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参赛科目: 参赛单位: 参赛教师: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我是5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是人教版教材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框题。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第二单元在哲学生活中的地位 本单元意在探讨世界的本质,告诉我们应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内容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的,都必须回答的,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因此,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本课在第四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有了基本了解,已经对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等理论知识有了初步认识。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而接下来本框——《世界的物质性》进一步深入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要树立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学习本框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和回答,这些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理解世界的物质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起到了基础作用。 因此,本框题在整个教材中起着理论基础性的作用,在哲学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依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物质的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理解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与联系;(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其现象的能力;(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能从本质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消除有神论的影响,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生活处处是哲学说课稿

《生活处处有哲学》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框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接下来我将从以下方面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处处有哲学》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 4 第一单元第一个框题 , 是学习哲学的入门框体 . 设计好这堂课对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尤为重要 . 因此 , 本框题在《生活与哲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 , 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 , 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 ( 一 ) 知识目标 (1) 理解 : 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 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 哲学是给人智慧 , 使人聪明的学问 . 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 . (2) 运用 : 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 , 说明哲学并不神秘 , 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 . ( 二 ) 能力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 (2) 通过学习 , 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 , 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 ( 三 ) 情感 , 态度和价值目标 (1) 通过学习 , 使学生喜欢哲学 , 热爱哲学 , 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 , 生活需要哲学 . (2) 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 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 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 , 就不能没有哲学 . 三、说教学的重 , 难点 根据着高一新课程标准 , 在吃透教材基础上 , 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重点的依据 : 只有理解了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 学生才不会对哲学陌生 , 而逐渐试着去尝试探索 . 教学难点 :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 难点的依据 : 学生对哲学的作用之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 但没有系统地概括 , 因此不易理解 .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 , 难点 , 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 , 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 1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说课稿 一、基本情况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二第二学期德育课《哲学与人生》的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中的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第一个大问题——“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需要1课时。我所教授的专业是动画专业和后期制作专业。 二、课程背景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推出了四门新的德育课,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政治经济》、《哲学与人生》。这种课程设置试图引导学生明确想让职业生涯得到发展,必须遵循职业道德做人、做事,必须遵纪守法,必须符合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最后从哲学的高度认识指导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说几门德育课之间存在着螺旋式上升的关系,而《哲学与人生》正处于“塔顶”的位置,是最终的落脚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是对哲学课程的重大创新,我的理解是要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如何将哲学和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观点解决具体的人生问题。 本书每一节的内容基本都是先讲解哲学理论,再结合实际介绍哲学观点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指导具体的客观实际。落实到本单元来看,第二单元主要是介绍唯物辩证法,而“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基本理论就是联系及联系观点的运用。只有将“联系”的观点讲透,才能通过联系观点的学习,指导学生全面认识人际交往的客观必然性,在生活中主动交往,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它对后面一节课具有铺垫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动画专业和后期制作专业的同学,这些孩子的学习习惯差,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情绪较浓,终日无所事事,自觉前途无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说课稿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属于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第一框题,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明确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为最后一框题《实现人生价值》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 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这两个问题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鉴于当前思想多元化,各种不良文化对中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本课的难点问题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时的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价值、价值观的含义②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 三、教法和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计划采取一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景探究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四、教学流程:

整体思路: (1)展示故事,情境导入 (2)讲述明星成龙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搜集地震中正反两方面的素材,对比钟南山和犯罪分子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感悟先进人物的事迹,树立奉献意识。 (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小故事,飓风洪水中救人 一位平民被困在洪水浸泡的树上已经六七个小时。救援队接到任务后马上派出直升机和救援人员。风疾水猛,还有树枝叉的阻挠。直升机上绳索吊下的救援人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甚至一度直升机也面临着坠毁危险。但是,他们依然行动。经过艰难万险,救援终于取得成功。 这件事情过后,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问:用几个人的生命和直升机坠毁的危险作为代价去救援一个人,是否值得。

2020哲学与人生第三课第一节《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讲课稿-副本

《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讲课稿 职教中心王金花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主要方面说一说这堂课。 一、说教材 1. 首先我要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内容是高教版《哲学与人生》课中第一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第三课《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的重点内容。 2. 说教学目标根据对 本课教材的理解,我制 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自觉能动性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如何发挥自觉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人生。 (2)能力目标:结合人的意识的自觉能动性原理,列举生活实例,说明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对自己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情感与态度目标:人具有自觉能动性,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旺盛的斗志,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去,在拼搏奋斗中成就精彩人生。 3. 说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对自己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创造精彩人生。

确立依据: (2)教学难点:自觉能动性的特点和作用。 确立依据: 二、说学情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学习过很多关于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知识,也知道很多这方面的事例,为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奠定了基础。从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中职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具有了很强的观察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理解本课知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可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所知道的或自己经历的实际事例理解本课所学知识,并且做到学以致用。 三、说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法”、“欣赏图、读名言、读故事情境教学法”、片“分析探究法”等。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哲理,再结合实际生活谈论明白道理,在分析探究中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四、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谈话交流、分析探究、概括总结为主要形式的学法:“谈话交流学习法”、“情景感知总结法”、“分析探究学习法”。 五、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将通过说教学过程带领大家进入我的课堂。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约2 分钟) 本节课一开始,我会用复习的方法来引入新课。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人可以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承上启下。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高品质版

高中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整本教材来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是《哲学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内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唯物辨证法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掌握他,才能系统掌握发展的观点。 就本章内容来说,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改革思想。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教学难点: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第一,学生缺少历史对比,很难体会各方面创新。需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第二,学生能不能把创新思想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难度极大。 四、说教法 讨论归纳法:构建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在在如何用发展观点看问题上的困惑,主要采用讨论归纳法。把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或一组组问题,不断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中启智,在互动中升华. 五、说学法 采用探究—发现—合作学习模式,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体验到面临实际问题。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六、说教学过程 (一) 情景设置,疑问导入(2—3分钟) 教师:你知道织布机和计算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超乎你的想象。摆在写字台上的台式机,塞在口袋里的掌上电脑,挂在腰上的移动电话,乃至你家中的很多家用电器,都是1804年诞生的一台织布机的后代。 上面的这个材料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昨日的织布机为后期计算机的发明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应该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原理) 导语设计的依据:通过既形象又生动的情景设疑,既达到导入新课,又促进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为下文打下了基础。与课本内容的差异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认识冲突,激活思维。 (二) 自主探究,合作共进(30分钟)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板书) (1)以故事引入,知识迁移: 教师:古时,荆人欲夜袭宋国,先派人在白天测量了雍水的水位,而后在夜间徒步过河。结果却溺死千余人,夜袭计划失败。荆人夜袭,本是个好主意,为何失败了呢?

《哲学与人生》第1课1

<哲学与人生> 第一节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单元第 .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