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光明新区规划(2007-2020)--说明书

深圳市光明新区规划(2007-2020)--说明书
深圳市光明新区规划(2007-2020)--说明书

目录

背景篇 (3)

第一章规划背景 (3)

一、新区成立的历史机遇 (3)

二、编制新区规划的需求 (3)

第二章规划依据 (4)

一、规划编制依据 (4)

二、参考文件 (4)

三、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4)

四、主要上位规划解读 (5)

现状篇 (7)

第三章现状概况 (7)

一、区域位置 (7)

二、自然状况 (7)

三、社会经济 (7)

四、现状人口 (8)

五、土地利用 (8)

六、公共设施 (9)

七、道路交通 (11)

八、现状问题 (11)

目标篇 (14)

第四章理念与构想 (14)

一、发展条件 (14)

二、发展理念 (16)

三、发展构想 (17)

四、空间模型 (17)

第五章目标与策略 (18)

一、规划目标 (18)

二、发展策略 (19)

第六章“绿色城区”指标体系 (19)

一、研究指标体系的意义 (19)

二、构建指标体系的目标 (19)

三、指标体系借鉴与参考 (20)

四、指标体系选择原则 (20)

五、指标体系一览表 (22)

六、指标体系的解释 (25)

七、指标应用的说明 (28)

第七章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30)

一、功能定位 (30)

二、发展规模 (31)

规划篇 (33)

第八章“绿色城区”空间布局 (33)

一、土地综合利用规划 (33)

二、城市结构与空间布局 (34)

三、建设用地利用规划 (41)

第九章“绿色城区”支撑体系 (44)

一、绿色的生态格局 (44)

二、绿色的产业结构 (45)

三、绿色的交通系统 (47)

四、绿色的空间组织 (50)

五、绿色的公共服务 (50)

第十章“绿色城区”市政规划 (56)

一、给水工程规划 (56)

二、污水工程规划 (58)

三、雨水及防洪工程 (60)

四、绿色用水规划 (63)

五、电力工程规划 (65)

六、通信工程规划 (68)

七、燃气工程规划 (70)

八、环境保护规划 (72)

九、环卫设施规划 (76)

十、综合管沟规划 (79)

第十一章城市更新 (81)

一、城市更新目标 (81)

二、城市更新策略 (81)

三、城市更新对象 (82)

四、重点更新改造地区 (82)

第十二章近期建设指引 (83)

一、新区建设启动策略 (83)

二、近期重点推进片区 (84)

三、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84)

背景篇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新区成立的历史机遇

2007年5月28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光明、公明两个街道基础上成立光明新区,推进光明产业园区与光明、公明街道的统筹发展,并成立深圳市光明新区管理委员会,辖区面积156.13平方公里。这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光明新区的成立同时也是深圳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深圳市2030城市发展战略》提出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建设光明高新产业园区”,之后光明中心区和光明高新区约28平方公里范围划为光明新城,纳入《深圳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在光明新城基础上成立光明新区,提升地区规划和建设标准,将进一步加快原特区内外一体化的建设进程,同时为探索新城建设和管理模式、特区外城市化道路、落实循环经济的规划理念创造了极佳的制度环境。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现阶段应该“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以21世纪的标准、国际化的视野、后现代的理念,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全面推进循环经济,促进区域和谐发展,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把光明新区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地区”。

二、编制新区规划的需求

目前指导光明地区城市建设的,主要是2007年编制完成的《深圳市西部高新组团分区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组团规划)。该规划着眼于标准化的土地管理,在指导地区产业布局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未来光明新区将进一步增强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新城的优势竞争力,实现由单一的产业项目管理向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管理转变,由推动产业发展向综合统筹转变,由建设产业园区向建设城市新区转变。因此,新区目前迫切需要新目标导向下切实可行的行动纲领,而现

行新区规划显然不能满足以上需求。

另外,现阶段覆盖光明地区的城市规划成果层次和内容丰富,从组团规划到法

定图则、城市设计、详细蓝图,基本建立了对光明、公明街道的规划指导。但是,当光明、公明街道整合为光明新区从宝安区分离出来,以光明新区管委会作为管理主体,面向更高目标相对独立发展时,既有以组团规划为统领的成果难以体现新的发展动力、新的发展思路,难以支撑新的发展目标的实现,更不能作为新的建设管理主体——新区管委会工作的依据和抓手。

因此,在新区成立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一方面保证既有规划成果有效内容的延续性,一方面对应新主体、新目标和新思路整合、调整和优化城市资源,以高起点、高标准建立适用新区管理主体的规划体系、切实引领新区发展,逐步实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地区”这一建设目标。第二章规划依据

一、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146号)》、《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及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相关法规和规范。

2、《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在编)、《深圳市西部高新组团分区规划(2006-2020)》、《深圳市干线道路网规划》、《深圳市轨道交通近中期规划》、《深圳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深圳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以及其它经批准的相关规划文件。

二、参考文件

主要为正在开展的相关专项规划研究成果,包括:《茅洲河(光明新区段称茅洲河,下同)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深圳市公明供水调蓄工程》、《光明新区综合交通整治规划》、《深圳市蓝线规划》、《宝安区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深圳市市政共同沟布局规划》、《深圳市住宅小区雨水利用规划》、《深圳市再生水利用布局规划及海水利用研究》、《光明中心区城市设计》等。

三、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1、规划范围:本规划编制范围为光明新区行政辖区,包括公明、光明两个街道办,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56.13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7-2010,远期为2010-2020年。

四、主要上位规划解读

1.《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最新编制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深圳总规》是深圳指导转型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深圳的城市性质为:“创新型综合经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大都会”。新一版总规进一步强调深港合作的重要意义,以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生态文明为突破口,从传统的开发建设引导走向公共资源管理的思路,对光明新区的规划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其内容是光明新区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

根据经市常委会审批通过的《深圳总规》纲要,主要对光明新区提出了如下要求:

(1)城市空间结构

深圳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西、中、东三条发展轴和南、北两条发展带为基本骨架,形成“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新区结构,光明新区位于中部发展轴。中部发展轴是莞—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发展综合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充分发挥福田中心区的辐射功能。重点开发龙华新城和光明新城,推进新深圳站、广深港客运专线、深莞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福田保税区、光明高新区、观澜和龙华高新区的发展水平。

(2)城市中心体系

深圳将建立三级城市中心体系,包括2个城市主中心、5个城市副中心,8个新区中心。光明新城中心即光明中心区是规划确定的5个城市副中心之一(其他四个分别为龙岗中心、龙华中心、、坪山新城中心、盐田中心),主要承担部分区域或城市分区范围内的综合服务职能,引导发展地区性商业、文化等公共服务职能,带动地区整体发展。

规划确定光明中心区是深圳西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是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

(3)城市产业发展目标

深圳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适度重型化制造业为重点,高端服务业为支撑,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和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

工业布局指引:遵循“特区内外产业链上下衔接,特区外东、中、西差异化发展”的总体布局思路,依托东、中、西发展轴,逐步形成一核、三片、九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其中,光明—石岩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主要依托光明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性服务中心的建设,重点发展化合物半导体、平板显示、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集成电路、计算机与通信等产业。

文化产业中远期布局指引:在光明新区、东部华侨城及观澜片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西部生态文化旅游圈布局指引:推进光明森林公园、光明工农业观光园及其它生态休闲项目建设,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在光明规划建设星级酒店。

2.《深圳市西部高新组团分区规划[公明、光明、石岩](2005-2020)》

《组团规划》是指导西部高新组团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指导性文件,规划范围包括公明、光明、石岩三个街道办,规划面积221.15平方公里。

该规划以上版总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为依据,按照深圳市组团式发展的统筹安排和建设实际,协调各层次规划对组团式发展要求,统筹公明、光明、石岩三个街道办的规划建设,确定各项用地构成和发展方向。是光明新区目前已开展的一系列下层次规划(法定图则、详细蓝图、城市设计等)的编制依据。

组团规划编制于光明新区成立之前,规划中对公明、光明街道提出了如下要求:(1)城市布局结构

发挥组团自然生态环境优势,

以公明、光明和石岩现状建成区为

基础,整合优化,完善功能,形成

地域空间相互独立的三组城市建

设区域,即公明地区、光明地区和

石岩地区。

(2)城市功能结构

由公明中心区和光明中心区

共同组成的中心区联合体,聚集组

团大部分重要公共服务设施,是组

团商贸、信息、文化、行政中心和

第三产业主要集聚区。公明中心建

设成为行政办公、商业和公共服务

中心;光明中心建设成为商业办

公、商业服务和文化教育中心。石

岩中心为组团副中心。

(3)产业发展布局

以产业集聚、园区化发展为主,规划六个主导产业发展区:包括光明高新产业园区、光明先进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基地、石岩径贝产业园区、石岩塘头产业园区和石岩石龙产业园区。光明和公明街道涉及三个主导产业发展区:

光明高新产业园区:组团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和未来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地区。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节能环保高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提倡循环经济和产业链式发展模式。项目引进应提高门槛,进行严格的技术经济论证,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其它产业园区整体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集聚基地:包括深圳市内衣产业集聚基地、深圳市模具产业集聚基地及拟建的深圳市钟表产业集聚基地,产业集聚基地以发展深圳市传统优势产业为主。

光明先进产业园区:主要为光明北同富裕园区,引导现代制造业聚集。

3.本次规划的角色任务

本次规划编制是在光明新区成立、规划执行主体发生改变,新区功能定位提升,市委市政府对光明新区寄予厚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地区”,同时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出台,提出“转型期”发展思路的背景下开展的。西部高新组团分区规划是本次规划重要的工作基础,为保证规划的延续性,本次规划的角色任务是应对新目标,重新判断城市定位和发展规模、发展方向,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合理优化原有规划、提升内涵和建设标准,统筹新近开展的专项规划内容,为新区政府提供一份支撑新区发展目标、便于实施操作的规划文件,并作为下层次法定图则及相关编制的依据。

本次规划范围与组团规划有所区别,新区成立后由于定位提升,对光明、公明街道的发展规模预测相应改变,主要指标对比如下:

表2.4-1 组团规划与新区规划基本指标对比

规划范围规划年限

用地面积

(km2)

建设规模

(km2)

人口规模

(万人)

人均建设用

地(m2) 组团

规划

光明、公明、

石岩

2005-2020 221.15 88.39 75 118

新区

规划

光明、公明2007-2020 156.13 71.81 80 90 为保证已批规划的延续性,原组团规划与新区发展思路一致的、已落实为执行依据的内容将得到保留和延续,包括由组团规划确定的主次干道框架和基本功能结构。同时根据新区新的规划定位、规划构思和建设规模预测,优化局部地区的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标准,补充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城市设计等相关内容;结合已批或在编专项规划、法定图则、已批用地、已确定的重大项目选址,对交通布局、用地布局、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选址、绿地系统、标准分区进行修正。

图2.4-1 组团规划布局结构规划图

现状篇

第三章现状概况

一、区域位置

光明新区位于深圳西部地区,东至观澜街道,西接松岗街道,南抵石岩金额街道,北临东莞市黄江镇。下辖公明、光明两个街道,新区面积156.13平方公里,其中公明街道面积100.27平方公里,光明街道面积55.86平方公里。

二、自然状况

光明新区地处公明盆地,大部分属于茅洲河流域1,光明东北部小部分地区属于观澜河流域。沿茅洲河主河道构成大片平原及一级冲积阶地,宽度1000-2500米,高程在20米以下,地貌以丘陵为主,相对高度以30-40米的低丘、台地面积最大,兼有一些阶地和沟谷平原,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主要地表径流有茅洲河及其支流。

光明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气温高,湿度大,多年平均气温22℃,平均相对湿度79%,区域内雨量充沛,全年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份,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与东南风。

光明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生态农业、旅游业前景广阔。

三、社会经济2

光明新区成立后,社会经济呈现迅猛上升趋势。2009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注:茅洲河发源于石岩水库,光明新区内包括大陂河段和洋涌河段,松岗段为深莞界河,又名东宝河。本

次规划沿用相关规划项目名,同时为避免引起歧义,统一使用茅洲河这一名称。

2注:数据来源:《光明新区2009年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2010年4月。211.90亿元(当年价,下同),比新区成立前 2006的134.6亿元的增长了57.4%。2009年,光明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2.9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3.0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0.77亿元、财政收入6.90亿元、两税收入27.44亿元。其社会经济增长具有以下特点:

1.经济增速居全市之首,工业主导地位突出

历史上光明街道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工业基础薄弱,2006年税收收入总额仅为龙华街道的6.6%。随着光明新区成立,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入实质性运作,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经济增速居全市之首,同时工业主导地位突显,成为拉动GDP快速增长的主引擎。

图表2.3-1:2009年光明新区与深圳市GDP增速对比图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幅增加,高新技术产值持续增长

截至2006年底,公明街道和光明街道共有工业企业2050家,但以“三来一补”企业为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多,只有奶制品加工行业有一定知名度。2009年,新区纳入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66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值652.99亿元,同比增长24.7%。产值排名前50强企业实现产值380.97亿元,即6.5%的大中型企业创造了新区58.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其中增速较快的有RGB创维、诚威电线、展辰达、维珍妮内衣、正威科技等,呈现强者愈强的特点。

2009年,光明高新园区进驻企业达51家,共58个项目,初步形成了光电、平板显示、生物医药三大高新产业组团。其中世纪晶源、日东光学、莱宝高科等10多家重点高新企业项目相继投产,杜邦薄膜等一批市重点项目先后动工。2009年实

现高技术产业产值281.27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24.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1%。

3.新区建设以投资拉动趋势明显

2009年,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77亿元,同比增长31.9%。投资项目数量显著增加,全年固定投资项目共359个,同比增加79.5%,主要集中在光明高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和技术改造。

4.第三产业稳定增长

随着新区建设,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相应提高,新区全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886元/月,同比增长10.9%。2009年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6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仍保持高位运行;社会服务有一定改善,相继引入天虹、国美、佳华、铭可达、爱家等大型连锁商场(超市)区,消费市场逐步繁荣;另外,生态旅游业展现新亮点,韩国AMM集团拟投资1.5亿美元建设水上乐园旅游休闲项目,华侨城拟投资30亿元建设“创想新城”,可预见全区第三产业将实现稳定增长。

四、现状人口

根据《2010深圳统计年鉴》,光明新区2009年年末常住人口41.5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62万,非户籍人口36.97万。按街道办提供资料,光明新区现状总人口为81.8万人,公明街道72.3万人,光明街道9.5万人。

光明新区人口绝大部分由外来人口构成,外来人口达77.2万人,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之比达1:17。具有较大不稳定性。其中光明街道人口构成比较特殊,户籍人口中有归侨侨眷7008人,占户籍人口的37%,大部分是1978年至1979年从越南回国的归侨,小部分是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缅甸回国的归侨。

五、土地利用

1.土地综合利用现状

截至2009年12月,现状城市建设用地5850.50公顷,占光明新区总面积的37.47%,水域和其它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9762.41公顷,占光明新区总面积的62.53%,其中水域1249.05公顷,占8.00%;耕地1474.94公顷,占9.45%;园地3362.14公顷,占21.53%;林地2834.54公顷,占18.16%;牧草地61.70公顷,占0.40%,其他农用地39.77公顷,占0.25%,推平未建用地686.18公顷,占4.39%;露天采矿用地54.09公顷,占0.35%。

表3.5-1 光明新区现状用地汇总表

注:以上数据截至2009年12月。

光明新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仅占总用地面积的37.47%,城市建设有一定发展空间,可建设用地存量主要集中在光明街道。水域、园地、耕地等非城市建设用地占光明新区总用地面积的62.53%,对保持光明新区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塑造生态型光明新区具有重要意义

2.土地综合潜力分析

光明新区范围内基本生态控制线内不可建设用地约84.24平方公里,线外城市建设用地约71.89平方公里。根据现状土地利用情况与已批用地的叠加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现状光明新区剩余的可建设用地总量不多。虽然现状建设用地仅占总用地面积的37.47%,但由于基本生态线的划线保护,现状建设用地已达到可建设用地的80%以上,基本呈现“在旧城的基础上建新城”的状态。未建设的空地相对有限,且分布零散,必须结合城市更新改造才能形成规模化的利用。

(2)具有用地挖潜、改造利用的空间。未批已建用地达44.78平方公里,占可建设总用地的61.77%,以旧村旧厂房为主,开发强度不高,建设标准偏低。通过

对此类用地的改造挖潜可进一步形成增量空间,是茅洲河以西老城区寻求发展的主要方式。

表3.5-2 现状土地建设潜力统计表

注:以上用地计算中,现状道路、公共绿地和高尔夫球场绿地纳入已建设用地;以上数据截至2009年12月之前收集的资料。

3. 建设用地现状

光明新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5850.50公顷,其中居住用地799.26公顷,占现状建设用地的13.66%;工业用地3169.75公顷,占现状总建设用地的54.18%,两项合计所占比例达67.84%;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和政府社团用地占建设用地的5.53%;绿地占3.86%。

光明新区建设用地比例最大的为工业用地,而反映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政府社团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绿地等用地比例都较低。同时,虽然光明新区建设用地增加很快,但结构性缺陷十分严重,配套设施很不完善,呈现出低度城市化特征,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这也是造成光明新区产业结构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下原因之一。

表3.5-3 光明新区现状建设用地汇总表

注:以上数据截至2009年12月。

六、公共设施3

1. 教育设施 (1)现状概况

光明新区现有各类学校33所。

现状没有独立的高中。高中学位由华茂实验学校(其中含高中21班)和光明中学(含12个高中班,无高三)提供。

初中2所,为光明中学和公明中学。

12年制学校一所,即公明街道的华茂实验学校(民办),含高中21班、初中24班、小学46班。

9年一贯制学校11所,其中公明街道9所(其中民办8所),光明街道2所(其中民办1所)。

小学17所,其中公明街道12所,光明街道5所(其中民办1所)。 职业技术学校2所,公明街道1所,光明街道1所

此外光明新区还有一处区级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

3注:资料来源:《光明新区公共配套设施规划修编(2008-2020)》(2009

年底初步方案)

(2)现状评价:

现状学位指标与《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光明街道现状小学学位6167个,公明街道18970个,总体水平为31-32座/千人,这与“深标”规定的54座/千人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初中学位现状总体水平为9.8-10.9座/千人,与“深标”30座/千人的指标差距甚远。高中学位总体水平为 3.6-4.3座/千人,与“深标”27-32座/千人的指标差距非常大。

学校布局不均衡,部分学校服务半径过大。现状的学校分布相对集中,一般都聚集在街道的中心区,其他地区的学生就近上学的需求无法满足,学校服务半径过大,严重超出了“深标”规定的范围。

部分学校的规模和班额超标,教学场地和建筑面积不足。尤其是一些重点学校核名牌学校,大多位于老城区,扩建困难,导致教学场地和建筑面积不足,家学环境不容乐观。

学校的硬件条件差别大,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

义务教育发展任务艰巨。由于众多的外来人口的子女的义务教育阶段已完全放开,因此面对如此巨大的就学学生人数,义务教育设施应首先在规划中予以配置。

2.医疗卫生设施

(1)现状概况:

光明新区现有各类医疗设施39处,提供病床820张,千人床位指标为1床/千人。

现状没有市、区级别的综合医院;地区级综合医院4处,公明街道2处,分别为公民人民医院和深圳宝田医院;光明街道2处,分别为光明新医院和光明医院,均集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多功能于一体。

门诊部5处,全部在公明街道。

卫生监督所2处,公明街道和光明街道各有一处。

大部分社区设有医疗(社康)站,其中公明有24个社康站,光明有4个。还有5个社区没有建设。

(2)现状评价:

光明新区床位数规模远远达不到基本要求,差距很大。现状的1床/千人与“深标”规定的4床/千人相比差距很大。

医疗设施分布不均衡。现有医疗设施主要布置在街道中心地区,导致如光明街道北部和东部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医疗设施,不便于居民对医疗卫生设施的使用。

医疗设施质量与服务水平急需提高。

3.文化娱乐设施

(1)现状概况:

光明新区现状居住区级以上的文化娱乐设施共计9处,没有大型的市、区级文化娱乐设施。居住地区级文化娱乐设施有9处,公明街道5处,包括公明文化中心、公明影剧院、公明图书馆、玉律影剧院、东坑影剧院;光明街道4处。包括光明文化宫、光明影剧院、图书馆和老年活动中心。

此外还有47处社区级文化娱乐设施,一般不独立占地,与居委会或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设。

(2)现状评价:

现有文化娱乐设施不能适应新区发展的需求。现有的文化设施大部分是上世纪90年代建设,主要以社区级的文化设施为主体,缺乏大型的城市级别的文化娱乐设施,这与光明新区的定位于发展需求非常不适应,急需规划建设一批能代表光明新区形象,满足光明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设施。

现有文化娱乐设施分布不均衡,服务范围过大。现有设施基本都聚集在街道或居住地区的中心地区,其他地区较为缺乏,尤其是光明街道的北部和东部地区非常缺乏文化娱乐设施。

(3)文化娱乐设施类型不够多元,无法适应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4.体育设施

(1)现状概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